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资料精选--板式转换层混凝土厚板施工工法

2024-04-22

工程技术资料精选--板式转换层混凝土厚板施工工法(精选8篇)

篇1:工程技术资料精选--板式转换层混凝土厚板施工工法

板式转换层混凝土厚板施工工法

(YJGF39—2000)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多功能的综合性大厦应运而生,为了满足建筑物的功能需要,提高建筑物的综合使用水平和利用率,减少土地等资源浪费,大幅度提高投资回报率,采用 转换层进行结构转换,成了当今城市黄金地段建筑物优选的结构形式,其中板式转换层是结 构转换形式之一。通州建总南京分公司在厚板转换层的施工过程中,为确保板式转换层施工 质量,对板式转换层施工工序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制定了完整的板式转换层施工工艺,经过多次的成功工程实践检验,该板式转换层施工工法正确。可靠,可有效地保证厚板转换 层的施工质量。

一、特点

1.选用了安全可靠,合理经济的模板支撑体系。2.通过模拟操作,确定钢筋的排放顺序,提高工效。3.钢骨架施工专业化,确保工程质量。

4.科学地设计混凝土配合比以控制混凝土水化热。

5.合理安排混凝土浇捣程序减小温差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二、运用范围

本工法适用于板式转换层的施工。

三、工艺原理

1.施工方案确定合理经济,保质。便捷的钢管扣件式模板支撑体系。

2.通过计算机预先排放钢筋,确定钢筋排放顺序,并通过实物模拟技术,按比例缩小绑 扎实物,控制施工进度。

3.利用成熟工艺和人才资源,进行钢骨架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4.通过掺加一定数量的外加剂,调低混凝土配合比中水泥的用量,调高外加剂的用量,降低浇筑后产生的热量。

5.分区分层浇筑混凝土,下层的混凝上在混凝土初凝前散发掉部分热量。第 2 页

6.为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在转换层混凝土底模木方上铺塑料薄膜后再安装胶合板;转 换层的侧模采用双层夹板夹塑料薄膜,增加模板密封性能;转换层脚手架空洞四周用彩条布 全封闭,减少空气对流,防止热量散失。

7.浇筑后表面覆盖塑料膜,加盖草包夹塑料膜,14h 开始向薄膜内混凝土表面浇水,确保 混凝上表面保持湿润。

四、工艺流程

优选方案 支撑体系设计 模板设计 支模 钢构件制作 钢构件安装 钢筋绑 扎 混凝上原材料选择 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搅拌 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泵送 测温 探头布设 混凝土布料 混凝土振捣 泌水及表面处理 混凝土测温养护。

五、操作要点

1.优选方案。

(1)原则。确保厚板施工质量,满足结构设计要求,保证模板支架稳定可靠。

(2)厚板浇筑方式有两种。一种为分二层浇筑。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模板支撑量较少,但 本工程暗梁多且有劲性钢骨架,钢筋分两次绑扎难度大分层面处的处理较困难,工期影响大; 另一种一次性浇筑,这种方式的最大缺点是支撑量过大,施工难度大。但工期短,速度快。本工法针对第二种方法制定施工工法,如图1。2.钢管支撑设计。(1)厚板下(二层楼面上)钢管支撑排架设计。①荷载计算。②支架搭设。③扣件抗滑 能力。④支架搭设尺寸。⑤支架主柱承载能力复核等。(2)三层连续支模的荷载传递计算复核。3.模板设计。

(1)底模设计。①采用木胶合板做底模,底模板下铺50mm×100mm 木方。②底模设计应考虑的问题有确定木方间距验算楞木跨度等。

(2)侧模设计。①侧模分布较复杂:有悬挑侧模,有带裙楼侧模,有内筒侧模三种。② 侧模计算。内竖楞计算;外横楞计算;侧模对拉螺栓间距计算;对拉螺栓大小的选择。4.支模。

(1)一般部位支模方法。

①模板支撑采用三层连续性支撑,立杆档距。地下室600mm×600mm,一、二层300mm ×600mm。

②采用ø48mm×3.5mm 脚手架钢管与扣件搭设成排架,立杆数量6 根/m2,单根立杆上用双扣件。用力矩扳手按设计要求拧紧。

第 3 页

③底模采用木胶合板做底模板,木方选用50 mm×100mm 问距200mm。

④侧模竖楞按@250mm,外横楞按@500mm,侧模对拉螺栓间距为450~500mm。(2)局部支模方法。

①无裙楼板外侧立模、通过ø14 对拉螺栓和下层支斜钢管双重办法解决,如图2。②悬挑部位厚板支模,悬挑的外侧点用ø25 钢筋作斜拉杆,一端扣牢底模的水平托管,另一端与钢梁。钢柱焊接。斜拉杆呈扇形布置,如图3。

③消防楼梯的侧模,通过固定式内撑系统解决为防止轴线滑移,上下层要有一根竖向钢 管垂直、贯通。

④浇筑起始点影响支撑系统稳定,应考虑一定的安全储备。

⑤二层楼面上有洞口的部位钢管撑在钢梁上,钢梁沿洞口尺寸短边方向搁置,钢梁尺寸 根据计算确定。

注:①作为模板支撑的钢管垂直度要求,立柱下端的切口要平整。

②所采用的扣件质量要好,立柱顶端扣件的拧紧力≥40N.m。

③当立柱长度不够作接长连接时,所接长的钢管必须搭接一步,并用双扣件。④模板支撑立杆下部垫l00×100×80 钢板,为保证受力均匀,要求二层楼面刮糙平整。

⑤柱轴线两侧加设剪刀撑、剪刀撑与地面夹角45°。

第 4 页

⑥二层楼面右洞口处、最大跨度为2425mm,采用两根槽钢组成“工”字钢架设间距 同支撑。

⑦二层楼面外周预埋短钢管,柱网8m 段预埋3 根,4m 段预埋2 根,以便扣接扫地 水平杆,使斜撑与水平杆扣接。

⑧混凝土浇筑从2 轴线向8 轴线推进时,在2 轴外需加宽支撑架的搭设宽度2m 左右,搭设在二层群楼上,并增设剪刀撑和抛撑。

⑨模板支架搭设完成之后,必须填报“支撑架检查记录”,待甲方、监理方检查验收 后,方可铺放胶合板等。

⑩柱边、剪力墙边也应设立杆,其离柱边距离小于200mm。⑾侧模对拉螺栓间距600×600,M14 螺栓与板内通长钢筋焊牢,在轴线附近用旧钢 绞线通长拉槽钢,以防严重“炸模”。5.统筹安排施工顺序。

(1)请各工种负责人制定转换层各自的施工进度计划报施工技术组讨论,确定各工种的 工期。

(2)根据主导工序合理安排塔吊等机械的使用时间并由专人统一调度。(3)根据关键工序确定工艺流程,确保施工进度。6.设置钢构件转换层的钢构件制作。第 5 页

(1)利用国有钢铁企业成熟的焊接工艺,先进的生产设备,丰富的人才资源,开展横向 合作,钢梁。钢柱委托专业公司制作安装。

(2)根据项目部确定的施工顺序,安排工厂按先后次序加工钢构件并进行编号。(3)委派专职人员在现场检查督促材料使用情况,监督原材料质量,焊缝采用的自动埋 弧焊。焊接成品通过“探伤”检测和感观检查后运往施工现场。

7.设置钢构件转换层的钢构件安装。

(1)通过测量确定标高尺寸,焊接钢梁支撑点——钢牛腿的标高尺寸必须准确无误,它 对下道工序有较大影响。

(2)根据既定方案按编号顺序就位钢梁,临时固定,对称施焊,把钢梁与钢柱、钢梁与 钢梁联结起来。

(3)进入下道工序前要用超声波探伤仪对焊缝质量进行“探伤”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 下道施工。8.电脑排放钢筋。第 6 页

(1)根据结构图确定的钢筋用量,由于用量较大往往无法排放,请结构师利用电脑,按 照钢筋实际规格。间距大小按比例排放。调子梁中钢筋排布。

(2)确定钢筋绑扎顺序,铺放板底双向防裂钢筋网 铺放板底双层双向钢筋 分层 铺设暗梁下部纵向钢筋 搭钢管支架 分层挂吊、暗梁上部纵向钢筋 套箍筋 穿 腰筋绑扎、固定 暗梁就位 铺放板面双导双向钢筋 铺放板面防裂钢筋网,板底的 钢筋保护层用ø28、2 钢筋头代替跟随摆放。

