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2024-04-13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通用8篇)

篇1: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 第二部分:地震资料解释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黄土高原,由于长期风化、侵蚀,形成了树枝状水系与沟、塬、梁、峁、坡并存的独特黄土地貌.针对这种复杂地表条件长庆物探已建立了沿沟弯线为主、辅以黄土塬多线和网状三维的`采集方法;确立了高精度静校正、适度去噪、共反射面元优化及已知井反射系数序列控制的高保真处理方法、本文着重介绍处理、解释二大环节的关键方法及应用效果.

作 者:蒋加钰 付守献 李九灵 Jiang Jiayu Fu Shouxian Li Jiuling 作者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长庆分院,西安长庆兴隆园区,710021刊 名:应用地球物理(英文版) SCI英文刊名:APPLIED GEOPHYSICS年,卷(期):2(4)分类号:P3关键词:模型 侵蚀面 地震资料 解释 储层预测 Model erosion surface interpretation Seisnmic data and reservoir prediction

篇2: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技术的初步探析

人机联作工作站解释技术已成为目前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主要手段,但其不同于以往的二维或三维叠加偏移剖面解释技术.通过分析解释人员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易出现的问题,介绍了人机联作工作站解释技术的`关键步骤.

作 者:武磊彬 束荣华 郭龙芳  作者单位: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安徽,宿州,234000 刊 名:西部探矿工程 英文刊名: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9 21(10) 分类号:P59 关键词:三维地震   资料解释   人机联作   相干体切片   水平时间切片  

篇3: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关键词:靖远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断层,采煤巷道掘进,验证

1 测区概况

为了给煤矿高产高效提供地质依据, 靖煤集团决定开展三维地震勘探, 以查明煤层赋存情况及影响煤层开采的地质构造。

1.1 地层

靖远煤田位于陇西系乌鞘岭——六盘山主褶带的中段, 煤田展布受陇西系的强烈控制。地层区划属祁连区, 其南部属北祁连分区靖远——西吉小区。地层从老到新有志留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第四系。

1.2 煤层

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窑街组, 据钻孔揭露含煤最多为三层, 自上而下编为一层煤、二层煤、三层煤。一层煤为主要可采煤层, 层位稳定, 结构简单, 厚度0.8m~38m。

2 地震地质条件

勘探区东北部为黄土与砂砾覆盖的平川阶地, 表层为松散的黄土与砂砾层, 浅层多为风化岩石、剥蚀后的疏松碎屑。海拔标高为1570m~1750m, 最大相对高差180m。区内干旱, 水源短缺, 潜水层很深。地表部分地段被黄土 (薄厚不均) 覆盖;局部地段黄土、砂砾石并存, 碎石遍布.深部煤层与围岩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异, 能形成较强反射波, 勘探区深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好。

3 野外施工采用参数

激发方式:中点 偏移距:20m

排列长度:960m CDP网格:10m×10m

叠加次数:24次横 接收道数:48道×8=384道

接收线距:40m 接收道距:20m

炮线距:20~60m 炮排距:80m

激发方式:采用中点放炮, 井深6m, 药量2kg, SN4-60检波器, 主频60Hz, 三个直串, 组内距5m。

4 资料处理

资料处理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环节, 目的是获得用于地质解释的迭加时间剖面和偏移时间剖面。处理时选择合适的模块和参数, 高度保持地震波的真振幅特征, 尽量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经资料处理而获得能用于较高精度地质解释的叠加、叠偏数据体。

5 资料解释

5.1 地震主要标准波的确定

确定T1反射波为地震标准波, 其反射波特征明显、能量强, 波形稳定, 能连续追踪[1]。T1反射波有两个强相位, 且第一相位偏弱, 而第二相位很强, 视频为48周。从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与过井时间剖面匹配, 确定了T1波与一煤层底板相对应吻合[2]。

5.2 资料解释

在地震资料叠偏数据体上所切时间剖面以T1标准反射波为依据进行地质解释, 共解释正、逆断层16条。当解释DF9断层时产生疑问:

在T1反射波同相轴A处是否有断点?第一相位显示为弱波, 追踪到A点处变为强波, 第二相位显示为强波, 而且在A点处波形没有大的变化, 不好解释是否存在断层。根据第一相位在A点处波的强度有变强的特征, 暂解释为是断层的显示, 定为DF9断层。这时煤矿巷道在掘进, 并已进尺到这一地段, 未发现断层的存在。

地震资料毕竟是物性反映, 不如巷道掘进所见岩层、煤层更直观可靠。所以需将地震资料进行修改, 在地震时间剖面A点处去掉DF9断点。正在这是, 煤矿巷道又向前掘进几米, 便发现了断层的存在。

所以又对时间剖面T1波波形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剖面上T1波第一相位在A点处开始变强, 这一变化是断层将煤层底界面抬高, 是一煤层的底板反射波, 才呈强相位。其下面强相位的存在是因断层下降盘断棱点产生的绕射波与T1反射波在断点A处相偶合延续[3], 在断点处使这一相位也呈强波显示。

5.3 DF9断层的位置

按地震资料解释、计算确定DF9位置与实际位置存在一定误差, 也是客观的, 只是在解释地震资料时力求精细, 使其效果更为接近实际。

结论:通过对地震资料的解释、分析, 结合钻探、巷道等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其效果更接近客观, 真实、可靠。地震资料能得到钻孔、巷道等地质资料及时验证, 对地震资料反复分析研究, 这将对解释地震资料技能得到提高。

地下介质发生变化, 必竟会引起地面地震资料的物性变化。所以, 地震波形变化尽量分析地下因素。

参考文献

[1]陆基孟, 王永刚.地震勘探原理[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永.煤矿采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应用研究[J].中国煤田地质, 2005.5.

篇4: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抚顺活断层浅层反射横波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与分析

应用多种途径对抚顺目标区的浅层反射横波活断层勘探资料进行的`解释与分析,证实了浑河断裂总体上为北倾、逆断的性质,且只是在采空区表现为新的活动段,本身不是由构造活动原因引起的活动断裂.在第四系埋深浅的地区,反射横波法是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活断层探测技术,可靠程度及解释精度均较高.本文为抚顺市活断层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

作 者:白云 李智 戚建勋 梁放 曲乐 BAI Yun LI Zhi QI Jian-xun LIANG Fang QU Le 作者单位:辽宁省地震局,辽宁,沈阳,110034刊 名:东北地震研究英文刊名:SEISMOLOGICAL RESEARCH OF NORTHEAST CHINA年,卷(期):25(1)分类号:P315.2关键词:浅层反射横波 活断层勘探 解释与分析 新的活动段 构造活动原因

篇5: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传统三维地震资料断层解释是从三维地震资料中抽取数条二维测线进行单线解释,同时参考时间切片,利用测线与切片相互闭合这一关系,进行人工断层解释.断层自动拾取技术立足于三维相干数据体,根据相干数据体中断层倾角和方位角的变化,采用线性处理和断层矢量加强处理方法消除噪声,突出断层特征.通过水平和垂直断层矢量的自动组合,在三维可视化环境下实现断层自动拾取.应用断层自动拾取技术对松辽盆地南部大布苏地区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了断层解释,确定了断层的.展布形态和断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作 者:陈光俊 伊万顺 许建明 解晓平Chen Guangjun Yi Wanshun Xu Jianming Xie Xiaoping  作者单位:陈光俊,Chen Guangjun(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伊万顺,Yi Wanshun(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许建明,Xu Jianming(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

篇6:现阶段地震资料解释技术探析

地震资料解释是地质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它是将地震资料转化为地质方面的语言的重要步骤。它研究的高低程度关系到地震资料的发挥的效果。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即构造解释。时间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此时期主要采用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它是指利用通过地震资料提供的关于反射波旅行时和速度等信息, 来查明地下地层的埋藏深度、构造形态和接触关系等。第二阶段是地层岩性解释。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 出现了地层岩性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包括地震地层学解释和地震岩性学解释。第三届阶段是开发地震解释。油田进入开发阶段出现了开发地震解释, 它以解释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动态监测等为主要研究内容。

