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容积的说课稿

2022-08-27

第一篇:体积和容积的说课稿

体积与容积说课稿教案反思

《体积与容积》说课稿

向阳学校 黄淑娟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体积与容积》,下面我将从说学生、说设计思想、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等六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学生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体积和容积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手、眼、脑、口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二、设计思想:

正如刚才所说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但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与理念有以下几点:

1、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我始终把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作为目标。

2、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3、猜测、直观、体验是创造的基础。充分的操作、实验,利用直观进行思考,这也是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方法。

4、数学是用一种严密的逻辑性演绎事物间存在的和谐关系及秩序之美的学科,教学过程力求严谨有序。

三、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体积与容积(教材41-4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两个相同的量杯、石头、苹果、硬币、两个大小不同的杯子、水、土豆、鸡蛋、橡皮泥、饮料瓶、茶叶桶和水杯。

学具准备: 各种各样的物体(例如:橡皮、文具盒等)。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体现“先导后教”的教学思想;

2、学法: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体现“先做后学”、进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思想;采取个人自主探究,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通过让学生讲述及表演乌鸦喝水的故事从而引出本节教学内容。

(二)新授

1、认识体积

通过初步感受空间,总结出体积概念。要求学生独立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利用学生与老师两次比较体积及橡皮泥的体积变化,总结出体积的大小和物体的位置形状没有关系。

2、认识容积

出示:饮料瓶,水杯,茶叶罐。要求学生迅速给这三个物体按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提问:“他们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引出“容器”概念。然后通过比较其容纳物体的多少出示“容积”概念。

3、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分别从概念、测量方法上、大小的比较等方面区分体积和容积。 (三)复习巩固,升华主题 (四)、总结评价。

六、说板书

板书由课题、体积概念、物体位置、形状与体积无关、容积概念、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六个部分组成。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体积与容积》教案

向阳学校 黄淑娟

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两个相同的量杯、石头、苹果、硬币、两个大小不同的杯子、水、土豆、鸡蛋、橡皮泥、饮料瓶、茶叶桶和水杯。

学具准备: 各种各样的物体(例如:橡皮、文具盒等)。

教 法: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体现“先导后教”的教学思想; 学 法: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体现“先做后学”、进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思想;采取个人自主探究与小组学习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体积与容积》这一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到水呢?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生自由发言)

师:老师这里有石头、量杯和水,谁愿意上来演示一下?

师:把石头放入水中,出现了什么情况?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生1:石头占了水的位置; 生2:石头把水挤出来了;

生3:石头把水压出来了; 生4:石头占了水的空间;……同学们说出了各种有趣的想法。

(二)新授

1、认识体积

(1)、初步感受空间。

师:老师往水里放一个苹果,苹果占空间吗?放一枚硬币,硬币占空间吗?橡皮占空间吗?铅笔盒占空间吗?桌子呢?凳子呢?还有什么东西占空间? 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占空间?在水里占空间,拿出来呢?(也占空间)板书:空间。

(2)、空间也有大小。

师:橡皮与铅笔盒比谁占得空间大,谁占得空间小?桌子与凳子呢?板书:大小

(3)、体积的概念。

师:每个物体都占一定的空间,且有大有小,这就是体积,体积是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出示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学生齐读2遍)

师:苹果的体积是什么呢? 苹果所占空间的大小叫苹果的体积。石头呢?石头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石头的体积。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同学们看到的任意物体)

(4)、比较体积大小。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放了许多物品,与你同桌的作比较,说一说

我的( )体积大,你的( )体积小

师:老师也带来一些东西,比一比。

香蕉和鸡蛋。 (5)、物体的位置与形状与体积无关

老师叫一位学生上台,问:“你有体积吗?老师有体积吗?谁的体积大?”请这位同学变换位置,站在教室的不同地方,问:“它的体积变了吗? 他的什么变了?说明了什么?”(物体的位置变化了,但体积不变) 师:“橡皮泥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把橡皮泥捏成球体,同时问:“它这时是什么形状?(球体)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形状)说明了什么?(物体的形状变化了,但体积不变。)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事情吗?(生:妈妈把一团面擀成一个薄饼。生:奶奶把一个黄瓜切成了一片片的。)

