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骆驼祥子》有感:堕落的一代人们

2024-05-23

读《骆驼祥子》有感:堕落的一代人们(共3篇)

篇1:读《骆驼祥子》有感:堕落的一代人们

堕落的一代人们

——读《骆驼祥子》有感

南雅湘江中学1702班 刘旖旎

“风拨动着你的愁思,沙倒映着你的惆怅。步行在大漠中的孤驼啊,留心你脚下的路。”

——题记

我最近看了老舍先生的一部著作——《骆驼祥子》。它主要讲述了一个从乡下来的年轻人祥子,为了生活和梦想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拉车,准备破茧成蝶的故事。可惜,那样年轻、那样朝气的他却被黑暗的社会一步一步摧毁,且让我一一道来。

作为一个进城务工的年轻人,一开始,他就打听明白,像他赁的那辆——“弓子软,铜活儿地道,雨布大帘,双灯,细脖大铜喇叭”——值一百出头。“若是漆工与铜活儿含糊一点呢,一百元便可以打住”.于是他便下定决心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乐观地看待生活,坚持自己的梦想。起初我认为,拉车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职业,每天累死累活,还要陪笑面对车客。但现在我却很尊重他,忍不住想赞扬他:他拉的并不是车,而是一个梦,一个责任。他“扬言”道:我一定会拥有自己的车厂。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跑得更欢了。可现实与理想在那个社会是背道而驰的,他的车被一群兵痞抢走了。经过这次打击,他一无所有,但是他还有梦。他一次一次奋发,但梦想被一次一次打碎。后来,他结婚了,也不再像以前一样随心所欲地跑了,失去了少年般的朝气。他感到迷惘,每天在一个小漩涡里挣扎。他妻子虎妞的死使他失去了魂,小福子的自杀使他失去了魄。他恨透了中国军阀混战的社会;他恨透了孙侦探的行为;他恨透了人们的冷眼旁观;他更恨透了自己的软弱无能。他再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任自己自生自灭,去打架、去骗钱、去出卖别人,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真如文中所写:“他不知道何时会埋了自己,埋了这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的产儿,个人主义的陌路鬼。”

可怜的祥子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人。我的一个叔叔每天为了他紧巴巴的工资奔波不停,和家人们渐行渐远,后来阿姨和他离婚了,他也骗了朋友十几万后便走了。最后呢?坐牢了?还是死了?爸爸没有告诉我,也许他并不想告诉我现实的真相吧。我最后不禁托腮良久,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啊?他们为什么由人之初,性本善又走到了到人之初、性本恶啊!社会现在的发展是大家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可社会又“害”了很多人,某种程度上又扩大了人们自身的丑恶,他们自甘堕落,下一代又会有多少这样的人呢?

虽是过去,亦是现在。人从兽性中提炼出真善美并与其他特点加以区分,可到现在,人们自己还把自己的同类、甚至包括自己都驱逐到野兽队伍当中去,最悲惨的堕落莫过于此!

(指导老师:柴英博)

教师点评:名著的魅力在于鲜明的社会性、高度的代表性、永恒的存在性,不论是哪一时期的名著,除了本身所具有的特定社会环境特点外,直指人性的发问意义更加深刻,作为一个初一的学生,能够在浅层次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前提下,看到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并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是值得肯定的。著名的特级教师欧阳昱北老师曾经说过:“读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这才是阅读的意义所在,本文小作者明显就抓住了这一点。

篇2:读《骆驼祥子》有感:堕落的一代人们

——第二十三节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创作于1936年前后。它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故事中的主人公祥子一开始淳朴、健壮,最终堕落到生活谷底。然而我对于祥子的悲惨命运既同情又感到厌恶。

同情的是祥子也是旧社会底层人民的一员,也是当时腐败的政府手下一名无辜的受害者。祥子好像被旧社会一根无形的绳子拴着,那根绳子牵着祥子和其他人民的鼻子,他们都得乖乖跟着走。在这种最黑暗最混乱的时刻,祥子一开始仍然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在绝望中仍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这样的祥子,是我所喜爱的,甚至是敬佩的。

可是,祥子堕落了。

经历了三起三落的祥子最终受不了黑暗社会的摧残,他的精神世界彻底崩溃了。渐渐地,他变得好吃懒做,只是找了一份足以维持他生活的工作,整天活的浑浑噩噩的。祥子开始为了等死而活着,他放弃了自己,就这么任由自己一直堕落下去,像那些麻木的群众一样,看热闹似的看囚犯执行枪决。此时的祥子已经全然呵那些婚丧嫁娶所用的纸人纸马之类的物件没什么区别了,也将和它们一起,无声无息地渐渐消亡在腐朽的环境中。这样的祥子,让我厌恶。

正如我开头所摘录的,祥子的心呢?他的心被谁摘走了呢?无疑是被可怕的社会摘了去。那社会,吞没了多少无辜人的灵魂呵!

