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毕业实践总结

2022-11-17

总结是记录某个时期的学习或工作情况,通过系统性分析的方式,编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通过这份报告的内容,可让我们更加了解工作情况。那如何写出科学合理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法学专业毕业实践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法学专业毕业实践总结

法学专业实习检察院实践总结

大三第一个学期,我被安排到了福州市仓山区人民检察院进行实习。实习期间,得到了检察院老师的热心指导,学到了一些实践经验。了解了检察院侦查监督科的主要工作流程,巩固和提高了《刑法》、《犯罪心理学》,并为《刑事诉讼法》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收获了很多东西,懂得了实践的重要,学到了做人处事、生活的道理,进一步深入了解了社会。对于法律实践工作有个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有了些思考。

一:实习单位情况

这次实习我被安排到仓山区人民检察院。分配到侦查监督科。侦查监督科主要负责对犯罪嫌疑人的批捕工作,这是公安机关向检察院移交检察院的第一步。从收到公安机关提交的提请逮捕通知书开始,要对案情进行仔细分析,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符合逮捕的条件,这其中包括对犯罪嫌疑人年龄的审查,对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审查,对犯罪行为可能被判处刑罚的认定。侦查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所进行的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刑事诉讼法中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在诉讼活动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具体体现。侦查监督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对侦查机关的立案进行监督、侦查活动的监督和本院办理审查逮捕案件自行发现等方式实现。强化侦查监督工作,是依法治国、维护司法公正的需要。侦查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职责,对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对于保证公正执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习过程的主要情况

1、 学习侦查监督科的具体规定:

进入侦查监督科,老师 简单的介绍了侦查监督科工作的情况,给另外我一些有关侦查监督科的书籍和资料学习。经过认真的学习我对侦查监督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了自己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侦查监督科的工作流程大体是这样的,由公安机关移送提请批准逮捕书,然后经过检察机关提审犯罪嫌疑人,确定其是否有必要对其进行逮捕,并完成审查报告,向公安机关发送批准逮捕,不批准逮捕或者不予批准逮捕的决定,最后公安机关在回执中将执行情况报告检察院。

2、 协助检察官办理相关案件:

主要从事的是一些法律文书的处理,办理一些案件,以及一些协助性质的工作,帮助老师打印有关案卷的材料等。在实习期间,我开始接触到具体案件的办理,并参与到其中,这是最让我觉得兴奋而又感兴趣的,因为我的心里早就盼望着将平日所学运用在实际操作中,借此检验三年来的学习成果了。

协助检察官制作阅卷笔录,翻阅卷宗。侦查监督科的主要职责是审查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卷宗材料,以及做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仓山区属于城乡结合,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刑事案件的发生率较高。公安机关移送的卷宗材料是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的主要证据,我们都必须逐一审查。有的案件复杂,有的案件简单,有时工作量相对较大,通过这近两个月的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不足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特别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在实践中运用最广泛。所以,学好这两门学科对于任何一个将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仔细阅读公安机关移送的刑事侦查卷宗后,我和办案老师来到看守所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提审。到看守所提讯犯罪嫌疑人。这是案件承办人制作的阅卷笔录的一个辅助工作,公安机关移送提请批准逮捕的卷宗材料内有一项重要证据是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为了行使好法律赋予检察机关这一监督职能,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我们都要认真、仔细地询问,合适公安机关制作的询问笔录是否真实、合法。实习这近两个月里,两次去看守所提讯,我都要协助案件承办人做好询问笔录。在制作询问笔录的过程中,由于侦查监督科只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予以认定,所以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核对公安驾管获得的证据是否真实,以及犯罪嫌疑人构成何罪。在记录的时候,不必字字都记,记上主要犯罪事实即可。第一次去看

守所的感觉是非常压抑的,见犯罪嫌疑人之前,也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在询问中,老师以义正言辞的语气和循循善诱的询问方式,使犯罪嫌疑人都能认识到自己的罪行,积极与检察官配合,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表现出悔过自新的态度。这使我深刻感到,检察官是代表正义与公平,维护社会秩序、惩恶扬善、对犯罪分子进行教育令其悔改的无比神圣又光荣的职业。在提审结束后,我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以及书证物证制作审查报告,现在已经掌握了审查报告的模式、要求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后来的审查报告都是由我完成。在协助办案这一点上,由于工作内容很杂,时间上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许多感受都是针对单一事件的感受,没办法做概括。但是,我明白到,正是因为这种工作的特点,要求我时时处在待命状态,对工作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才培养了我极好的应变能力和认真对待每个细节的工作态度。