(6)、 师:拿一个红薯和一个土豆。

问:“谁的体积大?”(学生争论不休)

师:看来用眼睛看是无法分辨出谁得体积大,谁得体积小,你能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吗?(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并指名说。)

生1:把土豆和红薯分别放入一个装有水的量杯中,看哪个放入水中后,水面升的高。

生2: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相同的两个量杯里,放同样多的水,哪个水杯水涨得高,哪个体积就大。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老师认为第二种方法能够看的更清楚,你们认为呢?(第二种方法好)但要注意放入的水不能太多,以免水溢出来。下面咱们就来做这个实验。(请一名同学做实验,另一名同学帮忙。)

师:。请大家在下面注意观察,两个杯子的水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杯子的水面升高了。

生2:放土豆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多,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少。

师:那说明了什么?(土豆的体积大,红薯的体积小)

师:在我们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动手做实验是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2、认识容积

(1)、出示:饮料瓶,水杯,茶叶罐。

师:请迅速给这三个物体按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2)、认识容器。

师: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1:装饮料、学生:2盛水,学生3:装茶叶)教师:容纳东西 (板书:容纳东西)

师:还有什么能用来装东西?

师:像脸盆、油桶、水杯这些能容纳东西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容器。

板书:容器

(3)、感受物体容积。

师:(饮料瓶,水杯,茶叶罐)这三样容器谁容纳的物体多?

生:水杯容纳的物体多,茶叶罐容纳的物体少。

师:不同的容器盛东西有多有少,但每个容器容纳物体的体积是一定的。板书:物体的体积

饮料瓶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饮料瓶的容积。水杯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水杯的容积。茶叶罐呢?

师:生活中的容器有很多,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

师:给水杯里装一半水,水的体积就是水杯的容积,老师说的对吗?(不对)为什么?(生:应该把水装满)那应该怎样说?(生:给水杯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水杯的容积。)

(4)、出示容积概念

师:刚才咱们研究的就是容积的概念,他到底是什么呢?指明学生说一说。

出示概念: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学生齐读2遍)

(5)、比一比。

铅笔盒与桌仓。

牙膏盒与电视机盒。

出示:高瓶子和矮瓶子,说一说谁的容积大?(又一次争论)

师问:“怎么办?”(生一:给这两个瓶子都装满水,然后分别倒入相同的量杯中,看哪个倒得多。生二:给其中一个瓶子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另一个瓶中,看是装不满,还是溢出来。……方法很多)

师:“那一个方法简便容易操作?( 第二种)谁愿意来做实验?(请一位同学上台做实验。)师:结果怎样?(矮瓶子装的水多,它的容积大。)

3、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体积于容积,他们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生1:不一样。生2:容积说的是里面,体积说的是外面。生3:容积是所容纳物体的多少,体积是占空间的大小。 生4:烟灰缸的体积大于它的容积。……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1.从概念上说,体积指的是物体自身的大小 ,容积所装物体的多少。2.从测量方法上,体积是从物体外部测量的,容积是从物体内部测量的。3.同一物体,它的体积大于容积,当容器壁很薄的时候,容积近似等于体积。(出示课件) (三)复习巩固,升华主题 (四)、总结评价

