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请求阅读答案

2024-05-05

母亲的请求阅读答案(通用11篇)

篇1:母亲的请求阅读答案

周海亮

你决定成为一名剑客,行走江湖。你认为时机恰好。

你的剑叫做残阳剑。这柄剑威力强劲,你可以同时斩掉十五名顶尖高手的头颅。你的独门暗器叫做天女针。你面对围攻,只需轻轻按下暗簧,即刻会有数不清的细小钢针射向敌手,状如天女散花。天女针一次可以杀敌八十,中针者天下无解。

靠着残阳剑和天女针,你打败了飞天燕,杀掉了钻地鼠,废掉了鬼见愁的武功。他们全是江湖上一顶一的高手,他们全是杀人不眨眼的黑道魔头。从此你声名大振,投奔者众。

现在你拥有一支军队,占有一座城池。你的军队勇士五千,良驹八百;你的城池繁华昌盛,鸡犬相闻。

你不停地和道上的兄弟签署着攻守同盟。你还和神枪张三、铁拳李四、一招鲜王五结拜成兄弟。你们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你招兵买马,筑固城池。似乎四分五裂的天下不久之后就将统一,你将成为万人瞩目的头领或者君王,你将拥有无涯江山,无尽财富,无穷权力,无数美女。你沉浸在难以抑制的兴奋之中,你常常会在梦里笑出了声。

可是,鬼见愁突然杀了回来。

其实那天你并没有完全废掉他的武功。那天你有了小的疏忽。鬼见愁凭着多年的武功造化医好了自己,又用三年时问练就了一门邪道武功。现在他率精兵五万,包围了你的城池。

你的五千勇士扑出了城。你试图将鬼见愁的五万精兵一举歼灭。你甚至想晚上就可以用鬼见愁的脑袋做成一个马桶。可是你很快发现自己犯下了一个错误。鬼见愁的五万精兵,完全以死相拼。他们踏着同伴的尸体往前冲,极度疯狂。你砍断他的矛,他会用拳头打你;你砍断他的胳膊,他扑上来撕咬你的咽喉;你砍断他的脖子,他还会在倒下去的一刹那,用脚踢一下你的屁股。尽管你的五千勇士个个骁勇善战,可是最后,他们不得不退了回来。

五千勇士,只剩三百。

鬼见愁精兵五万,尚有八千。

你关了城门,开始求援。

你给神枪张三飞鸽传书,让他速来救你。几天后你得到消息,神枪张三早被一无名剑客杀于某个客栈。

你千里传音给铁拳李四,让他速来救你。铁拳李四回话说,现在我也被围,自身难保,如何救你?

你在城墙上放起求援的烟火,这烟火只有一招鲜王五才能看懂。一会儿王五放烟火回答你,他说,我正在攻城掠地,无暇管你。你好自为之。

无奈之下,你计划弃城。你已经管不了城里百姓的死活。现在你只想自己选命。

夜里你率剩下的`三百勇士突围。那是一场惨烈的战争。你挥舞你的残阳剑斩下无数头颅。你的天女针霎时间消灭掉鬼见愁八十名贴身保镖。可是当你抬头,你突然无奈地发现,现在,你只剩下一名勇士,而鬼见愁,尚有精兵一百。

你的天女针已经射完最后一根钢针。现在它成了废物。

你的残阳剑已经卷刃并且折断。现在它不如一把菜刀。

你和最后一名勇士逃回了城。鬼见愁甩手一镖,你的勇士就倒下了。倒下前他为你紧闭了城门。他忠心耿耿。

鬼见愁将城围起,不打不攻。他想将你折磨致死。

其实鬼见愁只剩士兵一百。你只需再有一把残阳倒。再有一管天女针,就可将他们全部消灭。可是现在你没有了武器,也没有了士兵,更没有了兄弟和朋友。你,呼天天不响,叫地地不应。

等待你的,只有死路一条。

最后一刻,你终于想起了你妈。

你向你妈求援。

你妈六十多岁。

你妈是一位农民。

你妈连鸡都不敢杀。

你给你妈打电话,你说学校又要收学费了,五百块。你妈说,好,我马上照办。

你命令不了别人。你可以命令你妈。

你用这五百块钱给你的游戏卡充值。你重新为自己装备了残阳剑和天女针。你单枪匹马冲出城外,将鬼见愁和他的精兵杀个精光。

你保全了自家性命。你还可以行走江湖。招兵买马。

即使在虚拟世界里,最后一位给你支援的,也肯定是你妈。

16.从小说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方面概括情节。(4分)

17.小说中母亲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5分)

18.小说标题“请求支援”有什么含义?全文表现的主题是什么?(6分)

答案:

16、①网络上称雄江湖;②陷入“江湖”无援境地;③绝境中向现实中的母亲求援;④求援成功后再走“江湖。”

17、①母亲是一个平凡甚至有些胆小的农村妇女;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连鸡都不敢杀。

②对于儿子的爱是无私不问缘由的。接到儿子要钱的电话不问原因马上就给钱。

18、(1)“请求支援”的含义:①在网络游戏中,“你”陷入绝境四处求援而不得;②“你”在网络游戏里走到穷途末路,只好到现实中求助于母亲并得到支援;③网络游戏使许多青少年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急需社会支援,为其营造健康的环境。(3分,每一点1分)

(2)无论何时,母亲永远是我们心灵深处的依靠和坚强的后盾。(1分)尤其在走投无路时,能够给你力量和救助的,只有母亲。(1分)母爱是真实的,永远没有虚假的成分。(1分)

