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政协工作交流材料

2024-05-18

对于政协工作交流材料(共9篇)

篇1:对于政协工作交流材料

关于政协工作交流材料 2 2 篇

材料一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网络协商有序开展。

县政协专门成立网络服务中心,明确 1 名政治立场坚定、文字功底强、政协工作经验丰富、电脑操作熟悉的委室主任具体抓,聘请 1名年轻大学毕业生对县政协机关内部电脑、网络设备进行常年维护,确保网络协商形式建得起、能运行、网得住。同时,每年在召开政协全会期间,由县政协网络服务中心组织全体委员开展政协网络协商专门培训,要求每名委员都要加入政协 QQ 群、关注“镇远政协”微信公众号,并学会在 xx 网站等平台上浏览信息、上传提案、社情民意线索等基本原则和操作技术。

(二)加大投入,配备网络运行设备。

在今年预算运转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县政协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千方百计积极筹措资金,为县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及专委室配备电脑、数码相机,为办公室购置 1 台摄像机,保障网络协商基本设备需要。同时,为确保县政协机关全体干部上网网速流畅、操作便捷,县政协网络服务中心与县移动公司协调,将县政协移动网络容量由原来的 6 兆扩充为 10 兆光纤,并开通无线 wifi,大力提升网络服务和运行的效率。

(三)健全网服机制,促进网络协商规范化。

县政协创新建立了网络协商管理制度。明确网络服务中心、网络信息员、各委室负责人在网络安全、技术服务及维护、信息发布、委员提案和社情民意线索征集及办理情况反馈等工作中的职责,提升网络协商规范化水平和质量。

(四)整合网络载体,着力提升协商民主水平。

1、借助效能平台,公开提案办理透明度。镇远县以效能建设电子平台为载体,将县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协商任务,按职能分工明确具体承办单位、提出办结时限后,在“效能镇远”网络平台上进行公开量化管理,动态反映各级各部门效能任务完成情况,建立网民满意度评价体系,广泛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达到提案办理协商民主效能明显提升的要求。

2、创建政协公众微信,搭造网络协商互通渠道。镇远政协微信公众号“镇远政协”,及时发布全县政协协商民主成果、委员活动、工作动态等重要图文信息和政协知识,让部分关注者会通过微信平台进行提问、议政,公众平台负责人也会及时将微信用户反馈的社情民意等情况向政协领导汇报,并转交给有关部门迅速解决。

3、建立基层政协委员 QQ 群和无纸化自动办公网,收集社情民意。把政协机关干部和政协委员全部加入 QQ 群中,通过及时发送图片、视频信息与委员、干部交流互动,让大家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县政协工作开展情况。

4、搭借政府 xx 网站,开通协商民主快车道。县政协将常委会协商议题、调研课题、提案办理等重要工作安排发布在 xx 网站“公

告”栏上,广泛征求全县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的工作动态、协商民主建议及取得的协商成果发布在“政务要闻”栏中,让基层政协协商民主成为全民参与的“快车道”。

二、取得的成效

(一)推进协商网络形式化,协商议政质量明显提升。

县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以来共收到提案118件和26条社情民意,其中有 96 件提案和 22 条社情民意是通过“政协委员 QQ”群和“镇远政协”微信平台上传的。

涉及民生工程的网络提案和社情民意,问题反映很到位,提出水平也很高,得到县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迅速解决。

(二)健全网络协商机制,提案办理效果良好。

通过“效能镇远”平台,将 118 件委员提案办理进度公布于网页,推行任务分解、进度报告、满意度测评、考评等网络监测,提高提案办理效率。县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以来收到的 118 件提案,共有 36 件得到了实施和解决,52 件正在解决,30 件受条件限制留作参考,办结率 100%、满意率 98.2%。

(三)注重社情民意收集,建言献策积极性日益增强。县政协委员通过“政协委员 QQ”群和“镇远政协”微信平台上传社情民意 26条。县政协网络服务中心及时在“无纸化自动办公网”送达到县政府,引起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政府领导分别对有关问题作出书面批示,县职能部门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和落实。

(四)开展网络宣传工作,提升政协机关整体形象。截至 10 月底,县政协在新华网、黔东南新闻、镇远新闻网、《镇远政协信息》、《镇远政协》公众微信等各网络上发表政协工作动态信息 200 余条,这些网络信息的传播,极大改善了政协机关“年纪大”、“二线干部”、“无正事”等负面形象,传递了新时期政协机关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五)协商效率高成本低,促进委员全天候履职。

为镇远争创全国卫生县城,近百名政协委员通过“QQ 群”和政协微信交流,委员们既可以分全体人员、界别小组相互交流,也可以组建临时讨论小组,并可以进行一对一交流,并提出意见建议。

材料二

(一)抓计划制定,确保协商议题“选得准”。一是主动作为找议题。利用政协常委会议、专题会议等平台,邀请市委、市政府领导通报有关情况,让委员更好地知情明政;通过发函、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提前与市直有关部门联系,全面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情况;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在 xx 网站设立征集议题电子邮箱、电话等,广泛征集议题,重点围绕党政关切、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进行选题。

二是突出重点选议题。比如,今年市委要求助推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就分别列为常委会议、主席会视察议题;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等就列为调研议题;“上学难上好学难”等民生十困的问题,就列为主席约谈议题。

三是多方商讨定议题。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界别及市直相关部门沟通、商讨,初步形成协商计划草案,会同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修改完善,经主席会审议后,报市委常委会审定执行,并按照“目标化、项目化、责任化、制度化”要求,对确定的 5 类51 项协商议题进行责任分解,明确牵头领导、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楚、要求具体。

(二)抓形式拓展,确保协商渠道“更顺畅”。一十固已有协商渠道。比如,今年按照市委要求,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常委会视察协商,通过深入十区(市、县)调研、督促视察、外出考察、座谈商讨等,提出解决“规划滞后、投入不足、重整治轻长效”等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得到党政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专门要求继续深入督促、形成长效工作格局。

二是拓展延伸协商触角。通过深入开展政协委员进社区(乡、镇)活动,在社区(乡、镇)设立政协委员联络组,做到“工作场所、办公设施、委员进驻、经费保障、工作人员”五落实,省、市、区政协委员定期“坐诊”、主动“出诊”、适时“会诊”,把协商民主延伸到基层群众身边,让政协工作更加“接地气”,得到了省政协主席王富玉的充分肯定。

三是探索新的协商方式。围绕“民生十困”难题,开展“上学难上好学难”、“住房难”、“养老难”等系列主席约谈会协商,根据议题需要,邀请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部分界别委员、市直部门负

责人、市民代表参加,形成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大多得到市委、市政府采纳落实。

(三)抓能力提升,确保协商建言“含金量”。一是加强各类培训。今年先后开展了加强协商民主建设专题讲座、委员提案撰写专题培训,联合浙大举办美丽乡村与生态建设专题培训班等,有效提升委员协商议政水平。

