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2024-05-22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密切相关。教材用配制稀释液例题,学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重组了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分配,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我创设了分练习本的情境。当然学生的回答比较多,我适时点拨:平均分不够合理,那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来分。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舍弃了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大量地从生活中就地取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增加了研究这样一个知识点,辅之以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得以理解、内化。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足:课堂结构不紧凑,导致练习中的部分题没做完。解决的策略:教师的语言要再简练,环节设计要再推敲,通过预习要了解学情。

篇2:《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动操作和老师的点拨、启发,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获得“按比例分配”的感知,为分散难点起来承上启下的作用。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主观意识。

篇3:“比例尺和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1) 量一量艺术小学平面图的长是是____厘米, 宽是____厘米, 这所小学实际占地面积是是____米2。

(2) 绕操场跑一圈大约是是____米, 花坛的占地面积是是____米2。

(3) 教学楼的占地面积是是____米2, 是学校占地面积的是____%。

(4) 花坛中有红、白两种颜色的花共99朵, 如果两种花的数量比为5∶4, 两种花各有多少朵?

(出示题目后, 学生独立完成第一个小问题)

师:谁来说说你的解决方法。

生1:艺术小学平面图的长是14厘米, 宽是5厘米, 这所小学的实际占地面积是28000平方米。

师:你能说说这所小学的实际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是怎样求的吗?

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谁知道?

生2:第一步是求艺术小学实际的长, 第二步是求实际的宽, 28000平方米是这所小学的实际占地面积。

师:思路清晰。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2000厘米, 图上艺术小学的长14厘米表示实际距离是14个2000厘米, 就用14×2000=28000厘米=280米;同样实际的宽就用5×2000=10000厘米=100米;280×100=28000平方米。

生4:还可以这样做, 2000厘米=20米, 20×14=280米, 20×5=100米, 280×100=28000平方米。

师:每人交换一种意见就产生了很多观点, 在交流中我们深受启发, 提出了4种解题方法, 相信现在完成第二个小问题你们将如鱼得水。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一切如预料的一样, 学生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于是我顺理成章地组织学生继续解决下一个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 我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 发现有一位同学的方法很特别, 思路是对的, 但结果却不对, 我暗暗记住他的解题方法, 打算一会儿让全班共同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法?请具体说出计算过程。

生6:教学楼的占地面积是4200平方米。量得教学楼的长是7厘米, 宽是1.5厘米, 。

师:这种方法是怎样求教学楼的占地面积的?

生7:先求出教学楼的实际长是多少, 再求实际的宽是多少, 最后用长乘宽就是教学楼的占地面积。

师:我也是这么想的。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吗?

(那位学生一看自己的得数错了, 就没敢主动发言。直觉告诉我, 这将是一个课堂有效生成的契机, 千万不能错过, 看来我首先得让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师:许多成功的人是看到别人没看到的, 想到别人没想到的。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 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事, 牛顿看到后, 认真思考,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开水沸腾把茶壶盖冲起来受到启示, 发明了蒸汽机。对这道题, 有一名同学的想法和大家的不一样, 我们请他来说说他的想法。 (随即作了个“请”的手势)

生8:我是这样做的, 1.5×7=10.5平方厘米,

师:谁听明白了?

(许多学生都没有想到这种方法, 一下子懵了。教室里静默片刻, 终于有一名学生看出了他的解题思路)

生9:1.5×7=10.5平方厘米, 是先算图上的教学楼的面积, 10.5×2000=21000平方厘米=210平方米, 是算实际教学楼的占地面积。

师:同学们, 这样解答对不对?

生10:我认为这样解决是对的, 先求实际的长和宽, 再用长乘宽求出面积, 与先求图上面积再求实际的面积是一样的。

生11:就像我们早上先刷牙再洗脸, 也可以先洗脸再刷牙。

师:说得很有道理, 让我们信服, 这一位同学为我们开拓了新的解题方法。有要提问的吗?

生12:但为什么结果却是210平方米?

师:是呀, 问题出在哪了?

(全班学生都陷入了沉思, 片刻一名学生举手发言)

生13:他少乘了一个2000。第一种解法, 我们在求实际的长时乘以2000, 求实际的宽时乘以2000, 而他只用图上的教学楼的面积乘以2000, 少乘了一个2000。

师:那么, 根据这位同学的意见应该怎样算?我们请最先想到这种解法的那位同学来试着改自己的错。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 你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生14:还可以这样做, 10.5×2000×2000=21000×2000=42000000平方厘米=4200平方米。

生15:还可以这样做, 2000厘米=20米, 7×1.5=10.5厘米, 10.5×20×20=210×20=4200平方米。

师:通过大家团结协作, 我们发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完成第4个小问题。

(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解决“花坛中有红、白两种颜色的花共99朵, 如果两种花的数量比为5:4, 两种花各有多少朵?”学生积极尝试、大胆交流, 想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课后, 我为自己没有草率地处理学生的错误高兴, 更为学生的出色表现喝彩。我惊喜地发现, 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时间, 特别是多给他们一些交流、讨论的时间, 原本枯燥乏味的练习课会变得充满情趣, 学生会在倾听同学意见的同时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不断提出新的看法, 修正自己的错误, 丰富知识。学生在相互的对话、交流、碰撞中, 获得了一种迅速成长的力量, 学生一下子充满了智慧。

随笔

少年是我师我是少年友

篇4:《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5、56页

【基于课标】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

《比的应用》是北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这部分内容不仅能有效的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同时也将为六年级下学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以及《比例尺》打下基础。

《比的应用》主要是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鼓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解决这一类问题,创设了一个给幼儿园两个班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实际分配,在分的过程中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经验。有了实际操作的经验,在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的问题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共同点。

