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优秀演讲稿大纲

2024-04-22

教师优秀演讲稿大纲(精选6篇)

篇1:教师优秀演讲稿大纲

优秀教师演讲稿-优秀教师第三人称

学习如何做优秀教师体会

通过学习崔宇老师的《如何做优秀教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他确实是教师中的楷模,普通教师效仿的对象,也是教育战线上的中流砥柱。做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

做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欣赏自己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不停地为他们鼓掌欢呼,为他们“加油”。学会赏识,正是打开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在教师的赏识下,学生必然处于一种被关注,被关心的状态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想会随之而增。学生在老师的欣赏的眼光中,会关注自身,找达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认识自我,欣赏自我。教师应该是伯乐,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欣赏他们的潜在的能力,激发他们求知欲,满足他们的成功感,让他们以学为乐,以己为荣。

优秀教师演讲稿1

优秀教师发言稿

能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发言,我感到很荣幸。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同事的关心、支持和同学们的积极配合。

有人说:“没有对孩子的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老师是蜡烛,在孩子们心里点燃希望,并且照亮他们的一生”。是啊,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为师德之本,无爱则无教育。

一、用爱心去温暖学生

“如果学生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教师的职责就是让他们在生活这片温暖的阳光里绚丽绽放”。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必须是普遍而广泛的,应该一视同仁。对于调皮生,我从来就没有放弃他们,而是给予特别的关爱。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敞开心扉认同你,快乐地融合到集体当中去,充分地扮演主人公的角色,才能创造一个融洽的、温暖的、团结的集体。每到一个班,我都要求学生以写信的形式,写出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习计划和对老师想说的话。过一段时间还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检查,以便及时的了解自己最近的表现和不足。内容不要求很多,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变化,发现自己,完善自己。通过这种沟通交流的方式,我不但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家庭背景和心理动态,同时还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在学习中有不懂的地方就会主动来问我。个别学生由以前不爱学逐渐过渡到喜欢学。我认为,学生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教师肯于主动的了解学生的心理,适当的拿出一点时间去接近学生,在师生关系方面,一定会做到事半功倍。

二、用耐心去感化学生

师爱还必须要有耐心,这是由教育 的长期性与反复性决定的。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品德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反复的训练与实践才能成功。后进生的进步犹如蜗牛行走缓慢之极,往往是今天变好了,明天又差了,反反复复,难以巩固。教师绝不能有“恨铁不成钢”的思想,需要坚持正面教育,用循循善诱的方法,经常性地作耐心细致的思想转换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后进生尤其渴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赞赏和承认,当他们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时,会获得精神上的愉快,从而促进自信心的建立。教师要善于使用“放大镜”寻找后进生身上的每一个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闪光点。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就及时予以肯定表扬,让其产生“成功感”,培养自信心。我班有位叫张腾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不爱完成作业。对于这样的学生,我给了他特别的关注。当她回答对一个问题、背诵完一篇课文,我都会及时地在同学面前表扬。有不会做的

题了我会不厌其烦辅导她。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对越来越爱学了,作业也能按时、认真地完成。

刘月英

篇2:教师优秀演讲稿大纲

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年教师师德优秀演讲稿,欢迎参考。2017年教师师德优秀演讲稿篇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是我在童年时代听到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对教师的职业最初的认识。在我学生年代,听到了人们对老师一系列的评价,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老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有人说老师是甘为人梯,默默耕耘;有人说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歌颂的是老师献身精神。步入工作岗位后,我却亲眼

目睹了老师们爱岗、敬业、奉献等作为,亲耳聆听了不畏艰苦,孜孜不倦、潜心奋斗于育人工程的感人事迹,亲身感受了那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孩子和未来,真诚奉献的博大情怀。

由学生到教师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想想去年的这段日子,我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徘徊着,矛盾着,斗争着,而今天我来到了这里,在这里,我的收获很大,我不但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而且还结识了新的朋友,更重要的是我接受了一个全新的教育。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优美的语言?是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优美流畅的语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是高尚的师德。

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在当今社会发展和

人性本身物欲的膨胀,给我们带来心里和精神的空虚,而物质和精神的落差又使我们对”师德“的概念有些模糊。在”“大地震中涌现出很多优秀教师,如张开双臂护着四名学生的谭千秋老师、学生生命的救护神吴忠洪老师、救出学生却永远失去女儿的刘宁老师,他们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拼死保护学生生命的崇高师德风范,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师德“。从他们身上,使我增强了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真正理解了师德的意义。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

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2017年教师师德优秀演讲稿篇2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历史的车轮把我们载到世纪之交的今天,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艰巨任务,祖国和人民对教师也提出了要求,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树立起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信念和决心。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既是伟大、崇高的事业,又是平凡、琐碎的事业;既是为祖国和人民谋幸福的事业,又是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的事业。在这里,没文秘114版权所有!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利,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荣誉,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必须具有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具有将自己的知识,才华、青春乃至生命奉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和决心。人们把教师比喻成“园丁”、“蜡烛”、“铺路石”,歌颂的就是这种献身精神。虽工作不久,我却亲眼目睹了老师们的爱岗、敬业、奉

献等作为亲耳聆听了他们不畏艰苦,孜孜不倦、潜心奋斗于育人工程的感人事迹,亲身感受了那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 孩子,真诚奉献的博大情怀。在学校繁忙的工作中,我看到了老师们的奉献和忠诚,在学校的荣誉室里,面对各种各样的表彰和奖励,我又看到老师们的辛劳和学生的进步成长。忘不了已有花发的老教师们兢兢业业的工作和对青年教师的帮助;忘不了夜晚在办公室灯下,微机前埋头苦干的青年老师;忘不了

他们桌子上的教育杂志、厚厚的教案、描写教学论文的稿纸。而今,新的世纪在呼唤,党和人民在呼唤,肩负着历史重任的我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立足本职,迎接果实压满枝头的秋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是春蚕,播种春天的希望。

老师是红烛,映红孩子的脸庞。

三尺讲台,成就了多少国家栋梁。

一尺教鞭,结出了多少拔头桃李。

老师们,让我们带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走进课堂,去播种期待,播种灵感,播种真情!去塑造明天的主人,托起未来的世纪。为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让我们携手并肩,不回顾,不彷徨,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吧!2017年教师师德优秀演讲稿篇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题目是关于“诚信”。什么是诚信?顾名思义,诚实守信。大家坐在这里听我演讲,是诚信;商家合法经营,是诚信;人们之间相互平等交往,是诚信;教师传道受业解惑,也是诚信。诚信,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自觉信奉和推崇。而时至今日,我们为何又重提诚信?是的,这是因为有许多的事令人骇然:假烟、假酒、假种子、假化肥、假文凭、假职称……不胜枚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去诚信,必定失去发展的空间,失去坚强有

力的支持,失去人格和尊严。有一名德国留学生,成绩优异。毕业后,到处求职,屡屡受挫。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档案记录表明,他曾经逃避公共汽车票被抓三次。在新加坡,有人拿着飞机票却不能登上飞机,因有资料显示他借阅的图书还没有归还图书馆。可见,诚信对于每个人至关重要。诚信,公司才能聘用你;诚信,银行才能借钱给你;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同样,有诚信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家长的拥护和社会的支持。诚信,是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做人之本、兴业之本、立国之本。

