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综合治理会议记录

2024-04-10

村综合治理会议记录(精选9篇)

篇1:村综合治理会议记录

时间:20XX年XX月XX日

地点:

参加人:

主持人:XX

记录人:XX

会议内容:

一、孙大文主任传达区、镇综治精神;

二、党委副书记李方田同志要求我村做好治安巡逻工作和群防群治工作,化解不稳定因素;

三、李振华主任讲法律进村和谐工作。

篇2:村综合治理会议记录

村支委会月会议记录

会议记录是指在会议进程中,由记录人员把会议的组织情况和具体内容记录下来,就构成了会议记录。以下是本站分享的村党支部会议记录内容 村支委会月会议记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村党支部会议记录内容 村支委会月会议记录 ?

时间:2013 年 3 月 1 日上午 ?

地点:党支部办公室 ?

参加人员:贾开万 刘步贵 范庆会 余秀英 ?

主持人:贾开万 ?

记录人:范庆会 ?

会议事项:研究安排我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

贾书记:今天,把大家召集在 1 起,就我们村党员干部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制定 1 个培训措施来全面提高咱村广大党员的整体素质和科学致富能力,逐渐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是要明确党员教育培训的内容 ?

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要牢牢围绕提高党员政治理论素质这 1 目标,强化对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基本线路的系统学习教育,特别是要学好党的 107 大、107 届 3 中、4 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要牢牢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有针对性地展开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教育,正确处理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教育,广大农民大众致富奔小康的技能教育,和进行的党员应知应会知识等内容的教育培训工作.?是认真做好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

要加大党员的集中培训和轮训力度,要结合本村工作实际和特

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集中培训和轮训计划,推动党员集中培训和轮训工作的深入展开.要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这个阵地,根据党员的不同层次水平,有针对性地展开党员轮训工作,每名党员 1 年要集中轮训 4 次.针对农村党员干部,要加强先进性教育,重视提高其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思,提高其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本领.下面请大家发表意见.?

刘主任:对我们农村党员来讲,要抓好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基本线路的教育培训,提高咱村党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每名党员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们要重点学习带领大众致富奔小康的技能,提高咱村党员带领大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以此使我们村的老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实现作为 1个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

余主任:刚才大家说的都很好,说出了我们作为 1 个共产党员的心声,就是要带领老少爷们儿发家致富,针对教育教育培训我认为应当抓好以下几方面: ?是要制定计划,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等多种学习方式.?是要利用好远程教育这 1平台,加强学习,扩大视野.?是要弄好交换,大家在学习中要常常坐到 1 块儿谈谈自己的想法.?

村党支部会议记录内容 村支委会月会议记录 ?

主题关于组织展开党的大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 ?

会议时间 20**年 8 月 28 日 ?

会议地点南安市官桥镇洪岭村委会 ?

参会人员镇驻村领导党委宣扬委员陈雅丽、镇驻村队长张健强、党支部全部班子成员

?

1、镇驻村领导党委宣扬委员陈雅丽宣读《关于组织展开党的大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对党的大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及殷切的希望,对总线路提出了整体计划和布置; ?

2、村党支部书记欧景波结合本支部实际及镇相干文件精神,对大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作出声明,并提出基本解决方法和途径; ?

3、村党支部书记委员对党的大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展开系统深入地学习并做好各项工作任务的分配和准备工作。

村党支部会议记录内容 村支委会月会议记录 ?

会议时间****年**月**日 ?

地 点局 4 楼会议室 ?

主 持 人******** ?

记 录 人******** ?

缺席缘由无 ?

参加人员******** ?

会议记录内容 ?

1、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大众工作的实行意见、关于加强党员常常性教育的实行意见的通知 ?

2、关于在全省展开深化共产党员工程增进全面振兴迎接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 107 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功召开主题实践活动的意见 ?

3、关于展开创建“5 好”党支部活动的方案 ?

**对以上我们学习的 3 个内容结合我局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制定党员教育计划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及“3观教育”近来全部党员在学习、工作中普遍存在 1 些问题,而且这些

问题愈来愈严重,需要我们组织各种活动活动积极做好全部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党支部准备对全部党员进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及“3 观教育”。希望听取几位委员对本次活动的看法和建议。

**我建议组织 1 系列座谈活动,加强对党员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同时还要展开 1 系列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解决党员思想中深层次的问题,及时、准确纠正党员中存在的不良思想。

**我同意 2 位委员的意见。

篇3:浅谈“空心村”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空心村,土地利用率,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建新房的也越来越多, 但大多数建新房的农民都不愿在老宅基地上建房, 而选择在公路两旁或良田, 让老宅基闲置, 致使村庄成为空心村。