二是搭建学 xxx 台。目前,我们正在筹建《贵阳市政协微信公众平台》,有效提升委员知情明政、互动交流的准确性、时效性。

三是建设政协智库。比如,今年针对“出行难、停车难”问题,通过组织智库中的委员、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调研、外出考察、座谈讨论等,提出借助打造“云上贵州”、“中国数谷”的契机,全力建设智慧交通云平台和富有山地特色的“公交都市”建议案,得到市委、市政府肯定和采纳。

(四)抓成果转化,确保协商意见“能落地”。一是强化建言质量。比如,助推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发展的主席会议视察中,我们提出“用地难、征拆难、产业布局调整难”等瓶颈问题的对策建议,航空港经济区感到大有帮助。

二是强化跟踪落实。比如,今年领题的农村社会治理专题协商,得到市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批示后,我们及时与市委群工委联系,主动沟通调研中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帮助起草完善文件,使农村“空心化”、“三留守”等问题得到有效。

三是强化反馈问效。今年先后对市委主要领导批示的 9 件提案进行督办,要求相关单位及时报告协商成果办理进展情况,如实反映落实成效,并将结果及时向委员反馈,极大提高了委员的积极性。

(五)抓工作保障,确保协商民主“可持久”。一是突出制度保障。新制定完善《委员履职管理办法》、《主席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委员、委员联系各族各界人士“三联系”制度》等,形成规范的工作流程。特别是今年争取市委出台的《提案办理绩效考评办法》,扩大了考评范围,由只对政府部门考核扩大至党群口,实现了全覆盖;提升了考核规格,考核机构改由市委副书记牵头,政府、政协参与进行单项考核,强化了政协组织和委员的“话语权”;增加了考核权重,由 5 分提高到 15 分,奖金由 44 万提高到 100 万,有力推动了提案办理工作。

二是突出组织保障。重点发挥政协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让市委决策部署成为各党派、各团体、各界别和广大委员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三是突出服务保障。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大力提高政协机关服务水平和统筹协调能力.

篇2:对于政协工作交流材料

关于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激励保障、考核管理等,是困扰各级党组织多年的问题。xx年,xx县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破解这一难题,为各地提供了积极参照。该县借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赣发 XX8 号文件精神的东风,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的村干部报酬发放不规范、养老保险难到位、特困党员帮扶难等问题,坚持上下联动、边整边改,制定和落实“四个文件”,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在“定权责立规范”的同时,使基层党员干部“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切实将中央和省委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的执政理念体现到人文关怀上,把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落实到了操作层面,找到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一条新路径。

规范定报酬工作争一流 在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xx 县委深入农村基层调研时发现,村干部收入总体水平不高、村干部报酬发放标准不一、各种补助费用名目繁多,诸如加班费、电话费、摩托车补助、计生补助、开会补助等,村务财务公开“犹抱琵琶半遮面”,村干部欲说还休,群众心存疑虑……该县敏锐意识到,村干部报酬问题是基

层党建积文秘杂烩网压多年而又亟待解决的重要敏感问题,县委、县政府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 8 号文件精神的东风,XX年 7 月、10 月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规范村干部工作报酬建立激励机制的意见》,高起点规范、高标准落实村干部“工作有合理待遇”的要求,全面规范了村干部报酬发放,全县 285 名在职在岗村干部,全部实行“固定补贴+绩效补贴”动态结构工资制。采取“两定两确保”原则,规定村干部基本报酬新标准:一是定固定补贴标准,“两委”正职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确定(9339 元年),副职为正职的70%-90%,确保补贴正常增长、年度递增;二是定绩效补贴标准,由各乡镇在不高于固定补贴标准范围内具体制定,确保根据村干部考核评议情况公开、公正发放。固定补贴通过“一卡通”通过财政局每月15日足额发放到位,绩效补贴年底一次性发放,每年春节前发放到位。按照新的标准,村干部报酬发放得到规范,标准整体提高,仅“固定补贴”即超过了省委要求的基本报酬总水平,每人年基本报酬达 1 万多元,平均较上年提高 1600 多元,有的年报酬达2.5 万元。村干部为此十分欣慰,工作热情空前高涨。河东乡石桥村任职20多年的老村支书王大汉说:“规范定报酬,生活有甜头,干不好没理由,工作一定要争一流!” 事业有奔头干好有前途

在规范提升村干部报酬的同时,xx 县着眼“干好有发展前途”,采取多种措施,对村干部进行工作激励、政治关怀。一是定期从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中考录乡镇公务员。XX 年,考录了 1 名优秀村支书为乡镇公务员。XX 年 11 月,又组织开展了从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共有15名符合条件的村干部报考参与竞争。二是每年拿出一定名额选拔优秀村支书解决乡镇事业编。XX 年 11月,按照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一好双强”标准,采取“两公开两差额”(公开选聘职位、公开选聘信息,差额考察、差额票决)方式,从任职 3 年以上、40 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德才表现好的优秀村书记中,选聘 2 人解决乡镇事业编。三是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村“两委”干部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为其提供参政议政、发挥作用的舞台。近年来,全县 81 个村共有 55 名村干部担任市、县“两代表一委员”。四是注重发掘和推介村.干部中的先进典型,跟踪培养,定期表彰,形成了良好的激励导向。这大大增强了村干部的政治荣誉感,工作劲头更大了,干事底气更足了。丰林镇党委书记熊仁瑚说:“党的政策犹如东风劲吹,中央 1 号文件进一步解放了农民,省委 8 号文件进一步解放了村干部。” 退岗有所养人人办保险 着眼“退岗有一定保障”,xx 县早在 XX 年就实施了村“两

委”正职养老保险补助政策,XX 年对所有副职村干部也同时全面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职、副职村干部保险费,分别按照 4:3:3 和 3:3:4 的比例,由县财政、乡镇财政、村干部个人承担。XX年度,该县村干部参加社保的缴费标准是2849元人,县、乡两级财政共需为参保村(居)干部补助资金 49.85 万元。目前,全县 306 名村(居)干部有 270 人已参保,对其他因客观上不符合参保条件或主观上不愿参保的 36 人,在其离职时根据任职年限按 600 元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基本实现了村干部“全覆盖”。同时,投入 20.7 万元对累计任职 10 年以上的 230 名离任村支书、主任,每月按时分别发放 80 元、70 元的生活补贴。养老保险、离任补贴制度的全面推行,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老村干部感叹:“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把村干部的前途、出路、后路都想好了,给村干部吃下‘定心丸’,解除了后顾之忧!”一些有志青年表示,下次换届一定参加竞选村官。大学生村官霍军说:“今后即使留在村里工作,也没有顾虑,当村干部同样前途光明。” 党员有难处组织来救助 在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该县围绕新形势下党员队伍生活状况、作用发挥等多次专题调研,发现有些乡、村党组织缺少对党员队伍的日常联系、关心服务,忽视对困难党员的利益救助,使党员淡化了责任意识,弱化了作用发挥。对此,××在已连

