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排水沟渠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2024-05-21

农业排水沟渠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共8篇)

篇1:农业排水沟渠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农业排水沟渠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加强农业排水沟渠管理在保护河流水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影响排水沟渠的`主要因素有氮、磷、碳、农药及沟渠淤积物等,沟渠中残留的农药、肥料及生长的植被会导致下游河流富营养化,影响水质.通过介绍美国农业排水沟渠内部、外部管理措施及相关政策法规,为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了借鉴资料.

作 者:王云跃 黄学文  作者单位:王云跃(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辽宁朝阳,12)

黄学文(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朝阳分局,辽宁朝阳,122000)

刊 名: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英文刊名:TECHNOLOG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S276.7 关键词:沟渠   排水沟渠   水质   美国?  

篇2:农业排水沟渠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嘉兴市地处太湖流域末端,全市河道纵横,湖荡众多。河道总长度13 802km,水域面积273.24km2,其中市、县二级主干河道57条,总长度959km,1万m2以上湖荡66个,水面积38.29km2,水面积率7.96%,河道分布密度为3.5km/km2,为典型的平原水网。自“七五”以来,嘉兴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GDP从“七五”初期47.90亿元增至“十一五”末的2 296.00亿元,增长了近50倍,年增长率最快达到25.8%,下辖的5个县(市)均步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但地表水环境质量则出现了明显恶化,一方面由于地处太湖流域末端受来水水质影响明显,另一方面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内源污染,地表水质不断恶化成了“江南水乡”的“切肤之痛”。“十一五”以来,嘉兴市充分把握国家主要污染物减排的政策导向,全力推进环保基础工程和基础能力建设,地表水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区域水环境质量有了一定改善,地表水质总体进入缓慢修复的阶段。然而,2011年上半年,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全市地表水断面水质又重新出现明显恶化趋势,在全市64个市控断面中,劣Ⅴ类断面比上年净增加了17个,三项主要污染物浓度也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浓度分别同比上升3.8%、25.6%和3.2%。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全面分析研究造成水质下降的原因,为下一步水污染防治重点提供参考意见,笔者筛选了具有代表性的13个地表水重点监测断面,在各县(市、区)环保部门的配合下,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了一次全面现场调查,调阅所有调查断面近年来主要指标变化状况,沿河排摸了其上游主要污染源分布,现场检查所在河道水质情况。综合各类资料,对重点断面水质恶化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2 调查断面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筛选的13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分布于南湖、秀洲、嘉善、平湖、桐乡、海宁等6个县(市、区),主要为以上各县(市、区)的出境断面,有一定的区域特点,且上半年断面主要污染物指标恶化幅度相对较大。13个断面分布及水质年际变化情况见表1、图1。

2.1 高锰酸盐指数

13个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均值“十一五”期间除2007年有小幅攀升外,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后2年下降幅度较大。各监测断面中,除柏树桥断面“十一五”前4年超过Ⅳ类水质标准外,其余各断面均保持在Ⅳ类水质标准线以下,“十一五”期末,红旗塘大坝和池家浜水文站断面水质已能达到Ⅲ类标准。

在2011年,各监测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出现明显反弹,13个断面平均升幅达到11.6%。其中5个断面的上升幅度达到15%以上,最高的白马水泥厂断面升幅高达26.3%;红旗塘大坝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浓度重新回到Ⅲ类标准线以上,池家浜水文站断面虽目前尚未突破Ⅲ类标准线,但上升幅度达到18.0%,仅次于白马水泥厂断面,恶化趋势明显;13个断面中柏树桥和嘉兴二县渔坝2个断面高锰酸盐指数相对稳定。

2.2 氨氮

13个断面氨氮浓度平均值“十一五”各年度均超过Ⅴ类水质标准,但“十一五”期末有8个断面浓度达到Ⅴ类水质标准,其中七星和油车港出口断面达到Ⅳ类水质标准,红旗塘大坝和池家浜水文站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2011年上半年嘉兴市地表水断面水质恶化在氨氮浓度上反映得最为明显,13年断面平均浓度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幅度达到21.6%。8个断面的氨氮浓度同比上升幅度在30%以上,最高的白马水泥厂断面上升幅度达到64.1%;七星断面氨氮浓度上升42.6%后由上年度Ⅳ类水质标准直接跃升至Ⅴ类水质标准以上,新文桥、油车港出口、红旗塘大坝、清凉大桥和新生新运桥等5断面氨氮浓度各下降了一个类别;池家浜水文站和嘉兴二县渔坝2个断面氨氮浓度相对稳定;柏树桥断面氨氮浓度同比下降15.1%,但与2010年全年平均相比仍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2.3 总磷

“十一五”期间总磷平均浓度走势与高锰酸盐指数相仿,初期微升后逐年走低,期末达到Ⅳ类水质标准,13个断面中仅新生新运桥超过Ⅴ类水质标准,油车港出口、红旗塘大坝和池家浜水文站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其他各断面全年平均浓度均在Ⅲ类至Ⅴ类水质标准之间。

三项地表水水质主要指标中,总磷上半年的恶化程度相对较好,13个断面平均浓度上升幅度为6.3%,但值得关注的是,池家浜水文站和红旗塘大坝2个水质相对较好断面总磷浓度上升幅度较大,分别达到31.1%和22.7%;白马水泥厂和青阳汇断面的总磷浓度同比均上升了18.7%;枫南大桥、新生新运桥和嘉兴二县渔坝3个断面上半年总磷平均浓度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从13个调查断面三项主要指标变化情况来看,高锰酸盐指数的抬升具有普遍性,除个别断面外,几乎所有断面都以12%左右的幅度上升;氨氮除柏树桥断面异常性下降和池家浜水文站基本保持稳定外,其余各断面均出现上升,且八成以上断面上升幅度很大;总磷相对较稳定,但仍有4个断面出现大幅走高迹象。