"空心村"的出现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 也对农村的居住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空心村"现象破坏了农村的景观布局, 还使道路网络、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难以按规划实施。此外, "空心村"还对农村的安全构成隐患, "空心村"中遗留下来的旧房子大多为土木结构, 成为火灾的主要源头。"空心村"的房屋大都年久失修, 在发生暴雨等自然灾害时, 极易发生倒塌事故。

"空心村"大多是老村庄才有, 村庄越古老, 空心范围越大。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据调查分析, 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宁盖新房不住旧房的思想。老房子一般都是住了三四代之久破房子。所以一些人年轻人成家立业后都另建新居, 不愿在老屋居住, 这样只好让它闲置、倒塌。

二、追求马路市场经济。有头脑的农民, 他们舍弃自己的老宅基, 千方百计谋划在公路两边批良田建新房, 不仅方便热闹, 更重要的是可经商致富。

三、一些机构约束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农民建房是自己通过各种关系和办法谋划好宅基, 待建房宅基谋划谈妥后, 再请村小组干部签出意见, 到村委会盖个章, 乡镇土管办填表交各种建房费, 即可动工。长此以往, 致使良田被占, 可耕种土地越来越少。

温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 建设节约型社会, 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据专家称, 整治空心村, 已经成为节约农村土地的主要方式。

空心村"整治潜力很大, 做好此项工作, 对破解建设用地难题, 促进新农村建设, 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意义重大。它事关我们能不能处理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依法行政和搞好服务的关系;事关县域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得到足够的用地保障;也事关我市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能否解决好我们的用地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问题。

为了把"空心村"整治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提高土地利用率, 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对应了温总理的"推进土地复垦"要求, 治理"空心村"工作的迫在眉睫。事实上, 目前河南省正在进行的整治空心村, 已经成为一项节约利用农村土地的主要方式。把农民从占地甚多的旧宅移到规划的宅基地上, 从而置换出更多的可用耕地, 这就是整治空心村的内容。杨寨隶属周口市郸城县宁平镇, 老宅地占地146亩, 聚居住户头44家, 平均每户宅基占地3亩以上, 形成不必要的浪费。搬迁之后, 每户占地不足1亩。

村子还是村子, 邻居还是邻居, 然而土地却在增加。从旧宅移到新宅, 看似"零"搬迁的背后, 却藏着大量的利益空间。"整治空心村, 就是争取最大的利益空间。"宁平镇国土资源所所长崔来峰说, 整治空心村已经成为节约农村土地的主要方式。正是这种利益空间的吸引, 整治空心村成为一场全民运动。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规划处提供的资料显示, 仅2004年全省已从"空心村"中复垦出耕地11.6万亩。据悉, 目前全省因废弃农宅而闲置的土地不低于200万亩。仅杨寨村所属的周口市, "空心村"的面积达到了31.5多亩, 这相当于10个乡镇的耕地面积。

在全国人均耕地1.4亩的水平下, 周口市现有的耕地面积1170万亩, 人均耕地面积仅1.1亩。一边是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迫切需求, 另一边又是要养家糊口的缺少耕地的呼声。

"宁平镇杨寨空心村整治项目"挂牌督战, 项目牌立在已经平整的老宅基地旁边, 牌上显示, 整个工程工期为3个月, 内容包括几个方面:新增耕地9.7公顷, 农田水利工程, 新打机眼两井, 修简易桥两座, 田间道0.9公里, 生产路0.6公里, 建生态防护林。建设单位是"郸城县国土资源局"。

空心村没整治前, 巷道不通, 雨天走不出们泥泞不堪, 房屋参差不齐, 村里蚊蝇乱飞脏的不成样, 心里憋闷活得不顺当。现在可好了, 空心村整治拆了影响规划的房, 通了村里规划的村村通道路, 盖了早已想盖的房, 村容村貌大变样, 通过"空心村"治理, 人均耕地净增近0.1亩, 同时可保障村民20年建房的用地需求。通过"空心村"治理, 大大优化了村庄布局, 初步改变了村庄建设零、乱、散、差的局面, 促进了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改变了新建住宅"发散"的落后模式;有的村庄进行了部分搬迁, 依托旧村庄布局比较合理的部分, 划定村庄发展区域, 统一规划布局, 将分散的宅基地向划定区搬迁, 有效地改进了村庄的布局和面貌。通过"空心村"治理, 使全市上下的用地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 宽打窄用、随意占用、破坏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大幅度减少、依法用地、集约节约用地的意识显著增强。用地的注意力开始由过去主要依赖新增建设用地转移到了主要依靠节约用地和存量挖潜上。

从"空心村"改造的实践看, 意义十分明显:

一是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 建设集约型新农村。通过空心村整治, 一批荒废闲置多年的老宅基地、村周围边角地等得到了整理利用。同时, 通过空心村整治严格了宅基地管理, 有效遏制了弃旧宅建新宅、一户多宅、宅基用地超标等现象, 减少了新的耕地占用, 可以有效保护耕地资源。另外, 把"空心村"整治与基本农田整治结合起来, 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耕地保护由过去偏重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保护并重的转变。。

