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事做的幸福》有感

2024-05-22

读《有事做的幸福》有感(共7篇)

篇1:读《有事做的幸福》有感

读《有事做的幸福》有感

最近有幸拜读了范三川先生的新书《有事做的幸福》。书中范先生“主动做事是一种幸福,被动做事是一种煎熬”的处事态度对我启发颇深.有事做是一种幸福,有条件和机会去忙碌是一种荣幸。有事做,在忙碌中把每一天的时间都填满。生活因忙碌而丰富多彩,生命因忙碌而饱满充实。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充实和精彩,而不在于活的长短;生命的厚重来自于生命的质量和价值,而这种价值则体现在多做有意义的事情中。

因为有价值,所以被需要。卑斯麦说:“工作是生活的第一要义,不工作,生命就会变得空虚,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也不会有乐趣。没有人游手好闲却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对于刚刚跨入生活门槛的年轻人来说,生活的重心只有三个词:工作,工作,工作!”只有有事做,我们才会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需要我们,需要我们为他们付出劳动。同时当遭遇不幸时,一想到还有人需要我们,便会从心底陡然升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我们坚强的去面对。

因为被看重,所以被施压。俗话说:“压力产生动力”。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能喷射出朵朵银花。压力为什么降临到我们身上?那是因为上天并没有放弃我们;因为我们具有发展的潜能;因为所有成长的机会都蕴藏在压力之中。在工作中能够承受大的压力,是一种高能的表现。压力对优秀的人来说,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是一中恩赐,一种寻求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们不仅不要逃避生活给予我们的种种

压力,埋怨别人对自己的频频施压;相反,我们还要感激这一切。我们应当主动迎接生活中的挑战,用微笑去面对催促我们前进的压力。

既全力以赴,更全心投入。著名的伯爵表公司的理念是:“永远要做的比要求的更好。”我们往往以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其实还不够。只有尽心尽力去做,才能使同样的事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完成,才能在同样的时间里完成尽可能多的事情,才能使我们的速度和效率达到最高水平。全力以赴不够,还有全心投入,“尽力+尽心” 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达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将可能转化为现实,把事情做到最精致、最完美,贯彻超越自我的理念,从而锦上添花。

忙碌不可怕,无聊才纠结。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疾病与贫穷,而是长期浑浑噩噩地苟活,在空虚无聊中浪费生命。没有什么比有事做、能做事并被别人需要更幸福的事了。

篇2:读《有事做的幸福》有感

有一天,我在表姐家发现了一本小册子,书名叫《刘胡兰的故事》。当我看了几页后,再也放不下它了。刘胡兰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她10岁就参加了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站岗放哨,送信,盘查生人。12岁就当上了妇女干事,带领村里的妇女学习文化,讲革命道理,为解放军做鞋子、做衣裳。后来还被派到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群众进行土改运动。当时,有一个村长很坏很坏,经常欺压迫害老百姓,她就配合当地的武工队杀了这个坏村长,这件事惹怒了国民党反动派。1946年秋天,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进行进攻,当时,文水县委把她留在当地坚持斗争,在已经成为敌区的家乡来回奔走,秘密的发动群众,打击敌人。不幸的是,因为叛徒的告密,刘胡兰被敌人逮捕,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她大义凛然,毫不畏惧,敌人软硬兼施,问她:“不怕死吗?”她就坚定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员。”最后,英勇的牺牲了。牺牲时,年仅只有15岁。在那并不缺少英雄的年代,刘胡兰的英勇就义令无数人震憾不已。她虽然只有十五年短暂的生命,但刘胡兰却将自己的青春写得格外绚烂。毛泽东主席还为她题写了“生的伟大,死得光荣。”

当我看完《刘胡兰的故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15岁就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没有享受到新中国幸福的生活,但是她用她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美好的生活。虽然她牺牲时比我们大不了几岁,但是我觉得比起她来感到很惭愧,比如:我在生活或者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挫折就觉得很累,很辛苦,现在一想,这又算得了什么?刘胡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暗暗下定决心,向英雄刘胡兰学习,在生活和学习上做一个强者和勇士,克服种种困难。多学本领,学好本领,长大后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