2.4 断面周边污染源分布情况

从本次对13个重点地表水监测断面周边污染源排摸情况来看,嘉兴市工业污染源格局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工业废水基本都已入网处理,近年来通过对工业污染源的大力整治,如桐乡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海、秀洲区家庭式喷水织机废水集中收集处理等,排入河道的工业污染物总量得到进一步削减,仅零星有部分排水量小、污水处理厂收集管网尚未覆盖的工业企业废水经自行处理后直排河道;畜禽养殖业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养殖场和散养户点多面广、星罗棋布,养殖规模随市场上下波动;农村集居区生活污水管网仍未完善,基本所有监测断面周边的村级集居区均未接通污水管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生活垃圾随意抛弃河边,任由风雨带入河流;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已使大部分小支流河道水质严重恶化,主干河流水位一旦下降,支流内污水进入主干河流,直接威胁到监测断面水质;此外,从周边农田灌溉系统设置来看,种植业灌溉用水流经农田后尾水最终也汇入地表水体。

本次调查中对部分断面水质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显示,经6月份强降雨后,大部分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浓度均有所下降,而由于暴雨对农田耕地的冲刷将化肥农药残留带入河道,总磷浓度有所升高。值得注意的是,平湖市两个出境断面青阳汇和小新村总磷浓度反弹幅度相当大。

3 地表水断面水质恶化原因分析

3.1 气象水文因素影响

2011年上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嘉兴市也受波及,降水量同比大幅度下降,为新中国成立后有观测资料以来降水量最少的一年。根据嘉兴市气象局提供的资料,1月~5月份,嘉兴市区降雨量为171.5mm,比去年同期(549.4mm)减少68.8%,造成河道水位严重下降;2011年1~5月嘉兴市区平均水位2.63m,较去年同期(3.03m)下降15.2%。嘉兴市河网水源主要包括上游来水和降水,其中降水约占25%,假设上游来水保持原有水平,降水量下降68.8%,则水体总水量下降17.2%。从水位数据分析,由于河道上部容水量大,下部相对较小,因此,虽然嘉兴市水位仅比上年同期下降15.2%,实际河道总水量减少比例应远高于此。这一现象从上半年嘉兴市大部分河道河床裸露程度也可得到映证(表2)。

在暂不考虑河流自净能力的情况下,地表水污染物浓度基本取决于污染物纳入量和水体的总水量,受纳水体水量的减少,将直接导致污染物浓度的升高。按理论计算,在排入河道污染物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水体水量下降17.2%,则水体污染物浓度将上升20.8%。同时,由于水位下降河道变浅,会进一步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加剧水质恶化,步入恶性循环。

3.2 农业面源污染

3.2.1 畜禽养殖业污染

受国内CPI指数影响,食品肉类价格不断上扬,猪肉价格一度高达32元/kg,牛羊肉价格也节节攀升,对畜禽养殖户形成极大利好,导致上半年嘉兴市禽养殖总量全面上升。据市农经部门统计,嘉兴市上半年畜禽养殖上升趋势明显,养殖户总数达到17 971户,二季度末生猪存栏量为263.29万头,比2010年同期增加12.58%,肉猪和仔猪存栏率同比增加均在13%以上;沿河养殖的鸭类养殖量同比增加也达到6.05%,且各养殖畜禽品种二季度比一季度仍呈上升趋势,势必导致畜禽养殖业粪便排泄量大大增加,对地表水环境构成极大威胁。调查发现,许多养殖场紧临河道而建,虽近几年对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缺乏长效管理,畜禽养殖污染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今年以来大幅度新增养殖使原有治理设施超负荷运行无法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跟风养殖的散养户甚至不具备处理能力,未经有效处理的大量畜禽废渣液仍然就近排放到小河道,日积月累长期淤积,主干河道水位下降则受污水体大量汇入,对地表水造成区域性污染。

3.2.2 农业种植业污染

嘉兴市属重点产粮区,上半年是早稻育苗和插秧季节,在育苗和翻耕农田时都要施用化肥和农药,农业灌溉尾水基本都直接排入附近河道。出于价格等方面的考虑,低毒农药替代和测土施肥工作目前尚未实现全覆盖,化肥中所含磷、氮和农药残留物随灌溉尾水进入水体,也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

3.2.3 渔业污染

通过调查,秀洲区油车港出口断面上游大片水域都进行水产养殖,嘉善县池家浜水文站上游河道两侧也有珍珠养殖,其饵、饲料等残留物通过养殖水置换进入地表水体,珍珠养殖过程中还不断对养殖区域投放畜禽粪便提高水体营养,对附近河道构成较严重和持久的污染。

3.3 生活源污染

调查时发现,几乎每个监测断面上游零星分布着居民集居区。“十一五”期间,为配合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管网已到达所有建制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支管网的建设却仍显滞后,村落型集居点生活污水基本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河道,与养殖废水一起造成地表水富营化。如按每人每天用水量70L计算,未入网居民每万人每天排入河道的生活污水量700t,按生活污水氨氮浓度40mg/L计算,每年随生活污水排入河道的氨氮总量就达到10t以上,给地表水体带来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3.4 工业污染

目前嘉兴市工业企业废水入网处理率已达90%,各监测断面上游沿河只有分布有零星排水量不大的小型企业,而排河污水处理厂成为当前对地表水质量构成威胁的主要工业源。目前该市规模较大的排河污水处理厂均座落于嘉善县:如清凉大桥断面上游的姚庄污水处理厂,红旗塘大坝上游的西部水务和洪溪污水处理厂,池家浜水文站上游的大成环保有限公司等。通过查阅嘉善县4大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和排放浓度,红旗塘大坝上游的西部水务和洪溪污水处理厂上半年合计处理污水总量605.52万t,同比增加8.9%,排放河道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为464.98t、18.12t,同比增幅为9.6%、10.7%,总磷排放量因浓度降低而有所下降;清凉大桥上游的姚庄污水处理厂半年废水排放量292.38万t,同比增加49.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达104.1t,同比上升22.9%,氨氮和总磷排放量有所下降;池家浜水文站上游的大成环保有限公司上半年废水排放总量57.98万t,同比下降7.7%,但三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有所上升,具体为化学需氧量55.1t(↑4.4%)、氨氮0.67t(↑42.6%)、总磷0.14t(↑40.0%)。从监督性监测结果看,并未发现4家污水处理厂有超标排放现象,但由于纳管企业产能有所放大其废水产生量也相应增多及处理后浓度在标准范围内稍有升高,使最终排入河道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总量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增长,总磷排放量增长则体现在局部区域。

