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进教师转正个人工作总结

2024-04-13

新进教师转正个人工作总结(共7篇)

篇1:新进教师转正个人工作总结

岗前培训总结

怀着对教育的梦想,我捧着一颗火热的心踏上了神圣的讲台。转眼间,一个学年即将过去, 我完成了一个受教育者到一个教育工作者身份的转变。这个过程是复杂的、艰巨的,但同时也是充满了希望、令人奋进的。在这一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点点滴滴,聚沙成塔,收获和感触亦是不少。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整衣观;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下面我对一学年的工作做一小结,为我以后的人师道路立一面镜子。

一、思想认识,学校工作。

在逝去的一年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三个代表”的要求严格要求、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如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各项工作。这学期还担任了党建联系人的工作,按时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落实了党员管理和党费收缴工作,成效不错。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共产党员。

二、传道解惑,教书育人。

1、积极听课,认真备课,努力上课,勤于反思

站到讲台上并不难,但要想站稳、站好,却不容易。积极听课,开阔思路,博采众长;认真备课,点滴之处,不容忽略;努力上课,勤练内功,传道解惑;善于反思,所到之处,必有收获。

开学伊始,我便在我校拜教学经验丰富,工作严谨踏实的段老师为师,新老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熟悉教材,不了解重、难点,也不知道应该怎样上课,感觉无从下手,心里十分着急,生怕因为课上得不好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这门课的兴趣。我每次都很认真的备课,查阅资料把自己的教案写好。但认真不等于成功,有时自己精心设计的课上的时候完全不是那回事,有时学生的发挥完全在我的预设之外,这方面师傅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时常帮我指导教案,帮我分析学生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应对方案,怎样设计才能突出重难点,经过执导,我再尝试,效果自是不同凡响。学生上的有趣,我也教的开心,渐渐对上课有了信心。开始的时候努力把一堂课完整地上下来是我的目标,之后的目标是怎样更好地落实知识点,现在我的目标是怎样在把握前两个的基础上应对学生的生成,锻炼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感觉自己的进步还是明显的,课也受到了学校老师的好评。

一年来共上公开课四节,每次都能认真对待,学习教材认真备课,在校反复试教,在家对着镜子讲课,或对着电脑边讲边操作,这时妈妈既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老师,她给我点点滴滴的启示也让我收益匪浅,上公开课的一周,就如同大战在即,古人是枕戈待旦,我是枕“案”待旦,有时半夜失眠还是背几遍教案方能入睡。在全镇新进教师教学比武中荣获了二等奖,我要在这里对校长、师傅、教研组和其他老师,还有妈妈不厌其烦的指导,表示由衷的感谢。

听课也成了我的一大乐事。无论是校里校外,我都努力参加,有条件的去,没有条件的自己创造条件也去,每一位老师都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我,启发着我。从数学课上学到了教学思路,从语文课上学到了教学艺术,从音体美等课上学到了教仪教态。听课处不仅开阔了我的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丰富了我的课堂教学,也改变了我对教学的认识。为了能及时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有意识的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反思,虽然它们都还很肤浅,但我相信“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点滴的积累终会成就大智慧。

2、紧抓作业批改、注重优等生、后进生辅导

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开学以来,我一直坚持每日作业的全批全改,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对于错误的内容我也尽力做到面批,争取把知识点都切实地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对于班上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除了每周一节课外的补课外,还给学生谈理想、谈目标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在期末的考试中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所教班的语文、英语成绩在两学期考试中均取得全镇第一名。

3、班主任工作

第一学期我所担任的是一年级的班主任,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为做好班主任工作我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努力配合学校做好工作。课上与课下,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发现不好的现象及时纠正。对于学生个人,我时常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苦恼,指出他们的不足,不断鼓励他们。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我都坚持一视同仁,努力树立他们的信心。我和他们在一起享受快乐,也为他们解除烦恼,我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我经常和搭班老师一起讨论班级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或者向他反映一些情况,共同做学生的工作,努力解决问题。第二学期我担任的是五年级学生的班主任,一年里每日早上来校先去看学生的早自习情况,下午带路队出校,家访了班内所有学生,写了一半学生的品德评语,工作得到了家长、学校领导以及其他老师的赞赏。

当然,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万里长征我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我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今后的努力方向有:

1、在教育教学上下更大的苦功,尤其在理论上多演读多思考使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2、与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

3、继续抓优等和后进生,两手都要硬。

奋进的脚步总是匆匆,今天的一切都将成为美好明天的储备。我坚信每一滴汗水,每一份付出,都将无愧于己、无愧于人、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篇2:新进教师转正个人工作总结

去年八月,我怀着一腔热血,十二分的激情,经过考试来到了 小学这个大家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此时此刻在我的耳畔还回荡着去年8月份我在新学期全校老师们面前的自我介绍,幕幕就仿佛发生在昨天。在这个新的环境、新的工作岗位上不知不觉度过了半年,虽然时间很短,但是让我受益匪浅。回顾这半年来的工作,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分别从德、能、勤、绩、廉、学6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德

半年来,在思想品德方面我热爱党,热爱人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精力、能力全部用于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并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在师德培养方面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着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不讲脏话、文明礼貌、互帮互助,他们在学校里学会了怎么做人,然后才是学会怎么做事,怎么学习。因为我觉得做人是学习的前提,先做好人再谈学习。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二、能

半年来,我担任一年级(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从事一年级的学科教学中,我接触到了许多迥然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听评课和有经验的老师交流学习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这对我日后的教学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学上在这半年的教学中我将更多的精力灌注在了教育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课本,并且在把握课本的同时,每节课我根据不同的课题创设不同的课堂情境,积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触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很快的融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三、勤

