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察

2024-05-14

道德观察(共8篇)

篇1:道德观察

道德观察

所谓“道德”,字典上的解释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段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但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道德”就是指人们的品质、品格、素质和修养。依我看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就缺乏这种“道德”,而这种“道德”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雷锋精神”。以前我从报纸上看了一条消息,标题特别醒目,上面写着:雷锋出国了?!我心里一惊,又接着往下看,越看越惭愧,因为上面写了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比较:很多外国人天天做好事,可有些中国人天天干坏事,不讲诚信很自私。难道中国人真的把“雷锋精神”丢了吗?

不讲道德的人和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就连我们班也存在,我们班的同学正如老师说的那样,像个炮筒子,一点就燃。所以我们班同学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打架。这时,有些同学就好言劝架,有些同学则装着没看见,只顾干自己的事。这不就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吗?

有一次,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天晚上,一辆出租车停在酒店门口,司机刚准备开车回家,突然从旁边冲出几个醉汉要乘车,他不肯,几个醉汉便要告他拒载乘客,他没有办法只好拉上他们走了。刚走到半路,一个乘客突然伸出一把亮晶晶的匕首,要司机交出钱来,司机一点儿也不怕,与他们博斗起来。路上围了好多行人,可没一个人帮这位司机。最后他被捅成了重伤,这几个凶手也逃跑了。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天,一个阿姨在逛街时包被几个歹徒抢了,她大声呼救,可是行人很多却没一个帮她的,只有一个理发理正在给客人理发,听见喊声就立刻冲出去与歹徒搏斗。最后歹徒砍伤了理发师的胳膊跑了。后来当记者采访理发师时他坦然地对记者说他不后悔做这件事。现在是法制社会,但有些人为了钱财早已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美德置于脑后,不惜铤而走险,也使人的素质下降,不讲道德。

“雷锋精神”源泉于中国,勤劳勇敢、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等很多美德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雷锋精神”一定会回到我们身边,我们人人都是活着的雷锋!

篇2:道德观察

校园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美好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素质的一代,但是我在校园里看到的一些事情明显和这是相违背的。今天走在校园里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个不用的纸团,想找一个垃圾桶扔掉,走了大概有50米的样子我看到了一个造型很好的垃圾桶,但是垃圾桶已经变得很脏了,不仅仅是这样的,还有一代片破损了的痕迹,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垃圾桶会出现破损的现象。不过我认为这不可能是因为使用的时间过长了而非人为原因造成的吧,一定是由于某些人为的因素造成的,从这件小事上面能反映出好多的问题,首先就是现在大学生的自身素质问题,出现了一些素质较为低的人员,并且还对学校的公共财产造成了损害。我个人人为对此我们应该做的第一就是看到类似这样的事的时候应该出面制止,第二点就是开展一次教育活动,让广大的学生认识到这一点错误。

道德观察日记二

举手之劳真的很容易吗?这是我今天的体会,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队举手之劳尚且如此,那又何谈社会上那么复杂的人呢···从小时候我们就开始接受教育,做我们利索能力的事情为社会,为大家造福,举手之劳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可是今天的一件事突然叫我有很大的感慨,举手之劳真的很容易吗?和同学一起走在放学回寝室的路上,一路上有说有笑的,看见大家都很着急的在往回走,并没有人去注意路的两边有什么事情发生。就在我们走的时候有一位老人家骑着一辆三轮车走在上坡的路上,很吃力的样子,老人家应该是在校园里卖一些学习用品的,上了年纪,有些力不从心,看着老人家一个人骑着车,旁边没有人愿意上前帮把手,帮着推一把,大家都在自己走自己的。我上前去帮着老人家将车子推上了这段上坡的路程。举手之劳真的很容易吗?我对此产生了疑问···

道德观察日记三

文明就差几秒钟。这是我自己总结说出来的,今天去市里逛街,我突然间发现了一个事情,现在的红绿灯都是有时间显示的这样可以让大家知道还有多少等待的时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可以降低人们等待时的焦急感。可是我发现这些并不是很好用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我们一起等待过马路的绿灯时,还有几秒钟的时间久要绿灯了我们就可以安全的走过去了,这事马路上的汽车很少,就有一些人开始不耐烦了,几秒钟已经等待不了了发现车少了以后就开始向前走。其实我个人认为有些事情完全是考民众的自觉性的,就比如说这样情况下的过马上来说,文明就差那么几秒钟。

道德观察日记四

高空坠物我们是可以避免的。现在我们的寝室都是六七层的楼房了,不像以前一样是平房,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居民楼的下面都会有些注意高空坠物,而且也会像居民们说注意不要高考抛物的事项,但是这样的事情就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有发生,今天我就亲身经历了一件这样的事,虽然不是什么重物,也没有碰到我,但是我看到了,走在寝室楼的后面的大街上,右手边就是学校的寝室楼,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就在我们走的时候就看见一个窗户里就飞出了一团白白的东西,定眼一看原来是一团废纸,这是一件小事,但是发生在我们的学校就不一样了,首先是我们的素质问题,大学生应该有这样的环保意识,也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不糊i发生这样的事情,还有就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靠近大街的地方,这让外界的人看到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会说佳大的学生什么呢?我不得而知了

