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励志文章

2024-04-09

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励志文章(通用9篇)

篇1: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励志文章

她出生在吉林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她忘不了那时在校运会赛场上,与哥哥共用一双运动鞋而引来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回到家,她坚定地对爸爸说:“爸。我长大后一定要赚很多钱,要出人头地,让咱家永远不再缺钱,让你过上好生活!”

正是贫穷逼出了她追求成功的斗志。她经常告诫自己:家里穷,所以一定要争气,一定要做第一名!凭借这种精神,她考上了吉林工业大学。在大学毕业前夕,她本来有机会选择很稳定的工作,可最后她选择了做销售,因为她知道自己外向的性格非常适合做销售,她更记得那个让爸爸过上好生括的承诺。

然而做销售的路异常艰苦。一次,她上门推销,刚走到老板的办公室门口,发现老板正怒气冲天地在训一个员工,见到她站在门口。一拍桌子,破口大骂:“又是搞推销的!我最讨厌搞推销的!你给我滚出去!,这劈头盖脸的一顿骂,并没有把笑容从她脸上赶走,她镇定地等老板骂完,然后说,“好!老板,我这就滚出去,您接着训,过一会儿,我再滚回来!”说完,她把门一关,走开了。两个小时后,她又回到老板的办公室,幽默地说:“老板,您看,我又滚回来了!”老板见她真的回来了,吃惊之余,也觉得刚才有些失礼,忙热情地招呼她坐下。解释道:“真对不起!刚才员工搞砸了一单生意,我正在气头上,让你受委屈了!”“没事儿!能碰巧成为您撒气的对象,也是一种缘分!”“小姑娘,不错,我公司的销售员要是有你这么好的承受力,那我可就轻松多了!今天不管你卖什么,我都买一件!,’

这样,她凭借“厚脸皮”,业务越做越好蒸蒸日上。甚至有一段时间,她滋生了一种满足感和虚荣心,觉得自己就是第一了。偶然一次逛书店,她看了陈安之的书,发现自己只是一只井底之蛙。她毅然决定报名参加陈安之的课程培训。朋友都劝她说,看看书就好了,陈安之的课那么贵,哪里是你能够承受得起的。可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取出了所有的积蓄,报名了。

一个月后,她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走进了成功学专家陈安之的课堂。“同学”都是成功者,唯独她是一个小业务员。拎着个公文包,穿着职业套装。但她并不自卑,相反更庆幸,她想:“人家那么成功还来学习,我一个小业务员有什么资格不来学呢?”

上完那堂课后,她又东拼西凑地借钱报了陈安之在国内最贵的三天1。5万元的总裁班。总裁班在深圳上课,而她当时在千里之外的吉林。那时,她手头并不宽裕,缴纳完学费后,就只剩2000元了。她只能选择坐37个小时的火车颠到深圳。到了深圳,看到那些老板们都住五星级的海景套房、吃龙虾大餐,而她只能住30元一个晚上的小旅馆、吃盒饭。

她的执著和勤勉感动了陈安之。陈安之对她说:“你年轻时,有没有钱、有多少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脑袋里面有没有志气。你那么勤奋,又那么有悟性,我要投资你。让你做我培训班的校长。”她瞪大眼睛忐忑地问:“我,我能行吗?”陈安之笑着说:“你的可塑性很强,我相信,这个校长你一定能胜任!”

就这样,她从一个小业务员,转眼变成了培训学校的校长。然而,她遇到了更多的挫折。第一个月,她成了培训班里销售业绩的倒数第一。这对她无疑是奇耻大辱,因为她一直坚持的信仰就是:我流着第一名的血液。她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你要全力以赴洗刷耻辱。你要成为正数第一名!你要成为陈安之国际训练机构永远的第一名!为了改变窘境,她全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有时坐火车出差,人家都在睡觉,她却整场旅程都在打电话。上天总是眷顾肯付出的人,她的业绩逐渐赶上来,终于成为培训机构里的第一。

她就是被誉为“亚洲销售女王”的徐鹤宁。

当提到今天的成就时,徐鹤宁说:“很多事情看起来很可怕、很困难。甚至觉得根本不可能,可当你下定决心去做的时候,它立刻变得很简单。生命中那些一直不敢突破、不敢挑战的事情,就像被烧红的钢丝,关键看你有没有胆量去接受和走下去。”

篇2: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励志文章

做事件经常会有两种状况,一种是自愿自觉去做,另一种是只管艰巨却不得不去做,坚忍不拔地去做。肚子饿了我们会去吃饭,困了累了我们会去睡觉,快活的处所只有有机遇我们会去寻找,比方片子院、游乐场或名胜地。这些都是自愿的事情,人道所趋的事情,可能每一个人都不会例外。但假如只是吃喝玩乐,我们会逐步失去活气,甚至领会不到性命的俏丽。生命的漂亮来自进步和成就,只有进步和成就才能使咱们觉得生命存在的意思。人类是提高和成就的动物,先进和成就包括教训的积聚、精力的培育、学识的增添、智慧的获得、人格的塑造等,当然也包含世俗的财产、名声和位置的获得。但所有这所有并不是生成带来的,都须要后天的努力能力失掉的,而尽力在大局部情形下是违背人性趋势懒惰的特征的,因而是面对事实的一种不得不的行动。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常常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比如我们常常发现有的人似乎天生就有获得进步和成就的才能。我们不难发现四周的有些人,可以把学习自身当作一种乐趣。我小时候就吃惊于班内的一些同窗,可能日昼夜夜学习而不知疲惫,乐在其中。这里面不乏由于老师的表扬而强化了他们的学习踊跃性,但也能够反过来说,恰是因为他们乐在其中地学习所以成就优良所以受到了老师的表彰。人确切天生有不同的喜好,因此逐渐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好比有的人语文,有的人喜欢数学,有的人爱好游泳,有的人喜欢下棋,各种不同的爱好使人们自愿自觉地向自己爱好的方向努力,最后常常能够取得成就,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一个人找出本人的兴致所在,并且自愿自觉地去做就更加轻易获得成就。

篇3:从记叙文到记叙性文章

关键词:记叙文,记叙性文章,作文教学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记叙文作为练习写作的主要文体。叶圣陶先生说:“练习写作,最好从记叙文入手。记叙文的材料是现成的,作者只须加上安排取舍的工夫,容易着手。”[1]从小学到中学,从简单的记叙文到复杂的记叙文,一路走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一直和记叙文这个词纠缠在一起。然而,虽然朝夕相处,但我们对记叙文的几个关键点,还是一直是争论着、模糊着,偶尔还纠结着、不知所措着。其中争论最激烈的应该是记叙文能否虚构的问题。

一、“实与虚”:记叙文概念的尴尬

“自己虚构一件事算不算记叙文呢?记叙文只能是自己经历的吗?像童话寓言什么的算不算记叙文呢?”这是网络上一个学生的疑问,也是语文教师的疑问。对记叙文是否允许虚构,一直是有争论的。

有人认为记叙文不能虚构。张志公先生说:“中学生作文,没有多少艺术虚构的问题,因为中学的作文课不是艺术创作实习。”[2]328翻看语文教学专业杂志,认为记叙文不能虚构的文章很多,如邓汉民老师的《中学生作文可以虚构吗?》《再谈中学生作文不应该虚构———兼答霍琳同志》、刘浚源老师的《学生作文不能虚构》、华德阳老师的《记叙文写作的出路:非虚构》等,均持此种观点。

有人认为记叙文是可以虚构的。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刘崇善认为:“作文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固然值得提倡,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的并不都是亲身经历的事,也决不应该排斥。写实作文、纪实写作是否依样画葫芦地完全描摹生活中的一切呢?恐怕也未必如此。”认为记叙文能虚构的文章也很多,如霍琳老师的《中学生作文应该虚构———兼与邓汉民同志商榷》和《中学生作文就是应该虚构———与邓汉民同志再商榷》、孙英霞老师的《记叙文中“虚构”手法的必要与运用》、周世忠老师的《“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等。

也有人持折中的观点,认为记叙文写作应该分阶段,小学初始阶段应该写实,到中学阶段应该可以向虚构发展。比如诗人、文学评论家樊发稼就认为:“作为初涉作文写作的小学生,即‘初始习作’或叫作文的起步,我主张写自己的亲历,哪怕是一二三四‘流水账式’的记叙也好,这样至少有实际的内容。”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初始阶段的话,就是允许虚构的。

二、尴尬概念下的记叙文写作教学

莫衷一是的记叙文概念,注定了莫衷一是的记叙文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自然会给记叙文写作教学造成不良影响。

(一)侧重客观写实,忽视审美虚构

如果说“普通文章即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没有任何虚构成分的书面语言”[3],那么,记叙文作为普通文章就应该写实,中小学生应该重点训练记叙文的写实能力。张志公先生说:“记叙文虚构,就是在说假话。”[2]361叶圣陶先生一再主张写作就是为了应付生活所需,培养今后实际生活中的写作能力,讲究“实用”二字,既然追求的是实用,必然要求客观写实,写记叙文,就是向读者“报告”自己的所见所闻,须是真人真事,不允许有误差,否则,就是传递“军情有误”,必将“影响战局”。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记叙文写作走向了一条唯写实的路途。

但是,正如潘新和教授指出的:“语文是工具,实际上等于说人是工具,人是被动地适应环境需要的工具。语文教育应付了外部的物质生活需要,却忘记了应付人本身的内在精神需要,忘记了人文关怀。”[4]没有了想象虚构,也就没有了人文审美。学生只是在运用写作这个“工具”满足生活所需。

(二)热衷随意虚构,文风华而不实

如果说“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那么写作文就是要虚构,事实上,也有很多学生热衷于虚构。然而,很多人在还没弄明白什么是虚构的时候,就已经从虚构滑向了虚假。

