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飞行观后感

2024-04-18

绝密飞行观后感(共11篇)

篇1:绝密飞行观后感

最近发现我好象陷入机械或者说是TF中严重无法自拔了......

虽然喜欢TF很久了,也许早就已经陷进去只是当时没有察觉而已。那也就是说,这个症状最近明显起来了。

前段时间还只是看见车会觉得很开心,虽然没有反问自己为什么。直到昨天看同学拷我的《绝密飞行》时,我终于意识到:问题严重了。这个已经不用我YY了,看见的和想到的完全是两码事了。

看见那3架鹰爪战斗机时的反应,难以形容的华丽,机身是如此的弧度曲线分明,无机质的机翼,琥珀色的机舱,在高空中翱翔的感觉,三位一体,令我想起F15小队。

直到艾迪(锡人)的加入,这台无人驾驶的战斗机是如此的漂亮,金黄色的外表,圆球状的思维中枢,带机械色彩的语调……当我第一眼看见这台从夜空中呼啸而至,帅气而平稳地降落的战斗机时,我终于意识到为什么这部片子的主角都长的如此普通了,我们的主角才刚出场呀!

他是最新的科技,有自我的思考程序,那是否就意味着他是人工智能?但却必须听从人类的命令,这应该是设计师当时编写程序时下的指令吧?

然后他就跟着其他3架人类操纵的战斗机一起进行学习和演习。在空中翻转的动作真是太卓越了!翻身180度飞过3台僚机再翻身180度安稳的停靠在队长机的身侧(真听话!)为啥我就觉得很像一家四口,或者说,他和队长机(也许是那个队长)是一对?

轰炸仰光的大厦时,艾迪在旁观察着队长的动作并且在后来的战斗中很好的运用上了,那个直线上升,垂直下降的动作……的确对人类来说是极限,那位队长也真厉害。这原本应该是艾迪做的轰炸行动,却由这个人类来完成。因为艾迪是机械,不会因为极限而晕厥,从理论上是最合适的选择,但为何队长却要保护这台没有生命的机械呢?难道只是单纯的因为艾迪是队员,所以队长要保护队员?也许说的通吧。

直到艾迪在降落舰艇时被雷电击中,系统发生了自我编写程序的神经系统的改变,用后来他的设计者的话说就是“有了感情”.人有感情是正常的,对机械而言,有了感情却是很复杂的一件事。当他摇摇欲坠,艰难的降落在航母上的时候,我严重怀疑我看见某个TF受伤很痛苦的让自己看起来不这么痛苦。真想知道那段时间艾迪的思维中枢里是怎么想的。

不再只是纯粹的战斗武器,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感情的艾迪像个孩子似的证明自己的存在-艾迪才是最重要的。他不再听从队长的命令,擅做主张的歼灭了某恐怖组织国家,虽然核武器被销毁了,但方圆600公里的村庄和邻国却成为了牺牲品。并且继续搜索着下一个攻击目标,导致2台僚机死亡,2队员1死1紧急跳伞于北韩上空(不要告诉我朝鲜的现状真的是这样的!)。

中间有段记得不是很清楚,能记得的是2机有分开。艾迪因为能量不足而去空中加油站补充能量,但因为他已自我行动,所以相关高层更改了加油站的密码,希望艾迪没有能源而“投降”(?)。但输油管被艾迪用火力打开,顺利加油,那个过程……令我想到强行对接(为自己的想法寒一个~~)

队长机一直跟着艾迪,虽然在加油的时候险些被烧死,但是在追踪艾迪的过程中,不但合作摆平俄国的战斗机,因为单打独斗是无法取胜的-艾迪的分析结果,并且成功收复了艾迪,让他乖乖跟自己回去。我记得艾迪的机翼因为俄国战机的残骸而受伤着火后,得出自己无法修复,请求支援(好象是)。队长机命令他低空飞向一个湖泊,并向水中发射导弹之类的武器(应该不会是杀伤性很大的那种)以溅起足够的水花来扑灭艾迪机翼上的火焰。

然后因为队长机自身左引擎故障不得不在阿拉斯佳的某个地图上找不到的私人飞机场降落。然后艾迪的设计者被派来删除他的记录(记忆),没有成功(这设计者还是比较有父爱的)。

很理所当然的,男主角必须去救女主角而神勇无敌,电影一贯的定律。

当艾迪为降落而发射最后一颗导弹的时候,我就在想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来对付北韩的飞机的?理论上艾迪不应该被那么落后的武器给歼灭才对。

但事实时,艾迪是为了队长而自我牺牲的。为了让队长和女主角安全过边界线,因为机舱只能坐一个人,而边界就在眼前,北韩的直升机就在正后方,艾迪没有可以用的武器,那么只有把自身作为最后的武器来保护芯爱人的平安。于是最后一次运用队长机教授的直转180度,和那架直升机同归于尽……

虽然看第一遍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但仔细回想才发现-这就是爱呀!

虽然机械拥有感情很不可思议,但一旦他拥有了,是好是坏就不是人类可以操纵可以掌握的了的。

我只觉得如果机械有了感情,有了思维,那么就意味着他能代替人类?还是说人类的末路已经近了?

篇2:绝密飞行观后感

又是一部美国大片,惊心动魄,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片头是一架极先进的战机冲破火力网的画面,以次拉开序幕。而主角是三个飞性员与一架超级先进的无人机“艾迪”.看吧此片,让人有诸多不惑之感。比如:片头那么密集的火力居然打不下架飞机,真乃玄之又玄,吹嘘之作耳!再者,既然“艾迪”机壳及大部都为瓷料及其他绝缘材料,怎么在雷电面前如此不堪一击,更是鬼使神差般地改掉了它的程序,导致接下来的种种。让我最为不解的是,如此之先进,如此之智能,到最后却只因为弹尽粮绝而同归于尽,是编程者的意思,还是“艾迪”的自我判定?

