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备课

2024-05-07

五年级上册科学备课(精选6篇)

篇1:五年级上册科学备课

第1课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准备:

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煮熟的鸡蛋、地球内部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 生答老师总结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答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地球表面的东西,我们能够看得见,可是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你们猜一猜? 指名回答

你们是如何知道这些信息的呢? 指名回答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不能把地球切开,那科学家是如何了解地球内部,获得资料的呢? 指名回答

大家知道的可真多!

阅读课本资料卡,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地球内部的? 活动二: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同学们搜集到了许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资料,那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学生讨论交流 汇报交流结果。

师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图(并附有声音解说)看完刚才的资料,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

很好!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来研究我们手中的“地球”?怎样研究呢? 小组讨论实验设计 小组交流汇报实验设计

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与大家共享? 指名回答

大家设计的真好。不过,在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指名回答

对,还要注意到小组的分工合作。好,开始吧!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交流

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 自由活动: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构造,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呢?想做,该如何去做呢? 小组讨论交流方法。小组汇报交流

把你们组的好方案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指名回答

在制作时,如果同一颜色的橡皮泥不够用,相邻的小组可以调换颜色。好,开始吧!小组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

汇报展示(生展示作品师适当评价)课后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变化的。那么,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你们的探究。

第2课

火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自然赐予了人类累累的果实,丰富的矿产,壮美的山色,奔腾的江河。但是,大自然在赐予人类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火山喷发覆盖了城市,夺去了生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火山。(教师板书:火山)

(二)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火山喷发是什么样的吗? 指名回答

说得很好,火山喷发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看一下火山喷发的情景。关于火山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指名回答

(三)研究火山的成因

我们首先研究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指名回答

这些都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好方法。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火山的资料,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们准备的资料,找一找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交流资料,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交流得特别热烈,谁能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告诉大家?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

火山是这样形成的吗?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为了方便同学们的研究,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有酒精灯、番茄酱、三脚架、铁盘、火柴、土豆泥、雪碧、啤酒、红水、小玻璃瓶、细线、水槽,热水等。下面同学们先讨论实验方案。在设计方案时想一想用什么当作火山,怎样才能看到火山喷发的情景?

指名回答

谁能说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法? 指名回答

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指名回答

老师可以帮你开启。下面同学们可以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小组长可以上来领取材料准备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 指名回答 为什么? 指名回答

同学们通过实验的方法观察到火山喷发的现象,到底火山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的解释。

(四)火山喷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火山喷发是一幅壮观的图画,大自然在创造美景的同时也使我们的生活受到了影响。火山喷发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你们准备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指名回答

下面小组同学合作,赶紧找到问题的答案吧!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研究结果。教师帮助学生交流。)哪个小组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指名回答

师小结:火山喷发会摧毁房屋,夺去我们的生命,同时能形成一些矿物,有些火山喷发以后就再也没有喷发过,称为死火山,人们把这些死火山开发成旅游景点,供人们参观。所以说火山喷发并不是百害无一利。

(五)总结拓展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指名回答

课下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火山的知识,把你们收集的资料办成一份关于火山知识的手抄报。

第3课

地震

教学材料及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有关避震的小常识。教师准备:木棍,毛巾,(每组各一个),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火山,知道在火山喷发时常伴随有地震。(板书地震)关于地震,你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与地震有关的知识。

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我们人类有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交流搜集到的地震资料。

同学们搜集到了许多有关地震的资料,那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学生交流讨论 汇报交流

看完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回答

既然地震的危害性那么大,那么关于地震,你想研究或了解哪些问题? 指名回答

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同乡们你们猜一猜。(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指名回答

发生了什么问题?录像中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

我们的猜想如何呢?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大家的猜想呢? 生做实验。

实验是我们研究科学的最好的方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木棍、毛巾等材料,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证明你的猜想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其中)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指名回答

大家设计的很好,不过在动手实验之前,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两点:安全最重要,别让木棍伤到了自己和同学,再就是小组要注意分工和合作。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汇报探究结果。

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指名回答

再继续用力呢?试试看? 指名回答

断时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

大家的发现可真多,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想想看,在实验中,木棍,毛巾相当于地震中的什么? 指名回答

对,一层一层的岩石重叠起来就构成了地壳中的岩层。那么,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指名回答

分析的对,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是由于岩层的断裂造成的,此外,还有因为火山爆发,大地陷落等原因造成的。

活动三: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阅读资料卡:避震小常识

思考:如果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 如果我们正在家中睡觉,突然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汇报交流 指名回答

四、拓展活动:

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关于地震的预测以及地震的前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你们的探究。

第4课

做一块卵石

教学准备

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

2.教师准备: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展示卵石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看到这些卵石你能猜一猜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吗?(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二)做一块卵石

同学们对卵石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你能自己做一块卵石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 带盖的玻璃杯、碎砖、锤子、水,你想怎么利用这些材料来做一块卵石。学生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师进行适时地指导,提示学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注意安全)汇报交流:

你们是怎么实验的,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结果怎么样?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指名回答

(三)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同学们看到这些资料,请你们互相交流一下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

为什么河道各个部分的石头状态不一? 指名回答

那河道中的石头从哪里来的?请同学们大胆猜一猜。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 学生汇报各种猜测结果。

看到这些你想不想自己设计实验来知道冷热因素能否使岩石改变模样?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酒精灯、页岩、燃烧钳等材料,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证明你的猜想,同学们可以先讨论一下。

学生动手探究,教师指导 汇报探究结果。指名回答

师小结:岩石破碎的原因,是因为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坚硬的岩石发生了变化,通过刚才的探究你认为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分组讨论,然后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的认识海里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交流小结: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

四、拓展活动

同学们对卵石有了全面的认识,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卵石吗?你还想把卵石用到什么地方?

第5课

各种各样的矿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以及探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了解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

3、认识能源与人类的关系。

4、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能源矿产的重要性。

5、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德育目标:

提高学生合理开发、利用矿产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以及探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了解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煤、石油、天然气开采图片或制成的、录像;煤、石油提炼物的图片制成的;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能生产“石油”的植物图片。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每天要吃饭、喝水,用什么来煮饭、烧水呢?(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把生米做成熟饭、把生水烧开都需要能量。煤、煤气、柴火、天然气等在燃烧时都能提供能量。提问:开动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需要消耗什么呢?(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汽油、柴油燃烧时也能提供能量,它们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像煤、天然气、汽油等等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我们把它们都叫作能源。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都离不开能源。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能源矿产方面的知识。

2、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关于能源矿产,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 指名回答

(2)指导学生认识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

①教师引导谈话: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最重要的是因为人类懂得运用工具,因为人类懂得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能够运用智慧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那么人类是怎样利用智慧和力量开采煤炭的呢?请随着图片和文字来一次“地下之旅”吧!

②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分组进行研究。③汇报研究结果,小组之间相互补充。④教师展示图片:

井底下的昨天:马拉车运煤图和《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古法开采图以及宋代的开采工具--木制勺子等。井底下的今天:现代煤矿开采的图片,配有解说词。⑤看到井底下的昨天与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想法?(3)指导学生认识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①教师展示图片。

②小组讨论煤是怎样形成的.③汇报要求:重点说说煤形成的大约时间,煤是由什么变成的,经过怎样的变化。④小结。

⑤根据煤的成因,推想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形成的。⑥煤、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

⑦小结:它们形成的时间长,在短期内不可再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4)指导学生认识能源矿产的重要性。①认识煤、石油的全身都是宝。

提问:煤、石油除了可做燃料外,还能干什么?从石油中又能提炼出什么呢?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并进行总结。②教师结合制作的时行总结。

③讨论: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对煤炭、石油的需求量大,我们该怎样办? 指名回答

④小结:介绍几种能生产石油的植物以及本世纪将被人类广泛应用的新能源--潮汐能、可燃冰、煤成气、微生物、绿藻。

(5)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知识方面的或其他方面的都可以谈谈。

3、课外探究活动:

写一份倡议书或办一份小报,倡导保护能源矿产。板书设计:

7.各种各样的矿物 金属矿产

矿产:非金属矿产 能源矿产 煤的形成

第6课

地表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4.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并能根据化石判断相关的环境信息。

德育目标:

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并能根据化石判断相关的环境信息。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相关或图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风景图(包括对生物化石的特写),非洲、拉丁美洲板块图,火山、地震、三角洲,石蘑菇及风蚀蘑菇,石灰岩溶洞和石笋,海蚀、冰蚀等地貌景观以及山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乱砍森林、人类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建水库、过度放牧、沙尘暴、地质塌陷、荒漠化、蓄水发电等图像资料。

2、学生准备

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相关资料; 实验材料:喷壶、沙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湖泊沉积作用,地表的沉陷,海岸的变迁,河流的冲刷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或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看,让学生进行“比一比,有什么发现”

(二)新授:

教师通过出示一个6500万年前和现在地球海陆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情况。问学生:地球表面是一成不变的吗?猜想它以前会是个什么样的?并由此看能发现地表演变过程。

讨论:你们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你能提供出证据吗?提出化石的概念。

请思考这几个问题: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此地带在过去是什么状况?

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以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的情景,这两个例子比较生动、鲜明,对学生来说又比较新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表变化的感性认识,还可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最后引导学生阅读生物进化的地质年代表,认识化石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也可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对地表变化有更多的了解。如北宋时期,沈括(1031-1095)在他的《梦溪笔谈》中阐述了有关地球演变的精辟见解,他考察雁荡山时,注意到地质作用的存在,认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惟巨石岿然挺立耳。“指出河流对地表的巨大改造作用。他还根据太行山麓岩石中所含的螺蚌化石,判断这里曾经是大海之滨,后来才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在西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曾对侵蚀、搬运、沉积做了动人的描述,不过他比沈括晚了约400年,他在多次考察阿尔卑斯山后指出,砾石是河流挖掘作用的产物,山是水作用于地表形成的,从山上冲刷下来的泥土被河流搬运到海中,会使海底升高,海水退却,海陆的轮廓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最后,引导学生获得认知:地表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展示搜集的有关图片。通过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然环境。如,人为破坏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大规模施工等对地表的破坏,为沙尘暴发生提供了细沙和尘土;矿山过度开采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使一些农户房屋墙壁严重开裂,部分水田不能耕种,饮水也成了问题……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人类对地表的改变作用,认识到人类生产活动的两面性,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自由活动:

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面对我国地表现状,你们有什么想法?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一份保护地表的倡议书或办一份保护地表的手抄报。

拓展活动:

此项活动可结合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课外调查实践活动。建议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可以将学生分成活动小组,也可以自由组合,选好小组长,活动时注意交通安全,把活动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活动结束后,举行一次交流会。

板书设计: 地表的变化

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 化石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建议合理开发地球

第7课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大胆质疑,通过观察和实验,乐于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

二、情感目标:

乐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能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

三、认知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具准备:

各种声音的录音带、瓶子、钢尺、鼓、鼓棍、锣、小黄豆、系着线的泡沫小球。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室里摆放九个小组的桌子,桌子上放有号码牌,学生进教室后分小组坐在座位上。)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教师播放录音)

2、引导学生谈谈听后感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听到了什么)

3、学生模仿大自然中听到的各种声音。

4、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声音的疑问。

5、揭示课题:声音的产生(板书)

二、自主探究

(一)学生展示带来的发声材料,设计实验。

1、大家说说看,鼓、锣、瓶子等物体,你不动它,它能自己发出声音吗?怎样做就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2、分组实验。(学生对物体分别进行敲、打、吹……)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任何物体在静止的状态下,都不能自行发出声音。当给它们一定作用的力时就能发出声音。

(二)学生根据课前制定的实验计划开展探究,根据探究的问题,选择实验材料,研究实验方法,将讨论的结果记在”小组实验方案表中“。

实验1:在鼓面上撒些小黄豆,敲击鼓面时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把用系着线的小泡沫球靠近敲打后的锣面,观察小泡沫球发生的变化。实验3: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实验方案表 小组共同探究的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组内共同选择的实验材料(在选 择的材料序号前打”√“)(1)队鼓(上面撒有小黄豆)、鼓棍。(2)锣、系着线的小泡沫球。(3)钢尺

小组内口头研究的实验方法或 实验步骤

小组内对研究的问题进行

归纳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

(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

1、汇报探究成果,交流信息。(1)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2)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3)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4)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三)研究物体停止振动的现象,是否能听到声音。

1、谈话: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又会怎样?下面大家设法使振动着的鼓、锣立即停止,看能不能再听到声音,说说为什么?