学生还比较稚嫩,还无法分辨虚构和虚假的区别,于是,很容易把虚假当作虚构,在记叙文写作中充斥着以假为真、虚饰矫情、华而不实的现象。

关注文笔技巧,忽视内容,这种记叙文以前有,现在更甚。如今我们已很少能看到文笔朴实、内容具体充实的优秀记叙文了,取而代之的是文笔华美、情感泛滥的华而不实的记叙文。

(三)虚实难辨,两头不济

在记叙文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的认识下,记叙文写作教学不必再为是否可以虚构而耿耿于怀了,由此也出现了一些真真假假、虚实难辨的记叙文习作。说是写实吧,不像是真实的人物事件;说是虚构吧,文学性又不够,哪儿都有点像,又哪儿都不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如王荣生教授所批评的“小文人语篇”,“体现为一种缺失真情的‘文学调子’,一种花哨的文字”[5]。对于这类所谓的“好”记叙文,吕叔湘先生当年坦言“我是非常抱歉,一点不能欣赏”。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文学教育和实际应用的语文训练搅在一起,实际上起了互相削弱的作用。”[2]361此言不虚。记叙文既可以进行实用性写作又可以进行文学性写作,让学生们不知所措,不明白哪里要写实,哪里可以虚构,结果在应该写实的时候虚构,变成了造假,在可以虚构的地方一味写实,显得呆板无味。

三、从记叙文到记叙性文章

对于记叙文的概念,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叶圣陶先生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提出普通文包括应用文、记叙文、论说文、说明文。记叙文属于普通文,与文学作品相对,那应该是不允许虚构的。从这个角度讲,记叙文要写真人真事是完全正确的,“在记实的文章里虚构就是说假话”也是完全正确的。叶圣陶先生认为记叙文的写作“材料是现成的”,也就是说不用另外去虚构了。

但是,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且处于想象力丰富的年龄阶段,我们无法阻止其想象。有想象就有虚构,因此,学生在写作时自然会不自觉地进行虚构,特别是自己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无法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时,虚构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选择。

同时,教师对于记叙文的虚构也是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故意忽略其是否虚构的问题,而只从记叙技巧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评判,中考作文的评分基本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

基于记叙文文体的尴尬,专家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解决这一尴尬。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先生在其《基础写作学》一书中指出:“记叙文本来是一个‘类’的概念,凡‘记叙’性的文章皆属此类,包括‘小说’及大部分‘散文’在内。但是,由于中小学作文训练的影响,在相当多的部分人中间,却渐渐把它认作了一种具体‘文体’。这本来是不妥当的。因为,不同的‘记叙文’,特点及写作要求并不相同,只讲些‘五要素’或‘六要素’的‘特征’亦无甚意义。可是,考虑到这些看法已‘约定俗成’,考虑到中小学生习作阶段不宜将‘文体’分得太细,可以把他们写的那些‘文章’称为‘记叙文’,称为一种教学‘习作’文体。其特点及写作要求大略与‘散文’相同,只是由于它‘文学性’不足,一般较难跨入文学文体中‘散文’的殿堂。”[6]由此可见,把小说和叙事性散文也归入记叙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要求,不再以记叙文称之,而是以“记叙性文章”来称呼,应该更恰当。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我们已看不到“记叙文”的字样,取而代之的是“记叙性文章”或“叙事性作品”。这不同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表述。课程标准的这种变化,显示出我们无须在是否可以虚构上对记叙文进行定性,避免了在此问题上产生尴尬,对作文教学意义重大。

(一)拓展了记叙的写作范围,为记叙性文章写作插上了实用与文学的双翼

《标准》对文体的分类,一是区分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二是区分了叙事性作品与非叙事性作品。不同性质的分类之间会有交叉,所以,很多叙事性作品也就不一定是写实作品,有可能是文学性虚构作品,只要它也“记叙”。与传统的记叙文注重写实不同,记叙性文章的写作范围更广了,不仅包含了写实的写作方式,而且将传统记叙文写作中不太强调甚至有些排斥的虚构写作也纳入其中。《标准》在表述中已经把写实和虚构这两种写作并举,让虚构具有了与写实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第三学段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在第四学段中要求“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些要求以前是没有的,它为记叙性文章写作插上了实用与文学的双翼,共同完成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应世”表达和人文审美需要的“应人”表达的双重能力。学生通过记叙性写作,既能客观写实地又能艺术审美地观照这个世界。

(二)理清了基础和发展的关系,让写实和虚构可以同行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认为记叙文写作是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个基础,才能学习虚构想象。1902年颁布的《钦定中学堂章程》的《词章》一科就已规定,第一年学作“记叙文”,第二年学作“说理文”,第三年学作“奏章传记诸体文”,第四年学作“词赋诗歌诸体文”。这大概是现代语文教育和现代文章体裁分类的发端。从第一学年的“记叙文”到第四学年的“词赋诗歌诸体文”,遵循的就是先练好写实,再开始文学的路子。叶圣陶先生说:“我以为青年试作文艺是好事情,但必须先有最起码的修养,就是:能运用文字把自己所知所想的东西写出来,明白而有条理,没有理论上和语法上的错误。一张请假条都写不好或一篇演讲记录都记不来的人,他绝没有试作文艺的能力;不相信,定要去试作,也不过胡搅一阵罢了,实在没有什么意思。”[7]青年尚且如此,何况中学生呢?

记叙文写实应该先行,还是可以和虚构同行?这是一直争论的话题。叶圣陶先生的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切中肯綮的,但是现在,既然以“记叙性文章”来称呼了,也就不必强调先后次序了,写实和虚构完全可以同行。课标在第三学段就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要求,应该是对“同行”的肯定。一个学生在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不去想象,实在是说不过去。

(三)确定了记叙性写作教学的侧重点,让记叙性写作落到实处

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语文教材编写的副总编刘国正先生指出:“记叙、说明、议论,是三种主要表达方式,只是为了教学之便才称之为‘文体’。”[8]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高中《语文》第六册在《文体与文风》中也指出:“我们常说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是为了便于教学对文体所做的分类,而不是具体的文体。”记叙文界定的标准应是“记叙”,因为记叙文作为文体的不成熟,用“记叙性文章”称之就凸显了“记叙”这种表达方式。以表达方式来划分文类,本来就是为了在教学时凸显表达方式的训练,而不必拘泥于这种并不成熟的文体。叙述性文章,强调的就是记叙这种语言形式的具体运用。

其实,叶圣陶先生以表达方式来划分文体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训练语言形式。在和夏丏尊合编的《国文八百课》中,叶老围绕着记叙这种表达方式,在“文话”部分就阐述了“记述和叙述”“记述的顺序”“叙述的顺序”“记叙的题材”“材料的判别和取舍”“叙述的快慢”“叙述的倒错”“叙述的场面”等,在配合这些“文话”的选文上,除了写实的记叙文外,也选择了一些文学作品,如《美猴王》(小说)、《小雨点》(童话)、《王熙凤》(小说)。因此,实际上为了教学的需要,叶老撇开了虚构的问题,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训练学生的记叙能力的,这也是与叶老把文章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初衷是一致的。

因此,“记叙性文章”,就是要训练学生的记叙能力,这成了记叙文写作教学的一个侧重点,同时,我们也不必把记叙文作为一种“具体的文体”加以训练了,而是侧重在以记叙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具体文体”的写作训练了,如消息、通讯、访问记、特写、速记、回忆录、日记、札记、史传(家史、村史、厂史、校史、方志、传记),甚至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寓言、童话故事等。作为具体的文体,其功能是面向生活、面向人类表达的需要的,与自然、社会有着天然的关系,记叙性写作不再悬在空中,而是为表达需要在行进。

当然,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一类文章可以虚构,哪类文章不可以虚构,要“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该虚构时虚构,该写实时就得写实,从而能培养其写作具体叙事类文体的体式感。尤其要强调,真实性很高的记叙文,如新闻、消息、通讯等绝不容许有任何的虚构,因为合乎其实是纪实性文章的生命。运用虚构的表现手法写纪实性文章,就是虚假,就是说假话。人们之所以要读新闻,而不是选择去看小说,就是希望在新闻中能看到真人真事真信息。新闻有新闻的用途,小说有小说的用途,对文体的选择,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从记叙文到记叙性文章,不仅仅是称呼的变化,更是记叙文教学理念的变化。记叙文虽然在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种训练学生写人记事的“教学性”写实文体,其生命力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应付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方面,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工具,我们必须要正确地认识和用好它。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11:19.

[2]庄文中.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陈亚丽.文章学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4]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5.

[5]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8.

[6]刘锡庆.基础写作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56.

[7]朱永新.叶圣陶教育箴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240.

篇4:从创业者创业到投资人创业

这四个领域由于需要大量的投资,与其说是创业者创业,不如说是投资人创业。这样的模式,很难保持理性的公司成长路径,更多的是在强烈的“投机”心态下的“赌博创业”。而“酷豆合并”是“投资人创业”领域的一种必然结果,这种形态在中国互联网行业还会不断地持续上演:在团购、电子商业领域、移动互联网领域、新能源领域、生物技术领域等。这也是中国式创业的一道独特风景,其本质原因是缺乏“创新意识”,从创业者到投资者都高度信奉“复制创业”哲学的结果。“复制创业”必然导致资金高度集中,从而大大降低创业者的作用,直接结果就是“投资人创业”。“酷豆模式”将会在中国不断重复上演。

“酷豆模式”各方的心态和得失到底如何?

王微,土豆创始人,最讲究生活格调的创业者,生活型的王微,是这种交易的大赢家,合并后,其股票兑现的能力大大增强,身价1亿美元,足够王微继续追求自己的格调生活。而事业型的王微,就必须接受自己亲手打造的“土豆”被吃掉的现实,甚至很快被消化。

土豆的众多投资者,将土豆的股权换成“酷豆”股权,增加了回报的确定性,收获不小。当然,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一种选择,土豆上市不到一年,当年在公众投资者市场上信誓旦旦的语音还在,信誉损失是必然的。

土豆的员工,期权问题恐怕比较复杂,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职业进入动荡期,“不裁员”的承诺铁定是一场新的骗局。当然,任何事有失必有得,土豆员工可以放下沉重的生死压力,好好享受一下轻松的职业环境了。

古总,事业肯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成功的创业者,此次“酷豆”合并,是商业竞争胜利的标志;不过,合并后的公司,对业绩的压力肯定更大,对管理团队的错误容忍度则会大大降低,而视频领域还远没有建立壁垒的阶段,古总需要更加注意身体!

