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传 教案

2024-05-07

差不多先生传 教案(精选13篇)

篇1:差不多先生传 教案

五柳先生传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建议文言文的能力,但对于文章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作者卓尔不群的人生追求,还需要正确的引导,方能领悟。

在七年级,学生已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对作者的生平事迹,作品风格都有所了解,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菊花与陶渊明更是融为一体,成为隐士君子的象征。这些知识、情感乃至能力储备,都为此文的学习做好了各种准备。教师适当的设疑激趣,将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经验背景与文本相结合,从而获得自己的感悟与理解。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一篇自传。篇幅精短,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另外,陶渊明是学生初中阶段需要重点了解的一个重要人物,在学习《桃花源记》的基础上,意在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透彻而全面的了解陶渊明其人。

人物形象丰满,形象鲜明,开创了文学传记体,写作上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钱钟书所说:“‘不’字为一篇眼目”。

教学目标: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教学方法: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课时安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四、理解词句。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

(1)亦不详其姓字()(2)因以为号焉()

(3)不求甚解()(4)造饮辄尽()

(5)环堵萧然()(6)箪瓢屡空,晏如也()(7)不戚戚于贫贱()(8)不汲汲于富贵()2.试根据刚才对词句的学习翻译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指名2-3人)。组织学生思考: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5、“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引导讨论以下问题,深入解读文本:

(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明确: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台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六、总结全文 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再点拨: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七、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传 身份:隐士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篇2:差不多先生传 教案

二 导入:

1, 课前想给大家出一个谜语,认真听好了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曾带领我们领略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园风光,为我们描绘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也曾带着我们一起南山种豆,东篱采菊,他曾在朝廷为官,但终因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隐田园,这位诗人是谁啊?

2, 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东晋诗人。由于他热爱田园生活,写了大量田园生活的诗篇,历来被称为“田园诗人”。)

他自号五柳先生,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古文就叫做五柳先生传,显然,这是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三 定向示标:

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检查预习:文学常识在课前已经找同学回顾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看字词,找同学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自读。学习一篇古文我们最先应该做的就是把课文读熟,下面时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字音或断句读不准的先把它画上,一会听录音的时候注意听。

2,听读。刚才读的时候同学们可能有的字音和断句叫不准的,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刚才叫不准的地方你认真听。

3,再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这次不但要读熟,还要思考一个问题,五柳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4,个别读,其它同学听听他读得怎么样,一会找同学评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语音,语速,停顿)

5,课文已经读过好几遍了,不知道五柳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同学说说,你觉得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

五,疏通文意

1要想真正的了解五柳先生我们还需要理解文章大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如果遇到你实在翻译不出来的,就把它画上,待会我们共同来解决。

2 有哪些句子你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课件加蓝)

3 (自我测评)我们来检测一下,看看这些词语和句子你会不会翻译(重点词和句子)

4 找同学翻译课文 (两名)

六,分析课文

1如果让你了解一个人,你要从哪些方面对他进行了解呢?(性格 爱好 姓名 生活状况)

2好,那么我们就从这些方面入手,给五柳先生建立一个档案,但是呢,这个档案是不完整的,需要同学们,从书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把这个档案填完整。待会找同学到黑板上来填。

(姓字 , 籍贯 , 性格 , 爱好 ,生活状况,)

3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填,看他填的和你画的一样不一样

4,姓字不详,籍贯不详,这两句向我们暗示这位先生他是一位隐士,也正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他的姓名和籍贯,并且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以五柳先生为号。

爱好之一是读书 爱好之二嗜酒 爱好之三 著文章

居住条件怎么样?穿的呢?吃的怎么样?

要想了解一个人思想性格的精神追求,重点就要看他的爱好,看他平时都喜欢干什么?

5 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五柳先生的爱好

三个:读书 喝酒 写文章

6 五柳先生读书有什么特点?

好读书却不求甚解

喝酒有什么特点,小酌一杯就满足了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那写文章呢? 他写文章的目的是干什么? 自娱

7 那你怎样理解这三句话?或者说这三大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A:不能仅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不死抠字眼,而力求真谛,它还与作者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

B: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C:五柳先生才华出众,著文章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得官禄,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

8 下文,那句话与他不慕名利的性格相照应?这是对五柳先生性格的总体性评价,也揭示了五柳先生性格的的核心。

9 结合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和他的其它情况,你来概括一下本文体现了五柳先生哪些高尚的情操

(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10 作者在刻画五柳先生性格的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有一个字用的次数特别多?不知道你发现没有?都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不字?你能不能找出来?

