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一对一帮扶计划

2024-04-15

贫困户一对一帮扶计划(精选14篇)

篇1:贫困户一对一帮扶计划

罗州乡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学生”活动的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目标,以“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为已任,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找到能教好学生的方法”的信念,扶贫一对一帮扶计划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对班级内的学困生要特别重视,使他们得到逐步提高。

二、工作任务

1、确定学困生名单,并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2、针对各类学困生,采取相应的办法、措施使其提高。

3、认真做好学困生提高工作的记录,以便日后总结经验、教训。

三、具体工作和措施

1、根据学生开学初的学习情况,各班确定学困生名单,要求每位教师帮扶一名学困生,及时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受家庭环境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2)心理原因,缺乏自信心,(3)学生基础差。(4)组织纪律性差。

2、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会产生不理想的教育后果,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针对这类学困生,要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家长沟通,两方面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3、自信是一个人赖以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心理素质,有些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多的挫折会使他们产生挫败感,这时如果家长和老师给予漠视、讽刺、挖苦,他们就会丧失自信心,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生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针对这类学生,教学当中要采取积极措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首先,告诉他们——你们每个人都很聪明;其次,多表扬和鼓励学生,鼓励孩子喊出“我能行”;最后要欣赏他们,帮助他们逐步恢复自己的自信,从而促进其他方面的提高。

4、对于一些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循序善诱,进行个别辅导,并在学生中间成立互助小组,有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困生一同学习,实行一帮一,共同进步。

5.把学困生根据学困学科分配给各位任课老师,使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关注。

6.学生与老师和家长共同制定学生的个性成长档案,制定出前进中每一步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并由老师监督实施,及时调整前进步伐。

7. 根据学困生基础差的特点,精心制定一套相应的辅导内容,每次辅导有详细的辅导记录,总结优缺,尽量做到使每一个学困生都能听懂、学会尽快赶上其他学生。

8.加强与各科任教师的交流,不断调整帮扶计划。使帮扶学困生工作收到实效。

9.对于各类学困生的提高工作要认真作好记录,把工作当中的

宝贵经验以及不可取、不适当之处都认真、细致的记录,以便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及时总结、改进。

10、学困生帮扶记录要按照学月认真进行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找到教好学生的方法,学困生的形成都是有其原因的,对于他们,教师要用一句话、一个暗示,给他们关爱和信任,启发他们智慧的潜能,激发他们求知的热忱,让他们充满激-情地学习,满怀信心地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篇2:贫困户一对一帮扶计划

按照上级党委有关会议要求,为了加强党员“一对一”帮扶,特制定本月份“党员固定活动日"实施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党员“一对一”帮扶

二、活动时间

2019年5月26日

三、活动目的与意义

让贫困户感受到党组织和政府的关怀,从而增强贫困户对支部工作和结对帮扶措施的认可和支持。

四、参会人员

本村全体在家党员

五、活动流程

1、支部书记发言

2、党员“一对一 ”帮扶走访

篇3:贫困户一对一帮扶计划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较弱的原因分析

(一) 基础教育不足对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背景, 相比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 基础教育明显不足。由于经济条件所限, 贫困生在第二课堂和对外界的认识的方面滞后, 在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和人际交往中, 由于才艺、普通话、见闻等方面的能力缺乏, 使其失去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锻炼机会, 相比之下, 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较差, 如今, 企业要求毕业生在全面发展的背景下, 贫困生就业时往往处于劣势;多数贫困大学生来自偏远乡村, 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 特别在英语和计算机技能方面, 来自偏远乡村的学生几乎是零基础, 现在企业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和英语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教育方式趋于信息化, 让来自偏远乡村的贫困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也显得吃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由于基础教育的不足, 贫困大学生往往输在起跑线上。

(二) 不良的心理和心态对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 由于自身生活环境及特殊成长经历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进入学校后, 同学间的互相攀比, 让贫富差距表露无遗, 而大学生活中, 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又不如别人, 贫困大学生很容易因此产生自卑心理, 在就业时, 常常有不如别人的想法, 表现得不够自信。另外, 很多贫困大学生来自山村, 考上大学走出山沟, 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甚至是全村的骄傲, 面对邻里乡亲的厚望, 他们希望自己出人头地, 找到体面的工作衣锦还乡, 在选择就业岗位时, 因为过高的择业期望值而错失许多好工作。不良的心理和心态使得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容易丧失工作机会[2]。

(三) 资源和信息的缺乏对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在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 多数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简单, 社会关系资源处于弱势地位, 往往缺少来自家庭和社会关系方面“人脉”的支撑, 制约了他们通过自身社会资源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 如求职简历的制作与打印费用、往返参加各类招聘会或到用人单位现场实习面试的交通住宿费用, 等等, 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 由于经济困难的原因, 以及求职面试本身存在不成功风险, 他们无法支付这些相对昂贵的求职费用, 只能等待学校组织的各种就业双选会, 导致贫困大学生往往因此而丧失许多就业面试应聘机遇[3]。

