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证明表

2024-05-04

权属证明表(共15篇)

篇1:权属证明表

房屋权属证书与登记簿之间的关系

按照我国现行的房屋所有权登记制度,房屋登记是城镇房屋权利归属的法定公示方法。在以房屋为标的物的交易活动中,以房屋为标的物的物权取得、设定、变动等,须经过登记才具有物权法上的效力。所以,房屋所有权归属的确认须以登记簿上的记载为准。房屋权属证书作为一种证书,虽然可以证明房屋所有权归属于谁的法律事实,但其证明力的依据是其记载与登记簿上的记载具有一致性。如果离开了不动产登记簿或与登记簿的记载不相一致,房屋权属证书在交易活动中就失去了对房屋权利归属的证明力,而只能成为向登记机关请求确权的证明文件。如果登记簿上未作变更,房屋权属证书自身任何单独的变更均不产生物权法上的效力。例如,在房屋买卖时,标的交付并不产生房屋所有权移转的效果,房产证受让人并不能以取得出卖人的房产证为由,主张其已经取得房屋所有权。房产证遗失后,房屋所有权人并不因此失去房屋所有权,权利人可根据登记簿的记载主张和行使权利,并可要求发证机关根据登记簿上的记载补发房产证。可见,房产证不能脱离登记簿的记载而发挥其证明作用。

《房屋登记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房屋登记机构应当根据房屋登记簿的记载,缮写并向权利人发放房屋权属证书。

房屋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房屋权利的证明,包括《房屋所有权证》、《房屋他项权证》等。申请登记房屋为共有房屋的,房屋登记机构应当在房屋所有权证上注明“共有”字样。

预告登记、权登记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在房屋登记簿上予以记载后,由房屋登记机构发放登记证明。

篇2:权属证明表

省林业厅:

兹有江西东华种畜禽有限公司扩建生猪标准化、自动化的规模养殖场,于2005年9月18日与小璜镇广昌村范里村小组签订七姑山、梨下源等《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租赁期为50年。现需办理《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由于七姑山、犁下源的徐和国等9宗林地使用权证遗失,特证明七姑山、犁下源无林地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及使用权纠纷。

特此证明

篇3:民事诉讼表见证明本质论

(一) 何谓表见证明

表见证明是指法官对于“典型的事象经过”[1]德国汉斯·普维庭教授认为, 表见证明是法官在证明评价的过程中对生活经验法则的应用, 并非一种独立的证明方式。法官运用表见证明的前提是存在“典型的事象经过”, 即由生活经验法则验证的相类似的事象经过, 因为这种事象经过具有明显的典型性, 所以它可以对过去发生的某项事件实际情况进行类似性的证明和验证。[2]日本学者高桥宏志对此做出这样形象地描述:一般的事实认定过程好比乘坐各站点都停靠的列车, 而表见证明则是通过特快列车直接达到终点站来进行的特殊的事实认定。[3]

表见证明有以下特点:首先, 适用对象的特定性, 仅适用于“典型的事象经过”, 它依照一般的生活经验法则, 即使不经过更为周详地阐释依然可以暂时将个别事实的存在忽略不计, 并认定出现了同此个别事实共生而不矛盾的事象经过;其次, 以高度盖然性的经验法则为基础。典型事象经过的存在具有高度的盖然性, 若其发生概率仅存在一般程度的盖然性或者在生活经验法则上也存在其它“事象经过”的较大概率时, 则不能认定成立表见证明;再次, 表见证明允许加害人针对待证事实不存在或存在其他经过可能性提出反证, 但并不需要反证达到充分的程度, 只需反证的效果使经表见证明认定的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即可。[4]如果对方提出的反证能够动摇法官形成的临时心证, 使法官产生疑虑, 那么, 负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仍需就其主张事实负举证责任, 而不再适用表见证明。

(二) 与相关制度的比较

1.表见证明的典型:经验基本原则

表见证明是运用经验法则来推定过失或因果关系要件的成立与否, 因此, 经验法则是表见证明的核心和基础。所谓经验法则是指人们从生活实践中归纳提取的对事物的因果关系或属性状态的认识或者法则, 既包括一般人从日常生活中归纳获得的常识, 也包括一些专业性的知识, 如商贸、艺术、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等等。[5]随着研究的深入, 现在学者们一般是通过将经验法则分类的方式来界定表见证明。在此, 笔者仅以汉斯·普维庭教授的经验法则分类框架为基础, [2]以盖然性为标准将经验法则从高到低进行排列, 寻求分析经验法则与表见证明之间的关系。

第一, 在所有的经验法则中, 只有经验基本原则可以构成典型的表见证明。生活规律, 如太阳东升西落, 不可能存在反证, 无法构成表见证明;简单的经验规则盖然性较低, 无法帮助法官形成完全的心证, 且对方当事人极有可能提出反证, 因而通常情形下也不能构成表见证明;至于纯粹的偏见, 则根本不具有盖然性, 因而在事实认定当中没有它的位置。

第二, 经验基本原则具备高度的盖然性, 一般来说没有必要再进行科学验证。如果这些具备高度盖然性的经验基本原则不存在反证, 法官就可以形成全面心证, 这类经验法则被认为是典型的表见证明。但是, 并非所有的经验基本原则均可构成表见证明, 当和实体法相悖时, 无论此类经验法则具有多高的盖然性, 都将被排除适用。

第三, 经验法则的盖然性决定了是否承认该经验法则。是否将所有的经验法则都并入表见证明, 则取决于具体情况下的评价, 尤其是取决于针对该经验法则提出的反面证据。如果根本不需要提出反证或者无法提出反证的经验事实, 都构不成表见证明。