(3)钢筋施工的其他技术均采用常规做法。

9.检查验收。组织验收钢筋绑扎完毕,先进行自检,项目部复检,同时整理好完备的软 件资料,组织设计单位、质检站、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及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验收,通过后办理相关手续方可进行下步施工。10.原材料的选择。

(1)转换层一般采用C40、C50 混凝土。水泥:选用水化热较低的强度等级为42.5MPa 的矿渣水泥,并要考虑水泥强度的后期发展,尽量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同时罐装水 泥要存放一周以上,既保证质量又降低人机搅拌时的温度。

(2)骨料:选用粒径5~30mm 的小碎石,含泥量控制在1%以下,砂细度模数在2.5 以上的中、粗砂、含泥量小于2%。

(3)粉煤灰:采用1 级灰,烧失量小于5%。

(4)外加剂:采用省建科院生产的JM 一Ⅲ型高效增强剂。

11.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1)混凝土的配比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配制高性能混凝土,采用双掺技术,降低水泥水 化热,减少单方水泥用量;采用低水胶比;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延长混凝上凝结时 间。根据施工单位往年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经验,结合规范要求,参照商品混凝土厂家的历史 资料,和设计部门商定适当延长混凝土的龄期(R90、R60 等),浇筑期间,派技术员进驻商

品厂,严格监控原材料的质量,投料的品牌及数量。

(2)根据配合比进行混凝土的试配,根据试验结果再确定。(3)坍落度的确定,商品混凝上的坍落度控制在16±2,不允许随意变更,施工现场由 专人检测,1 次/2h。

12.混凝土的拌制。

(1)加料顺序,采用同掺法,外加剂加拌合水稀释后同其他材料同时掺人,粉煤灰和水 泥应同时加入搅拌机。

(2)搅拌要均匀。外加剂在混凝土中应分布均匀,避免局部过量引起不良后果,因此搅 第 7 页

拌时间宜延长1min。

(3)投料后,保证2.5min 以上的搅拌时间。

13.混凝土的运输。

(1)根据运输线路里程,确定混凝上搅拌运输车的数量,确定依据为:转换板的浇筑断 面、浇筑速度等。

(2)混凝上搅拌运输车要保证良好的工作状态,并且有备用以应急调度之用。

14.混凝土的泵送。

(1)现场按施工方案要求布管,布管前检查管内是否有混凝上残留物,如有要及时清理 掉,管道固定牢靠,尤其是斜管和垂直管,以减少泵送的压力损失。

(2)泵送前要用清水润湿管道,再用水泥砂浆润滑管道及泵机。

(3)泵机料斗前专人值班,检查拌和物中的大块石头和杂物,在泵送过程中,料斗的混 凝土量保持不低于上口20cm,以免泵机吸入率低或吸人空气堵塞。

(4)暂时中断泵送时,应采取倒泵措施,使管中混凝土形成前后往复运动,保持良好的 可泵性。

15.测温探头的布设。

(1)测点布置原则。测点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全面反映大体积混凝土内各部位的温度,从大体积混凝土高度断面考虑,应包括底面中心和上表面,从平面考虑应包括中部和边角区。(2)测温点布置。该转换板结构为长方形,因其对称性,可取该板1/4 的面积进行温 度测点布置,其他区域有选择地布置跟踪测点。如图4。(3)测温方法。采用温度测试仪,精度为±10.5℃,温度探头预先埋人混凝土内,在温 第 8 页

度测点处焊一根套管,高出板面30cm 以便固定探头导线,同时亦避免浇筑混凝土时损坏,折断探头导线。16.混凝上的布料。

(1)采用布料斜面分层,薄层灌注,自然流淌,连续浇筑到顶的方法,分层厚度为50cm,自然流淌坡度控制在1︰6 内,由于混凝上流动性大,灰浆厚,表面布料高度略超出控制标高,见图5。

(2)混凝土浇筑应满足整体连续性的要求,初凝时间按8h 控制,由专人用平面布料图 记录每层下料的厚度,流淌范围,下料的时间,根据记录情况统一指挥下料,避免出现施工 冷缝。

(3)浇筑混凝土时,落斗高度不超过2m。17.混凝土的振捣。

(1)依据布料顺序分区分层振捣混凝土,并由专人用平面布置图对振捣时间平面位置,振捣人员进行记录,既避免混凝土的冷缝,又责任到人,保证质量。

(2)采用ø50 加长插式振捣器振捣,钢筋密集区即中间周围的暗梁。板墙及暗梁交叉处 采用扣0 加长插式振捣器振捣。

(3)振捣方式。快插慢拔,每振捣点停留时间需20~30s,振捣间距不大于50cm,振捣第 9 页棒应插入下一层50mm 深。

(4)钢梁柱交叉点由于无法直接从上部下料,只有通过振捣器往交叉点部位送料,通过四周分层挤压出料方能把交叉点挤密实。振捣以表面水平为准,不再下降,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18.泌水及表面处理。

(1)泵送混凝上流动性大,泌水多,影响混凝土密实性和结构的整体性。在模板四周侧 边的底部,上口开设排水孔,使多余的水分从孔中自然排空,当混凝土下料靠近侧模时,一 般5~8m,从侧模的端头开始下料和浇筑混凝土,形成与原浇筑方向相反的斜坡逐渐推进,与原斜坡相交成一个集水坑,然后用隔膜水泵抽出主水桶中。

(2)大体积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比较厚,浇筑后要清除,在初凝前1~2h,先用长 括尺按标高刮平,在初凝前再用铁滚筒碾压2~3 遍,并用木夯打磨压平,以闭合收缩裂缝。19.混凝土的养护。

(1)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对混凝上质量至关重要。一方面保证水泥的正常水化,另一方面 要控制混凝上板的内外温度不致出现有害的结构裂缝,养护时间至少应达14d。

(2)转换板表面采用薄膜。草包交替覆盖,保温保湿养护混凝上浇筑后,表面抹压平整 后约在12~14h 后,先覆盖塑料薄膜,再盖三层草包夹一层薄膜,昼夜浇水保湿,不能积水,不干燥泛白,以免表面收缩裂缝。

(3)底模和侧模。底模板及侧模和木枋之间,铺上二层塑料薄膜,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不损坏塑料薄膜。

(4)转换板下部的脚手架四周用彩色布封闭不让空气对流,在浇混凝土前脚手架上安装碘灯备用或其他加热设备,如果混凝土内外温差超过25℃,开启加温设备提高表面温度,减少内外温差。

20.根据测温调整养护。

(1)测温制度:测温从混凝土浇筑后24h 开始,升温阶段每4h 测一次,降温阶段每4h 测一次,7d 后,每8h 测一次,直至温度变化稳定。

(2)绘制表格记录测试数据,及时分析测试数据,出现异常及时调整覆盖层厚度。(3)测试数据稳定,温差不超过规范要求,可不采用备用碘钨灯或其他加热设备。

六、机具设备(见表1)第 10 页

表1 机 具 设 备

序号 机械名称 单位 数量 产地 1 塔式起重机 台 1 徐州 2 混凝土泵车 辆 3 国产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辆 10 日本 4 混凝土拌和楼 座 2 国产 5 混凝土振岛机械 套 30 国产 6 碘钨灯 套 80 国产 7 铁滚筒碾 个 2 国产 8 水平仪 台 1 国产 9 应急灯 台 5 国产 油布 M2 400 国产 11 坍落度筒 套 1 国产 标准抗压试模 组 20 国产 13 管道及布料管 套 1 国产 14 温度测试仪 套 4 国产 其他工具具配套齐全 2 国产 16 超声波探测仪 套 1 国产 17 水准仪 套 1 国产 18 经纬仪 套 1 国产

七、劳动组织

1.总指挥1 人;现场协调1 人。

2.值班人员(每班):组长(项目副经理)1 人;副组长(项目工程师)1 人;安全员(专职安全员)1 人;塔吊指挥(专职指挥)2 人;试块坍落度(技术员)1 人;监督(兼联络)(工长)1 人;领班(瓦工工长)l 人;钢筋工长1 人;木工工长1 人;安装工长1 人;记录(施工助理)l 人;电工(专职)1 人。

3.操作工人(每班):木工86 人;钢筋工4O 人;焊工安装工25 人;混凝土工18 人;车辆指挥1 人。

八、安全技术措施 1.谢绝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全封闭管理。

2.浇筑混凝土前再次组织施工人员抽检满樘支撑的搭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第 11 页