师: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向阳学校 黄淑娟

在教学设计时,我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故事导入,再现情境,在激趣中质疑。

《乌鸦喝水》是学生们儿时非常熟悉的故事,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呢?勾起了学生的回忆。这时,让学生来说一说,他们会踊跃举手发言。我因势利导,老师这里有石头、量杯和水,谁来演示一下。再现情境,疑问随之而生“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学生们的回答多种多样,有的说:石头把水压出来了;有的说:石头把水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空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不用教师再多的解释与讲解,每个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理解。接着老师问:"苹果占空间吗?硬币占空间吗?橡皮占空间吗?"(是)再问:“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空间?”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同时对空间又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二、联系实际,逐步渗透,使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出发 ,把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本课的重点是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体积的概念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要理解体积,首先要知道空间的大小,学生对空间在导课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此时,老师问:“橡皮与铅笔盒比谁占得空间大,谁占得空间小?”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得出这样的结论: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体积的概念已经隐藏在同学们的脑海里,这时让学生来说一说“什么是苹果的体积?”他们会很自然的得出结论:苹果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苹果的体积。让同学们像这样来说一说,他们会觉得用实物来解释这一概念很好理解。最后抽象出概念: 物体 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 物体 的体积。

容积概念的教学和体积的方法是一样的,逐步渗透,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要理解容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容器?教师出示:饮料瓶,水杯,茶叶罐。问:他们是干什么的?学生回答:装饮料、盛水,装茶叶。教师总结:容纳物体。这就是容器。教师不必多说什么,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容器,学生会说出各种各类的容器,如:瓶、盆、罐、盒等等。这样的讲解很清楚也很简练。接着让学生比较前面三样容器,谁容纳的物体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会发现:不同的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多少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此时,容积的概念也悄悄的走入学生的脑海中,教师抛出问题:“茶叶罐的容积是什么?”学生们不约而同:“茶叶罐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茶叶罐的容积”什么是容积?相信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很好的概括出来。两个抽象的概念在老师循序渐及的引导下,在同学们生活经验的帮助下,各个击破,难题迎刃而解。

三、动手实验,构建质疑——猜测——操作——验证的数学学习模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数学教学要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经历“质疑——猜测——操作——验证”的过程。学生在理解了体积的基础上,让他们比一比谁的体积大,进一步加深体验、拓展认识。当出示一些较好分辨的物体时,学生对答如流。但老师拿一个红薯和一个土豆问:“谁的体说积大?”学生争论不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一个学生说:“我有办法,把土豆和红薯分别放入一个装有水的量杯中,看哪个放入水中后,水面升的高。”另一位学生说:“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相同的两个量杯里,放同样多的水,哪个水杯水涨得高,哪个体积就大。”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勇于解决问题。此时,学生们跃跃欲试,都争相上台做实验。最终,在同学们的操作中,结果得到验证。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四、设计坡度恰当、针对性强的练习,升华概念。

为了加深学生对体积与容积的深层次理解,我设计了4个由易到难,非常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练习

一、谁搭的体积大。较为简单,照顾到全体学生,此题考察学生对体积大小的比较,同时训练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练习

二、哪一个体积大?课堂上,老师生动的讲解与恰当举例,使同学们对体积的两个性质有了一定的理解,此题中两堆一元硬币正是应用了“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体积不变”这一性质,大部分学生不但能正确判断结果,还能说出为什么,效果很好。练习

三、此题,看似有一定难度,但经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容器有大有小,容纳的物体有多有少,因此难点就迎刃而解了。练习

四、数学日记。体积、容积、表面积和棱长总和这四个概念都是空间与图形范畴的内容,容易混淆。出示这一练习,将四者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感受各自不同的内涵,更好的区分这四个概念,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第二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体积与容积

体积与容积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体积与容积》 说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大小的感知能力,也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以后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做好了铺垫,也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童话故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知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在童话故事和操作活动中,感受数学生活及语文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难点是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说教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由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水平有限,教学要更加注重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本节课将采用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加形象,深刻地指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说教学准备,教具。课件,两个相同的水杯,两个大小不一的土豆,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学具:24个小正方体。

说教学过程。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前,用多媒体展示《乌鸦喝水》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石子占了空间,把水“挤”上来了。向学生提出问题,“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哦,原来是乌鸦放进了小石子。那么,乌鸦为什么要放入小石子呢?原来是小石子占据了空间,使得水面上升了。通过这两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对问题核心的思考和理解上来。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和交流,原来是石子占空间。板书关键词:占空间