3、录入材料和法律文书

(1)录入案卷材料。公安机关移送的卷宗材料是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的主要证据,都必须一一审查。公安机关将要提请批准逮捕的案卷材料送达侦监科后,内勤先负责分案,收到案件的承办人接手案件后,就要先进行阅卷工作。由于移送的案卷材料都是纸质的,就需要先进行计算机录入工作。案卷材料包括文书卷和证据卷,文书卷里需要录入的内容包括:提请批准逮捕书中关于犯罪嫌疑人的基本资料,案情;受案登记表;立案时间;刑事拘留时间以及延长拘留时间;犯罪嫌疑人前科记录(如刑事判决书等)。证据卷需要录入的内容包括:犯罪嫌疑人供述;同案犯罪嫌疑人供述;证人陈述;指认笔录、鉴定书、扣押物品清单等。案卷材料录入虽然看似一项机械的文字处理工作,其实里面还是有不少学问。特别是对新人来说,录入案卷材料的同时,也是在进行一个阅卷工作,对案件整体会有一个把握。并且在录入案卷时,就可以尝试初步发现材料中是否有不规范的地方,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是否有瑕疵等等。这都是侦监科的本职工作。我开始录卷时,对录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材料最为头疼,因为供述材料一般占证据卷的大头,内容很多也很重要,而且多次供述内容有时前后雷同,有时又反复翻供,前后大相径庭。在林老师的指导下,还有科长以及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掌握了录入供述材料的技巧:其实就是一个道理,磨刀不误砍柴工,录卷前就以办案人的心态进行阅卷,在对嫌疑人的供述有了整体把握后再进行录卷工作,这样往往事半功倍。并且,每录完一个案件的材料,都经过了自己的思考,虽然还不够成熟,不够缜密,在办案老师办理完案件后,将自己的意见与其作对比,可以取得不少的经验和心得。因此,作为一项基本工作,虽然是小小的录卷,但其实让我受益匪浅。

(2)法律文书的写作。法律文书是审查逮捕案件意见书和其他文书。审查逮捕案件意见的格式是:

1、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

2、发案、立案、破案经过;

3、经审查认定的案件事实;

4、需要说明的问题;

5、处理意见。我主要只是负责写审查批准逮捕意见书,批准逮捕书或者不批准逮捕书。办案老师办结一个案件,进过科长—分管副检察长—检委会的层层审核批准后,就分别制作批准逮捕书或者不批准逮捕书,一式三份,包括正副本各一份,回执一份。制作好的法律文书加盖人民检察院的公章,然后送达公安机关。法律文书虽然比较机械化和简单,但其实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需要十分的细心和严谨。

三、新刑诉的修订对工作的影响

元旦假期回来,我们就开始把新刑诉的修订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要常常把新刑诉和旧刑诉对比翻看。一开始头一周,我每次做好一份审查批准逮捕意见书都要直接给刘科长过目,并且刘科长会对其中的问题,给我讲解,基本我的问题都出现在新刑诉修改过后的调整。比如证据材料那一栏,不再是鉴定结论,而是采用鉴定意见,辨认笔录归为第七类证据,新增加电子数据等等;批准逮捕决定书的批捕法条也由原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改为七十九条等等。因此,通过实习,对比新旧刑诉的异同,我又巩固了新刑诉的知识,提高了法学素养。

四、专业知识在实习过程中的应用

在学校我们学的法律知识很广泛,所以我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更为深刻的理解各门法律知识.现在我可以通过实习来进一步理解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使自己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侦查监督科办案过程,是对法学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和再认识。老师经常会就疑难案件的疑难点对我进行引导。比如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的获罪条件,转化型抢劫罪的条件等等。我从中获益匪浅,很多的法学专业知识拿到实践操作领域来讨论,又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必须要有责任心,因为这个讨论,还涉及到案中犯罪嫌疑人的批准倾向,关系到犯罪嫌疑人的安危。要谨慎,不可制造冤假错案,枉捕好人。

五、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在办案期间发现多数案件都是涉嫌盗窃、涉嫌抢劫、贩毒、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 犯罪嫌疑人多事 经济收入低,大多数是无业人员,非本地人居多。而且多数犯罪嫌疑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流动性又很大。通过查阅卷宗和提讯犯罪嫌疑人,我发现大多数犯罪嫌疑人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坏境,过早踏入社会,找不到立锥之地,在想不到求生办法的情况下才铤而走险,迈出犯罪的第一步。再有就是青少年犯罪现象比较突出,令人担忧他们大多数都是实施的暴力型犯罪,如抢劫、抢夺。

以前在学校学习时,老师常说中国的司法系统只中实法体不重程序法,以至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通过实习,我感觉到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是也不可回避。但程序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的重视,这仅从大量程序性文书就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远没有像以前在学校里想象的那样恐怖。

第二篇:法学专业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是对理论最好的检验。它不仅仅是一次完成学校任务的事情,也是为我们毕业做的实战演练,学会一些必要的生存技能,培养一个法律人所应有的修养和思维。这次实习时间最长,也最充分,因为我们之前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都是短短的一周,我们没有机会进行较深入的实习。我的这次实习时间是从2013年12月16日到2014年3月30日,这次社会实践使我获得了更大的收获。在实践中,我初次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我对于法学专业有了初步的认知。社会实践给了我检验自己新的学习方法的机会,我对法学专业有了更深的认知。这次毕业实习也给了我充足的发展空间,我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参与案件的探讨和分析,和老师们一起,来分享自己劳动的快乐。

