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谜语

2024-04-29

程门立雪的谜语(精选8篇)

篇1:程门立雪的谜语

【成语】程门立雪

【拼音】chéng mén lì xuě

【简拼】cmlx

【近义词】尊师重教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成语出处】《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成语用法】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

【例子】程门立雪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尊师重教。

【英文翻译】reverence for a teacher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杨时,淡薄名利,放弃做官的机会,拜著名的理学大师程与程颐兄弟为师学习理学,学成后回南方讲学。程病故后,杨时去拜访程颐,见程颐正在休息,便恭恭敬敬站在院外的雪地里等恩师的醒来。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一般

篇2:程门立雪的谜语

故事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感悟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

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我被杨时和游酢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 我要学习杨时和游酢尊敬老师的品格。老师带领我们在遨游知识的海洋,和我们一起编织梦想。是老师教我们知识,是老师教我们写字,是老师教我们做人。老师一天天变老,我们一天天长大,老师把他(她)的青春年华献给我们。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呀!我们要尊敬老师,关心老师,在老师累的时候给老师端一杯热茶,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有所回报,让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有所报答。并且要保持虚心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在虚心的同时,还要懂礼貌,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就应该去请教他人,只有虚心人才会不断进步,只有礼貌,才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在求学路上,不但要虚心,还要礼貌。反之,你不礼貌,不好好对待他人,就没人愿意帮助你。在求学路上,不仅要虚心求教,同样文明礼貌也是相当重要的。

篇3:程门立雪:那一场流芳千古的雪

对学富五车的杨时来说, 面对正在休息的老师程颐, 除了“程门立雪”, 还可以有多种选择:一是径自叫醒程颐;二是暂时离开, 等程颐醒后再来;三是可以等待, 但不必站在雪地里。这三种选择都可以达到向程颐求教的目的, 只是, 倘若杨时真的选择了这三种方式中的一种, 对老师的敬重之情, 对学问的虔 (qián) 诚之心也就没有了传递的桥梁。程颐之所以能成为名噪一时的大家, 其知识该是无数心血的积累, 知识自然是要传给真心求教的人。谁又能断定程颐的休息就没有试探的意味呢?

“程门立雪”是在给历史人文传递一个信号:人之文, 来自“敬”与“诚”, 经一场“雪”的洗礼, 就会花开万朵。

那两个“程门立雪”的后生, 站成千古不朽的人文感叹号。

篇4:程门立雪的谜语

“靖康之难”时宋徽宗有成年女儿21名,除保福帝姬、仁福帝姬和贤福帝姬3人死于刘家寺,富金帝姬被真珠大王强纳为妾,惠福帝姬被宝山大王强聘为妾外,剩下的16人中,发配浣衣院的9人,遣送到各大营寨的6人,云中御寨的1人。

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攻破汴京。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珍宝玩物、皇家藏书等押送北方。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宋徽宗的皇后皇妃5人,其中韦氏发送浣衣院。其余嫔位的31名,其他封号的198人,另有国夫人、郡夫人、夫人封号者67人,皇孙女29名,均被像牲畜一样地分配。

这些宗室女子,除了沿途被糟蹋或饥寒病痛而死之外,其归宿大略有四:一是被金人的王子贵胄纳为姬妾,相对来说,这是最佳出处,倘能生得一男半女,或能提高身价,再次过起养尊处优的生活;二是被安置浣衣院,供金人的王公贵族及高级军职人员淫乐;三是分配给各军寨将领或下级军官;四是出卖给民间妓院。

据《宋俘记》统计:宋徽宗的女儿有9人被编入浣衣院,其中包括五女赵瑚儿、七女赵巧云、十女赵娱娱、十四女赵佛保、十七女赵金珠、十八女赵金印、十九女赵赛月、二十女赵金姑、二十一女赵金玲。

史载,这九位公主先后有六女被选进金国皇室,尽管这样的姻亲是以强暴和侮辱的方式完成的,但时间一久,也就成为了事实上亲家和翁舅关系。

天会八年(1130)六月,穷困潦倒的徽、钦二宗突然接到了金国皇帝“诏以昏德公六女为宗妇”的诏书,起因是“赵桓(钦宗)妹凡六人久侍宗子,获宠生男,应予优容,抬为次妇”。按照金人收继婚的习俗,此六人中应有后来被金世宗封为次妃的赵赛月、赵金姑两位公主。困境中的徽、钦二宗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打起了与金人攀亲的小算盘。