道德观察日记五

一米一粟来之不易,请君珍惜。这样的句子我相信大家应该都有看到过吧,不论是在高中还是在大学的食堂里,我们都会看到有这样的标语或者牌子,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我们的粮食,因为在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的人不能每天吃饱饭,我们不应该浪费,而且,节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我们每天在食堂里吃饭又有几个能够做到这样呢?吃完饭后我们端着吃剩下的倒到剩饭台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会不会心里面会自责呢?会不会下次的时候少打一些呢?会不会想到那些没有吃饱饭的同胞呢?我不知道,也不敢去想这些,我只是知道我看见了一个中午的时间食堂的剩饭台有很多的空桶都装满了剩饭剩菜···也许我们应该每天进食堂前都去看一看那句话吧,一米一粟来之不易,请君珍惜···

道德观察日记六

老师好难说吗?上了十二年的学,我们终于考上了大学,中国的教育有人这样说过,小学的时候我们学的是初中的东西,初中的时候我们学的是高中的东西,高中的时候我们的是大学的知识,到了大学我们开始学习小学的如何做人。这是什么意思呢?是对教育的讽刺还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批评?举个现实的例子吧,小学的时候我们很活跃,见到认识的不认识的老师都会上前很主动的说一声“老师好”,但是现在呢?还有几人会说呢?这样的事情一直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但是有谁注意到了呢?现在的你还会那样吗?在大学的校园里看见一位老师就会主动的上前的说声“老师好”,还是说你会默默的走开,见到认识的老师也会在老远的地方就开始想着有没有别的路可以绕过去,不和老师碰面,这样就不用打招呼了呢?多半时后者吧,我相信,因为这样的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不要这样了,不用你见到老师就要问好,只要是你认识的就上前说一声“老师好”吧,你会收获很多的···

道德观察日记七

有些话不要对父母说,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很好的帖子,我觉得很好很有意义,但是身边又有多少人在说呢?我不知道。1.好了好了,我知道,真啰嗦;2.有事吗,没事我挂了;(父母打电话,也许只想说说话,我们能否理解他们的用意,不要匆忙挂了电话?)3.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4.跟你说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一些父母已经力不能及的事,我们因为关心而制止,但这样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无用。)5.你们那一套早就过时;(父母的建议,也许不能起到作用,可我们是否能换一种回应的方式?)6.叫你别收拾我房间,你看东西找都找不到了;(自己的房间还是自己收拾好,就算自己不收拾,也不要拂了父母的好意。)7.我要吃什么我知道,别给我夹;(盼着我们回家的父母,总想把所有关心融在特意做的菜里,我们默默领情就好。)8.说了别吃这些剩菜了,怎么老不听;(父母一辈子的节约习惯,很难改,让他们每次尽量少做点菜就好。)9.我自己有分寸,别说了,烦不烦。这些你说过吗?如果说过以后不要在说了,父母会怎么想呢?现在我们在大学里,半年回一次家,每年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有多少呢?好好的计算下吧,我想不会超过两个月吧,传统美德不是说出来的,是我们一代一代的做出来的。

道德观察日记八

自行车**,大一的时候我自己打工买了一辆二手的自行车,很是喜欢,平时的时候会骑车出去玩会,兜兜风什么的。但是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我就和我的自行车告别了,原因吗,就是被偷了,那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习惯性的看了一眼我的车子,因为我的车子是粉红色的,很是抢眼,也很容易看到,可是那天我没有找到,当时我就觉得坏了,于是满校园的跑,找我的自行车,找了一圈没有看见,在校园里可以利用的地方也登了我的寻车的告示,可是依旧没有结果。于是我两个月打工的钱就那样没有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知道肯定不是我们自己人偷得,应该是社会上的人下的手。现在的社会,每天都会发生的这样的事情,但是我们仔细的想一下,是不是开始的时候我们对道德的宣传就不够呢?导致了我们国人的整体素质就很地下呢?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加强下对道德的宣传呢?

道德观察日记九 爱护公物难吗?每天我们都要坐在教室里上课,上了大学不在像高中那样上什么课都是坐在一个教室里等待着老师的到来,现在的我们没上完一节课后都要换教室,这样真的好吗?有利就会有弊,什么都事这样的,换教室上课一是可以让我们减少疲劳,二是可以活动下。但是这样会不会对公物的保护不够呢?上完课就换教室,对教室没有一种归属感,这让我们很多的学生对教室里的一些公物不是很爱惜,现在我们上课的教室的桌子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写的字,画的画,刻的字画等,什么都有。大学就应该产生课桌文化吗?我不这样认为,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加应该爱惜自己使用的公物的,只是为了自己一时的兴趣和快乐就毁坏我们一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这是不是很自私呢?曾经看到一个帖子就是说学生的课桌文化的,都是一些照片刻在桌子上的,图案都很漂亮,但是他刻错了地方不是吗?如果别的地方,也许就可以开一个画展了,但是那是课桌,是学习的地方,不是让我们作画用的。告别课桌文化吧,还我们的教室一个整洁干净的环境。