2、指导小组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巡视观看。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又一次的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拓展活动

1、引导学生拨动钢尺时观察钢尺的运动轨迹(教师加以解释什么是运动轨迹),并把它画出来。

2、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轨迹图。

3、教师分析尺子的运动轨迹图,加深学生对物体振动的理解。

四、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

课后感受:本节课,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都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第8课

谁能传播声音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向四面八方的,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1、大鼓、4个背后吊着一个小泡沫球的纸屏。

2、水槽、水、闹钟、塑料袋、扎线、长木条、木板、两根金属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大自然奇妙无穷,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遥相呼应,如同一曲曲交响乐,使世界充满生机。这里所指的”交响乐“是由哪些声音组成的?它们来自何方?

2、学生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这些来自天上、地下、水中、工厂等四面八方的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里的呢?(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途径。

(1)提问:每天上课铃一响,校园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挂在高处的喇叭一响,全山村都能听到。树上的鸟鸣,人在树下的四周较远处也能听到......这是为什么呢?想想看声音是在哪里传播的,传播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可适时提示:如树上的鸟鸣,树周围和人之间充满着什么物体,说明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四周都能听见,说明声音是向哪个方向传播的)

(3)小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推想:声音是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引导学生研究声音传播的形式。

(1)提问: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一圈圈向外传的水波和听到石子落水声)(2)实验: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察鼓周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击鼓使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就形成了声波,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5)讨论:纸屏上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为什么各个方向的小球都会振动?鼓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6)小结:随着鼓声我们看到纸屏上的小球振动,这是由于击鼓产生的声波从鼓面通过空气传向四周的纸屏,引起纸屏和小球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又引起耳朵里的鼓膜振动,我们才听到了声音。

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1)提问: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程序,并提醒不可把闹钟不加防水措施放入水中)(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通过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课后感受:学生都能了解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第9课

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知识与技能

知道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认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关爱听力有障碍的人。

教学重难点

知道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认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能够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耳的模型或用不干胶做的耳的各部分图形,铝箔。学生准备:制作”人工耳“的用品,制作”听诊器“的用品。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目标效果分析 介绍人耳的内部结构和原声音的原理 做一个听诊器

关心听力有障碍的人把铝箔靠近音箱,调节音量 出示耳的模型和耳的各部分图形,介绍耳的各部分名称,指出其中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铝箔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

讲解听诊器的制法 耳廓有什么作用呢?

如果人听不见声音会怎样呢?试一试,在没有声音的环境下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呢?观察出现什么现象? 试着说一说,声音在耳朵里是怎样传播的 自制听诊器,试一试管用吗?

学生发言,根据听诊器的原理说一说

学生尝试不通过任何声音来传播自己的信息

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铝箔振动,随着声音增大,振动也加大 学生能明白是外界的振动经过鼓膜的振动传播到最后听神经处 知道听诊器的原理和耳廓的原理是一样的 使学生感受到听力障碍者的困难

培养学生的爱心,关爱听力有障碍的人

第10课

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在课堂外对噪音危害的切身感受,对噪音危害及其防治知识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交流有关噪音的资料,阐述自己对噪音的危害的看法,提出防治噪音污染的各种建议,使学生在参与消除噪音的研究中树立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讨论噪音的危害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声音,老师课前录制了一段关于声音的短片,请你欣赏一下。

(播放乐音与噪音的录音,学生观看)你听了刚才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指名回答

人们通常把那些好听的,使人心情舒畅的声音称为乐音;把那些难听的,令人烦躁的声音称为噪音。噪音、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四大公害“之一的噪音的危害。下面请大家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有关噪音危害的资料,要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讲述。

指名回答

通过同学们所了解的这些资料,我们知道噪音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那么大家还知道噪音对动植物会造成哪些影响呢?

噪音能使鲜花枯萎。

噪音能使动物惊慌不安,例如在飞机场的附近,母鸡不会下蛋。

同学们的表现真棒!通过列举事实和数据说明了噪音的危害不可轻视。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测试:找到自己的脉搏,记录下自己安静时1分钟的脉搏次数和听劲爆音乐1分钟的脉搏次数。

(教师计时,学生记录脉搏次数。)

谁来说一说你两次测得的脉搏次数一样吗?通过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我安静时1分钟心跳86次,听了劲爆音乐时的心跳是97次,我发现劲爆音乐能让人心跳加快。我安静时脉搏90次,听了劲爆音乐时脉搏110次,增加了20次,还感觉头有点晕。我安静时脉搏跳动76次,听了劲爆音乐是106次,还感觉有点心慌。我和同学们也有同感。活动二:认识噪音的来源

你们知道噪音都来自哪里吗?请大家举例说明

飞机、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制造噪音,是噪音的主要来源之一。木器厂、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等处的噪音特别大。卡拉OK厅、闹市区也是噪音的来源。

在我们的学校及其周围你又找到哪些噪音? 从校园里就能听到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学校周围经常能听到放鞭炮的声音。

上课时,有的同学总是把学习用品弄得叮当响,特烦人。上下课时,同学挪动桌椅的声音也很难听。课间同学们时高时低的喊叫声。上课时我们还经常听到学校外的吆喝声和叫卖声。

我们时时处处都感受到了噪音,在这里我也给同学们提点建议,课堂上学习用品要轻拿轻放,遵守课堂纪律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我们相互监督好吗?

(学生会意地笑了。)

从环保的角度讲,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和休息的,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是噪音,在你居住的小区周围有没有影响自己或他人生活的噪音?

我家住在学校家属区里,我们院里有学音乐的,在午休或晚上休息时,他们经常不是拉,就是唱,影响人们休息。

我家旁边有一个建筑工地,他们有时晚上10点多钟还在施工,吵杂的机器声常吵得我们不能按时休息。我家旁边有条路,路上车很多,每天早上很早就有人按喇叭,那种声音很烦人。我家楼下装修房子的叮当声,还有电焊声非常刺耳。活动三:了解控制、消除噪音的方法

噪音让我们深受其害,我们应该想办法防止噪音减少污染,你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和上网知道了哪些防治噪音的方法和措施?

通过上网我知道可以采用消音、吸音和隔音三种方法来防治噪音,比如摩托车等机动车辆上可以安装消音器,植树造林既美化环境,又能吸收噪声,还有在噪声区工作的人戴上特殊的耳罩来隔音,以免对人造成伤害。

我通过读书知道人民大会堂在建筑时就使用了吸音材料,保证了良好的音响效果,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师真是了不起!

我观察过电影院的天花板和墙壁上都安装了带有小孔的板材,既美观又能吸音。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呢!

我知道现在研制出了很多种建筑装饰材料都能有效地防治噪音,比如有隔音窗、隔音门、吸音器、吃音玻璃、电子防噪声设备等。

在宾馆的走廊内、楼梯上铺上地毯可以防止鞋底与地面撞击发出的噪声,使宾馆内保持安静,效果非常好。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让老师大开眼界,我这儿有个发声罐,它就是一个噪声源,谁有办法来消除或减小它产生的噪音呢?(教师边说,边摇发声罐。)

在发声罐外面裹上布或毛巾来隔音。给发声罐包上很厚的海绵,海绵能吸音。把发声罐投进一个装水的罐子里。

在发声罐里面塞上棉花或纸屑来减小振动。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不就听不到声音了?

究竟这些方法行不行呢?请同学们自选材料试一试,需要的材料到老师这儿来拿。(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在本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你对防治噪音污染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欢迎你提出来。

我建议同学们办一期手抄报,贴在宣传栏内,引起大家对防治噪音的重视。

消除噪音,人人有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维持安静环境,不做影响他人学习和休息的事情,在楼道内走轻轻步,说悄悄话;进出教室轻声关门,学习用品轻拿轻放。

生;给施工工地、卡拉OK厅等营业场所写建议书,建议他们在施工或营业时尽量避开人们的休息时间。在学校周边的路段挂上”学校驻地,禁止鸣笛“的警示牌。

我想设计一种噪音过滤器,人们戴上它只能听见悦耳的声音。同学们的建议和想法非常好,我们作为社会的小主人应该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宁。

第11课

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在课堂外对噪音危害的切身感受,对噪音危害及其防治知识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交流有关噪音的资料,阐述自己对噪音的危害的看法,提出防治噪音污染的各种建议,使学生在参与消除噪音的 12 研究中树立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讨论噪音的危害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声音,老师课前录制了一段关于声音的短片,请你欣赏一下。

(播放乐音与噪音的录音,学生观看)你听了刚才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我听了轻音乐觉得心情舒畅,非常愉悦,电钻、电锯的声音特别刺耳,特别烦人。我感受到《喜洋洋》的声音非常欢快,工地上机器的转动声非常嘈杂。我听了《彩云追月》心情特别舒畅,电闪雷鸣让人心跳加快。

我感觉《二泉映月》的曲子让人非常放松,听了马路上车辆的喇叭声心里感觉非常急促。我感受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一种悦耳动听,一种让人烦躁难耐。

人们通常把那些好听的,使人心情舒畅的声音称为乐音;把那些难听的,令人烦躁的声音称为噪音。噪音、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四大公害“之一的噪音的危害。下面请

噪音干扰人们的工作和休息,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在噪音的坏境里最容易写错字、做错题。

噪音会使人心情烦燥,做一些不正常的事。比如我在网上查到一份资料说:1961年7月,一名日本青年在东京打工,由于住在铁路附近,日夜被频繁过往的客货车噪声折磨,患了失眠症,不堪忍受痛苦,最终自杀身亡。

1959年,美国有10个人”自愿“做噪声实验。当实验用的飞机从10名实验者头上10-12米的高度飞过后,有6人当场死亡,4人数小时后死亡。验尸证明10人都死于噪声引起的脑出血。可见噪声也是危及生命的杀手,太可怕了。

我搜集了一组数据,也能说明噪音的危害之大:在85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噪声性耳聋发病率可达5%;在噪音环境下,医生为病人听诊时正确率仅为8%;在噪音环境下的儿童比在安静环境下的儿童智力水平低20%;在巴黎和东京的自杀事件中有35%是由噪音引起的。

通过同学们所了解的这些资料,我们知道噪音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那么大家还知道噪音对动植物会造成哪些影响呢?

