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折旧内部审计案例

2024-04-28

累计折旧内部审计案例(通用7篇)

篇1:累计折旧内部审计案例

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审计案例

日期:2005年11月6日 来源:中国审计教育网

一般来说;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固定资产的审计范围也很广。除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本身的内容外,由于固定资产的增加包括购入、自行建造、其他单位投资转入、接受捐赠和盘盈等多种方式,相应涉及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在建工程、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和待处理财产损溢等项目;企业的固定资产又因出售、报废、投资转出和盘亏等原因而减少,相应地与固定资产清理、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收支等项目有关;另外,企业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又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其他业务支出等项目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进行固定资产审计时,不能只限于固定资产本身,应当关注上述相关项目,将审计的范围拓展至与这些项目有关的明细账、凭证和其他相关资料。

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中,对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审计时应重点考虑以下一些特殊审计程序:

1.获取被审计单位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通过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每类或每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的相关文件资料。

2.获取或编制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复核加计数是否正确,并与明细账、总账的余额核对相符;检查本增加固定资产的计价是否正确,凭证是否齐全,对已经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结算手续的固定资产,检查其是否已暂估入账,并按规定计提折旧,检查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是否恰当。

3.审计期初余额。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在连续常年审计的情况下,应注意与上年审计工作底稿中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的期初余额审定数核对相符;二是在被审计单位变更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时,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借调、参阅前任注册会计师有关工作底稿;三是如果被审计单位以往未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即初次审计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应对期初余额进行较全面的审计,特别是当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数量多、价值大、占资产总额比重高时,比较理想的方法是彻底审计自开业起至今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账户的所有重要记录。

4.审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可采用实地抽查新增固定资产的办法,确定其是否实际存在;抽查有关所有权证明文件,确定新增固定资产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检查本减少固定资产是否经授权批准,是否及时正确入账等等。

5.审计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了解并确认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计算复校本折旧计提是否正确;了解固定资产使用状况;检查企业固定资产评估增值后折旧计提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验明固定资产及其折旧的有关事项以及当期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按有关文件的规定恰当予以披露等。

6.结合会计报表其他关联项目的审计,交叉进行特殊审计。结合“在建工程”项目审计,关注已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是否已按有关规定结转固定资产并进行会计处理;结合“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项目审计,关注利息费用(含汇兑损益)是否已按有关规定划清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计算应资本化的数额,并按工程项目进行摊销;关注本期企业发生的由于兼并分立、资产重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对外投资、机构调整、出售报废等原因形成的固定资产增减后账面数量的正确性;关注企业在股份制改造中固定资产评估确认价值的变化,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以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等。

7.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是否在资产负债表中恰当披露。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应作为非流动资产列示,累计折旧应当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反映,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当作为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反映。注册会计师应依据前还审计程序审定的内容,确定会计报表上有关固定资产的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并注意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分类情况等是否己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做恰当披露。

二、在建工程审计案例

(一)案例线索及分析

案例一:注册会计师李文审计大华公司2001会计报表中在建工程项目时发现,公司在建工程支出较大,并且明细账中只设有“综合楼”一个项目。经向公司有关人员了解,并查问了有关工程预、决算资料,其“综合楼”项目中分别包括了实验楼、机修车间土建、仓库改造等工程内容,公司未按具体明细项目设立账户。

案例一分析:《企业会计制度》第二十九条规定:企业的在建工程,包括施工前准备、正在施工中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技术改造工程、大修理工程等。工程项目较多且工程支出较大的企业,应当按照工程项目的性质分项核算。

“在建工程”是一个归集性的科目,它反映固定资产从购建开始到交付使用过程中所有全部支出的集合,最后由“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而固定资产的管理是按照单项进行管理和核算的,因此,注册会计师李文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处理,并向管理当局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书,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具体的管理建议。

案例二:注册会计师李文审计大华公司2001会计报表的在建工程项目时,通过现场核查,发现公司第三车间项目已投入使用,但大华公司有关人员理解为本办理工程竣工验收手续,可不按规定转入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

案例二分析: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可先按暂估价记账进行会计处理。这是因为,固定资产的投入使用的客观事实既然已经存在,移交手续办理与否,其自然损耗和为生产经营提供和创造价值与财富也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按照收入与配比的原则,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自然也是合理的,不能强调未办理移交手续而不履行法规和制度的规定。为此,注册会计师李文应作如下审计处理:

1.提请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对上述经济事项按国家有关规定补办有关手续,进行会计处理,并相应调整会计报表有关项目数额。

2.应将审验情况和被审计单位的调整处理情况,详细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

3.如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应调整数额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考虑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案例三:注册会计师李文审计大华公司2001会计报表在建工程项目时发现,公司科研试验基地土地工程因城市规划发展之需要全部拆除而造成损失,截至本年底止,“在建工程—科研试验基地”科目余额为250万元。另外,公司在“其他应付款—拆迁补偿费”科目中挂账80万元,经了解系政府因拆除科研试验基地给予公司的经济补偿费。公司未能在本末对上述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案例三分析:《企业会计制度》第三十二条规定:在建工程发生单项或单位工程报废或毁损,减去残料价值和过失人或保险公司等赠款后的净损失,计入继续施工的工程成本;如为非常原因造成的报废或毁损,或在建工程项目全部报废或毁损,应将其净损失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

据此,大华公司应根据上述之规定和公司对科研试验基地报损的有关文件,对“在建工程—科研试验基地”科目和“其他应付款—拆迁补偿费”科目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借:其他应付款—拆迁补偿费

800 000

贷:营业外收入

800 000

借:营业外支出500 000

贷:在建工程—科研试验基地500 000

为此,注册会计师李文应作如下审计处理:

1.提请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对上述经济事项按国家有关规定补办有关手续,进行会计处理,并相应调整会计报表有关项目数额。

2.应将审验情况和被审计单位的调整处理情况,详细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

3.如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应调整数额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考虑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案例评价

在建工程审计的目标主要是确定在建工程是否存在、所有权的当属、本增减变化的记录完整、减值准备计提方法,以及会计报表披露是否恰当等。审计实务中,一般主要执行以下审计程序:

1.获取或编制在建工程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

2.检查本期在建工程增加、减少数。了解在建工程相关预算、结算、决算资料,在建工程核算政策、相关工程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件;检查在建工程交付使用、竣工、完工情况及工程进度等。

3.检查在建工程期末余额的构成内容,并实地观察工程现场,确定在建工程是否存在。

4.查询工程项目投保、抵押情况。

5.确定在建工程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篇2:累计折旧内部审计案例

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本质及其局限性

固定资产对企业的经济价值在于其具有潜在的服务能力,这种服务潜能将随着企业对固定资产的不断利用而为生产经营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然而固定资产的服务潜能会随着生产经营中的不断利用以及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而逐渐衰减、消逝。所以,企业必须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内,确定消逝的服务潜能的比例,对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按期地、有系统地计人产品成本或相关费用,实现与收入的正确配比。这种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按期、有系统地转为成本或费用的固定资产已消逝服务潜能的成本称为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的折旧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成本分配过程。学习会计加微杏:Leifood 长按复制搜索即可添加,获取最新真题资料开启你的老帐房之路。

固定资产折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

①固定资产折旧缺乏灵活性。固定资产折旧在各年间具有系统性,“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改变。[1]

②不符合真实性原则。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要依据企业对净残值和经济使用年限的估计,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无形损耗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日益显现,使得各种估计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

这必然导致固定资产折余价值不能真正代表“预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不能体现折余固定资产的真正价值。另外,固定资产折旧注重其核算方法的合法性和准确性,是成本与收入之间的配比方法,而由此得出的折旧费一般少于固定资产在该期间的真正损耗。[1]

二、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必要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根据实际情况,按有关方法计算得出,各年的减值损失并不存在必然的系统联系。它更多的是从信息的使用者角度出发,立足现在,面向未来,适时考虑无形损耗,夯实了期末资产的价值,同时也剔除了虚增的利润,降低了财务风险。计提减值准备是固定资产折旧的有益补充,它的实施也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财务政策更加稳健。[1]

篇3:累计折旧内部审计案例

企业集团内部将自身生产的产品销售给集团内的其他企业作为固定资产使用,在该项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情况下,以后各期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如何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正确地编制有关固定资产计提的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的抵消分录,是许多财会人员感到辣手的问题,关系到整个企业集团会计信息的质量。为此,笔者在本文中针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

