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各专业院校细评

2024-04-09

法学各专业院校细评(共6篇)

篇1:法学各专业院校细评

考研法学各专业院校细评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法学,多年来一直都是中国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法律人才良好的社会声望和薪酬待遇,使得众多考生对法学专业趋之若鹜。当今全国开设法学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600多所,其中既包括老牌的法学类专门院校和开设法学专业的名校,也包括了一些名气虽不那么大,但法学专业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院校,它们和名校一起,散发出法学院校独有的理性之光。

法学院校 百舸争流

提到国内开设法学类专业的知名院校,就不能不提到“五院四系”。中国法学教育界曾有这一种说法:只有从“五院四系”走出来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科班生。所谓“五院”是指1949年建国后创立的北京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所谓“四系”指北大、人大、吉大、武大的法律系。“五院四系”在很长时间内代表中国法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堪称法学类院校中的泰山北斗。上世纪末,综合性大学的法律系、政法系,纷纷升格成为法学院,传统的法学院也朝着多学科大学的方向发展。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华东政法学院正式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至此,“五院”全部晋升为大学。适逢盛世,脱胎于“五院四系”的9所高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原中南政法学院为例,在与中南财经学院合并成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后,很快成为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凭借传统优势和新的发展机遇,这9所高校在中国的法学教育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伴随“五院四系”时代的结束,国内很多名牌大学的法学专业获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法学教育界不再是9所院校一统天下的局面。依靠自身的号召力、深厚的学术底蕴、优越的科研条件,这些大学很快跻身法学强校的行列。比如清华大学,与校内其他一些享有盛誉的理工科院系相比较,清华大学法学院的知名度与认可度要略逊一筹,但是依仗“清华”如此有号召力的招牌,再加上国家扶持、优秀教授学者加盟等有利条件,兵强马壮的清华法学院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民商法是清华法学院最具实力的专业,大师云集,名师荟萃,在民商法领域形成了清华法学院与社科院、人民大学三足鼎立的格局。

在中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中,还有一些特种兵团。她们虽然不像法学名校那样声名显赫,但她们凭借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或地域优势,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法学专业,发展潜力不可限量。比如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法律系设有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的硕士点,国际法学包括海商法、海上保险法、海事国际私法、海洋法等方向,非常符合学校的专Provided by teacher zhang qinghua

篇2:法学各专业院校细评

一、老牌劲旅,雄风不减

昔日名扬四海的“五院四系”,堪称法学界的老牌劲旅,他们欣逢盛世,在激昂奋进的发展中在法学领域独领**,雄风不减。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提供的相关信息显示,2006年法学专业全国各院校综合排名中,脱胎于“五院四系”的9所高校中,仍有8所雄霸前八名的宝座。

学校名称 编者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 老牌法学强校,民商法实力最强

武汉大学 国际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全国领先

北京大学 法学理论名师云集,实力雄厚

中国政法大学 有统有分的培养模式,法制史、诉讼法水平一流

西南政法大学 学科体系齐全,经济法学傲视群雄

吉林大学 律师实务颇具影响,法学理论全国闻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4个部省级重点学科,知识产权法研究独树一帜

华东政法大学 国际法实力强劲,法律史、经济法、刑法全面开花

西北政法大学 刑法和经济法实力不俗

二、名校战队,底蕴深厚

除了“五院四系”外,国内还与许多知名高校都设有法学专业,凭借名校效应、深厚的学术底蕴、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及一流的科研条件,这些学校的法学专业也得到众多考生的追捧。

学校名称 编者点评

清华大学 后来居上,民商法最具实力

中山大学 地域优势明显,诊所式法律教育特色鲜明

厦门大学 地处经济特区,国际法、民商法实力不俗

浙江大学 法理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为考研热门

复旦大学 学科发展均衡,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

南京大学 增强对外交流,中德合作办学

三、特种兵团,优势明显

在中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中,有这样特殊的一类,他们凭借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或地域优势,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法学专业。也许,他们并不像法学名校那样声名显赫,但其特色法学亦极具发展潜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商法

大连海事大学 :海商法

上海海事大学 :海商法

云南大学 :民族法学、东南亚国家法律研究

上海大学 :知识产权法,研究实力较强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法、环境资源与保护法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法

