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2024-05-26

五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复习资料(共6篇)

篇1:五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1、水稻老鼠蛇这条食物链中,消费者是(老鼠、蛇),生产者是(水稻)。

2.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说法,可写出食物链

(树。

3.解释概念。

(1)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发光。

4、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5、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6、(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7、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8、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9、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例子。答:增大摩擦力:①汽车轮胎上的花纹。②下雪天,路上铺草③运动员手上擦镁粉④瓶盖包布拧开。减小摩擦力:①跑步钉鞋②车轴加润滑油③重物下垫滚木④旱冰鞋

10、赛车的设计特点:(1)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动力要大)(2)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空气阻力要小)(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不会翻车)。(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轮胎不打滑)

11、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12、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

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13、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14、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和盆地,东部多平原和丘陵。

15、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6、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篇2:五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何青青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1课时

一、复习目标:

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在复习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对于第一单元中种子发芽的几个对比实验;蚯蚓生活环境的两个实验作一回顾并整理。

二、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生物与环境 复习难点:生物与环境

三、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一学期的科学学习即将结束,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踏上“小科学家之旅”吗?(出示地图)看,这就是我们即将进行的科学之旅。大家可以自由选择科考路线,自愿组成科考小组,然后到老师这里取卡片,参考卡片上交待的任务进行考察。别忘了20分钟后要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的考察成果。

(二)展开复习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三)归纳总结

1.各组汇报考察结果。(回答略)2.总结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师:我们今天的旅程虽然各不相同,但仔细想一想,它们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学生回答略)对,这就是我们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光

1课时

一、复习目标:

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在复习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把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对于第二单元中、物体反光能力和吸热能力与物体颜色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关系的实验;岩石受到冷热作用的实验作一回顾并整理。

二、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光 复习难点:光

三、复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第二单元。(二)展开复习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9.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说明:本单元书中介绍的仅仅是几个最为典型的观察活动,但观察、研究的方法是相通的。因此,我鼓励学生继续寻找新的研究问题,注重方法的运用,而不是重复记忆简单的知识。)

(三)归纳总结

1.各组汇报考察结果。(回答略)2.总结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师:我们今天的旅程虽然各不相同,但仔细想一想,它们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学生回答略)对,这就是我们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课时

一、复习目标:

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在复习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个教学目标。通过复习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对于第三单元中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与土地侵蚀程度大小的关系的实验作一回顾并整理。

二、复习重难点:

复习难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复习难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三、复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三单元。

(二)展开复习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 特点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三)归纳总结

1.各组汇报考察结果。(回答略)2.总结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师:我们今天的旅程虽然各不相同,但仔细想一想,它们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学生回答略)对,这就是我们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 1课时

一、复习目标:

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在复习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对于第四单元中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实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实验、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作一回顾并整理。

二、复习重难点:

复习难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复习难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三、复习过程

(二)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四单元。

(二)展开复习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4.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6.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7.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8.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中数值。

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0.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1.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4.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15.赛车的设计特点:(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4)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

(说明:本单元书中介绍的仅仅是几个最为典型的观察活动,但观察、研究的方法是相通的。因此,我鼓励学生继续寻找新的研究问题,注重方法的运用,而不是重复记忆简单的知识。)

(三)归纳总结

1.各组汇报考察结果。(回答略)2.总结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师:我们今天的旅程虽然各不相同,但仔细想一想,它们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学生回答略)对,这就是我们第四单元的主要内容。

四、板书设计

篇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阅读课复习教学

1.创设语境, 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品词析句的能力, 在归纳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揣摩如何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情达意。

2.总结、规范答题方法,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答题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在具体的语境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品词析句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欣赏, 积累导入

1.回顾课文, 欣赏发现。

师:在这学期的学习中, 很多句子让我们印象深刻。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精彩语句并朗读) 想一想, 为什么这些句子会让大家难以忘怀?

2.揭示目标, 引出重点。

师:今天我们复习的重点就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结合目标, 归纳方法

1.结合实例, 交流方法。

师:请结合平时的学习, 举例谈谈你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来理解句子含义的?

