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通信工程部队雷击事故分析

2024-04-15

某通信工程部队雷击事故分析(通用12篇)

篇1:某通信工程部队雷击事故分析

某通信工程部队雷击事故分析

通信工程单位因有大量的电子设备而极易成为雷电电磁脉冲的破坏对象.分析了雷击灾害的产生因素,从雷击与电气事故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从拦截、屏蔽、均压、分流和接地等方面,对其综合系统的防雷工程保护做以阐述.

作 者:宋琳 洪光 张英英 作者单位:青岛市气象防雷中心,山东,青岛,266003刊 名:山东气象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METEOROLOGY年,卷(期):29(z1)分类号:P422.1关键词:雷电电磁脉冲 过电压 防雷

篇2:某通信工程部队雷击事故分析

高速路收费站雷击事故分析及补救防雷工程 作者:周凤芸 张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5期

篇3:某工程桩基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某住宅小区工程由7幢15-23层的商住楼组成,位于山体旁边,总建筑面积64796m2,其中地下室7648m2,框支剪力墙结构,桩基采用机械钻孔桩,桩型为Φ600-Φ1000的摩擦端承桩,共583根,桩身混凝土强度为C25,孔深以持力层岩样和成孔进尺速度为主要依据,要求进入强风化层3m或中风化层0.5m,有效桩长约为25-55m。

2 地质情况

本工程场地为软弱地基,自地面以下由杂填土、淤泥、淤泥质粘土、粘性土、粉质粘土混碎石、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基岩组成。其中淤泥层青灰色,土性呈流塑,高压缩性,层底埋深12.1-23.6m,层厚9.2-20.6m;全风化基岩灰黄色,风化特征明显,风化不均匀,土性呈可塑,中-低压缩性,岩面埋深15.9-41.2m,层厚2.4-14.8m;强风化基岩灰黄色,风化裂隙发育,低压缩性,岩面埋深21.6-50.4m,层厚0.6-4.3m;中风化基岩灰黄、浅褐红、浅灰绿等色,风化裂隙发育,岩面埋深15.9-41.2m。在桩基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某区域内有数根桩虽满足桩长要求且所取岩样也符合中风化层标准,但按地勘报告推算离中风化基岩岩面相距较远。为验证这几根桩持力层的可靠性,对该区域进行了地质补勘,发现原地勘报告中对全风化基岩中存在的强风化或中风化残留体判别不详尽,该区域补勘报告显示由于场地位于山边,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基岩风化严重不均匀,全风化层中不均匀的分布有厚度不一的强风化基岩和中风化基岩残留体,最大厚度达4.25m。

3 事故情况及原因分析

该工程设计试桩数共6根,其中Φ1000的桩1根,Φ900、Φ800的桩各2根、Φ700的桩一根。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显示其中一根Φ900的B35#试桩(桩长38.9m)达不到设计要求。另选取与B35#桩处于同一承台下的B40#桩做扩大检测,结果满足设计要求。为探明B35#桩承载力不足的原因,采用钻孔取芯法对桩身进行检测。试验共完成工作量38.9m,结果显示:38.1-38.9m处为中风化石英闪长岩,岩石致密坚硬,力学性质良好,而35.2-38.1m处存在褐色软塑粘土状物,粘土内水泥质含量较高,该层力学性质差,影响桩的质量,导致单桩承载力不足。经分析造成该事故的原因可能为由于成孔时泥浆护壁存在漏浆现象,施工单位采用掺加水泥造浆,桩底水泥浆凝结后,无法完全被清出孔外所致。

另外,由于局部区域存在地基夹层,为确保桩基质量可靠性,特增加一根该区域内与按地勘报告离中风化基岩岩面推算深度相距最远的B22#桩(相差8.3m)进行静载荷试验,结果也未达到设计要求。后对相距次远的另2根桩进行扩大检测,结果满足设计要求。造成该事故的原因显然为地基夹层所致,由于地勘报告未能详细反映实际地质状况,且施工单位对该地质条件未引起足够重视,造成该桩持力层落在中风化基岩残留体上而引起的竖向承载力的不足。

4 事故处理方法及原理

4.1 B35#桩:

采用桩端注浆方法,利用该桩钻孔取芯后的孔道,布置两条注浆管,对桩底进行高压注浆,注浆量约为1500kg。桩端注浆工艺流程为:(1)高压水洗孔;(2)注浆管埋设;(3)压水试验;(4)制浆;(5)注浆;(6)达到预定注浆量和终压;(7)封孔。桩端注浆提高单桩承载力机理为以下三个方面:a.改善持力层条件、提高桩的端承力。大直径灌注桩成孔中,对桩周土扰动降低了桩端土体强度,水的水泡软化作用又进一步加剧其强度降低。桩端注浆通过渗透、劈裂和挤密作用使桩端持力层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浆液和土的结石体,从而改善持力层的物理力学性能,恢复和提高了持力层土体强度。桩底沉渣的存在因其强度低严重影响端承力的发挥。桩端注浆通过浆液对沉渣的置换、挤密和固结作用改善或消除桩底沉渣对端承力发挥的不良影响。b.大幅提高桩侧摩阻力。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桩周泥皮与桩周土体间空隙降低了桩侧摩阻力。桩端注浆在压力作用下,浆液从桩端沿桩侧向上,通过渗透、劈裂、充填、挤密和胶结作用,对桩周泥皮置换和空隙充填,改善桩底上部一定范围内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在桩周形成脉状结石体,如同树根植入土中,从而使桩侧摩阻力大幅度提高。c.改善持力层受力状态和荷载传递性能。桩端注浆通过渗透、劈裂、挤密和胶结作用形成桩端扩大头增大了桩端受力面积,并且注浆对持力层加固又改善其受力状态。通过桩底后注浆,充分加强了桩与土之间相互作用的有利方面,使桩-土体系更加紧密地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系统,改善了基桩的承载性状。

4.2 B22#桩:

考虑桩与天然地基共同分担上部结构荷载,当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通过扩大承台并适当加大承台的配筋的方法加固。于是经设计复核,将B22#桩所在的三桩承台和临近的三桩承台合并成一个承台。

5 结语

通过对该工程桩基事故的处理,使桩基工程质量得到了较好的保证。目前该工程已竣工,根据沉降观测结果:最大沉降量为1 2 mm,最小沉降量为4mm,满足规范要求。

摘要:通过对工程实例的剖析,介绍桩底后注浆和扩大承台(梁)法等桩基事故处理方法和原理,作为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

篇4:某宾馆雷击事故分析与整改措施

关键词雷击分析整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雷电灾害已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称为“电子化时代的一大公害”。建筑物及设备等如果在设计和施工中不重视雷电防护,极易遭受雷击危害,轻者部分设备被雷电击坏,系统丧失部分功能,重者全系统瘫痪,经济损失惨重。

1 雷击发生时气象条件

2008年5月27日中午,南京地区天气闷热,空气湿度大,天空一片乌黑,接着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电闪雷鸣。有目击者看到该宾馆9号和10号楼外的空地处有一直径1米左右的大火球。