续 7 年筹措特困党员救助金 100 余万元、救助 3000 余人次的基础上,XX 年 10 月,制定《关于建立特困党员帮扶机制的意见》,将特困党员救助机制向农村基层延伸,全面完善党内救助体系。县、乡、村层层建立特困党员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坚持突出重点,分类帮扶,对“低保”、鳏寡孤独、天灾人祸等重点救助,对下岗失业党员、就业创业遇到困难的党员,帮助解决资金、信息、科技、项目等,对病弱、贫困党员重点解决生活物资费用,帮助度过难关。加强“扶智式”、“造血式”帮扶,把帮扶特困党员与“三培两带两服务”等结合起来,力争通过 3-5 年使特困党员逐步摆脱困境、脱贫致富。全县每年建立 50 万元特困救助基金:县委筹集30 万元(县财政 20 万纳入预算,党费及社会捐款 10 万);15 个乡镇场每年筹集 20 万元,利用七一、春节走访慰问。同时,在 28 名县级领导、562 名科级领导中,开展“1+1”、“1+2”、“2+1”结对帮扶,每年帮扶 10 万元。县、乡 281 名特困党员已列入信息库,每年通过基金、党员干部结对全部共得到40多万元的救助,实现了帮扶对象和党组织参与救助人员“两个全覆盖”。救助机制的健全,将党组织对党员的关心直接传导和落实到党员身上,使党员感受了组织的温暖,党员意识日益增强。

篇3:职高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关键词:班主任,职业教育,关爱,班集体

都说现在的学生难教,做一个好老师难,做一个好班主任难,做一个成功的职业中学的班主任,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来自不同学校的两个班级合并后的班级。我们班一共是50名学生,由27名原职高学生和23名后加入的职高学生组成。原职高学生已经适应了我管理班级的风格,而后加入的职高学生有一些不适应。存在一些学生不按时上课、不来上课还不请假、上课听音乐并哼哼唱歌、吃零食、谈笑、只顾自己、个性张扬等不关心集体的现象。我管理班级的理念是:你可以学习不好,但是你不能品质不好,在学校的三年里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学习其他方面。根据我对班级的管理理念,如何去改变这些现象,我认为不外乎三点:

一、凝聚力

开学至今,九月份本班的同学一起布置了教室,比较成功地举办了“丹姐,您辛苦了”的主题班会课。十月份,我们班学生利用放假期间组织了秋游,使后加入的学生能够有一个沟通的平台,从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二、关爱

(一)懂得体谅学生

作为班主任要体谅学生,不论是在生活中、思想中、学习中,他们犯了错误,不管对与不对,都有原因,要倾听他们的内心,即使做了令你伤心的事,我们常会非常恼怒,以至心痛、愤慨。但冷静地想想,我们能要求一个单纯幼稚的孩子怎么样呢?他的父母在管教他的过程中受到的挫折,比你多得多。

(二)公平对待学生

对违纪犯错误的学生,学生最忌恨的是老师错怪于他。

对于合并后的班级,尤其是后加入的学生,他们来到这里上学,环境变了,同学也变了,更重要的是陪伴他们一年半的班主任换了,心情可想而知,所以在开学的时候我说给他们两个月的适应时间,两个月后一视同仁。在这两个月内,他们自己犯错误或者是上课迟到等原因我都可以原谅并且去理解,当原有的两个班的学生发生冲突时,了解完情况在处理时我倾向于后加入的学生,因为原校学生毕竟在这个环境中待了一年半了,应该知道怎么去做。对于班级日常的值日,在两个月的适应时间里,多数都是原校的学生值日,并且谦让他们,有什么脏活累活都是让他们先来,毕竟对于现在的班级来说,他们是主人。两个月过后一视同仁。

两个月后,后加入的学生犯错了,他们以为还像以前一样,我会原谅不去处理,有的学生甚至还像在原先学校那样不上课,一天天的不来,也不请假,我就给家长打电话沟通,告诉学生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应该适应了,不要总拿以前说事,以前行现在不行,因为换环境、换同学、换班主任了。

三、制度

(一)班干责任制

班级学生分成四组值日生,每组一名组长,值日一周,并且班级一周的工作全部由值日班长来完成。

(二)卫生承包责任制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我倡导“我的地盘我负责”,所以每一个学生的另外一个责任就是自己桌椅下的卫生。生活班长提供方便袋,每一名学生定期去取,把它系在书桌的某个部位,发现有垃圾随时扔在自己的垃圾袋里,为了让学生有一定的责任感,我反复地提醒学生:不管是谁丢的垃圾,只要是在该生所管辖的区域内,我就只会找该生来承担这一后果,请大家随时都要维护好自己所管辖的“地盘”。当然,如果能“抓获”乱扔垃圾的学生会有相应的奖励。而班级其他地方由分成的四组值日生来负责。

这个制度一出台,学生们就开始行动,因为我有一个惩罚的措施,凡是有学生在非课余时间吃零食的,不管有没有上简报,请吃零食的学生为所有成员每人买一份同样的零食。实施了一段时间之后,卫生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纪律承包责任制

实践证明,卫生承包责任制是可行的,于是我就决定将它推广开来,决定把班级的纪律问题一同实验成效,考虑到纪律方面,组员不能过多,每一个大组就分成2组,共计4组,一排一组,分别是原班两人,后到的班级两人,班级总体选举2个纪律班长进行管理。采取类似卫生分组的制度,对纪律问题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也同样得到了些许成果。

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更增添了我对班级管理的信心,希望通过三年的共同学习,学生学会”三学”,即“学做人、学做事、学会学习”,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又体现了“动脑动手,成人成才”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郑永红.如何做好中专学生的思想工作[J].黑龙江科技学院,1998(19).