篇3:读《有事做的幸福》有感

那年金秋, 刚刚师范毕业的我被分配到山区的一所小学任教。看着周围群山环绕, 想着那单调苦涩的日子, 一向心高气傲的我心里不时涌上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一个星期日, 闲着没事, 我们几个同事相邀去看大山。一路颠簸, 我们来到了一所更为偏僻简陋的山村小学———那是一所单人学校。学校里只有一个老师, 十几个学生。我们走进了学校的办公室 (与其说是办公室, 其实更像一间小杂房) 和那位老师拉起了家常。言谈之中, 我感觉到他那闪烁着兴奋光芒的眼睛, 写满开心惬意的脸庞。他跟我们讲孩子们的纯真善良, 跟我们讲家长们的热情洋溢, 跟我们讲师生之间的感人故事……也许是平日里来客不多, 也许是与人分享交流的机会太少, 那位老师滔滔不绝地说着, 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那一刻, 我惭愧极了, 无地自容。那双眼睛, 那道目光, 那张面孔, 在那一刻深深地感染了我。

今天, 读着《做幸福的老师》这本书, 我又忆起了这个故事, 忆起了那张几乎快要被自己遗忘的幸福的面孔。我感谢这本书的作者, 感谢书中每一个动人的情节和每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 它重新叩问着我的心灵:教师, 真的能收获职业的幸福感吗?

的确, 做教师太累了:身累、心累、脑累。为了教学质量, 教师殚精竭虑;为了学生的安全, 教师绷紧神经;为了提高业务水平, 教师加班加点。如此这般, 能不累吗?然而, 即便这样, 微薄的工资刚够养家糊口!由此, 教师队伍中左顾右盼者有之, 驻足观望者有之, 心不在焉者有之……严重的职业倦怠感侵袭着我们的思想, 常常让我们身心俱疲。在这个浮华喧嚣的世界里, 我们教师心中的那份宁静似乎已渐渐远去, 幸福———似乎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

教师的幸福究竟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 我徜徉在《做幸福的老师》一书中。文字读完了, 思想的领悟却让我意犹未尽。书中的“微笑教学”, 书中的“手不释卷”, 书中的“教学相长”, 书中的“爱心长存”, 书中的“体验幸福”, 在我的心里忽然就产生了与幸福相关的一个灵感———教师, 的确可以找到并享受自己的幸福!教师, 应该学会善待自己, 回归自我, 享受教育的幸福!

然而, 光明白了这一个道理还不够, 如何追寻并享受教育的幸福, 更是引人深思。

一、多一点快乐, 多一份幸福。

教育中, 痛苦与快乐并存, 等待与炼狱同在。让我们做教师的多一点快乐是多么重要啊!学生成长的快乐, 师生互动的快乐, 个性飞扬的快乐, 课堂灵动的快乐, 收到贺卡的快乐, 一声问候的快乐……点点滴滴的快乐, 汇聚在我们的心里, 如山涧清泉沁人心脾, 如冬日暖阳感人肺腑。就像山村单人学校的那位教师一样, 学会欣赏乡村之夜的安宁与静谧, 学会欣赏大山起伏的生机与挺拔, 学会欣赏孩子们的哭泣和欢笑, 学会欣赏孩子们无邪的话语和明亮的眼眸, 那么, 欣赏过后便是满足, 便是快乐, 便是幸福。乐在心里, 乐在灵魂的背后, 我们便能体验到酸甜苦辣, 体验到教育的幸福。

二、多一点自信, 多一份幸福。

海明威说过:“人可以被撕碎但不可以被打倒。”是的, 只要心中充满自信和希望, 任何外来的因素都阻挡不了你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自信, 是力量的源泉, 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 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心中充满自信, 便可以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把苦涩的微笑留给昨日, 用不屈的毅力赢得未来!曾几何时, 看着别人优越的工作条件, 当我越是想着“跳槽改行”的时候, 越是想着寻找机会离开讲台的时候, 我越觉得失落, 越觉得累———累得毫无幸福可言!其实, 回头想想, 且不说教师职业的高尚, 且不说教师无私奉献的伟大, 且不说教师呕心沥血的功劳, 且不说教师振兴民族的重责, 就是教师那一手漂亮的粉笔字, 就是教师那一句标准的普通话, 就是教师“孩子王”的一个称号, 就是家长和孩子们一句简单的问候, 都足以让我们抬起自信的头, 告诉自己:教师, 何不学会善待自己呢?