篇2:母亲的请求阅读答案

施善康

(1)这个冬季感觉特别漫长,每到下午3点钟,我的胃就向我提出一个特别的请求:添加点食物吧!于是我就去单位附近的小摊选购。

(2)那次,一阵烤地瓜的香味,诱得我的肚子咕咕直叫。我毫不迟疑地掏腰包走向烤地瓜的卖主——一位面相敦厚的北方汉子买了一只刚出炉的。

(3)半斤重,一块钱,味道好极。就这样,每天这个时候,我都要买一只烤地瓜满足胃的请求。有时消费一块五六角钱,有时付两块七八角,遂成习惯。

(4)因天气冷,路上又总有风,也是为了免于被熟人撞见留下不雅的印象,我便钻进摊附近的一个自行车车棚里吃。

(5)这个车棚不是一般的简易棚,它有顶、有门、有窗,由于两面都是窗,且总是敞开的。路人经过时,对站在里面的人可以说是一览无余。站在里面吃可以避风,主要是心理上多了些许安全感。

(6)我的吃相怎么样,自己是不清楚的。我只知道,自己胃口总是很好,薯皮总是随手一扔,这倒也没引起什么麻烦。

(7)这个车棚里存放着十多辆旧自行车,大多蒙满灰尘,角落里还凌乱地堆着一些连捡破烂的都不要的杂物。

(8)一日,我买了一只三块钱的烤地瓜,味道不错,可惜地瓜的中心和另小半部分没有烘透,有点生硬。食欲刚被吊起就没了,于是再去买了一只小的,也不过是一块三角钱。

(9)这只刚出炉的小烤地瓜简直可称得上是极品,外表半焦半黄,内里软硬适度,味甜气香,我胃口大开。

(10)消灭了一半,又消灭了一半的一半。待准备吃最后几口时,由于手姿出现失误,这个残体掉落在地。

(11)可惜啊!我有点不甘心,蹲着身体捡起它,尝试从地瓜底部的硬皮里挤出一点。成了,一口吃之。好味道!可不过瘾啊,我无奈地站起来,欲走。

(12)此时,车棚里进来一位穿警服的青年男子。他很严肃地望着我,问:“你喜欢吃烤地瓜?”

(13)我不知其意,答道:“是的,下午这个时候,我的肚子……”

(14)来人依然绷着脸问:“你、你常到这个车棚里来吃烤地瓜?”

(15)我下意识地回答:“是的,这个地方能避避风。”

(16)“避避风?好啊!”他一边说,一边用目光扫视四处。

(17)我的心一沉:糟了,我惹上麻烦了。是不是这里的自行车被盗了?那我就有重大嫌疑了,因为这段时间每个下午我都要来此一趟;又或者是不是这里属于卫生重点检查区域,乱扔地瓜皮弄得不好要罚款?我很可能被人算计了,你想想,倘若每扔一次的罚金为5块钱的话,那三五十次的累积可要200块钱左右,奖金很可能要泡汤这个月的了。

(18)这么心慌慌地左思右想时,那位穿警服的青年男子突然递给我一支烟:“我随便问问,你可不要过虑哟。”

(19)平时我是不吸烟的,可是一个警员模样的年轻人递来的烟能不抽吗?我接过烟,对火。

(20)烟雾一散,他笑微微地说:“不好意思,事情是这样的。我大哥下岗了,也干起了卖烤地瓜的活计。地点设在小西街丁字口,离这里不过200米光景的路。虽然我大哥烤出的地瓜质量不错,可生意不大好,唉……”

(21)原来,他大哥向北方汉子讨教过生意经,北方汉子说,原先自己的烤地瓜生意也挺一般,可后来有位先生常来买,买了就在附近的车棚里吃。

(22)这位先生很可能是美食家,要不就是表演艺术家,其立地吃烤地瓜的样子非常诱惑人。路人目睹,无不被调动起食欲,于是便都来购买他的“产品”。自然地,北方汉子的`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

(23)穿警服的青年男子继续笑微微地说:“北方汉子所说的美食家先生,就是你。刚才我有幸欣赏到你的吃相,确实很吊胃口,你可称得上是品尝方面的表演艺术家啊。那瞬间我经不住吸引,也去买了个烤地瓜尝尝,那味道和我大哥卖的差不多。我这次来,是想与你商量商量,请求你到我大哥那个摊去买,那个摊旁边也有一个小亭子,可挡风遮雨……”

(24)我终于明白他的意思,忐忑不安的心也就放下了。与此同时,我也甚感尴尬,原来我只顾品尝美味,全然不顾自己过于夸张的吃相。我说:“这不成问题,明天我就到你大哥那边买吧。”

(25)临走时,穿警服的青年男子真诚道谢:“太谢谢你了,实在不好意思,我大哥一家老小的生活就全靠那个烤地瓜摊了。”他双手作揖,朝我晃悠了下,眼眸里盛满祈盼。

(文/邵宝健)

1. 第17段画线句中“泡汤”的意思是什么?

2. 第3段“我都要买一只烤地瓜满足胃的请求”一句用了那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第21、22段在记叙文中属于 叙述顺序,其作用是

4.第24段画线句“过于夸张的吃相”指什么?

5.请说说文章题目“特别的请求”的含义是什么?

