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堡镇科普工作12.5规划

2024-04-28

柳堡镇科普工作12.5规划(精选2篇)

篇1:柳堡镇科普工作12.5规划

柳堡镇科普工作“十二五”工作规划

(2011—2015)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教兴镇、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科学普及,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国科协《关于开展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镇(市、区)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坚持“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定位,紧紧围绕全镇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创建科普示范镇为抓手,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全镇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科技兴镇战略的实施,为构建和谐固镇做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

1、全镇人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增强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科学、健康、文明的人文基础。

2、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围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突出宣传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挥科学技术普及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使科普与终身教育的融合初见成效。

3、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十二五”期间,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乡镇科普活动站、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示范村和示范户等建设,科普活动不断创新,科普活动规模和层面不断扩大,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4、构筑社会化科普平台。坚持党政抓总、科协牵头、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努力使科普工作实现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和制度化。“十二五”期间,确保将我镇创建成为全国科普示范镇,积极探索发展巩固壮大农技协,利用各种形式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各类科普活动,使科普工作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5、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一系列工作。一是以提高农村群众科学素质为目标,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开展农村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市场信息和依靠科技致富、发展生产、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农村青少年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术、健康成长、科学生活的能力,提高农村公众反对愚昧迷信,革除陈规陋习,识别和抵御邪教的能力。二是以开展创建科普示范村、示范乡镇活动为抓手,夯实农村科普工作基础。争取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领导和支持,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示范活动创造更好的环境,取得更大成效,使农村科普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道路。三是以建设“一站一栏一员”为要求,全面提高农村科普服务能力。

二、工作重点

(一)创新农村科普工作机制,着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1、加强“站、栏、员”、科普网络和阵地建设。重点健设乡镇和村一级科普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学会、协会、研究会,尤其是进一步加强农技协建设和发展,不断壮大科普队伍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加大“一站一栏一员”尤其是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普服务体系。乡镇村两级科协办公室、图书室、档案室、科普学校、科普电化教育室、科普专栏、科普画廊等均要以科普示范镇的标准配齐。乡镇所在地可在街道设立科普画廊。

2、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农业、科技、科协等部门要发挥培训农民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协调联动,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科技入户要与“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阳光工程”等专项工作进行整合;在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的同时,重点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农村党员、干部、广大农民和在校青少年为对象的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每年完成实施各种实用技术培训不少于1000人次,达到每户都有明白人。可围绕当地产业布局或者镇经济开发区用工需求,帮助他们熟练掌握1-2项实用技术,缩短校门到社会的距离,增强科技致富的本领。在培训基础上,认真搞好农民技术员评定工作。在农村技术培训工作中,注意发挥镇直各涉农学会、协会、研究会和科协工作者以及科技人员的作用,使之成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骨干和积极组织者,成为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一支重要力量。要主动与省内外有关院校、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利用外部的实训资源联合办学,请求传授技术和解决重要技术难题,为我镇的经济发展服务。

3、组织好群众性的科普活动。要精心组织好每年的“全国科普活动日”、“科技活动周”、“三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开展好“科普一条街”、“科普赶集”和送科技下乡等科普活动,要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利用农村的有线广播、远程教育网络、有线电视、科普画廊和宣传栏等宣传工具,丰富活动内容,以群

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有针对性的结合形势和实际需要,广泛宣传新科技知识、自然基本常识、卫生保健、医药急救、防灾减灾、商品防假等生活常识,使公众提高对各种反科学、伪科学的鉴别能力,树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号召科技人员参与各种科普活动,大力开展科技人员学术交流、职工技能竞赛、妇女“双学双比”等创新实践活动,形成浓厚的全民创新创业氛围,使科普宣传惠及到所有农村群众。

(二)加强青少年的科普工作,着力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

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着眼,以各种形式向青少年传播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扩大他们的科学视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用科学家及英雄人物事迹和精神,激励他们勇于探索,奋发向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和新型劳动者。

要充分发挥中小学在青少年科普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把科普教育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协、教育局要大力推进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要注重加强中小学教师及科技辅导员的科普教育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辅导水平,为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活动提供保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和青少年发明创造等创新实践。每年举办1-2次在社会有影响力的青少年科普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争取每个中小学生都能经常参加1-2项课外科技活动。如科技夏令营、科技竞赛、科普讲座、科普报告、参观科普展览、观看科技影视录像、阅读科普书刊作品等,要加强青少年科技活动阵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全镇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每校都要配备科技辅导员,建立一支科普辅导员队伍,加强镇级科普辅导员协会建设,统筹指导全镇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不断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创新意识,树立自强不息、勇于前进的奋斗精神,树立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