2.教师引导, 归纳板书。

●联系上下文

●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抓句子的特点

三、指导完成, 强化方法

师:让我们走近《远去的背影》, 一起思考, 一起交流吧。

附文:

远去的背影

在我绝对未读过朱自清《背影》的年龄阶段, 就曾为您的背影而怦然心动过, 而且至今仍感到您还在那里走着。

那是我刚六岁多的时候, 在一天晚上, 您请别人吃过饭之后, 第二天牵着我去上学了。因为路远, 而且曲里拐弯很难记, 您牵一阵子, 背一阵子, 把我领上一条崭新的道路。在这以前, 无论自己玩, 还是背着抱着弟弟妹妹玩, 都不过是屋前屋后转来转去。

这是第一次您把我领出了家门, 让我走上一条很远很远的路, 路的那头, 正书香四溢, 诵读朗朗。

快进校门的时候, 您在嘱咐我之后, 向另一条道上走去, 走得很慢。边走边回头看我踟 (chí) 蹰 (chú) 不前的步履。时而用目光, 时而用手势, 鼓励我迈进学校大门。

就在这个时候, 我站住了, 怎么也迈不开步, 像有一种什么东西羁绊住, 扯也扯不断。于是, 您毅然地转过身向前走去。看不到您的目光, 听不到您的说话, 只见到您慢慢向前移动的背影, 闪过大树, 闪过屋宇, 然后在高高的土丘处渐渐消逝。

我刷刷地掉着眼泪, 直到看不见您的背影, 我才用小手背抹干眼泪向学堂走去。

您的背影我应该是见到的, 而且不止一次。为什么这一次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呢?我想, 大约就缘于您突然转身的坚毅, 您在鼓励我自己走, 您在切盼一个六岁多的孩子走出门前屋后转的小天地, 您心中正腾起一个小小的稚气未脱的雄鹰。

如今, 这背影仍鲜明地印在我脑子里, 可是您已早早离我而去了。正如送我入学堂的那时, 您一步步默默地消逝。在那土丘后面。而我直到您去世后, 才从千里之遥, 赶到那土丘处向您跪拜。

1.回顾阅读程序, 归纳为:

初读整体把握—→读题捕捉信息—→精读深入思考—→组织语言答题—→检查答题情况

2.指导口头练习。

(1) 快速默读短文, 整体把握内容。

(2) 捕捉信息, 明确考察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

(3) 找到重点词句, 深入思考。

家门、书香四溢、很远很远、怦然心动、毅然

在这以前, ……都不过是屋前屋后转来转去。

正如送我入学堂的那时, ……赶到那土丘处向您跪拜。

(4) 构想设问方式。

A.读一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第一次”对我将有怎样的影响?“父亲第一次把我领出了家门, 让我走上了一条很远很远的路”, 你认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路的那一头又有什么?

B.读一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想一想,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去掉“您心中正腾起一个小小的稚气未脱的雄鹰”, 可以吗?为什么?

C.读了本文, 联系自己的生活, 谈一谈你从自己父亲的背影中感受到了什么?

D.读文中画线的句子,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假如你就是作者, 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

3.总结:在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时, 应先理解句子的表达形式, 再揣摩句子的思想感情。

四、独立完成, 实战演练

师:让我们独立完成《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的笔头练习。

附文: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 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 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 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 它心里知道自己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 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 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 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 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 深深地扎根, 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 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 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 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 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 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 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 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 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 即使你真的会开花, 在这荒郊野外, 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 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 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 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百合说:“我要开花, 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 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 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 不管你们怎么看我, 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 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 它终于开花了, 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 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 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 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 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 只有百合自己知道, 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 野百合努力地开花, 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 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 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 远在百里外的人, 从城市, 从乡村, 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 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 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 感动得落泪, 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那里, 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 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 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快速默读, 教师巡视。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 对潜心阅读的学生提出表扬。)

2.实物投影, 交流以下问题。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增强综合能力, 养成良好的阅读和答题习惯。)

(1) 写出词语的近义词。

讥讽秀挺风姿谨记

(2) 细读全文, 你认为百合花从“一株”发展到“满山”要克服哪些不利因素?

(3) 阅读画波浪线的句子, 想一想, 为什么这株百合是“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综合运用了____等修辞手法, 这样写是为了____。假如多年后, 又有一株不为人知的野百合生长在断崖边, 你会对它说:你要开花, 因为____;你要开花, 因为____;你要开花, 因为____;你要开花, 因为____。不管____, 不管____, 你都要开花。 (最后两个空, 可以作为选做题)

(5) 百合花的生长历程启示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应该怎样去做?

