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搏击》课程整体设计

2024-05-03

《徒手搏击》课程整体设计(通用10篇)

篇1:《徒手搏击》课程整体设计

《徒手搏击》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

我院是一所主要为政法系统和社会培养实用型法律和司法警务人才的高等学校。《徒手搏击》作为学校主干课程之一,在学校的铺盖面广,影响大,特色明显。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散打格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散打格斗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的防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我们徒手搏击课通过基础知识与实用性技术教学,培养警务专业人才必备的擒拿格斗等警务技能素质,是警察院校最具特色的警体实践必修课程。

我们的徒手搏击课是在我国的徒手搏击项目“散手”的基础上,经过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国外技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警务技能课程。

(二)、师资队伍

徒手搏击课程有专职教师7名,兼职教师3名,其中副教授2名,高级讲师2名,讲师2名,助教1名。所有主讲教师除在校授课外,每年承担各级司法系统干警培训工作,服务于司法实践。其中沈革亮、王恩昌两位老师多次作为警务技能负责人承担培训的组织和教学,并圆满的完成任务,培训效果良好,受到各级领导和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

此外,全部教师均获得国家二级裁判以上的裁判资格,经常参加和组织各级武术散打比赛。全体教师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形成了一只实力较强,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学队伍。

(三)、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掌握技术特点和教学认知规律,把徒手搏击课程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技术实战运用三大部分,共72学时。

1、基础理论部分 6学时

包括徒手搏击的内容、学习目的和要求、发展简史、基本战术、人体要害部位与控制方法、实战心理,以及中外徒手搏击项目简介

2、基本技术部分 54学时

包括实战姿势、拳法技术、腿法技术、摔法技术、拿法技术、肘膝技术、步法技术、组合进攻技术、防守反击技术、徒手控制实践、倒地保护以及应急自卫等技术。

3、技术实战运用 12 学时

包括模拟各种实际情况下的徒手搏击技术运用,以及成绩考核评定。

(四)教材建设

1、选用立足于实践的自编教材

我课程组编写的《河北省司法警官院校体育基础教程》和《擒敌散打》等教材简单易学,便于掌握,为我院学生提供了系统、实用的徒手搏击教材,对提高学生的徒手搏击技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另外,我们还选取有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陈国弼教授编写的《警察体育教程》作为参考教材。

2、相关教学资料完备

课程组教师能积极的在实践中发掘战例,用日常教学和讲座的形式进行战例分析。并且在多年的科研活动中积累的大量国内外相关图书文献、教学视频、训练录像、战例资料,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施、环境:

在我院党委的领导、重视下,警体部认真落实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制定了长远而周密的发展计划和目标。结合本课程项目特点,确保工作重点,有效保障了徒手搏击教学训练工作的顺利实施。通过多年建设,现已投入使用的场地设施有:

室内训练馆一个,徒手对抗场地一个(可进行散打、跆拳道、柔道、摔跤等项目的训练和比赛),400米标准跑道一个,室外训练场地两块。大量的护具、拳套、手靶、脚靶、体操垫、橡胶匕首、菜刀等辅助训练器材。为徒手搏击课程提供了较好的实训设备和实训环境。

三、特色和创新 徒手搏击课程教师大力推进教学的改革。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着眼点,就是要竭力改变现有教学不重视实战的弊端,在课程设置、教学训练内容体系上作出较大改革,特别是将有利于磨砺意志,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具有很强实战性的散打技术作为“拳头”教学内容来推广,并不断融合中外各国警用格斗技术如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摔跤等优势技术,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进行教法创新,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加强三种“结合”,即精讲与多练的结合、训练与实战的结合、掌握技能与综合运用的结合,同时配合“模块化考核评价”进行有效地教学实践。让学生的心理得到磨砺,技能得到锤炼,综合实战能力得到提高。

四、课程建设规划

1、课程体系

进一步完善徒手搏击理论和教学、训练体系,加强教学、训练考核程序管理,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规范化、标准化教学、训练考核体系。

2、教师队伍

建设成一支精干、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教师队伍。

3、教学内容

进一步转变教学训练理念,进一步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实战意识,使教学训练内容更符合当前实践需要。

4、教学方法

语言法、讲解示范法、正误动作对比法、情景、想定、意念等教学方法。

5、教材

以现有教材为基础,根据徒手搏击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改革,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修正和不补充,适时升级现有教材。并制作徒手搏击教学训练视频。

篇2:《徒手搏击》课程整体设计

一、热身及柔韧性练习

二、步法练习

三、拳、掌、指、爪、肘、腿、膝、摔、擒、锁法练习

四、防守及反击练习(拳、掌、指、爪、肘、腿、膝、摔、擒、锁、器械的防守、反击及综合运

用,腾空,地趟打法)

1、上段防守及反击

2、中段防守及反击

3、下段防守及反击

4、立体综合性防守及反击

5、阻挡、阻截及反击

6、对摔、擒、锁的防守、解脱及反击

7、对匕首、刀具、手枪、长枪、棍棒、绳带等器械的徒手防御、控制及反击

8、佯攻、抢攻及强攻(战机、战术运用)

五、世界自由搏击武术常用经典实用招法:即【《中刚拳》(核心内容)】

六、击靶、沙袋及空击练习

七、专项素质训练(力量、速度、反应、耐力、抗击打、腾空、跌扑、地趟、特殊功力如:硬气功、金钟罩、铁布衫、铁砂掌、点穴术以及心理素质、战术等的训练)

篇3:《商务英语》课程整体设计研究

1. 课程设置

课程定位:《商务英语》是商务英语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 属于语言+商务的复合类课程。其根本任务就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需求, 通过以商务活动为载体的英语语言材料, 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商务英语基本语言知识, 了解基本商务文化常识, 培养学生在商务背景下运用商务英语进行交际的基本能力和在英语环境中处理一般性国际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 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职业综合素养的养成教育。

