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说课稿

2024-04-24

《诫子书》说课稿(精选6篇)

篇1:《诫子书》说课稿

《诫子书》说课稿8篇

《诫子书》说课稿1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诸葛亮及其创作《诫子书》的时代背景。

2、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

1、学生借助资料了解诸葛亮及其创作《诫子书》的时代背景。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标划出课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

3、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为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正音释义。

4、组织学生倾听《诫子书》的配乐朗读并注意其节奏、语速和语调。

5、学生朗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把握其主要内容。

三、展示交流

1、诸葛亮创作《诫子书》的背景。

我所了解的《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重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1)非志无以成学。学:名词,学业。

(2)非学无以广才。广:动词,扩展。

(3)非志无以成学。志:动词,立志。

(4)夫学须静也。学:动词,学习。

3、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

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四、合作探究

1、出示探究问题: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2、小组合作交流

3、小组代表展示

(1)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要宁静,要有志向。

五、拓展延伸

1、拓展问题:

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2、教师点拨:

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六学生小结:

组织学生以“通过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我明白了……”的形式谈学习感悟

七、检测训练

1、解释下列黑体字在句中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

(2)非志无以成学。

(3)夫学须静也。

2、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和《三国演义》这部电视片的举手,断断续续地看过也行。相信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呢?谈谈你的看法,交流对其中人物的印象。

2.师:提到诸葛亮,大家两眼放光。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诸葛先生的形象。

3.师介绍:《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诸葛亮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慨!小说在别的章节中还提到:请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大家在电视中看到的由唐国强演绎的请葛亮就能感觉到:果真是气度不凡。请葛亮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三国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仍为世人称颂,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诸葛亮,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出示课题1)

二、走进诸葛亮

1、首先我们一起看一下诸葛亮的人物剪影(第2张幻灯片)找一生读

看完了诸葛亮的人物剪影,我想同学们一定也非常的钦佩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事家、政治家,下面我们看看唐朝的“诗圣”杜甫在《蜀相》中是怎么才评价他的(第3张幻灯片),在大诗人陆游的心中,也只有诸葛亮才有于千钧一发之时,化解危机的锦囊妙计。(第4张幻灯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道不尽对这位先人的崇敬和敬仰。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诸葛亮先生的《空城计》(第5张幻灯片)

2、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书写了人间传奇,他的一个个经典之作甚至只言片语,犹如苍穹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成就了他无人企及的智慧传奇。这样的大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他对儿子的教育上。54岁的诸葛亮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有精简而且具体的忠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科技时代,原来仍然有其参考价值。正所谓:“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常新。”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封信。(第6张幻灯片)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一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第7张幻灯片)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第8张幻灯片)

扫清了拦路虎,前进的动力就更足了,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集体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的,虽然只有86个字,但字字都是智慧,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和老师黑板上的提示,来疏通文意。(第9张幻灯片)。

2、由于我们初一的同学刚刚接触文言文,积累的文言词汇比较少,翻译起来还是有难度,看到大家紧锁的眉头老师就知道你们遇到难题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译文。(出示第10、11幻灯片)了解了这封信文意之后,我们更加的体会了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诫子书》,同时思考黑板上的问题,读完之后小组讨论。(出示第12张)

【明确】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3、《诫子书》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他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和要求。它是几千年前的话,对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你怎么理解?(出示13张)

4、《诫子书》中的话,有很多人一直奉为座右铭,时时的警醒自己。我想同学们也很喜欢这里面的名言警句,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加以背诵最后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老师的积累,与你们共勉。

《诫子书》说课稿3

一、导入新课

开课之始,我会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俗语开篇,然后请学生列举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例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空城计、借东风)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固有知识,加深对作者的认识,提高学生兴趣,便于课程开展。

二、出示学习目标。

根据七年学生初学文言文的特点,我制定了相对简单的学习目标。

三、走进作者,检查预习。

以检查的方式了解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此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以及其他学生的讨论补充完成填空内容而背景资料的介绍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四、初读熟读课文

1、首先,教师范读,并在范读过程中提示长句的停顿,例如: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此时,要求学生标记生字注音,注意词句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读。(此时,教师应走进课堂随时与学生讨论交流)