篇4: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回首一年的工作,我觉得以下几点是班主任必须做到的:

一、班主任自身要练好“内功”

俗话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的使人尊敬的声誉和威望,它是作好班主任工作的无形资本。班主任,首先是教师,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智慧的化身。这正是班主任权威产生的前提。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他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这种权威,那么他在工作中就能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否则学生是很难同他积极合作的。比如:在工作中按时到,在公众场合不嚼口香糖,不吃零食等。无形中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应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利用早读课、思品课甚至专门抽出时间继续学习、巩固学校规章制度,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课下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三、要及时表扬学生,给予必要的奖励

我在以往的管理和教学中,不善于表扬学生,对学生过于严肃,我感觉效果不好。在本届学生中,我采用了及时表扬,适时奖励,效果还不错。比如:平时作业好的,课堂发言积极的,口头表扬,学期中学习成绩优秀的,进步的,班主任可以组织发一些奖章或奖品,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其实学生很在乎这些,虽然有时只是精神上的,但很有效果。

四、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它本身就是由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来完成的。社会机制尚未启动,作为教师,我们能启动的也只有家长了。只有唤起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让他们与教师同步,我们的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对一些表现不太好的同学,更应注意,常和他们谈心,鼓励他们。一旦发现学生在学习、身体、思想上有什么特殊情况,应该及时、主动地和家长联系,向他们了解情况。

一年级时,班里接收了几个年龄不够入学而家长又认为孩子特别聪明的学生。这给老师出了很大难题,首先是这些孩子还不懂什么是上课,课堂上随意性特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把他们放在最前排也无济于事;再者是因为这些家长就认定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回家后对他们学习上的管教也很放松。针对这种现状,我多次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明白孩子现状,再告诉他们其他家长好的做法,以便让他们借鉴,拿出以教师和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成长的例子进行激励……经过多次接触,家长意识有了转变,开始关注自己的学生,并主动与老师联系。年终考试中,那几个孩子都达到了优秀,有的还考了满分,这些单凭教师一个人的努力做不到的,所有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教师与家长的联系。

五、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班主任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这样能使学生的思想、精神境界及品质得到提高。我通过利用教材、生活中的琐事、阅读、班会等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教育他们在感受到家人、教师、同学对自己爱得同时学会爱别人。让他们明白“果子大家吃才香甜。一个人好不叫好,大家都好了才叫好。”的道理。这种教育在学习生活中被学生发挥得淋漓尽致:小组值日时总有同学主动来帮忙;优等生主动与学困生结对子;老师也总能听到家长说孩子懂事了、长大了之类的称赞……优异成绩的取得是同学们平时互帮互助的结果,这也足以说明爱的教育已经在班里开花结果了。

篇5:对于加强民族工作研讨材料

关于民族工作加强系统性学习,特別是加强对关于民族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的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服务大局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一些工作只是站在工作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全局的任务目标思考不足,悟不够透彻,导致工作过程中前性、预见性不够,在超前服务、主动服务上得还不够好。

对照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相关政策,结合分管工作实际推进落实得怎么样,工作存在差距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由于工作较为繁的忙实际情况,下基层时,大部分是被动安排。二是群众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主动和群众打交道、听意群众排忧解难的热情和标准不高,要做到真正自己到困难群众家庭了解民情,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在下一步工作中要从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民族工作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和推进分管领域的工作;对分管工作中涉及民族因素的工作,坚决按照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政策部署推进落:在可能涉及的业务方面要强化学习,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创造性。

对于民族工作中存在一些偏差和不足,面対新情况新问熟,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主动研究,立足民族工作形势的新变化、推进民族工作考得再全面细致一些,做得再周密稳妥些,增强工作中的担当意识、担当能力与争创一流的决心,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増强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大局的政治能力,切实增强践行“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牢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持续巩固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真正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在各族下部群众心中牢牢扎根。

篇6:对于政协工作交流材料

一、申报要求 2018 年我省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按照《AA 省会计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苏职称〔2018〕2 号,以下简称《资格评价条件》)执行。

(一)公务员一律不得参加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如发现有违规行为的,取消其申报资格并通报其所在单位。

(二)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调整我省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苏人社发〔2016〕356 号)的有关规定,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为申报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申报时可不提交相应材料。

(三)会计从业资格证不作为申报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

(四)严格落实《AA 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或者考核结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晋升专业技术资格(职务)的条件之一的规定,申报评审时须提供继续教育合格证明材料。

(五)外省或中央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需委托我省评委会评审的,须向省职称办提交省(部)级职称管理部门出具的委托函。

(六)申报材料截止时间为 2017 年 12 月 31 日,其后的年限计算和取得的业绩成果、论文、学历(学位)证书等,不作为评审的有效材料。

(七)申报人在完成网上“AA 省会计专业高级职称资格申报系统”申报的同时,还须报送相关纸质材料,且要求两者的基本信息必须保持一致(详见附件)。

(八)凡申报材料弄虚作假,经调查核实确认的,将按《AA 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苏职称〔2001〕2 号)的有关规定处理。

二、报送要求及时间地点 (一)报送要求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AA 省会计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苏财规〔2011〕11 号)要求,对委托评审的材料严格把关,认真做好审核、公示和推荐工作,确保材料真实、齐全、手续完备。

(二)报送时间和地点 1.所有申报人都必须登录 AA 省财政厅门户网站(http://******************),通过网上申报系统进行个人申报(网上填报的起止时间为:5 月 28 日 9:00 至 6 月 28日 17:00(具体详见操作指南)。完成提交网上申报之后,申报人应按时携带所有申报材料前往所在地财政局会计管理部门,及时办理材料核对、缴费和提交纸质材料等相关事宜(具体时间依当地的安排)。

2.省级各部门、各单位及在宁其他单位(外省或中央部属等在省内的单位须持上级主管单位出具的委托评审函并报经省职称办同意)于 5 月 28 日起至 6 月 29 日前,将经单位公示无异议且已网上申报的所属申报人的纸质评审材料送至省财政厅会计处(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 63 号天目大厦 812、810 室),核对后缴费并提交所有纸质评审申报材料。

3.各设区市及昆山、泰兴、沭阳县(市)财政局于 7 月 6 日前,将已经申报人所在单位公示无异议并经市职称管理部门审核后填制的《AA 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以及通知附件所要求的材料报送省财政厅会计处。

联系电话:***-********、***-******** 逾期不再受理。

三、收费标准 请各地财政局按照省物价局核定的收费标准,代为收取每人评审费 300 元。

篇7:工作交流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在各位领导的关心和各位同事的大力支持下,***室工作保持着较好的运转,在此,我真诚地向各位领导与同事表示由衷的感谢。下面就***室的工作及体会谈谈粗浅的想法,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谈一谈***室的工作

***室工作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工作,没有经历的人觉得事情不多,安安静静,但是真正从事的人就会发现,这里小事多,杂事多,琐事多。如何把这个繁事办好,我个人认为要做到八个字:繁而不烦,繁而不乱.繁而不烦,就是要用积极的心态从事所面对的工作;繁而不乱,就是要将工作进行合理的分类,尽力把工作安排更有条理。一年多来,我们坚持用较高标准要求自己,做了一些小事、杂事、琐事,概括来说主要是两个“努力尽职尽责”。

(一)在提升服务上努力尽职尽责。***室很大一部分职能是体现在服务上,如在工资调整、老干工作、组织人事手续的办理,这些工作常常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加上我们办公室人员众多,现有***人,做好他们的工作就要讲求服务精神。以退休老干为例,因为年龄跨度不一,老干部的需求也不完全一致,做好他们的工作需要做到“两心”。一是爱心,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长辈