3.下达开工浇筑令之后,严禁施工人员在钢管支撑范围内逗留。4.转换层两侧各搭设一座与支撑搭接不连接的应急疏散楼梯。

5.安排2 名专职人员在建筑物四周巡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组织施工人员疏散。6.安技人员随时检查,督促实施上述措施,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九、质量要求

本工法必须遵照执行的规范。操作规程。技术规范有,《混凝上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4562—92)、《混凝上结构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DB 32/296—1999)、《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J 301—88)、《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 4562—92)、《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 II9—88)、《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5—95)、《钢结构工程质量检测评定标准》(GB 50221—95)、《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JGJ 81—91)。

十、技求效益分析和工程实例

南京宏安大厦工程,位于集庆门大街与鸣羊街交叉路口,地下1 层,地上33 层,3 层楼面转换层大板为矩形截弧形角,以下为商场,以上为45 度转向平面,呈两只蝴蝶型衔接而成的住宅,建筑面积30680m2,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施工期为2000 年9 月8 日于2001 年元月11 日,浇筑混凝土为2001 年元月9 日~200l 年元月11 日正值数九寒冬,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极其不利期。经验收板式转换层混凝土观感元结构破坏性裂缝,质量“优良”,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约120 万元,技术效益显著,社会效益良好。

篇2:工程技术资料精选--板式转换层混凝土厚板施工工法

某高层住宅小区, 占地面积10748平方米建筑面积73200平方米, 由地下一层 (局部2层) 、地上部分由3层裙楼, 3栋28层塔楼组成。建筑高度99米, 集商业、办公、住宅于一体的综合性高层建筑物, 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 塔楼部分采取小空间, 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结构, 下部大空间, 布置刚度小的框架结构。为此, 四层设置为2米厚无梁式板式结构, 将上部28层纯剪力墙结构荷载过渡到板下框架体系。该转换层板厚2米, 平面面积3200m2, 钢筋用量1900吨, 混凝土为强度为C50, 总用量6550m3。板下柱网尺寸8.2×8.2米。

2、总体施工方案的确定

对于2m厚大体积混凝土板式转换层, 其施工模板体系的底模施工荷载经计算为57.2kn/m2,

方案一:采用满堂模板支撑体系一次浇筑成型, 则需分层卸荷, 自地下室起搭设5层支撑架, 依靠各层楼面的变形协调来传递扩散荷载。投入钢管约为9200余吨。其经济上投入较大, 且技术上很难保证楼面不产生开裂现象。

方案二:板式转换层采用两次浇筑, 第一次浇筑厚度为0.8米, 待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及以上时, 进行第二次浇筑, 浇筑厚度1.2米。依靠第一次完成的0.8m厚结构板来承受第二次1.2m厚板的荷载。该方案不仅技术上完全可行, 且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故选用该方案。

3、模板工程

根据总体方案原则, 模板支撑体系只需考虑0.8米浇筑厚钢筋混凝土板时的荷载, 从技术、经济角度出发, 该支撑体系采用钢结构桁架和托架的模板支撑体系。

4、钢筋工程

该板式转换层底筋采用φ32@110, 面筋φ32@200, 0.6m板厚处设φ20@180双向钢筋网片。底筋、面筋水平连接均采用锥螺纹套筒连接, 竖向钢筋绑扎分两次完成, 第一次绑扎完成0.8米范围内钢筋, 待下部0.8m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再绑扎上部1.2米范围内钢筋。在施工过程中, 为提高混凝土抗裂性, 分别在板底、0.8m处各增设φ6@100双向钢筋网片, 以避免温度应力引起混凝土开裂。

5、混凝土工程

该无梁板式结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50, 混凝土最高降温温差不得超过25℃

5.1 材料选用及说明

水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 水化热引起的温升较高, 降温幅度大, 容易产生温度裂缝, 容易产生温度裂缝, 需选用矿物成分铝酸三钙C3A含量较低、水化中游离氧化钙、氧化镁、二氧化硫尽可能少的水泥, 同时, 设计配合比中在保证C50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的前提下, 尽量降低单位水泥用量。根据上述要求, 在实际施工中, 选用本工程所选用某品牌P.042.5R水泥。其物理性能指标如下:

减水剂:采用FDN-330A, 其主要成分为萘磺酸甲醛缩聚物, 浓度为38%高效缓凝减水剂, 减水率达20%左右, 其不仅可以降低单位水泥用量, 降低水化热, 还可以延长水化热释放速度使热峰值降低。

惨合料:Ⅰ级粉煤灰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采用, 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 减少泌水和离析现象, 减少混凝土中的空隙, 改善石子与砂浆界面强度, 从而达到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耐久性, 减少水化热, 本工程中掺入水泥用量15%Ⅰ级粉煤灰可降低水水化热13-15%左右。

本工程所选用某品牌Ⅰ级粉煤灰质量指标如下表

5.2 排除泌水

对振捣高强度混凝土导致表面浮浆可引起表面裂缝, 措施一, 在侧模底留设预留孔, 使泌水排除板外, 措施二, 初凝前采用2cm~4cm洗净的石子拌合水泥混合物均匀压入表层。

5.3 混凝土养护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分层连续浇筑, 在初凝过后及时覆盖一层塑料薄膜, 终凝过后加一层麻袋并蓄水3cm~5cm, 进行保温保湿养护。

5.4 及监测

5.4.1 温度控制措施

对石子均匀喷水和水泥预冷, 降低混凝土出机温度。夜间浇筑, 避免太阳辐射。合理安排混凝土运输车辆, 提高泵送速度, 减少混凝土冷量损失。沿泵管敷设带孔给水管道, 对泵管均匀喷水, 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

5.4.2 温度监测及分析

预估混凝土中心温度, 按经验公式T0=T+Cα

T0-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

T-入模温度

C-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

α-经验系数, 普通水泥α=0.105, 其他α=0.1

根据实践数据, 混凝土入模温度为31℃, 预估混凝土中心温度

T0=T+Cα=31+430×0.105=76℃.

在施工中, 布置上、中、下三个内部测温点和一个混凝土表面大气测温点, 采用计算机全自动化测温方式, 监测28天。从实测数据分析, 该转换层板的施工及混凝土养护是

成功有效的, 确保了混凝土最高降温温差不超过25℃的要求, 从而保证了混凝土不产生温度裂缝。

5.4.4 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观感

检验28天标准养护混凝土试块强度, 试块平均强度63.3MPa, 标准差3.5 MPa, 最大值68.7MPa, 最小值54.2 MPa.同条件养护试块平均强度62.5 MPa, , 标准差3.4 MPa, 最大值68.9MP, 最小值55.4 MPa.混凝土强度合格。养护15天后拆除模板, 对板底、板侧观察, 未发现任何裂缝。上述情况说明该无梁式板式转换层混凝土质量合格。

6、结论;

(1) 采用钢桁架及托架模板支撑方案较满堂支撑模板方案措施费节约90万元, 工期提前25天, 经济效益显著。

(2) 对于高强度大体积混凝土, 采取石子淋水和水泥预冷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出机温度

(3) 对于高强度大体积混凝土底部增设φ6@100钢筋网片, 可以有效抵抗温度应力, 避免温度裂缝。

(4) 浇筑大体积混凝土,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内外最大温差≦25, 是避免产生温度裂缝的技术关键。

(5) 对振捣高强度混凝土导致表面浮浆可引起表面裂缝, 采用2cm~4cm洗净的石子拌合水泥混合物均匀压入表层的施工措施是有效的。5, 对于对于高强度大体积混凝土要采取保温保湿养护, 养护时间不应低于15天。

摘要:笔者主要对某工程混凝土板式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 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板式结构,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瞿启忠, 成彦, 瞿宏程.《建筑技术》.2003年11期.