刚到劳动监察中队的时候,感觉就是严肃、谨慎,也许是执法机关在生活中的潜移默化吧。但实习了一两天以后感觉:无论是监察队员,还是领导,在工作之余还是很亲切的,时常开开玩笑,拉拉家常,缓解一下大队的严肃气氛。

第一、二天基本就是实习来熟悉一下劳动监察中队的工作环境,各部门的分工以及有关劳动方面的法律法规。劳动监察中队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农民工拖欠工资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倾听当事人的诉求,做好来访接待工作。

我通过整理实习记录,对在稠江街道劳动监察中队实践期间的见闻、实践和感受写下这份社会实践报告。

一、实践的内容和过程

整个实习过程中,非常忙碌,非常充实。劳动监察大队里事情很多,归档,整理案卷文宗,调解当事人的诉求等,每天总是有很多事情。

(一) 通过整理卷宗熟悉整个办案流程

整理卷宗几乎是每个法学专业的实习生都要做的事。在安顿好之后,我接到的首要任务就是整理卷宗,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在你没做之前还是需要时间去熟悉和掌握的,一个案件的卷宗通常包括授权委托书、起诉书、证据资料、代理词、答辩状、判决书等,可以说是一个案件的完整记录和完全再现。比如装订次序排列就和办案流程紧密相关,也和相应的司法程序相对应。

以民事卷为例,律师承办案件首先是要有律师事务所的批单,然后与当事人签订委托代理协议,取得授权委托书;然后是根据案情所撰写的起诉书、上诉书或者答辩状;接下来是组织调查材料以形成的证据,包括谈话笔录、证人证言和书证物证;最后再综合形成律师代理词。如果这个案件是法院已受理或者已结案,就还有出庭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判决书、裁定书等法院材料。因此,只要你认真和细心,通过整理卷宗你就可以了解熟悉办案流程及相应的司法程序,这很重要。我并没有因为工作的繁琐而粗心甚至放弃,相反我很有兴趣并在其中受到启迪。

(二) 通过撰写法律文书运用法律知识并弥补知识上的不足,积累实践经验

本来在学校还没有学习法律文书,但实习期间我先是根据需要模仿一些固定格式文书,所以上手也较快。例如委托书、答辩状等。但后来发现,一份高质量的法律文书是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技巧做支撑的,例如我帮队长写一份劳动赔偿协议,其中涉及到的是劳动法及法律风险等专业实务知识,这要求我应先掌握其相关知识。我想空洞的头脑和简单的思维断然写不好甚至写不出。又如我在修改合同书书的时候,我在法言法语和文书内容安排方面的生疏就被队长指出。这时我才充分体会到知识的运用也需要良好的表达和实践经验,同时也需要严谨的法律思维。

法律文书关系到法官对事实认定和证据采信,措辞必须严谨,马虎不得。我所写过的法律文书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反复修改,因为我知道那影响很大,高兴的是队长对我工作的肯定。

(三) 通过协助队长咨询获得实务技巧

法律知识方面的欠缺,由于这两年来的锻炼,我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所以我觉得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便是实务技巧,因为该行业需要的是信手拈来,应付自如。而这方面获得的捷径就是跟随老师办案。虽然这次实习中跟随老师办案的机会不多,但我还是尽量把握。通过旁听咨询过程学习接待当事人的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思维特点;通过旁听庭审了解案件的审理过程和前辈在其中的辩论技巧、言行举止。有时我也学学组织证据和记录要点,有问题也随时请教。

(四)实践总结

明确的实习目的和实习计划,多位队员的提点和帮助,我很庆幸这段实习期间收获良多。进入劳动监察大队的第一步就是整理卷宗,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需要对案件流程的准确掌握。第二,解决劳动建议,劳动争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争议,而劳动争议处理就是处理这些劳动争议。其处理程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诉讼,而我们主要负责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中的调解这个步骤。第三,接触实务,学习法律技巧,我是跟指导老师涂老师一起办案的,我很佩服他的办案能力,游走于不同的办案风格中,我深切感到自己在浏览文件中抓重点和反应的时间过长,在分析证据时,查找漏洞的角度和深度明显不够。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段期间,我经常会阅读卷宗,不断完善、充实自己。

二、实践单位的成功经验

由于稠江街道辖区内的小作坊和外来务工人员相对较多,因此劳资纠纷案件出现的非常频繁,但是辖区内的工作秩序和环境依然稳定和谐,这和劳动监察中队的工作手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坚持人人平等。公平执法是执法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守则。在平时的工作中,劳动监察中队难免要遇到关系户、态度强硬人员等对基本工作开展的阻扰,因此,每一位执法工作人员都坚持人人平等的公正执法态度,优化辖区就业环境,促使稠江街道成为了一个就业者的摇篮。