记得有一次,我在电视记录片中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民办教师年尽50,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已有尽30年的教龄,由于种种原因却一直没有转正,他的妻子因病失去了劳动能力。他仅靠微薄的民办教师工资,支撑着一个五口人的家庭,生活极端贫困。他在片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大女儿在西安上大学,母亲去看她。在大学校园里,母亲一眼就认出了

女儿,因为在花枝招展的女大学生中,他女儿的衣服破旧得很显眼,脚上穿的鞋还是手工做的,没穿袜子。看着女儿被冻得通红的双手双脚,母亲狠了狠心,从给自己看病的钱中拿出了100元,给女儿上街买衣服鞋袜。几天后,女儿回家了,穿着一件花20元钱买来的衣服,依然光着脚穿着布鞋,却将剩下的钱全部交还了母亲。那位民办教师讲到这里,哽咽着说:“看着女儿简朴的衣着,看着老伴瘦弱的身体,看着孩子们用完正面用反面的本子,我心里有愧呀!”然而就是这位愧对家人的民办

教师,却让他的学生中考升学率年年全县第一。城里有些条件好的学校高薪聘请他,他却拒绝了。他操着乡音说道:“咱穷地方的孩子们可怜啊,他们也需要好老师,俺不能说走就走啊。咱干的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大事,咱的价值,咋能用金钱来衡量呢?”在泪眼朦胧中,这句话永远刻在了我的记忆中。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这位生活贫困却精神富有的乡村教

师的信念——做一名诚信的教师,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奉献一切!是啊,实现诺言,守住诚信,有时有可能让人失去什么,但同时也会让人得到金钱所得不到的东西,这就是尊重。

诚信,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立园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幼儿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资格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幼儿。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在学校,教师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等,都会对年幼纯洁的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我们无意识的一个行为或许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随口说的一句谎言更会拉远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只有树立高尚的师德,做诚信的教师,才能永远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记得在刚步入幼教岗位时,为了博得孩子们的“欢心”,我也有过失信的举动,那是在五一放假前夕,我告诉孩子们我会去苏州游玩,并会带礼物给表现最好的孩

子。可是假期里旅途的愉快让我忘记了对孩子们的承诺,假后的一大早,班上一个叫子其的男孩第一个冲到了我的面前,他说:“杨老师,上次你说我表现好,有进步,答应要给我礼物的呢。”“是啊,是啊,还有我!”一群孩子围了上来,哎呀,可我哪有什么礼物啊,只好告诉孩子我忘记了,看着他们失望的眼神和惋惜的表情,我觉得很内疚,孩子对于老师说的话总是坚信不移、满怀希望的。而我所说的不负责任的鼓励对孩子来说更是一个无言伤害。

在一则寓言故事里,一位商人在上帝给他礼物时,选择了金钱、地位、家庭……唯独扔下了诚信,结果他下了地狱。虽说在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仅仅是一些小事,说过的仅仅是几句谎言,而在现实利益与诚信发生矛盾是,还是请您选择诚信吧,因为守住诚信,就是守住了做人的根本;守住诚信,就守住了成功!

最后,允许我引用莎士比亚说过的一句话:“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让我们的教师都行动起来,让诚信伴随新世纪的每一分钟,让诚信遍布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猜你喜欢:

年教师师德优秀演讲稿

年教师关于师德演讲稿

年关于师德优秀演讲稿

年教师关于师德的优秀演讲稿

年关于教师师德演讲稿

篇3:教师优秀演讲稿大纲

今天,我们重读《国史大纲》,旨在表达我们对中华历史和文明的“温情与敬意”,即从民族历史的智慧、民族文化的精神中汲取民族自信的力量。

林镇国(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我和大家分享的阅读点是《国史大纲》中的两个和尚,还是外来和尚——佛图澄和鸠摩罗什的故事。

两位高僧来到中原之际,正值五胡乱华,天下板荡,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混乱的时期。中国文化处于低谷,千年文化中心长安与洛阳已在战乱中化为丘墟。惨痛的世变中,整个知识分子群体感到绝望而找不到出路,传统的儒学已经拯救不了人心,只有消极避世的老庄、域外传入的佛教能给人们带来些许慰藉。

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之际,正值日寇入侵,山河沦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文化也正处于低谷。此时近代以降,西力东渐,西学东渐,其势如狂飙,如怒潮,黯日蚀月,抗之无可抗,遏之无可遏,国人已然完全丧失了文化自信。甚至有人放言“线装书全该扔进茅厕里”,“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认为中国的前途是全盘西化,中国文化的前途是进历史博物馆。身处这样的时代,每个有良知、忧心国家民族命运的中国人都不禁会问:中国会不会亡?中国文化会不会亡?钱穆先生借古喻今,以他的通史编撰给出了答案。

在最黑暗混乱的年代,两位高僧以佛法教化蛮貊五胡,使其戒淫戒杀,文明和秩序重现中土。

钱穆先生认为,外来佛教与本土儒道颇多会通之处。佛曰成佛需修行,儒曰求仁当修身;佛曰人皆有佛性,儒曰人皆可尧舜;佛要普度众生,儒要兼济天下……所以钱穆先生最后说:“故当时之一流高僧,若论其精神意气,实与两汉貌异神是。”在最黑暗混乱的历史中,钱穆先生看到的是光明和希望:异族入侵终将同化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异质文化输入也终将同化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不会因此衰弱断绝,反会更加浩荡博大!

这便是中华文明之生力所在!也是钱穆先生编撰《国史大纲》之苦心所在。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重温《国史大纲》,就是要将钱穆先生对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温情、敬意、信心,传递给学生,这在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作为一所外国语学校的历史教师,更有责任培育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情、敬意与信心。学生唯有保存这份温情、敬意与信心,当他们在走向世界、拥抱世界文明的时候,才不会迷失自我,遗忘自己的精神故乡,失却自己的价值观念!

范晓岚(上海市长征中学):我的阅读点是《国史大纲》“霸政时期”的历史。钱穆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期著《国史大纲》,将对于中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倾注笔端,欲在民族危亡之际,以绵薄学术之力,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中唤醒民族自信的力量。这份感情令人感慨,使我不禁思考:我们的历史课堂是否缺少这样一种对中国历史的脉脉温情?于是,我借由重读《国史大纲》第四章“霸政时期”,在教学中对“春秋时代”这段历史重新做了梳理和解读。

凡约三百年的春秋时代在钱穆先生笔下称之为“霸政时期”。自平王始,周室东迁,天子衰微,王命不行,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初期的列国内乱、诸侯兼并、戎狄横行皆由此出。如此社会背景、时代环境在教学中呈现,很容易使学生以为这一时期乱世来临、天下纷争、礼崩乐坏、动荡不安,是中国历史的一段苦楚时期。

如何改变学生头脑中既有的认识结构?如何帮助学生重塑“春秋时代”这一概念?我尝试在教学中换一个视角、换一种心态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于是选择了三个较为合适的切入点:

其一,春秋时代诸侯之间尔虞我诈的霸政,虽然是中央权力衰微、地方割据兴起的重要表现,但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一个王命不行、缺乏统一的至高无上的政权核心时期,“霸政可以说是变相的封建中心”,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历史纵然会经历分裂动荡,但其内在的统一趋向其实从未消失过?