优酷的投资者,清醒认识了“长视频”模式的问题后,合并土豆的UGC,保持两条腿走路,获得了更多的安全感,应该也是一种收获。但是,一种新的风险也正在诞生,UGC视频模式本身正在快速向移动互联网和开放平台转移。开放平台的玩家随时有可能进入这个领域。意味着“酷豆”的两条战线,都是没有“防御纵深”的领域。“酷豆”的长期价值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优酷的员工,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可能很快到来,无论视频领域战争的最终结局如何,在一家长期领先的公司工作,有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两年内,HOLD住,别跳槽。

视频业的其他玩家们,优酷花钱,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应该很高兴,尤其是销售团队,优酷和土豆的两座大山,很快就是一座大山了,市场的第二名出现空白。但是,独立的视频玩家将会面临艰难的融资环境,PPTV、PPstream、暴风、迅雷,可能会更加困难,卖身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篇5: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励志文章

我去面试过几份工作,都因没有“当地经验”而失败。我知道,如果我们要生存下去,我必须尽快挣到钱。假如家里无米下锅,无论我的大学学历,口译技巧,还是以前作为外交官的工作履历,都没有任何意义。后来,我申请了一份在多米诺比萨店送外卖的工作,薪酬是税前每小时7澳元,外加每个比萨外卖订单6%的佣金。送比萨仅仅是每个晚上3到4个小时的工作,所以我一周只能挣到140澳元。我的经理是个只有18岁的又高又瘦的澳洲小伙子,说话时脸上毫无表情。他的时薪是12澳元,对我有点儿爱搭不理。在这家店打工的大多是些十八九岁的在校大学生。他们总是把最远、最小的外卖订单给我。因为大订单可以挣到更多佣金,近处的订单自然可以多送几次。当时,多米诺有个政策:要保证从接到订比萨电话到送货上门不能超过三十分钟。超过的话,下次就要白送一个比萨给顾客。我经常去送比萨的地方是个富人区,都是大房子。当时,我还戴副近视眼镜,晚上开着车,黑灯瞎火的根本看不清街牌号。这样,心里也就更加着急,担心超过三十分钟,就得白送人家一个比萨。我特别羡慕那些对这个住区的街道很熟悉的大学生。因为他们可以轻松地在三十分钟之内把比萨送到。我知道,他们有点儿欺负我。但我心里并不怨他们。因为我知道,这是我暂时唯一能得到的工作,也就是我眼下最好的工作。但我心里清楚,这只是暂时的不方便!我将来会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会经营自己的生意。我的职责还包括,每天晚上关店门和擦洗地板。我带着极大的热情做每一件事。我的心里在憧憬着明天。我总是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崭新旅程的开始。一年以后,当我开着自己第一辆全新的宝马318,去比萨店买比萨时,那些大学生看到我的宝马车,全都目瞪口呆。

帮助我度过那段艰难岁月的,是我天生的积极态度。我知道,眼下这份工作只是暂时的。它只是人生的一个过渡阶段。我有一个清楚的目标。我相信自己日后会非常成功、非常富有。我愿意为这一天而不辞劳苦,努力奋斗。过去所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结果,是我信心的源泉之一。

当我开始寻找下一份工作的时候,我希望能找到一份自己可以控制收入和时间的工作。尽管后来中国人在工作上的选择慢慢多了起来,比如去为某家澳洲公司工作,成为驻华首席代表,去赚一份稳定而丰厚的薪水。但这类工作并不符合我为自己设定的目标。那时在报纸上找工作时,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让自己不要将找工作的目的确定为寻找一份自己“想要做的”或者“喜欢做的”工作,或者找一份自己“能胜任”的事或听起来“有面子”的事。我只想找一份只要努力就能得到结果的事。

我去邦戴区一间能看见海湾的写字楼里面试。面试过程中得知,我们要做的是在电话里卖人寿保险。我从来没有做过销售工作,也从没想过要做销售。我并不觉得自己适合做销售,更别说对它感兴趣。但这份工作吸引我的是,我能一周挣到2000澳元,一年就是10万!面试我的经理是个美国人。在听了我讲述自己的经历,并且表达了坚定的决心之后,他觉得我能做好,还说我的美国口音能够帮助我在电话销售中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于是,我加入了人寿保险的销售队伍。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我将要一年挣10万澳元!

我是个很容易相信他人的人。当时,我真的相信,我能一年挣到十万。我马上给国内的母亲打电话。那时候,国际长途一分钟3.3澳元,将近20元人民币。我对她说:“妈,我今年要挣十万澳元了!”我的一位朋友劝我去找一份正式工作,因为这份工作实在是太难做了。另外,他说,人寿保险销售这行名声不好,毕竟我以前是个外交官。但我还是决定,去做这份工作。因为保险公司的老板已经在这个领域做了很长时间,他认为我能做得很好,而我的那些朋友并没有在这个领域做过。我知道,要想成功,必须得追随有成功结果的人。在那段等待保险公司培训的时间,我做好了“刻苦努力”的思想准备。我想去体验一下,这一回的“刻苦努力”到底会是个什么滋味。我想积累一些经验,为自己将要从事的保险销售工作作好准备。于是,我找到一份挨家挨户销售的兼职工作。这个工作其实就跟很多学生和“背包客”一样,每天出去敲两百户人家的大门,进行面对面的销售。两只肩膀上背着满满一大包价格低廉的亚洲产品,由公司教会你怎样去推销,你就有机会一天挣到100澳元。这对我来说,非常有用。因为我没有过从商的经历,也不知道怎样去说服别人买我的商品,更没有体验过被很多人拒绝的滋味。

一个年轻的澳洲小伙子被指派训练我如何“沿街叫卖”。他的口头禅是:“不管被拒绝多少次,永远去敲下一道门!因为下一家可能会把你背包里的货买空。”他告诉我,销售是一个数字游戏。有一句话直到今天,还伴随着我:“每一次拒绝都会使你离成功更近一步!”虽说一直以来,我对任何事情都是抱着积极的态度,但那是我性格的一部分,而当时,是这位年轻人教会了我如何克服拒绝。

那是一个十分酷热的夏天。我双肩背着两只大包,每进一家商店,店里的人都会粗鲁地往外赶我:“出去!我们不感兴趣!你们中有些人已经来过几次了!”我觉得非常渴。不管喝什么饮料,还是渴得要命。我有点儿泄气,心里说:“这下可好了!几个月前我还是一个出门开奔驰、在外交场合被人称为阁下 的人,现在却在纽顿街上挨家挨户敲门贩货。整个一澳洲倒爷!”

这时,突然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问我:“你在卖什么?我能看看你手上的玩具娃娃吗?”接着,他就买了一个走了。哇!我终于成功了!“数字游戏”开始生效了!

此后的一个星期,我开始在保险公司接受培训。被撞坏的车不能开了,我必须乘公交车和火车,才能去保险公司培训。培训结束后,我第一个星期就卖出了4单保险。我成了刚招聘的这批销售人员当中的“新星”。一周之后,我收到了第一张支票:1160澳元。第二个星期,我又挣到了1000澳元。我们得知,爵士音乐家格雷姆的一个朋友在悉尼城边非常时尚的帕丁顿区有一间单身贵族房要出租,我们可以每周150澳元租下来。我马上就决定租下它。这是我们拥有的第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搬过去的当天下午,我跳到床上,感觉如此自由、独立。我们竟然住进了帕丁顿!我们那辆“伤痕累累”的西格玛停在街上。向外望去,能看到我们邻居的豪宅、美丽的草坪和停在门前的奔驰。

我们的朋友江静枝知道我们刚起步,为了帮助我们,主动提出帮我们找些翻译活儿,赚点儿外快。一天她打电话给我说:“周华,我这儿有个很小的笔译的活儿,才130澳元。你们愿意接吗?”

我说:“当然愿意了。”

她说:“那你星期天到我家来取吧。”

她家住在莱恩湾,离我当时住的地方挺远,乘公交车非常不方便。可她并不知道我的车已经撞坏了,我又没好意思告诉她。所以,我就选择乘坐公共汽车。但是我并不知道,星期天只有一班私营的公共汽车走这个线路,而且每小时才来一趟。我从未坐过这路车。在车站等了好半天后,好不容易上了车,可司机说,这车只到卓姆茵大桥的另一端就不走了。这样,我就得靠两只脚步行了。平时开车不觉得,可走路大约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她家。我一路连走带跑,唱着歌,并欣赏着沿途的景色。知道将要得到130澳元的翻译活儿,我心里还是挺高兴,没有感到委屈。可毕竟以车代步惯了,真的跑起来,还是觉得路够远的。但令我高兴的是,我竟然有机会走过卓姆茵大桥。这是一座拱式桥,是靠近悉尼港湾的著名大桥之一。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漫步这座大桥。远处的港湾美景和悉尼大桥、歌剧院和整个悉尼城景尽收眼底。这也更让我增加了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江静枝听说我是走着来的,简直不敢相信。她对我说:“周华,我见过许多中国来的人,过去曾是医生、政府官员、艺术家,等等。他们经常有许多抱怨。他们总说,我曾经是这个那个,可现在却是这样一个状况。”

她问我:“为什么你和小叶从来不像他们那样,患得患失呢?”