3.5 河底淤泥累积

由于河道两侧工业、农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入,使沉积在河床底部的污泥长期积累,特别是水流不畅的支流河道更为明显,在雨量较少、枯水期和春夏之交气温逐渐回升的季节,河底污泥发酵,也会使地表水中污染因子浓度出现升高。同时,大部分监测断面河道都通航,上半年全市水位下降时,往来船只搅动河底淤泥,使污泥颗粒长久悬浮于水体中,也使水质监测数据受到一定的影响。

3.6 结果分析

作为太湖流域末端城市,在上游来水污染物浓度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罕见的干旱气象条件使河网总水量大幅下降,而区域内源排入地表水体的污染物总量不降反升,造成了上半年全市各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各项指标的大幅度上升。从各项指标恶化程度比较来看,氨氮的恶化程度远高于其他两项指标,充分体现了本区域农业面源和生活源污染占主导地位的鲜明特征。因此,进入“十二五”以后,工业污染源对嘉兴市水体水质的影响已相对较小,城镇生活源影响随着生活污水入网处理率的快速提高也正逐步缓解;极端气象条件对嘉兴市水质的影响相当明显但无法掌控;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种植业污染、农村生活源污染成为影响嘉兴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其特征污染物氨氮和总磷是地表水体的主要定类指标。

4 对策和建议

4.1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应继续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在巩固前几年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散户向集中养殖、产业转移、排泄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方向转变,进一步减少畜禽排泄物直排河道总量。对已关闭的养殖场要回头看,防止因畜禽肉类市场价格上升而重新开展养殖业,对原有养殖户新增养殖能力和新增养殖户的环境监管要及时跟上。在农业种植领域大力推广低毒无毒农药对长效剧毒农药的替代工作,减少农药残留对水体的污染;大力开展测土施肥,减少无机肥使用量,合理使用化肥的种类、规格和数量,从源头防止氮磷肥对水体污染。

4.2 完善乡镇污水管网建设

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结合“两新”工程建设,将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快速向村级集居区辐射,大力提高乡镇污水管网覆盖率,将居民集中区纳入污水管网建设规划,全力提高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对于管网建设确有难度的偏远集居区,应全面推广低/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以村民公约等形式全面杜绝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的现象;要结合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对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的支持补助力度,以推动农村污染减排工作。

4.3 加强排污企业环境监管

应加强对排内河污水处理厂的日常监管,鼓励通过提标改造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浓度,通过深度处理中水回用减少废水排放量,从而削减排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减轻河网所承受的污染负荷;以关停并转迁等手段逐步淘汰直接排河小企业,过渡期间应督促做好废水处理工作,防止偷排、漏排、渗排现象;严厉打击私设暗管、超标、超总量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固体废物储存、转运、处置等环节的监管,防止因储存不当造成二次污染,防止运输过程中违法将工业污泥倾倒河道或弃置于其它地方,造成水体污染。

4.4 加强河道疏浚清淤

结合“清洁河网行动”,加强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尽最大努力争取对所有地表水监测断面上游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有效降低河床淤泥对水质的影响,清淤河道应有效覆盖到污染严重的村间小河道;对列入河道清淤疏浚计划的监测断面上游河道要争取工期前提,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工程期间监测断面水质严重恶化现象;对疏浚过程中产生的河底淤泥应有妥善的处置方法,尽可能远离水体,不得简单置于河道两侧,一经雨水冲刷又重新流入水体。

4.5 多管齐下,形成治水合力

综合运用经济支持、行政考评、技术指导、宣传教育等手段,建立健全治水的激励约束机制,做到财力有保障、政绩有考核、技术有支撑、分析有数据、改善有计划,使计划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人,考评奖惩明确,把工程进度、淘汰落后、提标整治、畜禽退养等列入目标责任考核,让主动想抓和被动想管结合起来,把相关职责部门单位组织起来,形成多方治水的合力,确保区域地表水质和出境断面水质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喜,张扬文.五里湖水污染治理现状及继续治理对策[J].水资源保护,2009(1):86~89.

篇3:农业排水沟渠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关键词:市政排水工程;造价;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引言

众所周知,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建设来说,造价控制都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方面,这一点对于市政排水工程而言也不例外,并且市政排水工程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对于造价控制和管理的要求也格外严格,并且不仅仅是这种要求比较严格,其具体的控制和管理难度也比较大,因为其中存在的影响因素是比较复杂的,进而提高了其控制和管理的难度,但是其重要性又决定着做好造价控制工作的必要性,由此可见,加强相应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意识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也是今后在具体的市政排水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切实做好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1市政排水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

1.1设计问题的影响

设计对于市政排水工程而言是极为关键的,对于市政排水工程而言,因为其涉及到的施工面积和施工现场环境比较复杂,也比较广泛,所以更加需要做好相应的设计工作,但是在当前的市政排水工程设计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着设计的水平,进而导致设计的结果有可能会出现不符合施工现状的问题,最终造成施工过程的经济损失,也就是导致造价管理和控制问题的出现。

1.2造价管理意识不高

对于具体的市政排水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来说,其最为主要的一个基础保障就是应该切实具备相应的成本管理意识,这是后期所有具体工作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这一方面来说,在当前的造价控制和管理现状来看,其成本管理意识不高正是最为主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意识不到造价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其具体的工作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1.3索赔问题的影响

