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讯员如何写好新闻稿件

2024-05-09

浅谈通讯员如何写好新闻稿件(共8篇)

篇1:浅谈通讯员如何写好新闻稿件

浅谈通讯员如何写好新闻稿件

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课题。其实,写好新闻的要素很多,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现结合自己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近二十年的实践,谈一谈通讯员怎样把新闻写好、怎样写出好新闻,是以共勉。

1.选一个新颖的角度

角度,就是文章的立意。同样一个会议、同样一桩事件,不同的通讯员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关键看你如何选取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

2007年11月23日,我参加了局安质部在武汉公司胶济客专项目部召开的全局“质量安全现场会”。根据安排,参会人员上午到正在施工的两座大桥现场和桥面系步行板制作现场参观,下午回到项目部开会,时间非常紧张。当天上午九点钟之前,泉城济南浓雾紧锁,5米开外看不见人影,汽车几乎是在途中滑行。为了安排我采访,武汉公司项目部一路上给我换了三辆汽车,我抓紧时间分别采访了指挥长、项目经理和项目总工,对整个工地建设的大致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每到一个作业点,我就仔细观察现场,采访相关人员。后来又从材料中了解到项目部抓安全、保质量的经验做法,于是从项目部如何抓好安全质量这条主线入手,写出了《走马泉城看“胶济”—武汉公司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安全质量工作印象》的文章。这篇两千多字的通讯,《中国经济导报》(发表在其中一个版面的头条位置)、《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华建筑报》、中国工程建设网等多家媒体都采用了,还被《中原建设》评为当的好新闻。

由一个会议引发的新闻之所以被多家媒体采用,并且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关键在于选取了一个新颖的报道角度。如果我按照惯常思维,只写会议本身,而不去发掘会议背后的新闻,那么,这次会议的新闻要想被众多媒体采用,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何况会议本身的新闻已经有人写了,我总不能空手而归吧?)。

因此说,要想找到一个新颖的报道角度,需要通讯员有敏锐的新闻观察力和丰富的知识积累。也只有平时多读一些好的新闻作品,拓宽自己的写作视野,并通过采访中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别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才能抓住“活鱼”。其实,“活鱼”就在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之中(突发性、冲击性大的事件除外),关键看你如何去发现、如何去采访、如何去思考、如何去选取一个与众不同的写作角度。2.做一个醒目的标题

一般来说,同样的新闻内容,能不能吸引读者,关键看标题是不是吸引人。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题好一半文”,这也是对一条好新闻的基本要求。怎么使标题有新意、有个性?我认为,不论是消息也好、通讯也好,都要尽量做到标出“事实”、标出“首例”、标出“卖点”、标出“悬 念”、标出“反差”、标出“动感”、标出“情感”。只有当读者从标题中看出你文章的与众不同时,他(她)才有兴趣读下去。以下是我曾经在媒体上刊发的部分文章的标题,如:标出“事实”的:“中铁七局集团百万重奖先进员工”;标出“首例”的:“河南省首座公铁两用黄河桥开工”;标出“卖点”的“凭真功夫闯入国际市场,到非洲一展雄风”;“标出“悬念”的:“中铁七局郑州公司给开发工作‘泼冷水’”;标出“反差”的:“从‘实在差劲儿’到‘一百个放心’”;标出“动感”的:“闯过去,前面是个天”;标出“情感”的:“拎着母鸡谢恩人”和“愧对妻子”等等。3.写一段精彩的开头

任何一篇文章的开头,都应该做到开启全篇就吸引住读者的眼球。相对于消息来说,开头就是导语部分。它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吸引读者往下读,最好是一气呵成、读完全文。先说导语。写消息导语时,在内容上要尽量考虑如何去接近读者,在写作手法上要不拘一格,力求生动活泼,在语言表达上要平实易懂,切忌空洞、充满概念和口号(建议通讯员多看一些专门介绍导语写作的新闻书籍,多研究导语的写作手法)。总之一句话,写导语要以新闻眼光观察事物,“无事不新”、“求新求异”、“标新立异”。特别是同类题材,在选取不同的切入点时,导语写作一定要“千变万化”。

再说通讯。我们单位涉及报道的通讯体裁无外乎工作通讯(综述之类)、事件通讯(包括特写、现场短新闻)和人物通讯(先进模范人物、与事件有关的新闻人物和精英人物、凡人奇事与奇事凡人)几种。不管是哪一种通讯的开头,总的来说应该是力求新颖别致、不拘一格,让读者一看到开头部分就产生一种要读下去的强烈欲望。请看下面几例:

(1)工作通讯:(《中原建设》2008年6月30日第一版“高举旗帜做表率 挺起脊梁担重任”)

急、难、险、重,党组织迎难而上;关键时刻,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今年以来,在四川,在山东,在深圳,在贵州,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角落,无论是突击生产、技术攻关,还是抗击洪涝、抗震救灾,全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挺起脊梁,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发展生产、壮大企业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担,以实际行动彰显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事件通讯:(《中原建设》2007年8月30日第一版“斩关夺隘 饮誉‘武康’—来自中铁七局武康铁路增建二线襄樊至胡家营段01标段的报道”)

1800年前,诸葛亮自襄樊出山三分天下;解放战争期间,著名的襄樊战役蜚声全国。作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1回故事发生在襄樊。而今,仍是这片古战场,中铁七局4000余名将士在沪汉蓉铁路通道中承东启西的重要组成部分—横贯襄樊的武康(武汉—安康)铁路增建二线襄樊至胡家营段01标段62.59公里的施工战线上,以舍我其谁的气势,斩关夺隘,演绎出了一曲现代版的英雄颂歌!

(3)人物通讯:(《中原建设》2007年9月30日第一版“武康二线工程魂记共产党员,局副总工程师、武康二线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董炬洪”)2006年11月28日,襄樊的空气里飘荡着初冬寒冷的味道。

站在新修的路基上,表情凝重的董炬洪心中盘算着如何在这63公里线路上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这一天,董炬洪离开他奋斗了20多年的武汉公司,临危受命来到七局襄樊武康二线指挥部担任常务副指挥长。他心里明白,这个角色对于一直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他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他只有一个信念:要重塑七局信誉、再展七局风采!

那么,通讯当如何起笔呢?以人物通讯为例,我们平常用得最多的开头有如下几种:

一、概述型,就是以概括的、直接陈述的方式写作。如原《中国铁路工程》2007年4月4日第三版《荣誉背后是责任》的开头: 从见习生到高级工程师,从项目部经理到局总经理助理,20年间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青海省高管局优秀工作者,辽宁省交通厅、郑州铁路局、武汉铁路局优秀项目经理,中国铁路工程集团劳动模范等荣誉,是对他事业上执著追求的最好奖赏。他,就是局总经理助理兼武汉天兴洲大桥北岸引桥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党工委书记毛锁明。

这类开头的优点是:事实、信息的传递较为简捷明了,因为是“直线交流”,所以易为读者理解人物的整个闪光点。

二、肖像型开头。如《中原建设》2006年9月27日(试刊号)第三版《献身测量终无悔—记中铁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劳模、郑州公司测量工金伟仪》的开头:

黝黑的脸庞,不高的身材,不善言辞,这就是郑州公司测量工金伟仪给人们的印象。从事测量工作22年来,他先后参与建设了各种结构或工艺的大、中、小桥数百座,其精确的测量定位为工程的圆满完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多座桥获得了各级奖励,其中安阳文峰路立交桥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郑州农业路立交桥获得河南省建筑行业最高奖“中州杯”奖。

作者运用描写手法为主人公作文字画像,恰似一幅肖像画,使之更具立体感,对金伟仪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第一印象。

三、讲故事型开头。运用讲故事的理念能有效地摆脱旧的宣传模式。如《中原建设》2007年7月30日第四版《有志不在年高记共产党员、四公司武康二线项目部总工唐志勇》的开头:

早就听说四公司副总经理兼武康二线项目经理徐家炎有个“得意门生”叫唐志勇,技术和人品俱佳,在武康二线项目部任项目总工。当笔者前去向徐家炎求证时,一向不爱夸赞他人、不苟言笑的徐家炎,脸上却露出满意的笑容,对“徒弟”毫不吝啬赞美之辞,令笔者对唐志勇不得不刮目相看。

还有亦描亦述、描述兼有的描述型开头(人物通讯的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生平型开头、散文型开头、引语型开头(由主人公的说话看出人来)等等。

............当然,要写好新闻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运用细节。不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细节描写得当,有助于增强报道的思想性、可信性、可读性。实践证明,对场面、新闻人物的描摹,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还原现场逼真感,提升新闻价值。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一句话,写新闻就是讲故事。要想让故事感动读者,首先得让故事感动自己。让故事精彩地“活”起来,作者必须“身”入到故事中,“心”入到故事中,去发掘、去聆听、去感悟、去雕饰。采访和写作是“技术”活儿,是“科学”,来不得走马观花,来不得丁点儿浮躁和虚假。写文章就像做人,只有精彩地做人,才能精彩地作文。

篇2:浅谈通讯员如何写好新闻稿件

“写通讯稿件难”是广大通讯员普遍反映的问题,起初我也不例外。后来,在《东方烟草报》多位编辑老师的热心指导下,经过自己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在撰写通讯类稿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体会之一:善于剪报,借鉴提高

实践证明,读报是提高个人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读报过程中,对于一些好的稿件我会分类剪贴,并把剪报的过程当成一个学习的过程。

剪报后,我充分利用这些活教材,一有时间就翻阅,认真学习,反复揣摩,并对好的标题、事例、句子,以及精彩的片段、开头、结尾等进行标注,有时还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写在一旁,以不断借鉴提高。从事宣传报道工作以来,我先后从《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东方烟草报》、《聊城日报》等报纸上剪贴了800余篇通讯类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我学习的好教材。

体会之二:善用“对比法”,在对比中“补短”

“对比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自己已被报刊采用的稿件和文章底稿进行对比,看看编辑给自己的文章修改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从而及时发现原稿的缺点,并鞭策自己日后加以改进。二是将自己未发表的稿件和报纸登载的同类题材的稿件进行对比,看看人家的稿件是怎样写的、他们的稿件好在哪里、自己的稿件差在哪里,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总结归纳。三是假设比较法。认真学习报刊上刊发的各种文章,假设自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如果自己写该怎样立意、布局、谋篇,从而找出差距,及时改进。

体会之三: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写作技巧

勤奋学习是掌握写作技巧的“金钥匙”。我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关门死学、闭门造车,而是形式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坚持每天看书读报半小时,着力提高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和写作水平。二是定期与老通讯员交流写作经验,取长补短。三是经常与版面编辑联系,在请编辑老师“挑刺”的同时,虚心请教写作技巧。比如2006年国庆节前夕,我把一篇题为《聊城临清:抓住卷烟销售主动权》的工作通讯投到《东方烟草报·山东视窗》后,心里有些忐忑不安。因为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工作通讯,心中没有底。为了解自己稿子的质量情况,我随后便打电话向报社的编辑老师请教。编辑老师接到我的电话后说,他们已经看过了我的这篇文章,觉得干巴巴地罗列一些工作措施显得文章有些生硬,希望我能补充一些生动的事例来衬托主题。随后,编辑老师又简明扼要地向我传授了一些写工作通讯的技巧。在编辑老师的热心指导下,我进一步深入采访,在原文中增加了一些典型事例和人物对话。就这样,经过反复修改后,我又把稿件投给编辑部,很快便见报了。

吃一堑,长一智。后来,我在写工作通讯时注重了以叙述事实为主,并精心挑选具体、典型、有说服力的事例。同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层层深入,把问题说透,这样便提高了稿件的见报率。

由此可见,主动向编辑老师请教问题不仅能使一些本来被“枪毙”的稿子“起死回生”,而且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体会之四:注意搜集素材,打牢宣传报道工作基础

搜集素材、积累资料是做好宣传报道工作的基础。起初,我对写通讯类稿件感到很头痛,经常发愁找不到好的写作素材。后来,通过学习,捕捉问题的能力提高以后,我逐渐改变了自己原先的看法。其实,有许多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等到报刊刊登了一些有关其他单位的工作通讯后,我们才发现:有些工作我们单位早就已经开展了,怎么当时自己就没捕捉到这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然后就为错失了报道时机而自责、惋惜。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天天留意,时时留心,许多新闻线索和素材就可以拿来写成通讯类稿件。

一天早上,我到卷烟配送中心送材料时,偶然发现送货员樊俊华在看笔记本上他自己绘的送货图。凭着职业敏感性,我立即上前向他问个究竟。原来,樊俊华负责的送货线路位于农村,道路大多是土路,坑坑洼洼的,很难走。尤其是遇到下雨天,送货车的车轮经常会陷进泥坑,给送货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为了顺利完成送货任务,樊俊华开始留意观察每条道路的情况和周围的地形并记录下来,然后根据平时积累的这些资料绘成送货图。这样一来,哪条路好走,哪条路容易陷车,一看送货图就会一目了然。听了樊俊华的介绍后,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新闻价值,便以此写了一篇题为《樊俊华的送货图》的稿子,并很快在报纸上刊登了。

人们常说,三分写,七分采。的确,有时采访比写作更重要。采访不仅需要主动、热心,还需要对被采访者进行提示、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今年2月下旬的一天,我碰到送货员王俊海后,问他最近工作中发生什么新鲜事没有。他说,还是老一套。听罢,我并没有放弃,而是引导他说:“平时为客户服务时,遇到客户送吃的、喝的东西怎么办?”“婉言谢绝。”面对我的提问,王俊海不假思索地说。“好好想一想,有没有破例的?”我继续追问道。“我想起来了,有这种事情。”他立即说。随后,他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和另一位送货员王亮利用送货间隙帮助残疾零售客户姜炳坤整理店面时,姜炳坤见他俩累得满头大汗,便从货架上拿起两瓶矿泉水,打开瓶盖后给他们递了过去。他俩见没法推辞了,只好接了过来,并坚持按标价付给姜炳坤4元钱,可姜炳坤说什么也不要。后来,他俩趁姜炳坤不注意把钱放在了柜台上,可立即就被姜炳坤发现了。于是,姜炳坤给妻子使了个眼色,他的妻子心领神会地把这4元钱悄悄放进王俊海放在柜台上的外衣口袋里。王俊海回到单位后发现口袋里多了4元钱,马上意识到是姜炳坤和他妻子趁自己不注意时放进去的。随后,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王亮。在下一次送货时,他们坚持把钱退给了姜炳坤。4元钱虽然不多,却演绎了一段客我之间的真情,是一个难得的新闻线索,于是我连夜

