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人民日报

2024-04-21

企业家精神人民日报(精选6篇)

篇1:企业家精神人民日报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实施意见》

近日,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实施意见》,全文如下: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也是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引导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创新创业、服务社会,调动广大企业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企业家作用,鼓励企业家拥抱新时代、践行新思想、实现新作为,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2.基本原则

——遵纪守法、强化担当。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创新权、经营自主权等合法权益,更好发挥企业家遵纪守法、诚信守约、履行责任的示范作用,推动企业家依法经营,引导企业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建立良好政治生态、净化社会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环境多做贡献。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创新政企互动机制,规范政商交往行为,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完善企业家正向激励机制和产权保护制度,增强企业家勇于创新活力、勇于创业动力。

——尊重人才、优化环境。坚持党管人才,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家成长规律,完善精准支持政策,推动政策落地实施,坚定企业家信心,稳定企业家预期,营造法治、透明、公平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

——典型示范、弘扬传承。树立和宣传企业家先进典型,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强化年轻一代企业家的培育,让优秀企业家精神代代传承。

二、进一步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

3.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建立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长效机制,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企业家财产安全感。认真解决产权保护方面的突出问题,对涉及重大财产处置的产权纠纷申诉案件、民营企业和投资人申诉案件依法甄别,确属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的错案冤案,要依法予以纠正并赔偿当事人损失。坚持法律标准,把握政策界限,严格区分企业家合法财产和违法所得、个人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涉案人员个人财产和家庭成员财产。妥善解决民营企业产权历史遗留问题,以发展眼光客观看待和依法妥善处理改革开放以来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探索建立因政府规划调整、政策变化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依法依规补偿救济机制。同时,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权,严厉打击侵害企业家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

4.依法保护企业家创新权益。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加快修订《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打击力度,探索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以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为参照确定损害赔偿额度,完善诉讼证据规则、证据披露及证据妨碍排除规则等审理机制。探索建立非诉行政强制执行绿色通道,提高行政强制执行效率。完善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案件民事、行政、刑事“三审合一”,加强两江新区知识产权法庭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建立健全快速维权机制和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5.依法保护企业家自主经营权。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干预企业依法经营活动,不得以评比、达标、表彰等任何形式向企业收取费用或变相收费。进一步细化、规范行政执法条件和执法程序,减少自由裁量权。依法保障企业自主加入和退出行业协会商会的权利。

三、进一步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6.强化企业家公平竞争权益保障。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确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和业务。依法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为企业家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公平竞争环境。

7.健全企业家诚信经营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企业家信用宣传,推行企业家诚信承诺制度,督促企业家自觉诚信守法、以信立业、依法依规生产经营。建立全市统一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实施“红黑名单”制度,进一步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8.持续提高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简约性。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明确和规范监管事项、依据、主体、权限、内容、方法、程序和处罚措施。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管效能。针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建立鼓励创新的审慎监管方式。

四、进一步营造为企业家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政务环境

9.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法治、反对人治,坚持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坚持破立并举,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王立军流毒,推动重庆政治生态持续向好。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市委实施意见,下大力气整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10.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增强放权的精准性和协同性。优化面向企业和企业家服务项目的办事流程,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企业家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限。

11.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建立政府重大经济决策主动向企业家问计求策的程序性规范,保障企业家话语权,政府部门研究制定涉企政策、规划、法规,应邀请企业家代表参与,通过召开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建议。

12.完善涉企政策和信息公开机制。加大政府信息数据开放力度,建立涉企政策信息集中公开制度和推送制度,充分利用媒体、社会公共平台和政府服务平台,全面及时公开政府涉企权力事项清单、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和审批流程、扶持政策、税收优惠等信息。

13.加大对企业家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健全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家制度,发挥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等作用,建立健全帮扶企业家的工作联动机制,帮助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难、成本高等共性问题。支持企业家再次创业,建立必要的指导和援助机制,不断增强企业家创业信心和创业能力。加强对创业成功和失败案例研究,进行关键因素分析,总结创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企业家创新创业提供借鉴。

五、进一步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

14.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机关工作人员对企业家既要亲切、亲热、真诚,又要清白、纯洁、坦荡。鼓励企业家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交流,通过正常渠道反映情况、解决问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引导更多企业家讲真话、谈实情、建诤言,成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自觉维护者和践行者。

15.树立对企业家正向激励的鲜明导向。按照有关规定,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保持一定的企业家比例,适当提高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五四青年奖章、三八红旗手中的企业家比例,鼓励支持优秀企业家在群团组织兼职,形成支持鼓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16.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对企业家合法经营中出现的失误失败给予更多理解、宽容、帮助。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合理界定容错界限,探索建立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经营容错机制。

17.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把握好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的宣传报道,树立一批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中引领改革、勇于创新、担当作为的企业家典型,展示优秀企业家精神,凝聚崇尚创新创业正能量,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舆论氛围。

六、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爱国敬业守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

18.引导企业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企业家,引导企业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对企业家特别是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优良革命传统、形势政策、守法诚信培训。引导企业家弘扬和传承卢作孚等老一代重庆企业家实业救国强国的精神,坚决摒弃码头文化、“袍哥”文化、江湖习气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注重从巴渝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中汲取养分和力量,把个人理想融入重庆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19.强化企业家自觉遵纪守法意识。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和广度,增强企业家遵纪守法观念。企业家要积极学法、守法,强化法治意识,自觉依法合规经营,主动抵制违法行为,在遵纪守法方面争做社会表率。党员企业家要自觉做遵章守纪的模范。

20.鼓励企业家保持艰苦奋斗精神风貌。激励企业家自强不息、勤俭节约,反对享乐主义,力戒奢靡之风,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企业发展遇到困难,要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奋发图强。企业经营成功,要居安思危、不忘初心、谦虚谨慎。

