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惩罚制度

2024-05-11

安全生产惩罚制度(精选8篇)

篇1:安全生产惩罚制度

安全生产奖励惩罚制度

一、对认真执行上级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公司颁布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防止事故发生和职业病危害作出贡献的车间、部门、个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给予适当奖励:

1.对安全生产有所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被采用有明显的效果者。

2.制止违章指挥、制止违章作业避免事故发生者。

3.及时发现或消除重大事故隐患,避免重大事故发生者。

4.对抢险救灾有功者。

5.积极参加公司、部门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活动,被评为先进车间、部门、班组、个人。

6.被评为省、市、局、总公司的安全生产积极分子给予表彰和奖励。

7.对消防、安全工作和其它方面做出特殊贡献者。

二、奖励程序

41安全生产先进班组和个人,由车间(部门)汇总材料上报部长审核后报安全部,经审核后报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通过。

2先进、部门、科室由安全部门提出意见过。

3对4.1有关人员和单位的奖励,有车间和部门提出,经安全部门审查,抱公司领导批准。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予惩罚:

事故责任者。

违章指挥或强令职工冒险作业导致事故发生者。

违章违纪,情节严重,性质恶劣者。

破坏或伪造事故现场隐瞒或谎报事故者。

事故发生后,不采取措施,导致事故扩大或重复事故发生者。

对坚持原则,认真维护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人员打击报复者。

其它各种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者。

对提出的整改意见有条件整改而拖延整改的责任人。9 擅自挪用消防器材、损坏消防器材者。

五、惩罚类型

1经济处罚根据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责任大小,可处以罚款20-500元、赔偿损失的3-50%、降低工资、扣除奖金、没收押金。

2.行政处罚根据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责任大小可处以警告、辞退警告、降职、降级、留用查看、辞退、开除。

3性质特别严重、情节恶劣,触犯刑律者,追究法律责任。

六、处罚程序

1经济处罚由有关部门提出,报分管付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2行政处罚由有关部门提出,按公司有关规定参照任命程序,报有关领导批准后执行。

篇2:安全生产惩罚制度

一、目的

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根据《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安全生产奖励和惩罚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巴林左旗海洋食品厂所有的部门和员工。

三、基本原则

“有奖有罚,奖罚结合;落实责任,以责论处”作为本制度的基本原则。

四、奖励和惩罚的条款

4.1奖

4.1.1对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厂部颁布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防止事 故发生和职业病危害作出贡献的车间、部门、个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给予适当奖励:

4.1.1.1.对安全生产有所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被采用有明显的效果者。

4.1.1.2.制止违章指挥、制止违章作业避免事故发生者。

4.1.1.3.及时发现或消除重大事故隐患,避免重大事故发生者。

4.1.1.4.发生事故时,积极抢救并采取措施防止了事故扩大,使职工生命和财产免受或减少损失的。

4.1.1.5.积极参加公司、车间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活动、安全生产竞赛,成绩优异,被评为先进车间、部门、班组、个人。

4.1.1.6.按照公司要求,认真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全年未发生安全事故的部门; 4.1.1.7.对消防、安全工作和其它方面做出特殊贡献者。

4.1.2奖励的类型

奖励实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奖励可发给一次性奖金10-500元、奖品或晋升晋级,精神奖励包括通报表扬、记功、授予荣誉称号等。4.2惩罚

4.2.1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出问题,谁承担责任”的原则,对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当事人进行处罚。

4.2.1.1工伤事故的考核:部门、车间、班组发生工伤事故,对事故负有管理责任的相关人员和当事人,依据工伤造成的损失,根据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对绩效工资进行扣款。

4.2.1.2安全管理有如下行为之一者予以惩罚:

4.2.1.2.1违章指挥或强令职工冒险作业导致事故发生者。

4.2.1.2.2违规作业,后果严重,损失重大者。

4.2.1.2.3破坏或伪造事故现场隐瞒或谎报事故者。

4.2.1.2.4事故发生后,不及时采取措施,导致事故扩大或重复事故发生者。

4.2.1.2.5对坚持原则,认真维护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人员打击报复者。

4.2.1.2.6对提出的整改意见未能及时整改或整改不彻底的责任人。

4.2.1.2.7其它各种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者。

4.2.1.2.8发生设备,火灾、失窃、财产损失等其它事故者。

4.2.2惩罚类型

4.2.2.1根据违章情节的轻重程度,采取经济处罚或行政处罚。具体处罚的措施还有提醒教育、书面检讨、通报批评、停工学习等多种方式。

4.2.2.2经济处罚根据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责任大小,可处以罚款10-500元、赔偿损失的3-20%、降低工资、扣除奖金等。

4.2.2.3行政处罚根据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责任大小可处以警告、严重警告、降职、降级、留厂查看、辞退、开除等。

4.2.2.4性质特别严重、情节恶劣,触犯刑律者,追究法律责任。

五、实施方法

5.1奖励程序

5.1.1安全生产先进班组和个人每评定一次,由车间(部门)汇总材料上报部门经理审核后报人力资源部,经审核后报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通过。

5.1.2先进车间、部门每评定一次,由人力资源部门提出意见,报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讨论,审核通过。

