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我喜欢读书

2024-04-28

佳作:我喜欢读书(共11篇)

篇1:佳作:我喜欢读书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自小受了这些名言警句的启发后,便迷上了看书。

我生在一个书香家庭,爸爸妈妈都很爱看书,也带到了幼小的我对书的兴趣。于是爸爸妈妈专门给我订了一份画报。每当我有空闲时间的时候,便捧起我那爱不释手的画报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别看这是儿童画报,它可让我懂得了不少知识呢!比如:螃蟹脚断了可以再长,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树木枯死是因为别人不保护环境……有了这些知识,老师和同学对我刮目相看,因此我愈发地喜欢看书了。

大了一点,认识的字多了一点,理解能力也强了一点,懂了一些有关书的名言警句,在这些警句的推动下,我爱上了《格林童话》,那里面皇帝的新装让我捧腹大笑,小红帽让我为她捏了一把汗,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为她流下了同情的眼泪……,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想象,而且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真善美,什么叫假恶丑。所以我更爱看书了。

上小学了,我接触了古文,这让我疯狂地爱上了古典名著,这些书让我领略了古代人的灿烂的文化,也让我知道了刘关张三兄弟的义气,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勇猛,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我想:这些古典名著将会令我受益终生。

现在的我仍然十分喜欢看书,只不过是百科全书罢了。我从这本书中懂得了许多科普知识。比如:海水为什么是蓝的,雨后为什么有彩虹,恐龙为什么会灭绝?……这些问题和知识足以让我去思考和品味。

书,就像一把钥匙,为你打开知识的大门;书,就像一艘小船,带着你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就像一扇窗户,为你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置身于书的海洋中,难道不是一件美妙的事吗?我爱看书。

篇2:佳作:我喜欢读书

在我的读书生涯中,我最喜爱的,莫过于《鲁滨逊漂流记》了。鲁滨逊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中产家庭,由于不听父亲劝告做了船员,途中突遇风暴,只身飘流到无人荒岛上,但他没有绝望,凭借惊人的毅力和智慧,顽强不息地在荒岛上安居了28年后,最终得以返回英国。从鲁滨逊身上,我们看到了种种人类的优良品质:勇敢、智慧、意志坚强和挚爱劳动,是我们一生学习的榜样。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人喜欢顺利,希望一生都不流泪、不疼痛、不危险,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这一辈子也就没什么意义。挫折不是魔鬼,顺利不是天使,相反,我倒认为挫折是财富,能帮助我们迎接顺利天使的到来。

生活中,没遭受过挫折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只能像鲁滨逊一样以我们的勇敢接受挫折,以平常心善待挫折,以聪明智慧战胜挫折,面对困难,取得成功。

篇3:喜欢读书的女儿

最初读书那几年, 她喜欢朗读, 而且读得不错。在家的时候, 读到精彩的地方, 是一定要我们都停下来听她读的。像曹文轩、安房直子、金波、秦文君、张爱玲的好多书, 她都是在朗读中愈发增加了对文字本身的喜爱。特别记得她读到《青铜葵花》里写葵花在班上朗读的那段, “她喜欢那么多人一起朗读课文, 更喜欢被老师叫站起来, 单独朗读课文。她从一片安静中知道了, 她的朗读十分迷人。几乎没有人教过她如何朗读课文, 但她的朗读却全校闻名。她的声音并不响亮, 甚至显得有点儿细弱。但她的声音却像是被清水洗过一般的纯净。她知道节奏, 知道轻重, 知道抑扬顿挫, 就像羊群知道草地, 飞鸟知道天空”, 她几乎是惊叫了起来, 一边读给我们听, 一边说:“这简直说的就是我嘛”!言语里有十足的得意和莫大的成就感, 真真是遇到了知音的样子。那个时候她是刚跟着我转到一所新的学校, 教她的语文老师刚从北师大毕业, 酷爱读书, 并立即发现了她朗诵的才能。起初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 每节语文课, 老师都要留出数分钟安排她给全班同学朗读一本童话书, 张天翼先生的《大林和小林》, 而且是“巡读”, 捧着书在教室里且行且读, 满座寂然, 未见哗者。我未亲见, 是听学校主任, 一位多次听过她们班语文课的年老的语文特级教师跟我说起的这个情形, 我能想象到女儿的神情, 和脸上因为朗读而焕发的光彩。

后来女儿读得多了, 速度也快了, 朗读才渐渐少了。她读书的速度, 很快便超过了我。同看一本书时, 她总是先停下来等我一小会儿, 装出百无聊赖的样子来。这令我多少有些不甘, 我怀疑她是否真的读了, 记住了, 有时故意翻翻前边的内容问她, 她却大都记得, 比我记得还更多, 这真是没办法了。

《唐诗植物图鉴》是我们在图书馆发现的, 挺有意思, 也长见识。看完之后, 女儿对这些知识产生了兴趣, 所谓“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嘛。她在网上搜索到了一套格物系列丛书, 共三本, 《拈花惹草》、《追鸟逐兽》、《一地虫声》, 很喜欢, 这也差不多是她第一次尝试网购。她在《拈花惹草》中读到的一段话, 完善了我们几年来对木棉的认识。那几年, 每到春天, 我都会带班上的孩子, 当然也跟女儿一块观察木棉, 看谁能发现木棉开第一朵花, 飞第一次絮。但从来没有注意过木棉花落下来的方式竟是那样特别。女儿读到的是现代作家叶灵风在《木棉》中的一段:“木棉花开在树上的时候花瓣向上, 花托花蕊比花瓣重, 因此从树上落下的时候, 在空中仍保持原状, 这时六出的花瓣却成了螺旋桨, 一路旋转而下, 然后啪的一声堕到地上”。她指给我看, 我极诧异, 也大感兴趣。那是寒假里的事情了。转眼春天来, 每天上学路上我们都看木棉, 眼见得花苞满枝, 眼见得花瓣微绽, 眼见得硕大的红花傲立枝头。几天过去, 迎来花事最盛的时候, 树下也已是繁花委地, 零落成泥, 有的被老人捡去煲汤了。但就是没有机会亲眼看见木棉花朵从枝头铿然落下的那一刻———上学上班时间都紧, 不敢多待。木棉花期不长, 屡看不验, 我们不由得有些着急。那天上完晚修回来, 已近夜里十点, 刚下过小雨, 空气里还滞着凉凉的雨意, 街市霓虹如常, 行人渐稀。还在道边那棵大木棉树下, 我们停下来, 等。等待一朵花落竟也是这样一件辛苦的事, 之前从没感受过。仰得脖颈痛了, 眼酸了。眼前高枝上的花朵兀自挺立, 不见动静。也看见有一朵已然从枝上断开, 又被中间的一茎细蕊牵着, 垂而不落, 只在风里流转。一整株树, 一树的花, 也不知盯哪一处看更好。冷不丁听见簌簌有声, 随即就是“啪”地坠落于地, 回看时原来是较低的侧枝上落下一朵, 但速度之快, 来不及看清。已经有过往的行人对我们投以奇怪的眼神了。马路对面是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 古墙灰瓦, 静默不语。我们不甘心, 还看。终于亲眼看见一朵红色的木棉花, 从高高的枝头, 如跳水运动员一般优雅地落下来, 六出的花瓣始终朝上, 一路急速旋转, 状如风车, 坠落于地。我们相视一笑, 离开, 带着深深的满足感。“细数落花因坐久”, 待了多长时间, 已无需计较了。———次日, 我也当然地把这一发现并此段文字一起告诉了班上学生, 也激起了他们更大的兴趣。