道德观察日记十

“铃铃铃···”上课的时候我们突然就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会很惊讶,觉得这是谁啊,这么讨厌。但是慢慢的大家都开始习惯了,于是,那些开始觉得讨厌的人也开始加入这个队伍,课堂就变成了一个电话铃音、短信铃音竞赛的场所,你的声音大,我的比你的还大,大家都不想让。老师在讲台上自己讲着,面带微笑。当然了这只是我的一个设想,由课堂上的手机铃音而想到的,有时候我们会在讲桌上看到这样的话,请将你的手机调成震动或静音,我不知道别人调了没有,但是我的上课的阶段都会是整震动的,可是在这个时候我依旧会时不时的听到一两声手机的铃音。上课的时候我们这样去打断老师的授课,好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老师不会说你的,因为我们都长大了,学会了要面子但是谁又想过老师会怎么想呢?打断了老师的授课老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把你的手机调成振动吧,让课堂的授课不要再因为手机铃音而停止了。

道德观察日记十一

今天参加了一场晚会,形式就是比赛,视为参赛选手展示自己的才华,我坐在观众席上,但是就是这样的一场晚会让我知道了很多,原来大学生的素质并不是那么的高的,首先的一点就是会场的秩序了,主办方一直在维持着秩序,但是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大家在下面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说话的说话,吃东西的吃东西,貌似并没有觉得这是一场晚会,我们在这里应该有一种对晚会负责人的感觉,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到了最后散场的时候每个人都是起身就走,没有想过要把自己制造的垃圾带走,于是在大家都走了以后就出现了这样的场面到处都是垃圾,到处都是纸张,这是为什么呢?是我们的道德水平低吗?我想应该不是吧,这应该就是一种意识的问题。

道德观察日记十二

自习室是干什么的呢?这好像不是一个问题,大家都会知道,自习室还能干什么呢处了学习之外,这你就错了,对于有些人来说自习室好像已经不是上自习的用处了,而是他们聊天说话,谈朋友的场所,平时的时候我都是在图书管自习的,但是今天也不知道怎么了就和同学一起来了学院的自习室上自习,开始的时候还是很好的,有几个人并不是很多,大家都在看自己的东西也没有说话的人,但是过了一会来了两个人一男一女,应该是朋友的关系,当时并没有在意,可是没哟过多长时间听到了他们在后面开始嗑瓜子的声音,然后就是小声的说话,笑,也不知道在干什么,我当时就在想了,这里是自习室,大家都在学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呢?难道就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他们吗?到现在我还是没有想清楚这件事,是我太遵守秩序了还是他们太破坏秩序了呢?

道德观察日记十三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人的本性是好的,习性是坏的,如果把本性比作玉,那么习性就是尘,德是本性的流露,因为无始以来的坏习性使本性蒙上了厚厚的灰尘,看不到人性当中纯善的性德了。因此我们要用孔夫子留给我们的宝贝——儒家文化思想,来洗涤蒙在本性的尘,使人性回归本善。小悦悦事件的出现,只是社会“缺德”现象的表象,冷漠、残忍、堕落,折射出公民社会道德教育的长时缺失,人们已经看不到人类正确的走向,而这种“缺德”现象却显得很“正常了”。拯救堕落的人性,找回失落的本性。拾荒阿姨陈贤妹的温情救助,折射出来的就是一种本性善良,流露出一种大爱。这说明钢筋水泥尚未完全筑满人们心灵,我们心中仍流淌着热血,激荡着心底的本善,无私的大爱便会喷涌而出,让每个人的心感到温暖。让我们反观自己吧,守护道德。像曾子“三省吾身”一样,常常问问自己的心是否被名利束缚,是否被红尘蒙蔽,时刻警戒自己不能丢失真爱,守护住人间的温情,让社会更和谐更安宁。

道德观察日记十四

爱惜公物,还是这样的一个话题,但是我们真的做到了吗?今天去了一趟学校的电子阅览室,看到那些电脑,不知道用了多少年了,不知道有多少人用过这台电脑,查阅东西的时候不住的再想,这里有那么多的坏了的电脑,是怎么坏的呢?不可能是自己放着放着就坏了吧,恐怕大部分是人为原因吧,只是有几个人会弄坏了之后和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员说一说的呢?恐怕也不会有几个人吧,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赶紧的下机走人,好不让人发现时自己干的,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思想,也不知道这样的思想的发源究竟是哪里。是我们的自私吧。