5.1.3其他奖励项目及时给予奖励兑现,时间以不超过半月为宜。5.2惩罚程序

5.2.1经济处罚由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处理意见,经人力资源部调查核实后,报厂长批准后执行。

5.2.2行政处罚由人力资源部调查核实后提出处理意见,报厂长批准后执行。

批准:

篇3:安全生产惩罚制度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概念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概念应当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存在损害后果, 涉及到赔偿问题;二是这种赔偿是惩罚性质的, 与补偿性赔偿相对应, 因此此种赔偿不以损害后果的范围为限。笔者认为, 惩罚性赔偿作为一种制度设计, 权利的行使应当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此, 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指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 赔偿范围不以损害后果为限的带有惩罚性质的赔偿制度。

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演变

我国现阶段的法律规定体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也有着不同的变更。消法自1993年1月1日施行, 对惩罚性赔偿规定体现在第四十九条, 后经修改于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 体现在第五十五条。《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实施, 惩罚性赔偿规定体现在第九十六条, 后经修改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法则体现在第一百四十八条。

从法律制度的演变来看, 惩罚性赔偿制度保护程度在不断加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加强。一是惩罚性倍数的增加, 从价款或费用的一倍增加为价款或费用的三倍, 并增加了最低限额五百元的规定。二是新消法第五十五条增加了第二款的规定, 对明知商品或服务存在缺限的经营者, 在消费者或受害人因此生命权或健康权受到严重损害时, 需承担侵权责任的赔偿及以此为基数的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第二, 《食品安全法》规定的惩罚性制度的加强。一是修改后的《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较修改前的《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第一款具体化, 对赔偿的条件、赔偿的主体、权利人及赔偿主体之间的追偿权均作出具体的规定。二是修改后《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较修改前的《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第二款对赔偿的条件, 增加了一项除外的限制外继续沿用, 但对于赔偿的额度进行了调整, 将价款十倍调整为价款十倍或损失三倍的选择权, 并增加了最低限额一千元的规定。第三, 《食品安全法》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惩罚性赔偿规定的加强, 1、惩罚性赔偿倍数的加强。修改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价款一倍的惩罚性赔偿, 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价款三倍以及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修改前《食品安全法》规定了十倍价款的赔偿金, 修改后的《食品安全法》规定了价款十倍或损失三倍的赔偿金。2、最低赔偿金额的增加, 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最低赔偿额为五百元, 修改后的《食品安全法》则规定了一千元的最低赔偿额。3、赔偿主体的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惩罚性赔偿主体是经营者, 《食品安全法》规定的惩罚性赔偿主体不仅包括经营者, 还包括生产者。

三、司法实践中出现问题之分析

(一) 消费者实际损失是否以价款为限未明确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以及《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了惩罚性赔偿的标准, 均是以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为基数或以消费者的损失为基数, 但消费者在以价款为标准请求惩罚性赔偿时, 对于消费者受到的实际损失以什么为限并未明确。消费者选择解除双方买卖或服务合同时, 消费者的实际损失以支付的价款为主, 有时亦会产生税费、鉴定费、快递费用等, 对于这些额外产生的费用能否一并请求赔偿。司法实践中, 参考最高院发布的案例, 对惩罚性赔偿请求予以了支持, 对这些相关的费用一并予以了支持。如果消费者因此致使其它财产或人身权受到损害, 但未达到以损失为标准的惩罚性赔偿之程度, 或者消费者选择了以价款为基数的惩罚, 那么, 在此种情形下, 消费者即使选择解除双方买卖或服务合同, 或者商品已消耗无法返还的, 消费者所受到的超过一倍价款的实际损失能否得到支持?法律法规并无明确规定。有学者认为此为合同违约的惩罚性赔偿与侵权的惩罚性赔偿之争, 但笔者认为还是应在法律法规上予以明确, 赋予消费者在将惩罚性赔偿之外对实际损失的请求权。

(二) 以损失为基数的惩罚性赔偿证明责任过高

从司法实践来看, 消费者即使在人身权遭受侵害时, 仍然在选择以损失为基数和以价款为基数的惩罚性赔偿时, 倾向于选择以价款为基数行惩罚性赔偿请求权。原因在于, 第一, 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对于以损失为基数的惩罚性赔偿以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为必要条件, 从证明责任承担方面来说, 受损的消费者或受害人需要举证证明经营者系“明知”是比较难的, 而要证明经营者存在第五十五条第一款的欺诈则相对容易。因此, 从举证责任的难易程度来讲, 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适用第五十五条第一款;其次, 对于惩罚性赔偿的数额, 虽然以损失为基数比以价款为基数让消费者获取更多赔偿, 但两者的倍数是不同的, 在某些情况下, 以价款为基数的惩罚性赔偿总额并不必然低于以损失为基数的惩罚性赔偿数额;再次, 损失的存在以及依据均需受损的消费者或受害人一方承担, 尤其是某些情况下, 损失与商品或服务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消费者或受害人一方证明, 这就加重了消费者或受害人一方的举证责任。而价款则是无需特别证明, 且通常双方均不存在异议。因此, 从这一方面来讲, 消费者亦更倾向于选择以价款为基数的惩罚性赔偿。综合以上因素, 笔者认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不妨参考《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设立选择权的方式, 将消费者或受害人需证明经营者系明知的证明责任适当予以降低。