其二,在腥风血雨的战争背后是否蕴含着一种“融合”的温情?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所谓诸夏与戎狄,其实只是文化生活上的一种界线”,这种“界线”并不能阻隔民族间的双向交流。“文化后进诸国,虽逐次征服先进诸国,而亦逐次为先进诸国所同化。”华夏团体的不断扩大,多民族的不断融合,缩小了民族差异,增进了民族交融,更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三,从文化视角来看,钱穆先生用“极优美、极高尚、极细腻雅致”来形容春秋时代的贵族文化。是否可以判断,春秋时代由文化兴盛而导致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正是由这种发展到极致的贵族文化酝酿而起,是“异样翻新与迁地为良”的结果,可以说是日后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之基础。

循着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的轨迹,我对春秋时代这一“霸政时期”的历史做出了新的解读,这正是我要向学生传递的历史价值观,即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学生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这种价值判断又能对史实做出更为合理的评判。

重读《国史大纲》,将其对中华文明的“温情与敬意”注入中学历史课堂,把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浓浓感情传递给学生,让这种深厚的文化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绵延不绝,并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的成长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进而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这是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体现,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张敏霞(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通过重读“河阴之变”这段内容来谈谈读史方法与情怀。初读《国史大纲》,还是缘于多年前同行的推荐,我常常把这本通史著作当作自己的教学工具书来学习和使用。

其一,读中疑。河阴之变,乃北魏末年的一次政变。当我第一遍阅读《国史大纲》,读到“河阴之变”的内容时,困惑重重:“为什么尔朱荣能凭一己之力诛杀如此众多的皇族与朝臣?”“为什么明明在局势得到控制后还要大开杀戒?”“尔朱荣是契胡人,被杀的有一大半是少数民族,这场事变与孝文帝汉化改革有多大的关系?”“北魏迁都后的政治势力如何斗争?”怎样才能掀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怎样才能尽可能地弄清历史的真相?我需要重读北魏历史,“尝试从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角度,清理若干历史积疑的实相”。

其二,读中思。在第二遍阅读《国史大纲》时,我从目录与前言中感受到钱穆先生以独特的眼光把握时代的变迁,从鲜卑兴起开始追溯,到孝文帝迁都铺叙,由一个问题延伸,由一点扩大到全面,系统梳理、合成整体。于是,我围绕“河阴之变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关系”之问,重新细细阅读《国史大纲》,并采用边阅读边整理边做笔记的方式,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把章节中的重要信息记录下来。通过梳理、归纳和推理,从书中读到问题之解答。

从长时段来看,北魏统一北方,继承了五胡时代的人口与疆域,但也继承了不断汉化的传统,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这是大势所趋。从中时段来看,迁都洛阳后,南部全盘汉化,北部则保持强烈的鲜卑化倾向,而门阀世族制又将代北边镇的贵族排斥在外,武人仕途艰难与生活困境,导致其不满情绪与日俱增。新旧势力的博弈一直贯穿北魏后期的历史,加速了北魏的灭亡。从短时段来看,奢华颓废,政治腐败,宫廷政变,进一步加速局势恶化,埋葬了北魏王朝。

凡此种种,迁都后的北魏处于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汇的加速时期,朝野上下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因此,即便没有“河阴之变”,或许还会有其他政变让部分鲜卑族决意要抵御中原文化的浸润。这并非孝文帝改革之果,而是鲜卑族传统势力与鲜卑汉化势力的抗衡。但如果没有孝文帝改革,如果没有当初的迁都洛阳、加强南部势力,或许南齐早就北伐成功,收复中原失土也未可知。

其三,读中悟。从梳理笔记到构建框架再到延伸知识,我在阅读中释疑解惑,有了更多的感悟,既看到了孝文帝认同先进文化的自觉之举,也辨析了不同利益群体各自的心理,个体意志与群体意愿形成的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融合、产生出一个合力,虽然这个合力并未完全推动北魏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道:“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如何才能将我的阅读思考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教学实践呢?我把“河阴之变”放在了孝文帝改革的评价环节,配合历史故事的叙述,以图文阅读笔记的形式展现我的思考过程,即围绕“以河阴之变所见的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为例,怎样分析历史上的个人与群体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短文本的阅读中寻找问题,构建知识框架,在教师示范引领、学生模仿迁移中提升史学阅读素养。在阅读经典中汲取养料、辨识真伪、开拓视野、认知事实,理解中华文明的本源和特性。而学生由问题出发进行主题阅读,并由此而开展课后探究,这让我喜出望外。最后,围绕“如何看待钱穆笔下的孝文帝改革”等问题,我为学生推荐了相关书目,并罗列阅读提纲,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背后的信息,即从钱穆先生的人生经历与著书历程,感受他史书中不能去怀的情结,感悟根植于其内心的民族文化的脉脉温情。

阅读历史书,像是在看一个故事,不仅要看故事的纲要架构,更要了解作者的叙事结构与思路,作者最重视的部分,令你质疑的信息,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借鉴或者启示,等等。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说,学习是相遇与对话,与客观世界的对话即是我与历史过往的对话,与他人对话是我与作者的交流,与自我对话是我倾听自己心声的过程。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修炼的过程。

朱幸福(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我想以宋代的“磨勘”为例,跟大家分享如何立足课堂,培育学生对国史的“温情与敬意”这一话题。

上个世纪30年代,钱穆先生在国家危难的时局下通过撰写《国史大纲》,挖掘历史中深藏着的民族文化力量,以知识分子的文化之笔激发国人抗战必胜之自信力,充分彰显了钱穆先生救国救民的时代使命感和强烈的历史责任心。时下,中国正处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立足课堂,培育学生对国史的“温情与敬意”,富有平实而非凡的时代意义。然而,如何培育学生对国史的“温情与敬意”,值得我们探究,在此,我仅以宋代的“磨勘”为例谈几点认识。

其一,创设情境,在迁移中培育学生对国史之“温情与敬意”。教师要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能切实体会到宋人创制之智慧与艰辛。在讲授“庆历新政”的吏治改革时,教师可以出示一段《宋史》材料:仁宗一朝十三年“其甲第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后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学生在阅读上述材料后,难免心生艳羡、喟叹生不逢时。当学生希冀“梦回”宋朝时,可能未曾想到宋朝体制之隐忧,这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分析宋初体制改革及文官体制造成的弊端:“冗官”加剧了“冗费”的困境,如何有效遏制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就成为宋朝统治者面对的一大难题。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假如你参加当时的廷议,该如何向皇帝献言献策以解决时局之困顿?学生依据材料和课文所学来讨论,不难得出结论:官员的任命和升迁速度之快是造成冗官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效控制官员的任命和升迁成为迫切的选择。由此,学生就能理解:宋代“磨勘”制度的建立,是统治阶层试图遏制冗官顽疾的一个尝试,进而感悟宋人创制之智慧与艰辛。

其二,联系现实,在对比中培育学生对国史之“温情与敬意”。历史不是过去了的“冷冰冰”的人和事,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投射和延展是“活生生”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现实,在对比中培育学生对国史之“温情与敬意”。

在讲述“庆历新政”时,“磨勘”制度的利弊得失是绕不开的话题。教师要通过讲述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磨勘”制度的主要内容:“磨勘”不是要阻塞官员升迁,而是要有效控制其“速度”、提高其“质量”,这考验着宋朝统治者的智慧与勇气。控制“速度”就得从“年资”上下功夫,提高“质量”就得从“绩效”上下功夫。“年资”规定“文职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绩效”则主要从“功绩”“才能”“作风”“治效”等指标来考核。