在很多工程项目实施中都会出现索赔问题,这一点在市政排水工程中也不例外,这种索赔问题的存在最为直接的一个影响就是对于造价的控制会产生不良后果,甚至会导致造价严重的超出预算,给造价控制带来较大的麻烦和困扰,尤其是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拆迁工程所导致的索赔更是极为普遍的一种存在。

1.4工程变更的影响

工程变更在很多项目建设过程中都会存在,而这种工程变更的存在也会对于整个市政排水工程的造价控制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一般也是极为恶劣的,因为在整个的市政排水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工程变更一般都是比较大型的,所涉及到的工程量也是比较多的,因此也就会涉及到较多的资金消耗,进而也就会对市政排水工程的造价控制产生较大影响,当然这种工程变更问题的存在也和设计阶段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设计的不合理是造成工程变更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2市政排水工程造价控制的措施

2.1切实提高设计的水平

设计是做好市政排水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其最为关键的就是对于最终设计出来的设计图纸来说,要尽可能的保障其具备较高的实际价值和经济水平,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一方面,切实做好施工现场的勘查工作,针对整个市政排水工程施工过程可能会经过的一些地区进行详细的勘查,确保其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尤其是对于地质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避免给后期的施工造成麻烦,尤其是要尽可能地避免因为设计失误出现工程变更问题;(2)另外一方面就是应该切实做好设计图纸的标注工作,最为主要的就是应该力求这种标注要尽可能的详细具体,避免出现一些容易出现误会的问题,并且做好具体的交底工作。除此之外,要想切实提高设计水平还应该努力提高设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設计能力,这也是一个最为基本的要求。

2.2做好市政排水工程的划分工作

对于市政排水工程来说,很多项目的施工建设都是采取分包的形式进行的,即多个施工团队同时施工进行总的市政排水工程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总的管理人员,即项目经理人做好整体工程的划分工作,切实保障工程划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避免出现划分不当的问题,一旦其划分出现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到整个市政排水工程的顺利施工,还会对于造价的控制造成较大的困扰,尤其是对于最终的项目造价统计结算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

2.3加强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无疑是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在施工阶段中需要相关造价控制人员具体做好的工作有以下几点:(1)首先,对于施工材料使用的控制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节约工程成本的一个重要措施;(2)其次,做好整体工程项目的施工安排,尤其是对于工程量的划分和计算要恰当合理,切实提高工程施工效率;(3)最后,加强对于施工人员的管理,确保施工人员的施工效率能够达到要求的水平,也是节约成本,做好造价控制的一个基本手段。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市政排水工程施工来说,其造价控制是极为关键的一部分,虽然其重要性已经获得了诸多市政排水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共识,但是具体到其管理现状中来看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影响因素出现的方面是比较复杂的,从设计阶段到整个的施工阶段,再到意识层次等都存在很多的影响因素,由此可见,要想做好造价控制工作极不容易,必须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重点加强设计阶段的控制和管理,做好相应的工程施工规划,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严把材料关,切实做好材料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全方位、全过程的保障整个市政排水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性,为确保市政排水工程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又又.市政道路排水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城市建筑,2012,(10).

[2]胡永辉,贺晓清.市政排水管渠工程施工要点分析[J].知识经济,2010(1).

[3]邹世华.市政排水管网优化与维护方法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4).

篇4:农业排水沟渠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农业机械化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周总理提出来的“四个现代化”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物高薪技术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等具有重要作用(杨敏丽、白人朴等,2005)。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对我国农业机械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我国对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多集中在农业机械化的地位、作用、发展的程度以及措施方面,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农业典型大省辽宁省为研究对象,在充分了解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应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对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为辽宁省及其他地区制定农业机械化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1 现状

1)农业机械化装备技术水平。

2009年末,辽宁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包括渔船)1501.76×104kW,比2008年末增长5.096%。其中,柴油机动力1073.17×104kW;占总量的71.46%,汽油机动力91.02×104kW,占总量的6.06%;电动机动力337.57×104kW,占总量的22.48%。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21.1143万台,拖拉机动力323.59×104kW。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5566万台,动力141.99×104kW,占拖拉机动力的43.996%;小型拖拉机17.5577万台,拖拉机动力181.60×104kW,占拖拉机动力的56.1%。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7.834万部,大中型农具达到5.0846万部,小型农机具达到22.7494万部。拖拉机与农具配比为l∶1.32:大中型1∶1.43,小型l∶1.30。

2)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2009年,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以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为目标,农业机械化田间作业量和作业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全年共完成机耕面积2778.05khm2,机播面积1778.77khm2,机收面积335.4khm2。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73.8%,51.2%和9.7%,三项作业综合水平达到45%。机械植保面积805.19khm2;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1761.75khm2;免耕播种面积34.25khm2;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146.72ktm2;农田机械节水灌溉面积166.57khm2;机械收割牧草13.1× l04t;机械化青贮秸秆32.33×104t:机械收获大豆146.33khm2。辽宁省目前保有机动插秧机1459台,机动摆秧机14台,抛秧机46台、乳芽抛播机33台,工厂化育苗设备5套(辽宁省农机局,2009)。

2 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农民人均收入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农民人均收入过低,影响农民对土地的投入,阻碍农机化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分散性、季节性和地域性决定了它所需要的农机品种多、数量大,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若农户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农业生产就会出现萎缩,大量农民就滞留在小块农田上,不能顺利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将进一步阻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3]。农民收入主要包括农业产业收入、非农产业的工资性收入以及国家对农户的转移性收入。现阶段,农民的农业产业收入增长缓慢,但是随着农民工进城打工和国家农机下乡政策实施,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加较快,因此农民收入变量应该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耕地经营规模是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条件。耕地经营规模应该是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所能允许的经营规模,所以耕地经营规模值的大小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耕地本身是经营规模中的内在因素。中国农户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经营规模相对狭小是影响农村土地规模生产的瓶颈[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使得地块过于零碎,现代化的机械耕作方式很难推广,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因此,土地规模的扩大将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客观前提。实现机械耕作对人、畜力耕作的替代,其实也就是实现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价格(劳动力成本)的高低;或者说,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稀缺程度;也就是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须是以农村劳动力的相对稀缺为前提的,这从美、日、西欧的机械化发展历程可以得到印证[5]。所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保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如果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仍然持续大量过剩,或者说劳动力与资本对比的结果为资本稀缺,则使得采用机器和其他科学技术显得相对昂贵,从而阻碍了机器和其他科技在辽宁省的推广使用[6]。