(三) 《食品安全法》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惩罚性加强是否适宜

《食品安全法》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食品安全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关系是特别法与普通法的关系, 且《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亦确认了在其它法律法规规定时适用特别的规定。如前所述, 《食品安全法》基于食品安全对于消费者个人生命权、健康权的重要性而对惩罚性赔偿进行了加强, 这种加强在某些方面是否适宜?笔者认为具有可探讨性。从直观角度来看, 最低赔偿额提高及以损失为基数的惩罚性赔偿在额度上比《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规定亦有提高。以价款为基数的惩罚性赔偿规定则将赔偿额度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三倍价款提高至十倍价款, 这助长了现实生活中出现诸多以此为业的所谓职业打假人。比如, 有些人就瞄准了贵重白酒市场以此谋利。当然, 法律法规的设立本身是对违反食品安全的经营者和生产者以惩罚以保障广大的消费者的权益, 但十倍赔偿额度显然滋长了不良的保障秩序, 亦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三倍价款赔偿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 笔者认为, 适当下调《食品安全法》中以价款为基数的惩罚性赔偿额度显然更加合理, 宜将之调整为高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但不至于几倍高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四)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赔偿主体是否引入生产者

不管是修改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还是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 惩罚性赔偿的履行方均定义为经营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 意在限定经营者对商品或服务的品质、效果等不可作出过于其本身的宣传, 使得消费者因此而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此规定所针对的是产品已作为商品或者服务进入销售渠道时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指向的是经营者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行为。但对商品或服务存在缺陷时, 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况时, 仅规定了经营者的责任, 未对此时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予以明确。《食品安全法》对于消费者选择向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求赔偿的权利、生产者和经营者对此责任承担及追偿权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使得消费者的权利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特别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所规定的情形, 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在人身权或生命权受到了严重损害, 笔者认为, 在此情形下, 有必要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引入生产者责任的承担, 明确消费者或其他受害者不仅可以向经营者要求惩罚性赔偿, 亦能选择向生产者提出惩罚性赔偿。

四、相关立法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 笔者提出如下立法建议:

第一,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增加:消费者有权就其实际损失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增加并变更: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 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 受害人有权要求生产者或者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 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但经营者能够证明其对此不知情的除外。

第二, 《产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变更为: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 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五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 为一千元。但是, 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

参考文献

[1]张扬.单倍、三倍、十倍惩罚性赔偿责任浅析[J].北方经贸, 2016 (4) .

[2]马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惩罚性赔偿条款适用中引发问题之探讨[J].政治与法律, 2016 (3) .

[3]朱战.威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困境及其出路[J].西部法学评论, 2016 (03) .

篇4: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功能特征;领域发展;性质之争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不断发展

美国《第二次侵权法重述》第908条第1款指出惩罚性赔偿“不同于补偿性损害赔偿(compensatory damages)和象征性损害赔偿(nominal damages),是为惩罚被告人邪恶行为(outrageous conduct)以防止其本人和其他人再发生类似行为而判决其承担的赔偿金”。此外,《牛津法律大辞典》、《布莱克词典》中也均有对其定义的阐述,①我国学者对于其定义的看法与上述规范基本一致。本文根据上述观点的共性,将其定义为被告所行违法之事具有主观恶性,为防止其本人和其他人再实施类似行为,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

虽然惩罚性赔偿的观点和实践有其古代法渊源,例如我国汉代的“加责入官”制,《周礼·秋官·司历注》云:“杀伤人所用兵器,盗贼赃,加责投入县官”,之后唐宋和明朝分别产生倍备和倍追钞贯制度。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惩罚性赔偿制度最早产生于英国,自惩罚性赔偿制度在英国不断发展之后,②社会效果显著,美国也将其引入,并得到充分的应用,③20世纪后,在美国更是发展迅猛,适用范围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惩罚性赔偿的传统界限。除了英国与美国,英美法系的其他国家也都陆续规定了惩罚性赔偿。

相对于英美法系国家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热捧,大陆法系国家对其态度显得有些冷淡,但这并未阻挡这一制度不断被适用、适用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有着严格的公私法划分界限,认为将具有惩罚性的制度置于民法体系当中会产生混乱。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两大法系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地融合,大陆法系国家逐渐关注惩罚性赔偿,并在立法中有所倡导。④我国自清末变法以来,一直跟随大陆法系国家的脚步,在民法方面我国坚持同质赔偿,在法律体制方面借鉴德国实行公私法严格分立。因而,在惩罚性赔偿最初引入我国的那段时间,曾引发过很大的争执。⑤但事实证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规定已然发挥了它的重大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并且推动该制度在我国其他法律部门的发展。⑥

二、惩罚性赔偿的补偿、制裁与遏制功能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形成并得到不断发展的原因即在于其所发挥的功能能够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关于惩罚性赔偿具体的功能,中外学者各有争执,但共识都认为其中的惩罚和补偿是其最主要的功能。

