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的成语

2024-04-13

甘的成语(共5篇)

篇1:甘的成语

60个关于甘的成语及解释

以“甘”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甘旨肥浓] 泛指佳肴美味。

[甘之若素] 若素:就像往常一样。虽然遭受不平,但甘愿承受,就像平素一样。

[甘之如饴] 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象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甘之如荠] 荠:甜菜。荼菜虽苦,但是和内心的痛苦相比,觉得就像荠菜一样甜美。后指事如乐意为之,虽苦亦甜。同“甘心如荠”。

[甘雨随车] 旧时称讼地方官的政治措施的话。

[甘言美语] 甜美动听的话。

[甘言厚礼] 甜美的言辞,厚重的礼品。亦作“甘言厚币”。

[甘心首疾] 甘心:情愿,乐意;首:头;疾:病,引申为痛。想得头痛也心甘情愿。形容男女之间相互思念的痴情。

[甘心如荠] 荠:甜菜。荼菜虽苦,但是和内心的痛苦相比,觉得就像荠菜一样甜美。后比喻人只要心安理得,即使承受再大的痛苦也觉得很甜美。

[甘心情愿] 心里完全愿意,没有一点勉强。多指自愿作出某种牺牲。

[甘心情原] 指完全愿意。

[甘心瞑目] 瞑目:闭上眼睛,指死去。心甘情愿,死了也不遗憾。

[甘棠之惠] 甘棠:木名,即棠梨。指对官吏的爱戴。同“甘棠之爱”。

[甘棠之爱] 甘棠:木名,即棠梨。指对官吏的爱戴。

[甘棠遗爱] 甘棠:木名,即棠梨;遗:留;爱:恩惠恩泽。旧时颂扬离去的地方官。

[甘死如饴] 甘:情愿;饴:饴糖。甘愿去死,就像吃糖一般。形容不怕死,把死作为快事。

[甘泉必竭] 甘泉:甜水的泉。竭:尽。甘甜的泉一定会干涸的。比喻有才干的人受累多而往往早衰。同“甘井先竭”。

[甘贫守分] 甘贫:甘愿贫困。守分:保守本分,不思非分之想,不作非分之事。甘受贫困,遵守本分。

[甘贫乐道] 甘贫:情愿受贫困;乐道:乐于守道。甘于受贫,乐于守道。是儒家所倡导的处世态度。

[甘冒虎口] 指甘愿冒着生命危险。

[甘苦与共] 甘苦:欢乐和痛苦;与共:共同在一起。共同享受欢乐与幸福,共同承担痛苦与磨难。

[甘居人后] 甘:自愿;居:在(某种位置)。指甘心落在他人之后。

[甘井先竭] 甜水井的水先枯竭。比喻有才能的人往往早衰。

[甘瓜苦蒂] 甜瓜的蒂是苦的。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甘分随时] 甘愿顺随时世环境。

[甘处下流] 甘愿处于下流。比喻甘居落后。

[甘拜下风] 表示真心佩服,自认不如。

[甘败下风] 甘:情愿,乐意;下风:风向的下方。对人自认不如,真心佩服。

“甘”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自甘堕落] 自己甘心思想行为向坏的方向发展。

[自甘暴弃] 指自甘堕落,不求进取。同“自暴自弃”。

[饫甘餍肥] 饫:饱食;餍:吃饱。饱食肥美的.食品。形容生活优裕、奢侈。

[心甘情愿] 心里完全愿意,没有一点勉强。多指自愿做出某种牺牲。

[心甘情原] 非常愿意,没有丝毫勉强。

[同甘共苦] 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食甘寝宁] 吃得香甜,睡得安稳。形容心绪宁静。

[食甘寝安] 吃得香甜,睡得安稳。形容心绪宁静。同“食甘寝宁”。

[论甘忌辛] 说到甘甜的就忌讳辛辣的。比喻有所好而偏执。

[绝甘分少] 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分甘同苦] 同享幸福,分担艰苦。同“分甘共苦”。