赶写了一篇题为《四元钱》的新闻故事,并发到《东方烟草报》编辑部。由于选材好、新闻点抓得准,稿子很快就见报了。

通过采访,我深刻体会到,其实平淡的工作中并不缺乏新闻题材,缺的是千方百计挖掘线索的精神,只要肯动脑筋、肯下功夫,就会挖掘出更多、更有新闻价值的线索。

篇3:浅谈如何写好人物通讯

一、注意发现先进人物

在茫茫人海中, 要发现我们想写的先进人物, 很多时候并不那么容易。这就需要我们像采矿那样到生活深处去“挖掘”, 像淘金那样到人群中去“筛选”。

在2012年清明节的一次采访中笔者就发现了一个“先进人物”。那次采访笔者是跟随领导采访清明期间的森林防火检查。在吊水壶国家森林公园检查时, 笔者发现了这个“先进人物”, 他就是森林防火瞭望员张春玉。张春玉驻守的瞭望塔位于烧锅林场辖区内海拔711多米的长春第一峰上, 塔高21米, 他所负责瞭望的林地有3000多公倾。每天, 张春玉都要无数次地登上防火塔瞭望, 做好瞭望记录, 并把所观察到的情况及时报告给场里, 同时也要和负责在山里巡视的护林员交流信息。瞭望员日复一日所面对的单调、乏味、孤独、寂寞却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就是这样单调、乏味的工作, 张春玉一干就是六年多。笔者一听到他的事迹, 心里顿时亮堂了, 这就是我千方百计要寻找的“他”。第二天, 笔者就写了一篇人物通讯, 题目是《大山守望者———张春玉》, 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新闻播出后, 双阳区的许多民营企业家都带着慰问品去看望张春玉, 对他多年来为双阳区森林防火工作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十多年来, 笔者就是这样留心生活中的人和事, 注意发现典型, 并满腔热情地讴歌他们。

二、要“爱”所写的先进人物

多年来, 笔者养成了一个习惯, 无论写谁都满腔热情地把感情投入进去,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缩短和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笔者认为这是写好人物通讯的一个关键环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想, 如果一个记者的感情和采访对象格格不入, 或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那么人家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心里话掏给你呢?一个记者如果没有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 又怎么能够把人物写活呢?

因此, 多年来, 笔者无论采写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 老人或孩子, 健康人或残疾人, 都先和他们打成一片, 与他们交朋友。事实上也确实有不少采访对象后来真的成为了朋友。

三、应突出先进人物的个性

在写人物时, 尤其是先进人物, 不能“千人一面”。因为人的感情世界是相当丰富的, 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在采访时, 要细细地观察, 要有意识地掌握一些细节。

有的记者写人物喜欢走“捷径”, 图省事。一写“感动”, 要么是“说不出话来”, 要么是“热泪盈眶”。一写先进人物, 一般少不了“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废寝忘食”这类成语。笔者认为这样描写人物是“败笔”。

试想焦裕禄的“任劳任怨”和王进喜的“任劳任怨”, 在表现形式上会一样吗?再说, “任劳任怨”这种抽象的鉴定式的语言, 能给听众或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吗?一个聪明的记者并不直接用这类成语, 而是用事实、用细节来体现它。如果你的通讯发表了, 听众听了或者读者看了以后, 确实感到你写的这个人物真是“任劳任怨”, 那么你的作品就成功了。反之, 人们没有感觉到, 或者“似曾相识”, 那么你的作品也就失败了。

四、标题要新

好的人物通讯标题不仅在于统领全文, 而且在于反映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刻画出不同人物的精神实质。那么, 什么样的标题才是好标题呢?人物通讯的标题制作有什么特点, 怎样制作?总的来说, 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人物通讯标题, 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 作为人物通讯的标题, 概括要准确, 文字要简约, 意思要传神;既要贴切, 又要有丰富的内涵, 还要有审美价值。人们每每谈起一些新闻人物, 总还记得那些引人人胜的新闻标题。这既是新闻人物的魅力, 也是这些人物通讯标题的魅力。有了一个标新立异的标题, 才能更好地打动读者的好奇心, 更加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作者所写的内容。《大山守望者———张春玉》这篇人物通讯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五、人物描写切忌刻意拔高

对所写的先进人物一味地去“歌颂”, 一味地去“突出”, 那么就会违背初衷适得其反。文章发表了, 结果先进人物反而受苦了。领导会误认为“这个人目无领导、太骄傲”, 群众也会误解:“什么都是他干的, 那么让他一个人去干好了”。在这方面笔者曾有过教训。几年以前, 笔者曾写过一位学校的教师, 刚大学毕业的他一参加工作就搞了几项教学改革, 事例很典型。因为受篇幅限制, 就省略了学校的支持, 教学小组其他教师的合作。谁知这篇通讯播出以后, 领导对他不满意, 同事对他也另眼相看, 这是笔者当初没有想到的, 可谓是好心帮了倒忙。

从那以后, 笔者在通讯写作中总是告诫自己, 实事求是, 千万别人为地拔高, 绝不能虚构, 不能想当然;不要为了突出“先进人物”有意无意地贬低了他人。

摘要:人物通讯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常见的基本形式。那么什么是人物通讯呢?所谓人物通讯, 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 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 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 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篇4:浅谈如何写好新闻评论

关键词:新闻评论 新闻事实 评论选题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253-01

新闻评论是指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虽然同属新闻体裁,但新闻评论与消息、通讯等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却有着较大差异,也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表达规律。新闻评论是以表达作者主观情感、态度、观点为诉求的,不仅要以新闻事实作为基础,还要体现真实、准确等重要新闻特征,所以人们常把评论比作报纸的“旗帜”或“灵魂”。

1 观点明确,吸引读者

首先,观点明确是新闻评论的首要特点,也是写好新闻评论的重要要求。对一篇新闻进行评论时,必须得有观点。而这个观点必须以尊重新闻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主观臆造,而且必须要旗帜鲜明,不能模糊不清、模棱两可。一些评论文章的观点不明确,往往是因为表达不集中,多数是不集中而形成的注意力干扰和结构的混乱而显得观点不明确。如果各种材料向着观点集中,各种观点向着中心的观点即所谓的论点集中,那么结构自然是清晰的,观点也是明确的。此外,还要注意语言层面的明确性,我们平时的语言,有直接表达观点的,还有间接表达观点的;有具体的语汇,也有抽象的语汇。所以说,明确的观点,总是体现对事物的具体判断。但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评论整篇都在谈论着某件事情或是某个事物,却始终没有对这件事情或这个事物做出具体的判断,正式因为没有这些具体的判断,才没有明确的观点。其次,新闻评论的写作,在选题上也应该与新闻报道的节奏和社会公众关注的节奏相应和,在结构上应该适应大众传播的节奏和资源限度,此外还要从新闻传播环境的角度,掌握表达观点的一些规律,从而吸引读者阅读的热情。

如:《林海日报》刊登《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看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棚户区职工群众》一文,并配发了题为《振奋精神 不辱使命》《党和人民不会忘记林业工人》《林业的政策会越来越好》《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林区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等系列评论员文章。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60余年来,林业工人“先生产、后生活”,为林业发展奉献了青春,做出了贡献。在这样的一大背景之下,习总书记春节前夕亲临林区视察、看望林业工人,并指出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大家,林业政策会越来越好,林区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大家欢欣鼓舞,热议林区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一系列评论员文章的配发,起到了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的作用,做到了吃透精神、上下结合。同时,评论中观点明确,抓住了包括民生、生态、政策等在内的问题实质,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这就体现了作者保持了高度的新闻敏锐性,善于观察、分析和判断,正是好的新闻评论所应具备的条件。

2 论据充分,易于接受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新闻评论的基础,也是写好新闻评论的必要条件。新闻评论的论点再独到深刻,如果没有论据支撑,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无法打动人、说服人。一般来说,论据的材料是事实性内容,比如新闻报道、法律文件和统计数据。但有一些论据作用的材料,也可能是观点性内容,比如权威、专家的观点,还有被读者普遍接受的观点。不管怎样,论据应是读者不会怀疑、直接可以按受的内容。对论据的要求,除了可信之外,还要与论题、论点相关,如果不相关,也不能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反而会起到干扰论点的作用。而真正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往往是发生在身边的、新鲜的、具有“眼见为实”特征的真实新闻事件。