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定义是在完成研究沉积盆地的石油产生的地质条件的任务, 去确定有利的油气聚集的地带, 之后进行圈闭评价然后提供钻探井位和最终去配合油田开发进行油气储量预算和储层研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活动。这些活动使用思维、技术、方法和工具。充分利用地震资料解释技术有利于地质学的勘测和探索, 也有利于油气资源的开发, 可以找到油气聚集带, 提高发掘和开发效率。

2 地震资料解释新技术

2.1 地震相干体技术

由于对地震解释, 常规的三维解释有振幅时间切片和振幅岩层切片。振幅时间切片会由于断层的走向, 其特征就会被掩盖;而振幅岩层切片的层位解释会受到解释人员的主观影响, 从而可能解释歪曲, 造成断层解释不够准确。而相干体技术主要是通过对波形的相似性对三维数据体的不连续性进行成像。相干体的算法主要有基于相关的算法、基于本结构分析的算法、基于相似系数的算法这三种。地震相干体技术呈现改进C3相干体的一系列的算法、相干技术中应用小波技术和频谱分解技术、突显断层通过相干性技术和其它技术的结合、使用地震多矢量属性相干数据体的计算方法和相干体技术应用呈现向叠前方向延伸的倾向与趋势。

2.2 地震数据滤波技术

在野外进行地质勘探, 勘探资料中存有许多噪声, 这些噪声会对研究造成了困扰, 因此需要对其存在的大量噪声进行数字处理, 进而从中提取出跟研究相关的有益的信息, 为地质勘探提供帮助。进行解释的过程中, 尤其是地震剖面图和相干切片图的运用。我们要提高它们的质量, 因为通过地震剖面图, 要识别和追踪出反射同相轴。在图像中也需要滤波技术, 它分为空域滤波和频域滤波。在空间域和频率域中有均值滤波、中值滤波、高通滤波和低通滤波共四种滤波方法。

2.3 断层解释技术

断层解释中有基于振幅体剖面的人工解释和基于相关切片的人工解释。目前还有基于种子点的三维断层自动追踪方法和智能蚂蚁算法两种新型解释技术。

振幅体剖面的人工解释主要包括对断点的解释、断面的闭合、断层组合、断层倾向及倾角和断层解释的审查五个步骤。相干数据体进行断层解释经过对三维地震数据体的总体了解、相于计算、相互检查和验证地震相干数据时间切片解释结果的合理性几个步骤来进行解释和分析。三维断层自动追踪方法是以相干分析数据体为基础, 对数据体进行处理, 从而使噪声得到处理优化和使断层的特征更加突出。最终形成新的数据体, 可以进行断层的自动追踪。智能蚂蚁算法打破了现在解释工作中存在的解释员的主观性的障碍, 允许解释人员更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做断层解释, 使断层解释更为精准, 也缩减了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3 发展前景

地球物理勘探的核心是地震资料解释, 它的精准度关系到油气资源的勘探效益。地震资料解释新技术有待于发现和发展, 即应用在三维空间的三维地震数据体和三维相干数据进行滤波;还需要对地震相进行技术的分析, 因为地震相对油气资源勘探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它有助于我们更加有效的去勘探油气资源;最后还需要我们将数据在计算机上显示出来并且使这些数据能够进行交互处理, 最终形成技术、方法和理论。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讲述了地震资料解释的三个发展阶段, 有构造解释阶段、地层岩性解释阶段和开发地震解释阶段, 在进行地震资料解释的过程中, 出现了地震相干体技术、地震数据滤波技术和断层解释技术。这些新技术对我们进行石油勘探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发展和发现新的地震解释技术, 因为在很多方面还有待于创新。地球物理勘探的核心是地震资料解释, 它的精准度关系到油气资源的勘探效益, 因此我们需要坚持创新与发展, 同时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的技术。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发展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还有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熊翥.我国物探技术的进步及展望[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 (1) :123.

[2] (加) S.肖普拉, (美) K.J.马弗特著.地震属性在构造和地层学中的应用[M].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石油集团物探技术培训中心.2008.