3、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准备点评,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五、精读,疏通文意。(教给孩子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

1、首先我自学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其次我主讲找学生代表作为主讲人,带领学生疏通文意。要求主讲人讲解内容正确、充实,声音洪亮。(其他同学应注意听讲、随时积累)

3、我评判:主讲人讲解完毕后,其他同学应指出主讲人讲解不正确或有遗漏的地方。并指出正确答案。

4、我提问:主讲人及在评判环节中提出疑问的学生有权利,向其他同学提问(文言实词和句子翻译)

5、我听老师讲:在以上环节中,作为老师的我会全程记录,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判(以鼓励表扬为主),并最后总结,对相关知识作纠正补充,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完整性。

六、研读,赏析文章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作三部分。如幻灯片所示,我用不同的颜色标出,然后,我会让学生以自由讨论的方式思考:每一段都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第一部分,作者了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宁静专一、节俭、淡泊名利

第二部分,作者阐明了志与学的关系,阐明了勤学励志的观点,再次强调了静对于学习重要性。

第三部分:从反面论述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作为七年级的新生,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一定困难为此,我会在学生讨论前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加以突破(如静、俭、淡泊等)。此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即使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不够准确,我也会给予学生鼓励,并以引导的方式给予改正。

文中多次提到静字,可见静对于修身养性、勤学励志的重要性,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静的反义词,学生应该不难找出“躁”字,接下来我会继续引导,文章前半部分讲静对于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作用,后半部分又讲险躁的危害,这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讲到这里,对比手法变呼之欲出了。

再次环节,我避免了把此篇文章当作议论文来讲,是考虑到此阶段的学生对议论文比较陌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最后,我会紧扣研读部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研读部分的学习,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勤学励志的关键词。

为此我会以此为契机告诫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如诸葛先生所言,做一个:宁静专一,勤俭节约、勤学励志的社会主义合格青年。

《诫子书》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2、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准确翻译课文。

2、体会《诫子书》倡导的学习和做人之道。

教学难点:

1、识记重点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思考《诫子书》的现代价值,反思自己在修身、学习上的不足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些成语/这些话说的是谁吗?

【版本1】

三顾茅庐三足鼎立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欲擒故纵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空城计

【版本2】

“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guān)巾,身披鹤氅(chāng),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唐·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唐)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南宋)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先生。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作品:《诫子书》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因其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作为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智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总结。

【资料补充】

诸葛亮对诸葛瞻告诫原因(告诫原因)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学习目标

(一)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1、【自主感知1】

自由朗读,准确把握读音和停顿。

【自学方法】

(1)结合注释标注读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标出句子的停顿。

【自学时间】

3分钟

【检测方法】

划分节奏、分组读、齐读。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自主感知2】

结合课本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自学方法】

按照“词语—句子”的顺序展开。

【自学时间】

5分钟

【达标检测】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之行,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明确、坚定)志(志向),非宁静无以致(达到)远(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扩大,这里指“增长”)才(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振奋)精(精神),险(轻薄)躁(浮躁)则不能治(修养)性(性情)。年(年纪)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与日去(离开,消失),遂(终于,最终)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修身养德的方法为“静”与“俭”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这句中,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淫慢”“险躁”是“静”的反面表现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译文】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原文。

2、整理字词和翻译。

3、《高分突破》P63-64课内一。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二)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1、【合作探究1】

作者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自学方法】

找关键词并结合相关句子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自学时间】

3分钟

【成果交流】

(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旨归纳】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3、【资料补充】

后世对诸葛瞻评价(告诫效果)

(1)干宝:“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2)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3)罗贯中:“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愁。”“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古往今来多少泪,行人哀怨哭坟丘。”

4、【合作探究2】

借古讽今,结合文章反思自身在修身或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自学方法】

文中提到“静”“俭”“淡泊”“明志”“致远”,找出包含这些词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自学时间】

3分钟

【成果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二、达标检测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是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布置作业

1、完成《高分突破》p64课内二+p65课外文言文

2、背诵全文

《诫子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学习《诫子书》有利于学生了解修身养德的途径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学情

除了充分了解教材,合理把握学情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篇课文所面对的初一学生,他们的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主学习、概括文意的能力,并且学生刚刚步入新的校园、新的学习阶段,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深刻内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从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将在我的教学中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