篇3:工程技术资料精选--板式转换层混凝土厚板施工工法

该工程是一座多功能的综合性大厦,地上33层,地下1层,大屋面总高度为99.27 m,总建筑面积为60 375 m2 ,第4层为1.8 m厚板转换层,将其上部5~33层的剪力墙结构体系转换成框架结构体系,见图1。转换层厚板的平面尺寸为1318 m ,钢筋重达850 t,混凝土总量为2430 m3 ,强度等级C40。

2.确定施工方案

厚板转换层自重及施工荷载为51.3 kN/m2,采

图1 转换层平面布置图

用常规的支模体系,单靠下层楼板承受如此大的荷载势必会破坏下层结构,而采用分层卸载的方法则必须从地下室底板起搭设4层支撑架,靠各层楼面的变形协调来传递扩散荷载,这样既不经济也不能保证结构楼板不产生开裂现象。经过分析比较和计算,确定采用叠合梁的原理转换厚板,即将转换板混凝土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0.8 m厚,待其强度增长达到90% 后再浇筑第二层1.0 m厚混凝土,利用第一层先浇板承受第二层后浇板的施工荷载,转换板的钢筋相应分两层绑扎。

2 施工方法

2.1 模板工程

模板支架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钢管采用外径48 mm、壁厚3.5 mm的焊接钢管。立杆用3.6 m的整根钢管,中间不设接头,间距为0.5 m x0.5 m,立杆下满铺2.5 cm厚木板,水平方向拉杆设4道,并设剪刀撑。顶端横杆与立杆的扣件下加设1个扣件,以增大抗滑移能力。顶端横杆上放10cm×10cm木檩条,间距为40cm。模板采用竹节板。转换层的侧模用l4钢筋在相应位置与暗梁主筋拉接,横纵间距见图2、图3,外部与模板背楞固定。经验算,上述模板支撑体系满足第一步0.8 m厚混凝土的施工要求。

图2 先浇0.8 m厚混凝土侧板安装示意图

在转换层施工期间,1~3层的梁板支撑均不拆除,在第一步0.8 m厚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在第二步1.0 m厚混凝土浇筑前,松开三层模板支撑顶端横杆与立杆的扣件进行卸荷,然后再全部上紧,以使第一步0.8 m厚混凝土板和模板支撑体系共同承受上部荷载。在第二步1.0 m厚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全部模板及支撑。

图3 后浇1.0 m厚混凝土侧板安装示意图

2.2 钢筋工程

钢筋绑扎分两次完成,先绑扎下层0.8 m 范围内 32@110和 2O@200两层钢筋,待混凝土浇筑完并处理好上表面后再绑扎上部1.0 m范围内钢筋。转换厚板1.8 m高整板各层钢筋网片的固定,使用钢筋作立杆焊接形成间距1 m的架立网,作为各层钢筋的支撑体系。在0.95 m高位置增设 2@100双向钢筋网,以提高混凝土抗裂性,避免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引起混凝土开裂。

2.3 混凝土工程

(1)混凝土配合比。转换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提前进行试配,采用“三掺”技术,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砂:石予:水:粉煤灰:外加剂=1:2.06:3.09:0.53:0.22:0.023,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加适量粉煤灰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泥水化热,可控制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出现,统筹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可泵性;掺加适量UEA膨胀剂,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可控制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出现;掺加适量缓凝早强减水剂,以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可控制混凝土初凝时间。混凝土的水胶比控制在0.45以下,砂率控制在44%以内,水灰比控制在0.48以下,混凝土的入泵坍落度控制在140—160mm,混凝土总含碱量不大于3 kg/m3 。

(2)混凝土施工缝的处理。

为使转换板的整板的承载性能不因混凝土分两次浇筑而下降,必须在两浇筑层结合面采取特殊处理措施,来保证两层混凝土板协同工作嵋 。

预留坑槽:在先浇层板上表面留设间距1 m呈梅花形布置的混凝土坑槽,槽深为100 mm,平面边长300 mm,通过预埋木盒来实现。

混凝土表面处理:对先浇层板混凝土上表面。在混凝土初凝前涂刷一道高效缓凝剂即界面剂,混凝土终凝后立即用水冲洗即可露出表面石子,下次混凝土浇筑前再充分水润。

(3)混凝土的浇筑。

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分层捣实混凝土。通过检测第一步0.8 nl厚混凝土浇筑时留置的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强度,判定混凝土是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以确定第二步1.0 nl厚混凝土的浇筑日期。

(4)混凝土测温。

测温点布置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沿浇灌高度,应布置在底部、中部和表面,垂直测点间距为500mm,水平测点间距为5m。当使用热电偶温度计时,其插入深度可按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热电偶体径的6~10倍,测温点的布置距边角和表面应大于50mm,并对测温数据进行分析,实施动态控制。

(5)混凝土养护。

由于转换层在春季施工,所以采用蓄水法进行养护,在混凝土初凝后先洒水养护3h。随后进行蓄水养护,蓄水高度为100 mm。板侧面挂草袋(或麻袋)进行浇水养护,使其保持湿润。根据在转换厚板不同深度各相关部位埋设的测温点,所显示的混凝土內部温度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混凝土的养护水温。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均小于25 ℃。当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超过25℃时,可提高养护水温;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超过25℃时,可适当降低养护水温。反之亦然。

3.结论分析

(1)施工实践证明,采用叠合梁法原理将转换板混凝土分两次浇筑,很好地解决了厚板的施工荷载传递问题,同时将第一次与第二次浇筑的施工缝做成梅花形布置坑槽,解决了混凝土叠合面的抗剪承载力问题。

(2)测温数据显示,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期间,第一次浇筑时间为2006年3月1日至3月3日、第二次浇筑时间为2006年3月19日至3月21日。环境温度为12℃~26℃,混凝土入模温度为19℃~23.1℃,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为60.7℃~63.5℃。低于预控极限75℃;最大温升为36℃~40℃,低于预控极限值45℃;内表温差最大值为24℃~24.5℃,表外温差最大值为23.8℃~24.6℃,远低于预控极限值30℃,温差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实践证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达到了低水化热温升的预期目的。

(3)混凝土28d抗压强度试验报告显示,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120%~140% ,均值126% ,试验结果表明,按设计配合比配制的混凝土强度完全满足设计要求,质量稳定。

(4)1.8 nl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浇筑2个月后(收缩基本已完成),经现场全面检查1~4层楼板(包括

转换层)未发现可见裂缝。

4结束语

篇4:浅谈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注意事项

考虑到高层建筑上面部分与下面部分在运用效能方面的差别,因此在设计时所运用的结构类别也是不相同的,我们将进行结构转换的这一楼层称为结构转换层。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之中,随之而来的工程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向综合应用和多功能转变的过程中对于高层建筑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效能转变的要求,很多高层建筑都对架构转换层实施了设计,可是因为结构转换层担负了很大的跨度和竖向荷载,这就使得其截面尺寸过大,加之内部钢筋交叉、纵横排列,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施工不仅强度大,而且施工过程极为复杂,可见针对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的研究很有必要。

1 工程简况

某个高层房屋是具有代表性的框支剪力墙架构复合多功能建筑,其三层以上运用的是剪力墙结构,而下半部分是作为大规模的商厦,设置时把第三层设定为结构转换层,板厚1.6m,其他层的板厚则为400mm。钢管劲性柱框架架构设置在转换层的下面,上半部分剪力墙架构在作业过程中其负载向建筑底部框架结构的传导均是通过第3层厚板转换层来完成。在设计时该建筑框支部分按照一级抗震等级来设计,剪力墙结构是二级抗震,总设防烈度为7度。现对该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展开研究。

2 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

2.1 施工技术

(1)模板支设技术。在高层房屋厚板结构转换层作业过程中,模板支设施工技术的重点在于:第一,将组合钢模板用于四周外侧模架上,而底部模板与内模则运用木胶合模板,对于模板支架,应该选用钢管和扣件搭建构成的脚手架,在定尺钢管协助下运用排架支撑设置立杆,无需接头设计,一般横杆步距不大于1.8m,间距控制在0.7m左右;第二,立杆上下部可加设顶托与可调底座,水平方向拉杆进行精确设计,需要加剪刀撑;第三,模板次楞需要进行立放,使用50mm×100mm的木方,通常间距设定的0.35m左右,至于主楞钢管的使用也有讲究,其间距稍长,在0.7m左右;第四,主楞不可放置于支架横杆上面,而必须要在顶托之上;第五,侧向模板在暗梁主筋进行拉结,通常使用的是14mm的钢筋,需要与板内钢筋焊接牢固;第六,厚板转换层作业必须要留下其中一层到三层的梁板支撑;第七,正规的作业过程中,在上道工序混凝土浇筑硬度达到有关需求以后,在实施下道工序1m厚混凝土浇灌之前应当松开3层模板上面立杆和支撑横杆间的扣件,这就是所谓的卸荷操作,完成之后再将其整体上紧,利用模板和混凝土板来对所有上层负载加以担负,做完第2步混凝土浇灌以后,检测其硬度是否与有关规定相一致,便可拆除支撑及全部模板。

