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读物的心得600字

2024-04-20

科普读物的心得600字(共17篇)

篇1:科普读物的心得600字

好的书不仅给我带来了知识,也给我带来了终生难忘的体会。

《森林报》不是报纸而是书。它是前苏联著名儿童科普作家和儿童文学家——维·比安基用自己一生大部分时间写出的传世之作,它主要讲了森林里飞禽走兽和昆虫的生活趣事,以及植物的生长习性。透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世界上最活泼、最富有生活气息的森林。

这本书里森林里的趣事很多,新闻大事也不少;它们有自己的工作,也有自己的生活方法,有高兴的事,也有悲伤的事,也有好人和坏人,也有各种动物间的友好和战争。读完这本书我记住了脏雪融化得比干净雪快、棘鱼会做窝、杜鹃把未出生的孩子交给别人抚养等等。有的同学认为,知识只能从书本上获得,我曾经也是这么认为,于是只知道埋头苦读。可是,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才懂得,知识不但能从书籍里学到,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取。就比如说《森林报》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几乎都是作者在森林里观察每一个角落、丈量每一寸土地、记录每一个故事而日积月累获得的。

我不仅有很多收获,也有许多感想。

我觉得,在我真实的童年生活中,真正亲近自然的机会是少而又少的。以后我应该多多了解自然界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妙。我认为人和大自然是能够和谐相处的,大自然不应该因为人类而遭到伤害,我要认识各种动植物,研究他们的生长、生活习性,熟悉祖国的每一块领土,热爱祖国,并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

篇2:科普读物的心得600字

科学配“魅力”这一词再恰当不过了,因为科学散发着无法抵挡的光芒,它使无数人为它“神魂颠倒”!看到这儿,你一定会想:“即使科学的魅力再大也是科学家为之吸引,与我有什么关系?”是的,曾经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是,当我看过一期期《科学大众》之后,它改变了我的想法!

读完这些杂质后,我知道科学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个勤于思考的大脑,科学就会与你成为朋友。科学把时间“倒流”于几亿年前,带我遨游了一番恐龙王国;它把我的思绪,带往宇宙,使我领略了宇宙的神奇,让我“欣赏”了金星,看到了神秘莫测的黑洞;科学让我知道了海浪形成的原理;让我畅游了海底世界,与海豚一起“嬉戏”……

千百年来,许多“疑难杂症”只有科学做出了解释,如果你畏惧科学,是怕他枯燥乏味,那你就放一百二十个心吧!真正的科学有趣极了!一次,科学老师为我们做了一个关于气球的实验。在一个瓶中放了一个气球,看谁能把它吹鼓。我们都跃跃欲试,可谁知,我们吹的脸红脖子粗,气球依然没动静。后来,我们才知道,因为瓶中有空气,而空气又占据空间,气球自然就吹不大了!怎么样,有趣吧!

篇3:少儿科普读物的市场现状及分析

1 少儿图书在市场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1 畅销书形单影只却独领风骚

在图书市场中, 畅销书的作用及地位是十分显著的, 这自然也体现在少儿图书的领域。各大知名的、实力雄厚的出版社以及著名的作家, 专业的少儿作者已经成为了主宰少儿图书市场的关键性因素, 可这些专业的出版队伍及作者数量太少, 不能形成规模, 并总是昙花一现。

1.2 图书低层次重复出版, 跟风现象严重

在零售市场不难看到, 无论从少儿图书的内容来说, 还是装帧设计, 甚至丛书名都大同小异, 并产生了不同的版本, 甚至版本相同, 只是内容稍作改动, 或者图画的风格少许变动, 再者开本、定价等因素加以改变。

1.3 图书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质量良莠不齐, 鱼龙混杂

现如今, 随着少儿图书市场的兴起, 少儿图书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这就导致图书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从而制作周期也越来越短。在“快而短”的前提下, 图书的质量自然很难保证。

1.4 非专业出版社进军少儿领域

目前我国的500多家出版社中, 绝大多数都涉足少儿图书出版, 造成了少儿图书的内容上的不严谨, 不科学, 导致少儿图书成人化、低俗化。

1.5 图书过于城市化

市面上几乎全部少儿类图书的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城市少儿的群体, 内容多体现城市少儿的阅读趣味, 尤其是各种儿童早期智力类的图书, 其读者大多都是锁定为城市的幼儿。为农村少儿量身打造的图书凤毛麟角, 为农村少儿的阅读需求服务的机构也是少得可怜, 因此, 农村少儿生活的状况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很难体现, 也很难被大家认知。

2 少儿科普图书在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只是少儿图书在如今市场上的一些主要的问题, 现根据以上几点, 对少儿图书分支之一的科普读物存在的一些问题, 进行逐条分析。

2.1 少儿科普类图书, “引进版科普”独霸天下, “本土科普”风光不在

原创畅销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图书》在中国大地上家喻户晓。可在物质、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随着时间的迁移, 其中的一些知识显然已经落后于这个社会, 从而销售进入了低迷状态。而现如今, 畅销排行榜上的图书几乎全部被引进版科普图书所占据。引进版科普之所以能够畅销, 具有内容科学严谨、丰富新颖、趣味性强、成大系列等特点, 可对于出版者来说, 一味的“拿过来“策略并不是好的解决科普类畅销书出版问题的办法。

针对大量引进外版科普类图书, 以下是几点分析。

1) 引进版科普类图书热销, 只是阶段性现象。随着引进科普的热销, 必定带动原创科普类图书的再次“井喷”。从早些年的少儿文学类图书的例子就不难看出。少儿文学类图书的发展道路就是从原创精品图书为主, 到大量的引进版权图书, 再到原创作品与引进版权齐头并进。

