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枳沟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各项规章制度

2024-04-21

西枳沟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各项规章制度(精选5篇)

篇1:西枳沟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各项规章制度

西枳沟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各项制度

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

1、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城区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负责本单位的调解工作。

2、调解工作坚持:“防激化、创三无、争先进”为主要目标,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3、经常向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职工自觉学法、懂法、用法、不违法。

4、调查了解并及时掌握每个家庭及其它不安全因素,做到经常分析、研究、及时进行教育,及时化解,使一般纠纷不出单位,重大纠纷及时报告。

5、建立调解登记薄,做到调解有登记,件件有着落,使调解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6、调解委员会要经常组织调解人员进行学习有关党的方针、政策、熟悉调解工作。

7、调解人员要经常深入群众,工作要扎实,方法要灵活,头脑要清醒,政策要明确。人民解委员会主要职责

1、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不断加强民事调解组织建设网络化。

2、及时发现,依法调解,妥善处理和疏导矛盾纠纷,减少诉讼,防止矛盾激化,避免民转刑案件和非正常死亡的发生。

3、通过民间纠纷调解工作,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居民遵纪法,尊重社会公德,努力减少民间纠纷的发生。

4、搞好矛盾纠纷信息工作,及时将辖区内民间纠纷的发生、发展和调处情况及建议,向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矛盾纠纷排查制度

1、各矛盾纠纷调处机构要认真做好排查工作,及时排查处理各类不安定因素;

2、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实行定期排查与不定期排查相结合的方式,每月的8号、18号、28号对辖区矛盾纠纷进行集中排查,并作好登记上报工作;

3、各基层社区定期排查与不定期排查的结果,每月7号、17号、27号报城区办事处调处中心;

4、各排查单位将排查的不安定因素认真汇总,及时调处,按时上报,重大情况随时上报。

矛盾纠纷登记制度

1、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所在单位、家庭住址等。

2、发生纠纷的情况。包括发生纠纷的时间、地点、原因、后果以及双方当事人争执的焦点和要求等。

3、纠纷的调解过程。包括调解纠纷的时间、地点、方式、次数、主持调解人员和参加调解人员的姓名,调解人员在调解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收集了哪些证据,以及调解人早对纠纷的看法和处理意见等。

4、调解结果。调解结果包括调解成立和不成立两种情况。不论哪种情况,均应进行记载。调解成立的,主要记明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的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和调解人员签名或者盖章。调解不成立的,也应该记载不成立的主要原因。

5、对不属于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纠纷或调解不成功的纠纷应注明移交的有关部门和移交的承办人。

矛盾纠纷交办制度

1、县城区办事处调处中心对受理的各类矛盾纠纷进行认真梳理分类,分流交办;

2、对应分流交办的矛盾纠纷,由调处中心填写交办单,当事人持交办单到指定单位处理;

3、对于重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在分流交办的基础上做好协调协助,共同处理。督查、督办制度

1、调处中心对应归口办理的矛盾纠纷实行转办、交办制度,由对口单位负责办理;

2、调处中心对分流案件的调处情况随时进行督查督办;

3、通过督查督办,确保矛盾纠纷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得到依法、及时处理 共同调解制度

为使发生在我辖区及附近单位的民间纠纷得到及时、妥善正确的调处,结合单位实际,现制定本制度。

1、不论为主持调解还是协助调解,均应本着对当事人负责,对群众负责的精神,认真对待。

2、积极与有关各方保持联系,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纠纷的事实材料;主动采取措施,防止纠纷激化;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敦促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

矛盾纠纷调处回访制度

矛盾纠纷调处回访制度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了巩固调解成果,防止纠纷反复,而对纠纷调解已达成者所进行的检查访问制度。

1、人民调解委员会对于纠纷调解已达成者或未造成者一律要执行回访制度。特别是对重大疑难纠纷,调解员要定期进行回访。

2、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纠纷回访过程中,要注意发现、纠正调解工作中的错误,改进工作,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以巩固调解的成果。

3、回访的对象主要是当事人和知情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要注意收集群众的反映,以便全面了解情况。

4、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进行回访时,要了解当事人的思想动态,继续进行法制宣传与道德教育等思想工作,督促双方履行协议。