道德观察日记十五

今天去主楼的图书馆了,其实我们的图书馆还是很漂亮的,不论从外边看还是进入到里面都是非常棒的,我们可以看到地面是可以照出人影的瓷砖铺成的,走在图书馆里面我们就会觉得很舒服,很有大学的氛围。但是今天我走到里面的时候在门口的位置我看到你找废纸,在地上躺着,已经有好几个脚印在上面了,我不知道这张纸在哪里是干什么的,开始的时候心里一直想去把它捡起来,但是看看周围没有垃圾桶,心想还是算了吧,要不还得去找垃圾桶扔掉,多麻烦啊,我就一直在那里呆着,看着大家来来回回的走,一遍又一遍的踩那张纸,大概过了有五分钟的样子吧,我有些忍不住了,四下寻找了一下,就在图书馆的外面就有一个垃圾桶,于是我就走过去把废纸捡了起来,走出去让掉了,这是一件小事,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有很多的人和我有一样的想法,会认为这样的事很麻烦,虽然我最后把菲之间了起来并且扔掉了,但是前期的那些想法还是会存在的。道德,急需我们建立起来。

道德观察日记十六

中午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去了别的学校找朋友,没有回来就在哪里吃的中午饭,他们的学校食堂是可以用现金的,所以现金的使用量很大,也很频繁,就在我们排队打饭的时候听到一位同学在旁边说:“同学,地上的钱是不是你的?”当时我一看地上真的有一百元钱,心里想说是我的来但是没有说出来,就会了一开局,不是我的,哪位同学也很老实,并没有自己拿起来,而是对那个饭口的老板说“老板地上有一百元钱我捡到了,肯定丢的同学晗着急,麻烦您拿着这个钱,一会又来要的同学您帮忙给一下,谢谢了”。然后就走了,我也走了,但是走了以后我就在想,那个老板会不会给呢?会不会有人去认领呢?不知道,我看见的是老板笑得很开心,对一旁的人说了句什么,然后就把钱收了起来。

道德观察日记十七

道德,职业道德也是属于道德一部分,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道德行为标准。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每天和那么多的人打交道,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就说今天把,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做公交车,我自己一直个人认为,公交车是一种服务行业,应该有自己的行业道德标准,起码也是要礼貌服务的,但是事实和理想总是不一样的,上车后司机就开始抱怨,就开始对车上的乘客出言不逊,骂骂咧咧的,让大家往后走,但是那里还有地方走啊,连战的地方都没有了还怎么走啊,但是司机的态度就更恶劣了,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得罪了司机,哎,其实每个人出门不是找气生的,都不是去找事的,都想好好的办完自己的事。我觉得社会上的风气也应该得到加强的,职业道德不容忽视。

道德观察日记十八

篇3:道德观察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004年2月2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4]8号) , 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研究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工程;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从2004年开始, 吉林省掀起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积极参与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建设的浪潮。

一、吉林省未成年人教育总体状况

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

我省现有未成年人约350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13%。其中, 中小学 (含高中段) 在校生约320万人, 占未成年人总数的91.4%。他们热爱学习、诚实勇敢、团结友爱, 胸怀远大理想, 富于创新精神, 勇于接受新生事物, 特别在抗震救灾与维护国家尊严面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与民族精神。环保意识、法治意识、对社会进步的诉求和对社会和谐度的追求逐步提高。但在性格养成、情绪稳定、行为规范、人际关系沟通等方面尚有待强化。

我省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呈现区域性和年段性特点。从地域上看, 城市的未成年人教育优于农村, 经济发达地区优于落后地区。从年龄段上看, 小学生优初中生, 初中生优于高中生。

2、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及做法 (1) 高度重视,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中发[2004]8号文件下发后, 省委高度重视, 组织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基层调研, 并研究通过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团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各市 (州) 、县 (市、区) 普遍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直有关部门成立了工作领导机构, 落实责任, 扎实工作。

(2) 抓住重点, 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加强了荧屏净化工作, 不断加大少儿类节目的播出比重, 禁止设立电脑网络游戏类栏目和节目等。二是大力开展对网吧、校园周边环境和未成年人读物市场的集中整治。三是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的帮扶教育。

(3) 锐意创新, 着力打造工作品牌

在学校教育方面, 强化了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实践中, 注重工作创新和典型推广, 大力宣传推广了长春市“红领巾道德银行”、吉林市“道德早餐”、四平市“经历教育”等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品牌。在家庭教育方面, 巩固和扩大了家庭教育工作阵地。省妇联、省教育厅联合制定了《吉林省“十一五”期间家庭教育发展规划》。目前, 我省9个市 (州) 全部建立起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或工作组织, 并建立各类家长学校9000多所, 建家庭教育咨询站 (点) 近400个, 从而使家庭教育向普及化、组织化方向发展。同时, 大力加强农村家庭教育阵地建设, 建立了2000多所农村家长学校。在社会教育方面, 多方整合社会资源, 努力营造适合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全面推广了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肯定的吉林市“成长驿站”的成功做法, 积极探索“学生之家”、“周末学校”等未成年人教育模式的运作机制, 进而使“三结合”教育的有序衔接, 在全省更多社区得到了具体落实。

