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问题自查自纠报告

2024-04-28

公款问题自查自纠报告(共9篇)

篇1:公款问题自查自纠报告

关于公款旅游、公款打高尔夫、转嫁公务接待费用等问题自查自纠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国务院“约法三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广东省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实施细则》及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因公出国(境)经费、接待费等文件规定,进一步规范公务活动支出,加强财务制度建设,防止公款旅游、公款打高尔夫、巧立名目转嫁公务接待费用问题。现将我校对自2014年起相关支出的自查自纠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款旅游自查。一直以来我校都会严格审批外出参加培训的申请及费用的支出,自行组织的必须有完整的方案或培训合约,参加镇、市组织的则必须附带文件。车费、住宿费也严格按照市文件标准执行,不存在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名义组织、参加各类公款旅游活动的情况。

二、公款打高尔夫自查。经查我校不存在单位或个人以任何名义使用公款打高尔夫的现象出现。

三、转嫁公务接待费自查。我校严格按照市、镇统一标准的接待办法来规范公务接待,至2014年起公务接待费为0,如遇组织或参加活动产生的餐费也必按市、镇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并附有活动文件、就餐人员等资料,不存在转嫁公务接待费的现象。

四、落实机制。2014年以来,我校严格执行xx镇政府制定的《xx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方案》(x府办[2017]34号)、《xx镇行政企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实施办法》(x府办[2017]21号)等文件规定,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

xxxxxx

2018年8月8日

篇2:公款问题自查自纠报告

问题 的 自 查 报 告

按照市财政局《转发关于开展整治违规公款吃喝问题工作方案的通知 》(XX财行[2016]66号)文件精神,我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把专项整治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及时部署,深入推进专项整治活动向纵深发展。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认真学习领会。我公司于5月16日公司例会上组织全体职工召开了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动员大会,认真学习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广东省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实施细则》和《广东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以及各项公务支出管理办公等规章制度,并将有关文件在公司OA系统上进行传阅,使每个职工都能清楚文件要求。

二是抓好责任落实。为确保专项整治活动的顺利开展,我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长李XXXX为组长,党委副书记XXX、副董事长陈XXXX、XXXX为副组长,办公室和财务审计部人员组成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整治范围、整治内容、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等,确保公务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分管领导切实抓好职责范围内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分管部室干部职工廉政教育,引导干部职工依法履职、遵纪守法。我司还充分运用电子邮件、投诉电话、举报箱等途径,主动接受群众社会各界监督。三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公司管理制度,加大“三公”经费、公车管理、公款吃喝等监督检查力度,在整治期间若发生违规违纪问题,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不良影响的,依照规定从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绝不姑息迁就,严肃处理。

(一)没有擅自提高接待标准、超陪餐人数安排工作餐、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没有公款大吃大喝行为。

(二)没有违反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和出国经费规定,在出差期间违规用公款支付的宴请等。

(三)没有违反国内公务管理规定,在单位食堂,培训中心或机关内部接待场所用公款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招待私客,套取公款,借机发放单位福利或赠送土特产品等。

到目前为止,我司未出现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现象。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推动作风建设和厉行节约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XXXX市XXXX公司

篇3:公款问题自查自纠报告

一、挪用公款罪立法解释概念存在的问题

挪用公款罪立法上最明确的概念应该是1997年《刑法》第384条第1款的表述, 该概念是我国立法机关在制定或修改刑法条款时对挪用公款罪的含义所作出的确定内容。由于立法概念的确定性, 所以该条款表述的概念具有当然的、确定的法律效力。但本文认为该立法解释概念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 挪用公款罪的立法概念与罪状混为一谈。

我国刑法典中存在四种, 即叙明罪状、简单罪状、引证罪状、空白罪状。叙明是刑法分则条文较为具体、详细地规定或者描述了该犯罪的构成特征。刑法分则条文大部分采用的是叙明罪状, 如刑法第382条关于贪污罪的规定、第385条关于受贿罪的规定等等。而采用叙明罪状的贪污罪、受贿罪等一般都单列条款加以规定, 刑罚也以单独的条款加以阐明。例如, 《刑法》第382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务的, 是贪污罪。”本条款是罪状。通过《刑法》第383条对犯贪污罪的规定, 可以看出贪污罪的罪状和刑罚泾渭分明, 易于操作。而挪用公款罪的罪状和刑罚是放在一个条款中表述的, 把挪用公款罪的立法概念和罪状混淆了。