除了以上介绍的大学以外,湖南大学、黑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辽宁大学、贵州大学、河南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深圳大学等院校的法学专业也各具特色,实力不容小觑。

全国招收法学硕士的高校汇总

华北区:

北京高校

中国社会科学院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与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诉讼法 经济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国际法、北京大学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与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诉讼法 经济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国际法、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与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诉讼法 经济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国际法、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与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诉讼法 经济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国际法

清华大学 法学理论 宪法与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诉讼法 经济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国际法

对外经贸大学 民商法 经济法 国际法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法学理论 刑法 诉讼法

北京工商大学 民商法 经济法

北京师范大学 法学理论 刑法

中央民族大学 宪法与行政法 经济法

北方工业大学 法学理论 经济法

外交学院 国际法

中央财经大学 民商法 经济法

首都经贸大学 经济法

中央党校 法学理论 经济法

北京邮电大学 民商法

北京科技大学 民商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民商法、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法、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刑法、北京理工大学 法学理论、中国地质大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天津高校、南开大学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与行政法 民商法 诉讼法 经济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国际法、天津师范大学 宪法与行政法 经济法

天津财经大学 经济法

天津商学院 民商法

天津大学 经济法

天津工业大学 经济法

华东区:

上海高校

华东政法学院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与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诉讼法 经济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国际法

复旦大学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与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诉讼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国际法

上海交通大学 法学理论 宪法与行政法 民商法 诉讼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国际法上海社会科学院 法学理论 宪法与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国际法

篇3:法学各专业院校细评

一、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

“法学教育总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法律人才。”[1]在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各个院校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趋势。各个高等学校纷纷结合各自的办学传统与办学优势, 实行分类发展, 特色办学, 即在使学生具备法学核心知识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的特点, 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 面向不同的社会需求, 对学生进行有倾向性的培养, 确定了各具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各农业院校的法学本科专业起步较晚, 基础差, 底子薄, 办学投入有限, 因而农业院校的法学教育要想在整个法学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要结合农业院校自身的学科背景和办学优势, “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具有农业院校优势学科基础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层次上。”[2]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从属于法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 根据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培养具有自身优势学科基础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应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从事法律实务的基本技能, 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 强化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修养, 将学生培养成懂理论, 会操作, 有高尚职业道德, 有坚定法律信仰的法律工作者。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实践教学, 加大实践教学的创新力度。具体而言, 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通过法律实践, 让学生熟悉法律事务的流程, 培养学生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基本技能;其二, 通过参与法律实践, 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其三, 在法律实践中坚定学生的法律信仰, 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修养。

二、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 农业院校的法学专业大都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 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 现有农业院校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当前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模拟审判、法律咨询、旁听审判、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尽管这些实践教学对于煅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不容否认, 这些实践教学环节重形式而轻实质的倾向比较明显, 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时间安排不尽合理, 某些实践教学环节随意性很大, 实践教学的内容单一且更新不及时,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等。整体而言, 实践教学环节所涉及的内容还不够全面, 还没有形成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层次清晰、内容完整的实践教学链。与之相应, 实践教学缺乏成熟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实践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环节的安排基本都由教师自由支配, 具体实施过程还不够规范。

(二) 教学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的支撑条件缺乏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离不开实习实践场所、经费保障、“双师型”教师等各方面条件的支撑。可以说, 相对于纯粹的理论教学而言, 实践教学对教学投入的要求更高。但由于农业院校的法学专业起步较晚, 基础薄弱、投入有限, 大多数农业院校在法学实践教学方面基地较少或不稳定, 实践活动经费难以保障, 既懂理论, 又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缺乏, 这些都制约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 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机制不健全

目前, 农业院校法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普遍都偏低, 考核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不强。在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评价中, 往往以客观的实习报告、专业见习材料等书面材料作为最终的评价依据, 而忽视了对于实践教学过程的考察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评, 因而, 评价出来的结果不一定客观公正。而社会实践调查、法律咨询等是煅炼和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好形式, 但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将其纳入到法学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当中去, 没有给予相应的成绩和学分。另一方面, 当前法学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对法学实践教学形成了很大的冲击。由于法学专业的实践课程大都安排在第四学年, 而这一学年恰恰是学生就业、考研及各类招考最集中的时段, 学生在这种学业与就业的两难选择上, 只好抱着应付交差的态度来对待实践教学。鉴于这种矛盾和状况, 一些学校也只好在管理和监督上流于形式, 疏于严格要求, 毕业实习等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成了走过场。此外, “法学实践性课程的灵活性也加大了对其进行质量监管的难度”。[3]部分院校对于学生参加法学实践教学活动没有硬性的规定, 比如让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分散实习, 在没有学校实习指导老师指导和监管的情况下, 实践教学的效果与质量难免会大打折扣。

