三个现场报道

2024-04-28

三个现场报道(共10篇)

篇1:三个现场报道

1、1951年修建的重庆首座甲级体育场——大田湾体育场如今破旧不堪。体育场跑道上被开辟出几块菜地,长满绿油油的蔬菜,一名中年男子正拿着锄头除草。整个体育场破旧不堪,记者27日来到重庆大田湾体育场,古香古色的大门紧闭,记者从一个小门进去后看到,塑胶跑道破旧开裂,看台上的坐椅早已残破,长满一、二米高的灌木丛,显得十分荒凉。废弃的沙坑上和看台边缘种着芹菜、小白菜等,记者了解到这些蔬菜是门卫种的。看台上长满近一人高的灌木丛、塑胶跑道破旧开裂、废弃沙坑上种着蔬菜„„

重庆大田湾体育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1951年由贺龙主持修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是新中国初期重庆十大建筑之一,也是重庆首座甲级体育场。近年来,各地纷纷建设大型体育场馆,而不少体育设施或荒废或拆除,但同时老百姓又找不到合适的健身场所,体育设施闲置与全民健身需求矛盾如何才能破解。

2、今日9时50分许,尖草坪区新兰路东方机械厂以南400米路东,在此施工的工人安装地下管网时,挖出一枚炮弹。担心有危险,工人立即拨打了110报警。

接到线索后,记者立即赶到现场,此时,迎新街派出所的两位民警已经赶到,正在了解情况。炮弹被人放在路东的非机动车道上,记者看到,炮弹锈迹斑斑,不少地方都裹着黄土,长约30厘米,最粗的地方直径约15厘米。

据报警人刘先生说,他是负责新兰路铺设通信电缆及架路灯的工作人员。今日上午,他们准备安装路灯杆时,无意中发现了埋在路边黄土堆里的炮弹。“当时它只露出来一部分,工人以为是铁块,就用镐头撬了几下,但是没撬出来,后来又叫来铲车往出挖。没想到挖出来一看,竟然是枚炮弹!我就赶紧打110报了警。”

派出所民警告诉记者,他们多次接到过工地上挖出炮弹的警情,因为不确定炮弹的危险性,所以他们通常会保护现场,防止无关人员靠近。同时,会通知专业的排弹人员,由他们负责清除。

3、记者日前来到奤夿屯Hǎ bāTún村。村北,一条南北走向、长约100米、人工垒砌的引水河道,就是遗址所在地。

“这条河道,在村里多少年了,一开始谁也没在意。”村党支部书记王舒拉向记者介绍,“修村志,才刨出了这段历史。”王舒拉说,今年初,村里打算好好梳理一下村庄的历史,便走访了村里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老人说村北头的河道过去挖出过石头、瓷片,可能有古迹。当即,村两委请来了昌平区博物馆工作人员。此后不久,昌平区博物馆又请来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

经过市区文物部门数月的挖掘、清理,这条被村民熟视无睹多年的河道,逐渐露出庐山真面目。这条全长约100米的引水河道,现被村内道路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段。河底距地表约0.6米,可见用大块自然山石铺砌而成的河底。“在出土的石头上,我们还发现了火烧的痕迹,说明过去有人在这里开锅做饭。”工作人员介绍,根据上述发现综合判断,这处遗址很可能是辽金时期的一处粮食加工场所,距今大约有1000年历史。

目前,引水河道两旁,还存留着两块基石。“看着两块石头的位置是不是可以想象一下,这里当初曾经立着一个大水车,通过水流动力,带动旁边几个大石碾子碾粮食的场面呢?一定很壮观。”

在清理这处遗址的同时,文物工作者还意外发现了史前动物披毛犀的牙齿化石。其中最完整的一颗,长6厘米,咀嚼面长宽各两厘米,呈灰白色。据工作人员介绍,披毛犀存在于1万年前,和猛犸象处于同一时期。这种动物特别喜欢水,以前昌平多个地方都曾挖掘到它的化石。

篇2:三个现场报道

提升现场教学质量

现场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以其直观的现场感受、直接的教学互动、多方位的学习体验,在干教培训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广受干部学员的欢迎。不断提升现场教学课程的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课程吸引力、激发教学双方活力、取得培训实效。为此,关键在于做好“三个结合”,即经典意义和时代价值的结合、全局视野和区域特色的结合、学和用的结合。

第一,在主题设计上,力求经典意义和时代价值的结合。

主题选择,是现场教学的“顶层设计”,也是现场教学的魂与魄。现场教学的主题设计当力求实现经典意义和时代价值的结合,从而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教学主题应体现时代的最强音。主题唯有经典,才能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无论是基本理论,还是党性修养,或者能力素质,其基本内核是恒久不变的,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建设之结合。但是,经典的主题又会随着时代变革而不断发展,也就是教学主题的当代价值。同样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主题,其具体内涵会有所发展,具体要求会有所侧重。井冈山、延安、西柏坡,乃至于嘉兴南湖、重庆渣滓洞、遵义、小岗、深圳、浦东,都能反映特定时期的时代精神。

教学主题要反映科学发展的新视点。基于改革发展实践前沿的教学基地自不必说,即便经典如党史教育基地,在新的形势下,其主题的阐发,也应当着眼于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今人今事的映照和启发,方有资政育人的宏大意义。