2 雷击现场勘查情况

2.1地理位置

该宾馆位于南京东郊风景区的紫金山南麓,属于多雷区,周围地势空旷,无高大建筑物,且海拔较高。

2.2地质状况

土层薄,下为山石,土壤电阻率高。

2.3建筑物及现有防雷设施状况

建筑物均为别墅建筑,年代较久,防雷设施很不完善。

2.4雷击史

据工作人员介绍,2006年曾发生过一次雷击事件,25棟建筑物旁的一棵树被雷劈成两半,另室外摄像头及消防模块损坏,25栋建筑物玻璃同时被震坏。

2.5具体损失

2.5.1 9号楼有线电视机、电脑、电话、传真机、安保系统损坏。

2.5.2 10号楼家用网络交换机损坏。

2.5.3 室外安保控制设备箱(5个)损坏。

2.5.4 监控中心安保网络模块损坏。

2.5.5 16号楼3楼总机房计费网关、光纤收发器损坏。

3 雷击事故原因分析

据闪电定位资料(雷击点误差<500m)分析统计,27日午时,该宾馆5 km范围内共发生了64次雷闪,雷击强度- 85.4 kA~36.7 kA。雷击强度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2:38:8,强度为- 85.4 kA。

从雷电的选择性看,宾馆地处空旷地带,较易遭受雷击。宾馆建筑物及设备自身防雷设施不够完善,给雷电流的入侵提供了条件,从而造成设备损坏。

3.1 建筑物接闪装置问题

建筑物接闪装置不完善。9号、10号楼均未敷设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避雷线等接闪装置,一旦有雷闪在建筑物附近发生,雷电能量不能快速地泄放到大地中去,这无疑加大了遭受直接雷击的可能性。

3.2 线路屏蔽、接地问题

供电线路和各类电气、电子设备的电源、信号、控制线路屏蔽、接地及共地等电位连接未做好,使得线路感应到雷电流后不能迅速地泻放入大地,而在各线路间产生电位差,使设备损坏。

3.3 设备接地、等电位问题

弱电设备未做接地、等电位连接处理。等电位连接可使防雷空间内各系统或金属物体之间的电位差迅速减小。所以穿过各防雷区界面处的金属物,以及防雷区内部的金属物均应在防雷区界面处做等电位联结。

3.4 电涌保护器设置问题

仅在27号楼地下配电房内装有2套电源SPD,且标称放电电流均为20KA,不符合规范要求,其余各电源线路及信号线路上均未安装电涌保护器。正常情况下,电涌保护器处于高电阻状态,当电网因雷击或者其它原因出现浪涌过电压时,保护器可立即在纳秒级时间内迅速导通,将浪通过电压引入大地,从而起到保护电网上用电设备的作用。当该浪涌电压通过保护器且消失后,保护器重新变到高电阻状态。

4 整改措施

针对此次雷击造成的损失,提出以下几项整改措施。

4.1 建筑物加装接闪装置

雷电是雷云与大地间或带异号电荷的雷云间的放电现象。放电产生的闪电会产生强大的电压,会释放大量的热能,极具的破坏力。雷电入侵电子设备的形式有两种:直击雷和感应雷。雷电直接击中线路并经过电器设备入地的雷击过电流称为直击雷。

在9号、10号楼加装直击雷防护接闪装置和接地装置,有效预防直接雷击。接闪就是让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出现的闪电放电不能任意地选择放电通道,而只能按照人们事先设计的防雷系统的规定通道泄放电流。

4.2 接地及等电位连接

感应雷可由静电感应产生,也可由电磁感应产生,形成感应雷电压的机率很高,对建筑物内的低压电子设备威胁巨大,主要有以下三个入侵途径:(1)由交流电供电线路入侵;(2)由计算机等通信信号线路入侵;(3)地电位反击电压通过接地体入侵。

4.3 完善屏蔽措施

屏蔽就是利用金属网、箔、壳或管子等导体把需要保护的对象包围起来,使雷击电磁脉冲波入侵的通道全部截断。应将供电线路、信号线、控制线等穿入金属管,且所有的屏蔽套、壳等均就近接地。

4.4 加装电涌保护器

当雷击效应在线路上产生的过电压波沿这些导线进入室内或设备时,电涌保护器会突然接近短路状态,雷电流就此分流入地。但雷电流在分流之后,仍有少部分沿导线进入设备,这对一些不耐高压的微电子设备来说是很危险的,为了彻底消除雷电引起的毁坏性的电位差,所以对于这类设备在导线进入机壳前,应进行多级分流,供电线路加装多级电源电涌保护器,且各级电涌保护器均应根据规范要求设置。计算机、电话、有线电视、信号线、控制线等均要加装适配的电涌保护器。

4.5 定期检测

在每年的雷雨多发季节前,及时对防雷装置进行检测,对存在问题(安装不科学、SPD性能劣化等)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5 结论

篇5:某通信工程部队雷击事故分析

一、企业概况

某化工厂于1999年6月创办,企业注册资金为58万元,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职工25人,产品有无色促进剂、洗衣粉、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

企业建有一个南北向4开间单层砖混结构的生产厂房和其他辅助用房。生产厂房内设3个车间:东面一间是过氧化甲乙酮车间,西面一间是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车间,中间两间是洗衣粉车间。过氧化甲乙酮车间为一统开间,只有南面一扇双开门,西面靠南墙有一过道与其他车间相通,合成、过滤、配制、包装等均在这一开间内,没有任何隔离。过氧化甲乙酮(MEKP)和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TBPB)车间的厂房及工艺设备系自行改造、安装,均未经具有化工专业资质的单位设计和施工安装。

二、事故经过

2002 年1月3日07:30,过氧化甲乙酮车间1号釜开始生产第一批号产品。08:30,2号釜开始生产第二批号产品。当天上午回收来的lO桶(250kg)不合格过氧化甲乙酮(退货产品)临时堆放在邻间的洗衣粉车间内。约12:00,2号釜开始生产第五批号产品。此时,在配制作业点上有2l桶(525kg)半成品,在合成釜西侧地面手推车上有275kg成品。12:25左右,运料工袁某看到2号釜加料口冒出大量橘黄色烟雾并冲出料液,瞬间燃烧爆炸,大约15min后,洗衣粉车间发生更猛烈的爆炸,除西面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车间外,整个厂房坍塌,造成过氧化甲乙酮车间当班的4名作业人员死亡。

三、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1)操作不当使合成釜内物料剧烈反应导致冲料,在釜外发生可燃性气液夹带物产生静电火花引起可燃性混合气体燃烧爆炸。

(2)车间结构不合理,从而使可燃性混合气体燃烧爆炸导致车间内存有的约800kg过氧化甲乙酮成品和半成品发生持续燃烧。

(3)临时堆放在邻间的10桶不合格过氧化甲乙酮遇爆炸和持续燃烧,产生分解,发生更猛烈的爆炸。

2.间接原因

(1)某化工厂车间厂房及工艺设备均未经具有化工专业资质的单位设计和施工安装,不具备危险化学品生产的基本条件。

(2)企业没有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没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大部分作业人员没有经过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教育,对突发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差。