祥子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整一个时代的悲剧!那个时代的人的命运,都逃脱不了像祥子一样的命运。所有的奋斗,都是徒劳;所有的梦想,都化为泡影。这种种打击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失,而是对精神的毁灭。

篇3:读《骆驼祥子》有感:堕落的一代人们

堕落前, 祥子是有所追求的。祥子来自乡村, 地主阶级的压迫和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 他怀揣着理想来到城市。在城市里, 他一无所有, 但他有理想, 有健壮的身体, 他想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 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和汗水, 在城市中打出自己的天地, 求得安身之所。开始, 他便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近期目标———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他不吃烟, 不喝酒, 不赌钱, 没有任何嗜好, 没有家庭的累赘, 只要他自己肯咬牙, 事儿就没有个不成。他对自己起下了誓, 一年半的工夫, 他———祥子———非打成自己的车不可!是现打的, 不要旧车见过新的”。

祥子纯朴, 善良, 为人正直, 具有奋斗的性格和美好的精神世界, 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他热爱劳动, 坚信自食其力的信条, 是农村破产后跑到城里来谋生的农民, “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

然而处在底层的劳动者祥子也不乏反抗精神和对独立自主的追求。比如他在杨宅的发怒辞职, 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理, 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自立, 也正是他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表现, 他不愿听高妈的话放高利贷, 不想贪图刘四的60辆车, 不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 都说明他具有一种要求独立自主的思想。

堕落后, 祥子终于成了一个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的人, 他学会了所有的恶习, 学会了和巡警找别扭, 学会了保养自己, 成了一个混日子的车夫。作者写道:“对于车他不再爱惜了。”这表现出祥子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有时他也想过应该好好地生活, 可是一想起自己的经历就没了信心。要强又怎样呢, 自己过去不也要强过吗, 到头来还不是和其他人一样, 还不如趁早快乐一天是一天。祥子的心理深深地烙上了那个社会印迹, 后来几乎变成了一个只为捡一些白薯皮和须子吃的“狗”。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 他坚持理想, 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 并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想通过自己的万般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祥子的人生存在着有价值的东西, 但却被当时的社会环境所毁灭掉, 所要求的得不到, 不想要的被强加, 祥子的人生被牢牢地罩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祥子的悲剧主要表现在事业上的买车和生活上的婚姻问题, 第一次买车, 祥子整整存了3年, 平时还省吃俭用, 从茶饭里省, 好不容易凑够了钱买车, 但却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钱还没攒够, 就被孙侦探敲诈光了;第三次祥子用和虎妞结婚的钱买了车, 但是因为虎妞平时贪吃不运动, 生孩子时难产死了, 祥子又把车卖了, 安葬了虎妞。在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统治压迫下, 祥子最终没能实现自己事业上的理想。祥子的婚姻也是一个悲剧体现。车厂主的女儿虎妞诱骗祥子, 祥子迫不得已妥协了, 由于他们的阶级地位不同, 他们的生活理想也毫无共同之处, 存在着尖锐的冲突。他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强扭的瓜”, 是一个资产者的丑女引诱和腐蚀无产者强男的悲剧。虎妞的介入在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过程中无疑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不难发现, 个人奋斗的道路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内在思想根源, 祥子的悲剧正是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个人的奋斗没有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靠出卖体力的个体劳动者, 他尚未觉醒, 结局只能是失败。虽然祥子有着改变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 但他却没有看清当时的社会本质, 更不懂得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获得翻身解放。他认为:“有他的身体与力气做基础, 只要自己省吃俭用, 只要他自己肯咬牙, 事儿就没有个不成。”这种思想认识在当时的个体劳动者中间是很有代表性的。然而, 在那万恶的旧社会里, 个人奋斗永远不是劳动人民摆脱穷困的求生之路。所以, 祥子的理想和现实发生了无法调和的尖锐矛盾。他所面对的不是某个人, 而是罪恶的社会编织的一张无形的大网。社会黑暗, 祥子自身也存在着某些狭隘性, 如果祥子对现实有一定的判断力, 在诱惑面前多一点自制力, 心理方面更多一些承受力, 如果祥子是一个思想成熟、性格健全、心理坚强的人, 致使祥子悲剧发生的这一系列遭遇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虽然社会现实是黑暗的, 但我们不能忽视个体主观上的差异, 因此祥子悲剧发生的直接诱因也可以看作是他自身的性格弱点造成的。

虎妞的出现也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在祥子与虎妞的不合理婚姻中, 祥子从虎妞那也得到过关心———一种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疼爱”;而更多的是她那种畸形的、祥子无法接受的性的纠缠与索取, 这完全是虎妞对祥子心灵与肉体两方面的摧残。不合理的社会和剥削家庭造成了虎妞的病态, 而她介入祥子的生活, 又造成了祥子身心崩溃的悲惨结局。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 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小说着力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和祥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的描写。“他没了心, 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 就这样被改塑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祥子的形象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是从“体面的, 要强的, 好梦的, 利己的, 个人的, 健壮的, 伟大的”论为“堕落的, 自私的, 不行的社会病态里的产儿, 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的过程。这个过程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祥子的悲剧命运具有不可估量的警世力量。

参考文献

[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语丝》周刊, 1925.2.23, (15) .

上一篇:考驾照秘诀 学车前必读下一篇:综治工作宣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