环节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 活动一:比一比。

出示两个相同的量杯,倒入等量的水,分别将两个大小不一的土豆放入量杯中,让学生们认真观察变化,提出问题:“同学们看看有什么变化?”(杯子中的水升高了);“那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放入了土豆);“它们之间还有什么不同?”(水面升高的高度不同);“为什么水面升高的高度不同?”(土豆一个大,一个小)。让学生明白物体都占又有空间,占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板书体积的概念。

活动二:找一找。

找出身边,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联系实际活动,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同时提出水,空气是否有体积?最后通过瓶子装水,吹气球来说明水和空气是有体积的,为揭示容积的概念做好铺垫。

活动三:想一想。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将其中一个水杯倒满,然后倒入另一个水杯。可能出现溢出和未装满两种情况。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水杯大一个水杯小),通过提醒学生思考,能够容纳物体积的容器才具有容积,容器的容积也有大有小,从而进一步揭示容积的概念。

活动四:试一试。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用小正方体分别搭成不同体积的长方体,让同学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为后面学习计算长方体体积作了铺垫。

活动五:练一练。

要求学生用24块小正方体搭成体积相同形状不同的长方体,从中让学生感受物体形状与体积间的关系,提出问题,“长方体的形状不同,体积变化了吗?”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意见。板书:形状改变,体积未变。

环节三:反馈练习,应用新知

在这个环节里,要求学生完成课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在此期间,我将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对于个别同学存在的题,将个别辅导;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调解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环节四:总结反思,整理新知

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忆和总结,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体积 与容积的概念。若有不完整或有歧义的地方,再予以补充。板书课题

环节五:当堂练习,巩固新知

要求学生在课堂独立完成,课本42页的第4题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第三篇:《容积和容积单位》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0页—51页容积和容积单位。我将从:指导思想、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特点、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指导思想

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容积和容积单位》属于 “空间和图形”这一领域里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的具体目标是:“通过实例,了解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

《容积和容积单位》,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后面,意图就是让学生运用体积的知识来学习容积的知识。

学情分析:在容积概念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容积和体积容易混淆,甚至认为容积就是体积。在“升和毫升”的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这两个问题:一是机械记忆升和毫升的进率,对升和毫升的体验比较肤浅,认识也模糊;二是认为升和毫升只有在计量容积时才会使用,其实不然。

我的思考: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容积和容积单位,对学生来说理解容积的概念尤为重要,也是下一步学习容积单位和计算方法的基础。而概念作为一类物质所共有的属性,其教学必须来源于实践,并且应该是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并且能被学生理解的东西,而不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采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总结他们的共有属性,帮助学生理解容积的概念。同时为学生多次提供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1升、1毫升的大小,探究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我将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设计成为动态的教学,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与体验容积和容积单位,所以制定以下的目标。

1.理解容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感知1升和1毫升的实际大小,并掌握容积单位、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究容积单位、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关系的过程。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容积的概念,以及容积与体积的区别感知1升和1毫升的大小。 教学重点:建立容积单位、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感知1升和1毫升的大小。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发思考。

数学的形成来自生活,唯有在生活中一切的理论才有用武之地。所以

1、初步体会容积的概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因此,在容积概念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茶杯、量筒、烧杯、墨水瓶,学校的车库,水窖等等,问同学们看到的这些物品都有什么用途呢?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和理解容积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对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况,从而形成概念。像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物体的容积。

设计意图:这个细节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让学生举生活中容器的例子,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学生感知容积的含义时给出规范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口语上升到数学语言的层面。

2、联系生活,认识容积单位

通过问学生知道容积单位吗?在哪里见过?指出容积的单位是升和毫升。

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自己知道的,体会数学知识到处都有,就在我们身边。

3、出示容积与体积的关系,以及容积概念的练习题目。加深对容积及其单位的理解。

4、感知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换算关系。 这一环节,有两次实验操作,

第一次实验操作:借助0.5立方分米的容器,装满水之后倒入两个烧杯,刚好盛下,再量出0.5立方分米的水,再次注满烧杯,两次量的的水体积刚好是1立方分米,四个烧杯的水是一升,所以:1立方分米=1升,烧杯上面有刻度,四个烧杯也是1000毫升,所以:1立方分米=1000毫升。然后学生小组合作得出,1毫升=1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一是给学生提供多种学具,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突破难点,同时逐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这两种学具的选择,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学生熟悉,它是有形的实物;而水是无形,通过有形和无形的实物都能得到1升=1立方分米的关系。