二、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

(一) 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班, 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

如今, 助学工作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除了单纯的经济扶持, 更加注重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和素质拓展。开展一些特色的教育培训课程, 激励和帮助贫困生树立信心, 开阔视野,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比如针对贫困生社交礼仪、英语口语、计算机技术、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技能明显落后于其 他同学, 而开设相关的免费培训课。如形体课、英语口语课、常用办公软件培训课、演讲与口才等[4]。

(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摆正贫困大学生就业心态。

态度决定一切, 而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时, 容易出现由于自卑而不敢接受挑战, 或者想要出人头地而期望值过高的问题。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校应该重视其自我定位教育、自立自强教育、感恩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懂得自我接纳。端正心态, 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能因为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 就因此否定自己的价值,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就业时遇到的困难。就业时, 可以通过适当的性格分析工具, 让贫困大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职业方向。通过专业的测试和评估, 让贫困大学生有更清晰的自我定位, 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 应该更加关注贫困大学生, 使贫困大学生摆正就业心态。

(三 ) 拓 宽 勤 工 助 学 途径 , 重 视 勤 工 助 学 对 综 合 素质 提高 的影响。

目前,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多停留在诸如卫生清洁、图书馆管理员、运动场馆值班、饭堂打饭、物品搬运、资料整理等低层次的劳务型、事务型、服务型工作上。这类勤工助学活动虽 然能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 但它很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实践需要相结合, 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和技能的提高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开发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 应该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 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基地, 通过在企业的勤工助学活动, 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相应的操作技能, 更加了解企业的运转方式和企业人的生存方式 [5];可以与企业合作, 设立一些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 如企业产品生产、产品市场调查、产品宣传和推广等活动;设立贫困生低成本创业基金, 给贫困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创业基础, 一些成本较低的创业项目, 如校园废品收购、免费派送附广告的复习资料以赚取广告费等。好的勤工助学项目不仅能改善贫困生的生活条件, 更是提高其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 挖掘社会资源, 拓展贫困生人际关系网。

贫困生由于多来自背景较简单的家庭, 缺乏家庭的人脉关系。学校可以搭建平台, 扩展贫困生人际关系网。如构建校企论坛, 让企业人事部门与同学们面对面或者网络联系;邀请相关企业的杰出员工或者成功校友, 作为同学们的导师, 帮助同学们解决大学成长阶段的困惑;举办主题座谈会, 让有相同兴趣和目标的同学相互交流, 互通有无。贫困生在大学四年间, 可以通过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活动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网, 只要学校搭建好平台, 贫困生积极参与, 一定能在就业时弥补家庭贫困带来的弱势。

(四) 设立贫困生求职基金, 助贫困大学生扬帆起航。

贫困生经济困难是最直接的弱势, 学校可以引用社会资源构建贫困生求职基金, 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补贴, 让他们在求职时免去后顾之忧, 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找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周茹.建立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 2013, 1:153-155.

[2]王自华, 施媛, 刘丽等.浅谈高校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 2011, 3:213-214.

[3]李希平, 相雷, 吴志毅.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生涯发展教育研究——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视角[J].教师观点, 2013, 11:125-127.

[4]麦林.基于资助平台的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育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1 (5) :144-145.

篇4:贫困户一对一帮扶计划

一、主要目标

从2016—2020年,通过全区48所技工院校与54个贫困县开展结对帮扶的方式,动员组织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参加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帮助他们实现技能型就业,促进家庭稳定增收,同时为产业转型升级输送一批青年技能人才。

二、实施对象

全区54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参加培训当年12月31日前15周岁以上、22周岁以下,未婚,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含退学、辍学等,以下简称“两后生”)。

三、实施内容

根据“两后生”的培训意愿、劳动能力和岗位需求,分类实施下列职业培训:

(一)中期就业技能培训

为期一学年(10个月),熟练掌握一门就业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短期就业技能培训

为期2个月以内,强化实际操作培训,提高初次就业能力。

(三)创业培训

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创业项目,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创业实训等培训,提高创业能力。

(四)中等职业教育

“两后生”直接参加,或参加上述培训后继续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学历教育。

四、实施步骤

(一)明确责任

各技工院校与结对帮扶县人民政府签订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责任书,明确双方责任。在责任书的框架下,还可根据实际需要,由有关各方签订具体的培训协议。

(二)调查摸底

各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每年定期组织对本县“两后生”培训就业创业意愿进行调查摸底,将需要参加职业培训专项计划的“两后生”人员详细名册,提供给技工院校,同时报送自治区、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

(三)组织招生

根据“两后生”人员名册,技工院校与结对帮扶县联合进校、进村、进户,集中开展春季、秋季招生工作。

(四)实施培训

由技工院校或委托职业院校、定点培训机构根据年度招生计划,分类、分专业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五)推荐就业

对培训合格的学员,实施培训的技工院校或职业院校、定点培训机构负责推荐就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予以积极配合。