噪音能使鲜花枯萎。

噪音能使动物惊慌不安,例如在飞机场的附近,母鸡不会下蛋。

同学们的表现真棒!通过列举事实和数据说明了噪音的危害不可轻视。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测试:找到自己的脉搏,记录下自己安静时1分钟的脉搏次数和听劲爆音乐1分钟的脉搏次数。

(教师计时,学生记录脉搏次数。)

谁来说一说你两次测得的脉搏次数一样吗?通过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我安静时1分钟心跳86次,听了劲爆音乐时的心跳是97次,我发现劲爆音乐能让人心跳加快。我安静时脉搏90次,听了劲爆音乐时脉搏110次,增加了20次,还感觉头有点晕。我安静时脉搏跳动76次,听了劲爆音乐是106次,还感觉有点心慌。我和同学们也有同感。活动二:认识噪音的来源

你们知道噪音都来自哪里吗?请大家举例说明

飞机、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制造噪音,是噪音的主要来源之一。木器厂、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等处的噪音特别大。卡拉OK厅、闹市区也是噪音的来源。

在我们的学校及其周围你又找到哪些噪音? 从校园里就能听到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学校周围经常能听到放鞭炮的声音。

上课时,有的同学总是把学习用品弄得叮当响,特烦人。上下课时,同学挪动桌椅的声音也很难听。课间同学们时高时低的喊叫声。

上课时我们还经常听到学校外的吆喝声和叫卖声。

我们时时处处都感受到了噪音,在这里我也给同学们提点建议,课堂上学习用品要轻拿轻放,遵守课堂纪律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我们相互监督好吗?

(学生会意地笑了。)

从环保的角度讲,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和休息的,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是噪音,在你居住的小区周围有没有影响自己或他人生活的噪音?

我家住在学校家属区里,我们院里有学音乐的,在午休或晚上休息时,他们经常不是拉,就是唱,影响人们休息。

我家旁边有一个建筑工地,他们有时晚上10点多钟还在施工,吵杂的机器声常吵得我们不能按时休息。我家旁边有条路,路上车很多,每天早上很早就有人按喇叭,那种声音很烦人。我家楼下装修房子的叮当声,还有电焊声非常刺耳。活动三:了解控制、消除噪音的方法

噪音让我们深受其害,我们应该想办法防止噪音减少污染,你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和上网知道了哪些防治噪音的方法和措施? 通过上网我知道可以采用消音、吸音和隔音三种方法来防治噪音,比如摩托车等机动车辆上可以安装消音器,植树造林既美化环境,又能吸收噪声,还有在噪声区工作的人戴上特殊的耳罩来隔音,以免对人造成伤害。

我通过读书知道人民大会堂在建筑时就使用了吸音材料,保证了良好的音响效果,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师真是了不起!

我观察过电影院的天花板和墙壁上都安装了带有小孔的板材,既美观又能吸音。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呢!

我知道现在研制出了很多种建筑装饰材料都能有效地防治噪音,比如有隔音窗、隔音门、吸音器、吃音玻璃、电子防噪声设备等。

在宾馆的走廊内、楼梯上铺上地毯可以防止鞋底与地面撞击发出的噪声,使宾馆内保持安静,效果非常好。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让老师大开眼界,我这儿有个发声罐,它就是一个噪声源,谁有办法来消除或减小它产生的噪音呢?(教师边说,边摇发声罐。)

在发声罐外面裹上布或毛巾来隔音。给发声罐包上很厚的海绵,海绵能吸音。把发声罐投进一个装水的罐子里。

在发声罐里面塞上棉花或纸屑来减小振动。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不就听不到声音了?

究竟这些方法行不行呢?请同学们自选材料试一试,需要的材料到老师这儿来拿。(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在本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你对防治噪音污染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欢迎你提出来。

我建议同学们办一期手抄报,贴在宣传栏内,引起大家对防治噪音的重视。

消除噪音,人人有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维持安静环境,不做影响他人学习和休息的事情,在楼道内走轻轻步,说悄悄话;进出教室轻声关门,学习用品轻拿轻放。

生;给施工工地、卡拉OK厅等营业场所写建议书,建议他们在施工或营业时尽量避开人们的休息时间。在学校周边的路段挂上”学校驻地,禁止鸣笛“的警示牌。

我想设计一种噪音过滤器,人们戴上它只能听见悦耳的声音。同学们的建议和想法非常好,我们作为社会的小主人应该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宁。

第12课

秋季星空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对四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作出书面观察计划;在制定观察计划的过程中感知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3.知道北斗七星,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

教学准备:

北斗七星、仙后座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北斗七星的故事。让学生感知星空的美丽与神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引出课题。

(二)、科学探究

1、学生自主交流课前的观察和发现。

2、引导学生认识秋季的代表星座:仙后座和大熊座。

3、指导学生看星空图。

4、让学生提出自己乐于研究的问题。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开展活动,教师在巡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恰当评价。对一些不太可行的问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恰当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有研究价值的 14 问题去研究,不至于使学生的问题成为空想而不能落实。

5、让学生自己制定观察计划。学生制定完观察计划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与补充,教师可在此对学生的观察计划进行恰当的评价。

6、制作观星箱:教师先出示制作观星箱的步骤,再选定物体来试用观察。

三、拓展活动:

建议让学生课后至少再制作一个观星箱,分别用来观察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星座,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的观察,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

第13课

冬季星空

教学目标

1、知道冬季的代表星座;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

2、培养学生会观察、乐探索、原交流的意识,体验学习活动中的乐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长期科学观察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猎户座在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变化;观察猎户座在不同日期发生的变化。难点:长期观察星空中的北斗星、猎户座并做好纪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的材料:北斗七星、猎户座的图片。

学生准备的材料:整理好秋季星空的观察纪录。整理好近一个周的观察纪录。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秋季星空》,了解了秋季星空的主要星座及其运动规律。你们对观察星空感兴趣吗?好我们来继续观察冬季星空,看一看,冬季星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一、交流我们的观察和发现。

1、让学生将一周以来的对星空观察纪录的情况进行交流。提问:(1)、同学们,现在季节发生变化了,星空也会发生变化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2)、从你对星空的观察,你能找到星座运动的规律吗?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察情况,然后每一个组找一个代表把自己组交流的情况汇报一下。

教师小结:通过你们的观察,发现了原来选定的观察目标已经不见了,并且天空还出现了许多秋季星空没见过的星座。这就说明了冬季的星空发生了变化。

2、根据自己的观察,让学生画出北斗七星的样子。(1)、秋季北斗七星的样子。(2)、冬季北斗七星的样子。

再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北斗七星的样子。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根据你画的北斗七星秋冬两季不同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 指生交流。

3、继续交流观察记录。

根据你们的观察,从秋到冬,星空发生了什么变化?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1)一天之中星空的变化。(2)从秋到冬星空的变化。小组总结并做好记录。

二、我们继续观察、研究星空。

1、讨论交流冬季星空该怎样观察?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要提出准备研究的指向,提示学生应该重新确立观察研究的目标选择观察重点并做好记录。书中出示了一个表格:观察重点是猎户座。要求观察的是三个内容:最早发现它的时间;它在一天中的变化;不同日期发生的变化。

小结:研究冬季星座时,同样要明确自己的观察目的和内容。

2、让学生自己学习猎户座的资料卡。

在这里,教师必须给学生指出冬季星空的显著星座就是”猎户座“,并让学生记住它的形状以便容易识别。还要让学生画出它的样子。

还要给学生指出冬季观察星空要观察猎户座。

3、提供学生预测的指向:

根据学生对星空的长期观察来进行预测:

(1)从冬天到春天,北斗七星会发生什么变化?(2)冬季星座会发生什么变化?

先小组讨论然后自己写出预测结果。最后,一组一名在全班交流预测结果。

三、自由活动。

1、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和自己观察认识的有关星座的知识。

2、评一评。

从”我的交流材料、我的观察记录、我的新发现“三个方面,用一般、良好、优秀三个等级开展评价活动。

四、拓展活动。

布置让学生继续利用观星箱观察纪录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观察目标的变化。希望同学们养成长期观察星空的好习惯。

第14课

木材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头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头特点的观察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的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头是天然材料,了解木头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身边常见事物引出探究的主题 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家里有哪些家具吗?

有桌子、椅子、书橱。沙发、床、柜子。写字台。

餐桌。哎呀,这么多啊!那你们知道这些家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木头。对,是木头。你们研究过木头吗? 没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木头,好吗?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研究的内容,设计研究方案 如果我们要研究木头,你想研究什么呢?

我想研究木头的年龄。我想研究木头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我想知道木头能导电吗?木头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木头是什么形状的?木头有什么用?……(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

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咱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些问题。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从中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小组内研究兴趣相同的同学可以合作,共同研究你们感兴趣的内容。大家认为这样可以吗?

可以!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研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办?还需要注意哪些?我认为小组内要分好工,配合好。要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要选好实验材料和工具。还要制定好实验方案。要注意安全。……

同学们真会思考问题!那么要研究这些问题,我们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 做实验。查阅书籍,还可以上网。问问老师和同学。

说得真好!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然后制定好方案,按照方案进行探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如果需要某些材料、工具、书籍资料可到前面来取,需要上网查阅相关信息可到老师的微机上来查询,当然,你也可以询问老师或同学。都听清楚了吗?

听清楚了。为了帮助同学们作好实验记录,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记录表。你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一边研究,一边记录。能做到吗?能。

好,现在,请各小组选择要研究的问题,分好工,制定好方案,开始探究!

三、学生开始探究实验,并学会在探究中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有一小组学生把木头接入电路,检验干木头是否导电。他们还想到把木头浸湿,继续检验湿木头是否导电,并用画图的方式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四、交流与表达

都研究好了吗?现在请每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并做好记录,若有不同意见可以站起来补充。

我研究的问题是”木头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通过实验,我发现杨木、柳木、枣木、榆木、桐木、樟木、槐木、江南香木都浮在水面上,而红檀木、酸枝木、紫檀木、鸡翅木沉到了水底。

你观察的真仔细!实验前你是怎么想的?我原来认为所有的木头都浮在水面上的。结果呢?结果发现木头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看来仅靠猜想是不行的,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我还发现木头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轮,数一数年轮有几圈,就知道木头有几岁。

我从《百科全书》上还查到有些树木一年长好几圈呢,那样,年轮就不等于年龄了。说得好!查阅书籍资料确实是获得知识的好方法。

我还发现年轮有的疏有的密,我认为根据年轮能辨别方向,疏的一面指南,密的一面指北。你的知识可真丰富!老师,我还在网上查到了很多年轮的图片呢。是吗?太好了!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吗?(学生到微机前面,展示有关年轮的图片和资料。并一边展示,一边介绍。)还有什么新发现?我研究的问题是木头是否导电。我先把干木头接入电路中,发现所有的干木头都不容易导电;可是我把湿木头接入电路后发现小电珠也不亮,湿木头也不导电呢!是吗?有不同意见吗?不对,湿木头导电!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课外书中看到过。

那湿木头到底导不导电呢?想不想知道?想。

老师这里有一个非常灵敏的仪器,它能检测出非常微弱的电流。(出示电流计)当有电流通过时,它的指针会发生偏转。我们就用它来检验湿木头是否导电。(演示:分别把两段长短、粗细相同的干、湿木头接入电路,检验它们是否导电。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学生们纷纷站起,瞪大眼睛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当看到接入湿木头指针发生偏转时,不禁惊叹起来!)

你们还研究了什么?老师,我还发现木头有的软,有的硬呢。

是吗?你在研究中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真了不起!说说你是怎么研究的?

我用指甲在木头上划,发现桐木、榆木、樟木较软,红檀木、酸枝木、紫檀木较硬。你能用感官充分感知木头的软硬,真不简单!我还研究了木头的用途。你发现了什么?我可以到微机上边演示边说吗?

当然可以。通过你的研究,老师真是眼界大开,木头竟然有这么多用处,连躺在我们面前的这张纸,它的主要材料也是木头,真是太神奇了!你们还知道木头有那些用处吗?我知道木头还能制作玩具。

能制作象棋。能做铅笔。是啊,木头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天然材料。你们知道木头是怎么来的吗? 是砍伐大树得到的。树要经过很多年才能长成材呢。

我知道一种树叫”铁木“,它长得慢极了,所以非常硬,刀枪不入呢!