(本版参考答案见中缝)

【第3版《特别的请求》参考答案】

1.事情或希望落空。

2.我都要买一只烤地瓜满足我的食欲;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烤地瓜情有独钟,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3.插叙;补充交代北方汉子烤地瓜生意红火的原因。

4.指品尝烤地瓜时专注、陶醉的样子。

篇3:母亲的请求阅读答案

我的孙子还比较小的时候, 语文常常不及格。 我就奇怪, 你语文怎么会不及格呢? 我给你讲讲。 他说你讲不了, 你根本就不懂。 我连初中的语文都根本不懂? 后来我一看, 我真不懂。

第一个选择题是这样的, 原句是:在我的窗外长着一棵杨树。 下边写着几个选择:有一棵杨树长在我的窗外;隔窗望去有一棵杨树;我看到窗外有一棵杨树。 这几个里头你挑一个最符合原意的句子。

我一看几个都符合。 我的水平太低了。

第二个选择题: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下面又是几个句子:A:人, 最宝贵的是生命, 因为生命对于人, 只有一次。 B:生命对于人是非常宝贵的, 因为它只有一次。 C: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所以它非常宝贵。

我看完这几个, 又都觉得对, 可在孙子面前又不甘心败下阵来, 于是就发挥自己的最大智慧, 挑选了一个。 孙子一查答案:错, 零分。

由此, 我联想到高考作文, 如果这个孩子是中等水平, 千万别想什么出奇制胜, 让他四平八稳地写就行了, 起码能得个及格。 可是这个孩子如果智商特别高, 突然来一个绝的、怪的, 按老师这种答题思路, 恐怕“风险”就太大了。

语言是灵活的, 很多时候并没有“标准答案”, 中小学的汉语教育搞成这样, 令人费解。 究竟应该怎么教孩子学好母语, 我不是教育学专家, 不好乱讲, 但祖先留给我们的汉语这么美, 实在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怎么传给子孙, 而不是一门心思研究让孩子们摸不着头脑的“标准答案”。

前一段网上宣传, 说王蒙提出来要进行汉语保卫战, 因为现在英语学得太多了。 这纯粹是胡言乱语, 我是谈到过这些问题, 但我没有提过“保卫战”。 其次, 我也不认为学英语是汉语水平降低的原因。

如果说学英语学得好, 你可能没有辜鸿铭学得好, 没有林语堂学得好, 没有钱钟书学得好, 但他们的中文都比英文更好。

而且, 我宁可相信学好母语是学好外语的基础, 学好外语是学好母语的参照。 所以, 如果你的汉语水平屡屡出现问题, 那就是因为你汉语太差, 而绝不是因为你的英语太好。 你不能以学好英语为借口不好好学汉语, 也不能以学好汉语为借口不好好学英语。如今社会上很多地方, 包括一些媒体的语文水平太差, 恐怕, 一来和从小接受的“标准答案”式的汉语教育有关, 二来也和这种爱找借口的思维有关。

(选自2007 年第11 期《小作家选刊》, 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我”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 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独辟蹊径, 极富思辨色彩。 而王蒙则基于现实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了孩子的发展的现状, 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质疑甚至批判。

[读有所思]

篇4:母亲的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与人之间相处,有时候感到非常无奈:明明气怨恼恨,却仍然得相聚一室,不得分开;想念的人总在远方——长年累月就在身边的人,不必想念,也不会去想念;怨偶(不和睦的夫妻,引申借指敌对双方)的形成多是由于亲密的时间太长,缺乏空间去放大彼此的优点。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以“空间与情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本期栏目荐稿:枣阳白水周重阳老师)

亲爱的婷子:

昨晚我们难得地进行了一次“沟通”,你像泼水一样地发泄了开学这一个月来的所有不满与烦恼。我知道步入高二的你遇到了并非学习上的一个困难。

你说从高一开学以来就跟你同桌的那个女生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就与你不合。你渐渐看不惯她,不喜欢她不经你的允许就翻你的东西;不喜欢她那么大声地说你的缺点;不喜欢她像使唤你一样要你做这做那……你说了好多不喜欢她的理由。如果我没有见过她,差一点就相信她是那么一个令人不愉快的人。但是,婷子,我记得上学期你还说在班上你与她最合拍,你把她当作很好的朋友。那个女生,每次见到我都会冲我一笑,然后说:“阿姨好!”在你考试失利、心情低落时也给予你鼓励和慰藉。怎么现在,一切都变了呢?有科学研究显示:怨偶的形成多是由于亲密的时间太长,缺乏空间去放大彼此的优点。我想你们也许就是因为呆在一起的时间太长,新鲜感去了,以至于双方都忽略了对方的优点而放大了缺点。其实,并不是她多么地令你讨厌,你需要的只是将手中的放大镜换个位置,去放大她的优点,多理解,多包容,多沟通。我相信,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她依旧是跟你最合拍的那个。

你还说你开始后悔中考时报了这所学校,要不然就可以和你最好的朋友在一起了。我知道你那个最好的朋友在你心中的地位。初中三年,你们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疯闹,一起成长。不要以为妈妈不懂,我不认为你们的友谊就是小孩子的玩闹。我知道初中三年已融入你血肉的东西在初三那年已有了抽丝剥茧与皮肉相离的痛楚。看见高一的你初入一个全新环境中时的惊慌失措,我差一点就担心你适应不了。幸好,你很快融入了新的集体。现在,你对她的思念只是因为距离而加倍罢了。没必要为做过的决定后悔。你能做的,就是在这里为她为自己加油,然后期待两年后的重逢。那时你会发现,空间和时间是阻隔不了任何东西的。就像一坛老酒,愈是经过岁月的沉淀,愈是香醇。

属于青春的时针和分针,马不停蹄又捉摸不定。真正的友谊是空间所不能影响的。当然这需要你的信任、理解和包容。未来的人生路上,你所遇到的不仅仅是这些难题。妈妈要你相信的是,距离不能决定爱的深浅,空间亦不能阻隔情感。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正是当初的那些长长短短的距离、大大小小的空间才造就了情感的宽度和深度。

爱你的妈妈

2014年11月27日

借而鉴之 文章用书信的形式来构思文章,便于抒发情感,假想一位母亲对自己女儿进行心理疏导,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真实感人。行文时要时时刻刻扣住中心来行文,不能有偶尔“走神”。如文章倒数第二段,母亲回忆孩子初中时的生活,应注意围绕中心来表述。