(3)政府有关基层组织和职能部门监管不力,对辖区内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严重事故隐患没有给予有力的监督和及时查处。

问题:

l.每起事故分析时,都分析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怎样区分于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这起事故结案归档材料应包括哪些资料。

参考答案:

1.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中的有关规定,属于下列情况者为直接原因:

(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见GB 644l—1986附录A中A.6不安全状态。

(2)人的不安全行为:见GB 6441 1986附录中A中A.7不安全行为。

属下列情况者为间接原因:

(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2)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3)劳动组织不合理。

(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7)其他。

2.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中的有关规定,这起事故结案归档材料如下:

(1)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

(2)职工死亡、重伤事故调查报告书及批复。

(3)现场调查记录、图纸、照片。

(4)技术鉴定和试验报告。

(5)物证、人证材料。

(6)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材料。

(7)事故责任者的自述材料。

(8)医疗部门对伤亡人员的论断书。

(9)发生事故时的工艺条件、操作情况和设计资料。

(10)处分决定和受处分的人员的检查材料。

(11)有关事故的通报、简报及文件。

篇6:某通信工程部队雷击事故分析

来源:淮安市华南霓虹广告有限公司 点击:356 发布时间:2009-7-21

大中城市中特别是繁华市区的楼顶大多竖立霓虹灯广告牌用作宣传,给城市增添了不少色彩,人们欣赏这些五颜十色的霓虹灯广告时,不应该忘记它在雷电环境中的危险和脆弱.呼和浩特市在雷雨季节有霓虹灯广告牌雷击而损坏的事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矗立在楼顶的霓虹灯广告牌没有任何防直击雷的避雷针保护,即使立有避雷针,但未能保护全部的霓虹灯广告牌,使其暴露在直击雷的破坏环境当中.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划分处在LPZOA区,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和导走全部雷电流,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直击雷落在霓虹灯广告牌上,就相当于广告牌作了接闪器,雷电流单独击毁霓虹灯广告牌造成的损失并不会很大,但是,雷电流在沿着霓虹灯广告牌的供电线路寻求泄放 通道时如洪水猛兽,株连到与供电线路相连的无辜设备,它们是损失远远大于霓虹灯广告牌自身的损失.有的人以为并不太高的楼房顶部的霓虹灯广告牌可能是安全的,其实并不完全对.孤立,钢结构的霓虹灯广告牌受雷击的概率远比同高度的钢筋水泥建筑物高得多.二是霓虹灯广告牌没有良好的地线

霓虹灯广告牌都是在建筑物建好后添加的,大多施工时不注意或没有意识到防雷的重要性,广告牌干脆没有地线或仅作了简易施工,接地电阻太大

来源:淮安市华南霓虹广告有限公司 点击:459 发布时间:2009-7-21

篇7:某工程桩基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该工程为某农民集聚区安置房一期工程, 建筑面积12 691.48m2, 4幢楼房均为6层加跃层, 总高21.74m, 设计结构为底层框架砖混结构, 基础采用机械冲孔灌注桩, 设计桩身混凝土采用C25, 导管灌注桩身, 骨料粒径不大于40mm, 坍落度为5~7cm, 桩长度根据持力层确定, 且有效长度大于6m, 持力层为中风化钙质泥岩。

2 工程地质状况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该工程在勘察深度范围内, 按其岩性、成因类型划分为碎卵石填土、砾卵石土、强风化和中风化钙质泥岩三大工程地质层。各土层的主要特征如下:

1) 碎卵石填土:褐黄色、灰色, 松散, 场地均匀分布, 为新近堆土, 未经压实和自重结固左右, 层厚为5.00~7.30m;

2) 砾卵石土:灰黄、灰白色, 稍密状, 卵石含量不均, 层厚为0.70~5.60m;

3) 强风化钙质泥岩:褐黄色、青灰色, 岩体裂隙发育, 局部已风化成土, 层厚为0.50~5.00m;

4) 中风化钙质泥岩:青灰色, 节理裂隙发育, 全场区均有分布, 勘探孔内均未穿透该层。

3 桩基检测情况

该工程桩基工程施工结束后, 根据规范[1]和设计要求, 对该工程232根桩基全部进行低应变检测, 并随机抽取3根 (编号29#、150#、212#) 采用钻芯法对桩长和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测。低应变检测结果为:Ⅱ类桩11根, 占总测试桩4.7%, Ⅲ类桩221根, 占总测试桩95.3%。钻芯法检测结果为:29#、150#、212#桩桩身完整性类别均为Ⅳ类不合格桩, 桩身混凝土强度均不满足设计要求。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桩基质量的基本情况, 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有关单位一起讨论研究决定, 再随机抽取3根桩 (编号10#、152#、223#) 进行钻芯法检测。检测结果显示:10#、152#、223#桩桩身完整性类别均为Ⅳ类不合格桩, 桩身混凝土强度均不满足设计要求。

4 事故原因分析

从上述检测结果来看, 该桩基工程低应变检测基本不合格, 钻芯法检测全部不合格, 钻芯法取样试件可以看出0~4.7m芯样采取率较低, 呈松散状, 基本无完整芯样, 4.7~9.0m芯样采取率约85%, 局部破碎、短柱状、麻面连续。其他检测桩整桩呈松散状, 无完整芯样。这些混凝土芯样全部无法加工, 桩身混凝土芯样抗压强度无法检测。

根据桩身检测情况及施工现场的观察, 并向现场操作人员了解施工情况, 经过分析判断, 该工程桩基事故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原材料问题。根据设计要求, 该工程灌注桩应采用商品混凝土, 施工单位考虑到周边取材方便, 成本较低, 桩基混凝土为现场人工搅拌。自拌式混凝土质量离散性较大, 质量不易控制, 特别是水下灌注桩, 质量更不好控制, 自拌式混凝土是导致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2) 施工队施工有误。施工队施工技术较差, 素质较低, 桩基施工操作不规范, 拔管速度、混凝土充盈系数未按规范控制[2];在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导管在水下提升过慢, 上部混凝土已初凝, 在提升时将其破坏[3], 导致桩身缩颈或断桩。

3) 施工技术人员有误。施工技术人员施工管理不严, 未按规定配置混凝土配合比及拌制混凝土采用的本地河砂含泥较多, 本地卵石级配不良, 导致桩身强度不足。

5 事故处理措施

桩基事故常见的处理措施有接桩、补桩、补强、扩大承台梁、改变施工方法、修改设计等方案[4]。

1) 接桩法:成桩后桩顶标高不足, 常采用开挖接桩或嵌入式接桩方法处理。

2) 补桩法:桩基承台 (梁) 施工前补桩, 如钻孔桩距过大, 不能承受上部荷载时, 可在桩与桩之间补桩。

3) 补强法:此法又名钻孔补强法。常用高压注浆法来处理桩身混凝土严重蜂窝、离析、松散、强度不够及桩长不足、桩底成渣过厚等事故。此法一般不宜采用。

4) 扩大承台梁法:桩位偏差过大, 原设计的承台 (梁) 断面满足不了规范要求, 或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可采用扩大承台 (梁) 来处理。