(二)坚持文明执法。稠江街道劳动监察中队的工作人员始终牢记,行政执法队伍是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实践者和维护者,党和人民把全力赋予给我们,我们就应该为人民用好权,服好务,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把实现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绝不能以权谋私、祸害人民。稠江街道劳动监察中队在每年的年终测评中,将微笑服务等项目列入量化考核标准中,召集企业、劳动者代表,采用问卷的形式,对中队进行考核。中队利用文明执法与个人政绩挂钩,有效树立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拉近了政群关系,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对于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三、实践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在中队实践的三个月中,我碰到了多起劳资纠纷,但是这些劳资纠纷并不是我所在的稠江中队所管辖的。由于我们对这些劳资纠纷案件没有管辖权,因此我们在受理的过程中要求上报者将材料送至企业所在辖区的劳动监

察中队。但是很多劳资纠纷案件都是有时效性的,在转递材料的同时,处理时间就会延后,耽误了执法时间,造成了很多影响。比如劳资纠纷的主要爆发期是在春节前,而这段时间正好是农民工返乡的时间,处理时间延误有可能会造成农民工回不来家等情况。

因此,我认为各镇街的劳动监察中队可以采用特定时间联网办公、协同办公的形式,向上级和案件所辖中队申请处理权限,以便劳动者就近申报案件,快速解决纠纷。

四、实践的收获和体会

社会实践是我们必须要经过的一次锻炼,没有社会实践,我们的大学生活就是不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是我们大学生活的两个翅膀,离开任何一个,我们都不是合格的毕业生。

在实践期间,我的主要工作是整理文宗和归档,这是一个枯燥和忙碌的过程,但是这也是一个熟悉劳动争议处理的过程。虽然劳动保障法的理论知识我们已经学习过,但是这次实习才让我完全熟练的掌握了劳动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践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匮乏,我所学的都是大法或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但在实务中,有很多起作用的其实是部门规章或者是某个具体规定。

在劳动监察中队实践这段期间,我对自己大学的经历感到愧疚。但是这两个多月来的实习,还是让我感受到了劳动法的魅力。我深深体会到了法学这门学科所具有的很强的实践性,也许你已经掌握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如何把知识转化为力量,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所在。进一步说,法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一种实践环境,需要实践的指导。大学教育阶段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远远不够,但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却绝对是一个前提,或者说是一个为你走向社会的铺垫,一个最好的准备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你就业的前景。在这次实践中,给我收获最大的是:我觉得很多工作需要我去摸索和探讨,要不怕吃苦,勇于激流勇进,有的工作虽然单调又重复,但这是磨练意志最有效的方法,我告诫自己要认真完成,做到每一件事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一定要争取不抛弃,不放弃,坚持“战斗”,只要希望还在,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最后,我想向稠江街道劳动监察中队及全体队员表示感谢。谢谢你们给我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谢谢你们一路的提点和帮助。也感谢学校给与的实践机会,我才能把自己理论联系实践,更好的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篇: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提 纲

一、 概念不同

(一)劳动合同

(二)雇用合同

(三)劳务合同

二、三类合同的比较

(一)劳动合同与雇用合同

(二)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

(三)劳务合同与雇用合同和劳动合同

(四)“劳务合同”一词在不同时候的意义

浅谈劳动合同、雇用合同与劳务合同间的关系

【内容摘要】 劳动合同、雇佣合同与劳务合同是具有很大相似性的三种不同合同,只有劳动合同在《劳动法》中有相应的规定,而且规定也非常简单,雇佣合同和劳务合同根本就没有法律做出明确规定,只能根据有关民法理论进行判案,在司法实践中对这三类合同的认识易产生偏差。

【关键词】劳动合同;雇用合同;劳务合同;区别与联系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劳动合同、雇用合同、劳务合同,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何正确理解这三者的概念和特征,直接影响到对法律关系的正确把握。现就对这三类合同进行辨析,以期对这三类合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概念不同

(一)劳动合同。

《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实际上,作为劳动合同的定义,上述规定是非常简陋的。其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对劳动关系进行定义,没有讲清楚劳动关系的特征。正是由于这样简陋的定义,才使人们常常分不清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雇佣合同的区别。任何定义,

- 234

4、二者都是双务有偿合同。在这两类合同中,受雇人必须依约提供劳务,雇佣人必须依约支付报酬,双方当事人都负有义务,并且双方的义务具有对价性,任何一方从对方取得权利均需付出代价,因此是双务有偿合同。

既然劳动合同是一类特殊的雇佣合同,二者必然具有一定的区别,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1、主体不同。这是劳动合同和雇佣 合同产生差别的根本原因。在这两类合同中,提供劳动的一方(受雇人,也可以称为劳动者)都是自然人,在这一点上,两者没有差异。雇佣合同,法律对合同主体没有特别限制,自然人、法人、合伙都可以作为雇佣人;《劳动法》第2条规定了劳动合同的雇佣人,即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

2、形式不同。法律对雇佣合同的形式没有要求,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既可以是书面合同,也可以是口头合同,是不要式合同。根据《劳动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我国的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是要式合同。

