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实习报告

2024-04-21

关于中学语文实习报告(共6篇)

篇1:关于中学语文实习报告

关于复兴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教研的调查报告

摘要:全校教师100多人,学生1500多名,其中语文教师16名,学历都是大专以上,本科学历占50%,年龄在30—50岁之间,青年教师居多,基本功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学生因为是按片划区域进行招生的,因此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争创优秀寄宿制学校,为高中学校输送高素质、高水平、高成绩的学生,我校将来校学生分成寄宿和通学两类,寄宿班学生大都学习认真、成绩优异,而通学班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活泼好动,这些都给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也让我们有了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大好机遇。

关键词:教学方案专业发展语言操作能力

本人经过一周时间的调研,积累了一些初步的思考。现将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一些调查与思考报告如下:

一、可喜的成绩

1、教师敬业精神明显增强。从听课的情况看,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准备比较充分,部分教师不仅能够精心设计课时教学方案,还能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内容特点编制学案,没有教案进课堂的教师极少,绝大部分教师都有候课的自觉意识,能提前5分钟到达教室门前等待上课。从今年暑假开始,我校借鉴性地构建了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五步教学法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且落实较好;部分教师有着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与提升的意识和愿望,其中寄宿班的语文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与提升方面显得尤为迫切;部分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和课堂效率意识明显增强,并能想方设法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所任学科的教学质量。

2、教师教学观念开始转变。从整体上看,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农民穿西装”,“满堂灌、满堂问”的倾向比较明显,但在少数教师和少数课堂上

仍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开始倡导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二是开始使用学案教学;三是开始关注“方法”这一目标维度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四是有了初步的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五是能正确把握“工具性”这一语文学科的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语言的积累。

3、学科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尽管从整体上看,我校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在全市排名

还比较靠后,但进步的幅度较大:中考平均成绩与市平的差距逐渐缩小。

二、严峻的问题

1、教学理念整体滞后,适应不了课改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宰了课堂。课堂教学“讲风”太盛,教师独霸课堂话语权,学生的阅读、思考、交流、讨论、书写诸种权利被严重剥夺。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角色、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课堂讲授限时政策没有从根本上落实到位,课堂教学中仍以讲析繁琐的“填鸭式”和提问琐碎的“满堂问”为主要教学方式。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自主学习时教师不给予有效指导,学生没有任务驱动,随意性比较大。合作讨论前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没有考虑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合作讨论的必要和价值,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组分工,没有制定规范的合作讨论规程,形式主义倾向比较明显。探究学习时教师没有设计具有一定深度的探究课题,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究方法指导,探究缺少必要的深度和广度。

3、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不力。教师对新的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担心课堂教学改革会影响学科教学成绩,存在观望等待的思想。学校存在急功近利的教育短视行为,不重视过程管理,缺少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不强,研究氛围不浓。

4、教材研读与处理能力不够,教学有效信息把握不准。对文本的内涵与外延缺乏深度挖掘。教师对文本不作深入的研读,没有自己的原初理解和独立见解,只是照搬教学

参考书进行教学。关注较多的是文本内容层面的东西,而对文本形式(语言表达)层面的东西研究不透,课堂教学缺少必要的深度与宽度。如一位教师在教《袋鼠之谜》(八年级下册)一文时,整节课只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袋鼠的“三大奥秘”以及奥秘背后的原因,而将文章最精彩的教学内容(“卒章显志”写法启示,用记叙文的框架、对话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独特表达形式,精巧的构思布局)舍弃,这是对文本内涵缺乏深度挖掘的典型表现。

5、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规律意识,教学操作能力较差。教师缺乏课型意识。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论何种文体,也不管教学内容的特点,统一按照相同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模式化倾向严重。如试卷讲评课,许多教师对“讲什么、为什么讲、怎样讲”缺少整体规划,逐题讲习的多,重点突出的少,没有充分发挥典型试题在知识建构和能力迁移上的作用,就试卷讲试卷的倾向明显;笔练意识淡薄,学生动口的多,动笔的少,能上黑板表演的机会更少,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较差;试卷讲评中忽视“互动性”,没有为学生充分表达思维过程提供机会,学生参与度不够。又如综合复习课,教师中普遍存在教学起点和标高确定不当,示例分析中缺少方法渗透,方法领悟与示例分析脱离,示例呈现缺乏层次、梯度、拓展和延伸等问题。再如作文指导课,绝大部分教师在两个课时中仅仅是命了一个题目,没有方法指导和作文讲评,学生学习写作的环节严重缺失。