5) 改变施工方法:施工顺序错误或方式、工艺不当所导致的桩基事故的处理方法。

6) 修改设计:对地质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 造成桩基施工质量事故, 可采用改变桩型的方法处理;对灌注桩出现废桩或遇到地下管网障碍, 可采用改变桩位方法处理;对有些重大桩基事故处理困难, 耗资巨大, 只有采取削减建筑层数或用轻质材料代替原设计材料, 以减轻上部结构荷载的方法。

桩基事故处理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以尽量减少处理的费用为原则。根据该桩基工程检测结果, 经过充分论证, 结合已有工程桩基处理经验, 采用加固措施是可行的, 考虑到该工程为民生工程, 为确保工程质量, 依据主管部门专题会议讨论, 确定采取修改设计, 改变桩位的方法进行处理。

6 事故处理效果

通过修改设计改变桩位, 将桩基工程平移重建, 施工结束后进行低应变检测和静载实验, 低应变检测全部合格, 静载实验选取的4根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极限值为3600k N, 均满足设计要求。

7 结语

通过对该工程桩基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桩基工程质量问题应吸取以下经验教训:

1) 施工选用原材料应严格遵照规范和设计要求, 精心组织施工, 不应因小失大;施工管理方应严格把关, 不留隐患。

2) 在施工过程中, 应着重对孔径、钻进参数、泥浆配比、持力层判断、孔底清渣、水下混凝土灌注等关键工序进行控制, 确保工程质量。

3) 认真分析工程质量事故产生的原因, 找出质量问题的源头, 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对比多种处理方案, 确保处理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从根本上解决工程质量事故。

参考文献

[1]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2]姚建明.某工程桩基质量事故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法[J].莆田学院学报, 2005 (2) :67-69.

[3]刘思涵.浅析钻孔灌注桩桩基质量事故成因及其处理[J].河南科技, 2004 (12) :32-33.

篇8:某通信工程部队雷击事故分析

关键词:雷击事故原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24-02

中卫市地处宁夏西部,平均年云地闪次数达35次。尤其是每年汛期的7-9月,对流性天气频繁,云地闪比较集中,且强度大,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建设、工农业安全生产构成了较大的威胁。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6年间,中卫市共发生雷电、静电灾害8起,其中雷电灾害6起,静电灾害2起,造成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50多万元。

1、概况

长河化工厂位于中卫市宣和镇政府南2千米处,总占地面积30余亩,职工200多人。八十年代初建厂以来,随着社会发展、技术革新,该厂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现有三台电石炉投入生产。

据现场调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长河化工厂已发生几起雷击事故。1984年7月16日,长河化工厂上空一道夺目的闪光划破灰暗的长空,继而震耳欲聋的雷声轰鸣,一个像似火球的东西飞速而下,将长河化工厂南边的一棵大树劈开。1998年8月12日18时左右,长河化工厂西炉烟囱遭雷击。2007年8月6日下午,宣和镇电闪雷鸣,长河化工厂1个电容补偿器、2个空气开关遭雷击,直接经济损失两万余元。

2、雷击事故原因分析

长河化工厂连续遭受雷击,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也影响了正常生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经过对雷击现场目击者的调查走访和对现场痕迹、物证的仔细勘测,分析认为:造成此次雷击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防雷设施不完善、厂址特殊气候、防雷安全管理存在漏洞三个方面的因素,现具体分析如下:

2.1防雷设施不完善

现代雷电防护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下图所示,包括外部措施和内部措施两大部分,概括地说,分为接闪、分流、屏蔽、等电位连接、合理布线、安装SPD六个方面的内容及相应的技术措施。

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或暴露在空间的各种设备、各种架空金属线缆(如电力电缆、通信线路、网络线路等),它可能在数微秒内产生数万伏乃至数十万伏的高压,产生火花放电,形成巨大的热能和机械能量,摧毁建筑物、设备,危及人身安全。对电石炉而言,避雷针起接闪的作用。通过避雷针接闪,经过引下线和接地体,将强大的雷电流泄放到大地中,保护建筑物、设备和人身安全。长河化工厂电石炉上安装的避雷针被拆除,致使雷击点不能有效控制,雷闪梯级先导无选择性。雷电虽然未直接击中建筑物或设备,但击中与建筑物或设备相连的金属管、线,通过传导的方式经耦合将雷电波引入建筑物内,損坏与之相连接的用电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等设各乃至危害人身安全。2007年8月6日下午,宣和镇电闪雷鸣,雷阵雨急下,长河化工厂电石炉上安装的避雷针已拆除,致使雷闪梯级先导无选择性。空气中的粉尘遇到雨水形成了畅通的电气通路,这个电气通路通过传导的方式经耦合将雷电波引入建筑物内,电容补偿器、空气开关受雷电感应被烧焦可能性极大;同时,雷击发生时,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诱发强大的雷击电磁脉冲,经感性耦合、容性耦合或电磁辐射产生脉冲过电压和过电流,致使电容补偿器、空气开关损坏。

2.2特殊地形影响

在调查中卫长河化工厂雷击事故现场时,我们发现:当地厂址周围的特殊地理环境,也是导致此次雷击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化工厂西30公里处有一座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小山,有一凹口,据当地老百姓讲,每年夏天黑云、雷暴易在山口处生成,并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从山口到化工厂一线易出现冰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到山口前查看,整个地形为喇叭形状,喇叭口正好朝向长河化工厂方向,顶部为宽阔的凹形山口。从天气学原理上讲,这种地形容易造成强对流天气和局地暴雨,且多出现在喇叭口地形的出口位置。夏季,当西南气流发展、进入喇叭口地形时,会出现逆时针绕流辐合,加之山脉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以及以砂石地面为主下垫面,受热较快,都会使大气不稳定能量和水汽得以积累,容易造成气流的上升运动,发展成对流行天气。此外,当山的西侧有弱冷空气活动时,容易从凹形山口进入喇叭口,进一步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加强对流天气的发展。由此可以推断,长河化工厂上游这种特殊的喇叭口地形形成了局地的小气候,也是造成该地多雷电天气的主要原因。

2.3防雷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长河化工厂领导和管理人员对雷电防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基本的雷电防护知识和技术措施常识,对于安装避雷装置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竟然对电石炉上安装的避雷针决定进行拆除,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漏洞和缺陷,直接导致了此次雷击事故的发生。

3、几点建议

(1)对于工矿企业,需要在防雷装置设计、施工和工程竣工时,主动申请具有专业技术资质的机构进行防雷工程设计,提出施工技术评价意见。工程竣工验收时,主动申请具有专业技术检测资质的机构,出具合格的防雷检测报告方可交工投入使用。

(2)各单位领导和安全生产管理部门需要正确认识雷电防护的目的、意义和防雷装置重要性,认真学习有关雷电防护的法律法规,增强防雷电灾害的意识,不仅重视经济效益,也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雷电防护科普知识的学习和普及,不定期组织对防雷装置进行维护,积极配合具有专业技术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定期检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任何安全隐患。

(3)要求:已安装防雷装置的单位和个人,应主动申报年度检测;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主动到气象部门申请办理防雷装置设计、施工图纸审核和工程竣工手续,认真接受气象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安全管理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检查,从雷击灾害事故中吸取教训,齐抓共管,全面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同时建议有关单位和企业在选址、建厂前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象等,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尽可能避开雷暴多发区,防患于未然。

(4)建议雷电防护技术主管机构要充分发挥法律赋予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大执法力度,严查安全隐患,绝不姑息。各防雷技术检测机构应制定本辖区雷电灾害分布图,向有关单位和企业进行宣传,提高对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结束语

《中华人命共和国气象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防雷减灾工作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雷电灾害属自然灾害,破坏力大,危害程度高,损失严重。防御雷电灾害,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气象部门肩负着社会管理和法律职责。广泛宣传,加大执法力度,规范雷电防护管理,提高全社会对防御雷电灾害的认识义不容辞。

参考文献:

[1]朱乾根,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186-188.