3、二者受国家干预的程度不同。雇佣合同作为一种民事合同,以意思自治为基本原则,合同当事人在合同条件的约定上有较大的自由。国家经常以强行法的形式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干预劳动合同内容的确定,当事人的约定不能超出法律的规定。当然,劳动法的规定主要是半强行性规定,所谓半强行性规定,就是国家规定了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条件的最低标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条件可以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但是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例如最低工资、最高工时,也就是可以做出一些更有利于劳动者的约定。

4、解决争议的方式不同。雇佣合同作为一种民事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雇佣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应向双方选定的仲裁委员会申

- 6786.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第81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7.李景森主编:《劳动法学》,第9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关怀主编:《劳动法》,第12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8.王全兴著:《劳动法》,第60页,法律出版社,1997年

9.王泽鉴:《民法总则》,第48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劳动合同和劳务合同异同》,工农天地网

11.王利明:《违约责任论》,第174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四篇: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夫妻财产协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财产日益增多,夫妻财产关系日益复杂,且夫我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因离婚带来的财产纠纷越来越矛盾。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婚前财产协议应运而生。但是,在中国传统观念的撞击下,人们带着保守的观念看待婚前财产协议,并把它视为爱情乃至婚姻的刽子手。相比西方,很显然婚前财产协议在中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它的本质没有被理性化对待。

关键词:婚前财产协议

离婚

夫妻财产制

一、引言

时下热播电视剧《大男当婚》中有这么一个例子,男主人公曹小强与跨国外企总经理徐若云阴差阳错地相爱了。一个杯水车薪的经济适用男和一个千万身价的“白富美”走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是在幸福的最高点,一份由女方提出的婚前财产协议横空出世了。曹小强及其家人感到尊严扫地,认为这份感情被侮辱,认为尊严被糟蹋。于是一段原本美好的爱情终结了,也许很多人也开始思考了,感情在婚前财产协议面前就那么脆弱吗?其实电视剧里的男女主角对于婚前协议也有着相反的认识,也许因为女方是在美国留过学,而男方则是典型传统中国男人。这是一个由婚前财产协议引发的可笑的爱情悲剧。

二、中国的“离婚潮” 当今中国社会的“离婚潮”是婚前财产协议在中国越来越被关注的社会背景。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国共有婚姻登记机关9690个,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302.4万对,比上年增长4.9%。其中:内地居民登记结婚1297.5万对,涉外及华侨、港澳台居民登记结婚4.9万对。粗结婚率为9.7‰,比上年上升0.4个千分点。2011年20-24岁办理结婚登记的公民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多,占36.6%。公报显示,2011年共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有287.4万对,增长7.3%,粗离婚率为2.13‰,比上年增加0.13个千分点。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220.7万对,法院办理离婚66.7万对。[1] 当代中国社会的离婚率之所以上升得如此之快,主要是因为男女双方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离婚手续不断简化、婚姻家庭观念转变有关。首先,男女双方对于婚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在结婚之后对方没有给自己建造一个理想的家庭、圆满的婚姻生活,离婚的念头便萌生。其次,当今的社会对于离婚的态度也开始淡然处之,大部分年轻男女对待感情不再向往从一而终,“合得来就合,合不来就散”成为他们的相处的规则。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80 后”、“90后”的年轻人思想、观点都比较前卫,他们的成长环境中相对来说缺乏谦让、宽容的心态,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常常为琐事而伤感情,他们对待婚姻也相对比较草率。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徐安琪认为,导致中国离婚人数急速攀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变革给婚姻的稳定带来巨大冲击。其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婚姻质量、感情需求和爱情期望也有所上升,以前觉得能凑合的,现在就不能容忍了。 徐安琪还特别强调了另一个原因:由于民政部对婚姻登记条例和协议离婚条例进行了修改,简化了结婚和离婚程序,也使得一部分人冲动离婚变得容易。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新欣也认为,妇女地位的提高也是导致离婚率上升的因素之一。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妇女在经济和精神上越来越独立,不需要忍耐在别人的屋檐下,这绝对是妇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三、婚前财产协议的界定和目的

关于婚前财产协议的界定在法律条文中是找不到的,但是实践看来,可以理解为,它是指将要结婚的男女双方为结婚而签订的、于婚后生效的具有法定约束力的书面协议。主要目的是对双方各自的财产和债务范围以及权利归属等问题实现作出约定,以免将来离婚或一方死亡时产生争议。婚前协议目前在我国不是很流行,这主要与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相关。在国外签定婚前协议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如果婚后不幸福,离婚的话,有了一份婚前协议就能使得自己的财产完全的归自己所有,而不要担心自己财产有所损失。

为什么很多人开始接受婚前财产协议,特别是西方,婚前财产协议更是司空见惯。在结婚前签订这份协议并非无事生非,它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婚姻本来就是以爱情为基础,夫妻双方签订婚前财产协议不仅不会破坏感情,反而由于对婚前财产的归属有了明确的约定从某种程度上是强化了婚姻的爱情基础。另外,从民政部发布的《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上的数据来看当今中国社会的离婚率越来越高,而离婚时双方最大的纠纷就是财产纠纷,与其离婚时双方为财产的所有权争执不休,不如未雨绸缪事先签订婚前财产协议,这样万一婚姻不幸走到了尽头,双方可以免去很多不必要的纷争,节约司法资源。

