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

2024-04-23

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共9篇)

篇1: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

艾滋病防治知识及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总结

针对目前的传染病排行榜,随着艾滋病疾病的迅速发展,为了加大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的重视程度,能够在诊疗过程中认真细致,对可疑病人不漏诊,并严格遵循保密制度,加强自身防护工作,我中心于2011年3月14日在中心宣教室由朱主任对医护人员(17人)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如下:

1、艾滋病的基础知识及传播途径、诊断标准。

2、艾滋病防治条例

3、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

4、医护人员反对歧视及保密制度

医护人员在参加培训过程中非常认真,并要求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对可疑患者要求其到可以确诊的医院进行检查,并详细登记,对来诊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和艾滋病等相关知识手册。要求医护人员做了笔记,并发放试卷进行考试,考试合格率达到了100%。培训覆盖率100%。

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1年3月14日

篇2: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

摘要:我国目前已处于HIV感染增长期,而且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艾滋病的传播趋势已开始从高位人群转向一般人群。临床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易发生HIV职业暴露。为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增强防护意识,做好职业暴露的防护,为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提供借鉴。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职业暴露; 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22-01

1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1.1职业暴露的定义:病人的血液或具有传播HIV的体液,包括精液、阴道分泌物、脑液、胸水、腹水、心包液、羊水及含有HIV实验室样本,经医务人员破损的皮肤而污染时或被针刺或利器割伤或污染医务人员的粘膜。

1.2职业暴露的传染源:就医务人员而言,工作中常见的HIV暴露包括HIV的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含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含HIV的试验样本,生物制品,器官等。

1.3职业暴露的高危操作:①针刺伤: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深静脉穿刺导丝、静脉采血等。②锐器刺伤:传递器械、刀片、缝针;无刺伤性接触:HIV血液或体液通过破损皮肤、血溅到口腔、眼睛;被血液污染的器械。

1.4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外科、口腔科、妇产科医生无疑是HIV职业暴露的危险人群。除此以外,病房护理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工作人员、手术室的护士和麻醉师、有关血库、化验室和血液透析病室工作人员、尸体解剖人员、甚至相关的清洁工人、警察等也都是HIV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2职业暴露的护理策略

2.1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规范化培训: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艾滋病流行较晚,艾滋病的护理对于我国护理人员是一个新的领域,护士在进行相关临床实践之前必须得到系统的培训,而且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护士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思想境界,以及不断更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1]。定期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包括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流行病学、治疗护理措施,以及预防和控制HIV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培训后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同时,定期进行艾滋病护理查房,有针对性进行临床护理实践培训。经常参加各种艾滋病新进展专题培训,开阔视野。通过持续有效的培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养成科学良好的工作习惯,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2.2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疏导:由于艾滋病护理工作是高风险和高压力的行业,临床一线的艾滋病病区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2]。因此在为艾滋病提供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要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适时给予疏导,逐渐消除恐惧和偏见。在关爱患者的同时,加强自身防护,提高护理人员的身心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艾滋病患者的护理质量。

2.3严格暴露的防护:建立规范的防护流程,维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发生的HIV职业暴露,掌握正确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通过安全教育,强化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督促护理人员遵守安全防护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暴露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具体应做到:

①认真洗手:保护双手皮肤完整,如有伤口用防水敷料包扎,接触污染物及护理病人前后要洗手,如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立即有肥皂、清水彻底洗干净,脱去手套后也要洗手。

②正确使用保护隔离设备,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污染用物时,须戴手套,如被污染及时更换,进行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及护眼罩,必要时使用胶围裙,鞋套。

③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放入利器盒,满2/3是更换,利器盒放进黄色胶袋,并贴上特殊标记做医疗废物处理。

④病人标本应放置在坚固的防漏器内,以防运输是溢出,当收集和处理标本时,应避免污染容器外表及申请单。

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

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清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②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③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④局部处理完整后,尽快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及护理部,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向有关专家咨询并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服用抗病毒药物。药物预防越早越好,最好在4h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h。即使超过24h,也要预防性服药。