阐述了以上教学依据,我将具体论述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重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刚开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我将设计诗词导入,把学生带入古诗文学习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对话同学:同学们,你们知道“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诗句描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吗?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通过名家范读、学生自读并结合书下注释、利用手中的工具书等方式,疏通文意,了解《诫子书》主要内容。

其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体会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用意,能够说出作者通过家书向儿子传授修身治学的道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提出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基本能够回答出,本文主要围绕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展开论述。

2.顺势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这一句紧接着中心论点,学生阅读后可以总结,其阐述了静的价值和作用。

3.然后,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第三个问题: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明确答案如下:

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

4.接着提问《诫子书》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

5.回顾整篇文章,本课最后一个问题是,组织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回答:《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后明确:修身、治学、惜时等方面。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通过以上环节及问题设置,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四)延伸作业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一堂好的语文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应当有机拓展,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板书应该清晰直观地展现教学重点,便于学生随堂梳理文章内容和课后整理笔记。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诫子书》说课稿6

我是2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诫子书》。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他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内容及其地位

1.本课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一篇具有启发告诫学生的课文,符合七年级孩子开启初中课堂的大门,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这篇课文正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教导。学习本课,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聆听先哲教导,勤学励志,修身养性。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2.教学目标分析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用于发现,大胆参与的学习精神,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通过以上三个目标,提升学生的古文理解能力,掌握本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年龄较小,还没有完全适应初中课堂,文言文理解能力不足,以及对本篇作者了解不多,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还有部分同学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是学生的基本情况。

三、设计理念

本课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学生对于诸葛亮是有一定了解的,另外也有一定的学习方法的积累,只要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对于学生掌握课文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论证方法的学习还需要再深一步。

考虑到七年级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呈现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活动探究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悬念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文本,培养语感;译读文本,合作质疑;品读赏析,背诵课文,拓展提升,布置作业”五大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屏幕打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朗读感悟

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朗读中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译读文本,合作质疑。

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言基础,翻译古文已不必由老师包办代替,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如果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级交流展示成果的时候提出来,由别组的同学来解答,实在难度很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最佳答案,并不是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完疑难后,老师先找学习水平高的同学通译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译,老师强调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这一系列的环节下来,学生基本做到字词能当堂消化,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采用故事助读法,理解赏析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1、读警句,谈感受。

围绕“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

而后,用一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可结合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拓宽拓深。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这样,在默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也会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

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或研究诸葛亮的“智”,或研究诸葛亮的“德”,或研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本课的板书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澹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六、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诫子书》说课稿7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现代文和一篇文言文,虽然题材不同,但都是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本单元,应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以自励。

二、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②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③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求知、立志、修身的方法,汲取精神养料。

3、学习方法:

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

②引导学生赏析语句,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所以,我采取了四步朗读法,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读出含义 。

2、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故事导入,激发兴趣;介绍作者,深入了解;朗读读文,合作探究;品读赏析,背诵课文”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屏幕“中国第一望族”,教师介绍,引发思考,成为望族的到底是靠什么内容?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介绍作者,深入了解;通过对诸葛亮的事迹介绍,学生了解到诸葛亮的才华与品质,背景的补充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说理力量更加信服,第三环节:朗读读文,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通过四个层次的朗读要求,不同形式的朗读变化,在熟读中,学生熟悉课文,理解了文章内容。对于初一的学生,翻译课文是个难点,教师要在关键词上通过屏幕加以标注,并指导翻译方法,从而降低难度。并告诉学生可以合作、质疑,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通过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引导学生注意本文提到的珍贵的东西,在诸葛亮的深刻分析中,学生学到了拥有这些美德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地方。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选取某句话作为座右铭。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练习拓展,布置作业 。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设计了一词多义及古今异义词练习题,便于学生更好积累词语。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学习诸葛亮的“智”,或学习诸葛亮的“德”,推荐观看《百家讲坛》中的“向诸葛亮借智慧”这些内容。 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本课的板书, 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插入图片画面背景古色古香,与课文的情境相称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愿与大家交流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诫子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文言文基本都是属于议论抒情一类的文章,学习本单元,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②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③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过程、方法目标: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②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引进竞争机制,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整个过程,学生是主角,课堂则是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导演,搭台引导学生入戏,不喧宾夺主,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文本,培养语感;译读文本,合作质疑;品读赏析,背诵课文”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屏幕打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朗读感悟