选题,同时又是一个删繁就简、去芜存菁的过程,以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由于实践自身的综合性、丰富性、复杂性,一个有价值的现场基地总能呈现多个视角或者多个主题。因此,主题的设计应从实践着手,通观全局、理顺脉络、分清主次,慧眼选择最优主题。所谓最优主题应当是鲜明而不含糊、时新不陈旧、精炼而不冗杂。

主题设计还有三个具体环节——提炼主题,使之融入时代主流;推敲主题,使之彰显经典意味;展开主题,使之呈现丰富内涵。

第二,在现场开发上,力求一般规律和区域特色的结合。

主题一经确定,教学基地的现场开发就决定着课程的“含金量”。和其他培训形式不同,现场教学的现场是教育培训的基础载体。再好的主题,如果缺乏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现场做支撑,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教学主题的一般规律能否和特定现场丝丝入扣地融合起来,这是现场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

对于每一个现场教学课程而言,教学主题的一般规律都是经由具体现场特色实践来展现的。一般规律,即普遍性,决定着教学基地根本的生命力;区域特色,即特殊性,是一般规律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领域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学基地是否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体 1 现。一般规律和区域特色的结合,应当贯穿在现场开发的每一个环节上。

教学场景注重典型性。每一个现场基地的核心资源不尽相同,可能是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特殊事件、重大工程、知名人物,或者多种方面的集合。无论是哪一种资源,必有不可替代的特定禀赋,但同时又有可以复制的典型内涵。在场景设计中应当始终着眼于一般性,而呈现给学员以特殊的典型性。学员才能够在典型的场景设计中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联系和推演。

教学环节确保完整性。现场教学一般运用多种媒体进行全景式展示。展示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客观真实地展现事物的本来面貌,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这就需要在教学环节上精心设计,使其能够充分反映现场的关键要素。一般而言,现场的关键要素不外乎就是真人、真事、真景、真情,通过四个“真”揭示“真理”。教学环节的设计多半包括“看实地”(真景)-“听解说”(真人、真事、真情)-“议问题”(探讨真理)-“评收获”(探讨真理),但也并没有一定之规。其中“看实地”和“听解说”是教学的基础,宜充分体现区域特色;“议问题”和“评收获”都是交流互动,也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推动特殊性向一般性发展。

教学语言突出“本地话”。鲜活生动的实践自身最有说服力,并通过场景、实物和语言来展现或再现。现场教学引导者(讲述人、实践者和点评人)的语言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在此地、此时、此景中,实践的生动鲜活依托于语言的朴素直白。真话、实话、新话甚至俗谚俚语,这些富有区域特色的“本地话”能够增强现场感,烘托真实性。大话、空话、套话以及花言巧语反倒可能因词害意。

现场小结回归一般性。总结或点评,是现场教学画龙点睛的部分。应恰如其分地对教学现场的实践进行概括、提炼、小结,以升华主题。进而从区域的具体实践回归到具有全局视野的一般规律,使整个现场教学终而未结,留有回味。

第三,在教学实施中,力求推动学和用的有机结合。

同其他形式的教学一样,现场教学也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方法是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具体途径则是在教学实施中,推动学和用的有机结合。

学用结合的前提是“主体”和“主导”的结合。教学的主体是学员,主导则是引导者(讲述人、实践者和点评人)。由于阅历、学识、岗位、现场角色的不同,双方各有所思,亦各有所需。对于学员而言,现场教学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现场的独特实践,最触动人的则是来自于实践的切实经验乃至教训。现场的“人”(包括实践者和讲述者)、现场的“事”、现场的“情”、现场的“景”、现场的“知”,这一切共同形成了推动学员去感受、去领悟、去思考的现场氛围。学员在这种氛围中才切实感到“非现场不能知,非现场不能悟,非现场不能得”。对于讲述者(包括实践者)而言,亦希望藉学员独特的认知和丰富的阅历来拓宽思路、拓展资源、分析问题、推动发展。在共同的话题、适宜的场景、活跃的氛围中,完全可以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整合双方的需求、凝聚双方的才智,进而实现现场教学主题聚焦、情感共鸣、思想共 振,达成学用结合的目的。

学用结合的环节是“讲”和“悟”的结合。教学双方都要“讲”,也都要“悟”,都在用已知求未知,身份在不断转化。在“看”和“听”的阶段,实践素材经过真实而艺术地提炼,加载了讲述人的独特情感进行“发酵”,学员才能入耳入心,有所感有所悟。学员如果看过、路过、听过,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动于衷,多半是“讲”得还不到位,没有摸准脉、或者提炼不当、火候不足。在“议”和“评”的阶段,学员无论是质疑、评论还是建议,往往有感而发,其内容源于实践,但可能深于实践,包含着学员的经验和智慧。这些一家之言十分宝贵,对于推动教学现场的实践发展不无裨益。对于讲述人而言,也需要认真思索,积极领悟。

篇3:电视新闻报道应把握好三个“度”

新闻以速度取胜抓住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实现了现场报道、连线报道的日常化以及重大事件现场直播的常规化。美国“9·11恐怖事件”刚刚发生, 凤凰卫视就在第一时间中断其他节目, 将新闻播发出去, 并建立报道小组, 开辟特别节目, 进行全方位报道。这种“抢”新闻的意识不仅表现出凤凰卫视的快速反应能力, 也是他们新闻立台、突显优势的关键因素。