三、多一点成功, 多一份幸福。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同时也决定了教师的成功是多方位的。学无止境, 教也无止境。“教学相长”, 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坚持的原则。然而, 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 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 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 还不能够很好地为教师的发展搭建一个人人可以成功的平台。教师的减负, 评价制度的改革, 校本教研的完善, 专家引领的落实, 硬件条件的改良……一系列的问题不能保证我们的每一位教师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不能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享受着成功的幸福。因此, 追寻成功的路上, 我们还得付出很多很多;但是, 一路上, 我们一定能够感到教育带给我们的幸福。

篇4:读《有事做的幸福》有感

最近阅读了(美)奥里森·斯韦特·马登先生写的《人生35岁前应该做的50件事》,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下自己的新的体会:

1、为自己的一生列一个表格;--这条是本书的重点,可以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2、做一本你自己的词典;--还没理解是怎么回事。

3、每天留一点时间款待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

4、接触那些你感到畏惧的人;--不用太主动吧,到时还不得硬着头皮去啊。★★

5、参与一种商品的街头推销活动;--已经做过了,而且还很认真,效果一般。★★

6、经历一次心脏狂跳的感觉;--只要不是婚外恋就好。★★

7、每天反省自己的失误之处;--这个也是重中之重呀。★★★★★

8、做一次你不可能做成的事;--有想法的可以试一试。★★

9、不带一分钱出门旅行;--如果姿色一般也就算了,如果是美女就要小心了。★★★★

10、做一件投资10年后才能成功的事;--不知怎么回事。

11、有一次真正精疲力竭的经历;--比较期待。★★★★

12、每天计算你完成预定目标需要的时间;--这叫可量化、可衡量、可考核。★★★★★

13、几年之内拿到10个以上资格证书;--这个很有用,但要拿和自己工作有关的,拿了没用途的枉费徒劳。★★★★★

14、去见见那些职高位尊的人;--层次越高越有涵养。★★★★

15、扮演一个与你完全不同的角色;--偶尔还可以尝试一下。★★★

16、去最危险的职业现场;--我们公司到处是,选一个就是了。★★★

17、与难以相处的人打交道;--不是死宅的话,基本什么人都能接触到。★

18、做你本行业的领袖人物;--这是长期目标,不知道35岁前能否实现。★★★★★

19、试着与10年后的自己进行对话;--很好的建议。★★★★★ 20、每日完成一页手稿;--贵在坚持,写得一手好材料也是本事。★★★★★

21、两年之内读破万卷书;--这个目标真得很难了。★★★★★

22、与父母一同与履行;--这个一定要完成才行!★★★★★

23、去面对那些使你紧张的人;--与第四件事情好像有些雷同哦。★

24、做一个“叛逆者”;--非常有必要。★★★★

25、参加一次竞选;--勇气的体现。★★★★

26、独自一人在野外过夜;--测试胆量,女子还是尽量少试。★★

27、到没有人烟的地方去,与自然对话;--我会去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28、10天内认识20个新朋友;--我对朋友的要求比较高的,需要我放低标准吗?★★

29、在庭院中栽一株小树;--没院子。★

30、在互联网上体验人生;--这一条现在小孩子们比我们做得要好。★

31、在团体里培养领袖感;--努力培养。★★★★★

32、将要做的事情安排得有条不紊;--我也会安排,但距离有条不紊有很大差距。★★★★★

33、在喧闹的街边观察过往行人;--这个可是一门手艺。★★

34、到晚会上征服最引人注目的异性;--有难度!★★

35、做一次餐馆里的引导服务生;--可以试一试。★

36、在工地上吃一次落有灰尘的早饭;--让我想起了父母以前的艰辛。★★★

37、在尽可能多的地方留下你的足迹;--我和家人的目标。★★★

38、在电气分解组装过程中感悟人生;--我会分解,但一直不会组装,哎,我的人生。★★

39、学会欣赏古典音乐,掌握绘画技巧;--这个,很难。★★

40、学会使用电话交流的技巧;--天天打电话,但说到交流技巧,唉,真是惭愧啊。★★★★

41、留心观看报刊边角处的广告;--这个需要修炼。★

42、每天,为自己的愿望祈祷;--有希望就有实现的可能。★★

43、实现理想的人生模式;--35岁之前就要完成啊,时间好紧迫啊。★★

44、换一种思维,你将进入另一种人生;--这一点必须在35岁前完成,否则就来不及了。★★★★

45、找到真正的良师益友;--有句俚语,不在于你玩什么,而在于你跟谁玩。★★★★

46、学会基本礼节,你更令人喜欢;--真见过一大把年纪连基本礼节都不懂的人。★★★★★

47、做不幸者的朋友;--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共勉。★★★

48、考察与别人的第一次谈话;--这个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一会再认真看看内容。★