七、进一步弘扬企业家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

21.支持企业家创新发展。全面落实我市鼓励企业家创新和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依法保护企业家拓展创新空间,持续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提升企业家科学素养,发挥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作用。吸收更多企业家参与科技创新政策、规划、计划、标准制定和立项评估等工作,向企业开放专利信息资源和科研设施。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落实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完善创业保险、担保和风险分担、补偿补贴机制,为企业家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22.引导企业家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和支持企业家坚守实业、突出主业,强化以质取胜的战略意识,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激励制度,积极争创“重庆市市长质量管理奖”。鼓励企业家专注专长领域,立志于“百年老店”持久经营与传承,把产品和服务做精做细,推动“重庆产品”向“重庆品牌”转变。深入实施“巴渝工匠2020”计划,鼓励企业建立优秀工匠奖励制度,着力培养技术精湛、技艺高超的高技能人才。

23.支持企业家追求卓越。引导企业家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竞争意识,立足重庆、放眼世界,弘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支持企业家敏锐捕捉市场机遇,不断开拓进取,争创一流企业,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

八、进一步弘扬企业家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

24.引导企业家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意识,引导和促进企业家提高企业治理水平,鼓励企业家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公益慈善事业、精准扶贫行动、应急救灾活动等。建立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光荣榜,支持企业家奉献爱心。国有企业家要自觉做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的模范。

25.鼓励企业家干事担当。激发企业家致富思源的情怀,引导企业家认识改革开放为企业和个人施展才华提供的广阔空间、美好前景,先富带动后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导企业家认识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作更大贡献。激发国有企业家服务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担当精神,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6.引导企业家积极投身重大战略。完善企业家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制,鼓励企业家积极投身“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主动参与重庆“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实施,特别是支持和鼓励企业家参与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九、进一步加强优秀企业家培育

27.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规划引领。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加强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纳入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将培养企业家队伍与实施国家、我市重大战略同步谋划、同步推进,鼓励支持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在实践中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

28.发挥优秀企业家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强化“标杆”作用。加强优秀企业家精神研究,总结富有中国特色、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家成长规律。

29.加强企业家教育培训。完善企业家教育培训工作制度,组织实施重庆企业家培育提升计划。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商会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全面增强企业家综合能力。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发挥企业家组织的积极作用,培养年轻一代企业家。加大党校(行政院校)、社会主义学院等对企业家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党建、生态文明建设、大数据智能化等专题培训班,努力培育有责任、有使命、有担当、有作为的高素质新时代企业家。

十、进一步加强党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领导

30.加强党对企业家队伍的领导。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建设一支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国有企业家队伍。引导民营企业家拥护党的领导,支持企业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的政治引领作用。

31.发挥党员企业家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企业家的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理想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经营管理中,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彰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各区县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重要性,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和合力,建立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相关工作,狠抓贯彻落实。要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加大面向企业家的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要加强总结评估,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篇2:企业家精神人民日报

2011年07月14日 02:53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T|T

39116人参与335条评论打印转发

“精神懈怠”是改革大敌(人民观点·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②)

如果说改革之初要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的改革,要突破的则是利益“雷区”。

能否革除那些久改不革的积弊,推动那些久推不转的工作,关键在于敢不敢触动既得利益,能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主动性。

历经三大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穿越90年激流险滩,行走在一段相对开阔平静的水域。枪林弹雨的考验已成往事,筚路蓝缕的建设写入历史,但是,新的航程中,风险与挑战并未减少。正如先哲所言:“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也正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谆谆告诫全党,必须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

最大的危险是意识不到危险。我们仍在穿越历史的三峡,要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在未来不到40年时间里带进现代化。巨大的社会转型隘口,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世所罕见”、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前所未有”。如何克服倦怠情绪保持旺盛斗志,以坚强的决心和勇气在深化改革中不断闯关夺隘,历史的责任就这样现实地摆到我们面前。

中等收入的“拉美陷阱”,以权力支撑财富的“西班牙幻影”,创新乏力的“日韩困境”„„当改革从“摸石头”进入“深水区”,各种新的危险随之而来。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在现代化关键期,如果不能顺利转型乘势而上,就可能不进则退,失去发展的机遇,陷入长期的停滞。反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有的躺在功劳簿上当“太平官”,患得患失不敢改革;有的面对风险难题当“葫芦官”,畏首畏尾不愿改革。民谚为之画像:“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群众讥之为“庸官”,讽之为“昏官”,既责其尸位素餐,更忧其贻误发展。

“政怠宦成”,或因既往成就遮住了视线,或因既定格局缚住了手脚,更深层的原因,是囿于个别利益、局部利益、短期利益。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利益不断分化,主体日益多元,诉求日趋多样。从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政务、财务透明化到收入分配合理化,很多改革必然触动个别利益、涉及深层利益,带来阵痛甚至风险。如果说改革之初要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的改革,要突破的则是利益“雷区”。

能否革除那些久改不革的积弊,推动那些久推不转的工作,关键在于敢不敢触动既得利益,能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主动性。面对大有可为的发展战略机遇期,面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要求,只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永久奋斗的朝气,才能打破利益的樊笼,克服前进的阻力。假如让精神在利益的温床上懈怠下去,只会滋生暮气、惰气甚至邪气。

对于可能出现的骄逸和懈怠,我们党始终高度警惕。从毛泽东同志勉励全党“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到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有“闯的精神”、“冒的精神”,要有“一股子气呀、劲呀”。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是一个决意永葆先进性的马克思政党必须一以贯之的政治本色。

毛泽东曾开出根治“精神懈怠”的药方。1945年,黄炎培到访延安,发出周期率的警思:“大凡初时聚精会神,„„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放下了。”毛泽东回应道:我们已经找到跳出周期率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60多年前,我们党曾将夺取全国政权喻为“进京赶考”。今天,历史条件变化了,“赶考”的精神没有过时。靠人民的监督警示自己,以人民的期待鞭策自己,我们才能跳出历史的周期率,以百倍的勇气推进改革大业,以振奋的精神赢得未来。

