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分局关于办理吸毒案件的暂行规定

2024-04-17

公安分局关于办理吸毒案件的暂行规定(精选5篇)

篇1:公安分局关于办理吸毒案件的暂行规定

陈仓公安分局关于办理吸毒案件的暂行规定

宝鸡市公安局关于转发《陈仓公安分局关于办理吸毒案件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宝公通字[2008]190号

各县(区)公安(分)局,局属有关单位:

全市贯彻落实《禁毒法》会议之后,各县(区)公安(分)局分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陈仓公安分局结合执法实际,出台了《关于办理吸毒案件的暂行规定》,从吸毒人员的五种处理情形以及办理吸毒案件的受案和传唤、询问和查证、证据文书制作、裁决和执行、社区戒毒人员转强制隔离戒毒的主要证据以及案卷归档等六个方面进行明确和规范,内容有特点,操作性强,是加强基层规范执法保障的有益尝试。现转发你们,请结合各自执法实际予以借鉴,把贯彻法制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大决战、大竞赛、大推进”活动推向高潮。

二00八年七月七日

陈仓分局关于办理吸毒案件的暂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为了做好法律实施工作,进一步规范吸毒案件办理,分局法制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和《戒毒条例》(送审稿)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局办案实际,对吸毒案件的办理程序和证据暂作初步规定,请各执法单位在今后办理吸毒案件中遵照执行。在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法制科联系。第一、对吸毒人员的五种处理情形

一、只登记,不予处理

吸毒人员,在公安机关未发现其吸毒违法行为时,本人主动到公安机关登记并如实陈述吸毒情况的,应形成笔录,并在全国禁毒管理系统进行登记,不予处理。对吸毒人员,每发现一次,均应在全国禁毒管理系统登记一次。

二、治安管理处罚

对吸毒未成瘾人员,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72条3项予以治安管理处罚。对象是公安机关第一次发现查获的吸毒人员,并且本人对毒品没有依赖性的。

三、社区戒毒

1、社区戒毒的对象。对有下列六项情形之一的吸毒成瘾人员,可以依据《禁毒法》第三十三条之规定责令社区戒毒三年:(所谓吸毒成瘾,是指吸毒人员对毒品产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依赖性,经常吸毒,尿检呈阳性。)

(一)因吸毒被公安机关初次查获,有固定住处和稳定的生活来源,具备家庭监护条件的;

理解为吸毒被初次查获,但已有毒瘾而需要戒毒的人员;有固定住处和稳定的生活来源;家庭成员可以监督其不再吸毒并戒除毒瘾。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二)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理解为:一是正在怀孕的妇女;二是正在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的婴儿。

(三)不满十六周岁的;

(四)七十周岁以上的;

(五)因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

理解为其患有的疾病或者残疾,导致其生活不能自理的;

(六)其他不适宜强制隔离戒毒的。

这一项的理解上,把握为符合强制隔离戒毒条件的,但没法收进戒毒所执行的其他吸毒成瘾人员。

对符合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条件的社区戒毒人员,由本人申请并经决定社区戒毒的公安机关同意,可以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

2、社区戒毒的程序

对符合上列六个条件之一的吸毒成瘾人员,各办案单位按照办理行政案件程序办结案件后,报分局法制科审核、决定,制作《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六份(起至时间空白,由镇政府从社区戒毒人员报道之日起填),经局领导批准后,由办案单位送达本人,然后在三日内由办案单位将《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送达执行地所在的城市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同时将《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复印件送达戒毒人员的单位和家属及分局治安科。社区戒毒人员在接到《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后的七日内到社区戒毒所在地城市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报道。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在社区戒毒人员报道后,可以指定有关基层组织(包括城镇社区和农村村委会)具体实施社区戒毒工作,并根据戒毒人员本人和家庭情况,与戒毒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协议,落实有针对性的社区戒毒措施。对于戒毒的执行地,以户籍地戒毒为基本方式,当户籍地与现居住地不在同一地点,且戒毒人员在现居住地有固定住所,正常生活、学习在现居住地的,可以在现居住地戒毒。社区戒毒的时间自社区戒毒人员到城市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报道之日起计算。社区戒毒人员变更社区戒毒的地点,符合社区戒毒协议各项规定的,社区戒毒时间合并连续计算。

四、强制隔离戒毒

1、强制隔离戒毒的对象。共三类八种。

第一类是对吸毒成瘾人员决定强制隔离戒毒必须符合四项法定情形之一的。根据《禁毒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一至四项规定,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二年:

(一)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的。理解为不同意社区戒毒,或者在接到《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七日后未到执行地报到和签订社区戒毒协议。

(二)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指在社区戒毒期间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

(三)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是指以下三种情形:一是拒不报告戒毒情况,经公安机关两次书面告诫,拒不改正的;二是逃避或者拒绝接受检测三次以上的;三是擅自离开社区戒毒地点三次以上,或者擅自离开社区戒毒地点累计超过三十天的。三种情形中存在一种就认为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

(四)经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

第二类是指对吸毒严重成瘾人员符合下列三种情形之一的。根据《禁毒法》第三十八条

第二款规定,直接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二年:

(一)2008年6月1日前因吸毒曾被处以治安管理处罚、强制戒毒、劳动教养等的人员;

(二)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三)被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戒毒期间擅自离开戒毒场所后被查获的;是指戒毒对象是戒毒期间擅自离开戒毒场所的,抓获后不论其是否还在吸毒,都要重新作出强制隔离戒毒二年的决定。

第三类是指对吸毒成瘾人员,在公安机关未发现其吸毒的前提下,依据本人申请,根据《禁毒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在其申请书上签字同意后盖章,留存申请书复印件,由

本人持申请书原件到强制隔离戒毒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二年。

2、强制隔离戒毒的程序:对吸毒案件按行政案件办结后,填写审批表,报分局法制科审核同意后,制作《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六份,经分局领导签批后,由办案单位将《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送达被决定人,并将其信息录入全国禁毒信息管理系统,然后持《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询问笔录复印件、执行回执、指纹登记卡,将被强制隔离戒毒人送到强制隔离戒毒所执行;并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将《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复印件和送达回证分别送达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人的家属、所在单位和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

对被决定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公安机关应当自查清其身份后通知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人的家属、所在单位和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

被决定人对公安机关作出的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二年,自被《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作出之日起计算。

五、社区康复

根据《禁毒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对于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在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原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可以制作《责令社区康复决定书》,参照社区戒毒的规定,责令其接受不超过三年的社区康复。

第二、吸毒案件审核参考

一、受案和传唤

1、受案登记表。统一使用行政案件受案登记表,内容要填全。案件来源可填写工作中发现或报案,对工作中发现的,报案方式填写抓获现行或巡逻抓获,报案的应填写接报人和接报时间,有案件来源材料证明。不愿暴露报案人的,可以在报案人姓名栏填匿名。受案意见和审批不能在询问之后。

2、现场抓获的不使用传唤证,但在询问笔录中应注明口头传唤、传唤原因(涉嫌吸毒)及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2条)、起止时间,并由被传唤人确认。终止时间应为离开办案单位的时间。