[分甘绝少] 绝:拒绝,引伸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分甘共苦] 同享幸福,分担艰苦。

[肥甘轻暖] 指生活优裕。

[齿甘乘肥] 食美味,骑骏马。形容生活豪奢。

[不甘示弱] 示:显示,表现。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表示要较量一下,比个高低。

[不甘寂寞] 形容不甘心被冷落或急于想参与某件事情。

[不甘后人] 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

[不甘雌伏] 甘:甘心,情愿;雌伏:雌鸟伏在那儿不动,比喻隐藏,不进取。比喻不甘心处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甘”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随车甘雨] 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同“随车致雨”。

[食不甘味] 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善罢甘休] 轻易地了结纠纷,心甘情愿地停止再闹。

[沛雨甘霖] 充足而甘美的雨水。比喻恩泽深厚。

[苦尽甘来] 艰难的日子过完,美好的日子来到了。

[不知甘苦] 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还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对前人的艰辛没有体会。

“甘”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欲得而甘心] 想要弄到手才称心满意(多用于对人的报复或打击)。

[咽苦吞甘] 犹咽苦吐甘。偏指吃苦。

[咽苦吐甘] 指母亲自己吃粗劣食物,而以甘美之物哺育婴儿。形容母爱之深。

[食不求甘] 饮食不求甘美。形容生活节俭。

[绝少分甘] 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久旱逢甘雨] 干旱了很久,忽然遇到一场好雨。形容盼望已久终于如愿的欣喜心情。

[币重言甘] 礼物丰厚,言辞好听。指为了能达到某种目的而用财物诱惑。

篇2:甘的成语

要说北京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恐怕全地球人都知道——那就是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八达岭”一段了。站在山脚向山顶望去,第一个感觉就是“并不怎么高”。数了数烽火台,只有七个,于是轻易判断为“此山极为平缓,待我等速去速回”云云——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极为天真。

当时正值大雨过后,经过一番洗刷的天空显得格外晴。骄阳似火,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万里无云”,现在的我只想哪怕花上50元也要买块云彩。就这样咒骂抱怨了一场,踏上了长城的青砖。

开始的一段毫不费力,可谓势如破竹,摧城拔寨,连过两座烽火台。但好景不长,“天妒英才”,过第三座烽火台后便自感体力骤降。艰难的走过第四座烽火台后,衣服已经在汗水的撮合下与皮肤亲密接触了;隐藏在地砖内的部分雨水残部也在太阳这个阴谋家的唆使下纷纷起兵反叛,着实让我明白了“蒸”的含义,不禁为古人形象的造字喝彩。

剩下的路几乎是闭着眼硬挺过去的。终于,天不负我,终于蹬上了已经在记忆中逐渐模糊的好汉坡。极目远眺,突然有一种心旷神仪的舒适感——柳宗元所说的“与万化冥合”,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乐哉!

正在我环顾四周,欣赏美景时,却意外的发现的下面“堵人”了。管他的,反正与万化冥合了。等!突然下意识的看了一下表——11店多了!我还要集合呀!不要啊!

篇3:甘的成语

一、建设成语文化课程特色校园

校园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 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首先致力于把校园打造成一个微型的成语“博览馆”, 努力营造一个全员学成语、用成语、研究成语的文化课程环境。

1. 打造成语文化墙和成语文化厅。

学校的围墙, 我们以朝代为序, 展示来自各个朝代的成语故事, 让学生读读故事, 了解成语的含义, 感受成语悠久的历史。同时, 结合校名“世茂”, 选用成语作为我校的“校训三风”, 以突显成语教学特色。教学楼大厅设计渗透成语元素, 横梁及左右两侧墙面用成语展示我校的办学目标。