3讨论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护理人员与艾滋病患者的接触不可避免,特别是传染科专科医院,艾滋病收治任务严重,应加强临床护理管理,有效进行规范化培训,确保患者与医务人员双双的安全[3]。在护理艾滋病患者的过程中,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严格职业防护,加强病区管理及消毒隔离,提高护理人员整理素养,准确掌握预防与控制HIV感染的护理技术,既有效保护自身安全,又确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玉芳,艾滋病患者的消毒隔离与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66

[2]李慧民,崔冠宇,栗鑫,艾滋病医护人员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8):3490

篇3: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6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1例, 女性5例, 年龄在22~28岁之间, 其中2例为拔针时针头刺伤皮肤, 4例为患者针头内残余液体污染损伤的皮肤。

1.2 处理方法

针头刺伤的护理人员采取0.5%的碘伏消毒并反复冲洗伤口挤出被刺破处的血液;针头内残余液体污染损伤皮肤的护理人员采取0.5%的碘伏消毒, 反复冲洗破损皮肤并预防性用药。

1.3 统计学处理

本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为差异P<0.05的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不同时期的随访, 对所有患者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结果显示6例医护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3 讨论

3.1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

3.1.1 缺乏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由于大多数医护人员较为年轻, 临床经验不足, 操作不严格, 没有意识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不注重自我保护, 忽视了戴手套、防护眼镜、隔离衣等保护措施。

3.1.2 心理素质低

有的医护人员害怕自己被感染, 在操作时中过于担心, 造成心理紧张, 遇到紧急情况不知道如何处理, 增加了被感染的几率。

3.1.3 缺乏严格的操作训练

由于医院自身对医护人员要求不严格, 对于新的护理人员培训未起到真正的效果, 使其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

3.2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

3.2.1 预防原则

所有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艾滋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进行操作, 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减少感染的几率[4]。

3.2.2 对传染源的重视

艾滋病患者的血液、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分泌物以及体液等均为传染性病源, 因此在医护人员接触此类物质时要特别小心, 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2.3 严格操作

在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或者护理过程中, 尤其是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时, 要求医护人员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成后要及时脱去手套, 洗手并消毒。如果可能发生血液飞溅的可能, 医护人员要戴防渗透的口罩、防护眼镜, 必要时穿隔离衣, 如果医护人员有皮肤破损情况, 要特殊注意, 防止伤口发生感染。

3.2.4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

为了使医护人员意识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医院要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对艾滋病和其相关知识进行培训, 加强所有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3.3 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3.3.1 现场局部处理措施

当医护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 应用流动的水冲洗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对于有伤口的感染者, 可以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在用流动清水冲洗, 受伤处在冲洗后要用0.5%的碘伏进行消毒。

3.3.2 预防性用药

用药包括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即使用常规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1个月;强化用药是在基本用药基础上同时使用蛋白酶抑制剂进行治疗。预防用药原则[5]: (1) 如果发生一级暴露, 病情较轻可以不使用预防用药。 (2) 如果为二级以上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4~24h内进行预防性用药。 (3) 如果为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较高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4) 发生二级以上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较高可以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5) 对于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确定的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3.3 随访

当医护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 要定期进行随访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监控服用药物的毒性, 做好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和用药情况记录。

3.3.4 登记和汇报

本地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对感染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情况进行登记, 具体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暴露方式、部位、损伤程度等以及相关的处理情况, 同时将发生情况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汇报。

3.4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管理

3.4.1 建立专门的管理小组

成立专门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管理小组, 该小组定期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和技能考核, 提高所有人的综合知识和素质。

3.4.2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通过所有人讨论分析现状, 建立全面科学的管理制度, 例如培训制度、锐器处理制度, 应急方案制度等。

3.4.3 合理安排工作人员

由于护理人员不足, 导致部分护理人员工作过急而发生感染现象。相关报道也表明护理工作量与发生针头刺伤呈正比例关系[6]。因此, 在安排护理人员上要合理, 防止因工作量较大发生不必要的感染。

4 结语

综合上述观点, 所以发现医护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因为对相关知识了解不足, 自我防范意识不够等原因, 因此为了减少感染率, 要加强对所有人员对该疾病知识的了解, 定期培训, 增加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并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卢其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与防护措施[J].实用临床医学, 2012 (9) :116-117.

