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 一天的食物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2024-05-09

四年级科学下册 一天的食物 1教学反思 教科版(共12篇)

篇1:四年级科学下册 一天的食物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食物

1.一天的食物

《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

《一天的食物》是食物单元的起始课。起始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但以不方便将各种各样的食物搬到课堂上来,像这样没有实物可供观察的科学课,真有些难上。加上我校又是寄宿制。我选择了星期天让学生回忆这天所吃的食物,并作好记录,让每个学生有事做。再通过小组合作,分组竞赛。学生在20多分钟的活动时间里,几乎每个学生都十分投入,我也尽力为课堂营造愉悦氛围,使学生乐于与教师,同学交流,互动。而且,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适量的活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在对学生的给食物分类的标准完善与否进行评析时,我过于力求体现科学性,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作为科学教师,必须十分清楚,哪种方法是属于学生的经验水平,哪种方法是我们希望学生去接近的科学方法。我想,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基础,四十分钟的一节课,无法承载太多的目标。

通过这节课,学生对食物的注意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零乱的记录到分类记录,汇报,学生得到了一些简单的记录统计方法,获得了应有的发展。课后,我感觉到:学生对食物的研究也有兴趣了,这正是老师期待的结果,因为这种兴趣为后边的探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篇2:四年级科学下册 一天的食物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作为一个单元的起始课,该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本节课包括“记录一天的食物”与“给食物分类”这两个活动,这两个活动关系紧密,有了第一部分的了解,才能有第二部分的认知。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要考虑本节课在单元中的作用,还要考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拓展,从而更好的理解单元教材安排的意图。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遇到两个难点:一是怎样相对完整的记录一天的食物;二是如何对记录内容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并提出分类的问题;对于第一个难点,我简单的引导就解决了,我要求学生根据三餐及其它来记录、按食物名称记录等。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小卡片记录食物名称,并将小卡片进行摆放、粘贴、汇报,利用这种方式,变谈话、交流等形式为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小卡片机动灵活的优势让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事半功倍。

二是如何对记录内容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并提出分类的问题。学生分类有以下问题: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后的子项关系不并列;分类后的子项重叠。根据这样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三次分类活动的方法,逐层加深:

第一层次:学生自己分;通过学生自己分类交流,从中找到自己分类中的问题。

第二层次:统一标准的分类;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确定分类标准,让学生明确分类标准的重要性和层次性。

第三层次:让学生将大的分类细化,继续将食物分类。

在这节课中,卡片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它使学生投入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它易获取,易制作,易操作,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有利于把重点探究活动结合起来,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改进措施:

1、一天中的食物记录是本节课的主要活动,同时也是后面几个教学活动发展的基础。记录一天的食物时,把分散的的记录纸用双面胶粘起来,这样汇报时就可以较方便也完整了。

2、在分类前,可以先让学生参考超市里食物的摆放。

篇3:四年级科学下册 一天的食物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第五课 一天的生活用水

水资源缺乏,水污染问题又是影响环境的重要方面之一,而学生对于水资源问题并没有深刻的感觉,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过缺水、断水的经历,家庭每月支出的水费也不贵,所以也没有什么节约用水的概念。通过本课,希望使学生由内心深处受到震撼,认识到水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落实在日常行动上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本课教学的前提,如垃圾教学内容一样,需要先进行调查,了解家庭一天的用水情况,有了了解,有了数据,这节课才有话要说。如果等上完这堂课再去调查了解,意义就缺失了。安排调查活动之前,有几个事项需要向学生说明:1.即调查自己一天用了多少水,也要调查全家人一天用了多少水,因为很多学生不需要做洗衣洗碗拖地等家务事,只调查自己一天用水情况,并不能代表一个家庭日常的用水情况。2.调查要全面,要将每一项用水情况都一一记录在案,这样的数据才有可信度,才能说明问题。3.指导学生看水表读数,尤其是老式水表,没有翻滚式的数字,怎么认读需要提前指导;还要了解水表的计量单位是“吨”,一度=一吨。4.如何估计用水量,可以借助有容量标注的饮料瓶作用参考。

教学活动初,交流学生调查的数据,尽可能多的交流一些数据,一一在黑板上记录。有的学生调查活动开展的非常认真,每一次用水,都看一次水表,用水的统计就很精确,这种态度和精神值得肯定和表扬。通过重多数据交流,引导学生分析为何不同家庭一天用水量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排除调查统计时的误差与遗漏,主要原因就是家庭的用水习惯。通过讨论,不同家庭在洗脸、洗碗以及是否废水再利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有的交流活动,所有的数据,都是为了引起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水资源,主要指淡水资源,地球上广阔的海水是不符合人类生活需要的,而将海水淡化的技术和成本都是很高的。这些,学生还是理解的,他们不会关注水资源问题,因为他们生活在宁波这么一个江南水乡,还真不愁用水。但我们应该从中国,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待水资源问题。找了一些统计数据,效果非常好,给了学生极大的震撼!“中国总淡水资源是世界第六,但人均用水量是世界水平的1/4,居世界第110位,是世界最严重缺水国之一,13个贫水国家之一。”再找了些西北地区严重缺水地区居民用水情况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这才意识到了水资源存在的严重问题,也引起学生思考: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如何节约用水?从而讨论制订节水计划。有了思想上的冲击,学生在内心深处被深深震撼,达到了本课最终的教学目的,效果较好。