我对她说:“来之前,我们已经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从零做起。我曾经是外交官,可现在已经不是了,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她被我感动了。她用她的宝马735把我送回家,只用了15分钟。坐在舒适豪华的宝马车上,我心里充满感激。

那段时间,我和小叶经常探讨:“我们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呢?”答案是自由自在的生活。什么是自由自在的生活?我们怎么定义它呢?那就是,有钱,同时有时间,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多少钱才能给我们这种自由的生活呢?”其实,和我在中国的收入相比,130澳元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很多的了。我当时脱口而出:“一年应该赚100万。”我们当时想得很简单,也就是能够开自己想开的车,住自己想住的房子,去自己想去玩的地方。我们于是作了一个决定: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把钱的问题完全解决。我们立志每年要赚100万澳元!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和妻子达成了一致:只要是合法并且合乎情理的事情,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去做!无论有怎样的艰辛,我们都应该去忍耐,不惜付出各种代价。过去我曾经确立过许多目标。目标一旦确定了,我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它。我们作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

在保险公司工作的第三周,我成为全公司业务完成量最多的员工,收入也达到1600澳元左右。每个星期五,我们都有一个销售会议,总经理在会上展示我的支票,以激励新人。对于我来说,那是很多的钱。领到支票后,我高兴地将它送到联邦银行,存起来。做这个工作我们没有底薪,只拿佣金。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知道,有的人会工作一星期由于没有业绩,而没有任何收入。我简直不能理解,竟会有人允许自己工作一星期,却没有任何结果。

我从来没想到,我会有销售才能。但如果我自己相信一件事情,我就能够说服别人。也许,这同我喜欢人有关。我天生就认为,世界上的人都是好人。到了保险公司以后,由于什么都不懂,经理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从不打任何折扣。刚开始,我的经理说:“你必须向你的朋友去推销。既然这是个好产品,为什么不先告诉你的朋友?”那时,我只有几个朋友,其中四位都从我这儿买了保险。第二个星期,当我收到我的第一张佣金支票时,经理就对我说:“假如你真相信保险的重要,你自己也应该买一份。要想成功,你必须相信自己的产品!”于是,我自己也买了一份保险,小叶也买了一份。现在,我已经用尽了所有的资源 我自己、我的妻子,还有我的朋友们。我没有其他可推销的准客户了。

我的经理给了我一箱“顽固客”或叫“等待者”的名单。没有人能够卖保险给这些人。他们既不感兴趣,也不相信保险。经理说:“我知道,这只箱子里面有可销售的人。这是个小金矿,用 数字游戏 可以把他们都挖出来。我要是你,我会一一给他们打电话。”其他保险顾问可能都比我聪明,他们可以找到其他的方法去见客人,但我没有选择。经理常对其他销售人员说:“你们看约瑟夫(我的英文名字)!他随时都在打电话,就好像电话长到了他的耳朵上。”当其他保险顾问在咖啡机旁休息、闲聊、互相抱怨的时候,我一直都在打电话,邀约下一个客户。又过了一个星期后,我卖了五单保险,赚了5600澳元的佣金。客户中有的是新的,有些是老客户介绍的。5600澳元对我来讲,真是一个大数目。同时,我意识到,我真的可以控制自己的收入。我赶紧去查茨伍德的联邦银行,把它存了一个定期。

我在保险公司时的经理有许多年的保险销售经验。我对他说:“我想成为这里最好的销售员。请告诉我该怎么做。”由于我认识的人很少,刚起步时很难。经理给了我一套行动计划。第一,要建立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圈子。他帮我起草了一封信,专门针对中国社区那些年轻专业人士,如医生、会计、牙医、律师、电脑程序师等。我到华人黄页上把这些专业人士的名字抄下来,发信给他们,然后打电话跟进。经理说:“联系所有跟人打交道的人,如会计、律师、医生、牙医和移民代理,同他们约定见面,然后用你的保险产品给他们的客人提供增值服务。但由于这种方法不能立竿见影,你还要给其他陌生人打一些电话,以便能马上找到推销对象。”

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到市政厅买一份选民册。电话白页上有很多中国人的名字,但都是按姓氏排列的,只有姓,没有名字,而且并非来自同一个区。而在选民册上,不但有每个人的全名,还是按他们所住的区一一排列的。这样,你就可以一个区一个区地突破。但选民册也有一个问题,上面虽然有名字,却没有电话号码。所以,我就用白天的时间把白页和选民册上的名字对起来,把白页上的电话号码抄到选民册上。每个星期找出两百个人名和电话号码,然后在星期天的下午到公司来打电话,晚饭前同他们电话邀约。如此一来,每个星期天下午一到三点左右,我都会有一种怪异的感觉:“又要到办公室去打那些陌生电话了!”我并不喜欢去打这些电话,但是我必须强迫自己往前走,因为我下周必须约到人见面。我每周至少打两百个电话。我的经理总说:“不要在意对方拒绝你。这是个数字游戏。你只要打这两百个电话,肯定能约出好几个准客户来。”我的确遇到了很多的拒绝。但每星期日晚上,我都能确定下五到七个约会,有时甚至是十个。见的人多了,销售业绩也就开始增加了。一些年轻的专业人士不仅给我推荐客户,不少人自己也成了我的保险客户。

有一个移民中介叫约翰·林汉,开过悉尼最大的移民中介公司。我们约好在他家里见面,可到了他家时,他不在家。我足足等了两个小时,他才回来。可能被我的耐心所打动,他把三千个客户的名单全都给了我,但是有个条件。

他说:“我可以把这些名单给你!但你得帮我给每人发封信,通知他们我新的办公地址。你要把信分别翻译成中文、印度尼西亚文和菲律宾文。”

于是,我先把信译成中文,再去翻译公司花钱,请他们把信翻译成印度尼西亚文和菲律宾文。一周以后,我去邮局寄出三千封信给约翰的客户。

虽然这样做需要花钱,还需要花上很多时间,可他给了我潜在客户的名单。我因此觉得,这一切都非常值得去做。

我不怕麻烦,将三千封信寄出这件事,让约翰非常感动。后来,他经常推荐客户给我。他们之中有些人并不适合买保险,有些是既没钱也无永久居留权的难民,还有些是非法移民。但我既然渴望成功,便没有资格挑挑拣拣。给陌生人打电话是非常困难的。我生性腼腆。以前见到生人,甚至会本能地把头低下,不愿正视对方。但为了成功,我不能拿天生的弱点做借口!有一次,我给约翰介绍我的人打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位女士,告诉我说,我要找的那个人搬走了。我本想就此放弃,可这位女士问我,是否愿意要那个人的新号码。我一看她挺热情的,就想,反正我也不认识那个人,可这位女士挺友好的,不如问问她,是否对保险感兴趣。

卖保险是一个数字游戏,所以我说:“我们公司最近推出一个新的保险储蓄计划,本周在您所住的区进行推广。您是否有兴趣了解一下有关信息?”

她说:“好啊!”

她竟然感兴趣!我很兴奋,庆幸自己多问了一句。我去她家拜访了她,发现她是一个有三个孩子的单亲妈妈。我们谈得很融洽,她为三个孩子每人买了一份教育储蓄保险。而后,我问她,是否有朋友会像她一样对这个保险有兴趣。结果,她又为我推荐了六个人。全都是和她一样的单亲母亲。

由此可见,多问上一个问题,或者在其他方面比别的推销员多做哪怕一点点,都有可能对创造销售佳绩有所帮助。渐渐地,我得到的推荐客户越来越多。一年之内,我就成为我们分部个人保险销售业绩的第一名。

我学到的经验之一就是,一定要追随成功的人。经理说:“你显然很想取得成功,那就让我告诉你该怎么做吧。”他指着那些正在各自的办公室里工作的高级代理们说:“他们已经在这个行业干了二十五年了,每年可以挣几十万。你要注意观察他们是怎么做的,然后模仿他们的做法。”他说:“每当你遇到困难或绝望时,每当你面临挑战时,你就邀请他们中的一个去喝咖啡或是吃午餐。我保证,每次同他们交谈之后,你会感觉更好,还能学到新东西。”然后,他又指一指另一些人,说:“这些人销售业绩极差,甚至入不敷出。他们每五分钟就聚在咖啡机旁,一边喝咖啡,一边抱怨保险行业太难,为什么挣不到钱。他们这些人太懒,千万不要学他们。”

我问我自己:“为什么有些人没有结果?”我知道,我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毫无保留地按照经理教我的方法去做。我从没做过销售,所以我必须跟随在这方面有结果的人。我没有权利抱怨,更没有权利偷懒。否则,我就不可能获得结果。

俗话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我们在澳洲打拼的第一年,我的目标是把西格玛换成一辆二手奔驰,比如1983年款的S系。我在路上常看到这款车,早就梦想着要买一辆。1992年初,我们钟爱的西格玛在正常行驶一年后,终于因滤油器堵塞,在小叶回家的路上抛锚了。

小叶和我不得不商量换车的事。她说:“奥迪80怎么样呀?那辆车看上去不错!” 我差点儿吓晕了。那可要35000澳币呀!她说:“什么,我们连辆奥迪都买不起吗?”

我说:“当然买得起了!”我生平最不喜欢“买不起”这三个字。以前小叶一说“买不起”,我就说:“我们当然买得起了!只是暂时还没攒够钱呢。”

从我们相爱以来,小叶一直信任我和我的能力。我很想为她多做点儿什么。我们这时有几万澳元存款,我的收入也很不错。

但这时,我又有了另外一个想法:与其花35000买辆奥迪,还不如再多花一点儿,买辆宝马318呢!于是,我们马上给几家宝马车行打电话,看哪一家能给我们最好的价钱。一周之后,我们到坎特伯雷区的宝马车行提取了我们生平第一辆全新宝马轿车!当我每天驾驶着我们第一辆全新宝马车,经过悉尼的大街小巷时,我感到非常快乐。

此后不久,我回到原来工作的比萨店,去看我以前的同事 那些给我最小、最远订单的人。当我把价值48000澳元的全新宝马停在店门口时,他们不敢相信,这位当初被他们欺负,甚至被他们笑话的近30岁的中国人,竟在十二个月后发生了近乎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在我心里,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我们决定去买我们自己的房子。由于把原来攒下的钱都用来买宝马了,银行所余不多了。幸亏有朋友借给我们一些,再加上银行贷款,我们在悉尼北部小叶工作地附近一个叫俄明顿的住区,买下了一套价值175000澳元的三室一厅的别墅。那时,许多中国移民顶多花七八万澳币买房,而且是在悉尼远郊如利物浦、通佳比或七山比较偏远的地方。我的朋友不相信,我们花了他们一倍的钱买下了我们第一套房子。那年,我还花3000澳元买了一个手机。当时手机叫大哥大,很稀罕。有的朋友见我拿着手机,就说:“周华竟然有大哥大了!”虽然那款手机当时是世界上最小的,仅重三百克,但样子还是挺像砖头的。当时,手机技术尚不发达,短信还没有问世。

我记得,几位澳洲朋友来参观我们的房子,看到我们的汽车时,都很惊讶,我们这么快就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而且是辆宝马!仅仅经过十八个月,我们已经买了一栋别墅、一辆新的宝马、一部手机和一台电脑。他们自豪地把我们的故事告诉了所有他们认识的朋友。

而对我来说,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在中国成长过程中学到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澳洲社会为我们提供的这种可能性。我们还有更大、更远的目标。我们新的奋斗才刚刚开始。

篇6: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励志文章

创业,需要多少启动资金?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你可能不会相信,只有1元钱,照样可以成功创业,还狂赚20万!