对媒体而言, 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灾难性事件的快速公开报道, 可以在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 使新闻报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汶川大地震为例, 在这场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媒体大战中, 我国媒体最成功的突破在于做到了快速充分、及时透明地公开信息。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0多分钟后, 发出第一条快讯, 英文快讯领先于所有外电, 比法新社早6分钟, 比美联社早8分钟。中央电视台在地震发生32分钟后即当日15时, 在新闻频道口播第一条新闻;15时20分, 打破原有节目安排, 推出汶川地震直播。这些新闻不仅抓住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也起到了减少猜测、稳定民心、抢占舆论制高点的作用。

提高新闻能见度增强媒体公信力

所谓新闻“能见度”, 就是在新闻报道中, 节目呈现事件的原本状态以及记者所能展现事件原本状态的能力。2005年11月13日, 中石油吉林分公司双苯厂突然发生大爆炸事故, 松花江水质被污染。11月21日下午, 由于停水的传言越来越多, 加上当时未被权威渠道证实的地震传言, 哈尔滨市出现了市民大量抢购饮用水的场面。傍晚, 市民情绪开始更加躁动, 饮用水抢完了, 开始抢液体饮料, 甚至有人开始抢购馒头、烧饼等食品。美国社会学家G·阿尔伯特曾经提出一个流言公式, 他说“流言传播速度=事情的重要性ⅹ公众不了解的程度”。关键时刻, 媒体快速透明的反映, 对阻断流言传播、稳定市民动荡情绪, 会起到重要作用。于是, 政府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迅速在各个媒体发出, 《停水公告》、《储水公告》、《恢复供水公告》等一系列公告, 在电视、广播、互联网开始滚动播出, 《兄弟城市支援的水陆续到达》、《全市所有地下深水井全部启动并开凿新井》、《市场化运作成效显著, 各商家紧急调水保供应》等重要信息通过电视画面传播出去, 及时稳定了市场、平抑了物价、更稳定了民心, 这就是新闻“能见度”的力量。由于权威、及时、准确、透明度高, 哈尔滨电视台的《哈尔滨新闻》也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收视点13.67。

有人这样提议, 在不关国家机密、不关商业秘密、不关个人隐私等条件下, 只要事关群众的消费权益, 群众有权知道。媒体应该向公众报道真相, 这样的媒体才有权威性和公信力。还以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起, 国务院新闻办、四川省政府每天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 邀请政府职能部门有关负责人以及有关领域专家, 发布灾情震情及救灾动态信息, 并公开回答中外记者的现场提问, 而且对每场新闻发布会都进行现场直播。不遮掩, 不回避, 不回答“无可奉告”, 既保证了媒体和受众的知情权, 也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 这就是有能见度的新闻。

新闻报道体现温度更能提高舆论引导力

有人说, 中国新闻工作者不会报道灾难新闻, 只会报道救灾新闻。其实, 笔者认为, 报道救灾同报道灾难新闻一样重要, 更体现出了一种暖意。还回溯到2005年的水污染事件中, 哈尔滨市全面停水前一天, 市面上出现了抢购现象, 一名记者凭借职业敏锐, 准确捕捉到市民大包小裹往家买东西和货架空空等画面。但她没有停留在仅仅报道新闻现象上, 而是还去了商务局、物价局, 将库存量、何时补充新货、价格浮动等相关问题弄得一清二楚。当晚, 《哈尔滨新闻》同时播出了两条经济类新闻, 一条是商场水荒的现场报道, 另外一条就是保证市场供应、外地货源及时调运的消息。两条新闻相得益彰, 有分量、有力度, 更有温度。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曾这样评价:“媒体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社会的保健医生, 她的职责主要是帮助社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金融时报》曾在一篇社论中称, 中国政府在汶川地震救灾中展现了对人权的尊重。地震救援开始后, 报纸、电台、电视、网站等媒体上, 受众看到最多的内容都是有关救人的, 军人、干部、群众, 还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默默地加入到救人的行列中, 在地震灾区每天都上演着无数个救人的感人故事, 媒体真实记录了“不抛弃、不放弃”的时代壮歌。这就是新闻报道的温度。

有温度的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更利于媒体打造品牌、提升公信力。在汶川地震期间, 新浪网在首页刊登的《一定要看, 关于这次地震认识的误区》一文, 不到一天时间网民阅读87万多人次。新浪原创联盟创作的作品《温总理, 你感动了中国》, 点击播放48万次, 网民当天跟帖评语近5000条;网上作品《四川, 你别哭》网民点击63万次, 当天跟帖评论1000多条。■

篇4:企业新闻报道的三个突破口

融入中心展作为打好报道主动仗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当今,广播电视事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电视的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产业功能体现得尤为充分。在这三大功能中,政治功能占首位。这无疑说明电视政治功能的位置和重要性。作为企业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宣传好党和国家的政策前提下,宣传本企业的重心工作。融入中心,就是融入到企业的中心工作中去。掌握企业每一阶段的工作中心,宣传做到紧跟中心不移位。为了紧跟哈尔滨铁路局中心工作,我们新闻采编部及时下载路局电视台的各利,会议精神、报道重点,准确把握新闻的脉搏,使我们所报道的新闻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还通过局域网、电视、报纸等了解路局近一时期的重点工作。