三、诚恳的建议

1、强化教研意识。要充分利用集体备课这一平台,深入开展教学反思、课堂观察与诊断、说课评课、相互听课、集体研课等校本教研活动。应牢固树立“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纺意识,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在真实情景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让教学研究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常态。要尽可能利用上绩效课这一契机,逐步养成研课、磨课的习惯,切实增强学情分析、教材研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并最终让常态课能达到甚至超过绩效课的水平。

2、提高自身素养。一要重视案例分析与研讨。从调研的情况看,教师目前存在的最

大问题不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而是教学操作能力的问题,而提高教学操作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案例分析与研讨,如文本解读案例分析、课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材处理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标研读案例分析、问题设计案例分析、训练设计案例分析等。二要狠抓业务自修与提升。一方面要强化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面要切实制定业务自修项目书,并认真落实,逐步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

3、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来构建教学模式。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已有学习飘平来整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选用教学方法、选取教学组织形式。要坚决贯彻落实教育局提出的教师课堂讲授限时制度,着力解决讲与练、教与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教程推进与方法融合等关系问题,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要敢于突破教育教学传统,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改革与继承之间的4、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学案编制、课堂实录、训练检测、经典试题、教学反思、教材解读、课标研读、教学交流、教育理论等方面。教学资源库中资料的来源可以是教师的原创,也可以是教育名家的资料选摘。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可以以电子邮箱、个人博客等为平台,教研室应分学科设有公共的电子邮箱和教研博客,教师个人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设立电子邮箱和教研博客。关系,按照“构建——实践——反思”纺思路构建自己的课型教学模式。

篇2:关于中学语文实习报告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调查报告

阅读是现代社会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每天都会从事的一项基本活动。我们从阅读的文章中,或学习新知识,或了解社会新动态,或欣赏文学作品等,从而达到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的目的,使生活更加充实。我们目前正处在信息时代的海洋中,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就是一个选择并利用信息的过程。而阅读正是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已成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美国一位教育家所言:“一个人阅读水品的高低,决定了他知识总量的多少,知识总量的多少决定着他工作质量的优劣。因此,可以说,阅读能力能够转化为一笔财富。”这正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待阅读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提起阅读能力,中学生马上想起的恐怕多是试卷上一道道森然可畏的阅读测试题和书本上一篇篇“鸡肋“式的文章。许多同学一提起阅读能力就摇头,平时课文背的非常熟,甚至课外书目也阅读了不少,练习大量做,但为何考场上无济于事,为什么付出的勤奋与得到的成绩不成正比?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有什么秘诀吗?许多同学甚至幻想读些指导阅读方面的书就提高阅读能力,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提高阅读能力不仅是做好几道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影响中学生个人的素质和前途。对正在学习,打基础的中学生来说,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激发创新。

目前,我们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现就几个相关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几个相关问题的调查的数据资料的显示

(一).关于课内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的调查

(1).课本上的文章你喜欢吗? 从200份问卷中随机抽查50份做了统计,喜欢占26%,一般占68%

(2).目前,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的方式和阅读重点:42%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应该是老师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然后学生自己理解。40%的学生则认为老师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讨论。62%的学生认为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理解文章思路和写作特点指导写作上。

(3).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对文言常识的总结归纳64%的学生认可老师讲的。

(4).在阅读教学中,50%的学生认为当学生有不同观点时应由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70%的学生认为应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教师提出的带有启发性的思考题的思考上,40%的学生最不喜欢教师对文章的详细讲解,40%的学生最不喜欢教师对文章概括解说,50%的学生认为阅读教学中极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拓宽知识面,24%的学生认为教师设计精要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

(5).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40%的学生认为应保持在15分钟,30%的学生认为应保持在30分钟左右。

(二)关于课外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的调查:

(1).通过调查显示:70%的学生反映只是偶尔读课外书,只有30%的学生坚持读。

(2).数据显示:50%的学生喜欢读的课外读物是文学名著,而读过四大名著一本的占70%,读完全部的只占10%。

(3).45%的学生认为读中学生刊物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帮助,45%的则认为文学书刊对提高语文能力有帮助,48%的学生认为每周从语文课本至少应抽出一节课来进行课外阅读,50%的学生读课外读物的时间在节假日,30%的学生一有空余就坚持读,而在阅读中做笔记的只占10%,偶尔做的占70%。

(4).80%的学生认为读课外读物的最只要益处是加深对生活、人生、世界的理解,8%的学生则认为最主要的益处是提高语文能力。14%的学生读课外读物知识为了调节枯燥的学习生活,减轻学习带来的巨大压力。

二.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几个相关问题的调查的分析与思考:

(一).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某种固定学习模式,形成一种保守心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惰性和单向性积习已成常态,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教学过程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教师质疑多,学生质疑少。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几乎大包大揽,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而学生只是机械应答、学习,处于被动地位,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出现了一种高费低效、简单机械学习的现象。