木头真是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珍惜木头。你认为我们要怎样珍惜木头? 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能在树上乱刻乱画。

看到破坏树木的现象要制止。我认为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节约用纸,因为木材是制造纸的原料。我觉得我们要用一些替代木头的东西。比如,木头桌子可以用玻璃的代替,这样就节约了木材。同学们说得真棒!

五、课堂小结及课后拓展

这节课同学们对木头进行了悉心研究,真不简单!你们能不能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生纷纷谈这节课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的收获很多。我们来看一下探究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大家非常感兴趣,并认真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新发现,真棒!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如木头的形状、木头气味,虽然同学们想到了,也提了出来,但暂时不感兴趣,没有研究,那咱们就课下再去研究,好吗?

好。下课。

第15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纸的发明和纸的发展

2、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纸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难点:学生用形象化的方法交流研究纸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分组材料:各种不同的纸,滴管,红墨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科学志趣

1、谈话:同学们,今天咱们初次见面,所以老师请小朋友欣赏一组漂亮的工艺品。看清楚用什么材料做的?请看大屏幕。

2、电脑出示有关纸工艺品

3、提问:知道这些物品是用什么做的吗?

4、谈话:想不想知道纸的来历呢?

5、电脑出示:纸的由来(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6、提问: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种类的纸呢?这些纸主要有哪些用途? 二.自主探究,了解纸的特性及用途

(一)认识各种纸的特点

1、谈话: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纸,请拿出一号信封,认一认是都是什么纸?小组成员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2、集体交流

3、提问:如果老师刚吃完了饭,想要用纸来擦嘴,请问用牛皮纸还是餐巾纸好呢?为什么?

4、谈话:说明各种纸有它的不同特点,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各种纸的不同特性呢?小组讨论一下。5小组讨论(观察、实验)

6、汇报交流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认识身边常见的纸,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直接感受不同种纸有不同的用途,同时过渡引入引起学生探究欲望]

(二)研究纸的性质

1、谈话:原来大家了解这么多纸的性质呀,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纸的性质,好吗?

2、谈话: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纸的结实程度,吸水性及透明度来研究一下 A:不同的纸的结实程度的探究

1、谈话:牛皮纸与宣纸哪种更结实呢?

2、学生猜测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汇报交流,完善研究方案(两张完全相同的纸)

5、小组实验

6、交流汇报

7、师小结:正因为牛皮纸结实,所以我们常用它来做包装物品。

8、谈话:老师想留一个问题给小朋友,同一种纸它的横向与纵向结实程度是否一样呢?小朋友们不妨回家做个实验

B纸的吸水性

1、谈话:牛皮纸与宣纸哪种吸水性好呢?

2、学生猜测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汇报交流,完善方案(滴的水滴数要相同)

5、小组实验

6、交流汇报

7、师小结:正因为宣纸的吸水性能好,所以我们常用它来写字作画 C:纸的透明度

1、谈话:牛皮纸与宣纸哪种透明度好呢?

2、学生猜测

3、交流方法

4、学生实验

5、交流结果

6、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纸的不同性质,正因为纸的不同性质才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纸和纸的不同用途。

三、了解造纸过程,认识节约用纸的重要性

1、谈话: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纸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

2、电脑出示:(纸的生产过程)

3、谈话:纸的主要原料是木材,当然用竹子,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些新型材料的纸吗?电脑出示相关信息

4、谈话:看完之后,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进行节约用纸,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教育)

5、谈话: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都需要用大量的纸,纸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必用品,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纸呢?能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况说说吗?(结合生活实际,本地生活习惯进行节约纸的教育)

6、纸的设计

谈话:了解了这些知识,你希望未来的纸会是什么样的呢?根据生活的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纸,如下雨等。

四、课外延伸

了解纸的回收利用情况,做一件纸工艺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感受科学学习的方式和意义,通过废物利用制作纸工艺品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科技创新能力,这是科学教学的一种延伸]

第16课

陶瓷

教学目标

1、能针对研究陶瓷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陶瓷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知道陶瓷是人造材料,了解陶瓷的性能及用途。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陶瓷的资料、陶瓷物品碎瓷片、木锤、小刀等。教师准备:关于陶瓷的录像片段及陶瓷物品、陶瓷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们一起来欣赏陶瓷物品

1、学生说一说自己带来的陶瓷,介绍本物品的特征、来历。

2、将学生自己带来的陶瓷分组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参观活动。

3、学生进行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小结:同学们通过参观、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鉴赏价值、艺术价值。

活动二:陶瓷有哪些特点?我们想办法来研究。

1、提出问题:陶瓷有哪些特点呢?

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设计观察实验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同学们设计方案要考虑到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案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需要的材料。要记录下观察实验中的发现,比比那些同学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

2、学生分组制定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可以补充。

4、学生进行实验。

5、各组汇报观察实验结果。

小结:在同学实验中发现陶瓷有很多特点,如,耐高温、耐腐蚀、不怕水、较坚硬,易损坏等。陶瓷是利用天然材料经过人工合成的人造材料。课下同学们继续进行研究陶瓷。

活动三:

根据陶瓷特点,说一说怎样利用陶瓷材料?

1、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陶瓷材料?

2、展示陶瓷资料,向学生展示陶瓷在生活中的大量应用。

3、提出设想:根据陶瓷材料的特点,利用陶瓷材料来做那些物品比较合适?

4、学生进行猜想或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活动四:讲一个陶瓷的故事。

让学生通过讲故事,了解关于陶瓷的趣事以及陶瓷的发展史,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科学应为社会服务的信念。

自由活动:

1、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活动,也可以选择教科书中提示的集中活动。

2、评价:从:”我的发现、我采用的研究方法、我对陶瓷的认识“这几方面来评价。拓展活动:

”对陶瓷还项研究哪些?“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

第17课

金属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金属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实施;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2.在探究金属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尊敬他人的观察实验的结果.3.知道金属使人造材料,是可以再生的材料;了解金属的性能及用途.教学准备: 金属材料

课前完成部分实验方法的设计.教学过程: 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研究了”木头“"陶瓷”,这节课我们在上两节课的基础上,来研究金属.活动一: 1.提出问题:金属有什么特点?(1)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和假设.(2)说一说: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3)说一说:观察实验方法.2.提出观察实验要求(1)实验中注意安全.(2)比一比谁的方法多.发现得多,而且科学.3.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放手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老师参与学生探究活动,随时处理一些问题.4.引导学生金农分得表达与交流(1)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2)让学生对全班同学的发现进行归纳总结.(3)学生整理最后的发现,形成对金属特点的共识.活动二: 1.学生谈一谈“金属从哪里来”(1)让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说出自己的观点.(2)猜想用金属制成金属物品的过程.一种是对金属的提取冶炼制作过程,让学生明白金属首先来自于金属矿,然后对金属矿进行开采冶炼,获得金属,再对金属进行加工,最后得到金属物品。

另一种是将回收来的废旧金属物品进行冶炼加工,获得金属物品。2.使学生认识到金属是人造材料,是可以再生的.自由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哪些地方用到金属? 将学生引入到生活实际中,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从而发现新的研究方法.拓展活动: 在教室里准备一个收集筒,会收集废旧金属物品.第18课

玻璃与塑料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知道材料的使用可以为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喜欢大胆想象。

教学准备:

玻璃片、塑料片、玻璃塑料制品、电池、导线、镊子、木锤。玻璃塑料有关资料。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材料--玻璃与塑料。活动一:

1、列举事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玻璃与塑料

学生结合自己常用的物品说一说:哪些物品是玻璃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2、交流:如果没有玻璃、塑料制品,生活会怎么样?

3、出示:玻璃、塑料制品,让学生鉴别“哪些是玻璃做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小结:通过上述活动,使同学们对玻璃与塑料的用途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发现玻璃与塑料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观察实验。

活动二:

1、猜想

玻璃与塑料可能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各有什么不同?

2、交流猜想的结果。

3、进行对比实验(1)设计实验方案(2)汇报实验方法(3)进行实验活动

整个实验活动老师注意调控课堂气氛,及时发现问题,灵活地处理,确保学生观察实验的进行。

2、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再进行对比。

3、学生汇报

通过实验,你发现玻璃与塑料分别有哪些优点与缺点?

4、出示:资料卡,让学生阅读

讨论交流:社会面临着“白色污染”的威胁,应该对材料进行怎样的改进?

小结:通过同学们观察实验、讨论角落,认识到玻璃与塑料的使用给人民及社会带来了方便,但是塑料废弃物品严重污染自然环境,反过来又对人类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使用材料具有两面性:既有正面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发明新材料来代替塑料。

自由活动:

1、讨论交流:玻璃与塑料的未来。

学生充分进行创新、想象,先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想法。

2、评价:根据“对材料的研究、发现的问题、大胆想像”学生进行互评。拓展活动:

调查一次性方便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19课

材料的分类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设计,会查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分类后的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2、通过设计房屋的活动进行大胆想象;意识到使用材料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3、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能根据材料的不同对人类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观察:社会中的物品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查阅资料:了解关于材料的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

提出问题:谁来说一说,我们都学过了哪些材料?

讲: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材料,在生活中你能给材料分类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活动一:生活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1、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带来了哪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材料来自于哪里? 学生讲,老师适当地进行纠正。

2、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自带的物品及所用的材料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

3、学生汇报分析、讨论结果。

小结:同学们通过分析、对比,能区分自带的物品什么是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介绍材料:P58 活动二: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1、学生分组将自带的物品合在一起。

2、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

3、提出分类标准:按材料的不同的物体进行分类。

(1)是否是天然材料;将由人造材料制成的物品分为另一类。(2)是否是再生材料;将不可再生材料制成的物品分为另一类。启发学生还可以用你自己想的办法分。

4、学生汇报分类结果,并说出分类的理由。引导学生对他们的分类活动进行评价。活动三:设计一间自己喜欢的房间

1、提出活动建议 2活动三:

1、提出活动建议

设计一间自己喜欢房子、自己喜欢的车或其他物品,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设计。设计中说出各部分应该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设计时,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提示,提倡合作。

2、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说一说:各部分用的是什么材料,说明使用本材料的理由。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自由活动:

教师展示利用废旧材料制成的物品,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带来的废旧材料开展一些制作活动。(在课下制作)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材料的使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第20课

蒸发

教学目标:

(一)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如何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了解蒸发现象及蒸发要从周围吸热;知道影响蒸发的因素。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同学们!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你们平时喜欢不喜欢玩水呢? 好!让我们一起把小手伸进水里,(师生同做)取出来,(示范甩一下手)注意观察!看你会有什么发现?(呆一会儿)手上的水变干了。手上的水慢慢消失了。

老师我发现刚开始手上有水,等一会儿,水就没了。观察的真仔细!

下面,再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每人拿起湿布在镜上子擦一下(学生动手实验)仔细观察!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过一会儿)

镜子上的水珠没有了。镜子变清晰了。

开始镜子上很模糊,一会儿,水迹慢慢地缩小,再过一会儿,镜子就变干了。

***!同学们看到手上的水没了,镜子上的水变干了。看到这两种现象,有什么问题吗? 我想知道手上的水怎么没了? 镜子上的水怎么变干了?

水变成了什么?

水到底跑哪里去了呢?

哪位同学知道水变成了什么,跑哪里去了? 水可能跑到空气中了!

水好像变成了蒸气,跑天上去了。

那谁能说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的现象呢? 烧开水时,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洗过的衣服,慢慢干了。洗过头后,头发也慢慢干了。

雨过天睛,地上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刚才大家做的两个小实验以及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这些现象,都是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蒸发。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板书:23蒸发

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蒸发。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活动二

出示一个男孩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上发抖的图 请同学们看屏幕中的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呢? 我看到一个小男孩从游泳池里出来身体在发抖。同学们在洗过澡后有这种感觉吗? 那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他为什么会冷呢?