(二) “法律必须简洁”的法彦说明法律规范内容本质上具有相当的概括性、相当的抽象性, 那么在立法用语上肯定多处存在不能明确体现立法意图的地方。

作为大陆法系传统的刑法国家, 抛开体系性的问题不谈, 起码在罪名概念的表述上, 应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才能彰显刑法美的特性。反观挪用公款罪的立法解释概念, 尚缺乏简练性、概括性。1997年《刑法》第384条第1款在概念表述上主要列举了挪用公款罪客观方面的三种行为方式, 一种是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进行非法活动;另一种是挪用公款数额较大, 进行营利活动;还有一种是挪用公款数额较大, 超过三个月未还。立法者的意图通过列举籍此来穷尽所有的犯罪实施行为, 实践证明, 这种立法方式对于刑法预防犯罪极为不利, 在立法源头上放纵了一部分犯罪, 形成一个立法的漏洞。“刑法的不完整性既具有客观性, 也具有合理性。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刑法的漏洞越多越好。”“任何法律都必须有其根据, 即根据某种明前的观点或信念, 否则便无法解释和毫无意义。”

二、挪用公款罪立法概念和司法概念的冲突

虽然在概念体系的效力等级上, 立法概念处于主导地位, 司法概念处于从属地位, 可司法概念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根据《立法法》的规定, 立法解释是主要对刑法条文本身需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内容以及刑法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 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情况进行解释;司法解释则根据《法院组织法》、1981年《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主要对司法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进行解释。

而目前的司法解释领域在解释主体和解释内容上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司法解释内容上超越司法权限, 侵入立法领域。关于挪用公款罪中“归个人使用”问题的认定就存在这种混乱的状况。

人大常委会的这个解释并没有明示废止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从理论上来讲,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应该默示废止。但是, 法官在处理案件时仍在大量使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于这两个解释的效力, 学者们更是莫衷一是。当然, 造成这种解释混乱的原因有许多, 但是立法机关不能及时进行立法解释是主要原因, 也存在关于司法解释的主体法律规定的也较为模糊, 《立法法》颁行后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三、挪用公款罪的学理解释概念问题

学理解释与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相对应, 不具有法律效力, 因此又称为非正式解释。目前在刑法学界, 关于挪用公款罪的学理解释概念的表述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挪用公款罪, 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并具有较重情节的行为。 (2) 挪用公款罪, 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情节严重, 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3)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进行非法活动, 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 进行营利活动, 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 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我国刑法学界著名学者张明楷教授支持第三种观点。

尽管学者们对挪用公款罪概念有各种各样的解读, 但都以刑法规定及其精神为基本依据。我认为张明楷教授根据《刑法》第384条第1款关于挪用公款罪罪状的概括解释的概念较为全面、精确地反映了本罪的属性, 是比较科学的学理解释。科学、合理的学理解释对于推动立法有积极的作用, 这种作用应该被立法者予以重视。正如日本学者前田雅英所说, 当我们要求刑法明确、协调、合理时, 应当知道刑法的明确性、协调性、合理性需要立法者与法学者的共同努力。当然, 应该认识到, 规则的解释是我们一起逻辑的起点, 也是法官判决案件的素材。因此, 具体地说:“法学家必须把他应当判决的、个别的、具体的个案与组成实在法的法制的或多或少是抽象把握的各种规则联系起来。规则和案件是他的思维的两个界限。他的考虑从案件到规则, 又从规范到案件, 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权衡。案件通过那些可能会等着拿来应用的、可能决定着判决的规则进行分析;反之, 规则则是通过某些特定个案或者案件类型进行解释。”

摘要:挪用公款罪自从贪污受贿的罪名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罪名之后, 在司法实践中就处处碰钉子。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犯罪本身形态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另一方面是由于刑法典本身罪名体系不协调造成的。在立法上, 立法技术过于粗糙, 司法解释庞杂而混乱。本文立足于概念体系的角度, 从挪用公款罪的立法概念、司法概念和学理概念三个方面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在解释学上存在的冲突和问题, 并在概念解释体系上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关键词:概念,概念解释体系,立法解释概念,司法解释概念

参考文献

[1].陈兴良.职务犯罪认定处理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6

[2].孟庆华.挪用公款罪研究新动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周振想.公务犯罪研究综述[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4].郎胜.走向完善的刑法——正解刑法修改的决定、刑法修改正案、刑法法律解释[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

[5].陈兴良, 周光权.刑法学的现代展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公款问题自查自纠报告

关键词:挪用公款 保证担保 质押 抵押 资信证明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担保共有保证、质押、抵押、定金和留置5种形式。不同的担保形式具有不同的财产占有关系。在挪用公款罪中,主要涉及到用公款为他人进行保证担保、质押和抵押三种情况。对上述担保形式下的挪用公款罪认定,理论和实践中尚存在较大分歧,应予研究明确。

