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专题节目

2024-05-10

六一儿童节专题节目(通用10篇)

篇1:六一儿童节专题节目

朋友大家好,今天是国际儿童节,至此我们为大家制作了一个专题节目,主要就儿童的合法权益,权力与职责、父母对子的教育和责任,以及防治外部因素对儿童的不良影响与大家展开讨论。希望我们的这一节目能赢得广大朋友的满意,下面请看这一内容。第一: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是每一个做父母的责任。众所周知,儿童的问题是全世界密切关心的问题,因为他们将是未来的建设者。塑造儿童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对儿童影响终生的是家庭,这是由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和密切性决定的,而整个未成年期(即0~18岁)又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是在父母的监护下完成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尤为重要。一个人受到18天的教育可能关系不大,受到18年持之以恒的教育则大不相同,一定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第二:应明确孩子应有的权利和职责。所有的父母都应该了解和懂得孩子们在生活中应有的权利和职责,以及所希望于孩子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父母可以坐下来,把认为孩子应有的权利和职责,以及对他们的祝愿和期望列出。

在长远的目标中,父母抚养的孩子还应该是在社会中能够起很好作用的人。他们应该和善,讲道理,体谅别人,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独立,自给自足,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往。

要知道,你所期望于孩子的越清楚,孩子们对他们的职责也就越清楚。一定要及早反复地和孩子交谈什么是你希望于他们的。有些父母的实际做法常常与他们所要求于孩子的不相符合。例如,他们期望孩子长大一些有更多的自主权,但在实际做法上,又不允许他们有更多的自由,而且在并不需要的时候,还继续不断地向他们提出忠告。

当你把你的期望告诉孩子时,一定不要提高要求,使孩子面临一个你提高了的标准,因为这种做法是尽善尽美的追求,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泄气和不安。如有的父母,当孩子拿回家的成绩单上都是A,只有一个B,他们却把所有的A都忽略了,而对一个B严肃地进行批评。

要求尽善尽美的父母,通常是期望太多,批评太多,总挑毛病。他们往往忽略孩子较小且积极的行为,而集中于他们的不足之处。

第三:父母应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粗暴型与溺爱型最危险。一位家长说:“我的性格比较急躁。当孩子犯错误而又倔犟不认错时,我会上火,甚至动手打他,有时打得很重。事后看到孩子委屈、痛苦的神情,心中又很不安。”性格粗暴的父母往往因一时心急气盛,而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切记要冷静、理智,要彻底摒弃“孩子不打不成器”的陈腐观念。

溺爱则是杀人不见血的“家教安乐死”。被盲目的爱子之情所蒙蔽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脓疮”也看得美如“桃花”,丧失了应有的教育判断力。

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调控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向父母预期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家教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如果孩子的发展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是不可控制的,那么家都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就会失去应有的魅力。

当然,家教控制应该是说服引导式的控制,不应该是压迫式的控制。教子的方法和技术,背靠家教理论,面对孩子实际,旁倚家庭关系,是家教研究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父母对孩子的调控力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生活部分给予孩子潜移默化影响,二是对孩子的训练、管理和要求。后者也可以产生很大的调控力。父母每一项调控措施都应该以孩子的自觉行为为目的,以愉快接受为中介,力争做到让孩子心服口服。

言教在于先使孩子产生自我约束力。许多父母利用言教在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给孩子买玩具之前,要求孩子爱惜玩具,用完后收拾好等。这种事先的要求和约定,可以使孩子产生自律力。偶有违犯,孩子自知输理,一经提醒也能改正。即使孩子因为“背信弃义”而受到父母的处罚,也会心服口服。

言教在先和言而有信结合使用才能生效。言而有信是树立父母威信的核心要求,它关系着家教的成败,古代“曾子杀猪取信”的著名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言而无信的父母不可能令孩子口服心服。不要轻易向孩子许诺,一经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实在无法兑现的,也要说明原因,争取孩子的谅解,并与孩子协商,给予一定的补偿。有布置,有检查,奖惩兑现,说到做到,日久天长,孩子自然会感到父母言语的力量,而重视父母的要求,使父母建立起必要的教育威信。

总之,要让您的孩子健康活泼地全面发展,应该尊重儿童,善待孩子。

第四:父母应保障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在孩子降生人世之际,作父母的,第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营造一个能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家庭是幼儿成长发育的摇篮,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频繁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老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在家庭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形成幼儿良好性格的基础,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

篇2:六一儿童节专题节目

1.节目名称:《热点聚焦》—需要阳光的向日葵

2.节目宣传语:聚焦时事热点,关注社会民生

3.节目定位:人物专访,深度报道,主持人引导性

4.节目主旨:根据大家最关注的事,在追踪采访的形式对事件进行分析,引发大家的思考与热议

5.节目风格:栏目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坚持选题的高度关注,坚持亲民的风格

6.节目意义: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之社会弱势群体,体现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动态,而这样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和经历需要我们的了解和关心

7.选题上:内容深刻,具有宏达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8.通过采访班主任确定采访任务目标

采访内容:

(1)采访班主任:

1、怎么看待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有没有更多的关注他们?具体知道班里哪些是留守儿童吗?

2、他们的学习在班级的大致情况,课堂表现怎么样?学习积极性?

3、会去主动关心留守儿童生活情感问题吗?沟通多吗?

4、留守儿童遵守或者违反纪律情况?

5、家访(频率、情况、解决、发现的问题)

6、学校是否有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出现性格偏差的孩子?

7、是否觉得学校方面承担了太多的责任?

8、学校政策执行了吗?

9、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区别?

(2)对孩子进行采访:

1父母到哪工作去了?多久了?多长时间回家一次?每次在家待的时间?

2、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你愿不愿意他们出去打工,为什么?

3、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什么?他们有没有跟你说过?怎么说的?自己理解吗?

4、与父母沟通方式和频率(电话或者书信),沟通内容是什么?