当然,作为一位观赏者,对此部大作深有感触。人作为高级智能动物,是任何先进之机器无法取代的。只有人才能准确地分析判断时局,真正地为人类及所处环境服务。而作为高级智能的机器“艾迪”有它的`极大的储存运算能力,但永远不可能取代人类。正如片中那位军人所说:我要这家伙永远只知道“是,长官。”另一个方面让我感兴趣的是,最先进的美国与较之绝对落后的“北韩”的较量。如此,先进的武器;如此,高素质的人到了别人的地盘也就只有挨打的份了。究其原因,是朝鲜不甘示弱,我就打你怎么了,你吃我吗?而想想当初懦弱的晚清政府,真是丢尽了人,做事畏首畏尾,害怕丢了自己的饭碗,结果你不想丢就不丢吗?如此看来,差距永远是相对的,人的精神力量才是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外在的武器装备!

本部大片,同时展现给我们未来武器的发展方向----逐渐地转向信息化与自动化,人类只参与其中的智慧对抗。单从此着眼,如果想尽可能的降低人力物力在战争中的消耗,只能让自己的武器装备 更加智能化!

篇3:绝密飞行的转移视线

愈加“人性化”的无人战斗机,越来越显示其自我意识,而另外两名飞行员在幕布后的窃窃私语,也同样暴露在其视线中, 这一幕不能不让人想起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里HAL9000的相同行径,而紧接着擅自改变自己的飞行路线以及事先的战术安排,而对需要侦察的“目标区域”实施了强有力的武器攻击,从而造成无谓的平民伤亡,又好像是对库氏的《奇爱博士》中营造的末世纪噩梦,表达了一下暧昧的敬意。

当然,影片的编导罗布·科恩和W.D.里克特并不会在这两个情节点上走的太远,毕竟就如开头所说,这部电影中的准科幻情节的设置,还是为了淡化现实的色彩,所以在编剧方面,更多的还是点到为止,转移视线。

无人战斗机做为反面角色,核战狂人的时间并不长,编导又马上去塑造一位为了政治目的,不择手段的军方官僚……看来,电影唯一坚持到底的还是那些超乎想象的高速空中战斗的特技,虽然与《壮志凌云》相比,本片并没有在偶像塑造上下太多的功夫,即使是新科影帝杰米福克斯也由于多种原因,在片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于高科技的渲染以及想象与现实之间尺度的把握,无疑保证了本片绝佳的观赏性。

影片中的无人战斗机“艾迪”便以波音公司的JSF“联合攻击机”X-32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X-35“天王星”这两种隐形战机为原型设计的。而三位英勇的人类飞行员的战机则以俄罗斯目前最为先进的,他们自称为第五代战机的由著名的苏霍伊设计局研发的苏-47“金雕”战斗机为原型,该型战斗机采用独特的前掠式机翼,并在机身前部附有前置鸭翼,使得整机在拥有强大动力的基础上具备更加灵活的机动性。

篇4:绝密使命观后感

该剧首次聚焦鲜为人知的中央红色交通线,讲述了红色交通员们忠于职守、前赴后继、勇于献身的感人故事,讴歌了潘雨青、邹叔宝等地下工作者的英勇事迹,用“忠诚”和“信仰”再现了当年红色交通员们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遇险不退、遇难不避、遇死不畏、斗智斗勇的战斗场景,以及对.....和中国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党员干部们纷纷表示,《绝密使命》是党史学习教育生动的可视化影视教材,带领我们走进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交通线历史,该剧交通员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对党的忠诚和坚定信仰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对引导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具有重要意义。

看了《绝密使命》让我形象地看到了革命战争年代红色交通线上发生的惊心动魄故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红色交通员为榜样,不忘初心使命,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同时利用好宣传阵地,将《绝密使命》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资料之一,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认真观看、学习,在工作中弘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绝密使命》虽然才观看了前几集,但经过紧锣密鼓的暗涌情节、呼之欲出的绝密任务、铁血有情的关键人物已经能够初步了解到,在当时受国内外各方强压下,.....靠着不怕牺牲、不辱使命、不负众望的信念,打通一条条通往胜利的道路,那一条条不是血路就是死路,真可谓鲜血染红国旗只为重生的中国。

篇5:绝密使命观后感

今晚,我观看了《绝密使命》,其中第二集的一连串片段让我印象深刻。一个交通员在应对国民党疯狂的搜查和捕杀的情景下,为自我的信仰抛头颅洒热血而无怨无悔,虽跳入江中那一瞬间被枪杀,手中情报仍紧抓不放。恰巧这时候,潘雨青“潘老大”——另外一个交通员,扮演船夫及时到场,及时有效接收了情报,让前一个交通员没有白白牺牲。像他们这样的交通员为此历尽千辛,用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坚定信仰,用生命走出了一条路,一条.....走向胜利的路。

《绝密使命》讲述了红色交通员们忠于职守、前赴后继、勇于献身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这条“摧不垮、打不烂的地下航线”上熠熠生辉的忠诚精神。这部影片不一样于其他宏大叙事,聚焦党史大事件、大人物的建党百年献礼剧,它另辟蹊径,首次聚焦鲜为人知的中央红色交通线,讲述了交通员在长达3000公里的红色交通线上输送物资、传送情报、护送干部的故事,讴歌了潘雨青、邹叔宝等无名英雄,用“忠诚”和“信仰”再现了当年红色交通员们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遇险不退、遇难不避、遇死不畏、机智勇敢的战斗场景,讴歌了交通员对.....和中国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