设计思路:依据专业人才培规格需求, 确立本课程的知识、能力、态度目标。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专业能力的需求为导向, 坚持“应用为先, 能力为本”的教学思想, 依据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的思路整合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结合语言的功能性特点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 构建功能性课程单元, 教学内容的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以真实的商务情境为载体, 让学生在体验真实的商务活动中学习商务英语语言知识, 了解商务文化, 掌握商务英语应用技能, 培养职业素养, 使“做、学、教、育”有机结合。

2. 教学内容

内容选取:根据专业人才培规格需求, 依据课程目标, 以培养商务情境中综合运用英语语言有效进行交际的基本能力和英语环境中处理一般性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为主线, 结合语言的功能性特点, 根据职业岗位不同环节对语言技能的不同需求及不同的交际目的、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情境, 把语言技能训练分为Introduction (介绍) 、Reception (接待) 、Description (描述) 、Dictation (记录) 、Discussion (讨论) 、Explanation (解释) 、Promotion (促销) Negotiation (谈判) 、Administration (管理) 九个课程单元。从商务英语类教材和报刊中选取适合商务工作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进行优化整合, 构建递进式学习单元, 强调教学内容的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 培养学生根据不同交际任务, 选择恰当语言形式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 兼顾可持续发展需求和综合素养的养成教育。

3.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以商务背景下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 以构建主义理论为依据, 以学生为主体, 以任务为驱动, 构建4 Ps——TACAC教学模式。

4Ps教学模式中的第一个“P”-perception是前任务, 指学生接受任务-task, 掌握完成任务所需的技术-techniques。第二个“P”-preparation和第三个“P”-production一起构成任务环, 包括激活-activating和创新-creating, 即学生完成任务前的准备工作, 激活脑中已有的经验图式, 确定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 如:收集、整理所需资料, 人员分工、团队合作, 力求创新-creating等和完成任务时的活动过程, 学生在应用applying中习得acquiring, 不断修正、扩大、完善已有经验图式。第四个“P”-progression是后任务, 指通过评价-Assessing (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 、示范与构建-constructing, 学生技能的提高和进步。整个过程从Task (任务) 开始, 到Competence (能力) 结束,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通过探索和实践, 建构和发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从而获得新知识、培养新技能。该教学模式把语言教学交际化, 交际情景真实化、知识教学能力化, 课堂教学工作化, 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 从而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

教学方法:根据每个学习单元的内容, 结合本专业学生特点, 有针对性地灵活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引导方法等, 由“教师授课受制于一本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室为学习地点”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授课使用多种教材、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有多个学习地点”的自主式、开放式课堂模式, 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 以及个性发展, 把“教、学、做、育”合一, 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4. 考核方案

强调对过程学习过程的考评, 构建“3+7”考评模式。学期成绩=平时考核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口试30%+笔试70%;笔试成绩=听力成绩30%+其他成绩70%。

评价体系过程化:根据个性差异建立形成性评价档案, 记录学生每一项教学的完成及评价情况、作业评定、出勤考核、平时测验, 团队的合作情况等, 把评价纳入学习过程, 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强调形成的过程。过程化评价不仅肯定成绩, 给学生以成功感, 还可促进和激励学生发展尚待开发的能力,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认识不足, 反思与调控, 提高自信、增强学习能力。

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自评能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不断肯定自己的进步和成绩, 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互评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关心和帮助, 培养合作精神和判断决策能力。

评价形式多样化:在形成性评价中有学习活动评比、作业评定、学习性教学任务点评、学习档案、访谈、小测试和周记等, 实训周实训和实践成绩情况等。终结性评价又分为口试、听力和笔试三个部分, 力求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陈平, 陈洁总主编.体验商务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6, (第一版) .

[2]虞苏美, 张逸主编.新编商务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6, (第一版) .

[3]新编剑桥国际英语.初级和中级 (第二版) .经济科学出, 2002, (第一版) .

篇4:《徒手搏击》课程整体设计

关键词:职业能力;整体橱柜;任务驱动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在全国首家开办整体橱柜专业是,《圆方整体橱柜设计应用》是该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根据橱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设置的,对整体橱柜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1 课程设计思路

1.1 课程设计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岗位真实工作任务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1.2 课程定位

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围绕整体橱柜销售、橱柜设计岗位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实现课程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橱柜店面销售能力、橱柜定制设计能力、工艺设计能力,能够胜任橱柜设计师职业岗位的工作。

1.3 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按销售设计、生产设计的岗位职责设计了四个学习项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2 课程教学设计

该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橱柜销售设计师、生产设计师的岗位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职业岗位要求,完成销售互动设计、生产设计等工作任务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学生树立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品格,具备从事该职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1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将教学内容解构和重构,形成任务引领式课程结构。

2.2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以校企合作企业北京科宝博洛尼橱柜产品为载体,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住宅小区的不同厨房户型整体橱柜设计,作为学习性工作任务,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任务实施。

2.3 课程实施

教学过程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扮演客户、销售设计师、生产设计师等角色,并随时进行角色的转换;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模拟橱柜设计公司工作场景,建立职业化情境工作小组,学生通过完成难度逐渐增加真实工作任务掌握专业技能。任务学习与工作流程如图:

3 教学条件

3.1 软硬件条件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托于一体化教室,专业建有橱柜结构、造型、材料、CAD设计一体化教室,拥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圆方整体橱柜销售设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拥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2 师资条件

整体橱柜设计专业依托于家具设计专业,该专业自1997年办学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学团队广泛深入橱柜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产品设计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本为的理念。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过程性考核分为A线项目考核和B线项目考核。A线项目主要考核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成绩由教师评价(占50%)、学生互评(占40%)和学生自评(占10%)组成;B线项目主要从6个方面考核项目的完成情况,成绩由教师(占100%)给出。本课程的评价实施学生自评、互评与老师点评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办法。考核评分表如下:

结语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把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实现学习即工作,课堂就是工作地点的紧密对接,体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技能,并且通过任务反复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最终实习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J].中国职业教育,2008,(2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志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家具,2013,(4).