二是有利于优化村庄布局, 改善村民居住环境。通过"空心村"改造, 优化村庄布局, 促进了农民住宅建设由分散向集中、集约转变, 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改变了村庄建设乱、散、差的局面, 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近几年来的旧村改造, 修通了村级道路, 新添了公共设施, 美化了居住环境。统一规划布局, 将分散的宅基地向划定区搬迁, 有效地改进了村庄的布局和面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 设计新颖, 小的村庄实行了自然村并大村, 加快了中心村建设。实现了整体搬迁, 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标准建设, 村容村貌实现了质的跨跃。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 中国农业版社, 2002.

[2]王军.土地整理研究综述.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3]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地质出版社, 2003.

[4]王海兰.农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J].农村经济, 2005年09期.

篇4:治理“城中村”的思考

“城中村”地处城市和城市周边地区,与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城市化最直接的被感化者。虽然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对其仍有诸多限制,但市场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长年受城市的耳濡目染,它的物质形态、社会形态、经济形态等与城市息息相关,也是城市最大的受益者,这些都是城市增长及扩散效应的结果。因此,推动城市化进程,彻底解决“城中村”问题,不仅“城中村”可以受益,对城市合理整合其社会经济要素,强化其功能,提质扩容,促进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同样是百利而无一害,而且对国家从根本上转换城乡行政体制,转变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这个长年困惑的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从根本上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尝试和伟大实践。

一、“城中村”的特征

“城中村”较一般意义上的村庄比较有以下特征:

第一,地理位置看,“城中村”一般是地处城市之中和在城市周边地区分布,包括城市郊区和部分村庄;

第二,从经济结构看,“城中村”都是以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不仅有较大规模的第二产业,而且有比较完善的第三产业;

第三,从管理体制看,“城中村”虽地处城市,但仍是农村的管理体制,与城市体质相互制约,形成“城”与“村”的掺杂与混淆,由于管理关系不清,责任不明,是城乡管理的“顽症”;

第四,从文化观念看,“城中村”由于受城市文化观念的影响,文化、教育、科技和文明程度较一般意义上的村庄高,思想比较开放,接受新事物较快,人们的法制观念、业缘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和现代化观念较强。但较城市而言又受农村传统的乡土观念、宗族观念、血缘观念的影响较大;

第五,从生活方式看,“城中村”由于受城市的影响,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交往的范围日益广泛,人们的行为主要受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制约,家庭规模小于一般意义上的村庄,却大于城市,人们的闲暇生活呈多样化,已逐渐由家庭走向社会;

第六,从建筑设施看,“城中村”村民住宅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一般都大于城市,而建筑质量、装修水平、生活设施和完善程度却往往低于城市,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村庄;

第七,从人口结构看,“城中村”虽“身”在城市,却几乎都是农村户口,最显著的特点它是外来人人口的聚集地,外来人口以民工为主,个体经营户为辅,由于“城中村”失去耕地,出租房屋已成为“城中村”一项重要产业,据了解太原市万柏林区后北屯村,常住农业人口为4000人,而外来人口却有25000人,因此,管理难度大,脏、乱、差,黄、赌、毒现象比较严重;

第八,从社会功能看,“城中村”较城市仍拥有土地优势,通过自建、联办形式建立了许多农副产品、建筑材料、钢材、汽车、文化、娱乐、商贸副食、家庭装饰,甚至电脑城等各类大中型市场和商品聚散地,具有联接“城”与“村”经济、文化、科技等功能。

二“城中城”存在的问题

第一,建设无章可循。“城中村”由于历史的原因,村里并没有统一的建设规划,因而导致村民在自己的宅基地建设的各种建筑物高低不一,杂乱无章,尤其是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负责制后,不但村民,而且村委会为了扩大经营范围,充分利用逐步进入城区,甚至中心城区的优势,办企业、盖商厦、搞出租、建市场,本来这些都无可厚非,但缺乏统一规划,违法用土和违法建设屡禁不止,随意搭建成风,造成街不成街、巷不成巷,楼间道路不过二米的人造“一线天”比比皆是。厂房、住宅、库房、商店、发廊等混为一体,是违章建筑集中的场所。

第二,环境卫生恶劣。“城中村”虽然地处城市,但沿袭了长期的生活习俗,加上各种管理的弱化,垃圾随处堆放,污水随地横流,小商、小贩随便摆摊,搞的周边环境交通堵塞,臭气熏天,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