外国学者例如Owen认为惩罚性赔偿有四项功能(惩罚、遏制、执行法律及补偿),⑦Bruce Chapman认为功能有三种(补偿、报应和遏制)。⑧美国法官Ellis则将惩罚性赔偿的功能归纳七项(惩罚被告;吓阻被告再犯;吓阻他人从事相同行为;维护和平,即禁止私人间复仇;诱导私人追诉不法;补偿被告依照其他法律不能填补的损害;支付原告的律师费用)。⑨我国王利明教授支持三元论学说,他认为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功能包括赔偿、制裁和遏制三个方面。⑩杜称华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惩罚性赔偿的功能可以分为原生功能与衍生功能。其原功能包括制裁(惩罚)、(超损失)赔偿(报复)、威慑(遏制、阻吓、预防)以及补偿等四种功能,而衍生功能包括强化法律执行、维护社会和平秩序、鼓励市场交易以及教育等四种功能。?

本文认为惩罚性赔偿的最主要的功能是补偿、制裁与遏制(预防)。第一,由于一般补偿性赔偿不能对受害人提供充分的救助,例如难以实际计算出受害人遭受的精神损失及其遭受的潜在生理机能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惩罚性赔偿提供及时的补救则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正是惩罚性赔偿补偿功能的体现。第二,尽管补偿性赔偿对加害人强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以达到惩戒的效果,但这与惩罚性赔偿的制裁功能还是有很大的差别。针对那些具有严重不法性的行为,惩罚性赔偿是使加害人承担远远超过被害人实际损失以外的经济负担,通过实施严厉的惩罚以达到惩戒的目的。第三,惩罚性赔偿的遏制功能又可称之为预防功能,其能起到促使加害人及其他潜在违法人抑止或放弃其加害行为的作用。同时笔者认为,激励功能实质在于惩罚加害人及遏制违法行为的再次发生,而鼓励市场交易以及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则是补偿、制裁、遏制功能的进一步反映,这些都不是惩罚性赔偿的本质功能。

三、惩罚性赔偿的公法与私法性质之争

关于惩罚性赔偿制度性质的问题历来是研究该制度能否适用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惩罚性赔偿制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不光是大陆法系国家在考虑适用惩罚性赔偿时会对其公法与私法性质问题抓耳饶腮,就连其起源地——英美国家,在适用惩罚性赔偿时对其是否违宪的问题也是争论不休。对于法律的功能,传统大陆法理论认为公法和私法具有清晰的界线,即私法对应补偿,公法对应惩罚。惩罚性赔偿因其显而易见的惩罚功能,而理所应当地划归公法性质,如若引入私法领域,则是对私法完整性的一种破坏。?然而对于支持在民商法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的学者而言,关于惩罚性赔偿性质的看法也与上述不同。

第一种观点认为,惩罚性赔偿制度是对民法补偿性功能的补充。?现代损害赔偿法的发展,尤其是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异军突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修正”了传统民法理论;?第二种观点认为,惩罚性赔偿制度实为奖励制度。这种观点更多的是从经济法的角度出发,认为惩罚性赔偿是为了弥补政府监管之不足,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全社会同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或明知产品存在严重缺陷而仍然制售缺陷产品的行为作斗争,主要包括受害人奖励制度和举报人奖励制度两种。?第三种观点认为,民法本身即具有补偿和惩罚方面的功能,?惩罚性赔偿并不违反公、私法的本質。

本文认为惩罚性赔偿在本质上并不与私法性质相冲突,理由有三:一是公法和私法的区分并非科学意义上的“客观真理”,在大陆法系的传统理论当中,公法与私法之间本身没有绝对的相对性,甚至在某些方面呈现出相互交融的局面;在民事领域中,一定的法律责任本身是惩罚与补偿的结合。?二是惩罚性赔偿所具有的惩罚功能并不能成为其属于公法领域的依据,因为一方面民法也兼有补偿和惩罚的功能,另一方面换个角度来看,所谓的惩罚功能其实还可以视之为奖励功能,功能的表述可谓见仁见智;惩罚性赔偿作为一种民事法律制度,它具有的惩罚和遏制功能并不违背私法精神。民法不仅具有补偿的功能,其本身也具有惩罚和遏制的功能。惩罚性赔偿制度只是民法所具有的惩罚和遏制功能的具体而集中的体现。惩罚性赔偿以平等的民事关系为基础,属于私法领域,并未涉及公法领域,没有破坏公私法的划分。三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社会基础的改变要求法律作出相应的改变,传统的法律功能说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笔者认为更应从法的目的和价值入手,公法和私法的所谓边界也必将发生一定改变。

注释:

①《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对其的阐释为:“惩罚性赔偿表达了法庭或陪审团对被告具有恶劣动机、鲁莽的不顾及他人安全或严重的侵犯他人权利等不法行为的强烈不满,除了填补和补偿受害人的损害,更多的体现对被告的制裁和威慑。”《布莱克词典》将其定义为:惩罚性赔偿是指当被告的行为具有鲁莽、恶意或欺诈的情形时,在实际损害赔偿外另行给予赔偿金的一种制度,且该制度一般来说并不是对违反合同时所造成损害的回复,而是为惩罚并制止可归责的行为。