四、关于我国的婚前财产协议及法律基础

婚前财产协议,顾名思义就是要约定夫妻财产。我国的法律允许夫妻用协议的方式,对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以及婚前财产所有权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债务的清偿,婚姻解除时财产的清算等事项作出约定,由此来排除法律原本有规定的法定夫妻共同财产使用的制度。

夫妻财产约定制度在我国其实已经有一段历史了,早在1930年国民党政府的《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便有相关规定。依其规定夫妻双方可以在婚前或者婚后以合同的形式约定夫妻财产制(须在法律规定的共同财产制、统一财产制和分别财产制中任选其一);该协议的订立、变更或废止,非经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的效力;1985年《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被修订后简化为约定财产制为共同财产制和分别财产制两种类型。[2]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的《婚姻法》没有对婚前财产协议以及夫妻财产约定做出明文规定,但在婚姻财产制上该法第十条规定:“夫妻双方对于家庭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和处理权。”这种法定的婚姻财产制度其实是一般共同制,它所确立的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极广,不仅包括夫妻个人的婚前财产,而且还包括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取得的财产。[3]

在立法解释上1950年的《婚姻法》并没有排除婚前财产协议。在婚姻财产制上该法第十条规定,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报告》指出,婚姻法关于夫妻财产关系的概括性规定,“不妨碍夫妻间真正根据男女权利平等和地位平等原则来任何种类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处理权与管理权相互自由的约定”;“对一切种类的家庭财产问题,都可以用夫妻双方平等的自由自愿的约定方法来解决”。但是,建国之初,中国的经济基础很是落后,家庭财产为数不多,以及传统思想观念作祟,婚前财产协议并未被广泛接受,发生财产约定纠纷诉诸法律的更是不常见。以至于该立法精神长时间没有本其他法律文件重述。因而婚前财产协议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坚实的法律基础。

1980年的《婚姻法》以完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为出发点,在婚姻财产制度上,该法第三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由此可知,1980年的《婚姻法》把法定婚姻财产制演变成婚后所得共有制,取代了1950年的《婚姻法》的婚姻财产制度。并且明文赋予婚前财产协议以法律效力。虽然可以通过协议约定夫妻财产制,但未对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做出明确规定。后来由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对此进行补充,规定了夫妻共同财产的具体范围,即夫妻共同财产为婚后所得的共同财产和转化而来的共同财产。所以说,1980年的《婚姻法》承认了夫妻双方各自的特有财产,即在婚后一定时期内夫妻婚前各自所有的财产和双方另有约定的财产。

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夫妻财产的数量和种类增多并且法律关系也变得复杂。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1980年的《婚姻法》做了一次较大的修正。 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夫妻财产的数量和种类增多并且法律关系也变得复杂。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1980年的《婚姻法》做了一次较大的修正。从内容上看,有三个亮点,一是对夫妻约定财产制作了明确规定;二是规定了夫妻个人财产制,夫妻一方可依自己的意愿独立处理自有财产;三是充实了婚姻财产制的内容,在法条中将夫妻财产的范围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2001年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的第十七条第 2 项规定:“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做重要处理决定,夫妻双方应当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他人有理由相信其为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为由对抗善意第三人。”这就首次在我国《婚姻法》中新增了保障交易安全和善意第三人利益的条款。司法解释一第十九条规定:“婚姻法第 十八条规定为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点取代了1980年《婚姻法》关于夫妻婚前财产经过一定时期而转变为夫妻共同财产的制度,这在客观上阻断了想借婚姻大发横财的人的后路。而后《婚姻法》解释三中第七条呼应了此点。

婚前财产协议伴随着婚姻财产制的完善而发展,其法律基础渐渐地在法律条文中显现。

五、婚前财产协议在我国的处境

20世纪的中国,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个人财产为数不多,而且当时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年代,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了人们的独立思想,加之当时中国民众的法律意识偏低,西方思想熟知度和接受度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只有极少数人意识到自己在结婚的时候是否应该去签定一份婚前财产协议,甚至很多不知道婚前财产协议这个概念。不难想象两个好得要谈婚论嫁的人,突然一方提出算算各自婚前财产的建议,那是多么尴尬。当时的人们把婚前财产协议视为一份离婚协议,根本就没有多少人会在甜蜜的时刻去考虑将来如此冷酷的问题。他们认为这种协议是对夫妻关系的不信任,违背了结婚的目的,将婚姻变得功利化。当然也许跟离婚率也是很有关系的。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夫妻一方拥有的婚前个人财产越来越多,法律意识开始被强化,与此同时民众的观念也开始理性化,新的婚姻家庭观念让恋爱双方除追求感情的融合,情趣相投之外,更多的是各自事业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以及双方在经济地位上的平等。恋爱双方已不再那么看重对方婚前财产多寡,而将婚后共筑爱巢,作为一起奋斗的目标。因此一些不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新潮夫妻开始尝试接受它,但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婚前协议不可能没有非议。网上有一个帖子题目叫“当爱情遇上理智”是关于婚前签订财产协议的调查问卷,从调查结果上看,有43%的网友认为签订婚前财产协议是社会进步的表现,17%的人认为意味着社会退步,其余40%认为很难一概而论。可见婚前财产协议在我国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依旧受到不少非议。