作为铁路系统的新闻工作者,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将作为当前宣传工作的重点。记者分别深入所辖站段、车间,将基层的心声及时传递,再现荧屏。如,满洲里站结合口岸工作实际,抓好口岸安全攻关;海拉尔工务段从管内实际出发,根据季节性特点,认真抓好防洪、防胀、暑运、施工安全等四项当前重点工作,以实际行动落实胡总书记重要讲话;海拉尔车务段班子成员深入车间班组,通过班子会、支部书记培训等形式,落实胡总书记重要讲话。

突出亮点树品牌打好报道攻坚战

所谓亮点报道,就是突出本地区与众不同的闪光点进行报道。通过亮点报道,形成自己独特的报道风格、报道形式。进而打造一定的品牌,产生品牌效应。我们经营的产品是广播电视,具体说是企业电视新闻,那么,我们的企业电视新闻也应具有一定的品牌。突出品牌报道,突出亮点报道,丰富电视新闻荧屏是我们应重点研究的课题。如,满洲里口岸是我国进口俄罗斯原油的重要通道,原油是满洲里口岸进口的主要品类。仅2005年1至10月份,满洲里口岸进口原油突破400万吨,同比增长40.3%。但原油属于一级易燃液体,换装中容易泄露,对行车安全威胁较大,尤其是通过长大坡道曲线时容易造成车辆倾斜,安全隐患多。在做这一报道时,我们抓住了三个要点,一是增量;二是安全;三是效率,使该条新闻脉络清晰。新闻《满洲里口岸迎来化肥运输高峰》、《满站日装车创历史新高》、《满站运输收入突破20亿元》等新闻在上级电视台播出。

品牌是吸引观众收看新闻的一个重要因素。品牌的营造是记者当前一个全新的任务。营造新闻品牌。首先以具有一定冲击力的视觉信号和听觉信号传人观众的视觉、听觉器官。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一个品牌形成后,要保持一定时间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新思想、新观点、新视角是保持新闻品牌常新的三大要素。新闻品牌创新必须遵循“三贴近”、“三深入”的原则,经常深入基层,善于捕捉一线干部职工的感人事迹,与观众同频共振,增强新闻品牌的新鲜活力。

深入报道巧构思打好报道创新战

首先内容创新。安全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我们就以安全作为主題,赋予它丰富的内容,精心策划了海拉尔工务段用什么保安全的六集系列报道。其中《用铁蒺藜精神打造国门下的平安路》、《钢铁大动脉的渴望》将海铁工人战天斗地、不畏艰难的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施工作业:一根红线串起来》、《凝聚人心保安全》通过小事、细节把党组织在保安全中发挥的作用表现出来。这六集系列报道独具匠心,用心独到,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形式创新。措施加数字的新闻写法,画面加播音的表现形式早已使观众厌倦,让新闻更新、更鲜、更活是记者当今研究的热门课题。系列报道、新闻特写不乏是调配新闻的好调料。

其三题目创新。我们积极探索尝试相同新闻的不同写法,在表现手法上求新意,求突破,在新闻题目上巧用心思,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为草原游创造温馨的旅行环境》、《海站暑运练兵忙》、《口岸装卸打擂台》、《高坡大岭上:班组管理促安全生产》、《煤龙滚滚战西部》、《缓解口岸压力:滨洲线开行万吨大列》等新闻题目都突破了以往记者写稿的思维定式。

篇5:三个现场报道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抓好新闻报道工作,服务三个文明建设”。

今年以来,我们大兴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突出抓好新闻报道工作作为传达党的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引导全镇上下干事创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和反映本地“三个文明”建设新经验、新成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较好成绩。1-6月份,我们大兴镇共向市级以上新闻单位投稿200余篇,被采用180多篇,其中《宿迁日报》用稿76篇,用稿率达90以上,受到了区委宣传部和上级新闻单位的充分肯定。