3 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3.1 模型

本研究的实证部分将采用panal data 模型进行分析,该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

假设有被解释变量yitk×1维解释变量xit=(x1,it,x2,it,…,xk,it)′,满足下列表达式,即yit=αit+xitβit+uit,i=1,2,…,N;t=1,2,…,T。该线性表达式是考虑k个解释变量在N个个体以及T个时间点上的变动对y的影响。其中,N表示的是截面成员的个数,而T则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数,αit表示模型的常数项,βit则表示解释变量xit=(x1,it,x2,it,…,xk,it)′的k×1维系数向量,xit表示随机误差,且假定其具有相互独立、零均值和同方差的优良性质。

3.2 变量与数据

本研究中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辽宁省统计年鉴和辽宁各地市的统计年鉴,使用的数据从1991-2009年共19年。使用数据的地级市包括:沈阳、大连、抚顺、本溪、鞍山、丹东、辽阳、阜新、营口和锦州等10个地级市。

本研究中的因变量为农业机械化,在实证研究中以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变量指标,记为AM;本研究中的解释变量包括农民人均收入(记为API)、耕地经营规模(记为AL)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度(记为RC)。根据理论分析,农民人均收入对农业机械化有正向激励作用;在实证研究中采用人均耕地规模来表示耕地规模,随着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农业机械化程度加快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使得农业就业人口减少,这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如果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顺利转移至城市,则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延迟农业机械化的推进进程。然而,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直接度量指标难以寻找,因此以城镇化率作为农村剩余劳动的衡量指标,尽管该指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完全相同,但城镇化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高度相关,因此可以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近似度量。

农业机械化、农民人均收入、人均耕地规模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统计性描述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辽宁省统计年鉴2010。

3.3 结果及分析

运用panal data 模型进行分析时存在两种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前者不考虑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后者考虑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采用何种模型,可以通过豪斯曼检验结果判断。在本研究中,豪斯曼检验的结果显示使用两种模型之间无明显差异。因此,本研究使用两种模型进行分别模拟,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分别表示在0.01,0.05,0.1的水平下显著。

根据表2的结果可知,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结果均较为理想。然而根据对协方差的估计结果可知,随机效应更为接近现实情形。因此,以表2中随机效应估计结果作为模型结果进行说明,各变量的字母符号表达如前所述,CONS表示截距项。

根据表2估计结果可知,方程的整体模拟效果较好,使用该模型,可以解释93%的变异。同时,根据估计的结果可知,农民人均收入、城镇化率和人均耕地面积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均呈正向作用。总体而言,上述估计结果较为理想,基本符合了理论所预期的结果。具体说明如下:

1)农民人均收入(API)的系数为0.0121971,且高度显著。意味着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元,有助于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0.0121971万kW。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将激励农民使用农业机械,并进而提高农业机械水平,从而实证了理论分析中农民人均收入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正向作用。

2)城镇化率(RC)的系数为14.35882,且高度显著。意味着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将有助于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14.35882万kW。即城镇化率的提高带来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上升,而城镇化率的提高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密不可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我国城镇化率提高的动力所在。因此,该系数也实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农业机械水平的正向作用。

3)人均耕地面积(AL)的系数为15.32393,高度显著。说明人均耕地面积增加1hm2,将带来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15.32393万kW。即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将带来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上升,而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将带来机械使用的效率提高,因而也实证了人均耕地面积对农业机械水平的正向作用。

另外,常数项(CONS)为-747.8399,且高度显著。说明在辽宁省的各个地市都存在某些固定的因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十分不利,这种不利因素可能是中国农民多年来形成的耕作习惯造成的。

4 促进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是时代要求,而且是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的需要,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一般的国际经验证明,加快工业化发展时期是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关键时期。根据理论研究的结果和WTO农业协议给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空间,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4.1 加大政府对农机的资金投入和补贴力度

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转移支付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必要的资金投入、完善的财政支持政策和补贴机制是保证农机化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为此,笔者提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农机购买者的补贴政策,补贴额度应适当提高。主要因为农机具利用率较低,特别是大型农机具,如联合收割机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如补贴过低,购买者承担投资回收风险加大,购买者丧失购买积极性。②政府对农机购买者实行贷款支持,其贷款利率应低于其他贷款的利率,要简化审批手续。贷款期限应适当延长,这主要考虑购买者的风险不应过大,这样有利农机购买者生产经营及对农机管理使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③加大对农业机械全方位补贴。对农业机械技术开发、工程应用、购置示范进行全面、多环节、有重点的补贴。例如,玉米是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种植的机械化水平比较高,而机收水平却很低,玉米人工收获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农民最繁重的体力劳动,所以应该加大对玉米收获机具的科研投入,结合农机具的试验示范与技术推广等技术活动。④加强对环保及抗灾型农业机械补贴。这类补贴对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体系,推动农业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性技术的发展成效显著。⑤补贴方法实行新机制。总结近年来农机补贴的经验,形成统一竞争筛选确定机型、统一结算支付补贴、农民差价购机、受益公示、购机档案联网管理等一整套新方法和新机制。

4.2 劳动力流转制度创新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两者的发展速度相适应,才能保证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制约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就是城乡二元结构[7]。因此,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加快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逐步剥离居民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权利,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另外,强化农村劳动力的公共教育制度和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重要措施。

4.3 增加耕地规模、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适度的土地规模是农民实行机械化耕作的必要前提,在小而狭小的土地上经营只能实行人工作业,因此切实实施有利于土地规模集中的措施,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前提。而我国当前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的经营模式,基本上是小规模耕作方式。为了促进耕地的适度规模化,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①大力加强农村土地整理。积极稳妥地开展农田水利和村庄综合整治,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组织实施土地整理重大工程。②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组织实施土地复垦重大工程,闭坑矿山、采煤塌陷、挖损压占等废弃土地的复垦,优先农业利用。③组织实施土地开发重大工程,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据土地利用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④加快建立农地流转制度。促进经营规模较小、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高和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户,将自己的耕地通过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给大户经营,从而提高大户的农地规模[8]。

参考文献

[1]吕子湖.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J].农业机械学报,2008,35(8):25-26.