篇7: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唐庄地区被三套三维地震资料覆盖, 经过不同 (时期) 的目标处理, 每套三维资料都存在优点和缺点。传统的地震解释方法是选取优点较多的地震资料进行同相轴追踪、适当参考一下其它地震资料解释成图, 仅仅使用一套地震资料, 不能充分发挥多套地震资料的优势。因此提出交互应用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首先分析每套地震资料的优点和缺点, 用其优避其缺, 取长补短, 互相结合, 交互应用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

交互应用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条件:

(1) 研究区块被两套以上三维地震资料覆盖;

(2) 至少两套地震资料存在明显的差异 (存在优点和缺点) ;

(3) 要求解释人员熟练掌握每套地震资料优点和缺点;

(4) 具有工作站解释系统。

这种解释方法应用于唐庄地区, 取得较好效果。下面以唐庄地区为例, 介绍该方法使用情况。

2 三维地震资料分析

唐庄地区位于中央隆起带西部, 是一复式油气聚集区, 目前已发现了沙三下-馆陶组五套含油层系, 探明含油面积4.7km2, 探明石油储量349.9×104t。该区断块破碎, 构造极其复杂, 原有的地震资料品质较低, 严重制约了本区的勘探及滚动勘探, 1993年至2009年一直未发现新的储量。区块日油能力也由1993年1月的605吨急剧下降到2009年12月的37吨。

唐庄地区被三套地震三维覆盖, 1992年唐庄三维出站后, 发现了唐7-2斜、唐7-22等24个含油断块, 1994年-2006年持续使用唐庄三维资料, 滚动勘探上一直未有进展;2006年盘河高精度资料出站后, 在唐庄地区利用高精度部署探井5口、滚动井4口相继失利。

分析认为:单靠一套地震资料已不适合唐庄地区滚动勘探的需要, 该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构造复杂, 难以落实。只有准确进行构造描述, 才能使唐庄地区的勘探与滚动勘探再现生机。为此我们提出交互应用地震资料的解释方法, 对唐庄地区进行精细构造解释。

唐庄地区T3反射轴是一套全区分布较广的致密砂岩形成的强反射轴, 我们选取处在同一坐标的不同三维资料的地震剖面进行对比T3反射轴, 发现T3反射轴在唐庄三维剖面上比盘河高精度剖面上低30-50ms;1号断层 (图1) 在唐庄三维资料断点很清楚, 而在高精度资料上断点基本没有反映, 只有反射轴产生“扭动”现象、地层产状发生变化;而2号断层 (图1) 的断点在高精度资料上比较清晰, 在唐庄三维资料上就比较模糊;高精度资料剖面反射轴连续性明显强于唐庄三维资料, 可能是因为处理目的不同所选参数不同引起这些差异。

通过上述分析, 对两套地震资料得到以下认识:

(1) 同一地层反射轴在新老剖面上时间差别较大 (30-50ms) ;

(2) 小断层在盘河高精度剖面上反映较弱, 在唐庄三维剖面上较清楚;

(3) 大断层在盘河高精度地震剖面上很清楚, 而在唐庄三维剖面上断点不干脆, 无法准确解释;

(4) 盘河高精度资料反射轴连续性明显强于唐庄三维资料。

所以我们利用唐庄三维资料落实小断层, 用盘河高精度资料落实大断层, 新老资料互相结合, 取长补短, 交互应用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唐庄地区。

3 应用实践

3.1 落实小断层

通过精细地层对比, 发现唐7-44井沙二段断失9米地层, 从高精度地震剖面上无法落实该断层, 结合唐庄三维地震剖面, 重新对该断层进行了刻画, 在此基础上, 部署的唐4-斜60井获得成功。运用这种方法在该地区落实一批小断层, 发现了唐4-斜60、唐4-斜63、唐4-斜65、唐1-斜2等一系列含油断块。

3.2 落实“层断轴不断”断点

唐7-斜18断块是典型的“层断轴不断”影响的含油断块, 造成多口井断失沙二段含油层段;从高精度地震剖面上落实该断点较难, 结合唐庄三维地震剖面, 发现该断点非常落实;运用这种方法落实了唐7-斜18断块区构造, 部署的唐7-侧18井, 初期4mm油嘴自喷, 套压3.6兆帕, 油压2.0兆帕, 日油12吨, 含水6%。

