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学好数学

2024-05-23

怎么样才能学好数学(精选14篇)

篇1:怎么样才能学好数学

学好数学的学习方法

2、整理错题本。最简单有效的数学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整理一个错题本。在练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做错一些题目,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可以将每次练习中的错题整理成一个错题本,并分析每一道题目错误的原因,避免再次出现相同的.错误。

3、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显得尤为重要。制定学习计划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切实可行是第一要义,第一步是要确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让自己的学习更有动力。

篇2:怎么样才能学好数学

预习新知时,可先通读课堂主题全部,再仔细研究内容例题,争取达到弄懂例题反映的知识类型、知识类型需要的基础知识,例题体现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解题规律;如果搞不懂,就要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有条件的话,请教他人把问题解决;或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在积极参与老师教学引导的课堂学习、理解活动中使问题得以解决。而对于在预习中已经明白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切入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看谁的切入更巧妙、理解更到位,以便在以后的预习中进行适当的调节。

二、上课时要主动、灵活的思考问题。主动思考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透彻理解,而且能够沟通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也能为继续深入的学习创立良好的基础。主动思考就是在明确条件问题的前提下不仅思考主要问题,也思考与之相关联的相邻问题。灵活思考就是在解决一个问题时,不是只想到一种方法;而是积极地寻求另外的方法,甚至把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所有方法都想到,然后从中选取最为简捷的方法解决问题。经过长期这样的锻炼,你就形成了敏捷的思考速度和较强的思维组织应变能力,你也就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

篇3:怎样才能学好高中数学

一、及时调整心理

1. 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许多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因为他会觉得凭自己小升初和中考的经验来看,即使高一、高二不认真好好学习,只要到了高三冲刺阶段,认真学习了,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高考也一定会成功的。如果这样想就错了,因为高中跟初中相比,知识的难度、广度、深度增加,高一、高二不把基础打好、夯实的话,到了高三想认真学也难,很难跟得上,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要抓紧,不能有任何放松的想法。

2. 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从亲戚朋友或学长那听说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有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集合,函数,指数、对数函数,等等,他们从一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另外对高一学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老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的确,高中数学难度是有的,但对每个人都一样,因为进了高中,大家就重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还是可以赶上去的,如果不思改进,不作努力,缺乏毅力与信心,成绩就会越来越差,能力越得不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可以和同学老师多交流,消除畏惧心理。

二、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1. 学习的主动性。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在不制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作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忽略了真正听课的任务,顾此失彼,被动学习。而高中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其特点就是要向大学学习去转变,所以学生要由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课前要预习。学生可以晚上在家里在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下,预习一下明天要讲的内容,如果任务多,哪怕是上课前5分钟把书拿出来看下也可以,做到对老师要讲的内容心中有数,这样上课听讲才有侧重点,有针对性,效果才好。

2. 学习的条理性。

教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忙于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对于笔记,没有必要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每个字都记下来,先注意听讲,老师讲的知识点,解题的方法、思路,听懂了把关键的记下来就可以了,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也要记下,课后要及时问同学或老师。对于作业不要当任务急着去完成,先要把老师今天讲的内容复习下,再做作业,效果会好得多,“磨刀不误砍柴功”。

3. 学习的交流性。

不同学习能力的人有不同的学法,学生应尽量学习比较成功的同学的学习方法。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会不断地提高。不会总结的学生,他的能力就不会提高,“挫折经验是成功的基石”。自然界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过程便是最好的例证。学习要经常总结规律,目的就是为了更一步地发展。学生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可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简单概括为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每一个环节都有较深刻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

4. 学习的循环性。

高中的知识点多、量大,如果不注意及时复习,很容易会造成遗忘或遗漏,这章刚学完了,过了段时间,再想时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因此,学生除了每晚要复习之外,每个周末应把这星期以来讲的内容整理复习一遍,每个月再把这个月的内容整理复习一遍,做到每天一个小循环,每个星期一个循环,每个月一个大循环。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学生,平时课上老师讲过,作业中做过的题目,考到试还是错。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平时可以买一个本子做错题集,专门用来记平时作业中,考试中做错的题目,有空就翻翻,看看,想想,再做一遍,效果会好得多,“温故可以知新”。