来看,从内心尊重他们。二是责任心,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能办到的及时办到。

(二)在联系协调上努力尽职尽责。***室在对内从事组织、人事、宣传、纪检、工会等工作,对外要联系战线单位共**个单位,与***室业务联系的单位有10多个单位。每办一件事情,都会涉及多位领导、多个单位、多个组室,所以要做好联系协调工作。

二、谈一谈本人在工作与生活中的体会

第一个体会,做人要真诚。做到正直,宽容、坦诚。既要有工作的原则性,又要有做人的义气。无求闻达于世,但求无愧于心。

第二个体会,做事要落槽。我的体会是 “一个分清五个及时”。即分清轻重缓急,及时汇报、及时安排、及时跟踪、及时反馈、及时记录总结。

第三个体会,自身要多学习多思考。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加强自身学习,要不断思考。

总之,***室在各位领导的关心,各位同事的支持,各方面工作都开展得较为顺利,但限于自身能力,工作不足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多包涵指教,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用更好的工作让领导满意,同事们满意。

篇8:陶瓷用语英译对于文化交流的意义

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 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载体, 而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之中, 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约翰所说:“特定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众所周知,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人类自有文化就有文化交流。于冠西先生说:“人类文化从整体来说, 是各国、各民族文化汇聚、交流的产物。”

二、翻译与文化交流

翻译工作的目的和特点, 是思想文化交流。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或社团之间希望互相理解、互相学习的愿望, 产生了互译精神产品的要求。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纽带和桥梁, 在沟通交流、丰富人类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繁荣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 都离不开翻译活动。“在人类文明史上, 有不少进展都是源于外来知识的冲击, 令社会、文化和知识系统产生巨大的变化, 终于使整个文化系统面貌一新。由于知识的传递主要依赖语言为工具, 外来的知识明显地牵涉到外语, 所以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我们甚至可以说, 世界上各主要文化系统的发展都和翻译活动脱离不了关系。”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说得好:“任何国家的文明, 来自外来影响的产物总是多于本国的发明创造。如果有人要把英国文化中任何受外国影响或源于外国的东西剔除掉, 那么, 英国的文化就所剩无几了。”

翻译能促进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以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 国际间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 国家和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翻译活动推动着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 加速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这既促进了各国、各民族自身文化的繁荣, 也丰富了世界文化, 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因此可以说,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 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

三、陶瓷用语英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文化交流必须通过翻译来完成, 没有翻译, 就没有文化交流。中国是瓷器之乡, 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 陶瓷是中国的伟大发明, 这从陶瓷的英文译名china就可以看出来, 因此中国素有“瓷器之国”之称。以景德镇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古代陶瓷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对世界文明和社会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千年熊熊燃烧的窑火创造了独领风骚近800年的辉煌历史, 悠久的陶瓷文化, 精湛的陶瓷技艺, 曾令世人叹为观止。

但是纵观国际陶瓷消费市场, 中国陶瓷所占有的地位与其辉煌的历史极不相称, 以国际陶瓷餐具市场为例, 据有关资料统计, 在英国进口的陶瓷餐具中, 日本占19.4%, 中国台湾占18%, 中国大陆占15.1%;美国进口的陶瓷餐具中, 中国台湾占13%, 中国大陆占12.8%, 日本占11.2%;日本进口的陶瓷餐具中, 美国占33.4%, 意大利占10.9%, 中国大陆占9.6%。中国陶瓷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笔者认为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 大部分陶瓷产品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内涵丰富, 弘扬中国传统陶瓷文化, 毫无疑问是十分重要的。中国陶瓷文化要想再展雄风, 必须注重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对外宣传, 加大陶瓷用语的翻译规模。如《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 我们的瓷塑产品、瓷画产品在大陆和港澳台地区都很畅销, 但在欧美、非洲等国家消费者眼里, 她们就是一群“东方美女”。因为在这些国家里了解《红楼梦》的人不多, 因此要逐步加强中国陶瓷文化的宣传力度, 而对外宣传中国陶瓷文化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翻译者的肩上。

四、结语

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内涵, 译者要通过陶瓷用语的翻译, 弘扬中国陶瓷文化, 尤其是要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进行对外宣传, 进而把中国陶瓷文化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李国林:《汉译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年。[1]李国林:《汉译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年。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年。[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年。

[3]许崇信:《文化交流与翻译》,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年。[3]许崇信:《文化交流与翻译》,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年。

[4]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4]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篇9:中韩人文交流对于区域未来的意义

去年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对中国进行了定位为“心信之旅”的国事访问。所谓“心信之旅”被海外媒体解读为“真诚沟通和增进互信的旅程”,认为朴总统此行的根本意义在于“巩固和加深与中国领导人之间的个人信任,同时要赢得中国人的心,为今后的坦诚对话奠定基础。”同时媒体也指出,“这种互信的提升,也将成为韩中深入合作建立地区新秩序的基础,足以影响未来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形势。”(参见新加坡《联合早报》2013年7月1日文章《朴槿惠访华加强中韩互信》)

这次访华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双方为加强中韩人文纽带,成立作为政府间的协调机构“中韩人文交流共同委员会”,同时双方还决定增进历史研究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努力为两国关系发展作出贡献。“加强中韩人文纽带”这一新提法,据称是鉴于两国民间存在的对彼此的误解,“为使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到更高水平,缩短两国国民间心理距离、构筑更加坚实的信任关系”而提出的。

不过,“加强中韩人文纽带”这一说法,却也从另一种意义上承认了当前存在于中韩之间的误解乃至不信任的状况。在我们看来,这一提法,在一定程度恰恰是对当前存在于中韩之间的愈益严重的情感疏离和互信弱化状况的准确反映。

我们知道,中韩之间目前的贸易额已经相比于建交之初增长了40倍,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且这种状况会在今后更加发展。但就是在经济关系如此热络的状况下,中韩两国民间却出现了需要认真面对的心理距离和相互误解,需要重新强调潜藏于两国之间的人文纽带来重塑信任,这才是“加强中韩人文纽带”这个话题中牵涉到需要两国学者深入思考和严肃对待的问题。

严格说来,这种“政冷经热”的状况是当前中国对外关系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过在周边国家,特别是在东亚区域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已。所谓东亚区域,也常常被称之为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是一个具有高度相同辨识度的区域,正如法国学者汪德迈所说,在前现代历史上,这是一个具有高度内聚力的区域。而在近代历史上,这个区域中的人民也都曾经受过全球帝国主义的压迫,也都经历过民族解放和现代化赶超等大致相同的历史命运。以上这种状况的出现至少说明,在原本应该具有更多文化和历史亲近性的东亚区域,那些原本能够带来区域内聚力的文化因素和历史命运,却并没有在当前带来相应的情感呼应和理解信任。

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这样一种悖论现象何以会发生呢?