一、关于为他人提供保证担保的认定问题

【基本案情一】林某系国有公司经理,其利用职务便利擅自以公司名义为柯某等人向银行贷款25万元提供保证担保。后因柯某等人无力偿还贷款,法院判处林某所在国有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争议焦点】林某的行为造成国有单位损失,应如何认定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应认定为挪用公款性质。在债务人无力履行债务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公款的移交,触及公款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挪用公款罪成立的可能。[1]第二种意见认为,应认定为渎职性质。以单位的公款为个人债务提供保证的,既不侵犯单位财产的占有权,也未造成单位财产损失的,不能认定为挪用公款。因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单位通过正常手续代为履行,从而使单位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也不能认定为挪用公款。[2]行为人对担保后到期不能偿还贷款而可能导致公款永久性丧失的法律后果是明知的,这与挪用公款的暂时挪用、以后归还的主观意图是不相符的,故不能以挪用公款罪论处,应以滥用职权罪论处。[3]

【裁判理由之法理评析】

笔者同意上述第二种意见。

(一)用公款为他人提供保证担保,造成国有单位损失应如何认定

《担保法》规定,保证担保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保证人将按照约定代为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一种担保方式。从该案可见,保证担保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提供保证担保,只需签订一份保证合同,无需指定具体的担保财产,可能用于清偿担保债务的财产是不确定的。第二,保证担保期间,保证人无需向债权人移交财产,可能用于清偿担保债务的财产仍然处于保证人完全的控制、支配之下,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及正常处置不会因保证担保的存在而受到任何影响。保证担保体现出的财产的非特定化和财产占有、使用的完整性特征,正好与挪用公款的要件形成鲜明对比,所以,不应将为个人提供保证担保的行为认定为挪用行为。应以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追究刑事责任。[4]

挪用公款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公款私用,即以个人使用为目的,非法改变单位公款的占有状态,将公款置于个人的控制、支配之下。挪用公款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即公款占有关系的转移,行为人将特定的公款从国有单位挪出,由单位合法控制转为个人非法控制,从而侵害了单位对于公款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在保证担保行为中,行为人签订保证合同,并未指定用单位的哪一笔公款进行担保,在担保合同生效期间,国有单位任何一笔公款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均没有改变。简言之,国有单位不必划定一笔钱款专门用于保证事项,从而影响国有单位对该笔公款的自由使用。同时,也没有任何一笔公款脱离单位的合法控制。因此,用公款为他人提供保证担保的行为,不符合挪用公款行为的基本特征,不应认定为挪用公款罪。

由于在保证担保过程中,单位公款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均未受到侵害,单位控制公款,不存在公款被挪出而失控的情况,其行为不具备挪用公款罪的基本特征。但是,行为人超越职权、违反规定擅自为他人提供担保,造成国有单位损失的,其行为符合渎职犯罪的特征,对此应根据具体案情,考虑以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渎职犯罪认定。也就是说,对于损失后果的产生,应归因于此前行为人实施的渎职行为,但不能因损失结果出现而推定此前的行为性质为挪用公款。

(二)认定保证担保造成国有单位损失数额应注意的问题

实践中,用公款为他人提供保证担保,不必然造成国有单位的损失,或造成的损失明显小于保证担保的数额。认定损失数额时,应具体区分以下几种情况:

1.债务人如期向债权人履行自己全部债务,则保证人的保证责任解除,无须向债权人承担任何财产责任,保证人的财产不会发生转换,也不会有任何损失。

2.债务人到期不履行自己的债务,则保证人有义务履行。保证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如果债务人仍有清偿能力,保证人也不会有财产损失。

3.根据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国家机关和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违反法律规定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董事、经理违反《公司法》的规定,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

需要注意的是,担保合同无效后,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不一而同,不代表国有单位不会出现损失,对此还应具体案情具体分析。例如,《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债权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债权人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担保人因无效担保合同向债权人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债务人追偿。因此,担保合同无效后,国有单位是否损失,损失的数额如何确定,还要根据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情况加以确定。

二、关于为他人提供质押的认定问题

质押,包括权利质押和动产质押。权利质押,是指以权利作为质押的标的物,在债务人届期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将该权利转让以优先受偿。[5]动产质押,即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一)权利质押中挪用问题的认定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下列权利凭证可以质押: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票;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在权利质押中,以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出质的,应当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将权利凭证交付质权人。

1.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等财产权利凭证代表着一定的财产权利,并可凭其票面额兑换为货币。在质押中,财产权利凭证需交付对方当事人,因此,行为人私下擅自为他人提供权利质押,将有价证券等权利凭证交付对方的,造成了国有单位对上述有价证券等权利凭证的失控,并且造成了这些权利凭证所表征的公款损失的风险。由于质押凭证的占有权、使用权发生了转移,单位也就失去了兑换和支配相应货币的条件。因此,该行为属于挪用公款的性质。对此,《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挪用金融凭证、有价证券用于质押,使公款处于风险之中,与挪用公款为他人提供担保没有实质的区别,符合刑法关于挪用公款罪规定的,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

需要注意的是,此种情况要准确确定挪用公款的数额。《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挪用金融凭证、有价证券用于质押,数额以实际或者可能承担的风险数额认定。