[2]袁有兰.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处理措施[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6 (5) :84.

[3]赵丽芬, 丁金花.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与思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5) :1834-1835.

[4]周翠云, 陈惠清, 周春莲, 尚华.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预防措施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9) :687-689.

篇4: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

[关键词] 艾滋病 职业暴露 护理专业学生

艾滋病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瘟疫,它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医务工作者面临更多的HIV/AIDS 职业暴露[1]。护理专业学生是一特殊群体,掌握艾滋病知识既是自身的需要,也是未来工作的需要。在我国,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为80.6%,被污染针头刺伤的占60% [2]。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有:防护意识薄弱,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操作行为不规范,针刺废弃物处理不当等;而且不同工作部门因工作强度和劳动强度不同,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比例也明显不同。张洪[3]的一项调查显示:22%~77% 的护士不知道皮肤沾染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应如何正确处理,职业暴露后应在多长时间内预防性用药。本研究旨在以知-信-行模式( KAB) 为理论基础,了解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为今后在护理专业学生中普及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以有效控制艾滋病在护理职业行为中的传播及蔓延提供科学依据。

对象和方法

1.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高职学生中抽取2010级新生共366人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是由WHO的评估青少年艾滋病危险行为的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KABP)问卷修订而成[4]。本研究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专家组评定,结合护理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反复修订和完善调查表,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包括五个部分:一般资料、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问卷、艾滋病态度问卷。艾滋病知识问卷:共22个条目,包括调查对象对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非传播途径、艾滋病的职业防护知识。艾滋病态度问卷:共8个条目,包括调查对象对有关艾滋病及相关职业防护知识的态度。本研究在正式调查前选择了50名研究对象测试了本问卷的信度。其信度系数(Cronbach’s a系数)为:总问卷a=0.80,知识问卷a=0.71,态度问卷a=0.85。

(2) 调查方法

1)培训前调查:

选择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教师及研究者本人共4人为调查员,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2011年3月到各班进行有关艾滋病知识、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和态度的基线调查。

2)健康教育讲座:

根据培训前调查的结果制订适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需求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于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进行为期3个月共计3次艾滋病基本知识及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

3)效果评价

2011年7月,到各班进行有关艾滋病知识、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和态度的后测,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

(3)资料分析

讨论

1.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

培训前后护生艾滋病知识及相关知识和态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这与国内的报道一致[5,6]。表明多种形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符合学生心理、生理需要,易于被接受,干预效果显著。应长期、深入、广泛地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抵抗艾滋病侵袭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艾滋病的态度,给艾滋病人提供更加宽松的生活空间。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在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上认识模糊,错误地认为日常生活接触可传播艾滋病。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三大传播途径”上,应该针对人们关心的日常生活中的非传播途径进一步加强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或减轻人们对HIV 感染者的恐惧心理,从而为HIV 感染者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社会环境[7]。培训前后护生对艾滋病相关态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这提示我们,要通过宣传教育,使护生学会对他人有关爱之心,不管艾滋病感染者是由于何种原因被感染,他们都是疾病的受害者,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不能让他们在承受病魔的折磨和死亡威胁的时候,还要承受社会的歧视和冷漠。消除偏见和歧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甚至比知识的普及更加艰巨,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2.艾滋病相关职业防护