篇6:绝密使命观后感

员们忠于职守、前赴后继、勇于献身的感人事迹,展现了这条“摧不垮、打不烂的地下航线”上熠熠生辉的忠诚精神。从中我学习到要不负时代重托,要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坚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并且应当时刻铭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取发扬甘于奉献的精神、大公无私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带领群众努力拼搏,苦干、实干、巧干,共同将祖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观看《绝密使命》,电视剧重点反映发生在闽西大地的那段鲜为人知而又极不平凡的我党隐蔽战线斗争史,这段往事具有重要意义、深远影响、给予了我深刻启示,让我深切感受老区苏区人民浴血奋斗的顽强意志、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永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进取投身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应有贡献。

绝密使命真实再现了长达3000公里的交通线上的隐蔽故事,四一二政变后,在白色恐怖下,...人的情报传递工作变得异常艰难。我觉得把隐蔽战线这种斗智斗勇的革命斗争历史故事挖掘出来,能够把我们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表现得更加完整,让后人能够牢记这些以往在隐蔽战线,默默无闻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流血牺牲,这些故事来教育我们后人。革命先辈“革命信仰高于天”的忠诚、担当和奉献,让我对.....人的初心和信仰有更深的感悟和思考。向3000公里红色交通线上的无名英雄致敬!

《绝密使命》的核心主题则是“忠诚”。剧中的这条交通线连之后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两大战斗核心,横越沪、港、汕,绵延闽粤赣3省高山密林,蜿蜒长达数千公里,要突破敌人的重重关卡,穿越赤白交界地区的层层封锁线,闯过国民党侦缉队的盘查和暗哨的追踪,避开反动民团的袭击,严防叛徒的出卖和破坏,困难重重。但剧中以潘雨青为代表的我党交通员都是自觉、自愿投身到绝密交通线上的隐秘斗争,默默严格执行各种危险艰巨的任务。

篇7:解放战争前绝密飞行内幕

1毛泽东的非常之计

这次空运是党中央、毛泽东为了争取战略主动权,考虑再三,冒着巨大风险,以非凡的胆略和智慧采取的非常之计。

自1943年下半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的大部分领导人,奉调回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和党的七大。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抗日战争局势迅速变化。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利用飞机、军舰抓紧运送国民党军队抢占各大城市和交通要点。面对这种局面,党中央、毛泽东决心针锋相对,将东北、华东、晋冀鲁豫等地划分为战略区,要求各地部队拿起武器,保卫解放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

在此形势下,各战略区的高级将领必须尽快返回前线。但当时延安几乎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从延安到太行近800公里,步行要经过黄河天险、黄土高原、晋南山地的沟壑,还要冒险穿过敌军占领区的道道封锁线。可以参照的是,一年多以前,杨得志率部从稍远的濮阳来延安,走了70多天。而江华从更远的山东滨海地区来延安,更是走了半年。

如果回程也按照这样的速度计算,则势必远远落后于有美军支持的国民党军的调整部署,我军的战略主动权也会丧失。在这紧急时刻,党中央、毛泽东果断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借”一架美国飞机,将这些将领尽快送回前线。

2叶剑英巧借美军飞机

借飞机的任务就交给了与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素有交往且关系不错的叶剑英。原来,194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派一个军事和政治观察组到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搜集日本的情报,加强同共产党的联络。当年的7月22日和8月7日,美军观察组分两批到达延安,负责与美军观察组联络的中共代表正是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

足智多谋的叶剑英接受这一任务后,迅速前往美军观察组成员住处,先致以抗战胜利的热烈祝贺和热情慰问,接着,便以比较轻松的语气,向美军观察组提出想“借”一架飞机送一批干部回八路军前方总部。至于是哪些干部,叶剑英故意避而不谈。美军观察组也无意继续探问,便一口答应下来。

美军爽快应承,大约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八路军与美军观察组有长期的友好合作,而且延安方面为这种合作提供了诸多方便;太行军民特别是黎城、平顺百姓曾经全力救助美军失事飞机的伤亡人员,这给美军观察组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另一方面,早在1944年末,八路军太行军区司令部便在晋东南的黎城县长宁镇修建了一个简易机场,用于接待前来搜集抗战情报的美军观察组人员,转运被中共各抗日根据地军民救护的美空军人员。太行军区特设情报联络处负责此项工作,美军也有电台和情报人员常驻附近。美军飞机以前曾多次往返于长宁与延安之间,对这条路线也比较熟悉。所以,当叶剑英提出借飞机前往长宁时,美军观察组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3临时乘客

8月25日上午,在党中央的周密安排下,陈毅、刘伯承、邓小平、林彪、薄一波、滕代远、陈赓、萧劲光、杨得志、邓华、李天佑、江华(黄春甫)、聂鹤亭、陈锡联、陈再道、王近山、张际春、宋时轮、傅秋涛、邓克明等20位重要领导人,分批赶到了机场,准备乘坐这架美国运输机,从延安机场起飞。前来送行的杨尚昆夫人李伯钊提议给大家照张合影留念,陈毅诙谐地说:“要是我们摔下来了,将来就用这张照片开追悼会吧!”

登机前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时任美军驻延安观察组联络员的黄华,每次美机抵离延安都要到机场去查看情况。这一天,他照例来到机场,一下子看到这么多负责同志,很是惊奇,一打听才知道这次空运的情况。黄华心里有些紧张,因为乘客中有通晓俄语的,但没有人懂英语,担心如果飞行中有紧急情况发生,我们的负责同志与美军飞行员不能沟通,就会很危险。于是,他向杨尚昆提出随机行动,陪他们飞到太行。杨尚昆说:“你的建议很好,那就请你走一趟吧。可是降落伞只有20副,你没有这个,很危险啊。”黄华说,不至于的。于是他就登机成为了第21名乘客。事实证明,黄华在飞机上确实发挥了作用。飞行途中,有一段路途飞机突然升高,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便问黄华。黄华用英语同美军驾驶员谈了几句后,告诉大家说:“现在是过同蒲铁路,美国人说这一带可能有日军的高射炮阵地,为了避免不测,还是将飞机升到他们的射程以外。”这才打消了大家的担心。