半年的时间里我从未无故缺席,按时上下班。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每周准时参加升旗,周五准时参加政治学习,认真记录,从没缺席。

四、绩:

工作业绩方面,我总是认认真真的上好每一节课,以饱满的精神面对工作中的每一天。看到学生在课上正确的掌握知识,我就感到十分欣慰。在教学中,虚心请教其他教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师给我的课进行指导。

五、廉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廉洁方面,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

自己,不断加强政治学习,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遵守党纪党规,努力工作。

六、学

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尤其是在当今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年代,为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我明白: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工作,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就是为了更好地干好教育工作。我必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一份春实,一份秋华,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充实的,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悔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愧于我的事业。

篇3:新进教师转正个人工作总结

习近平主席在教师节对全国教师的慰问信中提到“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1]。古今中外, 教师作为学生个人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 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调节者, 同时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创造者,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能自觉地影响社会。我们要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关键就是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岗前培训时本校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演讲一直让我记忆犹新, 他不仅在专业技能上给大家树立了良好的高校教师榜样, 也让我们这群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备受鼓舞, 而他所提出的“夯实基础, 站稳三尺讲台;用心教学, 举止言行表率;科研创新, 攀登科技高峰;著书立说, 勇夺科技金牌;高举旗帜, 肩负历史使命;言传身教, 用心培育英才”更是值得我们深思。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师的本体职能是通过传授高深的学问来培养专业人才。高等教育作为学生受教育的关键时期, 高校教师的授道解惑固然重要, 但教师的教学态度、个人修养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 作为一名刚加入高校教师行列的新进教师, 不仅要懂得哪些是基本的职业道德, 而且要更加主动地将这些道德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 从而培养出自己良好的思维道德习惯。作为21 世纪高教教师的新成员, 忍不住地问自己, 是否具备了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的师德修养, 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由一个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本文从一个刚踏入高校教师这个工作行列的视野出发, 提出新教师角色转变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自我提高师德修养以快速融入高校教育中来。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

在总体水平上, 高校教师的师资队伍学历层次高, 视野广, 思维活跃, 能为人师表[2]。而高校作为特殊的教书育人机构, 往往还同时承担着学术研究的重任。作为刚从学校毕业进入高等学校的新教师, 不仅面临环境和身份的改变, 也要面临育人、科研和教学的压力。因此, 初为人师的新教师在角色转变中逐渐表现出职业信念不够坚定, 缺乏工作热情、教育教学经验不足, 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社会阅历, 为人处世态度稚嫩等问题。更有甚者, 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有些新教师出现: (1) 教师课堂敷衍了事, 热衷搞第二产业, 对基本的教学态度不认真, 职业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 (2) 师生关系紧张, 对学生缺少关爱, 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 不尊重学生。大学的特殊学习方式使得师生之间接触主要发生在课堂上的教学中, 课后的交往时间少, 使得师生思想和情感交流遇到阻碍, 再加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大众生活和沟通的主流方式, 无形中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大学校园作为信息流行地, 受到的影响较大。 (3) 功利化倾向严重。主要表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出现混乱和错位, 出现科研上弄虚作假等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三、新教师如何提高大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 新教师如何自我提高师德修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概括。

1.尽快适应高校教师的身份。虽然高校引进的教师大部分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训练, 但是可以通过学校的岗前培训, 多参加教师发展中心的培训和活动以及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的请教, 也可抽空多听优秀教师的授课, 从而尽快完成从长期以来“被教”的角色到“教”的角色转换。同时积极主动加入学校的科研团队和教研团队, 都有助于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教师身份。

2. 努力让自己从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转变成既有学问又洋溢着人格魅力的教师。好教师的标准可以用“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来表达。我认为此处的“学高”表示的学问高而不是学历高。学问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专业和所教课程的知识, 还需要了解所教授的课程与本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 同时还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学习和掌握综合性学科知识。这也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本质区别:学生是分阶段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而教师则是作为掌舵者放眼全局, 提纲挈领。要做到这种程度确实不易, 需要教师不间断地去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 尤其是工科的新教师,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更要求我们要紧跟当前的先进科学知识, 使自己的学问积累更进一步。其次是“身正”。学问可以通过语言来教授, 而在为人方面, 则是身教重于言传, 说得好不如行得正, 只有教师自己的行为端正, 才可能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新教师来说, 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现阶段要以谦虚的态度努力让自己从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转变成既有学问又洋溢着人格魅力的教师。

3.新教师在学生面前应尽力展现出阳光、积极、正面的形象。虽然入职不久, 但也有幸目睹了一些优秀教师的上课的风采, 无论从授课的内容到讲课的语音语速、授课的进度把握, 以及讲课时的礼仪规范都让我们新教师由衷地佩服, 但我认为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却是这些教师在授课时身上透露出来的阳光、积极正面的态度。作为一名新教师, 需要进一步努力改善自身教态, 使其更加轻松、更加自信, 因为只有教师自己放松了、自信了, 才能有足够的感染力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活跃度。

4.新教师要不断积累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自己的积累有效地表达出来。新教师在刚上讲台的时候往往所教授的内容过于局限于教材, 不能自如地表达也很难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新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内在知识的纵横联系, 也要对教材内容的背景及前后关系较为明了。因此, 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比如, 多去听课, 有意识地观察总结他人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国内外教学资源。通过自己的研究方向看能否结合课程, 选择性地讲自己科研中遇到的有意思的实验放在课堂中来。