2.表见证明与事实推定

在法国、荷兰、瑞士和瑞典这些国家, 法官在进行证明评价时也经常应用经验法则, 通常称为“事实推定”。事实推定是指法院依据某一已知事实, 根据经验法则, 推论出与之相关的诉讼中需要证明的另一事实是否存在的证明方法。其中前一事实称为前提事实, 后一事实称为推定事实, 一旦前提事实得到证明, 法院可直接认定推定事实, 无需再对推定事实加以举证证明, 除非对方提供反证。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证据规定》) 第9条对类似情况做了规定, 即根据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但对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理论上, 有一种将表见证明与事实推定相混淆的观点, 认为表见证明是事实推定的同义语。但实际上, 表见证明与事实推定存在显著差异。表见证明是法院根据经验法则针对某一个待证事实采用类推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情态复制。从属性上来看, 表见证明与单纯的事实推定不同, 表见证明是一种经验上的推定或者是表见推定。[6]表见证明是根据事件发展的常态认定案件待证事实, 而非当事人的举证行为。而事实推定只是利用间接证据来证明待证事实, 当然享有事实推定利益的当事人必须提供证据证明基础事实的存在。在程序适用上两者尚存在以下差别:首先, 作为适用表见证明前提的基础事实必须是定型的事实, 即具有典型性;而事实推定中对基础事实的要求比表见证明的典型性要低, 只需能与经验法则相结合即可。其次, 表见证明适用的依据是高度盖然性的经验法则, 并不是每个经验法则都可以促成表见证明;而事实推定适用包括通常的生活经验法则在内的更为广泛的经验法则。由此可见, 在民事证据体系中表见证明有其独立的地位, 表见证明与事实推定不能等同, 也不可以事实推定代替表见证明。[7]

二、表见证明的本质

(一) 表见证明本质论各学说

1.证明责任说

该说认为表见证明具有证明责任的属性, 是证明责任的一个组成部分。理由在于, 表见证明不但可以克服由于证据的不足而导致的案件事实真伪不明, 使得表见证明具有与证明责任同样的功能, 而且借助表见证明还可以纠正不公正的证明责任分配, 是证明责任自我修正机制的一部分。目前将表见证明视为证明责任组成部分的观点在德国已被通说推翻, 但是仍有学者坚持认为, 表见证明与客观证明责任的转换并没有区别。

2.证明评价说

该说在德国居于通说地位, 以汉斯·普维庭教授的观点为代表。该说认为表见证明是在法官自由心证范围内对经验法则的运用, 是证明评价的一部分, 表见证明可使法官对某个待证事实形成完全的心证。该说之所以把表见证明归为证明评价的范畴, 其主要理由在于:第一, 通过适用表见证明做出的事实认定和法官对待证事实认定形成的内心确信从本质上来讲基本相同。依据《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86条规定[8]第二, 从运用表见证明的过程来看, 它也应属于证明评价而不属于其他的范畴。例如出租车冲入人行道一案, 其属于“典型的事象经过”, 所以通过受害人主张表见证明, 依据生活经验就可推断该司机负有责任, 但如果司机能证明是紧急避险或存在其他事由, 此时表见证明会因司机提出的有力反证而被推翻, 法官的心证也会发生动摇。所以说, 运用表见证明并不能当然地使法官形成最终的心证, 它仅是证明评价的一部分。

3.证明标准说

德国的司法实务中多支持该说, 根源在于将表见证明当作降低证明标准的一种手段, 把表见证明看作降低证明标准的一种工具, 并且在个别的判例中, 表见证明的确降低了案件的证明标准, 从这种角度来说, 表见证明属于证明标准的范畴。[2]如上文提到的“德国输血梅毒第一案”。德国学者穆泽拉克 (Musielak) 针对这类案件进行分析, 首先, 作为表见证明适用前提的“典型的事象经过”可能存在多个发生原因, 为了确定具体案件的原因关系事实, 必须根据经验法则在多个可能的损害原因中选择最具盖然性的。在该案所能考虑到的所有经验法则中, 虽然某一经验法则并不具备高度的盖然性, 但相对于其他经验法则来说具有盖然性, 也就是说, 这一经验法则是最具有盖然性的。其次, “典型的事象经过”具有的相对盖然性并不需要达到民事诉讼法所要求的一般的证明所要达到的程度。因此, 可以说表见证明的证明标准下降了。[9]

4.实体法说

该说认为表见证明是实体法的组成部分, 具有实体法的本质属性。德国学者盖黑格认为, 表见证明不完全是一种诉讼法上的制度, 更是对实体法要件的修正, 仅是法官通过默示变更实体法要件来完成的。盖黑格认为从“德国输血梅毒第一案”这个所谓的表见证明减轻证明标准的判例中可以看出, 当因果关系出现证明困难时, 表见证明使因果关系的存在得以确立。而这在实体法上并无体现,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就应该对因果关系的要件要素予以重新设定, 将因果关系的“存在”修正为因果关系“盖然性的确信”。修正之后, 在证明标准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可通过修正了的因果关系进行事实认定, 即若从生活经验出发可认定该因果关系有着较高的盖然性的话, 允许法官据此做出判决, 这意味着将“盖然性的因果关系”在实体法上作为责任发生的基础, 于是表见证明应归结为法官所具备独自形成要件的表见责任。

(二) 对各学说的评价

每个学说都有其合理之处, 但亦存在无法自圆其说的缺陷。笔者倾向于上述第二种观点, 即证明评价说更符合表见证明的本质。原因如下:

首先, 表见证明与证明责任不能相容。这是因为:第一, 依据客观证明责任的判决和以表见证明为基础的判决在逻辑上泾渭分明。证明责任是指在审理案件过程中, 对案件的主要事实法院穷尽所有证据调查方法仍无法得到确信, 在事实真伪不明的状态下, 而做出的确定由哪一方当事人接受不利益裁判的制度。[10]证明责任有两层含义, 一是主观证明责任, 是指对于待证事实, 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有义务提出证据证明其存在或不存在, 如不履行这一义务便要承担败诉的危险。二是客观证明责任, 是指对于待证事实, 尽管法院进行了证据调查, 但最终仍不能获得心证时, 就要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做出不利的裁判。其前提是在诉讼结束时案件事实真伪不明并且无法消除。而依据表见证明所推导的结果则是法官对某个生活事实的认定, 它的作用在于帮助法官在认定某个生活事实时排除疑点并形成心证。如果混淆证明责任的这两层含义, 表见证明与客观证明责任联系在一起也在所难免。第二, 不能把表见证明克服证明困难的功能等同为证明责任的功能。证明责任的功能是当待证事实真伪不明时使法官的裁判成为可能, 并不是为了克服事实真伪不明。而表见证明可以直接起到克服证明困难的作用。第三, 表见证明不能脱离具体的案情依据抽象法规范对风险进行分配, 它必须以具体的案件为依托, 而证明责任的分配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双方当事人之间预先进行抽象分配, 可不结合案件的基础事实。所以, 尽管在实践中证明责任与表见证明有着紧密的联系, 但二者在本质和功能上却应严格予以区分。

第二, 证明标准说也难以自圆其说。该说认为表见证明实际上是在降低证明标准, 即使不是证明标准的普遍性降低, 穆泽拉克也承认证明标准的降低只是个别的表见证明。笔者认为, 虽然从形式上看表见证明似乎造成证明标准的降低, 提供基础事实的一方似乎并不需对基础事实给以充分证明, “只需达到高度盖然性”让法官凭借经验法则形成临时心证即可, 但其并不一定导致证明标准的降低。主要原因在于:第一, 在审理过程中, 如果当事人主张适用某一经验事实, 法官会将待证事实与这种经验事实进行对照从而决定是否适用表见证明, 这就是法官在落实案件事实的证明标准, 如果待证事实具有高度的盖然性, 法官就可以做出判决。因此, 适用表见证明并非必然导致证明标准的降低。其二, 若认为表见证明会降低证明标准, 那么就意味着每一个案件都会有一个固定明确的证明标准, 然而没有任何法律对此做出明确规定, 所以在审理实践中法官只能通过主观判断确定案件的证明标准。因此, 表见证明必然导致证明标准的降低是缺乏说服力的。此外, 该说对于证明标准是在何种根据下被表见证明改变的这个问题也难以给出合理的回答。

第三, 表见证明属于诉讼法中的制度, 因而纯实体法学说不能成立。如果将表见证明纳入实体法范畴, 案件的法律要件会被分割, 因此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法律后果。在实现诸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17条至第120条规定的请求权规范时, 首先应该明确案件需要的是充分证明或者表见证明。正如上文盖黑格的观点, 表见证明理应是法官构造的表见责任的单独要件。在适用表见证明时, 上述所提到的请求权规范才有可能通过法官造法而改变, 因此在实体法规范上会有两种选择的可能性, 最后选择哪一种实体法规范这具体取决于不同的证明责任, 这将会引发一个预料不到的结果。若作更进一步考虑, 现存的经验法则原则上都能够证明每个请求权规范, 即根据经验法则的不同, 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见证明, 因此, 法律的安定性将得不到保障, 因为请求权规范的数量在法官造法的情况下翻了数番。所以, 把表见证明纳入实体法范畴不能成立。此外, 法官造法对实体法的改变必须具备方法论和内容的合法性。在因果关系证明方面表见证明看来具备合法性, 而在其余场合, 表见证明既不令人信服, 也没有人主张。最后, 按照盖黑格的推理, 凡是法官从经验法则出发得出的作为判决依据的表见证明, 都要将其逐一改写为实体法规范, 这样一来对于数量庞大的经验法则和实体法规范, 将会出现语言不够用的问题。[2]因此, 表见证明只能是诉讼法上的制度。

通过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 表见证明的本质就是运用经验基本原则对待证事实进行的一种证明评价, 是自由心证领域的证明评价问题。运用表见证明有助于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时形成全面的心证, 从而对事实做出认定。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判决会比单纯依据客观证明责任做出的判决更具有公正性和合理性, 更具有说服力。表见证明帮助法官形成心证的过程也是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具体案件证明问题的事实评价, 是对某项事实是否需要及是否已经证明的评价。所以说表见证明是证明评价的一部分。

三、我国表见证明的构建

表见证明突破了民事诉讼中对于举证责任的规定, 价值在于能够平衡被告与原告在信息掌握上的不平等地位, 通过程序上的正义, 使案件事实得到最大化的再现, 不至于让当事人由于程序的刚性而得到不合理的裁判结果。

(一) 尝试在证据立法中规定表见证明

虽然上文所提到的《证据规定》第9条与表见证明类似, 但表见证明一词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却未明确适用。对于成文法国家来说, 要实现制度根基稳固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必须立足于法律制度本身。正如我国表见证明的大力提倡者陈刚教授所言:“表见证明有其立法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 它主要是利用具有高度盖然性的经验法则对事实做出的推论, 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合理性, 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度产物。同时现代型诉讼的增加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只有完善的立法, 才可求得表见证明制度适用上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而我国对表见证明的规定几乎为零, 因此, 完善的立法势在必行。