5、去过父母打工的地方吗?如果去过,觉得那里怎么样?想和他们一起待在那里还是回来?

6、父母不带自己出去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7、如果父母在外时间长了,会不会生疏?

8、爱父母吗?经常想他们吗?想他们了怎么办?

9、希望父母为自己做些什么?

10、有委屈或者疑问会向他们说吗?

11、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学习、生活方面)

12有几个好朋友?喜欢和什么样的小朋友一起玩?经常玩什么?

13、大家经常一起聊天吗?聊天内容?会谈论爸爸妈妈吗?谈起时什么感觉?

14会羡慕其他父母在家的小朋友吗?觉得父母在家的孩子与父母不在家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15经常与老师沟通吗?沟通方式?沟通内容是哪方面的? 16老师知道你父母不在家吗?老师给自己有特别的关心吗?

17喜欢学习吗?最喜欢哪一门?在意考试成绩吗?

18喜欢看课外书吗?哪一类的?

3、作业完成情况怎么样? 19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上课态度、以及回答老师问题积极性?

(3)采访父母:

1、年龄、文化程度?

2、外出务工的原因?工作内容?工作时间?收入?回家频率?

3、为什么没有把孩子带在身边?放在家里放心吗?

4、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频率?

5、与孩子是否有距离感,是否愿意与你们交流?

6、担心孩子的什么问题?

7、给孩子零花钱,以及对孩子花钱的态度?

8、对孩子学习态度及期望

(4)采访监护人: 孩子父母为什么外出?

孩子的父母出去后孩子情绪有什么变化 孩子不听话你会这么做

你觉得你的孩子现在是什么情况

你觉得你的孩子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怎么样

(5)采访学校校长:

1、留守儿童规模(在校学生人数、留守儿童人数、年级分布、班级分布、性别分布、居住地来源)

2、留守儿童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参与否、参与积极性、参与频率、团队精神、反应程度)

3、课外不良行为:打架、损坏公物、偷窃、随意涂写、恶作剧

4、校长的管理难点

5、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途径、方法、父母对于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态度)

6、学校有没有制定相应政策关注留守儿童?

(6)采访同学:

1他平时性格怎么样? 2爱跟你们一起玩吗?

3你们会谈论到爸爸妈妈吗?他的反应是什么? 4她的爱好是什么,好朋友多吗

(7)采访邻居

1你觉得平时小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 2你对他印象是如何的

3她平时会需求你们帮忙吗

安排计划表

第一周主要内容,到小学找到认识的班主任,进行采访确定目标。然后再与目标以及目标家人进行沟通了解生活环境等进行采访,了解家庭情况,有什么困难。古同学联系班主任,余乐馨与目标进行沟通,取得小孩与家长的同意。

第二周主要内容,跟踪小孩的生活内容,与人的交际和生活方面。采访邻居,亲戚,和同班同学对目标的印象和评价

闫同学采访邻居亲戚,陈欣萌采访同班同学 韩同学与闫同学萌同学首先进行跟踪采访 其次是古同学与余同学进行跟踪采访

第三周主要内容,对平时生活的采访进行积累,多采访多询问,对小孩生活做详细的了解,然后选取有用的材料对整个资料进行整合。对节目的整个过程有个大概的编排

篇3:概貌类专题节目的特点

要抓住特点, 突出新意。对于概貌类专题节目的拍摄, 要尽可能地抓住所拍摄主体的突出特点, 以表现出它的与众不同。例如, 在《四寨山》这期节目中, 开篇主持人就用“仁者爱山, 智者乐水”这句话来向大家说明:这个景点名虽为山, 但却是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在《紫云湖》这期节目中, “湖水与群山相映, 落日与紫云同在”这句话展现了紫云湖风景区的独特之处。在谈到大红寨山顶的“暴雨云雾”时, “一山两气候, 八里不同天”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此景点的特殊之处。在这几期节目中, 我们前期用了很长的时间来搜集关于这几个景点的信息, 同是山、同是水, 它的特点在哪里?如果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去让观众领会, 就不能吸引观众, 不能让观众随着“主持人的脚”去认识它, 也就降低了节目的可看性。因此我们要用一些独特之处去吸引观众, 让观众自觉地跟随我们的镜头来观看节目。所以特点与新意是十分重要的, 把握了这两点就抓住了做好概貌类专题节目的关键。

善于纵横对比, 着力写变。在做概貌类专题节目时, 如果你只是说你所拍摄的景观有多美、有多好是不够的, 因为这样空洞的形容在观众的心中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应当与相似的景观作对比, 有比较才有意义, 这样才能让观众真正明白你口中所阐述的美与好。例如, 在《大红寨》这期节目中, 将大红寨的红叶与北京香山的红叶作了比较, 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曾听过大红寨的红叶, 却很少人会不知道北京香山的红叶, 因此这样做会提升观众对大红寨红叶的认知度, 而且根据有关资料记载, 大红寨的红叶无论从密度、纯度、面积还是原生态的保存都要比北京香山的红叶好, 所以被誉为“北国第一片红叶林”。对自己所描述的景点与其他景点作一番对比, 力求突出自己所描述的景点的优势和与众不同之处, 一来可以提高景点的知名度, 二来也可让观众有个深刻的印象。

在节目中糅进编导的见闻感受, 突出创造的独特性。编导总会在片子中加进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构思, 如果总是画面加解说像记流水账一样地叙事, 很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例如, 在《四寨山》这期节目中, 当讲到溶洞时, 并不只是用主持人的叙述, 或者是配音加画面来讲述, 而是设计用摆拍的方式, 让溶洞的概貌从一位村民的口中讲出, 然后再用画面详细地去解释, 这样就加强了节目的亲近感与真实性。在《大红寨》这期节目中讲述“大红寨河南军区司令部遗址”时更是独特, 战争已经远离我们有半个多世纪了, 解说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无法感受到当时的情景, 可是我们设计让几位年迈的老人站在那里却有了不一样的效果, 他们额头上的皱纹与蹒跚的脚步, 似乎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就是当时情形的见证者。这三期节目空镜头的运用也是别出心裁, 透过树枝去拍摄朝阳、拍摄枝头红红绿绿的果实以及水中游弋的小鱼小虾, 这都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有些东西是解说词不能够表达清楚的, 编导会依据自己的理解去设计一些情节, 拍摄一些辅助画面来使片子具有可观性。总的来说:有感情、有人文关怀的片子才更觉得贴近生活、更符合人的心理。