当然,单就中韩之间而言,如果仅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正如有韩国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很多韩国人对中国未来的远景“既期待又担忧”的矛盾心态的核心在于朝鲜问题,尽管建交20多年来两国关系获得极大发展,但近来的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事件却引发了“中国威胁论”。不过,如果是由具体事件引发的“中国威胁论”,当然也可以通过另外的具体事件或加重或缓解。问题在于,何以这些具体的事件总会不断引发类似的担忧呢?在我看来,普遍存在于区域内部的这种“既期待又担忧”的纠结心态,不仅不是具体事件的后果,却可能是一种导引对事件认知态度的基本社会事实。加强人文纽带需要我们深入理解两国乃至区域内部的人文传统和精神世界,而进入人文传统和精神世界的深度,取决于我们对当代现实的理解的高度,以及我们对两国关系乃至区域未来的关心的深切程度,这就需要我们摆脱从单纯因果关系的角度关心现实的认识态度,而是能够深入人文学应该面对的情感、精神和历史世界,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并尝试通过对历史的解释,来导引出我们对于未来的更为深远的想象来。这或许正是“加强人文纽带”向两国人文学者提出的任务。

东亚内部的“巨型分断”

2008年,白乐晴先生在台湾曾做过一个题为《东亚和解的路障》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讨论了东亚存在着的各种分断状况,这些分断状况当然主要是指冷战后依然存在着的如两韩之间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领土分断,我们知道白先生曾把两韩之间的分断状况上升到一个分断体制的高度来加以描述,但在这个演讲中,白先生在此之外特别讨论了存在于东亚内部的他称之为“巨型分断”(acro-division)状况。所谓“巨型分断”,白先生的定义是“具有较长历史根源的大规模分断”。在他看来,在东亚最重要的“巨型分断”有两个,一个是“日本与其余地区”之间的分断,一个是“中国与其余地区”之间的分断。所谓“日本与其余地区”之间的分断,根源于明治维新之后的“脱亚入欧”的国策。“脱亚”意味着摆脱它所在的落后区域,“入欧”则意味着加入一个先进的区域,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里,“亚洲”和“欧洲”已经不仅仅是区域的地理空间,而是一个具有强烈价值意味的意识形态符号。正是在这种先进与落后,甚至是文明与野蛮的对立中,日本思想史上原本具有朴素亚洲感情的亚洲主义终于蜕变为大陆主义,成为侵略和殖民东亚的意识形态。尽管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终结于1945年的战败,但这种意识形态却并没有终结,不过二战后的日本所要加入的先进行列已经不是欧洲,而是美国。正是通过与美国直接的特殊关系,这种意识形态继续被落实着。日本通过不断地赶超与学习始终坚持代表着所谓先进文明世界的世界历史方向,成为那个先进文明世界的代理者。正是因为这种意识形态的持续存在,日本与其余地区的分断,实际上也已经构成为一种“体制”。白先生的分析是极其深刻的,因为我们至今仍然以各种方式自陷于这种体制而不能自拔。这种体制或许并非如两韩之间的分断体制那样,是一种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的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的共生结构,但却在一种意识形态结构的意义上固化为一种认识论“体制”: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的对立结构已经被意识形态的价值标准固化为一种潜在的思维模式,成为一种在一元论普遍主义之下的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模式。我们知道,这种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分断体制”,是经由近代史学和近代社会科学,通过进步史观、实证主义、主体哲学和民族主义等思想装置不断塑造的结果,它不仅是日本社会的意识形态预设,而且也已经成为弥漫于后发展国家内部的自我意识。因此,从根本上来讲,“日本和其余地区”之间的分断,不过是发生在后发展国家自我意识当中的分断现象的象征而已。我们与其说这种自我意识分断是现代化意识形态的内容,莫如说它是欧美帝国主义精神霸权的产物。

nlc202309051606

关于“中国与其余地区”之间的巨型分断,根据白先生的分析,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区域历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在地理空间规模上的巨大导致的。在他看来,“中国几乎无法算是一个普通的民族国家。由于中国的规模、历史、内部的多元性等,它跟其他东亚国家相较并不是相等的民族国家,也不可能相等。而当中国带着自己特有的民族主义等特质,开始采取或选择采取普通民族国家式的行动时,它跟其他国家不相等的这项事实,就变成严重不调和与不平衡的来源之一。”(《东亚和解的路障》,白乐晴:《分断体制、民族文学》台北联经事业有限公司,2010年,第270页。)这说明,在白先生看来,“中国与其余地区”的巨型分断,从根本上看是由于特殊的中国无法含容于普遍的世界的结果。在他看来,在一个以民族国家为构成单位的现代世界里,国际之间遵循的是无论大小主权平等的原则,但中国却由于其自身历史和空间规模上的独特性,在事实上根本无法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也不可能完全自我约束以真正遵循与他国完全对等的原则。实际上,这种说法背后的潜台词是,传统中国是中华帝国,是整个东亚区域的中心,尽管它与现代帝国主义不同,但它在现代却仍然无法完全摆脱其帝国的习性,或者说它总是具有成为帝国的潜质。在一个以民族国家为基本政治单位的现代东亚世界里,中国只能算是一个异数,而且是危险的异数。因此,中国与其余地区之间的巨型分断,实际上就是地理空间规模上的大与小之间的不相称,是前现代的国家性质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不适应,是历史上的中心边缘秩序与现代去中心的国际秩序之间的不调和。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白先生对中国的认识是否准确。让我们再进一步来审视一下白先生关于东亚巨型分断的看法。如果我们把白先生指出的这两种东亚内部的巨型分断结合起来,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与其余地区”的分断中的“其余地区”,当然主要是指日本和朝鲜半岛;而“日本和其余地区”的分断中的“其余地区”,当然主要是指中国和朝鲜半岛。因此,发生在东亚内部的巨型分断,就其实质而言不过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巨型分断,其中朝鲜半岛则处于居中的微妙位置,一方面正如白先生所言,由于亲日与亲美派在南韩统治阶级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南韩也倾向对亚洲其余地区采取”如日本一样的“暧昧立场”,另一方面,从现代历史来观察,北韩则当然更多地接近于中国的态度。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说,发生在中国与其余地区之间的分断,主要是以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分断表现出来的。同样,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接受了“日本与其余地区”的分断背后的意识形态预设,那么我们看待“中国与其余地区”的分断的态度,便会将其理解为一种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分断,而且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落后与先进之间的分断。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内部的现代化派们,从晚清直至当代也都是如此看待中日关系的,即使是在遭受日本侵略的时代,那也不过是“落后就要挨打”的铁血证明。

不过,发生在“中国与其余地区”之间的分断,特别是与日本的分断当中,其实还存在另一种分断的内涵,那就是所谓落后对所谓先进的抵抗。正是这种抵抗,其实也同样构成了“日本与其余地区”分断的内涵之一。因此,在看待“中国与其余地区”的分断,特别是与日本和韩国之间的分断时,我们不能忽视另一个重要的历史维度,那就是“革命”的维度,实际上这也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解东亚区域现代史的价值维度。没有这个维度,我们便无法理解中国,当然也无法理解北韩。于是,我们可以推导出“中国与其余地区”之间分断的另一层内涵,那就是关于历史观的分断。这不仅包含着对前现代历史的基本看法上的分断,更包含着对于现代历史的基本看法上的分断:我们如何理解东亚内部的革命史,实际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东亚内部巨型分断及其历史命运的实质。