4有惊无险的空中之旅

这架飞机是美国制造的道格拉斯货运机,属于当时美军驻延安观察组。一般每周或半个月在西安和延安之间往返一次,为观察组运送东西。飞机是绿颜色,有两个螺旋桨,舱门很矮。据杨得志后来回忆,这架飞机的大门关不严,起飞时螺旋桨还要靠人推动,机舱的小窗口底下是铁座位,机舱板是弧形的,乘客坐在机身两侧的条凳上,坐下去直不起腰,头也抬不起来。但这种飞机最大的优点是安全,只要有块较大的平地就可以降落。

由于这次空运有些冒险,所以党中央、毛泽东采取了许多的防范措施。8月24日夜里才逐个通知相关人员于次日上午9时前赶到延安关东飞机场,只许一个人去,参谋和警卫人员都不许带,也不准其他同志去送行。毛泽东非常关心这次特殊飞行的安全,派叶剑英和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到机场亲自检查并组织登机,要求每个乘机者务必都要带上降落伞。同时,通知太行军区在目的地机场做好接机准备。

飞机一路颠簸,4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上空。降落的地点是山西东南黎城县的长宁临时机杨。所谓长宁机场,其实仅有一条黄土筑就的跑道而已,飞机每次降落时都要用点燃的火堆作导航。8月24日,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接到中央要求接机的电报,说刘邓25日上午到达。他立即率领一个骑兵排星夜赶到长宁,准备好柴草、火堆、午饭、开水、西瓜等。25日中午时分,在长宁临时机场飞机跑道两侧,30多名八路军战士持枪警戒,并在跑道两侧燃起了3个柴草堆。滚滚浓烟,直冲蓝天,向飞机发出着陆信号。

nlc202309011409

当飞机平安落地后,李达即带人迎了上去。刘伯承、邓小平等晋冀鲁豫的同志打趣地说:“我们到家了,请大家到家里做客,休息休息。”陈毅是个乐观派,拿出一副扑克牌招呼薄一波说:“来,边吃边打嘛!”黄华因为要随飞机返回,陈毅还开玩笑地对他说:“好,再见了,黄华同志,你坐你的洋飞机,我打我的土扑克。”与此同时,当飞机平安到达目的地的电报传到延安后,叶剑英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立即转报毛泽东。毛泽东遂决定飞赴重庆,与蒋介石展开谈判。

这次绝密空运,使共产党本来至少需要两个多月艰苦跋涉的输送任务,在半天之内即告完成,其时间甚至早于美军开始空运国民党先遣人员去接受日伪军投降。这些久经战场考验、善打胜仗的将领,先敌一步到达战区,迅速集结主力,编组野战兵团,开始从容地选择战场和战机。如刘、邓下飞机后,即由黎城星夜赶到一二九师司令部驻地河北涉县赤岸村,抓紧部署上党战役。上党战役的胜利,痛击了蒋介石的内战气焰,有力地支援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重庆谈判中的立场。陈毅、林彪等在分头赶赴华东、东北战场后,也迅速展开部署,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由此展开。

5紧接着的另一次绝密空运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次绝密空运后不久,中共中央又一次借用美军飞机输送了另外一批将领到前线。

1945年8月26日,聂荣臻从延安电询晋察冀军区:据报张家口已经解放,详细情况请告,并请查张家口机场在何处,是否为我们控制,此间有飞机一架可利用飞至张家口。军区对聂荣臻电报很快作了答复:在灵丘修建一个临时机场,可供飞机降落。并告知了地空联络的标记和信号。

9月9日,一架C-46型美军飞机准备从延安返程。党中央趁机与美军观察组商量,让晋察冀军区的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副司令员萧克、副政委罗瑞卿和刘澜涛、郑维山等一批将领搭乘这架飞机,去晋东北的灵丘。聂荣臻后来回忆,飞机的飞行高度只有3000多米,甚至能够看清地面的村庄小路。当飞临太行山空域时,颠簸得十分厉害。郑维山由于是第一次乘飞机,晕机严重,要不是聂荣臻提醒他系好安全带,非得从椅子上跌落下来不可。在飞机即将降落的灵丘机场,接机人员在跑道两端铺上作为记号的宽幅白布,各摆成一个英文V字,尖端指向跑道。还在跑道边上烧了一堆火,指引飞机安全降落到地面。

这次空运,把晋察冀军区的主要领导一下子集体搬运到了最前线,随后他们迅速采取行动,将主力整编为9个纵队20余万人,地方部队编为5个军区11万人,还派出1万多部队率先奔赴东北,有力地贯彻执行了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部署。

(据《党史纵览》)

篇8:《绝密543》观后感

首先,在条件艰苦不如别人时不气馁,想办法克服困难争取胜利。肖占武带领的二营在生活条件、武器装备、教师资源等方面都不如一营,但是二营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通过分工背诵不同的教学部分,下课后汇总成笔记,然后抄到纸条上让全营背诵学习,最终考试成绩平均分达到90分以上。

其次,能忍受一时的不公正待遇。二营开始吃、住、学习条件都不如一营,后来武器装备又被一营要去了,只能使用陈旧的漏洞百出的教学装备作为武器,一而再的受到领导的不公正对待,营长肖占武和二营官兵还是忍了下来,刻苦学习和训练,最终首次用地空导弹打下飞机而载入史册。

再次,为了胜利可以“打擦边球”,方法灵活不受现有条条框框的限制。肖占武提出的学习背诵提问方法、提前取下击落敌机的黑匣子、池塘捕鱼增加食物供给、拍摄教学讲义等都或多或少有些违反现有规定,但方法有效,达到了既定目标。当然自己在工作中还是要尽量遵循规定,只有在空白地带才能“打擦边球”。