美感。人的审美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提高。只有对那些美的东西人们才愿意去欣赏它, 才能够记住它, 所以视听上的美感也是十分重要的。而自然景观的美感相对来说是比较好把握的, 其中主要有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和听觉美。形象美无外乎说的就是地貌, 地貌是自然景观构景的基础。这三期节目对于山的拍摄是有考虑的, 大红寨山体的雄奇、紫云峡的险幽, 以及山体点、线、面的结合, 给人一种山连山、峰缠峰的美感。色彩上也尤为突出:山的青, 水的蓝;树的绿, 花的鲜。红色的黄栌树叶, 绿色的野生酸枣, 给人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动与静是相对的, 山为水动, 水为山转;风吹林动, 流云飘烟。潺潺的流水, 翩翩的蝴蝶, 使自然景观富有动感。在节目中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响声都给我们带来听觉之美, 溪流山涧、泉泻清池;风起松涛, 幽林鸟语;再加上节目的后期配乐都给人以听觉的享受。在大自然中所有的这些原生态, 不掺杂一丝的人工气息, 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人感受大自然的无比清新。

轮廓建立在小事、小物、小细节的基础上, 以小见大。对于一个景点的拍摄不能没有选择地“一把抓”, 各个景点都是由一个个小的景观组成的, 拍摄小组详细介绍了每个小的景观, 然后组成了一个大的景点。例如, 在《紫云湖》这期节目中, 当谈到一条小溪的源头来自观音堂的“龙泉”, 而且这条小溪又是紫云湖最重要的补给水源, 紫云湖是依靠泉水支撑起来的时候, 编导不禁感叹道:不拒细流, 方能成就江河湖海的宏阔博大。“江河入海流”这是个真理, 小溪流到湖里面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而作为编导逆向思维想到正是一条条的小溪才成就了湖海的壮阔。在《四寨山》这期节目中, 关于“深山藏金”的故事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可以说是节目的一条支线, 本身这只是一个藏在四寨山的一个典故, 一个故事, 很大程度上是虚构的, 是为了增加节目的可看性, 但在节目最后编导却联想到:也许是大自然给这里留下的满山秀色与丰饶物产才是四寨山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这样在观众观看节目的同时才能够有所思考, 所以小事、小物以小见大更是做好概貌类专题要把握的重要部分。

(作者单位:汝州电视台)

篇4: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叙事构成

一、作为故事的新闻

从国外新闻发展的现状来看,一向讲究客观公正的新闻(专题)节目已经实现了向故事的转变,新闻报道重视新闻事件的故事性,突出事件的冲突和矛盾。近几年,国内电视新闻界也吹来了一股“新闻故事化”的清新之风,在内容上贴近百姓现实生活,在形式上采用讲新闻故事的手段。

美国叙事学家西摩尔·查特曼较早注意到了底本和述本的这种二元结构,将它们分别命名为故事(story)和话语(discourse)。查特曼的定义是前者是“什么”,后者是“如何”。

作为对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叙述与建构的产物,新闻无疑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包括事件、行为者和场景三个基本元素。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这三个元素以声、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故事的描述呈现为画面与画面的组合,画面与声音的组合,新闻事实在不改变要素(5w)真实的前提下成为经记者重新加工后的产物,因而又涉及到故事的顺序安排、叙事的节奏、故事的叙事频率、内容的建构和评论等多种因素。

例如在电视法制专题节目中,比较常见的叙述方法是倒叙,即把事件结果放到最前面,在追溯原始真相的过程中又不断设置悬念,在紧张的节奏中一步步揭开事实的真相,从而很好地吸引了受众。这一叙事结构显然与事件的发生过程是完全颠倒的,但通过情景再现和利用蒙太奇控制节奏等手法营造了一种现场、真实、紧迫感,反而让人觉得这种顺序安排更为合理。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新闻文本中的叙事主要是一次性叙述,是一种低频的叙事频率。为了实现低频的效果,也通常采用陌生化的手法叙述高事件频率的故事。陌生化(defamiliarizadon)原指艺术使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件重新获得新鲜感,从而更新人们对生活的经验和感觉的一种方法。这提醒我们面对大量日常而又熟悉的新闻素材,要突破惯用的模式化手法,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制作出更有亲近性、贴近性和感染力的作品。比如刚刚从事财经报道的记者报道降息调税,可能受众已经熟悉了这类事情。这时如采用陌生化的叙述可以给观众造成一种重新推理和重新认知的过程。

如今一些调查性新闻栏目为了讲好一个故事,除了构建好故事本身的内容外,还注意回顾和借用相关素材的链接,比如添加新闻背景资料、历史图片或历史素材等,然后像搭积木一样对这些素材进行整合,从整体上设计故事的内容建构,使故事讲得精彩,吸引观众。而评论性栏目除了讲好主体故事外,还围绕故事的核心进行评论,或借助新闻中的人物及相关人物针对事件发表看法和意见,甚至必要的时候电视记者直接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和意见,更加强化故事的内蕴与涵义。

总之,电视新闻或专题栏目里的“故事”,就是充分运用事件、行为者、场景等基本成分,确立合适的顺序,把握叙事的节奏和频率,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重组、编排的结果。这种故事化在新闻观念上由传者本位转向受者本位,用老百姓的语言传达群众的真情实感,新闻通过故事走进了观众的内心世界,让广大观众的心理结构产生谐振与共鸣,最终达到无障碍传播的理想境界。