3.3 落实可疑断层

临18-6断块东邻唐7-22含油断块, 西邻唐7-23断块, 唐7-23井在沙三下落空, 分析唐7-23断块西北部断层两盘砂岩与砂岩对接, 封堵性较差, 临18-6断块与唐7-23断块类似, 风险较大。结合两套地震资料发现临18-6断块西界断层为西倾反向断层, 经重新落实构造, 部署临18-6井, 完钻电测沙三下油层9.4米/1层, 初期日油10吨, 含水8%, 该井的成功为唐庄地区小断块滚动勘探提高了信心。

3.4 解决断层倾向问题

有些断层的倾向在两套地震剖面上完全不同, 甚至相反。为此, 我们选择过唐7-26井与唐7-26斜井的两套地震剖面, 利用地层对比、综合标定、油水关系, 发现高精度的断层解释比较合理, 在该块部署的唐7-72井获得成功, 投产初期日油9吨, 含水8%。因此当断层的倾向在两套地震剖面上相矛盾, 又没有钻井辅助时, 一般认为高精度的断层倾向较合理。

4 主要成果

4.1 滚动勘探成效显著

通过两套资料交互应用, 完善了唐庄地区T3、T4、T6反射层构造图, 落实了一大批极复杂小断块 (唐7-斜60、唐4-斜60、临18-1、临18-6、唐1-斜2、唐7-斜71、唐7-72等) 。合计部署井位26口, 基本探明含油面积1.5平方千米, 基本探明储量121.7万吨, 新建产能3.84万吨。

这些断块的成功使唐庄地区日油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2009年12月日油27.8吨/天, 目前日油124.6吨) , 这种解释方法使17年滚动勘探没有进展的唐庄地区再现活力。

4.2 为同类型断块的解释提供了经验

该方法的成功实施, 为其它地区精细地震解释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临盘油田极复杂断块区的滚动勘探提供了经验。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唐庄地区现有的两套地震资料, 总结归纳了两套资料的优缺点, 利用每套资料的优点对唐庄地区进行精细构造解释, 落实了一大批复杂小断块的构造, 极大地推动了该区的勘探与滚动勘探, 同时也为临盘地区同类型断块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释方法。

关键词:交互应用,地震解释,唐庄地区

参考文献

[1]才汝成, 李阳, 孙焕泉等.油气藏工程方法与应用[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2

篇8: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石油行业需要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石油关键技术的卓越石油工程师。我校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 结合国家、行业和学校的需求, 对探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工程的教育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数学、物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石油工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能在资源勘查、工程勘查、研究院所等单位从事各类资源调查与勘探、工程勘查、设计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山东省品牌专业, 于2010年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首批试点建设行列, 同时依托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共建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为更好地提高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水平、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1]。

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现状分析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这门课依据当今油气勘探方法的技术特点, 介绍地震资料在油气勘探和开发阶段的应用情况, 主要内容包括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储集层的地震属性分析、储层预测等, 涉及到数学、物理、地质基础、弹性波动力学、信号分析、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岩石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该课程知识点分散、知识覆盖面宽, 前续课程众多, 多学科交叉, 上述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对学生的数理基础、编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目前, 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对理论知识单纯的死记硬背, 面对实际问题时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学校教师在课堂上大多采取传统授课方式, 以传授理论为主, 对“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导致培养的学生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不能适应现代石油工业发展的需求, 而这也是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 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传统教学方式与课程特点不契合等方面, 具体分析如下。

1.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目前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的课堂教学, 主要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为主。虽然大多数高校也开设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实验课程, 但实验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安装有地震解释软件的机器数量不足, 学生能够真正动手操作的时间有限;并且实验通常是以教师演示为主, 学生只是简单地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的内容和步骤进行, 没有真正融入到实验中去, 导致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 仍然仅仅掌握了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原理等基础知识, 对于实际应用中如何分析资料的质量、运用什么样的地震信息、采取哪些技术手段去分析研究不同的地质现象, 如何提取这些地震信息等问题并没有掌握, 理论与实践脱节。