2) 引进版权类科普图书, 应注意“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性”。事实证明, 只有题材独特, 内容替代性不强的品牌产品最终在市场的检验下, 才有长久的生存能力。

3) 在引进的过程中, 学习引进版图书的营销方式及运作技巧。从内容上来讲, 第一要学习引进版图书的“系列化”。第二要学习的是图书的“灵活性”。将图书内容改编成电影或电视, 又或者根据电视电影出版一系列图书;第三是图书的“多元化”发展。开发由图书衍生出来的玩具、艺术品、学习用品、服装等, 由图书衍生出的各类产品在其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从而扩大产品本身的知名度, 形成良性循环。

2.2 山寨现象在科普类图书中已成风

在图书市场, 绝大多数的少儿科普类图书的主要内容、装帧涉及甚至书名、开本都大同小异, 千篇一律, 尤其是那些畅销类图书, 几乎每类图书都有几十甚至数百种不同的版本。一家出版社操作一类图书成功后, 便有无数的出版社跟风, 山寨, 最终导致整个市场的混乱不堪。例如:《昆虫记》是少儿科普中经典类畅销图书, 单单这一本书, 在图书市场上, 你就能发现品种大概在几百部之多, 其内容相同, 可质量却参差不齐, 从而导致了原书的销量大幅度下滑。

关于科普类图书跟风问题, 以下是几点思考。

1) 分析畅销图书之所以畅销的原因, 参考借鉴的同时, 改善并完善其内容的欠缺, 打造自己的畅销品牌。

2) 调研市场, 培养编辑的选题敏感度, 加强编辑对图书市场的把握。

2.3 科普类图书的专业性缺失

科普类图书是少儿图书板块中要求极高, 难度极大的出版门类, 所以在出版的过程中, 内容是严谨的, 准确的, 科学的, 形式应该是趣味性与可读性的结合, 所以, 操作科普类图书, 作者方面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能力。

1) 作者应该具有把高深的科学理论, 科学知识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少儿读者。

2) 作者应该具有能将枯燥的理论变成喜闻乐见的大众读物传递给少儿读者的能力。

3) 作者应该具有能将知识性与趣味性最佳组合的能力。

4) 作者应该具有跟得上时代潮流的能力。

2.4 非专业的出版机构造成科普类图书的不严谨

全国581家出版社, 有520多家出版少儿图书, 而这些非专业出版机构每年的出版少儿图书量, 占到了70%左右。从数字上可以看出, 基本上家家都在做这一板块, 而科普类图书又是大家更容易上手, 并尝到甜头的分支。大家一般都会认为少儿图书门槛低, 所以专业社、非专业社乃至民营书商者都可以做。针对这种情况, 在操作科普类图书的过程中, 出版机构应该具备以下两点。

1) 出版机构应该具有专业的编辑及校对队伍。

2) 出版机构应该具有专业的审读人员及顾问人员。

2.5 城市化的科普类图书占据市场

现如今的图书市场, 少儿图书的装帧越来越精致, 越做越高端。从目前来看, 少儿科普类图书多以成套成系列推出, 而精装书、礼品书也数量巨大。过度的包装以及“追新奇”, “追规模”必定导致少儿图书的成本增加, 从而定价上涨。而农村的家长以及少儿只能望着高定价望尘却步。

以上只是在日常运作少儿科普类图书过程中, 发现并遇到的一些问题。少儿科普类图书作为少儿图书板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少儿图书板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 在运作此类选题的同时, 一定要抱着严谨的态度, 力争每一本书都做到让读者满意, 让家长放心, 更希望运作的每个选题, 都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摘要:近十年来, 我国整个大的图书市场迅速发展。其中品种、数量增长最快的即为少儿类图书, 2012年, 据不完全统计, 少儿类图书占全国上报图书总量的20.9%, 弘扬主旋律图书、素质教育读物、儿童文学、卡通绘本、科普读物等门类均衡发展。其中, 儿童文学类图书占40%, 低幼类图书占18%, 科普图书占17%。数据表明, 在这少儿图书品种中, 科普类读物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对当今市场中少儿科普读物存在的一些问题, 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少儿科普,市场分析

参考文献

[1]龚瑰.少儿图书出版现状与编辑素养[J].中国出版, 2010.

篇4:有魅力的科普读物

一本心理学的科普小册子,怎么会有这般魅力?这也得从心理学这门科学谈起。

心理学是一门诱人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虽然只是近代的事,但是,她的出生和成长确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几乎同人类丰富多彩、斑驳陆离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致力于认识自己,心理学就是直接研究人类自身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正因为如此,她备受学者们的青睐。从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和古巴比伦的历代古贤先哲到当代的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伦理学家、生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甚至许多自然科学家,以及各式各样的学者,无不对她含情脉脉,在她身上倾注种种柔情。因为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对她的心灵作过许多荒诞不经的解释,给她蒙上神秘莫测的面纱,致使世人误认心理学只不过是宣扬灵魂论之类的唯心主义货色。

直到十九世纪,由于科学的进步,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兴起,使心理学家得以吸取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八七九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从此,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自冯特之后,一百多年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经历由各学派开创,分途发展,互相对立、批判的阶段,发展到今天则大有整合的趋势,各派互相吸收,殊途同归。最为明显的是认知心理学的产生。现在科学家运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方法,诸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并采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揭示人脑加工信息的机制,使行为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大脑科学等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发展之速,超过任何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先进工业国家,她正日益深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及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科学家甚至预言,心理学将是下一世纪的带头科学。