二、作为话语的新闻

如果故事是“说什么”,那么话语则是“怎么说”。在新闻的话语层面,一个完整的叙事作品包括了以下元素:叙述者、时间、视角和结构。

1、叙述者。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记者与新闻事实经常处于“异时异地”状态,对新闻事实的采访大多为“事后采访”;需要借助与新闻事实相关的人完成叙事。其次,我们最终看到的新闻成片是编辑对记者采摄的新闻进行选择及改动的结果。因此,电视新闻的叙述者应包含记者、采访对象和编辑。

根据记者在电视新闻中的介入程度,记者作为叙述者的表现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幕后叙述者,或者只用镜头“说话”,反映在成品中是经蒙太奇组接后的画面与声音;或者新闻事实完全由记者来讲述,但记者并不出现在新闻中,而是隐于“幕后”,这是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式,大量的消息类新闻报道多属于此。另一种是幕前叙述者,它又可以分为旁观的叙述者和参与的叙述者。旁观叙述者是指记者常常以第一人称“我”、“记者”等来叙述新闻事实,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他人、他物的故事;参与的叙述者则是记者成为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在事态进程中发挥作用,这在“个人亲历性报道”中十分常见。

“采访对象”是新闻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置疑的是,新闻文本中的采访对象承担了部分甚至是完全的叙述人角色,这在专访等新闻类型中尤为明显。编辑是否担当叙述者角色,需要根据其修改新闻的程度而定,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事实上,记者、采访对象、编辑这三类叙述者或独立或组合,实现着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视角,即新闻叙述角度。如今非常流行一个词叫解读。有学者撰文电视媒体已进入新闻的解读时代,各媒体非常注重自身不同的视点,如凤凰卫视“说什么”和自己“怎么说”的定位。新闻叙事角度决定了什么被看,也决定了什么不被看。所以,法国叙述学家托多洛夫认为“视角具有第一位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视角的选择决定了新闻故事的成败。

视角可分为三类: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和客观视角。全知视角,指有权从任意角度叙述,以对报道的事件做全方位、全景式的叙述,具有广度和深度,给人以权威感。另外,叙述者可以打乱客观事实的时空顺序,根据自己的意图重新排列组合,从而更有效地传递客观事实的信息以及记者隐藏在事实之后的意见。有限视角,只允许从某個特定角度叙述。或者以作品当中的人物作为叙述者,或者是调查者自身,并且,叙述者只限于叙述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但不能叙述别人看到或听到的而他自己没有看到或听到的事情,更不能像全知叙事那样介入他人内心世界。这种叙事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如电视上经常能看到的暗访揭露性报道等,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并往往能够将新闻事实的信息与记者的意见隐蔽地结合起来,较好地表现叙述者的主观意图。客观视角是指叙述者像一台摄像机那样客观记录事情的表象,它适合记者写出有现场感的“视觉新闻”。但运用这种视角时,记者的眼睛就好比是摄像头,受众看到的事物完全靠记者视域的制约,因而这种所谓的“客观”实际上也是被记者涵化了的,只不过叙述者的主观态

度和意见更为隐蔽而已。在一则新闻或专题栏目中,选择什么样的视角,取决于从业人员预设的故事信息含量和长度。

3、结构。在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中,往往以远景作为影片的开始,交代地理环境,以全景作为场面的开始,交代人物关系,通过正反打镜头来交代矛盾冲突和感情冲突的双方,而当冲突对抗激烈的时候则采用近景乃至特写。这些镜头的结构与功能其实涵盖了电视新闻的所有要素:who(何人),where(何地),what(何事),when(何时)甚至how(怎样),因此,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首先要注重话语形式层面的结构,也就是镜头的内部结构,通过运用丰富的画面语言,增强表现力。《铁面局长》是“新闻调查”栏目播出过的一期节目,表现的是段荣才来到河北蠡县担任公安局长之后,通过狠抓实干,终于扭转蠡县的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的被动局面。节目在描述段荣才上任之初该县治安时,综合运用了多种镜头,通过快速地推、拉、摇和数次甩镜头,制造了一种动荡的效果,形象地表现了当时蠡县不安定的社会环境,这些画面及音效的搭配组合,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表现力和解读力。

其次,电视新闻或专题节目的外在结构,也就是节目的宏观设计很重要。比如画面新闻、口播新闻、字幕新闻的混合穿插,故事的包装与悬念设置等。电视新闻在编排上一定要把最具吸引力最有价值的新闻放在最前面,随着节目的推进,新鲜感和吸引力逐渐下降,又处在低谷状态,再设法通过同类组合、对比组合、相关组合形成转折,使节目再上峰巅,这就是新闻编排的峰谷技巧。而专题节目的故事结构也要层次分明、突出重点,通过不断设置悬念或转折点形成一定的节奏感,让受众始终保持对节目的注意力。

4、时间。电视主要是采用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它始终以现在进行时的时态记录着现在,也以现在时态,让我们回忆历史。时间在电视叙述中具有二元性:一个是故事时间,即事件发生、发展实际消耗的时间,另一个是文本时间。即电视展现该故事所用的时间。两者性质不同,长短与顺序不同,这种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比如通过反复出现某一事件或同一镜头,暗示某种意义,表达某种思想,就相当于文学叙事中的强调。或者通过镜头把某一短时的事件夸张地拉长,形成时长变形。这种手法在一些民生类新闻节目中最为常见,充分体现出一个“策划”的思想,主观镜头增多,这种叙事方式值得引起业界的深层关注与思考。