培训前后护生对艾滋病相关职业暴露知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艾滋病健康教育对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胡斌莲, 沈亚儿[8]等认为,许多护士因在学校教育中缺少职业防护学习,护士从业后缓慢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太模糊,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因而在临床工作中未能执行标准预防方法。由于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和意识不强,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医护人员发生暴露后不立即上报,往往是等到病人艾滋病检测是阳性时才急着向医院和疾控中心报告,错过最佳的处理时机[9]。故而职业院校护生艾滋病相关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是必要的,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应加强护理专业学生AIDS 职业暴露有关知识认知培训[10],从踏入医学殿堂之初就应注重培养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以便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综上所述,对护士进行艾滋病及相关职业防护的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可帮助护士树立正确的态度对待和接受HIV/AIDS 病人,并积极参与到防治艾滋病的教育和工作中去, 同时提高护士的防护和暴露后的正确应对能力, 将HIV/AIDS 职业暴露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职业院校的护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应融合完善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以帮助护士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参考文献:

[1]范亚萍,赵萍,朱中平,等. 深圳社区医院护理人员HIV/AIDS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KABP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166-4167.

[2]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216-218.

[3]张洪.医务人员预防HIV 职业暴露与减少歧视的调查报告[J].江苏预防医学.2006,17(3):25-26.

[4]AIDS epidemic update (Special Report on HIV Prevention). Joint United NationsProgramme on HIV/AIDS (UNAID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07,12.

[5]黄泉星.泉州市部分大学新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估[J]. 中国健康教育, 2006, 22 (4) : 263 - 265.

[6]熊文辉,黄粤.深圳某中专学生开展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07,4(23):588-590.

[7]卫晓丽,王学良,庄贵华,等. 商州市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 ,26 (6) :487 188.

[8]胡斌莲,沈亚儿.护士锐器伤害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49.

[9]邱兴庆,龚文胜,唐磊,等. 医护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与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效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4):86-88.

[10]刘志娟,黄晓,贺莉萍,等.高年级护理学生艾滋病相关职业暴露知识、恐惧心理与护理意愿[J].职业与健康,2011,29(19):2115-2116.

篇5: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 李芳(610017)

【摘要】 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从而注定了医疗工作的高危险性、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无论是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引起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或是物理因素(射线、激光、超声波等)及化学因素(酸、碱、麻醉剂、消毒剂等)引起的物理损伤或化学伤害等危险性因素,都给医务人员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艾滋病(AIDS)的流行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峻职业暴露感染的危险[1],而大多数艾滋病人首发症状为皮疹,就诊途径是皮肤科,因此,皮肤科医务人员成为高危人群中的高危。本文结合多年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探讨了皮肤科护士职业损伤因素及其防护措施。【关键词】 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1.职业健康危险因素 1.1 物理因素引起的损伤

1.1.1 器械损伤 在临床工作(包括手术室中的紧急救治和日常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要和各种类型的金属器械接触,对各种针刺伤、器械刮伤等也司空见惯。在手术中的器械刮伤、护理工作中的各种针刺伤等都是医务人员比较常见的金属器械伤。美国CDC监测报道[2]: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由于护理职业行为的特殊性,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被污染的几率相当高,国内大量研究证实[3]: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6%~30%.由于近年来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各种肝炎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器械损伤所引发血液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潜在威胁日趋严重,这直接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1.1.2 辐射损伤 皮肤科常用治疗仪器有UVA、UVB、半导体激光、氦氖激光、毫米波治疗仪、微波治疗仪,主要应用于银屑病(牛皮癣)、白癜风、带状疱疹、斑秃、湿疹、玫瑰糠疹等疾病。其危害是因为它的热效应,对皮肤和眼睛的损害。光疗是一种无痛性的治疗手段,但光波、射线持续作用于人体,能损伤机体组织,严重的可造成慢性病。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由于接触射线及电脑操作的时间长、频率高、距离近,受辐射的强度也比较高,对身体的损伤相应也比较严重。辐射损伤成为严重的皮肤科职业危害因素之一。1.2 化学因素引起的伤害

1.2.1 医用灭菌剂危害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院资料显示[4]:医院至少使用159种对皮肤或眼有刺激的物品,135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品。调查证实[2]:1.0PPm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皮肤、眼、鼻、咽、喉及肺,引起变态反应、哮喘。