11 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不字呢?他想突出什么?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12 小结: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13 假如现在让你做一个评论家,以今天的眼光再去看五柳先生的性格,你有什么看法?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都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很多同学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作为新一代青少年,同学们都很勇敢,积极进取,这样才能够适应当今的社会形势,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学习,将来做国家的栋梁,把我们的社会建设的更加美好。

七 作业:1 本课练习册

篇3:差不多先生传

提起此人, 人人皆晓, 处处闻名。他姓差, 名不多, 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 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 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 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 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 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 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 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 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 他妈叫他去买红糖, 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 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 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 “错了。是山西, 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 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 也会算, 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 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 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 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 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 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 迟了两分钟, 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 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 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 今天走同明天走, 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 同八点三十二分开, 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 一面慢慢地走回家, 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 他忽然得了急病, 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 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 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 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 身上痛苦, 心里焦急, 等不得了, 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 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 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 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 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 ……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 ……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 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 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 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 不肯算账, 不肯计较, 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 叫他做圆通大师。

篇4: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篇5:差不多先生传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教学准备

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

2.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中,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多练习诵读。重点掌握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即可,不必逐字对译。有些句子如“曾不吝情去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等,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不宜过细。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不宜讲得过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贯穿文章始终,教师可设计表格,引导学生从其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填出内容。这一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人方法,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背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幻灯片显示。)给下列字注音:

嗜(shi4)辄(zhe2)吝(lin4)褐(he4)箪(dan1)汲(ji2)俦(chou2)觞(shang1)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译课文大意。

三、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用心

爱心

专心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四、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五、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资料链接

一、关于作者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

用心

爱心

专心

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05年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420年之后,以安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二、补充注释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曾写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5.黔娄。

用心

爱心

专心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持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用心

篇6:差不多先生

杨接过那篇文章,竟是多年前胡适先生的名作《差不多先生传》:

历史上,有位先生姓差,名不多。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的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

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一个差不多先生……

“中国的胡适先生于19写下了这篇文章。80多年过去了,‘差不多先生’依然是我们当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在那个寓言之中的明明和聪聪――几乎就是这样的原型,他们依然活在我们中间。”克劳士比说。

“的确,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差不多先生”。”比尔道:“当被问到‘工作完成的怎么样了?’时,许多人总是会说:‘已经差不多了’。

篇7: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一、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板书课题、作者)

全班齐读课文,熟悉文本。

二、由题目入文

问:同学们看看标题《差不多先生传》中的“先生”俩字用好还是不用好? 预设:用好,理由是贬义词,表现讽刺的心情;尊称,表敬意

不用好,理由是

小结:差不多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在第一节告诉我们了是一个名人,了不起的人。

对名人表示尊敬。差不多先生死后那么多人称赞他,所以我们更不能对他怠慢了,所以这个“先生”还是用比较好。

三、分析第一段

问:第一段作者问“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让作者这么一问,我也有点纳闷了,你原来知道还是不知道? 预设:

小结:不说不知道,同学们这一说还觉得我们的生活中还真有这样一个人。那差不多先生长的什么模样?他住在哪里?你是在哪里认识他的?作者在接下来的两段中向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请大家齐读2、3节,四、分析2、3节,学生齐读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什么意思?住在我们班吗? 相貌:一双眼睛,不很清楚

两只耳朵,不很分明

有鼻子和嘴,不很讲究

脑子也不小,不很细密

“不很”什么意思?差不多

(从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外貌描写中,我们看出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预设:马虎,懒惰,不认真等)

小结:差不多先生一生不和别人计较,是为德行很高的人,死后大家还给他取个法号叫作圆通大师,这差不多先生很伟大,不过作者好像忘记告诉我们了,这差不多先生有多大,你知道吗?不,你一定知道,说说看。

年龄:和你和我差不多,任何年龄段的都有(婴儿是不是?不是,婴儿是纯洁的,像一张白纸,他不是)小结:也就是说大家都认识差不多,都知道差不多,都见过也都听说过差不多先生的事情,现在请大家脑子转一转,回忆差不多先生的做过的一件事或说过的一句话,看看他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注意说的时候,你有两种说法:可以这样说他多大多大的时候做了什么事;也可以这样说有一天,他做了什么事?