篇4:我喜欢读书

一天紧张的学习结束后,晚上我积极地做完作业,随后妈妈说“收拾好书包,准备睡觉”,一听这话,我就特别兴奋,因为又到了我的自由阅读时间,最近我买到一本非常好看的书《绿野仙踪》。亲爱的多萝茜小朋友,我又要和你见面了。

我麻利地从枕头底下抽出书来,迫不及待地翻到了昨天看到的地方。哇!浓浓的墨香扑鼻而来,随着墨香觉得自己我渐渐变成了多萝茜,被龙卷风吹到了一个陌生而神奇的国度。在那里,我认识了善良的稻草人,我们一起走进大森林。天已经黑了,多萝茜对稻草人说:“早点儿休息吧!”忽然一个声音从卧室外传来:“早点儿休息吧!”我随口应答:“早点儿休息吧!明天还要赶路呢!”“你在胡说什么?”妈妈生气地推门进来,吓了我一跳,接着我们都笑了。原来,妈妈让我早点儿休息,我却认为是稻草人在和我对话。

半小时的自由阅读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随着妈妈的一声“关灯”,屋内漆黑一片,把我的思绪停留在了多萝茜和稻草人休息的大森林里。感觉好冷,我不禁用手拽了拽被子。

书是我寸步不离的好朋友,我伤心的时候读书,我开心的时候也喜欢读书,我孤单的时候还喜欢读书。书让我懂得了许许多多的道理,也把我带进一个个奇妙的世界。我爱读书!

篇5:佳作:我喜欢读书

严老师有些胖,眼睛小小的,从没见她笑过,但她很和善,教我们时很细心,我们很喜欢她。

一年级学跳绳,我从没练过,所以当时一点儿也不会跳。看着其他同学拿起绳,在手上绕两圈,就开始跳起来,跳起来可欢快了,我特别羡慕,但我看着自己手上的绳,又觉得那比“登天还难”。

正在这时,严老师把我拉到一边,和其他几个不会跳的同学在一起,然后让会的同学自由活动,再向我这边走来。这时,我的心里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生怕她会斥责我们,但事实并不像我想的那样。严老师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把一根绳塞到我的手心,扶着我把绳从脚跟往前甩,绳从我头顶掠过,然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落到我脚前,严老师说:“跳!”我就跳了上去。成功了!之后这条绳就在我手中越来越有灵感,我终于会跳绳了!虽然就只跳了二十几个,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会更加努力的!从严老师眼中,我看到了喜悦与满意,然后去教别的同学。严老师每次上课,都会把不会的同学拉到一边,然后单独去教他们。

篇6:佳作《傅雷家书》读书心得

在这本书中,傅雷曾在信中对傅总说:“家信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藉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章,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傅雷对他的孩非常关怀,并指引孩走向成功。

而他的孩也取得了成功,傅聪成为了钢琴大师,而傅敏成为了英语特级教师。这说明了傅雷的教非常成功。

最后,我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篇7:佳作《傅雷家书》读书心得

首先,他教育儿子要爱国。傅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透彻的,态度是严谨的。他内心中明白什么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根,什么是西方文化的魂。他是一个把根扎在中国,而且扎得很深的人。在他心里,爱国是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对于在国外生活学习的儿子,他时常教导傅聪要知道国家的荣辱,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只要有机会他都会教育儿子要爱国:儿子获得钢琴比赛大奖,他认为这是新中国的荣誉;儿子出走英国,告诉儿子“祖国没有忘了你”;即使身陷冤屈之中,也不忘提醒儿子以国家利益为重。傅聪终归不负父亲所教,一有机会也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看到这里,也让我联想众多名人大家、商业领袖在教育子女时都不忘告诫子女必须爱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都是把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一份子在教育、在引导,这份为父情怀令人感佩!

其次,傅雷教育儿子要学会独立思考。具体来讲,一是对人生不能够随波逐流,二是对艺术要求要独立钻研。在傅雷看来,任何的真正的艺术都需要独立思考。正是因为这样的引导,傅聪在学习音乐时将独立思考的意识贯彻始终,即使一度缺乏指导老师的情况下,他仍能在音乐的道路上执着前行,最终取得世界级奖项。信中提到儿子获得世界大奖后,他嘱咐儿子要有谦逊的态度,“用冷静与客观的批判精神,持续不断地检查自己”;对于自己丑陋的一面要勇气直面,逃跑不仅可耻而且无用。“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不断地自应对自身不足的方法,自我发现、自我批评,进行改正。

其实在互相来往的信中,傅雷写关心儿子的话还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是批评和教育。按道理来说,儿子可能与自己再也见不上面了,与儿子的书信中应更多的是关心,然而在这一份份书信中,批评、指导和教育这个大音乐家的话却是最多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傅雷的教子严明。

当然,书中也有许多让人感动的地方,比如傅雷身患疾病时,还坚持带病写信给儿子。一字一句,都凝聚了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有很多封信中,傅雷以父亲的身份为傅聪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且为儿子解决一些困难。也许在傅雷的眼中,作为父亲能够帮得到儿子的忙,是一件很有意义且开心的事情。可傅雷有困难时,需要儿子的帮助时,他的内心开始纠结了。这让我明白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这本书也带给我们教育,试问有多少人能像他们父子一样。尤其是年纪与书中傅聪相去不远的我们,平日与父母的交流少得可怜,有的也大多像成绩、学习、生活琐事之流,缺乏深层次的,真诚的,有建树的交流。

篇8:成长中的佳作

大家好!