三、构建以“农”为特色的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农业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同样应该在遵循法学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 立足自身特色, 发挥自身的学科资源优势, 构建起以“农”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 凸显特色,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加强农业院校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首先应当制定明确而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 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把培养学生能力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 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链。笔者认为,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在低年级以法学理论知识为基础, 以案例教学为手段, 结合法庭旁听、假期实习和社会调查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对法律的感知;第二层次, 在中高年级, 依托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 (法律诊所) 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等进行实践教学, 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层次, 在高年级, 通过参加法律援助活动、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写作等, 煅炼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坚定学生的法律信仰, 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修养。通过三个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内容, 可以全方位的煅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 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还应当凸显农业院校“涉农”的特色。比如,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当强调面向农村, 服务“三农”;社会调查应当鼓励学生回到农村去进行调查研究;法律援助的服务对象, 应当面向广大农村和农民;毕业实习还可以考虑安排学生到乡镇基层法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机构等进行实习。如此, 既可以利用农业院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独特影响, 又可以让学生在新农村建设的法律实践中得到煅炼和提高。

(二)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 提高实践教学的办学水平

“实践教学对于教学投入有着更高的要求。”[4]在这一方面, 必须要积极创造条件,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做好以下几件事情:第一, 设立专项经费, 为毕业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第二, 加大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 (法律诊所) 、研究中心等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 改善实践教学的场地和设施条件;第三, 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稳定的法律实践与实习基地。此外, 还可以考虑聘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老师, 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

(三)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质量监督机制

首先, 要提高实践教学成绩的权重, 在专业必修课中安排一定的课内实践学时, 并将社会实践调查、法律咨询等实践活动纳入到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当中来, 提高实践课程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重, 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 在实践教学的评价当中, 要打破仅仅以实习报告等书面材料为依据的习惯性考评方式, 而注重对于实践教学过程的考察和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评, 引入现场考核、口试、小组互评等方式,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增强评价结果的公正性。此外, 还要加强对于实践性教学的质量监控, 将各个法学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关内容详细列入法学专业的全程培养方案,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对于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和管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对于实践教学教师的激励和约束, 促进法学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实践教学是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农业院校的法学专业由于创办时间短、教学投入不足, 还存在着实践教学内容不系统、考评机制与质量监控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农业院校的法学专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 就必须构建以“农”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

关键词: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廖柏明.法学实践教学创新的探索与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07年6月增刊.

[2]陈运雄.我国农业院校法学本科课程体系设置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 2007 (3) .

[3]苏贺新.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黑河学刊, 2010 (3) .

篇4:法学各专业院校细评

关键词:财经院校;法学专业;模拟法庭;机制

收稿日期:2010-10-12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课题“财经院校法学教育模式研究”(湘教通[2010]243号序号:461号)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刘建发(1971-),男,湖南衡阳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一、模拟法庭教学对财经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财经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财经类院校的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财经法律人才,即培养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运用法理和法律分析与解决经济法律实务中的问题的高级财经法律专门人才。从思想素质来看,具有法律至上的坚定信念,维护正义、恪守法律职业道德;从法律知识结构来看,侧重掌握民商法、经济法等与经济有关的法律及法学理论与技能;从综合人文知识结构来看,较多的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从人才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来看,是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模拟法庭教学对财经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第一,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我国传统的法律教学模式是听教师在课题上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某一法律领域的原则、原理和具体规则等,学生只担负“听”和“记”的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因教学手段落后,往往很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而模拟法庭则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场所、一个“真实”的案件,使每一个参与者“身临其境”的置身于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身份中,将平时学到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大大缩短教学和实践地距离。