心理学既然如此重要,人民大众自然就追求、学习心理学了。遗憾的是,心理学的教科书,大多十分抽象难懂,概念、术语极其专门,言语枯燥乏味,甚而晦涩。致使许多人想叩开心理学的大门,却又对它的高深莫测望而止步,只好乘兴而来,扫兴而去。

好了,现在有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在它的导引下,我们就可以步入心理学的大门了。这本书以娴熟的笔锋,流畅的文字,加上诗词、典故、俗语,旁征博引各种知识,竟把抽象的科学理论说得活泼生动,情趣盎然。全书以五十篇独立的小论文形式排列,构成一个描述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结构体系。每篇文章的起承转合,作者独具匠心。开篇都从生活事例入手,一下子吸引读者的注意,然后笔锋一转,不知不觉把你引入窥测人心的世界。行文承上启下,分析各種心理现象时说理清晰,生动有趣,文字流畅,一气呵成。结尾处提出作者的忠告,启示读者怎样塑造、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健全完美的人格。读后颇受启迪,印象良深。

我之所以推崇这本小册子,寓有两个希望。一是希望学者们都动手写点科普作品。有的人鄙视科普创作,以为那不过是雕虫小技,不值得重视。事实上,写好一本科普作品,并非易事,既要讲科学性,又要有知识性、趣味性。对科学理论要能深入浅出,同时又要兼收百科知识,博观约取,融为一炉,再加上熟练的文字功夫,紧紧吸引读者,这可不是任何人都能轻易做到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就十分重视科普,他龙虫并雕,既有大部头专著,也写《江浙人怎样学普通话》这样的小册子。我们应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学》两位中年作者,热爱青少年,关心青少年,为他们多写有益的书籍。第二个希望是,那些著书立说的专家、学者、教授们,他们应尽最大可能把书写得生动活泼些。书是写给人读的,除了科学性之外,还应有可读性,就是让那众多的、非本门专业的读者能读得进去,能读得入迷当然更好。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懂得读者的心理,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都应有所讲究。

一九八五年五月三十日

篇5:科普读物的心得600字

这些事情大多都是关于那些野生动物的,比如说各种各样的鸟类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巢是怎么做的,遇到老鹰该怎么办等等。我看这本书就是因为这本书里介绍了许多我们这些经常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没有见到过的事情。他们把这本书分成4类:春,夏,秋,冬,每一类都讲了许多种动物在这个季节是怎么生活的,我觉得非常有趣。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森林里发生的事并不必城市少,甚至比城市多一些。那些事情的制造者并不比我们人类差,就比如说鸟吧,我们人类在非常平常的一天就是,睡觉,吃饭,工作……而鸟的生活却不是这么单一,它们会时刻保持着警惕,防止老鹰或

蛇去攻击它;当它有孩子时,它会时刻看护着自己的孩子,当它们觉得这个地方不宜久留的时候,鸟就会带着自己的孩子飞到另一棵树上,再做一个巢,这种事情难道我们经常就能看见吗?

篇6:科普读物的心得600字

《森林报》讲的是一年四季发生在森林里的一些事。这些事讲述了动物与动物之间那有趣而美好的事。森林就是他们的王国,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总之是做自己该做的事。吃食、交配、培育后代、冬眠等。这本书让读者读起来也是有趣而快乐的。

的确,这本书里写的事的确是美好的。不过那是19世纪的事。然而现在可不一样了。《森林报》里写的许多动物的名字我都不知道。上网一查,发现这些动物早已灭绝。导致这些动物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还是我们人类。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导致这些动物没有自己生活的天堂了。再加上气候变暖与盗猎活动,导致剩下的一些珍稀动物也无处可藏。人们似乎在20世纪中期觉悟了,立了很多保护区。可现在后悔已来不及了,哪儿有一点活蹦乱跳的小动物呢?

篇7:科普读物的心得600字

人们是怎样出现在地球上的?人们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吃包子的……一个个问号抛给爸爸妈妈,但很多时候他们也无法解答。

现在,我拥有了一个不说话的老师——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有什么问题它不开口,书一翻,就有了答案。

在这本书中,我觉得很感兴趣的是蒸笼蒸馒头那一篇,你们知道哪一层先熟吗?当然是上层了,想明白为什么吗?那是因为热气是往上走的,一向停留在上层,而下层的热气只是飘过下,所以上层的会先熟。

篇8:引人入胜的一本科普读物

这是坐过飞机的同志都有过的一种体验。当坐在飞机上俯视我们居住的地球时,海洋、陆地、森林、沙漠、高山、平原,这些自然界的要素,都历历在目,我们能够把它们分辨得十分清楚。但是,如果你有机会乘坐宇宙飞船或站在月球上观察我们的地球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个比月球大许多倍的“蓝月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100万平方公里,海洋的面积约36,100万平方公里,占了71%;陆地面积约为14,900万平方公里,只占29%。海洋的面积几乎等于陆地的两倍半。也就是说,地球的表面大部分为海洋所包围。从宇宙空间看地球,我们的目力是不能分辨出地球上具体的物体的,只能看到地球上辽阔的海洋的反射光——蓝光,因而地球就象一个“蓝月亮”了。

地球上的海洋是互相相通的,形成一个连续的水体,被称作世界洋。世界洋被大陆分割成我们熟悉的四个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这个浩淼的水体及其水下的世界,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研究。海洋和宇宙空间一样,现在都是人类活动扩展的重要领域。我们要征服海洋,我们要向海洋索取财富,人类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就。目前有些国家已在海上建设了造纸厂、淡水厂、发电站和海上旅馆。有些国家也已从海底开采石油和提炼锰矿。