3、非现场抓获的,使用传唤证传唤。与询问笔录对照,日期一致,起止时间具体到时分,且在传唤证起止时间内,超过八小时的要有审批签字。传唤证起止时间要由被传唤人填写。

二、询问和查证

4、证据基本要求:本人陈述、尿检呈阳性,并有吸毒工具、毒品、上线陈述、证人证言四者之一的证实;对只有本人陈述和尿检结论,而无其他证据的,不能予以强制隔离戒毒。

5、在询问笔录中要表明民警身份,并告知被传唤人有陈述权、申辩权和回避权,并问清其是否申请回避。

6、笔录中必须由两名以上民警亲笔签名,并注明记录人。

7、询问笔录中首先应问清楚吸毒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曾用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文化程度、户籍所在地、现住址、家庭情况、违法经历。

8、询问笔录中,吸毒人必须承认吸毒经过。包括时间、地点、吸毒人、吸毒方式、吸毒工具及来源和去向、毒品来源、毒品的形状、颜色、数量、价格、包装物、是否有证人或其他证据。陈述的吸毒时间必须在尿检前的一周内。对吸毒工具和毒品应尽量查找收缴。

9、对吸食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应问清药品的名称、形状、包装、生产商、来源、治疗何病、本人是否有此病、哪个医院的哪个医生开具的、有无剩余、有的应扣押、该药品中是否会含有尿检中的毒品成分,并查证属实。对假话应在笔录中指出并驳倒。

10、对本人不承认吸毒,但尿检呈阳性,且本人对尿检呈阳性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要有吸毒史并有吸毒工具或毒品证实或者上线供述相印证;或三名以上证人证实才能强制隔离戒毒。

11、有证人的应询问,证人证实内容应与吸毒人员陈述一致。

12、对一人单独吸毒的,应要求吸毒人书写亲笔陈述,并由办案人签收后附卷,固定证据。

13、毒品来源有明确上线的应查证,符合立案条件的要立贩毒案件,按刑事案件程序讯问上线笔录,并附处理结果。双方的陈述应一致。对上线找不到的,应附上线的户籍证明,传唤证及在逃证明。

三、证据文书制作

14、对传唤的原因和处所、执行拘留和强戒的原因、期限和地点等应及时通知其家属,并由本人或其家属在“通(告)知笔录”上签名和时间确认。

15、对现场抓获的,应制作检查笔录,固定现场证据,并由当事人和见证人签名确认。

16、对吸毒人员人身和处所的检查,使用检查证检查,要有检查笔录相印证,并由当事人、见证人签名确认。

17、尿液提取笔录,必须由两名以上民警和被提取人签名确认。

18、尿检报告必须要有鉴定专用章和鉴定人签名或盖章。

19、告知尿检结论,使用”检测结论告知笔录”,并询问当事人对检测经过和结论是否有异议,有异议的当场提出,当场重新检测,当场告知,两次的检测结论和告知均应附卷。

20、有毒品和作案工具的,必须有扣押和收缴清单,并有毒品成分检验报告。毒品鉴定必须与尿检结论一致,并告知当事人。

21、对扣押的锡纸,要贴在一张A4纸上,由被扣押人盖骑缝指引,并由被扣押人填写“以上是我于XXXX年XX月XX日吸毒所用的锡纸”字样。再由被扣押人和办案人签字确认。

22、对吸毒人员必须要有户籍证明、身份证复印件或户口本复印件证实其身份。

23、对违法经历要有原始法律文书或复印件证实,也可以从全国禁毒信息管理系统中查阅调出,签字盖章后附卷。

四、裁决和执行

24、对吸毒未成瘾人员,只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作戒毒决定;对社区戒毒人员要同时予以治安管理处罚和责令社区戒毒决定;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不予治安管理处罚,只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并执行;

25、对吸毒人员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或者责令社区戒毒的,必须要有行政处罚告知笔录、审批表、处罚决定书。要求同行政案件。《公安行政案件审批表》一份,在处理意见栏中填写行政处罚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2条第3项)和内容,同时责令社区戒毒的,并填写社区戒毒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33条第1款)。

26、《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内容要填全。存根中的审批人和审批日期应与审批表一致,并划掉“ 责令社区康复”字样。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地、现住址、职业、违法事实(包括七何要素)及证据、责令社区戒毒的依据和期限(空白,由执行单位从被责令社区戒毒人员报到之日起算)、执行地点和救济途经。

27、对强制隔离戒毒的必须要有《公安行政案件审批表》和《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公安行政案件审批表》一式两份。在处理意见栏中填写强制隔离戒毒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38条第1款第1至4项或第二款和第47条第一款。)

28、《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内容要填全。存根中的审批人和审批日期应与审批表一致,并划掉“延长隔离强制戒毒”字样。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地、现住址、职业、违法事实(包括七何要素)及证据、强制隔离戒毒的依据和期限(从决定之日起算)、执行地点和救济途经。

29、对吸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的。送强制隔离戒毒所时一并带执行回执,由强制隔离戒毒所签字盖章后附卷。

30、对需强制隔离戒毒的,必须要有吸毒的违法经历证明材料。

五、对社区戒毒人员转强制隔离戒毒的主要证据

31、基本要求是按吸毒的治安案件办理。要有《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执行通知书》、戒毒工作小组成员陈述、被责令社区戒毒人员的询问笔录等。

32、对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的,增加镇政府主管人员询问笔录等证实其不愿意接受社区戒毒。

33、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按正常吸毒案件办理。

34、对逃避或者拒绝接受检测的,增加禁毒队的检测登记表、派出所的检测通知书等证实其逃避或拒绝接受检测的证据。

35、对拒不报告戒毒情况的,增加戒毒情况书面报告的缺失情况等证实其逃避或拒绝接受检测。

36、擅自离开社区戒毒地点的,增加其家属或者邻居的证言,证实其离开戒毒社区的情况。

六、归挡

37、对同时抓获的,或同一上线的,或共同吸毒的,应作一案处理归卷。

38、强制戒毒执行回执,行政拘留执行回执和罚款收据应当归卷。

39、案件办结后,应按行政案件卷宗的要求装订立卷,及时送法制科归挡。

40、对以上未尽事项,请按照《行政案件标准卷宗》相关内容执行。

篇2:公安分局关于办理吸毒案件的暂行规定

第一章 通 则

第一条 为了正确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明确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责权限,统一办案程序,保证办案质量,提高办案效率,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任务是:依照法律对刑事被告人进行侦查、拘留、预审,执行逮捕,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对侦查终结应当起诉或者免予起诉的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对被判处刑罚不予关押的罪犯执行监督考察;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第三条 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照法定程序和要求收集证据,严禁刑讯逼供。

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第四条 要严格执行刑事案件办案期限的有关规定,充分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第五条 坚持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实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对犯罪后投案自首、坦白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在移送案件的时候、应当提出从宽处罚的意见。对伪造、藏匿、毁弃证据的,对执法人员或对揭发、检举、作证的人进行报复或者在采取强制措施以后有逃避侦查等抗拒行为的,在移送案件的时候,应当提出从严处罚的意见。

第六条 要尊重各民族公民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要配备翻译人员,为他们翻译。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讯问,各种诉讼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

第七条 侦查人员的回避,由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在作出回避的决定以前或者复议期间,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在侦查过程中,鉴定人和记录、翻译人员需要回避的,由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

第八条 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必须坚持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要依法接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在接到侦查活动违法情况的通知后,应当认真查处纠正,并将情况及时报告人民检察院。第二章 管 辖

第九条 公安机关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的管辖分工,除另有规定的外,按照1979年1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案件管辖范围的通知》执行。

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对反革命案件的侦查管辖分工,按照有关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 公安机关内部对案件的管辖分工,依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应当由公安机关管辖的反革命案件,由分管该类案件的部门立案侦查。