第二,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诉讼程序与技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讲授法学理论知识。但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对具体的案件事实缜密分析与辩论之后才能掌握和灵活运用。同样的事实材料,法官、双方当事人及律师对其会有不同的解释。学生作为一方的律师,从当事人处接过案件的事实材料之后,首先要对之进行筛选,找出有利于自己的诉讼或答辩意见的材料,把程序法与证据法和实体法相结合,通过归纳和分析,形成向法院陈述的事实和法律意见。诉讼程序应是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但“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在我国却普遍存在。模拟法庭教学显然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体会新的庭审制度给当事人所设置的权利和义务,具有较强的综合实际工作能力。

第三,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不同资质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积累、知识能力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接受与理解教学内容必然存在着差异。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全体学生是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而模拟法庭教学,注重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制造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等。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模拟法庭的训练能够为参与者提供一种综合的素质训练。

二、国外模拟法庭教学借鉴

模拟法庭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实务能力,在国外法学院被普遍使用,现简述下:早在14世纪的英国,律师学院的学生在夏季和冬季法庭休庭期间,除听讲诵师讲课外,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参与模拟法庭,研讨审判主管委员和讲诵师为他们编制的案例。当前的英格兰和威尔士,法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综合性大学进行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教育,为期三年。第二阶段主要是在法学院进行的实务教育,为期32周。

美国的法学院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今,美国法学院的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着“模拟法庭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评判性思维”,使他们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成为优秀的律师。

德国学生在经过至少为期3年的法学教育之后,要参加第一次国家统一考试。教师注重模拟法庭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后要参加为期二年的职业研修的预备期,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司法与行政的实际任务和工作方法,深化与补充原有知识,培养独立工作、独立判断和责任意识”。然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后才可以获得“候补文职官员”的资格,申请法官、检察官、高级公务员或律师。可见,德国法律教育周期长、考试严格,并且非常重视法律实践。

三、财经院校法学专业模拟法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所选案例典型性不够

由于选取财经类法律案例典型性不够、不精,情节平淡无奇,事实清楚,毫无法律争议地案例,很难调动学生作为参与者地兴趣,更难以留下自由发挥地空间。导致模拟法庭操作先天不足,参加者仅针对所争议的问题发表辩论意见之后,就再也没有其他可进行的内容,整个活动显得单调乏味。

(二)教学目的单一

模拟法庭教学由诉讼法专业教师自行组织,受教学目的、授课时间、人员设备等限制,教师只关注审判程序“走”得如何,诉讼理论掌握得如何,而并不注重学生如何组织,怎样适用实体法,如何全面总结,因而整个活动虽然能达到熟悉掌握诉讼程序的目的,但对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而学生也因此孤立地看待模拟法庭教学,重程序轻实体、重专业轻素质培养的思想普遍存在。

(三)过分注重庭审程序

教学环节缺乏完整性,只注重庭审环节而不注重庭前准备和庭后总结环节。教师对模拟法庭的庭前准备不加以指导或指导很少,对庭后的总结形式单一,范围狭窄,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开庭审理这一环节上。而在司法实务中,法庭审理阶段仅仅是案件审理的一个环节,大量的庭前准备工作、具体的庭审技巧对司法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庭后的总结对于提高审判的质量也非常重要。因此,借鉴司法实际,模拟法庭教学也应注重庭前准备和庭后总结,用多种形式完成教学环节,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四)导致教师的指导不到位

在模拟法庭的实际运行中,法学专业教师主导地位体现不够,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一是有的教师平时工作太忙,对模拟法庭的工作完全放开不管,到开庭时匆匆去讲几句空话、套话;二是有的教师本身法律实践很少,平时上课纸上谈兵的多,指导起模拟法庭来很吃力;三是有的教师只对自己所教课程了解比较深入,综合素质不高或者对其他相关的课程则了解不多,无法适应模拟法庭综合性的特点。

四、财经院校法学专业模拟法庭教学的措施

(一)精选典型的财经类法律案例

这是成功开展模拟法庭的前提和关键,选取到典型的财经类法律案例就等于为模拟法庭教学奠定了良好地基础。典型案例是指案情比较复杂,通过举办模拟法庭,能够解释有关法律规定,分析法律规定的不足之处,使学生理解、掌握法学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际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案例。教师应从有关报刊讨论的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登载的案例等方面进行收集、筛选和积累。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删知识点,设置争点,这是模拟法庭开展的前提条件。