5、对未能达成调解协议并结束调解后,人民调解委员会应主动上门回访纠纷当事人,了解矛盾纠纷解决与否及发展动态,劝告当事人冷静、理智、正确对待,依法办事,不可感情用事,扩大纠纷事态,以防止纠纷扩大激化或转化。

6、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每次回访必须有详细的回访纪录并存档。

调解工作总结评比制度

1、人民调解工作实行一年两总结制度,半年初步总结,一年全面总结;

2、总结内容是:半年或一年来开展调解工作的基本情况与估介,调解、预防纠纷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工作中的教训、失误及其原因,以及今年工作的安排;

3、参加人员为办事处调解委员会及各基层调解委员会成员;

4、总结的目的是发扬成绩,找出差距,克服缺点,改进工 作。

篇2:西枳沟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各项规章制度

2010年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平安社区、文明社区和和谐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全年共调处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28起,其中,一般性矛盾纠纷27起,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100%,解决疑难复杂矛盾、制止群体性矛盾1起。现将人民调解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抓调解员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员基本素质和业务技能。调委会人员采用例会培训外,还进行县、镇集中培训,培训的方式有以会代训,以授课、例会、庭审观摩、典型案例分析,巡回审判、经验交流、台帐资料的评比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高人民调解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技能。今年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培训8次,确保了调解员的素质的提高。

二、抓规范化建设,提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形象和工作技能。

为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在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方面,做到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四规范”(组织、制度、业务、经费)和“六统一”(标牌、徽章、制度、文书、程序、统计)的目标要求。从而提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形象。继续推进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

化建设。今年在去年全面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规范化的格次。

四、围绕重点项目,确保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

紧紧围绕镇开展的“三项活动”,认真做好各调委会管辖区域内矛盾分析工作,有针对性对本区域调处工作进行布置,镇坚持每月一次例会交流,分析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制定化解预案,并结合工作实际,明确调处工作重点,积极化解群体性纠纷,积极化解群体性纠纷和疑难复杂矛盾1起,维护社会稳定。

五、完善运行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化解矛的合力。

篇3:完善商品房社区业主委员会制度

商品房社区业主委员会制度

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业主委员会制度建立较晚, 机制构建方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实践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具体包括:业主委员会无法代表业主参与诉讼活动;业主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职责不清;业主无法对业主委员会实施有效监督等。

1. 业主委员会缺乏独立的诉讼主体资格

业主委员会是业主的自治组织, 负有维护社区全体业主合法权益的责任。但是, 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却影响了业主委员会的诉讼主体资格, 限制了业主委员会的维权能力。目前, 只有物权法规定了业主委员会相对有限的民事诉讼能力:“业主委员会只有在业主的行为侵害社区正常生活秩序和公共利益, 并经业主委员会处理仍拒不改正其行为时, 才能以原告的身份提起诉讼”。除此之外, 业主委员会均不能以独立主体的身份参与民事诉讼活动。这就导致司法实践中, 对于业主委员会以原告身份起诉“物业公司侵害业主共有财产”之类的案件, 通常会被以“原告主体不适合”为由驳回起诉。结果这类案件就只能由业主以共同共有人的身份提起诉讼。然而, 根据社区管理经验, 由于我国商品房社区规模庞大, 业主人数众多, 让所有的业主都参加诉讼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选举诉讼代表人参加诉讼, 也需要通过业主大会的协商、选举和决定过程, 确定合适的代表人选, 再提出诉讼内容。其结果无疑会造成时间和人力的大量耗费, 影响对业主合法权益实施救济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实践中, 很多类似案件都因为确定诉讼代表人的程序过于复杂, 或者业主对于诉讼代表人选难以达成共识而放弃诉讼。