2.仓单、提单等可以换取物品的有价证券,从根本性质上讲属特殊形式表现的物品,而物品不能成为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6]因此,直接挪用这些非特定物品尚不能构成挪用公款罪,则以其对应单据质押也不能构成挪用公款罪。

3.以其他虚假单据为他人提供资信证明的,不构成挪用公款罪。

【基本案情二】1997年10月,黄金公司总经理薛某某与万通公司总经理邢某某多次商议二人成立私有公司,并确定以薛某某之子、邢某某之母的名义各出资50%作为公司股东和发起人申请注册登记,拟定的公司名称为“信通公司”。因注册公司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邢某某在工行某分理处为信通公司开设了“验资账户”。薛某某指使黄金公司财务部部长李某,用本单位400万元帮助邢某某注册公司。李某出于资金安全考虑,经与本单位账户所在的工行某支行副行长商议后,在该支行开设了一个“临时账户”,从本公司开出两张各200万元、收款人为信通公司的转账支票,将400万元划入该“临时账户”,并将两张银行进账单交给了邢某某。邢某某用进账单等资料到会计师事务所办理验资,随后向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成立信通公司,取得了公司登记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0多天后,工行某支行工作人员通过银行内部划转将400万元从“临时账户”划回黄金公司基本账户。

【裁判理由之法理评析】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和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均认为,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犯挪用公款罪不当,主要理由是:公款的控制权是否转移,是判定挪用公款行为能否成立的关键因素。该案中,李某设立的“临时账户”是其与工行某支行协商后开办的,黄金公司划入“临时账户”400万元,并非划入信通公司在工行某分理处开设的“验资账户”。尽管银行进账单的收款人是信通公司,但其实质是欺骗公司登记机关的虚假证明,该笔公款的控制权始终在黄金公司。信通公司所持的银行进账单,不具有货币或票据的支付或结算功能,不会对400万元的公款的使用权造成任何风险。[7]因此,其行为不构成挪用公款罪。

(二)动产质押中挪用问题的认定

这里的动产质押,指以公物为他人提供质押。公物可分为非特定公物(又称一般公物)和特定公物(包括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的款物)。其中非特定公物不属于挪用公款罪的对象,只有特定公物才能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对象。

关于用特定公物为他人提供质押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理论上存在争议。特定公物,即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等事项的公物,如救灾用的帐篷等。笔者认为,挪用特定公物为他人提供质押,要求将质押物品交付质押权人,在此情况下,由于特定公物已经交付他人,国有单位已对特定公物失去控制,且在救灾、抢险的特殊情况下,此行为具有很大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因此应认定为挪用特定公物归个人使用的构成挪用公款犯罪。

三、关于为他人提供抵押的认定问题

所谓抵押,是指债务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将特定的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抵押物不转移占有,是抵押区别于质押的最大特点。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抵押物包括以下几种: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抵押人所有的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财产;抵押人依法有权处分的国有的土地使用权、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财产。

行为人用上述公物为他人贷款等提供抵押的,依然应当区分非特定公物(一般公物)和特定公物。挪用非特定的不动产用于抵押贷款的行为不属于挪用公款行为8。只要非特定公物未变现为现金的,不能认定为挪用公款。

对于以特定公物为他人贷款等提供抵押的,理论上存在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在抵押的情况下,虽然抵押物没有交付对方当事人,仍由国有单位控制,但此时物品的所有权已经受到限制,因此应当认定为挪用特定公物的行为。另一种意见认为,在抵押的情况下,抵押物没有交付对方当事人,仍在国有单位控制下,并未被行为人挪出而失控。且物品的所有权虽然受到限制,但国有单位依然具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能,未造成公物损失的风险,因此不宜认定为挪用特定公物的行为。笔者赞成上述第二种意见,特定公物受法律的特殊保护,主要是由于其具有抢险、救灾等特殊的使用价值。使用特定公物抵押的,由于公物的占有、使用关系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妨碍其被用于特殊的救灾等用途,因此不宜以挪用公款罪认定。

四、以资信证明等特殊形式担保的认定问题

实践中不乏这样的问题,即用特定公款为他人提供资信证明。在此种情况下,一是用于资信证明的某笔公款的使用权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不同于保证担保中公款的不特定性和未受限制性。二是因公款仍由单位保管,公款的占有权、收益权未受侵犯,因此不同于质押中的需将公款权利凭证交他人占有。三是由于仅是公款的使用权受到限制,因此不同于抵押中不动产等物品的处分权受到限制。

此类情况能否认定挪用公款,往往争议较大。

【基本案情三】彭某,系某铁路客运公司总经理。2002年1月,在办理其女儿赴澳大利亚留学的过程中,指使该公司有关人员用小金库的公款以彭某及其妻子的名义在光大银行存入人民币61万元,作为其女儿出国留学的经济担保,并由财务部主任安排财务部出纳黄某、业务室业务员陈某具体办理。2002年3月,彭某在光大银行两路口支行办理了存款证明并将此61万元作为其女儿出国留学的经济担保。2002年9月,彭某在其女儿留学签证办好后指使财务人员将61万元取出归还公司,2002年10月至11月,由陈某陆续将61万元取出并存入其保管的存有小金库公款的光大银行阳光卡上。