篇9:《绝密543》观后感

如果一个成员淘汰都算是团队的失败

543部队的四个导弹营,一营是御林军,苏联老大哥手把手教,食堂都是专门开小灶,处处搞特殊,资源全面倾斜,连武器都可以委屈二营,满足一营需要。我们的主角二营,完全就是杂牌军,罗大还是被一营淘汰的。

但是就算这样一个团队,在最恶劣的学习条件下,还能提出“如果一个成员淘汰都算是团队的失败”的目标,对团队不离不弃,互相监督,虽然学习方法上不了台面,但是整个团队学习的激情完全点燃,帮助学习最差的学员寻求各种学习方式,考核时可以信心满满的跟教官说,考试学员随便挑。

如果职场工作上,所有人员能以这种方式调动,又还有什么工作不能突破。

8秒38公里打下飞机

U2飞机的侦测到雷达系统,做规避,能提供给导弹营的时间只有35公里,8秒时间,这个目标是能击落U2的唯一条件,8分钟到8秒,在当时看来就是天方夜谈。

剧中也看到,提出这个目标遭受一营,三营,四营集体嘲讽,一营给自己定4分,看似目标提升很大,但是这个目标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就算达成这个目标,也不能完成任务,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8秒目标明确,只有想进一切办法,压缩到8秒这个目标才有意义。

我们工作当中同样的道理,给自己留后路,担心达不到,遭人奚落,往往给自己定位很低,人的潜能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把全员的潜力发挥出来时,有时候看似不能是可以变成可能的。

主官不在也能打下飞机

营长开会,战机稍纵即逝,营长无法赶回指挥阵地,但是上级下令决定打下飞机,而且刚好要采用刚学会的新战法,从来没有经过实战操作,参谋长临危受命,做战前动员,整个团队仍然可以尽然有序的将个人的工作干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实现了6秒打下U2。

这是在职场非常欠缺的,职场上很多时候,主管在现场,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在主管出差,很多工作都会被滞后,不敢做决定,也没有信心做决定,影响了整个项目的进度,所以在代理人培养方面,我们不单单只是简单的职位代理,代理人必须做到更深层次的培养,可以完成主管日常能完成的工作事务,不需要主管在场,工作仍然能够有序进行。

全营一杆枪

“全营一杆枪”是二营的战斗口号,是他们的精神,导弹的发射时无法单兵作战的,需要团队配合,整个电视剧完成的任务,都是同一目标,统一指挥。

篇10:《绝密543》观后感

看完了这部剧,第一感觉就是,队伍难带。要带好一支队伍真的是太难了,外部有各种困难,内部思想各异。就连一同拼过命的参谋长,也会“闹事”。这样的队伍,别说打胜仗,不散了就不错了。

“全营一杆枪”是二营能打胜仗的核心。在我看来,一杆枪,主要归结于三点:

成败关键在于指挥官

尽管在强调集体力量的今天,个人英雄主义同样不可磨灭。一个优秀的领导可以为一个团队注入精神并且传承下去。一个优秀的领导,是需要有担当、有魄力、有思想、能专制的人。既要想干事、能干事、不怕事的人,才能做成事。领导和将军一样,是有特质的.,是正直强大的,是不畏缩敢上的,是敢于说出“用我必胜”的人。

同一信念同一声音

首先,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以及大家都相信能完成能达到能为之努力的目标。就像543一样,目标就是打飞机,同时定好目标还要告诉别人怎么打。这才叫共同信念。

其次,一个强大的集体,一定是只有一个声音的。每人一句,那不是团队,那是菜市场。有战斗力的集体,不是一个各抒己见,耗尽时间讨论出一个可能的完美结论,而是一个立即无条件执行的机器。不论正确错误,一旦接到命令就去做,这样才有战斗力,要清楚一句话,命令就是命令,不是讨论课题。

最后,依旧是一个声音,声音只能一个,声音多了,听哪个?聊胜于无,在这里却应该是无胜于聊罢

有担当不落窠臼

独树一帜方能不落窠臼,吃老本是总归是要被淘汰的。打破常规才能创新,才能走出一条新路。不要怕失败也先别扯不可能,没试过的东西,不要轻易下结论。空想主义必然是脱离现实不切实际的,我们要做的是尊重规则,但要在规则内舞蹈,甚至在规则的边际小心试探。这么做是要有非常强的担当精神的,然而本就一无所有又何惧失去更多?

篇11:绝密飞行,与电影和人“无关”

如果你想知道未来的战斗机会是什么样子,不妨回想一下2005年的美国大片《绝密飞行》。片中那架代号EDI的无人战斗机集隐身、超音速避航;超机动、垂直起降及高智能于一身,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超级全能战机。现在看起来这样的战机或许过于“火星”,但在这个科学近乎无所不能得时代,谁敢说未来不会出现EDI机群横行天空的图景。

作战型无人机算得上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军事话题。然而研制无人作战飞机却并非什么高级创意,早在1914年英国人研制世界上第一种人机的时候就打算研制一种无人机的时候就打算研制一种无人轰炸机,并在1971年进行了两次不成功的试飞,这可以算是现代无人作战飞机的雏形。到上世纪末,无人作战飞机的发展出现了飞跃,技术日趋成熟,并在战场上经受了战火的初步检验。不久的将来无人作战飞机取代有人机的前景几乎已经没有人怀疑。

与传统有人作战飞机相比,无人作战飞机有着前者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

首先,无人作战没有飞行员,作战人员无需进入危险空城执行任务。其次,飞行员现在已经成为阻碍战机性能提高的主要障碍。对设计师而言,研制一种先进有人作战飞机实际上是在“委屈”飞机,因为依照现在的技术,飞机的性能表现可以很轻松地突破人的生生理承受极限,如果可以不考虑飞行员,战斗机的过载系数可达20G,机动性的提高将是几何级的。第三,无人作战飞机无需配备生命维持装置,大大改变了飞机结构,节省了飞机重量和成本。第四,无人作战飞机不必配备为飞行员准备的显示器等人机交互界面,航电系统得以大幅简化。