(二).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厌恶语文阅读学习或无积极意识学习,只是课堂上为学习而阅读,课外根本不涉及阅读知识,又导致了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极低的效果。

(三).学生极期望一种开放、合作、探讨的教学态势的形势,期望教师由知识的单向传授的权威模式中走出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导向。

(四).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阅读、写作的地位越来越主要,学生发出了加强阅读教学的强烈呼声。中学语文应从冻僵的态势中苏醒过来。

(五).学生的知识面极其狭窄,极需拓展且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实现由“语文小课堂”到“人生大课堂”的转轨过渡。

三.今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启示: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当前处于劣势地位,而对于千变万化的世界形势,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必须深入落到实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

2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针对现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应在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研究性学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范围,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阅读方法,亦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摘录主要信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自己质疑,完成指定作业,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

(一).激发动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从而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引导时要激趣,导入新课要激趣,整个教学过程也要激趣。

(二).要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阅读教学的开放性,有选择的积累,根据自身阅读,体验提出质疑,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不同意见。

(三).以问题为载体,阅读与问题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辩能力,培养学生的提问和解疑能力。“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思维的过程总是指向问题的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从‘疑’入手,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使学生不仅在阅读中识别信息,收集信息,还能筛选、评价信息,应用信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四).以思考为线索,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让学生直接体验享受阅读过程。叶圣陶曾说过:遇到的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受人家的心情。阅读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关键在于“领受”与“接触”,一言以蔽之,阅读离不开体验和领悟。

篇3:关于农村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思考

农村语文教育如何创新呢?笔者认为一定要根据其教学现状, 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一.变盲目创新为求实创新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增加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性, 这种高层次能力的培养, 不可操之过急。但农村中学的部分老师, 在学生还没有创新意识, 还不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情况下就让其凭空盲目创新, 其结果往往是劳而无获。

农村语文教学要改变这种盲目创新的局面, 先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达到求实创新。

1、消除心理障碍, 培养创新意识

农村学生知识面不广, 综合素质受到限制, 创新教育又起步较晚。仍存在对教师权威、教材权威的盲从迷信思想, 仍不能摆脱“唯从师”、“尽信书”的心理障碍。同样教师有时为维护自己的尊严, 害怕甚至阻止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师生之间这种惟我独尊和迷信盲从的心理, 严重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放下架子, 改变评价学生的标准,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有所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释放创新激情。

2、夯实创新基础, 营造创新氛围

著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的教学目标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搭一座桥。”他认为在搭桥之前, 应该先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农村语文教育的创新, 如果没有通往创新彼岸的一座桥, 没有坚实的基础, 即使学生的创新欲望被激发出来, 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新能力。

二.变“强制型”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教师本应像足球教练, 应当尽可能地调动球员去跑, 去踢球, 去射门, 而现在农村课堂上, 有些教师倒像球员, 拼命地表演, 学生却成为观众。有一次一位教师提问:“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默然。教师提高嗓门问:“同学们怎么啦?阅读提示中不就有吗?大声念!”学生大声念。教师说:“这就对了。”实际上这恰恰是错了, 教师按设计好的求知框架, 强迫学生机械地接受新知。如果答问不合乎教师的框框, 就“引导入瓮”。教师这种以自己的观念先入为主的“强制型”教学方法, 束缚了学生的手脚, 不能训练其创新思维能力, 不利于创新教育。

在教学时, 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 要有开放的意识和民主精神, 要把学生当成一个真正有人格, 有思维, 能创造的独立的人:要注重营造开放式的轻松环境, 注重对学生个性、创造性的培养;要有平等意识, 尊重学生的人格;要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教材不同的观点。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关键。

三.变理解创新为运用创新

农村中学都能重视知识理解过程的创新, 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 只有做到学以致用, 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从技能运用过程看, 无论是说话练习还是写作, 都是人脑信息输出的一种方式, 都在进行创新。但对这一重要的创新途径, 农村中学却重视得不够。故笔者认为, 农村在课内外要偏重对技能运用的创新, 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在语文实践中, 给以创新机会

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 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 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巩固。教师要多创设机会, 让学生参与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如校内可鼓励学生课堂发言、讨论、写日记、出墙报等;在校外可让学生参加评论、写信、参加社会调查和征文活动等。有了这些创新活动的机会, 学生就获得了永不枯竭的源泉, 在知识向哪里的迁移中, 达到技能运用的创新。

2、在语文活动中, 训练创新思维

有了创新的机会, 还必须在教学活动中, 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 技能运用创新才能落到实处。教师可以在教学时, 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如提问时不准学生回答相同的内容, 讨论时提倡发现新问题。这些训练能让学生广开言路各抒己见。