(二) 加强案例指导, 确立与表见证明相关的判例

表见证明仅仅通过立法进行规制很难, 因此有必要吸纳一些案例, 使其弥补立法缺乏弹性、相对滞后的缺陷, 切实实现立法的意图。

1.在医疗事故纠纷中应借鉴表见证明

在医疗事故纠纷案件中, 按照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 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的过失和因果关系应由患者承担, 但基于医疗纠纷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这些要件往往由医疗机构掌握, 所以由患者承担显然有违公平。各国基于公平正义的考虑, 在医疗纠纷中对于传统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都有所调整, 其中德国就运用表见证明来缓解举证责任的不公。而我国立法者为了缓解医患矛盾, 在正值医患矛盾尖锐时制定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规定医疗事故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它平衡了医患双方的举证能力, 减轻了患者的举证负担。然而实践证明, 该规定有矫枉过正之嫌, 过于绝对的举证责任倒置可能导致对医疗机构形成反向歧视[11]对于法官适用表见证明进行事实认定的心证公开, 包括基础事实认定时心证公开, 和对经验法则盖然性的判断以及采纳理由的公开。将表见证明的适用公之于众, 不但可以将法官的抽象思维活动表现出来, 当事人也可以对表见证明的适用进行监督, 而且表见证明的公开还可督促法官谨慎地适用, 避免经验主义的泛滥。所以, 完善表见证明的心证公开制度, 一方面可以统一法官对经验法则的适用进行事实认定, 此外, 心证公开还可使我们看见阳光下的正义。

(四) 赋予法官阐明权, 提高法官的理论素养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诉讼能力并非总是平衡的, 法官阐明权的运用有助于帮助处于弱势的当事人, 使其避免因欠缺法律知识而蒙受诉讼上的不利。如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 法官当然可以根据客观证明责任做出裁判。但若该案可以采用表见证明却因当事人法律知识有限而无法提出时, 此时法官若依证明责任判定当事人败诉, 使得本来可通过表见证明而获胜的当事人败诉, 有违公平。所以, 在审理案件时, 允许法官在必要的时候行使阐明权, 以防止因当事人之间的种种差异而导致的诉讼上的实质不公平。[12]赋予法官阐明权, 在应当适用表见证明的场合给予当事人以阐释说明, 可以保障表见证明制度在我国真正的贯彻和落实。

表见证明作为司法上推论的一种形式, 需要法官运用诉讼指挥权对其给予规范和引导, 其对法官的素质要求是较高的, 否则将很难避免表见证明的滥用。而我国目前法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因此, 只有提高法官的理论素养, 才能在复杂的案件中适时的运用表见证明, 从而较好的引导当事人运用表见证明进行充分的攻击与防御, 进而实现诉讼上的实质公正。

摘要:表见证明以高度盖然性的经验法则为基础, 依据客观事实发生经过, 直接推定过失或因果关系的要件事实存在的证明制度。表见证明本质上属于证据评价活动, 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着避免适用证明责任裁判的功能, 因此, 应将表见证明引入我国并将其完善。

关键词:证明责任,表见证明,经验法则,证明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木贵.民事诉讼法 (上) [M].台湾:元照出版社, 2010:6;143.

[2][德]汉斯.普维庭.现代证明责任问题[M].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134;147;136;141.

[3][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460.

[4]毕玉谦.《民事证明责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398.

[5]张卫平.《认识经验法则》[J].清华法学, 2008 (6) :6.

[6]毕玉谦.《试论表见证明的基本属性与应用功能之界定》[J].证据科学, 2007 (2) .

[7]常晓云, 刘显鹏.《民事诉讼表见证明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4) .

[8]毕玉谦.《试论民事诉讼中的经验法则》[J].中国法学, 2000 (6) .

[9]吴杰.《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之基础理论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

[10]王福华.《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209

[11]邱联恭.《程序选择权论》 (民事程序法之理论与实务第二卷) [M].台湾:三民书局, 2000:141.

篇4:土地权属证明

(划拨

1)

坐落于虎门镇

ΧΧ 村 南坊 村民小组的土地,土名

禾口,用地面积

17000 平方米(具体见签章认可的红线图),原用途为耕地、渔塘等,现申请用途为 工业

用地。该土地权属属

ΧΧ

南坊 村民小组,现

ΧΧ

南坊 村民小组经集体讨论,同意将该地调拨给

ΧΧ 村村民委员会作

工业 用地,以后该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属

ΧΧ 村村民委员会,特此证明。

村民小组(盖章):

组长签名:谭ΧΧ

二OO 二 年 十 月 一 日

村民委员会(盖章):

主任签名:陈ΧΧ

篇5:土地权属证明

项目名称:XXXXXXXXXXX煤矿首采区第一期临时用地项目坐落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XXXXX村的土地,土地面积为XXXX公顷。权属属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四至界线清楚,无纠纷。

特此证明

签字:

篇6:林地权属证明

今有雅安市石棉县回隆乡竹马村拉呷坡组和小堡组集体林地及私人林地,面积共计26000亩左右需要流转,所有林地均为商品林并且起源为天然林,其林地四至边界为:

东界:

南界:

西界:

北界:(坐标值)。

篇7:浅谈房产权属档案备份

首先, 有利于减轻房产权属档案库房的压力。通过房产权属纸质档案的数字化, 形成与现势同步的电子复本, 建立统一管理的房产权属档案数据库, 利用先进的海量电子存贮技术, 大量减少实体档案、资料的副卷和复本数量, 有效节约库房空间。其次, 可以提高房产权属档案管理、利用的工作效率。纸质档案进行电子数据备份后, 可打破传统的利用及查阅方式, 直接从计算机系统中取得数字化信息, 进而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同时也有利于对纸质档案原件的保护。最后, 确保房产权属档案的安全、可有效防止水、火及人为损坏档案等安全隐患。备份数据异地存放, 使原有档案在出现意外灾难的情况下不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二、房产权属档案备份的主要内容

1. 房产权属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

按照《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的要求, 将需要备份的纸质档案进行选择、整理, 根据纸张幅面的大小选择相应规格的扫描仪或专业扫描仪进行扫描, 以一对一的方式依规定顺序编号储存于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技术, 建立与纸质档案一致、同步更新的电子复本, 构成海量存储的房产权属电子档案数据库, 同时建立历史档案房产权属登记簿, 最终实现计算机辅助房产权属档案生成、数字化存贮、动态更新和一体化管理, 建立规范化、网络化的房产权属档案处理流程和管理体系。