鉴于无人机有着诸多优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在航空发达国家掀起了一股研制无人作战飞机的热潮,这些项目的出现为人们勾勒出了未来制空权争夺的轨迹。

从“捕食者”到“复仇者”

“捕食者”可以算作当今最被人熟知的无人作战飞机,虽然是半路出家,但这个半成品很可能开启了一个时代。

“捕食者”是美国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应美国国防部空中侦察机“蒂尔”II+项目要求研制的中空长航时战术无人机。1994年1月7日,美国海军与通用原子公司签约,责成后者在30个月内生产10架无人机和3个地面站。1994年7月“捕食者”首次试飞,后于1996年演示与E-8“联合星。间的人机交互功能。1996年9月和1997年8月,美国空军组建了第11和第15侦察中队,专门使用“捕食者”。美军于1997年正式授予“捕食者”RQ-1A的军用编号。

“捕食者”机身是在通用原子早先研制的“蚊蚋”750基础上放大而成,最大起飞重量1020公斤,动力装置为一台78.3千瓦的四缸活塞发动机,驱动两叶变距螺旋桨,最大平飞速度可达204公里/小时,升限792米,作战半径3704公里,最大续航时间40小时。“捕食者”配备了昼间彩色摄像机、“天球”光电/红外侦察设备、AN-/ZPQ-1型TESARA成孔径雷达,ggr全天候侦察能力。

“捕食者”在入役的1995年被部署到巴尔干地区,参加了北约在波黑的军事行动。此后,“捕食者”又参加了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及伊拉克战争等多次军事行动,为美军提供了大量极有价值的情报。当然,真正为“捕食者”扬名的不是侦察机型,而是在其基础上研制的作战型。

1995年6月2日,美军一架F-16战斗机在波黑上空执行作战任务时被塞族武装击落,飞行员虽获救,但该事件当时被美国媒体大肆炒作,令政府和军方承受了很大压力。美军从此开始将发展无人作战飞机正式提上议事日程。机体空间大、续航能力强、作战半径大的“捕食者”很自然被美军看中。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军就将红外与激光跟踪/瞄准系统装在一架“捕食者”身上。该机曾在战争前期间为A-10攻击机指示目标。科索沃战争中的初步使用促使美军进而将火力也整合到“捕食者”身上,使其获得自主攻击能力。2001年1月,当时被称为RQ-1A“捕食者B”的无人作战飞机开始接受测试。这些测试证明“捕食者”完全具备了对地面目标发动精确打击的能力。

无人作战型“捕食者”刚一问世就赶上了“9.11事件”,“捕食者”很快便在阿富汗的反恐战场上找到了用武之地,执行了大量对地攻击任务,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当属2001年10月18日,“捕食者”用两枚“海尔法”导弹袭击塔利班领袖奥马尔的车队,奥马尔本人逃过一劫,但其家人被全部炸死。

由于“捕食者A”在实战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飞机体形小,发动机动力弱,只能携带两枚“海尔法”导弹,攻击力稍显不足;体形较大的改进型“捕食者B”逐渐成为了战场上的主力,“捕食者B”换装了霍尼韦尔公司研制的TPE-331涡桨发动机,能挂载6枚导弹,载弹量整整提高了3倍。为便于区分,美国空军于2006年9月12日正式将“捕食者B”命名为MQ-9“死神”。由于作战能力大为提升,“死神”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相当活跃,是两地美军非常倚重的装备。近几年像《变形金刚》和《钢铁侠》几部对阿富汗战场有所反映的好莱坞电影中也都能看到“死神”的身影。

“捕食者”和“死神”虽然在战场上表现不俗,但它们毕竟都是螺旋桨动力飞机,性能上仍难以让美军满足。研制“捕食者”的喷气动力型很自然被提出。2009年4月,通用原子公司正式对外公布了“捕食者C”,也就是“复仇者”的部分细节。“复仇者”的外形变化相当大,不仅体积加大、改用了涡扇发动机,更采用了后掠翼和V字形尾翼(“捕食者”和“死神”为倒V形尾翼),外形为隐身做了垒面优化,整体外貌与“全球鹰”颇为相似。“复仇者”采用了内置弹仓设计,可以携带JDAM炸弹或3000磅侦察设备,以一台普一惠加拿大公司的PW-545B发动机作动力,巡航速度约400节左右。目前“复仇者”已经完成首飞,估计不久后也将出现在阿富汗天空。

X-47B终结有人战斗机?

像“捕食者”这样的非专业无人战机对于美国空中力量来说只能是一型辅助装备,但即将出场的X-47B则完全有可能让“猛禽”成为美国最后一款有人主力战斗机。

2003年4月美国国防部发起了“联合无人作战飞机系统”(J-UCAS)项目,试图研制一种能同时满足海空要求的无人作战飞机。招标开始后,波音和诺思罗普一格鲁曼分别拿出了X-45和X-47方案。此后,由于未被列入2007财年预算,J-UCAS被迫在2006年下马。接着美国海军自行提出了海军“无人作战飞机

系统”(N-UCAS)。这次波音和诺一格在先前设计基础上推出了X-45N和X-47B。2007年8月1日,美国海军宣布X-47B在竞标中获胜,赢得为期6年、价值6,36亿美元的合同。

2008年12月16日,X-47B首架原型机(AV-1)在加州的诺一格帕姆戴尔工厂下线。为实现全向隐身性能,X-47B沿用了当年X-47A“飞马座”的整体布局,但在海洋服役的环境要比陆地恶劣得多,不仅温差大,而且存在很强的盐碱腐蚀问题,对机体材料和隐身涂料的研制提出了巨大挑战。诺一格在X-47B设计过程中应用了公司在无人机领域多年研究积累下的经验技术,在很多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