1.2.2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免疫抑制剂合理应用,使免疫系统疾病的疗效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多数免疫抑制剂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正常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医务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直接或间接接触此类药物,日积月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1.3 生物因素

1.3.1 病毒 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为主,可经血液和呼吸道传播。

1.3.2 细菌 常见的有结核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淋球菌等。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1.3.3 皮肤科常见病梅毒、疥疮经皮肤接触都可能传播,都是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因素。2.防护措施

2.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护士注重自身安全与病人安全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唤起自我防护意识,感悟工作责任,促使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增设学校教育,将职业防护教育纳入护理教学计划,重视岗前教育,抓紧在职教育。提高职业健康的危险因素认知、有效的防护设施、正确的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2 规范操作程序,切断传播途径

2.2.1洗手 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护士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2.2.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 可以防止悬浮在空气中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吸入和阻止感染性血液、体液、碎屑等物质溅到医务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2.2.3戴手套 进行相关操作既可以保护患者免受感染,一旦针刺伤发生后也可以减少体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职业感染的机会,有研究表明[4]: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

2.2.4 Castella A等[5]对439例与针刺有关的经皮损伤的调查中发现,其中24%的伤害可通过正确的安全操作程度得到避免。有统计显示,安全使用、装置注射器及医疗锐器,可避免62%~88%的锐器损伤发生[6]。使用防刺破、防渗漏的塑胶收集器是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强调不直接用手传递锐器;使用或处理锐器前,不弯曲或破坏针头;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用手分解;针头无需重新戴帽,必须回套针帽时,应单手操作;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扔入锐器盒或锐器收集箱内;不赤手处理破碎的玻璃。

2.3控制感染源 2.3.1 控制感染源的主要措施是隔离,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其隔离措施也不同,不同种类的隔离均应严格遵守隔离原则。

2.3.2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7],不能用手翻动,采用10%漂白粉、丙酮、2%次氯酸钠、戊二醛、福尔马林等消毒液对HIV能迅速灭活[8],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的标本、分泌物可选择进行特殊处理。

2.4保护易感人群 护士与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接触密切,极易受传染。因此,通过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2.5 加大对护士安全工作环境建设的投入。护理管理者在工作安排上对工作量大,危重病人集中,职业威胁因素多的科室加强人员配置,实行弹性排班,适当调整工作强度。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合理使用护士,将护士从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加大防护用具的投入:安全的医疗设施和操作环境能有效的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包括新护士上岗健康体检,在职人员定期体检制度,职工健康档案,职业暴露和感染上报制度等。

综上所述,危及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危险因素的职业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关系到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需要卫生管理机构的全力支持、卫生系统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卫生管理人员的普遍关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参考文献】

篇6: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

医务人员工作与病人接触最为密切,从事医疗工作中,意外被含有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以及锐器刺伤皮肤,职业暴露危险大,在临床工作中存在许多感染机会,我院于2011年6月6日在机关五楼会议室由李海峰主任对科室主任、护士长等相关医护人员共计108人进行了培训。

医护人员在参加培训过程中非常认真,确保保障医疗安全,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有效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机会,全院职工积极参与各项防控工作,建立健全了医院感染管理监督机制,各项控感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并实施。有计划的开展环境微生物监测,按照规范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评价,为防控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会后,参加此次培训人员再对该科未培训人员进行二次培训。

医 院感染 控制科

篇7: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

管理小组:

组长:XXX(校长)

副组长:XXX(副校长)

组员:XXX(总务处主任)XXX(校办主任)、XXX(教务处主任)、XXX(学生处主任)、XXX(校医)、XXX(校医)

工作职责:

1.组长

校长是学校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学校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工作的工作方案,实施及相关协调。全面负责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控工作。

2.副组长

具体分管学校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宣传工作,教职工的思想工作、作,抓好校内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知识培训工作。