预设:事例

1、有一次,我们默写“侍候”这个词,有同学少了一笔,我找他订正,他跟我说“老师,不就少一笔吗,多一笔少一笔差不多。”

事例

2、听同学们一说,这差不多先生可不像作者说的吗?是中国最有名的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作者可能觉得我们还不太了解差不多先生,于是在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籍贯、相貌之后,又向我们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几件事情,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几件?

五、分析五件事情 问1:这五件事情分别是:

1、小时候,红糖买白糖

2、上学时,山西说陕西

3、做伙计时,有撇和没撇

4、赶火车时,早晚两分钟

5、生病时,人医找牛医

2、作者写了五件事,大家看看这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预设:A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分别写了小时候、上学时、做伙计时、赶火车时、生病时,这五件事情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说的没错,你说出了五件事情的联系,可是我问的是能不能从第一件事一下子写到最后一件事)

B按程度的严重性这个顺序来写的,红白不分和生死不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的大的都不能糊涂,小的糊涂了,慢慢的大的也就糊涂了。习惯改变命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改不了了,难得糊涂,更难得的是不糊涂。能不能改?能要自己有改的想法。

追问

3、作者写五件事多了吧,从第一件事红糖白糖差不多,一下子说到第五件事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不是更简洁吗?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写那么多件事? 预设:不同时段讲的,从小到死,他一直都是这样的,更能突出他做事马虎不认真的态度,小结:联系题目,突出“传”字,写传,一要有较长的时间过程(叙述时以时间 2 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跡,或依照其行跡,将人物的一生分為几个时期来写),二展现一个人物的性格,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有小时候,有上学时,在工作中,在面对生死时,只写两件事能说明人物的性格吗?因此不能只写两件事情)

小结:看来作者没有夸大其词,红白不分,陕西山西不分的差不多先生一生马马虎虎、不求认真,敷衍塞责,面对生死时也是如此,最后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怎样呢?

六、分析最后一节

1、学生齐读。转到最后一节,于是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问:懒人和差不多有什么联系?

预设:红糖和白糖,他懒得说了;山西和陕西,他懒得分了;有撇和没撇他懒得写了;早晚两分钟,他懒得赶了;牛医和人医,他懒得再去找了。关键是个懒字,差不多先生在九泉之下一定想不到,自己和懒人扯上了关系。对懒人这个名称有意见吗?不会,因为懒人与名人不都是人吗?

小结(揭示主旨):同学们,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国民身上有两大劣根性,一个是惰性,一个是奴性。鲁迅先生写过很多文章来批判国民的劣根性。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上,名为小说,实属杂文,借差不多先生批判国民的敷衍塞责、懒惰的劣根性。80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读起来,仍有深刻的意义。)

七、差不多先生最后一命呜呼了,同学们给他写句挽词,挽词就是在人死了之后,我们跟他说的一句话。不能“再见”“拜拜”,只能是“永别了,差不多先生”真的希望差不多先生以后再也不要出来了。好这节课上到这,差不多了,差不多先生真是阴魂不散,同学们,和差不多先生说再见,真的很难。

板书设计

差不多先生转

胡适 现代著名学者

名人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各校各班 红糖买白糖 反语 幽默 相貌:不很 山西说陕西 夸张 批判 年龄:和你和我差不多 有撇和没撇 懒人(惰性)

早晚两分钟

人医找牛医

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上的不分题目

2、以《我不行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

篇8:差不多先生传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个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干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气绝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篇9:差不多先生传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说:“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烟煤,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疾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生走进病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就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开,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思维互联网]

好一个“差不多先生”,竟然将红糖买成白糖,把“千”字写成“十”字,你说他糊涂不糊涂。在你的周围,是否也有这样的“差不多先生”,说不准,你自己就是一位“差不多先生”哦。同学们,写一写你的小伙伴或者你自己的“差不多”故事,也许它也是一篇很棒的《差不多先生传》哦!