五、课堂总结, 交流收获

篇4:五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2单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20-03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由卢江、杨刚任主编,王永春、陶雪鹤任副主编,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的同志们,在大量调研、实验和广泛征求全国城乡第一线的教师、教研员、教育工作者的意见下,在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基础上,编写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正式发行。现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做一介绍。

一、教学内容介绍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的变动

这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扩展知识的范围,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与现行实验教科书相比,其主要变化有:

(一)加强了准备性,为进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1.把实验教材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为“准备课”。学生入学前已接受了学前教育,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要心中有数,因此安排了“准备课”。

“准备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数一数”,保留了“开学图”和“数一数”、“认数”、“读数”的内容,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读数的情况。第二部分“比多少”,保留了“同样多”“多”“少”,充实了内容,增加了练习一。

2.将一年级下册的“位置”提到一年级上册,做为第二单元。讲了“上下”“前后”“左右”。

(二)降低了有关知识的难度,更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1.在第二单元“位置”中,原实验教科书中‘左’‘右’的相对性和位置删掉不讲。

2.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只讲立体图形,原实验教科书中认识平面图形删掉不讲。

3.第七单元“认识钟表”,只认识整时,原实验教科书中认识半时删掉不讲。

4.删去了“求未知数”的教学内容,只是在练习中渗透了这样的练习题目。

三、新教材的编排特点

这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观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了现行实验教科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写。力求使新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和环境。

新教材在编排上更加体现:

(一)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如数和计算的知识,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仍然按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的原则编排,把“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又把“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两段进行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三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五单元)。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分为6、7的认识和加减法、解决问题,8、9的认识和加减法、解决问题,以及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三段教学。

如几何图形,先认识“上” “下”“前”“后”“左”“右”(第二单元),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和练习经常用到这些知识。再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本册只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第四单元)。

(二)加强了知识的整理

整理是对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它更多的是加深理解、扩大联系,进一步提高掌握水平。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查缺补漏,更好地全面落实知识、技能掌握的教学目标。

整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教材给出了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后边知识的整理,又是前边知识的完善。

大单元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增加了整理和复习。如P32页3题,P69页第5题的整理和复习。2题是10以内加法整理,3题是10以内减法的整理。再如P101页第8单元的整理和复习,1题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

(三)增设了教学的背景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教材安排了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的数学背景知识。

如:P60页以“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算筹。P72页以“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象形数字及计算。P85页以“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

(四)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因此,在2011版课程标准中指出: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作为数学的核心概念,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

教材在第五单元中,认识了6、7和加减法后,在p46页~p47页编排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一步:图里有什么?要求学生读懂题(看懂图);知道题(图)中什么是数学信息(已知条件),有几个数学信息(已知条件);什么是问题,怎样表示。也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第二步:怎样解答?要求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解答,把分析过程用数字和符号表示出来。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解答正确吗?要求学生反思、检验,并学习填写答语。

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初步学习树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五)练习注意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1.p68页6题。6+□=10,是在学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安排的练习,不但复习了前边学过的加法,也为20以内进位加法中“凑十”做了铺垫。

2.“11~20各数的认识”中,p80页3题,如:7+3+5=_____,不但复习了10以内的加法,十加几,还为20以内进位加法的思路做了铺垫。

3.练习是按课时划分的。

(六)注重有关知识的渗透

1.第一单元渗透了集合、对应的思想,第6单元主题图渗透了分类的思想,有的练习中还渗透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思想。

2.渗透了填未知数,要求学生想组成。如p56页11题、p63页7题、p68页6题、p81页7题、p94页9题、p103页9题、p108页9题、p110页17题。

(七)为数学教学评价提供了平台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因此,每个单元安排了“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由于学生识字比较少,每个单元后的评价,主要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评价内容有知识性的,有情感性的,让学生有话可说。

如:p13页2颗星;p33页3颗星;p38页4颗星;p72页5颗星;P81页6颗星;p87页7颗星;p103页8颗星;p113页自我评价,画笑脸。使学生自己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四、各单元内容介绍

第一单元 准备课

整体感知

本单元将实验教科书的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为“准备课”。因为学生在入学前对10以内的数有所了解,本单元“数一数”通过美丽的校园校内外数量用到10以内各数的物体,学生指物数数(点数),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认数、读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点数)的方法。通过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

“比多少”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体验“多”“少”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数一数”分为两部分

1.美丽的校园 (了解学生已有的数数情况)

2.认数、读数。一面红旗、两幅单杠、3个石凳、4个垃圾桶、5、6个背书包的同学、7只鸽子、8棵大树、9个女同学、10个男同学。

通过认数、读数,渗透同一类物体画在一个圈内(集合圈),1~10个数与相应的画面呈现,表示一一对应让学生数一数图中有几个物体,认一认,读一读旁边的数,初步说一句完整的话,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不是正式教学认和读这些数。

(二)比多少

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的感性经验,教材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同样多”“多”“少”的含义,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比多少”主要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通过小兔帮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学生操作学具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少”。

本单元后安排了练习一。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经历数数活动的过程,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认数、读数的情况,初步感知数数的方法,初步学会数数。

2.通过学生操作,经历比较的过程,直觉感知“同样多”“多”“少”,初步理解其含义,会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兴趣。观察图画或实物,可以从无序逐步到有序,按数目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等。教给学生数数的方法。