2. 计算机系统数据库记录数据备份

计算机系统数据库记录数据备份主要是为防止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故障导致数据丢失, 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他存储介质。备份时要注意维护数据库信息的完整性, 做到纸质档案与数字化档案、数据库信息的一致性。同时, 要清查数据库信息的重复或无效信息, 将与纸质档案信息不符、缺省或失效的信息进行维护、追加或剔除, 以确保信息有效完整, 保障系统信息的唯一性、有效性和准确性。系统数据库信息的调整与维护应指定专人负责实施, 与档案的整理、数字化处理同时进行。

三、房产权属档案数据备份的方式

当前, 网络备份已成为较为理想的备份方式。网络备份一般通过专业的数据存储管理软件结合相应的硬件和存储设备来实现, 通过将信息异地存储的方式, 可以避免传统冷备份的先天不足, 能在灾难发生时, 全面、及时地恢复整个系统, 并缩短恢复和业务中断时间。

篇8:权属证明

位于奉新县G354绕城段公路改建工程上的柒拾柒棵樟树属奉新县冯川镇路口村廖家组所有,情况属实。

特此证明。

2018

年 日

篇9:权属证明

位于新罗区龙腾中路469号“德兴·家和天下”8号楼1805A号住宅的产权属业主刘继连所有,该套房产的建筑面积为89.56平方米,其房屋所有权证正在办理中。

特此证明

福建德兴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12年2月6日

权属证明

位于新罗区龙腾中路469号“德兴·家和天下”8号楼1805B号住宅的产权属业主刘继连所有,该套房产的建筑面积为69.52平方米,其房屋所有权证正在办理中。

特此证明

篇10:房屋权属证明

建设部、新闻出版总署、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印发《房屋权属证书印制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盛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房地产管理局)、新闻出版局、公安厅(局)、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了确保房地产权属登记发证制度的健康实施,维护房屋权属证书的权威性、统一性,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保护房地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印刷业管理条例》,经研究,建设部、新闻出版总署、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共同制定了《房屋权属证书印制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需要的资料

1.房屋购销合同原件及补充合同原件。

2.商品房销售统一发票原件。

3.房屋的外业测绘调查表及分层分户平面图原件。

(若房屋测绘报告为旧格式的,则还需出具竣工验收单及填写房地产登记申请书,新格式只需提供房屋的外业测绘调查表及分层分户平面图原件即可。)

4.完税凭证(契税缴款书)

5.⑴购房人已婚①双方身份证复印件(原则上需校验原件)

②婚姻证明复印件(带原件校验)

③双方任何一方不能到场办理,则需提供私章,若委托第三方代办则需同时提供夫妻双方私章

⑵购房人单身(必须本人到场,不可代办)

①身份证复印件(带原件校验)

②户口簿或户籍证明复印件(带原件校验)

③单身声明具结书购房者在本地则到民政局办理

购房者在异地则到公证处办理

购房者在国外则到大使馆办理

⑶购房人为单位①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校验原件),无法提交原件校验,则需提交工商出具的彩印副本。

产权登记费

居民住宅每套80元,如有共有权证增收工本费10元/本

其它房产建筑面积500(含500)㎡以下的每宗200元,500~1000㎡的为300元,1000~2000㎡的为500元,2000~5000㎡的为800元,5000㎡以上的为1000元;如共有权证增收工本费10元/本。

契税税率及缴款书

契税缴款书的办理

1.提供户主身份证复印件。

2.提供销售发票复印件(带原件校验)。

3.提供销售合同及最终补充合同复印件(带原件校验)。

4.若开发公司代为办理,则派遣员工时应出具公司盖章的证明书。

契税税率

1.普通住宅144㎡以下为1.5%,144㎡以上为3%。

2.非普通住宅(高档住宅如别墅等)为3%。

注意事项

篇11:浅谈公建配套用房权属登记

一、现状

(一) 公建配套用房现状

公建配套用房主要是指住宅小区内保障居民生活需要的配套用房及设施, 包括配套基础设施用房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用房, 按我市目前公建配套用房具体使用情况, 我们又将公建配套用房大致分为物业用房、经营性公建配套用房及非经营性公建配套用房等三类。其中, 非经营性公建配套用房是指以配套基础设施用房为主、按规划用途应当移交给相关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用房, 如变电室、公厕、垃圾转运站等;经营性公建配套用房是指以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用房为主、可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获取经营收益的用房, 如幼儿园、会所、市场等。

(二) 公建配套用房权属登记现状

《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实施后, 公建配套用房权属再受利益各方重点关注, 登记申请明显增加。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滞后, 绝大部分公建配套用房权属登记无依据, 登记工作局面无法打开。表现在:

1. 登记范围狭窄。

公建配套用房登记中, 较为明确的是根据《物权法》等将物业用房登记在全体业主名下, 根据我市出台的政策将居委会用房、社区用房登记在所属街道办事处名下。除此之外, 其他经营性公建配套用房及非经营性公建配套用房权属登记无法律及政策依据, 无法纳入正常业务登记范围, 基本都是根据提交的申请登记资料情况进行个案处理。

2. 登记效率低。

首先, 效率低表现在申请多而受理少;申报材料多、调查取证多, 使得众多申请被挡在门外, 被受理的寥寥无几。其次, 效率低表现在申请急而流程长;所受登记申请须经协商讨论、个案上报、层层审批、登报公示等漫长登记流程, 与申请人迫切的权属登记需求形成鲜明对比。因众多申请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导致会所、幼儿园、酒店等一些具有较高经济与使用价值公建配套用房权属状态模糊, 经常成为业主与开发经营企业争夺的焦点, 很多产权纠纷因此而起。