如,《林海日报》副刊《生活周刊》刊登了一篇《七天七夜救助严重烧伤的牛长友一家三口》的新闻,并配发了《真爱无言,大爱无疆》的新闻评论。额尔古纳市三河乡牛长友一家三口被大火烧伤,均是深二度烧伤,牛长友烧伤面积达90%、妻子烧伤面积60%、5岁的女儿小佳慧面部伤势达三级,双手将成残疾。7天的时间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达59万。此篇评论对社会各界的做法表示支持与赞赏,文章认为这样做真正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大家同心同德帮助牛长友一家共渡难关,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3 论证有力,以理服人

论证是证明论点的议论过程,也是写好新闻评论最见真功和水平的地方。论证的方法,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要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此外还有比喻等修辞手段,也有论证的效果。如果我们以一个读者普遍认可的观点作为论证的前提,用来判具体新闻事件是善还是恶,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就是演绎推理的过程;如果我们对系列同类的新闻事件总结分析,得出一个普遍的判断,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就是归纳推理的过程;如果我们对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的判断,需要借助另一个与它有着共同点的事实进行对比,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就是类比推理过程。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评论者都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是要将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论点和论据相统一;二是在论证中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三是论述的过程中要遵循人们的思维特点,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既要做全面的辩证的分析,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又要能显示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过程;四是评论者要有感情投入,从而在更深的程度上说服别人。论证是新闻评论中最有难度和需要集中精力写作的部分,也是需要消耗读者较大精力的部分。所以,在写作中,评论者既要注意自身推理无误,还要尽量减轻读者理解的负担。

新闻评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于新闻报道。它之所以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因为人们不仅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本身,也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和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方向。要想写好新闻评论只掌握一些技巧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只有博览群书,涉猎百科,才能让读者感受到评论者充满思辨的逻辑力量,才能真正为读者提供认识问题的新方法,从而以理服人,形成更大共识。

参考文献

[1]赵振宇.面向新世纪的新闻评论——谈我的新著《现代新闻评论》[J].新闻与写作,2005(11):26.

[2]骆嘉.《现代新闻评论》出版[J].新闻记者,2005(6):60.

篇5:如何写好新闻稿件(本站推荐)

(典型发言不敢当,作为后勤队伍中的一名普通员工,我也是一边学习一边成长,在思想认识和笔力方面还有许多不成熟和不足的地方。大家推荐我发言,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的鼓励,也十分高兴能借这次机会与各位老师交流心得体会。下面我就如何写好新闻稿件谈谈自己粗浅的感受,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如何写好新闻稿件。俗话说:“依靠宣传部,提高知名度”。为什么呢?其中之一,就是做宣传工作的同志有联系新闻记者采写稿件或自己动手撰写新闻稿件的职能。稿件上网或见报了,影响也就自然扩大了。然而,写稿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呢?说起来,这个题目很大,它涉及到设立题目、选择体裁、写作方法和技巧、交待时间背景和思想认识深度等诸多方面。但是,如果大家掌握了新闻稿写作的特点和方法,经常实践,一定能写出令人喜闻乐见的新闻。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最多使用的还是消息这种文体,消息的特点是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比如我们所记录的会议、事件,不能有任何虚构和差误。

再有就是内容新鲜,有价值。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启迪和指导意义。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比如上周五餐饮服务中心提供的稿件“东校区伙委会召开座谈会”,就是暨东区食堂改造之后,3.15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前召开的一次及时有效的情况沟通活动,后勤处与东校区各学院师生面对面交流,现场解决问题,取得良好的效果。这篇稿件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能使他们了解工作的进展情况,增强责任感。对领导决策层来说,能够掌握工作动态,更好地处置问题。

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就会变成了“旧闻”。去年冬天下第一场雪,各部门都认真对待,迅速行动,到各自责任区扫雪铲冰,大家齐动手道路很快被打扫干净。之后,我写了一篇题为“我校积极完成扫雪铲冰工作”的稿件,在第一时间发到网上,是此类新闻最早上网的一 篇,也很快得到一些部门的反馈。

还有,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是简短。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读者可以用很短的时间把它读完,适应快节奏工作的需要。比如去年年初刊登于东方后勤报“我校后勤处成立”的消息,将重新调整后的后勤处的职能、科室建制、干部队伍情况用350字进行了表述。所以说,消息的语言必须简明精炼。

当然,每个写稿人都会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文体和形式。那么,如何能将稿件写得清楚明了、生动有趣又能充分体现后勤人勤劳朴实的工作风貌呢。我觉得还要在日常积累方面下功夫。要做到多看多听多想多写,这件事可不能偷懒,俗话说,勤能补拙,勤能育智,勤能攻玉。好文章、好材料,要随时积累、收集,写稿时可受到不少启发,能及时打开思路。在办公室工作,与上级领导、各中心科室、兄弟院校联系非常多,对增加信息量,开拓视野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要联系实际,触类旁通,用发展的眼光的看待问题。要多练笔,不怕写不好就怕不肯写。多写,总会有收获。不怕无能,就怕无恒,多学习常交流,我们手中的笔尖也会越磨越亮的。

在我看来,写好新闻稿件最重要得还是要擅于发现。在工作中,不可能总有

重大事件发生,如果眼睛盯在那些“重大”东西上,你就无从下笔,报道的路子就会很窄。这就要善于从平凡繁琐的工作中,寻找到那些个有意义的点点滴滴,发现“闪光点”。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在我们后勤战线上,闪光的事情俯仰皆是,比如去年11月份,教二楼东侧供暖干线下面跑水,地下的各种管线十分复杂,电缆、燃气、通讯、供暖管线等挤在一起,跑水位置又在暖气沟和水表井连接处,既要刨水井又要刨暖气沟,工程量大还要格外小心。从下午两点一直到晚上七点,他们一直在抢修。当时天气已经很寒冷了,在暮色中,我看到瓦工班的梁师傅吃力地拉起满满一车砖土埋着头向前走,很受感动。又比如今年开学后,我见到餐饮中心的何老师,得知她这个春节只休息了一天,而其它老师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留在学校的学子服务。还有今年冬天下雪天多,绿化保洁中心从上到下,冒着严寒清扫积雪,铲除坚冰,为我们的出行铺出一条条清洁安全的道路。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许多,后勤人这种不怕困难,敢于奉献的精神,时刻感染着我,让我不能不去写他们。与其说是我们宣传工作做得好,还不如说是后勤人是最可爱的人。我想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能发现美,歌颂美,否则就是身在宝山,也会与它失之交臂。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宣传工作得到了处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中心科室的热情相助,尤其是《东方后勤报》的宋红黎老师更是指导良多,经过她的审阅和推荐许多稿件都得以刊出,使我们这些写稿人深受鼓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断学习和锻炼,请各位老师和我一起遵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勤写多思,不辍笔耕,我们的宣传工作必定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