为节约航母甲板和机库宝贵的空间,X-47B的机翼外翼段可向上折起,这样一来,现有航母的升降机可以同时运载3架X-47B,这是“超级大黄蜂”和“闪电”II所做不到的。X-47B没有安装垂尾,滚转和偏航控制依靠机翼外侧上表面的扰流板实现。

除了超儿的隐身能力,X-47B还具有超长的留空时间。诺一格表示,X-47B可以深入敌方领空1603公里盘旋10小时,对有人作战飞机而言,如此深入敌境肯定是没有能力再进行盘旋了,必须返航加油。无人机则不存在制约有人飞机行动能力的飞行员生理极限问题,也不用担心飞行员被击落丧生或破俘。有人作战飞机单次任务持续时间上限为10小时,而X-47B有能力在战场上空徘徊50~100小时。虽然目前无人机连续飞行50小时后就必须接受例行检查,但只需增加滑油携带量,再对飞机稍作改进,就能轻松地实现更长的滞空时间。

自主作战能力是X-47B的一个突破,以往的无人机严格说只能算是高级遥控飞机。而X-47B只是起降由航母控制,整个飞行作战任务基本全部由飞机自主进行。操纵人员在必要时才会干预飞行,因此他们也无需像现在“捕食者”操纵员那样接受严格的“驾驶”训练。

X-47B在今年3~5月已经接受了地面结构静力测试。6月开始发动机启动和地面滑行测试。现已转入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准备进行全面飞行测试。按照计划X-47B在爱德华兹进行近一年的飞行包线拓展测试后,将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帕休森河海军航空站进行航母适应性测试,此后将于2011年11月在“哈里·杜鲁门”号航母上完成首次自主着舰。

欧洲加入未来无人空战

法国牵头“神经元”当德法士兵在阿寓汗战场上看到美军无人作战飞机的表现时,眼馋是肯定的了,高傲的法国人很快就做出了实质性回应。2003年,达索公司正式启动于“神经元”项目,与以往许多欧洲防务项目一样,“神经元”这次也采用了国际合作模式。除了担当领头羊的法国外,目前瑞典、意大利、希腊和瑞士等国也都参与其中。

“神经元”计划的目标是研制一种高度隐身的无人作战飞机,在为其验证机制定的技术路线图12项预研项目中,有6项都与低可探测性有关,包括由达索公司负责的3个关键项目一外形设计、传感器孔径以及发动机进气口和涵道。意大利阿莱尼亚公司则负责传感器窗口和武器舱门设计,瑞典萨伯公司负责起落架舱门和排气管组件设计。“神经元”的气动外形与X-47B如出一辙,都是飞翼布局,机翼前缘后掠50度,为降低红外信号特征,发动机尾喷流设计为从上、下遮蔽板之间排出,下遮蔽板有冷却装置。动力系统将采用英国罗一罗公司和法国透博梅卡公司联合研制的阿杜尔Mk-951发动机,与英国BAE系统公司研制的“塔拉尼斯”无人战斗机相同。今年1月和2月Mk-951完成了试验,其中一些还加装了全尺寸喷管,以验证了冷却系统的效率,试验结果非常理想。

“神经元”技术验证机将先在法国进行5个月的基本飞行试验,然后在伊斯特尔测试中心使用空中和地面传感器,对验证机进行隐身评估。法国武器装备局(DGA)表示,从“神经元”项目得到的技术和研制成果都将作为法国国防部研制未来无人作战飞机的基础。该项目设计定案已在今年4月通过了审查,这意味着飞机的外形设计已经冻结,一些部件开始生产,整架飞机预计2011年第一季度下线,首飞预计于2012年3月进行,整个飞行试验可能将为时18个月。

法国武器装备局表示,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出台法国未来空中作战能力路线图,同时将会启动一系列推进无人作战飞机发展的关键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安排在2011年完成,目的是为研制“神经元”以后的新一代无人作战飞机铺平道路。同时,无人作战飞机还将成为法国空军“未来作战空中系统”(FCAS)的一部分,从2030年开始至少部分取代达索公司的“阵风”有人驾驶战斗机。

英国“渡鸦”英国BAE系统公司在2005~2006年2月先后公布了三种无人机细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款隐身无hgL,它们体现了BAE在这一领域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认识到无人机在未来的重要性后,BAE于2006年2月组建了自动系统和未来能力(航空)分部,专门负责无人机研制。

“渡鸦”是无人作战飞机的缩比验证机,它采用了当前隐身无人机流行的气动布局,飞机姿态由外侧机翼上下表面的扰流片控制。该型机采用了静不稳定设计,需要使用双余度电传飞控系统。“渡鸦”共制造两架,先后于2003年12月和2004年11月首飞,现在已经完成100多次飞行。为避公众耳目,试飞一直在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的伍默拉靶场进行。“渡鸦”的测试结果被直接回馈到英国国防部,供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未来进攻性空中系统”(FOAS)研制部门参考。2005年,FOAS被“战略无人机试验机”(SUAVE)项目取代,目的是研究无人机在打击任务中所发挥的作用。“渡鸦”在新项目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试飞取得成功,英国将着手制造全尺寸无人作战飞机验证机。

瑞典人的突破瑞典几十年来研制的一系列先进战机令世人对这个北欧小国刮目相看。而在无人作战飞机领域,瑞典人也很早就有所动作,现在萨博公司是“神经元”项目重要参与伙伴之一,它为该项目研制的两种验证机都很有特点。