课后,找了些资料,贴在每个班级里,让学生课外阅读,进一步加强对水资源的了解,加强节 1

篇4:四年级科学下册 一天的食物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观察食品的包装,可以获取这种食品的有关信息,便于我们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配料、保存方法等。过程与方法:

1.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确选择适合的食品。2.在观察食品包装信息的活动中,促进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了解食品包装信息的活动中,加强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信息。【教学难点】

会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配料,正确选择合适的食品。【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食品包装袋若干。

为每位学生准备: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记录单。

教师准备:不同类型的食品包装袋,可以考虑透明与不透明的、不同材质的、透气与不透气的、奶粉袋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无论是营养的搭配,还是食物的保存,都需要了解食物的相关信息,从哪里能够得到这些信息呢?(揭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1)观察活动:仔细观察包装袋上的介绍,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小组观察、交流、汇报。(2)讨论:

A.食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包装呢? 1

需要避光的食物,包装一般是不透明的;怕磕碰的食物,包装大多比较硬实;肉制食品多为真空包装……

B.我们从食品包装袋上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食品的名称、配料、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要求、食用方法、生产厂家…… C.一般的包装袋上有哪几类信息呢? 食品的配料、营养成分、保质期和保存方式…… 2.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投影仪出示一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1)看看食品的配料,你有什么想法?(一种食品包含着丰富的营养成分)(2)找出表中你熟悉的配料名称,想想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3)找出表中你不熟悉的配料名称,调查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

(4)从食品包装上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对我们选择食品有什么意义?(了解食物的配料是为了有目的地选择食物。)

3.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

(1)列表记录几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A.小组活动

记录四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填写《几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记录表。B.汇报交流

小组代表交流发言,展示记录表,相互补充完善。(2)观察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

A.比较两种食品的特点,看看是不是根据食品的特点来确定保质期长短的。

B.比较两种食品的包装和保存方法,看看不同的包装方法和保存方法是否也在影响保质期的长短。

C.比较两种食品的用料,看看是否有影响保质期的因素。D.如果是同一种食品,想想是什么原因让保质期有差别呢?(3)小结

食品的生产日期有早有晚,食品的保质期有长有短,因而导致食品的新鲜程度不一样;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种食品,由于包装方式、配料的不同,保质期也会存在差异。

当我们通过阅读食品包装,了解食品的原料组成、营养成分、保存方法、保质期后,我们的饮食就不再是盲目的,包装上的信息为我们科学均衡营养提供了帮助。

三、课后拓展

阅读课后《资料库》,进一步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注意在以后的生活中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成长。【板书设计】

7.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篇5:四年级科学下册 一天的食物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点亮小灯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电”单元第二个课题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充分感知了电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基础上,真实触摸和运用电的一次尝试活动,是为下一步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奠定的基础工程。

综合课标、教材、学生,我围绕“观察小灯泡、电池、导线”,“尝试点亮小灯泡”,“讨论电流、电路概念” 3大主要活动展开教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而不能简单的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本课要让学生用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一些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可以很快让小灯泡亮起来,但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必须达到在他们动手的过程中,探究电路中电流动的线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对组成电路的三种材料进行仔细而认真的观察是非常必要的。我通过几个环节组织了教学: 1.点亮小灯泡。出示小灯泡、导线、电池。问学生,谁能点亮小灯泡。2.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在学生能点亮小灯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3.总结点亮小灯泡的方法。4.猜测小灯泡发亮的原因,并说明电流的方向。5.进行安全用电教育。从学生实验操作过程,我们发现效果相当理想,更让我想不到的是,能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点亮小灯泡,真的可以说“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因此也让我产生了一些不够成熟的想法。

一、相信学生是能力发挥的前提。

二、悉心指导是能力发挥的关键。

三、及时的鼓励是能力发挥的保障。

篇6:四年级科学下册 一天的食物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第四单元 磁铁 我们知道的磁铁

本堂课要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首要的是要准备充分的、结构性强的材料。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前提。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我进行了两方面的材料准备:一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各样的磁铁;二是我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磁铁(条形、环形、马蹄形、圆柱形、方形、不规则形等)、断裂磁铁、铁屑、细绳、铁器、铜器、、铝器、曲别针、大头针、指南针、塑料棒、小车、泡沫塑料、水槽等,并且保证每组材料的数量充足