最后,我将发言总结如下: 乐于勤动笔,善于去发现,无私多报道,真情互贯穿。相思又相问,下笔如有神。

篇6:机关工作人员如何写好新闻稿件

机关工作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新闻线索多,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如何写好新闻稿件,我从以下四个方面 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个方面,机关人员要写好新闻稿件,必须对症下药,考虑细一些、深一些。一是领导交办的稿件。必须要正确把握领导工作理念和风格,符合领导的要求。写作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三个方向:是否坚持问题导向,是否写得有思想和是否写得实(落实、落小、落细)。二是要搞明白,在不同的媒体上刊发,要表达的工作意图是不一样的。例如: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发稿和在当地机关报发稿,谋篇的角度、宣传的方向就不能一样。前者主要是反映本单位纪检监察工作做得如何认真扎实,目的在于向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汇报,向全国各地纪委推介;后者主要是反映干什么、如何干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各级党组织重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跟上。三是反映重点工作的稿件。重点工作的选择要符合三个条件:领导关注的、在全国范围内是亮点的和符合上级最新精神的。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为领导不关注,即使是重点,也不 应是你宣传的重点;不是亮点工作,把握不了度,就等于夸大不实,容易引发批评、挑刺等后遗症;不符合上级 最新精神,说明你这里的工作没有跟上中央的部署。四是反映日常工作的稿件。要在“特、实、小、快、度”五个字上做文章,或抓特色,或抓实效,或以小见大,讲效率,讲有度有节。特,即是抓特色,就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实,即是抓实效,就是若感觉没特色,就写实实在在的措施,让编辑看到咱们的工作实实在在,让上级的政策落地生根,编辑也是愿意刊登的。小,即是以小见大,就是挖掘当地一个点上的工作,或讲一个小故事,或拍一张图片,或就某一件工作写一段感想,以小见大,向报纸栏目投稿。快,即是日常工作的宣传,在当地媒体宣传,大部分发稿比较容易,关键就在于及时快速,让领导看到你的工作有预见性、主动性、超前性。度,即是把握好字,就是要求稿件内容反映当地工作,应充分评判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位置,好与不好,好在什么地方。还要充分评判稿件内容 是不是符合上级最新精神,否则对于下级,易惹群众笑话;对于上级,易惹领导不满;对于本级,易惹领导尴尬。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夯实基础,成竹在胸,了解上级精神和本地工作。首先,要摸准吃透上级精神,就是要深入研究上级工作部署,超前谋划,增强新闻报道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其次,要全盘了解本地工作,在工作中有意识地掌握和积累 大量的素材和信息。上级来的,本级传的,下级报的,经自己下达的、向领导提供的、还有自己调查了解的,其中很多就是很好的新闻素材。第三,重新定位,体现“三转”要求。要具有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自豪感,具有记者意识。讲记者意识,在于强调观察工作角度;讲干部意识,在于确保稿件内容准确。两个方面是一体的,不能拉偏架。第四,要坚持直面问题,积极发声。以前宣传工作是围绕中心,在部署、推进、完成后才发声,仅仅定位于助推作用,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现在是宣传工作要融入中心工作,成为业务工作的一部分,边干边发声。要转变思路,用“三转”要求衡量报道内容。可能有些地方落实“三转”要求慢半拍,有的工作与以前基本一样,就转换宣传角度,用“三转”的精神来解读当前工作就行了。

第三个方面,如何将机关工作信息转化为新闻稿件。首先是会议信息转化为新闻稿件。主要有两类会议:部署工作的会议和总结工作的会议部署下一步工作的会议,主要做法是一事一报,一个角度一报,简洁明了,决不能多事一报。总结前期工作的会议,主 要是报道工作成效,关键是提炼出一个主题,同时把消息来源由会议改为委厅(局)机关,不要让人看出会议报道的痕迹。其次是文件报告转化为新闻稿件。最多的也是两类:出台制度文件和工作总结报告。对于制度性文件,关键在于直接点出文件本身要解决的问题、点明它对于当前形势的首创意义或点明制度 出台的背景是什么(例如是为落实上级最新指示精神出台的),以引起编辑重视。对于工作总结报告,要穿插故事,到人到事。一是要从静态描述转到动态体现、由文件语言转到 鲜活语言;二是要确定一个吸引眼球的题目,把编辑的眼球吸引住;三是要讲好故事,到人到事。把文章从机关常见的公文化、总结化、陈式化转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努力做到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生动活泼,这样的稿件是很受读者欢迎的。要变平铺直叙的静态语言为正在发生的动态描述。就是根据文件某一句关键词句,找鲜活例子。要用一种思想、一种激情、一种力量把工作串起来。主题集中、中心突出是文章最基本的要求,要集中到一个思想或一个问题上进行选材和写作。

篇7:怎样写好电视新闻稿件

一、基本名词

1、新闻主题

2、上下结合3、新闻选材

4、新闻结构

5、新闻语言

6、新闻文风

7、事件性新闻

8、非事件性新闻

9、动态消息

10、人物新闻

11、视觉新闻

12、目击新闻

13、经验性消息

14、综合消息

15、述评性消息

16、一事一报

17、电头

18、消息结构

19、倒金字塔结构

20、金字塔结构

21、散文式结构

22、新闻导语

23、复合导语

24、晒衣绳式导语

25、直接性导语

26、间接性导语

27、新闻主体

28、新闻背景

29、新闻结尾

通俗化——现代传播对标题的要求

社会发展到今天,新闻受众群的变化,是标题制作不断走向通俗的文化基础,通俗浅显成了报纸新闻的本质特征。过去,中国报纸的读者大多是知识分子,因而报纸语言相对显得儒雅,书面语用得较多。而在西方,报纸新闻的读者面一直较广,普通老百姓是报纸的主要读者和消费者,所以他们的新闻标题一直以简洁、通俗为主。如今,我们的报纸也已走向千家万户,成为大众共享的“文化快餐”。既反映国内外大事,又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新闻性和可读性并举,是报纸赢得读者的基本原则,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新闻标题,成了报纸的“眼睛”和“卖点”。好的标题,它可以一目了然的直观性,紧紧抓住读者。

以笔者的观察,《北京青年报》和《羊城晚报》这一南一北的两家报纸,堪称这方面的佼佼者。他们的标题,并不讲究刻意的对仗和工整,语言上也多使用没有精雕细刻的大白话,却让人一看到标题就感觉到特别亲切,特别贴近,好似跟你在拉家常。在组版上,再配以黑体大号字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力。比如《北京青年报》曾有一篇报道,说的是入冬以后北京煤炭市场的供求情况和煤炭质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样一篇内容很普通的报道,编辑做的标题是:《蜂窝煤有几个眼——来自煤炭市场的报道》,结果一下子就吊起了读者的胃口。实际上,一个好的标题,不但能给文章锦上添花,还能起到拾遗补缺修饰美化的作用,它能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的眼睛顺着标题去看正文。

报纸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生动性、可读性和贴近性,“俗”标题在接近读者、接近生活、创造生动活泼的语言上,无疑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和可喜的进步。用普通老百姓日常口语中最形象生动的语言来作标题,犹似老百姓自己的道白,一看标题就让人心中有了底;这类标题所统领的新闻也往往是百姓爱看的。

多元性——标题制作蕴含的业务能力

新闻标题的制作,要说难,并不难。只要在新闻岗位上干过几年的,都能做个八九不离十。但要说易,却也不易,因为要做出个让人眼睛一亮、回味无穷的标题来,实在不比写一篇好文章省力。所以,标题制作对新闻编辑的业务能力是要求颇高的。这里说的业务能力,通常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理解能力。编辑对所报道的内容要有一个完整准确的理解,这是制作标题的先决条件。而有时,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编辑并不能完全理解报道的内容,把握不住报道内容的要旨,这就容易导致题文不符情况的出现。这样做出来的标题,或以偏概全,或夸大其词,或产生歧义,只会误导读者,更谈不上高明了。要避免出现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多读几遍文章,只有把报道的意思彻底搞清楚了,做出来的标题才能最贴切地反映内容,做到既形象生动又鞭辟入里。

二是概括能力。恩格斯在谈到如何拟书名时曾说过:“我相信书名越简单、越不费解,便越好。”新闻标题的制作也是如此,简洁凝炼、不拖泥带水是一条重要标准。但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能够用最精练的文字将报道的内容主旨表达出来,这也是编辑的基本功之一。老报人曾提出过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叫作全面、比较、反复。全面,就是不要听信单方面的意见,要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对立面的意见,这样有助于提高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比较和反复,就是要多加分析和估量,拿准以后再考虑考虑,再看一下还有没有不周密的地方,然后再办。制作标题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在分析、比较、鉴别中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使得题合文意,准确鲜明。

三是表达能力。制作标题时,除了要准确简炼外,还应该力求形象生动,具备一定的文采,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而要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有的新闻标题在制作时,要求编辑掌握新闻事物外形诸因素,通过巧妙的组合,给读者以美感,如闻其声,如观其形,引起联想,借标题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有的新闻标题可以诗词入题,或古诗翻新,或反意用之,或借句发挥,使标题“意真,辞切,神远而含蕴不尽”;还有的标题制作,可像创作中国画那样,或写意,或泼墨,或工笔,“立象以尽意”、“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所以,编辑的文字功底如何,在标题中便可一目了然。要做一个好的编辑,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多想、多练、多推敲,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标题产生动人心魄的效果。

新、趣、活——不经意间泄春光

什么是好的标题,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有几条应该是公认的:准确、鲜

明、形象、生动。准确,就是题合文意,概括得当;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地体现在标题中;所谓形象,就是读之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犹如面对电影镜头;生动,就是使标题生机勃勃,动感强烈。

那么,怎样做一个好标题呢?