以上四个部分阐述了該“如何讲一个故事”。电视画面都是以空间形式“线性”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语言使得那些原本无序的、处于某一时间片断的画面有了一个逻辑因素,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变成一个叙事表意的整体。“新闻故事”因事件内在的逻辑和张力或长或短,在时光静静的流淌中,记录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媒体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实际操作中,电视记者往往受习惯思维的束缚,忽视了形式的创新与突破,在新闻报道中形成了一种惰性。由于缺乏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挖掘,大道理、空道理多,现场拍摄的图像少,新闻信息量贫乏。例如丰收报道,解说词在说了“某某地区喜获丰收”之后,是一连串的数字、百分比和丰收的原因,配上沉甸甸的谷穗、收割机的转动、交粮的车队等等随便哪一年到处都可以拍到的镜头,这样的新闻其实就是广播新闻。

也有的电视新闻动辄“时空连线”,画面中只有一个电话机,让观众凭声想象,这种无影新闻其实动摇了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要接近新闻真相,首先就是要到现场,并且呵护好你的现场,这是一种电视文明。

今天的大众媒体已经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社会公共部门,它要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提供一系列具有导向意义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念,而不仅仅是充当一个机械的传话筒。电视媒体要加强自己的主体视点,也就是电视节目创作者、制作者对于传播内容鲜明、独特的主体观点、视角、立场等的渗透和体现。它代表了媒体的话语和声音但不代表媒体的“审判权”。主体视点从信息的独特和新鲜性(基本层面)、信息的理解深度(较高层面)和信息的感染力(最高层面)三个方面来树立和加强,相对于“说什么”来说,更加注重“怎么说”,也就是要在故事的述本——话语层面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对于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模式化叙事和形式主义障碍问题,将会是一个很好的突围和对形式缺陷的平衡。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需要更为谨慎的思考和更为理性的判断。媒体的声音一旦具有了公信力,在引导舆论,平衡社会舆论生态平衡方面将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5:两会专题节目策划

节目不再以新闻排行榜和重磅点击为板块命名分出三个专题

首先是两会热点直击 将两会上的热点依照新闻排行榜的模式逐一介绍 重点集中在今年两会与往年的不同之处 只选取5个热点

然后是师生看两会大概就是总理答记者问的那个板块总结出师生心中的两会热点(大概2个)采访具有相关知识的老师音频播放完之后再加一些咱们的文稿

最后是两会展望 今年是改革年 两会上会有很多关于改革的展望 根据两会推出的改革政策 描绘改革完成后的中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也是分版块来说 从教育 医疗 民生 等方面逐一入手 依旧是男女对话格式

这里有最新的两会新闻,有最热的两会话题,hello 大家好 这里是畅说天下之妙语话新闻两会专题 首先进入两会热点直击…… 接下来进入师生看两会,听听身边人怎么看两会……

篇6:观看《榜样》专题节目感受

《榜样》中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故事,都彰显着党员的力量,展示着党员的魅力,传递着党员的正能量,让人深深地感动、折服,并受到精神的洗礼。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沈浩等,一批批楷模,一批批丰碑,无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风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榜样》中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事迹,都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书写了大大的中国共产党员,不愧于党,不愧于人民,不愧于祖国。以《榜样》为示范,让《榜样》转化为精神,引领精神,必将激发广大共产党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榜样是精神,更是力量,是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太行山下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开山造田,担忧工人的安全,女儿看病都没去,导致孩子聋哑,一生的内疚。带领群众种植瓜果蔬菜,把唐庄村做成了小康村。放弃小家为大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辈子的事-吴金印。居委会主任吴亚琴,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把每位社区居民当做自己的家人等人的平凡事迹,让我感动。在兰考稳定脱贫奔小康的关键时期看到唐约村村两委干部,以身作则,扶贫先扶志,党员干部带好头。西藏驻村第一书记尼玛江村,克服众多困难,为2020年全面小康而努力,他们质朴的叙述,让我深受鼓舞和激励。他们都是真实的人物,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不是高山不可仰止的神话,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值得让我们为之醒悟和反思。和他们相比我们做的远远不够,我们要努力、要奋进!

篇7:《榜样》专题节目学习心得

近日,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两优一先”“两学一做”特别节目《榜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该节目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以“向榜样看齐、做合格党员”为主线,通过典型访谈、老党员现场讲述、先进事迹再现等形式,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风采,是开展党员教育的生动教材。

看看这些榜样:脱下军装,扎根农村的甘祖昌将军;搏击长空,守疆卫国的飞行团长刘锐;践行马克思主义,桃李满天下的陈先达教授;开山、填河,改善农村贫困面貌的吴金印书记;改善居住环境,照料空槽老人的社区主任吴亚琴;带领政和人民致富,忘我工作的县委书记廖俊波;个人贷款,抱团发展的塘约村总支;砥砺品质,无悔青春的第一书记尼玛江村;大国工匠胡双钱;为生命站岗护士杜丽群。这诠释的便是共产党员的精神,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榜样!在自己实际工作当中,是不是也能够像他们一样呢?作为一名党员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我要时刻牢记习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把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想教育引导好学生,首先要自己认真学习,提高党性修养,“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只有自己真学、真懂、真信,才能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其次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以大局为重,时时践行“服务、责任”的校园核心价值观,学生工作无小事,本着严格管理、贴心服务、注意细节的理念,做好学生的学业辅导、职业指导和生活服务,使得学生在工程学院习得高尚品格和生存技能,为将来的精彩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在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行的端、坐的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做一名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优秀党员。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精细化工党支部

篇8:浅析广播文学专题节目的创作

笔者在广播文学专题节目的创作实践当中收获了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谨以此文与各位广播文学节目的创作者交流、探讨。

一、文学节目的基本功能

审美是文学节目的基本功能。文学审美是指听众在欣赏文学节目过程中享受到的愉悦感受。这种愉悦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是文学作品本身的美感, 这是通过编辑节选、作品演播、配乐和音响的合理运用实现的, 其次是编辑语言, 这二者的协调统一共同构筑了文学节目的审美流程。笔者在创作广播文学节目《额尔古纳河右岸》时, 着力铺陈出一种与作者迟子建同名原著相吻合的沉静婉约, 意境深远的风格特点:

老人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 心境是悲哀而又叹惋的, 于是这些经过岁月的风霜打磨, 经过温柔的眼泪浸泡的生命细节一直流淌着一丝丝的忧郁和哀伤。因为她的一生中, 不仅仅见证了她父母、伯父以及丈夫、弟媳等等许多生命的消逝。古老民族的心灵在漫长的时光中开始了动荡。有了天灾的降临, 有了人生的不测, 更重要的是, 有了外力的干扰。仿佛原有的生活状态被打破了, 每个人的命运开始偏离了原来的轨道。

二、文学节目的立意基础

好的节目一定有思想性, 一定有自己的立意, 但文学节目的立意怎么体现?一是文学作品本身, 第二点, 不能靠编辑说教, 而是靠节目内涵的带动, 使听者自己回味。笔者在创作文学节目《哈尔滨档案》时, 曾经困惑于本书庞杂的史料记载和彼此交叉的脉络线索, 因为原作者玛拉·穆斯塔芬的写作是记录自己几十年天南海北探究家族命运的过程, 所以内容千头万绪、盘根错节。但几经比较和考虑, 笔者在创作这期文学节目时还是决定从老哈尔滨人最熟悉的一个场景开始讲述:

母亲有一本老相册,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似乎在诉说着母亲成长的片断。其中的一张显得有些特别, 是少女时代的母亲和一个俄罗斯少女的合影, 同样光洁的额头、同样清澈的眼神, 但因为一位异族少女的出现而显得与众不同。母亲说那是她以前的一个老邻居家的孩子, 也是母亲儿时的玩儿伴。母亲说, 她小时候在哈尔滨的“老毛子” (哈尔滨人对俄罗斯人的特别称谓) 特别多, 街坊邻居经常走动。我问母亲她现在在哪, 母亲说大概早已经回国去了, 回到她的家乡, 为人妻、为人母甚或为人祖母了。是啊, 那些二三十年代曾经在哈尔滨生活过的老毛子们也应该都回到他们美丽的家乡, 过上了和我们一样平凡、幸福的生活了吧?

作品以老哈尔滨人对于俄罗斯人的怀念铺陈展开, 从而, 一段段沉重的往事随着记忆闸门的开启逐渐浮出历史的混沌水面, 20世纪30年代大清洗的冰山一角也在我们面前真实、客观、生动地呈现出来……

三、文学节目的情感基础

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 很久以前看过的小说中的精彩细节, 会时时浮现在眼前, 历久而弥新。文学作品是以形象的生动性、具体性打动读者的, 因此就必须有具体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广播文学节目也是这样, 能够感动人的好节目, 能够引发内心的情感共鸣, 是文学节目审美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 在创作文学节目时我们应该在细节刻画上下功夫, 语言可能很平实, 但内在的情感却很饱满。

四、文学节目的开拓创新

篇9:广播节目专题报道的策划

一.可听性到位。所谓可听性,一方面着眼于题材的新颖性和社会性,选题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听众的关注,调动听众的兴趣,触动听众的“兴奋点”;另一方面则是资讯的不可替代性,要向听众提供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信息产品。建立在听众对新闻信息的认知度与满意度基础之上的可听性是广播媒介形成核心听众群,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育听众对广播媒介资讯的依赖性和忠诚度,从而为广播媒介积聚“注意力”的宝贵资源。实现可听性的两个条件,一是题材的“新”。要能够从大量的新闻资源中慧眼识宝,发现新闻价值极高的“富矿”,进行全力的开掘。二是资讯的“精”。能够运用各种手段将新闻资源的含金量和品位展示出来,向听众提供强度、效度、新鲜度、保真度等各方面精的信息量,形成报道独特而强劲的支撑点。

二. 贴近性到位。任何新闻媒介,就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来说,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既是党和政府的“发言人”,又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两个方面的结合点,就是新闻的“贴近性”。实现“三贴近”涉及到媒介的组织创新、机制创新、节目主持人模式的转变、报道重点的调整等诸多方面,但精髓还在于广播媒介牢固树立“听众本位”的观念。也就是说,要真正考虑广播媒介的报道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听众的需要,满足哪些听众的需要,满足听众哪些方面的需要,能否真正为听众提供具有鲜活感和冲击力的信息量,能否为听众传所思,释所疑,解所惑,排所忧。在此基础上,才能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增强可听性统一起来。广播专题报道要反映社会现象的真实状况,唤起全社会的关注,同时还要对政府和有关部门解决这一问题起到推动作用。

三.引导性到位。广播专题报道策划的另一着力点,应当是加强新闻舆论的引导性。要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反映,使人民群众的各种舆论都能得到有效表达、健康发展和顺利整合;要对群众自发产生的舆论进行引导和疏导。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社情、民情、舆情,敏锐地观察社会心理的变化,梳理人们对当前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看法,摸清人们心中存在的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探索舆论引导的思路与对策。专题报道要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把握舆情民意,通过引用客观的数据和列举无可争议的事实,对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作回顾和展示,对人民群众关注的一些问题作权威性的解答和前瞻性的引导,在舆论宣传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体现媒体的舆论感召力和影响力。

四.创新性到位。创新是发展变革的永恒主题。只有不断地变革,不断地调整,努力突破旧有的报道程式和思维方式,提升新的传播观念和认识水平,在变革中实现创新,才能保证新闻报道源源不断地产生舆论影响力。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来源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主流媒体“信息主渠道”的地位正在面临严峻挑战,如果不能锐意改革,调整竞争策略、运作模式和报道形式,向听众提供更多特色鲜明的个性化产品,就有可能落伍。同时,随着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的信息消费方式以及对舆论的认知方式也在逐渐产生变化,更愿意发现和认识信息与发展趋势之间的必然联系;希望通过新闻报道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解读方式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更愿意测算信息可能带给自己的机遇以及同自己相关利益之间的关系。面对这些压力,媒体在专题报道的策划中就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力求在诸如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大新闻题材的透视与处理、听众心理的把握和回应、主持人语言的表现和调度等一系列环节上形成独具风格,别人无法取代的特色。