六、理性看待婚前财产协议

在外国,婚前财产协议已不是一个新鲜词汇,从平民百姓到知名歌星小甜甜、影星阿汤哥,到政坛领袖萨科奇,再到英国王室,婚前财产协议已经在西方社会遍地开花。婚前财产协议已经不再是感情的杀手,而成了真情的卫士。据不完全统计在英国每一百名结婚的新婚夫妇当中就有30位夫妇签订婚前财产协议,而且有些网站上还有格式的婚前财产协议文本出售,售价大概在24.99英镑(约375人民币)。不同的国家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婚姻家庭观念使得他们对于婚前财产协议又不一样的态度。在美国,婚前财产协议就像结婚戒指一样司空见惯,美国的一个离婚律师觉得,这是对个人财产与生活方式的一种自我保护。婚姻本身不仅是爱情的结合,也是财富的结合与财富的再分配,婚前财产协议为双方作好了“以防万一”的准备,在离婚时往往能够免去很多不必要的争执,加快进程,妥善解决离婚时的财产分配难题。在英国,婚前财产协议也受到了重视,甚至被视为有钱人结婚的必需品。伦敦Withers律师事务所的婚姻家庭律师马克·哈珀指出:“非常有钱的人如果不签署婚前协议,那一定是疯了。”在西方,签订婚前财产协议如此普遍,毕竟,谁都不希望大家在分开时为了分财产的事闹得剑拔弩张,最后成为冤家。当然,签署这么一份财产协议,自然不是什么浪漫事儿。可古话也说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未来无法预计,我们可不知道枕边人今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从亲密变到陌路,有时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他们的文化背景使他们很理性地对待婚前财产协议,并且使他们成为一种保护自己、维护婚姻的工具。

反观中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法治观念的深入,社会对婚前财产协议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签订婚前财产协议就像一股流行风刮入了国内,被一些准新人所接受。法学者作过三项随机的社会调查(所有调查数据均只限于调查的区域),第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不知道或者没有听说过婚前财产公证这一说法的人接近3%,真正理解婚前财产公证本来意义的只有8%,而在这8%的人群中,有6%的人是直接从事法律或者间接从事法律工作的。该调查结果还显示,支持婚前进行财产公证的人为37%,不支持婚前进行财产公证的人为36%,不知道有婚前财产公证和无所谓态度的占27%。第二项调查结果显示,自1995年至2004年的十年之间,进行了婚前财产公证的夫妻占总数的0.04%;支持婚前进行财产公证的人实际上进行了婚前财产公证的只有0.5%,也就是36%的0.5%。第三项调查是通过直接了解和间接统计的自2000年至2004年这五年之间的离婚案件,在这些离婚案件中,在婚前作了财产公证的,占离婚总数的0.068%,进行了婚前财产公证的离婚案件占同期结婚前进行财产公证总数的1.13%。法学者通过对上述三项社会调查的对比,还得出了另外一组数据,婚龄在1年以内离婚的占同期离婚总数的1.4%,婚龄在1年以上3年以下的占17%,婚龄在3年以上5年以内的占17%,婚龄在5年以上7年以内的占23%,婚龄在7年以上10年以内的占30%,婚龄在10年以上的占11.6%,而进行了婚前财产公证的离婚案件在不同婚龄的离婚案件中所占的比例都趋近于0.068%。[4]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进行了婚前财产公证的,占结婚总数的极少数,而进行了婚前财产公证离婚的占离婚总数的也是极少数。这就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法治观念的深入,理性对待婚前财产协议,进行婚前财产公正的人越来越多,感情的理性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就是因为文化观念的不同,在我国更多的恋人在结婚前,压根就不会想到这档子事,认为太伤感情。于是婚前财产协议就像当初的夫妻间AA制一样,很难受到国内准新人们及其家长们的广泛认同。

婚前财产协议不应该被看做是感情的刽子手,我们是时候开始理性对待它了。正如北京天矛律师事务所律师包华所说,“全社会离婚率属上升态势,如果能事先就财产的处分达成一致,显然可以简化程序和节省各方人力、物力、财力。婚前财产约定在西方国家十分普遍,但和中国传统婚姻观有一定冲突,很多人在山盟海誓的鼓舞下,对未来无限向往,对婚姻危机没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而签订婚前财产协议这种未雨绸缪的做法,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也认为,婚前协议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应该是具有正面意义的,因为它代表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只要夫妻双方都心甘情愿选择签订协议,那么这个双方协商之后得出的结论并不会导致夫妻关系的疏远或是感情的疏离。胡教授同时表示,他个人对于婚前签协议的行为既不反对也不提倡,因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如果一方提出签订,应当顺其自然,当然被要求方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为什么婚前财产协议在发达国家如此盛行?为什么婚前财产协议在中国法律人士的眼里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首先,婚前财产协议是婚前财产增多的现实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个人财产和积累也有随之增多。大多数男女双方都拥有一些存款、住房,特别是高新职业者、企业家,他们有不菲的存款、房子、车、有价证券等个人财产。这些男女双方在婚前通过各自的努力而获得的个人财产,以签订婚前财产协议加以明确,这不仅体现了男女双方婚姻中经济地位的平等,也有利于结婚之后各自事业稳步发展。