二、吉林省未成年人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 吉林省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作了许多工作, 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教育目标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只要“学习好”是相当一部分家长对未成年人唯一的期望和要求。许多家长认为“智育”是硬指标, 而把“德育”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学校教育中更是明显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特别是受教育评价体制影响, 在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制约下, 许多德育教育只不过是敷衍应付, 甚至被“自然淘汰”了。

(2) 未成年人教育资源不足

突出表现在缺乏开展未成年人教育活动的设施资源, 比如缺乏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体育馆、儿童公园、少年宫等。许多公共教育场地, 未能按要求免费对未成年人开放。与此同时, 也没有很好地整合开展未成年人教育的人力资源和部门资源。

(3) 未成年人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吉林省未成年人教育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成年人化的趋向, 并没有真正体现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培养与他们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学校的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创新性不强, 多为传统的设计, 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不强。

(4) 社会环境存在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

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和监管不利, 社会上依然存在着各种违规经营的网吧、游戏厅和歌舞娱乐场所, 接纳未成年人现象仍普遍存在。互联网上的某些有害信息及庸俗不堪的文艺作品等, 仍是腐蚀未成年人心灵的社会公害。

(5) 农村及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相对薄弱

农村地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社会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造成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滞后。此外, 单亲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贫困家庭子女、未成年犯等构成了未成年人特殊群体, 这一庞大群体情况复杂, 教育难度大, 工作成效欠佳。

2、原因分析

(1) “应试教育”导向严重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发展

从学校教育看, 在高考指挥棒引导下,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忽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使德育工作在教育资源和时间分配上得不到基本保证。从家庭教育看, 多数家长缺乏全面育人、多元化生存和发展的理念。重智轻德, 一味追求高分, 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严重影响其全面发展。

(2) 社会传媒中的文化垃圾毒害未成年人思想

社会传媒, 特别是泛滥的商业性书刊、影视录像、网络, 受利益驱动传播着一些“垃圾文化”, 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了潜移默化的消极作用。特别是随着网络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强大的优越和便捷性强烈地吸引着未成年人。在网络大海里,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 大量黄色淫秽、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 模糊他们的道德意识, 污染他们的精神, 降低他们的道德水准, 并成为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3) 教育方法不当

多数家庭由于孩子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迁就, 以致爱而失教;还有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采用体罚来实行管教。孩子不仅遭受皮肉痛苦, 更容易造成心灵的伤害, 极易形成逆反抵制、自我封闭, 甚至走上歧途。学校德育工作存在形式主义倾向, 不注重实际效果, 缺乏科学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 严重影响未成年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4) 家庭结构变化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目前, 单亲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尤为突出。家庭结构发生裂变, 特别是离异和再婚, 直接影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近年来, 离婚率升高使得这一问题尤显突出。大量人员外出务工, 特别是出国劳务, 也造成了数以万计留守儿童, 缺少完整的家庭关爱。

(5) 未成年教育工作缺少统筹协调

省直各相关部门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相对独立, 缺少有效沟通与协作。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尚未完全形成, 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某些教育口径的相互矛盾, 让未成年人感到迷惑, 无所适从, 进而导致教育效果相互抵消, 甚至是产生负面影响。

三、加强吉林省未成年人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我们认为, 吉林省未成年人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优化社会环境, 加强未成年人教育

一是优化未成年人教育的政策法律环境, 重视法律教育, 强化法律意识, 营造法制氛围。不断总结“法律进学校”活动的经验, 切实普及法律知识,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二是优化未成年人教育的经济环境建设, 建立并落实未成年人教育专项经费, 加大对未成年人教育的物质投入。三是优化未成年人教育的文化环境,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 营造社会正气, 倡扬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的时代新风。

2、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1)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一是树立“全人教育”理念, 依靠课堂教学主渠道, 不断创新授课方式, 增加德育课的吸引力, 引导学生培养真、善、美的品质和情操。二是可以借鉴吉林市“道德早餐”的经验, 利用点滴时间, 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 探索开发多形式的道德教育、行为训练、心理健康为一体的德育课程。三是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 中小学校党组织和行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少先队开展活动, 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少先队辅导员。

(2) 学校教育要与注重对家庭教育同步, 并引导家庭教育

学校实施德育, 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并指导家庭教育。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 教师应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状况, 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 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3)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联系

为了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周围的事物, 教师还应针对学生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协调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让学生在社会中和谐发展, 增强适应能力。如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聘请有关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 配合学校加强德育工作等等, 通过开展各种有意的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中和谐发展, 增强适应能力。

3、整合社会资源, 创新工作模式

(1) 整合社会资源, 进行社会化运作

应适当引入民间资本, 实行社会化运作, 共同开发未成年人教育市场。政府可以以项目招标的方式引入社会办学力量共同开发未成年人教育, 但是相关机构要做好对其的指导、扶持和规范。

(2) 不断创新, 探索未成年人教育的新模式

篇4:泛道德主义的“道德”与不道德

【关键词】泛道德 道德 不道德

“泛道德主义”就是指泛道德化现象的学说、观点,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评价尺度。自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我国的确立,泛道德化现象愈演愈烈,它既是对道德的一种肯定又是对道德的一种否定。