(六)补贴申请

实施培训单位和学员按规定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扶贫等部门申请相应的经费和补贴。

(七)工作考核

对各贫困县及技工院校“两后生”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实施工作进行考核。

五、政策措施

(一)中期就业技能培训

1.开展结对帮扶的技工院校,当年招生计划开设的全部职业(工种),自动取得在全区范围内就业技能培训定点培训资格。

2.培训实行全日制、寄宿制,培训时间为一学年,按10个月计。原则上单独编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编班。培训开班分春季学期、秋季学期,原则上春季学期开班安排在2-4月,秋季学期开班安排在8-10月。

3.学员培训期间的基本生活费(以下简称“生活费”)、学费、住宿费和实习材料费等实行全免,由自治区财政按1.2万元/人/学年给予补贴。其中,学费、住宿费、实习材料费、卧具费、实训工装费、体检费、医疗保险等培训费用补贴标准为6500元/人/学年,从各级财政安排的就业资金中列支;生活费补贴标准为5500元/人/学年,由各县从自治区切块下达的扶贫专项资金等资金中统筹安排。

4.培训结束后,技工院校推荐学员实现就业或创业,就业率和创业率达到规定比率的,给予相关技工院校就业创业服务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二)短期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按我区现行有关政策执行。

六、补贴资金管理

参加中期就业技能培训的培训费和生活费补贴资金来源、申请、拨付和核算按下列办法执行:

(一)补贴资金来源

各级财政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和自治区切块下达各县的扶贫专项资金等资金。

(二)补贴资金申请

补贴资金由技工院校统一申请,其中,培训费补贴按属地原则,向技工院校所在地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申请;生活费补贴根据生源情况,分别向其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扶贫和财政部门申请。

(三)补贴资金拨付和核算

培训费补贴从就业补助资金拨付给技工院校。生活费补贴先拨付给技工院校,再由技工院校转拨付给学员。

各技工院校在培训学员入学后1个月内将学员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根据信息管理系统中学员人数及指纹数据,由技工院校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并提出申请。经各设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预拨培训费用补贴总额的60%。

1.培训费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按实际参加培训学员人数及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率,对承接培训任务的技工院校给予补贴。学员完成一学年培训,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100%给予补贴;学员完成1个学期培训,没有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60%给予补贴;学员未完成1个学期培训的,不给予补贴。培训结束后,据实核算补贴应拨费用,预拨费用大于应拨费用的部分,转为下年培训费用预拨。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率低于60%的技工院校,不给予补贴,预拨费用全部退回财政部门或转为下年培训费用预拨。

nlc202309081720

2.生活补贴费由技工院校代为申请,县级扶贫、财政部门按学期分两次拨付到学员就读的技工院校。申请审批流程如下:

新学员开学后,技工院校按学员户籍所在地提供学员名单给县级扶贫部门审核补助资格→开班1个月后,技工院校按学员户籍向县级扶贫部门提出补助申请,附上经县级扶贫部门审核符合补助条件的学员名单列表(含申请第二学期补助的学员)及技工院校出具的学员在校培训证明→县级扶贫部门审核→县级扶贫部门按学员户籍地在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公示,同时在县级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公示(公示期为7天)→报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县级财政部门在审批后15个工作日内把补助资金划拨到学员就读的技工院校,由技工院校按月通过校园卡发给学员。

学员中途退学的,本学期未发完的生活费,由技工院校一次性退回县级财政部门。

参加短期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按我区现行有关政策执行。

七、工作要求

(一)精准识别

利用扶贫大数据平台,比对相关部门业务数据,充分发挥各贫困村“第一书记”作用,对“两后生”开展到村、到户、到人的培训需求调查,确保人员名册准确。

(二)精准宣传

一要内容精准。每一个贫困村都要张贴宣传海报,详细告知贫困户有关政策精神、补助标准和办事流程。二要对象精准。要对照人员名册,对贫困户“两后生”及家长开展一对一、面对面宣传。三要责任精准。各县要积极配合有关技工院校开展定期招生宣传,各贫困县乡(镇)、街道要成立宣讲团,开展不定期宣讲,各贫困村“第一书记”要经常带领驻村工作队走家串户宣传政策,了解实情。

(三)精准协作

结对帮扶的技工院校要确定若干所技工院校或职业院校、定点职业培训机构作为协作单位,在本单位难以满足学员的专业需求或其他条件时,及时推荐到协作单位开展培训工作。54个贫困县以外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参加专项职业培训的,参照本方案实施,相关技工院校应积极予以配合。

(四)精准担责

各县负责准确提供本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名册及相关信息,配合技工学校做好学员及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员安心接受培训,实现稳定就业。各技工院校负责按结对帮扶县提供的“两后生”名册开展招生工作,组织实施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并保证培训质量,做好学员在校期间安全工作,积极推荐学员就业创业,要指定一名校级领导负责帮扶工作,组建专门工作队伍,落实结对帮扶工作专项经费。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负责督促指导,组织实施各县职业培训专项计划考核工作。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负责制定相关考核办法,协调推进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实施工作。技工院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为技工院校提供必要的支持。