我们前后经历了八道作文题目,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这次作文大赛。下面我就从题目入手,来和大家谈谈这次大赛。

初赛题是“刚刚开始”和“我看______”,一道是自选文体,一道是议论文体。到了复赛现场作文的时候,一下子出现了四道作文题。虽然题目较多,但命题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题目,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最后的现场决赛是两道题,一道是“从______到______”,一道是“那一刻,我突然长大”。

首先,我要跟大家说一说,这两道题该怎么去审读。

“那一刻, 我突然长大”,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赛题:往大处说, 它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示一个选手观察、感受、表现和创造生活的能力;仅从写作技能和技巧的角度来说, 它能够比拼出一个选手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谋篇布局能力、选择材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篇文章要想写好, 比的是什么呢?比成长, 比经历, 比思想, 比智慧。所以这是一道非常好的题目, 能够体现出一个选手的综合语言素养。

仅仅从审题的角度来说, 这道题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很重要。“那一刻”, 因为是一刻, 所以强调的是时间的短暂性、突发性, 空间和场景的相对集中性。因此, 这个题目的写作, 必须把“那一刻”写得饱满、丰富、细腻, 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富有意义。“那一刻”虽然很短暂, 但你必须写得很细致、很具体。“那一刻”虽然是个瞬间, 但你必须得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 更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那一刻”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呈现, “那一刻”之所以让你有突然长大的感觉, 背后包含的是你的人生和你的思想变化的一个过程。没有这个变化的过程, 你怎么会突然长大?因此, 要让这个瞬间在写作的过程中变慢、拉长。

再说“长大”这个词语,它本身就要求你记录生活、经历、思想。长大,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成长、成人,它更应该是心理的、认知的、精神层面的,甚至包括灵魂层面的成长和成熟。长大,客观上是一种必然,但同时又是一种偶然,而且必然常常寄寓在偶然当中,体现出一种成长的哲学。不经意间,一次意外,没有任何预期,你已经成长了。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成长也伴随着快乐或者痛苦,“痛并快乐着”概括了成长这一个过程。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对于成长的一些哲学思考,或者说没有自己关于成长的那一份体验或感受,要想写好这篇文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加之,“长大”前面还有一个词语———“突然”,突然就是偶然性的东西,因此,一定要把偶然性的东西写足。

这个题目中的“我”是一个人称代词,但请注意,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要关注生活,而且要从关注自己开始。关注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直接参与、经历的人和事,这样的写作才有真正的体验和感受,写出来才能感人。

因此,这个题目体现了我们这次命题的意图:写作需要关注生活。关注什么生活?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并从关注自己的生活开始。

第二个题目,“从______到______”。这个题目一出来,我就联想到《从奴隶到将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地方,但是本质上却有关联。所以这道题的好处是向每一位同学全方位地放开了写作的空间,基本没有什么限制。你自己熟悉什么就补充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就补充什么。这道题就相当于“无题”,或者说自由命题,所以它完全体现了我们语文课程标准上所讲的:写作就是要为儿童提供更多、更广阔,便于施展的写作空间;不要束缚、限制儿童的写作。但就是这样一道几乎完全开放的题目,因为是比赛,还是有高下之分。首先,“从______到______”这个题目要体现出一个转换的过程,如从时间到空间,从历史到现实,从今天到明天,空间的、时间的、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人生的转换和变化,都可以涵盖在其中,但必须体现出一个变化、发展、推进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必须有“情绪”。第二,写这个题目要有一定的意蕴,要有一定的思想内容。

因为题目限制越少,写作的挥洒空间就越大,于是我们的选手在选择这个题目之后,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现场作文精彩纷呈。

两道题目是两个风格,两种思路,也体现了命题者的价值取向。

下面,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本次竞赛当中的优秀作文。好多作文实在是太精彩了!直到现在,我还沉浸在看到这些文章的激动之中。

首先分享一下写“那一刻,我突然长大”这个题目的好文章。例如,有一位同学写自己考试考得不好,因此和父亲之间产生了矛盾。他们有观念上的冲突,爸爸平时从来不看她的努力,只是看她的分数和成绩。但有一次,她读书、学习太辛苦而导致身体“上火”了,爸爸去给她买罗汉果,用罗汉果泡茶给她喝。一开始,她因为做作业困倦,趴在桌上睡着了,不知道这杯茶是谁泡的,还以为肯定是爱她的母亲泡的。后来,她偶然间从门缝里听到爸爸妈妈的对话:原来罗汉果是爸爸骑自行车去买的,骑车时,爸爸还不小心撞到了电线杆上,把腿都磕得淤青……那一刻,她非常感动,在感动的那一刻,她开始长大。但她没有直接说“我长大了”,而是准备了云南白药送给爸爸,并笑着对爸爸说:“茶泡得很好喝……”读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感动。小作者在文中说:“爸爸笑了。”其实,我们读者也笑了。这个语言,这个行动,这个微笑,就表明她懂事了、明理了、成熟了,长大了。这位同学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直白地写上:“那一刻,我长大了;我懂得回报爸爸妈妈了;我知道爸爸妈妈还是爱我的;我需要感恩……”

再如,一个同学写道:一个午后,她发现爸爸的那张脸瘦多了,只剩下皮包着骨头。然后写爸爸的皱纹深了、多了;最后写爸爸的头发,青丝中有了白发。这位同学浓墨重彩地把那一刻的观察写足,然后就在望着父亲的那一刻,她读懂了父亲,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这种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的表达,这种带有独到的情感和认知的文章,是多么感人!

当然,更加精彩的、更令人叫绝的,让现场八位评委都激动不已的,是题目为“从______到______”的一些文章。比如有一篇名为《从忧伤到感动》的文章,小作者写春天百花争艳,但是有一盆花很独特,那是一盆色彩黯淡的昙花。小作者把它搬回家,在她精心地呵护下,本来已经枯萎的昙花盛开了;而当初小作者自己被医生误诊为白血病的那个阴影,最终也随着昙花热烈地开放而消失了。文章将昙花的经历和自己人生的一段经历相联系,笑中含泪,泪中含笑。

最让我触动的是一篇名为《从花谢到花影》的文章,作者是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的浦宇晴同学。文章的笔力非常老到、富有张力,情感深沉。读完后,感觉内心有一团火在燃烧。我最大的感受是:谁关注生活,谁就有精彩的文章;谁对生活有十二分的情,谁的写作就有十二分的成功。

总之,从整体上来说,“从______到______”这个题目诞生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如《从太阳到星星》《从繁忙到静守》《从小到大》……

这些文章,用严华银老师的话说:不仅文章质量好、语言表达好,字也写得好。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大家都用电脑,这些同学能把字写好,也是很可嘉的!