2. 业主无法对业主委员会实施有效监督

在社区物业管理方面, 业主委员会集决策和执行的职能于一身, 享有对社区物业管理的理论上的控制权。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 业主委员会享有代表业主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并签订物业服务合同的权利;享有监督物业服务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的权利;同时, 业主委员会还享有对公共维修基金的处置权。虽然筹集和使用公共维修基金由业主共同决定, 但是具体的执行权却掌握在业主委员会手中。选择哪家企业进行维修、维修基金的分配比率和维修项目的先后次序等事项的决定权都归属于业主委员会。因此, 某些物业服务企业出于获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就会为业主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寻租提供方便;业主委员会的某些成员也会因为手中的权利, 主动向物业服务企业索要好处。这些行为都是以让渡社区业主的合法权益为前提的, 势必影响社区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 与业主委员会的绝对控制权形成对比的, 是业主委员会不健全的监督机制。目前, 商品房社区中业主对业主委员会的监督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唯一经《物权法》确认的监督方式是业主委员会向业主大会报告工作, 而业主大会通常是很长一段时间才召开一次, 而且是不定期的, 因此这种监督机制并非常效机制, 而且多属于事后监督, 并不能起到事前监督的预警作用。

3.业主委员会与居委会职能重叠、职责不清

随着城市商品房社区的日臻成熟, 特别是业主委员会制度的确立, 居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之间出现了管理重叠、职责不清的问题。实践中, 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人民政府派出的自治机构, 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 它负有组织、管理社区居民的活动, 并把社区居民的意见、主张向相关基层人民政府传递的任务。另一方面, 它负有向居民传达国家意志、政府政策的任务。由此, 居民委员会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基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的特殊身份。这样的特殊身份, 给居民委员会加上了浓重的“行政色彩” (特别是某些实行“居委会编制”制度的地区) , 导致居委会过度依赖上级政府, 与本社区居民脱节, 将上级政府的指导当作命令来执行。特别是在处理与业主委员会的关系上, 往往以“上级领导”自居, 直接干涉业主委员会的决定。甚至经常发生居民委员会公开宣布业主委员会的决定无效的事件, 其结果不仅引发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在社区管理工作上的冲突, 而且会对和谐社区的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因此, 必须重新审视居民会和业主委员会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与分工, 建立和谐、互助的运作模式。

建立完善的业主委员会制度

作为新兴的社区自治组织, 业主委员会应当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结合社区管理实践, 完善业主委员会制度似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赋予业主委员会独立的民事诉讼主体资格

权益参与性是业主委员会的重要特征, 维护业主的共同利益, 是业主委员会的主要职能。而有效履行这项职能的前提, 必须赋予其独立的民事诉讼主体资格。业主委员会民事诉讼主体资格主要包括:业主委员会作为民事诉讼的原告、被告和诉讼第三人的资格。具体来说, 业主委员会作为民事诉讼的原告, 就是业主委员会针对物业服务企业或第三人侵害业主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而业主委员会作为被告参与诉讼的案件主要包括三种情况:第一, 当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做出的决定侵害业主合法权益时, 受侵害的业主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的案件。第二, 当业主委员会作为原告提起诉讼时, 若同一案件的被告提出反诉的案件。第三, 物业服务企业或第三人以业主共有财产或共同行为为标的, 提起诉讼的案件。另外, 在其他与业主公共利益相关的案件中, 业主委员会还可能作为诉讼第三人参与诉讼。例如, 租用社区公共房屋的企业与本小区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民事诉讼案件;社区地下车库的出租方与车位承租方之间的民事诉讼案件等。由于这些案件的审理结果会直接影响到社区业主的共同利益, 应当允许业主委员会以具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的身份参与诉讼, 使审理程序和审判结果更合理、更公平。这不仅是维护社区业主共同利益的有效措施, 也是完善基层民事审判制度, 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客观要求。

2. 建立重大事项的公示、听证制度

商品房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 社区业主委员会肩负着管理社区物业、保障业主共同利益的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说,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工作是市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基层行政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可以借鉴行政监督机制的某些做法, 来完善业主委员会的内部监督机制, 强化业主对业主委员会的监督。首先, 建立重大事项的公示制度。公示事项包括:对本社区物业服务企业的考评结果;出租、转租业主共有房屋等事项;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用途和分配比率。公示期不少于7天, 在公示期间, 任何业主均可对公示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其次, 建立重大事项的听证制度。一方面, 建立公示听证程序。对于公示程序中业主反映比较大、争议比较多的事件, 应当举行公开听证。另一方面, 建立预先听证程序。对于以下事项, 应当先举行公开听证, 再提交业主大会表决:制定和修改业主管理规约;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筹集和使用专项维修资金;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在以上听证事项中, 选聘物业服务企业是与社区业主利益联系最密切的事项, 因此其听证程序也应当更加严格。