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朗读中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译读文本,合作质疑。

初四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言基础,翻译古文已不必由老师包办代替,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如果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级交流展示成果的时候提出来,由别组的同学来解答,实在难度很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最佳答案,并不是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完疑难后,老师先找学习水平高的同学通译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译,老师强调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这一系列的环节下来,学生基本做到字词能当堂消化,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采用故事助读法,理解赏析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1、读警句,谈感受。

围绕“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

而后,用一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可结合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拓宽拓深。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这样,在默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也会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

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或研究诸葛亮的“智”,或研究诸葛亮的“德”,或研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本课的板书,

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澹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插入图片、音频、文字资料,画面背景古色古香,与课文的情境相称,让学生在视觉的享受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另外设置了超级链接,各界面交换自如,每一个略有微机常识的老师都能操作使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愿与大家交流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篇2:《诫子书》说课稿

浦贝中学

李学丽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先编人教版2016年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文言文基本都是属于议论抒情一类的文章,学习本单元,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②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把握文章主旨;

③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④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过程、方法目标:

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

②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引进竞争机制,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整个过程,学生是主角,课堂则是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导演,搭台引导学生入戏,不喧宾夺主,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文本,培养语感;译读文本,合作质疑;品读赏析,背诵课文”四大板块进行教学。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屏幕打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第二环节——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朗读感悟

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朗读中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第三环节——译读文本,合作质疑。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翻译古文已不必由老师包办代替,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如果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级交流展示成果的时候提出来,由别组的同学来解答,实在难度很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最佳答案,并不是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完疑难后,老师先找学习水平高的同学通译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译,老师强调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这一系列的环节下来,学生基本做到字词能当堂消化,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采用故事助读法,理解赏析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熟读成诵。1、读警句,谈感受。

围绕“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而后,用一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可结合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拓宽拓深。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这样,在默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也会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第五环节——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或研究诸葛亮的“智”,或研究诸葛亮的“德”,或研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 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说板书 :

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澹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插入图片、音频、文字资料,画面背景古色古香,与课文的情境相称,让学生在视觉的享受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另外设置了超级链接,各界面交换自如,每一个略有微机常识的老师都能操作使用。

篇3: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德育思想

关键词: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诫子书》,德育思想

一、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及其《诫子书》概述

诸葛亮, 生于181 年, 卒于234 年, 享年53 岁, 琅琊阳都人, 现山东沂南人, 三国蜀汉丞相、政治家。诸葛亮一生精于政治、军事, 同时对子侄也给予了充分的教育和教导, 勉励他们的一个最主要方式就是撰写家书[1]。这些家书内容深刻阐释了诸葛亮独到的家训思想观念, 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当时及后世, 其中《诫子书》堪称家训传世名篇, 其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 也对现在产生了深远影响, 值得现代的我们深入学习。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 当时诸葛亮53 岁, 诸葛瞻8 岁, 在家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诸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 修身、养德等, 一方面总结了诸葛亮一生的经验, 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希望。文章如下“: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逐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2]该段开头“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即指出一个具有高文化素养的人应该具备的高尚修养和品德, 即宁静和节俭。同时指出, 一个人要想明确自己的志向, 就必须看淡名利;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 就必须静心专一。然后用“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一句对才、学、志三者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具体阐释, 即只有静心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只有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广博的才能无法在不学习中获得, 光辉的成就也无法在缺乏志向的情况下取得。最后用“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逐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一句, 对道德修养和励志勤学缺乏的情况下的危害和不良后果进行了反面阐释, 即奋发进取在怠慢懒散的情况下无法达成, 个人的品行也无法在冒险急躁的作为中得到提升。随着时间的流逝, 年华不再, 意志逐渐消磨, 最终败落, 多数情况下多数人是无所作为的, 等到悲凉地在贫穷的小屋中独守,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二、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诫子书》中德育思想