篇10: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合上书,我笑着对妈妈说:“妈妈,‘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人呢?”妈妈听了,却说:“你笑他,我还觉得你眼他很像呢!”“什么,差不多先生和我很像?”听妈妈这么一说,我生气了。然后,妈妈让我想一想过年包饺子的事儿,我一听,顿时脸红得像一个熟透了的红苹果。记得上次家里来了亲戚,妈妈决定包馄饨吃。于是,我跟着妈妈学着包馄饨。可刚学了一会儿,我就马虎起来。许多馄饨因为馅太多了,结果皮包不住,皮上裂开了口子。我用力去捏紧破裂处,谁知另一处又裂开了。呵呵,我的馄饨成了“花脸”。妈妈让我认真点包。我晃着脑袋说:“干嘛要包得那么好看?反正都要进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等馄饨烧好了,我掀开锅盖一看:馄饨分了“家”,上边漂了好多皮儿,下边沉着好多馅儿。在爸爸妈妈的笑声中,我只得把这些馄饨“消灭”掉当然,这些馄饨的味道可差多啦!

想着想着,我又想到了以前班里的一位同学。老师布置了背课文作业后,我们就认真地开始读起来。还没读多长时间,她就开始玩了。我问她:“你会背了吗?”她回答说:“差不多了。”我劝她多读几遍,要读到能正确、流利背诵。她却不接受我的忠告。老师来检查了,恰好抽到她。她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背不顺溜。老师狠狠地把她批评了一顿,让她利用下课的时间背熟并抄写一遍。下课后,同学们出去玩了,她后悔地说:“要是我再认真读几遍,就会背了。”这位“差不多先生”同学,只好乖乖地在教室里抄写课文��。

《请“差不多先生”回家》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它教育我们,凡事要认真细致,决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会让我们一事无成。

篇11: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差不多先生觉得什么都差不多,他总是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觉得红糖和白糖差不多觉得陕西和山西差不多;觉得“千”和“十”差不多;觉得火车8:30开和8:32开差不多;觉得人医和兽医差不多;甚至在临死前,他也觉得活人与死人差不多。

我读着,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就忍不住又读了几遍。读着读着,我不禁为差不多先生感到惋惜又可笑的同时渐渐领悟到了作者的用意。我们不也是差不多先生吗?在生活中,我总是遇事就念起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做不到一丝不苟。一次考试,我就是因为粗心少写了一个小数点,白白扣掉了一分,我懊恼极了。没过多久,妈妈让我去买水仙,可我却买了一株蒜苗回来,被妈妈数落了一顿。看来,我也是一个差不多先生啊!

俗话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果差不多先生为人们治病,那会殃及多少人的性命啊;如果差不多工程师为人们造房子,那房子该会有多么危险呀;如果差不多科学家为国家研发火箭,那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呀!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都抱着一种“差不多”的心态,最终祸害自己。

同学们,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细节决定成败,我们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万事都追求“差不多”,我们要以细心,严谨的态度做好每件事,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美!

篇12:《差不多先生》读书笔记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他觉得只要事情差不多就很满足了,小的时候他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妈妈骂她,他却说:“都差不多。”又一次,他把十写成千,千写成十,老板骂他,他说差不多,有一天,他得了重病,让家人去请汪大夫,可请来了一个医牛的王大夫,结果他死了。

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文章中的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认认真真的去做,不要马马虎虎的做事情。我们一定要认真不能马虎也不能做事总是差不多,而要仔细,我也有做这种马虎的事。

我们家有一个“差不多先生”,他有一次犯了一个错误。

那天,他们班语文考试,他拿到卷子,就把班级、姓名写上了。他晃了一眼,想:“这张卷子一定非常简单。”他拿着笔挥动起来,急急忙忙地做起来。老师正要把一些较难的题讲一遍,可他只顾挥动着手中地笔写着,一句话也没听到,恰好老师讲第二遍,他听到了一点,却没有在意。他还是在挥着笔写着,他想:“老师说的,我都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了,可以不用提醒了。”他做着做着,做到了难题。他一会儿趴在桌子上想,一会儿又坐起来想,他绞尽了脑汁想出了答案,他继续的做着他觉得简单的题。做到阅读题,他开始慢慢的读起来。读完文章,文章后面有一道:“划去不适当的词语和字。可他把正确的划上”∨“,他做完后开始检查,检查时他只读了一下词,字正确的读了一遍,看了一遍。

后来,老师把卷子发下来,他看了看卷子,那道题全错,老师把题的要求勾出来,他说:”划去和划‘∨’都差不多。“他就去给老师说,老师说:”要求是让你划去,不是让你打勾。你要知道这一点,该好好读题,不要马虎。“他读题了,他知道原因是他没有认真读题。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我是不是像一个”差不多“先生呢?

篇13: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l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店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干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孀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上一篇:老师,请坐下来听我说作文下一篇:大区省区经理月度工作总结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