人民日报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系列评论

“精神懈怠”须防微杜渐

李磊

在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党面临的“四个危险”中,“精神懈怠的危险”放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精神懈怠,就是一个人、一个党,失去了信仰、目标和斗志。在基层工作中,精神懈怠通常表现为一些党员干部逐渐不思进取、好逸恶劳、作风漂浮、办事推诿。对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来说,精神懈怠的危险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现实问题。

我们在一些基层单位办公室可以看到这么一个现象:一边是斗志昂扬的干部和冲劲十足的年轻人忙碌的身影,一边则是少数人喝清茶、看报纸的悠闲场景;单位领导在安排工作时,一边倾向于重用年轻人,习惯性地认为年轻人相对而言更服从命令、工作更有创新精神,一边对资历老的下属有所照顾,同时也在潜意识里认为他们思想固化、不易于指挥调动;一方面基层机关单位的人员编制数往往超编,另一方面在工作调度任务分配时又常常感到人手不足。这一矛盾现象值得人们反思。

笔者在此并不是对“被照顾的下属”存在歧视,他们通常是已经在单位工作了一二十年,有一定的资历,也经历过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胸怀大志的年轻时代,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过汗马功劳。而今人到中年,错过了一些机遇,或因年龄限制,没有了上升空间,工作失去了动力,锋芒又被后来的年轻人盖过,渐渐地成为单位里被边缘化了的人物。一些党员干部因此心理上有了落差,失去斗志,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既然英雄已无用武之地,且就收起宝刀享清福,于是表现在单位里得过且过、不求进步、不犯大错,只等熬到退休。缺乏斗志、缺乏理想、缺乏动力,精神懈怠的危险逐渐抬头。

从“意气风发”到“精神懈怠”是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组织上要从细微的变化中发现病变的可能,防微杜渐,从源头上杜绝,从苗头上制止,扫除滋生精神懈怠危险的温室土壤。每个党员干部自身要做到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识大体、重大局、轻官权、淡名利。此外,笔者认为,防范精神懈怠的危险还有以下几点:

一、放宽选拔通道,公平公开竞争。在选拔、任用干部时,除了一些特殊要求的岗位,放宽或取消年龄限制,不应让年龄限制成为人为设置的一道坎,或对超龄者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偏见,给更多有才干的人得以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上岗机会。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说的“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的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二、科学合理用人,激活人力资源。没有带不好的团队,只有不懂用人的教练。年轻人敢闯敢干,思维活跃;中年人踏实稳重,具有一定资历的干部往往在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社会上已形成广泛的人脉,分派利于发挥其特长的工作任务,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完善绩效考核,肯定存在价值。在绩效考核工作中,全面考虑干部的德、能、勤、绩。一些繁杂、长期性的基础性的工作是不容易看到成绩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绩效考核中合理设置指标和分值,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经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同时,在基层干部中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如进行基层业务工作能手、传帮带标兵等称号的评比,并对其加以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充分肯定其存在的价值。经常性的激励,能起到表扬先进、鞭笞落后的作用。

四、加强学习培训,工作与时俱进。科学文化日新月异,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特别是年长的干部,更应自觉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跟上时代潮流,不被社会淘汰。

篇3:企业家精神人民日报

49年如一日, 行程17万多公里, 免费运送老弱病残旅客26万人次, 义务运送行包22万余件……这些都承载着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雷锋车”组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他们用全心全意、始终如一为民服务铸就了“宁愿自己千般苦, 不让旅客一时难”的永恒承诺, 锤炼出与时俱进、感人至深的“雷锋车精神”, 成为持续高扬在全国学雷锋进程中一面鲜艳的旗帜。

车站“活雷锋”群像

1958年, 正值青春年华的郭兰凤, 成为了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一名普通的服务员。当时, 车辆班次少, 闲暇之余, 郭兰凤就和余友云、朱正英一起为旅客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买小人书供旅客翻阅、自备茶壶为旅客提供茶水、主动为旅客担当向导……她们愉快而自豪地为旅客奉献着自己的热情。

在工作中, 郭兰凤三姐妹发现车站在距离汽车站1公里外, 旅客换乘很不方便, 容易误点误车。见到此景, 她们便拿着扁担和绳子, 来往于火车站、汽车站之间, 帮助旅客搬运行李, 对那些行动不便的旅客, 她们更是倍加关心。为了更好地服务旅客, 她们还设法协调了一辆平板车。从此, 这辆小板车风里来雨里去, 为旅客排忧解难。她们学雷锋的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扬, 这辆小板车也被旅客们赋予了一个亲切的名字——“雷锋车”。随着“雷锋车”手的义行善举、过往旅客的交口称赞, “雷锋车”这个响亮的名字在大江南北传播开来。

“雷锋车”手总是寄托着一种无私的爱。李保英就是这样一个热情无私的人。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 一个秋风萧瑟的傍晚, 李保英在车站的角落里, 发现了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半蹲在风中瑟瑟发抖, 脸上显得忧虑不安。李保英走上前, 拉住了孩子冰凉的小手, 用微笑打消了孩子的恐惧和顾虑。孩子告诉李保英, 他叫刁洪海, 父亲早已去世, 母亲改嫁到了市区的一个农场, 自己一直与奶奶相依为命。如今, 奶奶也撒手人寰, 他流落街头无家可归。乡亲们给他凑了点路费, 让他到外地寻母, 但因错过了末班车, 举目无亲的他, 不知如何是好。善良的李保英便把孩子带回了家, 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帮他洗脸、洗脚, 换上干净的衣服, 还为孩子做了可口的饭菜, 让他吃饱、吃好, 并安顿他睡下, 第二天还亲自送他上了去农场的班车。从此, 这个孩子成了李保英永远的牵挂, 她经常寄生活补贴和日常用品给孩子, 他们之间建立起胜似母子的浓浓亲情。曾经有人问她:“你这样做, 图个啥呢?”她总是笑着说“帮助别人就是快乐, 奉献社会就是满足。”