篇5:《母亲的眼睛》阅读答案

假如顺其自然,母亲知道,她将会变成盲人,她的儿子也将会变成盲人。是可怕的家族遗传,避不开,逃不掉。几年前她找到千里之外的一个名医,医生告诉她,她和儿子的眼睛完全可以通过手术医好。手术越早越好,医生对喜极而泣的母亲说,特别是你的.儿子。然后,医生为母亲开出一个天文数字的手术费用。

母亲开始疯了般赚钱。每天她需要在工厂工作八个小时,下了班,回家安顿好儿子,又要去雇主家中做两个小时的钟点工。从雇主家出来已经很晚,母亲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还要赶去另一个雇主家……母亲的工作时间远在十二个小时以上,每一天,母亲都在严重透支自己的体力和健康。她吝啬地对待每一分钱,她知道,每省下一分钱,她的儿子距离手术台就更近了一步。

她的视力每一天都在下降。世界变得愈来愈模糊,每一天,她都会有短暂的完全失明的时刻。有时候,正上着工,她的眼前突然一片黑暗,就连近在咫尺的卡刀都看不见。母亲知道自己即将失明。母亲还知道她必须赶在完全失明以前赚足儿子的手术费。她继续发疯般赚钱。她甚至又接了一份洗衣服的工作。每天晚上她很晚才回家,只要她的儿子没睡,她都会拿出那个存折,让她的儿子念出那上面的数字。她得知儿子的眼睛没有任何问题,她得知存折上面的数字已经非常接近手术费用,她笑了,笑出一滴眼泪,她的面前一片黑暗。

只需要再领一个月的薪水,她就可以带着儿子去远方的城市动手术。而此时的她,已经接近全盲。那个月的薪水装在她的口袋里,那笔钱不多,可对她却无比重要。她走在马路上,摸索着向前,那条偏僻的马路车辆稀少。她慢慢往家的方向走,尽管走得很小心,可是身体还是一点一点地接近马路的中央。一辆汽车冲过来了,她听到橡胶轮胎在沥青路面上摩擦出尖锐刺耳的调子。然后,她的身体便飘了起来。在空中她捂紧口袋,想起了自己的儿子。

醒来时她闻到刺鼻的酒精气味。面前影影绰绰,她听到一个温柔的女声说,您总算醒过来了!她问:我是在医院吗?对方说:是的,您是在医院。您被一辆汽车撞倒了,有好心人拨打了我们的电话。她问:好心人呢?对方说:好心人已走了……她拽掉吊针,爬起来,往外冲。护士抱住了她。护士说,您需要冷静。

她还是趁护士不注意的时候逃出了医院。世界伸手不见五指,她是凭感觉和记忆回到家的。她浑身都痛,她踉踉跄跄。有一段距离,她几乎是在爬。她回到家,喊来她的儿子,她说帮我看看我口袋里的钱。儿子说,两千三百五十六块。她说那存折呢?儿子说,十五万六千九百三十块。她长舒一口气,笑笑。她说儿子,你愿意跟我去远方做一个手术吗?儿子问什么手术,她想了想,说,一个小手术……我保证它一点儿也不会疼。儿子问,不做不行吗?她说当然不行……你必须去做。儿子想了想,耸耸肩膀,愉快地说,好吧。母亲就笑了。她摸着儿子的脸,在心里对自己说,现在,你可以放心地瞎了。

她流下一滴眼泪,正好砸中儿子的眼角。

1.儿子双目炯炯有神,母亲为何“总为他担惊受怕”?

2.“在空中她捂紧口袋,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一句中的“捂紧”一词有何作用?

3.“她流下一滴眼泪,正好砸中儿子的眼角。”你觉得母亲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4.为了医治好儿子的眼睛,母亲“疯了般赚钱”,“严重透支了自己的体力和健康”,以致过早失明。对此,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

1.因为可怕的家族遗传将会使儿子变成盲人。

2.“捂紧”口袋是为了不让钱丢失。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车祸发生的一刹那,心中装着的仍然是自己的儿子。

3.这是激动的眼泪,因为儿子可以不失明了;这也是难过的眼泪,因为自己失明了,不能亲眼看到医生为儿子做手术了,也不能再为儿子做其他的事了。

篇6:母亲的姓名阅读答案

时常给家里写信,总是习惯在信封上收件人的位置写上父亲的姓名,以至天长日久,把母亲的姓名给淡漠了。前一段时间,父亲出远门,当我写完家信在信封上有些陌生地写上母亲的姓名时,忽然、我的心一阵颤动。呀!母亲的姓名好美好美。听心理学家说过,当一位青年男子看见漂亮的年轻女子时,瞳孔会放大,此时信封上母亲的姓名对于我来说。就似一位年轻漂亮女子,轻盈地向我走来。

记忆,从心的深处层层浮起,我有些潮湿的目光,离开了这张书写过无数回父亲姓名的信封。母亲年轻过,也美丽过。

母亲慈祥的姓名上,飘满了晨起的烟雾。他常用双手轻轻向脑后捋一捋沾满露珠的鬓发,走到我的小床前,弯下腰一声接一声深情地唤我;她常伫立在家门口,迎着晨风,一句句地叮咛我;她常一次又一次焦急地来到巷口,踮起脚跟,望断天涯地祈盼我回家。

母亲动人的姓名上,积满了子女甚至父亲的泪水。无论是怨还是悔,无论是喜还是乐,那酸甜苦辣的泪花,都别无选择地落在母亲博大宽容的姓名上。如果,泪水是苦的,它就会浸疼母亲的心;如果,泪水是甜的,它就能滋润母亲的心。

母亲勤劳的姓名上,铺满了厚厚的霜一般的目光。在灯芯捻到最小的油灯下,母亲的手仍在一片舒畅的鼾声中忙碌着;那一声声震荡夜空的钟声似乎在催促着她与时间赛跑。也许,酣睡声,是她平生最爱听的乐曲。做也做不完的家务事,就像永远也纳不完的鞋底线,悠悠长长。她从不去丈量线的里程,只知一门心思地披着月色编织。