1 泛道德主义的渊源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儒家文化逐渐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以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社会的基本道德,并运用政治、宗教等手段将之灌输于民众,以形成统治阶级所需要的道德顺民。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手段就是德治,或曰“德主刑辅”, 道德教化可以防患于未然,比严刑峻法更有利于统治。不但可以麻痹人民的斗志,而且有利于使统治阶级的思想成为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因此,道德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凌驾于其他一切思想,成为人们唯一的价值尺度、评价标准。

人们用伦理道德准则来处理一切关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甚至是处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样道德就走向了泛道德化。“道德意识出现了严重的越位扩张,侵犯到其他文化领域(如文学、政治、经济),去做它们的主人,而强迫其他文化领域的本性降于次要又次要的地位,终极目的就是要把各种文化的表现,统统变为服役于道德,以及表达道德的工具。”由此可见,道德的泛道德化源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推动,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也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2 泛道德主义的“道德”

道德的泛滥犹如江河决堤,其破坏性难以估量。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同样泛道德化也有一定的正功能。

2.1 泛道德化是对道德的普遍化、一般化,因此泛道德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的强化了道德的功能,它使社会上人人谈道德、讲道义,具有向善性,可以相对的弥补现时代我国逐渐缺失的道德。

2.2 泛道德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约束强势群体,保护弱势群体。道德的泛道德化使人们对强势群体(政府、企业、文体明星等)的道德期许不断上升,人们在泛道德主义的影响下对强势群体做出道德且仅仅是道德上的评价判断,从而影响到强势群体的价值选择,强势群体在群体道德舆论的压力下势必会做出符合社会道义的选择,尽管有些是流于形式的,但也相对地约束了强势群体的行为,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

2.3 泛道德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儒家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家文化充满了道德精神,儒家文化是泛道德文化。”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人教育人,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两千多年来,封建统治者将儒家思想的“德治”发展到了极致,使道德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方方面面也都体现着道德,泛道德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3 泛道德主义的不道德

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泛道德主义这个幽灵成为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梦魇。它在方方面面阻碍我国的现代化进城。

3.1 泛道德主义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矛盾。我国的市场经济虽然带有社会主义的性质,但它也要服从市场经济的一般逻辑,更要遵循资本的逻辑。义利之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永恒话题。道德的泛道德化过度地强调“仁、义”,而忽视甚至是排斥“利”,使人们谈利色变,这与资本的逻辑(即利益最大化)是根本冲突的。同时对“仁”的过度强调也导致了中国人保守的性格,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富有“侵略”性、竞争性。由此可见,道德的泛道德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根本矛盾的,它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2 泛道德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绊脚石。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统治中,统治阶级一直以来都是实行“德治”,或曰“德主刑辅”,法律一直都是道德的婢女。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法制日益完善,但在泛道德主义迷雾的笼罩下,我国的法制建设仍然非常缓慢。在具体的法律案件中,尽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但是人们(包括某些法律工作者)仍倾向于用道德进行分析判断,而这种分析判断往往又是与法律相违背的。人们在处理日常的矛盾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用家族伦理道德,而不相信法律,尽管在道德处理上自身的权利受损。泛道德主义已经严重的误导了人们的法制意识,道德与法律已经不是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而是一方凌驾于另一方的霸权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必须要推翻道德霸权。

3.3 泛道德主义将社会舆论引向歧途。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衡量人们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道德引领着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道德为基础形成的。然而,泛道德主义片面的突出了道德的地位,使社会舆论异化为赤裸裸的道德舆论,混淆视听。在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范跑跑”的道德败类,范美忠几乎受到社会舆论的一致谴责。但是,在泛道德主义的影响下,社会舆论的批判角度却出现了错误。道德评价只有对人们有意识的行为才有意义,泛道德主义却使一切都具有道德意义,使本来不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事物也道德化了。

在泛道德主义下,道德异化了,成为了伪道德,成为了不道德。在现阶段,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参考文献】

[1]海晓君,刘林山.泛道德化对转型期我国社会制度建设的影响研究[J].青年科学,2009,(6).

篇5:道德观察读后感

------------------

我,打有了电脑开始对电视的注意力可以说完全就转移了,唯独对中央十二台的法制频道有着特别的青昧。犹其是傍晚时节路一鸣播出的《道德观察》,我几乎是无一放过,如果实在由于特殊原因没有及时收看那么第天中午我也会将重播尽收眼底。

每每收看这一节目,如果懂事的儿子在家他首先会为我准备一叠纸巾,他知道情感细腻而又丰富的妈咪一看这台就会哭鼻子。我性情中人,时常会被生活中的一些好人或美好事物所感动,也嫉恶如仇经常会为路一明所讲述的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而伤怀,同时也为那些不近人情亦或是跟本就没有人性的制造者们不耻。