1.守道不辱。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当时及当今的众多仁人志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普遍人生态度, 而诸葛亮的这种思想和这一人生态度极为吻合, 他告诉人们要淡泊, 要安贫乐道, 守道不移, 而不应该为名利所动, 同时还要心情安宁, 而不应该焦虑烦躁,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励精图治的目的。就诸葛亮本身而言, 他始终保持着淡泊宁静的心态, 躬耕于南阳, 广求学问, 并没有一心并费尽心机地要在诸侯当中扬名立万。当刘备初顾茅庐时, 听过诸葛亮吟道:“凤翱翔于千仞兮, 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 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 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 以待天时。”[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诸葛亮的人生态度是守道不辱的, 道德风范也是极为清高的。他那忠君忠义、守道不辱的高风亮节, 使他从一介布衣成长为一代名相, 并得到了具有“应霸之气”的刘备的极大欣赏和重用, 直接而深刻地彰显出封建士人所推崇的道德观念。

2.俭以养德。诸葛亮一生用他的实际行动实现着俭以养德这一良好品德, 同时他还要求蜀汉政府的各级管理者保持清心寡欲的心态, 在政务处理中做到清正廉洁。鲁国大夫御孙曾说“:勤俭节约和高风亮节是相辅相成的, 而骄奢淫逸和恶贯满盈是不可推卸的。”《左传》也记载, 诸葛亮这种俭以养德的形成, 一方面是继承了前人思想, 借鉴了前人经验, 另一方面更是概括了自身修身齐国之道[4]。纵观诸葛亮的一生, 少年时期生活变动不居, 然后在隆中一待就是十年, 躬耕于南阳, 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耳濡目染, 感同身受, 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提倡节俭、反对奢侈等品格和作风。他身上所穿的衣服全部都是官服, 在官场多年没有任何多余的钱财, 家里一点布匹都没有, 直到去世也不铺张浪费, 因山为坟, 墓冢大小仅仅只能放得下棺材, 身上穿的衣物仍然是平时的旧衣物, 随坟器物更是一件都没有, 终其一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历史证明, 俭与廉、奢与贪是紧密相连、如影随形的。在简朴的生活作风中, 诸葛亮促成了自身及蜀汉政府的清正廉洁, 从而使百姓达到了“道不拾遗, 风华萧然”的高风亮节和良好社会风气。

3.勤学成才。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以“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独创性地提出了立志、学习和成才之间紧密而必不可少的联系, 他要求世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清净的心境和集中的精力, 同时要端正学习态度, 切实做到精诚专一。如果好高骛远、浅尝辄止、急于求成、浮躁不专, 就很难收到良好的学习结果, 甚至会严重阻碍学习进步及培养良好的品格, 治性也就无从谈起[5]。在古代, 我国的知识分子将为学和为人紧密联系了起来, 认为学习和道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

4.志存高远。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志无以成学”阐释了志存高远与成名立万的紧密关系, 他认为, 要想成为人中之杰, 就必须立下远大的志向, 然后锲而不舍地刻苦努力。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尚志的传统, 给予立志以充分重视, 比如, 孔孟就对志存高远的重要性进行了着重阐述“,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及“夫志, 气之帅也”等[6]。诸葛亮对先人的尚志思想进行了有效继承, 同时对立志是成学的先决条件这一重要命题进行了良好的阐释。诸葛亮的这一思想, 是对前人励志思想的继承, 更是对前人立志思想的超越和发展。