第三,公共设施缺乏。“城中村”接受乡镇领导,由于体制财力等限制,辖区内公共设施严重缺乏,仅以村民做饭为例,有的用煤气灌,有的用电炉子,有的用煤焦,有的甚至还用柴草。回头再看一下取水,有的用自来水、有的用手压井、有的甚至还是打井取水。试想其他公共设施更可想而知。

第四,人员居住杂乱。“城中村”的村民住房一般都比较宽裕,加上乱搭乱建,受利益的驱使,只要付钱,五湖四海的人求租房屋一般都大开方便之门,而这些外来人的成份五花八门,参差不齐,这必然给“城中村”带来大量的社会、经济、治安等问题。

第五,社会治安复杂。“城中村”由于大量的外来人口居住和频繁的经济交往,加上城乡管理的混治,形成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黄、赌、毒”的现象比较严重,偷盗、打架甚至凶杀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经济纠纷接连不断,火灾等事故也是屡禁不止,这给“城中村”社会治安带来很大压力。

三、解决“城中村”的建议

解决“城中村”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实际问题。我国城市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先后都遇到这个棘手问题。它已经到了该彻底解决的时候。所以,治理改造我国“城中村”恰恰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一个突破口。由于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虽说不少城市对“城中村”的治理改造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方法,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仅靠各级城市政府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是因为治理改造“城中村”问题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城乡二元化体制结构的严重束缚。因此,我建议:

第一,我国“城中村”问题的治理改造,从长远看,必须由国务院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我国“城中村”的实际,在广泛听取基层乡村意见和专家学者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我国治理改造“城中村”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第二,我国“城中村”主要就是解决村民转市民,村委会转居委会,集体土地转国有土地,农村集体经济转股份经济,农村社区转城市社区等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有利的推动了我国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财税制度、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第三,我国的城市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和地域的差异,便形成“城中村”的差别。因此,国家在解决“城中村”问题时应采取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积极稳妥的推动“城中村”的治理改造。

第四,在解决我国“城中村”问题时,应该以确保“城中村”广大村民的基本利益和集体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在服从城市总规划的前提下,使“城中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彻底转变。

第五,解决“城中村”问题应该同建设“高科技园区”、“经济园区”、“工业园区”、“教育园区”统筹考虑,不可顾此失彼,因为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很大,这不仅提升“城中村”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品位和水平,实现了“城中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而且为实现共同富裕创出了一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路。

四、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具体措施与步骤

第一,“城中村”是一个十分敏感和政策性很强的问题。首先必须消除广大村民的思想障碍、政策障碍和成本障碍。切实解决好广大村民转为市民后无业可就,既得利益得不到保证,合理补偿得不到保障等实际问题。

第二,“城中村”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要充分调动区(县)、乡(镇)、村和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他们是治理改造“城中村”的主体。因此,一定要解决好他们的住房、医疗、教育、劳动、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切忌机械教条地照搬照抄城市现有的各种制度政策,一切从各地“城中村”的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成功经验,不论是治理还是改革都要有前瞻性,在“城中村”规划中,既要符合当地风俗民情,又要具有超前性,一定要避免和克服城市以往“拉链式”马路的缺陷和问题。

第三,从治理改造“城中村”的成本考察来看,资金是一个最头疼的问题,政策大包大揽显然不现实,而是要采取行政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吸引国内外资金与村民投资相结合的方法,认真解决好治理改造“城中村”的资金问题。据了解治理改造一个村,需要的资金少则上千万,多则上亿元,除了政府投资一块外,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积极鼓励海内外开发上,尤其是调动广大村民乡土亲情的传统优势,邀请他们生活工作在外的亲朋好友中的有识之士投资开发和建设自己的故乡。还要鼓励广大村民从长期利益出发,自愿投资入股“城中村”的各种开发项目,使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眼前效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这是解决“城中村”治理改造所需大量资金的有效途径。

第四,要给“城中村”外来人员经商打工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他们既是当地经济的建设者,也是纳税者,更是消费者,关键是在制定治理改造“城中村”的实施方案中,一定要把外来人员作为专门条款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综合管理之中,除关心他们的经商打工之外,主要是要解决好他们的住房问题。一是改造后“城中村”的居民住房如有富裕,可按当地出租房屋规定为外来人员提供住房;二是有经济实力的外来人员可优先购买“城中村”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三是在“城中村”改造中专门提供“外来人员公寓”,这样不但解决外来人员住房问题,还可以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

第五,治理改造“城中村”,一定要保护好历史文物和旅游资源,这是一座城市历史文脉和特色所在。不但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社会效益,而且还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城中村”的规划建设中要按照保护与开发、社会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使历史文物和旅游资源渊远流长,福及后代。

第六,在治理改造“城中村”过程中,不论任何项目,都要注意生态平衡,再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使“城中村”的建筑规划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城中村”的建筑环境、人文环境、商业环境、艺术环境与自然环境全面整合。