49、用一句话战胜别人的五种法则;--更不明白了,看来是作者凑不够50条,生搬硬凑的吧。

50、在磨难中寻找快乐;--这条作为结尾还不错。★★★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根据我的读后感看这本书,也许会轻松很多。这是一本不错的书,书中的很多条都是我们生活中所不具备的,要跟据书中所讲改变自己,丰富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导者而不被生活所迫。

篇5:读《有事做的幸福》有感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 以分数论英雄, 学生的名次、教师的教育能力、学校的招生资本等等无不以分数说话。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成功学, 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 更是激起了人们追求成功的欲望, 在不知不觉中很多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幸福观转嫁到孩子身上, “24小时记1000个英语单词”、对4岁学生的“思维训练”、100天提高高考分数等等铺天盖地。我们在貌似幸福的阳光下, 看到了孩子日渐扭曲的心灵。还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 给孩子自由的天空, 让孩子感受幸福的灿烂, 成了素质教育的一种奢望。

从某种方面说, 我国的应试教育是成功的, 是硕果累累的, 你看国际上的各种竞赛, 往往是中国的学生独占鳌头。可是到了顶级的奖项———诺贝尔奖, 却寥寥无几, 要说文学奖存在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有的评委连中文都说不利索, 哪里指望他们为中国的文学作品投票?但是物理学、数学、生理学等领域, 没能获得奖, 这就很不正常了, 刺痛了无数中国人的“钱学森之问”, 不就是对这种现象的质问吗?

在适当的条件下幼苗必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同样要想让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就得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幸福, 自己不由自主地进行学习、思考, 继而去探究知识的奥妙, 才能掌握更多、更高端的知识。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幸福, 老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每一位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 做到因材施教, 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心, 给学生更多的爱, 增强学生生活的信心,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产生幸福感。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幸福, 说到底其实就是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自由生长的幼苗, 也有良莠不齐的时候, 同样自由生长的学生, 也有错的时候, 就需要教师———这一伟大的园丁进行适当的修剪。这就要求老师要做好引路人,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做好“玩中学”, 引导他们在玩耍和游戏中, 培养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和良好的习惯。在备课和制作课件的时候要形象生动, 多举一些鲜活的例子, 多进行一些小游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用尽可能足够的时间、精力, 创造更多的机会, 去接触外面那异彩纷呈的世界, 了解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与之息息相关的社会, 引导他们主动地思考, 探究他们想要思考、探究的问题。

篇6:读《有事做的幸福》有感

关键词:幸福,个人,集体,自由,个性

对于幸福的追求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文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了系统论述。但在论述的过程中却折射出他们对与普通劳动者的幸福的关注,体现了丰富的幸福观思想。

1“现实的个人”的感性活动是马克思幸福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与前提。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他认为,人是现实的、物质的、社会的人。“现实的个人”,指的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这里,马克思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狭隘眼界,完成了对黑格尔体系的彻底颠覆。黑格尔派认为自我意识、绝对观念、绝对精神是历史的出发点,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而马克思将哲学置于现实的生活中,这一转变把人的幸福从彼岸世界带到现实世界中。马克思把“感性的活动”理解为人的存在的根本方式。马克思不仅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也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劳动,即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2 自由个性是人类追求幸福的最佳状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来表明人的本质。在这里,他突出了“有生命的个人存在”的主体地位。“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方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个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是对新历史观的阐述,突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的主体地位。人的自由并不是抽象的自由,而是人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由。马克思非常注重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在他的多部著作中都有体现,例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完整的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自由个性”,虽然表述有所不同,却都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期待。“完整的人”指的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全面发展的人,指的是人克服异化的、片面性发展的状态,占有丰富的物质资料和社会关系。自由个性,指的是人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自由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些都体现出了马克思对人性的关怀。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受到分工的制约,人们的共同活动是自然形成而非自愿的,每个人都在狭小的领域里从事安排好的活动。这种共同活动产生的生产力对于劳动者来说就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制约他们的自由个性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异化和克服异化走的是同一条路,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为“狭隘的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创造条件,也只有生产力的扩大才是历史前进的动力。