②英美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最初源于1763年英国法官Lord Camden在Huckle v.Money一案中的判决。(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在17-18世纪的英国,惩罚性损害赔偿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弥补受害人精神损失的作用。19世纪50年代,惩罚性赔偿制度已被英国法院普遍采纳。

③惩罚性赔偿在美国被广泛适用于侵权法、合同法、财产法、劳工法以及家庭法,同时赔偿金的数额也直线上升。(张新宝、李倩:《惩罚性赔偿的立法选择》,《清华法学》,2009年第4期)惩罚性赔偿的运用对美国法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国的许多法案,例如著名的《谢尔曼法》、《克莱顿法案》中都有惩罚性赔偿的规定,并且此项制度改变了美国的侵权法。

④例如,一向不支持惩罚性赔偿的德国在处理精神损害赔偿、有关知识产权的赔偿、有关雇佣关系中的性别歧视等的案件时,也会在判处损害赔偿时将惩罚性因素加入其中。

⑤1993年,在制定《消費者权益保护法》的过程中,学者们对是否规定惩罚性赔偿制度有了很大的争执。保守派坚持认为,在民法体系中引入惩罚性赔偿有违公私分立的基本原则。而坚持引入的学者则认为每一社会,每一时期的法律都必须符合该社会、该时代的现实要求。(杨立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成功与不足及完善措施》,《清华法学》,2010年第3期)

⑥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次推行惩罚性赔偿制度以后,1999年《合同法》第113 条,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8 条、第9 条等规定,可以看作是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立法领域的又一次突破。2010年7月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第47条规定首次明确规定“惩罚性赔偿”的字样;2014年3月15日正式施行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修改了原先对欺诈行为惩罚性赔偿的规定;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又进一步完善了惩罚性赔偿制度。

⑦David Owen, Punitive Damage in Products Liability Litigation,74 Mich. L. Rev. 1257 (1976)

⑧Bruce Chapman and Michael Trebilcock,Punitive Damages:Divergence in search of a relationale,40 alabama law review,741(1989)

⑨Dorsey D.Ellis: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n the law of punitive damages,56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1,3(1982)

⑩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杜称华:《惩罚性赔偿的法理与应用》,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10月

?正如有学者所说:“惩罚性赔偿就其性质而言,实际上就是一种私人罚款,是对民事违法行为进行的惩罚措施,它与私法的补偿性是不相容的,如果允许在私法领域中对民事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就会混淆公法和私法的界限。”(金福海:《论建立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中国法学》,1994年第3期)

?陈灿平认为,惩罚性赔偿体现民事法律的惩罚与制裁功能,它是对类似于犯罪的严重不法但未达到公法制裁范围的行为的惩罚和威慑,是对填补性赔偿功能的有益补充,对私法与公法的融合和对接具有重要意义。(陈灿平:《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定位与适用范围》,《湖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这种“修正”体现在传统侵权责任法补偿功能的目的即是对受害人损失的补救,“同质补偿”忽略或极少关注侵权赔偿责任的承担对于预防或是遏制类似侵权行为的再次发生所应具有的积极功能。相对而言,惩罚性赔偿作为在一般损害赔偿制度之外发展形成的例外的赔偿制度,则具有更为全面的积极功能,即充分的补偿和遏制或预防)功能。(李敏:《论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适用与完善》,《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在经济法学者的视野中,奖励制度(惩罚性赔偿)是为了奖励受害人或举报人,弥补政府监管之不足。因此,经济法中的奖励制度不仅能够科学地界定其适用范围,既适用于政府监管失灵的领域,还可以避免民商法体系内部的严重不和谐,更可以令人信服地解释法律中有关惩罚性赔偿(奖励原则)的规定,合理地处理了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和刑法之间的关系。(孙效敏:《奖励制度与惩罚性赔偿制度之争——评我国<侵权责任法>第 47 条》,《政治与法律》,2010年07期)

?历史上的诸多民法大师并没有否定私法(民法)的惩罚性。例如萨维尼就认为侵权行为法和对损害的赔偿义务具有惩罚的性质。另外一些著名法学家也“仍然认为在所有非合同责任中都存在惩罚的因素”。(转引自阳庚德:《私法惩罚论——以侵权法的惩罚与遏制功能为中心》,《中外法学》,2009年06期)

?因为对于受害人利益的补偿之源正是加害人的利益——是对加害人利益的强制剥夺。对行为人利益的法律剥夺既具有惩罚性质。法律对加害人利益的剥夺,不是毫无理由的,而是建立在否定性评价的基础之上的,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尺度而采取的措施。即使是加害人刚好填补受害人的损失,对他也足以构成惩罚。数额的降低或提高,只是惩罚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并不影响惩罚本身的性质。(王旭亮:《民法世界里的罪与罚——惩罚性赔偿的法理阐释》,《研究生法学》,2006年第5期)

作者简介:

篇5:安全生产奖励和惩罚制度

为加强本单位(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增强本单位(公司)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感,奖励安全生产,处罚各类不安全行为隐患,确保职工在生产经营中的人身安全与健康,制定本制度。