篇5:村党员会议记录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参加会议人员:(应到 人,实到 人)

会议情况:

村党支部委员会(章)

篇6:村党员活动会议记录

会议时间:20__年_月_日

地 点:村委会议室

主 持 人:___

记 录 人:___

参加人员:村两委成员、全体党员

学习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共分九个部分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八、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九、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7:村党员冬训会议记录

学习地点:***

主 持 人:***

学习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来源

听课人数:40名党员

学习内容:

共产党直接依靠农民,直接把中共的治国理念传达给了人民。共产党真诚、全面、正确地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讲真诚,能让别人、也让自己信服,能拿出真诚的措施促别人、也促自己落实。

一、共产党为什么能凝聚中华民族

近代中华民族有三个时期凝聚力特强:一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二是抗日战争救亡图存,再就是现在的祖国统一民族复兴了。共产党是应势而生,顺势而上。天时地利,必有人和。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摆脱不了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孙中山先生痛感要使中国大众产生民族主义国家意识,建立国家是首要任务。只有作为一种组织的国家才能把民族主义制度化;只有民族主义制度化后,才会体现出其政治力量来。组织政党,

发动革命,就成了孙中山建设中华民族国家、救亡图存谋振兴的有力武器。他主张“以党治国”,要本党的主义实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中国然后才可以治。”

经过建党9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新中国成立60多年反复曲折的探索,中华民族终于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苦难走向辉煌。沿着这条路建设一个日益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我们在这里凝聚,从这里复兴!

二、共产党为什么能团结信教群众

共产党不信神,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包括无神论),与一切唯心论(包括有神论)相对立。但不信神的共产党,为什么能把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与广大不信教群众凝聚在一起,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这是因为:共产党真诚、全面、正确地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讲真诚,能让别人、也让自己信服,能拿出真诚的措施促别人、也促自己落实。

其一,这是党的基本观点所决定的。既然坚信物质第一、客观第一、存在第一,就必然坚信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其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所谓客观,除了自己的思想,其他都是客观,宗教的存在也是客观。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普遍、长期存在的现象,有其发生和发展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既然是威武主义者,就要承认、尊重这一客观存在和客观事实,立足长远、着眼当前,按客观规律去做宗教工作。

其二,这是党的根本宗旨所要求的。党的根本宗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努力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实践活动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其三,这是引导宗教在我国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所必须的。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者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就能够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篇8:村综合治理会议记录