(二)其他刑事案件的管辖分工,按照1979年12月24日公安部《关于刑事侦查部门分管的刑事案件及其立案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执行。

一般案件、重大案件由发案地县(市)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负责侦查,行署、市公安机关负责督促指导,并直接参与一部分重大案件的侦查工作。有的案件,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侦查更为适宜,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公安机关负责侦查。特别重大案件由行署、市公安机关负责组织侦查,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进行督促指导,也可以直接参与侦查工作。

(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发生的重大、特别重大案件,由所在地公安机关主管部门负责侦查,本单位保卫处、科积极协助。一般案件的查破,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可以由本单位保卫处、科负责,在勘查现场、询问证人、讯问被告人、追缴赃款赃物中依照法定程序所获取的证据材料,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使用;没有保卫处、科的,由所在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四)铁路、交通、民航系统所属的机关、厂、段、院、校、所、队、工区等内部单位发生的案件,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工作区域内和列车、轮船、民航飞机内发生的案件,铁路沿线发生的盗窃或者破坏铁路电话线、输电线、电缆线和其他重要设施的案件,以及内部职工在铁路、交通线上执行任务中被害的案件,分别由发案地铁路、交通、民航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在上述范围以外发生的案件,由发案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铁路、交通、民航系统公安机关配合。

林业系统的公安机关负责森林案件的立案侦查;大面积国有林区的林业公安机关还负责所辖范围内的反革命案件和其他刑事案件的侦查。未建立专门林业公安机关的,森林案件由所在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设在企业、事业单位的公安处、局、分局,负责本单位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

(五)边境管理区、海防工作区、对外开放口岸发生的反革命案件和其他刑事案件,由所在地公安机关主管部门负责侦查,边防保卫部门协助;边检、堵卡、海巡中发现的叛国外逃,偷越国(边)境,破坏国界标志,走私、贩毒,私运枪支弹药、国家秘密文件、珍贵文物出口以及其他违反边境管理法规的案件,由边防保卫部门侦查;涉及内地的重大、特别重大案件由边防保卫部门协同主管部门侦查。

(六)涉及几个县或者城市几个区的重大案件,由行署、市公安机关组织侦查;涉及几个地区(市)的重大案件,由省、自治区公安机关组织侦查,或者指定一个行署、市公安机关为主组织联合侦查。涉及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特别重大案件,由公安部组织侦查,或者指定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为主组织联合侦查。

(七)案件管辖不明的,由最先发现的公安机关或者由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的公安机关侦查。

第十一条 地方和军队互涉案件,按下列原则执行:

(一)现役军人(含在编职工)在地方作案被当场抓获的,由公安机关拘留后移交其所在部队保卫部门处理。

(二)现役军人与地方人员共同在部队营区作案的,以军队保卫部门为主组织侦查,地方公安机关配合;共同在地方作案的,以地方公安机关为主组织侦查,军队保卫部门配合。

(三)地方人员到军队作案的,由军队保卫部门与地方公安机关共同组织侦查。

(四)现役军人入伍前在地方作案应当追诉的,由地方公安机关提供犯罪证据材料,由军以上保卫部门审查。

(五)军人退出现役后,发现其在服役期间作案应当追诉的,由军队保卫部门侦查。

(六)退伍军人在离队途中作案的,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第三章 立案、破案、销案

第十二条 公安机关对于控告、检举或者扭送的犯罪人以及犯罪人投案自首的,都应当接受。不属于自己管辖的,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通知控告人、检举人、扭送人。

对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第十三条 对扭送、投案自首的以及口头提出控告、检举的,办案人员要当场问明情况并写成笔录,经控告人、检举人、扭送人、自首人确认无误后,在笔录末页写明:“以上笔录我看过(或者向我宣读过),和我说的相符”,并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填写《受理案件登记表》。控告人、检举人如果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姓名,应当为他保密。

第十四条 对受理材料,应当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应当立案的,填写《立案报告表》,则公安机关主管负责人审批;对于不需要作为刑事案件立案的,另行登记交主管部门调查处理。

第十五条 对于控告、检举的材料,经过审查认为不需要立案的,应当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检举人。控告人、检举人不服,复议的,应当报上一级公安机关审核并作出答复。

第十六条 决定立案侦查的重大和特别重大案件,应当拟定侦查工作方案。侦查工作方案的内容包括:

(一)对案情的初步分析和判断(包括对线索来源可靠程度和涉嫌范围的测定);

(二)侦查方向和侦查范围;

(三)查明案情应当采取的措施;

(四)侦查力量的组织和分工;

(五)需有关方面配合的各个环节如何紧密衔接;

(六)侦查所必须遵循的制度和规定;

(七)如属预谋犯罪案件,还应当提出制止现行破坏和防止造成损失的措施。

案情简单的,侦查工作方案可以从简。

第十七条 犯罪分子和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明并取得确实证据应当破案的,要填写《破案报告表》;重大和特别重大的案件,还应当提出破案报告。破案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案件侦查结果;

(二)破案理由和根据;

(三)破案的组织分工和方法步骤;

(四)其他破案措施。

破案后,应即依照有关规定,将被告人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交付预审。

第十八条 立案以后,发现有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之一,或者经过侦查否定了原来立案根据的,应当撤销案件。撤销案件,应当制作撤销案件报告。撤销案件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原来立案的根据和来源;

(二)案件侦查的结果;

(三)撤销案件的理由和根据。

第十九条 立案、破案、销案,由县以上的公安机关负责人或相当于这一级的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反革命案件的破案、销案,由行署、市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发生的一般刑事案件,对其立案、破案、销案,由所在单位保卫处、科负责人决定并向公安机关主管部门报告,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需要采取强制措施的,由公安机关审查和执行;重大和特别重大案件的立案、破案、销案,由公安机关主管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条 上级公安机关发现下级公安机关立案、破案、销案和侦查活动不当的,应当及时纠正。第二十一条 反革命案件、涉外刑事案件和其他重大刑事案件,发案地公安机关应当及时报告上一级公安机关;重大反革命案件和其他特别重大刑事案件,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应当及时报告公安部。

第四章 强制措施和羁押 第一节 拘 传

第二十二条 对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根据案件情况应予拘传的,或者经过传唤没有正当理由不到案的,可以拘传。

拘传必须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第二十三条 执行拘传的时候,要向拘传人出示《拘传证》。

第二十四条 对被拘传的人,在讯问结束后应当立即放回,不得变相关押。

讯问被拘传人,适用本规定第五章第一节的规定。第二节 取保候审 监视居住

第二十五条 对于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而不需要逮捕的;

(二)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而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方法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应当逮捕,但患有急性、恶性传染病或者其他疾病,采取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方法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应当逮捕,但正在怀孕或者哺乳自己未满1周岁的婴儿的妇女;

(五)对侦查羁押中的被告人,不能在法定期限内办结,而采取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方法没有社会危险性的;

(六)逮捕后发现具有

(三)项或

(四)项情形的。第二十六条 取保候审,应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签发《取保候审决定书》。

保人必须是年满18周岁,有政治权利、在当地有固定住所、同本案无牵连的公民。保人必须出具《保证书》。被告人所在单位和住地居(村)民委员会,也可以担保。

第二十七条 监视居住,应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签发《监视居住决定书》、《监视居住委托书》,由被告人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和受委托的单位执行。