【争议焦点】彭某辩解称,其仅仅只是借用存单获取了银行的存款证明,是一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没有挪用公款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不构成挪用公款罪。对此,某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审理认为,挪用公款是否是彭某亲自办理以及存单是否由其亲自保管,并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彭某犯挪用公款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

【裁判理由之法理评析】笔者认为,该案中部分判决理由值得商榷。的确,在挪用公款行为中,挪用人和使用人可以分离,挪用人挪出公款后自己不使用、不亲自保管,而是交他人用于个人、营利或非法活动,不影响挪用公款罪的成立。但是,彭某办理经济担保,存单由国有公司的财务室保管,明显与挪用公款后交他人使用、营利不同。首先,财务人员办理存款手续,存单始终在公司财务室保管,说明公款的占有权未发生变化。其次,存款的利息全部归公司所得,说明公款的收益权未发生变化。最后,用公款为出国作信用担保,主要是为了表明出国后有足够能力支付学费,多数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担保,与用公款为贷款等经济活动提供质押并造成公款风险存在明显区别。事实上,签证办好后财务人员即将公款取出归还公司,表明未造成公款失控、损失的风险。

【基本案情四】张某,某国有公司副经理。李某,该国有公司总经理。2005年,张某女儿出国留学需银行存单作为资信证明,但张某拿不出钱。为此,张某找李某商量,希望国有公司为其女儿出国作资信证明,李某同意。后李某指示国有公司会计部门拿出70万元,到银行以张某名义开立了账户存入70万元,同时办理了冻结存折2年的手续,并以该存折为张某办理资信证明。此后,国有公司将存单、密码保存于会计室的保险柜中。2年后,存款冻结期满,国有公司会计到银行取款,但因账户是张某的未能取出。会计随即让张某一起去银行取款,将70万元取出后归国有公司使用。

【法理评析】笔者认为,该案不应以挪用公款性质认定。

首先,公款未脱离单位的控制。挪用公款的行为特征表现为非法改变单位公款的占有状态,将公款置于个人控制、支配之下。[9]行为人实施挪用公款的行为,将致使公款暂时脱离原所有者的掌握和控制。[10]看“挪”公款是否完成,即看是否使公款脱离原单位的控制(包括直接、有形控制和间接、无形控制)。[11]因此,该案中公款是否被挪出,由谁实际占有和控制,是认定问题性质的关键。笔者认为,案例中的公款仍由单位占有和控制,张某则是名义上、形式上的所有。这一点从存折和密码由单位财会部门保管等可以获得证明。于此类似,实践中国有单位将小金库的钱款存入个人账户保存的情况较为常见,这种情况下,单位仍然保持对公款的占有、控制,个人只是名义上的所有,不能依据存单形式上在个人名下就认为公款所有权发生实际转移。因此,该案中张某未获得对公款的占有和控制,单位未丧失对公款的占有和控制。

其次,缺乏造成公款损失风险的条件。有学者认为,公款是否具有损失风险并不是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对此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在一般的挪用公款行为中是正确的,但用公款进行担保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挪用金融凭证、有价证券用于质押,使公款处于风险之中的,认定为挪用公款罪。这里即强调了“使公款处于风险之中”。可见,在用公款担保的行为中,风险大小是衡量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之一。案例中,公款存单、密码保存于会计室的保险柜中,并未移交给外单位,存单解除冻结之后即可取出本金和利息。用公款为出国作资信证明,主要是为了表明出国后有足够能力支付学费,与用公款为贷款等经济活动提供担保和承担连带责任存在明显区别,缺乏损失风险要件。因此,张某的行为不符合《纪要》关于此类问题的认定标准。

再次,仅使公款使用权受到一定限制,社会危害性不大的,尚不足以认定犯罪。根据通说,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款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三项权能。但案例中公款仅有使用权受到一定限制,不完全符合挪用公款罪客体方面的要求。那么,仅公款使用权受到一定限制,能否被认定为构成犯罪呢?贝卡利亚曾指出,“什么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尺,即犯罪对社会的危害”。[12]特定犯罪的罪质特征,可解构为罪质和罪量两个基本要素来把握。其中,罪质要素重在揭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质,罪量要素主要反映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在认定犯罪时,不仅要考察危害行为是否侵犯了特定犯罪客体,而且要谨慎斟酌其侵犯的程度是否达到了特定犯罪的罪量要求。[13]该案中,公款收益权并没有被侵犯,公款使用权只是被限制行使,并没有被挪出公司为他人实际占有和控制。[14]这种对使用权的侵犯和限制,并未达到造成权利人不能利用其财产的程度,单位随时可以要求张某配合取款。因此,虽然公款的使用权受到了一定限制,但仅使单位公款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尚不足以认定为挪用公款犯罪。