实际上,正是由于这些历史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的深刻分歧,使得“中国与其余地区”之间的分断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心理纠结和情感隔阂。那些原本促成了前现代东亚世界的内聚力的文化和历史因素,在当前不仅无法自在地发挥其人文纽带的作用,甚且成为被分断所利用的资源。以儒教这个可以作为区域文化象征的共享资源,在70、80年代“日本模式”风行和亚洲“四小龙”崛起的时代,则成为解释其成功模式的传统因素,于是有所谓“儒教资本主义”论;同样的,在当代中国则出现了一种“儒教社会主义”的思潮,其思想动机则是为“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寻找历史和文化根据。同样的文化资源却被运用于解释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后果,这说明,同样的文化传统不仅不会必定化解“分断”状况,而且还有可能被现实中的“巨型分断”所利用。

这样的事实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感情上的亲近并不会因为看起来的相似而自发产生,即使自发产生也不会持久。只有经过“感而遂通”的感通力来为其疏通渠道,通过感通中的相互理解,通过感通所启发而来的智慧,来抵达对方历史中的困难与苦痛,感情的兴起才有可能沛然莫之能御,而通达他者情感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关心他者的道德情怀。因此,在我们看来,感通力的培养是加强人文纽带的关键。只有在我们具备了能够通达对方痛苦的能力时,彼此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才会是顺畅的。用儒家的术语来表达,这是由仁达智、以智通仁的境界。因此,为超克东亚内部的巨型分断,我们首先需要一种认识论的变革,重建一种“仁智合一”的感通能力,来克服意识形态断裂带来的历史隔阂。

超克分断的智慧与意识形态批判

在这里我们还是要以白乐晴先生的思想工作带给我们的启发来开始我们关于如何超克“巨型分断”的思考。白乐晴先生特别强调“智慧”相对于现代科学知识的优越性,但“智慧”并不是对科学的简单否定,应该说“智慧”是一种对科学知识的调节和制约的能力(柳浚弼语)。或者在我们看来,“智慧”就是导引科学认知的一种道德能力,因为有这样一种道德能力的导引,科学知识才有可能成为对人类生活真正有意义的洞察而不是对人类的异化。在我们看来,“智慧”更是破除以科学的名义而产生的意识形态观念桎梏的工具。白乐晴先生提出一种“变革性的中道主义”,就是这样一种智慧,一种“转识成智”的智慧。在我们看来,“中道主义”的认识论具有一种瓦解现代诸种意识形态迷误、超克“巨型分断”的智慧潜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大力阐扬。

nlc202309051606

所谓“中道”是佛教中观学说中为破除“戏论”(概念或理论)执着而采取的一种准确呈现和认识现实的方式。因此,所谓“中道主义”就应该是一种能够破除任何意识形态执着,还原意识形态的缘起性质,同时又能够根据现实需要合理安排和运用意识形态的态度与能力。所谓“中道主义”认识论,就是相对化任何一种绝对真理的一元化宣示,同时又能够根据条件恰如其分地安顿它的认识论。“中道主义”对一元绝对真理的相对化,并非取消其真理性,而是恰当地安排其真理性。根据这种“中道主义”的认识论,我们要去突破的是意识形态观念对现实的遮蔽,如其本来地呈现和认识现实,而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恰如其分地驾驭和把握意识形态对于现实的有限揭示作用,既不会为其有限的揭示所带来的视野局限所蒙蔽,又能够经由意识形态的相对真理性,抵达一定的现实。因此,在我看来,“中道主义”的认识论,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开放出了更高地把握现实的主体可能性,使得在对现实更高且更全面的观照中,主体能够始终把握价值创造的权能,而不为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执着所俘虏,最终成为价值自主自立的主体。这种主体不再是近代哲学自我肯定中的自我同一的主体,而是始终处于无与有的辩证关系中能够无中生有的创造性存在,是一种在价值创造中不断进行着创造的机能性主体,它永远向未来开放着自身的可能性,在创造中尽性知天。

根据这种“中道主义”的认识论,那种曾经主导东亚区域的现代化意识形态强权,便有可能被相对化。在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现代化意识形态中,先进和文明是通过对自我的简单否定实现的,是奴隶力求改造自我以变成主人的过程。发生在东亚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脱亚入欧”的赶超逻辑,便是这样一种丧失内在张力的简单自我否定的发展模式。“中道主义”认识论的批判性意义其实在于,它并不是要对这种简单自我否定的赶超意识形态加以简单否定,而是要从中拯救出能够掌控赶超发展的主体。发展是必要的,但发展不是通过放弃自我来实现的,发展恰恰是对自我的发展。

对现代化意识形态批判性转换的一个历史效应,是将我们从西方所宣示的普遍主义的一元论的世界历史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再次确认自我的位置:亚洲或东方不再是西方或欧洲确认自我的依附性他者;而同时则是把西方从普遍主义的一元论霸权中回置回西方,因为只有把西方作为西方来对待,东西方之间才真正有可能在各自文明的根源处,重新寻找对话和沟通的可能性,从而为世界的未来创造更为丰富的可能图景。

对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批判性转换的另一个历史效应,则是让区域内的各国不再根据普遍主义的价值秩序来安排区域内部的秩序,而是让我们各自放平心态来看待各自的发展模式,认识到不同发展模式是不同主体根据自身条件确立的发展自己的方式而已。

“中道主义”的认识论也可以批判性地转化以“抵抗”为主题的革命意识形态。在东亚近代史上,相对于日本的“脱亚入欧”的意识形态,出现了另一种以“亚洲”为本位的抵抗欧洲和帝国主义的论述和行动。“亚洲”这个地缘空间观念的出现本来是欧洲用来确认自我时所设定的他者,因此,以“亚洲”为本位进行的反抗,便包含了一种吊诡的逻辑,它既是对欧洲设定自己的接受,但同时又尝试去反抗这种设定的特定内容。相对于欧洲对亚洲的他者想象,这种“亚洲”观念是在“欧洲”压迫下的亡国灭种危机中的反抗连带的联合体,一种“否定性的联合体”(Negative Unity)(参见柯瑞佳Rebecca E.Karl《创造亚洲:20世纪初世界中的中国》)。因此,这样的“亚洲”是一个针对共同的敌人而形成的政治行动的联合体,我们当然可以设想,如果对立面不存在,政治行动的“亚洲”当然也便失去了存在的根据。正如韩国学者柳浚弼所指出的那样,如果被压迫者的抵抗当中缺少了一个自我抵抗的环节,在对他者的否定中丧失了自我否定的环节,那么这种抵抗将不可避免为主奴辩证法所俘虏:奴隶对主人的抵抗仅仅是为了主奴地位的转换。这与那种试图通过变成主人来转换地位的做法并无实质上的不同,同样缺乏价值转换性创造的意义。真正具有价值转换性创造的抵抗,不仅是去抵抗压迫者,更要通过自己的抵抗来彻底转换压迫和被压迫的价值秩序,彻底根除压迫,从而谋求对世界秩序的根本改造。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种价值的自觉,在抵抗中始终保持着自我抵抗的醒觉意识,这才有可能产生出一种全新的主体和全新的世界秩序。