由于材料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才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玩各种各样磁铁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磁铁的性质,还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获得结论”的探究过程。

篇7:四年级科学下册 一天的食物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一课 我们身边的物质

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反思如下:

一、教材单元理解: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 1.教材背景目标: 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2.教科书说明: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容易理解,对空气、火、电和声音是否是物质,接受起来可能会有一些难度。学生对感官容易观察到的、特别是触觉可感知到的实在物体,很容易接受为物质,如空气和火。由于学生对空气进行过观察研究,知道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占据空间的知识,确认空气是物质比较容易,对火是不是物质的确定也好解决。但是学生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难度。

怎样解决声音、电、光也是物质?可以从声音的产生和本质,电的产生和本质上帮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物体振动就不产生声音,所以,声音可以看作是振动的物体,声波相当于把振动进行传递。电、光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解决。如果学生难以理解,教科书最后就直接告诉学生记住“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概念。第二部分:物质在变化

这部分的内容,也是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编排的。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的现象,概括出物质都在变化。同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教科书希望学生通过讨论岩石、房屋、马路的变化速度,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的观念。这个观念非常重要,它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观点。

教科书当中,要求学生比较归纳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因此,可以从是否变成了另外的材料(物质)上进行比较,这样思考的方向会更集中,也符合教科书设计的意图。

第三部分:让物质发生变化

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这部分的内容,讲解的是人为因素可以造成物质的变化,要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这里可以重点对蜡烛燃烧的观察做点文章。因为燃烧的内容,在五年级教科书中删除了,只有在这个单元出现,所以对燃烧是怎么回事,可以插人到这里进行教学,这也是对教科书的补充。

三、教材教学处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1.世界由物质构成。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以讲解为主,辅助以举例例证的方式进行。

(1)我们的周围有哪些物质?让学生举例,例子越多越好,这样归纳的结果越有说服力。在举例的基础上,得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2)讨论空气、火、声音、电、光是不是物质,为什么?对声音、电、光的辨别,从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进行辨别,最后确定它们都是物质。得出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也是物质。(3)总结:整个世界都是物质构成的。2.物质在变化。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也是从生活中的例子开始的。结合教科书的内容,要区别出两种不同的变化,一种是改变了物体的形态,实质没有改变;另一种是实质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新的东西。而且要讨论,有些物质变化的速度相当缓慢。

(1)观察把易拉罐或者饮料瓶压扁,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改变了物体的材料?(2)观察水结冰和冰融化成水的图片,回忆水的这种变化是否是变成了其他物质?(3)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特点?(4)点燃火柴,观察火柴的燃烧,它发生了什么变化?思考火柴燃烧后变成了什么物质?(5)观察生锈的铁钉,思考铁与铁锈是否相同?(6)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特点?(7)岩石、房屋、马路在发生变化吗?你的依据是什么?(8)你认为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 3.让物质发生变化。

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的、便于观察的、有典型意义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物质的变化。如铁丝的弯折、观察燃烧的蜡烛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在观察中体会到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最后总结出物质变化,两类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四、本课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发言积极性很高,在教学1、2环节中学生自由表达的内容、时间过长,以至到第三环节时间不足。在教学“让物质发生变化”这一教学环节时,原本让学生填写相应的报告单,由于前面时间花得太多,后面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布置学生课后自由实验,下节课汇报交流,事实也证明这样处理是对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2.本节课,教学环节清晰,层次性强,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学生也比较守纪,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师生互动性强,教学效果较好。

3.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物质变化的速度快慢是一个相对概念,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对所列的几种物质变化进行比较再确定快慢,这样比较科学。

五、我的教学特色:

1.反思从教以来:科学课改以来,也及时地参与了各种培训和其他学习。对科学课程的新理念也有所体会。自认能合格胜任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任务。

2.做学生的朋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双方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在没有辈份、没有权力障碍的因素下,师生之间能以朋友的身份或以同伴的关系以诚相待,互相信任,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是难能可贵的。教学中我主动地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培养亲和的师生情感,并以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幽默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多彩的研究方法展示科学学科的魅力。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可以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索问题创造良好的时空条件和心理环境,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包袱,心理放松,则必然会活跃思维、富于想象、乐于探索,学习也就成了非常快乐的事情和为之追求的目标。3.轻松活泼、幽默有趣。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能得充分以实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似乎没有后进生(有个别学生上课积极,就是不做作业等)。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六、努力弥补不足:

1.在处理一些细节上还有待加强,课堂教学中还要更加紧凑,不拖沓,让科学教学课堂的学习更有效。2.语言的问题。本课中,存在教师教学言语组织不精、过多的问题。在如今“生本化”的课堂中,教师应扮演一种旁听者的角色。让学生更多的“说起来”、“动起来”,教师不随意介入学生之间的交流或评价,为此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就要求教师的言语能言简意赅、能起到点睛的作用,避免讲的过多、言语不够简练。