“雷锋车”手小盖, 面对即将生产的孕妇, 及时将其送往医院, 并为产妇准备必需品, 为婴儿准备奶粉、奶瓶、小衣服……直到婴儿呱呱落地;“雷锋车”手郝芳萍、沙常梅, 面对不慎摔倒瘫坐在地的58岁老工人颜怀英, 用“雷锋车”紧急送医院, 挂号、就诊、预付手术费、跟踪护理……直到老人的家人赶到;“雷锋车”手滕士花、史朝荣, 面对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女青年员润霞, 更是格外关照, 不含葱姜的馄饨、不加糖的荷包蛋……耐心地喂给她, 一直陪护着她, 直到她的亲人将她领走……

无论社会如何变迁, 发展到哪个阶段, “雷锋车”手始终把关爱他人、关心旅客放在工作乃至人生信条的第一位, 在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轨道上孜孜不倦地追求着。

49年真爱代代传

1996年3月15日, 上早班的“雷锋车”手郝芳萍和小张, 发现有一名失魂落魄的男子蜷缩在候车厅的屋檐下。二人见状连忙给他端来了两碗热粥和几个馒头, 男子感动得热泪盈眶。攀谈中得知, 此人叫王廷记, 来自山东莒南县, 因家境贫寒、身体有病, 妻子也离他而去, 苦闷中他丢下两个七八岁的儿女, 留下遗书, 准备了此一生。“雷锋车”手们知情后深为同情, 自发捐款500元。“跨省送温暖工程”也悄然开始了, 郝芳萍等“雷锋车”组的姐妹们利用公休时间经常到王廷记的家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每当姑娘们到来时, 全村的乡亲们会放起鞭炮, 迎接她们。这一帮就是十几年。从此, 王廷记的家里, 笑声不断, 电灯装上了、门窗修好了、锅灶冒烟了、孩子又背起书包上学了……当地干部也深受感动, 免去了他家4000元透支款、孩子的学费和一年的电费。“雷锋车”手带去的不仅仅是悉心的帮助, 更带去了温暖、鼓励以及生活的勇气。王廷记逢人便讲“雷锋车”的“救命之恩比海深”, 让他又重新振作起来, 为了表达感恩之情, 他经常赶100多公里的路, 带去苹果、桔子等家乡特产, 送给“雷锋车”组的恩人们。

49年来, 类似发生在王廷记身上这样“雪中送炭”的事情不胜枚举。春节将至、路遇歹徒、身无分文的浙江天台县打工者王知林, 在“雷锋车”组资助下顺利与家人团圆;年少懵懂、擅自辍学、意图打工的4名学生, 在“雷锋车”组的悉心照顾和耐心开导后重返校园;炎炎夏日、不幸中暑、几近昏迷的男青年, 在“雷锋车”手徐梅的帮助下, 送抵医院、顺利康复, 留下“谁说天涯无亲人, 人民车站爱人民”的真情感慨……

49年栉风沐雨, 49年遍洒真爱。虽然“雷锋车”组车子换了9辆, 人换了9茬, 但“雷锋车”手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信念始终如一, “雷锋车”组弘扬雷锋精神的追求始终未变。

“雷锋车”手是全国人大代表

49年来, “雷锋车”组始终坚持一流的服务才能体现一流的价值, 锐意进取、创新服务才能诠释“雷锋车”精神的真谛。“悉心服务、贴心服务、细心服务”的工作理念, 成了富有特色而又倍受旅客称赞的“雷锋车”工作法。它让小小“雷锋车”拉出了一种传统, 一种风尚, 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爱岗敬业创新创优的“雷锋车”手。

徐梅, 就是在“雷锋车”组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1978年, 徐梅进入汽车总站工作, 她不仅热心助人, 对工作更是精益求精。为了掌握检票快、准、稳, 她把身边的孩子们当成“旅客”, 练习检票, 操练的票剪了足足几万张;为了能说好普通话, 她天天跟着广播学发音, 对着镜子练口型;为了加强与旅客的感情沟通, 她还学了哑语和方言土语;为了方便旅客转车, 她把周边城市的转乘车次熟练背诵。“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徐梅不仅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服务技能, 她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方法也被提炼成“雷锋车”手工作法, 在全站进行推广, 旅客对她的服务更是赞不绝口, 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服务员, 光荣地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49年来, “雷锋车”手们通过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水平、追求一流的服务, 把“一切想在旅客乘车之前;一切干在旅客乘车之中;一切帮在旅客下车之后;一切从旅客的需要出发”的朴素表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生动诠释。20000多封表扬信, 400多面锦旗, 380多个国家、省市奖项……这一切无不记录着他们对旅客的热情的挥洒。

“雷锋车”手的临终遗愿

49年来, “雷锋车”组始终坚定岗位学雷锋的善举, 把无私的爱和执着信念融入在“雷锋车精神”中。“只要自己做的事是群众需要的, 就要继续做下去”, 是“雷锋车”手们超越岗位职责、坚守精神家园的朴素表达, 也是“雷锋车”组始终与时代同行的生动写照。一代一代的“雷锋车”手49年如一日, 紧握着雷锋精神的接力棒, 传承精神, 传递感动。