在了解“磨勘”制度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向学生设问,留下悬念:如何有效量化这些考核指标呢?然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述“磨勘”制度对政绩考核的具体办法:宋朝非常重视对官员的各类“文状”即文字档案材料的审查,其“文状”大致有以下几种——“家状”“举状”“付身”“告身”“南曹历子”。不难发现,这些概念和制度年代久远,学生难以理解和体会,需要教师从现实生活出发来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家状”相当于现在的“履历表”;“举状”相当于现在的“推荐书”;“付身”相当于现在的“官员证件”;“告身”相当于现在的“任命书”“任职书”;“南曹历子”相当于现在的“奖惩记录”。通过与现实的对比,学生很容易理解:早在宋代各种例行公事的考核手续就已经非常复杂了。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联系现实帮助学生认识“磨勘”制度的弊端:一是“磨勘”对象有选择,主要是针对中、下级官员,不包括高级官员,体现了制度设计的不公正;二是“磨勘”的标准,后来只注重资历和文案而忽略了工作绩效,官员徇私舞弊,各种弊端丛生,以致“纨绔子弟,充塞仕途”。通过以上弊端之分析,学生就不难理解范仲淹为何以整顿吏治作为改革的核心了,也更能体会制度创设与改革之艰辛。

其三,深化认识,在反思中培育学生对国史之“温情与敬意”。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上,更体现在“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念上,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特性,努力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在讲述完“庆历新政”的背景和内容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为何失败?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和讨论后,教师再适时加以引导:大宋发展所遭遇的各种困境迫使宋仁宗厉行改革,对范仲淹所条陈的“十事”全盘接受,君臣“携手”拉开了北宋中期改革的序幕。然而,范仲淹的吏治改革过于急切,企图彻底倾覆士大夫百年来已确立的根深蒂固的优容特权,遭致“暗流明浪层叠打来”,不到一年,范仲淹只得“仓皇乞身而去”。对于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既有利于学生回归历史本源,探寻其中蕴藏着的历史智慧,也有利于教师避免乏力、空洞的政治说教,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白:宋人的困境、抉择、创制、改革无不彰显其卓越的智慧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与借鉴——是踏浪前行还是因循守旧?是疾风骤雨还是循序渐进?通过这样的反思来迁移学生的认识,既能为“王安石变法”一课的教学埋下铺垫,也能帮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和视角来更好地认识当下民族复兴与改革开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特征,从而树立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心。

基于以上实例,我认为:立足课堂,培育学生对国史之“温情与敬意”,大有文章可做。

主持人:读书、读经典是历史研究者、历史教育者的必修功课。一个没有阅读量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有思想深度和开阔视野的教师,也必将成为历史教育发展进程中的落伍者。33位学友重读《国史大纲》,在阅读经典中汲取养料、辨识真伪、开拓视野、认知事实,理解中华文明的本源和特性。聆听了学友们对《国史大纲》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表述,以及史学专家的精彩点评,感叹于钱穆先生对历史概念理论的独特见识、对历史动态变迁的准确把握、对历史逻辑规律的精到凝练,这些都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学习、研究和借鉴。此次读书活动,我们除了收获史学方法上的教益,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还感悟到了贯穿于钱穆先生全部学术的核心精神,即对中华历史与文化的“温情和敬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我们读到了钱穆先生极具人文精神的历史关怀。先生将其人文情怀与历史关联,与时代相容,指出研究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第一,能将中华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以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此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第二,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以指出民族病痛的征候,为改进之方案所本。(下转第95页)(上接第78页)这种深厚纯挚的“温情与敬意”,植根于先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深刻了解,植根于先生对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深沉热爱,根植于先生对民族之过去、现在、未来的洞察、思考和信心。这种情怀,是先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激励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永不懈怠、克服阻碍、发奋自强的动力。

其二,我们还读到了钱穆先生极富理性的价值观。史学研究体现史家个人的价值观。在序言中,先生就表达他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先生强调中国学术思想文化的演进具有和平与大同、协调与融化的特性,这与其他民族是不同的。中西文化演进的路径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比划中国历史。先生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国史大纲》成书于七八十年前的故国岁月,正值民族危难之际,先生以“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则自食其恶果”来唤醒国魂,激励抗战。仔细思量其内涵,它提醒我们:一方面,尽管时代在变革,文字有文言、白话之分,史料解读有旧论、新说之别,但历史是不可能被切断的,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已渗透到民族的血液和灵魂之中。非历史主义只会导致民族的集体失忆、社会的价值失范和文明的衰退凋零。另一方面,历史的时代解释凸显时下的价值观。聚焦现实和未来,今日中国与过去中国不可同日而语,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数千年文明连绵不绝的国家,在学习西方现代化成果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与西方不尽相同而符合国情的中国道路。在此背景下,需要我们进一步思索的是:中华民族复兴,要复兴什么?如何从中华传统文明中寻求资源和智慧?中国应如何在全球文明中正确定位以及应担当怎样的历史使命?这些问题,仍然需要以理性的思考来解答、解决。这是先生所著《国史大纲》最大的学术价值所在。

篇4:教师优秀演讲稿大纲

甘肃一考生

白蛇,蜕衣,只为在蜕变中获得重生,在羽化而飞的瞬间书写美丽;

雄鹰,搏击长空,无所畏惧,悬崖边的奋力一跃,只为蜕去软弱,成就翱翔天际的王者风采。

天晴了,我们应该脱去蓑衣,享受明媚阳光,拥抱精彩人生。

脱去蓑衣,只为精益求精。著名艺术大师吴冠中,这个瘦小的外表平凡的老人,一幅画能拍得天价,然而,他曾多次焚毁自己的画作。所有的人都对他的行为目瞪口呆,觉得不可思议,只有他自己心中明了:这样做只为保留精品,放下束缚,转变画风,取得更大的进步;于适当的时机,脱去固有的枷锁,登上更高的台阶。

脱去蓑衣,只为成就人生的价值。她是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邓亚萍,用兵乓球书写传奇的杰出女子。可是,当她远离这顶桂冠后,却依然可以成就另一个传奇。凭借睿智与勤奋,放下架子,放下顾虑,从头再来,一举拿到国外名校的博士学位。这,是她的另一番传奇。

他是加拿大历史上的传奇,也是世界政坛的传奇。作为加拿大唯一连任两届的蝴蝶总理,让·克雷蒂安小时候患严重口吃,脸面畸形,但他脱去自卑的蓑衣,凭借顽强毅力不懈努力,最终创造了奇迹。

脱去蓑衣,我们会变得更加伟大。当代作家史铁生曾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但他忘却自身痛苦,放下多余的顾虑,笔耕不辍,最终蜚声文坛,在缪斯女神的殿堂获得无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脱去蓑衣,我们就会创造人间奇迹。一个被禁锢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可以在浩瀚的宇宙间自由驰骋,“霍金”这个名字几乎被上帝遗弃,而他却专心致志,潜心研究,提出了伟大的“黑洞”学说,让世界惊叹。他脱去上帝留给他的痛苦的枷锁,遨游于无限的宇宙空间,书写着人类的睿智和伟大。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庄子脱去尘世的束缚,直冲云霄,心灵汗漫游弋,成为旷代的伟大哲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摆脱世俗的枷锁,徜徉于山水之间,成为诗坛的巨星。