内部交易的固定资产在首期存在期末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以及首期对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计提累计折旧、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下,对于第二期乃至第三期及以后各期,母公司编制的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为使其期初未分配利润与首期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期末未分配利润相衔接,必须将首期抵消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以及抵消的就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就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对第二期期初未分配利润合并数的影响予以抵消,调整第二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合并数额。同时,母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还应将第二期就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第二期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予以抵消,编制抵消分录。而后一部分抵消分录的编制应当成为合并工作底稿中抵消的重点与难点。

二、具体案例实务阐释

[例]大兴公司为红星公司的母公司。2014年1月1日大兴公司将其生产的一台设备出售给其子公司红星公司,红星公司购入后直接交付其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使用。该设备的折旧年限为5年,假设不考虑净残值,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为简化起见,2014年度该项设备按12个月计提折旧额。大兴公司该设备的售价为180000元,成本为140000元,款项通过银行收讫。假设该项设备在2014年末、2015年末的可收回金额分别为140000元、95000元。大兴公司按年度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要求:编制大兴公司(母公司)2015年度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有关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提减值准备的抵消分录(其他抵消分录略)。

由案例资料可知,大兴公司与红星公司2014年年初的该项交易属于企业集团内部固定资产交易,交易当年由大兴公司(母公司)编制反映整个企业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时,已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计提的折旧以及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抵消分录。大兴公司(母公司)2015年(即第二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有关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提减值准备的抵消分录编制情况笔者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第二年抵消分录的编制分析

首先,应将第一年(2014年)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予以抵消。为此,应当计算2014年该项内部交易在红星公司(子公司)形成的固定资产多计提折旧额为8000元([(180000-140000)-0]÷5),红星公司2014年计提折旧时的会计分录为:

大兴公司(母公司)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可将红星公司编制的会计分录进行反向抵消,并转换为合并财务报表中的项目,编制出抵消分录:

由于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没有“累计折旧”项目,考虑到其是“固定资产”项目的备抵项目,借记“累计折旧”项目,即“累计折旧”项目期末数的减少,去备抵“固定资产”项目时,反而使“固定资产”项目的期末数增加,而“管理费用”项目在合并利润表中有列示。因此,该笔抵消分录应改为:

大兴公司(母公司)编制的是2015年(即第二年)合并工作底稿中的抵消分录,因此,2014年合并利润表中的管理费用项目金额的减少,最终已转化为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期末未分配利润项目金额的增加。因此,可知在2015年编制的将第一年(2014年)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的抵消分录是:

其次,再计算2014年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是否多计提了减值准备,需要分别从红星公司(子公司)的角度与企业集团的角度分析各自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通过比较确定抵消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红星公司该项固定资产2014年末的账面价值144000元(180000-180000÷5×1)高于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红星公司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计提了4000元的减值准备,但从整个企业集团角度分析,该项固定资产2014年末的账面价值112000元(140000-140000÷5×1) 低于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额,从企业集团的角度分析,该项固定资产没有发生减值。因此,需要将内部交易形成的红星公司多计提的减值准备4000元予以抵消。参照前述所分析的编制思路,同样可以得出将第一年(2014年)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减值准备进行的抵消分录为:

(二)后期抵消分录的编制分析

将第二年(2015年)就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予以抵消。同理,由于2015年末红星公司该项固定资产应计提的折旧额=[180000-(180000÷5×1)-4000]÷4=35000元,2015年末从企业集团的角度而言,红星公司该项固定资产应计提的折旧额=[140000-(140000÷5×1)-0]÷4=28000元。所以,该项固定资产第二年(2015年)多计提了折旧7000元(35000-28000),应予以抵消。参照前述编制思路,抵消分录为:

再考虑2015年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否存在抵消的情况。由于2015年末红星公司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105000元(180000-36000-35000-4000)高于其可收回金额95000元,所以,红星公司应补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0000元;然而,从企业集团的角度而言,该项固定资产2015年末的账面价值84000元(140000-28000-28000-0)还低于其可收回金额,可见,2015年该项固定资产仍然没有发生减值,无需计提减值准备。因此,仍需要将内部交易在红星公司形成的该项固定资产补提的减值准备10000元予以抵消。参照前述思路,抵消分录为:

三、结论

本文所阐述的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的固定资产在发生减值的情况下,以后连续各期有关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减值准备抵消分录的编制问题,既是研究该问题的关键又是重点。本文的阐释可能不尽人意,但笔者相信能帮助广大财会人员解开症结,打开思路,为今后正确地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提供一种操作指南。同时,笔者还恳望广大财会人员在今后的实践中多去探索,以找到规律,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开展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实务工作。