没钱上大学提前创业

虽然父亲卖了一辈子的烤包子,年少的马木提却并不怎么喜欢这个行当。在他的眼里,以后能上大学,毕业后能有一份干干净净“体面”的工作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1992年,高中毕业的马木提带着没钱上大学的遗憾到上海寻求发展。由于没有一技之长,马木提想找一份“体面”工作的梦想再一次被搁浅。迫不得已他只好卖起了家乡的传统小吃——烤羊肉串儿。没想到生意还不错,马木提的经济状况很快有了好转。后来,他听朋友说,在青海卖烤包子很挣钱,于是又揣着卖烤肉积攒下来的几千元钱来到了青海。

创业起点:烤包子赚得第一桶金

找店面、找帮手,马木提的烤包子店开张了。然而,刚开始时生意并不好。苦恼之余,马木提给父亲挂了电话。父亲在电话里将家传的烤包子技艺教给了他。

按照父亲传授的技艺烤出来的包子果然味道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快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购买,生意一下子火了。仅仅两年的时间,马木提就挣到了十几万元,这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得益于父亲传统技艺的指导,马木提的烤包子生意蒸蒸日上。,他参加广交会并取得了辉煌战绩——7狂挣20万人民币。至今,马木提说起那次参会经历,还有些沾沾自喜。“没有想到,新疆的烤包子和烤羊肉串儿那么受内地人及外国人欢迎!”无疑,在那次广交会上,马木提的烤包子展位是最汇聚人气之地,他也是最大的赢家之一。这个时候马木提才明白,原来烤包子也可以带来如此丰厚的回报。

挫败:几次生意赔了老本

好景不长,马木提在青海的店面被拆迁,他不安分的头脑又活泛起来。马木提回到新疆,听说卖服装很挣钱,他就与别人一起去义乌进了价值6 余元的服装,拿到乌市商贸城去卖。没想到,由于进货渠道不熟,他拿的服装比别的服装批发商的贵了很多,转眼6余元人民币就全“砸”了进去。

不甘心的马木提又尝试着想做别的生意,没想到,这次投资比上次输得更惨。转眼间,辛辛苦苦卖烤包子挣来的钱又打了水漂。后来,马木提又去广州拿二手手机回乌市卖。其结果是卖烤包子的十几万元积蓄让他“开小差”干的几个生意赔了个精光。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

遭受挫折的马木提在艰难的思索后,最终还是决定在原来跌倒的地方重新创业。“马木提特色烤包子店”在乌市繁华路段中山路开业了。生意红火,一年后由于店面被拆迁,他又重新选址迁到了西北路银都大酒店对面的公交车站。生意异乎寻常得好,每天来买烤包子的人在店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这时,有些顾客开始报怨:“为什么不多开几家分店呢?”一些远道而来的顾客无意间的话也给了马木提一些提醒:“如果开一家分店生意肯定火。”

于是,马木提开始有了开分店的想法。如今,马木提已开了四家连锁店。生意一家比一家火爆。生意大了,马木提还有了自己的加工房,每天所卖的包子都是在加工房加工。 此时,渐渐成熟的马木提对经营也有了新的认识。 越走越顺的马木提渐渐有了将“马木提特色烤包子”做成特色品牌的想法。“我要把烤包子生意做大做强,不仅维吾尔族人吃,各民族的人都能吃,还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马木提注册了“马木提特色烤包子”商标。

如今的马木提已彻底改变了“烤包子难登大雅之堂”的想法。他对自己的烤包子店未来的经营方向与发展远景也有着美好的遐想。马木提的目标是将“马木提特色烤包子”做成像西式快餐品牌肯德基、麦当劳那样的人尽皆知的大品牌。“有明亮、干净的营业大厅,把原始的土炉子烧烤改为现代化烤箱烘烤。”马木提这样思索着。

为梦想不断尝试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马木提已开始尝试着用烤箱来烤包子,并力求保持原味。他还跑到好家乡、家乐福等人流量较大的超市实地观察。然而,由于用烤箱来烤包子的成本较大,他又不能将炉子搬进超市,这个想法目前还无法实施。

在马木提的创业故事里,有一个几乎致命的硬伤,他的创业梦想也差点因此全线溃败。

年少时的马木提就有这样一个观念:希望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至少不能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围着烤包子的炉子转——“烤包子怎么能是我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呢?”我想,那时的马木提一定对烤包子不屑一顾,因此,才有了他“迫不得已”子承父业,又三番五次想“跳槽”的经历。

马木提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在创业的道路上左顾右盼,总希望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事业。我能理解他年少的轻狂与叛逆,因为每个人都要从人生的那个阶段走过,虽然充满了青涩,但它总是一份对懵懂世界的一个最初的体验。

看着碗里的还想着锅里的.

然而,马木提的问题是,由于观念之篱的阻隔,他总是“看着碗里的还想着锅里的”,对自己的事业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在他的意识里,烤包子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虽然他是闻着父辈烤包子的清香长大的,父母也正是靠着烤包子带来的微薄收入才得以将他们兄弟姐妹七人抚育成人,但他就是难以接受这个行当。

悟到了“真经”

幸运的是,这个观念上的错位,虽然让马木提吃尽了苦头,但最终却使他悟到了“真经”。对于创业者来说,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晚的只能是盲目创业的思维意识。方向对了,创业的步伐才会越走越顺。

篇7:给创业者的励志文章

我高二就在创业了。办校刊,拉赞助,学校外面租房子,开书店,仿佛是懂事完了,吊炸天了,那时候脑壳里就只有创业两个字,谁的话我都不听,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我觉得爹妈啊,周围的人啊一天到晚循规蹈矩都太没有意思了,觉得大家都蠢。

那时候,在我们自己办的刊物上,我创造了植入赞助加活动的模式,在书店上,我创造了循环会员制,短时期内都相当的成功,我就算着,一年12期,一期48个铜版纸彩印页面分为24篇内容,找24个赞助商从与学生相关的,餐饮,娱乐,运动,动漫,影视,服装等所有角度植入广告,一家给5000就是120K,印刷成本我用10000,每期赚十多万,另外我杂志还要卖,一期5000册一本5块,还有25000,一年下来上百万。想得美得很,事实上刚刚开始操作的时候,确实有得赚。

我第一次去印刷厂的时候,自己大概才17岁,穿着个西装,叼着根烟(根本不会抽)给老板砍价钱,还好当时遇到的印刷厂厂长人好,基本上没坑我。当时穿着校服到处去拉赞助,中午休息1小时,我骑着车从城东穿到城西,我的同学在复习,写作业,我就在社会上超。

我现在印象都很清楚,当时有一家台湾奶茶店给我们赞助了一千张会员卡,五万多块钱的代金券。那个奶茶店里帮我找他们市场部要赞助的店长姓张,我叫她张姐,是个朴实厚道,通情达理,勤快干练的二三十岁的姐姐。虽然是我找她要钱,但是看起来却好像是她很乐于帮我们,每次她看到我都很亲切,对我都很好。后来我才知道,张姐家里条件一般,很早就出来打工挣钱了,虽然通过自己努力做到了店长这一步,但是很想读书,很羡慕读书人,所以看到我们这些学生,她感情上非常亲近。

后来我在学校外头开了一家书吧,可以借书,借碟,动漫等。店上有个铁筒,每天我下课直接去筒里拿钱就是几百几百。每家企业给我们每一季杂志的赞助是五六千到一两万。吊炸天了。一天到晚我就活在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大家羡慕,怀疑,审视,议论的眼光中。

那时候我满口都是自己可以兼顾得过来,实际上却满脑子都是经营,每天处理不完自己根本处理不了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那时候,爸爸妈妈操碎了心,家里亲人操碎了心。

我看到人说我这个模式好,说我有头脑的。我只有呵呵。第一,校刊是没有刊号的,没有刊号的玩意儿,敢发行,敢卖,那都是擦边球,要是当时我成年了,要是当时学校没有看在我幼稚,出面保护我,我可能早就被告得来倾家荡产。其次企业给赞助不过是看我是某某名校的学生,等我出了学校,上了社会,就再也什么都不是,到时候鬼来理你。

果然,最后我高考就完蛋了。

我永远记得那一段我人生里最晦暗,最惨淡的时光,在那最不济的时日里,我干过在模型店给小孩子做玩具的活,做兵人,粘好,上油漆,一个兵人我收15块,一天我刷四个,赚60块,可以买杯水,买盘饺子。早上就去泡着,一直泡到模型店关门。那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个拉着幌子在外面算命的,今天抓到一个顾客就吃一天,抓不到就浪费一天。

我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就是过一天,算一天,混一天,是一天。后来因为手艺好,遇到了贵人,开始做微缩水线船,当我技术成熟以后,一天可以做一条,一条可以收100劳务费,当初做那个的还不多,最贵的一条可以收多。有一段时间,我做了一百多条船,赚了一两万,可是我总会想,然后呢?然后我这辈子就准备靠着这一个贵人这样一直下去,把这个当成谋生技能和生活门路么?

篇8:杨胤:从投资人到创业者

不去做怎么知道自己能做多大?