第二次实验,感知1升、1毫升的大小:通过让学生观察1瓶矿泉水,估一估能倒几杯水,验证自己的猜测。将500毫升的水倒入250毫升的量筒估一估能倒几杯,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验证,体验 1升,1毫升水的多少。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1升、1毫升的大小,构建升和毫升的概念。

5、回归生活,运用知识 出示例5,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方法,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练习巩固。

五、教学设计特点

1.关注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上课开始,直接引出本节课内容,通过大量例证,总结共性,得出容积的概念。之后引出容积单位,同学们大量举例,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许多容器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对容器中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所以让学生自己举例子说说生活中物体的容积和举例说物体容积的大小很容易,学生能够信手拈来。

量的实验操作,建构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让学生操作1升、1毫升水有多少的实验,亲身感知容积单位的大小,以后练习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探讨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关系时,把容积与体积构建起联系。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嘴说,调动多种感官,优化课堂教学。

六、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

如茶杯、量筒、水瓶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他们的容积。 1L=1dm 1dm=1000ml 1L=1000ml 1ml=1cm 例5 5 4 2=40(dm)=40(L)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关于容积这一空间概念的教学,设计之初力求能够使让容积的概念,与体积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都让同学们自己去体验去总结,顾忌每个同学,这一点本节课基本完成了,同学们也都有互动。但是缺乏练习,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不足,由于上课过程中在教学难点和重点方面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不够。另外一点,对于容积单位L由于没有合适的教具,所以导致第一次试验分开做了两,也是本节课一个不足之处。

第四篇:蚊子和狮子的说课稿

《蚊子和狮子》说课稿

陈永秋

第一版块教材分析部分: 从课程标准、教材地位和特点撒播方面确立了知识、能力、德育、创新、信息素养等五项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本文的情感基础、知识基础、物质基础三方面确立重点和难点。

一.教材分析: 1.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学语文教学阅读目标为自己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欣赏文学作品,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写作目标中为能根据文章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理想进行读写 2.本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古希腊寓言,这个单元承担着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任务 3.本文虽是远古异域寓言,但是理性无国界,道理无地域。《蚊子和狮子》中形象生动语言也会对学生阅读寓言产生巨大的引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掌握生字词、多音字的写法读音。②进一步了解寓言常识。 2.能力目标:学习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3.德育目标:理解寓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 4.创新素质目标:从多角度体会寓言的寓意。 5.信息素养目标:培养学生利用图书、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初一学生单纯活泼,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尤其喜欢拟人化的作品,这是学习本文的情感基础。 2.我们的国家也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寓言资料的国度,学生在小时候就接触了大量的流传于民间的寓言。在小学时,也学习了一些寓言,这是学习本文的知识基础。 3.丰富的学习资源,诸如图书、网络等,又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物质基础。 教学重点: 1.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2.体会寓言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 3.培养学生的多渠道获取的信息素养。教学难点:学习借比喻性的故事寄语意味深长道理的写法。 第二版块教学方法部分: 教学方法:1.四轮阅读法2.再造想象法3.讲解讨论法 依据:

1、屏弃情节分析,采取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阅读方法,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理解作者巧妙的构思与合理的想象,我自己把这几轮阅读命名为“四轮阅读法”。

2、课程标准中的写作目标之一是根据文章内在联系和自己的想象进行续写,在训练了写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由此,我采取了“再造想象法”。

3、“讲解讨论法”,根据本课的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使他们在一定的引导下,自由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在主动、愉快中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 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2.教学过程为学生学习讨论提供信息 3.在巩固应用及作业中培养发展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三版块教学过程部分:(分八大环节说明)