摘要:本文探究了内部交易的固定资产在发生减值情况下,以后各期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有关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减值准备抵消分录的编制问题,旨在帮助广大财会人员正确地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减值准备,后期,抵消分录

参考文献

篇4:累计折旧内部审计案例

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是与固定资产同步纳入会计核算,但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则是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孕育出的一个新生事物,200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又对其核算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纵观减值会计发展,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大部分的减值准备是其对应资产的唯一减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却成了固定资产的共同减项,此必然造成二者核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所做的重大变革中,累计折旧与资产减值准备均位居其列,及时对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做出再分析、再认识,理顺二者的关系对于指导会计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涵义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在期末时按照帐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回收金额低于帐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当作为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反映。这里的帐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原值扣减已提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后的净值,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值情况。该“减值准备”科目的使用更好的反映了固定资产预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使固定资产更加符合现有资产意义,并可防止固定资产价值虚增。

固定资产可以长期参加生产经营而仍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但其价值将随固定资产的使用而逐渐转移到生产中,或构成经营成本或费用。这部分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而转移的价值即称为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折旧”就是用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转移情况的科目。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从动态上反映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即对因市价持续下降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的固定资产,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的金额计提减值准备,实际上是对以历史成本计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修正。这样必然会对从静态上反映固定资产价值转移的折旧产生影响。

二、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可以按单项资产或资产组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固定资产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如果是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应借记“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三、两种情况下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累计折旧会计核算的影响

1.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对累计折旧会计核算的影响

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因为累计折旧是按月提,如果期末或年终,对固定资产全额计提减值准备,那么从下一月开始,不应再对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以后各期的资产负债表中,仍然应列示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累计折旧,但其余额均不变。

这与固定资产报废和毁损不同,如果企业由于报废或毁损而处置固定资产时,必须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发生的固定资产清理净损益,计入当期营业外收支,在以后各期资产负债表中,不再反映固定资产原值和折旧。其实,全额计提减值准备,暗含着一种主观期望,固定资产的价值有朝一日会恢复,否则,会直接作为报废或毁损处理。

2.部分计提减值准备对累计折旧会计核算的影响

影响折旧的因素有折旧的基数,固定资产的残余价值和预计使用年限。在计提折旧时,对固定资产的残值和清理费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只能人为估计。固定资产折旧主要取决于折旧基数。从前述分析可知,折旧只是一个分配过程,在计提折旧时,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在其使用年限内被认为是不变的,如果计提了减值准备,则说明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低于未来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实质上已经发生了减值,这样计提减值准备后,计提折旧应当以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即固定资产原值—已提折旧—已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为基数进行调整,如有必要,重估固定资产残余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

篇5:累计折旧内部审计案例

会计基础知识是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会计·审计专业岗位的考试科目之一,本文中介绍了会计分录的概念、分类与编制。

一、会计分录的概念

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编制会计分录的环节是将经济业务以会计语言描述的重要环节,编制会计分录还能够保证账户记录的正确性,便于日后的检查和分析。每一笔分录应包括有以下内容(会计分录的要三要素):(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2)记账方向的符号,即借方或贷方;(3)记录的金额。

会计分录的书写格式是:上借下贷,左右错开。

1.先借后贷。即借方在前,贷方在后;

2.左右错开。即贷方的文字和数字都要比借方后退两格书写;

3.在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和多借多贷的情况下,借方或贷方的文字要对齐,金额也应对齐。

二、会计分录的分类

会计分录按所涉及的账户的数量多少,可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两种。

简单会计分录,指涉及的账户数量只有两个,也就是一个账户的借方与另一个账户的贷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

计分录。这种会计分录下的会计科目间的对应关系十分清晰,容易理解和掌握。

篇6: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

(一) 两者的联系

1、两者都核算固定资产价值的降低。

无论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损, 还是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 都意味着固定资产价值降低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拆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 共同反映这一价值的降低, 使得最终的固定资产净值等于可收回金额。

2、两者计提的原因有相同之处。

从两者的涵义可以看出, 技术进步和遭受破坏使得固定资产价值降低是两者计提准备或多计提折旧的共同原因。

3、两者之间相互关联。

由固定资产原值扣减企业估计的累计折旧可以得到固定资产账面净值, 再通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可以将账面净值调整为可收回净值。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累计折旧的补充科目, 它将累计折旧中估计有偏差的地方进行矫正, 使得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能体现可收回金额;另一方面在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 固定资产的折旧要以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 (不再是固定资产原值) 为基础进行调整, 也就是说, 未来累计折旧的计提要考虑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