对于被监视居住的被告人,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指定不得离开的区域,但不得变相拘禁。第二十八条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间,不计入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办案期限,但是不能中断对案件的侦查。

第二十九条 要向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被告人宣布,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国家法律;

(二)不得泄露案情,不得藏匿、毁弃证据,不得串通口供;

(三)保证随传随到;

(四)被取保候审的被告人,如果有正当理由需要外出,须经执行机关批准;外出3日以上的,须经原决定机关批准。被监视居住的被告人,如果有正当理由需要离开指定的区域须经原决定机关批准。第三十条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撤销或者变更:

(一)决定拘留、逮捕的;

(二)案件撤销的;

(三)作其他处理的;

(四)保人要求撤回《保证书》或不能履行义务的;

(五)被告人有正当理由需要改变居住地址的。撤销或者变更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措施,应当由原决定机关填发撤销或者变更的决定书。第三节 拘 留

第三十一条 依法拘留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由承办单位填写《呈请拘留报告书》,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签发《拘留证》。执行拘留的时候,要向被拘留人出示《拘留证》,宣布拘留,并责令被拘留人在《拘留证》上签名或者按指印,拒绝签名或者按指印的,应当加以注明。

第三十二条 对被拘留人,应当在拘留后的24小时内进行讯问,发现不应当拘留的,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发给《释放证明书》,立即释放。对需要逮捕而证据还不充分的,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第三十三条 拘留后,应当在24小时内,将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犯罪同伙闻讯后可能逃跑,隐匿、毁弃或者伪造证据的;

(二)犯罪集团的其他成员有待查证,但尚未采取相应措施的;

(三)不吐露真实姓名和住址的;

(四)其他有碍侦查或无法通知的。

上述情形排除后,应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

对没有在24小时内通知的,应当在卷中注明。第三十四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被拘留,执行拘留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向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三十五条 对不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无国籍的人,依法应当刑事拘留的,要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外事办公室和外国人主管部门的意见,根据案情报公安部或国家安全部审批。边沿地区或者其他地区因特殊情况来不及报批的,可以边执行拘留边报告。

第三十六条 被拘留的人,经过审查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3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1至4日。刑事拘留后,人民检察院对提请批准逮捕的被告人认为需要提讯的,公安机关应交付提讯。第四节 逮 捕

第三十七条 对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人犯,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提请逮捕。

第三十八条 需要逮捕人犯的时候,由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签署《提请批准逮捕书》一式3份,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

第三十九条 接到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决定书》后,由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签发《逮捕证》,并及时执行。

执行逮捕的时候,要向被逮捕人出示《逮捕证》,宣布逮捕,并责令被逮捕人在《逮捕证》上签名或者按指印,拒绝签名或者按指印的,应当加以注明。执行逮捕的人员不得少于2人。

由于被告死亡、逃跑或者有其他原因,不能执行逮捕或者逮捕未获的,应当在24小时内书面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或原决定逮捕的人民法院。第四十条 对被逮捕的人,必须在逮捕后的24小时内进行讯问;发现不应当逮捕的,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发给《释放证明书》,立即释放,并将释放理由书面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逮捕后,应当在24小时内,将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但有本规定第三十三条规定的情形之一时除外。第四十一条 对于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拘留人,必须立即释放。如果需要提请复议、复核,可将拘留变为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对于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而应当给予其他处理的,可在释放的同时,依法作出其他处理。释放被拘留的人,要发给《释放证明书》。

第四十二条 认为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决定有错误要求复议的,应当在5日内写出《要求复议意见书》送交同级人民检察院复议。如果意见不被接受认为有再议必要的,应当在7日内写出《提请复核意见书》,连同人民检察院的《复议决定书》,一并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复核。

第四十三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决定逮捕被告人时,由县以上公安机关凭人民法院《逮捕人犯决定书》或者人民检察院《决定逮捕通知书》,签发《逮捕证》,执行逮捕。逮捕后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按照法律规定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需要搜查的,由县以上公安机关签发《搜查证》,并配合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进行。

第四十四条 到外地逮捕人犯的时候,执行人员应当携带《批准逮捕决定书》、《逮捕证》、介绍信,被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协助执行。

如果用函件委托外地公安机关代为逮捕人犯时,应当寄去《批准逮捕决定书(副本)》及人犯的主要材料。受委托地公安机关逮捕人犯后,应当立即通知委托地的公安机关提解。提解人员不得少于2人。第五节 羁 押

第四十五条 看守所收押被拘留、逮捕的人犯,必须凭《拘留证》、《逮捕证(副本)》以及追捕逃犯和押解人犯的证明文件。

查获通缉在案的或者越狱逃跑的人犯后,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收押。

第四十六条 看守所对人犯必须按照规定分别关押。女犯由女看守看管。

第四十七条 看守所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看守、警戒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履行职责。

第四十八条 被告人患病的,看守所应当及时治疗;病情严重或者需保外就医的,应当立即向办案单位报告。被告人死亡,应当报告公安机关主管负责人,并由看守所、办案单位会同人民检察院共同查明死因,作出死亡鉴定,做好善后工作。

第四十九条 看守所应当严格掌握人犯法定羁押期限,对超过羁押期未作处理的,应当及时通知办案单位和人民检察院。

第五十条 对于被告人的申诉、上诉书,看守所必须及时转送有关机关处理,不得拖延或者阻挠。控告司法工作人员的,不论其提出形式是口头的或者书面的,都应当立即报告人民检察院。

第五十一条 持有专用介绍信和工作证的律师或者经人民法院准许的辩护人依法要求会见被告人的时候,看守所应当按照规定提供方便。第五章 侦查 预审 第一节 讯问被告人

第五十二条 对于被告人,经派出所长或者相当于这一级以上的公安保卫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用《传唤证》或者口头传唤他到派出所或者其他适当地点进行讯问。

提讯在押的被告人,用《提讯证》。讯问被告人,侦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

第五十三条 讯问人员应当了解案情和证据材料,制订讯问计划,列出讯问提纲。

第一次讯问,应当问明被告人的姓名、化名、曾用名、出生年月日、住址、籍贯、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社会经历,是否受过刑事处罚或行政处分等情况,严防错拘错捕。

第五十四条 讯问的时候,要认真听取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严禁刑讯逼供或者使用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对被告人提出的反证要认真查核。

第五十五条 讯问不满18周岁的被告人,可以通知他的法定代理人到场。

讯问聋哑被告人,应当有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参加,并在讯问笔记上注明被告人的聋哑情况,以及翻译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职业。

讯问不通晓当地语言文字的人、外国人,应当配备翻译人员,为他们翻译。

第五十六条 记录人要将问话和被告人的供述或者辩解不失原意地记录清楚。书写讯问笔录应当用钢笔、毛笔或者其他能长期保持字迹的书写工具。第五十七条 讯问笔录应当交给被告人核对或者向他宣读。如记录有差错、遗漏,应当允许被告人更正或者补充,并按指印。笔录经被告人核对无误后,应当在末页写明“以上笔录我看过(或向我宣读过),和我说的相符”;被告人应当在笔录上逐页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拒绝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的,应当在笔录上注明。

讯问人员、记录人员以及翻译人员必须在讯问笔录上签名。讯问笔录上所列项目应按规定填写齐全。讯问重大案件的被告人,在文字记录的同时,可以录音记录。

第五十八条 被告人请求自行书写供述的,应当准许;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要求被告人亲笔书写供词。被告人应当在亲笔供词的末页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侦查人员收到后,应当在首页右上方写明“于某年某月某日收到”,并签名。第二节 询问证人