【基于对学生的调查、研究与思考】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新问题。

【学习目标】

1.借助分橘子的情境,认识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理解其必要性。

2.通过动手分一分的活动巩固比的意义、比的化简,理解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

3.借助有140个橘子按照3∶2的比分给两个班的活动,探究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的策略。

4.运用比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按照一定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会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并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1采用交流式评价、表现性评价。借助“分橘子”的情境,通过师生问答、生生对话交流,依据学生的反映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2.针对目标23采用交流式评价、小结性评价来检测。通过分小棒、画图、列式计算等方法探索出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策略后,依据学生表现,对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

3.针对目标4采用评价样题检测达成情况。

【基本评价题目】

小青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巧克力与奶的比是2∶9)

(检测: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提出问题。

同学们,现在是橘子丰收的季节,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买了一筐橘子准备分给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主题图)

问题一: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

问题二:

师: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你认为怎样分合理?(让学生独立想一想。)

2.组织讨论。

针对问题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解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提供现实生活情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数学信息

二、探究新知

问题三:

1.解决问题: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①提出问题:这筐橘子,按3∶2分应该怎样分?

②操作感知: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橘子,同桌两人一组分一分,记录分配的过程。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中的典型分法。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理解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不断地产生新的解题策略。

③引导反思: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说一说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

强调:要分到不能分为止。

设计意图:分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鼓励学生说出在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都是按3∶2分,这正是理解这类问题的关键。

问题四:

2.解決问题: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①提出问题: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②小组讨论。

③全班交流。

方法一: 方法二:画图

方法三:列式(根据分数的意义解决问题)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

(可能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设计意图:注重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140个橘子按3∶2又该怎么分的问题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想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小结。

问题五:

师:请你认真观察这些方法,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对比方法,引导发现不同方法之间的相同之处及内在联系。

三、巩固新知

问题六:

小青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巧克力与奶的比是2:9)

四、知识拓展(根据情况,随机处理)

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阿凡提分马的故事,可能有的学生以前听过,可以让学生自己把故事讲出来。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算出三个人分得的马:老大6匹,老二3匹,老三2匹。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并不等于1。

五、总结

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

七、板书

比的应用

按一定的比分

学生演板: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篇5: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行比与分数之间的转化,课一开始就安排了一些求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练习,为以下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二、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

在教学例题时,教师紧紧抓住几部分的和与这几部分的比,以3:2是谁与谁的比、播种面积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为题,来引起大家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是教学中的难点化为乌有。在学生独立解答时,教师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中所要求的都用分数解答,而是把解答过程放手给学生,鼓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可以用整数的思路,也可以用分数的思路,最后在各种方法都得到认同后再指出用分数解答比较简捷,并鼓励学生用分数的思路解答。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给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梯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练习的层次的安排上,教师不满足于教材中的基本练习,而是在完成这些练习之后,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扩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练习设计的层次性非常明显,能让学生在练习中既不感到梯度过大,又可以不断跳起来摘桃子,学起来饶有兴趣,同时使学生一步一步地看清了按比例分配这类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例题的教学设计不拘一格。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也就是说,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6: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一、唤起与生成

在唤起与生成环节,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所以在新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复习比的意义,多让学生说说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出妈妈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即:出示例2,学生对比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把握,所以对出示的例题不会感觉到陌生,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

二、探究与解决

篇7: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1、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平台。 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呈现方式,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要求学生”配制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按照1:5的比配制,应该如何做?",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

2、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

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这种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为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3、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4、多层次练习题,巩固认识

篇8:《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案例:

师:同学们, 前两天老师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某些事物组成部分的比。能不能给全班同学讲一讲, 你是怎样获取这些信息的。

生:我到乡下去调查稻田虫剂的药水, 药与水的比为1:200。

生:我到建筑工地调查了混凝土, 它由石子沙、水泥组成, 石子、沙子、水泥的比为5:3:2。

生:我去茶馆调查了奶茶, 奶和茶的比为3:8. (板书)

师:从上面这个比重, 你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 看谁获取得信息多!

生:把奶茶总量看成单位“1”, 平均分成11份, 奶占3份, 茶占8份。

生:把奶看成单位“1”, 茶是奶的倍。

生:把茶看成单位“1”, 奶是茶的。

生:把奶茶看成单位“1”, 奶占其中的, 茶占其中的。

师: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杯红茶, 一杯奶, 假定我们要配制330毫升的奶茶, 奶取多少毫升?茶配多少毫升?

师:现在分小组活动, 来解决这个问题, 怎样解答, 为什么要这样解答?并且用多种方法解答。

生:我用两种方法做。

解法一:奶茶的总份数:3+8=11

平均每份的数量:330÷11=30 (毫升)

奶:30×3=90 (毫升) , 茶:30×8=240

解法二:奶茶的总份数:3+8=11

生:我还有两种解法。

解法三:把奶茶看成单位“1”, 茶是奶的倍

茶:330-90=240 (毫升)

解法四:把茶看成单位“1”, 奶是茶的3/8

奶:330-240=90 (毫升)

师:刚才大家用四种方法计算奶和茶的数量, 你认为哪一种解法比较简单呢?

……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要配制奶茶330毫升, 奶和茶应分别取90毫升, 240毫升, 哪两位同学愿意上来配制奶茶?

(请两位学生演示配制奶茶, 师生共同品尝奶茶)

反思:

课堂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己在操作。观察、思维、讨论、汇报和评价, 甚至自己提出问题质疑, 结论由学生自己获取, 解题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索, 大量的时间是学生自己在活动, 学生的主体性就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而是真正得到落实。

上一篇:圈子文化自查下一篇:关于公司解除和员工劳动合同的若干问题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