(三)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和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要把对领导干部、公务员和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纳入干部管理、考核和任用范围,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公务员和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意识,增强领导干部、公务员和科技工作者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自觉性。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和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知识普及工作。把科学素质教育纳入干部培训规划,寻求多种培训载体,加大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中科学素质教育的比重,并有计划、有重点、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科普教育。定期组织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和科技工作者的科普报告、科普讲座等活动,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讲座或科普培训。

篇2:从战略性角度规划科普工作的发展

一、科普项目成效及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科普资助项目的带动, 促进了各省、市科普工作的开展。但在科普项目实施中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 科普资助缺乏战略规划, 科普项目绩效目标设定不合理、资源没有有效的分配, 科普资助缺乏侧重点

科普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质量, 说到底就是为公众服务。随着社会的知识化转型和发展, 科普的方式越来越向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向发展, 最为公众所接受的地方就是医院、社区、学校, 这才是最基层最具有普及性的场所, 也是最需要资金的地方。以东莞市为例:在2011-2013年度, 东莞市科普活动资助经费共计4135万元, 其中医院类、公司类、学校类、社区类、场馆类和协会类分别获得247.5万、564.7万、615万、76万、216万、2415.8万元的科普活动经费, 所占比例分别医院类占6%、公司类占14%、学校类占15%、社区类占2%、场馆类占5%、协会类占58%。公司类科普经费投入 - 产出比效果不明显, 企业主要是追逐利润的最大化, 这就造成企业“量肚做饭”, 资助多少经费, 做多少事情, 不补助就不做事的特性, 科普的普及性和可持续性必然受到影响;协会类虽然为科普工作做出了的贡献, 但也形成了以项目补经费, 为经费做项目的功利性行为;医院、学校、社区和场馆类申请科普活动经费共计占科普活动总经费的28%, 可是这些地方却是承担重大科普活动的地方, 也是最有益于开展科普活动的地方, 健康、教育、民生都是我们最值得关注的方面, 但是这四类科普活动投入的经费少, 会影响科普活动的可持续性, 也会影响市民科普素质的提高。

(二) 科普资助缺乏工作规划, 科普项目区域资助不均衡, 城镇区人均科普经费远远高于农村人均科普经费

中国各大省市一直以来城镇科普发展都不均衡, 主要由于城镇经济发达程度不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是由于城市建设的规划布局原因, 导致科普建设的步伐、规模不平衡, 城区的资源比较丰富, 财政支持较多, 科普工作成效较好。但是农村由于地处偏远、了解信息渠道单一等原因, 导致资助较少。

(三) 科普工作不及时, 效率偏低, 形式主义严重

各省、市财政每年在专项资金中, 安排科普项目资助经费, 专项用于鼓励和扶持省、市科普工作的开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没有建立““高效”的机制, 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科普工作从下发通知到活动的开展、资金的发放, 周期过长, 时间出现严重的滞后性, 使得科普项目申报、验收等流程存在形式主义, 很多科普项目流于表面, 不能焕发出科普蓬勃的生命力。也为科普绩效评价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为能更好的使用科普资助 (奖励) 经费, 努力提升科普项目的管理质量和水平, 确保科普事业稳步进行。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要充分重视科普工作的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工作战略

其本质上是一个组织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长远谋划和系统思考, 它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它是组织协调内外部资源、进行优势集成、应对环境挑战、实现总体长远目标的纲领。

要在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布局, 加强科普区域资源之间的协作和共享。把科普事业当作一个整体来系统考虑, 要注意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因地制宜地考虑资源配置。

(二) 科普项目规划应该有所侧重, 积极培育科普品牌项目, 将品牌项目列为科普常规项目

选择经过实践, 社会效益好、影响大、覆盖面广的项目, 列为科普品牌重点项目, 例如青少年活动项目, 每年有专项经费的保证, 维持这些科普项目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 加大科普推广、宣传力度, 调动全社会参与科普活动积极性

科普事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巨大工程。对政府资助政策、科普活动的内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 仅仅通过下发文件到基层, 吸引几百人的参与, 是完全不够的。要扩大影响力、涉及面, 就必须借助新媒体的力量, 让科学知识通过各类途径扩散开去, 把科普宣传工作日常化。

(四) 引入专业指导与管理, 进行科普项目过程跟踪

科普项目内容多、涉及面广、分布地比较散, 我们不能只对效果进行验收, 还需要加大对科普项目过程的监督、管理。可成立科普项目管理和实施指导委员会, 或引入专业第三方管理。深入项目点检查指导项目落实情况, 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活动过程监督, 对资金、活动安排等方面加强沟通与交流, 并及时向市科协反馈项目的实施状况。

科普事业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有很强的意义, 希望未来的时间里, 科普工作可以更好的发展, 提高全面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慧君, 郑念.区域科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14.02.

[2]李朝晖, 任福君.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科普研究, 2011.04.

[3]向欣.信阳市社区科普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J].河南科技, 2014.02.

上一篇:公款问题自查自纠报告下一篇:管护方案参照格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