朱秀兰就是“雷锋车”精神的坚守者, 她不顾及自己的安危,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3年底, 朱秀兰的癌症诊断书犹如晴天霹雳打破了一家人原本幸福的生活。但她很平静, 为了不给组织上添麻烦, 在本地医院做了手术, 三个月后, 伤口还没等痊愈, 她又扑在了“雷锋车”上。看着她病情恶化后日渐消瘦的面容, 谁也不忍心让她继续操劳, 但谁也无法阻止她最后的拉车决心, 她说:“我知道自己的生命快要结束了, 就让我再拉几次‘雷锋车’吧。”那一年的春运特别忙, 当班, 扫地、检票、送水……哪里人手紧, 她就默默地出现在哪里。下班后, 她拖着病弱的身体又默默地出现在“雷锋车”旁, 一步、一步……步履艰难却显得越发坚定, 她含着笑, 姐妹们却含着泪。在带病坚持与“雷锋车”同行的日子里, 朱秀兰收到旅客表扬信200多封。直到再也无法挪动步子, 朱大姐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她深爱的“雷锋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她撑起虚弱的身体对女儿肖彦说:“妈妈不行了, 有句话想对你说, 长大了你能像妈妈一样拉‘雷锋车’吗?”泣不成声的女儿激动地说:“能!”。1984年, 朱秀兰的女儿肖彦践诺妈妈的遗愿也拉起了“雷锋车”。在谈起自己的母亲时, 她说:“妈妈的一生把一切都献给了别人。从妈妈交给我的‘雷锋车’上我懂得了道理, 懂得了我人生的价值, 也更加坚定了我沿着妈妈没有走完的路走下去的决心。”

一家两代人做“雷锋车”手的朱秀兰母女、一家四代人接受过“雷锋车”组服务的单新惠老人, 一个又一个受“雷锋车”精神鼓舞主动当起洋车手的外籍人士……他们既是“雷锋车”事业始终得以坚守的实践者、见证者, 也是“雷锋车”精神忠诚的弘扬者、传承者。

在“雷锋车”精神的引领下, 全市“与雷锋车同行”志愿服务活动应运而生, 自发的、分散的活动得到有组织、有系统的整合、拓展、延伸, 真正使学雷锋活动实现了机制化、常态化。“雷锋车”精神, 也得到了全国客运班线的响应, 南京、上海……越来越多的“雷锋车”出现了, 不计其数的志愿者用热情的服务为身边的旅客送去温暖。“雷锋车”的故事和事迹, 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雷锋车”的热潮。荣誉纷至沓来, “雷锋车”被授予“中国第一雷锋车”称号。“雷锋车”组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青年文明号”。所在的连云港市汽车总站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全国文明示范窗口”。

篇4:人民主权与儒学的公共精神

当下中国,儒学局缩学院书斋,沦于一装点学问,而人民谋田问舍,依违无定,二者相顾,似乎为两不相干之事。而知识人士,慕西化则邯郸学步,假保守乃抱残守缺,食古不化与食洋不化,汩乱民心之病非一。欲解其惑,须溯其源。

儒学的此种边缘化处境,固然有其自身调理不适的原因,而外在之颠覆驱逐影响尤巨。最为煊赫者,应归于新文化运动之强力推手。此期中国思想界的激化浪潮大兴,即今人所谓“全盘反传统”者,将故国传统与人民共业一刀两断,贻患无穷。如1916年陈独秀撰《吾人最后之觉悟》《宪法与孔教》,提出国民“彻底之觉悟”,主张在伦理根本问题上抛弃所谓“孔教”。陈氏面对民初以来的政治乱象,呼吁人民参与到共和立宪的大业中来,其诉求无需否认。然而,他把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放在打倒儒学的反传统主义上,则过于粗莽躁烈。无视于儒家传统的复杂性,陈氏一方面突出现实建制中如等级社会的不合时宜,夸大儒家思想如纲常说的流弊,简单教条地将儒学视为宗教迷信,另一方面曲解诬造,将公天下之禅让制说成是“金匮石室”的私相禅授,片面依据“庶人不议”而批评儒学否认民众的参政议政权。至于仁义礼智信等儒家美德伦理,则轻描淡写,称其为普世价值,不足矜异。总之,在陈氏看来,孔子之道已成“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与着眼于共和国民的民国教育精神截然对立,必须废黜。而正当出路,只有将自由平等的人权信仰拿来代替之,才能解决共和立宪的根本问题。

放宽眼界,让我们超越新文化运动塑造的流俗常识,回顾之前一代的仁人志士,当会发现此种常识的偏执岐误。在20世纪初的思想界中,可以《新民说》和《革命军》为例,观察他们对于儒家传统与现代民国之关系的深思熟虑。

梁启超写成于1902年至1906年的《新民说》,在当时舆论界领风气之先,形成了有力影响。在这部连续刊载的论说中,任公把握到了中国从一个王朝文明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中心命题,直指现代中国的元气根本在于自由而活泼的民德、民智和民力。那么,如何养成造就这样的人民?就在于梁任公的新民主张。所谓新民,涵括了关乎现代立国之道的多重关系命题,即传统与现代、道德与法度、民众与精英等等。现代立国之道,是梁启超先生在著作中反复言及的首要关怀,如云“欲强吾国,则不可不博考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专言仁政“不足以语于立国之道”。这就关系到对于现代国家机理的理解。在梁任公看来,民族主义代表的民族建国是现代文明大势所趋。而一个民族和国家,之所以能在世界自立维系,必定有其长期延续演进的独特精神。对于中国这个古老文明来说,现代立国之道在对待自身的传统与现代理想的关系时,必须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所谓新民,着眼于现代国民的养成,在传统的继承与改革上,主张“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的因材而笃与“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的变化气质,二者并行不悖。