早在轻松筹创立之初,杨胤就已作为天使投资人参与进来,那时候这个团队做的还是传统的众筹。杨胤与原有团队经过反复的讨论与碰撞,发现了中国市场有别于欧美市场的独特性。美国是一个信用社会,有很好的信用体系保障。而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好的背书,是没有信任可言的。此外,美国是移民社会,有帮助陌生人的传统,对于陌生人的资助他们是习惯的。而中国是亲友关系更密切,中国最早的众筹是修祠堂,很多人会抱着寻根的想法,无论离得多远都会一起来做这件事。

轻松筹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以微信等社交平台作为切入点,从社交网络开始做起。这样在一开始,轻松筹就有了一种信用体系。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这个团队做的产品开始真正地打动杨胤。

杨胤在看重轻松筹团队的技术与产品的同时,也发现这个团队缺乏专业的市场推广及宣传管理人员。她认为轻松筹对于自己来说或许是一个转型的机会。

“轻松筹”的概念指的是相对轻量的众筹项目,目前在轻松筹的平台上既有支援白血病患者、微电影这样的公益项目,也有传统工艺品的传播。未来,轻松筹也会考虑一些相对较大的项目。正如杨胤所说:“每一个行业都有众筹的需求,所以我们并不选择项目,只是提供一个众筹的开放平台。”

回想第一次创业,杨胤坦言,那时候只是几个同学聚在一起,利用自己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专长做了一件当时比较热门的事情。虽然也经常有投资人主动找上门,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他们往往会高估或者低估自己,导致在关键节点上没有把握好,最终结果不佳。然而幸运的是,他们在互联网泡沫来临前的一个月达成了收购交易。

在经历了第一次创业和十几年职业经理人的历练后,这一次无论是对市场容量的判断,还是在团队组建以及资源整合上,杨胤都更为笃定。在决定做“轻松筹”时,杨胤曾与熊晓鸽、周全等投资人讨论过,大家都没有怀疑过这个项目的可行性,只是觉得杨胤要辞去IDG的副总裁来做一个小的创业公司,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杨胤则认为这次创业是自己人生下半场的开始,她说,不去做怎么知道自己能做多大!

向年轻人学习

从高档办公室到普通创业园区,从IDG China的副总裁到一家几十人创业团队的老板,这些落差对于杨胤来说都不算什么,最大的落差是她曾经引以为傲的经验到了新的领域“没用了”。

移动互联网的变化可谓瞬息万变,85后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切合于互联网的发展,而杨胤做了十几年的职业经理人,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人脉,也习惯了用自己的经验来衡量一些事情。

但当她真正进入到移动互联网这个行业的时候,发现世界每天都在改变,那些她原本认为“文理不通”的文案,却更适合现在的受众群体。她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新兴的市场,强迫自己向年轻人学习。她开始试着“放”:放空自己,让自己丢下以前拥有的惯性思维;同样也学着放手让年轻人去做。在她看来,要解决自己与年轻团队存在的代沟,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判断权交给他们。

杨胤认为自己在最初创业的时候是一个非典型性的女性创业者。理性的思维方式,旺盛的精力,果断的做事方法,这些并没有让她与男性创业者和管理者有太多的区别。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历练,在管理团队时她开始发挥女性如水的作用。她把自己比喻为团队中的“水”,是因为水可以让各个部门的土壤更好地粘合在一起,让他们在一个相对自由又可以融合的舒服状态下工作,避免了很多男性之间硬碰硬带来的伤害。而且她认为女性更有韧性,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有女性创业者的团队,反而更容易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度过寒冬,坚持下来。

除了是一个事业型的女性,杨胤更重要的身份还是一个母亲。她把家庭和工作一样排在自己的日程上。无论前一天几点睡,她每天早上6:45跟孩子一起起床,给她做早饭,每天晚上7点到9点这个时间段一定留给孩子。她说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这是孩子和家长的缘分,不可以被剥夺。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杨胤因为上海世博会的原因要到上海公干两年,便毅然把女儿转到了上海的幼儿园。无论多累,把女儿带在身边是她所坚持的。

“努力寻找幸福,是认真过完这一生很重要的事情。”杨胤说,她希望自己可以很优雅地老去。

Q&A

Q:你觉得工作第一还是生活第一?

A:平衡好工作和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先后之分。对于我来说,工作和生活都是事业。

Q:你觉得制约你进一步发展的可能的瓶颈是什么?如何提升自己?

A:学会把自己放空去学习新的东西,对于以前稍有成就的人来说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但是当我进入到这个行业,发现世界改变得太多,我需要重新审视,不能用固有的眼光去看这个新兴的市场。必须放空自己,从新的角度去看,觉得自己不契合就放,然后向小孩子学习。因为在这方面你不是前辈,你是OUT的人。

Q:更喜欢搭档男性还是女性?倾向于组建什么风格的团队?

A:没有太多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在我的团队中的确是男性会多一些。男性和女性的领导人要达成一个默契和合作是比男性与男性之间更为容易的,少了一些竞争与更为强烈的碰撞。我觉得在一个男性的团队中女性领导者可以很好地起到平衡和粘合的作用。

Q:创业过程中是如何克服所谓“女性的弱点”的?

A:目前来说还没有遇到来自这方面的困扰,因为在早年的创业和工作中无论做事的方式还是精力上都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未来,精力会是一个可以预见的问题,毕竟无法永远精力旺盛。正面地面对这一问题,想明白后要做的就是“抓大方向”,然后与员工之间相互“信任”。此外,女性也存在爆发力不够的问题,虽然在过冬时能够“忍”,但夏天时也往往裹足不前。这是双面的。可在这个时代坚持下来是胜利的第一步。

篇9:精选创业励志文章

据说90%的人第一次创业都会失败,在这个被外人看起来是“瞎折腾”的过程中,创业者失去金钱、失去时间甚至还可能失去爱情。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开始第一次创业?

道理很简单,没有第一次失败的创业,就不会有后来的商业集团。没有第一块不起眼的砖头,就没有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

在给公司新人做培训的时候,我通常会说下面这样的话。“没有人会把一个项目做一辈子,大多数人是通过几次创业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马云从翻译公司到阿里黄页再到淘宝,比如刘强东从开餐馆到中关村卖硬件到京东多媒体再到京东商城,比如王兴从校内网到饭否网再到美团网。”

“你们现在和我一起创业一起努力,但你们中的大多数肯定会慢慢离开,也许是半年,也许是三年五年,你们会加入其他公司,会在合适的时候自己创业,会出国甚至会定居国外,会结婚以及生儿育女,会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在这段一起往前走的路上,如果你们认可了我,那么衡量自己的工作时,你不需要考虑KPI,不用考虑销售业绩,你只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老大要第二次创业,他会选择我吗?哪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我想表达的是,如果知道第一次创业一定会失败,我会如何看待这个事情,以及第一次创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如果第一次创业注定失败,为什么还要开始第一次创业?

1,为第二次创业找合伙人

做的项目虽然不同,但每一段创业路都是同样的艰辛,任何创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决定一个项目成长的关键因素除了项目自身的商业模式和想象空间,还有就是人,也就是谁在操盘这个项目。同样做团购,美团活下来了。同样做自营电商,京东越来越强大。

第一次创业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和遇到合适的有缘人,这些人与你志同道合,这些人彼此欣赏、彼此能力互补。在第一段创业路上,也许他们是你的普通员工,或仅仅只是你的一个销售员。但如果你们彼此信任、彼此认可,在第二次创业的时候,他们就会成为你的合伙人。

对我自己而言,“不停观察、寻找合适的人”是第一次创业里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会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如果未来我要开始第二次创业,我现在团队中的人谁会继续跟着我拼命?我会选择哪几个做我的合伙人?

因为不断思考这个问题,我会留意他们的工作方式、会对比他们的工作态度,是否有事业企图心?是否足够踏实认真?是否具备比较长远的眼光?我以自己为人处事的标准要求他们培训他们选拔他们,从中寻找未来可以托付信任的伙伴。

2,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短板

创始人是项目的天花板,一个牛逼的老大会才能带着团队走的更远。那么“发现自己的缺点、不断强大自己”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一次创业中,我们意识到自己可能因为管理不善导致团队流失严重、我们可能发现预算没有做好导致公司最后无钱可花,或者哪怕是一些小事情,你可能经常更换公司logo,这带来了很多小问题,让你意识到logo的重要性以及想到下次开始创业之前就把新项目的logo完全确定。这些都是成长。

其他诸如工商变更、社保个税等等小问题,甚至是租办公室、招聘遇到的坑,在第二次都不踩了。这些小的积累会让你下一次创业更加顺心顺手,不再手忙脚乱。

人的弱点和短板有些体现在生活上,有些反应在工作上。工作上的弱点,我们通过第一次创业中遇到的大事小事去发现它们,反思如何自己如何可以做的更好,反思自己如何扬长避短。

3,建立必要的人脉资源

创业无非就是资源变现,在第一次创业之前,你可能一无所有,你出身草根,没有资本支持,不认识一个投资人,甚至没有合伙人。但经过你的努力,你的项目得到了投资人的认可,投资人给你介绍了新朋友。每个行业都是“三六九等”、“人以群分”,你的努力让你在创业圈的地位不断提高,创业圈中的资源和人脉越来越丰富,在第二次创业开始时,这会给你带来很多帮助。

为什么不提行业资源,因为大多数人第二次创业时和第一次创业领域都不一样。比如马云的翻译社和支付公司,比如刘强东的餐馆和电商平台。

我在第一次创业过程中,会特别有意识的注意人脉关系的建立。“散财聚人,聚财人散”,这个道理提醒我们,与人相处没有什么高明的方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给人好处、多让自己吃亏。

希鸥网组织线下活动时,来的都是企业主和创业者,我便经常会主动问一些以企业用户为主的公司CEO,问看他们是否愿意在活动现场放个宣传资料。是的,他们肯定愿意。那这样几次之后,我和他们的CEO就成了朋友。

4, 形成商业意识和商业敏感度

你可能已经发现,每个成功企业家在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都会总结出不一样的道理。就好比你问两个同班同学,你们英语是怎么学的,怎么成绩这么好?他们两个会说出自己不同的学习方法。但他们的回答里会共同提到“英语语感很重要”。语感?很抽象对吧。

这和创业做生意一样,项目为什么成功?企业家们也很难说出标准的通用的统一的答案。但他们会告诉你“得有商业意识,要敏感”。商业意识?敏感?很抽象。是的,和其他事情一样,谁也不是天生的创业者,不过也是个熟能生巧的活儿。

有人会问,有些人是创业非常很厉害,看起来是就是天生的。其实他们不过是提前做了功课。以我个人为例,此前也没有带过团队、也没有创业经历,但确实把希鸥网从0到1做起来了,而且得到了业界和投资人的认可。经验从哪来的呢?蜗居的,可能是思考的多一些。

比如吃饭的时候我会想如果这家店让我经营,我会如何设计装修、如何留住客户增加复购、员工岗位如何分配。

比如看到一个路口有两家酒店,会推测哪家的入住率更高以及至少说出来三个主要原因。

比如和之前的公司领导相处时,会留意他如何管理人、如何分配时间。

比如在上一家大型公司工作时,会注意公司是怎么建立企业文化的、是如何对新人做系统培训的。

五花八门的想象,天马行空的猜测。不断拷问自己,不断逼自己主动思考,就会发现商业敏感度不知不觉的建立起来了。

第一次创业很重要,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我用心对待这次经历,它一定是最为好的商业指导老师。谁敢说马云开翻译公司时积累的经验没有用到支付宝上?谁敢说刘强东开餐馆时的经验没有用到京东白条?