2.传统教学方式与课程特点不契合。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按教材内容进行课堂讲授, 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知识抽象、难懂, 内容枯燥, 难以记忆和掌握, 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此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地震勘探技术飞速发展, 实际生产中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及模块等快速涌现, 需要解决的地质任务越来越复杂, 研究的难度越来越大;但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善创新”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 专业课的学时在不断减少, 因此要想在有限课时内增加地震解释技术相关的新内容难以实现, 单一的传统教学手段已经满足不了该课程的发展的需求。

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精简优化教学内容

从教学内容而言,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领域, 既包括传统解释技术的基本理论, 同时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要求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与补充教学内容, 扩展课程教学环节。

1.合理组织课堂教学。要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性和新意,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优化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中, 课堂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为主, 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留给同学们独立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避免课程的割裂与重复, 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设计、重塑与整合。

2.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学习能力。优化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知识和方式知识的比例结构, 以基础教学为主, 增加课程的专业性和适用性。教师按学科发展从基础、原理、特性到应用及发展的顺序进行讲授内容的安排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结合油田的实际和教师工程实践、科学研究, 将实际生产中不同地质条件下地层解释、岩性解释、流体解释等新技术应用的典型工程案例引入课程教学中, 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性和新意。

3.有效延伸课程环节。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本身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的同时还兼有较强的理论性。为了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 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实习过程、课程设计及其他实践如创新实验、技能竞赛等过程中, 通过布置作业、小组讨论及综合设计等, 加深学生对已学的技术原理的理解。

(二) 采取研究性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

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去,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并在学习讨论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及培养能力, 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改变过去由教师单一讲解的方式, 可让学生有问题随时提出、分析和讨论,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式。

1.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好与前期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与融合, 课前通过小班讨论课复习回顾, 掌握已学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 并与该课程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和总结。

2.重软件学习, 强化动手能力。在课程中增加地震解释软件操作及实际应用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 在教学内容上与实践结合紧密, 摒弃依靠教材教学的形式。

3.导向型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近几十年来, 地震解释新技术发展迅速, 不少技术如相干体技术、波阻抗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储层预测技术等已趋成熟, 在油田的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新技术涉及面广泛, 学生基础及兴趣不一, 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在教学中要开展导向型讨论, 将学生引领到学科的最前沿, 通过典型研究成果的介绍使学生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培养学生创新和应变能力, 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4.边讲边练, 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其一, 讲授和实验大部分安排在机房进行, 改变传统的多媒体教室讲课、机房实验的形式;其二, 改变原来先讲后练的形式, 采取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

(三) 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卓越工程师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强调实践[2]。实践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经验, 把学到的知识与工程实践和社会需求对接, 而且能够使学生产生开拓创新的激情与灵感[3]。

1.强调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 加强与实际相结合, 避免过于参照教材。在课堂教学和实验的过程中, 更多地与工程实际内容相结合, 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而不是“照猫画虎”的“临摹”形式。

2.有效延伸课程实践环节。把工程现场转化为实习、实训基地, 在知识传授与实践历练的交融中进行。用所建立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平台[4], 让学生通过参与课外实践项目或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 通过工程实践来加深对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对实习、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地质难题结合地震解释技术加以分析研究, 对课堂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3.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加强教师工程教学能力的提升。除了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专家参与教学任务外, 任课教师还可通过承担或参与油田企业项目的研究、指导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各类创新技能竞赛等实践教学活动增强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 把实例同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避免空洞说教, 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性和生动性。

四、结语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实践性强, 涉及的知识面广, 教学改革没有太多经验可循。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方面, 这种改革围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地震解释技术为手段、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展开。它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 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摘要:“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是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卓越计划”的理念为指导, 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在教学中, 把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中, 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观念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勘查技术与工程,卓越计划,教学改革,地震资料解释

参考文献

[1]李振春, 印兴耀, 孙成禹, 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 2013, (2) :58-60.

[2]陈强, 王运生, 韩爱果.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 2011, (3) :40-44.

[3]尤丽华, 张秋菊, 吴静静, 等.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 :269-271.

上一篇:2022年初中生《骆驼祥子》读后感下一篇:描写梅花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