(二)合理分派角色,讨论案例

作为案例主要提供者的教师,一般只需要提供案例情况、双方证据即可,而不应将所有案卷材料,尤其是法律文书资料交给学生,以避免模仿照抄、重复案例情况的出现。学生拿到材料后,可在教师指导下共同研究有关案情的基本情况,了解全部诉讼参与人的活动,至于如何分析案情、把握事实、适用法律、应主要在分组后,由各组学生自行把握。根据案情可以将学生分为审判组、控诉组(原告组)、被告和辩护组(被告组)、证人、被害人、鉴定人等诉讼参与人可以单独分组,也可以插入分组。在角色分派时,要特别注意审判长角色的选任,因为这是法庭开庭程序的主持者,对整个模拟法庭的正常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要选择专业知识扎实、心理素质稳定、有较强判断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学生担任。

(三)精心准备诉讼文书

在正式开庭之前,把预先编印好的《法庭审判程序》(模拟法庭操作规程)、《如何组织法庭调查》、《证据的使用问题》等有关材料分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学生应被要求精心准备好相应的诉讼文书,如起诉书、公诉词、证据目录和说明、辩护词、代理词等,有些文书应按法定程序(如起诉书、辩护状等)传递给对方。一般应要求学生准备多种方案,开庭后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发挥。判决书本应在开庭评议后作出,但考虑到审判组是与其他组保持紧凑性和完整性,可由审判组预先写好草稿。

(四)充分准备,正式开庭

开庭前可发布公告,把模拟法庭的开庭时间、地点、案由以公告的方式在校园内公布,欢迎学院领导及广大师生参加旁听并予以指导。后勤保障工作要求深入细致,一切应及早准备,反复检查,如服装、道具等要提前准备好。从发布开庭公告、进行开庭准备到作出判决均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开庭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程序的合法性,实体公正的基石是程序公正,这是一基本信念。

(五)及时点评,全面总结

点评是模拟法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庭审结束后,要到本次庭审活动进行点评,采取以下方式:一是由模拟法庭各组派代表与其他同学就庭审中的问题发表看法,并开展交流;二是指导教师作全面的小结,教师作为整个模拟法庭的指挥者和这种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要从肯定教学成果,解决教学难点;三是也可以创造条件,邀请法官来旁听,之后,对庭审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庭审表现发表看法,提出建议,相比而言,法官点评更具有说服力。在点评时,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从法律知识的理解运用、庭审材料、文字和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配备高水平的指导教师

应当为模拟法庭的开设配备专门的教师,使他们有专门的时间用于模拟法庭教学的指导工作。从事模拟法庭教学指导的教师必须有较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要求该能力随着我国审判方式的改革同步发展提高,可以采取的方法,除教师从事兼职律师职业外,可与有关司法机关达成协议,让教师能有机会到这些部门去工作一段时间,获得最直接、较充分的实践经验,以利于提高其指导水平。

参考文献

[1]许步国,王凤民.关于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5,(6).

[2]杨云霞,郭慧敏.模拟法庭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8).

[3]杨萍.模拟法庭教学评价内容和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5).

篇5:法学各专业院校细评

关键词:法学,本科,培养模式

市场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与国际化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体系, 也要求我们培养一批具有浓厚法律意识, 精通法律、金融, 掌握市场经济活动规律, 熟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的人才来管理好市场经济。财经类高等院校在培养财经类人才, 服务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方面起着独特和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培养具有经济和法律双重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对财经类院校法学教育重新进行审视, 探索财经类高等院校法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是极为必要的研究。

一、法学本科专业面临的困境

2009年发布的中国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7 (2009) 》披露:截至08年11月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634所, 30年来增长105.67倍;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人左右, 法律专科在校生达22万多人, 30年增长了200多倍。[1]然而, 现实环境中的法律人才的供给与需求情况令人担忧。近年来,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徘徊在文科毕业生的最低水平。我国首部就业蓝皮书——《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 法学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二, 仅仅法学一个专业毕业生的失业人数在全部本科专业小类中排名第一。而且, 法学大类的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率仅为47%, 排名倒数第二。这就意味着一半以上的法学大类本科毕业生没有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工作。[2]麦可思研究院 (My COS Institute) 独家撰写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就业蓝皮书) 中, 更是将法学专业列为红牌专业——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进一步让人们对法学专业的前景担忧。

是因为法学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导致其就业率最低吗?在考虑社会发展需求与教育供给的时候, 我们应当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是什么, 而我们的法学教育向社会输送了怎样的毕业生呢?