(2)钢筋工程施工。关于厚板转换层钢筋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在钢筋接头方面一定要运用直螺纹机械加以连接,其在相同的截面内不得超过一半,墙、柱同层内的同根钢筋与梁跨内的同根钢筋不得同时有两个接头深入到厚板当中,这是为了确保主筋设计达到规定要求;第二,需要先用箍筋开口套住柱的节点位置,,再用电焊进行封闭式,;第三,根据轴线拉线完成转换层之上插铁的绑扎与固定,再使用引铁予以焊接牢固;第四,针对厚板中暗梁钢筋板内的皮筋需要沿着框支柱和剪力墙的边缘向下延伸约2.8m,与弯头钢筋相连接,注意连接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应当使用剥肋滚压直螺纹钢筋,在提升连接稳固性的同时也使得施工过程更加便捷。

2.2 混凝土施工技术

混凝土进行浇筑前,需要先保证已经完成浇筑的两层混凝土达到强度规定要求,勘察振捣范围和振捣地点,确保与规定的振捣要求相符,实际浇筑过程中分层对转换梁混凝土进行振捣与下料,从中间开始对每段混凝土向两侧对称浇筑,而厚板区域需要分三层进行浇筑,浇筑厚度控制在500mm。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接触部位没有岔口出现,浇筑过程中上下两层的浇筑间隔不得超过2h。成功完成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后所不能忽视的还有对混凝土的保湿和养护操作,考虑到前期混凝土有大量水化热存在,因此为了避免内外热量不同而导致的裂缝问题产生,我们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需要在厚板层之上铺1到2层的塑料薄膜,并且再铺设两层的麻袋。400mm的薄板区域则使用1层塑料薄膜进行覆盖,保证塑料薄膜达到规定的严密性,观察在覆盖薄膜的表面是否有一层水珠出现。混凝土侧模的拆模时间也应适当延长,进行浇水保湿养护的时间在15d左右,避免干缩导致混凝土表面裂缝问题的出现。

2.3 工程施工的注意点

从高层建筑实际情况以及工程设计要求出发,关于厚板结构转换层的施工过程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四方面:第一,关于模板超重负荷承重架和负载下半部分的传输问题,鉴于架构尺寸很大,因此怎样保证负载支撑的安全可靠极为重要,这是转换层建设应当高度注重的技术问题;第二,关于厚板转换层的钢筋绑扎问题,厚板高度达到1.6m,因此工程施工的重点环节就表现为其中间的暗梁钢筋绑扎与固定;第三,另一项目建设重点技术还包含大范围混凝土浇筑管控和转换层混凝土的浇筑与捣实;第四,施工过程中的各种管理、搭设时的质量控制以及超重荷载模架支撑架如何进行材料选取都有一定的要求。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高层厚板结构转换层是对房屋上半部分全部荷载的担负,所以建设过程一定要确保施工质量。高层建筑结构墙多、转换层梁柱多,不仅钢筋分布密集、跨度大,且混凝土浇筑工作量大,承受着极大的竖向荷载,因此实际施工时针对钢筋密集区域必须做好振捣工作,通过温度控制和养护措施的完善,保证混凝土建设强度与有关规定一致,提升大范围混凝土开裂管控的有效性,对于高层房屋厚板结构转换层施工的可靠与稳定是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李,刘凯.对高层商住楼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的研究[J].广东科技,2009(04):76-77.

[2]樊德强.试析高层建筑转换层大梁结构施工[J].建筑设计管理,2009(05):131-132.

篇5:试论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

关键词:高层建筑;厚板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前言:尽管我国高层建筑施工近年来以不断引进许多成熟的施工技术,然而高层建筑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向功能多样且体型复杂等方向发展,要求在楼层结构中设置能够承受上部结构荷载的转换层以保证结构的稳定。而作为建筑结构中的主要部位,转换层也是现阶段施工中的重点与难点,且在应用施工技术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到相关学科如结构设计或材料学等内容,加大施工的难度。因此,对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层建筑转换结构施工技术的基本概述

高层建筑转换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主要针对转换层结构施工特点而提出的,通常转换层结构高层建筑在特点上主要表现在:第一,结构尺寸较大且承受荷载较重。由于带转换层体系需用通过截面内力的引发进行内力改向且需使上部结构的荷载能够向下传递,要求转换层具有较大尺寸的结构构件,能够承受楼面荷载。第二,分层浇筑。一般转换层水平构件的截面具有厚板受力特征,需在利用二次叠浇法过程中注重分析分层处构件所受到的水平剪力影响。第三,与下部结构相结合。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考虑到抗震性能,防止出现转换结构上部与下部发生剪力或刚度的突变。第四,下部竖向构件具有卸荷的作用。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过程中通常应遵循对上部进行弱化并强化下部的原则,充分发挥下部竖向结构支撑作用,确保结构的延性。而在应用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过程中,所考虑的问题也包括:以转换板荷载与自重为依据确定模板支撑方案;注意避免混凝土转换板因温度变化过大出现裂缝问题;以转换承受荷载为依据确定钢筋骨架;监测施工过程中转换半混凝土温度与转换板的变形[1]。

二、对某工程的基本概况与施工要点分析

以某高层建筑具体施工情况为例,其在结构设计过程中主要以框支剪力墙结构为主,并要求三层以下设计为大型商场,而上部主要为剪力墙结构,所以设计过程中的结构转换层将置于三层位置,转换层的厚板在厚度上设计为1.6m,并将其余厚板保持设计在400mm。施工过程中需保证三层处的厚板转换层能够将上部剪力墙结构的荷载向底部框架结构进行传导,并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将剪力墙抗震等级设计为2级,而下部框支部分则以一级抗震等级为主。以该工程结构的实际设计情况,需在具体厚板结构转换层施工中考虑到四方面的施工要点,即:首先,做好钢筋绑扎工作,由于厚板以1.6m厚度进行设计,需在中间做好钢筋绑扎与固定工作。其次,注意荷载传递过程中厚板结构的承重能力,其原因在于转换层结构具有较大的尺寸,需考虑到该部位施工过程中如何发挥其荷载支撑作用。再次,转换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捣实工作,尤其针对体积较大的混凝土需做好施工控制。最后,对于超重荷载模架支撑架,需注意搭设中应用的材料以及具体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2]。

三、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结合该高层建筑的工程概况以及施工要点,在具体进行厚板转换层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为厚板结构转换层的具体施工技术以及混凝土施工技术。

(一)厚板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1 施工中的模板支设技术

模板支设技术在厚板结构转换层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应用需结合工程特点与技术的关键要点,具体体现在:第一,将木胶合模板设置于结构的底模处,并在转外层的外测模架中引入组合钢模板。但需注意该过程中的模板支架设计,一般在脚手架处多以钢管与扣件为主,确保排架以定尺钢管进行支撑设计并使立杆得以形成,支架的中间无需设置接头,通常横杆间的距离应控制在1.8m以内,而立杆的间距小于0.7m×0.7m。第二,可使顶托与底座设置于立杆的上下部分,并保证水平拉杆的设计符合施工设计标准,这样才可进一步进行剪刀撑的增加。第三,模板主楞的设计。根据该工程特点可选择2φ48×3.5mm钢管,并设定0.7m的间距,但需注意支架横杆处不解渴进行主楞的设置,可选择设置于顶托处。第四,模版次愣设计。可选择50mm×100mm木方,间距设定为主楞间距的一半。第五,厚板转换层施工中需利用φ14mm钢筋作为侧向的模板,并在转换层的相应位置使暗梁主筋与模板保持拉结,做好水平焊接工作。同时需使三层一下的梁板具有一定的支撑能力。第六,在混凝土强度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为满足卸荷目标,需松开三层模板中位于横杆与立杆间的构件。当模板与混凝土板能够对上部荷载承受的情况下,便可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支撑或其他模板[3]。

2 施工中钢筋工程的注意事项

钢筋工程施工也为厚板转换层施工的核心内容,其施工过程中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首先,连接钢筋接头过程中需注意至螺纹机械的应用,使避免同一界面中接头超出50%,特别对于存在于同层墙柱或跨梁中的钢筋不可在厚板中存在两个接头,满足主筋设计的基本要求。其次,在柱节点处进行箍筋的设置,在此基础上通过电焊完成封闭工作。再次,由于厚板转换层处应进行插铁的固定,具体操作过程中应以轴线拉线作为参照完成绑扎过程,这样才可引铁焊牢。最后,连接钢筋时,需注意将框支柱以及剪力墙处的暗梁钢筋向下延伸至一定程度,为确保连接的稳固性,可选择剥肋滚压直螺纹钢筋的连接方式[4]。