一、奖励

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个人与单位给予 XX-XXX元的奖励。

1.在安全生产方面坚持科技进步管理工作有创新并取得优异成绩。

2.在推进本单位(公司)安全化生产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成绩)取得实效的。

3.在上级组织的重大安全生产活动中,成绩突出的。4.一年中无任何安全事故或多年连续未发生过安全事 故的。

5.在安全生产的其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二、处罚

对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单位个人,除责令其整改外,给予经济处罚XX-XXX元。

1.在生产过程中不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违反劳动纪 律对重大事故预防不及时采取措施的。

2.未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备上 设置明显的安全,防止大警示标志。

3.未经批准,擅自动用消防器具消防设施的。4.拒不执行上级或单位(公司)安全部门安全检查指令,或拒绝阻碍安全监督检查,以及隐瞒有关安全隐患的。

5.对检查时发现的问题不及时改正(整改)或整改不 合格的。

篇6:安全生产管理奖励与惩罚制度

安 全 生 产 奖 罚 制 度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XX有限公司 XX年XX月XX日

安全生产奖罚制度

为进一步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鼓励先进,惩罚“三违”,公司制定奖罚条款如下:

一、奖励:

1、凡创双标、单标的项目,都必须是目标管理内工程项目,其建筑面积在2500M2以上,建筑结构层次不限。

2、确定创标项目,发包与承包双方必须签订创标奖罚政策,合同一式三份。

3、创标项目确定后,分级上报主管部门,有分级主管部门分期到现场验收考核,一般分基础设施初建阶段、主体工程验收阶段、拆架子前期阶段,有施工单位向分级主管部门报告联系验收考核。

4、奖贴金兑现,凭主管验收部门发证为依据(文件)由总公司年终表彰大会上兑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分期预付合同规定的部分金额。

5、在市级以上大检查中被通报表扬的工程项目,奖励2000元。

6、奖贴金分配方法,合同上确定的金额极大部份是补贴施工单位增设现场设施的,也可以从奖额中抽出一部分奖给施工现场有关管理人员,以鼓励大家创标的积极性,奖额有项目承包者自行决定。

7、奖贴金由公司负责兑现,公司、办事处预付。

8、对创标的施工单位,在今后业务分配上建议从优。

9、公司组织质安大检查中的奖罚,由检查组临时决定。

10、合同创标,经主管部门验评不达标的工程项目,按合同规定处罚条款处罚,有发包方负责收取,此款全部上交总公司,年终清交汇算时结清,同时对承包者将给予适当的行政处分。

二、处罚:

1、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工地其项目经理给予行政上降级及在一年内给予少分业务或不给业务的处分,情节恶劣清退,经济处罚依据签具的《工程项目承包合同》和签具的工程管理目标责任承诺的有关条款处理。

2、在省级大检查中被通报批评者罚现金10000元,在市级大检查中被通报批评者罚现金5000元,在总公司例行的大检查中按《标准》打分不满75分者罚,缺一分罚100元。

3、安全职能部门出具的整改单,必须按规定日期整改好,然后回执报出具部门复查验收,若不送回执又不如整改者处50元-200元的罚款(奖罚款由安全部门开收付凭证,收付款由财务科负责办理)。附:违章处罚细则

序号

违章内容及额定

罚款对象

处罚标准(元)1

不戴安全帽每人罚

项目经理2

高空、悬空作业不系安全带

项目经理

3

井架、吊篮乘人每人各罚

个人

4

井架、吊篮乘人每人各罚

开 机 工

5

施工现场无“五牌一图”

项目经理

200 6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不编制

项目经理

7

安全生产资料不真实、残缺不齐

项目经理

200 8

无安全生产三级协议书签具

项目经理

200 9

强令职工冒险违章作业

指 挥 者

200 10

安全生产夫检查、无活动

项目经理

11

高空作业时乱抛材料、工具、杂物

项目经理

12

非操作人员乱开或玩弄机电设备

项目经理

200 13

作业时穿拖鞋、高跟鞋、塑料底鞋

项目经理

14

无故翻爬井架、脚手架

工 人15

不按规定布设安全网

项目经理

16

井架防护每缺一项

项目经理

17

电机设备无接地或接零每处

项目经理

18

特种工无证上岗(除停止操作外)

项目经理

200 19

易燃地区不设灭火设备每处

项目经理

50-100 20

脚手架未经验收使用

项目经理

21

发现触保器失灵每只

项目经理

22

闸刀无盖或无插头直接电源每处

项目经理

23

易燃易爆处吸烟(每人)

个人

24

擅自使用(明火)电炉

个人

序号

违章内容及额定

罚款对象

处罚标准 25

工地发现小孩

项目经理

26

外地工无身份

项目经理

27

乙炔气与氧气存放不符合规定

项目经理

28

打 群 架

项目经理

29

架子上面嘻闹

人30

食堂人员烧火时离伙房

人31

工地进行赌博(没收赌具)

个人

100-200 32

偷窃财物按现价

个人

1-5倍 33

酒后高空作业

个人

34

发现不满十八周岁的童工作业

项目经理

3000 35

吊盘内卸料不拉保险杠每次

项目经理

36

穿背心、赤膊作业

篇7:安全生产惩罚制度

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根据《安全生产法》、《消防法》、《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安全生产奖励和惩罚制度。