[4]刘国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1,(8).

[5]郑丽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谈起[J].職业,2011,(10).

篇5:路基路面养护课程改革整体设计

《路基路面养护》是“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突出能力培养,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 包括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学生通过学习, 逐步掌握一定的道路路基路面养护评价的方法和通过评价分析确定病害产生的原因, 根据原因提出相应处理措施和方法的专业能力, 包括路基各种病害的分析、评价、处理的能力、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道路工程使用质量评价和评定, 以及根据路面的评定确定养护方案, 编写施工组织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在质量评价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实验检测、工程测量等方面的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定岗实习, 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和参与社会能力, 以满足施工一线道路工程试验检测岗位的需求。

2 课程整体设计

在课程整体设计过程中, 我们采用了123的课程设计方案, 即一个中心,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 两条路线, 即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路线, 3个阶段, 即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习阶段, 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 然后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 带着问题下去, 带着问题回来, 再进行理论学习, 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理解, 基本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课程整体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的重点是教学项目设计, 本课程是以工程实践作为教学的前提条件,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应用人才是培养目标, 为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以工作岗位需求作为课程的教学方向, 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能力为主, 二是理实结合, 课程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应该掌握什么, 会什么, 做什么。把理论的内容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那么课程在整体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就是将学习领域和行动领域结合起来, 通过工作操作及工程实践作为衔接, 为此, 我们课程团队深入施工企业、设计院所、建设单位, 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专业调研, 与企业专家及一线技术人员共同探讨毕业生在企业从事道路工程养护、数据分析、试验检测、养护新技术等相关工作的内容、范围、深度等问题, 共同进行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分析, 归纳教学项目。使课程设计突出了工作过程, 并将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工作过程的实践中,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在课程整体设计中注重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 即培养社会需求的、企业需要的、适应岗位的人才, 通过本课程教学, 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还要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根据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在目标设计上, 既有专业能力, 还要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在选取教学内容过程中, 对教学内容进行符合工程实际要求, 针对工程的任务, 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展开教学, 突出了教学与实际相符合, 学习与工作相结合, 内容与工作岗位相同, 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了解和接触工作内容, 真正达到零距离就业的指标要求。

3 教学情境设计

在教学情境设计上, 以公路工程养护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 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融入企业要求, 引入相关标准, 如公路养护工程规范、路基设计规范、路面设计规范、公路工程质量评价标准等行业标准, 以及设计单位对工程建设文本编制的相关要求, 养护管理单位的道路调查标准, 格式等。

根据下达的工程设计调查任务书的要求, 需要学生完成的内容, 要求, 规格在第一次课程授课过程中告诉学生,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了针对性, 当然由于公路养护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 涉及到公路建设的各个组成部分, 所以在授课过程中级工程任务下达的过程中, 应针对本课程有针对性的进行,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教学内容, 分别为:路基的调查与评价, 路基病害的原因分析和处治, 沥青路面的调查与评价, 沥青路面病害的原因分析和处治,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原因分析和处治方法, 养护安全作业等六个方面。做好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我们在课程整体设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4 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在《路基路面养护》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角色代入法和竞争教学法进行教学, 以一个标准班40人为例, 本课程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 将40人分为四个小组, 每个小组自己给自己小组起一个名字, 作为一个企业, 然后根据工程实际下达相应的任务书, 这样四个小组都要完成相应的工程任务, 工程任务为同一个, 确定相应的评价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参考了公路招投标的评价方法, 在本课程结束的时候, 各个小组也完成了相应的工程任务书的要求内容, 一般包括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两个部分, 由各小组和老师组成5人的评价委员会, 对四个小组完成的文件进行评价打分, 将根据评价打分结果计入到期末的总评当中,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又能够加入竞争意识, 形成小组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充分结合, 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先进的试验教学设备、虚拟教学运用于教学之中, 由于公路养护与公路建设不同, 必须进行调查病害, 现场确定或者通过相应的检测才能确定病害产生的原因, 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实际工程调查过程中, 选取一定路段的工程进行道路状况、地形、地物、水文条件, 以及在实际工程检测过程中的试验数据等做成基础数据包, 上传到网上,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查找, 这些资料都是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实际资料, 足以满足课程学习和模拟过程的资料需求。

5 考核与评价体系设计

为突出评价职业技能培养的效果和程度, 进行了课程的考核评价改革, 将原来的一张卷改为三个部分, 一个是根据企业的日常考核, 将其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上课考勤的出勤情况, 二是小组内的评价考核, 第二部分为完成成果评价, 每一个小组的完成内容经过评审小组考核进行评价给分, 这一部分可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 小组成员一样, 或者根据小组的工作情况进行差额评价, 第三部分为理论考核, 本课程在考核过程中采用闭卷考试, 通过闭卷考试本课程组任务主要提高学生的两个方面的能力, 一方面是专业理论内容的掌握情况, 一方面促进学生的记忆力水平, 我们说记忆力是可以训练和提高的, 通过理论考试,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一定要加强理论上的学习, 才能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考核改革即为学生就业提升了职业就业能力, 又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6 结语

通过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通过一轮教学实践, 发现一些问题, 如何调整和进一步调整还需进行重视: (1) 教学工作量大、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高, 教学设计中采用以工程实际作为教学依据, 布置的任务要让学生能完成, 需要在各个不同的环节进行课余时间的辅导, 问题多, 时间比较紧张, (2) 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突出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涉及范围广, 致使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不够强, 课程内容与教材有差异。 (3) 学生以前接受的大多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刚开始面对学习任务会感到压力较大、面对工作无所适从, 信心不足, 这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同时设法让学生能阶段性地产生成就感, 激发学习动力。

摘要:本文通过对《路基路面养护》课程的整体改革设计, 采用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的项目教学, 突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针对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考核等进行全面的调整, 为实现高职培养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课程改革,整体设计,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1]杨启亮.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J].教育研究, 2002 (06) .