最后,行为人不具备将公款挪出单位的主观故意。挪用公款罪中,行为人利用职务便利将公款挪出时主观上应属故意,即明知将公款挪出将使单位丧失对公款的控制权和使用权,而希望这种行为后果发生。[15]案例中,张某与李某所行成的合意应为:在单位控制公款的情况下,将该款给张某用作资信证明,双方均没有将公款脱离单位控制的犯意。这一点,从单位提款时需张某配合,张某即配合提款等情节可以证明。对此,有观点认为,张某虽然不持有存折,但其完全可到银行挂失、补办存折后取款。但是,上述假设没有证据证实,亦不符合张某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行为。

因此,对于此类特殊将公款用于资信证明的案件,情节轻微的,不宜认定为挪用公款的犯罪行为,如其行为符合违反财经纪律的特征,应交有关部门按违纪处理。

注释:

[1]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下)》,方正出版社2010年版,第1730页。

[2]刘树德:《挪用公款罪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3]李希慧主编:《贪污贿赂罪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页。

[4]最高人民法院主办:《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页。

[5]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4页。

[6]王振勇、王为明:《办理挪用公款案应注意的问题》,载《<刑事司法指南>分类集成(2000-2010)(贪污贿赂罪·渎职侵权罪)》,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55页。

[7]陈兴良、张军、胡云腾主编:《人民法院刑事指导案例裁判要旨通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0页。

[8]沈志先主编:《职务犯罪审判实务》,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页。

[9]最高人民法院主办:《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页。

[10]卢建平、叶希善、叶良芳编著:《挪用公款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11]刘树德:《刑事指导案例汇览(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全文·裁判要旨·学理展开)》,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628页。

[12][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13]黄祥青:《刑法适用要点解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97页。

[14]李振奇主编:《纪检监察案例实务》,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252页。

篇5:公款问题自查自纠报告

自查自纠报告

Xxx县XXX局 局长 XXX 县纪委廉政室:

根据县纪委、群组办《关于对公款消费问题专项整治的实施方案》(XX纪字【2014】10号)要求,现将自查自纠情况报告如下: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通过学习中办、国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条例》等一系列规定,充分认识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严肃性,思想认识有了提高。

二、认真查摆,找准问题。通过对照检查,我局不存在公款送礼、公款吃请、公款游玩、违规使用公务用车、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及开具假发票公款报销挥霍浪费问题。但是,受本单位职能的客观要求,以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需要,截止2014年4月,公务接待费XXX元,与上年同期比减少XXX元,公务用车费XXX元,与上年同期比增加XXX元,依然偏高;在财务管理中。存在个别票据不规范、手续不严密问题。

三、完善制度,狠抓落实。依据《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公务接待和公务用车管理,规范票据使用和手续办理,把制度落到实处。

篇6:公款问题自查自纠报告

根据《xxx关于开展公款旅游、公款打高尔夫、转嫁公务接待费用问题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中心针对本单位的公款旅游、公款打高尔夫、转嫁公务接待费用问题扎实开展自查自纠,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公款旅游、公款打高尔夫、转嫁公务接待费用是严重的违纪行为,与建设清正廉洁型政府背道而驰,严重违反八项规定,助长四风问题的滋生。为继续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每周部门内部会议我中心都会严明公款旅游、公款打高尔夫、转嫁公务接待费用等问题,严禁单位或个人以考察学习、交流等名义外出旅游、以公务为名义使用公款支付高尔夫费用或以举办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为名列支、转移、隐匿接待费开支等违纪行为,同时鼓励全体职工互相监督,勇于举报。

2、对2010年以来我中心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认真细致、全面彻底的自查,未发生单位或个人以考察学习、交流等名义外出旅游、以公务为名义使用公款支付高尔夫费用或以举办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为名列支、转移、隐匿接待费开支等违纪行为。

篇7:公款问题自查自纠报告

专项自查报告

根据**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转发自治区教育实践办《关于多占办公用房,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款私用和执法监管、窗口单位“三难”等问题开展专项检查的通知》(**发电[**]*号)文件要求,我局认真按照文件要求逐一进行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1、高度重视。为确保自查工作有效进行,取得实效,我局召开会议,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对专项自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专项治理的重要意义,使全局领导干部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2、全面自查。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专项自查实施方案,对办公用房使用,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款私用、“三难”等情况全面进行了统计,摸清实际底子,掌握真实情况,认真的落实了上级有关精神。

3、强化监督。并将自查自纠情况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自查自纠情况

经过全面自查,我局不存在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款私用和执法监管、窗口单位“三难”等问题,办公室使用符合上级有关标准要求不存在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的情况。