我们的主要做法: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是党委重视,多方支持。及时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和反映本地“三个文明”建设成果,是新闻报道员的重要职责。对此,镇党委年初就把新闻报道工作摆上了重要议程,多次开会研究新闻报道工作,加强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及时捕捉撰写各类新闻稿件,党委书记丁必煜同志亲自过问,经常与报道员一起研究新闻报道重点,指导采写技巧,检查督促投稿,从而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报道人员主动抓的良好局面。为让报道员有诸多渠道和足够时间采访撰写稿件,我们首先为报道员方便工作大开绿灯。在具体操作中,党委、政府尽可能地让报道员参加镇里的各种会议,包括党委会、三套班子研究工作等重要会议,除了涉及人事安排,一般都要求报道员参加,让报道员了解和掌握全镇的工作重点、工作要求,为采写新闻稿件积累素材。其次为报道员“减负”。在报道员的工作安排上,突出一个“专”字。镇党委、政府在正常情况下,不安排,不分配其它工作任务,让其专职从事新闻报道。今年初,我们在定村人员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宁愿抽调事业单位女同志定村,也不安排报道员驻村,就连今年几次大动作计划生育、植树造林和最近开展的大病合作医疗资金收缴等突击性工作,我们也都不随意调遣,让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搞好新闻报道。第三,更换报道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及时把各种新闻稿件及时快速地投送到各级新闻单位,今年,我们镇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将原损坏多时的传真机进行更换,配备了一台新型传真机作为投稿专用,同时投资7000余元添置一台微机,实现与上级新闻单位网络相沟通,确保新闻稿件及时、准确投送。在此基础上,为多形式、多样化做好全镇的新闻报道工作,前不久,镇里又投入4000多元,为报道员配备了一台数码摄像机,使文字报道与图片报道并驾齐驱。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是明确任务,实出重点。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就不能产生内在动力。因此,今年初,我们对新闻报道工作也和经济工作一样,下达年内任务指标,签订目标责任状。为确保任务的完成,镇党委还将年内指标任务分解到季度、到月份,让报道员明确每个季度、每个月份的采写投稿任务。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我们镇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点。首先是中央和省、市、区作出重大决策后全镇干群的思想反映,以及贯彻落实情况;其次是全镇“三个文明”建设涌现的新人新事和取得的新成果,总结的新经验;三是为群众传递生产经营有关信息。今年3月,市场稻米价格上涨,按说农民作为生产者,理应获得满意的收入,可实际上农民根本没有从粮价上涨中得到实惠。为了弄清实情,党委书记丁必煜立即让报道员进入村组农户家中和粮食流通环节、加工企业搞调查,很快,一篇“稻米价格上涨谁是赢家”的调查报告就被《宿迁日报》经济观察栏目刊出和市电台采用,并被《宿迁日报》评为3月份好稿。蚕桑生产一直是我们大兴的一个支柱产业,多年来,由于蚕农一直沿袭草笼营茧的习惯做法,致使蚕茧质量上不去,蚕桑生产的潜在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今年春季蚕桑生产中,党委、政府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下大力气推广方格蔟营茧蔟具,结果全镇使用方格蔟数量仅占发种的30左右。为了做好草笼蚕茧与方格蔟蚕茧收入比较,引导全镇蚕农秋季全面使用方格蔟,在春茧采摘上市之后,党委书记丁必煜再次点题,让报道员进入全镇各个蚕茧收烘站点采访,很快,一篇题为《方格蔟蚕茧叫响春茧市场》的新闻稿件发到各级新闻单位,《宿迁日报》以最快的速度,在农业资讯版头条位置,一字不漏地全文刊发。

三是加强考核、奖罚兑现。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没有明确的奖罚措施,要搞好新闻报道工作无疑是一句空话。为此,今年以来,镇目标考核小组对报道员的工作实绩、完成任务情况,与定村驻片同志一样,一月一考核,一考核一兑现,该奖的奖,该罚的罚,不打和牌,不搞下不为例。在此基础上,镇党委、镇政府还将报道员的平时工作表现、工作能力、工作实绩作为年终综合考核奖惩、评比先进的重要依据,多途径调动发报道员采写新闻稿件的积极性。

篇6:三个现场报道

XXX镇卫生院XXX

为适应新形式,迎接新挑战,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卫生院党支部认真学习了“三创新、三破除、三提升”重要内容,根据我的工作特点,结合学习讨论的结果,谈一些心得体会:

三个创新、三个破除、三个提升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通过“三个创新、三个突破、三个提升”进一步加深了对开展这项活动的思想认识,对今后在工作中如何发挥岗位职能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创新、三破除、三提升”活动使我们看到了当前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和急代解决的种种问题,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使我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事务,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提出了改革、创新是保持正确思想的必要手段,通过“三创新、三破除、三提升”活动,抵制改革开放产生的腐朽现象的侵蚀,使全体人员牢记党的宗旨,重新回到为人民服务中来,全心全意投入到为人民谋利益中去,在“三个代表”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先进性,是现时期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也是考验工作原则的时候。

坚持与时俱进,首先要从思想上“进”,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用科学的理念审视和统帅实际工作。

一要注重先进性,把“三个代表”思想作为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能停留在口 1

头上,而要作为行动指南,自觉坚定地身体力行;不能言行脱节,而要忠实实践,用以指导、规范和检验我们的各项工作;不能就业务抓业务,而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注重协调发展,各面加强队伍建设和各项职能业务建设。

二要注重时代性,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任务。我们要抓住机遇,把发展的意识树得更牢;立足职能,把发展的思路理得更清;服务大局,把发展的环境造得更优。要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陈旧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弊端。

篇7:三个自信 三个自觉发言材料

坚持“三个自觉”学习讨论

发言材料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把学习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紧密联系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集中学习、发言讨论,强化宗旨意识,树立群众观点。

坚定“三个自信”,坚持“三个自觉”要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实质、理论体系的逻辑与特点、制度的本质与优势。“群众工作立场、政策、方法”三个自觉是我党群众路线的着力点,自觉运用群众工作的立场、政策和方法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要通过这三种自信和三种自觉,将心理上的自信、思想上的坚定转化为行动上的自觉,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面做到知行合一,始终不渝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刻学习领会并准确把握“三个自信、三个自觉”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高度政治自信,它既是坚定表明我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同时也是对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提出的一种政治要求。自信是一种理想信念,是一种责任担当,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坚定“三个自信”,就必须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内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勇于进取、奋发有为,增强忧患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要将坚定“三个自信”作为今后自身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一种政治要求、一种检验标准,使党的十八大精神成为我们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过程中的强大思想武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心灵家园,坚持履职奉献,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忠实践行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捍卫者”。