我们要征服海洋,就要了解海洋,了解海底世界。海底究竟是怎样一个神秘的世界呢?由南京大学地理系朱大奎同志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本《海底世界》,就向我们提供了海底世界的种种知识。

在这本不到三万字的通俗读物中,作者以流畅的文笔、丰富的资料向我们介绍了宽阔、宏大、奇妙有趣的海底世界的自然景色,叙述了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地理”,展示了海底丰富的宝藏以及开发海洋的远景。现在,让我们跟着作者,对海底世界作一次旅行。

在万顷碧波下的海底,同陆地一样,地形也是异常复杂的。在海底,有坦荡的平原和高原,有雄伟的山脉,有深达万米以上的海沟。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6米,如果把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放进去,它的顶峰离海面也还有两千多米呢。根据海底地形的特点,人们一般把海底分为三部分: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底。从海岸向外延伸,一般坡度不大、比较平缓的这个地带,称作大陆架。再向外是相当陡峭的斜坡,急剧向下直到二、三千米深处,这个斜坡叫大陆坡。由大陆坡往下,便是广阔的大洋底部了。如果我们作一个比喻,洋底的轮廓基本上象一个水盆的样子。在整个海底的面积中,大陆架和大陆坡约占20%左右,大洋底约占80%左右。

大陆架实际上是大陆向海延伸、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其范围大体上同于浅海区。它的宽度各地差别很大,有的地方只有几公里宽,有的地方宽达一千公里。大陆架是目前开发海洋资源的主要活动场所,因而世界各国都给予特别重视。

大陆坡是地球上最大的斜坡,是大陆架向洋底的过渡地带,宽度是20—100公里。大陆坡上最壮丽的景色是拥有深幽的海底峡谷,深达几千米。我国的长江三峡是陆地上世界闻名的大峡谷,但与许多海底峡谷比较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目前,这样的海底大峡谷已经发现了几百条。海底峡谷是地壳的一个大裂缝,因而也就是地球的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窥见”地球内部的秘密,在探索地壳结构、海陆的起源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上有一定意义。

洋底是海洋的主体,地形复杂多样。洋底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四个大洋中部都有作南北走向的巨大的海底山脉;另一是在四个大洋的边缘都有深凹的海沟。海底山脉规模之大,海底地形高低差别之大,是陆地上不曾见到过的。比如夏威夷群岛,就是由中太平洋海底山脉中的一些主峰伸出海面而形成的。它们从五千多米深的海底升起,而岛上的主峰还高出海面4,273米,它的实际高度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很早以来,人们根据大洋地形的特点和各大洋两岸轮廓的相似性,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论”和“海底扩张说”,来论述海陆的起源。近年来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板块构造”学说,为探索海陆的起源指出了新的方向。

海底,确实是一个十分奇妙和有趣的世界。在热带的浅海区,是一个绚丽夺目的海底的大花园。在这里,生物沐浴在光亮而温暖的海水中,有一丛丛五彩缤纷的珊瑚,美丽的热带鱼在穿梭般游来游去。这里也有海星、水母和各种颜色的海草,在波浪的扰动下翩翩起舞。阳光只能透射入浅海区,在深海海底却是一片漆黑。在沉静、寒冷和高压的环境下,完全没有植物。可是,这里却又有一些非常奇特的动物。它们为了适应深海这个环境,发展了一种奇特的发光器官。这种发光器官非常巧妙,有的具有透镜、反射镜和滤光镜的作用;有的具有发光的胶质,能发出莹光。这些能发光的深海动物,有的利用发光器来寻找食物或引诱别的鱼类“上钩”;有的用来迷惑、吓唬敌人,以便自己“脱身”。发光的动物在漆黑的深海游动时,它们闪烁着的红、绿、蓝的光点,很象夜间繁华的街道上闪烁的车灯。

《海底世界》这本书还向我们介绍了海底蕴藏着的丰富的矿产资源,其种类之多,储量之大,都是惊人的。其中,当然以石油、锰结核和多金属软泥最引人注目。

据估计,海底石油的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三分之一,仅就大陆架而言,储量就约有一千多亿吨。目前海洋石油的年产量约占世界石油年总产量的27%,而到1985年,估计年产量可达到35%,到本世纪末可达到50%以上,将超过陆地石油的产量。

锰结核是一种富含锰、铜、钴、镍和铁等二十多种金属的矿瘤,主要分布在四千至六千米的海底。这种矿瘤平均直径大约8公分左右,也有直径达到一米左右的。因为锰的含量最高,所以叫做锰结核。据估计,海底锰结核的蕴藏量大约为15,000亿吨,其中含锰4,000亿吨,含铜88亿吨,含钻近100亿吨,含镍160多亿吨,比陆地储量多几十倍到二百倍。如果按照目前世界金属消耗量的情况来计算,可以足供全世界使用一千年之久。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大洋底的锰结核迄今还在继续生长。目前,有的国家已在开采海底的锰结核。例如,1978年日本在夏威夷群岛东面的海上开采这种矿藏,日产量达到三百吨。