2.指导学生操作学具,渗透对应思想,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摆一摆,说一说,说一句完整的话,通过交流感受数学的乐趣,建立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为2课时。

第二单元 位置

整体感知

本单元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位置”提前到一年级上册教材中,但“左、右”降低了难度,不讲相对性了。

本单元要求学生会辨认上、下、前、后、左、右,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创设了适合儿童的情境,亲身体验生活与学习环境中的方位,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上下”、再是“前后”、最后是“左右”,上下、前后,通过一幅大桥的画面,桥上的铁道上正奔驰着一列高速列车,铁路上方的公路上正行驶着一辆辆形态各异的汽车,桥下一艘轮船正穿梭而过。在位置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前后位置是绝对的,引导学生认识方位上下、前后。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后的方向是后。如果参照物改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

左右,主要是建立左、右的标准,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对应起来,从此建立左、右的标准。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操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上下、前后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轮船在火车的下面。

小汽车在大货车的前面,客车在大货车的后面。客车的前面是 。

“做一做”进一步体会上下、前后。

(二)左右

左手、右手。

做一做。①左右的练习,②上下的练习。练习二和本单元的练习。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感受其含义。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3.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

本单元教学注意的问题:

1.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地说。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再加工。

3.在互助合作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2课时。

篇5: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目录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

(一)2、种子发芽实验

(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第课时 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2.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三、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第课时

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第课时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 4 课时

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2.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三、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第5 课时

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教学重点

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

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

5、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第 6 课时

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2.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教学重点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教学难点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观察。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第 7课时

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教学重点

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第 8 课时

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2.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第 9 课时 光和影

教学目标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板书设计

第10课时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第11 课时 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第 12 课时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5、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6、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第13 课时 光与热

教学目标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第 14 课时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目标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2)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2)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板书设计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对比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对比实验二: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第15 课时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第16 课时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

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 装水200毫升

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3)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4)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17 课时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4、汇报、小结。

第18 课时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难点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3、小结。

四、总结延伸

第19 课时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么。

4、总结,延伸。

第20 课时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教学重难点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第 21 课时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教学重难点

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第22 课时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1.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教学重难点

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第23 课时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交流。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

三、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第24 课时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教学目标

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教学重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第25 课时 我们的小缆车

教学目标

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教学重难点

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

(推、用绳子拉······)

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

二、安装小缆车

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 说说看怎么改?

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

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7、学生实验

8、交流汇报

三、小结

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第26 课时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学生讨论

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

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1)、起点、终点不固定(2)、橡皮筋绕断了(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四.小结

第 27 课时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苦难的积极态度。教学重难点

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引导语:玩过吗?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

2、学生实验、解释。

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这样的现象?

3、揭题:能不能把这种力来驱动小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二、安装小车

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

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

3、学生动手操作。

三、用气球驱动小车

1、调试小车。

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1)讨论测量方法(2)测量

3、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

4、实验。

5、出示反冲力的概念。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1)学生汇报

(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

四、小结

1、提问:怎样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2、提问: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快?

第 28 课时 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四、小结

第29 课时

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

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

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

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

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揭题:运动与摩擦力

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

四、小结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第30课时 滑动和滚动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学重难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

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

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

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

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2)小车的载重相同(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四、小结

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

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第 31 课时

与设计

教学目标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2、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四、小结

第32课时 小赛车

教学目标

关系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学重难点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

3、揭题: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

二、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1、提问:真正的赛车是怎样的呢?

2、提问:这辆车的哪些设计特点符合上面的要求?

3、学生观察、讨论。

4、交流汇报。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三、设计我们的小赛车

1、过渡提问:由此可见,工程师是如何设计赛车的?

2、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3、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四、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

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

2、测试、比赛。

篇6: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复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机械? 举列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杠杆。4.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支点。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阻力点。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用力点。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斜面。

11.省力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费力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轮轴?15.轮越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定滑轮。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滑轮。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滑轮组。19.坡度越越___________________。

20.大齿轮带动小齿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轮轴,______是杠杆。

第二单元复习

1.纸的抗弯曲能力和纸的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改变纸的___________________ 抗弯曲能力更强

2.我们吧薄板形材料弯折成 “____”、“____”、“____”、或 “____”、“____”字等形状,其实实际上是减少了材料的____________而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

3.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________向______向___________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的各部结合的更紧密。

4.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抵住这个力,就可以承受很大的重量。5.圆顶形可以看成_________________,它有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____。

6.球形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使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人体中的拱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筑物不容易倒。9.在各种形状中,__________________是稳定的。10.最古老的拱桥是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大学元旦晚会主持词下一篇:工程项目管理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