篇8:三个现场报道

可见, 对于如何有效“规避风险”, 破解批评性新闻报道中的相关难点问题是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讨的。

一、批评性新闻报道难点之一:选题

通常而言, 现实生活中可供做批评性新闻报道的选题可以说每时每刻、每天每日都大量存在层出不穷, 而且它们往往也大多都具备诸如实效性、典型性、代表性以及所谓民生价值、警醒意义、“眼球”效应等相关要素。

在如此众多包罗万象的自然素材中, 怎样取舍, 如何选题成为记者做批评性新闻报道要解决的第一个难点。

应对策略:全面比较, 综合取舍。

一般来说, 仅从时间上分, 常规情况下可供记者做评性新闻报道的素材内容不外乎两大类:既往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新近 (突发) 性新闻事件。

出于本能和常识性考虑, 作为记者通常会把后者作为自己做评性新闻报道的选题首选, 这是从新闻的实效价值来考虑的———但事实上, 这种选题习惯未必合适。

某地一名刚刚退伍的士兵, 因为不愿意离开部队而产生情绪波动, 继而发生了在某饭店吃饭后拒绝付费, 甚至打伤服务员的事件。事发之后, 根据受害饭店和当事人的投诉很快被当地媒体作为批评性新闻报道纷纷抢先报道。

然而很快又得到进一步证实:这名退伍士兵是由于突发间歇性精神病, 从医院走失而导致的一起自然意外事件。事件报道中, 因为涉及到对部队的负面影响, 于是相关媒体不得不做出澄清, 刊登致歉说明, 好不尴尬……

同一天, 一家没有跟风的电视台, 播发的一则“时效性”并不很强的批评性新闻报道《出租车垄断何时了》却赢得了宣传部门的肯定和受众, 特别是“的哥”、“的姐”们的广泛喝彩, 旋即, 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相关政府部门立即表态:尽快进行调研处理。

两相比较, 无疑后者的批评性报道要高明的多!

显然, 批评性报道的选题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是否具有“时效性”不见得要作为选题的取舍依据;同时必须谨记:根据宣传纪律要求, 从维护国家安全、爱护人民军队形象的角度考虑, 凡是涉秘、涉军方面的批评性报道务必慎重, 避免犯政治性错误。

二、批评性新闻报道难点之二:涉诉

批评性报道容易引发报道对象的不满甚至招致法律诉讼都是常有的事情。而遗憾的是, “敢为百姓鼓与呼”、“铁肩担道义”的记者和媒体在被诉诸法律、听命法律裁决时, 却又经常会屡见不鲜地处于“理亏”的劣势地位!缘何?除了最为常见的“内容失实”以外,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记者在写作批评性报道时, 习惯意气用事, 非理性的感性色彩太重, 而理性考虑不足———也就是说报道中留给人家的把柄太多。

“2005年7月中下旬, 河南平顶山的《今日安报》相继刊发《少女阿丽的挣扎与自杀》和《打工妹被女老板下催性药十余次强迫拍黄碟》两篇批评性新闻报道”[2]。其主要内容是说19岁的贾某辍学后来到当地一家发型创作室打工, 竟然被该店女老板张某使用催性药致其失身, 然后又以其为主角被拍成黄色光碟散发……

事后, 当事人张某以名誉侵权对贾某、撰文记者、《今日安报》提起诉讼。当地法院判决认定:贾某所提供的书面控诉材料严重失实;《今日安报》未经核实就予刊登报道, 侵犯了原告的人格。“判令贾某与撰文记者、《今日安报》向原告张某赔礼道歉, 并共同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3]”。

就此诉讼案例不难看出, 记者和所在媒体的败诉显然与“偏听偏信、核实不准”有着密切关系。其次, 还必须特别指出:类似于这样的批评性新闻报道即使内容属实, 但是记者及其所在媒体在刊发以后也存在着吃败诉官司的潜在危机!原因是报道在题目中就犯了一个先入为主、定性式的错误:“打工妹被女老板下催性药十余次强迫拍黄碟”———请问, 题目中的所述事实是谁认定的?换言之:记者哪里来的裁定权?

作为普通公民意义上的记者必须谨记:对于涉及到的批评性新闻报道内容一般是无权自主做结论性认定的———除非已有公安机关或法院判决的事实认定, 否则, 这样的结论轻易不要下, 不然就极易招惹官司, 而且胜算不高。

应对策略:学会“解包裹”, 不要当“法官”。

对于类似的批评性新闻报道相对聪明的做法便是记者善于“解‘包裹’”, 慎言下结论。

所谓“解‘包裹’”, 就是记者将采写、录制到新闻事实要素, 经过整理、加工、编辑以后, 就像逐逐步、逐级、逐层地给受众解开包裹一样, 把罗列的内容事实逐一呈现出来:“用事实说话”;而不要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法官”的角色中去, 动辄非理性地做出武断的裁定或结论。也就是说, 在批评性新闻报道中, 记者除了做些功能性的客观叙事和表述以外, 应该习惯于把是非曲直的“结论权”交给受众去评判、去裁定, 而自己则应尽可能超脱地以“旁观的局外人”身份出现。这样既保护了自己和媒体, 又会收到理想的批评效果———对此技巧,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掌握和使用的非常自如、得心应手, 恐怕也是少有涉讼的一个重要原因。

来看2010年3月14日, 《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一期题为《调查“躲猫猫”》的节目。就大家关心的“躲猫猫”事件真相, 记者在节目中使用了大量相关当事人的采访同期声, “各持己见”、各说各理, 但栏目自始至终几乎没有一句自己的观点更未做出自己的结论性意见:事件到底何为?