[2]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育研究, 2000 (02) .

篇6:设计素描课程建设整体教学设计

关键词:设计素描;课程建设;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设计素描是设计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基础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美术功底、艺术素养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等。从课程建设设计中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几方面优化与创新,可减少设计理论、观念以及方式上的问题,为今后课程学习打下牢固根基。设计素描课程建设重点在于课程定位与教学内容上,注重课程的整体设计,打造更加专业、综合素质更高的师资队伍,下面就相关问题具体探究。

1 设计素描课程定位

首先,通过设计素描课程设计可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心灵受到启发,培养反应能力与思考力;其次,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转变定式思维模式,学生大脑接受信息、记忆信息、分析、理解、转化信息的能力均得到增强;另外,可使学生大脑、手、视觉与听觉同时接收信息、处理信息,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1]要想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血神各项思维得到训练就要加强对设计素描课程的准确理解,明确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的差异。传统素描重点在于绘画,侧重锻炼学生绘画功底,培养艺术创作力,可独立为一种艺术形式,还可以与雕塑、油画等并列存在;设计素描重点在于草图或者产品的结构、方案图,侧重实用性与效果。[2]由此,在设计素描课程教学设计时,需要将现代美学思想与审美作为导向,建立立体-平面-空间等专业领域设计平台,增强专业课程的广泛性与基础性,将美学素养应用到教学中,掌握企业、市场真正的设计需要。

2 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

2.1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目标为:立足于传统素描教学,借鉴吸收国外教学与设计行业经验,打造出与行业或者自身创意相符的教学课程,即,将素描作为基础,将现代艺术与思想作为主线,对设计发展未来与可能无限延伸。结合当前实训内容,将设计素描教学目标归纳为:观察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形态、结构、机理以及质感、光彩等,应用素描方法传递出图像的信息,进而表现出物品潜在功能与关系,获取自然界原有物质形态与表象,[3]从中洞察出尊重自我、崇尚艺术觉悟,即,透过物质看表象,明确抽象与具象间规律与运动法则。

2.2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从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可看到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创造力与观察力培养是课程目标,造型能力与造型语言规律则是课程核心。设计素描课程将“课题”贯穿在课程教学内容当中,将课程分为物态表象研究、物态解析、造型语言几个设计内容。其中,“物态表象研究模块”是从物态空间变换、结构、质感、造型几方面训练,对设计素描的创意与构思较为看重。“物态解析变形”则是以物态结构关系、画面构成关系为切入点,侧重对形式语言规律的表达。“造型语言表现研究”侧重素描语言研究与表现,立足于当代思想。

2.3 课程教学方式的设计

设计素描课程有着丰富的教学手段,课内环节主要以PPT多媒体授课、课堂讨论、作品鉴赏、课程训练、现场评比、课堂总结等方式为主。课外环节以教学工作室设置多见,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素描本领的同时,在课外开展各种实验室、定期举行的小型研讨会、作品展等,将教研、科研成果汇聚其中,充分收集资料,打造自由、开放、多元的学术活动。通过课内外联动式教学增强了学生对素描的认识与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学习,提升了艺术情操。

2.4 课程实践环节设计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设计专业学生艺术表现手法的培养下往往忽视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市场经济中,各企业品牌活动或者产品设计说明都需要有设计师的口头描述与讲解,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必不可少。在课程中可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或者课堂讨论,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描述自己的创意,借机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另外,学生作业除了素描训练外,还可以让学生记录一段写生或者创造过程心得,在课堂上大声向所有同学分享交流,也是学生间、师生间互动方式。

教师介入与干预设计。在设计素描各个环节,教师干预介入法可使学生个性发展不被遏制,还能及时改正不良学习习惯。需要教师遵循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营造更充足的自我思考与创造的空间,同时,不能过分放任与松懈,对错误的思想与看法及时纠正,并不是打断学生思路、不尊重学生想法的行为,而是引导学生向更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通过委婉、正确的方法及时纠正学习错误,营造良好师生关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作业讲评设计。将作业讲评分为个体与集体讲评两方面。前者是对单个学生进行的重点讲评,比如,学习吃力、理解有困难的学生,重点在于对作业优缺点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的建议。而后者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对整个班级全体学生进行评价,在阶段性学习后将作业内容呈现至幻灯片中集中讲评,可使讲评效果提高。

教师示范设计。教师示范在课程设计中也同样重要,学生初次接触素描课程,会遇到很多入门难题,此时,教师在技法上的示范可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示范方法有很多,比如,从不同角度观察物品,帮助学生辨识各种物体形态特征等,示范不是完全的告知与生硬的灌输,而是通过适当点播让学生自己总结深层次的规律,掌握特殊、异常形象的分辨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对造型形式与原理的掌握,灵活运用各种造型方法与技法。还可以与学生一起鉴赏名家艺术手法与风格,对名家应用的素描技法现场示范,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而是营造一种现场学习的氛围,感知艺术魅力与神奇,对学生感性与个性化觉悟的发掘很重要,倡导并鼓励形式与风格奇异的创作手法,遵循学生个性与想法,可以随意选择应用适合的工具与绘制方法。启发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总之,教师示范与鉴赏名家作品都是在为学生入门打基础,是提升学生艺术见解、了解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一种方法,可尽快让学生养成艺术性与创造性思维。

3 设计素描课程建设整体教学设计方法

本次以“装饰设计与表现”课程为例,对象为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对设计素描课程建设整体教学设计方法进行探究。