火山村位于古交市区的东北方向,隶属于古交市河口镇。火山村一部分建于山腰之中,一部分位于山下的平原上,山下是一片非常适合耕种的耕地,耕地上除了农作物外,还有树苗、大棚等其他附着物。古交市政府原本计划对火山村进行整体搬迁和改造,但却遭到了部分火山村村民的抵制,以至于改造工程从2012年开始进行以来,到如今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经过一些初步的调研后,笔者总结了三个导致火山村村民拒绝搬迁的原因,这些原因没有任何普适性,可能只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火山村的情况而已。第一个阻碍火山村顺利搬迁的原因是村中原有住房的拆迁补偿问题。古交市政府给出的意见是,随着房屋楼层的增加,给予房屋补偿的面积递减。这个方案原则上具有可行性,但是却没有实际上的操作性,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房屋的新旧与质量没有纳入意见的考量范围,房屋的补偿面积只以原住房面积的大小和楼层为依据,这样一来,新建住房的村民便感觉补偿方案不公平,房屋修建质量更高的村民也是如此。其次,房屋补偿方案中房屋面积的计算不包括住房周围的附着物,无论是搭建的简易棚户,还是有一定修建质量的砖瓦房,都不记入补偿范围之内。这样的要求也令许多村民感到难以接受。最后住房修建在山上的村民普遍愿意拆迁,而山下的村民因为地理环境比较优越,对于拆迁则积极性不大,政府意见对于房屋地理位置的考虑不甚周详。 第二个原因则是来自于土地补偿的问题。古交市政府出台的拆迁意见中,按照火山村村民在籍的年份给予不同金额的土地补偿: 1964年前在籍人员按每人3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偿,1964年到1984年在籍的村民按每年8千元的标准给予补偿,1984年之后在籍的村民则没有补偿。这一规则遭到了很多村民的反对,大抵上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年龄划分不符合实际情况,1964年前的村民大多已不在村中居住,而1964年后在籍的村民才是火山村的主体所在,真正需要大量补偿的村民不能获得补偿,相反已取得城市户口的人员反而得到的更多,村民对此颇有怨言。二是土地上的附着物没有明确的补偿标准,许多林地的补偿都是按照耕地的标准进行的,这导致了土地补偿“一刀切”的出现,村民肯定不会买账。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就业问题。火山村村民自古以来就是靠田吃饭,靠地生活,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实际上就没有了生活来源。古交市政府其实也考虑到了这种情况,也提供了许多解决就业的方法和途径,例如成立小区物业公司,吸纳火山村富余劳动力;实施就业培训;开辟其他土地供火山村村民进行耕种。 但这些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物业吸纳数量有限,就业培训不解决实质问题,新开辟的土地不如以前的水浇地质量好等等。原来耕种土地时,几亩地可以养活一大家子,可一旦“进入”城市后,就必须要有工作和收入才能维系基本生活开支。古交市容量十分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给火山村村民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和工作机会,这就给火山村的搬迁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原因其实也都是存在于深层次问题上的表面现象,之所以这些现象被不断地放大和显现,归根结底源于深层问题长年累月得不到解决。这些所谓的“深层次的原因”,笔者把它概括为两个方面:政府和社会交流介质的短缺以及村民文化对于城镇化的抵制。一方面,政府很难获得一份比较清晰的村民诉求“清单”,其制定政策和意见的依据大多来源于现成的案例和相关文件规定,并没有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或者说, 即使政府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在没有进行广泛听证和质询的基础上,便制订了一套所谓的实施意见和办法,这些实施细则实际上可操作的空间并不大,大多属于“闭门造车”的结果,属于“辞藻华丽”的表面文章。根据“理性选择理论”,政府作为行为主体,自然要最大化地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自然难以满足村民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村民在遇到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反而选择了通过越级上访等方式表达诉求,实际上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越级上访不仅不能解决村民的利益诉求,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干群矛盾,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现实情况是,村民不相信政府,只相信上一级政府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政府因为不了解村民的具体诉求, 在制定政策时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因此也难以令村民满意,这样一来,政府和社会之间便缺少了沟通的介质,或者说渠道,一旦沟通不畅,问题便会越积越大,等到积攒的问题达到一定程度而不能解决时,社会群体性事件便爆发了。所以,政府和村民认真细致地了解彼此的诉求和做法,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进一步缓和干群矛盾,构建起和谐的城乡社会。另一方面则是村民文化对于城镇化的抵制。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农业经济历史的国家,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根深蒂固,相比而言,作为市场经济代表的城市文化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普及程度。具体来说,火山村村民已经习惯了农村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于城市生活的那种快节奏的生活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原本通过种地就可以维持生活的必需,而如今却需要寻找一份解决饥饱问题的工作来养家糊口,或者说农民对于土地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赖感,一旦失去之后就会产生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感就是村民文化对于城镇化的抵制。 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村民文化也会不断地发展衍化,但至少就目前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和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事关城镇化水平的质量。

火山村的搬迁困境就是在以上两个原因基础上,村民不满政府拆迁计划的情况下产生的。短期解决方案就是双方必须同时做出让步,在互相妥协的基础上达成新的方案;而如何在根本上解决城中村搬迁难的问题,则需要社会的不断发展来消化和解决。

村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必将随着农业文明的衰落而终结。在当今中国,工业化方兴未艾,城镇化如火如荼,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探讨村落的命运,尤其是城中村的前途,便凸显其现实性和紧迫性。李培林先生的《村落的终结》一书之所以成为个中翘楚,在笔者看来是因为这本书并不是就城中村改造的表面现象进行泛泛而谈,而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解读,即村落终结相对于农民身份转变的滞后性。

对于这一现象,李培林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村落作为一种生活制度和社会关系网络,其终结过程要比农民的职业身份转变,更加延迟和艰难。”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熏陶,村落中村民的意识形态和日常行为都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范约束,它们虽然不像法律那样明文成条,却都有着不输于其的强制力和执行力。这种村俗民约质朴而有力,通俗且易懂,经过几代的传承,深入人心。工业文明来临后,新的一套属于城市系统的规范规则对村落的“软规范”形成了冲击,这种冲击犹如惊雷后的暴雨,迅猛而激烈。结果已经注定,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个过程却必定要伴随着种种的阵痛,如今的城中村改造难题便是其例之一。村落虽然没有了,但“新市民”的内心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他们的自认身份还是“村民”,虽然住进了高层,没有了耕地和宅基地证,但他们对于土地的崇拜以及村民互相关系的熟络依然丝毫未减。这种身份转变的滞后性大致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政治上主要是基层行政管理体系的变化。在中国,村一级和社区一级的基层行政管理体系都属于基层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城中村村委会改为城市居委会后, 表面上成为了城市社区的一份子,完成了行政村向基层社区的过渡,但实际上具体到日常管理和运作时,与以往村委会的做法殊途同归,并无二致。城市中街道社区只负责有限的事务,而在村落社区的管理中,村委会却事无巨细,全部包办;城市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费用由国家财政支付,而村落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费用却由村集体支付;城市社区的社工和工作人员有国家规定的保障、退休以及相关福利制度,村落社区的村干部则还是以前的待遇,并没有改变。这种“换汤不换药”的转变,大量存在于中国的城中村改造中。 村民要想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中,管理制度上的切实改变是第一步,第一步走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工作和进展。