然而, 记者就是通过抽丝剥笋的递进式“解包袱”手法, 让观众自己判断出了“躲猫猫”事件背后所隐藏的真相!

同期声:原晋宁县公安局副局长:“ (这起事件中) 没有发现民警刑讯逼供;没有发现民警故意伤害;没有发现牢头狱霸;没有发现民警失职渎职。”

网民:“这种说法太戏谑啦”。

专家:“嫌疑人在看守所里还会有心思躲猫猫吗?空间条件具备吗?”

…………

接下来, 经过愈加深入的调查和对网民、群众、专家、政府官员等采访组合, 于无形中组成了一条有形的逻辑证据链, “躲猫猫”的背后事实几乎已经呼之欲出!至此, “躲猫猫”事件真相观众早就有了自己的评判, 不言自明了。

三、批评性新闻报道难点之三:客观

客观公正是新闻报道需要恪守的重要原则之一, 批评性新闻报道亦不例外;又由于批评性新闻报道多涉及到对单位或个人的人格、名誉等, 稍有不慎, 就会给报道对象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 同样会给报道者本人和所在媒体单位带来不应有的麻烦。

但事实上, 批评性新闻报道中经常存在的失之偏颇是一个广为诟病的问题, 对此, 有无良方可解呢?

应对策略:信息对称, 质疑遁形。

先来看一个极端案例:发生在2008年10月11日“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事件就有过“一波三折”的舆论转变过程。

最早:“案发之初的12日网上事件披露, 由于打人者的警察身份, 引来网络上一片声讨声, 矛头纷纷指向警察而对死者则抱以同情。”

转向:“13日, 事件的现场监控录像显示死者林松岭三次殴打警察, 并将一警察的头部砸伤。网友态度开始转向, 认为死者林松岭数次不依不饶, 才是导致这起恶性事件的关键因素”。

质疑:“有网友发现视频所提供三个场景的时间记录先后顺序有人为剪接现象:‘从视频显示的时间上显示剪掉了其中59秒的监控录像。为什么要剪掉?这近1分钟的时间里发生了什么?’网友开始怀疑这段录像有被动手脚之嫌, 并期待完整的监控录像公布。至此, 舆论网友对死者和警察的话基本都是将信将疑[4]。”

事后, 直到在案件审理期间, 案件的完整视频录像才得以对外公布, 其中包括受害人被打死时的最后几分钟自动监控录像———而此前有关方面曾表示这段过程由于“处在视频拍摄死角位置”没有录像。

这一事件由于官方媒体没有在第一时间把当事双方的完整信息给予“对称”式公布, 因此自然导致了受众的质疑和不信任情绪, 应该说, 客观上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负面影响。

所谓信息对称, 就是媒体在发布批评性新闻报道时, 应该以“第三方”的“中立”态度, 把当事双方或当事多方对于受众所关心的信息完整、对等地对外发布, 而不应该根据自己好恶进行有意识地删减取舍甚至剪裁伪造, 若此, 那么当然也就难言客观了。

另外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在进行批评性新闻报道中, 一定要把握好批评性新闻报道中的“密度”频次问题:即同一类型和性质的批评性新闻报道在一个地区或部门有可能会连续出现, 但本着舆论监督是为了促进工作的根本目的出发, 所以应该从大局着眼, 刊发或播出的“密度”、频次一定要把握恰当———“显微镜”不宜总在一个地方出现。

参考文献

[1]张云龙, 万栋.记者节前特别关注:关注鄂尔多斯“记者被辞”事件[N/OL].新华社:“焦点网谈”, 2003-11-9.http://bbs.mediachina.net/index_bbs_show.php?id=94655.

[2][3]陈堂发.批评性报道的法律三题[J].新闻记者, 2007 (5) .

篇9:三个管住、三个放开

从深层次考虑,这些挑战都或多或少与我们当前的投资调控模式有关。因此,我们觉得应该探索新的调控思路,建立更加有效的调控机制。“三个管住、三个放开”,即“管住货币、放开投资;管住外部性、放开比例;管住国有,放开社会”我认为或许是可供参考的方案之一。

所谓“管住货币、放开投资”,是指在总量调控方面,决策部门一方面应将注意力集中在货币政策目标、即保持价格水平稳定上,根据通货膨胀的变动态势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水平,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吞吐货币,以有效控制通胀水平;另一方面对投资总量可以放开,即不再企图控制投资率、投资规模和投资增长速度,不再将其作为调控目标。换句话说,只要通货膨胀态势控制在既定范围之内,即使投资增长很快,投资率很高,货币政策也可以保持不变。反之,一旦什么时候出现了通货膨胀,即使当时投资率不高,投资增长速度大大下降,货币政策也要从紧,以求控制住通货膨胀。显然,在这样的总量调控模式下,我们就不必再用什么是适度投资总量之类的问题而麻烦自己了。