5.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新教师由于没有授课经验, 备课这个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教师在刚开始入职阶段就要尽早熟悉所要教授的课程, 归纳市面上反响较好的相关教材, 熟读书本知识, 理清课程整体思路, 搜集网络课程并加以学习, 认真整理教案PPT等。在这个过程中, 会遇到许多问题, 比如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以充分利用课堂的45 分钟?如何有效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组织安排等。在尽力做好准备后要做的就是不断熟悉讲稿,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一旦登上讲台, 便是任凭自己去发挥, 因为讲稿是固定的, 但是学生的反应是不定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要有良好的处理问题及表达自我的能力, 这一步是否能做好, 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课前准备是否充分。

6.用心科研。以上几方面都是从新教师如何教学这点出发, 但新教师科研这一块作为如今高校教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尤为重要。科研不仅能让教师本身对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实际动手能力也能在科研中体现出来。而无论是前沿知识的把握还是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都可以引入到教学中, 使教学内容更加立体。但与读书期间不同, 入职后的新教师没有整段的时间看论文, 也无法与同门探讨科研问题。这就需要新教师在授课之余, 做好科研计划, 例如每天坚持一定的时间阅读文献等。新教师在科研上要做到不急不躁, 宁肯多花时间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作为学术不端的行为。

7. 走下讲台, 到学生中去。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到学生中去”并不局限于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的探讨交流, 更需要信任和尊重学生做到心灵上的沟通、思想上的交流。现在的大学生视野宽阔, 思想活跃, 知识丰富, 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他们的观点态度, 要懂得放下“师道尊严”去学习他们, 用学生的个性来丰富课堂, 用学生多彩的认知来开拓视野。

四、总结

本文从新教师应该具有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新教师角色转变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在角色转换中提高师德修养这三个方面对新进教师如何快速融入高校教育进行了探讨。既然选择了加入高校教师这个行列, 就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 行为示范,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加强学习, 拓宽视野,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 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致全国广大教师慰问信[N].人民日报, 2013-09-10.

篇4:新进教师转正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叫XXX,今年 岁,毕业于XXXXX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去年八月,我怀着一腔热血,十二分的激情,经过努力的拼搏和环环的筛选,最后很荣幸来到了商洛市小学这个大家庭。

然而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在这个新的工作岗位上度过了半年,虽然时间短暂,但我却受益匪浅。回顾这半年来的工作,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地方、也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现将任期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品德方面:

任职以来,我热爱党,热爱人民教育,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业余时间里,我认真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从而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以及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我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办事认真负责。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精力、能力全部用于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并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能够主动与同事探究业务,互相学习,配合默契,教学水平共同提高,能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特别是对我这个新进老师来说,学校领导和同事都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我

二、师德培养方面: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着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不讲脏话、文明礼貌、互帮互助,他们在学校里学会了怎么做人,然后才是学会怎么做事,怎么学习。因为我觉得做人是学习的前提,先做好人再谈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三、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方面:

半年来,我担任一年级(1、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从事一年级的学科教学中,我接触到了许多迥然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听评课和有经验的老师交流学习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这对我日后的教学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张妮老师和张红英老师给我的教学帮助,还有王蕾老师和朱明老师给我班级管理方面的热心指点,谢谢你们!)教学上在这半年的教学中我将更多的精力灌注在了教育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课本,并且在把握课本的同时,每节课我根据不同的课题创设不同的课堂情境,积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触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很快的融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四、工作态度敬业方面:

半年的时间里我从未无故缺席。总是认认真真的上好每一节课,以饱满的精神面对工作中的每一天。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尤其是在当今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年代,为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我明白: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工作,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就是为了更好地干好教育工作。在教学中,虚心请教其他教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师给我的课进行指导。

一份春实,一份秋华,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充实的,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悔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愧于我的事业。

篇5:新进教师转正个人工作总结

教师转正个人总结篇一

转眼间,从20x年9月参加工作至今已经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和不断学习,我收获颇多。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年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思想方面

本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尊敬领导,团结同事。为人严谨,作风正派。教育目的明确,端正,钻研业务。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以一颗爱心来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人师表,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来给学生树立好学、勤学、活学的榜样。

二、教学方面

课前,我认真备课,阅读各种教科参考书,认真写好教案。虚心向同组老师请教、听课、学习,寻找重点难点的突破口。每一份教案都备有电子稿、手抄稿,力求详尽、清晰。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在教学过程中,上课前我总能早早地到达教室,上课时我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

融合“学程导航,互动课堂”,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提高后进生的成绩。我也积极参加学校教研活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自己的缺陷,提高教学水平。

三、班级管理方面

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我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一年来,我虚心学习优秀教师的治班策略,结合本班实际,探索出一些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班级管理方法。立足细节,紧抓常规。经过一年的努力,班级内部也逐渐形成一股良好的学习风气。另外,我还密切家校联系,共同教育学生。

三、个人学习

我参加了新教师培训。同时,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努力学习英语,以适当的教育形式给自己充电。并积极进行学历进修学习。闲时,我便争取学习相关的教学方法,学习先进的技术。

在小学看似平凡的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锻炼与学习!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领导和老师们能多多指点及帮助。我也会更加努力,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争取在教学方面取得更多的进步,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我相信一份努力一份收获,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继续追求我的教育理想,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

教师转正个人总结篇二

时光如梭,一年的见习期即将结束。在这一年里,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热心支持和帮忙下,我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用心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下方我把本的工作做简要的汇报总结:

一、思想表现:

品德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其它的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这一年来我坚持定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构成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平时用心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同时配合组里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服从安排,平时和老师和睦相处,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不忘帮忙别人,乐于助人不仅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忙自我。

二、教学状况:

在教学工作中,我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资料,制定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潜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我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对自我的教学促进很大。不仅仅如此,还抓住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取长补短,收获不少。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一年来,我在学校上了多次公开课。透过开公开课,使自我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使我意识到了自我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并用心改善。扎实自我的基本功。透过向老教师学习,切实提高自我的基本功。

三、教育方面: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状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忙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师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理解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一样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就应是平等的;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信任他们的潜在潜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留意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靠感。

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要多给一些温暖,用爱字改变他们,理解尊重信任他们。爱学生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作为一名老师,我有职责引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有职责引领他们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我有职责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

教师转正个人总结篇三

光阴似箭,一年的见习期即将结束。在这一年中,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我努力工作,不断学习,获益良多;在这一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的工作有校领导的支持和老师们的关怀也越来越顺手。为了使我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这近一年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

一、德:良好的师德风尚是一名教师所努力追求并竭力保持的必备风范,因此,在这半年中,我始终牢记自己在岗前培训中所领悟到的师德建设要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身正为范,是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并且,我主动加强政治学习,除了经常看电视、看报纸、关心时事政治外,我还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x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树立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

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这一年来,我很注意自身的品德行为,努力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现在的小学生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这个时候的学生很容易模仿成人的一些行为习惯,这个时候老师是学生最直接最容易的学习对象。

因此,我尽量的在小学生面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管在课堂里还是在课外我都努力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课堂上我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在课外我努力与学生做朋友,用心与他们沟通,希望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爱。总得来说,就是希望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能:这一年中,我我本着全心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实施爱的教育,关爱学生,真诚奉献。每天踏实工作,在实践、探索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虽然教学方法还不是很成熟,但我已在教学中学到了很多,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注重技巧的工作,于是我常常想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所以我积极参与每次的教研活动,吸取前辈的教训和专家的指导,总结出自己的想法。今后我将一直花比较多的时间在教学研究上,我相信那将使我受益良多。经过一年的工作与学习,我自感收获颇丰但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等待我去提高。

三.勤:作为新教师,我深知,只有付出更多,才能有些许收获。因此,唯有勤勤恳恳地工作,才能尽早站稳讲台,并在教师这片领域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因此,课前,我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书,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并虚心向同组老师请教、听课、学习,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寻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后,也不断地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认真开展各项活动,加强行为习惯训练及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别关注后进生,予以他们更多的关怀,鼓起他们学习的劲头,更好地融入在这个班级体中。

注重行为规范教育,从实抓起,用正确的舆论导向,用榜样的力量,促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觉,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同时,积极参加学校教研活动,通过观摩、听课、学习、对照、反思,累计听课八十余节,不断汲取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自己的缺陷,找准提升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绩: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由于我教学经验不足,导致成绩总没有预期的理想,后来,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的听优秀教师的课,找到自己的不足,不断的学习改正。对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在课后给他们单独补课,辅导,鼓励他们。经过和同学们的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的努力,争取做的更好。

当然,工作中也有一些不足和问题。诸如学习欠深入,知识不够全面等不足,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克服,努力改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我将以优秀同行为榜样,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一定更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勤奋工作,争取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毕生心血。

教师转正个人总结篇四

时光飞逝,一年的光阴伴随着盛夏的脚步悄然而逝。过去的一学年中,在学校领导的全心关怀和正确指引下,在学校教师同仁的倾心相助、大力支持下,在学生们的努力配合下,我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忙碌伴随着充实,汗水浸润着收获,在这个平凡的三尺讲台上,我满怀期待和信心关注着学生每一天的成长。现结合一年来的思想、工作等情况做以下总结。

一、思想上,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加强理论学习,首先是从思想上重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在过去的一年中,本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各项法规,认真学习马列主义,x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树立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使自己一步步地向着先进前行。同时我还注重加强对外界时政的了解,通过观察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坚定了立场,坚定了信念,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此外理论学习还要在行动上落实,注重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在生活中,自觉地践行“八荣八耻”,时刻用其来约束自身行为;在工作中,我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系统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加强对自身教学素养的培养,促成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知识体系的健全,让自己尽早、尽快的熟悉工作情况,少走弯路。

二、踏实工作,努力提高业务素养

一年来,作为新教师,我深知,只有付出更多,才能有些许收获。因此,唯有勤勤恳恳地工作,才能尽早站稳讲台,并在教师这片领域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一年中,我我本着全心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实施爱的教育,关爱学生,真诚奉献。每天踏实工作,在实践、探索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首先,在学科教学方面,对于我来说,每一篇课文都是全新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全新的。因此,每上一篇课文,我都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细致地查阅各种资料,力求吃透文本,准确把握重难点。对于较难把握的重点课文,我经常向其他优秀教师请教、听课、学习,寻找重点难点的突破口。每一份教案都备有电子稿、手抄稿,力求详尽、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和限度为基点,以全新的教学理念登上三尺讲台,组织课堂教学,并围绕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夯实基础,着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在朗读、阅读、口语、思维、表达等各个环节的训练与提升,注重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作业批改及时认真,抄写本、作业本、听写本每课一批,小作文本每周一批,作文本基本做到每人每篇细写评语,及时了解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和作文水平变化情况,以便在讲评中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并重视批改后的讲评和订正。

同时,积极参加学校教研活动,通过观摩、听课、学习、对照、反思,不断汲取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自己的缺陷,找准提升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失败、摸索与反思,我已初步探索出一些教学心得,不断尝试改进自己的学科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过去的一年,是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一年,是积极探索、逐步成长的一年。我也深知,在业务知识上,与自己本职工作要求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自己要更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美德、业务知识方面的学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克服不足,要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教师转正个人总结篇五