也可在作文时训练逆向思维能力, 如把“两耳不闻窗外事”变成“两耳要闻窗外事”, 把“官不打送礼的”变成“官要打送礼的”。这种思维能出奇制胜, 独辟蹊径。

这样既给了学生参与创新的机会, 又加强了创新思维的训练, 应该说学生能从知识理解创新到技能运用的创新。而技能运用的创新是农村中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

篇4:关于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思考

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最不愿写的就是语文作业,主要是觉得语文作业写起来比较麻烦,尤其对一些主观性的题目,抗拒心理非常严重。

一、问题现象

在日常教学之中,作业作为必要的检测手段,老师与学生都不陌生,但与师生交谈时不难发现,学生与老师对现在的语文作业都不很满意。细究其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中学语文作业形式单一,这就造成了学生热情不够高,应付差事,抄作业现象严重,教师虽然辛苦地改作业,但收效甚微。形式单一、机械重复的作业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个性。如此恶性循环,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网络上可以轻易地找到答案,也让学生有了可乘之机。

二、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把中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改的立足点放在教材上,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扩展视野为目的,选取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方法方面,我将语文作业分了以下四类,结合恰当的时间进行布置:

1.日常作业形式多样

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参与性强的小竞赛,如成语接龙、背诵擂台、名著阅读知识考查、课前五分钟演讲、时事我来评等。在游戏中原本枯燥的背诵成为比赛项目,特别是初一的学生,效果更加明显。“课前五分钟演讲”“时事我来评”对于初二、初三的学生更有吸引力,既锻炼了写作与交流的能力,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时事,形成自己的见解。

2.严守综合性学习

结合教材中“综合性学习”部分,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组,再给不同的小组以不同的任务,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作为必要的指导者出现,在学生出现困惑时给予必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激励学生完成任务。

3.利用小假期开发本地资源

小假期布置一些“短、平、快”可速见成效而又不会打搅学生家庭计划的小作业。结合教材及课文需要,给出相应的任务,变本地的旅游资源为教学资源,如在清明小假期里开展走进公园的活动,既是完成综合性学习“寻找春天的足迹”,也是结合课文《春》引导学生发现春天、感悟春天。这样的作业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甚至一些家长也表示这样的作业已经成为家庭出游的指导。

4.寒暑假期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实践活动

寒暑假在时间上占足了优势,当然要合理地利用起来,针对不同年级布置不同的作业。

初一年级课程负担相对较少,许多家长也会带孩子外出旅行,此外,初一的孩子较活泼,思维也比较开阔。但有的孩子升入中学以后觉得课程有难度,学校所教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少。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将个性化的作业放在暑假内,要求学生在暑假时间外出旅游时制作一本旅行日记为主的小册子。要求手绘为主,可以加入部分相片和打印图片。

如果只是以完成学校学习为学习的话,那学生的人生不也太过单调了吗?这也与我们这个时代提出的终生学习理念背道而驰。学生不应只是在学校学习,更要有自己的爱好,愿意为自己的爱好去自主学习,并能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初二年级利用寒假时间,制作一个小制作教程,通过这样的作业希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同时也希望学生有自己的“绝活”,有爱好的孩子,才能谈得上梦想,也不会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初三年级选在初二结束之后的暑假,制作一个回顾展望性质的小书。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得与失,也引导他们展望自己以后的人生。在这个部分我们希望家长参与到“书”的制作中来,我们会请家长代写序言,参与部分板块的制作,请他们见证孩子的成长,这也是一次难得的亲子活动机会。很多家长并不把这样的作业当作一项苦差事反倒积极地投入进来,很多家长的水平也很高,写出了许多有感触的文字,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不但感动了自己的孩子,也给学生和老师更多的启示。

三、实际收效

1.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不再以写作业为苦

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参与性强、形式灵活的假期作业,多数学生认为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2.拓宽学生思路,使课外知识促进课内知识的理解

课外“栽树”课内结果,“生活有多大,语文的舞台就有多大”,“联系生活”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已成为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学语文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其他成人都是学习语言的老师。生活是语文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语文因生活而有生命力。

3.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享受完成作业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在作业设计中体现作业的层次性与多维性、实践性与开放性、人文性与发展性的相互促进,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激发兴趣,让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发展个性的舞台。

篇5:关于中学语文实习报告

引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提起阅读能力,中学生马上想起的恐怕多是试卷上一道道森然可畏的阅读测试题和书本上一篇篇“鸡肋“式的文章。许多同学一提起阅读能力就摇头,平时课文背的非常熟,甚至课外书目也阅读了不少,做大量练习,但为何考场上无济于事,为什么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成绩不成正比?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有什么秘诀吗?许多同学甚至幻想读些指导阅读方面的书就提高阅读能力,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提高阅读能力不仅是做好几道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影响初中生个人的素质和前途。对正在学习,打基础的中学生来说,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激发创新。因此,我对清水县贾川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课堂上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中,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无效现象大量存在。为了了解当前阅读教学情况,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我在获悉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对象中学初

二、初三级学生代表若干人。

三、调查方法问卷法谈话法听课

四、调查过程及现状分析

(一)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几个相关问题的调查数据

1.关于课内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的调查

(1)课本上的文章你喜欢吗?