创业是建立社会存在感的基础,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有一次创业经历,不一定非得自己创业一个新项目并投身之中,但至少应该加入一个创业团队,感受这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团队如何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打动用户并实现一个伟大的理想。如果你经历过,这会是非常值得回忆的体验。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以上这套逻辑不适合投机取巧的创业者。看到做团购比较火,就拉队伍做团购。看到O2O比较受资本关注,就开始做商业计划书进军O2O。一直关注风口,也只活在风口上。这种创业者最可悲,也注定到头来一事无成。

毕竟,让你飞的更高,不是取决于风,而是取决于你的翅膀和你的坚强。

再补充一句,如果第一次创业失败之后,你没有抱头痛哭,或者你毫无痛感。那劝你以后也不要再创业了,因为肯定会继续失败。

励志文章2:创业要成功,就必须超越,逃脱不是选择!

刚到硅谷的那几年,我屡屡有出来单干的念头。行业动荡,公司动荡,人事变动频繁,三年间光顶头上司就换了5个。每次人事变动,都得从头开始;磨合期没过,又是新的人事变动。出来单干,不是因为有多么热衷创业,而是想逃脱。逃脱频频的变动,逃脱让人不安的环境。

后来想开了。逃脱不是解脱,创业也不是。不确定性到处都是,约束也是。

企业家看上去是自己的老板,其实也是处处受制,而且约束更多。我的供应商中,有大到几十亿美金的大公司,有一年做个几十万美元的小公司。他们的头儿都很难做,外面要受客户的气,内部受董事会的制约,员工离职或不尽职,都很头痛。

如果是上市公司,年报季报时,还得看华尔街、投资人的脸色。政府的法规条例又是一层。竞争对手、供应商,都不会让他们的日子好过。该发工资了,资金周转不灵,没经历过的人恐怕难以体会到个中滋味。

企业家,看似风光,其实大多时候是在为养活员工和各种开支而存在。看上去最自由的位子,约束往往最多,压力最大,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如果你受不了工作中的压力、制约,创业不是归宿,你也不会因此解脱。创业看上去是给自己干,其实是光环掩盖了艰辛,不在其中,没法知道。如果你没法在大公司里成功,你八成也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因为那些约束,不管走到哪里都存在。要成功,就必须超越。逃脱不是选择。

其实突破约束就是积累经验的过程。经验无法替代。你可以看别人过关斩将,但不是亲身体验,你总隔着那么一层。生活上也罢,职业上也罢,该过的关总得过,该受的磨难总得受。跨越后,人变得更强壮;跨不过,这就是人生的一道坎。抱着“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念头,突破约束,才是正道。

励志文章3:创业从闯荡开始,换个环境找机会

一个人在周围是看不到生意的,必须到另外一个环境中去,你要很敏感。有人到陕西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农村到处都有文物。当地人养猪用的槽,原来是放在汉墓前的白玉石上的,一卖就值四五十万元。当地人养一辈子猪,也不可能赚这么多钱。有见识的人,才能看出它的价值。

很多时候,天天看着一个东西,既看不出机会,也看不出毛病。但是,见识能够带来机会。

海信电视机将以前的14英寸彩电生产线移到南边生产,然后卖给非洲人。到了当地,人家说这个产品太高端,他们喜欢9英寸黑白电视。非洲的住房,只有十几平方米大。这个小窝里,还有狗窝、鸡窝、羊窝,中间才是一小块人窝。不管家里多少个孩子,都住在一个窝里。

本来就不大的地方,放一台14英寸彩电,显得局促;而且彩色太晃眼。

所以,海信开始专门生产9英寸黑白电视机,出口非洲。

很多中国公司现在去非洲拓展市场,如华为、中信。他们的员工,如果愿意到非洲服务三年,给国内的三倍薪水,但中国员工谁都不去。作为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到上海、杭州工作,起薪是不高的。所以说,我们可以把握的机会有很多。

有人说,华人在非洲不安全。其实这个概率是非常低的。为什么我们会有错觉呢?因为一旦有什么事故,都是全球报道。

温州人听说别人不去,立刻兴奋了:“好啊,我们去。别人都不去,我们正好做生意。”他们跟一般人不一样。就像炒股,一般来说,股市低迷,大家都不炒。其实,正因为股市低迷,才应该去炒。别人不进而你进,等将来股价涨上来的时侯,人家进的时候你就抛,这才是挣钱的方法。

为什么浙江人连农民都会做生意呢?很简单,就是走四方。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浙江人。走着走着,他就会发现,这个地方好像缺什么东西,把其他地方的东西搬来卖。至于他懂不懂英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当地语言,那是不重要的。

有一个浙江人,跑到我的老家,做打火机生意。此前,他是做开关的,他发现做打火机赚的钱比做开关多。他到我们市里一看。发现道路比较复杂,红灯绿灯比较少。这是一个好买卖。他本来要开打火机厂,现在,准备搞红绿灯企业。他投了800万元,第一年就赚万元。他到处走、到处看,看到什么机会就做什么。

全世界最有见识的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以色列。一个以色列人在32岁的时侯,平均每个人去过12个国家。有的同学,如果暑假三个月没有去实习,也没有去创业,建议你去旅行。有一个小伙子到其他国家游学,做了一个网站,专门找名人签名,放在网上卖。他一边在加州大学读书,一边做网站,每年能赚十几万美元,把学费解决了。

你想想,他找名人签名,多半是有热情的人。一个人的交际圈子里,要有一些有热情的朋友,他们会为一件事情去狂热、去折腾,这种人是很励志的。

我们当中只有很少人会去闯荡,其中就有潜在的创业成功者。今天,年轻入已经被养得没有骨气、勇气与豪气,基本上是小猫性格,所以,他们说的创业想法,多半是梦呓,梦呓加忽悠,就是现在所谓的“创业热”。

今天,还有一些人可能会去闯荡,一是冲动之下而去的,大多数的情况是,冲动之后,再也冲不动了:二是少数混不下去的人没办法,只好闯荡,最后真闯出来了;三是真有自己的追求与爱好,而且及时付诸行动的。

其实,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不是可行,不知道自己以为的机会是不是真的,也不知道自己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创业是一种行动场景,只有在闯荡中才能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不去闯荡,一辈子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闯荡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路,是在行动中寻找自己的机会,琢磨自己赖以依靠的发展方法。这个思路,没有人真正能教你,其他有见识的人能点拨你一下,你也需要闯荡,因为不闯荡的人,开口提问也是不在状态的。

创业就是这样一种游戏,我反对在害死人的封闭场景下,把孩子弄成呆板的人,再去忽悠他们创业。我主张所有的人都呼吁并创造让青少年闯荡的机会,实践、实习、沟通、尝试。然后我们就能得到一种新品种的创业素养,以及真正适合创造的人才。创业从闯荡开始,闯荡从现在开始。

励志文章4:打工十年你为什么还两手空空?

年过三十,大多数人的工作已将近十年,十年是积累的十年,是拼搏的十年。但是猛然回头,曾经的同学们已经差距很大,有的人依旧拿着三四千的工资,安稳的上着班;有的人已经在三四千工资前面加了一个一,辛苦而努力工作;也有的同学已经创业几次,几经失败和收获,依然走在创业的路上。当然,创业者毕竟是少数,也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绝大多数人也像笔者一样是一个打工者。

城市很大,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在这个只许进很难出的围城里,作为打工的你是否有了足够的储备以避免属于你的精彩落幕呢?是你否想过改变呢?

改变:改变自己;帮助他人改变;改变环境。只有改变,才能成就自己。

如果你现在感觉很触动,很现实,不放好好的静下心来好好的想想自己的未来在哪里,自己是愿意拿着两三千,三四千的工资安稳的想这样生活着,还是有自己的理想,社会是残酷的,师哥师姐们用他们的亲身体会告诉了我们,再大的理想会在我们打工安稳的环境生活中给磨灭的!此时的你不防想想:

1、我的理想是什么?

我想很大一部分同学不知道吧,很盲目,其实我也是!

2、我下一个目标在哪里?

当你把第一个想通的时候,这个就是你眼前摆着的问题,是你拟定计划的开始。

3、我有能力做什么?

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但也是一个次要的问题,因为能力是培养的,当你的理想和目标都明确是,只要你坚持不懈的向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走去,能力自然就要得到提高!但现在你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为自己定好目标。

4、我该做什么?

也许你有了自己的目标,也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可是现实往往不能如愿,你不得不上班。因为生存压力逼迫着你,无论工作时繁忙还是清闲,你都得做一些你可能不愿意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工作,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谁叫我们是打工者呢。

为什么打工那么多年还是穷,看看吧!

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愿意做打工仔,为什么你打了那么多年的工还是穷呢?或许连你自己都没有想清楚,看看吧对对你有好处!想富起来的人必看!很多人会认为打工并不是投资,强烈反对这种观念。其实打工才是最大最愚蠢的投资。

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除了我们的青春还有什么更宝贵?

很多人都抱怨我穷,我没钱想做生意又找不到资金。多么的可笑!其实在你身上就有着一座金山(无形资产),只是你不敢承认。宁可埋没也不敢利用。宁可委委屈屈地帮人打工,把你的资产双手拱让给了你的老板。我们试想一下,有谁生下来上天就会送给他一大堆金钱的?