科学界有一条著名的原则,被称作“奥卡姆剃刀”。很简单的五个字,说的是如无需要,勿添实体。正是凭借这五个字,孟德尔潜心研究发现了基因分离,达尔文发现了自然选择理论;正是由于这个原则,人们用这把“剃刀”揭开了世界上众多谜团,将人类从苍莽引向文明。

面对种种顾虑,我们不妨用“奥卡姆剃刀”剃去不必要的负担,轻装上路,将多余的顾虑统统甩开,向着成功的方向大步迈去。

天晴了,打开心灵的包装,脱去身上的蓑衣,拥抱明媚阳光,人生必将精彩无限。

[点评]“天晴了,我们该脱去蓑衣”,这个标题富有文学色彩,蕴含着作者的巧思妙想。文章材料充实,意蕴丰富,作者让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奔赴腕底(其中蝴蝶总理、“奥卡姆剃刀”二例很有新意),形成合力,在尽情挥洒中强化了全文主旨——“脱去固有的枷锁,拥抱明媚阳光,人生必将精彩无限”。“腹有诗书气自华”,本文给我们的有益启迪是,平日里广泛积累,考场上方能自如地调遣,方能使笔下文章雄辩有力、神盈气足。

追寻灵魂的脚步

甘肃一考生

人类世界在霓虹灯彩、钢筋水泥之下,变得越来越光怪陆离。盛世繁华,我却在很多人的眸子里看到了不安。有谁愿意舍弃功名利禄,追寻灵魂的脚步?又有谁能看清平静的湖面下涌动的暗流?

有太多的人在物质世界迷失了方向,看不到真实的自己,听不到灵魂的脚步。有为一台ipad2而卖肾的花样少年,有以“必须在北京买房”要挟父母的博士生,更有敢大声喧闹、口出狂言“毕业后年薪不过五十万就别来见我”的大学教授。

他们被金钱蒙蔽了内心,就像故事中的“我”,因太顾虑外衣和鞋袜被弄脏,反而挑不起担子了。

“创新巨人”乔布斯让我们眼前一亮。为了创造出伟大的产品,他肯为一美元的年薪而工作。他有一句至理名言,“不要让外界淹没了你内心真实的声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冰冷的钢铁电子工业被注入了新的活力,迎来了新的春天。

人生在世,当不为外界浮华所动,只坚持做自己。格莱美赢家阿黛尔出道伊始,就因肥胖的身材而饱受批评,但她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音乐是用耳朵来听的,而不是用来看的。她说:“我不穿不喜欢的衣,不唱不喜欢的歌,更不会变来变去,我始终忠于内心。”最终,她靠自己的魅力征服了世界乐坛,拥有了“灵魂歌手”的美誉。

乔布斯、阿黛尔,他们抛弃了浮华世界里的烟云迷雾,追寻灵魂的简简单单,最终收获了一段成功人生的传奇。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至今仍在田里辛勤劳作,正如有人调侃的那样:“他不是在田里,就是在去田里的路上。”华裔科学家朱棣文在得知获诺贝尔奖的当天,仍平静地给学生上课;巴菲特的儿子彼得敢于追求人生目标,不活在父亲的光环下,将父亲赠予的几十亿美元资产捐给慈善事业,转而学习音乐去了……我不由想起李白被放逐长安时仍高声吟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放不羁!他们把功名利禄全抛在脑后,却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荷尔德林曾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我想,这诗意人生,不是一辈子成为金钱的奴隶,被私欲控制,顾虑重重,而是抛弃应该抛弃的东西,抛弃不足贵的钟鼓馔玉、功名利禄,勇敢地追寻灵魂的脚步!

[点评]针对“盛世繁华”,眼观“平静的湖面下暗流涌动”的社会现实,饱含激情地倡导“勇敢地追寻灵魂的脚步”,这位考生对题意领会得很是深刻,对人生、生活更是有着大见识、高境界。文章由作文材料中“我”因太顾虑外衣、鞋袜被弄脏,反而挑不起担子,联想到人类的精神生活,强调应“抛弃浮华世界里的烟云迷雾,追寻灵魂的简简单单,最终收获一段成功人生的传奇”。文章列举古今中外不屑于名利的诸多事例后,明确指出“他们把功名利禄全抛在脑后,却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这样写不仅紧扣题旨,而且给读者以教益。全文不仅例证得力,结构清晰完整,而且行文凝练畅达,字里行间灌注着真情与气韵。

舍弃乃获得

——关于“甩掉顾虑”的通信

甘肃一考生

儿子:

近好!

自从你离家去外地读书,我日甚一日地挂念。想到你今后得一个人面对身边冗杂的事务,担心你可能面对新的学习与生活时仍不能勇敢地甩掉顾虑。作为父亲,我不得不叮嘱你:舍弃不必要的顾虑,才能集中注意力,悟到人生的真谛。

人的能力往往被多余的顾虑掩藏。顾虑太多,便不能灵动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便不能鼓起勇气迎接新的挑战,便不能从身边的点滴小事中习得智慧和能力。顾虑,往往成为成功的阻碍。

而真正聪明的人善于把顾虑放在一边,或者把顾虑当成脚下的基石,登上更高的层次。

林书豪,一位华裔NBA球员,面对无数质疑,经历无数球队的抛弃,他并没有陷入顾虑的深潭。他把顾虑当成身后燃烧的烈火,他从火焰中读出自信,读出坚忍,读出对梦想的追求,让顾虑的火焰在身后逼自己成功。他的成功令全美震惊。他的成功是基于在要紧处智慧的舍弃,他的成功是基于舍弃后的获得。

史铁生,轮椅上的思想者,面对命运的大手将他沉沉地压着,面对自己——一个英姿飒爽的青年的倒下,他起初怀疑上帝的不公,怀疑生命的意义,他整日在地坛与顾虑缠在一起,愈缠愈紧,愈缠愈低落。他的母亲用淡中透着浓烈的母爱轻轻地,不断地唤回他。他终于觉悟,他明白,太多的顾虑只会令自己的人生更失败,他用笔打开那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用一股敢于舍弃多余顾虑的勇气赢得成功。

孩子,我想,你应当懂得,一个人的思想担子太重,思考得太冗杂,就得分散时间和精力,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就不能学会用清晰的大脑思考,就不能把脚下的路走稳,走实。在适当的时候,果敢一点,坚决一点,要学会舍弃那些阻碍你的顾虑,在责任背负的路上奋力前行,要相信舍弃乃获得。

想起曾经的岁月里,都是父母把担子为你打点好再让你挑起;现在,你得学会自己打点自己的担子了。记得曾经有人说过:“放下这个包袱,你会获得双倍的财富。”有时放下一些东西,舍弃一点重担,你会更理智、更轻松地去面对现实。

孩子,谈了许多我自己的感悟和认知,它们或许会对你有些许帮助,但更重要的,你得自己在人生的鲜花和磨难中体悟,真正理解“舍弃顾虑”的意义。最后,送你一句西方哲人塞卡涅夫的话:

“如果你比对方弱,那么请你甩掉顾虑吧;如果你比对方强,那么请你们俩都甩掉顾虑吧。”

就此搁笔。

祝你健康、快乐、幸福。

父亲

年 月 日

[点评]可能是供料中的“妈妈”开启了该考生的灵思,帮助他写下了这篇书信体佳作。文章题目揭示了“舍弃”与“获得”之间的辩证关系,既切合命题材料的核心含意,又充满思辨色彩,吸引了阅卷者的眼球。文章用父亲的口吻娓娓道来,显得亲切随和而又不失深刻凝重。读一读这样的话:“一个人的思想担子太重,思考得太冗杂,就得分散时间和精力,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就不能学会用清晰的大脑思考,就不能把脚下的路走稳,走实。在适当的时候,果敢一点,坚决一点,要学会舍弃那些阻碍你的顾虑,在责任背负的路上奋力前行,要相信舍弃乃获得。”你不仅觉得其紧扣题旨,论述深刻,而且会情不自禁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吗?