2. 打造成语文化廊和成语文化广场。

学校教学楼走廊的南北两侧均布置有成语, 形成一条缤纷的“成语走廊”。走廊北侧布置了以“勤学修身”为主题的成语;走廊南侧, 布置生动的“成语剪纸”, 将剪纸艺术和成语故事结合起来。连廊上主要悬挂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 如“成语主题画”、“成语艺术字”, 形成一条学生成语绘画作品长廊。

3. 打造成语文化梯。

学校三栋教学楼, 共有六个楼梯, 布置了诸如“成语中的中华大地”等六个主题的楼梯, 让学生感受成语内容的广泛博大。此外, 还有“成语文化牌”、“成语阅读吧”、“成语书法角”等。

二、建设成语文化校本课程

为了扎实推进成语文化课程建设, 我们积极开发凸显成语特色的、适合孩子的校本课程, 丰富学生的成语知识, 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扎扎实实建设成语必修课程。

(1) 分层明确教学目标。低年级段, 要求能正确认读成语, 读准字音, 加强成语积累, 了解成语相关的故事内容。中年级段, 要求扩大成语积累面, 能正确书写, 理解成语的引申义, 能正确运用成语造句。高年级段, 要求能正确书写成语, 理解成语的引申义, 会辨析近义成语, 并能在语境中选用恰当的成语, 能在作文中正确、灵活地运用成语。

(2) 分段编写校本教材。低年级段, 使用《成语故事》彩色插图本, 引领学生去欣赏画面的美, 感受成语故事和插图的联系, 理解成语的内容, 初步读懂蕴含其中的道理。中年级段, 使用《成语小古文》,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注释, 把握重点字词, 借助参考翻译, 了解成语内容, 感受成语悠久的历史, 把握成语的内涵。高年级段, 计划编写《成语美德故事》, 选用和历史名人有关的成语故事, 引导学生读故事, 学美德, 获得思想启迪, 并尝试成语写作。

(3) 分类设计教学方式。低年级段, 以讲授法为主, 结合直观演示法, 让学生在读读演演中了解成语。中年级段, 以小组合作为主, 通过教师恰当点拨, 读懂成语小古文, 积累成语。高年级段, 以自主学习为主, 通过组织学生自读交流, 读懂教材, 理解成语。

2. 积极探索学科渗透教学模式。

在学科渗透方面, 全校教师积极参与,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成语元素。比如, “成语+音乐”:利用成语的音律美, 开展成语歌曲的创编、成语歌曲的教学;“成语+美术”:利用成语的画面感, 开展成语绘画教学、成语艺术字的创编;“成语+体育”:把成语和体操结合起来, 开展成语操的创编和学习, 等等。

3. 积极建设成语文化课程活动系列。

实践表明, 只有坚持把德育活动、学科活动、艺体活动贯穿日常教育, 让校园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 在推进成语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特别注重建设成语文化课程活动的系列, 促使成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 (1) 建设常规化的成语课程活动系列。通过读成语、写成语、讲成语、演成语、默成语、用成语等丰富多彩的常规性成语活动, 有效提高学生主动运用和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2) 开发展示性的成语课程活动系列。除了办好成语艺术节, 学校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级展示和比赛活动。学生不但学习掌握了成语, 口头表达、写作能力、绘画能力、书法能力、表演能力和记忆能力等综合能力都能得到协调发展, 共同提高。

三、建设成语文化课程教师团队

我们以成语教学为切入点, 结合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在各种活动中注重提高教师的成语文化素养, 建设成语文化课程教师团队。 (1) 评比展示, 以训练促提高。学校狠抓教师个人基本功, 每周进行一次钢笔字、粉笔字的评比展示活动, 练字内容为成语, 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成语。 (2) 开展活动, 以比赛促提高。学校教导处组织教师举行“成语故事诵读”、“教师成语听写大赛”等活动, 让教师了解更多的成语, 更好地掌握成语的内涵, 提高运用成语的能力。 (3) 课题研究, 以科研促提高。我们将积极申报苏州市级研究课题《小学“成语校园文化”的构建及实施的实践研究》, 引领教师不断积累成语教学的相关资料, 积极研究, 促进教师成语教学专业化成长。 (4) 专家引领, 以培训促提高。学校积极依托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 聘请专家、学者, 为教师做好专题培训, 引领教师科学开展成语研究, 保障课程建设的专业性。