3.组员

篇8: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

1 急诊科护士面临的HIV/AIDS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

医疗单位或实验室工作人员, 由于职业关系接触HIV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导致HIV感染称为职业暴露。具体指HIV感染者的血液、组织及其他体液, 包括感染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脑脊液、胸水、腹水、心包液、羊水及其他被血液污染的体液与医务工作者的皮肤伤口、黏膜直接接触[4]。急诊科护士面临的HIV/AIDS职业暴露高危因素如下。

1.1 针头及锐器伤

针头及锐器伤是临床护士最多见的职业事故, 也是急诊科护士被感染的主要途径[5]。表现在进行各种注射操作或处理伤口时, 由于操作不慎或者病人不配合被含有HIV感染的针头刺伤。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感染HIV的机率为0.32%[6], 可见针刺伤对医护人员的危害是巨大的。

1.2 对诊断不明确的患者的抢救

急诊病人具有病情急、周转快的特点。护士常常在患者很多辅助检查未实施、诊断未完全明确的情况下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由于HIV潜伏期长, 又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在窗口期检测不出与病毒有关的抗体。患者常常因各种急性病到急诊科就诊, 而且大多数感染者不愿将感染的情况告知他人, 包括医务人员, 所以急诊科护士便不可避免地成为HIV经血液、体液传播的高危人群。

1.3 接触血液、深层体液

急诊科护士在为患者处理伤口或做穿刺时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 双手可能长时间接触患者的血液, 如果血液和体液含有HIV, 护士的不良接触就有感染HIV的可能性。据有关调查, 职业性暴露经皮损引起血液传播HIV的危险性为0.2%~0.5%, 经黏膜暴露传播HIV的危险性为0.1%[7]。

1.4 接触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

急诊抢救病人所用的敷料、器械等都有可能被血液、体液污染。护士在抢救病人后需要处理这些污染物, 如清洁器械和抢救床、收集整理污染物, 处理中也可能接触这些污染物, 如果处置不当, 均会使自己的皮肤、黏膜和周围环境受到污染。

1.5 处理应急事件容易感染

急诊科护士经常要面对大量的应急事件, 如患者躁动不配合以及危重患者等, 护士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极易导致职业疲劳和工作疲劳感, 这样感染的机率也会增加。

2 急诊科护士HIV/AIDS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

2.1 加强护士对AIDS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对急诊科护士进行AIDS诊断、防治等相关知识的全员培训。我们请院内、外专家进行AIDS专题讲座, 发放宣传资料, 请参加全国AIDS会议的护士介绍有关AIDS的最新信息, 让每一位护士都掌握AIDS的传播途径、症状、体征, 了解目前国内AIDS的流行趋势、流行情况, 了解职业暴露的界定, 认识HIV/AIDS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预防职业暴露及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

2.2 加强和规范护理人员的防护行为 AIDS到目前为止尚无特效药可以治愈, 但可以预防, 只要切断传播途径, 可控制其传播流行。因此, 预防AIDS职业暴露危害重在暴露前的预防。为此护理部及科室急诊科制定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规范操作流程, 要求护士严格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 接触这些物质时, 不必考虑病人的诊断, 均采取防护措施。操作前必须穿戴好衣帽、口罩和一次性乳胶手套, 必要时带上防护眼罩, 操作过程中自始至终做好必要的防护, 将每一例病人均视为HIV阳性对待, 把护士意外暴露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程度。

2.2.1 重视洗手环节 医院感染病原体的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 因此, 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后、上下班前等均要用洗手液和流动水充分洗手, 以达到去除手部皮肤表面细菌、病毒的目的。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脱手套后即使手套没有破损, 仍需马上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在洗手池前张贴7步洗手法图画, 提示及时洗手的重要性, 强调每次洗手需按洗手操作步骤进行, 洗手时间>1分钟, 洗手后应使用防止再污染的擦手工具。

2.2.2 针头及锐器伤的预防 在急诊科, 有时病人烦躁不配合时, 必须有他人协助, 注射时保持动作的稳定和准确。操作环境要保证充足光线, 操作过程中不可将用过的针头传递给他人, 以防针头刺伤自己或他人。所有的针头处理应非常小心, 养成用钳子取污染针头的习惯, 禁止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用后的锐器及时放入锐器盒中, 不可将锐器同其他废弃物混在一起。污染的锐物应集中妥善处理。在使用安瓿制剂时, 采用垫纱布或棉花打开安瓿, 以防被割伤。