为心灵做一次减法

甘肃一考生

同一片蓝天下,不同的生命存在着不同的悲苦与喜悦。我向往展翅的雄鹰,向往它搏击蓝天的那一刻;我向往驰骋的骏马,向往它奔腾旷野的那一刻;我向往戏水的游鱼,向往它遨游江海的那一刻。而我们自己只能“徒有羡鱼情”?不,我们应该放下心灵沉重的包袱,整点行囊,即日起程,追寻自己的精彩。

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怀着一颗乐观向上的童心,为心灵做一次减法,减去焦虑与盲目,就多了一份自信与真实。陶潜种豆南山,躬耕陇亩,仍然笔耕不辍,饮酒赋诗,享田园之乐。如果当初他不放下功名利禄的绳索,他就不会有“带月荷锄归”的悠然自得。是的,在人生漫漫征途上,懂得放弃的人,懂得为心灵减压的人才会走向成功。“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鸟兽虫鱼都有此番感悟,又何况我们自己呢。放下焦虑和盲目,轻装上路,享受美好人生吧。

没有蓝天的深远,可以有白云的飘逸,为心灵做一次减法,减去自卑与骄躁,就多了一份自信与从容。十岁那年因一场事故失去双臂的刘伟就是最好的证明,他没有屈从命运的安排,他没有枉自嗟叹,为伤残所困。当别人哀叹时,他固执地为自己插上飞翔的羽翼,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如今,那动人的优美旋律,正是他人生完善的轨迹。诚然,厄运可能会不期而至,但是人们可以主宰未来,改变命运,为自己赢得一片艳阳天。为心灵做一次减法,让自己坦然面对困难与失败,面对自己,重新找回自己。

没有原野的广阔,可以有小草的翠绿,为心灵做一次减法,减去胆怯与不安,就多了一份无畏与勇气。时间在改变,而不变的是永远的历史。不会忘记,苏子瞻吟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因为懂得放弃,懂得为心灵做一次减法,他“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胜似闲庭信步。不会忘记,毛泽东高吟“敌人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大气;因为勇敢,因为无畏,所以他和他的少年同学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们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赢得了历史的期许。

明月朗照下,绿水船行前,让我们呼吸着大自然的精气,为心灵减压,长长舒一口气,释放压抑与焦躁。让飞鸟与我们相约,朝阳与我们作伴,一路高歌,去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点评]本文题目是“为心灵做一次减法”,可以看做对命题材料核心含意的引申和发挥。该考生用“没有……可以有……”这样句式开头的三个排比段落,来诠释“心灵减法”的含意与价值,文势充沛、酣畅,读来神完气足。如“没有原野的广阔,可以有小草的翠绿,为心灵做一次减法,减去胆怯与不安,就多了一份无畏与勇气”,朗朗上口,同时紧扣题旨,绝无旁逸斜出之感。主体三层中,最精彩的是“没有蓝天的深远”这一层,不仅句式灵动,而且叙例饱含深情,析例言简意赅。

卸下顾虑的包袱

甘肃一考生

人生如风,岁月如歌。当轻风拂过,歌声远逝,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思考,在人生的道路上,究竟该怎样前行?我的回答是,卸下顾虑的包袱,我们会走得更轻松,更稳当。

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身的理想与价值,成就一番事业,那么,在创造自己事业的征途中,请卸下顾虑的包袱,大胆前行,相信你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将人生事业分为三个境界,如果我们卸下顾虑的包袱,就可以达到这三重境界,实现自己的理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每个人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路途中,都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在遇到拦路虎时都会有所顾虑,但只要我们毅然将所有顾虑甩掉,便可以越过这些障碍,成功突破。著名画家齐白石曾经学习篆刻,老师让他挑来一担砾石去磨,齐白石没有任何顾虑,照着老师的话去做,摩顶放踵,手上起了血泡也不顾不惜,终于成为了一名篆刻名家。因此,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甩掉多余的顾虑,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奉献精神。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在不懈努力下,我们会感到,离成功越来越近了,随之而来的麻烦却也越来越多。羡慕、嫉妒、忌恨会接踵而来。在不断前行中,如果我们卸下所有顾虑,我们一定可以安之若素。著名文学家苏轼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啊,人生路上,不要有所顾虑,只须认真干好每一件事,相信你一定可以实现自身价值,“望尽”属于自己的“天涯路”。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的路途虽然坎坷,虽然崎岖,但我们决不能放弃前行,即便道路布满荆棘,我们被绊得满身是血,也不能有所顾虑。就像在褒禅山上,有穴窈然,堪称奇景,而王安石那一行人因为顾虑重重,无法领略洞穴中的瑰丽之景。出洞后,他惋惜地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卸下顾虑,毅然前行,才能领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旖旎景致。

穿着外衣和鞋袜,我们可能没有能力在道路泥泞溜滑的田埂上挑起一担秧苗,那是我们害怕摔倒,担心弄脏了衣服,顾虑太多,注意力分散的结果。只要卸下顾虑的包袱,就可以担起担子,走到成功的彼岸。

大鹏展翅飞翔,扶摇直上,鹏程万里,毫无顾虑。生活中,我们不必有太多的顾虑。带着它,我们只能谨小慎微,畏缩不前;放开它,我们才能满怀自信,活得精彩。

“宠辱不惊,静观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朋友们,卸下你顾虑的包袱,努力前进吧!相信,你会走得更远。

[点评]这篇文章思路开阔,联想丰富。考生用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三境界”说为主要内容,用“卸下顾虑的包袱”为主线,一线串珠,诠释文章的主旨。文中归纳指出:“带着它,我们只能谨小慎微,畏缩不前;放开它,我们才能满怀自信,活得精彩。”在此基础上呼吁“卸下你顾虑的包袱,努力前进吧”。全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精练,词汇丰富,论述精当,并且首尾呼应,结构别致,显示出较好的遣词造句的功底与谋篇布局的能力。

全  心

甘肃一考生

林清玄在他的《心的菩提》中说:“我们要以全心来绽放,以花的姿态证明自己的存在。”我想,是的,在生活中,我们为人做事要以全心全意的态度,集中思想,心无旁骛,那么,结果也往往是遂心如意的。

我们其实有共同的感受,站在泥泞的田间,那双溜滑的鞋子让我们很难挺直、站稳。当脱下鞋,卷起裤脚,重新回到那片土地时,你顿时觉得有一种稳重之感。你的脚的每一根神经都处于泥土之中,扎在其中,像大树一样有牢固的根基。也因此你的每一个脚印都是那样实在,那样一步一步地走来;也因此,你没有了负担,不再害怕滑倒,走得很专心,很稳健。最终,你踏过了那片泥泞的土地,感到一种成功,而这种成功来源于你的专一,来源于心无旁骛的境界。