从200份问卷中随机抽查50份做了统计,喜欢占26%,一般占68%,不喜欢占4%。

(2)目前,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的方式和阅读重点:42%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应该是老师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然后学生自己理解。40%的学生则认为师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讨论。62%的学生认为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理解文章思路和写作特点指导写作上。

(3)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对文言常识的总结归纳64%的学生认为是老师讲的。

(4)在阅读教学中,50%的学生认为当学生有不同观点时应由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70%的学生认为应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教师提出的带有启发性的思考题的思考上,40%的学生最不喜欢教师对文章的详细讲解,40%的学生最不喜欢教师对文章概括解说,50%的学生认为阅读教学中极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拓宽知识面,24%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设计精要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

(5)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40%的学生认为应保持在15分钟,30%的认为应保持在30分钟左右。

2.关于课外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的调查:

(1)通过调查显示:70%的学生反映只是偶尔读课外书,只有30%的学生坚持读。

(2)数据显示:50%的学生喜欢读的课外读物是文学名著,而读过四大名著其中一本的占70%,读完全部的只占10%。

(3)45%的学生认为读中学生刊物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帮助,45%的则认为文学书刊对提高语文能力有帮助,48%的学生认为每周从语文课本至少应抽出一节课来进行课外阅读,50%的学生读课外读物的时间在节假日,30%的学生一有空余就坚持读,而在阅读中做笔记的只占10%,偶尔做的占70%。

(4)80%的学生认为读课外读物的最主要益处是加深对生活、人生、世界的理解,8%的学生则认为最主要的益处是提高语文能力。14%的学生读课外读物知识为了调节枯燥的学习生活,减轻学习带来的巨大压力。

(二)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几个相关问题的调查的分析与思考:

1.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某种固定学习模式,形成一种保守心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惰性已成常态,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教学过程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教师提疑多,学生提疑少。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包大揽,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而学生只是机械应答、学习,处于极被动地位,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出现了一种简单机械学习的现象。

2.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厌恶语文阅读学习或无积极意识学习,只是课堂上为学习而阅读,课外根本不涉及阅读知识,又导致了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极低的效果。

3.学生极期望一种开放、合作、探讨的教学态势,期望教师从知识的单向传授的权威模式中走出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助手。

4.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阅读、写作的地位越来越主要,学生发出了加强阅读教学的强烈呼声,中学语文应从冻僵的态势中苏醒过来。

5.学生的知识面极其狭窄,极需拓展且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应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实现由“语文小课堂”到“人生大课堂”的转轨。

五、在今后中学语文阅读课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当前处于劣势地位,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语文阅读教学亦如此。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更重要。因为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针对现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应在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

研究性阅读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研究性:指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

(二)开放性、实践性: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来说,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极需一种开放势态,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三)主题性: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为学习的主体。

(四)过程性:要重视结果,但更应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摘录主要信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自己质疑,完成指定作业,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作为老师,要重视一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动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从而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教师引导时要激趣,导入新课要激趣,整个教学过程也要激趣。

(二)要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阅读教学的开放性,有选择的积累。根据自身阅读体验提出质疑,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不同意见。

阅读课中“读”成了学生学教师教的主要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而读,为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而读,为能力提高,思维启迪,情感陶醉而读,一句话,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素质感的形成与发展”而读。要针对学情对具体课文,读有目标,读有指导,保证学生真读,活读,广读,而不是假读,呆读,滥读。

1、真读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为首。把“熟读”与“精思”结合起来,要求读中生疑,从疑而悟。可一味望玩花架子的“读”则完全抛弃了中国传统阅读教学的这一宝贵经验,只要学生熟“读”,不要学生“精思”。从教学反馈的情况看,“熟读”不“精思”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也是落不到实处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贫穷摈弃这种以读而读的假读,努力染让学生“真读”,启发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卢沟桥〉〉一课预习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卢沟桥是一个什么样的桥,它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给人们留下了那样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相应自然段,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句子来读,并在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诱发学生想象力,想象当时情景,再找人读。通过这样的“读”,使学生明白了卢沟桥所承载的一段与我们的民族生死相关、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有的学生深深地为当时的情景流下了眼泪。这种“读”与“思”同步,与情相伴,使学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中。