[2]齐琳琳,赵思雄.局地地形、地表特征对上海暴雨过程影响的研究[M].北京:气象与环境研究,2006,Ⅱ(1):33-48.

篇9:某通信工程部队雷击事故分析

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 我国深基坑工程发展异常迅猛, 设计与施工技术日臻成熟。与此同时, 随着城市建设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 基坑建设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 给设计、施工等参建各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 基坑坍塌事故时有发生, 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本文将以郑州某基坑坍塌事故为例, 从设计、施工、监理、监测角度对基坑坍塌事故进行全方位剖析, 进一步提出降低基坑工程风险的对策。

1 事故现场基本情况

1.1 事故过程

郑州市某工地正施工一商品楼的基坑开挖工程。该场地内层分为5层, 各土层分布如下:黄褐色粉质壤土, 局部为砂壤土, 厚3m;黄色、灰色粉砂、粉散、饱和, 厚1.5m;灰色壤土, 可塑-软塑, 夹粉砂, 厚1.5m;黑灰色重壤土, 粘土, 可塑, 含小豆状Fe, Mn结核, 厚1.5m, 粉质粘土层, 黄夹灰白色, 可塑-硬塑, 上部钙质结核富集, 含量90%-95%, 结核直径一般10-50mm, 大者可达150mm, 该段富水性好、基坑涌水量120-200m/h, 下部含钙质结核较少、土体致密多呈棱块状、片状, 具滑面、滑面多见于灰白与黄色边缘变, 颗粒分析其粘粒含量28%-31%、粉粒含量45%-51%、极细砂含量18%-23%。

商品楼的基坑开挖深度11m, 边坡1∶0.3, 由于场地条件允许基坑采用一阶开挖。由于基础设计采用振冲碎石桩, 过大地开挖边坡不但使挖填土方量增加, 而且商品房后形成较大填土区将增加地基处理的难度。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挖填工作量和缩小填土区, 鉴于以往的成功经验, 南侧边坡开挖相对较陡;开挖方式采用机械与人工交替, 明沟排水, 当开挖至第5层时, 该层普遍向外涌水, 同时局部钙质结核层涌塌;有3-4处集中出水点, 点涌水量20-30m/h。开挖深度接近10m时, 边坡土体开始出现裂缝, 随后南侧边坡发生大规模塌方, 并不断扩展;继而北边坡也发生塌坡。施工单位认为边坡过陡、明排水效果不好, 采取削坡、清底, 打草包坝, 加木桩挡土、加深排水沟等措施, 后来又投生石灰;但都无济于事, 边坡土体开裂滑塌继续扩展, 塌方土不断涌入基坑, 同时地基土体出现明显的隆胀和严重扰动, 施工已无法继续进行。

1.2 原因分析

1.2.1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存在失误

在进行岩土工程的时候, 第五层需要为粉质粘土, 这样才能避免膨胀, 使基坑施工和设计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样才会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塌方事故,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设计参数取值、构造处理方面避免失误。膨胀土的矿物成分为一种高塑性粘土, 承载力较高, 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和反复涨缩变形等不稳定特点。而且我们在进行建筑物的时候, 当产生不均匀的竖向或水平的涨缩变形的时候, 往往会有很大的危害。

1.2.2 降水、排水措施不力

第四层主要的黑灰色重壤土经过暴晒干裂后, 产生许多东西向近于垂直的裂缝, 这样当土体分裂成约1.0m宽的楔形体, 这时候上部的粉砂层潜水沿裂缝流入基坑, 致使裂隙面土质有软化现象, 边坡土体就处于不太平衡的状态。这时候下部土体就会因遇水而膨胀崩裂, 导致滑塌。

膨胀土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显化崩解性。主要就是当膨胀土体浸水后, 空隙引起公共水化膜增厚, 导致土颗粒间的连结减弱或者消失, 以至于土体产生崩解。实质上崩解是土体膨胀的一种特殊形式或者是进一步的发展。

2 防治措施

2.1 设置降水系统

根据对周围场地水文地质情况的了解, 场区地下水将影响基坑开挖和基坑支护, 并影响基础施工, 该部分水应予以排除。综合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大小等因素。根据本工程基础深度、水文地质情况、日降排水量和各类地层中的降水经验, 本工程拟采用大口井方法进行基坑降水, 降水要兼顾护坡施工、基坑开挖。根据勘查报告, 管井抽排的地下水以潜水为主, 滞水主要在粉砂层含存, 该层渗透系数相对较大, 通过管井下渗或土层“天窗”越流至以下土层, 不需要在管井中间做砂井。

不能彻底排除的上层滞水, 采取明排措施, 用排水管导流至软管, 由软管引流至基底排水沟, 再进入集水井抽派。排水沟沿坑底四周设置, 底宽300mm, 沟底低于坑底300mm, 坡度为1%。集水井沿坑底边角设置, 间距25m, 直径0.6m, 井底低于坑底1-2m, 下无砂井管和滤料, 采用碎石压底进行强排。

2.2 固坡、清基

降水对坡体周边的稳定有着很大的作用, 同时为了能够缓解坡边的安全, 就需要做好措施。而坡边下部结核层及膨胀等部分采用的是用石块阻挡, 而换砂过程也是为了减少膨胀起到的起重作用。换砂的厚度视清除厚度而定, 一般要求不小于20cm, 以完全消除扰动部分和控制基底高程为准。

2.3 搞好支护结构的现场监测

支护结构的监测是防止支护结构发生坍塌的重要手段。在支护结构设计时应提出监测要求, 由有资质的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 经设计、监理认可后实施。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测目的、监测项目、测试方法、测点布置、监测周期、监测项目报警值、信息反馈制度和现场原始状态资料记录等内容。监测项目的内容有:基坑顶部水下位移和垂直位移、基坑顶部建 (构) 筑物变形等。监测项目的选择应考虑基坑的安全等级、支护结构变形控制要求、地质和支护结构的特点。监测方案可根据设计要求、护壁稳定性、周边环境和施工进程等因素确定。监测单位应定期向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通报监测情况, 当监测值超过报警值时应立即通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 分析原因, 采取措施, 防止事故的发生。

3 小结

目前, 地下空间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深基坑开挖事故时有发生, 尤其是在软土地基中的基坑坍塌事故会造成重大损失。要预防基坑坍塌事故, 除了技术手段之外, 更要求政府机构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未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有关手续, 擅自施工的工程,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要立即责令停工, 必要时可报请当地人民政府强制执行。对有关违法行为, 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上限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中心城区深基坑工程建设周边环境风险控制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高大钊.土力学与基础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3]冯柳, 彭光俊.基坑坍塌事故分析[J].建筑安全, 2005 (2) :11-13.