首先是刻意求新,不落窠臼。新闻要新,早已为人所共识,那么,作为新闻之“眼”的标题,必须以创新为使命。有时为了拟制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常常要写一二十个题目,以便从中挑选一个最有新意的,好标题就是在这样反复地分析、比较和鉴别中“跳”出来的。笔者曾经编过这样一则稿子,写的是宁波举行国际玩具展览会,文章内容不错,但原稿作者所做的标题却很平。如何跳出一般会议报道,做一个吸引人的标题,确实费了我不少心思。最后,我突然想到有一本非常轰动的动画片叫《玩具总动员》,于是灵机一动,顺手拈来,做了个标题:“宁波昨日„玩具总动员‟”(主),“国际玩具展览会开幕盛况空前”(副)。另外,在新闻实践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时看似文章的主题在“此”,但实际上作者的笔触却有意无意间在“彼”处泄露春光。如南方某报刊登过一篇题为《这一“环”怎么如此难受》的文章,从标题上看写的是一位因医院上错节育环而带来无穷痛苦的妇女,实际上锋芒直指那些出了事故后再三推诿不负责任的医院。此标题一语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其次是生动形象,以“趣”引人。要使新闻报道博得读者的兴趣,就必须在“趣”字上下功夫。笔者在《羊城晚报》上曾看到过一则报道,标题是:《老板变卦,空姐变脸》(主),“国泰空中服务员停止笑容抗议减薪”(副)。这则标题好就好在语言谐趣,生动贴切,而主标题又恰到好处地套用了一部风靡一时的大片的名称,让读者读之不禁会心一笑,对稿子立时便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不过,我们提倡趣味性,并不是为趣味而趣味,那种以离奇、庸俗、低级趣味去迎合部分读者口味的做法,是应该反对的。

此外,语言秀丽的标题,也容易打动人心。语言美妙、句子传神的标题,会让人产生乐意一看的情感。因此,编者在拟制新闻标题时,应讲究点文采,尽量把标题做得妙趣横生、情景交融、兴味盎然。上海文汇报曾做过一只标题深受行家赞赏。标题是:《唐韵一曲惊四座,梅师知音识良才》。这只标题写的是世界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在上海访问时,对上海姑娘唐韵的演奏给予了高度评价。《文汇报》做的这只消息标题,琅琅上口,耐人寻味,被行家称为“乐曲动人、演奏惊人、佳句喜人、标题引人。”

一、力求口语化,避免书面化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报纸新闻稿不同;而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口播新闻内容。正因如此,人们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窗口”和“讲坛”,站在这一“窗口”或叫“讲坛”“讲学”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所以,我们的电视新闻稿犹如一篇篇“教案”。这些文字稿(教案)要让播音员(教师)传授给观众(学生),不浅显明了、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这说明写稿应看对象,要根据受众谋篇布局。如对同一内容的报道,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报纸体:“我们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虽然谈成不多,但是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洽谈会负责人7月10日对我们说。

电视体:7月10号,洽谈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预料,虽然谈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兴。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电视新闻稿毕竟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要让播音员去说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是让人听的,那么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要求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其次是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的听觉习惯。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二、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钱。如何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当我们举起摄像机时,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人们通常称“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而报纸、广播的新闻不存在这一不足。原因十分简单,文字可以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动态,而图像无法再现已过或未到的动态。所以,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政府部门的公告、科学技术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例如《我县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务》:

我县各地抓紧备耕,立秋前后大部分秧苗已插完,并迅速转入田管阶段。据悉,Ⅱ优3550、协优3550、华优86等优质高产常规良种占了晚造总面积的4成多,抛秧面积近6 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亩。

——2000年8 月11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三、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因而,有些记者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几方面撰稿,活动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单位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主题活动、结果如何几个要点组稿。

然而,我们应当知道,新闻传媒的作用不只是传声筒或放录机这么简单,它的权威性在于,它所体现的意识永远高于社会大众平均意识,经它传播的事实和观点,往往带有强烈的引导和教化作用,这也正是新闻传媒的立足点和生命力之所在。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之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占路为市 交通混乱——县城市容和环境综合治理见闻》:

据了解,每晚11点半左右,长廊两岸还成了摊点大摆酒席的“好地方”。粗略统计,两岸长廊景点周围布满大大小小摊点有89处,其中小炒、夜宵的摊档就有35处之多。有人说,在长廊景点饮酒赏月,乐在其中。然而,一夜过后,留给人们的是一串串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有的人为了赚钱而不顾公共环境和交通秩序;又有的人口口声声埋怨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但自己又在不断地糟蹋公共环境和破坏交通秩序,制造脏乱差现象?——2000年7月3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文稿在综合有关材料之后,提出了一连串的让人深思的话题,旨在唤起人们重视周围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井然的交通秩序。这样的议论,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电视新闻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除了提高摄像技巧之外,还应在文字方面下点功夫,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

实务操作应用

1、简要分析下列消息中的新闻要素。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中国外经贸部部长方广生和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

2、简要评析消息经典《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写作特色。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口已有大约

3、简要分析新闻《北大女生拒绝选美》是如何注重“用事实说话”、运用客观手法的?

北大女生拒绝选美

4、下述新闻导语属于直接性导语中哪一种表述方式?简述该表述方式导语的基本特征及其写作要领。

新华社三峡工地11月8日电 今天,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

5、下述新闻导语属于直接性导语中哪一种表述方式?简述该表述方式导语的基本特征及其写作要领。

新华社小浪底工地10月28日电 中华民族治黄史上带有里程碑意义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广今天10时28分实现截流。

6、下述新闻导语属于直接性导语中哪一种表述方式?简述该表述方式导语的基本特征及其写作要领。

新华社西安9月28口电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个

7、下述新闻导语属于间接性导语中哪一种表述方式?简述该表述方式导语的基本特征及其写作要领。

新华社壶口6月1日电 随着黄

8、下述新闻导语属于间接性导语中哪一种表述方式?简述该表述方式导语的基本特征及其写作要领。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 “走进哪一户农民家,存粮都能管一年。粮管

9、下述新闻导语属于间接性导语中哪一种表述方式?简述该表述方式导语的基本特征及其写作要领。

美联社华盛顿1982年10月14日电 就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

10、依据导语写作的“双重任务〃分析,你认为下述导语写得如何,为什么?

新华社伦敦12月4日电 狗对骨头独有钟情,凭着灵敏的嗅觉会很容易地发现埋在地下的骨头,不过像英国一条名叫杰克的那样幸运的狗却很罕见,它最近从英国一处海滩上找到了一决恐龙骨化石。

杰克是在随它的主人约翰•温奇在英日南部怀

11、依据导语写作的“双重任务”分析,你认为下述导语写得如何,为什么?