2、活读

“活”,不是指在读的形式上玩花样,而是强调想方设法让学生将书上抽象静止的文字读“活”化为自己的东西。如:小学五年级语文《小抄写员》一课中描写叙利奥几次遭到父亲责备后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人物的思想品质。怎样让学生“活“读”活“用?上课开始,先播放剪辑,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此时心情。内容虽然熟悉,可要将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具体生动描述出来并非易事。心有所欲,口却不能尽言,认知冲突,阅读期待必然大大强化学生阅读范文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让“读”成为内在的需要。这样学生认真读,仔细比,实在议,兴致勃勃演,不多时,便能将范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广读

语文课堂不是学习语文的唯一场所。语文教材也不是学习语文的唯一内容。《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并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教学生树立大语文观,以课文为支点,向课前课后延伸拓展。创设氛围,积极引导,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书。”像《三国演义》、《卧薪尝胆》、《牛郎织女》、《哪咤闹海》这样选自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典名著的课文。书,让学生跨进传统文化的殿堂。带领学生透过这些“窗口”,走进“书山文海”,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利用阅读课让他们展示阅读成果,总结读书要领,并激发再次阅读欲望。课内引导,课外实践,持之以恒,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学生也才会在广读博采的过程中为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色”。

(三)以问题为载体,阅读与问题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辩能力,培养学生的提问和解疑能力。“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思维的过程总是指向问题的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从“疑”入手,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使学生不仅在阅读中识别信息,收集信息,还能筛选、评价信息,应用信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四)以思考为线索,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让学生直接体验、享受阅读过程。阅读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维过程,思维只要表现为分析与综合。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引导学生学习。

(五)积极拓展知识面,不依赖教师的讲授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最终目的的实现,只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读物展开阅读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历练,学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才可拓宽阅读面。

篇6:关于中学语文实习报告

单位:肥城市湖屯镇初级中学 主持人:康静

小组成员: 阴法新 张辉 张勇 张申 刘建利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国家对教育的呼唤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强烈过。而语文教学伴随着这场春风乘势而上,在经历了种种批判、责难之后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且适应形势发展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当前在广大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新课标和素质教育仍然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还是一块贫瘠落后的阵地,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仍然还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她更呼唤切合农村教学实际的探索与思考,更企盼语文教改的春风雨露。

农村中学生语文视野狭窄落后的原因分析

1.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有限的区域里推行的“贵族教育”,在农村地区几无立身之地。在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显然不具备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条件。这里其实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层含义。就硬件来看,在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没有多媒体,教室里仍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学生从早到晚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没有黑板报,没有广播室,更别谈什么手抄报、文学社、电视台。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语文除了教材之外,还有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虽然说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若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的辅助,语文教学又有多大的施展空间呢?而从软件来看则更宣布了语文教学的死刑,部分农村中学的领导认为语文教改可有可无,没有对语文教改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在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及投入上没有把拓宽中学生语文视野摆在应有的位置。

2.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未能端正对语文的态度,抱残守旧、不知创新。结果是一支笔,一本教材便打发了整个中学的语文教学,最终使农村中学生的思想僵化,见识短浅,极大地限制了语文素养的提升。天长日久,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造成语文视野愈见短缺的恶性循环。

3.虽然有关推行语文教改的理论文章、实践经验、教学设计等等纷纷见诸各种报刊杂志,但是又有多少是能切合农村中学实际的呢?从某种程度上

说,广大农村中学生是向往语文教改,向往实施素质教育的,但是地域相对偏僻落后,出门的机会少;经济上也没有多少宽裕的钱,没有机会购买报纸杂志;电脑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寥寥几节信息课,学生则还没有熟悉过键盘就下课了。种种条件的限制现实决定了他们只能是“瞎子”、“聋子”,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探寻,可以说农村中学生是最需要语文教师进行语文视野拓宽的研究。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提出《关于拓宽农村中学生语文视野的研究》小课题,以期对于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

2、现代教育心理学

3、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新课程下的教学内容与实践,应让学生摒弃传统的唯上、唯书、维权论,注重弘扬人文关怀,关注人的需要,让学生接受最自然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引导学生开展多层次、扎实有效的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2、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探索有关读写将结合,以写促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大生活,从而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以及信息的搜集与整合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且以说带动学生语文视野及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5、通过研究与实践,引领农村的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来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改变语文教学理念和模式。促使广大农村教师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从而使广大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立足于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学习现状的调查 分析上,着力探寻拓宽语文视野的种种途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并付诸于实施,最终总结出一套可供借鉴的途径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创设尽可能多的读书途径。