三、《诫子书》中的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思想的启示

1.淡泊名利与坚守职业道德。目前, 从世界范围来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整个人类的伦理道德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同时面临着诸多困惑,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辩证过程, 因此伦理道德更是不可忽视。在这一过程中, 职业道德能够对职业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和规范, 从而对特殊道德关系和利益矛盾进行正确的调节。在良好的职业道德影响下, 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程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物质生产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也会得到有效的满足, 健康有序的社会道德风尚便会早日确定下来。我们应该以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思想为向导, 不崇尚浮华、开源节流、量入为出, 同时排除一切干扰, 将心智的层层屏障有效解除, 从而保持平静淡泊的心态, 守住自身的职业道德底线, 为推动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2.俭以养德与廉政及公民道德塑造。一方面, 在廉政方面, 在现代社会, 官员只有以诸葛亮的俭以养德思想为向导, 对百姓的疾苦进行切实的体察, 才能做好清廉为政。现阶段, “以富为贵, 以利为重”的观念已经在现代人们的价值观中逐渐形成, 一些官员受到追逐物质财富的功利主义经济观念的影响, 在廉政的轨道上渐行渐远。对此, 法律和规章制度只能对其进行表面上的约束, 而俭以养德则能够对其进行本质上的约束;另一方面, 在公民道德塑造方面, 从古至今, 一个重塑公民道德的重要因素就是提倡节俭, 反对浪费。俭以养德将一股清新之气注入到了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在经济大潮的搏击中, 帮助人们找到占有和享用物质及追逐幸福过程中的文化之根。我们应该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切实实践这种俭以养德的思想,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7]。

3.志、学、才思想与现代教育。首先, 立志思想意义重大, 它有针对性地指导着培养年轻一代的工作。诸葛亮的淡泊明志的思想, 能够对年轻一代进行有效的指导, 教育他们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 同时对人们进行有效的引导, 教育人们在追求实利的世俗化浪潮中始终坚守人文精神的情怀, 从而有效停泊心灵、安身立命[8]。此外, 诸葛亮的立志思想还启发我们对立志教育和理想教育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 从而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道德传统从实质上发扬光大, 切实做好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其次, 勤学成才思想意义也极为重大, 任何人只有通过勤奋而刻苦用功的学习, 才能取得学业的成功。在当今爆炸的社会中, 我们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就必须通过不懈的再学习, 在勤奋刻苦中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各方面素质。

综上所述, 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德育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道德思想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21 世纪的中国人, 在面临诸多诱惑和困惑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对古人留下的良好德育思想的精华进行有效的温习, 将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培养并树立起来, 从而切实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并为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司马徽.诫子书[A].翟博.中国家训经典[C].海口:海南出版社, 2012.

[2]徐少锦, 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

[3]谢宝耿.中国家训精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4]诸葛亮著, 段熙仲、闻旭初编校.诸葛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5]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6]余明侠.诸葛亮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7]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中华书局, 1958.

篇4:心中常念《诫子书》

喜欢读书,更时常读诸葛亮的《诫子书》,感受颇多: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书信,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儿子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具体要求,道理深刻,读来发人深省。

这段简单的文字意思为:有道德的人的行为,是以专一的精神来修养自身,以俭朴的生活来培养高尚的品德,若不恬静寡欲就无法确立坚定远大的志向,不保持宁静专一就不能求得精深学问、实现远大理想。学习要求潜心专一,才干在学中增长,不学习就无法掌握广博的知识才干,没有坚定的志向就不能成就事业。懈怠傲慢就不能励精图治,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自己的品性。年华随着时间在迅速流逝,最终像枯枝落叶一样没有用处,若不能继承前辈事业而大胆走向社会去锻炼提高,只是悲伤感叹地困守在自己贫穷的家里,到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在这段文字中,诸葛亮谆谆告诫他的儿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那么增长才干又是为了什么呢?中国知识分子提倡的修身,作为内在道德实践与出世的宗教家所讲究的修养,不同,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诸葛亮自不例外。

《诫子书》所谈之养心修身学问是有明确的终极指向的,那就是“接世”——为世所用,有用于世。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有所益处。这就是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所要告诉我们的全部意义。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谓“淡泊”“宁静”之极。然而,他心忧国家,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为此作了长期的不懈努力,让身具有雄才大略的刘备生出“犹鱼之有水”之感;助刘备联孙权抗曹操,成就帝业;辅刘禅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诫子书》短短86字,道出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也是诸葛亮一生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才能和经验写照。

《诫子书》的核心是一个“诫”字:一个人必须从小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立志成学,加强思想修养,刻苦自励。做人与学习,做人居于首位,而做人的关键是“静”。所谓“静”,就是面对灯红酒绿,面对权力、金钱等诱惑,不能因一时侥幸而饮恨终身,不能因盲目攀比而心态失衡,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维护自身形象。因而,《诫子书》在如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心中常念《诫子书》,能让我们在大好时光中抓紧时间学习,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处于最佳状态,做一个精神上的自养自足者。