一.导入新课:(播放寓言动画片《刻舟求剑》,创设情境)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祖国,我们是伴随着许多美好的寓言故事成长的。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五彩斑斓的世界文化长廊,去领略一下世界著名寓言的美好。 1.世界寓言的有关知识:世界三大寓言家:①希腊的伊索。②法国的拉·封丹。③俄国的克雷洛夫链接“寓言的发展概况”—— 2.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在中国,先秦诸子灿烂的寓言杰作也横空问世,庄子、老子、盂子。韩非子、墨子等等寓言大匠纷至沓来,极尽世界寓言文学一时之盛。文学史家把古希腊、印度和中国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今天学习《蚊子和狮子》,让我们共同走进伊索寓言。提问:《蚊子和狮子》的作者是谁?简介作者情况。(学生根据提示的注解回答) ——

1、创设情境,用一个立体的有声有形的的寓言唤起学生对寓言学习的向往。

2、因为知识是教不尽的,教材仅是个引子,凭这个引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习这则寓言,我们要做到引导学生,从对引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古今中外的寓言。

3、运用网址链接引导学生把学习的视野投向世界更广阔的文学殿堂,也使学生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求知的工具的便捷性,了解网络,为以后的学习引路。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学会解读寓言的寓意。 2.学习借故事寓道理的写法。 3.学习利用图书、网络搜集自己需的信息和资料。 ——教学目标不是教师为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制定的,它更是学生学习的目标,目标只有在学习者认可的情况下,才最有价值,最有实现的可能性。

三.整体感知: 1.读提示内容“什么是寓言”,强化对寓言的理解:总结出寓言的三性:“故事性、比拟性、启示性”。 2.听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在听中感受故事内容,了解结构特点(强调生字:喇叭;多音字:粘、爪)听后提问:这则寓言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所有的寓言都是这样结构吗?(第一段是故事情节,第二段是说明道理。第一段表达方式记叙,第二是段议论。不是所有的寓言都这样,有的寓言寓意在故事中,留给读者自己体会。)教师出示送给大家的一句话:“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希望同学们带着这句话去学习寓言,在学习中理解这句话。 ——整体感知中把握寓言的特点,初步在宏观了解课文内容,扫清字词的阅读障碍,为下面具体深入地学习做准备。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环节中,明确了寓言呈现寓意的多样性,通过语言“滥竽充数”和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对寓言关于“身体”和“灵魂”的形象描述,学生从对寓言“身体和灵魂”关系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对寓言故事与寓意的理性认识。

四.学习课文:在四轮阅读中捕捉要求的相关信息(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点拨、总结) 1.演读:两组学生分角色读。问题:语段是如何体现寓言的三性(故事性、比拟性、启示性)的?(思考后自由发言) 故事性:蚊子向狮子挑战,战胜了狮子却被蜘蛛消灭了。 比拟性:以物喻人 启示性:第二段 2.指名读(故事部分):要求读出蚊子的神态。问题:想象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心情(思考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第一次信心十足地认为自己比狮子强,流露出骄傲的情绪 第二次获胜后,更骄傲了,要炫耀一下自己的胜利。 3.默读(故事部分):揣摩蚊子的心里。问题:蚊子开始对狮子说的话有没有道理?(自由发言) 蚊子了解狮子的短处,也知道自己的长处,知己知彼,所以才能向狮子挑战,这是它获胜的必然因素。 4.齐读(议论部分)问题:这是寓言的寓意部分,是否还能从其他角度有所感悟呢?(思考后讨论)(骄兵必败,一物降一物,人要有自知知明,偶然之中有必然,智者未必常胜等等。允许答案多样化。) ——在四轮阅读中捕捉要求的相关信息,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点拨评价总结。这四次阅读的四次设问,是根据课文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要求和初一学生认知能力而设计的,给学生自主学习做一个导向性的指引。在四次阅读中,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看他们参与讨论是不是主动积极的自我需求,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在独立思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引导者,应该不断唤醒、鼓舞、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恰当、充分地肯定。 五.质疑与发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补充前面学习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关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为此,我设计了“质疑与发现”这一环节。