(五)精准实施

各技工院校要根据帮扶县“两后生”的培训需求实际情况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任务分解和实施进度要及时上墙,实行挂图作战。各技工院校每月10日前,要将上个月开展宣传发动、学员报名、实施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等情况,报自治区、市、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对措施不力、进度缓慢的地方、部门和技工院校,由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

篇5:“一对一”帮扶计划

为了做好我班语文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我班语文整体成绩,经过认真考虑和协调,决定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通过一个半月的了解和监测反馈,确定了需要帮扶的8个对象为:温凤淇、洪森、吴启焕、吴顺达、洪健、左磊、项军、吴伟,他们在学习态度、习惯、意志品质、方法上都存在一些问题,除了靠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关心、帮助,“一对一”的帮扶是提高他们学习成绩的一个有效方法,现将帮扶名单公布如下:

温慧鑫温凤淇 周瑶欧阳馨雨

章益琴欧阳春芳

汪小燕余菲燕杨璇洪森 吴启焕 吴顺达 洪健 左磊 项军 吴伟

为了将本项工作落到实处,对帮扶活动作如下要求:

1、被帮扶的同学要抓住机会,向帮扶自己的同学学习,要虚心、乐意接受他们的监督、指导、帮助,要对自己负责,对班级负责,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争取最大的进步。

2、帮扶的同学要尊重被帮扶的同学,你们不仅是同学,也是朋友、伙伴,不能挖苦嘲笑他们,给予他们真诚地关心、帮助,负责督促好他们每日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基训、单元测试、背诵等日常任务,在他们上交作业前必须对他们的作业进行检查、辅导,要有签字,做到事事必过问,做好榜样,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篇6:贫困户一对一帮扶计划

结对帮扶工作计划

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是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师资的培养就要把老师工作的兴奋点聚集到课堂教学中来,主要开展以下一对一帮扶活动:

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利用教师例会时间讲自己的教育故事。做好日常的师徒互听、评课,骨干教师写好帮扶笔记,年轻教师写好听课反思。骨干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展示课活动。并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由执教老师向其他老师谈上课设计意图,课堂教学实施情况。为了提高帮扶工作的实效性,将进行师徒结对活动,由徒弟上一节汇报课,邀请师傅听课、评课,然后由师傅上一节示范课(同一内容),徒弟听课、评课、反思。骨干教师要努力帮助帮扶对象提高教学质量,要出点子、教方法、想办法,使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得到快速的提高。

本期我教研组在教学研究活动中,坚持一手抓教学常规的落实,一手抓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开心,让家长放心。希望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能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为建设我校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这个活动,让年轻老师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时时自评,提高教学水平。要求帮扶者每学年至少对被帮扶者进行听课3节,被帮扶者每学期至少要听师傅3节课,并且师傅对徒弟的教学设计要有指导性评价意见。本学,结对安排如下(前帮后):

化学学科:吴 丽(帮扶者)——王 丽(被帮扶者)物理学科:王 刚(帮扶者)——史开奎(被帮扶者)

黔西三中生理化组

篇7:大学学习一对一帮扶计划

尊敬的党组织:

得知学院提出一对一帮扶计划,我是非常赞同的。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有义务去帮助同学。我选择了我宿舍的同学陈卓。陈卓与我一个寝室,所以感情较好,互相比较了解,距离较近帮扶较为便利。

陈卓同学上学期的中国古代史考试成绩并不是非常理想。我了解到,这一方面是刚刚进入大学还处于适应阶段,对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太熟悉。中国古代史涉及的知识面广,老师平时讲课涉及到的人名、地名、书名在之前都没有了解,因此听课有陌生感与挫败感。另一方面是学生工作、课程安排导致时间碎片化,不能够抽出大块时间学习。

针对以上的原因,我制定如下的短期与长期计划:

短期计划:帮助陈卓同学在本次的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实施办法:

一:同陈卓同学一起坚持早晚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同时经过锻炼后,学习效率也会有相对应的提升。

二:早晨晨跑完毕,在七点左右开始记忆英语单词、短语。虽然同中古史并无关联,但是时间不可荒废。

三:在期末复习期间,帮助交流整理中古史的发展脉络等资料,每天坚持跟他到自习室上晚自习两个小时。在期间解决他的疑问。

四:通过学校新购进的大学专业课学习数据库,随时练习巩固中古史的知识。长期计划:培育陈卓同学自学习惯。实施办法:

一:帮助他预习,与他一起 坚持预习,坚持在上课前先预习一遍课文,在上课之前对所上的内容有所了解,能提高听课效率。并且在老师上完一章的内容后,再帮助复习。

二:上课期间帮助陈卓同学知道如何抓重点记笔记。因为上课有PPT,所以记笔记的重点应当放在老师讲课中对PPT的延伸。

三:通过学校新购进的大学专业课学习数据库,随时练习巩固中古史的知识。

四:让陈卓同学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在课程间隙可以用来回想和巩固所讲的内容。五:让陈卓同学养成去图书馆的习惯。大致了解图书馆历史区藏书,让其遇到问题自动想到查阅图书解决。同时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后,可以知道应当找哪些藏书。

以上各项内容便是我的大体帮扶计划。如有不妥请各位老师同学指正。

篇8: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研究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目前,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在高校毕业生中, 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6月2日, 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强调,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我国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加大工作力度, 狠抓政策落实,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确保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1]

二、制约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 教育成本因素

据报告显示, “由于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 使得个人和家庭的教育投入大幅增加, 某种程度上已经干扰和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学费暴涨的结果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人数增加, 导致贫困家庭无法靠知识摆脱贫困。”[2]

高校贫困生的学费、生活费、交通费等支出使得原本经济困难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目前, 在国家帮扶体系中虽有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 减免学费和其他一些补助方式, 但是一些借款都要等大学生工作以后自己偿还, 找一份可以还贷款和借款, 能够保证自己衣食住行并且有结余可以填补家用的工作, 对大学生而言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据报道, 不少地方的本科毕业生就业起薪已经低到每月1500元左右, 距离深圳刚刚出台的全国最高的最低工资标准1320元, 已经极端接近。而不少工种的农民工工资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每月3000元, 就是最普通的酒楼服务员, 也普遍达到包吃包住每月2000元左右。[3]因此, 教育成本的增加是困难生就业难的不可逾越的因素。

(二) 思想观念因素

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是山窝飞出的金凤凰, 他们希望通过高考考上理想大学, 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 借此来改变祖辈们面朝红土背朝天的生活状态, 实现自己命运的转变, 也让自己的后辈拥有“城市户口”。因此, 很多贫困学生就业道路越来越狭窄。2010年两会期间,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代表就曾强调, “就业观念必须转变, 只要大学生从专业、薪金、地域等一些无形的框框中解放出来, 就会发现天地是广阔的。”[4]

(三) 综合能力因素

贫困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弱势状态, 由于家庭经济原因, 贫困生往往少言寡语, 不愿与他人交流, 在参加学校学院活动中变现的不积极, 使得自己个人综合能力上较其他同学有所欠缺。而在求职面试过程中, 用人单位往往更加注重考查求职者的综合能力, 这也是一些贫困生能够通过笔试考试却不能被录用的原因。

(四) 求职成本因素

大学生求职的最后准备工作就是制作简历, 目前, 求职简历已经从基本的纸质版演变成了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的电子版, 幻灯片、动漫、视频等形式已经屡见不鲜。然而, 这样的准备必将带来经济上的支出, 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的投入、付给视频制作公司的报酬等等都计入了大学生求职的成本之中。贫困生几乎无力承担这样的经济负担。另外, 社会上各种打着就业的旗号的培训辅导班费用、面试需要的交通费、住宿费、置装费、公司培训费等等也都将贫困的大学生求职者无形地拦在了门外, 求职的成本, 也是制约贫困大学生获得更多就业机会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帮扶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策略

(一) 、形成长期、畅通、有效的帮扶模式

虽然, 我国高校设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和课程,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一些高校并没有把课程的实效性列为开设课程和考察课程的根本因素, “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产、就业指导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学校就业指导的行政化体系不做根本性的改革, 不主动向市场出击, 今后的路只能越走越窄”[5]。高校应该对贫困生形成长期、畅通、有效的帮扶模式, 自贫困生入学之日, 就专门针对贫困生免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 帮助贫困生适应大学学习方式, 了解专业就业方向, 明确就业市场需求, 做好自身定位, 为四年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二) 、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提高综合能力

经济困难往往导致学生思想观念的传统与滞后, 一些贫困生告别高中时代进入大学, 但却依旧保持着高中时期紧张、单一的学习模式, 经过了三年的刻苦学习, 他们虽在成绩上保持优秀, 但这种学习习惯也使得他们养成了思想观念上的单一性, 他们认为在大学期间参加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娱乐活动是一种耽误学习的行为, 因此往往忽视了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 使得在毕业就业时, 虽有学习成绩但无能力, 有悖于社会需求。因此, 高校教育者应该注意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告知学生, 除了书本上的知识, 生活中、人际交往中的知识也同样需要学习, 大学不能再死读书, 要培养和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

(三) 、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多数贫困大学生来自偏远的山区、或者城市中的低收入家庭, 这类家庭的普遍情况就是父母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或有的是单亲家庭、离异家庭, 或有一些是家中只有老人和孩子的留守家庭。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 他们大多无法接受全面的家庭教育, 与其他学生相比, 他们在情感、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缺失, 这就需要高校教育者要充当“家长”的角色, 尽量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根据一项以全国20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统计, 22%的人有心理障碍, 贫困大学生在这22%人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比例。[6]另据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提供的《中国优秀特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 48.5%的特困生心理压力较大, 有自卑倾向, 引发的各种问题日趋严重。[7]马加爵、杨元元等因贫困引起的事件已为高校教育者敲响警钟,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迫在眉睫, 做好毕业生心理辅导工作也是解决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途径。