篇10:某通信工程部队雷击事故分析

关键词:雷击;线路故障;母线失压;避雷器

中图分类号:TM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3-0044-03

1 事故前运行方式及概况

220kV某变电站220kV1M、2M并列运行,福澎甲线4730开关故障间隔挂1M在热备用,福澎乙线4731挂2M热备用。某日16时26分07秒,220kV1M母差保护动作,跳开220kV1M所挂所有开关。事故发生时,该站所处地理位置为雷雨天气,现场检查发现220kV福澎甲线4730开关A相瓷瓶有击穿及明显放电痕迹,B相有轻微放电痕迹。

2 事故后气体成分分析

事故后,对福澎甲线4730开关进行了气体成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气体成分分析,福澎甲线4730开关三相均未见气体成分异常。

3 现场检查及试验

为进一步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对福澎甲线4730开关进行现场本体检查及相关试验。

3.1 福澎甲线4730开关A相检查

通过对福澎甲线4730开关A相进行检查,具体见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A相上端和下端接线板位置均有明显的放电痕迹,瓷套表面损伤严重,瓷套上端存在较为明显的缺损。

3.2 福澎甲线4730开关B相检查

通过对福澎甲线4730开关B相进行检查,发现其上端接线板位置有明显的放电痕迹,如图2所示,瓷套表面有零星的烧蚀痕迹。

3.3 福澎甲线4730开关C相检查

福澎甲线4730开关C相外观结构完好,无明显放电

痕迹。

3.4 导电回路电阻测量

对福澎甲线4730开关进行了断路器导电回路电阻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

经查阅厂家资料,4730开关厂家规定值为30±4цΩ,可以判定开关导电回路电阻合格。

3.5 断路器断口绝缘电阻测量

对福澎甲线4730开关进行了断路器断口绝缘电阻测量,结果如表3所示:

合格。

3.6 断路器合闸绝缘电阻测量

对福澎甲线4730开关进行了断路器合闸绝缘电阻测量,结果如表4所示:

3.7 耐压试验

考虑到断路器外绝缘已明显损坏,整体需进行更换处理,故未进行耐压试验。

4 故障录波图

由故障录波图可见,当日16时26分07秒,福澎甲线4730开关发生了对地短路,导致1M失压。通过故障录波图的分析,在220kV福澎甲线线路A相发生故障时,线路两侧保护动作跳闸,保护动作正确。在该站侧福澎甲线A相开关外绝缘击穿后,由于A相开关没有接地故障,所以对该站母差保护来说,故障在区外,故不动作,失灵保护启动。在失灵保护启动延时过程中,A相电弧引起对B相放电,形成AB短路故障,该故障点处在开关与CT之间,属于母差保护范围内,故母差保护动作,跳开220kV1M上所有开关,同时远跳对侧开关。经分析可知保护动作行为正确,动作时序见图3,故障发生示意图见图4。

5 雷电定位

根据运行记录,当日16时该站所处地理位置为雷雨天气,核查雷电定位系统与录波图,并安排巡视人员进行了杆塔巡视。巡视发现在220kV福澎甲线N60塔A相合成绝缘子下均压环有击穿现象。查线人员于当日21时30分开始对N59-N63塔登塔检查,发现220kV福澎甲线N60塔A相绝缘子、均压环有明显放电烧灼痕迹。220kV福澎甲线N60直线塔距离该站7.7km。

N60塔型(SZ631-21/24),防雷保护角:6.1°,接地电阻型号:T25,设计电阻值:25Ω,实测值:19Ω。防雷保护角过大,导致避雷线对A、B相保护较弱。220kV福澎甲线N60直线塔如图5所示,雷击痕迹见图6所示。

6 故障原因分析

6.1 线路出线侧未装设避雷器

福澎甲线4730开关间隔未安装线路侧避雷器是导致故障的主要原因。根据南方电网公司反措要求:热备用状态的线路侧需装设避雷器。因该线路在2011年时正常状态由运行转为线路充电热备用状态,站内线路侧及线路终端塔均未及时安装避雷器,仅在福澎甲乙线的N76、N77杆塔(距离东澎变电站1.1km)装设了线路避雷器。线路处于热备用的运行方式导致在线路落雷后,雷电流直接传导进入变电站,在故障线路福澎甲线4730开关断口位置形成电流全反射,瓷瓶外绝缘在雷电过电压的冲击下,A、B相之间发生闪络放电,母线母差保护动作跳闸。

6.2 雷电波入侵

事故发生时,该站所处地理位置为雷雨天气,雷电波入侵是导致故障的直接原因。线路落雷后,雷电波经线路传入变电站,产生过电压,直接导致了故障发生。

6.3 雨滴导致绝缘性能下降

雨滴是导致故障发生的间接原因。雷电波入侵后,导致断路器动静触头间和上下接线板间的电压差增大。雨滴使得断路器上下接线板之间的绝缘性能下降,在高电压的作用下,形成放电。从B相瓷瓶表面存在零星烧伤痕迹可以证明雨滴是导致放电的间接原因,如图7示意图所示。

7 故障处理及建议

7.1 更换受损开关

通过现场检查,发现福澎甲线4730间隔A、B相开关瓷瓶均存在明显的放电灼伤痕迹,表面瓷釉损坏,说明瓷瓶本身机械特性及耐受气体压力特性已受到损伤。考虑到开关需要依靠0.6MPa气压的SF6气体来保证内绝缘,高压气体在断路器拉弧过程产生体积膨胀,导致瓷瓶内部气压升高,在瓷瓶表面受损的情况,很容易产生爆炸,对运行人员和设备造成损失,建议对受损开关进行更换处理。

7.2 加装线路避雷器

对福澎甲线、福澎乙线加装了避雷器,防止因雷击造成断路器断口击穿,并举一反三,核查所有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架空线路出线侧避雷器的安装情况,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7.3 定期反措核查

根据反措要求“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架空线路应在开环点的出线侧加装避雷器”,该线路2011年正常方式由运行转为热备用状态时未及时安装线路侧避雷器。因此,需建立反措落实情况核查管理常态机制,对历年来颁布的反措执行情况进行核查,每年组织对上年的反措执行情况进行核查。由亍电网运行方式变化较快,应该及时根据方式的变动核查并落实各项反措要求。

7.4 建立源头保障

加强项目设计的管理,加强新建(技改)线路的验收管理,明确规定没有安装线路终端避雷器的非GIS出线间隔不允许验收投产,从源头上保证反措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王兆辉,陈大军,王艳阳,等.220kV变电站母线失压事故处理与分析[J].河北电力技术,2006,(2).