我们可以借助温度计、棉纱、水来研究这个问题。用棉纱将一只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与室内温度相同的水,取出来,停留在空中,同学们猜一猜,温度计的读数会怎样呢?

下降(25人)。

我觉着应该上升(4人)。

我认为温度计的读数不变,因为水的温度和室内温度是一样的。(老师同时统计持不同意见的人数,并记录在黑板上。)

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到底哪些同学的想法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动手实验。

那现在同学们就利用这些材料,小组分工去研究研究,并要及时的做好记录。(教师发放记录表,巡回辅导,学生实验,实验完毕)

同学们的实验已经做完了,并且认真地做好了记录,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一组):我们组的温度计刚从水里出来时是22℃;1分钟时是19℃;2分钟时是17℃;3分钟时是16.5℃;4分钟时是16℃。(教师同时在一组坐标系中相应的位置点上点)

现在让我们用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这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通过刚才的实验以及这条图线,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温度是下降的。

这能不能说明这25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还不能!为什么呢?因为做这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不是偶然的结果。那咱们再来看一下第二小组的实验结果吧。(教师在二组坐标系中相应的位置点上点)我们依然用线把点连接起来。通过观察,发现--温度也是下降的。

第二小组的实验又一次证明了这25位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三四小组再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好吗?(三四小组汇报完毕)

现在老师把三、四小组的点都用线连接起来。看来三、四小组的结果和一、二小组的结果是--这四次实验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温度是--同学们要知道,在科学研究中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的结果不是偶然的,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反复再反复的检验!

四个小组的实验都证明了温度是下降的,那么,为什么温度计的读数会下降呢?也就是说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因为水蒸发时吸收了温度计液泡里的热。

温度计的液泡处在水的周围,也就是说水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板书: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

现在哪位同学能够告诉大家,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上为什么会冷了吗?

老师,我知道了!从游泳池出来,身上的水蒸发,会吸收身体里的热,所以身上感觉到冷。对!你说的非常好!活动三

现在每组桌上都有湿布,(顺手拿起一块湿布)谁能想办法让这块湿布尽快变干呢? 可以在太阳下晒一晒,在火上烤一烤。也可以放在暖气片上。可以用风扇吹一吹。还可以拧一拧,甩一甩。……

为什么要在太阳下晒一晒,在火上烤一烤呢? 因为温度高了,干的才比较快。那你认为蒸发的快慢与--那为什么又要用风吹一吹呢?

风吹可以使空气流动的快,蒸发快。那你的意思是蒸发的快慢还和--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系。温度高低

(板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空气流动快慢

这也只是同学们的一种想法,科学可不能想当然!到底水蒸发的快慢是不是和温度、空气流动有关,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一下呢?

那哪个小组愿意研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呢?(学生踊跃举手,教师指定两个小组)

那好,第一、二小组就来研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老师给你们很多的材料。(教师随时发放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两个同样大的盘子、火柴、滴管。)三、四小组就来研究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的关系,好吗? 好!

老师给你们的材料更好玩,看,微型小风扇!(随手发放小风扇,学生感到非常惊喜)

现在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做实验呢?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实验方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讨论好之后,就开始动手研究吧!(学生做对比实验,几分钟后)

同学们!通过做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呢?(二组)(举手)我们组发现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温度有关系。那你们是怎样研究的呢?

我们是在两个盘子里分别滴上相同量的水,一个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个放在桌上不动,过一会儿,被加热的水很快就蒸发完,变干了,而另一个盘子里的水蒸发的就很慢。因此,我们知道温度高,蒸发的就快,温度低,蒸发的就慢。

那你们为什么在两个盘子里滴同样多的水呢? 这样才能正确的做对比实验呀。对!我们应该在同样大盘子里滴上同样多的水,只改变温度这样才能正确比较蒸发的快慢是否跟温度有关系。第一小组你们研究的结果和他们的一样吗?(一组)一样。

通过实验,一、二小组的研究都说明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温度有关。第三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吧!

(三组)我们发现蒸发的快慢和空气流动有关系。怎么研究的?

把两块纱布浸湿,一个用小风扇吹一吹,另一放在一旁晾,用风扇吹的纱布干的快。做实验时注意了哪些问题呢? 两块纱布一样大,湿度相同。

非常好!那你们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加快空气流动可以使水蒸发的快。真不错!四组是怎样研究的呢?

(四组)和三组的一样,并且结果也一样!

看来三、四小组的实验结果都说明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空气流动有关。(去掉板书中的问号)那同学们想一想,水蒸发的快慢除了和温度、空气流动有关,还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沉默)

(教师随手拿起桌上的湿纱布)这块湿布,你是展开干的快呢?还是叠在一起干的快呢? 当然展开喽!为什么呢?

因为展开面积大,这样蒸发的就快。这说明蒸发的快慢还和--在生活当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增大面积加快蒸发的现象呢? 农民伯伯晒粮食时,都要摊开晒。还有晒衣服晒被子时,也要展开晒。

对!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希望同们们在课下注意留心观察!温度高低

(板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空气流动快慢)表面积 评价

短短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那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我知道了什么是蒸发。

我知道了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我还知道了怎样加快蒸发。你们喜欢科学课吗? 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很高兴能够在科学课上做实验。我还愿意再上这样的科学课。

同学们喜欢科学课,老师非常高兴。拓展

好了!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蒸发,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知道了如何加快蒸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避免蒸发的,希望同学们到课下留心去观察、去寻找看哪些地方需要避免蒸发,好吗?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21课

沸腾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温水、计时器、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13组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你们亲自烧过开水吗?你认为在开水烧开的过程中,会有哪些现象发生?

2、学生回答后,师板书:沸腾,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猜想:你认为水烧开时会有什么现象?

2、小组讨论,根据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3、小组汇报设计实验方案。

4、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小组合作): ①小组长分好工:(观察、记录、操作、计时)。②按步骤操作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③不讲与实验无关的话,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

④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别碰到酒精灯或水等以免烫伤自己。⑤汇报交流。

5、学生实验,师巡回指导;并完成讨论问题: ①水为什么翻腾?

②水中的气泡可能是什么物体?从哪来的?

③这些气泡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

6、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沸腾?

7、师出示“沸腾”定义后,请学生齐读加深理解。

8、提问:如继续加热,液体温度还会上升吗?生尽情地回答(板书:液体的沸点)。

三、巩固应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理解的“沸腾”、“液体的沸点”是什么样子的?)

1、什么是沸腾?

2、什么是液体的沸点?

四、课外拓展

1、查阅资料:

①在高山上和海边烧水,水的沸点是一样的吗?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详见课本p59

2、自制小制作:小小蒸汽动力机 板书设计:

21、沸腾

起始温度(℃)烧开时温度(℃)继续加热 沸腾液体的沸点 表格设计: 观察记录表

班级:活动地点:时间: 时间温度(℃)观察现象 0,1,2,3,4 小组成员:

第22课

凝结

教学目标:

⒈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初步学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种变化。

⒉本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水蒸气凝结与温度的关系的对比实验;初步学会做露的模拟实验);归纳能力(运用差异法归纳水蒸气凝结的条件)和推理能力(根据水蒸气凝结的条件推理露的成因)。

⒊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凝结现象,培养实验和归纳能力

教学准备:

带盖的杯子、烧杯、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铁罐头筒、冰块、布、温度计、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⒈上节课,曾经给大家布置了一些预习活动,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在你们预习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提出了哪些问题?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活动呢?(学生自由发言,简单介绍活动情况)

⒉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学习新课

⒈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的现象

⑴根据你们的观察说一说,什么样的水杯内会出现小水珠? ⑵实际观察一下,和你们观察的结果相同吗?

⑶想一想杯盖内的小水珠可能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只有热水的杯盖内有小水珠呢?

推想,小水珠可能是什么物体形成的?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根据观察的结果,充分讨论发言,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尝试着讲解这一现象。)

⑷小结: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⒉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的条件

⑴水蒸气是在什么条件下变成小水珠的呢?你能在自己预习的基础上设计个实验证明吗? ⑵小组讨论并分组实验

⑶汇报实验方法和结果,学生互相评价(重点评价实验方法和过程的科学性)⑷讨论:通过实验,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⑸小结,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实验结论。⒊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凝结”概念

⑴谁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刚才的实验结论?并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一变化? ⑵水蒸气遇冷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⑶学生填写课文中11页的填空。

⑷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凝结的现象?

自然界中有类似的现象吗?(学生自由发言,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⒋指导学生认识露的成因

⑴夏季的清晨,在草叶上常会看到晶莹的露珠,你能结合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来分析一下,这些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请根据露的形态和发生的时间加以分析。

⑵为了证明你的观点是否正确,你可以设计实验加以证明,看谁最先得出正确的结论。⑶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实验

⑷汇报实验方法和结果,相互评价 ⑸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⑹小结,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表述露的形成过程,并填写12页空。巩固应用

⒈师生共同概述本课教学内容 ⒉提问:⑴什么叫凝结? ⑵自然界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⑶露是怎样形成的? 布置作业

观察并思考:

⒈下雨前,自来水管壁上会出现很多“汗珠”,这是怎么回事? ⒉太阳出来后,露珠就慢慢地消失了,你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第23课

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资料。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展示)

2、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条件

霜水蒸气(气体)冰晶(固体)温度降到0℃以下 雪水蒸气(气体)冰晶(固体)温度降到0℃以下 冰水(液体)冰晶(固体)温度降到0℃以下 露水蒸气(气体)水(液体)温度降到0℃以上 云水蒸气(气体)水(液体)温度降到0℃以上 雾水蒸气(气体)水(液体)温度降到0℃以上

(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篇2:五年级上册科学备课

热的传递

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它们会生热吗》、《谁热得快》和《太阳能热水器》五课内容。

因本单元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学习本单元之后,会提高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会增强学生利用科学改善生活的信念。

本单元各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杯子变热了》一课,主要是通过是通过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让学生认识热传导。《水变热了》一课是让学生知道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认识对流现象。《它们会生热吗》一课主要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物体保温和散热的特点。后两课《谁热得快》、《太阳能热水器》重点解决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人们利用太阳能的典型事例—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对比实验、观察研究及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对太阳能及太阳能的利用建立初步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太阳能做好铺垫。通过每一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意识到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

课时安排:8课时

18、杯子变热了

教学目标: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2.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3.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4.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教学准备:

支架、酒精灯、铁丝、火柴棍、蜡(或凡士林)、课件:热传导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你能想象热灶怎样传过来的吗?