篇4:伊甘的“舍得”之道

012,虽被验证不是世界末日,但对大部分的酒庄来说,“糟糕年份”却是个板上钉钉的事实。虽然在法国,酒庄退出2012年份酒的酿造并不是个稀奇的事情,但是,作为波尔多苏玳(Sauternes)产区超一级庄的伊甘酒庄(Chateau dYquem)在近期宣布将退出2012年份贵腐甜白酒的酿造,还是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痛楚而理智的抉择

因为年份达不到伊甘对卓越品质的追求,2012年,伊甘放弃了贵腐甜白酒的酿造。这是20年来,伊甘第一次放弃酿制贵腐甜白葡萄酒。据了解,在20世纪有9个不太理想的年份都没有生产贵腐酒:1910, 1915, 1930, 1951, 1952, 1964, 1972,1974和1992年。

针对这些不太理想的年份,伊甘酒庄总经理皮埃尔·柳顿(Pierre Lurton)表示,“这就好像20年一次的诅咒,1952年、1972年和1992年我们都没有出产贵腐甜酒。”

“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即使伊甘拥有最好的贵腐甜白风土和我们的技术努力,但不幸的是这个年份老天不遂人意。” 皮埃尔·柳顿强调说,“像伊甘这样的品牌,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年份不酿酒。为了维护全世界最著名白酒之一的形象,为了保持伊甘在历史上的地位,不酿制2012年份贵腐甜白是理智的。”

“我们刚开始的时候采摘了一些不错的葡萄,但后来雨水不断,让这个年份出了岔子,葡萄酒缺乏丰满度,也没有良好的集中度。”皮埃尔·柳顿解释放弃这个年份的原因。

伊甘酒庄现在由世界最大的奢侈品帝国路易威登-酩悦-轩尼诗集团(LVMH)控股,皮埃尔·柳顿表示,他通报了酒庄大股东LVMH总裁贝尔纳·阿尔诺(Bernard Arnault),“他对伟大品牌的卓越性和持续性拥有洞见,”阿尔诺同意了不酿制2012年份的决定。

有舍才有得

对于退出2012年贵腐甜白葡萄酒的酿造,有很多专家猜测,不酿造贵腐甜白酒的伊甘庄园是否会出售葡萄给其他的酒庄。但是不管怎么样,退出2012年贵腐甜白葡萄酒的酿造对于伊甘酒庄来说将是个巨大的损失。

按照每年十万瓶的平均产量计算,伊甘酒庄这一决定的成本约为2500万欧元,但皮埃尔·柳顿强调说,“不应该这么来计算。我们不以(一年的)收入来计较得失,而是把眼光放长远。我们还有其他年份的葡萄酒来保证年报表不出问题。这次损失的2500万欧元能维持伊甘酒庄完美、卓越和顶级的形象,它从将来我们出产的众多伟大年份中得到补偿。”

对于伊甘酒庄的做法,很多中国的业内人士也纷纷在第一时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华泽集团董事长吴向东表示赞同:“多年酒业的从业经验告诉我,酒是既理性又感性的产品,而品质永远是制胜法宝。我们要取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口碑,就必须长期坚持质量的稳定。一个酒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品质是关键。”

不少酒评家和媒体人士也表示,伊甘退出2012年份贵腐甜白酒的酿造,这不一定是坏事,酒业要想持续繁荣,酒的品质最关键,品质就是最好的营销。一时的损失会换来万世的荣誉,很值得!