1、增加适合学生阅读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

我们说,语文课本教材与课外阅读如同鸟儿的双翼,缺失哪一个方面,鸟儿也不会在天空中飞的更高更远。新时期的中学生正赶上

一个知识爆炸的时期,这就决定了以往那种照本宣科,课本有啥讲啥的时代已经是一去不复返。学生应当以课文内容为载体,积极向课外拓展与延伸,扩大自己的见闻,拓宽自己的语文视野。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时,可推荐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等多篇回忆性散文,进而了解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对于鲁迅的早年时期的生活及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种阅读上的延伸与拓展还可以有多种途径:

a 相同题材上的拓展与延伸。如,由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推荐阅读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父爱如山》《父爱昼夜无眠》等多篇美文与佳作。让学生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父母 亲情。b 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上的同类拓展。高尔基的《海燕》这篇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散文,可以拓展阅读其他象征性手法写成的文章。如《白杨礼赞》《雪》《囚绿记》„„另外像对比手法,欲扬先抑写法,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文章及段落,都可以进行同类拓展与阅读,拓宽中学生语文视野。

2、班级设置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见到的拥有的图书摆上书架,学生学会分享、学会传递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阅读机会随手可得。

3、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交流周六、周日读长篇名著的心得体会。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读大部头的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鼓励中学生每学期至少读完整的文学作品三

部。

(二)强化学生写作能力,写作素养的提高。以写促读,以写促使学生开拓视野。

写作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语文素养的程度。如何借助于写作这个平台催生学生语文阅读视野的拓宽,这将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

1、作文教学指导中,指导学生将丰富多彩的题材,见多识广的经历融入到写作之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此之谓珠联璧,既提高了作文水平,又在无形之中促使学生在课下积极探索,主动拓宽自己的语文视野。

2、另外,日记及读书笔记的撰写,老师强调与时俱进,建议学生把社会生活中最新发生的一些事情写进去,并作出自己的评价与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多多关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多多关注国计民生的大事,天长日久,使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的好习惯,摒弃以往所持有的“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错误读书观。长此以往,学生的两耳灵了,两眼亮了,头脑活了,语文视野更加开阔了。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用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开阔学生语文视野。

1、组织学生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古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心得座谈会,优秀读书笔记、日记展示,创办手抄报及校园文化刊物等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语文素养 的舞台、,体会拓宽语文视野的成功与乐趣。设置多种交流展示平台,引导鼓励学生平时积极积累,自主合作利用网络博客,交流思想,并定期进行评比,给予适当奖励。

2、积极利用地方地理资源,全力打造一系列“走进”活动。

我们湖屯镇初级中学虽地处农村偏远地区,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北部山区有风景秀丽的陶山、拔地而起的小泰山。陶山上有闻名遐迩的72个天然溶洞,其中最大的是观音洞与玉皇洞。昔日肥城八大景观中“陶洞清幽”“山寺晨钟”两大景观就在陶山。这里不仅自然景观迷人,其人文景观也精彩纷呈。中华商祖陶朱公范蠡来到此地经商,死后葬于此。后人为其修墓建祠。秦丞相李斯也为之题词留念。

我们组织我们的学生不出家门不花钱搞旅游。积极挖掘身边的名人,追溯名人历史,走进大自然,既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又真正拓宽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收效颇丰。

另外,湖屯距离肥城这一国家级园林城市仅仅十几公里。我们在节假日甚至不用乘公共汽车,骑上环保自行车便可一览其胜景。我们可漫步在“十万亩桃园花的海洋”中吟诗赋情,我们更可以饱享一年一度的“金秋菊展”让我们的性情高洁,洗涤我们的心灵。

(四)全方位提高教师素养,增强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位有着良好语文素养的老师,他会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间渗透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让学生用远的眼光来看语文,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就是关注语文。另外,21世纪的现代教育发展观提倡教师由学者型向研究性教师发展。这就要求老师通过小课题研究,学会搜集资料,整理思想,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把来自教育最前线的第一手资料整理记录下来,并且经过反思,把优秀的教科研成果展示,流传下来,即成就了学生,又发展了自己,成就了自己。四 课题研究范围

1、从农村中学生语文视野现状入手,分析研究适合其发展的教学策略。

2、多方位、多途径、多角度来拓宽阅读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3、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扩大学生的见闻,拓宽他们的生活经历,提升他们的阅历。

4、社会即生活,现代化的社会要求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拓宽学生语文视野搭建平台。五 课题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试验过程进行修正反思。

3、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通过现象分析其内在规律,从而逐步调整和完善研究策略。