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我们就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就要静。只有在静中,我们才可屏气凝神,有一股浩然之气,全身心地对待一件事,也就是因全心而忘我。就如一泓清泉,一片落叶飘于其上,顿时水面起伏,但泉的深处却安谧静止。这也说明,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们自己始终要有一颗沉静的心,如此才可能有所作为,才可坚持到最后。其次,就是要抛开一切杂念,不管外界多么美好或丑恶,我们不能因此丧失了自我的节奏。要把多余的顾虑全放下来,安心地做自己的事,不能躁动,更不能急功近利,否则,结果往往难如人意。

只有在忘我之中,我们才能让一件事更加圆满;也只有在忘我中,一切的事物会变得自然。忘我,可让我们专心;专心,则让我们更加用心。世间之繁杂,让我们每个人都有点不安,有点躁动,那何不学学陶渊明,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定;何不学学王国维,进入“内美以修能”的无我之境。有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有这样的思想与认知,也因此上升到整个人生当中去,把物与我相结合,达到一种忘我、无我之境。这样一来,我们的步伐才会更加稳重。

正严法师说:“凡心佛心,实乃一心。只要秉持一心,立足之地即为灵山。”要秉持一心,我们才可从中获取人生的大智慧,也正如同是泥泞的路中挑担子,忘记你的衣服,忘记你会摔倒,那么,你得到的是踏过这片土地,走到了对岸。同时,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全心,忘我,去除一切杂念,这是我们今后所要的,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只要有高尚的人生境界,就可能有高尚的品行与情操。也同样,在静、稳、沉中,才可能具有这样的品行。因为人静,就如一泓水,可以容纳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容纳,能屈能伸,柔能克刚。因人稳重,就如磐石般坚不可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正因此,以全心之态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才可至善、至美!

[点评]这是一篇颇具韵味的议论性散文。作者由所给材料联想到了林清玄提倡的“以全心来绽放”,联想到了正严法师的箴言“只要秉持一心,立足之地即为灵山”,于是拟定了“以全心之态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才可至善、至美”的中心论点,一下子提升了全文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品位。主体部分从“静、稳、沉”三方面进行论述,既引实例,又辅之以“一泓清泉,一片落叶”的比喻论证,逐层深入,渐入佳境,将主题诠释得明白而透彻。全文充满哲理意蕴,给读者以启迪和思索。

有一种理智叫舍弃

甘肃一考生

记得毛泽东曾经说过,“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在战争年代,有时放弃一些城池,舍弃一些坛坛罐罐,轻装前进,反而能打胜仗。和平年代也是如此,舍弃一些东西,工作效率会更高。人生也是如此,舍弃一些东西,人生会更加美好。

舍弃,是寄情山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飘逸之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不安于现实的宣泄。生性自由的他,怎耐得住皇家苑囿的束缚,抛弃厚重的俸禄,用旷远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世事。寄情于山水使他具有不同凡俗的高风亮节,他的才思留给了后人,更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飘逸之风留给了子孙万代。用他的诗诠释着人生真正的意义,他的舍弃,成就了一代诗仙——李白。

舍弃,是幽然心会、自得其乐的和谐之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心向往自由的他,毅然回归田园,他放弃了官场,安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生活。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的志趣,他的睿智,他的品格,因舍弃官场黑暗污浊而愈加彰显。学会舍弃,陶渊明找到了自得其乐的和谐之风,并由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田园派诗人。

舍弃,是重振旗鼓的豪迈之风。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吴越之战。战败的他,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咽下心中的苦水,重新审视自己,认清了自己,不甘心,不气馁,重整旗鼓。他放下了锦衣玉食,“卧薪尝胆”。他最终取得了成功,只因他舍弃了荣华富贵,只因他舍弃了帝王之尊。学会舍弃,就变得理智而不再迷惘,就变得豪迈而又强大,从而复国雪耻,创造了卷土重来的奇迹。

其实,舍弃需要很大的勇气。在如今这个纸醉金迷的大都市,物欲将人们的心慢慢疏远,要我们学会舍弃的确很困难,所以人们才会失去理智地去做事。学会舍弃,我们会生活得更加轻松,我们会更加快乐。

看过这个材料,说男孩和母亲去田里插秧,男孩担着秧苗,因刚下过雨,路上溜滑,男孩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于是停下了脚步。母亲看见后便说:“把你的衣服、鞋和袜子全脱掉,再试试。”果然,男孩顺利地走了过去。的确,只有学会舍弃,我们才会更理智地去面对生活。

电视连续剧《潜伏》里有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撤退。仿造这个句式,我想说:有一种理智叫舍弃。

[点评]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模仿电视连续剧《潜伏》里的台词拟定的,它时尚、新鲜,富于理趣。文章开篇用毛主席的论断点明题旨,然后过渡到关于人生的某种思考,自然顺畅,水到渠成。紧接着用三个对称的段落诠释“舍得”的内涵,尽管所举事例有点老套,但考生的语言功夫不同一般,读之并不觉其陈旧。结尾联系“如今这个纸醉金迷的大都市”,归结题旨,呼应前文,使文章结构谨严,一气贯通。

人生态度

甘肃一考生

在漫漫人生路上,有太多挫折要我们去战胜。人生如一台戏,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剧情中的一个角色,有时是主角,有时是配角,但每个角色都有深刻的意义。芸芸众生,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有的声望很大,有的却是默默无闻。面对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只要一心一意,甩掉多余的顾虑,无论是困难还是挫折都将战胜。心明则路明,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广,人生道路上的荆棘不是我们没有能力穿越,而是我们有太多顾虑,只要我们甩掉了多余的顾虑,我们将永往直前,风雨无阻。

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只要放下内心的顾虑,人生的道路将畅通无阻。世界赋予我们每个人平等的生命,无多也无少,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生命将演绎人生的精彩,人生将为无畏者架起七色彩虹,也为永往直前、风雨无阻的人们绽放花的美丽,而绽放正是花心的裂变。冲破多余的顾虑,一切将会变得简单而从容。面对人生,我们要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要有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得,要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放弃该放弃的,我们最终将会有所得。

相反,如果顾虑太多,将会导致止步不前。在这里,我们就要学一学我们的前辈陶渊明先生,他没有任何顾虑,不迷恋官场,毅然回乡,享受他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恬适清淡的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就是他没有顾虑、敢于舍弃的表现。正缘于此,他的美名为历史所铭记。身在现代社会的我们,面对生存和竞争,也会碰到很多问题。如果顾虑太多,就会裹足不前。例如,当我们参加高考时,如果顾虑重重就会适得其反,从而导致一连串错误。日常生活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想得太多,将会把我们自己锁在一个牢笼中,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快乐。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才会生活得更快乐、更轻松。就如这则材料一样,这个孩子担心自己的衣服会弄脏而止步不前,当妈妈告诉他,放开心灵,注意力集中,他才毅然担起了担子。并不是他没有能力挑起这个担子,而是他没有轻装上阵,放下心中的包袱和顾虑。因此,只要我们集中精力,放下顾虑,勇往直前,就能迈向成功的彼岸。

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生活需要勇气,“无臂钢琴师”刘伟值得敬佩,他不为自己的生活而忧虑,尽管在孩提时代那场严重的事故中他失去了双臂。“没人规定钢琴一定要用手弹!”刘伟如是说。他从未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忧虑,他知道生命不过只是简单的选择:要么死去,要么精彩地活着。放下顾虑的刘伟最终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当他用双脚演奏时,世界为之动容。

只有我们甩掉多余的顾虑,我们的生活将充满阳光,我们将有能力战胜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挫折,就没有过不去的沟沟坎坎,生命也将绽放精彩、收获成功!