最后说一下这次比赛留给我的几点思考。

第一,我再一次相信:没有独特的生活,就没有独树一帜的写作;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拥抱,也就难有赛场佳作的迷人;没有对生活的沉淀与思考,也就没有文章的丰满与意蕴。这是大赛留给我的最深刻的思考。当然,有的老师和同学可能觉得这是老生常谈,但是我们就是没做好这一点,所以虽然是老生常谈,我还是要谈。写作的功夫在哪里?在写作之外。诗人陆游曾对他儿子讲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你要想写好文章,功夫往往在文章之外。没有生活力,没有思考力,没有阅读力,没有创新力,要想写好作文是很难的。

第二,要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多写作。写作要写,不写不行。最简单、最朴素的方法,我以为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即多读、多写、多积累。

第三,我提一点期望,期望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不要频频使用关键词,不要动不动就写一个题记或后记,这是形式主义的写作。既然你认为题记和后记那两句话是精彩的,为什么不放在文章里呢?为什么非要把它们放到文章之外去呢?也不要在文章中动不动就用大、小标题。一篇文章才600字,篇幅很有限,再放几个小标题,文章就显得支离破碎。

还有一点我要特别提出:有的参赛选手,书写的格式不对,标点符号也有用错的,请同学们以后留意一下这方面。

总之,这次的比赛,就像决赛题目所说的那样:那一刻,我突然长大。虽然这道题有一点成人的味道,有一点我们不能慢慢等、希望你们赶快长大的味道,这是这道题的缺点;但是,通过这次比赛,通过这次在南京我们的相聚,我相信同学们至少在写作上肯定会有一种感觉———我突然长大了。

篇9:读书:我任性,我坚持,我喜欢

小时候,妈妈就与我共同阅读绘本。上幼儿园后,我经常把喜欢的绘本带到幼儿园,和老师、朋友一起分享。

上小学后,我喜欢独立默读。可妈妈总让我大声朗读出来,我不喜欢,宁愿看五篇故事都不愿意朗读一篇。早晨上学前,妈妈给我留出了读书时间,我还是只看不读,慢慢地妈妈也认可了我这种读书方法。我觉得可以自己默默地安静地看书,思考书中的内容,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二年级时,我和妈妈制定了名为“我任性我坚持,阅读滋养心灵一百日”的诵读计划。我的任务是每天阅读书籍,妈妈的任务是给我准备各种书和拍照发微信朋友圈,让大家共同见证我们的坚持。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量的增加,家里的书籍已经满足不了我的胃口了。妈妈到图书馆给我办了借书卡,每天我都能去选自己喜欢的书籍带回家,细细品味。

我从图书馆里选书的时候也逐渐转移了阵地,慢慢地迷上了小说,如《荒野的呼唤·白牙》、《奇幻森林》等,厚厚一大本看起来可过瘾了,结合电视上《探索·发现》节目和电影,我更喜欢有关神秘大自然和探险的书籍,这些书籍能让我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当每天都能坚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快,转眼,一百天过去了,读书也已经渐渐地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最近我又深深地迷上了侦探小说,比如《小虎神探队》系列、《中国第一少年侦探团》系列,还有探险家写给儿子的少年生存小说《荒野求生》系列,对故事情节痴迷的我,基本两三天就能看完厚厚的一本。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破案的技巧和荒野生存的技能,妈妈和我一起参加了“荒野求生”生存能力大测试,100道题我做对了70道,测试结果是:对野外生存有了不少认识,但不足以从容应对危险。看来,要想成为贝克那样的探险家,我还要继续努力呢!

我爱看书,并将一直爱下去,一直读下去,一直坚持下去!

篇10:读书音乐类佳作选编

乐曲让我陶醉

静静的夜晚,我站在窗前,把心情放在吹拂的凉风里,任凭满天星辰擦亮我暗淡的记忆。我带上耳机,按下“play”键,听着那自己最钟爱的乐曲。这夜,赠人以思考的氛围,这乐曲,赠人以梦境的温柔。我闭上双眼,一切烦恼随风流逝,只有乐曲使我遐想:我那高高的山梁后面,是家乡那一片可爱的秋。

在缓缓的钢琴前奏中,我仿佛推开了一扇窗,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一直通往很远很远的地方。我漫步在山间小道上,路两旁是一棵棵火红的枫树,手掌形的枫树叶正随着连绵悠长的乐曲有节奏的下降,一片一片又一片。我完全沉浸在这火红色的世界中,不禁轻轻举起双手想拥抱这奇妙的世界。继续往前走,一条小溪横在我的面前,溪水随着乐曲中“叮叮咚咚”的声音往前流,它的对岸是一间正冒着炊烟的田间小屋,几只小鸟在空中自由的歌唱,唱出了一首《秋之韵》。溪水旁的一丛丛野菊花像在对我微笑,好似在告诉我:“秋来了,秋来了,欢迎来到秋的世界”。

随着乐曲进入高潮,我看见在不远处的田野中,乡亲们正忙着大丰收,收割机一下又一下,乐曲越来越高,这寂静的乡间好似一个秋的容器,也将它的一切尽收其中,使秋成为乡野的一部美妙典雅的电影。很快就到夕阳之时了,我沿着原路返回,幸运地看见了夕阳下的秋。在夕阳下,一切都变成了金色,我向远方望去,终于体会到了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如何写的,我深深地陶醉在夕阳的金秋下。

不知不觉悠扬的乐曲结束了,但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它仍在继续,在继续完成那幅美丽和谐的画,自己也在陶醉中永远不要醒来……

《梁祝》让我陶醉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乱花浅草,清风鸣蝉,枫叶荻花,银装素裹,四季袅袅绕指柔;高山流水,百鸟争鸣,千里婵娟,万里无云,只在仅仅几弦间。有哪一壶陈年佳酿比这筝曲更醉人呢,又有哪一种情愫比这旋律更感人呢?当年琵琶霓裳,一曲博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如今筝音款款,一首引得众宾泪沾襟。

初听梁祝,是在西湖畔,我正凭栏远观西湖上迷蒙的雨雾,筝音籍着雨声在耳边呢喃,心中那根小小的弦突然共鸣,那流传的凄美故事,彩蝶的翩翩双飞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婀娜而至,时而嘈嘈切切时而如泣如诉时而跌宕时而幽怨,春雨沾衣欲湿,人已泪流满面,未曾知道筝的21弦可以演绎出人间悲欢离合。

再听梁祝,在某个静谧的夜,乐曲从CD中流淌出来,回荡在夜空中,化成几缕逐月的烟云,几许拂面的晚风,灵魂开始舞蹈,没有忧愁没有烦恼,随着思潮飘舞,穿过回忆走过未来。