篇10:电视新闻节目专题策划

【节目名称】

《七嘴八舌》

【节目类型】

谈话互动财经新闻评论节目

【主持人】

欧阳夏丹

【播放平台】

首播:中央二套(每周周五)21:00至21:30

重播:中央二套(每周周六)9:00至9:30

【节目时长】

60分钟

【节目策划理念】

《七嘴八舌》栏目是一档贴近普通电视观众的经济类新闻评论节目,倡导普通百姓参与到社会经济生活中来,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一周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经济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所有生活在当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人,所有关心中国经济运行发展的人,所有渴望了解经济生活知识的人,都是本档节目的潜在观众。借鉴《新闻会客厅》邀请嘉宾的标准,邀请经济事件发生的当事人或者亲历者与学者,普通百姓一起探讨。

【节目策划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也会面对越来越多的经济问题。同时中国经济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经济运行时有起伏,近期又陷入通货膨胀困局,面对这样的情况,普通百姓希望了解更多关于现在中国经济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而专家学者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也有话要说。

央视新闻频道有很多档即时新闻评论节目,比如《新闻会客厅》《新闻1+1》和《24小时》等等,但是缺少一档专门针对经济生活的评论节目。一般的谈话节目只会邀请观众和嘉宾,一般的互动节目题材多是娱乐,糅合两种节目元素的《七嘴八舌》刚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节目定位】每期的节目,将从最新经济政策、经济公共话题等选题中选取本周最新、最热和与百姓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经济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七嘴八舌》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两位主持人引导一两位嘉宾,学者同一两位民意代表们进行互动的方式,深入解析经济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

【节目流程】

第一部分——准备阶段

关注本周内政府和主要金融机构的经济政策,股市汇市和期货市场的波动以及网络上经济话题的民意讨论,寻找热点确定选题,确认邀请的经济事件当事人和相关领域学者官员。挑选民意代表有两种方式:一是联合门户网站发出网络讨论邀请函,面向全社会针对此经济事件有兴趣的观众。根据观众填写的报名反馈,挑选出口才好,思维清晰,年龄适当,观点鲜明的两到三位民意代表(男女比例均衡)。二是在电视台播放寻求热心观众的的节目预告,提供报名电话,通过电话联系确定观众是否参与。

第二部分——拍摄阶段(以车船税改革话题为例)

【我看车船税改革】

1.播放短片:

(画外音)立法调整车船税,车船税涨价了!10月29号车船税法草案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一时间引发众多人的热议。根据车船税法草案的说明此次由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调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草案》,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今年理发的计划之一。根据草案,由于机动车的排气量大小和它的价值多少挂钩,为了方便征管,将乘用车的计税依据由现行的统一计征调整为按排气量大小为7档计征,并提出对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的车船可以减征或者免征车船税,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车船可以加收车船税。那么,为什么一不公开征求意见的草案引来这么多的关注,车船税真的要涨了吗?如果《车船税法》一旦实施,对于车主的赋税影响有多大?

(随机采访2到3位在汽车交易市场购车的顾客,询问他们是否了解车船税,对于车船税普遍上调是什么态度)

(选取一个普通市民用车的排气量,计算比较车船税上涨之前和之后的数字,标明涨幅,可以让观众更直观的感受涨价幅度)

(画外音)虽然车船税草案实施后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很多人还是认为车船税普遍上调是个不争的事实,而对于此番涨价用意是调节财富分配还是征税,是按照价值征税还是按排气量征税,分档征税究竟能不能促进节能减排等几个立法焦点问题,社会各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虽然车船税在我国的税收征税中占着很小的比例,但是随着我国近些年经济的发展,汽车交易量和保有量的大幅增长,这次调整车船税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更好的解读车船税法草案,到底怎样调整才合理?在今天的节目里,让我们和专家学者七嘴八舌,给车船税法草案提出合理建议。

(出节目标志,飞入拍摄片段——主持人,观众和学者进行激烈讨论时有爆点的语言)(主持人)七嘴八舌讨论身边经济小事,大家晚上好,这里是《七嘴八舌》,最近一个很热点的新闻话题:车船税要立法,要上涨了。在一二线城市已经有很多家庭有了汽车,所以这次的车船税调整几乎和这些家庭紧密相关。今天,我们就这个热点话题邀请到全国人大代表XXX和3位不同岗位的民意代表来到现场,和大家讨论。

(镜头切)人大代表从门内走出来,和主持人握手之后,就坐在主持人旁边的凳子上。

(主持人)XXX,请问您平时开车么?您的车排量是多大呢?

(xxx)我的车是3.0

(主持人)(拿出一块写着新法规排量的收费标准的黑板)如果按照新的收费标准,您现在要缴纳XXX元,而按照旧的收费标准则是OOO元,这样就增长了@@@元。

(特写)黑板

(XXX)这个涨幅还是很大的,作为人大代表,我们当时在分组审议的时候,争议就很大,因为考虑到这个税是牵扯到千家万户的。

(主持人)主要的争议在哪里?

(XXX)主要的争议在它的目的,宗旨还有社会效益上。

(主持人)因为这个草案现在仍在征求社会意见的阶段,今天将您请来也是希望您可以和我们的民意代表面对面的讨论,收集意见。

(XXX)我很高兴可以来到现场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持人)我们请到的第一位民意代表,从事媒体行业的A先生。

(A先生)(同时)从门里走出来

(主持人)您好,为什么您对这个问题如此关注呢?