第五十九条 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与被告人,被害人是近亲属或者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人外,可以吸收公民协助调查。

第六十条 询问证人,可以到证人的所在单位、住所或者证人同意的适当地点进行。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通知证人到公安机关提供证言。

询问证人应当个别进行,并要向证人出示公安机关、保卫组织的证明文件或者侦查人员的工作证。第六十一条 询问前应当了解证人的身份、证人和案件、被告人、被害人的关系。询问时,应当告知证人要如实地提供证据、证言,讲明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应负的法律责任;让他先就所知道的案件情况作详细辅述,然后再进行询问。

讯问人不准向证人泄露案情或者表示对案件的看法,严禁用威胁、引诱和其他非法方法询问证人。第六十二条 本规定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的规定,也适用于询问证人。

第六十三条 询问被害人,适用本节各条规定。询问不满18周岁的被害人,可以通知他的法定代理人到场。

对于被害人的个人阴私,应当为他保守秘密。第三节 勘验、检查

第六十四条 发案地公安派出所、驻乡人民警察或者保卫组织要妥善保护犯罪现场,注意保全证据,控制犯罪嫌疑人,并立即报告主管部门,执行勘验人员接到通知,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勘查现场,应当持有《刑事犯罪现场勘查证》。

第六十五条 勘查现场的任务,是查明与犯罪有关的情况,发现和搜集证据,研究分析案情,判断案件性质,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为破案提供线索和证据。

需要迅速采取搜索、追踪、堵截、警犬鉴别、控制销赃等紧急措施的,应当立即报告侦查本案的指挥人员。勘查现场,应当按有关规定要求拍摄现场照片,制作现场笔录和现场图。重大案件,特别重大案件的现场,有条件的,还应当录像。第六十六条 重大、特别重大案件的现场勘查,由县以上公安机关主管部门负责。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发生的重大案件现场,以所在地公安机关主管部门为主,本单位保卫处、科和当地公安派出所协助勘查。

公安派出所和保卫处、科对管区内或单位内发生的一般案件现场,有条件的,可以自行勘查。

第六十七条 现场勘查,一般案件由主管部门负责人指定的人员指挥;重大、特别重大案件由主管部门负责统一指挥,必要的时候,发案地公安机关负责人应当亲自到现场指挥。

涉及两个市、县以上的重大案件现场,应当由主要一方或上一级公安机关主管部门负责人统一指挥。第六十八条 勘查现场可以邀请有关专业人员参加。勘查重大案件的现场时,预审部门可以派人参加,必要时,应当商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现场勘查必须邀请两名与案件无利害关系、为人公正的公民作见证人。

第六十九条 为了确定被害人、被告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者生理状态,需要对人身进行检查时,除紧急情况外,须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检查妇女身体,应由女工作人员或医务人员进行。第七十条 为了确定死因需要解剖尸体或者开棺检验的,必须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并商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开棺检验要通知死者家属到场。

第七十一条 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侦查实验:

(一)确定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听到或看到;

(二)确定在一定时间内能否完成某一行为;

(三)确定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发生某种现象;

(四)确定在某种条件下某种行为和某种痕迹是否吻合一致;

(五)确定在某种条件下使用某种工具可能或者不可能留下某种痕迹;

(六)确定某种痕迹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变异;

(七)确定某种事件是怎样发生的。

侦查实验必须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在紧急情况下,现场勘查指挥人员或者主管部门负责人可以决定。

第七十二条 侦查实验应当注意选择适当的实验地点和时间。禁止一切足以造成危险、侮辱人格或者有伤风化的行为。

第七十三条 进行侦查实验,必要的时候可以商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如果需要某种专门知识,应当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参加。

侦查实验的经过和结果要制作笔录,由参加侦查实验的人员签名。第四节 搜 查

第七十四条 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可以对被告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搜查证》由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签发。执行拘留、逮捕的时候,遇有下列紧急情况之一时,不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

(一)身带行凶、自杀器具的;

(二)可能隐藏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的;

(三)可能毁弃、转移犯罪证据的。第七十五条 搜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要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

搜查时,应当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单位负责人或者其他见证人在场。

搜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进行。

第七十六条 搜查笔录由侦查人员、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单位负责人或者其他见证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如果被搜查人和他的家属不在现场或者拒绝签名(盖章)和按指印。应当在笔录上注明,搜查时不得损坏被搜查人的财物,不得提取与案件无关的物品。

第五节 收集和扣押物证、书证

第七十七条 收集物证、书证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及时主动进行,多方获取能够证实被告人有罪、无罪以及犯罪情节轻重的一切事实。

第七十八条 向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收集或者调取证据时,侦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持有公安机关介绍信和侦查人员工作证。

需要向本辖区以外的单位和公民收集或者调取物证、书证的,可以由县以上公安机关发函、说明收集或者调取物证、书证的种类、内容、证明事项、委托当地公安机关代办。受委托的公安机关应当积极协助办理。

凡以单位名称加盖公章的书证,应当有签发人的签名或者盖章。

第七十九条 为了确定被告人和物证,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或者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由被害人、目睹人或知情人对可证明有犯罪嫌疑的人和物进行辨认。

辨认经过和结果要制作笔录,由侦查人员和辨认人共同签名。

辨认被告人,应当按辨认规则进行。

第八十条 在现场勘验或者搜查中发现可用以证明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的各种物证、书证需要扣押的,由现场指挥人员决定。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的证据,应当严格保密。与案件无关的物品、文件,不得扣押。

决定扣押的物证、书证,要查点清楚,当场开列清单一式二份,写明物品名称、牌号、规格、数量、重量、质量、特征及其来源,由侦查人员、见证人和持有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后,一份交给持有人,一份交给公安机关保管人员(结案时附卷)。对于决定扣押而又不便提取的物品,应当现场加封,妥为保存;不能加封的物品,应当责成专人负责保管。

第八十一条 需要扣押被告人的邮件、电报的时候,按照1979年4月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邮电部颁发的《执行逮捕、拘留的机关扣押被逮捕、拘留人犯的邮件、电报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第八十二条 需要向银行查询或者要求暂停支付与案件有关的储蓄存款时,必须持有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的查询公函或者发出书面通知。

查询或者暂停支付华侨、归侨、侨眷储蓄存款时,由行署、市以上公安机关征求当地侨务部门意见后,依照前款规定手续办理。

第八十三条 对物证、书证要认真登记,妥为保管。对于不能存入卷宗的物证,应当拍成照片;容易损坏、变质的物证、书证,应当用笔录、绘图、拍照、录像、制作模型等方法加以保全。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录音录像带,应记明案由、对象、录取的时间、地点、磁带的规格、应用长度等,并妥善保管。第八十四条 对查获的下列物证、书证和违禁品,原物(或留样)需要存卷的,随卷保存;不便随卷保存的,应当拍成照片,存入卷内;原物于结案后,分别送交主管部门处理或者按规定销毁:

(一)具体描写性行为或露骨宣扬色情淫荡形象的录像带、录音带、影片、电视片、幻灯片、照片、图画、书籍、报刊、抄本,印有这类图照的玩具、用品,以及淫药、淫具;

(二)武器弹药、管制刀具,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鸦片,海洛英、吗啡等毒品;

(三)反动传单、标语、信件和其他反动宣传品;

(四)各种计划供应票证;