母亲美丽的姓名,就像那把曾梳理她少女梦、洞房情的`梳子。自从我们稚嫩的背影牵引走母亲的视线开始,梳子就被了。那寄托着外祖父母良苦用心的姓名被大家淡忘了,母亲只顾百般柔情地梳理儿女黑油油的发丝。

甚至,母亲善良的姓名上,还印着父亲充血的指痕。岁月的艰辛,道路的坎坷,父亲的心在手掌举起与落下之间,就释然了。而母亲却只能捂着痛处,在对未来的憧憬之中将其忘却。

我把湿漉漉的视线从冥想中缓缓收回,捏紧笔管,打定主意,以后每封信的信封上,我都要写上母亲的姓名,用一声声绿色的呼唤,拂去母亲姓名上的尘埃;用一声声绿色的呼唤,唤回母亲埋藏于心底的青春.

1.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母亲姓名的特点?

2.“母亲的姓名”指的仅仅是她的“姓名”吗?还有什么含义?

3.第三段通过哪三件事刻画母亲的“慈祥”?请用四个字短语回答。

4.“做也做不完的家务事,就像永远也纳不完的鞋底线,悠悠长长。她从不去丈量线的里程,只知一门心思地披着月色编织。”采用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5.“绿色”是什么标志,又象征着什么?最后一段中“绿色的呼唤”是什么意思?

6.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什么感情?

7.仿造句子,写两句。如果,泪水是苦的,它就会浸疼母亲的心;如果,泪水是甜的,它就能滋润母亲的心。

参考答案:

1、慈祥 动人 勤劳 美丽 善良。

2、不是 还是母亲对作者的爱。

3、弯腰唤醒 千万叮嘱 申请期盼。

4、比喻 突出家务事之多。

5、安全 和谐 对母亲的爱。

6、作者对母亲的爱。

篇7:《母亲的日历》阅读答案

新年前夕,母亲总爱抽空去镇上买回一本崭新的A4纸四分之一大小的日历,钉在墙上,随手一翻红红黑黑的纸张,她欢喜得像个孩子.

其实,母亲不识字,只是认识一些简单的阿拉伯数字.起初,她钟情于日历,引起我好长一段时间的疑惑,一直以为母亲看日历,只是为了记住二十四节气,以便农事耕收,或关注母猪下崽,出栏的时日.

直到去年新年前夕,我偶尔回了一趟家,恰逢母亲买回了新日历,正欢天喜地翻看着,几乎每个月,都有几页被她折叠起不同的图案,甚至有几页,她用糊鞋底的浆糊糊上红布条、白布条……看母亲虔诚幸福地忙碌着,我一时没有打扰她,只是站在一旁,静静地注视着冬阳下的母亲,看她一会儿双掌合十,一会儿满脸微笑…… 当时我以为母亲在做某种迷信的祷告,心想,老年人冬闲无事,寻找一些心灵的信仰,即使迷信,只要心灵得以慰藉,能带来快乐,我们做晚辈的,就随她而去吧.

一本厚厚的日历被母亲折叠、张贴得像一个待产的孕妇.她突然转身,看到回家的我,自然惊喜不已.看我注视着她手中的日历,母亲有点慌张,躲闪着把日历掖于身后,嗫嚅着说,在家闲着没事,瞎忙活!

母亲的日历还是被我拿到手中,翻到被折叠或糊上布条的页面,我好奇地问她:妈,这些都是什么日子呀?

母亲见我对她折叠过的日历感兴趣,犹豫着,喃喃而语,到时候,你就会知道了!母亲的“卖关子”更撩起我的好奇心,我激将母亲———在家没事搞什么封建迷信活动!母亲一急,马上和我争辩起来……

在争辩中,我了解到那些被母亲折叠、或糊上布条页面的含义———

2月28日、7月14日、8月17日、8月19日,那是弟弟、我、姐姐和哥哥的生日;母亲折叠这些日子,为的是到时候提醒我们为自己做一碗寿面.

元月2日、2月16日、12月18日、12月28日,那是我、弟弟、姐姐、哥哥的结婚纪念日,母亲糊上红布条,只因这些日子都是我们的大喜之日,到时候她会提醒我们在这一天好好庆祝,夫妻要相敬如宾.

6月14日、10月20日,那是祖母和外婆去世的纪念日.母亲糊上白布条,是提醒自己到那一天,到祖坟烧一些纸钱,保佑我们一大家子出行平安.

2月3日、4月5日、6月16日、8月5日、8月22日被母亲折叠成心形,那是孙子、孙女、外孙的生日,母亲折叠这些日子,是要通知我们为自己的妻子好好做一天家务,在母亲的眼里,子女的出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

我翻看完所有的日历,竟没有发现母亲为自己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打上记号,我心隐隐地发痛.母亲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家人身上,却忽略了自己.

也是因母亲的那本充满母爱的`日历,让我记住了家人所有的生日、祖辈的祭日,以及我们兄弟姐妹的结婚纪念日.因而,在新年到来之际,我总是满怀信心迎接新年,因为新的一年里,有那么多值得我们欣喜的日子,这种欣喜不为权利,不为金钱,而是至真亲情的牵挂和关心!我们没有理由不向新年迈出坚实的步伐!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眼前又恍惚起母亲折叠新年日历的身影,止不住拿起案头的一本新日历,学着母亲的虔诚,翻着日历折叠起来.我先折叠起的,是母亲和父亲的生日……

(1) 母亲喜买日历→(母亲)____日历→“我”____日历→“我”学母亲折叠日历

(2)从文中画线的A B两个句子任选一句赏析

A一本厚厚的日历被母亲折叠,张贴得像一个待产的孕妇

B看我注视着她手中的日历,母亲有点慌张,躲闪着把日历掖于身后,嗫嚅着说,在家闲着没事,瞎忙活!