[2]王智才.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业机械学报,2008,35(3):154-158.

[3]Liu Sifeng,Lan Y.An introduction to Grey Systems:Founda-tions,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Slippery Rock[J].BGSS Academic Publisher,2008(6):144-146.

[4]Xu Jiuping.On a Kind of Information Grey Number[J].TheJournal of Grey System,2009,7(2):121-130.

[5]周鹏飞.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J].中国农机化,2006(4):3-7.

[6]周鹏飞.辽宁省典型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9.

[7]杨敏丽.以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J].中国农机化,2009(3):3-8.

篇5:农业排水沟渠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13-1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是依靠科技,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落实科技兴农战略的关键。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增长的必然因素。

我国每年通过省部级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成果自身、农业科技成果的采用者、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者及其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都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发掘农业科技的潜在力量,使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发挥真正的作用。

1 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因素

1.1 农业科技成果

由科研选题不符合市场需求而导致了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联系不够。另一种现象是,即使某些申请者申报的课题符合实际需要,但如果得不到政府官员或专家的认同,课题申报也会被刷掉;由于课题最后审查鉴定环节出现疏漏,出现了许多农业科技成果不成熟,在生产实践中没有普遍性,也就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另外,有一些农业科技成果,在研究过程中,速度缓慢,只存在于实验室里,还没有得到有效数据,更不用说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了。

1.2 农业科技成果的采用者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采用者之一,也是最主要的。农业科技成果能否成功转化的关键在于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农业科技需求是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对科技所产生的需求愿望强弱和实现这种愿望能力的大小。当前,农民受生产、生活水平和比较利益的影响,强烈需要科技的支持,但是,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水平低,没有足够能力支付科技支出,没有能力采用新技术,导致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不高,农民受保守思想观念的束缚,加上如今农民劳动力老龄化不断上升,农民的科技意识比较淡薄,学习能力又差,这加大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

1.3 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农业推广是沟通成果采用者和成果本身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推广能促进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生产力。第一,在农业推广队伍中,农业技术和农业知识比较单一,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第二,在推广队伍中,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第三,继续教育和培训过少,面对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推广人员的知识能力得不到更新,不能适应当代农业的需求。

1.4 政府的影响

政府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整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仅靠课题组本身是不够的,必须发挥政府投入、政府推广和组织调控作用。科技推广实践证明,根据成果的适应范围和成熟度,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科研部门各自的优势,协同推广,在现阶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推广方式。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中的主要作用还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境。

2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探讨

2.1 改善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

在农业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时,要着眼于生产的第一线,切实联系农民生产的实际需要,不但要听取有关专家,人员的意见,还要做好实地考察工作;在项目的审批环节,项目一定要经过技术经济的论证,以保证农业科技成果适应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在项目验收环节,要实行市场验收制度,即要以项目的增产或增效的效果及农民满意度为主要验收标准。其次,强化基地建设,推行配套技术,奠定适合成果转化的外部基础。

2.2 采取多种方式刺激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

农民是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主体,其科技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了科技成果被接受和应用的程度。因此,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刺激农民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政府要提供一定的辅助政策,改造农业生产生活的环境,加速发展农村城镇化,使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实现农户规模化经营,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再结合本地特点和实际情况,改善办学条件和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2.3 加快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合理的调整农业推广队伍的专业知识、技术结构,适应当地特色农业技术,满足农村的技术多样性,加快建设农业推广队伍的人才。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基层人员积极性的同时还应该吸引各类农业院校的人才。

2.4 政府强有力的支撑

篇6:农业排水沟渠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建筑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因此, 对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本身的复杂性, 现阶段多数的工程建设单位在工程管理工作薄弱, 存在诸多问题。以下, 就围绕着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展开分析。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影响建筑工程的因素较多, 管理工作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信誉乃至企业的存亡。现阶段, 我国工程建设单位在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思想上不够重视

近年来, 建筑业发展迅猛, 建筑企业迎来了良好机遇。建筑企业的相关责任人必须要对工程管理给予足够重视, 从思想上敲响警钟。各建筑工程企业都以承揽作为首要工作, 进而管理混乱, 以至于工程质量下降、成本增加,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近年来,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建筑工程管理文件和相关规定, 制定了许多相关管理制度。但在下发到各建筑工程单位以后, 各单位并未对其认真贯彻落实, 这是我国建筑行业管理工作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2. 管理体制不健全

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 必须要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人员分配, 建立功能齐全的项目管理部门和机构。目前多数建筑工程项目为了节省开支, 导致这些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难以发挥其实际的管理作用。

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 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将无从谈起, 管理的重要作用则更加难以发挥。目前, 与国外相比, 我国建筑行业管理工作发展速度缓慢, 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停滞”发展的状态。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制约着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1)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发展缓慢, 究其根本原因, 在于排斥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主观意识存在问题

目前, 仍有许多工程管理人员坚持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完全可以满足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需求, 导致我国建筑工程整体管理长期以来处于较低水平。也正是因为他们主观上的不支持和配合, 导致管理体制的建立以及管理任务的具体化等工作难以落实到位。对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不够重视, 影响了工程管理水平、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2) 政府建筑行业主管部门监督与管理的力度不足