转眼间,从x年x月份参加工作至今已近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我获益良多。在这里感觉有必要总结一下近一年的得与失,发扬好的地方改进不足的地方,回顾走过的路可以更好的看清前面的路。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有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但是实践的东西接触的少,对许多现场问题不了解。面对这种情况,依靠自己认真的学习,促成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知识体系的健全,让自己尽早、尽快的熟悉工作情况,少走弯路。在接触到新的陌生的领域时,缺少经验,对于业务知识需要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自己在同事的帮助下,逐渐融入到崭新的工作生活中。

在学习生活上,慢慢完成了学生角色的转变,逐步进入工作状态,努力开展工作。记得初来学校参加工作,完全陌生的环境和生活状态,也曾经很担心不知该怎么与人共处,该如何做好工作。但是学校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学习发展机遇以及在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让我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通过近一年的体验已经逐渐适应了这边的工作状况,对于领导们的关心和关怀,我感到了很大的动力和压力,争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以更加努力的优秀成绩来回报。不仅能够弥补自己耽误的工作学习而且能够有所成就。

我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深知自己还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校的工作任务能认真完成,但积极性不够;

2、与学校的领导和同事们在思想和工作业务交流不够;

3、自己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待进一步提高。

篇6:教师转正个人总结

渐渐的适应了学校的教学工作,班级的孩子也慢慢喜欢上了我。随着实习结束日期的临近,我更加地投入工作:给孩子个别辅导;晚上夜深人静的坐在窗前研究教材;在网上给孩子找一些优秀的课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闲暇之余和孩子聊聊天,走进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在这期间,我也目睹了小学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有舞龙、锣鼓队、空竹以及演讲、舞蹈等,感觉自己的知识面还是窄了。要想做一名称职、优秀的教师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用知识武装自己,让孩子对自己喜欢、崇拜,同时心中充满爱!

回顾三个月的实习历程,真正实现了我的教师梦,梦中有泪,梦中有思,梦中有笑,梦中有爱。再见了,xx的孩子们;再见了,各位同仁。虽然以后不一定在这里继续我的教师梦,可是这段经历将会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伴随我的一生!

篇7:新进教师转正个人工作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频繁变化的环境以及强大竞争压力下,企业不得不面临经常性的内部变革与人员变动,此时,企业如何获取优秀员工,使其得到合理配备并发挥出最大潜能,成为企业赢得生存空间与未来发展的关键。作为组织管理研究的核心研究主题,人与环境匹配(PersonEnvironment fit,简称P-E fit)因其在企业获取合适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并最终提高组织竞争力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而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重视,被认为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最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众多研究也表明,良好的个人-环境匹配是企业吸引、招聘并留住优秀人才、提高企业组织效能、帮助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因此,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达成个人-环境匹配,进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外学者已对个人-环境匹配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国内对个人-环境匹配的研究及相关成果介绍还不多见,因此,本文拟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对个人-环境匹配的理论及相关研究新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1 个人-环境匹配的源起与内涵

1.1 个人-环境匹配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个人-环境匹配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Parsons在上世纪初关于职业决策的帕森斯环境匹配模型(Model of Person-Environment Fit)。在该模型中,Parsons指出,个人能否做出正确职业选择主要受到个体对自身了解,成功所需能力与条件及两者相互关系三方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求-能力匹配(demands-abilities fit,D-A Fit)和需求-供给匹配(needs-supplies fit,N-S Fit)。其中,前者涉及工作要求与个人态度、能力、兴趣、资源及局限,后者则描述个人兴趣、野心及工作优势、劣势、补偿、机遇与期望。他指出,缺乏员工积极态度与要求能力的职业意味着低效、冷漠与低报酬;反之则意味着高效、热情与高报酬。该理论列举了不同工作所需的个人品质,对个人职业选择决策具有指导性意义,但未对个人-环境匹配之间的关系及作用结果进行探讨。随后,Murray在其需求-压力模型(Needs-Press Model)中,通过对需求(有意识与无意识、物质与心理、潜在与外在)和压力(真实压力及感知压力)的分类,指出特定压力与相应需求的结合对个体及其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理论对个人-环境匹配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区分了需求与压力类型并提出需求能被压力所满足的观点,为需求-压力匹配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Murray的研究并没有对需求与压力的作用方式及两者对结果变量的作用模式及原因作出解释。同时,Lewin的场论(Field Theory)则通过公式B=F(P·E)指出,行为是个体(B)与环境(E)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个体与环境单独决定。这是最早提出个体行为是由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观点,对个人-环境匹配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引起了各界的普遍认可。然而,Lewin并没有指出是个体的特殊性与环境的结构性之间的关系对行为产生了影响,没有对个人与环境的匹配是否涉及需求与供给、要求与能力、自身与他人等做出阐述。1987年,Schneider提出著名的吸引-选择-摩擦(attraction-selection-attrition,A-S-A)模型,为人与环境匹配的作用机制提供了解释,成为个人-环境匹配研究的标志性进展。该理论认为人受到类似于本身人格特征的组织吸引,通过组织的选择及自我选择进入组织,再经组织社会化历程产生留任或离职情形。通过这一过程留在组织内的员工,个人目标和价值观逐渐与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相匹配,随时间而产生的环境内同质性增加,于是人造就了环境。该模型强调个人价值观符合组织创始人的价值观、目标和人格特质。后来诸多学者对价值观一致性进行了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个人-环境匹配研究的理论成果,同时,研究者们逐渐从多种不同视角研究个体与环境共同作用下人的行为,发展了多种对个人-环境匹配概念的理解。从此以后,个人-环境匹配问题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1.2 个人-环境匹配概念的内涵与定义