选择___句,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4)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文章划波浪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波浪线句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向新年迈出坚实的步伐

(5)文章8~10段不厌其烦的交代母亲折叠的具体日子,有何作用?请写两点

参考答案:

(1)母亲喜买日历→母亲折叠日历→“我”翻日历→“我”学母亲折叠日历

(2)选择A句,A句用比喻手法,把被母亲折叠的日历比喻成待产的孕妇,写出了日历被折叠得中间部分很厚的样子.

(3)母亲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有着中华传统美德.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家人身上,尊敬长辈,爱护晚辈,唯独忽略了自己.

(4)波浪线句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向新年迈出坚实的步伐!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它表达了作者珍惜美好生活的愿望.

篇8:母亲的请求阅读答案

Rod Ellis (2000)的一个研究揭示了二语学习者使用请求策略的发展过程。在他的研究当中,Rod Ellis发现比起使用直接请求,本族语说话者更倾向于使用间接请求策略。

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请求”常常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本文以“消极请求”和“探询及直接请求”言语行为为讨论对象,从语用角度来比较英汉“消极请求”以及“探询及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异同之处,并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为出发点对这两者的异同处进行了讨论解释。

2. 分类讨论及研究

本文研究数据来自汉语本族语者和英语本族语者所使用的请求表达句式。例句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一些来自书本中的语言。由于本文作者期望研究能反映语言使用的真实性,例句更为注重的是日常生活中语言使用的自然性。以下的请求类型是根据Rod Ellis的研究发现,选择对请求言语行为中的“消极请求、探询及直接请求”进行讨论。

2.1 消极请求

消极请求是一种间接施事行为,言外之力通过慎用类施为动词直接表现了出来。Leech (1983)提出,为了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交际双方要遵守礼貌原则。在日常交际中,尤其是在进行“请求”时,常常需要有礼貌地进行言语交谈。Leech发现,间接表达和礼貌之间的联系非常复杂。

在英文里面,为了表示礼貌,大多请求都是间接性的。说话者常常通过消极请求来减轻一些通过使用施事性行为动词进行直接请求所带来的尴尬。带有明显的试探性,旨在说话人不是在尽力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而是弄清楚对方的所思所想,让对方自己选择,所以他们较常使用表示间接和试探

的词汇如rather, sort of等。如,Richard:“Could you sort of...puin a good word to Simmon about me?”

然而,在中国,说话者常常使用消极请求来表示一种不确定和需要,而不是出于礼貌。

(1)我很想让你把这个告诉我。

(2)我想让/求你帮我个忙(行吗)?

在这两个例子当中,消极请求言语行为是在说话者的立场上进行的。例(1)表明说话者对事件的关心,但是他并不能确定听话者是否愿意告诉他。与例(1)相近,例(2)同样也表达了一种特别的含意,即说话者并不能肯定听话者是否愿意帮助他。但是,当说话者使用了“行吗”,请求行为就更多地传达了说话者的不确定性,因此转化为在听话者的立场上进行。

2.2 探询与直接请求

英文中大部分的请求是属于这探询类请求。Green (1975:107-307)给出了很多这种类型的句子:

(3) (a) Will you please close the door?

(b) Would you take out the garbage please?

(c) Would you mind closing the window?

(d) Would you like set the table now?

(e) Won’t you close the window please?

(f) Do you want to set the table now?

(g) Why don’t you clean up that mess?

同时,英语本族语者常常使用疑问-条件句来进行探询式请求,如:

(4) (a) I wonder if you were free on Tuesday.

(b) Now one more question, if you don’t mind.How do traditional doctors diagnose illnesses?

这些假问句表面上看是询问对方有无做某事的兴趣或者欲望,实则是请求对方做某事。即使当说话人强硬性和命令性地要求对方做某事时,大多情况下也是使用疑问句式。如:

(5) (a) Can’t you shut up?

(b)你为什么不关上窗户?

例(5b)暗示了听话者所做的行为引起了说话者的不悦(为什么你早该做的事情你却没有做;我没有看见你为你所作的行为辩解)。在英文里,那样的疑问句式可以被用来表达请求,如例(3)。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改变提出请求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所有例(3)里的英文请求例子都会有相对应的中文表达方式。如“why don’t you”结构是一种疑问句型。然而,由于该句型并不要求得到相应的回答,它便被视为一种请求的言语行为而不是一种疑问。在英语里可以是礼貌的请求或者建议,也可以是批评、责备,视具体场合而定。而“Why don’t you”与之相对应的汉语字面翻译“你为什么不……,怎么不……”则变成了反问句,用否定的问句形式表达肯定的祈使内容,多含有疑问、批评、责备之意,说话人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下面这个中文例子就含有这样的语气:

店主人:“秋英,怎么不送客?”(《田汉剧作选》)

例(3c)通过使用“would you mind”句型表示适度的礼貌,但是中文却很少有这种回避使用祈使动词的相对应句型以示礼貌。只有受外语深刻影响的某些说话者才会偶尔使用这样的中文句式。专业是英语的中国大学生有可能使用下列句式进行请求行为:

(6)介不介意帮我把这本书还掉?

然而,这种请求方式常常被中国人认为是不必要的礼貌。因此,这种句式往往很少为人们所用。中国人在进行这类请求时往往根据听话者做此事的能力使用“假问题”。

(7)你能……吗?

你能不能……?