[2] 刘玲,龚森,蒋健.一起雷电引发220kV断路器爆炸事故的分析[J].广东电力,2009,(9).

[3] 徐宇新.湖南电网220V母线失压事故简析[J].电网技术,1998,(4).

篇11:某工程脚手架坍塌事故原因分析

近年来, 脚手架坍塌事故时有发生, 据某资料统计, 2001-2004年间, 建设部备案的重大工程坍塌事故中, 脚手架坍塌占事故总数的22%以上[1]。脚手架坍塌往往造成较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因此, 认真分析归纳事故原因和特点, 提出预防措施,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某实际工程脚手架坍塌事故为例, 从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全面剖析和总结, 旨在为类似工程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以防患于未然, 保证工程建设安全、顺利地进行。

2 工程概况

某工业厂房为二层混凝土框 (排) 架结构, 建筑面积9918m2, 总高度20m。工程结构外围采用双排扣件式脚手架用于砌筑和结构工程施工, 脚手架采用封圈型, 沿建筑周边交圈设置。脚手架沿结构高度共搭设9步, 第3步及以上采用安全立网封闭。

该厂房在施工过程中, 南立面脚手架突然坍塌, 造成多人受伤的严重事故。事故发生后, 笔者带领事故调查组赴现场, 利用现场查勘、抽样检测、分析计算等技术手段, 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

3 现场检查与分析

3.1 破坏情况现场查勘

据调查, 事故发生前, 主体结构已完成二层梁柱施工并已拆模, 填充墙已施工至二层。事故发生时, 建筑南立面脚手架上正进行二层结构水平系梁上填充墙的砌筑工作。事故发生时, 建筑南立面脚手架突然发生整体性坍塌 (以东侧四跨为主, 如图1所示) , 并导致东立面脚手架临近部位发生破坏。

1) 钢管破坏情况:本工程脚手架钢管采用Φ48×3.25mm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 事故发生部位的破坏主要呈现为弯曲或弯折, 未见断裂破坏情况。

2) 扣件破坏情况:本工程所用扣件主要包括直角扣件、旋转扣件和对接扣件。本工程中, 直角扣件和对接扣件数量较大而旋转扣件数量较少。事故现场查勘发现, 扣件破坏严重, 特别是直角扣件和对接扣件破坏比例很大, 如图2所示。

3.2 荷载情况调查

1) 本工程脚手架计算书中脚手板上活荷载标准值为3.0k N/m2, 而现场查勘发现, 南立面脚手架第7-9步脚手板上均堆有混凝土空心砌块, 其重量达6.16k N/m2左右, 此外, 脚手板上还有临时堆放的模板或木板, 总荷载大大超过设计值。如图3所示。

2) 调查及现场查勘发现, 施工时南立面脚手架上悬挂了两个滑轮, 据调查, 该处通过卷扬机起吊砌块和砂浆, 起吊重量约50kg。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脚手架严禁悬挂起重设备的规定[2]。

3.3 连墙件检查

1) 连墙件构造做法

现场查勘发现, 本建筑脚手架连墙件主要有两种构造做法, 一是固定在梁上的连墙件:由一根垂直于墙面的水平钢管通过梁顶伸至梁内侧, 再与一根竖向钢管用直角扣件连接成“十”字形, 竖向钢管勾住梁内侧。另一种是固定在柱上的连墙件:由一根垂直于墙面的水平钢管通过柱子的一侧伸至柱子内侧, 再与一根平行于墙面的水平钢管用直角扣件连接, 在柱的另一侧面也设置一根竖向钢管, 通过直角扣件与水平钢管连接, 整体呈半个箍的形状。连墙件与脚手架的连接方式为垂直于墙面的水平管通过一个扣件与脚手架纵向水平杆连接。

2) 连墙件位置及数量

本建筑南立面脚手架共搭设9个作业层 (步) 。其中, 第1-4层作业层范围内均未设置连墙件;第5层设有5个连墙件, 该层自西向东各跨的连墙件数量为:1、2、2、0、0。事故发生时, 第2跨西侧的一个连墙件发生了破坏;第7作业层处共3个连接件, 现在均已破坏。第8作业层处共1个连接件, 位于距梁端约2700mm处, 也已破坏, 如图4所示。

检查表明, 本建筑南立面脚手架连墙件布置的竖向间距、水平间距及每根连墙件最大覆盖面积均不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130-2001) 的规定, 也超过了脚手架设计计算书中竖向间距、水平间距均为3.60m的取值。脚手架的第1、2、3、4步未设置连墙件, 底层第1步纵向水平杆处也未设置连墙件, 也未采取其它任何可靠措施与结构墙体固定, 不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脚手架的下部与墙体间未设置连墙件, 也未搭设抛撑, 不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

3) 连墙件安装质量

通过对事故现场未破坏的连墙件的检查, 发现多数连墙件中用于勾拉混凝土梁的竖向钢管安装倾斜度较大, 在倾覆荷载作用下, 连墙件中的直角扣件会受到剪力与扭矩的共同作用, 造成承载能力的降低。检查还发现, 部分连墙件内侧竖向钢管与混凝土梁之间存在较大间隙, 且未采取可靠的能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措施, 使连墙件不能有效承受拉力, 不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01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3.4 其它构造做法检查

现场实测检查表明, 本工程脚手架安装尺寸 (立杆横距、立杆纵距、立杆步距、同步立杆上两个相邻对接扣件的高差等) 与设计及规范均有明显偏差, 横向扫地杆、垫板及扣件螺栓的质量也不符合要求。

3.5 现场管理情况检查

检查发现, 本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存在以下问题:所用的钢管及扣件进场后未按规定复验即投入使用;本建筑施工高度已超过13m, 但仍未进行检查与验收不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2]。

4 钢管扣件抽样检测

现场检查发现, 本建筑脚手架所用钢管及脚手架均为旧产品, 其表面锈蚀较严重, 部分钢管还有很深的压痕或弯折。在现场待使用的钢管、扣件中, 随机抽取了一批钢管、扣件样品, 包括:4根钢管, 16只直角扣件, 8只旋转扣件, 8只对接扣件, 送试验室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 检测表明:

1) 钢管强度指标及外径尺寸合格, 但壁厚过小 (标称值3.25mm, 实测偏差-0.63mm) , 不合格。

2) 直角扣件在抗滑和抗破坏试验中, 扣件合格率0%;在扭转刚度试验中, 合格率12%。

3) 旋转扣件在抗滑和抗破坏试验中, 合格率50%。

4) 对接扣件在抗拉试验中, 合格率0%。

5 理论计算

根据现场检查、检测及试验室检测结果, 对脚手架纵向、横向水平杆、立杆等实际承载能力进行计算分析, 并与实际荷载作用进行对比, 结果如下:

1) 纵向水平杆的强度和变形满足要求;

2) 横向水平杆的强度及变形均不满足要求;