3 幸福只有在真实的集体中才能实现

马克思认为,任何“现实的个人”的存在,都是生活在某种集体中的。他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幸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虚幻的集体”与“真实的集体”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并不在于这个集体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感性存在,而是这个集体能否为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提供条件。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的劳动不能成为自由的劳动,而只能沦为异化劳动,个人存在的集体也只能是一个虚假的集体,原因就在于这种集体不是所有人的联合体,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是完全对立的,因此这种联合只能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统治阶级是这个集体的直接获益者,而对于被统治阶级而言,这个集体就是他们的枷锁,不能使他们获得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因而是虚幻的集体。相反,在真实的集体中,每个人因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进行自由的生产活动,因而获得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进而不断确证自己的幸福。

文中,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现实的人”确定为其幸福思想的逻辑起点,将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确定为逻辑终点,这种幸福观能够帮助人类实现自我发展、实现社会进步,有助于协调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全面丰富之间的关系,深刻反映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俞吾金.幸福三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3(3).

[3]赵家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20-26.

[4]江海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8.

[5]毕淑敏.预约幸福[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篇7:读《有事做的幸福》有感

一天翻看杂志,一篇文章映入眼帘———《让心灵长满五谷》,读后豁然开朗。除去杂草最好的方法不是用铲子铲,铲去了草却除不了根。就像处理学生的错误,处理完了这一件又出现了那一件,刚平复了这个心情,那个又怒气冲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是生生不息的野草,也是孩子们顽皮的天性,哪个孩子不爱玩?哪个孩子不淘气?老师的怒火烧不掉孩子们的错误,只能烧毁自己的健康。哲学家的话解决了困扰我的难题,除去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心灵长满五谷。

再次走进班级,我发现孩子们都很可爱,无论成绩如何,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一定都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当我们在这片田地上种满五谷以后,春天我们看见的是绿色的萌动,夏天看见的是郁郁葱葱,秋天看见的是果实累累。

于是一个“种田”计划诞生了:小刘负责每天早上进行“新闻播报”,小张大课间主持“天天品三国”,小周午饭后要进行“评说水浒”,小昊下午大课间则负责主持“趣说成语猜猜猜”,小睿要准备的是每天放学前的“汉字英雄”。为了保证每个栏目的高质量,我要求每个孩子都要事先准备好讲稿,新闻播报要及时,名著品读要高度概括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成语和汉字要解析明白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这几个栏目一出,淘小子们没有一点被罚的苦恼,都兴奋异常地接了任务,开开心心地回到班级准备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的“新闻播报”就开始了,“野牦牛落水变冰牛”的新闻让大家长了见识也增添了乐趣,“趣品三国”“评说水浒”让大家积累了名著知识也开阔了视野,伴随着“汉字英雄”和“猜成语”的欢乐气氛结束一天的学习生活,充实也快乐。刚开始这些淘小子还有些不好意思,放不开,有点语无伦次,我适当地指导了一下语气和体态,规范了播报的语言后,随着播报次数的增多,他们的“业务”也逐渐熟练起来,名著播报还配上了相应的板书。准备得认真自然得到了同学的认可,每次播报后不但能赢得同学热烈的掌声,还赚回了满满的人气,他们从最不受欢迎的“捣蛋鬼”变成了班里的“人气王”。从此以后这几个淘小子再也没时间淘气捣乱了,课间他们不是查资料,就是写发言稿、练台词,有时遇到把握不好的地方,还会虚心地向班里的几位“知名主持人”请教。

随着告状的事渐渐减少,我知道我洒下的种子已经在这几个“淘小子”的心里扎下了根,可随后我发现这种子不但扎了根,还长出了繁茂的枝叶。因为,在准备播报的过程中他们又要写稿子,又要组织语言,还要阅读、概括,提取知识点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热情也逐渐高涨起来。十几岁的孩子好胜心强,他们的播报越是受同学欢迎,他们就越是要做到最好,想尽办法丰富自己的播报内容,让自己的播报受同学欢迎。我灵机一动,又设置了一个“最佳播报员”评选,每周选出周冠军,累计积分后再评选月冠军,用这样的方法激发出孩子们的竞争意识,这样不但几个播报员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其他同学也纷纷来问我他们可不可以参加。接下来我计划把这个活动逐步在全班铺开,我很好奇一学期后班里的孩子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有事做的幸福》有感】相关文章:

读《幸福》有感06-05

有事请假条04-21

读幸福与教育有感06-27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06-27

读幸福的鸭子有感06-27

读幸福的密码有感06-27

读幸福要回答有感06-27

幸福的方法读有感07-20

读幸福的方法有感04-30

如果你有事范文05-21

上一篇:化学课改下一篇:鞋厂保安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