5. 学习的基础性。

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再加上初中习惯了用计算器,而到了高中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不是不会做而是算错了。所以学生到了高中一定要注意锻炼自己的计算能力,平时在做作业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计算准确的习惯。

篇4:怎么样才能学好数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激发兴趣;积极性;主动性;民主性;有效性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需求的是会学习的人、掌握学习方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怎样让学生学习数学,教师应如何上好数学课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一些相关故事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好不要讲”某某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会厌烦,找一些与实际有关的例子,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提高趣味性。初中数学的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许多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这些理论知识。但是理论的讲解的话,会显得枯燥乏味,我们在其中可以适当拥有一些趣味的实践操作来教学。比如在讲到如何求“四边形面积”的时候,需要让学生们理解任意的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此时我们可以在课前准备几张后纸片,然后用剪刀把纸片裁剪出各种各样的四边形,然后在课堂上可以现场让同学们用剪刀把四边形裁剪成两个三角形。这样联系生活经验的教学,可以把枯燥乏味的理论,转换为生动的亲自操作,很自然地吸引同学们注意力,让同学们学会了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管是谁,成就感的获得会帮助他学习或思考的积极性,在我看来,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留太多的作业不是十分必要,相反,给学生们多一些预习时间就十分必要了,因为,经过预习,学生会一定程度的了解下一堂课的内容,而老师在上课时所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并不完全是教。课堂上多提问一些看书就能得到答案的问题请学生回答,回答正确要予以表扬,回答不上来也不要批评。这样就能给予学生一定的成就感,也就渐渐的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讲课时要别出心裁,与时俱进,要了解学生时下关心的话题,并与课堂教学挂钩,贴近学生的思考角度,并加以正确引导。这样,,教学才能显得具有艺术性,从而使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注意情感教育。初中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的是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学生接受教师,那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习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学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从而肯定学生的优点,奠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三、在数学教学中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不拘泥于课本,辅导类资料,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能否主动建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取决于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是否具有清晰、可同化新的知识的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稳定情况。数学知识前后联系非常紧密,环环相扣。一环紧扣着一环。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时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而且要从纵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连接延伸的,从横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沟通联系的,从而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同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时要做到几点: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推陈出新,激活旧知,缩短新旧知识的距离,为学习新知作好准备;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出新知的生长点;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为学生主动建构,架桥铺路。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习惯。

四、在数学教学中实现课堂的民主性

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甚至被耻笑的现象。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五、在数学教学后反思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反思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作用,诸如改善教案设计的状况,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水平,提高教师个人的能力水平,而且具有一些新的作用。这些新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反思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更加关注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是教学反思有助于凝练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三是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主动反省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实现教学行为与教育教学观念的统一,加速自己的教师专业化进程。理想的课程只有经过课程实施变成学生习得的课程,才能真正有效。

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般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其核心在于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在这里,所谓“最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通常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至少不低于同类的一般水平。当前倡导的“ 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实际上在于倡导教学要 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在这里,有价值是回答了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而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是否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有效果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对了应该做的事情,教学的效果体现在达成了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有效率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的好,教学的效率体现在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达成最佳的效果;有魅力回答了教学是否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教学的魅力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能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

篇5:怎么才能快速学好高中数学

什么是“概念”,概念就是最简单的思维形式。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说吧,如果现在我要提问李明同学,如果李明同学没有名字,我在提问时就要这样讲了:“请那名身高多少、上衣穿什么颜色、留什么发型、坐在什么位置的男生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你说啰嗦不啰嗦?清楚不清楚?而如果李明同学有“李明”这个名字,我只需要喊出“李明”这个名字就OK了。

其实,在这里,“李明”就是一个概念,一提它,我们就能立马对应想到是谁,“李明”这个概念就是让大家都能够准确地辨识出李明这个人的最简单的思维形式。而这个最简单的思维形式又能够有效地保障我们继续顺畅地进行更复杂地思维,比如当李明同学回答完毕,我又可以利用“李明”这个概念,对李明同学的回答进行点评,而同学们也就会对李明同学的表现有进一步的判断和觉悟。所以,要会学且学好数学,首先要重视对概念的学习,一定先要将学习的概念理解到位,这样,解题时才能够准确理解题意,顺利解答。否则,解题时就会陷入“没有困难创造困难偏要上”的局面,或者就像遇上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样——他很亲切地站在你面前,而你却对他视而不见,忘了他是谁。你说遗憾不遗憾?有这样一道题:

很多学生面对此题,都感觉无从下手。原因何在?其实就是对“单调增函数”这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什么是“单调增函数”呢?通俗而到位地理解就是:自变量与函数值一一对应,且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变化是一致的。这个搞清楚了,你再想想这道题,思路就不难找了。

2 、提高计算与运算能力

小学主要是学“计算”,初中主要是学“运算”。小学的计算主要是指算数,利用数字算得数字,侧重追求的是准确性和自动化。初中的运算是指运用必要的公式、法则、性质对代数形式进行转化,侧重追求的是灵活性和经验化。而高中阶段对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就非常依赖于小学的计算和初中的运算。因为高中的数学学习逻辑性和抽象性更强,就好比现在行驶的这条路比以前更长和更弯曲了。如果计算不过关,思路对了却算错了,就好比你开着一辆车行驶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刚提起速来,就要刹车,还要换挡,不断如此,不被搞得身心俱疲才怪;如果运算不过关,转化方向错了,就好比你开着一辆车正满怀期待地想驶往美丽的海岸,而实际上却是在向着荒漠狂奔,试想一下,当你觉察出来的那一刻会是多么的沮丧。

3、养成反思和总结的习惯

有些学生把数学学习当作智力游戏,没有反思总结的习惯,不注重知识和方法的分类梳理和整理。学习的过程中,随意性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就像一个不靠谱的枪手,不是指到哪里打到哪里,而是打到哪里指到哪里。一名记者曾经采访伟大的足球运动员贝利,问他所有进球中哪一个最完美,贝利的回答永远是“下一个”。但是,这种学生从不以“下一个”为目的,而是目光短浅只为“这一个”——“这一个”做出来了则喜,但却只会大喜过“忘”;做不出来则哀,但却只会苦苦哀“求”。

篇6:怎么才能正确学好小学数学

(2)学生可做一二道题目试试,看会不会做,如果感到还有困难,那么再次进行阅读,再次尝试做题目。

(3)教师要求学生做类似例题的练习,并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做,以检查他们的自学效果。

(4)教师提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可做些点拨、归纳,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自学内容,也可使学习困难者得到补偿学习。

3.合作学习

篇7:怎么才能有效的学好小学数学

很多人认为,数学这门学科单调、抽象,与我们的生活脱离。正是这样的思想,扼杀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实,学习数学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只要你细心观察,它是无处不在的。小到门牌号码的排列规律,大到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充满数字的世界里。

首先,我们要帮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找到有趣的数学问题,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游戏,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奥妙和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激情、探索知识的兴趣。当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知识能够帮你解决身边的问题,帮你变的更聪明时,那学起数学来就轻松多了,也变的快乐了。

其次,很多孩子害怕出错,认为做错了就会挨批评,从而灰心自卑。反而,我们应该要鼓励错误,它来自于孩子,贴近孩子,暴露出孩子的真实思维,帮助我们一起发现孩子知识构建的障碍。其实有些错误的产生也包含着孩子自己的创意,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想法来解题,通过巧妙的点拨和指导,则能够帮助孩子突破障碍,甚至能够达到一个自己创新的境界。让孩子不怕出错,大胆探索,大胆想象,解开禁锢孩子思维的框架,让孩子在一个快乐、轻松的环境里学习。

(2)如何打好数学基础?

学习就如盖高楼,要有美丽宏伟的大厦,就要先有扎实的“地基”。这些基础并不如“大厦”的精致豪华,但正是要有这些单调的基础,才能够构建出成功和辉煌。

打好数学的基础,不像大厦地基一样辛苦费神,数学基础是可以用巧学而来的。

分蛋糕,学分数;走走路,学行程;玩扑克,学四则运算……通过一个典型的例子,或者通过孩子亲身体验和角色转换,让孩子们把知识牢牢刻在心里。在此同时,孩子们也感受到学习的无限乐趣。在玩耍中学习,既快乐,又能够对知识有透彻的了解和深刻的记忆。

数学的基础知识很多,但它们之间也有着联系,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来“连锁记忆”也是一个打好基础的好方法。例如从整数四则运算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从观察物体到认识平面、立体图形……把一个个知识串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有助于孩子们更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

(3)如何灵活用所学知识?