4、调查问卷法。分阶段对实验学生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归纳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5、统计对比法。通过对实验班级与非试验班级语文视野情况的分析对比,来验证和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六 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精心安排、分工合作、按步实施、确定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1)、准备阶段 2010年3月——2010年4月。制定课题研究的规章与课题研究方案,开题,为课题的顺利开展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理论研究阶段 2010年5月——2010年6月。结合农村学校教学实际,在了解农村学生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组成员认真分析教学现状,细致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搜集整理文献,通过理论研究,提高认识,增强研究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深化提供保证。

3)、行动研究阶段 2010年7月——2010年12月。利用教学实践进行研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实施细节,不断积累摸索,运用多种研究方式深入研究。对研究阶段性成果及时整理适度在校内推广。

4)、总结阶段 2011年1月——2011年3月。改进和完善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成果汇编,申请课题结题验收,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

七 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建立健全明确的组织管理与分工机制。研究人员分工:

资深报课题之日起,我们就通过研究确立了课题研究的分工与职责,而且责任到人。尤其有教研员的参与,在课题的指导上有了保证。教科室主任的直接参与在课题研究经费上有了保障。参与教师都是有一定经验和资质的教师,所以在研究科学规范上有保障。

阴法新 课题研究管理

康 静 总负责研究工作、课题实施全过程 刘建利 理论分析、文献搜集、督察指导 张 申 课题实施、材料收集、整理、汇总 张 辉 课题实施、材料收集、整理、汇总 张 勇 课题实施、材料收集、整理、汇编

(二)设计并逐步调整形成科学的研究机制,课题研究初始阶段,我们课题组成员便组织讨论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计划,并按照课题研究的方案,严格按照方案进行研究。

(三)科学合理的实施。

在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名人、走进名著、走进名胜古迹、走进历史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每一项活动都提前制定周密且详尽的、活动实施方案,并且按照步骤有条不紊的推进,过程 8

中形成照片、录像、成果展示等第一手资料,活动结束后有反思与改进意见。保证每一次活动都科学有效。

(四)筛选并推荐课外教材,创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

《中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一系列的优秀课外刊物,鼓励学生进自己最大的努力多看多读,养成一种“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读书习惯。在家看电视节目时,多看新闻联播,新闻调查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电视栏目,让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开展“我眼看社会”口头演讲比赛。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课题深入研究。八 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成效

显性成果有:

1、探索制定出一整套拓宽语文视野的途径与方法。

2、形成一套阅读教学导读导学模式。

3、促成学生积极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形成,帮助他们树立“语文即社会大生活”的科学学习观,积累了一定量的社会实践即语文活动经验。

学生分别在校级及县级以上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听说读写比赛等大型活动中获荣誉证书50多个。

4、促进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自课题研究之日起,我们课题组成员便从研究理论开始,并付诸于行动与实践,把自己的理解与问题通过论文的形式撰写并发表出来,先后并发表13篇论文。知道的学生作文获全国优秀指导奖;并推出优质课堂教学。先后有等多位教师获市优质课及电教优质课一等奖。5.提升了网校这一现代化教育教学平台的利用率,让它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老师及学生们都在自己的网校空间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学会反思,学会学习,最大限度的拓宽了自己的语文视野,实现了教育与现代化的接轨。其中康静老师的博客荣获“泰安市第二届优秀设计版面奖”。我们湖屯镇初中网校也在全国网校中排名位居第一。

隐形成果有

(一)课题研究对教师产生的影响。

教育科研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提到教师职业理论素质的过程,课题研究使实验教师的素质有了一次飞跃性的发展与提高。

1、理论学习给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教育科研对教师成长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课题组先后举办了大型教育理论学习活动,使理论学习深入、到位,实验教师较快的掌握了一套可操作的技术,课题组十分重视边学习边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时间来检验理论。这种螺旋式上升 的教学方式使实验教师的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与能力。

2、教育观念的更新。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一是明确了教育科研兴教的观念,二是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教育就要进行科研的观念。

(二)课题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1、学生的读写能力有了最显著的提高。

2、学生参加语文社会实践能力及参与语文活动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3、学生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与途径找到了。

九 实验结论与问题探讨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的结论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科学的实施读写结合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参加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用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我们的实验达到了研究的目的,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又形成了以下问题,值得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1、如何编辑出适合各年级学生、各册教材相对应的读写材料及活动方案,进行科学化系列化的推广,这是今后的试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效地促进每位学生能力的提高,走有效性持续发展的路还有很长可走。

上一篇:列仙文?方诸青童君,列仙文?方诸青童君孟郊,列仙文?方诸青童君的意思,列下一篇:舞蹈教师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