现在,我可以用自己的手指弹奏梁祝,编织梦想,轻拢慢捻,筝就是知已,可将心事付瑶琴,你知道筝是有生命的么?指尖的弦在颤动,有时是佳人的微笑,有时是流浪者的愁肠百转,有时是夕阳近黄昏的无奈,闭上眼,千丝万缕织成一网情愫,带着心和灵魂上升上升,空气中飘着花香,清脆的筝音传得很远,这是一泓永远的泉,我醉在其中……

我想知道思绪中有多少道网,网罗了我全部的梦想,无论是华丽的网,朴素的网,空虚的网,真实的网,我都无力挣脱,只能在网中用指尖抚着网络,或哭或笑,或喜或悲,那都是我最真的情感。

精彩音乐

轻轻地,打开一扇窗;静静地,啜饮一口茶。旋动电钮,我与窗外清风、茶中馥香一道,享受精彩音乐!

听高山的巍峨,听流水的潺潺,七弦古琴的韵律使伯牙与子期成为人生的知音,寻寻觅觅惆惆怅怅的琴弦拨出一曲曲佳音妙曲,道出一段段故事旧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动人一生也为这音乐抹上了魅力与光彩,聆听着,叫人情不自禁去追溯那段凄美的爱情,神往那段幽婉的蝴蝶之舞,流连那倾注了太多思念的楼台……回环之余,《梁祝》成了不屈于封建礼教的最强音。

阿炳的一生因为有了《二泉》不再落寞,《二泉》的底蕴因有了阿炳的执着而不再平凡。在苍穹之下,太湖边上,一位盲人在抚琴独忧,用悲戚的琴声控诉社会的黑暗,怒斥人心的冷漠。《二泉》让阿炳怆然神伤的眼睛,迸发出坚毅与力量!

驻足民族音乐的殿堂,沉甸甸的心中仿佛释放出阳春白雪的典雅、黄钟大吕的雄浑……音乐换了一曲又一曲,精彩还在继续——

感受肖邦用独特的心灵,倾诉一腔爱国柔情;感受贝多芬那双神奇的手,谱写田园之曲,撞击命运之门;感受柴可夫斯基驾着俄罗斯马车,在静谧的湖畔驻足观赏天鹅起舞;感受舒伯特在流浪途中的菩提树下,留下一个孤独的身影……

巴赫的赋格曲,浪漫优雅,折射出遥远的巴洛克时代风貌,迸发出远古的文明底蕴;柏辽兹的幻想曲,奔放洒脱,在古典中引入时尚,在秩序中引入不羁,在传统中引入个性;舒曼的小夜曲,恬静悠然,在无人打扰的夜晚,安抚你躁动的灵魂,轻吻你伤感的脸颊,让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完整的生命!

聆听聆听,帕瓦洛蒂的高亢,莎拉布莱曼的轻柔——呵,那是天籁!

徜徉异国音乐的圣地,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化与精神,透着一股对音乐的至爱!精彩音乐,让心灵获得澄净,让人生得到启迪!

窗外清风还在游弋,茶中馥香还在飘溢……朋友,感受这精彩音乐,让它为你黯淡的心灵着色,让它为你平凡的人生添彩!

【点评】事物的精彩与否,归根结底看你是否用心去感悟,音乐尤其如此。阅毕全文,作者的才情灵气跃然纸上,而这份才情灵气正是作者用心使然:作者的才情表现为文中丰富多变的词汇,也表现为清晰的结构、圆融的首尾。作者的灵气离开了平时生活中对音乐的熟稔与痴迷,是绝对表现不出来的。本文体现了作者丰厚的音乐素养,显示出和音乐同样高贵的旗帜。能从音乐中悟出精彩的人,相信他的人生一定会更精彩!

精彩读书行

我畅游在书的海洋,坐着轻舟在三峡之中急流勇进,感受李太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与豪情,时而又体验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凉,不禁潸然泪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荡涤心扉,我不禁大呼“精彩”!

我漫步于塞外大漠中,看王维点燃的那一柱孤烟笔直入天,欣赏“长河落日圆”的动人画卷,令人流连忘返。天空中,雁去衡阳,大漠边是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报国思乡之情。军营中羌管悠悠,倾诉思乡之情。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感动至深,我于是大呼“精彩”!

我在岳阳楼上凭栏伫立,看着长江水滚滚东逝,孤帆远影,旭日东升,我看到了范公笔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壮阔。中华四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名不虚传,雕梁画栋,给人的是一种气势,一种美感。站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什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我不禁大呼“精彩”!

我流泪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因为我亲眼目睹驼背的卡西莫多攀上高高的钟楼,在晨曦中敲响嘹亮的钟声;我亲眼目睹漂亮的爱斯美拉达被一帮坏人拐走,受尽苦难,终与母亲

相认。我更为卡西莫多与爱斯美拉达的死感到沉痛。因为这深深的触动,我感慨流泪,但我仍要大呼“精彩”!

我在荒岛上和鲁滨孙一起冒险,我扛着那杆长枪,巡视岛上的每一个角落,孤独感与寂寞使我更加钦佩鲁滨孙的坚强意志,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当鲁滨孙踏上久违28年的归乡之路,我从心底里为他感到高兴。于是,我还是要大呼“精彩”!

读书就像一次旅行,带我游遍大江南北,古今中外;读书又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睿智的老师,一路教我感慨历史的兴衰,让我随着书中的情节或喜或悲……

精彩读书行,精彩了我的人生!

【点评】对于爱书的人来说,畅游书海不啻是赴愉悦舒爽的心灵之约。文章思接千载,神游万里,用充满浪漫想象的文字,激情飞扬地引领读者进行了一个奇妙的文学之旅。一次次驻足流连,一个个短镜头,串联起古今中外的名人佳作,并且融入了自己独特感悟。于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文学天地跃然纸上。如此充满创意的构思让人耳目一新,也让人不禁大呼“精彩”!