(二)厚板转换层施工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

1 浇筑混凝土过程分析

進行浇筑混凝土之前需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如考虑已完成浇筑过程的二层混凝土是否具备一定的强度,同时应做好勘察振捣的具体范围与地点,使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振捣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实际进行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下料与振捣施工都需分层完成,可以中间为起点逐渐向两侧浇筑。若浇筑的区域为厚板部分,需使浇筑的厚度保持在500mm左右,同时,根据高层建筑实际特征,对相邻两层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时间也有要求,一般不可使间隔时间超过两个小时,这样避免新混凝土与、旧混凝土交替部分存在岔口。另外,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由于墙、柱与梁具体相交部位的钢筋较为密集,需选择30型振捣器完成振捣工作,而且对于振捣点的具体振捣时间应保证在25s以上并控制振捣间距在50mm范围内,具体可以快插慢拔的原则为依据[5]。

2 混凝土养护工作

浇筑混凝土完成后,还需采取相应的保温或保湿措施。通常在养护初期会发现混凝土具有明显的水化热现象,容易产生混凝土裂缝,因此完成浇筑过程后可在厚板处铺设塑料薄膜。但需注意塑料薄膜的铺设应具有一定的严密性,可通过观察薄膜表面是否存在水珠进行判断。另外,侧模拆模的时间应尽量延长并做好保湿养护工作,避免因表面干缩出现裂缝[6]。

3 裂缝预防的建议

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中通常需利用大体积的混凝土,而混凝土结构自身极易发生裂缝问题,对此需做好相应的预防与处理措施,具体包括:①浇筑中为便于控制混凝土可泵性可引入如WG-HEA型的抗裂剂等;②为减少水化热现象发现可控制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比例;③在保证满足施工要求的调价下将混凝土配合比中砂率适当降低,这样可使收缩变形的情况减少;④完成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可通过铁滚筒对未凝结的混凝土进行碾压,使存在裂缝逐渐闭合[7]。

结论: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应用是促进高层建筑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以高层建筑施工特点为依据,注意做好混凝土浇筑、模板支设、钢筋工程施工以及后期混凝土养护等工作。同时在保证厚板结构设计与混凝土强度满足施工要求的基础上,注意控制厚板混凝土裂缝问题,这样才可使厚板结构的稳定性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荣军.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施工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2]李永贵.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0.

[3]张建新,李辉. 高层建筑厚板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技术[J].四川建材,2014,01:189-190.

[4]朱健春.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广东科技,2010,07:109-110.

[5]谢斌.高层建筑带悬挑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探讨[J].中外建筑,2010,08:183-185.

[6]陆明川.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的转换层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6:173.

[7]杨闯,王怀西,王胤.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23-24+37.

篇6:工程技术资料精选--板式转换层混凝土厚板施工工法

某商住综合楼工程地下3层, 地上30层, 建筑物总高度102m, 建筑面积65000m2。工程设有3层裙房, 裙房为框架结构, 做商务办公和大型超市。在塔楼四层上设有厚板式结构转换层, 其上部为剪力墙结构。转换层平面尺寸为38.80m×38.16m, 建筑面积1480m, 厚度在边柱部位3.1m, 其它部位2.2m。

2 施工方案分析

经计算转换层施工时在边柱部位最大垂直荷载88kN/m2, 其它部位68kN/m2。为承受转换层的施工荷载, 设计考虑将三层楼板加厚到250mm, 并将配筋加强, 设计承载力70kN/m。边跨梁高3.1m的部位, 考虑模板荷载较大, 为了便于施工, 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 建议设计将边跨梁设计成双层梁。只要保留二、三层模板的支撑体系, 通过二层、三层楼板的连续支撑, 将施工荷载分散传递到下面的竖向结构上, 就能保证转换层施工的安全。因此采用900mm×1400mm边梁先行浇筑, 2.2m厚板式转换层混凝土不留施工缝, 一次性浇筑的施工方案。

3 转换层施工技术

3.1 模板工程

该工程结构转换层混凝土浇筑一次性完成, 施工速度快, 但模板支撑数量大。选择模板支撑方案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保证转换层混凝土的结构质量, 满足结构设计要求模板支撑体系稳定可靠, 确保高大模板施工的安全:选材方便, 降低工程成本。

3.1.1 底模板及支撑

选择定尺的48×3.5mm钢管脚手架支撑体系, 通过计算确定模板支撑体系立杆的间距、步高及剪刀撑的间距。立杆下铺垫板, 上端设可调顶托, 主楞骨为100mm×100mm方木, 密排50mm厚木方作次楞骨, 选用12mm竹胶合板模板, 胶合板模板上面铺设一层0.6mm厚的塑料薄膜, 用以对混凝土底面的保温、保湿养护。支撑采用双立杆布置的方法, 除满足荷载要求外, 还应考虑操作方便。纵距为550mm, 双立杆间距250mm, 间隔布置 (即La=550 mm) , 步高 (h) 为850mm, 横距 (b) 为400 mm。边梁部位转换层厚度3.1m, 且较三层外挑1080mm, 竖向支撑在三层楼板上布置[16#槽钢@800作挑梁。槽钢外挑1300mm, 内压1700mm, 遇墙时在墙上穿孔。在悬挑槽钢上通长布置6根[10#槽钢, 立杆按设计要求布置在上面, 支撑边梁底部, 边梁900mm高混凝土先行浇筑后与梁底支撑系统共同作用, 支撑2.2m厚板式转换层的施工荷载。

3.1.2 侧模支撑

转换层在15.65m标高上, 为了防止出现胀膜现象, 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 侧模采用了全钢大模板。模板高度3240mm, 设锚固螺栓固定侧模, 螺栓与支撑系统、竖向及水平混凝土结构连接固定。二、三道螺栓在有柱的部位焊接在柱的钢筋上, 在无柱的部位, 第二道螺栓焊接在梁上的预埋筋上, 第三道螺栓焊接在10槽钢上。

由于钢大模板散热较快, 混凝土侧表面与环境的温差极易超过25℃。为了满足温差要求, 及时采取了拆除钢模板, 覆盖、保湿、保温的措施。

3.2 钢筋工程

结构转换层钢筋用量大约1100t, 全部采用HRB400型, 钢筋密集, 钢筋直径大。结构转换层纵横各设置11道暗梁, 暗梁宽度1000~2600mm, 梁上层钢筋双排28mm, 下层筋双排28mm。板筋上下层采用25mm和28mm两种, 双排双向。为抵抗混凝土局部强度收缩应力, 在板中上下排钢筋间设16@200双向钢筋网, 无暗梁区域上下排钢筋间设16@400抗剪兼架立筋。

板内布筋原则:横向筋放于外排, 竖向筋放于内排, 上部筋在跨中连接, 下部筋在暗梁处连接。

3.3 混凝土工程

转换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 为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 设计要求采用循环冷却水管降温, 并加膨胀剂。考虑转换层内钢筋密集, 循环水管施工困难, 造价高。膨胀剂在保湿养护条件下, 能较好补偿混凝土的收缩, 但在转换层侧面和底部受养护条件限制, 膨胀剂对此较难发挥作用。经论证, 决定取消循环冷却水管和掺加膨胀剂的方案, 采用大掺量粉煤灰降低水化热, 并在混凝土中增加聚丙烯纤维控制混凝土的早期收缩裂缝。

3.3.1 配合比设计

经试验, 选用强度等级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其质量稳定, 具有保水性好、泌水性小的特点, 适用于泵送混凝土。为了减少水泥用量, 降低水化热, 控制混凝土温度及收缩产生裂缝, 用Ⅱ级粉煤灰取代30水泥, 粉煤灰的超量系数为1.35。碎石的粒径为5~35mm;河砂的细度模数2.7。同时掺加0.9kg/m3的KDZ-II型聚丙烯纤维, 纤维密度0.91g/cm3, 线密度偏差率5%, 断裂强度659MPa, 断裂延伸率16%, 伸长率5%时的初始模量7171MPa。

配合比水胶比为0.38, 砂率41。选用LX一1 (T) 型外加剂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推迟水化热峰值时间, 初凝时间 (自然条件下薄膜覆盖) 约为20h左右, 终凝时间约为40h。出机坍落度为205mm, 1.5h后为180mm (白天25~31℃) 。标养试块按60d强度评定。

3.3.2 混凝土

转换层厚度2.2m, 面积约为1480m2, 共需混凝土2850m3, 均采用商品混凝土。现场配备混凝土输送泵3台, 混凝土供应能力60m。采用平面分层浇筑方案, 有利于支撑系统的稳定, 降低水化热。