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实行“管住货币、放开总量”,人们可能会担心出现投资膨胀。人们常引用弗里德曼的话说“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意思是只要管住了货币,就能控制住通胀。实际上,投资总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货币现象”。虽然此货币现象非彼货币现象,二者不同质,货币政策调整也只能以物价水平为标的,但只要管住了货币,投资又能膨胀到哪里去呢?如果确实管住了货币,物价水平保持稳定,投资水平还是比人们愿意接受的水平高,那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的正常表现。我们就应当转变观念,以平常心对待之。如果再考虑到这种态势将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高储蓄的优势,就更没必要过多担心了。

所谓“管住外部性、放开比例”,是指在投资结构调整方面,决策部门一方面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教育、公共卫生、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劳动安全等领域,确保公共利益,即正的外部性的实现;另一方面对竞争性领域各行业的投资规模、投资增长速度及相互间比例则可以“放开”,交由市场机制去决定资源在各行业间的配置。换句话说,即使竞争性领域的某个甚至某些行业投资增长比较快,以至人们感觉要形成“过剩生产能力”,或者某些行业发展速度较慢,不尽如人意,政府也应将其作为市场现象看待,一般不采取直接针对性措施加以调控,投与不投的最终决策还要让企业家自己去做。从长远看,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会获得更高的效率。

在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是关于产业政策的作用。对此,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无论怎样肯定产业政策的作用,市场经济原则都是一个底线。因为如果宏观管理部门总是能够在整体上正确地把握竞争性领域各行业间的资源配置比例,我们也就没有必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了。

所谓“管住国有,放开社会”,是从体制的角度考虑的,指对国有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国家还要按计划原则保持控制权,通过统一协调的计划配置国有投资资源。而对社会资本,则可以“放开”,令其按市场原则“自由”运动。我们之所以强调对国有投资还要管住,其根本原因首先就在于国有投资的公共属性,这决定了国家必须作为所有者的代表行使管理权。其次,国有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的本来任务就是满足全社会的公共需要,各投资项目相互间是统一、协调、互补的紧密关系,而不是优胜劣汰的竞争关系,需要大规模协作。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国有投资管理本质上不可能像市场机制那样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水平变动自动调节,必须通过严密统一的计划管理完成。至于国有投资的“软预算约束”,更是必须加强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对社会资本,在国家有效地管住了货币、管住了外部性的条件下,对其“放开”所带来的自由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试想,如果在政府的外部性管制之下,企业家在投资时不得不将原来由社会承担的生态环境成本、资源成本内部化,不得不增加生产劳动安全方面的投资,其“自由”活动空间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以前还小了。至于让企业家们在各行业间选择投资项目、自行确定投资规模和技术路线、自主筹资等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实际上更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家的优势,有利于更有效率地创造社会财富。

所谓“三个管住、三个放开”,即该管的要管住,该放开的要放开。但与传统调控方式相比,新方式还是有几个优点。

从政府角度看,新调控方式不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调控目标明确、调控措施的可量化程度高、有较强法律支撑、可操作性强,更重要的是可以真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使政府能集中精力真正抓好涉及到全社会公共利益的外部性问题。另外,因调控目标明确,政府也就不必再为整体的、或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投资率或投资增长率到底应是多少而苦恼了。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新方式政策界限明确、透明度高,可预期性强,环保和资源及规划等方面的政策稳定性强,不是说变就能变的,因此政策风险低,有利于发挥企业家的创造精神。

从社会角度看,这样一种新的调控方式有利于把加强投资宏观总量和结构调控与环境、生态、劳动权益保护等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投资调控促进外部性问题的解决,可谓一举两得。

篇10:办税大厅三个经验,三个疑点

一是科学合理设置窗口,提高办税效率。按照岗责体系的要求,在服务大厅统一设置车购税和综合业务两类窗口,综合业务包含税务登记管理岗、发票管理岗、申报征收岗、文书受理岗、其他涉税受理岗、咨询服务岗等多个岗位,为纳税人提供了透明、规范、全面、快捷的服务。

二是加强对窗口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要求每个大厅工作人员熟练操作各个岗位的业务,同时加强导税服务,方便纳税人。在办税厅设导税员,由导税员做好办税咨询和涉税业务解答工作,引导纳税人合理利用纳税期缴税,帮助纳税人尽快办理完结有关业务工作,大大缓解了申报高峰期排队现象。

三是加大硬件的投入,完善了设施。近来,办税服务厅进行设备更新和环境美化。在办税大厅配备桌椅、饮水机以及笔墨纸张等,同时设立自助办税区和自助办税ARM机,为纳税人建立了一个高效、便捷、舒心的办税条件和办税环境。二、三个疑点

一是窗口税务人员忙闲不均。纳税高峰期,纳税人排长队办税,窗口工作人员忙,经常满负荷工作,还要加班加点,但每月中下旬时期窗口工作人员基本又无多少事可做。

二是征收、管理之间有时脱节。办税服务厅人员有时发现的征管问题无法及时反馈到管理部门,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纳税服务质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个现场报道】相关文章:

三个坚持三个反对信息05-05

论团队精神——三个皮匠和三个和尚的故事04-30

三个培养04-12

三个建设05-07

三个愿望06-01

三个规定06-07

三个转变05-03

三个度05-04

三个立足05-09

三个特性05-11

上一篇:富家沟小学2010—2011工作总结下一篇:铁西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