数学习题很多,做也做不完,换个题材换个数字,又可以变出很多题。因此,靠做习题来掌握知识和提高成绩,效率不高,又容易疲劳。

打好基础,就是为了灵活运用基础来解决和探索更多问题。如何灵活运用,那就要有灵活的思路。

让孩子们自己对题目进行解读和了解,用已学过的方法来解题,试图寻找新的解题方法。再帮助孩子概括出题目内容,抓住题目要点,理清解题思路,带着孩子一起思考一起解题,让孩子在引导下自己攻克难题。鼓励孩子用多样的方法解题,方法多、思路多不是一件坏事,它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追求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力求“优化”,让学生从多种算法中去分析、去辨别,哪种方法最简便,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还渗透了“择优而用”的思想。学会一个好的、简便的思路,能够让孩子在答题时事半功倍,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让孩子们自己动脑体验解题过程,参与思考,而不是强加给他们一种思考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能够真正掌握一种类型题的解题思路,就算换个方式出题,他们依旧能够轻松应变。

篇8:学好高中数学提高学生数学才能

一、课前预习

很多学生在上课时经常会觉得老师讲的知识点很难理解, 听不懂, 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进行课前预习。高中数学并不像初中数学那么浅显易懂, 它的综合性更强, 在知识点的讲解上更为抽象、复杂。如果学生没有事前做好预习, 那么课上是很难完全听懂老师所讲的知识点的。正所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一些基础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通过事先预习了解知识点的大体内容, 简单的内容可以自己先进行理解, 碰到比较复杂或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做上标记, 等到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的理解,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还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到三角函数这一章时, 里面包含很多的公式:锐角三角函数公式、倍角公式、三倍角公式、辅助角公式、降幂公式、推导公式、半角公式、诱导公式等, 总共差不多有20多道公式, 单凭教师上课的讲解, 学生很容易混淆和难以消化。所以, 在上课之前, 学生可以先初步了解一下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分类, 对于简单的锐角三角函数公式、倍角公式、推导公式, 学生可以自己画图进行理解记忆, 或者与同学一起进行学习, 而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三倍角公式、辅助角公式、降幂公式、半角公式、诱导公式, 学生可以先熟悉定义, 等到上课的时候集中注意力听讲, 这样一来, 学生对这一章的理解会更透彻和全面。

二、课上师生合作

课堂是学习的重点, 抓好课堂是学生学习好数学的关键所在。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是主角, 而学生是观众, 教师总是一个人在上面讲得声嘶力竭, 而学生却总是不能完全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 传统的那种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只有在不断的讨论和合作中, 学生才能学得更好, 掌握得更好。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 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 进行建设性教学。另外, 数学本身是比较枯燥无味的, 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教师可以采取将全班学生分为小组的形式,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趣味性教学, 像小组比赛、小组讨论、小组发言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兴趣。就拿高中数列这一章来说, 里面涉及很多的基本公式, 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a1+ (n-1) d、an=ak+ (n-k) d,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n=a1qn-1、an=akqn-k等, 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 这时教师可在课上把学生分成小组, 将教学内容平均分配给每个小组, 让各小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和理解, 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各组员之间相互讲解。教师还可以让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阐述他们对于所分配到的知识点的理解, 等到听完同学们的发言之后, 再就同学们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补充说明, 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创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 还能锻炼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与此同时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注重课后复习和总结

很多学生在学完一课之后, 就习惯性地把书丢在一边不管, 过几天再翻书时, 他们会发现学过的知识点又忘了, 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及时地进行复习和总结。复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学过的知识点, 而总结是为了将以前学过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 发现其中的规律, 进而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那么如何进行复习和总结呢?在每学完一章时, 学生要根据自身实际找出里面的难点和重点, 积累在本子上, 坚持下来, 这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此外, 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 学生要及时请教同学或者老师, 直到弄懂为止。如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这三章中都包含大量的定义和公式, 学生稍不留神就会弄混, 所以, 复习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表格来区分这三大知识点, 特别是对于这三大知识点的基本公式:

椭圆的基本方程:x^2/a^2+y^2/b^2=1, (a>b>0) ;y^2/a^2+x^2/b^2=1, (a>b>0) 。

双曲线的基本方程:x^2/a^2-y^2/b^2=1。

抛物线的基本方程:对于抛物线y=ax^2+bx+c来说, 它的对称轴方程是x=-b/2a。

学生要善于区分, 避免混淆, 牢牢记住。

四、进行课下练习

正如一句俗语所说“熟能生巧”, 对于某个知识点, 你接触的越多, 你就越熟悉。在学完每一知识点之后, 学生课下应该做一些相应的练习题来检测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很多学生习惯不分析例题而直接做题, 或者只注重答案不注重过程, 这其实是错误的。在批阅高考数学试卷中的大题时, 批卷老师都是按解题步骤给分, 你如果步骤不正确, 即使最终答案是对的, 也拿不到分, 所以, 解题的步骤很重要。学生在课下练习时, 一定要注重解题的方法和策略, 思考答案时要注重答题的条理性和全面性, 在下笔前要仔细考虑该题是否需要分类讨论等。数学中很多题目的类型都是一样的, 学生要学会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在碰到不会做的题型时, 要善于积累, 将其摘抄到本子上, 等到下次遇到同类型的题目就不会出错了。此外, 每个学生都应该必备一个改错本, 碰到做错的题目要彻底弄懂出错的原因, 并将错题抄到本子上, 注上详细的解题过程和出错原因, 这样下次碰到类似的题目就能避免再次出错。

篇9: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学好数学

【关键词】学习兴趣 激发

兴趣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是学习知识的能源,是发展智力的原动力。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则能培养主动意识,获得知识,游客发展学生的能力;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气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学好数学。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乐学至下午负担”。因此通过各种方式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期许,是他们能热情与愉快主动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回去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在学到一些具体的概念、法则后就能自然形成的,,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他的视线需要日积月累,然而一旦形成将对学生终生受益。我在教学中利用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何有趣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我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笑笑”和“智慧老人”设计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与卡通人物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兴趣往往是表面和肤浅的,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兴趣优惠逐渐消失。于是,我又通过展示数学里丰富多彩和无穷的魅力促进学生想接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这是我用来促进学生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主要途径。又例如,我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自己的生活中的作用,吸引他们投入到数学创造的火热思考中,注重阐释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或者不同思考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维的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我设计一些“数学故事”、“你知道吗”等小栏目,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总之,学生只有真正体会了数学知识的魅力,才有可能积极 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长久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在学习过程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智力发展。掌握操作技能是 精心学习的必要阶段,也是适应生活的必要前提。通过操作,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感知。例如小数的意义中,书中虽然给出了直观模型,但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我让学生事先准备好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有的平均分成十份,有的平均分成一百份。我出示一个正方形,这就是“1”,出示两个正方形,这就是“2”。现在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涂色,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让学生涂一涂,写一写。在此基础上教师说明十分之一也可以表示0.1,再让学生涂三份,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其中一份涂色用分数表示,让学生想一想十分之一表示成小数是0.1,那么一百分之一表示成小数是多少呢?学生可类推出是0.01。再让学生涂出23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涂色部分。然后脱离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把“1”平均分成1000分,其中的1(59)份是多少?也可以表示多少?又如在教学五年级观察物体时同桌合作,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面,画在练习本上,同桌之间互相判断是否正确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判断力和 小组合作意识。

总之,要留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 画、去涂、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彼此的 想法和认识,多“耗费”点时间是值得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三、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习效益,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贯穿游戏。比如,比较小数大小的练习中用0-9这十张数字卡片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组数”游戏。两人轮流抽卡片,每人抽四张,每抽一张后,两人分别选择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放下(不能看对方的卡片),再比较组成的两个数,数大者为优,画一个笑脸。最后整理卡片,进入下一次比赛。

通过组数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各个数位的意义,建立小数数位的概念,巩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同时,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将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培养学生判断的能力。