3.1 课程信息与目标设计

课程名称:“装饰设计与表现”课程类型:艺术设计专业必修课;授课时间:大一第二学期;学分:10分;先修课程为素描;后续课程为室内设计实训。课程总体设计目标:本课程为装饰专业主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室内家装的设计与安排,具备较强的绘制与设计能力;掌握透室对室内空间绘制方法,能够快速用制图工具完成室内空间润色与点缀等。学生可对教师提供的室内设计作品进行临摹与分析,应用彩铅、针管笔、马克笔等工具,结合透视(两点或一点)制图法。快速表现出室内陈设、空间效果图。将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作为素质目标。

3.2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与要求

将能力训练分为基础练习(7学时)、家具与陈列表现(32学时)、素描工具使用技法(35学时)以及三维空间综合实训(57学时)几个方面。在训练期间开展一些师生活动,讲练结合,活学活用,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素描技巧。课程基本要求为:要求所有本专业学生均学习此门课程,从普通造型过渡到现代化设计思维,对物体结构与空间结构有正确认识,熟悉应用各个设计工具与软件,可独立创作出完整的作品或者临摹出大师的经典作品,感受艺术魅力,学习并领会创作时的理念,学习到各种创造与表现手法、形式等,最终提高素描表现力与创造力。课程单元实施课程教学总体方案的最小单位,本部分将其分为2学时,每个学时50分钟,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是按照教师教学活动为基础的工作方案,也可以当成教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模板,每一节课都要组织授课教师对总体教学方案有效把握,充分认识到教学内涵与作用,以团队方式学习与讲课,实现不同单元的精细化设计。单元教学方案需要将单元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出来,将行为作为导向,体现教学设计的自身特色与人本化设计理念。

3.3 考核方案

本专业设计素描课程考核方案内容见下表1所示。

通过以上素描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评分,将素描基础课程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用更多学时开展实训,讲练结合,突出实训的重要性,也表现了该专业课程设计侧重实用性,以迎合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展现了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的本质区别。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重视课程设计中学生艺术情操与素描技巧的培养与锻炼外,教师的艺术素养培养以及艺术远见也很重要,对学生以及课程设计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艺术素养体现在审美意识、理论水平以及实践经验、教学能力上。随着我国高等院校逐年扩招,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类教师培养成为紧迫工作,我国各院校艺术类教师经验与素质落后于西方国家,为此,需要加强培训与学习,有条件可组织到国外深造,领略不同国家艺术魅力,将其应用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提升艺术审美。最后,加强教学评价与考核,对学生与教师学习以及教学态度、方式、质量综合考核,建立师生间、生生间互评机制,增强考核透明性与公平性。

5 结语

本文主要对设计素描课程建设整体教学设计的定位、教学体系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设计方法、教师素质提升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与探究,表现了设计素描是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艺术创造技巧。

参考文献:

[1]马海元.“设计素描”课程在平面设计专业中的结构设计[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10):330.

[2]郑浩.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设计[J].开封大学学报,2015,29(2):73-76.

篇7:《徒手搏击》课程整体设计

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之间的差距纵观目前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设计类人才, 这类人才主要具有创新意识、灵活的思想, 能将技术与艺术融合为一体, 并且在实践中能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产品;另一方面是技术性人才, 这类人才是企业中的骨干力量, 是实现把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人才。而目前高职服装专业培养出的服装专业人才与服装行业所需求的人才还有一定差距。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较差, 实践操作能力不纯熟, 不能适应行业对服装人才的需求。高职服装专业必须以战略的眼光瞄准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来进行服装专业的教学改革。

服装设计专业高职教育当前的改革形势紧迫。传统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 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理论教学。往往把它作为学术来研究而忽略其技术实践的重要性。理论课程相互独立, 实践教学过于浮躁, 缺少现实针对性。学生真正接触企业、接触市场的机会很少。教学实习往往只是泛泛地参观几个服装企业, 考查几次服装市场, 对服装企业化生产、销售和管理流程并不真正了解, 导致学生缺乏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并将设计作品予以物化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毕业生就业岗位也日趋多元化, 传统的高等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 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服装整体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服装专业高职教育现状尚不能满足服装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表现在重艺术、轻技术, 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能力素质的倾向依然十分严重。因此, 加快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探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服装整体设计》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的专业课程。它是学生在读的最后一年进行的一门将之前所学的各门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一门课程。主要考察和培养学生对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加以整合, 整体运用的能力。学生的这种综合性能力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项目实践, 模拟工作过程来完成和验证的。而以往这门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主要以课堂说教式为主, 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专业意识过重, 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融合的不够, 许多应用性问题不深不透, 模棱两可, 在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上力度不够, 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甚至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这已经与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为此, 对《服装整体设计》进行课程改革, 是为了能够跟上服装行业发展的脚步和迎合行业人才需求的方向, 能够真正有力地支持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持与达成度。服装设计专业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 全面发展, 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 能够独立完成服装设计制作的, 富有创造性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当前服装行业更需要集素质修养与专业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从本门课程的模式设计、教学方法和内容上都要支持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素质教育方面、理论知识方面、实践锻炼方面、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都要努力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 努力培养实用型人才。

2 课程改革的目标

《服装整体设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 培养具有实战能力、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技能型服装专业人才。本课程将专业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岗位标准相对接, 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本课程所支持的具体职业岗位包括:服装设计师、服装制版师、服装工艺师、跟单员。

3 课程改革的思路

课程以就业为导向, 在对本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以职业岗位群共有的工作任务来确定本课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其总体设计思路是, 打破以知识为主线的传统课程模式, 转变为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模式。课程将成衣设计作为一个大项目, 其中包括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工艺这三个学习情境内容。课程设计注重市场性、时尚性, 因此要求学生亲自去做市场调研, 在此基础上, 进行本年度的流行趋势预测, 进而对服装的一些典型款式进行设计创新, 并通过对部分服装细节和典型款式的样板结构、工艺缝制的学习, 进一步完成服装成品的制作。课程打破了以往设计与制版、工艺课程相分离的模式, 从一个更直观更容易被高职学生理解与掌握的角度安排课程, 三个学习情境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要求, 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 承前启后, 逐步递进。在教学实施中, 根据三个学习情境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设计各个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活动, 要求学生工作与学习结合、边学边做, 通过这些活动的完成, 完成教与学的过程。