(五)党和国家的机密文件、图表资料。第六节 追缴赃款赃物

第八十五条 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违禁品和犯罪时使用的本人所有的财物,应当予以没收。

被犯罪分子卖掉的赃物,如果买主确实知道是赃物而购买的,应当将赃物无偿追回;对买主确实不知道是赃物而又找到失主的,应当由犯罪分子按实价赎回原物归还失主或者赔偿损失;犯罪分子确实无力赎回的,可根据买主与失主双方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理。

第八十六条 对查获的赃款赃物及赃物变价款的处理,按照财政部1986年12月31日发布的《罚没财物和追回赃物管理办法》执行并注意下列事项:

(一)应当退还失主的要积极寻找失主,退还失主本人或者丢失单位。退还时,应当先拍照,并由领取人或者领取单位写出收据,存入案卷。

(二)查获的赃款赃物中,属于国营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城乡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财物,在一般情况下,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核准,归还原单位。已作财产损失报销了的,其追回的赃款和赃物的变价款,如数上缴国库。

(三)对不能及时找到失主而又容易腐烂变质和其他无法保管的赃物;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先委托商业部门变卖,所得价款,暂予保存,待结案时一并处理,如无法变卖的,可以销毁。对变卖的和销毁的赃物,要进行登记,说明情况,必要时可以拍照存档。大牲畜可以先委托生产单位饲养使用,结案时再作处理。

(四)对公安机关直接处理的案件中应当退还失主但又找不到失主的或者通知失主后超过半年不来领取的赃款赃物,全部送交财政部门。

第八十七条 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或者转送其他有管辖权的机关或者将案犯解送外地处理的时候,赃款赃物除应当退还失主的以外,随案移交。

移交赃款赃物的时候,由接收人、移交人当面查点清楚,并在交接单据上共同签名。

第八十八条 严禁借用、挪用、调换、私分和侵占赃款赃物。对违反者,给予行政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节 鉴 定

第八十九条 刑事技术鉴定的范围,必须是与案件有关的物品、文件、痕迹、人身、尸体。刑事技术鉴定,由县以上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部门或者其他专职人员负责进行。

鉴定人应当按照鉴定规则,运用科学方法,客观地作出鉴定结论;对鉴定结论意见分歧的,应当报送上一级公安机关的刑事技术部门检验核定。《鉴定书》由鉴定人签名并注明技术职称,加盖刑事鉴定专用章。

需要聘请有关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的,由县以上公安机关发给聘请书。

第九十条 对鉴定结论,办案单位或办案人认为不确切或者有错误,以及被告人提出合理申请的,应当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但不得强迫和暗示鉴定人或鉴定单位作出某种结论。

第九十一条 需要送上级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部门复核鉴定结论时,应当送鉴定物和对比样本、原鉴定书或者检验报告,并说明提请复核的原因和要求。第八节 通 缉

第九十二条 应当逮捕的被告人如果在逃,县以上公安机关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可以直接发布通缉令;毗邻的和有固定协作任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行署、市、县公安机关,按协作规定可以互相抄发通缉令,同时报上级公安机关备案;需要在全国或者跨协作区通缉重要逃犯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上报公安部,由公安部发布通缉令。

第九十三条 通缉令中应当写明被通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衣着和体貌特征并附案犯近期照片。有条件的,可以附指纹及其他物证的照片。除了必须保密的事项,应当写明发案的时间、地点和简要案情。通缉令必须加盖发布机关的印章。通缉令发送范围,由签发通缉令的负责人决定。第九十四条 通缉令发出后,如果发现新的重要情况,可以补发通报,通报必须注明通缉令的编号和日期。人犯捕后,要立即撤销通缉令。

第九十五条 各地公安机关接到通缉令,必须及时布置,积极查缉。查获被通缉人后,要迅速通知发布机关核实。第九节 侦查终结

第九十六条 被告人在侦查中的羁押期限不得超过2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应当在期限届满7天前制作《提请批准延长羁押期限意见书》,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送请同级人民检察院转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1个月。

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和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在前款规定的侦查羁押期限内不能办结的,可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2个月。特别重大、复杂的案件,依法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后仍不能终结的,应当在期限届满15天前制作《提请批准延长羁押期限意见书》,按法定程序,提请批准再次延长侦查羁押期限。

被告人在侦查中的羁押期限,从拘留之日起计算。未经拘留直接逮捕的,从逮捕执行之日起计算。在侦查羁押期间,发现被告人另有重要罪行,可以经人民检察院批准补充侦查,其侦查羁押期限从人民检察院批准之日起重新计算。

第九十七条 案件经过预审,取得能够证实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以及犯罪情节轻重和各种证据,没有

发现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法律手续完备,应当及时结案。

第九十八条 可以结案的案件,应当制作结案报告,结案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被告人的基本情况;

(二)是否采取了强制措施及其理由;

(三)被告人的犯罪事实、证据和认罪表现,或者否定犯罪的根据。

(四)处理意见。

结案后的处理,由公安机关主管负责人审核批准,重大、特别重大案件应当经过集体讨论决定。第九十九条 对于犯罪事实、情节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应当制作《起诉意见书》,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被告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但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应当免除刑罚的,应当制作《免予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在结案处理前发现不应当对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被告人已被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并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

第一百条 移送案件的时候,只移送诉讼卷,侦查卷由公安机关存档备查。秘密侦察获取的材料,需要作为证据公开使用时,按照规定采取相应的处置。

第一百零一条 移送共同犯罪案件,在《起诉意见书》中,应当写明每个被告人在案件中的地位、作用、具体罪责和认罪态度,分别提出处理意见。第一百零二条 人民检察院决定免予起诉或者不起诉的案件,被告人在押的,应当立即释放;如果被告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需要由公安机关另行处理或者人民检察院建议公安机关作其他处理的,经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同时依法作其他处理。

第一百零三条 公安机关认为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免予起诉或者不起诉的决定有错误的时候,可以在5日内要求复议。如果意见不被接受而有再议必要的,可以在7日内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复核。第一百零四条 被害人提出附带民事诉讼的,应当记录在案,移送起诉或免予起诉时,在《起诉意见书》或者《免予起诉意见书》的末页注明。第十节 补充侦查

第一百零五条 案件移送后,人民检察院退回补充侦查的,应当按照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决定书》中提出的要求,在1个月内补充侦查完毕。

经过补充侦查,发现不应移送起诉的,撤回《起诉意见书》;如果发现新的同案犯或者新的罪行,可根据情况重新制作《起诉意见书》或者制作《补充起诉意见书》。

第一百零六条 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移送起诉或者免予起诉的案件中遗漏同案犯,要求追回逮捕、移送起诉时,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后,对于需要逮捕的,按照本规定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办理;对于应当起诉或者免予起诉的,按照本规定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办理;对于应当由公安机关另行处理的,按照本规定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办理。

第六章 执 行

第一节 监督 考察

第一百零七条 对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由县(市)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以及相当于这一级的公安机关指定罪犯住地的公安派出所、驻乡人民警察或者有关单位的保卫组织具体执行。在交付具体执行时,应当根据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和《执行通知书》,向所在单位或住地的群众宣布犯罪事实和管制或肃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以及罪犯在执行期间必须遵守的规定。

执行期满,由县(市)公安机关通知本人,并向群众公开宣布解除管制或者恢复政治权利。解除管制的,应当发给《解除管制通知书》,如果附加剥夺政治权利,还应当同时宣布恢复政治权利。