3.缺少科学知识的积淀,平时不善于、不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有待今后加强。

用心

爱心

篇8:四年级科学下册 一天的食物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蚕变了新模样

反思一:

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复习使学生对蚕的前一段时间的生长过程,有更深刻的印象,自然的过到本节 所学的内容——蚕宝宝变了新模样。

在学习新知的时候,我主要围绕着两个活动进行,第一个活动围绕着“蚕宝宝变成了什么样”进行。在活动之前我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蚕宝宝把自己裹在蚕茧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蚕宝宝变成了蚕蛹,再组织学生对蚕蛹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学生观察蚕蛹的变化的过程,注意蚕宝宝和蚕蛹的比较,发现蚕蛹的身体特点。另一个问题是蚕变成蛹以后,还会不会变成其他形状做出猜测。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对蚕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个活动对“蚕茧的观察”。在这一活动中,我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第二步指导学生拉蚕丝活动。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对拉丝方法做了适当的指导。在两个活动完成以后,再对所学知识做以适当拓展。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蚕丝的如何制成,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让学生深深地感到,我们的养蚕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科学研究活动,它也是一次对“蚕文化”的深刻体验。

反思二:

篇9:四年级科学下册 一天的食物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他们都经历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只是他们大多数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用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电流的形成。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1、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

篇10:四年级科学下册 一天的食物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各种各样的花》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对教学流程作了调整,在复习油菜花构造的基础上,让学生 自由观赏周围的花,了解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性花和单性花,雄花和雌 花,然后引导学生开展对花的专题观察,这是对油菜花一种花的观察发展 对多种花的观察。校园里有一些花开放了,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了更多 的机会,也创造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但自主不是放任,观察是一项有目的、有指向的活动,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常常会注意那些不该 注意的东西,为了提高观察的实效,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注意力放 在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观察什么、怎样 观察、怎样记录都在观察前让学生充分讨论,在小组内作好分工,为有目 的的观察作好思想准备。因为这是一次对生命世界的探究,所以我还着重 提示:要珍惜植物的生命,不要去伤害美丽的花朵;要注意安全,不要去 校园的池塘边。由于具体指导到位,学生增强了小组内各成员的合作,观 察也更有目的,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明白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篇11:四年级科学下册 一天的食物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第五单元 我们的家园——地球

21.测量重力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主要体现在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合作探究,认识测力计。

测力计是学生生活中不常见的测量工具,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研究、发现测力计的结构、原理及重力的单位。这一环节,学生学得较好,能在相互补充、完善中认识测力计各部分的名称,为制作测力计作了有利铺垫。

2.动手测量,总结方法。

让学生自己用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所受重力,然后根据测量结果总结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思考,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2:四年级科学下册 一天的食物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10.保护土壤

本课是在前一课时学生探究了解了土壤的成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为生命提供了什么,了解人类的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并由此使学生感受到土壤的伟大,产生对土壤的感激之情,并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使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护土壤,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在活动二:水土流失的环节中最让学生兴奋的莫过于那一组模拟对比实验了。原先我还在为弄不到草皮而烦恼,绞尽脑汁想着怎么样用其他材料来代替,说来也巧,正好有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到靠近我家新村那边的马路对面堆放着一捆捆草皮,这时我真是兴奋不已,真想拿上一块,可是想想就这么拿走又不太合适,只得作罢。这一天我就一直惦记着草皮的事情,等到下班回家时,我在车子行驶到这个地方时就开始张望,还好还有些草皮堆在路边。下了车步行回家经过此地时,我就和那里负责铺草皮的工作人员说明了我的需要,结果他们很爽快地给了我一块草皮,于是就有了课堂上效果特好的这一组模拟实验了。学生们从这一过程中非常深刻地体会到了植物对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土壤问题的严峻性,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了爱护绿化的意识。在课后面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能为土壤做些什么?时,学生能将“保护土壤”从一句口号转变为自己真实的想法:从关心身边的植物、身边的土地开始,从管好自己手中的垃圾开始,从节约用纸、少用一次性物品开始,共同加入到保护植物、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

作为一名自然教师很多时候都有不为别人所知的“苦处”,但只要让学生有所学、有所乐、有所悟,那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课上好后,竟然在某处看到了这首小诗,以后作为总结还不错,暂且先收藏着:

《爱土壤妈妈》

小草儿可爱,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呵护;

绿枝儿美丽,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滋养;

小鸟儿快乐,是因为她有茂密森林的保护;

我们快乐,是因为有小草、森林和小鸟„„

上一篇:浅谈公路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下一篇:三年级:我的音乐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