以成衣设计这样的真实项目带动课程教学。将项目贯穿到整个教学中, 每个项目中的环节性工作任务的实施都要体现完整的工作过程, 将专业知识、岗位要求融入其中。在项目的开始阶段, 作为企业设计师, 在完成各个项目的过程中, 受到企业文化与工作氛围的影响, 感受到了强烈的使命感,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基础。

教学做一体化,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充分利用服装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 有效地开展社会服务,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将真实的项目运用到教学中, 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增强学生的适岗性和综合应用能力, 从而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4 课程改革的内容

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前,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 包括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对往届毕业生的调研主要考察了他们的工作情况、薪酬待遇情况。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承接一些实际项目, 了解企业最新的专业技术, 将真实的工作过程和具体项目带回到教学当中去指导学生。

《服装整体设计》课程改革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的修正、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教材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 加大实践课力度。多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不是说学生认真听讲, 认真记笔记, 就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 而是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一身临其境的操作过程, 而真正学到和掌握知识, 并锻炼素养。就像学习驾驶和游泳一样, 就算教练讲的再明白, 如果不通过自身的实践也是不可能学会的。所以教师不应该再用灌输式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得到结果的途径, 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锻炼了学生全面的设计思维和素养。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 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各种能力。

篇8:“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仓储与配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技术应用课程,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还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定位于社会岗位,目的在于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仓储与配送的技能人才。课程教师积极采用多种手段和模式吸收最新信息和资料,掌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结合自己科研和生产实践,用第一手材料进行教学,加强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技能环节的改革。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完成理论教学后,并上机操作物流软件,安排学生到物流实验室及企业(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实施工学结合。将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喜爱和好评,这是本课程建设的重点、亮点和特色。本课程理论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部分则强化了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与先进性,以满足高职高专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课程整体设计的思路

市场需求研究。对中部地区物流的发展和湖北三大物流圈的发展的研究确立了市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确定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岗位需求研究。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对校企合作企业武汉市大道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十堰亨运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东旭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远成物流、湖北汽运总公司、捷龙物流的研究确定了该公司岗位分布,确定了“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培养的技能方向。

学情研究。在学这门课之前,物流专业学生一般已经学习了“管理学原理”“会计基础”“统计基础”“物流学基础”“物流信息技术”等课程,掌握了有关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成本核算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并对物流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都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本门课的教学中,我们还充分考虑了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对部分知识重叠的章节,我们有选择的进行了取舍。

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流方面的知识,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成立了精品物流协会。通过精品物流协会这个平台,一方面通过请专家教授进行讲座使学生了解物流现状及前沿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校外参观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学生之间也可通过这个平台交流所学心得体会,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从而更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后续学习。

三、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针对当前市场需求和岗位需求。本课程是在研究当前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采用了货物从入库到出库的流动过程,结合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及管理层面的要求,以工作任务为目标,采用了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方法,将货物在仓库里的流动过程融入到具体的项目中,实施工学结合,将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喜爱。能够做到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工作。

针对学生特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本课程注重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養,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工作法,按照小组工作情况予以考核,促进学生先进带后进,并实现岗位轮换,使每位学生较全面的学到技能。

适合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思维模式。本课程从知识层面入手,并结合实训企业的参观,使学生能从感性上了解到本门课程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课堂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加深,最后将所学知识及技能进行模拟训练。此过程符合学生掌握知识,学习技能的思维模式,能够使学生比较快的进入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收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由于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实际而具体的工作任务,因此,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和确定的目标,具有较强的过程属性。根据这一特点,课程主要解决“怎样做”(经验)和“怎样做更好”(策略)的问题。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以过程性操作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仓储与配送作业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将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模块(教学单元);课程主要从“基础知识层面”“技能应用层面”和“管理发展层面”相结合,将与仓储与配送相关的9个教学模块结合在一起,形成“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

即基本技能模块一仓储概述、基本技能模块二配送概述、基本技能模块三物流仓库设备、技术技能模块一入库过程、、技术技能模块二保管过程、技术技能三出库过程、技术技能四配送组织、发展技能一仓储规划、发展技能二库存管理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

教学模式的设计。现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一体化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做到教、学、练、考一体化,具体方法如下: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方式。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以过程性操作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仓储与配送作业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采用任务驱动法。本课程摒弃了传统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以货物在仓库内的流动过程为依托,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如何完成任务,完成任务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做到教、学、练、考一体化。此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完再考”的模式,采用“教、学、练、考一体化”的模式,即教师对学生所完成任务进行点评后,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及现场模拟操作,学生学习到知识点后即可到实验室练习,待情景学习完毕后,即对其简单应用能力进行考核,做到了“学完就考”,及时检查,及时纠正,及时提升。

教学方法的设计。现代物流管理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有适应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因此,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式的教学手段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解放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除积极吸收国内教育界广泛探讨与倡导的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新方法外,还应该大胆引入国外职业教育界已广泛采取的“小组工作法”、“行为导向法”和“案例教学法”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改变目前单一僵化的教学及考核方式。

项目教学。在课堂外实践教师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教师带领学生小组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完成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仓储与配送管理方案为目的的任务。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不但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知识进行综合演练,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主性等多种能力。

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导的讨论式教学”的尝试。 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讲授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有机整合,它将提问、启发、灌输、辩论、讨论融为一体,使得以上方法各自独立使用时的优点得到了扩展。不足得到了弥补。传统的不同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相得益彰,相互呼应。

学生完成任务后,我们会将学生所完成的工作交换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所学的知识,并深刻体会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未能理解透彻的知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