或许,放弃一个年份,2500万欧元,这是维护真正伟大品牌需要付出的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伊甘酒庄的贵腐甜白不出产任何副牌酒,但是出产一款干白“Y”(Ygrec),不能算是伊甘酒庄(Chateau dYquem)的副牌。2012年份的干白应该不受影响。

往日辉煌

在1855年法国实行葡萄酒定级制度时,伊甘庄成为唯一被评为超顶级葡萄园的酒庄。这一至高荣誉也使得当时的伊甘庄比我们熟知的拉图、拉菲、武当王等五大红酒品牌还要高出一个等级。几百年来,伊甘酒庄一直传承着一丝不苟、对崇高品质极度追求的风格。

伊甘酒庄,世界上三大贵腐酒庄之一(另外两个:古特庄园、拉菲丽丝庄)。伊甘酒庄的贵腐酒真的算的上是一个传奇,有着超乎想象的浓郁与香甜,年轻时酒体的口感浓得坚硬结实,成熟时的酒体丰沛圆融,每一回品尝都是味觉的惊喜。

篇5:巴甘的蝴蝶

人说巴甘长的像女孩:粉红的脸蛋上有一层黄绒毛,笑起来眼睛像弓一样弯着。

他家在内蒙古东科尔沁的赫热塔拉村,春冬萧瑟,夏天才像草原。大片绿草上,黄花先开,六片小花瓣贴在地皮上,马都踩不死。铃兰花等到矢车菊开败才绽放。每到这个时候,巴甘比大人还要忙:他采一朵铃兰花,跑几步蹲下,再采红火苗似的萨日朗花。那时他三四岁,还穿着开裆裤,经常露出两瓣屁股。

妈妈说:“老天爷弄错了,巴甘怎么成男孩儿了呢?他是闺女。”

妈妈告诉巴甘不要揪花,说花会疼。他就把花连土挖出来,浇点水,随便载到什么地方。这些地方包括箱子里,收音机后面,还有西屋的皮靴里。到了冬天,屋里还能发现干燥裂缝的泥蛋蛋,上面有指痕和干得像烟叶一样的小花。

巴甘的父亲敏山被火车撞死了。他和妈妈一起生活,庄稼活……比如割玉米,由大舅江其布帮忙。大舅独身,只有一匹3岁的雪青骟马。妈妈死后大舅搬过来和巴甘住。

妈妈不知得的是什么病,其实巴甘也不知道什么是“病”。妈妈躺在炕上,什么活都不干,额头上蒙一块折叠的蓝色湿毛巾。许多人陆续来看望她,包括从来没看到过的、穿一件可笑红风衣的80岁的老太太,穿旧铁路制服的人,手指肚裂口贴满白色胶布的人。这些人拿来点心和自己种的西红柿,拿来斯琴毕力格的歌唱磁带,妈妈像看不见。平时别说点心,就是塑料的绿发夹,她也会惊喜地捧在手里。

“巴甘,拿去吃吧!”妈妈指着有嫦娥图案的点心盒子,说罢瞌目。不管这些人什么时间进来,什么时间走,也不管他们临走时久久凝视的目光。巴甘坐在红躺柜下面的小板凳上,用草茎编辫子,听大人说话,但他听不懂。有时妈妈和大舅说话,把巴甘撵出屋。他偷听,妈妈哭一声盖过一声,舅舅无语。这就是“病”?

晚上,巴甘躺在妈妈身边。妈妈摸着他的头顶的两个旋儿,看他的耳朵、鼻子,捏他的小胖手。

“巴甘,妈妈要走了。”

“去哪里?”

“妈妈到了那个地方,就不再回来了”

巴甘警觉地坐起身。

“巴甘,每个人有一天都要出远门,去一个地方。爸爸不是这样的吗?”

巴甘问:“那么,要去哪里?”

“你哪里也不去,和大舅在一起。我走了之后,每年夏天变成蝴蝶来看你。”

变成蝴蝶?妈妈这么神奇,她以前为什么不说呢?

“我可以告诉别人吗?”巴甘问。

妈妈摇头。过一会儿,说:“有一天,村里人来咱们家,把我抬走。那时候我已经不说话,也不睁眼睛了。你不要哭,也不要喊我。我不是能变成蝴蝶吗?”