梁启超指出,“吾所谓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风者流,蔑弃吾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他人;亦非如墨守故纸者流,谓仅抱此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遂足以立于大地也”。对于构成传统的“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他清晰地意识到这个传统的复杂多层,在“精义大理”和“末俗承流”间需要区分,在代表精华的贤哲大德与柔煦乡愿的迂儒贱儒间需要区分。他积极肯定圣贤训示和祖先遗产的宏大、高尚,然而,在国族竞争的现代世界需要加强传统的薄弱环节,即人民参与建国的事业。因应这一事业,需要养成现代国民的道德智力。这方面,公德的养成非常重要,同样离不开对于传统的选择性处理。一方面,表彰传统价值和德行中与现代公德呼应相通的因素。如狂狷、乾德、有为中的进取冒险精神,克己自胜中的道德自由、往圣先贤使命感中的自觉自尊、孔子德行中的尚武勇敢;一方面,对于其中的不足和弊端进行批评,提倡向西方文明学习。比如权利意识的不足、自由精神的不能畅发、忠于君甚于忠于国等等。对后一方面,任公明言“吾不敢怨孔教,而不得不深恶痛绝夫缘饰孔教、利用孔教、诬罔孔教者之自贼而贼国民也”,儒学精义被后世霸者伪儒歪曲利用,在专制统治下不能发挥本来功用,这一点应当为现代国民揭明。

《新民说》对于现代立国之道的阐发,重点在于主张国民自新,透过从自我到各种群体生活层次(家庭、乡党社团和国家)的自治参与,确立行为规则,建立起融合传统价值与自由精神的现代政治秩序。其潜在论式,可以说是儒家大学模式的现代更新,为“修齐治平”的治理规划赋予了现代价值。从现代国民主体养成的视角切入,而展示出法治原则、自由共和原则如何在文明传统基盘上奠立,其实是指示出了现代中国的秩序重建原理。这一点也反映在梁任公对于西方现代文明典范的阐发上,尤重盎格鲁-萨克逊民族之政治精神,能够在传统道德、法律的基础上养成稳固有力之现代国民,能够在学习外邦中发扬充实本有之光明精神,最值得中国文明转型效法。

在20世纪之初,梁启超深刻而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政治转型的核心主题,而且能够平允地处理传统与外来文明的关系。他不仅反对抱残守缺者,认为这并不能真正守旧,更深具洞见地指出,各种激烈变革的主张不能成功,对于文明存续尤其有极深远重大的负面效应。仅仅依靠引进西方学说,以树立新道德改造国民,这是对于文明秩序演进的浅薄看法。“其先哲之微言,祖宗之芳躅,随此冥然之躯壳,以遗传于我躬,斯乃一社会之所以为养也,一旦突然欲以他社会之所养者养我,谈何容易耶”,“夫仁人志士之言破坏者,其目的非在破坏社会,而不知‘一切破坏’之言,既习于口而应于脑,则道德之制裁已无可复施,而社会必至于灭亡”。相应提倡公德的主调,梁启超同时不忘指出不能轻视私德,而儒学往昔注重之私德养成,其实乃包含了公德生长不可或缺的根基。这对于转型时期政治人物和政治团体的行动伦理,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分业精密、团结巩固之机体……舍道德之感情,将奚以哉!将奚以哉!”若将儒学为主的道德传统摒而弃之,最终将导致道德秩序的极度空虚和混乱,其间政治伦理的颠倒失范甚乃以恶为荣,势必将国族陷于更为深重的文明危机中。按之其后百年的大革命浩劫,不得不为任公的卓远洞见而震撼。

邹容作于1903年的《革命军》可以说是中国20世纪革命主义的经典檄文。他同样准确地道出了中国文明现代转型的要义,即成为一个自由民主的现代民族国家。其特长在于将这个转型的路径鲜明标识为一种带有政治宗教色彩的革命主义,以革命为世界演进的公理,以革命为国民进步的天职。那么,此种革命国民、邹容之新民,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理想之间的关系?这里邹容的思想呈现出显在和隐性两个层次。从显在的实质性观点上看,邹容仍然保持了对于故国文明和儒家传统的敬意。他积极评价二帝三王的政治,认为尧舜政治与自由民主的现代精神相通不悖,是为“秦汉以前有国民”。从尧舜到孔孟儒家圣哲,实际上代表了中国文明的真正理想精神,这一点与秦制秦政代表的政治传统极为不同。因此,邹容提出,革命实际上是要“恢复我声明文物之祖国”。排满革命,不仅是驱除鞑虏,更是理想政治文明精神的恢复。而邹容构想,在未来的国家建构中这种精神还会发挥积极作用,如儒家平和政理对于革命激情的节制。在这一层面,邹容与梁启超可说相通,而与同时期刘师培在《中国民约精义》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更为接近,都认同故国历史传统中理想精神的现代民约价值。然而,我们还需注意到邹容革命主义的另一面,即其蕴含的普遍化、整体化和极端化的扩张态势。如邹氏挚友章太炎指出的,革命不仅及于政体,而且指向宗教道德、学术思想等广阔领域(“政教、学术、礼俗、材性”)。在邹容论述中,更为鲜明强烈的对于现实政治和文化的激愤批判(比如对于忠孝伦理、曾国藩等士大夫群体),极容易给人一个整体主义的革命直觉。这些态势潜藏在《革命军》中。当现实状况进一步恶化而未能实现革命期许的高远理想时,革命易于趋向上升为一种彻底主义的呼唤。其迫切鲁莽,将举文明整体而求彻底废黜,以换得一个彻底的新人新世界。而这就是后来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陈式论调。

儒家政治传统中的公共精神

由《新民说》与《革命军》二例,可以看出20世纪初年的思想界仍能够对于现代立国事业中的传统转型保持一个通达平正的立场,对于传统的复杂性有明确自觉,对其现代相关性有辩证考量,没有陷入全盘反传统的激化狂飙之中。 今天,我们提出人民儒学,需要回溯到这种通达平正的视界原点,并反思其间的优长缺陷,进一步明确现代儒者在其中的规划和担当。