书页中的精神家园

十三岁之前,我是个无知而无忧的女孩子。每天,我背着沉重的书包在城市的车流人群里穿梭,我用装着两片玻璃的眼睛看这个从出生时就在看的世界:黑黑硬硬的柏油马路,灰灰冷冷的高楼森林。我以为世界本就是这样的,我不知道花与草生长的合适地点并不在公园。直到在十三岁的那年暑假闯进亨利〃大卫〃梭罗的字里行间,闯进他的《瓦尔登湖》。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原本有波光粼粼的湖水,人可以在湖边适意地居住,任意地呼吸带着树木与花草清香的空气。人可以和动物相伴相依,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耕种土地并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他书中的一切,那么美,那么自然,却又离我都那么遥远。于是,我陷入无边的忧郁。从此,在城市的钢铁水泥丛林里,多了一个忧郁的女孩子,她的忧郁来自于对大自然的向往。在我十四岁时,父亲的生意失败了,我们一家不得不回到老家的小城居住。在这里,我心中的忧郁减轻了许多,因为小城的四周有农田,田中有湖,雨后的湖水中会有“呱呱”的蛙鸣。如果我再走远一点,还会看到许多不知名的鸟儿,它们栖息在那个很大的林子里。我嗅到了满溢麦草清香的空气,吃到了从湖中亲手钓出的鲤鱼,我甚至在庭院的一角种了一畦豆角。每天早晨,我会在飘浮着淡淡菜花香气的庭院中散步,我会找未被露水打湿的地方,席地而坐,捧出梭罗的《瓦尔登湖》读上几页,虽然我已将这本书看了无数遍,但每看一遍,我便能看到字里行间的一些意境,我的心里一派怡然,呵,是梭罗告诉了我:人类的真正家园,便是自然。

当我又一次到湖边读书时,我看到一辆硕大的推土机将一片草地蛮横地挖起,我甚至能听到草和花儿的哭泣。原来,小城也在扩展,向湖水、向草地、向麦田侵蚀。我闭上无奈的双眼,我的心开始为手中的《瓦尔登湖》而哭泣。

也许有一天,我会有能力对这些破坏自然的行为说“不”,也许有一天,许许多多的人都会明白我们真正的家园在哪里。我坚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而且很快,因为有梭罗,因为梭罗早已在书页中为我们固定了我们的真正家园。虽然,今天,我还只能固守着梭罗书页中的精神家园。

【点评】一个女孩,通过对《瓦尔登湖》的阅读,改变了对人类家园的认识:原来我们的家园不应该是“黑黑硬硬的柏油马路,灰灰冷冷的高楼森林”,“花与草生长的合适地点并不在公园。”,人类的家园便是“自然”。由于心灵与现实的矛盾,小作者也只能无奈地固守者“梭罗书页中的精神家园”。看来阅读对作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愿所有的人都为这个精神家

园祈祷,我们也相信拥有那样的家园的梦会实现。文章充满淡淡的忧伤,把心灵与现实的矛盾处理得很艺术,优美的句子充满文采,感人,动人。

让生命的火光照亮生活

走好人生之路的第一步,便是为自己找到一盏合适的航标灯。

——题记

闲暇之时,总喜欢捧着一本诗集,细细地吟诵每一篇小诗,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安静闲适的天地。

与李白对饮

李白又在品味令他爱不释手的美酒,尽管喝得正尽兴,但我还是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压抑,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嘛。作为知己,怎会看不出来呢?他边饮酒边诉苦“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我鼻子一酸,深深地感悟到此时他心里的痛楚,泪珠儿直在眼眶里打转儿。我真的很担心我的朋友,他究竟该怎样解脱自己呢?“嗨,哥们儿,来,干杯,别太沮丧了。”他喝了一小口,便又摇头晃脑起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说,我怎能不为朋友的大气所震撼呢?从他的身上,我读懂了君子之气,与他对饮之中,找到了前进的不竭动力。

与龚自珍共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很喜欢吟诵这样的诗句,诗人有一颗博大的胸怀,他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下一代,他的奉献精神使我感动,可以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不知他有没有想到,百年之后,有一位中学生会十分欣赏他的志向,与他共舞,时时激励自己做一个乐于奉献、善良友好的人呢?

与普希金同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著名诗人普希金的诗句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每当情绪低落或是遇到不开心的事时,我总会想起它,仿佛在大海的对岸,有一双大手在召唤着我勇敢地渡过去,又像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为失落的我指明前进的路。读它,让我更加勇敢;诵它,让我更加自信;品它,让我更加聪慧。我的“心儿也永远向往着未来”,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丁点儿的可能。我知道,普希金将与我同行,他会告诉我许多人生哲理,我的前行之路尽管崎岖,但终究会走得平安。

无论是在青草含露的清晨,还是在残阳似血的黄昏,无论是在艳阳高照的晴日,还是在阴雨绵绵的雨季,诗篇都是我最亲密的伴侣。它教会我坚强,告诉我大义,让我倘徉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亲情世界,让我流连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人间仙境,让我感动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绵绵情意,让我忘情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人生感慨。是诗充实了我的头脑,照亮了我的人生旅途。

做人要有宽容之心,要有进取之心,要有奉献之心,要有永不言弃的追求之心……在有光的日子里,我非常的愉快,因为有它在,我的希望便在……

篇11:经典佳作红楼梦读书心得

我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还是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在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很感谢续者高鹗,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让她别了宝玉,我觉得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不过不是有句话说:赛翁失马,焉之非福吗?对于黛玉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的悲剧结局,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地沉睡时,看着宝石仍在凡是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是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也是不赞成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地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颚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地指天愤恨,气极至亡。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到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甚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地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的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问题。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二离开贾府的,否者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斗争,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经典佳作红楼梦读书心得范文八篇【二】

《红楼梦》这部中国经典的著作,我也曾有所涉猎。几年后的现在,成长了一些的我以一种不同的角度再去欣赏这部名著,以求有所新的不同体会。

从课本中黛玉进贾府的一小个片段中就不难看出《红楼梦》这部名著内容之丰富,作者心思之缜密。纵观全文,亦是如此。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在贾府中,宝玉能碰上的几乎全是女性,而贾宝玉还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终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由此可见,宝玉的柔也十分正常,自从他们搬进大观园后天天吟诗作乐,在其中,薛宝钗和林黛玉算得上是最突出的两人了。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用“凄美”来形容。可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体虚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宝玉与宝钗成亲,林黛玉知道了以后竟被气死,而当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黛玉是宝钗,而黛玉又已经死去,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另外,王熙凤这个人物不得不提,她类似于贾府的“总管”她凭着自己的权利用毒计害死贾瑞,又用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两面三刀,到最后害了全家。还有贾母,她是贾家的“最高统治者”。她十分溺爱孙子宝玉,从前80回曹雪芹的文字中可以得知,贾母是支持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的,但是在高鹗的续篇中,她又不支持了,这又是《红楼梦》的一个悲剧,最后四大家族的没落和主要人物死的死,嫁的嫁,出家的出家,这出悲剧就算落幕了。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也是非常高的,曹雪芹用了10年的心血凝结成这本书,文中的一切一切似乎都有关联,即便是开头再小不过的东西,文末都有清楚的交代。作者曹雪芹自己用一幅对联概括了《红楼梦》:原应叹息春风晚,差忒情欲巧妙云;横批:情不情。