我国的工程监理体制起步较晚, 发展也相对缓慢,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协助建筑工程单位加强管理是我国政府建筑行业主管部门的权利, 同时也是一种义务。然而, 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 其职能并未得到全面实施和落实,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管理水平的提升。

目前,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还未全面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 仍处于低水平的经验型、粗放型管理阶段。作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第三方参与者, 多数监理单位被施工单位“束之高阁”, 其职能也难以得到发挥。

二、相关对策分析

现场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基本问题。一般来说, 现场施工管理, 其工程项目往往施工工艺复杂, 各施工工种班组多, 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应熟悉施工图纸, 同时考虑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 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

1. 从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 采用新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2. 做好人员管理工作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各岗位职责, 做到令出必行。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作用, 对引起工程质量事故、破坏产品保护的人要实施处罚。

3. 做好施工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的重点要放在预防阶段, 从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安全事故的处理和分析着手, 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 保证安全保护设施的设计与设置。在建立安全体系后, 各部门要适时安全检查, 发现隐患, 及时补救, 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检查和安全监督。

三、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同时进行数个项目的工程施工, 企业与项目、项目与职工三者间的利益关系很难协调, 这些是需要不断创新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也需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生产力发展。施工管理创新需要从观念、技术及组织机构等几方面进行创新。

工程项目施工由建筑企业承担, 因此, 建筑企业的组织机构对项目施工管理具有重要影响。项目经理部随着合同的签订而诞生, 随着合同的终止而完结。

四、后期施工管理问题

组织机构根据项目特点、规模、专业性质等要求设置, 层层分解目标, 落实责任。订立规章制度, 保证目标的实现。

做好后期施工管理, 确保整个项目保质保量按期交工, 是工程总承包单位常遇到和需不断解决的问题。管理措施方面, 要求项目管理者统一思想, 各参与方管理目标保持统一。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 应采取动态控制。此外, 还可采取适当的经济措施促进管理工作。建立有权威的项目领导机构, 做到因岗设人、办事高效、结构科学合理, 这些都是实际中有力的组织措施。

五、结语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项复杂工程, 要做好这项工作, 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认真分析自身特点, 充分利用自己长处。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建筑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 这对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管理对建筑业的稳定、健康、持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程项目中, 需结合各项目特点, 进一步细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 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施工任务。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本身的复杂性, 现阶段多数的工程建设单位在工程管理工作中比较薄弱, 存在诸多问题,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启示和借鉴。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内外条件, 对建筑业的稳定、健康、持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 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 建筑工程施工的科学管理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吴孝勇.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方案[J].工程建设与档案, 2005 (04) .

[2]王子振.谈现场施工管理体会[J].建设科技, 2006 (10) .

篇7:农业排水沟渠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工程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81-01

建筑工程管理在提高建筑工程项目质量、保障工程施工安全和控制建筑项目施工成本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筑企业只有认识到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建筑工程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整个过程,做好各项管理措施的贯彻落实,才能真正地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质量,在确保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促进建筑行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主观因素。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前景也难见光明,究其根本原因,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主观意识中排斥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有极大的关系。由于我国大部分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坚持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他们的主观意识中,传统的管理方式完全可以满足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需求,无需耗时、耗力去进行修改与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主观上不支持和配合管理制度的制定、管理体制的建立、管理责任制的明确、管理任务的具体化等工作内容,我国建筑工程整体管理水平较低的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在现场勘察、建筑结构设计、施工、监理、业主以及监督等方面都需要人的参与和管理。因而人的参与对建筑工程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高低、专业技术以及监督的实际效果如何与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质量密切相关,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人为因素的重视,从而有效地保证建筑工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客观因素。

在分析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过程中,客观性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主要是指除建筑工程单位自身之外的一些相关的。机构与部门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建筑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这一客观性因素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建筑行业主管部门没有将协助建筑工程单位加强管理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全面的实施与落实。其次,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单位以及监理体制的发展起步较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监理单位作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独立的第三方参与者,具有独立地开展建筑工程全部项目的审核以及管理的权利,它是能够促进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新型体制之一,但是目前我国的这一体制却没有被引起重视,因而难以发挥其作用。

此外,施工材料质量的高低与建筑工程的质量、节能环保以及其他的使用功能是息息相关的。机械设备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环境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其对建筑工程管理也有重要的影响。

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生产的安全性。

安全生产是所有的企业在生产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技术人员直接领导着工人进行施工,必须非常重视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做到事事有底,每项施工都要有专人负责,对于违章作业要及时予以纠正或处理,排除安全隐患,保证每位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这就需要完善规章制度,对工程进度层层把关,各阶段都要签定生产安全责任书。监督人员必须督促和检查施工企业是否建立健全了生产安全责任制以及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对于没有明确责任的施工单位,要限定时间进行整改,必须做到有章可循,保證施工的安全。

(二)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建立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是有效开展各项技术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项目管理部是整个项目工程的核心部门,因此,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应由项目管理部主导进行。首先,要建立各级技术管理机构,明确各机构的技术管理责任制,将职、权、责落实到全体员工。其次,强化落实技术管理规范,实现依法治企,依法论责,明确施工各阶段和各分部的施工技术要求、质量要求、进度要求以及验收的标准。最后,还要不断持之以恒,实行民主制的技术管理,定期组织全员开展民主讨论,不断更新技术管理规范制度,达成共同认识。

(三)加强工程项目管理要点控制。

1.实施进度控制。

施工企业的有关管理人员需要将进度计划细化到每月、每周,做好进度计划工作,并且建筑施工的进度与现实的具体情况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能生搬硬套、不切实际,在必要的情况下,及时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正确的调整,从而保证施工工期按时完成。

2.加强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的关键,在进行工程质量管理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管理目标进行工程质量计划的编制,严格按照施工图纸以及国家规定的施工质量标准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和验收,并严格遵守工程质量的自检和互检等制度,从而充分地保证材料的质量以及施工的质量。

3.进行成本控制。

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和经济效益意识,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的成本,建立健全成本控制机制,加强对施工成本的预算管理,倡导节约,保证施工的工程质量。

4.进行安全控制。

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促使企业的员工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对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对安全教育的宣传,促使企业的每位员工都具有安全生产意识。

(四)加强政府和监理单位的监管。

构建完善的施工监理系统,除了能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供切实保障,还有助于施工管理工作的进行。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进行必须依靠具有高度责任心的监督人员,他们必须充分了解监理工作进行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通过科学合理的监理制度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督。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必须借助竞争的形式去挑选最合适、最负责任、最高质量的监理队伍,切实监督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避免安全隐患的出现,全面提高施工质量。另外,监理单位也必须严重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理,发挥好自身拥有的监理职责,同时要不断消除监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监理职责,对工程项目、社会、建筑住户负责。

参考文献:

[1]王波,翁小龙,吴维.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01).