篇9:小学生必读的科普读物

小学生必读的科普读物

《十万个为什么(动物分册)》《十万个为什么(植物分册)》《十万个为什么(人体科学分册)》《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分册)》《十万个为什么(宇宙科学分册)》《十万个为什么(环境科学分册)》《十万个为什么(信息科学分册)》《十万个为什么(数学分册)》《六中外小说(本)》《木偶奇遇记(意大利)》《科罗狄》《绿野仙踪》《莱弗鲍姆》《鲁滨逊漂流记(英国)》《但笛福》《三毛流浪记(中国)张乐平》《海底二万里(法国)》《儒勒凡尔纳》《爱的教育》《埃德阿米琪斯》《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托斯夫人》《西游记》《雾都孤儿》《(英国)查尔斯狄更斯》《水浒传》

篇10:科普读物《神奇校车》的读书笔记

《神奇校车——迷失在太阳系》这本书讲述了弗瑞丝小姐带着她班上的同学兴高采烈的去参观天文馆。谁知竟然休馆!幸好,神奇的老师有办法挽救这一切。校车变成了一艘太空船,直接穿越了大气层,载着弗瑞丝小姐和班上的同学冲向月球和更远的外太空。

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什么是太阳系;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太空船要用火箭发射;还有人为什么在太空会失重;什么使月亮发光……

我很喜欢这本有趣的科学故事书,它不仅让我收获了很多知识,而且让我大开眼界。

篇11:科普读物《神奇校车》的读书笔记

在这套书中,我最喜欢《追寻恐龙》,因为我从小就对恐龙感兴趣,何况这本书又把恐龙描写得那么精彩呢!《追寻恐龙》不仅说了各种各样的恐龙,比如腔骨龙、梁龙、暴龙、雷龙和翼龙等等。而且很神奇的事情,就是弗瑞丝老师开着神奇校车,带领着学生们穿越到了恐龙生活的时代,比如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在那里,他们亲眼目睹了活生生的恐龙,了解了很多恐龙的生活习性,还知道了鸟的祖先是始祖鸟。

我也跟随弗瑞丝老师和她的学生们一起游历了恐龙时代。我知道了慈母龙宝宝是在巢里长大的、身上长着甲的恐龙牙齿很少、有角的恐龙颈部有扇形颈饰和片状牙齿……

篇12:把科普读物“下嫁”给流动的花朵

调查

调查一:学生购书情况

调查结果:

A学习辅导读物8本B文学名著29本

C科普读物6本D童话、漫画26本

情况分析:

看到这组数据,笔者有点意外。30名学生共购书69本,而购买科普读物的数量连个零头都不到。这次购书活动完全是学生自愿的,我们在教师例会上反复强调任何教师不能参与到这件事情中。这种常态下的购书活动至少反映了一个现状:我们的外来务工者子女没有或者很少拥有自己的科普书籍。

调查二:你喜欢什么类型的书籍?(可多选)

调查结果:

A学习辅导读物3人B文学名著13人

c科普读物17人D童话、漫画16人

E其他4人

情况分析:

看到这组数据,笔者很是惊讶。因为调查一似乎已经说明了外来务工者子女并不喜欢科普书籍,但此项调查却又有17人喜欢科普书籍,而且是最受青睐的书籍。这样的反差让我惊讶,更让我思考:喜欢科普读物却又不购买的矛盾背后隐藏着什么?

调查三:你认为是什么制约着你阅读科普读物?(可多选)

调查结果:

A贪玩4人B不喜欢看1人

C看不懂5人D没有足够的书8人

E没有时间21人F家长反对7人

G老师反对O人

情况分析:

看到这组数据,笔者有着四种心情。一是心欢,学生对待科普书籍并不感冒。“不喜欢看科普书籍”的学生仅仅1人。二是心酸,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竟然成了一种奢望,制约学生科普阅读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竟有21人。三是心寒,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竟然得不到家长的支持,“没有足够的书”,竟有8人;家长反对,竟有7人,四是心烦,制约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原因中,竟有4人是因为贪玩,有5人是因为看不懂。有些科普读物确实存在着过于成人化的味道,学生存在阅读障碍也是预料中的事情,但实在没有想到这是影响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第三大因素。

思考

调查中我们遗憾地发现外来务工者子女与科普读物似乎是一种“远亲”关系,而且有着越来越远的迹象。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科学下嫁”的行动口号,意思是要把科技知识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那么,怎样才能使科学的“下嫁”工作落到实处呢?

一、做对味的“嫁接”。这里说的“嫁接”主要是指转变学生家长和村小教师对待科普读物的态度,对味是指能够让他们接受。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的家长反对阅读科普读物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在外来务工者眼里,分数就是一切,孩子的学习主要是语数外,最好的课外书籍是学习辅导读物,科普读物在他们脑海里基本上是没有概念的。在教师层面,虽然没有任何教师反对学生阅读科普读物,但从平常的迹象来看,村小教师眼里科普读物是可有可无的,提高学生语数外的成绩才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生关门读书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让家长能够接受科普读物,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校路路通等家校联系方式,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让学生家长全面认识科普读物的独特魅力,知道孩子阅读科普读物不仅仅能拓宽知识面,更加有益于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写作能力的提高;其次,我们要改变村小教师忽视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喜欢科普读物的意愿,还学生自由,还学生阅读时间。

二、做特别的“嫁衣”。这里说的嫁衣是指为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适合的科普读物,特别是指营造一种科普阅读的氛围。调查发现制约学生科普阅读的原因中“贪玩”和“看不懂”加起来有9人次,这样的结果需要我们学校层面予以反思。学生因为“贪玩”而影响阅读,说明学校还没有形成一种科普阅读的氛围,学生因为“看不懂”而影响阅读,表面上与学校无关,是科普读物创作的问题,而事实上学校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那就是教师没有给学生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科普读物。为了让科学“下嫁”活动更加畅通,学校首先要创设一种科普阅读的氛围,重点组织好“读书节”、“科技节”等专题活动,充分利用好学校橱窗、班级板报、红领巾小广播等教育阵地,让科普阅读深入人心;其次学校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科普读物,以及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阅读方法,让科普阅读更加有效。