经济上则是村落集体经济的分红和福利。曾几何时,村民为了拥有一个城市户口,可以放弃土地、住房乃至一切,这种情况最近有了转变,这个最近要追溯到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那几年。由于城市的扩张、地价的飙升,拥有一个农村户口不再是“贫穷”的象征,甚至在有些地区还出现了“逆城镇化”的现象。中国的“逆城镇化”和西方是不同的,因为两者虽然表象相似,却根本上不处于同一个阶段。另外,相对来说村民都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 这其实不是因为村民的文化程度或者说技艺不够高,因为城中村的下一代也在读书上学,而且好些已经参加工作并融入了城市的生活中。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是因为他们对于村落生活的留恋与认可已经根植于心底,对于城市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有一种近乎于本能的抗拒与排斥,不是难以转变,而是不想转变。

文化上则是熟人社会的逐渐崩塌与解体。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村中社区的楼道中平时都摆放着许多杂物而没人管, 城市新建小区则是另外一副景象:干干净净,无比整洁。这难道是因为村民的素质有多么低下,城市的居民素质有多么高尚吗? 当然不是。村民之间都相互熟络,新建小区的居民却互不相识, 这种熟人社会到匿名社区的转变,使得原本的私人关系日益淡泊,这时如果有谁还敢在楼道乱扔杂物,必会受到物业的惩罚, 没有任何人会讲情面。不得不说,当今的住宅小区虽然外表光鲜,好似高雅,其实传统的人情世故,往来谈笑早已逝去无存,或者说所剩无几。城中村村民变市民后,村民之间的人情往来短时间内不会消散,并且这种人情联系对于社区的管理也有一定的帮助,可以显著地降低管理成本。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熟人社会的解体也是不可避免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们似乎忘却或忽略了,在故去的老人和新生的婴儿之间存在的继替关系,以及后者的血脉和身躯里依旧流淌和生存着的祖辈的血液和基因。”

村落慢慢终结了,但其作为一种生活制度和社会管理网络依然要存续好长时间。这种转变的滞后性,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究竟是福是祸,不一而论。但肯定的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要充分尊重这种传统村落的生活和办事方式,拔苗助长的行政推动以及放任自流的静观其变都不可取,均衡照顾各方利益,循序渐进推动改造才不失为万全之策。

摘要:火山村的搬迁困境表面上来源于村民的具体诉求得不到有效解决,实际上源于政府和社会交流介质的短缺以及村民文化对于城镇化的抵制。短期解决方案就是双方必须同时做出让步,在互相妥协的基础上达成新的方案。而如何在根本上解决城中村搬迁难的问题,则需要社会的不断发展来消化和解决。

篇9:城中村治理:从农村走向城市

从北京田村到广州冼村,城中村治理面临的不仅是外来人口治安问题,还包括农民权利、集体产权制度和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转变。

“比如村干部变成了公司经理,操纵资金动辄上亿,但多数沿用过去管村务的方式来操控村集体经济事务,方式过于滞后。”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唐代望认为,城中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应作出改革,借鉴东莞等地探索聘请职业经理人经验,使公司管理专业化、职业化。

城中村的管理体制也面临转变。部分城中村由于城市扩张变成了城区,但仍然按农村管理体制来管理。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由村民选举产生的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管理集体经济组织和集体资产。

但以村民自治为目的村委会和以城市管理为目的的街道办在法律地位和职能权限上在衔接上面临困难。因为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人民政府或功能区管委会的派出机关,受市辖区人民政府或功能区管委会领导,行使区人民政府或功能区管委会赋予的职权。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晓莉认为,虽然村委会和街道办是不同的两个治理主体,但在城中村治理上,两者应建立良性互动,建立管理协调机制。另一个改革方向是“村改居”,如2004年深圳在完成土地国有化的基础上撤销了所有乡镇的农村建制,实现了市-区-街道办的统一管理体制。

城中村改造本质上是一种都市更新

在城中村治理中,旧村改造是“村官”腐败的高发领域,同时也是城中村可持续治理的关键。

“目前城中村改造中有这么多腐败的原因就在于巨大的寻租空间,农民缺乏开发土地的自主权利。”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陶然告诉《方圆》记者,目前城中村的改造模式和导向是导致腐败盛行的根本原因。

“城中村是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城中村改造本质上是一种都市更新。尽管土地制度不同,但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仍可为我们提供借鉴性思路。”陶然认为,借鉴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土地“增值溢价捕获”、“区段征收”和“市地重划”等成功模式,可以有效消灭寻租空间,降低腐败的概率。相关国家的开发经验也表明,“区段征收”、“市地重划”等政策工具可成功解决政府公共建设的补偿难题,土地权利人亦可获得原地补偿,享有公共设施完善、生活质量提升、土地增值等多重开发利益。