(二) 两者的区别

1、两者的性质及目的不同。

折旧表示的是固定资产价值的减损, 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价值转移, 它把固定资产的价值按照一定标准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的年限内, 以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期末累计折旧反映的是企业估计的固定资产已转移价值的余额, 将其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备抵项, 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可见, 折旧并不表示资产实际的破损, 也不意味着经过一段时期后固定资产市价下跌。简而言之, 折旧是成本分摊方法, 而非资产评价方法。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质上是从“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 对可收回金额与账面净值进行定期比较。当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净值时, 确认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 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从而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以使账面价值能真实、客观地反映该资产在当前市场上的实际价值。固定资产减值所表示的这种价值减损, 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 与生产经营的关系不大, 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更需要依赖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可见, 减值准备是某一时点由于公允市价的变动而需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部分, 它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当前价值, 是一种资产的评价方法。

2、两者针对的对象不同。

累计折旧作为备抵项目是针对固定资产原值而言的, 固定资产原值扣减累计折旧反映的是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则是针对固定资产净值而言的, 因为当固定资产原值发生减值时, 如果企业已事先考虑到而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可收回净值不一定会低于账面净值, 那么此时就不会计提减值准备。所以, 固定资产减值虽然是通过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得出的, 但是它不是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 而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

3、两者的核算范围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第17条规定:除以下情况外, 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1) 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2) 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而计提减值准备的核算范围则在第27条明确规定:企业应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 如发现存在下列情况, 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以确定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 (1) 固定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 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 (2) 企业所处经营环境, 如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 或者产品营销市场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 并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3) 同期市场利率等大幅度提高, 进而很可能影响企业计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折现率, 并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 (4) 固定资产陈旧过时或发生实体损坏时; (5) 固定资产预计使用方式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如企业计划终止或重组该资产所属的经营业务、提前处置资产等情形, 从而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6) 其他有可能表明资产已发生减值的情况。

同时, 《企业会计制度》第59条还规定了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形: (1) 长期闲置不用, 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 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2) 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 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 (3) 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 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 (4) 已遭毁损, 以致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5) 其他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 不再计提折旧。可见, 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比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范围要大得多。

4、两者处理问题的及时性不同。

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等, 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可见, 折旧政策的变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不能及时地调整可收回净值与账面净值的差额。而当折旧估计发生偏差, 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减损时,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在期末及时地予以调整, 以确保期末固定资产价值信息的真实性。虽然这种价值减损也可以在未来采用变更折旧估计或政策而多提折旧的方法体制, 但从确保当期的信息质量来看,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比累计折旧更加及时、灵活。

5、两者发生的时间不同。

折旧是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一种系统分配过程, 它与当期的收益相配比, 一般折旧是按月计提, 所以折旧计提是经常发生的。而固定资产减值则不同, 减值损失是一项非经济性支出, 固定资产减值产生的原因 (市价持续下跌、技术陈旧、损坏等) 也不是经常发生的, 今年发生了固定资产减值并不意味着明年还会发生。

6、两者计提的方法不同。

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折旧方法, 可以采用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没有像折旧那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它主要是通过对期末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与可收回金额的估价、分析比较、判断来进行计提的。

7、两者计提的基数不同。

直线法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基数是指固定资产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的余额, 并在预计使用寿命的折旧年限内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如果已计提了减值准备, 则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即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 则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应当注意的是, 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 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

8、两者账务处理不同。

固定资产的折旧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息息相关, 是经常发生的, 所以其折旧额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经常性费用中, 提取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并且在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冲回问题;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无直接关联, 导致减值的情形也并非是经常发生的, 因而减值准备计提时, 借记“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在此后的期间, 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 应在原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内转回, 做相反会计分录。

二、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折旧核算问题

鉴于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都是固定资产的准备项目, 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另一方的调整,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 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 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 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额, 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 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由此可见, 固定资产在折旧计提期间, 减值因素的发生必然影响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和折旧额。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应当从取得固定资产的次月起, 合理估计折旧年限和折旧额。为此,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 企业应当重新复核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 并区别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一) 变更折旧计提方法。