生讨论后回答。

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铁丝做的实验架、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

(2)实验步骤: 用铁丝做一个实验架。

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蜡)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

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课本上写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观察发生的现象。

(4)汇报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

(5)汇报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

2.指导学生认识容易传热的物体和不容易传热的物体 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烧杯、热水、铜丝、铝丝、木筷、竹筷、瓷勺、铁勺、塑料棒、玻璃棒等

(2)实验过程:

在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将铜丝、铁丝、木筷„„玻璃棒等这些实验材料放入杯中。

过一会儿,摸一摸这些物体露在烧杯外面的一端,说说有什么感觉。

(3)汇报实验现象:金属材料的物体变热了;非金属材料的物体不太热。

(4)总结实验结论: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金属材料容易传热,非金属材料不容易传热。

(5)小结: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金属传导热的能力强,木头、竹子、陶瓷、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传导热的能力差。

三、巩固应用:

1.出示课件。讲解: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跟有用。

2.谈话:下面这些物体,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哪部分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为什么这些物体要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四、课外拓展:

观察厨房里的用品,哪部分是用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哪部分是用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 教学反思:本节课组织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小组活动中进行探索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兴趣,实现了新课标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要求。

19、水变热了

教学目标:

1、会做热对流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颜色不同)另外,让学生摸一摸两个杯子的水温度如何。(一个热,一个凉)师: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并且一杯热,一

杯凉。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这一步师注意,要把热水放上,冷水放下。)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师演示,生观察现象(没有现象发生)师: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生回答)

师: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此时,热水在下,冷水在上。)

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

二、猜想假设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的原因。)

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三、探究活动: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1、制定实验方案

师: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 有哪些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

生熟悉材料,并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可以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

可以让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

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用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取走所选物品。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安全;

二、先观察木屑、纸屑在水中的现象,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

3、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 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生汇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师进一步解释: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并板书:对流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热了。(板书课题)

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游戏。

师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

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学生猜测。)

但是今天,老师就让这条金鱼在开水中游泳,老师开始加热!要

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师引导学生发现(烧得是瓶子的上端)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

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师: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生回答)。再次重复开头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加深“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

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这一概念。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

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四、巩固知识

让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本中“冬天,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热的?”这一问题。

五、拓展活动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热对流。你知道有哪些?

生举例。

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 果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的多,好不好?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经历知识方法的产生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0、它们会生热吗

教学目标:

1、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棉被、棉衣是否生热,并用科学的观点加以解释。

2、能积极参与观察实验,愿与他人合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穿凿条件改善生活。

3、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教学准备:

棉手套、棉花、温度计、泡沫塑料、毛皮、皮筋、实验记录单、冰袋、热水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冬天,穿上棉衣就会感觉暖和,这是我们都经历过的。但是穿棉衣为什么会暖和,其中的秘密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它们会生热吗》,师板书。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为什么穿棉衣、盖棉被就暖和?

2、猜想假设:根据你的经验猜想一下,他们会生热吗?

3、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怎样验证他们是否会生热?教室巡视指导(用不同的材料、保温度计的位置、手持温度计的位置)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实验步骤:

记录初始温度计的度数

分别用毛皮、海绵、棉花包住温度计的液泡,包的时候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的液泡。用皮筋捆好。

包捆好的温度计挂起来。④分别在3、6分钟时记录读数。)

5、汇报实验结果:温度计的读数没有变化,说明他们不会生热,但能保暖。

6、师生小结:他不能生热,但是能保温。师随机板书。

三、自由活动

1、各种材料的保温性能一样吗?

2、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验证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塑料杯、纸杯、玻璃杯、金属杯等,把热水分别倒入这些杯子中,过同样的时间后,再记录水温。验证这些物品的保温性能。

4、交流实验结果。

5、回报总结:材料不同、保温性能就不同。师随机板书。

四、评价

师:在活动过程中,哪个实验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你自己又有哪些收获呢?

五、拓展研究

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保温,有时候更需要散热,观察人们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教学反思:在活动过程中少数学生不听老师的招呼和口令以致耽误了不少的学习时间。因此在教学管理上必须加强,对于不听课的学生,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必须加以严格的制裁,以便能够更好维持良好的上课秩序。

21、谁热的快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温度计)对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温度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2、通过学习,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并且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2、通过对比实验的数据分析,整理,认识到充足的科学证据才能说明道理;通过交流,展示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科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学生准备: 木板,镜子,黑白颜色手套,各种色纸,空易拉罐,墨汁,温度计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不同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更强呢?(生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谁热的快”。师板书:

21、谁热得快

二、新授:

(一)、我们从这些生活现象中能发现什么

1、通过书中提供的两张夏冬季穿浅色和深色衣服人群的图片, 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事实,进而产生问题:为什么夏天穿浅色衣服的人多;而冬天穿深色衣服的人多?

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研究的思路和方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3、让学生说说设计的方案。

4、师总结方案(①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一个包上黑色的纸,一个包上白色的纸。燃后倒上水,放到太阳下晒。十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两罐里水的温度。②用两只大小一样的毛线手套,其中一只是白色的,一只是黑色的。分别戴在两只手上,同时暴晒在太阳光下,过一会,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③„„

(二)、我们到室外去试一试

1、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自主实验活动,获得实事证据和数据.2、以“我们的猜想得到证实了吗”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对实事 依据进行初步的整理,通过表达与交流获得认知:①包黑色纸的易拉罐温度高,包白色纸的易拉罐温度低;②带黑色手套的手热,带白色手套的手不太热。

3、师生总结,得出结论:黑(深)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强,白(浅)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弱.师并随机板书:深颜色——吸热强

浅颜色——吸热弱

三、回归生活,了解应用。

自由活动: 利用本节课的研究收获,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如: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是黑色的,妈妈带的遮阳伞是银色的;冬季路面撒煤渣促进雪融化等。)

四、拓展活动、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师:物体吸热本领的大小还与什么有关?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研究一下。

教学反思: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上,严格遵循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观察提问----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达交流----知识运用。这样在教学中不是只交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和领会了科学学的学习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2、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

2、让学生了解影响太阳热水器吸热的几个重要因素。

3、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影响太阳热水器吸热的几个重要因素。教学准备:

常见太阳能热水器的投影片、易拉罐筒、塑料瓶、玻璃瓶、黑纸、白纸、胶水;温度计、计时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

同学们,我们知道太阳能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今天,我们来研究太阳能热水器。揭示课题并板书:

22、太阳能热水器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作业,你家附近有太阳能热水器吗?请你说一说,你看到的太阳能热水器是什么样的?

(2)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多种多样,教师应注意倾听,给予肯定)

(3)师小结:(放投影片,演示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形式很多,大小不一,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热水器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太阳的光和热,因此,它们在结构和选用材料上,都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吸收太阳的光和热的。

2、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分析影响吸热的因素。

(1)分析选用材料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①观察实验器材。问: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用什么材料呢? ②讲述实验:把三个容器(塑料罐、易拉罐、玻璃罐)在阳光下并列放好,倒同样多的水,观察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它们的温度升高情况,找出其中温度升得最高的,看看是什么材料的容器。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2)分析用什么颜色制作太阳能热水器。①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谁热得快,为什么? ②问:那么,太阳能热水器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容器呢?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3)分析放置太阳能热水器的位置。

①问:怎样放置热水器,吸收的太阳能多一些呢? ②讲述实验:三个玻璃瓶中倒入同样多的水,然后再把玻璃瓶一个直立,一个平放,一个倾斜与阳光垂直放好,观察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它们的温度升高情况。找出温度升得最高的那一个,看看这个玻璃瓶是怎样放置的。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4)问:怎样才能使你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效果好,应该注意些什么?

(5)学生讨论,汇报。

(6)师生共同小结应注意的问题:师并板书 ①选金属材料

②选外表颜色深的容器 ③放置的位置与太阳光垂直

(7)学生制作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师巡视指导。

3、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谈话:在生活中,你觉得太阳能热水器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

(2)学生讨论、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教师概述本课。

2、问:怎样才能使太阳能热水器更好地吸收太阳的光和热?

四、拓展延伸

1、设计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模型。

2、进一步了解人们利用太阳能的情况。

教学反思:通过严格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其中就会学到怎样去探究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

第四单元复习课(3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2、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3、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

4、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5、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课时分配:3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复习阶段。首先我们一起复习有关第五单元《热的传递》。二)复习本单元的知识

1.根据问题提纲进行复习《热的传递》。1)出示问题提纲。学生自己复习。学生根据问题提纲自己进行读书复习。

同学们,我已将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列在黑板上,请同学们根据这个问题提纲自己进行读书复习。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复习。2)检查复习情况

下面我们就你们的复习效果检查一下。教师指名进行提问检查。

3)在提问中,发现的不足进针对性的复习。学生根据提问情况进行复习。老师随机进行检查。

第二课时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集锦 73.怎样使用酒精灯?答:1.拿开灯帽放在一边。2.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酒精灯。3.用外焰加热。4.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打开再盖上。

74.什么叫热的良导体?举例说明。答: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例如:金、银、铜、铁、铝。

75.什么叫热的不良导体?举例说明。答: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例如:塑料,木材、毛皮、棉花、泡沫。76.设计一个不烫手的杯子。答:用毛线织一个套,套在杯子上。

77.为什么锅体用金属做,锅把用木头做。答: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做成锅体传热快,饭熟得快。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做成锅把,传热慢,不烫手。

78.水变热了,为什么鱼还能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答:虽然瓶颈部分水变热了,但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也不能对流,下面的水温度还很低。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79.热的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每一种的含义是什么?答:热的传递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热的传递方式叫做传导。液体或气体中较热的部分和较冷的部分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叫对流。热不依靠任何物质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辐射

80.冬天,暖气是怎样是房间变暖的?答:暖气片附近的气体受热后体积膨胀,质量变轻而上升,周围较冷的气体过来补充,形成了冷热气体的相互流动,从而使房间变暖。81.在加热冷粥时怎样使粥惹得更快?答:用勺子不停地搅拌。这样可以加快对流。

82.什么叫辐射?举例说明。答:热不依靠任何物质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辐射。太阳的热是以辐射的方式传到地球上来的。

83.热在固体、气体、液体和真空中各是以什么方式传热的?答:热在固体中是以(传导)方式传递的。在液体和气体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在真空中是以(辐射)方式传递的

84.棉被、棉衣会生热吗?为什么会感到暖和?答:棉衣、棉被不会生热。因为棉被、棉衣里面的棉花,膨松多孔隙,内有很多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而具有保温性能。85.为什么穿皮大衣能保暖?答:因为皮大衣的皮隔风不导热,皮大衣的毛里有很多不流动的空气,也不易传热,所以穿皮大衣能保暖。

86.夏天,为什么给冰糕箱子盖上棉被?答:因为棉被里有很多孔隙,里面有很多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阻止热进入箱内。

87.两块冰糕,一块裸放,一块用毛巾包住,哪一块融化的快?答:裸放那块的融化得快,因为它直接吸收热量。毛巾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阻止冰糕吸收热量,所以另一块融化的慢。

88.棉花会生热吗?设计实验证明。答:先读出温度计的度数。然后用棉花包住温度计的液泡,用橡皮筋扎紧。过一段时间,温度并没有上升。

89.颜色的深浅与吸热的多少有什么关系?答:颜色越深,物体吸收的辐射热越多。

90.夏天,冬天各应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答:夏天应穿浅颜色的衣服。这是因为浅颜色的衣服吸收的辐射热少,感到凉快。冬天应穿深颜色的衣服。这是因为深颜色的衣服吸收的辐射热多,感到暖和。91.冬天,有雪的路面上为什么撒煤渣?答:因为煤渣是深色的,吸收的辐射热多,能使积雪很快融化。

92.冬天下雪后,脏雪和干净的雪哪种融解的快,为什么?答:脏雪

融解得快。因为脏雪颜色深,吸收的辐射热多,所以融化得快。

93.说出“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科学道理?答:冬天下三场雪,麦盖三层被,来年小麦一定大丰收。这是因为:1.雪是白色的,散发地热慢;2.雪里面有很多孔隙,充满空气,不易传地热。3.雪可以冻死农作物害虫。4.第二年春天雪融化了,雪水滋润麦苗。

94.太阳能热水器主要有哪些部分组成?答:太阳能热水器主要有(集热器)(循环管道)和(水箱)组成。95.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使水变热的?答:集热器里的水受热后温度上升,体积膨胀,重量变轻而上升。下部的冷水过来补充,这样不断地对流循环,水就慢慢地变热了。96.太阳能的集热器有什么作用?答:太阳能的(集热器)是接受太阳辐射并传递热的装置,它是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核心元件,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

第三课时

一、填空:

1、热在水中主要是以()的方式传递的。

2、黑深色的物体比白浅色的物体吸收的辐射热()。

3、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由()、()和()等组成。()是接受太阳辐射热并传递热量的装置,它是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元件,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

4、夏天天气很热气温很高,因此不需要加热孔明灯或热气球里的空气,它们也能升上天空。()

5、不管什么物体,传热越快越对人们有利。()

6、在有暖气的屋内点燃香的时候,香烟飘动的方向是向着暖气片的方向。()

7、保温材料不能永远保持热量不散失。()

8、用棉被把冰糕包起来,冰糕会融化的更快。()

9、物体与光线垂直,吸收的太阳能多。()

10、太阳能热水器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二、判断

1、所有的物体都能传热。()

2、越不容易传热的材料保温效果越好。()

3、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

三、选择

1、传热能力最强的是()。A、铜 B、水 C、空气 D、玻璃

2、冬天穿棉衣晒棉被是因为棉花能()。A、生热 B、保温

3、太阳能热水器水温升高最快的是()。A、斜放 B、直放 C、平放

4、在研究棉花是否能保温的实验中,不同条件是(A、一个包棉花,另一个不包棉花 B、一个温度高,一个温度低)。C、一个包棉花,一个包毛皮

5、夏天用()遮阳伞效果好。A、黑色 B、红色 C、白色

四、简答题

1、冬天,暖气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

2、写出一些热的不良导体。

3、写出一些热的良导体。

4、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

五、实验回顾

在做热传导的实验时,将铜片固定在铁架台上,在铜片上放上蜡,分别从一边或中间加热铜片,观察蜡融化的方向。实验现象是。

篇3:五年级数学上册“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特点, 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图形的另一半, 学会独立思考, 互助合作, 自主获取知识的本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 今天, 教师带来了几张美丽的图片 ( 如图1) , 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想不想看? 出示课件.

二、探究新知

( 一) 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1. 师: 这些图形漂亮吗? 其实啊, 它们身上还藏着一个共同的特点, 你能发现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形的特点.

师: 观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那么我们怎样能更有说服力的证明一下我们的发现?

拿出学具袋里的图形动手操作折一折, 学生操作, 引导学生说出“对折”, 有所发现.

师: “将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这样的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

2. 师: 现在请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对折后多了一条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 课件演示.

( 二) 画对称轴, 判断对称轴条数

1. 师: 现在我们知道了轴对称图形, 还认识了对称轴, 那么给你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找出并画出它的对称轴吗?

学生画出对称轴, 并让学生向前演示是怎么画的.

2. 师: 其实, 轴对称图形可算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我们以前学过的很多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下面我们就来判断一下, 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它们有几条对称轴?

出示课件, 找学生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对有争议的, 特别是容易判断错误的平行四边形, 要让学生动手实验折一折.

师提问: 思考一下, 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 三) 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1. 活动: “猜一猜”

师: 你喜欢猜谜语吗? 那我们来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不好, 教师把轴对称图形的一半遮了起来, 你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猜出它是谁吗?

演示课件

2. 师: 学生刚才猜的都很准确, 那么如果给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 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

拿出学具袋里的方格纸, 自己动脑想一想, 动笔画一画 ( 只完成一题即可) ,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画图的方法.

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总结方法.

找学生代表讲解画法, 并演示.

集体总结画法:

按照总结的方法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 并展示.

生生评价一下学生的作品.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是教学重点、难点集中的所在. 在理解概念上从不同层次有梯度的展开. 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轴对称图形, 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并能用自己的话恰当的总结特征, 加深对对称轴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会画对称轴, 并能判断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条数, 并进一步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不一定只有一条, 进一步体会对称轴的含义. 最后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这又是一个难点, 从独立完成到小组内交流方法, 集体总结方法,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开展合作交流. 也进一步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体会对称轴两边的图形与对称轴的关系.

三、拓展及应用

1. 思考: 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现象.

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很多国家的国旗都是按照轴对称图形来设计的.

2. 尝试用剪刀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动手前先想一想, 用什么方法能使你剪得又快又能保证得到的肯定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尝试动手剪, 教师巡视.

互相欣赏剪出的作品.

交流剪的方法. ( 先将纸对折, 然后再剪. )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判断国旗, 明白轴对称图形要求图形内部的小的图形或图案也应是对称的, 通过让学生动手剪一剪, 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掌握和理解.

四、欣赏总结

师: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对称现象, 教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我们身边的一些美丽的对称现象, 请大家欣赏欣赏一下.

总之, 学生,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轴对称现象, 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只要大家仔细留意, 细心观察, 就一定会发现更多的轴对称之美, 更多的生活之美!

篇4:五年级上册科学备课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和除法”在五年级上册共分成两个单元,先教学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教学小数乘小数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在这两个单元中间插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内容多。例如用竖式计算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在用竖式计算中又有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除数是整数、除数是小数等各种情况,其中小数除法还涉及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等知识;为了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还要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的知识,等等。如果把全部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教学,大约需要二十几个课时。在这样的大单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容易稳定持久。分成两个单元后,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公顷和平方千米都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在进行土地面积计算时经常要进行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与平方米的单位换算。这时,就可以应用第七单元里教学的移动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这一规律是探索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目标,这两个单元精简了有关循环小数知识的教学。在第七单元里不出现除不尽的除法,在第九单元里只结合小数除法中除不尽的实例,指出循环小数的特点,讲述循环小数的概念。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等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有所了解,不作为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教学是以整数乘、除法的计算作为知识基础。只是计算时多了小数点的处理这一“新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应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1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单元的知识特点,可以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并会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并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以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积或商的近似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3)使学生探索并掌握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能主动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乘、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乘、除法的积极意向。并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教学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借助计算器探索,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积、商的变化规律分别进行相应的转化,逐步掌握合乎逻辑的思考方法和计算方法;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突破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的难点,学会正确计算,并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引导学生采用已经掌握了的“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小数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典型课例分析

(注:南师大附小贲友林执教)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8、69页“小数和整数相乘”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

2在观察、探究、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学生带计算器。

教学过程:

师:大家买过东西吗?看屏幕(出示购物场景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铅笔,每支0.3元;橡皮筋,每根0.06元;羽毛球,每只0.8元。

出示问题:买2支铅笔要多少元?买9根橡皮筋需要多少元?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

师:你会算吗?

师:请大家观察这3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是的,3道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小数,一个因数是整数,都是小数和整数相乘。(板书课题:小数和整数相乘)

评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师:为什么这3题都用乘法算?

师:3个问题中,如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就是求3个0.8是多少。请看屏幕,我们在正方形中涂色表示3个0.8。

师:通过涂色,我们进一步知道:求3个0.8,用乘法算。从图中我们也能看出:0.8×3=2.4。刚才我们同学在口答算式时,也说出了这几道算式的结果,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师:大家的算法差不多。这样算,其实凭借的是感觉。但从同学们刚才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时候,都是把它先看做——整数乘整数。

评析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学生

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师:我们再看一个问题。(屏幕出示)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妈妈买了一个西瓜,正好3千克,每千克2.35元。

出示:5元,够吗?10元呢?

师:你能口算这一题,不简单!如果估算,把2.35元看做3元——

师:也就是说,买3千克西瓜的钱数,比6元多,比9元——少。

师:要用多少元,能不能用竖式计算?请大家试着在作业本上用竖式计算2.35×3。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试做情况。学生出现了两种写法,视频展示。

师:请大家比较,两种写法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7.05,但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

师:说说你们在写竖式时是怎样想的?

写法1的学生:写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的竖式也要相同数位对齐。

写法2的学生:我在课前预习时,看到书上的竖式是末尾对齐。

师:你认为小数和整数相乘的竖式应怎样写呢?

学生争执不下,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师:我们一起对照竖式,口述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学生说至“三五十五,写五进一,三三得九,加一得十,写零进一,二三得六,加一得七”,教师示意学生“暂停”)这一段计算过程,我们特别熟悉——

师:对!刚才口述的这一段内容,是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在进行计算。所以在写竖式时,末位对齐。当成整数乘法计算之后,还要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师:这一题的积中的小数点点在什么位置?

师:联系这之前我们的估算,7.05元,比6元多,比9元少。积是两位小数,小数点点在7的右下角。关于在积中点小数点,你有什么想法?

师:大家的想法也就是说,积有几位小数,要看——因数。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这是大家现在的猜想。我们来看先前所算的3道题……我们发现与猜想一致。

评析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师:再看几题(屏幕出示)。

师:这几题,算完了吗?

师:对!按照大家刚才的猜想,这几题在积中如何点上小数点呢?

学生口答,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点小数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闪烁显示所点的小数点,因数和积中小数部分的数字添加底色。

生:我觉得这几题还没有做完,乘的过程中要点上小数点。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例如第11题,4.76乘2时,积是9.52;4.76乘10时,积是47.6。952、476,都要点小数点。

师:计算过程中点不点小数点,大家的想法呢?

学生陷入思考中。少顷,一位学生起立发言:我认为,计算过程中不点小数点,只要在积里点小数点。计算4.76×12,先算476×12。用竖式计算时,我们是先把小数乘法看作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评析本课以图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算之道理:凭感觉“先看做——整数乘整数”,让学生道出算之情理;在教与学的进程中,学生自然获得切身体验,即“小数和整数相乘”与“整数和整数相乘”尽管存在差别,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我也赞同他的想法。谢谢刚才两位同学,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另一位同学通过思考,很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而且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生:第三题,103×0.025,积比103小,这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整数乘法不同。以前,积比因数大;这道题,积比因数小。这就像商场卖东西打折,打折后的价钱比原来少。

师:你学数学的感觉真好!商场打折,计算时可以转化成小数乘法计算的问题,还有你谈到的因数和积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这些在今后的学习中都将要探讨。继续看这3道题,积是不是这样点小数点?我们大家所猜想的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对不对呢?请大家用计算器计算这3道题,看看计算结果是多少?

师:通过验证,我们初步确认: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我们在后面学习小数乘法时,还要探讨“为什么相同”这个问题。现在,请大家同桌之间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同桌互说后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后

(学生独立完成。屏幕出示这几题的完整计算过程,学生核对,全对的学生为自己鼓掌祝贺。反馈学生做错的题目,其余学生分析错因。)

评析这里的设计,跳出了教材,又深化了教材,是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灵活处理教材的体现。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再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最终得出了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法则。

典型习题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数学的理解层面上总结出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综合运用整数乘法法则、乘法中积的变化和由于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3项知识,从计算小数乘法的过程中,归纳小数乘法法则。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给予学生3点提示,引导学生领会教材中的

(3)判断积扩大了多少倍,再缩小相同的倍数。

由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积5694扩大了100×10=1000倍。为了使积等于4.38×1.3,根据积的变化,把整数积5694÷1000=5.694。所以4.38×1.3=5.694。

按照教材引导学生领会“试一试”的3个步骤,再计算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需要补0),如0.038×0.25;计算整数乘以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相同),如106×1.25;计算小数乘以整数(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相同),如0.024×35。

从而得出,做小数乘法,先把小数转化为整数,再做整数乘法,最后在整数积上点上小数点。当小数乘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因数小数点位数之和;当整数乘以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乘数小数位数;当小数乘以整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被乘数小数位数。

最后,按照乘法的法则结构归纳小数乘法法则。小数乘法法则结构与整数乘法法则结构相同:乘法法则分为计算范围(数的范围和运算范围)和计算过程(计算顺序和结果表示的方法)。

篇5: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备课

第五单元备课

备课时间:2007年10月18日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一共有3篇课文和一个练习。《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游记,课文以游览路线先后为序,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之情。《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治。《莫高窟》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练习5给我们安排了“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和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几个内容。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师生平等关系中的对话,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引导迁移,引导发现,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这种对话不仅是解读文本,而且要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让学生逐渐学会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内容。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知道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增强学五年级语文备课主备人:寇大波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大自然的“美”。教学难点: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语言内涵。