一、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物业管理处各部门和全体员工。

二、基本原则

“有奖有罚,奖罚结合;落实责任,以责论处”作为本制度的基本原则。

四、奖励和惩罚的条款

1、奖 励

对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物业公司及物业管理处颁布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防止事故发生和职业病危害作出贡献的部门、个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结合物业公司《奖惩条例》给予适当奖励:

(1)对安全生产有所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被采用有明显的效果者。(2)制止违章指挥、制止违章作业避免事故发生者。(3)及时发现或消除重大事故隐患,避免重大事故发生者。(4)发生事故时,积极抢救并采取措施防止了事故扩大,使员工生命和项目财产免受或减少损失的。

(5)积极参加物业公司及物业管理处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活动、安全生产竞赛,成绩优异,被评为优秀部门、优秀个人。(6)按照要求,认真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全年未发生安全事故的部门;

(7)对消防、安全工作和其它方面做出特殊贡献者。

2、奖励的类型

奖励实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奖励根据物业公司《奖惩条例》发放一次性奖金,精神奖励包括通报表扬等。

3、惩罚

(1)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出问题,谁承担责任”的原则,对相关部门经理和相关责任人、当事人进行处罚。

(2)工伤事故的考核:部门发生工伤事故,对事故负有管理责任的相关人员和当事人,依据工伤造成的损失,根据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对绩效工资进行扣款。

(3)安全管理有如下行为之一者予以惩罚: a)违章指挥或强令职工冒险作业导致事故发生者。b)违规作业,后果严重,损失重大者。c)破坏或伪造事故现场隐瞒或谎报事故者。

d)事故发生后,不及时采取措施,导致事故扩大或重复事故发生者。

e)对坚持原则,认真维护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人员打击报复者。

f)对提出的整改意见未能及时整改或整改不彻底的责任人。g)

其它各种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者。h)发生设备,火灾、失窃、财产损失等其它事故者。(4)惩罚类型

a)根据违章情节的轻重程度,采取经济处罚或行政处罚。具体处罚的措施还有提醒教育、书面检讨、通报批评、停工学习等多种方式。

b)经济处罚根据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责任大小,根据物业公司《奖惩条例》给予可处以罚款。

c)行政处罚根据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责任大小,根据物业公司《奖惩条例》可处以警告、严重警告、降职、辞退、开除等。

d)性质特别严重、情节恶劣,触犯刑律者,追究法律责任。

五、实施方法

1、奖励程序

(1)优秀部门评定,根据物业公司制度每评定一次,安全生产工作将做为评定考核重点,由物业管理处进行讨论报物业公司审核。

(2)优秀个人评定,根据物业公司制度每评定一次,由各部门报行政人事部,再由物业管理处确定,报物业公司审核。

(3)其他奖励项目及时给予奖励兑现,时间以不超过15个工作日。

2、惩罚程序

(1)经济处罚由或各部门提出处理意见,经行政人事部调查核实后,报物业管理处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篇8:论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一、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理论依据

传统民法理论认为, 民法中民事责任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填补损失, 实施补偿性损害赔偿, 即让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人完整性的赔偿受害人的损失, 受害人不能因此而获得额外的收益。这体现了民事制度中的公平和民事主体之间的平等。但这种公平与正义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个案的公平与正义。

就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言, 补偿性损害赔偿在功能上是力所不能及的。因为, 与大工业时代的生产者相比, 消费者拥有的产品信息并不充分, 经济承受能力较为脆弱, 常常处于被动境地, 单个诉讼中单纯的补偿性赔偿无法对生产者生产销售缺陷产品的行为予以有效的遏制, 生产者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 可以再次实施恶意侵权行为, 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仍处于不断被冲击和侵犯之中。因此, 我认为需要在坚持补偿性赔偿的基础上, 引入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这不仅是给受到损失的消费者的一种利益安抚, 更是法律惩恶扬善的体现, 是对正式公平正义的维护。

二、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内涵与特点

惩罚性损害赔偿一般是指判定的损害赔偿金不仅是对原告的补偿, 而且也是对你加害人故意行为的惩罚。[2]当人这种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对侵权行为的制裁与惩罚并非为实现报复性惩罚的目的, 而主要是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性权利, 矫正不法行为, 并起到惩罚某种行为的导向作用, 要求民事主体恪尽职守。[3]对生产者进行的遏制与制裁也应当适度, 不能阻碍其制度创新, 影响社会进步。

从英美法上的惩罚性损害损害赔偿制度来看, 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介于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之间的特殊性法律责任, 并兼有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属性, 但是又与它们不同, 所以我认为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应该从其作为一种法律责任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研究, 与相似的法律责任比较来考察分析其特点。在我看来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 惩罚性

法律责任, 根据其责任设置的目的, 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惩罚责任与赔偿责任。惩罚性责任, 是以惩罚和遏制惩罚为目的的法律责任。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属于典型的惩罚责任, 在美国法中被视为损害赔偿责任的类型之一, 但是惩罚性损害赔偿的主要目的, 根据通常理解, 不是赔偿责任, 而是对不法行为加以惩罚和制裁。惩罚性的损害赔偿是判给原告的一笔金钱赔偿, 目的是遏制被告的不法行为。