其次,婚前财产协议是预防借婚姻之名,行骗财之实的有效方法。婚姻是圣洁的,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现实的社会中有极少数骗婚之徒也,他们以图财为目的,以结婚为手段,在俘获对方感情的同时,算计的是对方的保险柜和腰包。签订"婚前财产协议"并约定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这样可阻断某些想通过骗取婚姻来提高自己身家的不劳而获者的美梦,是爱情和婚姻得到净化,从而维护男女双方的财产权益和婚姻自由。

再次,婚前财产协议对于再婚家庭来讲,更是不可或缺。再婚,对于大多数离婚或丧偶者来说,是常见的。对于再婚者,尤其是有儿女的老年再婚者来说,签订婚前财产协议是一种保护自己和稳定家庭关系的两全之策。毕竟老年人再婚一般都涉及到全家利益的重新分配,财产归属没有明确,婚姻不可能顺利。从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上看,如果办理了婚前财产公证,婚前财产归个人所有,不受结婚影响,不少问题即可迎刃而解。[5] 最后,可以减少诉讼风险,节约司法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婚姻财产引起的法律纠纷问题日趋上升,如何认定婚前财产的范围和产权归属成为司法实践中最棘手的问题之

一、也是婚姻纠纷中双方经常争议的焦点。而通过婚前财产公证将婚前财产的数量、范围、价值和产权归属进行确定、明晰,即便日后真的产生纠纷、发生诉讼,婚前财产公证书便可以起到一份证据的作用,减少因一方举证不能而产生诉讼风险。与此同时也可以减轻司法部门的调查时间,使得司法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从而维护当事人的权益。

结语

婚姻是爱情的结晶,不是一纸协议就会摧残掉的东西,真正的感情杀手是人们放不下这“世风日下,道德不古”的保守观念。婚前财产协议不应该只是一种法律意识,它应该成为一种生活的常识。在婚姻自由而离婚率又渐增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将会更加理性地婚前财产协议,婚前财产协议将会成为保护自己、维护婚姻、稳定家庭关系的“生活必需品”。而生活中将不会有被婚前财产协议打败的爱情,电视剧里也不会再有那么可笑的爱情悲剧。

注释

[1]数据来源于民政部发布的《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2]《婚姻家庭与继承法》(第二版)蒋月。

[3]《论新中国婚姻财产制的历史变迁及价值转向》 黄朝勇。 [4]数据来源于“110法律资讯网”。 [5]《“婚前协议”的产生原因及对家庭的影响分析》

第五篇:法学专业毕业实习小结

实习小结

初春时节,我到某公司实习,在办公室担任司法助理的工作,包括处理司法文案、起草公司相关合同书等。

在实习期间,我接触了一些办公用品,如传真机、碎纸机、打印机、扫描仪等,掌握了这些机器的基本操作,了解了公司办公的基本情况。同时在此期间我也学到了许多更有用的东西。

开始实习时,刚进入陌生的环境难免会有些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办。是同事们友善的微笑缓解我的尴尬。大家都很有礼貌,不管大事小事都要说声谢谢。对于我这个很少跟生人打交道的学生来说,是给我上了一堂礼仪课。

作助理,任务比较琐碎繁杂,指导我的老师教我,做事情要分主次、有条理。说着容易,做着难。每天大事小事很多很多,当然这时候就要将重要的事情放在首位,把所有事情的主次顺序排好。这样就不会乱。正好最近公司要开例会,需要复印一份合同书。一共17份,每份里又有十余份不同的资料共百余页,这时候就需要有条理,每份资料分别印刷,清点数量,一张都不能错漏。这时候就要慢慢来,一点点完成。保证每份资料的完整和质量。

“分主次,有条理”是做好事情的关键,这次实习让我更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所在的部门是这家公司很重要的部门,全部合同,协议,都要经过我们的处理才能反馈给客户或者工厂。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资料是韩语的。这就需要我尽量学点韩语,以便更好的工作。在这里的工作让我认识的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加强自己的能力。在此期间,我也旁听了几次面试。让我了解了面试官需要了解得东西,和我欠缺的地方,为我以后的面试做好准备。这些就是我最宝贵的收获。

实习是我步入社会前的第一课,教会我怎么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各种事情。虽然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看到的只能是工作的一个侧面,学习的只能是一些初步的方法,但这些对于我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实习告诉我,在社会这个大学堂里我还是一个小学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无论大小认真踏实的完成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

上一篇:非应届生面试自我介绍下一篇:法制办副主任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