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女》阅读及答案

2024-05-25

《镜湖女》阅读及答案(精选5篇)

篇1:《镜湖女》阅读及答案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14、A

15、B

16、评分说明:按如下三个方面评分。一、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三、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

篇2:《镜湖女》阅读及答案

镜湖女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湖中居人事舟W,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篇3:贫女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②,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俭梳妆:“俭”通“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穿着打扮。②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用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手法。

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投靠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

②共怜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1)试简要分析贫女的形象。(3分)

(2)近人俞陛云指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你赞同此说法吗?请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主要通过对比来塑造贫女这一人物形象,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4)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家境贫寒、心灵手巧、抑郁惆怅而不同流俗。贫女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已到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一双巧手,敢在人前夸口;绝不迎合流俗而把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和别人争妍斗丽。

(2)赞同。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3)①将贫女对高超的才干和不同流俗的品格的追求与世俗之人对时尚、浮华的追逐进行对比,②贫女自身贫贱、无人理睬的地位与贫女不同流俗的品格与高超才干进行对比

(4)良媒不问蓬门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修美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格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做嫁衣裳”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已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中,贫女道出了自己于待嫁之年打算托付良媒,考虑到家境贫寒却更加伤感的境况。

B. 颔联表现贫女期待有人能够欣赏她高雅的格调,能够和她一样乐于过简朴的生活。

C. 颈联写贫女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不会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迎合流俗。

D. 诗人塑造贫女的形象,没有借助景物描写,而是直接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举止加以刻画。

(2)下列诗句所抒之情与本诗“自伤”的情感相近的两项是(4分)

A.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D.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

E.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3)近代俞陛云评价本诗:“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诗境浅说》)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以上评论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⑴D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借助景物描写,也没有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举止加以刻画,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

⑵答案:A D

评分建议:4分。每答对一个得2分;每多答一个倒扣2分,扣至0分为止。

⑶答案示例:评论点明了本诗的比兴意义,“拟托良媒益自伤”,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无人举荐的苦闷与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才高德贤、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吧?诗情哀怨沉痛,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同时寄寓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不平。

评分建议:4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作恰当的.分析,3分。

译文

贫家的女儿不识绮罗的芳香,想托个良媒说亲更感到悲伤。

谁能爱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调?却都喜欢时下正流行的俭妆。

敢夸十指灵巧针线做得精美,决不天天描眉与人争短比长。

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赏析:

《贫女》是唐代诗人秦韬玉的作品。此诗诉说贫女悲惨的处境和难言的苦衷。诗人把贫女放在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贫女内心深处的苦痛,着意刻画贫女持重清高的品行,对贫女给予深切同情,也寄寓着作者的不平和感慨。全诗没有典故,不用比拟,语言质朴,以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诗作蕴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其中最后“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广为流传,是人所共称的佳句。

篇4:减字木兰花淮上女阅读答案及赏析

词的下阕写她被驱赶向西,而她的心却一直向东。“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作者眷恋山河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天涯沦落,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怀抱?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这一去,也许是永无归日了,只能此刻回首东望,直至“遮断”为止。“东望眼”三字,真实地写出了被掳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进而不断回望故乡的情景,极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面对着这一切,“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这恨,是指对金人南犯之恨,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南逃之恨;这愁,是为乡土遭受蹂躏而愁,为被掳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愁。旧恨加新愁,让一个弱女子如何经受得了!“恨旧愁新”四字,一般用作“新愁旧恨”,语意显得平淡。而将“恨”、“愁”二字前置,不但使句尾协韵,加强了音韵美,且构成了两个节奏紧促、意思完整的短句,使人感到语新气逼。末句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形象。“有泪无言”,是她的一腔悲愤无处、也无人可以倾诉,只有和着泪水忍声吞下这时代加给她的深重灾难,这实际上也是对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种无声的谴责。“晚春”既点出被掳的时间,也含有春光将逝无可奈何的情思。

这首小词诉说的是一个被金人暴力胁迫的无力抗争的弱女子的遭遇与悲苦,凄恻动人,它能引起人们对女主人公的无限同情。词的形式义富有民歌的特色,写山写水,说愁说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读之令人回肠荡气。

个人资料:

篇5:女冠子 元夕阅读答案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隆5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女冠子・元夕字词解释:

①蕙:香草名。

②宝钗楼:宋时著名酒楼,此处泛指精美的楼阁。

③琉璃:指灯。宋时元宵节极繁华,有五色琉璃灯,大者直径三四尺。

④暗尘明月:指元宵节灯光暗淡。

上一篇:1安全生产技术措施与施工组织设计编审制度下一篇:名著《家》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