二、原因

(一) 法律依据不充分。

《物权法》第73条及《物业管理条例》明确物业管理用房归全体业主共有;我市出台的一些政策仅明确了居委会用房、社区用房产权移交给所属街办。除此之外, 其他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的权利归属并无明文法律规定。

(二) 范围界定不明确。

首先, 虽立项批文提及公建配套用房名称、规划许可证出现公建配套用房用途, 土地证常出现公建配套用房土地使用性质, 但未有法律法规界定公建配套用房范围。尤其是《物权法》考虑公建配套用房的多样性、复杂性而未给出明确定义, 仅称其为“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在此情况下, 《房屋登记办法》也未给公建配套用房准确定位。其次, 虽已给出公建配套用房粗略定义, 但界限模糊;且公建配套种类繁多, 难以涵盖;因此, 难以采用适当方法分类界定。

(三) 配套措施不到位。

在法律、法规缺失情况下, 相关部门试图通过当事人约定方式解决一些矛盾。建设部的《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就规定商品房买卖双方即开发企业和购房人可通过约定明确公建配套用房权属。但是, 开发企业为达到独自占有、使用、经营公建配套用房的目的, 经常在合同订立时回避公建配套用房权属约定, 使得该措施无法奏效。此外, 项目立项、土地出让、用地审批、规划审批、预售许可等各环节, 亦未对公建配套用房权属进行一些探索性及有意义的规定或约定。

三、解析

为有效解决难点问题, 我们应合理运用现有政策, 完善各环节配套措施, 为后续权属登记打下基础。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合理界定公建配套用房范围。

首先, 经调查发现, 公建配套用房都是按规划来确定其用途的, 且很多公建配套用房是按规划用途来确定其名称。其次, 规划许可证及附页、规划设计要点等记载的规划用途基本涵盖所有公建配套用房。因此, 可采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来合理界定公建配套用房范围。根据该规范中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级配建表》 (后附) , 公建配套用房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及其他等八大类公建配套用房及所属各小类。

(二) 合理确定权属界定原则。

为有效提高开发经营单位积极性, 适当减轻住房消费者负担, 提高公建配套用房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 根据上述公建配套用房的范围及分类, 我们可按以下顺序合理界定其权利归属:

第一, 合理确定产权移交范围。

首先, 以经营性为主的公建配套用房产权, 开发企业可不移交。其次, 以公益性为主的公建配套用房产权, 开发企业应根据相关规定或事先约定移交给业主、相关公用事业管理部门或者事先约定的投资方。再次, 以公益性为主的公建配套用房产权, 无规定、无约定或无其他投资方的, 开发企业可暂不移交。

第二, 合理确定权利归属。

首先, 以公益性为主的公建配套用房, 开发企业根据相关规定或事先约定将产权移交给业主、相关公用事业管理部门或者事先约定的投资方, 产权登记在相应权利人名下。

其次, 开发企业未移交的、以经营性为主的公建配套用房产权, 按以下原则确定权利归属:

原则一, 成本分摊。即根据公建配套用房投资成本是否计入商品房销售价格来确认其权利归属。其中, 公建配套用房投资成本主要含建筑成本及土地成本。

原则二, 面积分摊。即根据公建配套用房面积是否摊入商品房销售面积来确认其权利归属。其中, 公建配套用房面积主要含建筑面积及土地使用面积。公建配套用房面积计入商品房销售面积的, 公建配套用房产权归业主共有;公建配套用房面积未计入商品房销售面积的, 公建配套用房产权可确定开发企业。

再次, 因无规定、无约定或无其他投资方, 开发企业可暂不移交的、以公益性为主的公建配套用房产权, 按以下原则确定权利归属:

原则一, 成本已计入商品房销售价格或面积已计入商品房销售面积的, 公建配套用房产权归业主共有。

原则二, 成本未计入商品房销售价格且面积未计入商品房销售面积的, 产权可先登记在开发经营单位名下, 但在预售许可取得后的一定年限内 (如规定2年) , 需按规划用途定向销售。预售许可取得后的一定年限内 (如规定2年) , 有相应公用事业管理部门进行收购的, 产权转移至相应公用事业管理部门名下;预售许可取得后的一定年限届满后 (如规定2年) , 未有相应公用事业管理部门进行收购的, 开发经营单位可在不改变规划用途情况下自由出售, 产权转移至买受人名下。

(三) 完善各环节配套政策措施。

第一, 加强商品房预 (销) 售管理。

首先, 加强商品房合同管理。《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16条第8项之规定, 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买受人可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明确公共配套建筑的产权归属。通过加强合同管理, 充分运用约定手段, 通过商品房买卖合同来明确公建配套用房权属。

其次, 加强预售方案管理。开发经营单位的预售方案中应明确各公共配套用房权属, 并在办理预售许可时, 送房管部门备案。开发经营单位取得预售许可后, 应将预售方案在售楼处公示。

再次, 加强预售许可管理。规划设计要点、土地出让或划拨条件中明确要求开发经营单位移交的公建配套用房, 房产部门不得列入商品房预 (销) 售范围。

第二, 加强各部门合作。

首先, 在项目土地使用权出让或划拨前, 由市规划部门和房地产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对公建配套用房权属等事项提出书面意见, 作为土地出让或划拨的依据之一。

其次, 市规划部门在规划设计要点、国土部门在土地出让或划拨条件中明确住宅小区公建配套用房权属等事项。

再次, 市规划部门对开发经营单位自行申报且不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之列的规划用途, 应在规划许可证及其附页中明确。

(四) 登记规则

在明确以上原则基础上, 我们在公建配套用房权属登记上, 建议遵循如下规则:

第一, 物业用房登记在全体业主名下, 只登记、不发证。

第二, 居委会 (社区) 用房登记在所属街道办事处名下。

第三, 按规划设计要点、土地出让合同、预售方案之规定进行登记。

第四, 按合同约定进行登记。

第五, 按上述权属界定原则进行登记。

篇12:权属证明书

权属证明书

**省盐业公司**县分公司位于城关镇城南东路15号地号为***,图号***的一宗国有土地。用途为仓储用地,土地等级为二级,使用权类型为划拨,使用权面积为**平方米,现该公司申请名称变更并分割登记。经地籍测量人员到现场勘测核实,该宗地未曾改变现状,但因原来是人工调绘有误,现用仪器勘测核实的面积为**平均数方米,该宗地界址清楚,权属无争议,特此证明。

二0一二年四月十九日

篇13:出资权属证明

注册登记。公司注册金额元。

合伙人以货币方式出资,计人民币元。占有的公司财产,如果有债务也将背负的债务。

合伙人以货币方式出资,计人民币元。占有的公司财产,如果有债务也将背负的债务。

合伙人以货币方式出资,计人民币元。占有的公司财产,如果有债务也将背负的债务。

出资时间为2007年7月3日,合伙终止后,各合伙人的出资仍为个人所有,届时予以返还。

现特出此据证明。

董事会

200x年x月x日

出资权属证明是指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以货币出资的,应在合伙协议中载明或出具全体合伙人认定的书面文件;以实物出资的,应出具实物的所有权或许可用于合伙企业投资的使用权证明;不能取得所有权和使用权证明的,应当有全体合伙人认定的书面

如果是合伙企业的营业执照在办理中,需要出资证明的话,现金是需要银行出具才有效,也就是需要验资;如果是实物,则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确认。经营场所需要企业与房主签订租房合同才行。不需要样本和什么表格。

以货币出资的,应在合伙协议中载明或出具全体合伙人认定的书面文件;

推荐阅读:

关于出资权属证明

1、要看宅基地使用证上的名字,可以起诉析产,让法院确定

2、享受拆补偿。

3、应当是可以的。

4、当面咨吧

房子属于你父母的共同财产还是属于你与父母的共同财产没有说清楚。

根据农村房屋家庭成员共有的原则应该是我和父母的共有财产,目前房屋唯一的证明是建筑用地审批证明,土地证被镇政府遗失,镇政府以即将拆为理由一直没给补办。我想了解关于农村房屋所有人是否是户主单独享有房屋所有权还是家庭成员均分,还是按照户口本上的人员均分?

篇14:出资权属证明

西安市第批次第地块需征公顷集体土地,该地属街道办事处村和街道办事处村集体土地。其中,菜地公顷,水浇地公顷,旱地公顷,园地公顷,其他农用地公顷,未利用土地公顷,集体建设用地公顷,征收(用)土地范围界址清楚,地类、面积准确,权属无争议。不占用基本农田。 特此证明。

年月日

篇15:小区地下车库权属冲突原因分析

关键词:物权法,法理,判例,小曲,地下车库

一、小区地下车库权属冲突的法律原因分析

(一) 小区地下车库权属冲突产生的物权法原因分析

2007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74条对小区车位、车库加以规定其内容如下:“建筑区划内, 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建筑区划内, 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归属, 由当事人通过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约定。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 属于业主共有。”

目前居民小区的地下车库, 如果约定由开发商所有, 那么, 业主的土地使用权就只能涉及到地上部分, 而无法涉及到土地的地下部分。如果开发商享有地下车库所有权, 则意味着在同一块土地上设置了两种性质的土地使用权。一旦这两种土地使用权发生纠纷, 特别是因为发生了意外事件, 导致其中一方无法行使土地使用权, 则由此产生的土地使用权纠纷在法律上就无法解决。因此, 物权法74条的规定是导致小区地下车库权属冲突的根本原因。

(二) 小区地下车库权属冲突产生的其他法律原因分析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原因分析。

该法第31条规定, 房地产转让、抵押时, 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的土地使用权同时转让、抵押。该法规定了房地产转让时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转让, 也就是说是地随房转。由于该法对于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没有明确规定范围, 所以各地登记的土地使用权范围不尽一致, 大多都没有考虑公共用地的分摊, 只是登记建筑物基地使用权占有范围内的土地分摊, 此登记显然是不妥的, 这样就否认了业主对基地以外的土地的使有权。尤其在规划部门默认下开发商建的层高在2.2米以上, 房地局又允许其独立登记建筑面积的车库却又没有分摊土地的附属设施则更加不妥。从附属设施的建筑面积没有计入容积率, 政府没有收取土地使用费去考虑, 则法定附属配套车库车位是不允许其独立转移产权, 作为从物与主物一并登记并转移, 所以也不允许其分摊土地份额。房地产管理法规定不明导致开发商拥有地下车库的所有权, 但却不承担土地的使用费用这是产生车库权属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2.《物业管理条例》的原因分析。

该条例第27条规定, “业主依法享有的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处分”;第55条“利用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经营的, 应当在征得相关业主、业主大会、物业管理企业的同意后, 按照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业主所得收益应当主要用于补充专项维修资金, 也可以按照业主大会的决定使用”等规定。业主依法享有的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处分, 同时对于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未经业主大会同意, 不得改变用途或用于经营。

二、小区地下车库权属冲突的法理原因分析

1.主从物关系原理认识差异的原因分析。一种观点认为, 小区地下车库与建筑物的关系符合主从物关系的原理, 依主物与从物关系的一般原理, 车库、车位的所有权当然地依据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权的移转而转移。如果商品房已经全部销售给业主, 则可以推定为全体业主共有。虽然地下车库是相对独立的建筑部分, 但是它与地上建筑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一方面, 地下车库是在地上建筑物土地使用权范围内建造的, 主要是为全体业主使用的财产;另一方面, 它又要服务于地上建筑物使用价值的发挥。所以, 不能够在讨论建筑物所有时忽视地下车库的归属问题。