天会八年七月,宋徽宗舞动他那生花妙笔向金国皇帝呈递了第一道谢表,他谄媚地声称,接到圣旨,得知自己的六个女儿被召进皇宫,对此厚爱,有无法言表的感激。念及自己以前听信谗言,以致亡国,如今年老体衰,发脱齿落,“得攀若木之枝,少慰桑榆之景”。他表示“誓坚晚节,力报深仁”,最后以“臣无任瞻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作结。

(向飞)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却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梦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篇5: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一样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齐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之后,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篇6:程门立雪的教案设计

1、齐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评点,要求学生读得好。

指名学生背诵。

2、练习

(1)杨时 要求学生说一句话。

(2)杨时是宋朝()大学问家。

要求用上既……又……

3、齐读第二至五小节。

4、指名学生分别读2-5小节。

5、理解“程门立雪”的意思。

(1)“程”是什么意思?(师简介“程颐”)

(2)“门”是什么意思?“立”是什么意思?

(3)成语中还缺什么?(谁和谁)

6、说话练习

(1)程门(谁)和(谁)立雪。

(2)要求把“程门立雪”的意思说具体。

程门(谁)和(谁)立雪(),(),()。

(3)学生自由说。

“程门立雪”指的是()。

(4)指名说“程门立雪”指的是什么?

(5)把“准备请教”、“谁和谁”、“站在”部分放在前面怎么说?

在这句话前用上“为了……”该怎么说?

(6)在上面的话后加上“说明杨时是()的大学问家”怎么说?

7、读、背末一小节,完成练习。

(1)指名读最后一小节。(教师评议)

(2)教师示范读最后一小节。

(3)学生齐读这一小节。

老师问了三位小朋友,一个小朋友说“久久没有说话”是程老师一直没有说话;另一位小朋友说程老师没有话说;还有一位小朋友说程老师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你们说哪一种说法对?

(4)练习:

程老师听了,两眼望着门外飞舞的大雪,久久没有说话,心里激动地说:“()。”

要求学生自由说后写下来,指名学生说上面的话。

(5)用“心疼”说一句话。

二、小结

篇7: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

1.学习要坚持不懈,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2.求学师门,诚心专志,这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自身素质的体现。

篇8:深入走进文本五备《程门立雪》

一进文本, 备语言文字切入点, 明晰中心

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语言, 语言文字训练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个性, 通过语文学习, 使学生内化语言, 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是目的。在执教校本教研展示课时, 我选择了《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故事, 因为这个成语故事语言精练, 意蕴深远。如何抓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到杨时勤奋好学、尊敬师长的品质, 是我初次走进文本备课所着力思考的。在反复研读中“争论”、“弄清”、“冒着”、“请教”、“悄悄地”、“默默地”、“静静地”、“诚恳”等重点词语浮出了水面, 最终我确立了“他们仍然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 一边默默地背书, 一边静静地等候着”这一句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言, 切入训练点, 来体现杨时的品质。通过初备文本, 我明确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往往具有隐蔽性, 需要教师去整体把握教材, 只要抓住文章的“领”, 就好比找到了打开课文大门的钥匙, 接下来的深入体会才能顺理成章。而这个“领”就是教师要寻找的“切入点”、“训练点”。好的切入点, 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更是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关键。大部分课文中都有或一词, 或一句, 或一段;或开篇, 或总结, 或承上启下的重点词句。找准切入点, 明晰中心, 也就抓住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将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语言上, 才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进文本, 备情境创设体验点, 理解中心

情境是教师依据文本有意识创设的典型场景, 因而在情境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表层意思的理解, 而且易于产生顿悟, 领会语言内涵。在阅读教学中, 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感的体验点, 营造氛围, 不但能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中心和感悟语言深层含义的能力。于是, 在第二次研读文本《程门立雪》时, 我思考了这个问题, 我设计了让孩子在看图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表示雪的词语, 如“鹅毛大雪”、“大雪纷飞”, 然后采用了动画“漫天飞雪”和“寒风呼啸”的风声配以音乐、语言渲染, 创设了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教学情境进行激情导读, 让学生体会到, 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 杨时却依然“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 一边默默地背书, 一边静静地等候着。”充分体现了他尊重程颐的品质。通过这样的设计,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激荡了学生的心灵, 还使学生的理解深刻而真切, 从而把文本读活了。所以我的感悟是:教师走进文本, 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 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既要消化吸收, 也要整理评判他人对文本的种种见解和观点, 更要关注珍视、归纳梳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和发现, 寻找到文本情境体验创设点, 巧妙地设计, 凸显文本中心, 让文本中的主人公动起来, 与自己和孩子对话, 在心灵上完成一次碰撞, 一次融合, 使人物形象立体化, 形象化。