听证程序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企业的资质、经营范围、从业年限、有无不良纪录、聘用费等必要公开事项;物业服务企业的所有人与业主委员会的成员间有无重大利害关系 (如亲友、债权人或债务人) ;拟聘用 (或拟解聘) 物业服务企业的理由与依据。事实上, 建立听证程序, 就是要充分发挥事前监督的作用, 使业主委员会有机会听取更广大范围内业主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其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并充分体现全体业主的共同意愿。

3. 建立业主委员会成员的回避制度

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共有财产的管理人, 只有业主委员会的委员公正、无私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才能更好地维护业主的共同利益。而建立委员的回避制度, 就是为业主委员公正、无私地履行其职责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委员的回避制度, 是指与表决事项存在利害关系的委员, 在其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 应当主动向业主委员会说明清楚, 并提出回避请求。

笔者认为, 存在以下情况时, 业主委员会的委员应当回避:拟聘用物业企业负责人的近亲属、债务人、债权人;本人或其近亲属拟租用业主共有房屋的;本人或其近亲属违反业主公约, 可能受到业主委员会处罚的;本人或其近亲属的私有住宅涉及共有维修资金使用的。在上述情况下, 如果有利害关系的委员没有主动申请回避, 业主委员会应当做出决议, 要求其回避。

4. 理顺业主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关系

居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是“治理”商品房社区的两方权利主体。他们之间是互助、协作的关系, 而非上下级的隶属关系。首先, 两者的自治基础不同。居委会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是我国基层民主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业主委员会是业主的自治组织, 其自治基础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是基于物权的私法意思自治。其次, 两者并非隶属关系。虽然《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业主委员会做出的决定, 应当告知相关的居委会, 并认真听取居委会的建议。但是, 居委会仅仅具有监督权和建议权, 业主委员会的决议无须经居委会审批, 居委会更无权宣告业主委员会的决议是否有效。再次, 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之间应当是协作、互助关系。根据《物业管理条例》规定, 在社区治安和物业管理方面, 业主委员会应当与居委会相互协作, 共同做好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社会治安等工作;在物业管理区域内, 业主委员会应当积极配合居委会依法履行自治管理职责, 支持居委会开展工作。

5. 建立双元权力主体的良性互动模式

正确处理业主委员会与居委会在商品房社区治理中的权力互动关系, 是完善商品房社区治理机制的根本途径。而双元权力主体的良性互动, 就是明析两者之间职责分工和角色定位。具体说, 就是将居民委员会设定为“承担一定行政管理职能的公共组织”, 而将业主委员会设定为社区物业的管理主体, 使双元权力主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 充分发挥组织功能, 更好地完成组织使命。

(1) 将居民委员会设定为“承担一定行政管理职能的公共组织”, 充分发挥其在社区治安、社区福利和社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一方面, 居民委员会的成员大多是专职人员, 他们每天工作在社区, 对社区的治安、人口组成和周边环境相当熟悉, 有利于配合公安机关维护本社区的治安工作。特别是社区中的“流动人口”, 由于他们不具有业主身份, 不可能由业主委员会进行组织和管理。因此, 这部分社区居民就应由居委会进行管理。另一方面, 居委会作为常设的基层群众组织, 在社区福利工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居委会的成员可以随时走访社区居民, 了解居民情况, 及时为有困难的居民提供帮助和申请社会救济。同时, 居委会担负着促进社区民主制度建设的职责。社区民主制度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居委会承担的一项重要行政管理职能。居委会负有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组织本社区居民学习、讨论相关政策法规的职责。特别是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期间, 居委会负有组织本社区居民参加选举、保证本社区居民合法行使选举权利的职责。为保证居委会合法、有效地履行以上社区管理职责, 我国法律应当明确赋予居委会“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公共组织的法律地位。