案例教学。仓储与配送管理现实操作性的性质决定了案例教学是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由于毕业生将来从事的管理活动具有多因性、实践性、系统性、动态性、权变性的基本特性,他们经常面对如何看待和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系统间环境的互动、无唯一最佳解、因地因人因时制宜、现实机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

篇9:《徒手搏击》课程整体设计

关键词:分离纯化,课程,设计

行业发展产生人才需求,课程组教师经过对重庆市生物制药行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发现企业需要大量的高技能的生物制药工艺员。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生物制药生产过程由生物反应、分离纯化、药物制剂岗位群组成。分离纯化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把反应液中的绝大多数杂质除去,避免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副作用和药害。由此可见分离纯化是生产安全无毒副作用药品的必经过程,开发生物制药分离纯化技术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1 课程定位

1.1 课程定位

为了使课程体系能够满足生产过程需要,课程组按照从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再将学习领域设置为学习情境,建立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基于认识论和方法论,按照产品生产流程先后顺序进行学习领域的序化,构建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是从生产过程中得来的,要对课程进行定位,就要知道课程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整个生物制药生产过程中,通过上游和中游解决原料来源问题,而原料要变成最终符合药典要求、可以销售的药品必须经过分离纯化,将原料中的绝大多数杂质除去。由此可见,分离纯化是实现从原料到产品的一个必须的环节。另一方面,在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下游过程是生物制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和瓶颈。由此可见,分离纯化技术不论是在工艺方面还是实现经济效益方面,对于企业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将本课程定位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分离纯化工艺员。

1.2 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

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生物制药分离纯化技术是前修专业基础课、后继核心专业课衔接的桥梁,前修课程主要有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制药设备、发酵技术等,后继课程有生物制药工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

2 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熟悉常用生物药物分离纯化技术及原理;掌握关键设备的构造、原理、使用及维护要求;了解常用药物的理化性质。

技能目标:能读懂产品提取工艺流程;能看懂主要设备简图,平面布置图;能正确分析并对原料液进行预处理;能进行工作溶液基本计算、称量和配制;能熟练应用各种常用分离纯化技术。

素质目标:具有严谨求实、自律、刻苦向上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拓展、创新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素质。

3 教学内容

3.1 客观性

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对重庆市生物制药行业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出了典型工作任务,分离纯化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同时结合职业资格标准,选取能够有针对性的训练岗位工作能力的教学情境。选取的课程内容是从分离纯化岗位实际出发,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3.2 合理性

针对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将生产过程中的真实工作任务转化成了学习型工作任务,将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分散到了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学习,在完成典型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也就是说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学生就学什么样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了理论知识必须、够用,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的总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从岗位实际操作出发,突出了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课时安排上,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1:1。

3.3 实用性

经过对整个生物药物生产过程进行调研,分析得出生物药物的分离纯化工艺流程都是从预处理工段开始,经过初步纯化、高度纯化到成品加工结束。课程组设计的学习情境,每一个都来自于实际生产过程中完整的工艺流程,在相同的工艺流程重复了几遍之后,学生对生物制药分离纯化工艺流程将会非常清楚。

不同产品其工艺流程虽然相同,但是在相同的工段,却采取了不同的分离纯化技术,将几个学习情境中相同工段的技术综合起来,就能覆盖这个工段的大部分技术。四个工段的技术综合起来,学生就能掌握整个生物制药分离纯化技术。由此可见,不同产品的分离纯化,只是将四个工段中的技术进行不同的组合。学生毕业后,即使从事的是不同产品的分离纯化,也能够轻松应对。

为了使学生与生产过程进行零距离接触,课程组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岗位职业技术标准,生产过程中每个分离纯化岗位都有操作规范,由此构成了分离纯化岗位职业技术标准。按照规范进行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4 教学设计

课程组的教学设计理念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课程内容,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教学实施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能力为本”,使学生学会工作。

4.1 教学整体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认知实习—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顺序来进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由认知到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过程中逐步提高。其中校内学习情境的组织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式进行序化,同时兼顾所涵盖的生产岗位呈递进和包含的关系。

4.2 理论与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按照企业中试的生产过程来设计,分为任务组织、任务策划,任务实施,结果评估四个阶段。

任务组织阶段,教师下发工作任务书,通过录像、实物或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学。任务策划阶段,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生产方案,并以主题报告的形式展示生产方案,教师对生产方案进行评审,提出整改意见,学生修改方案。任务实施阶段,各小组自主实施生产,教师适时引导,提供咨询与帮助。任务实施后,对结果进行评估,通过自评、互评分析产品质量,教师根据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并对各学生的表现给出教师评价。在实施过程中,要设计教师教学方案和学生学习方案两部分内容。完成本课程所有学习情境后,学生形成了工作对象信息收集、选择工作方法和手段,制定工作路线,协调配合完成工作任务,检查工作过程结果,评价工作效果等固定不变的方法能力,形成了与未来职业要求对接的能力。

4.3 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案

课程实施结束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方面来进行评价。

具体在实施过程中,知识掌握程度采用终结考核的方式来进行;技能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分解到了学习情境中,教师依据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实训操作技能熟练程度给予技能评价,对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协调配合能力给予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综合考查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5 教学方法与手段

5.1 教学方法与运用

教学过程中,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任务组织阶段,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和讲授法;任务策划阶段,采用小组讨论法,任务实施阶段采用角色扮演法、演示法等;结果评估阶段采用引导法、互评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实际工作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教学手段与运用

课件制作方面,利用各类素材,如图片、Flash动画,操作录像等。采用真实设备图片、设备工作原理动画展示,把枯燥的工作原理、复杂的设备结构表现为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利用课程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建立了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教学平台。