四、挖掘教材与学生的潜在智力因素,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学生由于年龄的不同,思维水平的差异,他们对兴趣要求的层次就不同。低年级学生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在教学中应多运用一些形象、色彩鲜艳的图形,幻灯演示或实物等直观手段。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逐渐形成,仅用简单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为了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兴趣富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些独立思考探究以及创造活动的机会。挖掘教材本身的智力因素,發展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使他们的技能得以表现,使他们永远充满奋进拼搏的兴趣。

例如,在讲《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带来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三角形,用剪刀把三角形割、补、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找出三角形与其它图形的联系。针对学生喜欢标新立异的特点,鼓励学生不断打破原有的定势思维,从不同角度,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完全是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推导出来的。学生参与了整个概念的形式过程。他们积极探求,努力进取,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表现出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品质。同学们好像重新走了一番当年科学家那样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增强了学习的自主精神。

五、感受成功的喜悦

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引导学生经过“紧张”的智力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取得成功,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就可以使他们深信自己的力量,就会对数学更感兴趣。

篇10:怎么才能学好初三的数学函数

学习每一种函数,都要深刻理解其概念。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及反映,它是数学学科的精髓和灵魂,是学生进行计算、解题、证明的依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素材,因此函数的概念非常重要。

很多数学概念都是由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与需要产生的,还有许多源于生活实际,概念的学习应联系实际生活。

二、数形结合是学好函数知识的有效方法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了三种函数:1.一次函数;2.反比例函数;3.二次函数。学习每一种函数都要求学生熟记每一种函数的图象,有利于对函数性质的掌握。对于一次函数,形如y=kx+b(k、b为常数且k≠0),它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让学生明确b是图象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特别地,当b=0时是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图象由左向右上升,当k<0时,图象由左向右下降,由图象可知,y与x的增减变化情况及k与b的取值情况。反过来,知道了k与b的取值,就可以确定图象的大致位置。

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篇11:高中数学该怎么学才能学好

做题之后加强反思

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做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而是要运用现在正做着的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因此,要把自己做过的每道题加以反思,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要总结出: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日久天长,构建起一个内容与方法的科学的网络系统。俗话说:“有钱难买回头看”。我们认为,做完作业,回头细看,价值极大。这个回头看,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要看看自己做对了没有;还有什么别的解法;题目处于知识体系中的什么位置;解法的本质什么;题目中的已知与所求能否互换,能否进行适当增删改进。有了以上五个回头看,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与日俱增。投入的时间虽少,效果却很大。

有人认为,要想学好数学,只要多做题,功到自然成。其实不然。一般说做的题太少,很多熟能生巧的问题就会无从谈起。因此,应该适当地多做题。但是,只顾钻入题海,堆积题目,在考试中一般也是难有作为的。要把提高当成自己的目标,要把自己的活动合理地系统地组织起来,要总结反思,水平才能长进。

篇12:小学生应该怎么才能学好数学

是课后要反思总结。课后反思总结实际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复习。通过课后反思总结,不仅回顾了前面所学过的知识,而且能够将学过的知识“纵成串、横成线,织成网络连一片”。

怎样反思总结呢?一个章节的新知学过之后,我们可以合上课本,用自己的思路把学过的内容在脑子里按顺序细细地“过滤”一遍:本章有几节?每节是什么内容?每个内容分哪几部分?每一部分的知识重点有几个?概念有哪些?规律要点是什么?哪个地方易出错、什么地方出过错?出错原因是啥?答题时需要注意什么?每一方面都分析整理出来,并且看是否都理解清楚。也可以把学过的数学知识按照:章节主题(树干)、内容重点(枝条)、概念要点、方法规律(树叶)、容易出错需要注意的问题(花、果)的层次整理成形象的“知识树”,贴到你经常可以看到的墙上。一有时间就从树根复习到树叶。如果做到了这样的反思总结,并且学完一个章节也能及时地再复习前面整理复习过的每一个章节,可以说你已经系统的掌握了学过的数学知识。既然你已经系统的掌握了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又挖掘了知识的内涵、拓展了知识的外延,还养成了主动、灵活思考问题的能力,你也就能够有把握地预测你未来的理想数学成绩啦。

篇13:怎么样才能学好数学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 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克服迷信和盲从, 树立起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参与活动, 仔细观察, 激发学生的思维情趣