(二) 私诉性

惩罚性损害赔偿是由受到不法侵害的组织或者个人, 依照民事诉讼程序提起诉讼, 由法院确定惩罚性损害赔偿责任, 并将惩罚性赔偿金归于提起诉讼的原告。它不同于国家司法机关主动介入的公权诉讼。这里原告获得的是赔偿金, 这是该制度作为民事责任最主要的特点, 也是区别于罚款、罚金等公法责任的主要特征。

(三) 补充性

惩罚性损害赔偿作为一种兼有公法与私法属性的法律责任形式, 无论是对公法责任还是对私法责任都具有补充性的特点。从私法责任角度看, 惩罚性损害赔偿只是作为民事责任一种补充, 在民事责任中居于补充地位。

三、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条件和立法现状

(一) 在英美法系国家的适用条件

美国法中在适用该制度的时候, 一般需要考虑侵害人是否存在故意、是否存在恶劣的动机, 侵害人的行为是否具有不法性, 是否应当受到道德上的谴责性, 还有就是是否造成了损害后果。[1]不同的是, 英国的适用条件, 一般民事主体在主观上需要在实施加害行为之前, 就计算过利润是否超过所要支出的补充性赔偿, 而对政府机关则在客观上实施了法制、专横、违宪的行为。[4]英国的适用更加倾向于经济学上的成本分析。由于英美法系没有收到公私法划分的太多限制, 所以政府机关实施了某些特定的行为后, 也会被认为符合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条件。

(二) 大陆法系国家的适用条件

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大陆法系国家处于对公私法调整范围标准的坚守, 为保证法律体系的严密性与逻辑性, 往往认为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不能存在于民法的规范之中。[5]因此更加倾向于传统民法的填补功能, 具有制裁加害人且与受害人发生的损害无关系的惩罚性损害赔偿被理解为超出了民法中损害赔偿的范畴, 但是这种情形也不是绝对的。在德国, 虽然损害性赔偿一般不予支持, 但是德国法院在例外的情况下, 也会将惩罚性损害赔偿因素纳入到损害赔偿之中, 主要体现在:精神损害赔偿、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

(三) 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司法适用

《侵权责任法》第47条并非是我国立法中第一次规定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之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 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损害赔偿受到的损失, 增加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食品安全法》第96条第二款的规定, 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消费者除了要求损害赔偿之外, 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合同法》第113条第2款规定, 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 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等。这些都是关于民事责任领域内确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直接体现。

结合《侵权责任法》第47条对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具体规定, 我认为在把握该制度时应当注意一下几点:

1.主观上的故意

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中, 侵权人主观上至少是一种间接故意, 即明知缺陷产品会造成他人死亡或者损及健康仍然放任该损害结果的发生。

2.客观上的损害

即侵权人的生产销售行为, 造成了被侵权人人身上的严重损害。这种损害是指依然发生的状态, 另一方面是指健康严重危害或者死亡等人身伤害。

3.内在的因果关系

即被侵权人死亡或者健康的严重结果损害的发生是由于侵权人, 生产销售缺陷产品所造成的。二者之间, 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这是对侵权人进行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客观依据和事实前提。

4.获得相应的赔偿

惩罚性赔偿, 虽然对侵权人做出了超出被侵权人受损利益的赔偿, 但这种赔偿的额度也并非是无限的。侵权人非法获利的数额与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数额成正比。非法获利越大, 侵权人生产销售侵权产品的积极性越高, 对其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力度就应当越大。当然司法实践还是要对惩罚性赔偿的最高额予以明确规定, 以防止该制度的滥用和司法不统一。

四、我国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

我国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虽然已经初步确立, 但是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还很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

惩罚性损害赔偿虽然在我国某些法律中有规定, 但是, 这些规定诚如立法现实中体现的, 往往是针对特定时期的某一问题的特殊规定, 具有临时性与应景性的特点。

(二) 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作用认识不足

惩罚性赔偿目前只是作为应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对策而规定下来的, 缺少对惩罚性赔偿深层次价值的认识, 因而, 有关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规定只表现于个别零碎的规定。

(三) 惩罚性赔偿制度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指导

目前我国惩罚性赔偿立法, 主要是立法者根据社会需要的感性认识而制定, 缺少理论上的研究与指导。

(四) 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有限, 只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权责任法》、《食品安全法》等少数法律中有规定。

五、结语

尽管该制度存在很大的争议, 但是由于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能够起到良好的制裁与遏制的效果, 目前无论在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 该制度正在逐渐被接受, 并且使用领域也扩大到侵权与合同领域。我国现行法上惩罚性赔偿规定仅仅是具备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雏形,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仍然任重而道远。如何协调好这一制度与我国所承受的大陆法的法律体系之间的合理衔接, 这还有待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①王利明.美国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研究[J].比较法学研究, 2003 (5) .

②董春华.美国产品责任法中的惩罚性赔偿[J].比较法研究, 2008 (6) .

③杨立新著.侵权法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41-42.

④石睿.“美德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之当前发展[J].社会与法制, 2007 (2) .

上一篇:会务组工作分工安排表下一篇:急诊科护理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