注释

11、《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中国教育报》ttp://www.moe.gov.cn/public?les/business/html?les/moe/moe_838/201106/120478.html

22、《学费暴涨导致贫困大学生增加教育成本增大》, 王佳琳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1/11/content_5591476.htm

33、《从大学生就业难说道教育成本》, 中财网http://www.c?.net.cn/p20110311001799.html

44、《两会关注: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冲出束缚天地宽》赵婀娜倪光辉魏贺, http://news.163.com/10/0304/15/60UKRA0F000146BD.html

55、《北京、深圳专家把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时均认为——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应更具实效》, 来源:《南方日报》http://www.zhlzw.com/cy/zc/98133.html

66、郝斌.高等学校教育收费与特困生资助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 1998 (6) :30-37.

篇9:贫困户一对一帮扶计划

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贫困人口多,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目前,该省有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7个省级重点县,4个连片特困地区涉及15个州市93个县,贫困人口195万户574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5.49%,贫困人口居全国第二位。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邹平表示,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但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财力有限,云南省的贫困地区也是教育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迪庆、怒江、临沧、昭通、红河等片区州市均与“十二五”规划目标有较大差距。全省教育系统必须勇于担当、责任上肩,提早介入,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全覆盖,把贫困家庭的教育兜底问题解决好、落实好,让能考的考出去,能学的学出来,最大限度发挥教育在消除贫困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重要作用,彻底斩断贫困复制链条。

篇10:贫困户一对一帮扶计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政策,根据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工作的统一安排,我帮联的是什社乡新兴村柏树组刘_。为了切实为新兴村村民刘_解决实际困难、谋求福利、加快脱贫步伐,让刘_一家尽快富起来。我本人于3月20日到刘_家进行入户调查,现根据刘_家中实际情况,特制定此帮扶计划。

一、家庭成员基本情况

什社乡新兴村村民刘_,共有4口人,住房面积150平方米,耕地面积2亩,果园面积3亩,家庭简单适用家用家具及生产用具基本齐全,劳力2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生产经济收入,家庭总收入8000元,人均纯收入1500元。

户主杨广兴,小学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良好;妻子李会宁,小学文化程度,身体欠佳,常年多病;儿子杨帆,身体健康,高中在读;女儿杨叶凡,身体健康,初中在读。

二、主要贫困原因

1、家庭主要成员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农业科技和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弱;

2、家庭劳动力少,无固定经济来源,缺少技术,主要靠传统农业种植,打零工维持生计;

3、儿子和女儿上学花费较大,家里负债多。

篇11:贫困户帮扶计划

**村把“一升一降”目标作为扶贫攻坚方向,通过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提升扶贫攻坚的工作成效。

一、工作目标

我村结合村情民情实际情况,做到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发挥扶贫资金效益和辐射功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通过综合采取特色产业帮扶、技能培训帮扶、基础设施帮扶、互助资金帮扶、合作社带动帮扶、保障帮扶等帮扶措施,确保到20末,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水平。确实让扶贫政策改变贫困户的贫困现状。

二、基本任务

对全村**户**人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通过“一户一策、一户一帮扶单位、一户一帮扶联系人”等措施,重点对因灾因病等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有产业项目、经过扶持当年能脱贫的贫

困对象进行帮扶,力争年内成立一个果业专业合作社、一个生猪合作社带动村民进行产业转型,实现年内**人脱贫致富。

三、帮扶措施

(一)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

(1)经济果园:组织贫困户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技术培训班或向有关部门申请组织技术人员上门实地指导樱嘴桃种植技术,利用现有果园,进行产业转型,引导部分有条件村民连片先行试种,实现脱贫致富。

(2)蔬菜种植:举办蔬菜种植相关技术培训班,引导部分有条件的群众进行蔬菜种植,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3)劳务输出:积极联系当地企业或与周边县市企业加强联系,帮助贫困户均输出劳动力。

(4)养殖业帮扶:利用我村现有几个养殖厂为基础,建立帮扶措施,从技术上,资金上,政策扶持上给予帮助,真正让村民从养殖业走向致富路。

(5)技能培训帮扶:以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以提高农民应用果业生产先进技术水平、提高农民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整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为贫困户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增收脱贫。

(二)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对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的地方,重点帮助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结合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点,

打造一批整村推进扶贫示范村,解决产业难发展、路难通、水难饮问题。

(三)积极提供互助资金帮扶

创新扶贫模式,对重点贫困户的贫困人口给予资金信贷扶持,有效缓解贫困村、贫困农户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社和新型农民,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大力推动合作社带动帮扶