混凝土分3层整体连续浇筑, 每层约700mm。大掺量粉煤灰纤维混凝土应属于高性能混凝土范畴, 混凝土坍落度较大, 采用50mm插入式振捣棒, 严格控制层间搭接振捣, 不过振漏振, 振捣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降, 不出现气泡, 表面泛浆为准, 初凝前需进行二次振捣。梁、柱、墙相交的部位, 由于钢筋较密应采用30mm的振捣棒。

3.3.3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及测温

转换层混凝土初凝后, 表面即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和保温毯, 实施保温、保湿养护, 并根据测温情况随时调整保温措施, 使混凝土中心与表面、表面与环境的温差均不大于25℃。混凝土内部温度低于峰值后, 采用浇水养护的措施。

为能及时有效地了解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情况, 转换层共设16个测温单元, 共48个温度传感器, 用电子测温仪测量读数, 对混凝土温差实施跟踪和监测。混凝土浇筑12h后开始测温, 根据混凝土升温的速率决定测温频次。浇筑后3~5d时间内, 2~4h测一次, 其后4~6h测一次, 并作好记录。实测结果表明板中心峰值温度62.5℃, 在第4d出现, 同时测得板底混凝土温度58℃, 板面混凝土温度45℃。

4 结束语

篇7:工程技术资料精选--板式转换层混凝土厚板施工工法

【关键词】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

0.前言

结构转换层是一个建筑物中不同结构形式相连结的关节点,它是下部底层结构的封顶,还是上部住宿结构的“空中基础”,在整个建筑物结构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连结纽带作用,转换层具有以下几个工程有点:①传力直接;②受力明确;③造价较节省,在实际中得到了较广泛的推广应用,是目前高层建筑中完成垂直转换最常用的结构形式。如何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是关系到建筑物整体结构质量的重大问题。转换层结构主要特点为钢筋密集,混凝土一次灌人量大,施工缝留置难度大,模板、排架支承体系要求高。所以认真、周密、合理的采用施工措施,对保证结构转换层的质量及整个高层主体工程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工程概况

某项目住宅底层商场基本概况:地下1层(局部设有l 层夹层),地上2-32层,其中4#~12#,主楼为30-32层(其裙房为2 层)。最高建筑物高度(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板的板顶)10.200~99.850m;4#~12#主楼为框支剪力墙结构,2层商铺为框架结构。在住宅3层粱板设置转换层,板厚200mm,底部加强部位板厚1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50,转换梁梁高设计主要从500mm到2200mm等几种,梁宽变化主要从400mm到1300mm不等。该转换层结构较复杂,梁大板厚,局部KZI。上下设有双层板,双层板设置形式如图1,施工难度大,因此必须加强科学管理及技术操作。确保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工程进度。

图1 KZL双层板示意图

2.转换层施工工艺

绑扎墙、柱钢筋一搭设转换层转换梁模板支撑架、板模板支撑架(设有加强板位置,只支设加强板底模、不支三层楼板模板)一绑扎转换层梁钢筋、加强板钢筋,按11G101框支梁上部钢筋要伸到梁底以下laE一绑扎上部结构剪力墙及暗柱插筋一埋设柱、墙模板及预埋铁件一浇筑柱、墙和加强板混凝土至设计三层结构板下l000mm标高一墙、柱头混凝土凿毛、清洗一支设三层结构转换层板模一绑扎转换层板钢筋一支设转换梁侧模及转换柱、墙部分模板一转换层大梁部位加设斜撑到先浇筑的柱、墙上一对整个模板支撑系统进行检查加固一浇筑柱头、转换梁及板混凝土。

3.转换层模板支撑系统设计

梁模及结构板模均采用16mm厚九夹板,侧模木枋40×90(mm),?48×3.0钢管主龙骨,立杆用来顶牢板底木枋,立杆下垫设100×100(mm)木垫块,以增大传荷面积,立杆中间设两道横杆拉结。主梁下增设剪刀撑。转换层高大模架搭设在2层结构板上,首层模板支撑体系作为回顶,需在3层转换层施工完成后7d方可进行拆除。KZL 加强板和转换层楼板模板支撑体系如图2。

图2 KZL 加强板和转换层楼板模版支撑体系搭设图

4.转换层钢筋施工

转换层的含钢量高、主筋长、梁柱节点区钢筋密集,因此正确的翻样和下料,合理安排好钢筋就位次序是施工的关键。

(1)钢筋下料。钢筋下料前必须认真熟悉图纸,对不同部位、构件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柱头、梁头等部位;梁上部主筋,要考虑到安装绑扎时的两个方面问题:其一,设计和规范要求的保护层厚度及钢筋位置;其二,钢筋锚固端的直钩排放以及与墙、柱主筋之间的位置关系。对于钢筋特别密集的节点部位事先要放出大样图,施工要做到心中有数。

(2)钢筋加工。钢筋加工包括钢筋调直、除锈、下料切断、接长、弯曲等工作。钢筋下料必须按审核过的钢筋配料单进行加工口J。①钢筋的接头。接头位置不应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接头必须满足相关施工质量验收规范;②钢筋加工时,应满足锚固要求,且纵筋端头要按规定弯钩满足规范要求。

(3)钢筋安装。绑扎就位程序。搭设钢管平台支架一安装大梁底筋一套少量定位箍筋一自下而上分层铺设梁底筋一分层吊挂上部纵筋和腰筋一调整钢筋位置和间距一箍筋逐根绑扎固定一柱头钢筋绑手L一拆除钢管支架。

(4)上部结构的墙、柱在梁上插筋质量控制程序。测量放线班在模板上弹出墨线(控制线或结构边线)一木工班根据线位调整模板一钢筋工根据线位调整梁钢筋位置一安装上部结构的墙柱插筋一安装三道定位箍筋一专职质检员检查钢筋位置、直径、间距的准确性一电焊工点焊固定。

5.转换层混凝土施工

(1)分段浇注。①第一次浇注。各栋住宅局部KZL底部设置加强板,拟先行浇注加强板混凝土,施工缝统一设置在3层板面以下1000mm处,要求在加强板中间设置900上人孔,作为3层楼板支模上下人通道,此上人孔结构不需要封闭,二次装修进行封闭;②3d后第二次浇注:无双层板的,其模板及支撑体系搭设至上层梁板底,有双层板的,其模板及支撑体系搭设至下层板底,两者支撑体系连成一个整体。待下层板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搭设有双层板区域的上层梁板模板及支撑体系,并与无双层板的模板及支撑体系连成一个整体。

(2)施工缝处理。对于新旧混凝土的交界处,在梁底钢筋安装、绑扎前,要认真清理墙、柱截面的松散石子,凿除该截面处的混凝土浮浆;在浇注前,宜在施工缝表面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同成分的水泥砂浆引。

(3)混凝土振捣及养护。振捣方式,快插慢拔,每振点停留时间需20-30s,振捣间距不大于50cm,振捣棒应插入下一层50cm深。混凝土拌和物浇注成型后应及时进行养护。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应在12h内加以覆盖和浇水。养护采用降温法,墙、柱混凝土浇后两天内利用带模及浇水养护,墙、柱拆模后,墙直接浇水养护,柱包裹塑料薄膜并浇水养护。

6.结语

根据已有工程经验,结合实际工程,对梁板式转换层施工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根据实际应用,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总结了梁板式转换层的施工特点,优化设计了转换层的模板支撑体系。

(2)分别从钢筋施工和混凝土施工两方面采取了改进措施。

(3)实际应用表明所制定方案能较好解决转换梁施工中模板支撑难题,降低了成本,并保证施工质量、安全和工期。

7.结束语

篇8:工程技术资料精选--板式转换层混凝土厚板施工工法

某工程, 钢筋砼框剪筒结构, 地下二层, 地上三十层, 总建筑面积21万m2。其中两栋住宅塔楼采用转换板结构。第四层为结构转换层, 层高4.7 m, 板厚1.8 m, 钢筋砼板上下主筋为Φ25@150双向双层的钢筋网, 中间加设Φ18@150的构造钢筋, 砼强度等级C50。

2建筑施工特点

2.1 采用叠合原理将转换层分二次或三次浇筑成型, 支模系统只考虑承受第一次砼自重和施工荷载, 支模系统简单, 利用第一次砼板结构, 承担二次板的自重和第二次的施工荷载。与传统的工艺相比较, 投入少、成本低、施工方便。