新华社讯 江西省信丰县在沙连山林场发现一片古杉。经专家考证,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古杉群落。

这片古杉共有54株,系东晋时人工营

12、指出下述新闻中哪些内容属于背景材料(可以在有关内容下面划线标明),并简析其主要作用。

兰州出土写有文字的东汉纸

本报讯 蔡伦造纸也许尽人皆知,而蔡伦时代的纸是何模样却为今人罕见。最近在兰州出土的东汉纸,使人有幸一睹一千多年前纸的面目。

这是兰州市博物馆10月中旬在本市伏龙坪挖掘一座东汉古墓葬中发现的稀世宝物。共发现三块直径17厘米的圆形纸张,除一决破碎外,两块保存完整。

这三块纸原叠放在一面铜镜中

13、下述新闻采用的是哪一种结构,该结构方式的主要长处是什么?

科学家发现最古老人类祖先足迹

新华社华盛顿1997年8月15日电 美国和南非的两位科学家14日在此间宣布,他们发现了11.7万年前人类祖先的脚印化石,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类祖先

14、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采访获得下列新闻事实材料,请依据新闻写作规律,写作一篇消息,字数:700~800字。

居庸关位于京城西北约五公里处,自古就是北京西北重要屏障。居庸关城所在之山属太行山余脉,两侧高山耸立,中间一条纵深20公里的峡谷。这条峡谷被称为“关沟”,居庸关就在这关沟的中部。号称“控扼南北之古今臣防”的古代雄关。据长城专家考证,在居庸关修筑长城始自北魏,到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自幽州北的夏口(今南口)至恒州(今山西省大同),修建了4的多公里长城,后来又从这里东修至山海关。这时居庸关就成了万里长

15、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下列新闻事实材料是你采访获得的,请写出一篇700字左右的通讯。

□1999年7月12日傍晚,北京,天还在下着雨。

□在首都机场贵宾厅出口,不少球迷从6点钟就开始等候在这里。自动聚集的几百名球迷中,有30名球迷特意从湖北黄石坐火车来到北京。黄石球迷他们穿着印有“自豪,中国的木兰”字样的T恤。他们是特地来迎接中国女足胜利归来的。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副局长袁伟民和全国总工会、全围妇联、团中央的有关领导顾秀莲、巴音朝鲁、李奇生等到机场迎接中国女足代表团归来。

□前来迎接中国女足队伍的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称,中国女足这次获得的亚军等价于冠军。

□中国女足队员一下飞机,就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她们所到之处受到人们自发的欢呼和掌声。走到哪里,都会有人白动为她们热烈鼓掌。

怎样写新闻稿

注:本文非原创。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也叫新闻。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一、消息特点: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差误,不仅会减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还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内容新鲜,有价值。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那种一味追求猎奇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观点,是我们所不取的。

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炼。

二、消息的种类(一般把消息概括为四类):

1.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迅速而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的活动和各项建设中最新出现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上使用最多的一类。

重大新闻的简讯都属于动态消息。重大新闻,指事件重大,一意义深远,报道时在报纸上占显著位置的消息。如《我国多种应用卫星齐头发》(光明日报)1993年5月13日)。简讯内容第一,篇幅简短。如“国际要闻简报”、“学术动态”、“市场漫步”等。

2.典型消息

典型消息也叫经验消息,它是对一些具体部门、单位、行业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这种消息是在介绍经验、做法之后,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以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的目的。如《一切依靠群众自己的创造——首钢十年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人民日报》)1988年12月26日)。

3.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单位、各具特色、性质相同的事实综合在一起,并体现一个主题的报道。它的特点是在综合、概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见解,揭示规律。如《滥砍树木南亚三国水灾仍频,亡羊补牢印北方帮助员植树》(《光明日报》1993年7月25日)。

4.述评消息

又称“记者述评”、“新闻述评”。是一种兼有消息与评论作用的新闻。它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穿插评论或抒发感慨,从而分析说明所报道事实的本质和意义。它的特点是边叙边评,要求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事实进行评说,要观点正确,评论得当。如《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辽宁日报》 1979年5月)。

三、消息的写法:

1.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出现在报刊上有如下几种情况:

(1)多行标题。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如:

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眉题)

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

愿与台经贸主管部门接触协商解决双方贸易中问题幅题)

双行标题。其一,出现正题和眉题。如:

真正幸福要靠自己劳动去创造(眉题)

杜芸芸将十万元遗产献国家(正题)。

其二,出现正题和副题。如:

成都电讯局花钱“买”批评(正题)

在报上登“公告”欢迎群众对通讯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副题)

(2)单行标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如:

***接受《朝日新闻》社长采访

消息的标题,力求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采用哪种标题,要酌情而定。

2.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叙述式。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如:“全国第一家由个体户与港商合资经营的企业——大连光彩实业(合资)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4月13日正式开业。”这是《经济日报》1985年4月18日发的消息导语。

提问式。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做法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然后再用事实作答。如“亲爱的读者,你知道灯心绒可以做夏天穿的裙子吗?上海绒布厂新生产的许多灯芯绒中,就有这样新奇的品种”。(新华社1980年7月16日新闻稿)

描写式。对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一个侧面,用简练的笔墨进行形象描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一盆盆翠绿欲滴的麦冬、松柏、万年青和盛开的鲜花装点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全国妇联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联欢会。中外妇女1500多人欢聚一堂。相互握手问好,亲切交谈,共同庆祝„三八‟妇女劳动节”。(新华社北京1988年3月8日电)

评论式。是对所报道的事实先作出评论性结论,然后再用具体事实来阐明。如“今天,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专利法正式生效了。从此,脑力劳动成果被无偿占用的历史在我国宣告结束”。(新华社北京1985年4月1日电)

引用式。引用消息中人物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语言作为导语。如“女青年杜芸芸到上海司法机关,要求将继承的十余万元遗产捐献给国家,她说:„我还年轻,应该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我愿意将这笔钱来支援国家的四化建设‟”。(《文汇报》1981年9月29日)

3.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写主体要注意如下几点:

主干突出。消息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在主干上。要去头绪,减枝蔓,与主题无关的要舍弃,次要材料要简略。

内容充实。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必须具体、充实,这样才有说服力。导语提出什么问题,主体就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紧扣中心,突出重点。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恰当地划分段落,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二是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这样写严密而有条理,活泼而不紊乱。

4.背景

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出现,位置不固定。

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一是对比材料,即对事物进行前后、正反的比较对照,以突出事件的重要性;二是说明性材料,即介绍政治背景、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生产面貌、物质条件等;三是诠释性材料,即人物生平的说明,专业术语的介绍,历史典故的解释等,以帮助读者理解消息的内容。

5.结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消息的结尾方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有的消息,事实写完,文章就止住了,结尾就在事实之中。

怎样写新闻稿

注:本文非原创。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也叫新闻。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一、消息特点: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差误,不仅会减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还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内容新鲜,有价值。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那种一味追求猎奇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观点,是我们所不取的。

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炼。

二、消息的种类(一般把消息概括为四类):

1.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迅速而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的活动和各项建设中最新出现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上使用最多的一类。

重大新闻的简讯都属于动态消息。重大新闻,指事件重大,一意义深远,报道时在报纸上占显著位置的消息。如《我国多种应用卫星齐头发》(光明日报)1993年5月13日)。简讯内容第一,篇幅简短。如“国际要闻简报”、“学术动态”、“市场漫步”等。

2.典型消息

典型消息也叫经验消息,它是对一些具体部门、单位、行业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这种消息是在介绍经验、做法之后,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以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的目的。如《一切依靠群众自己的创造——首钢十年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人民日报》)1988年12月26日)。

3.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单位、各具特色、性质相同的事实综合在一起,并体现一个主题的报道。它的特点是在综合、概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见解,揭示规律。如《滥砍树木南亚三国水灾仍频,亡羊补牢印北方帮助员植树》(《光明日报》1993年7月25日)。

4.述评消息

又称“记者述评”、“新闻述评”。是一种兼有消息与评论作用的新闻。它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穿插评论或抒发感慨,从而分析说明所报道事实的本质和意义。它的特点是边叙边评,要求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事实进行评说,要观点正确,评论得当。如《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辽宁日报》 1979年5月)。