3) 不考虑风荷载时, 立杆稳定性不满足要求;

4) 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

6 结论

通过以上现场检测、调查分析和理论计算, 本工程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 使用的材料和构件不符合标准要求

工程所使用的脚手架钢管及扣件质量差, 主要体现在钢管壁厚过小、直角扣件抗滑、抗破坏能力差, 扭转刚度低;旋转扣件抗滑、抗破坏能力差;对接扣件抗拉能力差。

2) 安装质量差

(1) 连墙件设置明显不足, 连墙件数量过少, 竖向间距、水平间距及每根连墙件最大覆盖面积均大大超过设计文件及规范规定的限值。甚至南立面脚手架大范围内未设置连墙件。同时, 连墙件安装质量差。

(2) 脚手架整体安装质量差, 主要体现在 (1) 本工程脚手架安装尺寸 (立杆横距、立杆纵距、立杆步距、同步立杆上两个相邻对接扣件的高差等) 与设计及规范均有明显偏差。 (2) 垫板及扣件螺栓的质量也不符合要求。

3) 施工现场管理较乱, 安全意识薄弱。

(1) 脚手架上堆放建筑材料, 严重超载。

(2) 严重违反规范规定, 在脚手架上悬挂起重设备。

(3) 未按要求进行脚手架安装质量的检查与验收。

任何事故都是由若干不利环节造成的, 只有不利环节形成了链, 事故才会发生。总之, 本工程发生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遵循正常的检查与验收程序, 如脚手架钢管及扣件进场后未按规定复验即投入使用, 也未按规定及时对脚手架进行检查与验收等, 使得对脚手架构配件、安装及安全管理各个环节的质量都无法进行有效控制, 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摘要:近年来, 脚手架坍塌事故时有发生, 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以某一实际工程脚手架坍塌事故为例, 从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全面剖析和总结, 为类似工程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坍塌,连墙件,现场查勘,抽样检测

参考文献

[1]雨林, 王鹏, 彭光俊.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坍塌事故分析[J], 基建优化, 25 (6) :53-54.

篇12:某通信工程部队雷击事故分析

关键词水电站;雷击;引起事故;原因分析;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M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111-0139-01

1事故情况介绍

2006年8月27日14:09分,井冈山市云珠一级水电站35kV线路遭受雷击,线路开关跳闸停电,1#机组开关跳闸,供电中断,后台电脑关机,1#机组过速,后台通讯中断。经查,中控室及发电机层许多电气设备损坏。

2现场检查过程

1)运行方式。井冈山市云珠一级水电站装机二台,容量2*2000kW,当时1#机发电,2#机停机,1#机带1810kW负荷运行。

2)运行时气象条件。当时为雷阵雨天气,这种天气极易引起线路遭受雷击。

3)现场查看并统计被损设备。经现场查看并统计被损的设备有:中控室保护屏内,35kV线路保护、2#机差动保护、2#机接地保护、1#机接地保护、2#机失磁保护的模块,因雷击烧坏,直流屏内两台充电模块损坏;水轮发电机层,2#机自动化屏内温度巡检仪、转速信号装置损坏、调速器柜内交流整流电源损坏,1#机自动化屏内PLC、温度巡检仪损坏、调速器柜内交流整流电源损坏。

4)查看值班记录。值班记录显示:2006年8月27日14:09分,35kV线路遭受雷击,线路开关跳闸停电,1#机组开关跳闸,后供电中断,电脑关机,1#机组过速,后台通讯中断。

5)相关情况。云珠一级水电站通过6kM长的35kV线路送到云珠二级水电站(装机二台,容量2*2500kW),从云珠二级水电站35kV母线上穿越,将电能送至11kM处的井冈山市黄坳变电站再接入系统。这次雷击位置在一级站和二级站之间的35kV线路上,二级站的机组、保护设备和一级站都是相同厂家、相同型号的产品,但二级站的机组与保护设备运行情况正常,未受到这次雷击的影响。

3事故原因分析

1)输电线路受到雷击,雷电波沿导线侵入到发电厂电气设备上,产生侵入雷电波过电压。过电压幅值与发电厂进线段耐雷水平,雷击点距发电厂的距离,导线电晕衰减和发电厂接线、运行方式有关。

2)从被损设备分析,除保护模块外,其余损坏设备都与厂用电源有关,故怀疑是厂用电压过高引起。云珠一级水电站的厂用电从35kV母线上取得,现场查看在机组不发电、厂用电从系统倒送的情况下,厂用电电压为420V,比正常电压400V高出5%。现场查看厂用变压器的变比35±5%/0.4kV,厂用变压器分接头位置在I档位置(即36.75/0.4 kV),可以计算出此时母线电压为38.59kV。由于水电站的主变压器都是升压变,升压变的高压侧电压比额定电压高10%,在机组发电时其35 kV母线电压实际为38.5kV,故可以计算出在机组正常发电时厂用电电压为419V,还是比正常电压400V高出近5%。由此看来,厂用变压器的变比选择有错误,应选择变压器的变比为38.5±5%/0.4kV,这样才能保证厂用电电压在400V左右。

3)中控室保护屏内保护模块的损坏,其原因是雷击放电时由于电磁感应,通过电流互感器二次侧产生感应过电压,使得保护模块损坏。

4)从相同情况下的云珠二级水电站来分析,二级站的机组与保护设备运行情况正常,未受到这次雷击的影响,主要差别在于:二级站在35kV出线上和母线上都装设了氧化锌避雷器,而一级站仅在母线上装设了一组氧化锌避雷器;二级站从35kV母线上接入厂用电的变压器变比为38.5±5%/0.4kV。

5)根据《水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规程》DL/T5164-2002中6.4.1条规定:在正常的电源电压偏差和厂用负荷波动的情况下,厂用电各级母线的电压偏差不宜超过额定电压的±5%。云珠一级水电站的厂用电设备长期处于允许电压上限(+5%)的工况下运行,在受到雷击的情况下,产生电压向上波动的情况下,极易造成过电压而引起烧毁设备。

4结论

1)云珠一级水电站的厂用电设备长期处于允许电压上限的工况下运行,由于线路遭受雷击,产生侵入雷电波过电压,引起厂用电电压向上波动造成过电压而烧毁设备。

2)保护屏内的保护模块是雷击时产生的电磁感应,通过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引起过电压而被烧毁。

5整改措施

1)在35kV出线上加装一组氧化锌避雷器。

2)更换厂用变压器,其变比为38.5±5%/0.4kV。

3)与综自生产厂家联系,在更换保护屏中被损设备时,在保护屏内(电气设备的二次侧)增加一套防雷装置。

6结束语

井冈山市云珠一级水电站于2006年10月份采取以上整改措施后,至今已安全运行生产了四年,未再发生同类事故。水电站一般地处山区较多,发生雷击的机率相对较高。通过这起事故,寻找其根源,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分析及整改,避免了类似事故的重复发生,确保了水电站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水力发电厂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技术导则.DL/T5090-1999.

[2]水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规程.DL/T5164-2002.

作者简介

上一篇:一座村庄反思下一篇:流向信息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