文献研究表明,目前研究者对个人-环境匹配的定义取向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是维度论。维度论认为个人-环境匹配是指个体和工作环境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维度很好地吻合时二者之间的一致性[1]。例如,Jansen(2006)等指出工作环境的特征维度主要有职业、工作、群体、组织及人几个方面[2]。其中,人与职业匹配(person-vocation fit,P-V Fit)主要研究职业选择理论与工作适应理论,前者指人与符合其兴趣的职业相匹配,后者强调适应与满足是职业环境满足员工需要的结果;人与组织匹配(person-organization fit,P-G Fit)强调在人与组织具有相似的基本特征或至少一方满足另一方需求时体现出来的相容性;人与工作匹配(person-job fit,P-J Fit)研究个人能力与工作要求之间的匹配或者个人期望与工作特征之间的匹配;人与群体匹配(persongroup fit,P-G Fit)着重于个人与他们工作群体之间技能与人际关系的相容性;人与人匹配(personperson fit,P-P Fit)强调工作情境中特殊的两个个体之间的相容性。这些不同维度的匹配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例如,Jansen指出,五种维度依据工作、职业及总体工作环境等的不同可形成简单封闭的完全嵌套模型及复杂开放的层次依赖模型,每种模型中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即组成了个人总体的工作经验[2]。可以看出,人与环境匹配并非单一维度,且各维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联,这些不同的研究领域构成个人-环境匹配研究的不同方面,为探索个人-环境匹配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思路。

第二种观点是内涵论。内涵论认为个人-环境匹配是在产生重要选择结果时人与环境变化相一致或相匹配的程度。例如,Kristof(1996)在前人基础上将个人-环境匹配解释为相似性匹配与互补性匹配。其中,相似性匹配指个体的基本特征(例如人格、价值观、目标和态度)与组织的基本特征(例如文化/气候、价值观、目标和规范)相一致性的程度,而互补性匹配则指组织(个体)的需求被个体(组织)的供给所满足。Cable(2002)等在Kristof的基础上,认为人与组织匹配的概念,除相似性匹配外,互补性匹配可再细分为要求与能力匹配(demandsabilities fit,D-A Fit)及需求与供给匹配(needssupplies fit,N-S Fit)。要求-能力匹配发生在个体的能力能很好地满足组织的要求时,而需要-供给匹配则发生在组织满足个体的需要、意愿或偏好时。可以看出,内涵论更加注重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方式。但该视角下的个人-环境匹配与个人-组织匹配的某些结构有着相同的维度,部分学者认为两者意义相同,将该内涵下个人-环境匹配等同于个人-组织匹配。研究者认为,内涵论视角下个人-环境匹配比个人-组织匹配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其不仅包含个人-组织匹配范围内相似性匹配、需求-供给匹配及要求-能力匹配,还涵盖着人与职业匹配、人与工作匹配、人与群体匹配人与人匹配范围内的相应契合,因而,两者并非相同概念。

第三种观点是综合论。综合论着重从维度论与内涵论两种取向的关系来探讨个人-环境匹配的涵义。例如,Kristof等人(2006)对以往包括内涵匹配和维度匹配在内的各种个人-环境匹配研究进行了定量综合分析,发现其间存在较为复杂的联系[2]:内涵匹配中价值观的一致对于人际形式匹配(如P-P Fit、P-G Fit和P-O Fit)的影响大于其对工作相关匹配的影响(如P-J Fit和P-V Fit);个人需要的满足对于个人-环境每个维度的匹配均产生影响(如P-P Fit、P-G Fit、P-O Fit、P-J Fit和P-V Fit);组织要求的满足对于组织所关心的维度匹配(如P-J Fit、P-V Fit和P-O Fit)的影响大于对其他维度匹配(如P-P Fit和P-G Fit)的影响等。目前,综合论是个人-环境匹配内涵研究最新的观点,对个人-环境匹配今后的研究很有启示意义,但由于综合论的观点较为复杂,且Kristof仅仅对两种匹配视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没有提出同时包含内涵匹配和维度匹配两种视角的个人-环境匹配概念综合模型。笔者认为,综合论视角的个人-环境匹配模型应为维度论与内涵论的相互渗透与复杂交互,但更为精确与综合意义上的个人-环境匹配以及各内涵与内涵内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互效应还有待人们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从以上的定义取向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个人-环境匹配的理解有趋同与综合的趋势。但不难看出个人-环境匹配有以下特点:(1)属于群体动力学范畴,强调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而不是个体或环境的单独作用;(2)具有投资与收益特性,可以通过特定方式对个人-环境匹配度进行投资与开发,达到个人与环境的最佳匹配,进而使个人与组织均获得更大竞争优势;(3)个人-环境匹配内容相当广泛,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所有能够引起个人与环境匹配的内容都应纳入个人-环境匹配的范畴。个人-环境匹配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对于企业与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企业与个人不仅可以通过特定途径来达到个人-环境匹配,还可以通过特定途径使个人-环境匹配度达到最佳。