1998年,萨博公司开始在瑞典国家航空工程研究项目(NFFP)名义下与多家企业、研究机构及大学合作开发无人机。1998年4~6月,萨博、爱立信及其他机构共同参与了NFFP272项目,先后提出了9个无人机方案。经进一步筛选后从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其代号为“瑞典高级航空研究结构”(sHARC),这是一种具备低可探测特征的无人作战飞机,采用了内置弹舱。1999年SHARC模型在国防发展局下属的风洞中接受了测试。

SHARC验证机于2001年开工制造。但其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隐身飞机,只是为隐身做了大幅优化。2002年2月11日,SHARc在一个秘密地点完成首飞。目前该型机共制造了4架。前两架(BT-001和BT-002)是无线电遥控飞机,配备了可收放式起落架,主要用于气动测试和无人

机操纵员训练。两机背部装一根探测管,向上突起的进气口装在机尾上方。后两架(BS-001和BS-002)起落架改为固定式,机鼻前端装一根长长的空速管,机鼻上方装有一个GPs天线,发动机进气口埋装在机尾。

SHARC起初的试飞依靠地面遥控完成,但在验证了气动设计和操纵品质后,飞机逐渐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第二轮测试中,SHARC实现了中段飞行的自动化。到了第三轮试飞,GPS和雷达高度表被整合进飞控系统。2004年明25日,SHARC从瑞典北部的维德塞尔起飞,在无人干预情况下成功完成首次全程自主飞行。这次全自动飞行标志着瑞典无人机研制取得重大突破,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扫清了道路。

在证实了无人机的自主飞行能力和安全性后,萨博把注意力放到隐身技术上。应用隐身技术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无人机的生存能力,另—方面也是为了免去携带自卫系统的必要性,从而大幅降低飞机成本。顺便提一句,瑞典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低可探测技术。

萨博隐身无人机代号为FILUR(创新低可探测性无人飞行研究)。8000万瑞典克朗的研制经费主要由防务器材委员会提供。FILUR是隐身无人作战飞机的缩比验证机,总重约55公斤,采用了当今隐身无人作战飞机惯用的飞翼布局,外部涂抹吸波材料,背部结构是碳纤维塑料,飞行控制由机翼后缘的开裂式气动控制面负责。装在背部的进气口为具有2.26千牛推力的奥林帕斯210N发动机提供空气,发动机产生的喷射气流经尾部平坦的条状喷口喷出。机尾装有两片可拆卸垂尾。地面测试和计算机模拟表明,飞机无需垂尾也能安全飞行,但为保险起见,FILUR在初期试飞过程中仍保留了垂尾。

为降低新飞机的试飞风险,萨博先制作了一个气动缩比模型在2004年进行了试飞。地面雷达反射面积测试也在2004年末展开,结果非常令人满意。2005年10月10日,FILuR(FLR-01)在北极附近的维德塞尔实现首飞。首飞只维持了10分钟,但已经向工程师们提供了足以了解飞行品质的数据。试飞后于2006年恢复,直接进入主要测试项目,目的是测试隐身能力。除雷达信号测试外,FILUR还要与瑞典的防空系统进行模拟对抗,以检验它们应对隐身飞机的能力。

虽然FILUR使用了在SHARC上得到验证的电传飞控系统,但首次试飞中的FILUR只是一架遥控飞机,“飞行员”利用机载电视摄像头传回的视频画面控制飞机。随后的试飞中,FILUR的飞行自主权不断增加,最后将向SHARC一样完成全程自动飞行。

前景飘摇的俄罗斯“鳐鱼”

继2007年莫斯科航展上以全尺寸模型方式公开露面后,2008年12月8日,俄罗斯米格设计局在茹科夫斯基向媒体首次展出了“鳐鱼”无人作战验证机。米格公司当时声称,“鳐鱼”将于2009年8月投产,将俄罗斯引入无人作战飞机时代。

“鳐鱼”的外形酷似迷你版B-2,采用了无尾飞翼布局,机体结构大部分使用复合材料。飞机的气动控制面接缝处、起落架舱门和其他舱门就处于几条平行线上,以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鳐鱼”的动力系统为RD-5000B型涡扇发动机,喷射气流从扁平喷口喷射,减小了飞机红外信号。其在实验第一阶段使用轴对称喷管,机腹设置了两个长4.4米,宽0.65米的内置弹舱,各可挂载一枚空地导弹或一枚250~500公斤制导炸弹。根据米格公布的数据,“鳐鱼”无人机重10吨,载弹量2吨,最大飞行速度达到0.8马赫,实用升限超过1.2万米,航程4000公里。

虽然米格方面对“鳐鱼”的前景表示乐观,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鳐鱼”仅仅是个验证机,还得待俄罗斯军方对未来飞机的需求确定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目前苏霍伊公司已经展示了情报、监视及侦察无人机的几种设计方案,可以肯定该公司同时也在开展无人作战飞机的设计工作。自苏联解体以来,米格一直备受俄罗斯军、政两界的冷落,重要项目纷纷落到老对手苏霍伊手中,这次无人作战飞机方面的果断出手本来是米格避对手锋芒、押宝未来以图东山再起的契机,但如果苏霍伊加入竞争,未来俄罗斯无人战机研制的主导权归属恐怕就很难说了。

革命前夜

在军事需求的牵引下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无人作战飞机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未来的无人作战飞机将具备更强的智能,当前的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仍需依靠地面全程控制,未来的无人机将更加“聪明”,能权衡战场状况,自行做出正确判断,无需地面干预。从本质上讲,未来无人战机属于高智能作战机器人。随着整个系统的不断完善,原先由有人机承担的任务将越来越多转交给无人机。不过,考虑到人工智能在科学上的巨大挑战与复杂性,短时间内,无人机应该尚不具备完全取代有人机的能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空中战争将呈现有人机和无人机配合作战。但从长远看,“人”的作用似乎在变得越来越小。

上一篇:档案工作总结和计划下一篇:靖安村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情况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