2.2.3 对污染物的处理 急诊科病人常需抽血做辅助检查, 血液标本应放在密闭的容器内, 妥善固定放置。化验单要保持清洁, 不应与标本及容器直接接触, 更不应将化验单包缠容器。使用过的手术器械初步清洁后送供应室进一步处理。使用过的废弃医疗器械、一次性物品、污染的敷料等应密封保存, 送到指定地点集中处理。特殊污染床单装袋后扎紧袋口, 并有明确标记。抢救床、地面、墙壁有血迹时戴手套用稀释的含有氯的消毒剂消毒。

2.3 加强护理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激处理 急诊科是突发事件的第一窗口, 护士在第一时间接触病人, 如果心理素质差造成工作混乱, 进而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因此, 急诊科护士平时加强心理素质锻炼, 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这样在突发事件时才能做到有效应对, 保护自身不被感染。

2.4 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HI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差, 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存活数小时至数天, 对化学消毒剂非常敏感, 70%乙醇作用1分钟可灭活游离病毒。所以当血液、体液意外接触到皮肤、眼睛时, 立即用大量的清水冲洗局部, 被针头或锐器伤, 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刺伤部位, 使部分血液排出, 在反复挤压的同时用流动水清洗, 最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如果已经成为AIDS职业暴露者, 要做好详细记录并报告相关部门, 在暴露后1小时内应用阻断药, 在窗口期内定期抽血作相关检查。同时安慰职业暴露者不必过分担心, 毕竟感染的机率只有0.32%。

总之, 只有在树立职业安全意识的前提下, 认识HIV传播的危害, 增强自身防护意识, 掌握自身防护措施, 在优质完成急诊工作任务的同时,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 采取严格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HIV造成的职业性感染。

参考文献

[1]UNAIDS.2006 Report on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R].2006, 1.

[2]蔡天文, 耿光照.预防院前急救中艾滋病交叉感染[J].医药产业资讯, 2006, 3 (3) :98-99.

[3]严家新.艾滋病与医务工作[N].健康报, 1997-12-5.

[4]李敬云.人免疫缺陷病毒的职业感染与预防[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1999, 17 (3) :232-234.

[5]陈妮, 何秀英.急诊科护士在艾滋病高危因素中的自我防护[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 (3) :344.

[6]林火仙.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体会[J].国际护理杂志, 2007, 26 (7) :675-677.

篇9:医疗职业暴露及防护荟萃分析

关键词 医疗 職业暴露 防护对策 荟萃分析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医疗职业暴露问题逐渐得到重视。戴青梅报道[1],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损伤率74.06%。因此了解职业暴露的种类、产生的原因,熟练掌握防护措施等是每1名医疗人员必备的基本功[2]。因此本文荟萃分析医疗职业暴露及防护,研究医疗工作中职业暴露现状及原因,以提高医疗职业防护水平。

资料与方法

纳入标准:①纳入类型为调查较大样本职业暴露及防护的研究;②时间范围1991~2011年国内外研究报道;③研究范围包括各级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等;④暴露包括锐器及血液、体液暴露,物理及辐射暴露,化学暴露,社会及心理暴露。

资料检索:①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 medc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1989~2011年)。②手工检索:查阅所获资料的参考文献索引,手工检索相应文献。③检索策略,检索词:医疗、职业暴露、防护、调查研究。

评价方法:分别由2位研究者独立阅读所搜集文献的标题、摘要和全文以选定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对每1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评价,不同意见通过讨论解决。质量评分标准采用Jadad方法,包括随机分配方法、是否采用盲法、随访等情况。

统计学处理: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Revman4.5软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计数资料计算Peto比值比(Peto OR)和95%可信区间(CI)。