如果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则应当相应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的会计政策变更规定, 追溯调整原折旧额。

(二) 变更折旧计提年限。

如果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发生变更, 企业应当相应改变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 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的会计估计变更规定, 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

(三) 重新预计固定资产净残值。

如果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发生变更, 则企业应当相应改变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 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的会计估计变更规定, 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

(四) 原折旧方法、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不变。

如果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没有发生变更, 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没有发生变更, 且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也没有发生变更, 企业仍应遵循原有的折旧方案, 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沿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

例1:某公司1998年12月取得一项固定资产, 价值800万元, 预计使用年限期10年, 净残值率为10%, 直线法计提折旧。则:

该设备折旧额=800-800×10%=720万元

年折旧率=1/10=10%

年折旧额=720×10%=72万元

例2:2001年12月31日, 由于与上述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因素发生不利变化, 致使其发生减值, 该公司估计可收回金额为500万元, 则应该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净额与其可收回金额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应计提的减值准备= (800-72×3) -500=84万元

然后, 重新复核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 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其他预计不变, 则:

新折旧额=500-500×10%=450万元

年折旧率=1/ (10-3) =14.49%

年折旧额=450×14.49%=64.30万元

如果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减少为8年, 净残值率不变, 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则:

新折旧额=500-500×10%=450万元

尚可使用年限=8-3=5

年折旧率=1/5=20%

年折旧额=450×20%=90万元

另外,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期间, 导致减值的因素消失。《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 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 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 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调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 企业仍应当重新复核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 并区别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处理方法同上) , 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

例3:承上例, 2003年12月31日, 该公司发现导致该固定资产2001年减值损失的不利经济因素已经全部消失, 且估计此时的可收回金额为450万元。根据上述处理原则, 应调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计提减值准备当前账面价值=800-72×3-84-64.3×2=371.42万元

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应恢复为:450万元

应冲减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450-371.42=78.58万元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余额=84-78.58=5.42万元

重新计算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和折旧额:

当前折旧额=450-450×10%=405万元

尚可使用年限=10-5=5

年折旧率=1/5=20%

年折旧额=405×20%=81万元

三、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折旧的思考

(一)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否需按单项计提。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应当于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 并按单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而在固定资产准则中, 未明确规定需逐项检查、按单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笔者认为, 通常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按单项资产计提, 但在特殊情况下, 当多项固定资产减值原因一致、减值情况相同时可考虑合并计提减值准备。如企业某条生产流水线的设备, 因技术更新该生产线已属落后, 其生产的产品一直出现亏损, 目前设备市价也远低于其账面价值;根据测算, 该生产线设备整体销售净价估计为账面价值的60%, 所以该生产线上的各项设备可统一按账面价值的40%计提减值准备, 不需对该生产线上各项设备单独估价并计提减值准备。

(二)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

根据固定资产准则,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披露“当期确认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及当期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本人认为,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仅要求披露当期计提和转回金额是不够的, 为使投资者能充分了解企业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 还应当披露下列信息:当期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的相应原值和净值, 当期确认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原因说明、减值损失确定方法, 当期减值损失转回原因及转回金额确定方法等。

(三)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的累计折旧计提依据。

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关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累计折旧计提依据是按历史原值计提还是改按相应核减减值准备后的固定资产净值计提, 该制度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范, 导致会计实务中出现了前后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 并使得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一系列重要评价指标出现偏差。笔者认为, 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累计折旧计提依据, 不应简单地认为是采用前者或后者 (按历史价值或按核减减值准备后的固定资产净值) , 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对使用年限长、原始价值大的商用房屋及建筑物类固定资产, 价值的持续下跌、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闲置之后, 其价值又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其账面价值的情况, 就不能一味强调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时必须调减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才能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

通过以上讨论, 笔者认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累计折旧科目很好的补充, 它弥补了累计折旧科目反映不及时和缺乏灵活性的不足, 还负责核算长期闲置固定资产的价值减损,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换代越来越快, 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企业在按《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实务处理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操作。这就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应尽快补充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之间账务处理的规定, 以便于实务的具体操作。

摘要: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都是“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 它们共同反映着固定资产的现时价值, 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因而在实务中对两者的差别认识不清, 存在许多模糊之处。本文在简述两者联系的同时, 主要阐述两者之间的区别, 并就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有关折旧核算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

参考文献

[1]赵西卜.对固定资产提取减值准备后应按折旧沿袭法计提折旧[J].财务与会计, 2003.