(A先生)不论是我自己还是身边的朋友都因为生活原因买了车,车船税的改革牵动了我们以及很多像我们一样人的利益,我觉得很有必要关注。

(主持人)恩,那么您对车船税改革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A先生)首先我看到原先的车船税暂行条例已经要变为车船税法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样的立法也给了我们来这里讨论这个话题的机会。但是我觉得这个草案本身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主持人)(拿起黑板)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新的征税标准。我们看到1.0排量及其以下排量的收费是比以前减少了的。从1.0排量开始,分为7档征税,1.0以上的每一档的征税幅度都是迅速增加,您觉得这样的收费标准,普通用车族可以接受么?

(A先生)这个方案的初衷是希望可以鼓励大家多使用小排量的汽车,虽然整个征税方案看起来有升有降,但是主要受益的还是1.0以下排量的用户。然而现在一二线城市里的主打车型并不是1.0以下,而是1.6到2.0之间。而这些人通常是城市的白领,上班族等等,是中产阶级,城市的中坚力量。这个方案的调整无疑会增加他们的生活成本和负担。

(主持人)是的,现在的城市白领生活压力比较大,有房子供,有孩子养。

(A先生)而且我们知道,车船税应该是个财产税,既然是财产税,我认为应该按照它的价值来收取。

(主持人)下面进入互动环节,请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发表自己对A先生建议的意见,同意的请举绿色牌,不同意的举红色牌。

(主持人)这位朋友,你举的是红色牌,说说你的看法吧。

(观众)我认为新的方案之所以会涨价,主要是想用车船税来调节用车频率,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但是不一定要用一种税来调节,比如对于排量大的,污染环境的车可以用燃油税来调节。这样就可以避免车船税上涨对普通工薪族的影响了。

(主持人)恩,这个想法也很好。对于A先生的建议,其他的民意代表是不是持有相同的观点呢?来,让我们请出第二位民意代表,来自某税务机构的B先生。

(B先生)(同时)从门里走出来

(主持人)欢迎B先生加入我们的讨论之中,您听了刚才A先生说按照价格征税的方法,你同意他的看法么?

(B先生)我听了A的观点,感觉大家对税务的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车船税属于财产税,按照价格征税确实是合情合理的。车船税的征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你的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占用了公共资源,比如道路,停车位,红绿灯和其他交通设施等等。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车辆使用者,我有一个疑问,怎样准确的评估车辆的价值呢?因为车辆的价值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减少。所以使用排量来征税是比较方便的方法。

(主持人)恩好,那么车船税最初的改革目的,从两位看来是什么呢?

(A先生)在我看来它的目的是增加税收。

(B先生)我觉得是用车船税这个杠杆来调节城市拥堵的交通。

(主持人)两位都没有提到草案里说的节能减排的作用。

(A先生)我觉得我们现在的认识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并不是排量大的车就一定污染大的。

(B先生)我同意A的观点,所以这样的政策变化有可能带来的效果和它制定的初衷是相悖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两位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达成了一致,就是说即使按照排量来征税,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也是不太可能的。

(B先生)是的,我觉得单纯利用一个税收来解决城市拥堵或者节能减排是不科学的。税收的力量没有这么大。

(A先生)我也这样认为,我们应该加大对节能减排车辆的优惠措施,而不是更多的征收非节能车的税收。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请出第三位民意代表,交通电台主持人C小姐,C小姐你简单介绍下你的用车情况吧。

(C小姐)好的,我开的车是1.6的排气量,当时选择这个排气量就是因为感觉比较节能环保的,没想到现在反而被征了税,而且税额还比较高,这个我是不能接受的。

(主持人)恩,那么我们谈回到草案的制定目的上来,C小姐,您认为这个草案的目的是什么呢?

(C小姐)我虽然不认同它的征收标准,但是我肯定它制定法律的导向。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税种都有制定的导向。比如说个人所得税,是为了调节社会贫富收入差距的。这个税的导向不光是为了完成我们国家在国际上节能减排的承诺,同时也是有利于我们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

(A先生)是的,但是我们不能指望一个税种,或者一个草案可以解决一个很系统很复杂的问题。而且用车船税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燃油税同样也可以达到,这就相当于重复征税,确实加重了普通车辆使用者的负担。

(主持人)好,那么B先生有什么不同意见呢?

(B先生)我觉得让一个税种承担这么多功能的确不科学,可能会淡化它本来的主要功能,这就谈到税种的一个分工问题上了。

(主持人)好,谢谢3位发表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来看看某门户网站上网友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打开电脑,同时大屏幕上显示网页上的投票)

(主持人)XX%的网友认为车船税的调整是不能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的,有OO%的网友认为车船税的上涨增加了生活负担。这个结论和我们现场讨论的结果是很契合的。

(主持人)我们的导播随机挑选了一位参与投票的热心网友,现在请导播连线这位网友。(连线中,拨号声)

(主持人)您好,我们这里是中央电视台《七嘴八舌》节目的现场,您对这次车船税的改革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热心网友)我觉得分7档征收是个进步的举措,以前的车船税无论车辆贵贱都是一个标准,比如QQ和奔驰要交一样的钱,这个我们看来很不公平的。现在网上争议比较大的就是用什么方式征收,虽然我不是很喜欢按照排量来征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按照排量确实是一个实际可行的办法。车辆的价值评估是比较难的,每年的价值都不同。而且要第三方来评估这个价值,这样的方式虽然合理但是不可行。

(主持人)谢谢这位网友与我们连线。各位现场的观众朋友们,现在有一个机会来表达我们对车船税征收的意见,在大家座位底下有纸张和笔,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写下来投入这个意见箱里,方便人大代表XXX收集,整理。我们也希望民间的意见可以更好的被采纳,让车船税更好的发挥它的效用。

(主持人)(上前)感谢今天参与讨论的3位嘉宾,下周同一时间请您继续关注央视二套的《七嘴八舌》节目,再见~

(背景)观众们轮流来到意见箱前投入意见书。

上一篇:网络招标需求说明书下一篇:鞋厂财务单据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