三、备丰厚的“嫁妆”。这里说的嫁妆是指学校添置科普读物,丰厚是指科普读物的种类和数量。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的“没有足够的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科普读物的绝对数量比较少,外来务工者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科普读物价格不菲导致学生买书少,村小办学条件一般导致学校图书资源较少。其二,新增图书针对性不强,像村小层面的图书室,其书籍来源相对复杂,其中社会捐赠的图书比较多,但是,这些书并不适合小学生阅读,图书质量良莠不齐,有些是用过的教科书、过期的成人读物,学生不喜欢看这类书籍。为班级图书角和学生阅览室添置科普读物,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将自己个人的科普读物与他人分享,我们可以征求学生意见来决定科普读物的添置。我们还可以设立科普读物流动书架,尽最大可能丰富各班科普读物的种类和数量,让更多的学生享受科普读物这道精神大餐。

科普读物有它自己的艺术优势,它有效地传递了科学知识,并且以温和而中性的语言为读者建立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文字空间,并使这个空间不失童心的魅力。让少儿阅读科普读物,实际上是引领他们走进科学的世界,可以真正达到科学普及、知识型塑和审美教育的目的。由此,笔者想要说:把科普读物下嫁给流动的花朵意义重大。

篇13:科普读物读书笔记

1.植物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答:是种子。沉睡中的胚芽就在种子里面,他的周围被丰富的营养所环绕。

2. 猪笼草的罐子中积满了液体,是雨水?还是露水?答:都不是。这种液体可是具有强酸性的消化液。

3. 动物到了晚上需要睡眠,植物也需要吗?答:虽然从外表上看,无论是忙碌的白天,还是无所事事的夜晚,植物都是一个样的,但事实上植物也是需要休息,需要睡觉的。只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睡觉。像橡树、老虎刺、月桂树等叶片强壮的植物是不需要睡眠的。

篇14:科普读物读后感

科普读物读后感1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确实,科学的普及,不是坐等能等来的,必需要付出汗水与努力,而对于我们这样一群学生,显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研究科学,去了解科学,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接近科学了解科学呢?我把汗水撒给了《学生探索百科全书》。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探索精神是其中最灿烂的一枝。千百年来,人类用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不断扩展着对神气大自然,对奇妙的科学以及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在永不停顿的对未知领域的探究中,人类建构起了多姿多彩的迷人世界。

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吗?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回事?我们能不能跨越时空?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为了解开这些我不懂的”迷“我选择了《学生探索百科全书》,我希望它可以给我带来这些我不懂得的问题的答案。

科普读物读后感这本《学生探索百科全书》共分为三章——自然探索、科学探索和历史探索。三章的排版都做的很好,让读者很容易便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三章都按照各自的特点分为若干节,各节在结构设计上均采用场面宏大的主图以及精彩纷呈的配图以增强视觉冲击力,让读者在准确的文字描述、严谨的原理揭示中愉快地踏上新奇的探索之旅,轻松地掌握的百科知识。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它对我带来的好处。

首先我在第一章的自然探索中,我了解了来自宇宙深处的信息、漫长的生命之旅、”自由号“卫星的惊人发现……等等等等,这些知识无一不丰富了我的知识,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并且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用这些书上看到的自然知识来保护自己,这书呀!真好!

在第二章的科学探索中,我了解了无处不在的黄金分割、四色之迷、寻找”幽灵粒子“、我们能不能穿越时空……等等等等,这些知识又是我了解到了科学,学会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分析这些重要的东西,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奇闻异事我也可以通过科学说法来解答他,这些知识都丰富了我的生活经验,让我不断的健康成长。

在第三章的历史探索中,我了解到了丝绸之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埃及艳后、金字塔工程……等等等等。历史使人明智,因为了解历史,可以学习前人的正确做法,并且改到自己的错误作风,这样可以使人们在成功的路上少一些坎坷,为自己铸造一条平平的道路。

看吧!一本知识读物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益处,在这个讲究科学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多学习一些有关科学的知识的话,我们肯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渐渐的遗忘,我们只会一点一点的落后,选择一本好的科普类读物吧,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科普读物读后感2

新年伊始,我饶有兴趣的读完了《万物简史》(比尔·布莱森著 严维明 陈扈 译 接力出版社出版)。这是我第二遍读这本书了。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为了纪念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第101号元素被命名为钔,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元素,有意味的是,门捷列夫是一个性格古怪的人,不仅不承认一些新事物,也令人难以相处;著名的生物分类学家林奈经常用一些粗俗的名称来命名一些生物,甚至按照生殖器官来对植物进行分类;戴维发现了12种元素,占那个时代所知元素总数的五分之一。然而,他竟沉迷于吸一氧化二氮(笑气),最终因此而丧命;温度计的发明者,荷兰仪表制造商华伦海特把温度计上的冰点设在32度,把沸点设在212度。瑞典天文学家摄尔西乌斯则在自己的温标上把沸点设在0度,把冰点设在100度……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万物简史》的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大至宇宙,小至微粒子的许许多多匪夷所思的现象。