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贫困户以土地、山林、草地、水域、劳动力等资源入股或流转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争取一定的贷款贴息或产业资金扶持。通过示范带动,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五)有力确保保障帮扶

对帮扶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救助。做好“一对一、全覆盖”的帮建工作,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工作要求

实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突出扶持重点,划定贫困群体、制订具体帮扶措施,目的在于提高扶持效果。我们当务之急是要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要求,抓好三个工作环节:

一是把扶贫对象弄准确。首先是由各村小组召开户主会会议,按上级文件要求,重新评定贫困人口。其次是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步骤,把各地扶贫对象户和农村低保户平稳、准确地识别出来。然后将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户和低保户,建立规范的档案。

二是把扶持措施搞对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逐个分析致贫原因,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12:贫困户2015帮扶计划

贫困户姓名:杨兆生 帮扶单位:爵山中心学校 帮扶责任人:杨 池

一、计划目标

根据贫困户实际,从2016年起,采取从生活性帮扶、生产性帮扶,从资金和劳务输出向帮扶户提供帮助,使贫困户今年实现生活有所保障。

二、具体措施

1、政策帮扶。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等重大决策部署、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结合乡情、村情,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提供科技知识、实用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强农惠民政策。

2、思想帮扶。经常和帮扶对象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帮助他克服“等、靠、要”思想,让其树立勤劳致富、自主择业、科学耕作和规范化养殖的观念。

3、产业帮扶与劳务帮扶。在春耕时节送化肥、农药等物资,在收获季节提供帮助。还有通过物质经济的支持和帮扶,协调解决帮扶贫困户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4、适当给予贫困户经济上的支持,解决贫困户经济上的一些困难。

篇13:贫困户一对一帮扶计划

对困难毕业生开展就业援助, 以及做好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的服务工作, 是维护高校毕业生权益、保障校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多个省市出台了针对贫困毕业生就业多项政策措施, 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应注意了解各项帮扶政策, 才能顺利走上就业岗位。

全国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给予招用企业社保补贴开展就业服务援助

2009年1月,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09]3号)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可见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空前的重视程度, 这也是未来一段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国办发[2009]3号文要求各地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主要包括:一是提供经济方面的援助。鼓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适当的求职补贴。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 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二是提供就业服务方面的援助。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 要求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三是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援助。各地要组织困难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

2011年5月, 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给予社保费用补贴事宜做了具体规定, 该政策对企业招用贫困毕业生同样适用。按照《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社[2011]64号) 要求, 对各类企业 (单位) 招用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 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按其为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就业困难人员的具体范围,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规定。

2013年, 中央发布国办发[2013]35号文进一步明确了发放求职补贴事宜。从2013年起, 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 可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 补贴标准由省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实际制定。该文同时要求各地将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作为帮扶的重点, 认真开展摸底排查, 掌握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

贫困毕业生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一环。国家历来重视贫困毕业生就业情况, 目前对贫困毕业生就业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经济补贴和就业援助。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提高, 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补贴标准也不断提高。但在对贫困毕业生就业援助方面的工作, 力度略显单薄, 仅停留在就业咨询和技能培训方面, 未对贫困毕业最终实现就业提供切实帮助。

重庆出台专项文件帮扶就业提供全方位覆盖服务

2014年5月25日, 重庆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通知》 (渝府办发[2014]53号) , 首次以专项文件方式, 帮助贫困学子找工作。

结合人社部规定和本地实际, 重庆的高校贫困毕业生可分为五类人群, 包括重庆户籍的零就业家庭、农村建卡贫困户家庭、城乡低保家庭和本人残疾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以及市政府确定的其他高等学校贫困毕业生。

渝府办发[2014]53号文要求, 在各类事业单位招聘编制总量范围内, 每年提供300个岗位招聘贫困毕业生。重庆市人社局还将组织各类企业每年提供约1200个岗位, 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离校未就业的高校贫困毕业生。此外, 政府还提供近2000个公益性岗位, 托底过渡性安置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

毕业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短板, 就是缺乏工作经验。渝府办发[2014]53号文明确, 组织在校贫困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由实习单位发放不低于每人每天50元的实习补助。而离校未就业和毕业学年的高校贫困毕业生, 还可到重庆市内单位参加为期3至6个月的就业见习。由见习单位按每人每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发放就业见习生活补助, 重庆市财政给予见习单位每人每月800元的见习补贴。

值得注意的是, 为鼓励贫困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对毕业后到重庆市贫困区县乡镇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 3年后由市财政按照每人每年不超过6000元, 总额不超过2.4万元的标准为其代偿学费。

除了拓宽就业渠道, 重庆市还在鼓励高校贫困毕业生自主创业上给予了扶持, 比如财税扶持和场租水电费补贴, 对创办微型企业的高校贫困毕业生提供实施金融扶持, 优先实施产业引导以及政府优先采购。

重庆市的帮扶政策是各省市促进贫困毕业生就业措施中最为全面政策, 也是最值得借鉴的。重庆市制定措施覆盖了贫困毕业生就业创业方方面面, 特别是每年提供近3500个岗位, 从而确保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贫困毕业生都有工作。