课时安排:

16、黄山奇松

17、黄果树瀑布

18、莫高窟2课时2课时 2课时

练习53课时

实践活动

篇6: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备课

一、学情分析:

有人曾经说过:没有经典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文化,没有经典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作为源头活水,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现在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知之甚少,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习现代语文知识上,而6-13岁是孩子们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大好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实际上是在和先哲交流思想感情。持之以恒,坚持数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定会滋养他们,成为他们的文化积淀,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教材分析:

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我们会感悟到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在“人物长廊”里,我们会看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活的多么大气,多么自尊,多么圣洁!他们的人格是多么高尚!在“名胜游踪”李,我们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在“艺术乐园”李,我们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当你学了这些,你会情不自禁地说:做一个中国人真好!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四、教学措施:

1、传统文化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得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一定采取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教学过程中一定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资料,尤其是在“名人长廊”这一单元,只有搜集足够的作者的资料和作品,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本人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并引入实践。

5、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诗经》

1、《硕鼠》

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

猜想题目的意思。(大老鼠)

二、新授:

(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

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 “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

“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

“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爰”:才,才能。

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

4、背诵此段内容。

(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二、三段。

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二、三段内容。

(八)、汇报,师适时点评。

(九)、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十)、思考: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十一)、讨论: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十二)、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

(十三)、齐背诵,结束全课。

2、《黄鸟》

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挽歌,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用这样的句式来写首小诗。

2、古代人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认为这处观点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

《韩非子》

1、《买椟还珠》

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教学过程: 一.引入: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二.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

三.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四.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五.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2、《曾子杀猪》

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曾子杀猪》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活动广角。

1、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吧。

2、读读方框中的文字,从中受教育。

五、成长阶梯。填写好三个项目。

《淮南子》

1、《秦西巴纵麛》

年级:五年级

让学生了解《秦西巴纵麛》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熟读并背诵这篇短文。

《淮南子》中的其他故事将这些故事讲给同学听。

2、《后羿射日》

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后羿射日》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你若喜欢这个故事,就把它讲给你的家人听。

2、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读后有什么感想?与同学交流一下。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战国策》

1、《千金求马》

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千金求马》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在小组里谈一谈,你如何评价这位内侍的做法?

2、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位国君,你还有什么办法得到千里马?

3、把你知道的益智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2、《赵威后问齐使》

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赵威后问齐使》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查阅资料,思考一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君王与人民谁的作用大?是谁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化?

2、与你的小伙伴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周围有困难的人。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名人长廊》

5、姜尚

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姜尚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姜尚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姜太公是怎样出山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姜太公的书,领略他的远见卓识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姜太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6、管仲

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管仲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管仲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管仲的话既精彩又好记,试着背一背。

2、你对“终身之计,莫若树人”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在小组内谈一谈你的看法。

3、再去找一找资料,谈一谈你对管仲的了解。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7、《孙武》

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孙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孙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搜集孙武生平资料,在小组内开个交流会。

2、《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你最喜欢哪一篇?

3、从《孙子兵法》中选取一段,同学们合作演一演,重现孙武精神。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8、《司马迁》

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司马迁极其作品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理解司马迁思想的复杂性,学习他一身正气的人品。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多媒体出示司马迁的资料。学生读文言文部分,鼓励他们熟读并背诵。教师大概讲解:司马迁,字字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二. 温馨点击: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他的一篇名作《史记》教师补充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出示温馨点击。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合作学习这部分文言。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

2、每个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读给大家听。

3、根据译文大体了解意思。

4、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看哪个组读的好,背的快。

三、活动广角:

同学们结合课下查找的资料,具体说一说司马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史记》的。鼓励学生课下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阅更多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四、成长阶梯:

结合练习进行自我评价。

五、回归总结

9、《苏武》

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苏武极其《汉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苏武的历史状况,学习他的英雄气节。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多媒体出示苏武的资料。学生读文言文部分,鼓励他们熟读并背诵。教师大概讲解: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人,汉朝政治家。

二、温馨点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苏武的故事。教师补充有关苏武及《汉书》的资料,出示温馨点击。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合作学习这部分文言。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

2、每个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读给大家听。

3、根据译文大体了解意思。

4、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看哪个组读的好,背的快。

三、活动广角:

同学们结合课下查找的资料,具体说一说,讲一讲“苏武牧羊”的故事。鼓励学生课下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阅更多有关苏武及《汉书》、《苏武传》的资料。学唱《苏武牧羊》歌。

四、成长阶梯:

结合练习进行自我评价。

五、回归总结

《名胜家境》

10、《济南》

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1、认识济南的著名名胜古迹。

2、了解名胜古迹的诗句。

3、能比较形象地说出各个景点的景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跟着老师一起我领略泉城济南的美丽风光吧!首先我们先来欣赏几首诗。

《千佛山》(节选)、《趵突泉》、《西湖二首》(其二)

(二)温馨点击。

介绍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的地理位置、名字的来历,以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三)、活动广角:

请同学们把对这些有关景点的传说、诗句、对联讲给同学们听。

(四)拓展延伸:

能比较形象地说出各个景点的美景。板书设计: 济南

千佛山

秀丽的自然风光

趵突泉

“平地忽堆三尺雪,四时长吼半空雷 ”

大明湖

湖水清澈透明

11、《崂山》

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1、认识崂山的地理位置及历史。

2、认识崂山的著名瀑---龙潭瀑。

3、了解有关崂山的诗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再来领略崂山的秀美风光吧!首先我们先来欣赏几首诗。

《八水河玉龙瀑》

《鳌山》

(二)温馨点击。

介绍崂山、龙潭瀑的地理位置、名字的来历以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三)、活动广角:

请同学们把对崂山搜集的资料介绍给读读看。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崂山

崂山

黄海之滨

气势雄伟

山海紧错

龙潭瀑

玉龙横空

如雨似雪

12、对联

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

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

2、学会对对联

教学过程 :

Ⅰ讲一个与对联有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Ⅱ名联欣赏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题书室

2、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林则徐

3、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北京潭柘寺联

评:“笑”、“容”二字巧妙,道出了世态人情,写出了人生众相。

4、来一口去一口,来去无损;哭三声笑三声,哭笑皆非。

—清末一婚丧联

点评:用于红白喜事并至之日,精当至极。再有妙联,不妨将来。

5、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点评:第一、四、六的“朝”字读“cháo”,同“潮”,其他的读

“zhāo”,作“早晨”讲;第一、四、六的“长”字读“zhǎng”,同“涨”,其他的读“cháng”,作“常常”讲。利用了汉字的一字多义、同音假借的特点,长叠有趣,但怪而难工,非凡夫俗子所能为也。

6、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 一秀才联

点评:“月”字六次出现,“年”字六出以对,作联人有真功夫也。“月 圆”逢“月半”,“年尾”接“年头”,时空虽相同,意趣各自异。

7、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西湖岳飞墓联

点评:青山本无意,白铁也无情,皆因忠佞起,称幸或叫屈。何哉?拟人也。

8、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 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座佑铭联

点评:有此志,用此心,何愁区区聊斋不成.2009年央视春晚的四副对联

?

1.上联:春融百族大联欢俏春犹俏

下联:岁启九州新画卷牛岁更

横批:普天同庆

2.上联:火树银花醉良宵莺歌动地

下联:国泰民安逢盛世牛气冲天

横批:四海同春

3.上联:五福临门燕哺和谐春暖意

下联:八方凝爱牛耕锦绣世情浓

横批:放飞希望

4.上联:金牛送福绿柳迎春盛景当惊世

下联:鼓乐和鸣龙狮劲舞神州并举杯

横批:祖国长青

Ⅲ 如何对对联

一、对联的上句叫上联(也叫出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句)对联的特点为:

1、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2、词性相同。

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实词里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3、结构相对。

上下联的结构要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

4、内容相关。上下联的意义要相互联系。

正对。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方面表现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如:

十里春风,长安两路;千年晓月,永定一桥。

反对。上下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者是一个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互相对照,相反相成。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平仄相合。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字是仄声,下联末字是平声。

二、对联的禁忌

忌同字。即上下联不能有相同的字。如,“科学能致富”对“艺术能修身”就犯忌。

可改为:

练习

1、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语序有的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对下联进行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已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2、对出下联或上联

①勤为摇钱树

②祖国江山娇

③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亲情友情情情深

④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⑤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13、成语

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地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应用成语,提高写作水平。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很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们第一次见面,老师准备了一份礼物作为见面礼送给你们,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看![课件演示:一架时空穿梭机]哇!是一架时空穿梭机,喜欢吗?这架时空穿梭机可厉害了,我们可以乘着它回到古代去,穿越一条有趣的成语廊。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准备好了吗?出发![播放音乐]可以睁开眼睛了。[课件演示:穿梭机到达成语廊]

二、活动安排:

(一)十二生肖选拔赛

师:瞧!那边真热闹,发生什么事呢?噢,原来是动物们正在举行“十二生肖选拔赛”,这个比赛要求动物们讲出含有自己名字的成语,讲得最多的就能成为十二生肖之一,但“龙、虎、马和鼠”都不会说,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适当表扬学生热心助人)

要求:(课件演示)

(1)开火车说成语,不会的立即坐下,反复进行

(2)时间2分钟

(3)其他小组帮助记分

题目:(1)写出带有“龙”的成语

(2)写出带有“虎”的成语

(3)写出带有“马”的成语

(4)写出带有“鼠”的成语

操作程序:(1)请各组长上讲台领题目,当众读出

(2)开火车说成语

(3)获胜组到黑板摘一颗愿望星

师:(小结)你们有发现带有“龙”的成语多数都是好的方面的,而带有“鼠”的成语都是表示不好的方面的吗?平时要注意归类学习成语,这样便于记忆。

(二)搭鹊桥[课件演示:鹊桥画面](8分钟)

师:那两个不是牛郎和织女吗?他们为什么发愁呢?原来今天是他们相会的日子,但桥是断开的,他们不能团聚,但只要你在空出的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字组成成语,牛郎和织女就能走过桥了,可是帮他们搭桥的喜鹊被难住了,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要求:(1)各小组在集体讨论后,由一位同学填写答案,书写要工整。

(2)全组同学齐读一次

操作程序:(1)同要求

(2)师操作电脑给予肯定

题目:

太阳队:一心一()气风()扬光()有作()富不()至义()善尽()不胜()

月亮队:一手遮()经地()无反()盼自()心壮()同道()久必()秒必()

星星队:一马当()见之()目张()战心()天动()大物()学多()高八()

地球队:一字千()石良()外之()气用()倍功()斤八()全其()中不()

3、师生评议答案

师:你们组能帮到牛郎和织女吗?请小组长汇报答案,正确的给予掌声。错误的其他组纠正。[课件演示:牛郎和织女相聚了]真高兴,牛郎和织女的帮助下终于可以相会了,帮助了别人,心里高兴吗?以后在生活上也要乐于帮助别人。

三、动手做,猜一猜

师:[出示剪开的图画]看,这是一些剪开了的图画,你们会拼图吗?

规则:(1)每组选四个学生进行拼图画,在四分钟内完成,完成的举手,最快的小组可加40分,第二名可加30分,第三名可加20分,第四名可加10分。其余学生讨论是什么成语,如何造句,其中一位跑到讲台,写出成语及句子。

(2)高分的两组可到黑板上摘愿望星

题目:

太阳队:对牛弹琴

月亮队:胸有成竹

星星队:火上加油

地球队:点石成金

小结:

上一篇:春节是哪一天几月几号下一篇:《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主要业绩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