二、财经院校法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目标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熟知财经、金融、商业、经济领域的高层次法律人才。然而, 无论是从培养规模、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师资结构和水平、交流渠道等方面而言, 法律专业学生对财政金融等经济法律事务都不甚了解。而即使财经类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也一直遵循着重法律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远远适应不了社会需求。法律院校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 往往对会计、税收、金融票据业务等等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知识知之甚少, 甚至一窍不通。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财经类高等院校应该如何依托自身专业学校的经济类学科优势, 卓有成效地开展法学本科教育, 承担起培养经济法律专门人才的重任?

财经类院校法学教育应当定位为财经知识与法学知识的综合教育。财经类院校要依托其独有的经济学、管理学、财税金融等学科的教学优势, 促进法学与这些学科形成了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 使财经法学具有传统法律学科不可比拟的多元性和交叉性, 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对经济法律特色人才的要求。实现财经类高等院校法学本科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既精通法学理论和法学基础知识, 又熟悉市场经济法律专业知识, 还具备经济学、管理学、会计金融等专业知识背景的应用型经济法律专门人才。

三、财经院校法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特点

对于财经类本科院校而言, 要“按照培养目标多样化的要求, 在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上, 必须满足部分学生成为学科学术型人才的可能性;其他大多数学生则应走既有宽厚基础、良好素质, 又有较强迁移与转换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3]财经类院校有充分的经济学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财经类教育的资源为法学教育服务是财经类法学教育的优势之一。

既要坚持法学专业的基本要求, 又体现财经类院校的办学特色。首先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要体现差异化。财经院校开设法学专业的目标在于培养市场经济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差异化的法律人才。其次, 财经院校法学教育应实施差异化战略, 主动选择“错位”竞争, 以差异化的特色法学教育适应社会不同阶段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再有, 教学学科知识要复合化。财经类院校应当依托本校的资源优势, 在理清法学课程与财经课程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实现专业课程的内部融合。而且,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实践化。实践教学环节是财经院校法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 也是法学特色专业建设水平的又一重要标志, 它决定了学生的质量特色和就业前景。只有行之有效的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最后, 在目标实现上要以法学教育职业化为导向。法学教育不应是纯理论的学术教育, 应特别注重其职业属性。职业化的法学教育要求法律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具备必要的实务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能够适应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客观需求。法律职业并不限于传统的司法职业和法律服务业, 它还包括立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 (公务员) 、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内部法律工作的人员 (公司律师) 等所有人员从事的职业。

四、财经院校法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

制定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法学教育培养方案, 推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财经类院校法学专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关键。传统的法律课程都采用大班式教学, 主要采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学生和教师之间很少有互动,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只能培养出死记法条、硬套法条、丧失法律的创造性思维的法律工匠。[4]财经类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具有宽厚的法律和经济的基础知识, 还应具有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社会具体问题的能力, 当他们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后, 还应具备基本法律职业品质、职业操守、职业道德。因此, 加大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力度, 将实践性的培养方案放在与传授式教学同等的位置, 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需要将法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取其所需, 因材施教, 而不是简单地强调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术培养。实践性教学模式主要以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方式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 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 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 即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 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出并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开发分析、综合即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在法学教学中, 案例教学可以再讲授理论教学中进行, 也可以专门课程集中进行, 在课程中设定案例情境, 就某一问题进行阅读案例、组织讨论和分析归纳总结的三段式案例教学, 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对某一特定问题深入关注, 又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强化学生发现实际问题、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讨论教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生对经济、法律知识点的认识掌握, 融会贯通, 针对某一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解决之道, 以此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法律教学活动。也可以是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容易出现的法律实务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发现有关的法律规范, 事实材料, 有关因素以及其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启发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索,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牢靠, 更加深入, 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还能使学生兴趣得到培养, 态度得以改变, 技巧得以提高, 价值取向得以确立。

综上所述, 财经院校法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应当结合财经院校自身的多项资源的优势, 开设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经济法律事务人才, 这才是财经类院校法学本科专业教育所应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0) 。