陶然告诉《方圆》记者:“目前全国各地城中村改造存在政府主导、村集体自改、开发商与村集体合作三种改造模式,都难以普遍推广,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赋权农民,让农民自行开发。包括目前城中村存在的脏乱差问题,根本在于缺乏激励机制,如果允许农民自己开发土地,那么为了使土地能够增值,农民自然会做出规划。”

这一点也得到学界的认同。日前,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主办的一个论坛上,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等人表示,在城乡结合部改造中,改变政府主导方式,引入多元主体,给集体建设用地更多空间,“肯定是一个方向”。不过,他们也指出,虽然对现有模式越来越显露出来的矛盾,各方容易有共识,但要创新城乡结合部改造模式,仍面临很多法律、政策和现实障碍。

集体产权求变

另一个和城中村改造相连的问题是集体资产的产权体制。目前,城中村大都成立了股份合作公司来负责城中村改造和集体资产的管理,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深圳市。

但股份合作公司并未将所有股份都分给村民,集体所有仍以集体股的形式存在。1994年,深圳市就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条例》规定,集体股是指设立公司时由集体财产折股后留归合作股股东集体享受股利利益的股份,集体股的股东即资产代表人为村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股份合作公司仍未摆脱旧有农村管理体制的影响,也无法摆脱村官贪腐的窠臼,如广州冼村窝案中,从书记到出纳的集体沦陷,受贿后将集体所有的商铺以每平方米15-18元的价格出租给他人,而这些地段的正常租赁价最低都达到了每平方米400元。

在集体产权问题上,学者间争议颇多,有人认为应是共同所有,有人认为应界定为按份共有。在这方面,走在前列的是广州天河区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天河区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将集体经济产权全部量化到人,不留集体股,并通过“一刀切”进行股份固化,还明确规定个人股权包括分配权和继承权,创造了独特的“天河模式”,被认为是全国农村及城镇集体经济的产权制度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

这一改革得到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正河的肯定,他认为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实际上是对集体资产的股份化,集体产权股份化改革的最终发展方向应是股份制企业。参与中央有关集体产权改革方案制定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日前撰文称,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即是还权于民。他表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9月2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审议的《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中,将如何赋予股权权能放在试点重要位置。但同时,国家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9月29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为防止侵吞农民利益,要求试点各项工作严格限制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

城中村社区化管理

“社区化管理模式是城乡接合部和流动人口管理模式从传统的粗放型、排斥型向集约型、融合型的转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安瑛认为,社区化的管理和服务可以控制发案数量,并逐步形成流动人口长住化态势,实现管理成本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社区化管理是指在村庄中推行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登记管理制度,在治安管理、计划生育、法律援助、劳动就业咨询等方面为城中村居住人口提供与城市居民同质化的服务。

在那些已经完成“村改居”的地区,如农村土地全部国有化的深圳,主要是完善转制后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各项管理制度。比如在流动人口管理上,深圳罗湖区就在城中村社区内建立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服务中心,为流动人员和出租屋房东提供方便的服务,如咨询服务、房屋出租信息服务、用工招聘信息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卫生防疫、医疗保健服务、社会保险以及法律咨询服务等。

除了城中村的自我管理,当地政府和司法机关也是实现同质化服务的重要助力。例如在未成年人受害案件的办理上,上海市青浦区检察院制定了《关于办理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人身权利犯罪案件的实施细则》。如管辖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未获得有效赔偿的,青浦区检察院对其实施刑事被害人救助。

“有的案件,尽管罪犯被绳之以法,但被害人及其家属的生存困难无人问津。有的被害人甚至因绝望,转而对加害人及其亲属乃至社会泄愤报复,酿成新的违法犯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被害人及其家属进行救助就应当成为国家的一项必要义务。 ”青浦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黄建荣说。

社区化管理最大的难题是公共财政资金的来源。“我们目前主要采取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治安巡控方式。2013年的时候,我们成立了347人的治安志愿者队伍,在平时和警区及其他保安队伍共享治安信息,所以各类案件均有所下降。”深圳市甲岸村党支部黄书记告诉《方圆》记者,目前城中村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辖区探头的升级和维护,辖区内的38个探头已老化,须增加20个新探头,正在向上级申请中。

“区段征收和增值溢价捕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陶然说,在这两种城中村改造模式中,村民与村集体可以将部分土地无偿让与政府,由地方政府负责统一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造。而城市规划可以灵活提高容积率,使村民剩余地块能够升值,达到双赢。另外,还可以开征出租屋管理费,以后过渡到物业税。

上一篇:某店新年促销活动方案下一篇:博湖妇幼保健院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