篇5:《诫子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学习《诫子书》有利于学生了解修身养德的途径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学情

除了充分了解教材,合理把握学情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篇课文所面对的初一学生,他们的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主学习、概括文意的能力,并且学生刚刚步入新的校园、新的学习阶段,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深刻内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从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将在我的教学中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

阐述了以上教学依据,我将具体论述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重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刚开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我将设计诗词导入,把学生带入古诗文学习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对话同学:同学们,你们知道“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诗句描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吗?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通过名家范读、学生自读并结合书下注释、利用手中的工具书等方式,疏通文意,了解《诫子书》主要内容。

其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体会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用意,能够说出作者通过家书向儿子传授修身治学的道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提出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基本能够回答出,本文主要围绕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展开论述。

2.顺势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这一句紧接着中心论点,学生阅读后可以总结,其阐述了静的价值和作用。

3.然后,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第三个问题: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明确答案如下:

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

4.接着提问《诫子书》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

5.回顾整篇文章,本课最后一个问题是,组织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回答:《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后明确:修身、治学、惜时等方面。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通过以上环节及问题设置,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四)延伸作业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一堂好的语文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应当有机拓展,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板书应该清晰直观地展现教学重点,便于学生随堂梳理文章内容和课后整理笔记。

篇6:初中语文《诫子书》说课稿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既有诸葛亮对儿子“修身养德”的劝勉训诫,又有他对自己“淡泊宁静”的人生总结,更暗藏了他的高风亮节,这些都能引发学生思考人生、规划人生。

【学情分析】

学生已能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但由于文章和他们生活相去甚远且内涵深刻,加之对诸葛亮其人其事了解不多,难免对作品思想的把握还不够深入和深刻。

【教学目标】

1. 给文中关键语句排序,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过将书、画组合的方式,将文中名句和诸葛亮故事组合,深入体会文章主旨。

3. 以写促读,用回信的方式表达自己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点】给文中关键语句排序,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通过将书、画组合的方式,将文中名句和诸葛亮故事组合,深入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教学

以《诫子书》为内容,做一期北京卫视《念念不忘》节目的策划。

二、“句与文”――为节目准备书法素材

(一)据书体,排句序,理文脉

学生研究句子的书体和意思,将其合理排序,填回原文,并说明理由。

这个环节,学生依据不同书体,将句子两两组合;然后,依据句子意思、句间关系,将句子填回原文;进而理清行文思路。

(二)找联系,定书体,悟思想

学生讨论哪种书体适合书写《诫子书》,并说明理由。

这个环节,学生了解楷书、隶书、草书、行书和篆书的书体特点,进而明白结合作者的品格、文章的思想等要素去选择书体。

二、“文与人”――为节目准备书画素材

选择绘画作品,依据搜集的资料,讲述诸葛亮的故事,并将这幅画和文中一个句子组成书画作品,并说明组合的理由。

这个环节,学生理解文中的名言是诸葛亮人生经历的总结,是有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的;同时学生明白将书、画组合的过程,就是将观点和论据组合的过程。

三、“必有回响”――为节目准备音频素材

1.以诸葛瞻的口吻,于公元263年冬,在看完邓艾的劝降信后,就《诫子书》给过世的父亲回复家书,并动情朗读。

2.以你自己的口吻,于公元秋就《诫子书》给诸葛亮回复一封简短书信,结合自身经历谈启发,并动情朗读。

学生两个任务二选一,均不超过200字。

四、为节目起个响亮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五、总结

孔明诞宏愿,乃与子孙传。

修身以明志,广才方致远。

殷殷慈父爱,灼灼接世情。

余音震四海,训诫撼八荒。

六、作业

1.组合书、画和启示,做成一个座右铭。

2.阅读《诫外甥书》,进一步体会诸葛家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诫子书》说课稿】相关文章:

诫子书说课稿05-05

说课稿诫子书范文05-31

诫子书教案说课稿09-26

诫子书说课稿范文05-28

诫子书教案范文05-20

诫子书免费范文05-20

诫子书全文范文05-20

诫子书比较范文05-20

诫子书答案范文05-20

免费诫子书范文05-20

上一篇:发运应急演练方案下一篇:人民币汇率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