天津贫困毕业生获高额度求职补贴

天津对贫困毕业生就业给予多方面补贴支持。其中包括:一是对低保家庭和残疾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给予3000元的一次性求职补贴;对离校时未就业的零就业家庭、单亲家庭、需赡养重大疾病家庭成员高校毕业生, 在接受就业指导后, 给予3000元的一次性求职补贴;二是对招用困难家庭院校毕业生的各类企业, 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的30%给予一年岗位补贴和三年社保补贴。对参加就业见习的, 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的60%, 给予不超过12个月的见习补贴。对参加企业定向培训的, 按照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培训费补贴;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 按照规定的市场需求和培训补贴目录给予培训成本100%的培训费补贴和技能鉴定费补贴。四是对自主创业的, 优先发放小额贷款, 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房租补贴等政策扶持。对到社区、行政村等基层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天津市对贫困毕业生帮扶有两个特点:一是对象广, 低保、残疾、零就业、单亲家庭和父母患有重大疾病家庭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均可以申领。二是标准高, 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每人可获得3000元求职补贴, 额度居全国前列。

广东招用特困家庭毕业生企业可获补贴

除了对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求职补贴和临时生活补贴, 广东要求高校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给予重点就业帮扶, 至少推荐3次以上就业岗位。

今年5月1日起, 《广州市促进困难群体就业补贴办法》正式实施, 该补贴办法最大亮点在于, 一个广州市困难人员就业链条上的相关各方均可获得补贴, 即个人可以获得养老、医疗等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 招用单位可获得社保补贴, 中介机构可以获得介绍补贴, 人力资源市场举行公益性招聘会可获得费用补贴。该办法同时将适用对象进行了扩大延伸, 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也在其中。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 贫困家庭子女因缺少强势社会资源与背景, 就业显得尤其艰难。自2013年, 中央下发国办发[2013]35号文, 要求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 向贫困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 各省市纷纷出台了贯彻落实文件, 为贫困毕业生发放金额不等的求职补贴, 以解他们燃眉之急。

篇14:需要帮扶的是“贫困感”

陈光标的故事似乎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所谓的尊严并不是绝对的,“贫贱不能移”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可能也就是一种理想与愿望吧,在遇到生存难题时尊严可能是最早被出售的个人资产。但如果是这样,陈光标以及本期案例中金老师的善举为何还引起了受资助者的反感呢?问题可能出在他们对贫困的定义上。

阿马蒂亚·森在《贫困与饥荒》一书中指出,人们曾经把贫困定义成“总收入不足以获得维持体能所需要的最低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森将此称作关于贫困的“生物学方法”的定义。但森紧接着论述了“相对贫困”概念的重要性,他指出“贫困”与“赤贫”是两个概念,前者更多地与“贫困感”相关,而后者则更多地与“饥饿、营养不良”相关。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赤贫”已非常少见,所谓的“贫困”一般不会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但许多“好心人”只要一提到“贫困”二字,马上就会联想到透风透雨的窝棚、卧病在床的老人、无法御寒的冬衣和发霉发黑的米饭,所以总希望在这些层面施以援手,但正因为贫困者并非赤贫,这些东西可能并不是他们最需要的。

亚当·斯密曾经写过如下的文字:“我所理解的生活必需品,不仅包括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东西,而且还包括这样一些东西:如果没有它们,甚至对最下等人来说,也会被社会习俗认为有伤风化。例如,一件亚麻衬衫,严格地说,它并不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东西。我猜想,即便没有亚麻衬衫,希腊人和罗马人也能生活得很舒适。但是,今天,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没有亚麻衬衫,一个讲究体面的临时工都会羞于在公共场合露面。”齐格蒙特·鲍曼将斯密描绘的这种贫困称作“消费社会中的贫困”,森则更直接地将其解释成“贫困是一种价值判断”。像案例中的钟同学,“每天中午一下课就一路飞跑着去食堂”,金老师为此感到心痛。难道3元的面不能保证钟同学的基本生存需要吗?当然不是。当大多数人都在吃5元的面时,吃10元或3元的面就成了一种异端,会遭受到嫉妒或轻视。因此钟同学的贫困也是一种相对贫困,更多地与价值相关,而不是与金钱相关。

问题是目前的学校资助体系更多地面向基本生活需求,而不是价值需求。在帮助贫困生提高生活水平方面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我们知道应该何时向贫困生提供食物、服装,但对于如何保护贫困生隐私、如何准确把握贫困生心理变化等则缺乏必要手段。

相当多的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那么对贫困生的资助是否应该成为职业学校的常规工作?职业学校应该成为国家救济体系的重要节点,而职业学校也应努力构建自己的常规救济体系,按照“精准扶贫”的基本策略,对有需要的学生开展基于文化与价值的帮扶。

上一篇:《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下一篇:阜平县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