道德一词,在汉字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美德、品行、王道。

当代社会我们的道德即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不是靠国家强制,而是靠一定社会舆论,靠传统力量,靠风俗习惯,靠人们的思想信念,靠教育形成的。道德在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树立社会风尚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道德品质,即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便是他的道德品质。一个人的品德如何,是对一生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然而,今社会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那些惨无人道,令人发指的事在我们身边却时有发生,并以最残酷最激烈的方式上演着。

篇6:《道德观察》观后感

因为老婆婆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所以对主人公张爱荣动不动就又打又骂。在这种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学习的生活中,已经几十年了。而在她11岁那年,她又得知不是她的生身母亲,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她却选择留下来报答她的养母。

在她刚参加工作时,他的养父中风进了医院,这使她一个人担起的了整个家庭的重担,这样说来,我们受的苦算什么呢。

篇7:道德观察类节目策划书(三期)

[关键词] 道德 社会

[关键词释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在社会生活中更容易反映人们的道德观.一、背景分析

道德是维持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它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稳定。道德的堕落会使一个社会的人际关系陷入可怕的分崩离析的状态中,将会严重地阻碍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道德文明的国家。中国道德从上古发展而来,传说中尧、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

但是今天的中国道德不容乐观。今天的道德现状存在着一些冲击到道德底线规范的“乱相”,而且,比这“乱相”更严重的是潜伏着一些更深的价值和信仰危机。比如说权力的腐败、机会主义价值观的流行,职业道德水准的下降,以及对精神信仰的漠不关心等。甚至有人面对落水的儿童先开口讨价还价;当有轻生者欲跳楼时,还有人拿着望远镜看热闹,并发出“快跳,我们等不急了”的催命呼叫。“很久很久以前”反射出的一些败坏现象甚至使人有“末世”之感。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社会的道德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的发展趋向。一方面,社会变革使人们获得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行为自由,个人的权利能够得到更多的保障,因而,自立自主、讲求效率、开拓创新、公平竞争、崇尚科学、尊重个人合法权益、尊重知识和人才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暴露出来,社会生活中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功利观念的普遍化,似乎总是伴随着道德危机与冲突。感觉是道德一步步地让步,求利之心一步步地成长,把人逼进道德的底线,全民有一种急功近利的趋向。这是一种发展观的欠缺?还是一种价值观的缺失?全民求富图利,中华民族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逐利中原”时代。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作为党政宣传喉舌同时又是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台,就应当扛起弘扬道德的大旗,充分利用舆论传媒优势,积极推进社会道德体系进步。这也是我们电视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从电视节目的现状和发展走势上看,以弘扬中华传统道德为主要宗旨的电视道德类节目一直活跃在我国电视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社会教育与舆论引导作用.特别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更是道德类节目的典范。这些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深入,电视道德类节目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纵观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电视台,优秀的电视道德类节目都已成为各台的“顶梁柱”,收视率呈现逐年攀升的良好态势。在人们日渐重视道德的当代中国,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预测:顺应时代需求和人民呼声应运而生的电视道德类节目,并且在全国道德宣传日这个特别的节日,其收视前景一定会更高。

二、节目的总体描述

节目宗旨——

第一层次:以正面事例为模版,弘扬中国社会主义传统道德。第二层次:全面解析事例主人公精神品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提高人民道德素质。重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节目内容——三集分三个不同道德主题讲述先进人物事例,主持人组织现场观众点评、举身边相似例子、专家讲解和嘉宾现场互动,节目结尾再进行一次点评,主持人总结。

节目目标——弘扬中国社会主义传统道德,提高人民道德素质,重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栏目形态——以生活实例与点评反思为主的道德观察类节目。共三集,每集时长90分钟。

栏目名称——《XXXX》

三、节目构架设想(按三集)

第一集: 主题:修身齐家。

屏幕:播放×××对家庭、家人尽职尽责的事例。

现场:组织现场观众点评、举身边相似例子,专家讲解。

互动:寻问观众嘉宾一个爱家的人最起码如何对家庭。主持人组织观众嘉宾宣誓。

总结:主持人总结

第二集:

主题:雷锋先行

屏幕:播放×××乐于助人的先进事例。

现场:组织现场观众点评、举身边相似例子,专家讲解。

互动:与观众嘉宾讨论提高人们乐于助人品质的方法。

总结:主持人总结

第三集:

主题:甘为孺子牛

屏幕:播放×××无私奉献的事例

现场:组织现场观众点评、举身边相似例子,专家讲解。互动:让观众举社会上无私奉献的职业和其他优秀人物。提出学习方法。

总结:主持人总结

四、栏目要求

立足教育性、突出思想性、增强感化性、提高可视性、不断社会化。

教育性:指栏目的播出应具有社会教育性。使民众在观看节目同时接受道德教育。思想性:指栏目在传达事件表层信息之外,尤其要加入切身的思考和解说。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准绳把握事例、关注人物,并对新闻事例做出分析和评价。

感化性:指在所选的事例应具有代表性,事件感人,能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帮助人们愿意主动学习人物优秀的道德品质。