6 教学条件与满足

6.1 实训条件

本课程拥有分离提取实训室和生物制药工艺实训室等实训场所,拥有分离纯化岗位所需的大部分仪器,可满足校内教学需求。课程组一直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自2005年以来先后在重庆市5家行业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岗位训练和生产环境,在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2 师资条件

进行本课程的教学,需要有具备生物化工、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物分析等学科知识的师资队伍,经过多年建设,课程组建立了一支爱岗敬业、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团队。

7 课程建设

聘请行业专家作为课程顾问,共同开发了生物制药分离纯化技术课程,编写出学生用教材,按照生产过程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具有显著的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同时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学资源,课程标准、电子教材、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习题库、学习指南、视频课程等均已上网,给校内外学生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8 结语

篇10:《徒手搏击》课程整体设计

【关键词】整体设计; 项目化教学; 项目; 子项目; 任务

【中图分类号】J21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33-01

一、《动画角色与场景设计》课程在动漫教学中的定位

在很多高职院校动画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动画角色与场景设计》课程被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即认为本课程是动画制作相关课程的基础。然而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定位是有失偏颇的。首先,《动画角色与场景设计》课程不仅解决动画角色和场景的造型问题,还解决创意设计的问题,它贯穿于整个动画制作过程的始终,而不仅仅是其他课程的铺垫;其次,在笔者所做的专业调研中,企业主管和在职员工均认为角色与场景的造型和设计能力是最重要的职业能力,同事也决定着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见,《动画角色与场景设计》课程是动漫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动漫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善本课程的教学,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意设计能力,这无论对学生的成长还是对动漫行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其整体设计研究的依据,《动画角色与场景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要与动漫行业的发展相结合。在笔者及同行对成都三家动漫(游戏)企业的调研中,项目主管和一线员工普遍认为《动画角色与场景设计》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要,并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给出自己的答案。笔者结合此调研结论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将本课程的目标设计作如下归纳:

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具体要求了解角色与场景设计的流程与相关理论知识;理解并掌握角色(场景)设计的主要方法与表现手法掌握造型创意的要领和基本原则1. 能对自然形进行恰当的变形与夸张,创作特定性格的角色; 2. 通过肢体与五官的变化,能熟练绘制角色的不同表情;3. 能熟练“驾驭”线条和块面进行角色与场景的绘制1、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2、提高自学能力;3、提高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加强团队协作意识。三、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经过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探索和教师们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中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能真正达到“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目的,也可以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戴仕弘教授就说过:“项目是能力训练的载体,课程中是否有恰当的项目和任务,成为课程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① 本课程整体设计以项目化教学进行编排设计,根据动漫(游戏)公司项目实际制作需求,主要设计为以下两个教学项目:

(一)以“拾金不昧”为主题的写实风格连环画设计制作

1.教学目标:(1)能搜集和学习项目制作的相关学习资料;(2)能依据角色性格熟练绘制写实男性、女性、动物角色;(3)能正确表现写实角色的不同动态;(4)能恰当表现写实角色的不同表情;(5)能依据特定情景对角色和场景进行合理安排;(6)能运用不同色彩表现角色的特征;(7)能恰当处理主角与配角的关系。

2.子项目及其任务

子项目1.1写实风格男性角色设计制作1.2写实风格女性角色设计制作1.3写实风格动物角色设计制作1.4写实风格场景设计制作1.5制作完成写实风格主题连环画对应任务1.1.1临摹经典写实男性角色;1.1.2将写实男性人物演变为写实角色1.1.3创作写实男性角色1.2.1临摹经典写实女性角色;1.2.2将写实女性人物演变为写实角色;1.2.3创作写实男性角色1.3.1临摹经典写实动物角色;1.3.2将写实动物演变为写实角色;1.3.3创作写实动物角色1.4.1临摹经典写实动物角色;1.4.2将写实动物演变为写实角色;1.4.3创作写实动物角色1.5.1将写实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动物角色等按情景发展合理组织在场景中3.教学方法

本项目可采取讲授法、角色扮演法、演示法、研讨法、练习法等。

(二)以“跳远比赛”为主题的卡通风格连环画设计制作

1、教学目标:(1)能搜集、分析并学习经典动画造型;(2)能设计制作特定特征的角色与场景;(3)能合理表现卡通角色的不同动态;(4)能表现卡通角色在特定情景下的表情;(5)根据情景变化对角色和场景进行合理安排;(6)能合理运用色彩表现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并能表现画面色彩的对比与协调;(7)能合理处理角色间的组合。

2、子项目及其任务

子项目2.1不同特征卡通风格的角色设计2.2各卡通角色动作设计2.3各卡通角色表情设计2.4根据情境变化设计卡通场景2.5制作卡通风格连环画项目对应任务2.1.1赏析并临摹经典卡通风格角色;2.1.2写生一定量的运动场人物;2.1.3创作不同特征的卡通角色2.2.1“跳高”动态的人物速写练习;2.2.2卡通角色“跳高”动作设计2.3.1常见五种表情的分析与临摹;2.3.2根据特定情景设计角色的表情;2.3.3对设定表情做夸张变形处理2.4.1运动场场景写生;2.4.2根据情景设计卡通场景2.5.1根据情景对卡通角色进行组合安排;2.5.2为每个情景画面配置场景3.教学方法:本项目可采取角色扮演法、演示法、研讨法、练习法等。

四、课程考核方案

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综合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考勤、课堂表现及项目成绩。其中考勤为扣分项,用“-2”表示迟到,“0表示请假”,-5表示旷课,考情扣分超出15分则该课程成绩为0,须重修;课堂表现成绩属于形成性考核,任课教师根据學生对资料的搜集、学习情况,创造性思维,学习态度,完成任务等情况进行考评,占总成绩的20%;项目成绩由企业专家和任课教师结合学生项目作品的规范性、创造性、造型质量和画面效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该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80%。课程考核样表如下。

参考文献

上一篇:第八次学生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主持词下一篇:面试官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