[2]张进:《财经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策略》, 江苏高教, 2006 (5) 。

[3]王小萍:《论财经法学教育的特色》,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2 (2) 。

[4]甘阳、陈来、苏力主编:《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三联书店, 2006.238。

[5]张明霞:《论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7 (5) 。

篇6:法学各专业院校细评

[关键词]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体系

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商科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社会对既擅法又精商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当前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就业率却普遍较低,不可否认这是传统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造成的一种结构性失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提高竞争力、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课程体系是指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心理,根据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设计的各门课程之间的系统。它集中反映了人才培養目标的具体要求,也囊括了学生达到培养目标所应学习的基本内容。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我们认为,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培养具有母体学校优势学科基础知识与必要的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服务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为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它要求我们不能简单移植母体学校以及其他综合类、政法类高校的法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立足于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要,以勇于创新和改革的理念,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新的课程体系。根据各商科院校独立学院网站披露的信息,目前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专业核心课程未能合理设置

课程体系按课程的功能可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等,其中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合称为专业核心课。从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核心课程未能全面开设。多数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没有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法确定为核心课程。二是课时分配不合理,对民商、经济法类课程重视不够。在一些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民法、刑法、三大诉讼法所占学分稍多,其余核心课程均平均分配课时,民商、经济法类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商科院校的学科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专业方向不明确

当前,各大院校的法学专业除设置若干门专业核心课程外,还要根据确定的若干个专业方向,设置若干门专业方向课程,而这些专业方向课程主要被设置在专业选修课程这一模块。目前,不少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照搬母体学校或者综合类高校的做法,设置了大量的诸如西方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犯罪学、比较法总论、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之类的基础性、研究型课程,学生只要完成一定的学分即可。此种做法的弊端在于,学生选课的标准在于自己听课时间方便与否以及该课程是否容易取得学分,而脱离了根据课程本身内容和自身兴趣等应有的选课逻辑,并且,这些专业选修课程大多开课靠前,学生的大量选课使得开课靠后的应用法学类专业选修课程形同虚设,商科院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三)公共选修课程的功效未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重专业轻通识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第一、公共选修课部分课程设置偏少,不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第二、普遍将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划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两大类,规定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中修满一定的学分即可。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没有引导学生根据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专业方向以及其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选课,忽视了公共选修课所能发挥的专业基础教育作用。

(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改善

所谓法律职业技能,是指从事法律职业所应具备的以智力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处理各种法律事务的实践能力,包括语言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法律识别技能、法律解释技能、法律推理技能、法庭辩论技能、证据操作技能、文书制作技能等普通技能和专业技能。而目前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普遍不足,实践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首先,普遍没有开设案例分析、诊所式法律教育以及进行谈判管理、会谈、辩论、调解纠纷、和解、速记和交往能力训练的课程;其次,对于已经设置的社会调查、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很多院校基于师资力量不足、校内外实习基地数量少等条件限制,大都未能事前集中合理安排、事中缺乏有效监督管理、事后没有开展检查总结等,而是采取“大放羊”的形式,致使部分学生只是随意想办法弄来一篇所谓的实习报告或实习鉴定敷衍了事,使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五)专业教材选用与课程体系脱节的现象普遍

专业教材的选用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配套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环节。目前,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普遍沿用母体院校法学本科使用的教材,这种做法的问题比较突出:过于理论化,缺乏案例分析,社会联系不够紧密,可操作性不强,并且普遍没有针对性设置教学大纲,与课程体系脱节的现象非常普遍,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设想

(一)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设想

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是要确保16门核心课程所涵盖的基本内容能够全面讲授,尤其是要将过去没有涵盖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法确定为核心课程,同时进一步强化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其次,要合理整合专业核心课程所涵盖的基本内容。作为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应当要借助母体学校在商科、财经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加大民商、经济法类课程的教学比重,适当降低其他课程特别是三大国际法课程的课时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加以有效的整合,重新确定一门或者两门课程。并且要注重优化民商、经济法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步骤地建成相应的专业课程平台,如创建精品课程等,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在学科基础课中引入经济学和管理学模块。民商法和经济法都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学习经济学和管理学不仅使学生开拓了知识面,在法律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工作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民商法、经济法的理解。通过对基本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功底,使其真正成为既懂法律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改革的设想