被判处管制的罪犯,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应当依法予以减刑的时候,由县(市)公安机关提出书面意见,报请人民法院审核裁定。第一百零八条 执行机关要向被判处管制的罪犯宣布,在服刑期间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国家法律,服从群众监督;

(二)每月向监督考察执行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迁居必须报告公安机关批准,外出必须报告执行机关批准,在1个月内外出不得超过10日。准许外出的,由公安机关发给证明,所去地的公安派出所或者驻乡人民警察在证明上注明来去时间和表现情况,由被管制人交回监督考察执行机关。第一百零九条 对于被判外拘役、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罪犯,由公安机关交他的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考察。公安机关应当每季度向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了解罪犯的表现情况。如果没有再犯新罪,缓刑考验期满,由公安机关向本人宣布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并通知原判决的人民法 院。

第一百一十条 被假释的罪犯,在假释考验期间,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如果没有再犯新罪,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通知本人。

第一百一十一条 要向宣告缓刑和被假释的罪犯宣布,在执行期间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国家法律;

(二)定期向执行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迁居或外出要向所在单位或者执行机关报告。

第一百一十二条 对刑诉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公安机关责成罪犯住地的公安派出所执行,基层组织或者原所在单位协助进行监督,公安机关应将有关情况通报罪犯所属劳动改造机关。

第一百一十三条 对判处拘役宣告缓刑的罪犯,需要减刑的,由缓刑考察地公安机关向当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由当地人民法院裁定;对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罪犯需要减刑的,由缓刑考察地公安机关向当地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由中级人民法院裁定。

第二节 对又犯新罪案犯的处理

第一百一十四条 看守所羁押的人犯又犯新罪的,由案犯主管单位侦查核实后,写出《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所在地人民检察院处理。

第一百一十五条 监外执行的罪犯,在监外执行期间又新犯罪需要收监执行的,由当地公安机关直接通知原所在劳改单位解回收监;应当由犯罪地执行刑罚的,县以上公安机关要将罪犯事实和处理结果,及时通知原所在劳改单位。

第一百一十六条 剥夺政治权利、管制、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和假释的罪犯,在服刑期间又犯新罪需要移送起诉的,由公安机关移送当地人民检察院处理。对于因犯有新罪,撤销假释的罪犯,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后,原则上仍送原所在劳改单位执行。

第七章 释 放

第一百一十七条 看守所凭《释放通知书》填发《释放证明书》,释放被告人。

第一百一十八条 释放的时候,必须如数发还代为保存的个人财物,当面点清,交本人签收。

被释放的人如果身体有病,应当通知他的家属前来接领或者派人送回。

第一百一十九条 被释放的人捕前所在地或者直系新属所在地的户口登记机关,应当凭《释放证明书》给予办理入户登记手续。

第八章 附 则

篇3:公安分局关于办理吸毒案件的暂行规定

关键词:轻伤;基层;处警;证据

轻伤害案件大多由偶发矛盾、家庭、邻里纠纷、买卖纠纷或其他个人利益矛盾引起的,是非对错难以简单划清。案发时,双方矛盾激化、情绪激动,当事人直接接触而造成身体伤害,双方对立情绪很强。而且取证困难,现场证人与双方当事人有关系,作证时顾虑重重,不作证、不如实作证的情况屡见不鲜。与此同时基层警力不足、少数群众诉求不合理、公民权利意识增强而义务意识淡薄等客观因素,当事人对办案民警的要求非常严格甚至苛刻,一旦处理不当就极易造成当事人不满,甚至会导致受害人长期上访,增加办案成本、产生不良影响。这些特点明显有别于其他案件,因此,强化轻伤案件的办理技巧、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一、办案单位在办理轻伤害案件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是案发后处警不规范,调取证据不及时。轻伤害案件发生后,办案民警都会根据现场当事人的伤势情况,安排相关人进行就医,往往主要当事人会离开案发现场。办案民警此时多数也会搁置此事,待双方当事人伤愈或者可以配合工作了才开展具体工作。而现场工作多数民警都没有及时开展,导致现场证据丢失,人证、物证无法获取,致使案件往往陷入案件不清,证据不足的僵局。

二是民警证据意识不强、案发后调查取证不全面。案件发生后办案民警往往忽视了现场勘验及走访调查等取证工作。一方面,不少民警到达现场后,只顾平息事态,或认为必须等伤情鉴定出来后再决定立案调查与否,调查取证意识有待加强,甚至懒于调查取证,只做双方当事人的笔录,没有做现场笔录,更别说勘验现场。对双方的最初伤情、作案工具没有及时固定和提取,导致关键性物证不能取得,直接影响案件的进度。同时由于对案件重视程度不够,对案件的嫌疑人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导致案件一旦升格后极容易出现嫌疑人串供、逃窜等情况。另一方面,由于事发突然或现场混乱,时间稍长往往很多受害人说不清自己怎样受伤、是谁致伤,有的案件在案发后双方当事人为推脱责任故意隐瞒事实,对办案民警只说对方打伤自己,对方拿的什么工具、打在自己何处、打了几下说的很清楚,但对自己如何打别人、别人的伤是怎样形成的,不是说不知道就是说忘了,或者在民警问到关键处时,就主动推卸责任,不能很好的固定证据准确的把握案件事实。三是由于民警忽视调查走访,在案件发生后由于没有及时走访知情群众,造成过后回头查证时,找不到证人,或因错过最佳的取证时机造成证人有顾虑拒不作证、作假证等,致使案情真假难辨。

三是案件处理不恰当。民警在办理伤害案件的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案件性质进行依法处理,个别案件调解工作流于形式、走過场,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办案单位有效办结轻伤案件的对策

一是现场处置迅速稳妥。接警后应及时派出民警赶赴现场处置,防止出警迟缓导致事态失控引发更大冲突。民警到达现场后,应认真开展现场取证工作,要查找、扣押作案工具,收集、提取证物,拍摄现场照片,绘制方位草图。并及时向现场周围知情群众、双方当事人了解事发经过、伤势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处置措施,伤情严重的应及时送医院诊治,并及时传唤嫌疑人接受调查。但不要轻易对案件定性处理表态,以防言辞失当、态度生硬引发当事人及亲属的误解,被人抓住把柄借机生事。

二是调查及时全面客观。发案后迅速制作案卷,固定证据,防止出现时过境迁难以回忆、双方当事人有准备后回避事实、证人受到外界干扰不能客观反映等情况形。制作笔录时要客观详尽,排除外界干扰。同时要对证人证言进行审查:证人与案件有利害关系,证言来源是否客观,是否受到外界不当影响,与其他证据是否存在出入。

三是处理依法及时妥善。接警后应及时办理受案手续,不能拖到准备作出处罚或采取强制措施才办理法定手续。收到构成轻伤以上的伤势鉴定结论后,应及时立案,并视情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由邻里关系等民事纠纷引起的伤害案件,嫌疑人人身危险性小,社会危害不大的,属于意气用事的案件。只要当事人双方自愿或同意调解,都要尽力调处。这对于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既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有利于被告人改过自新。但是对一些主观恶性大,手段恶劣,社会影响坏,不适应调解(和解)程序的案件,应按照程序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处罚,或采取强制措施移送审查起诉,以达到震慑犯罪、警示社会的作用。