[点评]怎样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考生在文章开篇就写道:“人生道路上的荆棘不是我们没有能力穿越,而是我们有太多顾虑,只要我们甩掉了多余的顾虑,我们将永往直前,风雨无阻。”本段论述紧扣材料,凸显了题旨。文章用“无臂钢琴师”刘伟的事例作为论据,鲜活、典型而富于时代感。这位考生动情地写道:“他从未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忧虑,他知道生命不过只是简单的选择:要么死去,要么精彩地活着。放下顾虑的刘伟最终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当他用双脚演奏时,世界为之动容。”这段话不仅极具感染力,而且使文章的思想内涵更加充实,读来催人奋进。此外,联系“高考”进行议论,也值得肯定。

篇5:优秀教师演讲稿——执著教师路

大家上午好!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中这样写道:“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是啊,时光匆匆,人生匆匆。当年那个稚气未褪怀揣梦想的我经过十几年的岁月洗礼、工作历练,如今已成长为一名句容市骨干教师,并担任了学校六年的副校长行政职务。但是近年来越来越觉得自己好像在原地打转,教科研水平徘徊不前,教学中缺少发现与创新。是自己到了职业倦怠期了?还是遇到自身发展所谓的“瓶颈”了呢?是因为浮躁与彷徨迷失了自己,还是因为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与动力而停滞不前了呢?我想要冲破这屏障,我想要挣脱这困境。困惑与迷茫需要一种新的力量来消除,我需要新的源泉与梦想,需要一次凤凰涅磐。

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我埋首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孜孜于《镇江市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意见》,我的眼前顿时一亮。《纲要》和《意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教育发展蓝图,其中提到的“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我校的发展规划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只有以一切归零的心态,从更高的层面重新审视自己,坚定职业的理想,执著追求,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重塑一个新的自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就要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确立新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我想起一个老农割麦子的情景,烈日炎炎下,一个老农挥汗如雨在地里割麦子,一块四五亩地的麦子他已经割了一半,高温高强度使他体力有些不支,只见他捡起一块泥土往前面一扔——那就是他的努力目标。当割到土块那里时又捡起土块继续往前一扔,如此这般,重复向前,偌大一块麦子终于割完了,看似遥不可及的任务最终完成了。老人就是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当一个个小目标完成时就是大功告成之日。这是一种意志,也是一种智慧。

我一遍遍追问自己:我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呢?下一个奋斗目标又是什么?做一个理想的教师并不容易,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更具体的目标,才能成为期待中的理想的教师。在“十二五”期间,我的奋斗目标是成为镇江市第六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职称评定为中学高级教师,同时携手一名年轻教师,和她共同成长。

篇6:教师节优秀教师演讲稿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让平凡无悔》。

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精神雕塑家”、“手执金钥匙的人”等闪光的词句来形容和赞誉教师,这些美誉鞭策和鼓励着教师努力进取,甘愿吃苦,乐于奉献,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教师精神”。我曾听见有人这样形容教师:“吃得清淡,穿得素淡,出去办事遭人冷淡,就像一支蜡烛,一生半明半暗!”我也曾驻足欣赏过窗外驿动的风景:衣着绚丽的摩登女郞,豪华的别墅,日益膨胀的高消费……作为一个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我,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也曾怦然心动,但是我更深深地知道我们的祖国需要教育,需要教师,更需要我们在平凡中奉献。选择教师,我今生无愿。

在我的心灵深处,始终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我。

一所偏远的小学校,因办学条件差,一年内已经先后走了七八位教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人们寒心地说: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能留下来了!乡里实在派不来教师,只好临时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的课。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在女大学生含泪告别纯朴的山民走下山坡时,她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声音在山谷里低回传诵,久久不绝,那是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诗。年轻的女大学生回头望去,顿时惊呆了:几十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谁能受得起这天地为之动容的长跪呀!她顷刻间明白了:那是渴求知识的孩子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女大学生的灵魂在瞬间的洗礼中得到了升华,她决然抛弃了山外的诱惑,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成了山村的第十一位教师,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后来,她积劳成疾,被送往首都治疗,当乡亲们把她接回山村时,人们见到的,只有装在红色木匣内的她的骨灰!

读了这个故事后,也许有人会感动,也许会有人笑她傻,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却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穷山沟,到头来又得到了什么呢?可是你又何曾知道,正是因为有这些永恒的教师,不知为国家培养了多少有用之材;正是因为有这些无私的教师,让知识的种子撒遍了原本闭塞的山沟沟;正是因为有这些伟大的要教师,让知识照亮了孩子们那渴求的双眼!可见教师的境界,不在于得到了什么,而是需要我们在平凡中无悔地奉献。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曾出访海外26国,却满怀一腔热血布衣草鞋走向晓庄,让中国的教育在贫困中放出曙光。今有住着泥房子,用着泥桌子,教着泥娃子的半农半教的民办教师群,更有用自己可怜的工资为学生垫付书本费却又因交不起自己的医药费郁郁而死的山区教师……他们中,有的名垂千史,但更多的却像山上的小草一样默默无闻、随风逝去了无痕。但是,正是他们以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崇高师德,铸就了教师群体的光辉形象;正是他们树起了万世师表,无边师魂;正是他们使“教师”这个大写的名字熠熠闪光。因此,选择平凡,我今生无悔。

面对故乡那条流动着潺潺哀婉的小河,那静静僵立的土坯墙,那故乡亲人脸上贫瘠的皱纹,孩子们那还没有被知识的灵光照亮的眼睛,站在这神圣的讲台,我有了足够的勇气,站在三尺讲台,我就是孩子们眼里的百科全书;站在三尺讲台,我就是孩子们眼中鲜红的太阳;站在三尺讲台,我会沐浴到人间最温暖的春风和雨露,体验到世上最珍贵的情谊和友爱,我崇拜讲台的高尚圣洁,在这里,你会有一种摆脱了世俗喧闹的踏实与坦然。经历了讲台的养育与磨炼,在这里你会有自我升华的愉悦。

每当清晨走进校园,那一个个标准的队礼,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每当走进圣洁的课堂,看到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那等待塑造的灵魂;每当课间跟孩子一起看到操场上那一个个龙腾虎跃的身影,听见一声声的欢歌笑语;每当夜深人静,欣赏孩子们那一篇篇优秀习作,批阅着一道道充满智慧的答卷,我感到多么满足,多么激动,多么富有多么自豪。选择教师,我今生无怨,选择平凡,我今生无悔。

朋友们,同行们,记得全国教师于漪曾深情地对同事们说:“如果人的生命有一百次,而且每次都可以让自己选择职业,那么我将一百次地选择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是教师,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我对自己的选择无怨,对自己的追求无悔!让我再一次高呼—选择平凡,无怨无悔!

上一篇:基于语用,夯实言语表达训练下一篇:说字的四字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