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本书20xx年5月在美国出版后,连续数十周高居《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排行榜最前列,荣登亚马逊网站20xx年度十大畅销书之列,在年度科学类图书排行榜中,本书更是勇夺桂冠。20xx年初,被美国《科学》杂志评选为20xx年度最佳科学著作之一。20xx年6月,又一举夺得了由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世界最著名的科普图书大奖——安万特(Aventis)奖。

科普读物读后感3

翻开《科学大众》里面的知识向我涌来,让我遨游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让我深刻地明白了pm2.5对人类的危害,以及预防的方法;为我带来了冰期动物的神奇色彩;让我体会到了多看绿色对眼睛有哪些好处……我被其中的特别关注篇——沙漠大冒险给迷住了。

然而,每当想到沙漠,所有人脑海里必定会浮现出一副景象,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飞沙走石,四处寸草不生,没有一点绿色,一眼望不到边的.黄色世界,没有一种动物植物能在那儿生存,简直就是一片死亡地带。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篇文章就为我们揭开沙漠神秘的面纱,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世界第二大的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沙漠已经占了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还有百分之四十三的土地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

虽然“沙漠”二字中沙字,但是不代表沙漠全是沙子哦!世界的沙漠中,沙子只占百分之二十,就连撒哈拉大沙漠中,其它部分也是岩石和砾石,在它的内陆中还高耸着几座海拔高几千米的高山呢!还有全是坚硬的岩石沙漠;有被小砾石覆盖的砾石沙漠;还有比沙子颗粒更加细小的粘土沙漠。这些都是因为岩石经过日积月累不断的碎裂,在被受大自然的风吹雨打,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沙漠了。

你看千万不要以为沙漠中没有水,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生长,其实它里面也有一些独特的植物生长的,只要有植物生长的地下肯定有水。沙漠中的气温十分奇特,白天气温如酷暑难挨的夏天,到了夜晚的气温以你难以想象的速度下降到如严寒难耐的寒冬腊月。这是因为白天沙子吸收了百分之九十太阳的热量,到了夜晚又全部释放了气温就会急速下降。冬天的戈壁沙漠有时最低的气温居然能够下降到零下50度。而北非的撒哈拉沙漠有的地方到了冬天还会下雪呢!

沙漠中并不是完全不降雨的,但是沙漠中的雨犹如孩儿的脸变化无常,有时几年都不下一滴雨,有时一天就把多少年的雨量聚集到一起来下,超过一百毫米,沙漠里就会发生大洪水,但是很快洪水就会被蒸发掉,或是被吸收到地下,这样植物就可以在有水的地方生长了。假如你到沙漠中旅行,口渴了,这时你带的水又喝完了,别忘记寻找有植物生长的地方噢!

世界上的沙漠已经很多,可是它们却还在肆无忌惮的在扩张自己的领土。许多非沙漠的地方已经逐渐干旱出现风沙,各种能源供给变的极不稳定,长期这样下去,最终就会变成沙漠。然而,促使这一切发生的幕后黑手就是我们人类。人类浪费水源和资源,乱建乱造不断的砍伐树木,使一道道阻止沙漠化的防线被毁。所以我们只有保护绿化,多植树多造林,保护资源,才能够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人类才能够有希望……

【科普读物读后感】相关文章:

1.科普读物能量读后感

2.科普读物中学生读后感

3.科普读物读后感范文

4.科普读物读后感的范文

5.阅读科普读物读后感

6.科普读物读后感550字

7.科普读物读后感优秀范文

8.科普读物读后感范文1000字

篇15:科普读物读后感

电话是靠电流来传递人的声音,科普读物读后感-陈昕琦。我们平时用的电话机有两根电线,一根连着话筒,一根连着听筒。当人对着话筒说话时,话筒中的金属片随着声音震动,使声音变成电流,沿着电线被送到电话局。再由电话局沿着电话线送到连接对方电话听筒的电话线里,使电流变成声音。这样就可以互相通话了。

通过这篇文章我知道了电话是怎么传递声音的,这一篇只是我挑选的一篇,大家可以自己去买了看,而十万个为什么对我们的科学技术、生活常识和自然现象有很多帮助,所以大家要多看书!

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篇16:科普读物出版需把握的三个要点

热词:科普读物 科普出版 写作技巧

科普出版工作者肩负着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历史使命。优秀的科普作品,可以促进公众更及时、充分地理解科学。

随着公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关注科普作品的群体不断扩大,然而真正好的科普精品却并不多见。现有的科普作品中,有些选题陈旧,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需求;有些缺乏文采和合理的设计,以填鸭式的知识传输模式,照本宣科地说教;更有甚者,充斥着满纸术语和公众难以理解、搞不清楚的专业内容,让读者望而却步。导致内行人不用看,外行人看不懂或不爱看,是不合格科普作品的通常症状。原因很多:传统的科普出版模式惯性地侧重知识本身的传播,而不注重甚至忽略读者的接受度和阅读感受;科普出版本身不受重视,社会缺乏科普创作人才及其人才培训的机构和环境;科普创作收效低微,少人问津等。

那么,怎样掌握好优秀科普作品出版的要点呢?下面总结归纳为三点。

一、科普出版需要不断更新观念、知识

科普,顾名思义即“科学+普及”的结合。科普的首要属性自然是科学性,因而,怎样强调科学性也不为过。

1.坚持走专业出版之路。作为科普出版人,首先要有甄别科学性的能力,能将伪科学、甚至谬误的书稿拒之门外,将书稿的非科学处加以纠正,这是毋庸置疑的必须遵守的铁律。对书稿科学性的把控能力来自于专业判断。目前,科技出版社的专业编辑一般都具有相关专业的学历,并要求做专业出版。如医学专业出版人,一般具有医学专业教育背景,决定了他们对于医学科普具有相当的把控力。他们的出版范围是医学科普,如果做其他板块的出版,就成外行人瞎子摸象了。反之亦然。总之,坚守专业出版,并严格把关,秉承这种精神是做专业科普出版的前提。