(2) 将业主委员会设定为社区业主共有财产的代管组织, 发挥其在社区物业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业主委员会对社区物业的管理权来源于所有权人的直接授权, 是私法自治的结果。目前, 随着我国社区物业管理专业化程度的提升, 业主委员会对社区物业的管理逐渐成为间接管理。具体包括:监督物业公司履行物业服务合同, 对物业公司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的行为提出告诉;听取业主对物业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并及时将意见反馈给物业服务企业, 帮助其完善社区物业管理;依据社区管理公约对违反公约的业主进行处罚;组织社区重要事项的听证、及时公示与业主共有财产有关的重要事项。

建设和谐社区就是要在社区管理中体现以社区居民为本的思想, 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和居民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区治理模式上, 应当尽快实现由政府主导型向建立政府支持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模式转变。在这种模式中, 政府组织更多担负起培养、扶植社区自治组织的责任。政府对社区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指导、监督和协调式的间接管理, 并逐渐将社区管理权让位给社区的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制度是商品房社区居民实现自治管理社区活动的重要机制, 因此, 只有建立完善的业主委员会运作模式, 协调好业主委员会、业主群体和居民委员会三者的关系。在明确社区管理各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基础上, 实现社区治理多元权力的良性互动, 才能达到建设和谐社区的目标。■

(本文为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天津市社区依法自治机制研究”〈200826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篇4:西枳沟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各项规章制度

一、加强领导

健全完善社区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是适应当前社区发展新形势,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一年多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村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提高民主管理水平。

(一)在社区班子换届过程中,通过宣传引导,计划为今后三年推进我社区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奠定基础。在选举中民政局与组织部始终民主管理贯穿于整个过程,推选了一些热心于社区事务发展、群众公认度高、善于发挥作用的优秀人员进入委员会;另一方面通过提倡和引导党员依法推选为居民代表,使居民代表充分体现了先进性和民主性。

(二)居民委员会意识到民主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任务,是事关本社区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持之以恒抓好落实。

(三)换届结束后按照要求,及时调整和充实了民主理财小组人员,并代表居民严格履行职责,依法开展工作,把知事权,议事权,监督权还给群众。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一)进一步完善了公开制度。

1、完善了公开的内容,除了财务、、党务等固定公开的内容外,根据我社区实际,及时调整公开的内容,如社区居民土地转让金,集体资产发包等情况,都纳入公开的内容 ;

2、规范了社区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在形式上除了在固定的公开栏上实行公开外,还根据本社区的实际,利用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设立临时开公栏。

(二)进一步规范了民主决策机制。换届后对上任的两委班子成员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

1、推进社区民主决策,实行重大事项一事一议民主决策,落实了重大事项向党委政府报告制度,便于党委、政府加强督促和指导;

2、落实了社区事务需经居民代表民主决策,由居民委员会召集。

(三)进一步完善了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民主管理制度,格化

通过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实现了权力下移,还权于民,由过去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变成了群众参与,集体决策,保证了村民的权利,调动了民主管理积极性,居民对村里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多功能活动室等文化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学习和娱乐空间。工,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力度,组建了社区治安联防队,有效地减少了偷、盗、抢现象,增加了群众的安全感,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

(三)加强督察、总结提高

推进公开和民主管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的一项长期任务,只有不断通过检查、督促、完善的方法,才能逐步规范民主法治村建设。同时要经常接受上级的检查、监督,督促两委班子提高对社区公开和民主管理认识,促进社区干部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转变以往的为难想法,深刻认识到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当前和今后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能否贯彻落实直接影响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改善和纠正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才能巩固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成果。同时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西枳沟社区还设立了专门的意见箱和举报电话,完善了监督举报的有效途径。西枳沟社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紧紧围绕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不断推进和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工作,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把社区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工作推向新的台阶。

篇5:人民调解委员会各项制度

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

1、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城区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负责本单位的调解工作。

2、调解工作坚持:“防激化、创三无、争先进”为主要目标,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3、经常向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职工自觉学法、懂法、用法、不违法。

4、调查了解并及时掌握每个家庭及其它不安全因素,做到经常分析、研究、及时进行教育,及时化解,使一般纠纷不出单位,重大纠纷及时报告。

5、建立调解登记薄,做到调解有登记,件件有着落,使调解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6、调解委员会要经常组织调解人员进行学习有关党的方针、政策、熟悉调解工作。