[2]李海波.新编企业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

篇7:累计折旧内部审计案例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涵义

1.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涵义。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存在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可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值情况,它是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与账面价值不同)与企业期末合理预计的固定资产可收回净值(可收回金额或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的差额。该科目的运用使得期末固定资产按照可收回净值计入资产总额,这样能更好地反映固定资产预期给企业带来的真实经济利益,防止固定资产价值的虚增。这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 累计折旧的涵义。

累计折旧是用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转移情况的科目。由于导致固定资产价值转移的原因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损耗,所以,在预计折旧年限、净残值和选择折旧方法时,都要考虑两种损耗。其中,有形损耗主要是由于物质磨损、时间侵蚀以及外部事故、破坏等原因造成的结果;无形损耗则是由于技术进步造成固定资产相对使用效能下降,从经济角度考虑提前予以报废。期末累计折旧科目反映的是企业估计的固定资产已转移价值的金额。将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备抵项,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

1. 两者都是固定资产的抵减项目。

两者均为固定资产核算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前者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损,后者是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两者结合处理,使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更加客观,体现资产作为“一种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的重要特征。

2. 两者之间相互关联。

从前面讨论可知,通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将账面净值调整为可收回净值。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累计折旧的补充科目,它将累计拆旧中估计有偏差的地方进行矫正,使得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能体现可收回金额。在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折旧要以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为基础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未来累计折旧的计提要考虑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

3. 两者都核算固定资产价值的降低。

无论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损,还是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都意味着固定资产价值降低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拆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共同反映这一价值的降低,使得最终的固定资产净值等于可收回金额。

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区别

1. 两者的性质、目的不同。

目前国内普遍认为,累计折旧是“资产价值损耗的计量”,是将固定资产的价值按一定标准分配到预计可使用的期限内,以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实质是成本的分配手段或分摊过程。设置累计折旧的目的在于,准确核定固定资产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累计的价值转移,以求从商品销售中得到补偿。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质上是从“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进行定期比较。当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确认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使账面价值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价值。固定资产减值所表示的价值减损,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与生产经营的关系不大,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 两者的核算范围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第17条规定:“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2)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关于计提减值准备的核算范围,第27条明确规定:“企业应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如发现存在下列情况,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1)固定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2)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如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或者产品营销市场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3)同期市场利率等大幅度提高,很可能影响企业计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折现率,并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4)固定资产陈旧过时或发生实体损坏时;(5)固定资产预计使用方式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如企业计划终止或重组该资产所属的经营业务、提前处置资产等情形,从而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6)其他有可能表明资产已发生减值的情况。”

3. 两者的计提方法不同。

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在新准则中,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折旧方法、预计净残值的改变都属于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不用追溯调整。所以,企业只要能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业绩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没有像折旧那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对期末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与可收回金额的估价、分析比较、判断来进行计提的。但实际上,“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使得资产价值难以确认。笔者认为,应尽快改变我国目前以资产评估值作为可收回金额的错误做法,国内评估界、会计界及其他有关部门应联合起来,率先开展关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评估规范标准的专项研究。

4. 两者的计提基数不同。

固定资产折旧是以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的余额作为折旧基数,并在预计使用寿命的折旧年限内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如果已计提了减值准备,则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即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可见,固定资产原值、预计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等都是事先确定好的,属于带有一定主观性的会计估算。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则是针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而言的,在期末时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熟低的原则来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可收回金额是依据核算日前后的相关信息确定的,不可事先确定。可见,相对折旧而言,固定资产减值这种估算是事后的,客观一些,不同时间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具有不确定性。

5. 两者的账务处理不同。

固定资产的折旧与日常经营管理息息相关,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其折旧额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经常性费用中,提取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而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与经营管理无直接关联,并非经常发生,统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总之,尽管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有着上述种种区别,但它们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累计折旧核算不可缺少的调剂师,它弥补了累计折旧对资产减值情况反映不及时的缺陷,适应了科技高速发展、资产更新换代加快的现实要求。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算中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易造成准确率下降,甚至产生借用减值准备人为调节利润的行为。为此,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设置合理评价标准、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等途径创建资产减值管理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杜毅,张云皓.浅谈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关系[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6).

上一篇:我爱绿色生活征文下一篇:雪殇作文8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