在教学义务教育十一册教材中“圆的认识”时, 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 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 再对折再打开, 如此多次, 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 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教师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受鼓舞, 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 教师让学生打开课本, 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 教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 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 教师还是不讲画法, 让学生先去画, 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 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 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 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得出结论,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循循善诱, 耐心引导, 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小学生来说, 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 喜欢质疑, 打破框框, 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 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 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我在教“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 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9+9+9+5+9=?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甲生提出了9×4+5的方法, 而乙生则提出了“新方案”:9×5-4。乙生的思维有创见, 在他的思维活动中, 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 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 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三、一问多思, 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义务教育十二册教材中的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 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 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4/5。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教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 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 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 那么驶回时要用 (6-x) 小时。列方程为:30x= (30×4/5) × (6-x) 解这个方程得x=8/3, 那么, 驶出最远路程就是:30×8/3=80 (千米) 。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4/5=24 (千米) , 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 可以列出方程:解这个方程得, 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教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 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了, 他说:“我是这样想的, 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度:30×4/5=24 (千米) , 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 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 可列算式: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学生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 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 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 即工程问题。用熟悉的问题的解法来思考解答所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创造思维的火花感染着全班的每一位同学。

四、集思广益, 归纳总结, 提炼学生的思维方法

1. 具体与抽象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 结合知识内容, 精心组织操作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 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 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 学生不仅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 而且增强了操作意识, 提高了操作能力, 更培养了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2. 求同与求异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 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 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 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 即求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 将平行四边形变换不同的位置进行比较, 通过观察比较, 学生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 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 即都是“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2) 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 即求异。例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经常要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但是, 按比例分配和分数乘法这两类应用题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即前者要通过总份数把比转化成各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 再用乘法计算;而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具备所求问题的分率。

显然, 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 学生不但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且发展了多极化的思维方法, 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3. 一般与特殊

唯物辩证法认为,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相加, 这是它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 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 它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 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篇14:乐学才能好学,好学才能学好

一、激发兴趣,促进求知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何让学生明确任务?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任务。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如:教师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

二、设疑讨论,激活思维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这个矛盾以往都由教师想当然地揭示:你们学生不明白哪些,我教师就教哪些。这样一来,容易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学生重复机械被动接受的多,这也是语文教学一直耗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问题,学生通读课文后就能自己解决,因此就可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

在课堂中设疑激趣,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教师首先要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但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问题提出来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三、善于架梯,展现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结合;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

四、重视方法,培养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

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大家已达成共识。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否则,至多只是培养兴趣而已,甚至可能养成不好的思维习惯,影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五、谐趣入手,消除疲劳

利用知识本身的谐趣进行教学是我们消除学生疲劳、解决学生与课文对立的好办法。其实谐趣在很古老的诗歌里早已存在。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它是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

六、通过活动,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语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不但能反映生活,而且服务于生活。课文所反映的内容越贴近学生,越走向学生,课文的内容才能越为学生所理解,并指导其实践。而“活动”的引入可实现这一目的,如扮演角色、亲身实践、观看实物、电化教学、辩论演讲、家长参与等。另外,还可以组织经常性的活动,如办黑板报、写宣传报道、抄写格言、成语接力赛、诗歌朗诵赛、讲故事比赛等。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自觉投身于各类语文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提高各种语文能力。

七、体验成功,快乐无边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鉴于此,我们提出了针对教师而言的改善师生关系的三大原则:①信任与尊重原则;②理解与支持原则;③启发与鼓励原则。

我每接手一个新班的首要任务,就是先让学生爱我,而我也要去爱他们。当你以自己的快乐心境感染着学生并对其充满爱心而学生也做出相应的信息反馈给你时,你又怎么可能不持之以恒地“诲人不倦”?学生爱老师,自然也爱老师所教的学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始终保持一种融洽和谐的情感,就能够如席勒所说“使学生在知识的王国里啜饮知识的甘露,在美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

参考文献:

[1]马勇军.对探究教学几个问题的反思.教育探索,2007(1).

[2]丁谷怡.走向乐学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01.

上一篇:银行活动总结范文下一篇:三国演义阅读感受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