《红楼梦》还是一个谜,有谁能够解开它呢?也许曹雪芹也不能回答吧……

经典佳作红楼梦读书心得范文八篇【三】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和主张。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不逊色。

经典佳作红楼梦读书心得范文八篇【四】

一直久仰《红楼梦》的大名。但以前总是对他提不起兴趣。总是觉得贾宝玉一个堂堂的男人,整天和一群女流之辈瞎混的故事有什么好看。后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放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一个系列节目。讲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我也断断续续的看了几集,才对红楼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后来在图书馆来乱逛的时候偶然翻到了红楼梦,于是就借来看了。

到目前为止,书还没有看完。只看到了70多回,因为毕竟还是要以学业为重,只能利用一些课余时间来阅读。读的也是囫囵吞枣的,很多东西都还没有细想。但是对我这个水平来说,也应该差不多了。按刘心武说的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才是精华。后四十回完全就是狗尾续貂,我还没有看到后四十回,还无法验证这句话,不过即使看了倒也不一定看的出来。

在红楼梦里,人物众多,但是发一个人物的人性都十分的鲜明,即使只有寥寥数笔,曹雪芹也能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出来。而且对环境的描写,也十分细致,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红楼梦里所涵盖的知识面也非常多。以致于有人专门的开了以红楼梦里所描写的食物为基础的红数菜馆。还有的人就专门研究红楼梦里的诗,一本小说里的诗就值得人去专门研究,可见红书中诗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含意之丰富。

红楼梦里的人物之多,关系的复杂也是令我感到惊讶。以致我现在有些人物的关系我也不是理的十分清楚。这也是为什么曹雪芹历经数十年才完全这部巨著。只是后来由于借阅者的丢失,又有版本说是因为被为禁书而查禁,故意烧毁。才导致了我们只能欣赏到原版的80回,在红楼梦的人物中,每个阶段我所喜欢的人物也是不同的。刚开始我对林黛玉每天都是哭哭啼啼的感到十分的厌烦,但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人物的性格也丰满起来,我也开始能够理解为什么曹雪芹把人物写成这个样子的原因,在大观园的众多人物中也数林黛玉的才华最出众。

对红楼梦的文学性的欣赏来说,我是没有什么太多的评价。主要是因为我自己知识能力有限。对小说理解不够深刻。对我来讲,只是看看其中的情节。对小说的所谓的反封建性质还不是能够深刻理解。我个人认为作者想通过贾宝玉来反映他对封建社会的深恶痛绝是有点不勉强的。贾宝玉厌恶读书,完全是因为他贪玩的天性所致。贾只是一个小孩而已,哪个小孩不贪玩呢?而且一个有钱的公子哥不愿读书也是可以想象的。没有生活的压力。读书有什么好呢。读不读书都是一样的生活。那边是大观园的姐姐妹妹,那边是烦闷的私塾,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有心情读书吧。

看了一些相关的红学研究的书,说实话,我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中意于红学研究,因为这本书确实有它的独到和美妙之处,但是我同样认为有些研究是有些过火了。只是主观的臆断,而没有足够的证据。说实话,曹雪芹老先生死了那么多年,有谁知道他的脑子里到底想的是什么呢。虽然他的作品是能够反映他的思想,但是我们不能什么东西都往里放的啊。

经典佳作红楼梦读书心得范文八篇【五】

红楼梦是女人的世界,但通过女人的世界反映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那个朝代的发展的悲剧。

中国诗词有两句诗有难以描摹的霸气,一句是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另一句是杜子美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巧合的是,同是以“安”字开头“颜”字结尾,它们却各自代表了中国士人的两种精神境界,出世则旷达不羁、入世则心怀天下。

李唐几百年以后,在清初,有位伟大的作家用他细腻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的这两种士人,同时渲染出那个君主_达到鼎盛时期的大悲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叙说着那些痴人痴事,感叹书中他们不老不死,不伤不灭,却一遍一遍的上演着悲剧。读尽红楼,只得一世伤红颜伤逝的背后,便是中国古代士人们悲剧的写照。

《红楼梦》总是用几大段文字描写着主角们的风姿神韵,如王熙凤,贾宝玉,从容貌的美到繁饰的衣装。而对于林黛玉却只是描写了她三分病态如西子的模样。是否注定了她内心的自卑和低人一等的心理,低调自卑到衣物可以朴素到忽略不计,生怕写出来与凤姐,宝玉对比起,让别人笑话了。留笔三分给了人无尽的深思,或许结局在这里悄悄种下了根。

不知林黛玉是何时喜欢上那不爱武枪爱颜色的少年。或是刹那的初见:贾宝玉因为如天仙一样的林妹妹没有携玉而要把他落草时含的宝玉扔碎,又或是贾宝玉总是宽容她的无理和冷笑。佛曰:“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虽不知她是否在一念之间恋上了如玉少年郎,却知道在无数的须臾中他们将这份美好无尽的展现。

记得书中林黛玉经常以泪洗面,说话总是有那么几分刻薄。对于别人的话,总是多心留意,比起小心翼翼的露怯,她则总是喜欢冷笑回答,好像当代有些人仇恨社会,认为世界上没有好人。而宝玉是她的知己,明白她那身刺猬装下脆弱的心,所以他总是劝着她,让着她,保护着她。爱之深,责之切。林妹妹却像是不知道似的,也许是潜意识知道了他的包容,才总是常常将自己的醋意暴露:“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

每每读到贾宝玉,林黛玉的言行时,我总是感叹幸好他们命运算不错,至少最初在贾氏家族中是少爷,小姐,不然让他们这种性格生于现代,必是两个娇命之人。

黛玉在大观园中格格不入,可没有人否定她超凡脱俗的才华谈吐和细腻优雅的生活态度;宝钗在大观园中受到老少妯娌的喜爱赞美,她有男子都少有的治家能力,她温婉贤淑,她谦逊怜下,是那个时代女子的典范。如果说黛玉是小家碧玉柔娟风流,宝钗则是大家闺秀的冷艳风骨,一个细声“嫁与东风春不管”,一个韵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无论是出世的黛玉还是入世的宝钗,在这么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时代中,她们都无路可走,无处可逃。