当前,我国法学专业的特色教育,主要依靠课程体系模块中的专业选修课程的精心设置来实现,受教育者通过对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获取应有的专业方向知识,为未来从事专业工作并能创造性地施展才华积蓄足够的能量。作为商科院校独立学院的法学专业,首先,应当设置更多的民商、经济法类课程,如金融法、婚姻家庭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房地产法、仲裁法、竞争法、证券法、保险法、海商法、税法、WTO法律与实务、英美法概论等课程供学生选修。此外,选修课程的开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办学区域的特色与地方实际需要,建立对就业市场的灵敏适应机制,明确并强化专业方向,体现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如作为商科院校独立学院的法学专业,可以依托母体院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开设民商法学方向、商务法学方向、社区法务方向等;如为适应“三考”的需要,可以根据条件开设庭审实务、速录课、法律诊所、律师公证与实务、法律职业道德、行政管理学等实务性、针对性较强的课程,以便学生为以后服务于地方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三)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改革的设想

首先,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当中,继续适当增加一部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公共选修课课程时数和门类,加强通才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人文素养;其次,商科院校独立学院可以利用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为法学专业开设更多的与商业、财经、贸易密切相关的课程,必将这些课程设置为一个模块,规定法学专业的学生选修该模块课程的学分应占全部公选课学分的2/5以上,以切实发挥公选课程的专业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功效,凸显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办学特色,而非简单地要求学生修满一定学分即可。

(四)专业实践课程改革的设想

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使学生具备法律从业职业必需的能力为目标,紧密围绕法律职业能力培养来设置实践课程。首先,在传统的实习类环节外,增设新的实践课程。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有条件地开设案例分析、诊所式教育以及进行谈判管理、会谈、辩论、调解纠纷、和解、速记和交往能力训练等方面的课程;其次,改革传统的实践环节课程。如在模拟法庭开展过程中,可以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个案件,然后让学生重构案情和场景,案件采取开放式结局,让学生参与主导案情的发展,促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去了解和熟悉在这种角色表演过程中所要用到的大量的法律知识和理念,而不是按预定的结果去表演庭审,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次,注重抓好已有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活动。对于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实习类活动,必须切实做到去前动员布置、集中合理安排,实习过程中院内指导老师和实习基地指导老师配合进行有效监督管理,返校后组织班会、师生座谈会交流,开展检查总结并评定学分等步骤,如此环环衔接,才能真正使各类实习起到加深学生对法治实践的认识,起到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最后,通过多方途径,建立规范的实习基地,实行以集中实习为主,结合分散实习的毕业实习模式。如此有利于妥善解决毕业实习在时间上、精力上与考研、就业矛盾的问题;在毕业实习时间安排上,应当考虑由第八学期提前到第七学期甚至暑假进行,腾出更多时间,有利于毕业生参加研究生、公务员备考和就业应聘工作。

(五)编写与商科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相适应的教材的设想

首先,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可以由相关协会,如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牵头按地域进行联系,由多家独立学院联合,组织一批熟悉独立学院教学的学者共同参与,编出适合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特点的教材。其次,在教材体例和内容方面,针对目前市场上的法学教材普遍存在的编写篇幅大、理论深、实用性不强的特点,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教材在编排体例上,章前附有内容提要、重点提示,以便学生在学习中对本章的难点和重点有所侧重,其下可以设置 “案例导入”,所有案例紧跟我国立法进程和社会实际,再进入到具体内容。在每章的结尾,应有“本章小结”,以总结本章的关键问题。课后应有思考练习题,以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必要的可列出“参考文献”,以供学生课后搜索,增加阅读量和扩充知识面。在内容上应强调深浅适度,突出实用性。从总体上来看,理论的深浅度以够用为限,应通俗易懂,应用性强,能与司法考试相衔接。

[参考文献]

1.蒋惠.一般院校法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司法部高等法律职业教育部级科研課题组.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336-342.

3.蔡梅娥,陈运雄.农林院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2).

4.李正华.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探讨,2008(158).

[作者简介]彭进(1981—)女,湖南商学院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曾荇(1966—),女,湖南商学院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

上一篇:行政专员实习周记下一篇:母亲节写感恩母亲的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