无论新民还是革命国民,都在揭示出现代政治中人民的出场或曰人民的降临蕴含着的秩序转换大义。梁启超的民德关切和邹容的革命教育倡议,把握到了现代立国事业的根本在于民众道德精神和政治主体身份的一种普遍觉醒。但是,需要特别指出,在话语效果的意义上他们当年的论述透露出一种制造政治神学的修辞态势。受西方人民主权论的刺激影响,他们的引介复述最容易传达其中的政治神学意味,由西方的神权向人权巨变转而为中国语境中的自黑暗向光明跳跃、地狱向天堂升腾。虽然他们都能辨识中国经验中多层面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然而,对于晚清政治社会浓烈的、激愤的批判凸现出的主要是民权不张的黑暗现实,所谓时人国人之奴隶性,这就使得人民主权的呼唤更近似于一种从无到有的启蒙顿悟、一种起死回生的超拔仪式。在邹容的思想中,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人民,经过革命,是要实现从奴隶到主人的奇迹转变,“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黄帝子孙皆华盛顿,则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而倡导者则以一种先知的身份“执卢梭诸大哲之宝幡,以招展于我神州土”。后来的国民性话语、解放叙事,翻转于癫狂和深渊、黑暗旧社会与新人新世界之间,无不启发于这里的政治神学意原。

按此逻辑,人民立国很容易被视为一种与传统秩序构建截然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的活动。传统政治经验也很容易被彻底否定,一笔带过。如是,则人民立国将成为一个完全受外来理念和知识经验引导的事业,失去自身立足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反思梁、邹等前贤思考之不足。

梁任公晚年作《先秦政治思想史》,坦承早期论学之“粗疏偏宕”,对于儒家政理之精髓又有新的阐发。然而总体上,对于故国政治文明的历史和理念还需要更进、重读。一方面,从实践政治经验来看,对于儒家推崇的三代之治、儒家参与实践之传统政治,他们还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解释。特别是对于儒家的政治实践经验如何在秦制代表的专制法度下曲折展开,梁、邹等人都未能认真剖析。简捷地用数千年专制政体就将其否定,不能使人认识到儒家儒学孕育其中的理想动力和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从理念理论来看,也未能从一个秩序实践的角度对儒学有根本性的通盘发明。《新民说》偏重主体德行,并将儒学主体视作私德渊薮,《革命军》言及尧舜之治仅仅略引其端。那么,儒家是否有一套自身的优良政治理论,可以与公民国家秩序相发明,这一点并未充分发掘。

以上两方面,蕴含在源远流长的博大经籍之中,还需要今人努力认真地继承、整理并给以现代视野下的发明阐释,才能有助于我们恢复自身文明政治的信念、智慧与技艺。限于篇幅,这里不能详细说明,试撮要申论几点:第一,三代之治尤其是尧舜之治,代表了公天下精神透过封建制实现共同治理的基本政治理念,发展出禅让、选贤、井田、学校、巡狩等等一套机制,承认人民的自我治理能力,注重民德民心,因而成为后世儒学的政治典范张本。其间,值得注重者,是天与人的不即不离关系。所谓“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天秩有礼”、“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都显示出中国古老政治理性的特别表现形式,一方面尊崇天所代表的超越之维,另一面积极肯定人民对于天道的发现和表征角色,天不独行而人无僭妄。天,在后世的天道或天理说中,更显示出公共性精神根源的地位。所谓“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宇宙公共襟抱,在政治视野上涵括国家的世界主义与天下关怀,期望仁义秩序通贯天人人我,是我们在发展现代儒学政治思维时应特别注意的理想旨归。

其次,儒者作为中国政治传统的主要塑造者,本身彰显出强烈的公共精神。自孔子以来的真儒者,无不怀有崇高的天命感,仁以为己任,自任以天下之重。除了引述三代,树立后世大法典范,孔子本人置身政治实践,一生游历干君七十余,至其邦必闻其政。可以说,儒家士君子将西周晚期以来国人参政的积极精神发扬光大,乃至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秦以后,无论汉儒宋儒,都相当程度上有效遏制了法家君主专制的消极倾向,追求与君主共治天下。这是对于三代公天下精神的偕时运用,在宋儒犹然。近世新儒学因应于平民社会的大势,高扬天理良知的宪则精神,注重公论公行,讲求道统成宪,强调德性自由,汲汲于政治改革和社会重建,特别体现出儒家公共性的现代潜势。梁任公在《新民说》中赞扬东汉、宋世与晚明之民德高尚,仅就其民风私德立言,其实背后也正映对着儒家经世精神的高涨。儒家私德与公德大政之间不可裂视,也可窥一斑;第三,儒家政治传统兼重治人治法。“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儒家一方面注重政治主体多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道德指引下的政治批判意识和抗议精神,同时注重政治行动力的磨炼修养,主张知行合一不可仅以知识分子视之。另一方面,围绕礼法秩序,结合三代之法、汉唐之法与王朝家法试图发展出一套宪制理论,为政治主体的公共实践提供法度保障和依托。这后一方面尤其需要我们发掘清理,特别是对于儒家法政与法家专制主义之间的长久博弈经验。“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决非纯粹的道德感化政治,而是蕴含了对于民众生活秩序规则的尊重和顺循,由此“敬事而信”方能立国立政。最后,儒家政治传统讲究经权合一,于道之公共高明精神中注入时之大义,并非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可语云。儒学能形成一个绵延两千多年的伟大传统,实在是由于历代大儒贤哲能祖述宪章而洞察时势,出于闾里乡野而筹划于庙堂陛阶,以天下人之忧喜为忧喜,融弭贵贱上下而求一自得公道世界。