“变成蝴蝶就说不出话?”

妈妈躺着点头,泪从眼角拉成长条流进耳朵。

她说的真准。有一天,家里来了很多人,邻居桑杰的奶奶带巴甘到西屋,抱着他。几个人把妈妈抬出去,在外面,有人掀开她脸上的纱布,妈妈的脸太白了。人们忙乱着,雨靴踩的到处是泥,江其布舅舅蹲着,用手捏巴甘颤抖的肩头。

从那个时候起,赫热塔拉开始大旱,牧民们觉得今年旱了,明年一定不旱,但年年都旱。种地的时候撒上种子,没雨。草长的不好,放羊的人把羊赶了很远还吃不饱,反把膘都走丢了。草少了,沙子多起来,用胳膊掏洞。里面的沙子湿润深黄,可以攥成团。村里有好几家人搬到了草场好的地方。

巴甘看不到那么多花了。过去,洼地要么有深绿的草,要么在雨后长蘑菇,都会有花。现在全是沙子,也看不到蝴蝶,以前它们在夏季的早晨飘过去,像纸屑被鼓风机吹得到处飞舞。妈妈变成蝴蝶之后,要用多长时间才能飞回赫热塔拉呢?中途累了,也许要歇一歇,在通辽或郑家屯。也许它见到河里的云彩,以为是真的云彩,想钻进去睡一会儿,结果被水冲走了。

那年敖包过节后,巴甘坐舅舅的马车拉化肥,在来哈河泵站边上看见蝴蝶。他已经十多岁了,跳下马车,追那只紫色的蝴蝶。舅舅喊:

“巴甘!巴甘!”

喊声越来越远,蝴蝶在沙丘上飞,然后穿过一片蓬蓬柳。它好像在远方,一会儿又出现在眼前。巴甘跑不动了,看着它往远处飞。一闪一闪,像树叶子。

2

后来,他们把家搬到奈蔓塔拉,舅舅给一个朝鲜族人种水稻,他读小学三年级。

这里的学校全是红砖大瓦房,有升国旗的旗杆。玻璃完好,冬天也不冷。学校有一位青年志愿者,女的,金发黄皮肤,叫文小山,香港人。文老师领他们班的孩子到野外唱歌,夜晚点着篝火讲故事。大家都喜欢她和她包里无穷无尽的好东西:塑料的扛枪小人、指甲油、米老鼠形状的圆珠笔、口香糖、闪光眼影、藏羚羊画片。每样东西文老师都有很多个,放在一个牛仔包里。她时刻背着这个包,遇到谁表现好——比如敢大声念英语单词,她就拉开包,拿一样东西奖励他。

有一天下午,文老师拿来一卷挂图,用图钉钉在黑板上。

“同学们,”文老师指着图,“这是什么?”

“蝴蝶。”大家说。

图上的蝴蝶张开翅膀,黄翅带黑边儿,两个触须也是黑的。

“这是什么?”

“蛆虫。”

“对。这个呢?”她指着一个像栗子带尖的东西,“这是蛹。同学们,我们看到美丽的蝴蝶其实就是蛹变的,你别看蛆虫和蛹都很丑,但变了蝴蝶之后……”

“你胡说!”巴甘站起来,愤怒地指着老师。

文老师一愣,说:“巴甘,发言请举手。”

巴甘坐下,咬了一下嘴唇。

“蛹在什么时候会变成蝴蝶呢?春天,大地复苏……”

巴甘冲上讲台,一口咬住文老师的胳膊。

“哎吆!”文老师大叫,教室里乱了。巴甘在区嘉布的耳光下松开嘴,文老师捧着胳膊看带血的牙痕,哭了。巴甘把挂图扯下,撕烂,在脚下踩。区嘉布的衣裳扣子被扯掉,几个女生惊恐地抱在一起。