这种在否定和自我否定中生成的主体,本身即是一种价值和文化的原理。它总是把他者作为自我成长的契机,同时也把自我的成长作为他者成长的条件,这正是“以他为自”的主体生成原理,而它同时也是一种道德的原理。在“以他为自”的道德互动中不断扩展自我生成的广度和厚度,同时也赋予他者的生成以同样的广度和厚度。在“以他为自”的道德互动中真正落实的是一种“齐物平等”的价值秩序。

对这种“以他为自”的主体生成原理的发明,会从根本上瓦解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是现代化意识形态的一个伴生物,它是近代主体哲学在民族层次上的展现。它以一个绝对确定性的自我为开端,中间尽管可能经历否定的环节,但最终仍将会以否定之否定的形式在更高的层次上再次确认自我的确定性,它是一个螺旋形的孤立且封闭的结构:起点即是圆满,是包含了所有潜能的圆满,终点也是圆满的,那是潜能实现后的圆满。这样一种主体其实就是神,而这样的民族主体自然是一个神话。这样的主体或民族是历史的前提,而不是历史的结果。而“以他为自”的主体生成原理,则经由一种源流互质的程序,是在源流之间的不断地相互质询中逐渐形成而且变化的主体意识,它是历史的后果,却非历史的前提,因为并没有一种贯穿历史始终虽变而不变的主体,成为历史的前提。

“以他为自”的主体生成原理会要求我们正视历史,因为历史是主体形成的条件,而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则只关心民族,历史不过是民族神话展演的舞台。正视历史,就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历史的细节,更不会有意回避任何一段历史,因为历史的每个细节都有可能蕴藏着理解我们自身的秘密。就东亚区域而言,正视历史就意味着要关心前现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的连续,对于现代与前现代的断裂,也必须在历史的连续理解中才能真正获得解释。让我们斗胆以朝鲜历史为例,为了理解现代韩国史,就无法回避五百年李氏朝鲜的历史,在东亚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王朝可以持续500年以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成就,值得我们深入地理解,其中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朝鲜历史和政治的智慧。理解李氏王朝就能够深入认识14~19世纪东亚政治秩序变迁的实质,因而便不会轻易被一种多元封闭的民族主义想象所局限,丧失重建新东亚秩序的智慧。对于中国也一样,只有把对现代中国的理解纵深深入于三四百年前,才能够真正把握中国现代历史变迁的动力。我们对当代现实理解的高度有多高,就决定了我们深入于历史的深度有多深。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未来东亚的本质取决于我们对东亚历史一遍遍诠释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历史智慧是东亚文明的重要精神财富。

nlc202309051606

根据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每个民族都是同质且封闭的,因而异民族之间的异质性便可能导致真正沟通的不可能;在封闭同质的意义上,民族之间是不分高低贵贱一律平等的,但在不可沟通的意义上,民族之间的关系便也有了霸权生长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民族之间的多元平等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平等,它并不能取消民族之间在规模和实力上的实质不平等。民族之间的抽象平等只能是协调国际关系的国际法准则,却不能真正成为协调民族关系的政治准则。在现代条件下强权政治盛行的原因就在于此,民族主义无法真正带来一种公正的国际政治。

公正的国际政治秩序的实现,恰恰需要我们破除民族之间抽象平等的意识形态误区,凭借一种政治智慧的彻底性来正视规模和实力上的大小差别。差别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的和历史的事实,但差别却并不必然意味着不平等,反而可能是带来真正平等的条件。严格说来,真正的平等不仅不是抽象的“一往平等”意义上的普遍平等主义,也非抽象的“自在平等”意义上的多元平等主义,而应该是发生在个别与个别、具体与具体之间的“不齐而齐”的价值对等性意义上的平等,这是一种因为差异所以平等的平等性,是一种“尽性”而非“适性”意义上的平等。“各尽其性”与“各适其性”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够给予个体一种充量发展且自作主宰的条件,在于是否接受和承认外在秩序所规定的“性”的内涵;只有这种意义上的平等性才能够真正建立起个体作为个体的价值具体性。(参见张志强《“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章太炎齐物哲学的内涵与旨趣》)

因此,正视差别就成为一种伦理要求,同时它也是一种政治智慧。正视大小的差别,不仅是对小者的智慧要求,更主要的是对大者的伦理要求。大者正视自己的“大”,意味着大者对“大”的责任的自觉,是大者对自身媒介作用之“大”的自觉。在“不齐而齐”的齐物平等世界里,“大”意味着“媒介”作用之大,同时这也意味着责任的重大。

正视历史,意味着去正视主体形成的复杂条件;正视差别,意味着去正视差别带来的不同的伦理和智慧要求。正视历史和正视差别,才是产生出创建更为合理合情的政治秩序的智慧根源。

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白乐晴先生的智慧创造上来。白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定义第三世界的方式,他说:

“如何定义第三世界,这点其实一直是不确定的,……我主张,第三世界的用意,或者说把第三世界概念提出的用意,并非在于将世界分成三块,而在于将世界视为一个单一整体,但我们采取的不是所谓第一或第二世界的强盛国家观点,而是从普通民众出发的观点。这就是我试图形成第三世界观点的方式,如此一来,就没有需要去争论哪个国家属于哪一部分的世界。”(白乐晴《全球化时代的第三世界及民族文学概念》,《分断体制,民族文学》,第191页。)

在白先生看来,第三世界并非是一种划分世界的方式,而是一种定义整个世界的方式,所谓第三世界是从一种不同于强盛国家的视野和相应的价值出发来定义世界的方式。第三世界意味着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新的结构世界秩序的价值观点和政治观点。我们期待着,经由我们对东亚内部巨型分断的超克,经由我们对东亚内部人文纽带的再次强化,经由“转识成智”的具有实践效能的认识论转化,能够建设一个理想的东亚,并将理想的东亚作为建设一个理想世界的起点。这或许是我们讨论“加强中韩人文纽带”对于东亚乃至世界未来的意义所在。

(本文为笔者参加2013年11月韩国首尔大学统一和平研究院举办的“韩半岛统一愿景与韩中关系的未来”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上一篇:中秋佳节心情散文下一篇:房地产营销活动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