[2]冯延业.分析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对策[J].商品混凝土,2013(01).

[3]戚建廉.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西建材,2014(13).

篇8:农业排水沟渠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主要因素,对策,影响,分析

0 引言

我国建筑行业呈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是国内部分建筑行业专业管理人士通过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研究与分析后发现,我国建筑行业管理工作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了呆滞发展的状态。建筑工程管理渗透到建筑建设的每个环节,从建筑选址、设计、招标,到建筑施工的进度、质量及安全都有工程管理的参与。因此,加强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力度迫在眉睫。

1 影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

1.1 主观因素

排斥先进的科学管理建筑工程模式是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停滞发展的主要原因。至今,大部分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办法来控制工程进展,从思想上没有接受新时代新管理模式的意向,认为传统管理模式就足以满足工程需要,从新模式的学习到实施只会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出现不配合不支持的现象。

1.2 客观因素

政府建筑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相关监理部门的支出力度不足,是影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客观因素。政府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具有协助建筑工程单位加强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难以全面实施和落实。其次,监理单位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独立第三方参与者,其具有独立开展建筑工程全部项目审核与管理的权利,由于我国工程监理单位及监理体制的起步、发展较晚,也无形中成为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客观因素之一。

2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形势不容乐观,存在很多有待健全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国家管理制度不能深入基层。近年,我国各级建筑行业领导部门都加大了对建筑行业的监督力度。也出台了一系列科学的建筑管理文件和政策来宏观调控建筑行业的体制。但是,建筑工程管理制度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当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在下发到各单位以后,没有被真正运用到工程管理中,而是成了应付上级视察的法则宝典。

2.2 在建筑管理体制中不设有科学完善的管理部门机构,工作人员更是不能到位为。为了节省开支,建筑工程管理部门不是精简分支和人员,就是如同虚设,没有起到调节管理工程进度和配备人员的角色。工作人员扎堆出现或者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时有发生。

2.3 质量责任关系不严谨,奖罚制度不明确。建筑工程管理中,没有明确的确认个工作人员的责任,质量与责任挂钩不紧,造成工作人员责任感的淡薄,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总体质量。同时,还缺乏健全奖罚制度,造成工作人员敷衍了事、潦草施工的心态。只有加强考核,制定严明的奖罚制度,切实落实该赏的赏,该罚的罚才能确保工程质量。

2.4 缺乏明确的质量监管核心与机制。施工工程质量监督与控制工作是建筑管理工作的一重要内容,该工作的实施需要施工、监理以及质检机构三方参与。三者处理工程项目的方向不同,利益出发点也是不同的,并且三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这就形成了没有明确的监管工程质量的核心机构的局面。缺乏明确的质量监管部门,势必为把握工程质量的安全增加了难度。

2.5 安全管理意识淡薄。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队伍以农民工为主,其很难把握和认识安全与质量、进度、效益错综复杂的关系,当质量、效益、进度与安全管理工作发生矛盾时,往往选择安全让步的错误观念,进而留下了较大的施工安全隐患。

3 如何全面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的总体管理水平

3.1 新型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的建立

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建筑工程管体系还需要大幅度提高。新型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理论、思路和方法。再且以实际的配合我国国情,对各方面资料和思路加以整理,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发展特色的工程管理思路,为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提供保障。

3.2 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管理水平能否提升的基础在于管理理念的优劣。管理理念是工程管理的指导思想,是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在我国建筑行业,传统的管理理念仍然大占其风,这就意味着我国建筑行业的管理理念仍然以表层内容为主,缺乏实际效果和意义。因此,建筑工程管理理念急需创新。新思想、新思路要适时适度的引进来,来推动管理体制的革新。同时,还需注意新理念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确保创新发展的速度既不冒进,又不停滞不前,可以恰到好处。

3.3 实行动态施工质量监理制度

动态施工质量监理,可以及时掌握施工进度、发现并反馈质量问题,有效的控制了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动态施工监理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常驻施工现场,并深入施工项目中及时观测、记录施工进度,并发现施工隐患。一旦发现相关的安全隐患,则要及时反馈,与施工单位人员取得联系,制定对策,把隐患带来的进度耽误以及经济风险降到最低。

3.5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建筑施工人员技术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具有非凡的意义。但是建筑施工人员数额庞大,且年龄、文化、技术水平良莠不齐,相差甚多,无疑为强化其知识技能的实施带来了难度。为每个级别的施工人员量身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和目标很有必要。比如,对于新入职的施工人员首先要灌输安全第一、认真负责、遵纪守法的思想,还要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防止出现严重的施工差错及事故。

3.6 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各级政府及建筑主管部门要积极履行监督职责,对建筑单位的安全生产、安全管理进行实时监控,使安全管理有法可依。其二,建筑单位自身要制定严明的安全保障制度,使安全管理有章可循,并切实落实到施工之中。同时还要配备相关的安全设施和用品,做到防患于未然。此外,还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的普及与宣传,以及传授安全设施使用办法的力度。一旦发生事故危险,要确保施工员能全身而退,并把工程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田景富,郑实.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要素[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1).

[2]罗纯文.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几点看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4).

上一篇:感恩的活动设计方案下一篇:六年级周记3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