敏感性分析:通过固定效应分析和随机效应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 果

通过网络、手工和参考索引检索,共检出85篇,总共报道医院460家,5138名医护调查报告,职业总暴露11.5%,前4位是锐器及血液、体液损伤,物理及辐射损伤,化学损伤,社会及心理损伤。

职业暴露分类:①锐器及血液、体液损伤:锐器损伤主要包括针刺损伤、玻璃器皿损伤等。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高达10%~15%[3]。我国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0.3%、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1.8%。共检索到84篇,总共报道医院455家,5126名护士调查报告,暴露率10.2%,占总暴露比率的90.1%。荟萃分析提示未戴手套比戴手套增加感染风险。(Peto OR:2.25,95%CI:1.92~2.64,P<0.01)。②物理及辐射损伤:护士长时间站立,负重会造成肌肉骨骼损伤,特别是脊背损伤是威胁医疗人员健康的突出问题。医疗人员因站立时间过长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4]。共检索到21篇,总共报道医院43家,121名医护调查报告,暴露率3.1%,占总暴露比率的5.0%。荟萃分析认为长期暴露增加肌肉骨骼等损伤(Peto OR:2.25,95%CI:1.92~2.64,P<0.01)。③化学损伤:化学性职业损害是指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包括在化学消毒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的配制、使用过程引起的损伤[5]。暴露可由于粉末或液体的溢出或正在调配细胞毒性药物的容器接触等污染而引起[6]。不加防护的长期接触可导致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鼻炎、关节病、哮喘、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总共报道医院37家,119名医护调查报告,暴露率10.3%,占总暴露比率的5.2%。(Peto OR:2.25,95%CI:1.92~2.64,P<0.01)。④社会及心理损伤:医疗工作中存在的诸多负性因素,如长期处于危重患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的包围中,得不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甚至遭到漫骂和生命威胁等,直接影响到医疗人员的心理和工作行为。李小妹等报告[7],医疗人员有情绪疲惫感59.1%、无成就感53.2%,明显高于国内常模(33%)。总共报告医院32家,112名护士调查报告,暴露率10.2%,占总暴露比率的4.8%。长期社会及心理损伤增加患病风险(Peto OR:2.01,95%CI:1.91~2.59,P<0.01)。

讨 论

为了维护医疗人员身心健康,总结防护措施主要如下:①要加大设备改进:有研究表明,当医务人员操作时,针刺伤更可能是因为设备设计而不是因为粗心[8]。据美国CDC统计显示,安全设计可避免62%~88%的锐器伤的发生[9]。因此,医院要提供使用对人无害、无危险、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安全医疗器具。②加强培训教育:首先是在医疗院校开设医疗职业防护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③规范操作:医护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进行操作前洗手,操作尖锐器械或手部有伤口时就要戴双层手套,进行化疗药物操作时,注意戴口罩、手套、穿橡皮围裙、操作后肥皂水洗手;注射器用后不要将针头套回针帽,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10]。④及时处理和上报:医疗人员在被针刺伤的当时,应及时处理,同时应上报。孙伯英等调查22所二、三级综合医院,仅有9所医院有上报制度,1499名发生针刺伤后的上报率21.15%。说明及时上报仍然做的不够。

参考文献

1 戴青梅,刘素美,李法云,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疗杂志,2002,37(9):692.

2 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医疗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疗杂志,2008,43(6):571.

3 王蠢英,李秀霞,保向菊.浅谈肿瘤科护士的自身防护[J].哈尔滨医药,2002,22(2):90.

4 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实用医疗杂志,2003,19(1):67.

5 杨顺秋.现代实用医疗管理.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317-320.

6 袁丽.高职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及对策.中华医疗杂志,2004,39(10):795.

7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疗杂志,2000,35(11):645.

8 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医疗学分册,2000,19(9):434.

9 孙伯英,李明艳.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J].中华医疗杂志,2006,41(6):562.

10 王红红.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医疗研究,2002,16(6):331.

上一篇:穿普拉达的女王 读后感下一篇:读读懂课堂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