篇8:公款问题自查自纠报告

一、挪用公款罪相关立法存在的缺陷

(一) 个人和单位界定模糊

刑法中明确规定挪用公款收归个人所有的可以形成挪用公款罪, 而立法中明确规定挪用公款归个人或单位所有的都可以形成挪用公款罪。也就是说, 挪用公款的行为就是违法的。但是, 我国的法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抽象性, 二是模糊性, 三是滞后性。在应用法律认定挪用公款罪之前, 必须要对法律内容进行解释分析。

(二) 挪用公款罪未设置财产刑

挪用公款属于贪污性质的犯罪, 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 我国刑法只设置了三种挪用公款罪刑罚方式:一是拘役, 二是有期徒刑, 三是无期徒刑。通常情况下, 人们为了获取私利会挪用公款, 会挪用公款。因为现有的挪用公款罪中没有罚金的处罚方式, 很多人为了获取私利甘心铤而走险。

二、挪用公款罪司法认定中的疑难问题分析

(一) 挪用公款时间的认定

针对公款是否就是公有款项的问题, 不同的人对该问题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针对挪用公款的时限, 司法规定挪用公款超过90天未如数归还的, 就构成了挪用公款罪。但是, 事实上, 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 如果一概而论就失去了司法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如果行为人挪用公款的时间超过了90天, 但在90天以后如数归还了, 也可以视为轻微危害。如果行为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 无论挪用时间是否超过90天, 都应该以犯罪论处。

(二) 挪用公款数额的认定

除了要对挪用公款时间进行认定, 还要对挪用公款的数额进行认定。挪用公款数额的认定也是司法认定的难点和重点。在司法认定的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行为人挪用公款以后如数归还, 二是行为人挪用公款以后归还了一定数额, 三是行为人挪用公款以后未归还。针对这三种情况, 认定罪行就相对复杂, 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因此, 司法认定挪用公款罪时也应该视情况而定。对于多次挪用公款的行为人, 挪用的数额应该以最后未归还的数额为准, 挪用公款的时间则是以第一次挪用的时间为基准。对于挪用公款未超过90天归还的行为人, 挪用公款的数额可以不累计相加。行为人罪行的大小取决于行为人挪用公款的时间和数额。

(三) 挪用公款行为的认定

如今, 有一些企业为了寻求自身发展会向银行借贷, 但是因为条件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 这类企业会找私人借贷公司进行贷款。私人借贷公司的会计或在负责人为了获取更多的私利, 在未经股东批准的情况下挪用公司资金, 收取的利息可以归公司所有, 这种行为是否可以称为挪用公款, 是有两种说法的。要想认定这种行为是否属于挪用公款, 要看这种行为是否符合挪用公款的特征。目前, 很多公务人员利用职权挪用公款, 这种行为不仅触犯了国家法律, 也侵犯了公务人员的清廉。单位财务人员或在负责人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挪用公司资金, 属于谋利行为, 但是并未侵犯公款的使用权能, 可以不以挪用公款罪行处置。只是私自挪用公司资金的行为不仅会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 也会影响公司形象。由此可以看出, 凡是不侵犯公款权能, 不符合挪用公款条件的, 都可以不按照挪用公款的罪行处置。

三、结语

挪用公款是相对较新的罪名, 与传统罪名相比较, 挪用公款罪在认定上是比较复杂的。在司法认定中, 疑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挪用公款时间的认定, 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 如果一概而论就失去了司法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如果行为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 无论挪用时间是否超过90天, 都应该以犯罪论处。二是挪用公款数额的认定。司法认定挪用公款罪时也应该视情况而定。对于多次挪用公款的行为人, 挪用的数额应该以最后未归还的数额为准, 挪用公款的时间则是以第一次挪用的时间为基准。三是挪用公款行为的认定。凡是不侵犯公款权能, 不符合挪用公款条件的, 都可以不按照挪用公款的罪行处置。

参考文献

[1]田宏杰.挪用公款罪司法认定中的疑难问题研究[J].人民检察, 2012 (07) .

[2]高维.挪用公款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 2012.

篇9:公款问题自查自纠报告

关键词:挪用公款型职务犯罪;问题;措施

一、挪用公款型职务犯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1.挪用公款罪与一般挪用公款行为的界限