问问李嘉诚吧。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个朋友为什么不去打工?

他的回答很惊人:“说句得罪点,出去打工简直就是愚蠢浪费青春!

为什么你一直是打工仔?因为你安于现状!因为你没有勇气,你天生胆小怕事不敢另择它路!所以你是打工仔!因为你没有勇往直前,没有超越自我的精神!

所以,你还是一个打工仔!你想过了改变你的生活,改变你穷困的命运,但是你没有做!因为你不敢做!你害怕输,你害怕输的一穷再穷!你最后不敢想,还是在打工,所以你还是打工仔!你努力了,你拼搏了,你抱着雄心大志。

结果你没看到预想的成就!你放弃了!你只还是一个打工仔!为什么你一直是打工仔?

因为你随波逐流!近墨者黑,不思上进,分钱没得,死爱闹热,所以你一直是打工仔!因为你畏惧你父母,你听信你亲戚,你没有主张,你不敢一个人做决定。

所以,你只不过还是一直是一个打工仔!你观念传统,只想打工赚点钱结婚生子,然后生病老死,走你父母一模一样的路,所以你一直是打工仔!你天生脆弱、脑筋迟钝只想做按班就部的工作,你想做无本的生意,你想坐在家里等天上掉陷饼,所以你一直是一个打工仔!你抱怨没有机遇,机遇来到你身边的时候你又抓不住!因为你不会抓!所以你还是一直是打工仔!因为你的贫穷,所以你自卑!你退缩了!

你什么都不敢做!你只会给别人打工!所以你一直是打工仔!你没有特别技能,你只有使蛮力!你和你父母一样,恶性循环,所以,你一直永远的一个一直在打工的打工仔!

很多人想把握机会,要做一件事情时,但往往给自己找了很多理由让自己一直处于矛盾之中,不断浪费时间,虚度时光。我没有口才。错:有没有人天生就会说话,台上的演讲大师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出口成章,骂人的时候很擅长,抱怨的时候也很擅长,这也是口才,只是没有任何营养罢了,那是没有价值的口才;看别人争论的时候,自己满嘴评头论足,却不反省自己,倘若你做得好,你今天是否还说自己没口才?

打工十年你为什么还两手空空

我没有钱。错!

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赚钱的脑袋,工作几年了没有钱么,有了,但是花掉了,花在没有回报的事情上面,吃喝玩乐,或存放贬值了,没有实现最大化,所以钱就这样入不敷出,这样月光光 这样被生活所需全部一一使用,这样周而复始,每月做个月光族,没有远虑,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

我没有能力。错!

不给自己机会去锻炼,又有谁一出生就有跑的能力?跳的能力?一毕业就是社会精英?一创业就马上成功?当别人很努力的学习,很努力的积累,努力的找方法,而他每天就做了很少一点就觉得乏味,学了一些就觉得没意思,看了一些就不想看,跟自己跟别人说没兴趣学,然后半辈子过去,一事无成,然后牢骚上天不给机会。能力是努力修来的,不努力想有能力,天才都会成蠢材,但努力,再笨的人也能成精英。

我没有时间。错!

时间很多,但浪费的也很多,别人很充实,他在看电视,别人在努力学习时,他在游戏消遣虚度,总之时间就是觉得很多余,他过得越来越无聊,别人赚钱了羡慕别人,但不去学别人好好把握时间创造价值,整天不学无术。

我没有心情。错!

心情好的时候去游玩;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家喝闷酒,心情好的时候去逛街,心情不好的时候玩游戏,心情好的时候去享受,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睡大觉,好坏心情都一样,反正就是不做正事。

我没有兴趣。错!

兴趣是什么,吃喝玩乐谁都有,没有成就哪里来的尽兴,出去旅游回来月光族,出去K歌 回头钱包空空,出去大量购物回来惨兮兮。

打工有没有兴趣,挤公车有没有兴趣?

上班签到下班打卡有没有兴趣?

家里急需要一大笔钱的时候借钱有没有兴趣?

要还钱没钱还有没有兴趣?

只要学习能让你得到成长与提高,能让你生活品质得到提高,能让你家人过上健康享乐的日子,这为什么没有兴趣?

我没有考虑。错!

考虑做吧,有可能就成了!不做吧,好不甘心,整天上班也没有个头,还是做吧,明天开始,不过还是算了,再想想,这钱挣的也不容易,不不,就是打工挣钱也不容易,所以不能放弃机会,决定了,把握机会。

哎呀!天都黑了,明天再说吧!然后第二天又因为以上问题,因为左思右想,继续循环,最终不能决定,犹犹豫豫,还是一无所获。有句话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一生中不是没有机遇,而是没有争取与把握,借口太多,理由太多……!

争取之人必竭力争取,一分钱都没有也千方百计想办法 ,不争取之人给一百万也动不起来,发财不了,还有可能一败涂地,这就是行动上的欠缺,喜欢犹豫不决, 喜欢拖延,喜欢半途而废,最后一辈子平庸,庸碌无为!

还有的人,做事三分钟热度,一开始热情高涨,等会就继续懒散,这种人成功的帽子也不会在你的头上。

看看为什么别人身价几个亿,你自己还在为钱奔波,不要羡慕别人命好,别人很困难的时候是怎么坚挺过来的,怎么克服困难、突破自己、改变命运的,你没看到罢了。活着就是要一身价值。

说得很精辟!我想现在的你或许已经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了吧?

想要成为人上人,想要让自己的事业如日中天,除了决心以外还不要给自己找借口,想要成功的人是不会有借口的!

励志文章5:空有想法一文不值!

最近有一款“足记”火了,在几个微信群都看到有人说“几年前我都有这个想法了”,很是扼腕叹息。对于这样的感慨我不以为然,无秘、脸萌、魔漫,每一款爆红App出现之后,一定会有人有类似的感慨:“这个想法我其实也曾有过,为什么现在火的就不是我的App,或者说,我具有创业的天赋,应该马上辞职创业”。

问题是,在互联网行业,要成就一个项目,idea一文不值。当然,我不是否定创意、灵感和idea在互联网行业的作用,在营销、运营、产品体验诸多方面,好的idea都非常重要。不过,一个牛逼的产品,与一个牛逼的idea之间,路太长。一个牛逼的产品,要成为一个牛逼的商业项目,乃至成就一家牛逼的企业,恐怕已经不只是路长不长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走通、能不能跨越的问题。

黄章向媒体哭诉雷军窃取他关于智能手机的想法时,其实还没有弄清这个道理。小米做了中国智能手机老大,并不是因为多么超前、聪明的想法,而是因为牛逼的团队以及强大的执行力,还有厚积薄发的起步基础,当然都可以归结到天时、地利、人和。几年后黄章想明白了这个现实,于是复出,下嫁阿里,选择更务实的道路。

与之相似的还有雷军的兄弟,陈年。同样是太看重“想法”,凡客今天要学习这个,明天要学习那个,最后干脆直接跟随着雷军的想法对其亦步亦趋,想用小米手机的模式做衬衫,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互联网企业之间动不动就投诉对方产品抄袭自己的功能,抄袭自己的理念,其实都是没明白这个道理:idea is nothing,想法可以抄袭、产品表面可以抄袭,你必须在想法之外有更多不能抄袭的东西才可波澜不惊。

想法太多,并不一定有好处。记得一个投资者说过,女性创业者虽然更少,但项目的死亡率却远远低于男性创业者,因为男人们想法太多,很容易轻易改变目标,而女生更容易“一根筋”,就像男女关系中的普遍规律一样,男生花心的概率大一些。

创业想法与创业实践的关系:空有想法一文不值!

认识的不少朋友,都有着非常多的想法,在别人眼里他们别贴上“这家伙很有想法”的标签。在一个企业中,如果只是做好份内事情,愿意、敢于、能够不断提出与众不同且具有建设性的想法,自然是具有其价值。不过很多人有一堆想法,却无法实施、或者不去争取实施的条件,最后转化成了抱怨,满满负能量。

想法在创业中只是启动条件之一。要做成一件事情,想法只是走出去的第一步,在走出去之后,最初的“idea”可能早已经消失了,实际中面临的问题五花八门,却是最初难以想到的。

马云在洗手间与孙正义6分钟谈下8200万美金投资,某创业者在咖啡厅用餐巾纸做了个BP拿到了投资,相信这样的打鸡血励志故事,恐怕还是too simple too naive。

坚信自己的想法特别值钱的不在少数。传说中,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每年都会收到数千封信,来信者大都是献上一个自认为牛逼的想法可以帮助QQ一年赚多少钱的…就连我的微博都曾收到私信,说有一个牛逼的想法可以“颠覆”淘宝;或者一些打算创业的人在聊天时对自己的“想法”欲说不能,竟然是害怕对方或者BAT抄袭了他们的想法……

互联网上想法太多了,怎么可能值钱呢?

不只是创业,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不同场合,人们为BAT等大公司“操心”,帮助它们出谋划策,A应当如何打B,B应当如何打C;或者公司员工替高层领导操心,一个运营商的朋友曾跟我说“我都想跑到北京去敲开XXX(公司董事长)的大门了”,这样的人其实不少。如果说只是陈述自己的逻辑和观点倒也无妨,但如果还出言不讳骂别人或者自家的老板无能,没有眼光,就有些太高估自己“想法”的价值了。留心观察可以看到,微软、诺基亚、中国移动等大公司都CEO都已经被大洋彼岸的人质疑无能不知道多少次了,太多人都把自己的想法看得太重要了。

在看到一个牛逼项目时,不要因为自己曾有过类似想法而洋洋自得,沾沾自喜,抑或扼腕叹息。当时有这样的想法可能不只有你一个,有想法去做的可能也不少,只不过走到最后成了的,却只有大家看到的。为什么是他,自然不是因为想法本身,而是因为在想法基础上做到了“从0到1”,并且不断向前冲在1后面加0。只有想法的,永远都只是0,或者-1。

上一篇:2巴菲特的投资思想下一篇:中学食堂设计思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