儒家主导参与的政治传统因此已经由其公共性精神而包含了与现代人民政治相通的管道。三代公天下和汉宋共治天下的积极传统,可以与现代的人民立国事业接榫贯通。在中国告别君主专制的消极遗产之后,儒学公共治理与人民政治的结合,可以说实现了儒家早已蓬勃活跃的内在夙愿,并且可以为人民主权论增添更为深远宽广的理念和经验视野。人民儒学视野下的现代立国之道,可以构思天理超越之公共性下对于人民公意的丰富填实,提防世俗主义民主论的独断我执,在政体和治理结构上处理好精英与民众等诸种人民要素之间的关系。儒者共同体内在于人民立国的事业之中,本身就是在人民内部各种力量之间体认传达民意、示范文教文行,从而寻绎天则,求得一公共的宣示、检验与传播。而现代性情境中原子个体的孤独无告、党阀政治的偏执冲突、民族主义的我族中心与人类宰制宇宙的荒凉踽行,也庶几可以发现一些对治克化的资源。

可以说,人民儒学一方面是儒学传统面向现代立国事业开放,寻求自身的充分实现与调适升华,一方面是现代国民为自己的生活生命奠定稳固文明的传统基础,以求拓宽视野与提升境界。自中国进入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开始面临三千年未遇之政治和文化危机,志士仁人不断在古今中西的碰撞冲突间寻觅合适的解决途径。直到今日,我们面临的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的转型仍然未竞其功。人民儒学逢此时势,应当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即发扬自任以天下之重的公共精神,积极参与现代中国的秩序重建。

(因篇幅所限,本文有删节,全文将刊发于文化纵横网www.21bcr.com)

篇5:企业家精神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13日05: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思想获得了根基,思考长上了翅膀。”1月12日召开的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座谈会上,一位记者这样描述自己的收获。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深入基层一线,体察国情民情,反映火热实践,带来一股清新务实之风,反响热烈,成效显著。实践证明,“走转改”活动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创新,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完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职责使命的有效途径。

新闻工作者跟随边疆孩子在上学之路上跋山涉水,文艺工作者登上乡村露天舞台为农民放歌献舞,学术研究人员深入发展实践在厂矿社区获得一手资料„„“走转改”活动中,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在了解国情、记录时代、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心灵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作风得到锤炼,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可喜改变,描绘出难能可贵的“走转改”精神。响应时代召唤、履行崇高职责,要求我们将这项活动机制化、常态化,把在实践中萃取的“走转改”精神,推向更深层次、引入更大范围。

发扬“走转改”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人民至上的群众观点,才能获得新进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民至上,永不割断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脐带,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我们的事业就会有超越一切的强大动力。

发扬“走转改”精神,更有针对性地践行重心下移的价值追求,才能造就新气象。基层是改革发展主战场、保持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宣传文化思想工作者面向基层、深入实践,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精神需求、凝聚人们精神力量。重心下移,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带着理想追求“走转改”,我们的事业就会有海阔天高的崭新天地。

发扬“走转改”精神,更为主动地贯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取得新成效。多出精品力作、推动问题解决,服务大局、服务大众,是“走转改”最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这一活动的生命力所在。求真务实,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我们的事业就会有大有作为的美好未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启了迈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大有可为。思想观念多样多元多变,如何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打牢文化发展根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如何释放文化生产力,保障公众文化权利?新闻宣传工作要进一步“三贴近”,公共文化服务要不断向末梢延伸,理论文艺工作要在大众化中“化大众”,都需发扬“走转改”精神,以沉下心求取广阔天地,以俯下身打开全新局面。

篇6:企业家精神人民日报

2011年07月14日07:3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历经三大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穿越90年激流险滩,行走在一段相对开阔平静的水域。枪林弹雨的考验已成往事,筚路蓝缕的建设写入历史,但是,新的航程中,风险与挑战并未减少。正如先哲所言:“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也正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谆谆告诫全党,必须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

最大的危险是意识不到危险。我们仍在穿越历史的三峡,要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在未来不到40年时间里带进现代化。巨大的社会转型隘口,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世所罕见”、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前所未有”。如何克服倦怠情绪保持旺盛斗志,以坚强的决心和勇气在深化改革中不断闯关夺隘,历史的责任就这样现实地摆到我们面前。

中等收入的“拉美陷阱”,以权力支撑财富的“西班牙幻影”,创新乏力的“日韩困境”……当改革从“摸石头”进入“深水区”,各种新的危险随之而来。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在现代化关键期,如果不能顺利转型乘势而上,就可能不进则退,失去发展的机遇,陷入长期的停滞。反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有的躺在功劳簿上当“太平官”,患得患失不敢改革;有的面对风险难题当“葫芦官”,畏首畏尾不愿改革。民谚为之画像:“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群众讥之为“庸官”,讽之为“昏官”,既责其尸位素餐,更忧其贻误发展。

“政怠宦成”,或因既往成就遮住了视线,或因既定格局缚住了手脚,更深层的原因,是囿于个别利益、局部利益、短期利益。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利益不断分化,主体日益多元,诉求日趋多样。从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政务、财务透明化到收入分配合理化,很多改革必然触动个别利益、涉及深层利益,带来阵痛甚至风险。如果说改革之初要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的改革,要突破的则是利益“雷区”。

能否革除那些久改不革的积弊,推动那些久推不转的工作,关键在于敢不敢触动既得利益,能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主动性。面对大有可为的发展战略机遇期,面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要求,只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永久奋斗的朝气,才能打破利益的樊笼,克服前进的阻力。假如让精神在利益的温床上懈怠下去,只会滋生暮气、惰气甚至邪气。

对于可能出现的骄逸和懈怠,我们党始终高度警惕。从毛泽东同志勉励全党“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到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有“闯的精神”、“冒的精神”,要有“一股子气呀、劲呀”。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是一个决意永葆先进性的马克思政党必须一以贯之的政治本色。

毛泽东曾开出根治“精神懈怠”的药方。1945年,黄炎培到访延安,发出周期率的警思:“大凡初时聚精会神,……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放下了。”毛泽东回应道:我们已经找到跳出周期率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上一篇:东汽fd70b技术数据下一篇:熊丙奇:新“高考改革方案”纯属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