7、调解人员要经常深入群众,工作要扎实,方法要灵活,头脑要清醒,政策要明确。

人民解委员会主要职责

1、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不断加强民事调解组织建设网络化。

2、及时发现,依法调解,妥善处理和疏导矛盾纠纷,减少诉讼,防止矛盾激化,避免民转刑案件和非正常死亡的发生。

3、通过民间纠纷调解工作,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居民遵纪法,尊重社会公德,努力减少民间纠纷的发生。

4、搞好矛盾纠纷信息工作,及时将辖区内民间纠纷的发生、发展和调处情况及建议,向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矛盾纠纷排查制度

1、各矛盾纠纷调处机构要认真做好排查工作,及时排查处理各类不安定因素;

2、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实行定期排查与不定期排查相结合的方式,每月的8号、18号、28号对辖区矛盾纠纷进行集中排查,并作好登记上报工作;

3、各基层社区定期排查与不定期排查的结果,每月7号、17号、27号报城区办事处调处中心;

4、各排查单位将排查的不安定因素认真汇总,及时调处,按时上报,重大情况随时上报。

矛盾纠纷登记制度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所在单位、家庭住址等。

(二)、发生纠纷的情况。包括发生纠纷的时间、地点、原因、后果以及双方当事人争执的焦点和要求等。

(三)、纠纷的调解过程。包括调解纠纷的时间、地点、方式、次数、主持调解人员和参加调解人员的姓名,调解人员在调解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收集了哪些证据,以及调解人早对纠纷的看法和处理意见等。

(四)、调解结果。调解结果包括调解成立和不成立两种情况。不论哪种情况,均应进行记载。调解成立的,主要记明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的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和调解人员签名或者盖章。调解不成立的,也应该记载不成立的主要原因。

(五)、对不属于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纠纷或调解不成功的纠纷应注明移交的有关部门和移交的承办人。

矛盾纠纷交办制度

1、县城区办事处调处中心对受理的各类矛盾纠纷进行认真梳理分类,分流交办;

2、对应分流交办的矛盾纠纷,由调处中心填写交办单,当事人持交办单到指定单位处理;

3、对于重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在分流交办的基础上做好协调协助,共同处理。

督查、督办制度

1、调处中心对应归口办理的矛盾纠纷实行转办、交办制度,由对口单位负责办理;

2、调处中心对分流案件的调处情况随时进行督查督办;

3、通过督查督办,确保矛盾纠纷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得到依法、及时处理

共同调解制度

为使发生在我辖区及附近单位的民间纠纷得到及时、妥善正确的调处,结合单位实际,现制定本制度。

1、不论为主持调解还是协助调解,均应本着对当事人负责,对群众负责的精神,认真对待。

2、积极与有关各方保持联系,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纠纷的事实材料;主动采取措施,防止纠纷激化;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敦促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

矛盾纠纷调处回访制度

矛盾纠纷调处回访制度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了巩固调解成果,防止纠纷反复,而对纠纷调解已达成者所进行的检查访问制度。

1、人民调解委员会对于纠纷调解已达成者或未造成者一律要执行回访制度。特别是对重大疑难纠纷,调解员要定期进行回访。

2、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纠纷回访过程中,要注意发现、纠正调解工作中的错误,改进工作,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以巩固调解的成果。

3、回访的对象主要是当事人和知情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要注意收集群众的反映,以便全面了解情况。

4、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进行回访时,要了解当事人的思想动态,继续进行法制宣传与道德教育等思想工作,督促双方履行协议。

5、对未能达成调解协议并结束调解后,人民调解委员会应主动上门回访纠纷当事人,了解矛盾纠纷解决与否及发展动态,劝告当事人冷静、理智、正确对待,依法办事,不可感情用事,扩大纠纷事态,以防止纠纷扩大激化或转化。

6、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每次回访必须有详细的回访纪录并存档。

调解工作总结评比制度

1、人民调解工作实行一年两总结制度,半年初步总结,一年全面总结;

2、总结内容是:半年或一年来开展调解工作的基本情况与估介,调解、预防纠纷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工作中的教训、失

误及其原因,以及今年工作的安排;

3、参加人员为办事处调解委员会及各基层调解委员会成员;

4、总结的目的是发扬成绩,找出差距,克服缺点,改进工

上一篇:糊涂享有幸福的人生的美文下一篇:我的青春你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