“你疯了吗?”校长来了。用手戳巴甘的额头,巴甘后仰坐地。他把巴甘拎起来,再戳,“疯了!”巴甘再次坐地。

校长向文老师赔笑。向文老师赔笑的还有江其布舅舅,他把一只羊牵来了送给文老师。校长经过调查,得知巴甘没有被疯狗咬过,让文老师不要害怕。然而,巴甘被开除了。

一天晚上,文老师来到巴甘家,背着那个包。她让江其布舅舅和黄狗儿出去呆一会儿,她想和巴甘单独谈一谈。

文老师蹲下,伸出打着绷带的手摸巴甘的脸,“告诉老师怎么了?”

蝴蝶?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过来,也许是锡林郭勒草原,姥姥家就在那里。

“蝴蝶让你想起了什么?孩子。”

巴甘摇头。

文老师叹口气,她从包里拿出一双白球鞋——皮的,蓝鞋带儿,给巴甘。

巴甘摇头。他的黄胶鞋已经破了。他没鞋带儿,就用麻绳从脚底系到脚背。

文老师把新鞋放在炕上,巴甘抓起来塞进她包里。

文老师走出门,看见江其布淳朴可怜的笑脸,再看巴甘。她说:“蝴蝶是美丽的。巴甘,但愿我没有伤害到你,上学去吧。”

巴甘回到了学校。

3巴甘到了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成了旗一中的名人。在自治区中学生数学竞赛中,他获得了第三名,成为邵逸夫奖学金获得者。

暑假时,盟里组织了一个优秀学生夏令营去青岛,包括巴甘。

夏令营最后一天的活动是参观生物馆。

像一艘船似的鲸鱼骨架、猫头鹰和狐狸的标本,巴甘觉得这里其实是一个动物园,但动物不動。当然,鱼在动,像化了彩妆的鱼不知疲倦地游过来游过去,背景有灯。最后,他们来到昆虫标本室。

蝴蝶!大玻璃柜子里粘满了蝴蝶,大的像豆角叶子那样,小的像纽带扣,有的蝴蝶翅膀上长着一对圆溜溜的眼睛。巴甘心里咚咚跳。讲解的女老师拿一根木棍,讲西双版纳的小灰蝶,墨西哥的君主斑蝶,凤眼峡蝶……巴甘走出屋,靠在墙上。

蝴蝶怎么到了这里?是因为青岛有海吗?赫热塔拉和奈曼塔拉已经好多年没有蝴蝶了。蝴蝶迷路了,它们飞到海边,往前飞不过去了,落在礁石上,像海礁开的花。

夏令营的人走出来,没有人发现他。巴甘看见了拿木棍的女老师,他走过去,鞠躬。老师点点头,看着这个戴着“哲里木盟”字样红帽子的孩子。

巴甘把钱掏出来,有纸币和手绢包的硬币,捧给她:“老师,求您一件事,请把它们放了吧!”

“放了吧,放它们飞回草原去。”

“放什么?”

“蝴蝶。”

女老师很意外,笑了,看巴甘脸涨得通红并有泪水,又止住笑,拉住他的手进屋,一言不发地看着他。

巴甘沉默了一阵儿,一股脑儿把话说了出来。妈妈被抬出去,外面下着雨,桑杰的奶奶用手捂着他的眼睛。每个人最终都要去一个地方吗?要变成一样东西吗?

女老师用手绢揩拭泪水。等巴甘说完,她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木盒:“你叫什么名字?”

“巴甘。”

“这个送你。”女老师手里的水晶中有一只美丽的蝴蝶,紫色镶金纹,“是昆山紫凤蝶。”她把水晶碟放进木盒给巴甘,眼睛红着,鼻尖也有点红。她说:“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消失,今生是一样,来生还是一样。我们相信它,还要接受它。这是一只巴甘的蝴蝶。”

上一篇:红气球和黄梨想象作文下一篇:磁材工艺工程师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