无论是挪用公款罪还是—般挪用公款的行为,都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款的占有、使用、收益权,但只有达到相当严重程度的挪用公款行为,才能按挪用公款罪处理;:二者危害程度的区分的标准为:第一,挪用公款的数额。对于不同类型的挪用公款罪,有关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构成犯罪的相应标准,即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型的挪用公款罪,以5000元至l万元为其构成犯罪的起点,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型挪用公款罪,以1万元至3万元为构成犯罪的起点;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挪用公款罪,也以1万元至3万元为其构成犯罪的起点数额;第二,挪用公款的用途和时间:挪用公款如果是用来进行非法活动,不仅没有挪用时间的限制,而且构成犯罪的起点数额较低;如果是用来进行营利活动,则没有挪用时间的限制,数额起点也较高;如果是用来作合法的生活消费和其他非经营性活动,数额较大,则必须是挪用公款超过3个月末还的,才构成犯罪;第三,挪用公款是归个人使用还是归单位使用。挪用公款罪必须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或营利活动或者归个人使用;如果是挪用给私有公司、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使用,构成挪用公款罪时则必须是为了私利以个人名义挪用公款后再挪用给其他单位使用的。

2.挪用公款罪与借贷行为的界限

挪用公款,是行为人为了一己私利,未经合法批准,擅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动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行为;借贷公款,则是公款所有者通过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订立借贷合同、自愿将公款予以出借的民事法律行为,两者从法律性质上较易区分。但就其行为表现而言,却存在着诸多相同之处,极易混淆。一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别:第一,挪用公款,是个人擅自决定将公款予以私用或以个人名义借给他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私利而动用公款,发现为较为纯种的个人行为;借贷行为,其具体实施者一般是单位的负责人或者其他主管财务工作的人员,他们对内有经营决策权及公共财产支配权,对代表单位进行民事资格,其行为表现为代表单位整体性。第二,“挪用”是由于谋取私利的目的,即通过取得公款的使用权,从中取得经济上的利益或者其他好处;“借贷”则住往是由于为单位谋取利益,如为单位进行创收、为职工谋取福利等。

3.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界限

二者在犯罪客体、主观故意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等方面具有相同之处,其主要区别是:第一,犯罪目的不同。挪用是以非法使用公款为目的,即一般为了获取某种收益或满足特定需要而暂时地占有公款,以备将来归还;贪污则是非法占有公款为目的,即为了将公款永久地归为已有而个有公款;第二,挪用公款罪侵犯的是公款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贪污罪侵犯的是公款的所有权。

4.挪用公款罪自挪用特定款物罪的界限

二者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第一,挪用的用途不同;挪用公款罪一般是挪用公款归本人或者其他个人使用,在本质上是“公款私用”;而挪用特定款物罪是将特定款物归单位的其他事项使用,在本质上没有专款专用,但仍具有“公款公用”的性质。第二,犯罪主体不同。两罪的主体虽然都是特殊主体,但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主体是管理、支配、经手特定款物的直接责任人员。第三,法定的构成犯罪的成立要件不同。挪用公款达到规定的数额标准即构成犯罪;而挪用特定款物罪还必须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造成家大损害的,才构成犯罪。

5.挪用公款罪与挪用资金罪的界限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第一,犯罪主体不同。尽管二者都是特殊主体,但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而挪用资金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如果是受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在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挪用本单位资金的,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第二,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不同。挪用公款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又侵犯了公款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其侵犯的犯罪对象是公款;挪用资金罪侵犯的仅限于本单位资金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其侵犯的对象为非国有单位的资金。

二、防治措施

1.加强内部行政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1)强化分级管理,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各级国家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内部及相互之间的权力要进行合理分工,以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于个别部门,甚至个别人手里,为了防止权力滥用,必须对权力进行适当的划分,以利于相互制约管理。要做到权责分明,层层落实责任制,要建立过错责任追求制度,要严格办事程序,增强工作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

(2)要文菩各项规章制度,从管理上堵塞各种漏洞。各级干部要身体力行,根据本单位、本行业的特点、要求,制定各项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抓好制度的执行落实,强化内部检查,从管班上堵塞一切可能发生挪用公款犯罪的漏洞。

2.建立公务员的财产申报制度

财产申报制度,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任职期间财产公开化,便于接受公众监督,通过法律规定,国家公职人员在任职期间必须如实申报自己的财产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如发现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明显超过其合法收入而不能说明其财产来源的,将受到法律的及时追究。对主要领导人和要害部门工作人员要实行定期申报公布,就任和离任时都必须申报,如发现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必须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建立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其作用不仅表现在便于社会和公众的监督,而且对国家公职人员来说,既是一种有效的制约机制,又是一种自我保护,免受诬陷的法律保障,对我国加强民主政治和廉政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3.健全和完善举报制度

举报制度,是党和国家依靠人民群众揭露公职人员以权谋私,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形式,目前举报已成为人民检察院及其他机关发现案件线索的一个重要途径。许多职务犯罪的重要案件,都是通过群众举报后侦破的。公民举报作为国家机关的专门法律监督与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有机结合,这是一个很有成效的创举。

参考文献:

[1]李文龙.从一件挪用公款案看职务犯罪的危害及防范[J].湖北地矿,2003(04).

[2]陈国君.论职务犯罪的防范对策[J].世纪桥,2008年14期.

上一篇:铁甲钢拳观后感下一篇:柳堡镇科普工作12.5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