三、消息的写法:

1.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出现在报刊上有如下几种情况:

(1)多行标题。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如:

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眉题)

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

愿与台经贸主管部门接触协商解决双方贸易中问题幅题)

双行标题。其一,出现正题和眉题。如:

真正幸福要靠自己劳动去创造(眉题)

杜芸芸将十万元遗产献国家(正题)。

其二,出现正题和副题。如:

成都电讯局花钱“买”批评(正题)

在报上登“公告”欢迎群众对通讯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副题)

(2)单行标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如:

***接受《朝日新闻》社长采访

消息的标题,力求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采用哪种标题,要酌情而定。

2.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叙述式。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如:“全国第一家由个体户与港商合资经营的企业——大连光彩实业(合资)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4月13日正式开业。”这是《经济日报》1985年4月18日发的消息导语。

提问式。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做法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然后再用事实作答。如“亲爱的读者,你知道灯心绒可以做夏天穿的裙子吗?上海绒布厂新生产的许多灯芯绒中,就有这样新奇的品种”。(新华社1980年7月16日新闻稿)

描写式。对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一个侧面,用简练的笔墨进行形象描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一盆盆翠绿欲滴的麦冬、松柏、万年青和盛开的鲜花装点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全国妇联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联欢会。中外妇女1500多人欢聚一堂。相互握手问好,亲切交谈,共同庆祝„三八‟妇女劳动节”。(新华社北京1988年3月8日电)

评论式。是对所报道的事实先作出评论性结论,然后再用具体事实来阐明。如“今天,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专利法正式生效了。从此,脑力劳动成果被无偿占用的历史在我国宣告结束”。(新华社北京1985年4月1日电)

引用式。引用消息中人物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语言作为导语。如“女青年杜芸芸到上海司法机关,要求将继承的十余万元遗产捐献给国家,她说:„我还年轻,应该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我愿意将这笔钱来支援国家的四化建设‟”。(《文汇报》1981年9月29日)

3.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写主体要注意如下几点:

主干突出。消息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在主干上。要去头绪,减枝蔓,与主题无关的要舍弃,次要材料要简略。

内容充实。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必须具体、充实,这样才有说服力。导语提出什么问题,主体就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紧扣中心,突出重点。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恰当地划分段落,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二是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这样写严密而有条理,活泼而不紊乱。

4.背景

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出现,位置不固定。

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一是对比材料,即对事物进行前后、正反的比较对照,以突出事件的重要性;二是说明性材料,即介绍政治背景、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生产面貌、物质条件等;三是诠释性材料,即人物生平的说明,专业术语的介绍,历史典故的解释等,以帮助读者理解消息的内容。

5.结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消息的结尾方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有的消息,事实写完,文章就止住了,结尾就在事实之中。

新闻稿写作技巧

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发表在《人民日报》通讯《新风饭馆有新风》(2),就是记者吃饭时发现的新闻。写出这骗通讯的记者哪天外出采访,中午赶不回报社吃饭,于是顺便走进北京西单新风饭馆。饭馆里早已挤满了人。记者正站在饭桌边踌躇,一位热情的老服务员笑着招呼,并且很快帮助记者找了座位。对比另外的一些饭馆服务态度不好的情景,记者立即感到这里有新闻。经过一番采访,记者写出了这篇通讯,为饭馆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初学新闻报道的大学生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学校里,它以学为单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如每年上半年是毕业生就业的时期,每年秋季是学校招收新同学的时间,每年都有教师节,每年都有学生到工厂、学校、机关和农村实习等等。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篇8:浅谈通讯员如何写好新闻稿件

一是对工作重点、难点的知情。在对工作的重点、难点的准确掌握上, 基层干部所具有的优势是专业新闻报道员难以比拟的。大家可能都接待过记者, 或者看过记者采访, 许多时候, 如果没有精心准备, 记者很容易问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来。这叫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二是对拟采访对象的知情。不要说媒体的记者, 即使是宣传干部, 每次到一个地方采访都是匆匆忙忙的。一方面是自己的时间比较紧, 另一方面怕打搅被采访者。但是, 采访者大凡都有一个习惯, 那就是采访得越细, 问题问得越清楚越好。

二、基层干部撰写新闻稿件的困难与不足

基层干部在撰写新闻稿件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不足:一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功不够扎实, 主要原因是练得少。二是选择最佳报道切入点不够准确。三是投稿经验不足。报刊媒体栏目设置以及编辑的个人择稿偏好对用稿率有一定的影响。四是兴趣坚持不能持久。初学新闻写作的, 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 投稿刊用率都不可能太高, 这样对部分抱有较高期望值的人打击较重, 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

三、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的几种捷径

(一) 勤奋学习, 多动笔写作是写好新闻宣传报道稿件的基础

学习方式很简单, 一方面多读书看报, 加强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对资料的理解, 从中发现新闻点;另一方面经常走出去, 深入一线采访, 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 捕捉新闻线索。新闻写作除了要做到手勤 (勤写) 、腿勤 (勤深入基层) 、嘴勤 (勤问) 、脑勤 (勤思考) 的基本功外, 还要及时地把见报稿件和自己的底稿进行仔细研究对比, 从标题到内容, 看一看编辑做了哪些改动。通过学、写、改反复“修炼”, 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在写新闻通讯稿的同时, 还要经常看别人刊登在报刊发表的稿件, 从中学习汲取, 弥补自身不足, 再应用到工作中。

(二) 善于观察和总结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 身边不会经常发生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让我们去报道, 我们只能通过平时细心的观察和了解才能在平凡的小事中找到与众不同, 并且通过总结使它产生被报道的价值。另外要善于抓点。这里的“点”指的是新闻点。每篇新闻报道都应有它值得报道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就体现在这个点上。在写新闻稿时不但要真实描述新闻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还要不断地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和目的, 并且在稿件中要明确点出, 一针见血, 这样才能避免写出来的稿件流于形势, 缺少内涵。要善于充分利用新闻图片。因为新闻图片是会说话的报道, 一张交待清楚、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图片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 一张好的新闻图片再配几句简短的解说, 就是一篇很好的图片新闻, 而且图文并茂, 很容易得到编辑的青睐和读者的喜爱。

(三) 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新闻写作稿件质量的保证

每次下笔之前, 我们首先要判断所要写的对象到底是不是新闻, 有没有报道的价值, 如果不弄清楚这点, 就算你花费了大量心血和汗水, 效果不一定好, 稿件投出去估计石沉大海的几率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做工作生活中的有心人, 超前思维, 时时处处以“无事不新”的眼光, 留心观察、细心思考, 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提高稿件命中率。对于提高稿件质量问题, 一方面要在新闻稿件的标题上下工夫。鲁迅先生说过:记人, 最好记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最能反映人的风采和魅力。对于一篇新闻宣传稿件来说, 标题犹如“文眼”, 至关重要。因此, 看人先看眼, 看文先看题。文眼巧不巧, 亮不亮, 往往决定稿件的命中率, 因而要仔细推敲, 容不得半点马虎。当然, 标题怎样才算好, 每个人的标准并不完全一样, 但是有三点是最基本的:一是要贴切、醒目、生动。二是要短一些, 简洁一些。三是要有个性, 令人耳目一新, 切忌人云亦云。另一方面稿件内容要丰富。一是要找准重点, 突出一个“早”字, 二是要反映热点, 紧扣一个“活”字。三是要对准焦点, 力求一个“准”字。四是要抓住特点, 突出一个“新”字。总之, 只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勤奋学习, 多写作、多练习, 勇于奉献, 就能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 就能在新闻宣传战线上干出成绩。

(四) 激情出动力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班主任给学生评语下一篇:小河的自述400字小学四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