黛玉隐寓着超凡脱俗的士人们,她代表的是奔波辛劳的徐霞客,是医者仁心的李时珍,他们有不同于世俗之人的理想抱负,又或只为自己而活,不理睬世人的目光,甚至不能被世人所容,但活出了自己的味道,他们的成就也被后世人肯定,可是他们所生之年,必定不会被大众理解,必定有人笑他们痴傻,出世者,不被世所容,怎一个孤寂了得。

宝钗隐寓着兢兢业业的士人们,她代表的是鞠躬尽瘁的张居正,是心忧天下的王安石,他们把社稷乾坤当成自己的归处,他们为了这个时代,为了这个天下而活,文死忠谏,武征沙场,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是,树大招风,那些嫉妒怨恨他们的人又怎么会少呢,他们用一生之力守护的东西,最终也会破碎、消融在历史中。

红楼梦以一种毁灭的绚丽在中国文学写下了浓浓的一笔,悲剧不可怕,可怕的是,彻头彻尾而无法避免的悲剧。

林黛玉是天上的飞鸟,命运却把她牢牢锁在海底,要她眼睁睁地被海底的暗波汹涌吞没,生不逢时不自由,是千万孤高者的写照,他们明明比时代站得更高,却不得不接受这时代的潮流;薛宝钗是海底的游鱼,命运却在她有生之年,一点一点的把她生命中的水抽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是千万权谋者的悲哀,他们真挚的热爱自己的时代,他们为之努力过,却无力改变,只得消融。

有人说林黛玉尖酸刻薄,有人说薛宝钗圆滑世故,却忘了他们无法决定自己命运,却忘了只要是人都会有弱点,人们只记得孤高者不与时同,是怪人,只记得权谋者殚精竭虑,是奇人,却忘了他们也有弱点。

我们既不是怪人也不是奇人,我们只是常人,曹公用草蛇灰线温雅绚烂的文字却逼得我们一跳,红楼梦十年而作字字是血,似乎在提醒我们做一个早就该做的选择,人这一辈子,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都该做一个非常人,做一个凤颜龙骨的人,哪怕泯灭,也不该浑浑噩噩过一辈子。

红楼梦中不仅隐含了士人们的抱负和追求,还凸显了在那个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士人们所追求的爱情。林黛玉之所以在花团锦簇环肥燕瘦的大观园中脱颖而出成为红楼梦的第一女主角,不是因为她小家碧玉姿态倾城,不是因为她才情天赋出口成章,甚至不是因为她境界高远令人敬悟,而是因为她拥有,红楼梦中真挚动人的爱情。而给她这份殊荣的,正是她的宝哥哥。因为爱,所以结合,是士人们真挚的所求。

千万人中读红楼梦,读出千万种心得体会,这才是红楼梦魅力所在。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折射的是整个时代的兴衰沉浮,你可以从红楼梦中读出人生百态,读出世态炎凉,但不可遗忘的是,红楼梦在本质上是一部唯美的爱情,所以,读这样的名作,必定要刻骨铭心深深沉思,但也未必不可以小儿女情态,默默泪流。

红楼的泪,不仅仅是红颜的泪,亦是士人的泪;红楼的血,不仅仅是红颜的血,亦是士人的血。大哉,红楼。

经典佳作红楼梦读书心得范文八篇【六】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让多少人心悲意恸。一曲《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兴衰。当大雪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以往的繁华富贵仅有留在薄薄的书页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喟叹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悲哀,也许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这倾城倾国的林妹妹,就是这天下无二的大观园内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处去了吧。世间的欢乐终归于幻灭,回想起来,也可是是做了一场梦而已。纵使清纯洁净如妙玉之类,也终究落得个狼狈退场。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的杯具如流沙攒聚,渐渐汇成无限的沙漠了。他年葬侬知是谁?不知。慢慢风尘把它们都埋葬干净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我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出杯具,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杯具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续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还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由此看来,一部《红楼梦》的内涵太丰富,叫人无法全部参透。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尽?真真是红楼一世界。

经典佳作红楼梦读书心得范文八篇【七】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读完它我的感触很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贾宝玉从小过着被捧在掌心里的日子,再加上衔玉而生被他的祖母视为珍宝。每日与女孩子玩乐嬉戏,不顾学业,而且软弱无能,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当然,贾宝玉也很惧怕这个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争权夺利的人,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真心相爱,却也逃不过封建社会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她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她只有贾宝玉这个知己了。林妹妹身体弱,经不起折腾,每天都喝药,都快成了药缸子了。她最后死的太可怜了。不仅芳魂早逝,而且死的时候都是带着遗憾和悔恨。

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女孩了。她为人处事都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每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她最终嫁给了贾宝玉,又怎么样,终究得不到他的心,最后还不是独自一人。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经典佳作红楼梦读书心得范文八篇【八】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一共刻画了327个人物形象,从封建高层到社会底层,无不包含涉及,并且一个个人物在曹雪芹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真实形象,让人觉得活灵活现,喜爱不已。并且关系错综复杂,情节量庞大,读起来令人反复咀嚼。而这样的一部精华佳作不是一蹴而就,其中蕴藏这作家曹雪芹的多少社会功底。

由于出身显赫的官宦之家,曾祖父曹玺曾深得皇上的信任,这样的家世背景使得曹雪芹对贵族家庭的奢侈生活有很深刻的体验,才足以将贾家的生活刻画的如此细致。并且曹雪芹的祖父也曾做过康熙皇上的伴读,书香世家,使得曹雪芹自小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有深厚的文学素养。

不料,在曹雪芹十二三岁时候开始家道中落,二十岁之后,曹家彻底败落,沦落到穷困潦倒的地步。这样的转折变迁,让曹雪芹经历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身世经历使曹雪芹体察到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黑暗丑恶的世道人心,加深了就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他深刻体验并且明白人生的悲哀,世道的无情,看到了封建贵族的颓败之势,欺凌之恶,曹雪芹这个艺术天才,加上自身的桀骜不驯,清高傲骨,将自己的所有心血都寄托在了这一伟大著作-红楼梦上了。

而在红楼梦之中我却最最爱林黛玉。

我觉得这个女子,虽是柔弱,却孤傲,灵动,骨子里深驻着自己的梦想,想那一经典画面,手提着锄子,挽着篮子,葬一方落红,那是自己的心迹。落红飘飞下,那是多么唯美多么凄美。

家道中落,无奈进京,寄人篱下,心寄宝玉。在当时迷乱的贾府,在当时奢靡的贾府,在当时礼尚成风的贾府,在当时上行下效的贾府,在当时唯利是图的贾府,在当时人心险恶的贾府,她没有薛宝钗的处事圆滑,稳重端庄,但是她却有自己的冰洁,自在,潇洒,恬然。

上一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探索下一篇:小学安全工作月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