三进文本, 备学生想象空白点, 感悟中心

沈大安先生曾说“小学语文这门学科, 一是姓‘语’, 一是姓‘小’, 这是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的。”教师自己对文本解读可以高深和独到, 对中心的提炼可以深刻而全面, 但我们不能忘记, 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小学教学贵在深入浅出, 适应儿童的认知水平, 具有童真童趣, 才是有效的。基于此思考, 我第三次走进文本,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备课, 运用抓住文本的空白点的设计, 让学生转换角色感悟中心。“假如是你, 此时看见程老师正在休息, 你会怎样做?”孩子就是孩子, 他们说:“可能会在一旁玩耍, 可能会回家等候……”接着, 再让孩子们对比杨时仍然“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 一边默默地背书, 一边静静地等候”。他尊师爱师的高大形象便跃然纸上,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敬佩之情。通过第三次走进《程门立雪》, 我感受到:备课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沉下心去了解学生,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适度”引领。多想想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 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在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读这篇文本时, 哪些是能够读懂的, 哪些是有困难的, 然后再去设计学案, 有效引导, 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

四进文本, 备背景资料拓展点, 升华中心

在走进文本, 认真备课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 去捕捉, 找到作者的情感脉搏, 还需要走出文本, 读现实生活中的作者, 真正了解文本的人物, 理解人物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深的感染, 才能帮助孩子升华对文本中心的体悟。在第四次钻研文本时, 我收集了《程门立雪》的典故, 典故中说“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 颐偶瞑坐,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 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门外雪深一尺, 突然给了我灵感, 杨时在程老师门前等了多久?雪都下了一尺厚呀!是什么让他在雪中坚持了这么久?我随即增设了以上几个问题让孩子思考, 并引领学生怀着对杨时的赞美敬佩之情再次读重点句“他仍然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 一边默默地背书, 一边静静地等候着。” 立刻升华了主题和中心。事后, 我在查阅杨时和程颐的相关资料时, 还发现, 杨时是宋朝的大学问家, 他在向程颐请教时已经40多岁了, 程颐只比他大两三岁, 当时杨时对理学已经有相当的造诣, 曾担任右谏议大夫, 工部侍郎,

官至龙图阁学士。龙图阁学士就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博物馆馆长、图书馆馆长一样的职务。但是, 杨时仍不骄不躁, 仍然“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 一边默默地背书, 一边静静地等候着”。这又充分体现了他谦虚有礼, 勤奋好学的品质。于是, 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这一新的发现, 通过再次让学生把重点句进行 “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 从而使学生把《程门立雪》的画面永远定格在脑海中。课文背景虽然通常并不直接显现于文本之中, 但却决定着文章的笔力走向、主题意蕴。我们在考究作品创作的背景, 人物的身份特点时需联系与作者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具体而细微的材料后, 才能设计出有深度和广度的课堂。 “得作者之用心”, 这样的文本解读才会更为真实、深刻而丰满。

五进文本, 备课标写法渗透点, 回味中心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从语言出发, 再回到语言。”那么, 我们走进文本的起点和终点都应该是语言。所以在第五次走进《程门立雪》时, 我主要思考的是如何围绕中心, 渗透语言的写法。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过多的传授习作技巧和方法, 学生是难以理解和消化的, 这样的要求过高过深, 但如果不讲不提,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则是浅尝辄止的, 教师很容易就把课文上成思想品德课。所以, 五备文本后, 我决定把中心写法的渗透定位在引导学生感悟杨时的一言一行中, 让学生体会到, 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可以塑造人物的性情、品格, 从而做到了读写结合, 逐渐向三年级习作过渡。由此, 我想到教师在走进文本时, 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感悟积累语言的层面,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实践语言, 教师得准确把握语文课标和学生年段的特点进行教学, 基于语文课标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设计才是科学而有效的。

总之, 在五备观摩课《程门立雪》的过程中, 我收获颇丰, 感悟深刻, 其实文本是有生命的, 有灵性的, 是独立存在的。教师走进文本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的过程。面对一个个陌生或熟悉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 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细读琢磨, 发现它的价值, 这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造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应反复走进文本, 深入钻研, 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 提升专业素养, 创造特色语文生活。

参考文献

[1]周彬.课堂密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群租房问题下一篇: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5则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