可视性:首先,栏目的选题应当与老百姓生活息息有关,为老百姓所普遍关注,而且题材内容要尽可能生动感人,尽可能包含多一些的故事情节。其次,在节目创作中应当巧妙地融入人文关怀,关注当事人的情感心理,善于挖掘出故事背后所蕴含和折射出的人物品质,以真实、真诚和真情感染观众。此外,还应综合运用各种报道手法和电视元素,不断更新美化栏目的外包装,增强节目的视觉美感和整体表现力。

社会化: 指在确保节目质量、完成播出任务之余,加大栏目的宣传推广工作,要经常与有关部门合作开展与栏目宗旨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并注重开发相关系列产品(如集结作品出版音像制品和案例点评书等),全方位打造栏目品牌,提高栏目的社会知名度,更好地发挥道德引导的社会功能。

五、栏目播出

首播:

第一集:9月20日下午8点 第二集:9月21日下午8点 第三集:9月22日下午8点 重播:

第一集:9月21日上午8点

第二集:9月22日上午8点 第三集:9月23日上午8点

六、栏目风格

平实不失严谨,鲜活不乏深度。重视人文关怀,突出文化品位。

七、栏目包装

1. 片头一个,长度15″

2. 专题宣传片一个,长度20″

3. 每个主题宣传片各一个,长度10″ 4. “专家说法”的标版一个,长度2″ 5. “相关链接”的标版一个,长度30″ 6. “有奖征答”的标版一个,长度30″ 7. 片尾标版,长度30″ 8. 背景音乐

六、栏目可行性分析

首先,在道德体系逐渐紊乱,人民道德素质日渐低下,急需重建中国道德体系的当代中国,电视道德观察类节目同其它媒体的道德专栏一样,拥有着无可限量的发展前景。这一点是毌庸置疑的。

其次,在党中央大力号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道德类节目呈蓬勃发展之势。

第三,全国各地开办的以弘扬中国传统道德节目,为创办此类节目提供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政府为响应国家号召有意愿与电视台合作宣传。广大人民急需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这些都无疑为《老白说事》的创办打下了良好的合作根基和群众基础。

第四,《老白说事》强调现场感,侧重先进事例报道,制作成本不会很高。从整体而言,《老白说事》不会占用我台过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它将以最少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综上几点,我们预测开办这么一档道德观察类节目的成功率很高,它将大有可为。

七、人员安排

制片人1名; 执行制片1名; 主持人1名; 3名编导; 3名摄像;

2名后期技术制作人员; 专家1名; 嘉宾2名; 观众全场若干名

八、经费预算

篇8:从道德模范到道德英雄

本来是一桩好事,为什么会招来这样的负面反应呢?这还得从榜样的机制说起。榜样,包括道德榜样要想发挥作用,必须服从一个基本原则,即学习者的自主选择。也就是说,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榜样是学习者自主自愿选择的。树立道德模范的做法,虽然意图美好,但恰好违背了榜样学习的这一基本原则。处在独立性渴求旺盛阶段的青少年,无论外在宣传的榜样多高尚、多感人,如果与他们的自主选择相矛盾,都会招致他们的抵制。

成年人对道德模范的质疑与排斥还源于对道德模范这一特定称号的排斥。道德模范,意味着是为大众树立的参照学习的行为典范,这就带有一种道德上的威压。作为普通人,道德模范所做出的高尚行为,很多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做出,或者干脆就没有做出这样行为的愿望。但社会偏要将这一特殊群体作为道德模范,即作为普通人行为的标杆,由此就可能产生道德威压感。

道德模范这一称号,对那些做出高尚道德行为的人来说,有时候也是一种不适当的压力。首先,可以肯定,很多人的高尚道德行为并不是为了给别人做模范的。他们或出于朴素的传统伦理,或出于真挚的内心之爱,或出于对他人的无私关爱。一旦赋予他们道德模范的称号,使他们成为众人学习的楷模,这对他们也是一种压力。第二,被奉为道德模范的人,虽然他们在某些方面做出了超出常人的高尚行为,但不可否认,他们也非完人,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有缺点,本来正常,但一旦被奉为道德模范,就变得不正常了。由此就形成一种道德压力。

那么,是不是对做出高尚道德行为的人就不应该进行表彰了呢?显然不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都会赞赏、嘉奖高尚行为。我们能否换一种思路,不将他们作为道德模范,而是作为道德英雄呢?与道德模范相比,道德英雄这一称号有很多优势。从学习者和青少年的角度看,多数人都有英雄情结,对英雄有一种自然的景仰。更重要的是,英雄行为从一开始就摆明了不是普通人都能做出来的,普通人都能做出来的就不是英雄行为了,这就一下子解除了大众心理上的道德威压。而且,对普通人来说,对道德英雄,虽不能之,也可以心向往之。我们树立榜样,其实并非指望多数人也能做出同样的高尚行为,能有一种赞赏或向往之心就足够了。显然,在不违背榜样选择自主性的前提下,道德英雄更容易实现树立道德模范所想要的效果。

上一篇: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原文翻译及赏析下一篇:名人名言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