办理伤害案件时,民警应更加重视执法方式方法方面的要求,把握好自身的态度,防止方式方法不当而引起群众误解。在与当事人交谈过程中,应善于控制情绪,掌握说话技巧,尽量使用中立的语言,多讲一些同情性、法律政策性的话语,树立有理、有利、有节的形象,切忌在讲话中出现有倾向性、情绪性、侮辱性的语言。在群众对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不清楚、不理解时,应善于沟通解释,不能简单应付或态度粗暴。在采取强制措施时,应充分考虑案发起因、受害人是否过错在先、暴力程度、悔改表现、前科情况等因素而合理选择适用,防止受害方借机漫天要价的情况。

总之,对于轻伤害案件这种易发于基层群众之间的普遍性案件,作为办案民警要规范执法、注重细节、讲究方式、合情合理,化解好基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孙茂利.《新刑事诉讼法释义与公安实务指南》,2012年4月第1版

[2]孙茂利.《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释义与实务指南》,2013年3月第1版

[3]孙茂利.《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释义与实务指南》,2013年1月第1版

作者简介:

篇4:公安分局关于办理吸毒案件的暂行规定

关于办理执行程序中追加、变更被执行人案件的暂行规定

(粤高法发[2009]19号,2009年3月3日印发)

正确办理民事执行程序中申请追加、变更被执行人的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一条在案件执行过程中,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执行法院依法追加、变更案外人为案件被执行人。

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追加、变更被执行人的,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同时应当提交相应的证据材料。

第二条执行法院立案庭应当在收到追加、变更被执行人的申请材料之日起7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审查决定。经审查决定立案的,应于作出立案决定之日起3日内将立案情况书面通知各当事人,并根据不同申请事由,按下列情况分别将有关卷宗材料移送执行机构或相关民事审判庭审查:

(一)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以下列事由提出追加、变更被执行人申请的,由执行机构负责审查:

1、因债务人死亡,申请变更其继承人、受遗赠人、遗嘱执行人、遗产管理人为被执行人的;

2、因债务人被宣告失踪,申请追加或变更其财产代管人为被执行人的;

3、因债务人的名称变更,申请将变更名称后的主体变更为被执行人的;

4、因作为债务人的企业法人合并,申请变更合并后企业法人为被执行人的;

5、因未成年人侵权引起的民事责任,而执行依据将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确定为被执行人,在该未成年人成年后,申请追加其为被执行人的;

6、因执行依据确定的债务依法转移给第三人或由第三人承担的,申请变更该第三人为被执行人的。

(二)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以下列事由提出追加、变更被执行人申请的,由相关民事审判庭负责审查:

1、因债务人个人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申请追加其家庭成员为被执行人的;

2、因作为债务人的企业法人未经清算即注销,申请变更清算人或负有清算义务的人为被执行人的;

3、因作为债务人的企业法人分立,申请追加或变更分立后企业法人为被执行人的;

4、因被执行人的财产被其上级机关或其他组织无偿调拨给其他企业或个人,申请追加取得资产的企业或个人为被执行人的;

5、因投资人注册资金不实或抽逃注册资金,申请追加投资人为被执行人的。

第三条相关民事审判庭、执行机构应当组成合议庭对当事人申请追加、变更被执行人的案件进行审查,并于立案之日起30日内作出追加、变更被执行人或驳回申请追加、变更被执行人的裁定。

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不服上述裁定的,可以于收到裁定书之日起10日内向执行法院提出书面执行异议,同时提交有关证据材料。

第四条执行法院立案庭负责对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执行异议申请进行审查,并于收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异议申请人。

决定立案的,立案庭应当于作出决定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根据执行异议案件的性质,将执行异议的卷宗材料移交相关民事审判庭审查。

第五条民事审判庭办理上述执行异议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审查,并于立案之日起15日内依法作出裁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办理期限的,须经本院院长批准。

第六条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不服执行法院作出的执行异议裁定的,可以于收到裁定书之日起10日内向执行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书面申请执行复议,并提交相关证据材料。

第七条上一级人民法院立案庭负责对复议申请进行审查,并于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7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同时书面通知复议申请人。

第八条决定对复议案件立案的,立案庭应当于作出立案决定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根据执行复议的性质,将复议案件的卷宗材料移交相关民事审判庭审查。

第九条 民事审判庭审查执行复议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并于立案之日起30日内依法作出裁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办理期限的,须经本院院长批准。

第十条 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追加、变更被执行人,同时请求查封、冻结、扣押案外人财产的,由执行法院立案庭负责审查、处理。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提供相应财产担保的,一般应裁定查封、冻结、扣押案外人的财产,但在执行异议、复议审查期间,不得对上述被控制财产采取处分性措施。

因查封、冻结、扣押错误导致案外人财产损失的,申请追加、变更被执行人的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篇5:公安分局关于办理吸毒案件的暂行规定

《公安机关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

公通字〔2004〕12号(2004年2月19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

为规范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解决多头管辖、管辖不明等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有关法律和规章的规定,经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税务总局意见,公安部制定了《公安机关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有关问题,请及时报部。

公安部

二○○四年二月十九日

公安机关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的管辖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有关法律和规章的规定,结合公安机关的办案实际和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的特点,制定本规定。

一、偷税案、逃避追缴欠税案(刑法第201条、第203条)

纳税人未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向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的,由税务登记机关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管辖。如果由纳税义务发生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纳税义务发生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管辖;纳税人未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需要向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的,由纳税义务发生地或其他法定纳税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管辖。

扣缴义务人偷税案适用前款规定。

二、抗税案(刑法第202条)

由抗税行为发生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管辖。

三、骗取出口退税案(刑法第204条第1款)

由骗取出口退税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管辖,其他涉案地公安机关予以配合。

四、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案(刑法第205条)

为他人虚开案件,由开票企业税务登记机关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管辖;为自己虚开案件、让他人为自己虚开案件,由受票企业税务登记机关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管辖;介绍他人虚开案件,可以与为他人虚开案件、让他人为自己虚开案件并案处理。

对于自然人实施的前款规定的虚开案件,由虚开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管辖。如果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的,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管辖;必要时,可以由主要犯罪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管辖。

对为他人虚开、为自己虚开、让他人为自己虚开、介绍他人虚开等几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且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的,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管辖;必要时,由票源集中地或虚开 1 行为集中企业的税务登记机关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管辖。

五、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案、非法制造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案、非法制造发票案(刑法第206条、第209条第1款、第2款)

由伪造地、非法制造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管辖。

六、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案、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案、出售非法制造的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案、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案(刑法第206条、第208条第1款、第209条第1款、第2款)

由出售地、购买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管辖;在办理本条规定的案件过程中,发现伪造地、非法制造地的,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管辖,伪造地、非法制造地公安机关予以配合;如果由伪造地、非法制造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将案件移交伪造地、非法制造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管辖。

七、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案、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案、非法出售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案、非法出售发票案(刑法第207条、208条第1款、第209条第3款、第4款)

由出售地、购买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管辖。如果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管辖;必要时,可以将案件移交票源集中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管辖。

八、对于本规定第一条至第七条规定的案件,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管辖。

九、对于本规定第一条至第七条规定的案件,凡是属予重大涉外犯罪、重大集团犯罪和下级公安机关侦破有困难的严重刑事案件,由地(市)级以上公安机关管辖。

十、对管辖不明确或者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的案件,可以由有关公安机关协商确定管辖。对管辖有争议或者情况特殊的案件,可以由共同的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管辖。

上一篇:李校长校庆致辞下一篇: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