2.不断更新知识。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科学知识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也是科普出版必须要关注的。在科普作品中,相当一些内容属于落伍的老化知识,这也是不可取的。如,在SARS流行初期,相当多的科普作品宣传用“食醋熏蒸可以达到‘空气消毒’的目的”,就是科普知识老化的典型。再如,当前医学科学认为,艾滋病、白血病、前列腺癌等以前宣判“死刑”的疾病,通过规范治疗,基本可以当做慢性病来管理……总之,科普出版人要保持敏锐的视角,尽量做到与科学进展同步,才能起到及时普及知识的作用。

二、科普出版需要提高讲道理的艺术

科普作品的本质是讲道理,把科学知识的道理普及开来,这个讲道理的过程需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

1.选题切入艺术:同样的素材,不一样的切入点,效果会大相径庭。科普出版人可以考虑放宽眼界,从热点新闻话题、学科知识的人文背景、百姓日常生活关注的焦点等多角度挖掘切入点。毕竟科学并不枯燥,每一项科学成果背后的人文背景,都体现出科学精神,并且最终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这其中,更容易利用的,就是有关人物或事件。当然,更多的科学研究中并没有那么多可探寻的热点,这就考验科普出版人策划技能了。总之,在出版之初,一定要选准最容易引起关注的切入点,这不能不说是一门艺术。

2.亲民艺术:科技与科普的最大不同点,在于表达形式。科技的表达形式要严谨专业,而科普则要最大限度地把这个形式转化成读者能接受并喜闻乐见的形式。转化的好与坏,有高下之分,也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多数情况下,广大读者偏爱便捷的通俗读物,也就是说,读者习惯轻松阅读、轻快阅读、轻灵阅读,即所谓“轻阅读”。成功的科普读物,应当融家庭味、生活味、现代味、人情味、文学味等“五味”于一体,做透亲民的功夫,方可赢得公众的青睐。

3.更新观念的大出版艺术: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新形势下,科普作品的写作、出版都必须更新观念,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保持开放的胸怀,才能做好科普大出版这个事业。这个观念的更新,应该贯穿在出版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多领域、多方面。例如:提倡创作题材的广泛性和个性化;鼓励科普创作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多元化;提倡创作协作(行业专家+文学家联合创作);顺应阅读潮流,开发多媒体出版,等等。总之,只有与时俱进,提供良好的出版大环境,才能蕴育出好的产品。

三、科普出版呼唤高超的写作技巧

科普创作要掌握一定的创作技巧并非难事。在创作阶段,编辑可以主导科普作者注重以下写作技巧:

1.使用讲故事式的创作手法:通过讲故事的手法来创作科普作品,可以在写作上增加人文成分,赋予作品以生命力。这种深入浅出的表现形式,一方面使内容更感性、情感化,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建立平等交流的平台,同时也能从浅显的故事中说明道理,达到深入浅出的科普目的。故事越生动,越贴近主题,越能从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眼球,激发公众的阅读欲望。例如,许多人都看过医学科普专家洪昭光教授的科普书,诸如由于贮存大白菜的故事引发老俩口争论,一位博导与学生之间的争吵等有趣的“段子”,让读者轻松地理解并接受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医学知识。这就是优秀科普作品的魅力,引人入胜。

2.纯熟地运用口语:口语化也是有效拉近读者与作者距离的创作方式,以口语化为载体,更能有效地传达科学信息。还是以洪昭光教授的科普作品为例,他的科普语言技巧纯熟,通俗到老少咸宜,无论读者有什么样的教育背景都基本能听懂的境界。例如:他在表达合理膳食理念时只用了两句话、十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总结健康用了四句话:“一个中心,两个基石,三大作用,八项注意”。这种将科学理论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浓缩演绎,让人读之难忘。

3.恰当地运用知识链接和形象的比喻:不是就事论事单纯的讲述,而是做一些知识上的横向链接或者恰如其分的比喻以增加知识性、趣味性,也不失为一种科普创作技巧。例如:讲心理学中心理放松方面的医学知识,就可以增加人文知识。“马寅初先生曾因对中国人口问题发表了不同看法,受到批判,压力巨大,而他却念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何等超脱和胸襟!马老一直活100岁才去世,等到了他的学术研究成果被社会接纳为主流观点的那一天。”如此写来,相信读者一定会印象深刻。再如:在描写骨质疏松时,如果用骨细胞、骨皮质、骨小梁等术语等去解释、分析,读者会不得要领。但是如果用春天时的糠萝卜比喻骨质疏松(外皮硬实、瓤却糟了),听众立即心领神会。

总之,出版成功的科普作品看似艰难,但仍有规律和技巧可循,把握上述三个要点,并不断探索、创新,相信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受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作者单位系人民军医出版社)

篇17:科普读物读后感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于是,我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 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

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环境保护,不环境污染,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了一想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 “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昆虫记》让我眼界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理解问题的深度也将超越以往。我觉得 《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 《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的更多。

【科普读物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科普读物能量读后感

2.科普读物读后感优秀范文

3.科普读物读后感的范文

4.科普读物读后感范文1000字

5.科普读物读后感550字

6.科普读物科学大众读后感

7.科普读物读后感2000字左右

8.科普读物中学生读后感

上一篇:大专护理论文下一篇:在王述学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