六、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1.发挥想象力,设想一下蚊子被蜘蛛粘住后会是怎样的情景,具体描述出你想象中的情景。 2.续一则《蚊子与蜘蛛》的寓言故事 。 3.按照下列网址在网络中浏览寓言故事。——第

一、二点是从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写作能力,思维的创新能力方面来考虑而设计的。第三点“按照下列网址在网络中浏览寓言故事”,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与便捷,为学生推荐优秀寓言网址,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了《蚊子和狮子》后能很快地走进网络,利用网络投入到寓言的阅读中,从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信息素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七.反思与小结: 1.想一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说一说:现实生活中有蚊子这样人或现象么? 3.画一画:结合寓言特点和课文《蚊子与狮子》画一画寓言的“身体和灵魂图”。 ——让学生在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中巩固理解,理清思路,总结经验教训,加深理解。

八.作业:根据给出的图片(小白兔、大灰狼等)想象出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可以应用查找图书、网络,也可以自己动手写,要注意有鲜活的“身体”和深刻的“灵魂”。 ——教是为了不教,仅借助一节课一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掌握关于寓言的全部知识的,课堂上的寓言创作也受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为此,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这的一个很有自由度的作业,学生的想象力的无穷的,尤其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无论是自己动手写寓言,还是在图书、网络中查找寓言,对他们的能力都是一个锻炼,只要学生“动”起来了,有了“我要学”的信念了,无论什么形式的学习都会起到殊途同归的效果,而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更会为学生的学习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相信我的学生一定都能出色地完成这一作业。

第五篇:《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第2小节“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其内容包括:加法的意义、加法交换律,完成P49“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一第1-2题。

2、从课本内容的纵向接洽看,本课一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的意义打下基础;二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对加法互换律的感性了解的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为背面学习加法的轻便算法打好基础。从课本摆设的局部看,通过P48页例1的现实事例,使学生明白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盘算,在此基础上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再接洽加法的意义,归纳综合性阐明加法算式中各部门的名称,单独提出有关0的加法,提示学生细致。接着,课本借用例1的具方款式,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的笔墨表述情势和字母情势。一方面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3、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概括,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会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2、培养学生的有根据的说理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验算的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在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时,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借助具体实例和线段图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在学习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采用了成语故事直观进行教学,呈现符合加法交换律的若干例证,让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通过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直接切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二)学习新知(分3个环节)

第1个环节:学习加法的意义。

1、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

(1)多媒体出示例1。先审题,帮助学生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指名口头列式解答,为理解加法的意义作准备。

(2)结合线段图让学生展开讨论,多媒体配合在出示的线段图上演示,使学生明确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总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在“137+357=494”这个算式中“137”和“357”叫做加数,“494”叫做和。教师分别板书。

3、练习,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

先让学生集体讨论,再指名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算,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

4、介绍0的加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0的加法的几种情况,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第2个环节:学习加法交换律。

1、多媒体演示方向,指名回答:例1中如果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先板书:357+137=494(千米),再让学生用加法的意义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一方面巩固加法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下面比较两种解法作准备。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得出:137+357=357+137,启发学生说出:把357和137交换位置,和不变。

3、让学生视察P48两组算式,用不完全归纳的要领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造就学生归纳推理本领。

4、解说加法互换律的字母情势:a+b=b+a,举例阐明a和b可以表现恣意一个学过的整数,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第3个关键:接纳团体训练,指名板演的情势完成P49“做一做”,牢固加法互换律,掌握用加法互换律验算加法的要领。

(三)训练牢固

凭据课本内容训练:训练十一第2题。

训练接纳团体训练,指名口答的情势举行。训练是使学生加深对加法互换律的了解,牢固运算纪律,从而造就验算风俗。

上一篇:铁路建设机遇与挑战下一篇:天津旅游攻略自助游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