然而,英文中的“would you do it”;“won’t you do it”;“do you want to do it”或“would you like to do it”等“假问题”式请求句型在中国却很少见。英文中的这种句式是基于听话者的愿望提出请求,因此这些句式看起来并不像在对听话者提出自己的愿望。为了避免产生歧义,此时,中国人更倾向于使用直接请求。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假如他通过使用与英文“would you like to...please”;“would you be so good as to...”或“would you be so kind/gracious as to...”等句型相对应的中文字面翻译来表达请求意愿,听话者就会感觉非常滑稽古怪。

然而,英语的使用直接请求的形式大多含命令、要求等含义,因此,与汉语说话者相比,英语本族语者较少地使用这类句式,甚至认为它有时比秽语更具有冒犯性。如一个人用英语说出这样的句子:“Mrs.Chen!Please!Sit!Sit!”

在这个例子中,“Sit!”这个句子听起来像命令,很不礼貌,让听者觉得自己像条狗被主人吆喝着。在英语里“请对方坐”有以下表达方式:

Will you sit down?

Won’t you sit down?

可是,值得注意的方面就是,在中文里,通过直接命令来提出请求并不如英文中所认为的那样无礼。汉语里用一个简单的“坐!坐!”就显得非常礼貌,还能表示说话人的热情,适用于一切场合。如果用疑问句式“坐下,好吗?”反而显得生硬。

李颂梅(1994:491)在对中文的关于命令请求形式的研究中提出,中文的说话者在提出请求时一直都倾向于使用直接请求的形式。请求的实现在语言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使用基本的行为动词来直接表明说话者本身的愿望,如使用“带”、“拿”、“给我看看”、“借我”等词。

(8) (a):鲁四凤:太太您吃药吧。

周蘩漪:谁说我要吃药了?

鲁四凤:您忍一忍吧。

周蘩漪:谁要你劝我?倒掉!

(b):周蘩漪:我不愿喝这苦东西。

周朴园:倒了来!

周蘩漪:好,先放这。

周朴园:你最好现在喝了它!

周蘩漪:留着晚上喝,不成吗?

(选自曹禺《曹禺文集》,1978)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地位和社会距离,以及话语被他人接受的需要对表达请求的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朴园在这个家里有着最高的地位,因此他的请求是赤裸裸的、直接的,并且这些请求都使用了祈使动词,显示了他在家中的权力和地位。周朴园的太太周蘩漪是鲁四凤的主人,当周蘩漪面对不同的听话者时,就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提出请求。对四凤来说,周蘩漪的请求是强有力的,并且几乎等同于命令。但是对周朴园来说,周蘩漪的请求就带着一种乞求的语气在内(如使用“您”、“请”、“成吗”)。

事实上,汉语中的疑问句式和礼貌、尊敬语体是没有联系的,因为说话者不需要试图让听话者去做,听话者所被要求做的就可以明确、有力地表达出说话者自己的感情。

4.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笔者发现,不同的文化对如何适当地提出请求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中国人更多地强调社会地位、权威、家庭、团体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从传统来看,中国社会人际交往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然而在传统差序格局或等级观念,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取向、他人取向和守本分的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必须遵循上尊下卑的法则(贾玉新,1997)。所以中国人表示请求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对方身份地位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请求策略,根据场合使用消极请求或者探询策略,而说话人为了表示权威,往往采取直接请求策略。对于其他国家不同的表达请求的方式,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文化,减少文化歧视。

参考文献

[1]Elli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Brown, P.and Levinson, 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M].London:Longman, 1983.

[4]Green, G.How to Get People to Do Things with Words.In cole.P.&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3Speech acts[M].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107-142.

[5]田汉.田汉剧作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6]李颂梅.Imperatives in Requests:Direct or Impolite Obser-vations from Chinese[J].Pragmatics4, 1994:491-515.

[7]曹禺.曹禺文集 (1, 2, 3, 4卷)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8.

篇9:母亲给出的答案

(莫南)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名就考了第一名,而自己想考第一名却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是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名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千万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你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奖励儿子的进步,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篇10:《母亲的书包》阅读答案

② 我家养了只大黑猫,母亲问:“生生,你怎么养黑狗啊?”我正在洗衣服,没好气地说:“妈,那是黑猫,不是黑狗。”她霎时嘿嘿大笑,拍着手唱起来:“咪咪咪,两眼眯,不吃米,专吃鱼。”她边唱边弯下腰捉猫,黑猫嗖地一蹦逃走了。她扑通倒在地上,大口大口喘气。我板着脸说:“妈,猫是你捉的吗?”谁知她双脚一缩,头朝前伸,顶翻了小桌,桌上摆的热水瓶砰地摔倒,砸得粉碎。幸而热水瓶是空的,若盛满开水定然会烫伤。我有点气急败坏,说:“妈,你脑子不好,眼睛也不好?”她意识到做错事头低垂着,身子有点颤抖。我唯恐她手碰了碎片,急忙放下衣服拿起扫帚扫。她慢慢站起来,说:“生生,碎片好玩,留一块吧!”我不耐烦地说:“你只知道玩,真累赘!”我一骂,她便蹲在墙角扳手指。

③ 我刚把碎片扫干净,她已到洗衣盆上搓衣服。我喊到:“妈,别把衣服弄脏!”她一惊,手中的衣服一下子落地,两只手全是肥皂泡。“要不,我给你拿皮手套,别冻坏了手!”听了她的话,我又好气又好笑,只好劝她:“妈,这里没你的`事,你把手擦干净回房休息吧。”谁知她将脏手往一只黑皮包上擦。黑皮包是儿子刚买来准备出差用的。我气坏了,说:“妈,你怎么净捣蛋!”她不仅不生气 ,反而讪笑着:“我有,我有书包。”随之她从卧室里拿出一只褪了色的用珠子穿成的旧书包,说:“我赔,我把书包赔给你。”