但是另一种观点认为, 各国立法通常认为从物随主物同其法律命运。同时也认为从物随主物的移转而移转的规则是一种任意性的规范, 可以存在例外, 因为主物和从物并未结合成为一个物, 而且事实上可以构成两个不同的权利客体而存在, 因此, 当事人之间也可以特别约定, 在移转主物时从物所有权并不发生移转。

2.土地使用权理论认识差异的原因分析。一方面认为, 从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关系角度分析, 所谓房地产买卖, 就是指房地产所有权人将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转移给买受方, 买受方支付房地产价金的行为。通过以上可以看出, 中国实际上是实行“房随地走, 地随房走”的转让模式。可见, 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房屋的生成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土地, 没有土地使用权就没有房屋的所有权, 而房屋所有权的让渡, 必然伴随着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开发商向房屋买受人出卖了房屋所有权, 那么随之土地使用权也应该一并转让。

而另一方面认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地上与地下可以作各种不同用途的利用, 各种空间的利用权也获得法律确认, 尤其是土地之上房屋的多层性、单元性以及分层分单元的让与特征使其权利结构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状态。这样, 单纯从土地权利或房屋权利角度, 是不可能解释各样权利和利用状态的。

3.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认识差异的原因分析。小区地下车库法律归属的主要争议点在于其是否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共用部分, 业主是否对小区车库享有共有所有权。由于地下车库一般建设在小区土地使用权范围之内、小区建筑物之下, 它们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地下车库的重要目的也包括为业主提供出行便利, 满足业主的使用需要, 完善小区配套设施,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 有人认为地下车库属于小区的配套设施, 应当由业主共有。

但配套设施并非严格的法律概念, 在实践中也表现为各种形式, 有学者按照是否为行使房屋所有权所必需的设备而将配套设施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用以维持建筑物本身牢固安全与完整的部分 (如地基、外墙、楼顶等建筑部分) 和性质上属于区分所有权人共同使用的部分 (如大门、走廊、电梯、供电供水系统等) , 还有物业管理用房、变压房、水泵房等具有独立构造但专属小区使用的部分, 法律将其设定为共有部分;另一类是如幼儿园、学校、医院等公益设施, 以及如商店、游泳场、会所等盈利设施, 并未被界定为共有部位, 而且根据中国法律规定不能算入建筑面积进行公摊。小区地下车库当属后一类设施, 不为业主所共有。

三、小区地下车库权属冲突的判例原因分析

1.地下车库归业主所有的原因分析。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对小区地下车库案的判决是被告江苏星汉置业有限公司将星汉城市花园地下车库移交给原告星汉城市花园业主委员会管理, 并由星汉城市花园全体业主享有该地下车库的所有权。其理由是:根据地上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不能相互分割的原则, 星汉城市花园土地面积已全部分摊到全体业主身上, 小区的土地使用权应为该小区业主享有, 因此, 开发商不再享有该土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权和支配权;根据《江苏省商品房价格管理规定》, 附属公共配套设施费是商品房成本的构成部分, 未经物价部门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增加或变更。由于被告并无证据证明车库的建设成本没纳入商品房的成本, 因此, 车库作为公共配套设施所发生的费用已经计入商品房成本的事实应予认定, 被告再行销售的行为有违诚实信用原则, 属“重复销售”;根据《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配套使用的附属设施、附属设备、公用部位属全体业主所有, 且被告也未按规定取得销售车库的许可证明, 因此, 被告以车库的建筑面积未分摊给业主而有权另行处分的理由不

2.地下车库归开发商所有的原因分析。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认为地下车库归开发商所有, 其理由是:地下车库是住宅小区配套的附属设施, 而不是公共设施, 法律未明文规定地下车库属公共设施, 而地下车库的结构和功能决定其是小区的配套附属设施。小区的配套附属设施与公共设施不同, 附属设施并不必然归全体业主共同所有。且普泉公司对地下车库已取得了产权证,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普泉公司投资建造了地下车库, 并已取得了地下车库产权证为由, 从而认定普泉公司对地下车库享有合法的所有权。因此, 法院对业主委员会以地下车库属公共设施, 为全体业主共有的意见不予采纳, 业主享有的是优先使用权而不享有地下车

3.地下车库归国家所有的原因分析。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决由地下人防工程改建的地下车库应归国家所有。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原告华清嘉园的九户业主与被告北京市海淀区人民防空办公室财产权属纠纷一案进行审理, 将地下室判归被告, 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其理由主要是:即使各原告确为《防空法》上所指的投资者, 亦不能因此被确认对所争议的防空地下室享有所有权。依《防空法》的相关规定, 人防工程收益归投资者所有。

综上所述, 因为法律没有就地下车库问题, 根据不同的情况, 加以明确的、合理的规定, 从而导致对地下车库权属发生不同的理解与认识。明确物权的归属其根本的作用在于定纷止争, 地下车库的问题尽管复杂, 必须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解决。所以中国物权法必须对小区地下车库问题, 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明确, 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利明.论物权法中车库的归属及相关法律问题[J].现代法学, 2006, (5) :76-86.

[2]梁彗星, 陈华彬.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163-185.

[3]孙宪忠.物权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211-213.

[4]黄松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7:223-269.

[5]张洪雨.小区车位问题民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6]张伟.完善《物权法》解决停车位权属问题[EB/OL].http://www.cnki.net, 2008-02-16.

[7]崔建远.小区车库的归属论[EB/OL].http://www.ttlaw.cn/show, 2008-01-22.

[8]陈甦.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EB/OL].http://www.iolaw.org.cn/showarticle, 2008-03-1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权属证明表】相关文章:

权属证明表范文05-21

权属证明04-25

权属证明范文05-17

1权属证明04-10

1权属证明范文05-18

版权权属证明范文05-23

场地权属证明范文05-24

存货权属证明范文05-24

房产权属证明范文05-25

林地权属证明范文05-29

上一篇:土崩瓦解成语意思解析下一篇: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