2.2 采用叠合原理分层施工, 砼的浇筑厚度较薄, 降低了砼水化热, 容易控制砼内外温差, 质量容易保证。

2.3 采用叠合原理施工, 其荷载远远少于一次整体施工荷载, 减少其下各层的支撑负荷, 安全可靠。

2.4 采用叠合原理分次施工, 支模系统可按常规搭设, 形式简单, 成本低, 便于推广。

3工艺原理

采用叠合原理分次施工:第一次施工的板式转换层自重及施工荷载由结构转换层支模架及其下多层结构和支模系统承担。第二次施工的板式转换层自重及施工荷载由第一已浇筑成型且达一定强度的板支撑。第三次施工的板式转换层自重及施工荷载由第一次和第二次已浇筑成型且达到一定强度的板承担。依次类推, 直至完成结构转换层的施工。

4施工顺序及要点

4.1 施工顺序

施工准备→转换层支模架搭设→结构转换层下二到三、四层支模架搭设或按已批施工方案加固→支模结构转换层模板→钢筋的绑扎 (先绑扎第一次砼浇筑的钢筋, 有暗梁的钢筋应一次绑扎好, 面筋最后一次砼浇筑前绑扎) →梁侧模→隐蔽验收→第一砼浇筑→第一次砼养护→第二砼浇筑的钢筋绑扎→梁侧模→隐蔽验收→第二次砼浇筑→第二次养护 (厚度大于800时, 应测温) →第三次施工同第二次→侧模拆除。

4.2 施工要点

4.2.1 叠合原理分次浇筑厚度的确定

第一次浇筑厚度:以结构转换层以下二、三层或四层, 结构能承受的荷载反算出第一次砼浇筑厚度。第二次浇筑厚度:根据第一次浇筑成型的板能承受荷载反算出第二次浇筑厚度。第三次浇筑的厚度:根据第二次与第一次叠合成型的板所能承受的荷载反算出第三次浇筑厚度。依此类推, 分别计算出多次浇筑厚度, 一般情况对于不大于2.5 m厚的板, 不宜超过四次。

4.2.2 搭支模架

由于板的跨度、厚度较大, 支模凭经验搭设会造成不安全或浪费, 故应对整个支模进行计算。

①转换层应严格按计算书确定的立杆、横杆间距及其它要求搭设支模架, 转换层下各层立杆与转换层立杆位置应对应, 以确保荷载的正确传递。

②第一次砼浇筑前, 转换层其下二至四层梁板支模架, 在梁板砼达到规范规定拆模强度后, 应将梁板支模架支撑顶部横杆扣件全部松动, 在转换层第一次砼浇筑前, 重新扣紧, 或将转换层其下二至四层支模系统全部拆除, 重新搭设, 使结构共同受力。

③当第一次砼浇筑, 达到规范规定且满足以上各层砼浇筑强度, 原则上可将支撑系统全部拆除。对暂时不拆模的, 应将转换层支模架顶部横杆扣件松动, 在转换层内以上各层砼浇筑前, 重新将扣件扣紧支撑, 使已浇筑成型的各层板受力。

④所有转换层内的扣件紧固应使用力矩扳手按设计要求拧紧。

4.2.3 支模板

①模板系统应通过计算确定方木断面、模板厚度、保证其强度、刚度。

②特殊部位支模

a.无裙楼部位外测模由于板厚度大, 侧压力大, 斜撑及拉杆应通过计算确定, 支模图如图1:

b.有裙楼部位厚板外测模为防止侧模板胀模, 在裙楼的楼面浇筑时埋设短钢管及短钢筋, 作为侧模斜撑支点。

c.洞口部位对于楼板上有洞口的部位, 应通过计算将钢管支架支撑在型钢上。

4.2.4 钢筋工程

①结构转换层板内钢筋密集, 各种钢筋纵横交错, 应准确翻样与下料, 合理安排钢筋就位次序。

②结构转换层板底筋的绑扎应一次到位, 有暗梁或插筋的也应一次绑扎, 为防止暗梁钢筋变形, 应搭设临时支撑, 中筋和面筋应按确定方案施工。

③结构转换层叠合施工应计算水平剪力, 从第一开始每次叠合层增加水平抗剪筋。

④由于结构转换层板内暗梁钢筋骨架很重, 为保证保护层厚度, 采用短钢筋做垫块, 保护层垫块成排布置统一在主筋下, 在梁骨架就位前放置, 砼浇筑后, 对表面做防锈处理。

4.2.5 砼工程

①施工准备充分, 原材料, 水电供应不能中断, 以防止出现意外冷缝。

②转换层系高标号大体积砼结构, 浇筑后水化热较大, 聚积在砼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 砼内部温度将显著升高, 容易导致结构产生有害裂缝。因此在配合比设计及养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 以降低砼最高温度, 降低砼内外温差。

③配合比设计。采用水化热较低的矿渣水泥, 充分利用水泥强度的后期发展, 降低水化热。采用双掺设计, 减少单方的水泥用量, 降低水泥水化热, 采用低水胶比, 提高砼的极限拉伸, 延长砼凝结时间。

④砼拌制。为保证砼质量, 对砼所有用材加强检验, 进行砼试配, 外加剂的掺量应严格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同时外加剂在砼中应均匀分布, 以利于二次水化的充分进行。砼的搅拌时间宜延长。

⑤砼浇筑。每一次叠合层砼浇筑应满足整体连续的要求, 利用斜面分层, 薄层浇筑, 自然流淌, 连续浇筑的方法, 分层厚度不大于500 mm为佳。采用Ф50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振捣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对梁柱墙相交部位应特别注意, 振捣至表面水平不再下降, 不出现气泡, 表面泛起灰浆为准。由于砼的流动性大, 泌水多, 会影响砼的密实性, 为此, 每层叠合砼浇筑前, 应在侧模的底部上口开设泌水孔, 使多余的水分从孔中自然排出。大体积砼的表面浮浆多, 应在每叠加层浇筑后, 在初凝前1 h~2 h用长刮杆按标高刮平终凝前用铁筒辗压, 留出凹凸不平的粗糙面, 暗梁等不能辗压的部位, 用以洗净的石子在振捣好的砼表面种植。

⑥砼的养护。蓄热保湿法:通过计算, 在砼表面覆盖塑料薄膜, 再在其上覆盖麻袋及草包, 底模及侧模和方木间铺塑料薄膜以保温保湿。蓄水养护法:在砼初凝后, 经水养护2h, 随后进行蓄水养护, 蓄水深度应通过计算确定。同时, 应在砼浇筑后, 在转换层板底下的钢管支架内均匀布置碘钨灯, 以备测温结果差异大时, 加热升温。

⑦温度监控。测点布置原则是测点具有代表性, 能全面反映大体积砼内部的温度, 从大体积砼厚度截面考虑, 应包括底面、中心和上表面, 从平面考虑, 应包括中部和边角区, 砼在浇筑完毕12 h后开始进行测温监控, 随时掌握砼的内外温差的变化情况。

5质量控制及检验

严格按如下标准检验:砼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6安全技术措施

转换层施工安全重点是保证模板支撑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结构由足够的承载能力, 故在施工前需进行:1) 模板支撑体系设计计算, 2) 分次叠合浇筑的转换层结构及其下部各层结构施工阶段的承载验算。转换层支模架拆除前, 砼达100%强度后, 才能拆模。严格执行《建筑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99》。

7环保措施

由于板式转换层一次浇筑砼量较大, 往往需两台、甚至三台砼输送泵同时泵送砼, 前台需采用五台以上砼振动器同时振捣, 产生的噪音较大, 因此, 在施工时, 需对砼输送泵采取围护隔音措施, 振动器尽量采用低频高振式振动器, 控制总的施工噪音在建筑工地允许范围内。

8结语

实践证明施工过程中板式结构转换层的支撑系统稳定可靠, 温差控制效果及砼观感质量好, 无结构性裂缝, 未发生任何质量和安全事故。板式转换层板按叠合二次和三次成型, 支撑系统只须考虑第一层的砼自重和施工荷载, 可减少结构转换层下各层的支撑负荷, 减少大量的支撑、模板材料及人工, 极大地降低了施工成本。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现代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 由于使用功能的变化, 设计时常采用转换梁、转换板来实现建筑物不同支承结构的转换。转换板由于承受的荷载较大, 板体厚度大, 造成支模系统受力大且复杂。连续施工劳动强度大, 砼的水化热难于控制, 一般采用“斜面分层, 薄层浇筑, 自然流淌, 叠合及连续浇筑, 分层浇筑”的施工方法。

上一篇:游长沙海洋公园作文下一篇:监察局局长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