④ 啊?这不是我上小学背的书包吗?我差点叫起来,童年时的生活又在我眼前闪起。我父亲早逝,是当工人的母亲一把眼泪一把汗水将我们弟妹三人抚养成人。我上小学三年级时还买不起书包,就嚷着要。母亲笑着说书包会有的。她不知从哪里搞到一串闪闪发亮的白珠子,晚上坐在小煤油灯下一针一线串着,一个星期后熠熠发亮的珠子书包做成了。开始我背着它颇感新鲜,后来嫌它太土气就扔到垃圾堆里,料不到母亲竟找到,像宝贝似的藏到现在。

⑤“脏乎乎的,快扔到垃圾桶里!”我把书包扔到地上。

⑥母亲迅速把书包捡起来,神秘地藏到卧室的小箱子里。

⑦母亲逝世后一周,我闲得无事,从小箱子里找到书包。书包鼓鼓的,我好奇地打开,只见包里藏着三件东西。

⑧一件是圆盘形的刺绣大黑猫,形态栩栩如生,针线娴熟老道,无疑是母亲的杰作。刺绣反面贴着一张纸条:“生生3岁了,喜爱猫,只好自做。生生挺听话,天天逗着猫唱:‘咪咪咪,两眼眯,不吃米,专吃鱼。’”

⑨第二件是块热水瓶碎片,用布包了,还贴了张标签:“生生打坏了热水瓶,我也有责任。今后放东西要当心,留块碎片纪念。”

⑩第三件是副皮手套,有张纸条说明:“生生到北方上大学了,北方冬天很冷,皮手套可以御寒,千万别冻坏手。”

⑪最后是一张留言:“此书包可作为文物保留,方便时请专家鉴定,勿忘!”

⑫我又惊又喜,不禁泪流满面。

⑬不久,中央电视台《寻宝》专栏来市寻宝,我悄悄地将书包给专家鉴定。专家左看右看,肯定地对我说:“这件书包工艺独特,珍珠是明代产品,有极高收藏价值。”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⑭每年8月14日是母亲的忌日,我都将书包放到母亲遗像前,带领全家人三鞠躬,我认为这是对母亲最好的纪念。

1. 文中哪些地方表明母亲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4分)

2. 第④段内容可否删掉?为什么?(4分)

3. 如何理解第⑫段画线句子中“惊”和“喜”的含义?(4分)

4. 母亲的书包里这三样东西为什么都要配上纸条和标签?(4分)

篇11:母亲的责任阅读答案

①几年前的一天,我正在超级市场玩具部的柜台上忙着接待顾客。大厅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这时,一位30多岁的女人走了过来,身后跟着一个大约7岁的小男孩,模样像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②这时女人用恳求的语气对我说:“小姐,您能抽点时间听一听我儿子说的话吗?” ③我立即走出柜台,蹲下来问小男孩有什么事。只见他的小嘴紧闭着,两眼盯着鞋子,一双小手在轻轻地发抖——他手里拿着一个当时深受儿童喜爱的“机器人”玩具,这种玩具正是我柜台上展销的。④“快点说!小姐没有闲工夫等你,你快点说!”他母亲声色俱厉地呵斥道。⑤突然间,气氛变得紧张起来,母亲气得直掉眼泪,男孩也哭了起来。我顿时感到,可能发生了什么要紧的事情,自己必须耐心地听完这个孩子要说出什么话。这或许与母子俩都有着直接的切身利害关系,甚至可能比这还要重要,重要到将会影响这个小男孩的生活和成长„„ ⑥过了几分钟,在我耐心亲切的询问下,小男孩好不容易才结结巴巴地挤出一句话:“阿„„姨,我没„„没想„„拿走,还„„还想„„送出来,对„„不不„„起。”他边说边把那个装在皱巴巴的包装盒里的“机器人”玩具递了过来。⑦我终于弄懂了是怎么一回事,接过“机器人”玩具,并微笑着用手抚摸小男孩的头。这时,小男孩的母亲才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并要我把玩具部的经理请来,她得把这件事情讲清楚,还要赔礼道歉。⑧这位母亲对自己孩子偷拿玩具的做法使我很受感动,我深深体会到一位高尚的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真情真爱,也更理解了她对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高度重视和强烈的责任心。我有些激动地说:“夫人,不必了,这个玩具我收回就行了,让这件事成为我们三个人的共同秘密吧!既然孩子明白了,也知道自己错了,这就够了。” ⑨那位女士离去前几次向我鞠躬致歉的身影,至今经常在我眼前闪现。

1、文题是“母亲的责任”,请简要说说母亲的责任的具体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全文,你觉得母亲“对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高度重视”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在处理孩子的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表现母亲情感变化的短语或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这件事会“影响这个小男孩的生活和成长”,联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培养孩子好的品性、健康的心灵。(意对即可)

2、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恳求“我”听她孩子的道歉;二是要“我”把玩具部的经理请来,把这件事讲清楚,并赔礼道歉;三是离去前几次向我鞠躬道歉。(意对即可)

3、这样的短语或句子有:“声色俱厉地呵斥”“气得直掉眼泪”“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意对即可)

4、文中的母亲对孩子要求严格,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关心孩子心灵的健康,具有高度责任感。(意对即可)

5、母亲的品性当然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生活,答案只需言之成理,表意清楚流畅即可。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母亲的责任①几年前的一天,我正在超级市场玩具部的柜台上忙着接待..”主要考查你对记叙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考点名称:记叙文阅读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记叙文的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记叙文特征: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九、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十、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十一、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及主要经过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7、侧面描写记叙文表达方式区分: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5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为了让记叙生动,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需要辅之以描写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情色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在记叙的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说明,还需要辅之以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叙述人称的特点及作用区分: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第三人称:用“他、他们”的旁观者的身份叙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记叙文的阅读题步骤: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行散而神聚”的特点。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式。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式。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上一篇:爱情经典语录:分开也是另一种明白下一篇:单位经理年终述职报告与单位自查纠错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