2 个人-环境匹配的结构与测量

2.1 个人-环境匹配的结构研究

对个人-环境匹配的结构或内容的探讨不仅能有助于深入理解个人-环境匹配的内涵,也有助于开发个人-环境匹配的测量工具。目前研究者对个人-环境匹配的理解或研究存在不同的视角,因此研究者确定的个人-环境匹配结构要素和所开发的工具也有所差异。通过文献研究,研究者对个人-环境匹配结构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具体内容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从表1可以看出,研究者对个人-环境匹配结构要素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基于内涵论的结构要素:如需求-供给、能力-要求、价值观等;(2)基于维度论的结构要素:即对个人-环境匹配五个不同维度的组合。由此可见,研究者对个人-环境匹配结构的理解主要依附于其对个人-环境匹配概念的理解。尽管如此,在不同的概念理解基础上,研究者们对个人-环境匹配的结构研究仍存在较大差异。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研究者的背景及研究视角差异较大,研究者所掌握资料的数量与质量存在差异,研究对象存在差异及研究取样的数量与代表性不同等几个方面。另外,由于目前对个人-环境匹配结构及量表的开发研究还比较少,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继续开发更具代表性的量表以及对其信度与效度的检验是今后的重点研究之一。

2.2 个人-环境匹配的测量

目前,个人-环境匹配的测量方式主要有感知匹配的直接测量,实际匹配的间接测量和个人-环境匹配的多维度综合匹配测量三种。

2.2.1 感知匹配的直接测量。

感知匹配的直接测量是员工直接报告的自己所感知的匹配程度。直接测量是不论在何种匹配情况下,都让个体自己评价是否与组织之间存在匹配关系,如果个体知觉到个人与组织匹配关系存在,匹配就达成了[1]。支持这种测量方法的专家们认为,在很多时候知觉到的匹配对个人的结果变量比实际测量的匹配更有影响力。有很多研究者利用直接测量的方法对环境的匹配程度进行了研究。例如:Schmid等人(1996)使用直接测量评估价值观一致性,让管理者直接辨别出他们的价值观与组织的一致性以及他们调整个人的特点去适应组织期望所的时间。尽管已有研究显示,匹配的直接测量与个体的结果变量有显著关系,但还是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批评。Edward(1991)认为直接测量阻止了评估个人和环境的独立作用,难以考虑确定价值或特征的等量大小。也有学者提出,直接测量会导致一致性偏差的出现,当被用在与工作态度相关的测量时,被测者可能会出现"我认为我匹配的很好,所以我必须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观念,这样可能会对所测量的结果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2.2.2 实际匹配的间接测量。

实际匹配的间接测量分别对员工及环境的特征进行评估,通过比较得出两者的匹配程度。匹配的间接测量弥补了直接测量的一些缺陷,因此得到Cable(1994)等研究者的支持。这种测量方式对同一构思下独立层次上的各个组织特征和个体特征进行清晰的对比和评价,并主要采用差异分数、Q分类、多项式回归来实现研究目的。间接测量可以分为间接交叉层次测量和间接个人层次测量。交叉层次的间接测量通常被用来评估个人与环境的一致匹配和互补匹配,它通常是用不同的标准和维度对人与环境两个对象进行测量,如测量个体的价值观、企业的文化氛围,然后进行匹配程度的统计分析与处理;而个人层次测量则用同一项目但不同的施问方式对个体进行测量,如先后以"我思维活跃,经常有新主意"、"我所在的公司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企业"这两种表述对员工进行测量。间接测量与直接测量相比,有更低的一致性偏差和社会称许性。但在间接测量中也会遇到测量的等同性和环境特征测量数据的合成问题,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2.3 个人-环境匹配的多维度综合匹配测量。

Jansen等人(2006)在维度论基础上,整合了个人-环境匹配多个维度匹配效应,提出P-E Fit多维综合测量方法[2],即:

其中,S1~S5为与多维度匹配估值(PX'S)相联系的显著性权重。五种维度的测量可采用直接测量或间接测量方式。上述方程中有些暗含的特征值需注意:(1)某个匹配无显著性则不会表现在方程中(即Sx=0);(2)更具显著性的匹配将会对P-E Fit整体感知产生更大影响,该影响可为正也可为负;(3)加总关系意味着匹配评估数为加权显著性之和,反映多维度匹配之间的补偿效果。换言之,具有显著性的维度匹配(好的匹配)可补偿缺乏显著性的维度匹配。例如,某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P-P Fit很高,但P-J Fit很低,对他来说积极人际匹配估值可能会补偿消极工作匹配估值,使他综合P-E Fit估值仍较为理想。研究证实,个人-环境综合匹配测量可预测个人层面的结果,例如满意度、组织承诺、压力、离职等,这些变量表现了与整体工作体验相关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受到多维度匹配的影响。个人-环境多维度综合匹配测量虽然为个人-环境匹配的综合测量提供了新的视角,但该测量方式没有涉及到内涵匹配概念,且依然存在着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的选择问题。

在如上诸多测量方式中,虽每种测量方式都有一定优势,但没有一种测量方式可同时涵盖维度匹配与内涵匹配。同时,在内涵匹配的测量中,也缺乏一种可以同时涵盖一致性匹配与互补性匹配的测量方式。因而,在实际研究中,如上各种单一的测量方法往往都显得简单而不够有力。所以,为增强研究效度,在同一个研究中可以考虑交叉综合运用不同的测量方法。例如,要测量个人-环境综合匹配,可用感知匹配的直接测量或实际匹配的间接测量方法来测量各个维度匹配程度,再用多维度综合匹配测量进行计算。

3 个人-环境匹配的影响因素

文献研究表明,影响个人-环境匹配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文化因素三大类:

3.1 个体因素

影响个人-环境匹配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个人价值观、个性特征、个体目标等几个方面。首先,个人价值观是个体因素中影响个人-环境匹配最重要的因素。Chatman于1989年指出,员工与工作环境、组织、工作、团队以及和上级之间的匹配,究其本质是员工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匹配。Schwartz(1992)也强调,无论组织还是员工个体,价值观都是一种凌驾于任何特定情境之上的信念,这种信念会指导对行为与事件的选择和评估,并与期望的结果状态和行为相联系。Cable等人(2004)认为,价值观一致之所以会影响员工态度和行为及其与他人匹配性,是因为个体更容易被同自己相似的人吸引并更容易信任他们。当员工发现,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对组织中的其他人同样也很重要时,他会觉得在这样的组织里工作非常舒服。Piasentin等人(2006)通过整理研究发现,在1985年至2006年发表的个人-环境匹配与个人-组织匹配文献中,有75%的文献以价值观作为衡量个人与环境匹配的因素[12]。由此可见,个人价值观是否与组织价值观系统相似是影响个人-环境匹配的长久且最重要因素。

其次,个性特征对个人-环境的互补性匹配与相似性匹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一方面,具有高水平成就需要的优等生会选择奖励竞争、努力和成就或薪酬水平能显著体现个体差异的组织,以符合其较高的成就动机。由此可见,个体的个性特征和环境特征之间的补偿匹配会显著影响求职者的决策。另一方面,个体个性特征与环境的相似性匹配同样会预测个体行为从而达到个人-环境匹配。个体通常会选择在知识、信仰和感情结构等方面和个人的特征比较接近的组织。例如,Burke和Deszca于1982年通过研究发现,具有野心、竞争性、高成就需要个性特征的个体更加偏爱高绩效标准、高度自发性和有韧性的组织,从而达到高度的个人-环境匹配。

再次,个体目标是否与组织目标达成一致也影响个人-环境匹配的程度。在互补匹配中,需求-供给匹配中"需求"与要求-能力匹配中"要求"分别体现个体与组织目标,从个人-环境匹配概念的内涵视角可知,互补匹配是个人-环境匹配的重要方面,因而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对个人-环境匹配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有学者指出,不同个体都带着自己不同的个人目标和需要进入组织,组织特点和提供的诱因是否能够满足个体目标和需要决定了个体对组织的选择。所以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能够满足自己目标的企业,以达到个人与环境的最佳匹配。

3.2 组织因素

通常认为,组织因素中组织社会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个人-环境匹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组织社会化是员工个人-环境匹配的重要影响因素,它是个体获得工作相关技能、对组织的基本了解、同事支持和接受组织已建立的法则的一种历程。对组织社会化历程而言,个人-环境匹配的研究着重强调个体成为组织正式员工后的认知强化以及改变,认为组织社会化不但是组织管理员工及引导员工认知的工具,也是个体适应组织的最佳途径。因而,通过对员工价值观及信念等加以社会化,可以强化员工与组织相似程度。有研究表明,在进入组织的一年之内,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匹配水平已经有了积极地提升。国外学者Tara在2009年对销售人员的控制研究中发现,不同形式的组织文化和组织社会化能中和个体与组织匹配及其相关结果变量的关系,从而达到较高层次的个人-环境匹配[13]。此外,Tomoki(2006)在组织如何促进个人-环境匹配度的研究中,也提到良好的组织社会化实践对个人-环境匹配有重要的影响作用[14]。由此可见,在个人-环境匹配的发展过程中,组织社会化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作为企业内部的重要管理手段,是员工进入组织之后影响其与环境匹配的重要因素。Rousseau等人(1994)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员工反应之间匹配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向雇员传递组织期望、支持以及奖励的行为信息,雇员利用该信息定义工作环境的心理意义,进而作出相应的反应,最终加强自身与环境的匹配。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促进或者降低员工对组织价值观或企业的认同,做出积极或消极的行为反应,最终影响员工与环境匹配程度。

3.3 社会文化因素

价值观是个人-环境匹配最核心的研究内容,而文化是影响价值观及个人-环境匹配的重要因素。Hofstede等人(1988)使用原先提出的4个"国家文化构念"无法解释亚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经济快速成长的现象,经研究提出了第五个有效构念-儒家思想特质(Confucian dynamism)。社会心理学家Bond与同事在研究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体系时编制《华人价值观量表》,得出整合(integration)、儒家工作动力(Confucian work dynamism)、仁心(human-heartedness)、道德教化(moral-discipline)是价值观即相似性匹配的4个主要因素。另外,Hoecklin(1995)指出东西方文化的另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权力距离的不同,因此东方文化情境中来自上级的影响要比西方文化情境中重要得多,因而P-P Fit中人与上级的匹配在中国文化情境中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些研究都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组织和个体价值观的影响力不同于西方文化,使得完全照搬西方个人与环境匹配理论变得不太适合。因此,探讨不同文化下个人与环境匹配,注重不同文化影响下匹配度与结果变量的内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4 个人-环境匹配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

个人-环境匹配与结果变量关系研究所采用的范式主要分为三种:主效应模型(main effect model)、缓冲效应模型(buffering effect model)、调节效应模型(moderate effect model)。

4.1 主效应模型

主效应模型认为个人-环境匹配对个体、群体和组织层面的相关结果变量具有直接增益作用,其效应独立于其他变量。在目前已有的个人-环境匹配影响效应研究中,主效应研究范式是主流。大量研究表明,个人-环境匹配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良好的匹配会对个体产生积极的结果。Choi(2004)通过对个人-环境匹配各维度对学生创造性行为及环境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创新氛围的需求及实际的创新能力)能够良好的预测其创新行为,而环境特征(现有创新氛围及要求的创新能力)能够对学生的环境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3]。Gilbreath等人(2011)通过学生-大学的匹配对学生的满意度及心理健康影响研究得出结论,学生和大学的良好匹配能够很好的预测学生的满意度及心理健康[10]。而Ahmad在2010年以个人敏感度和团队规模作为个人-环境匹配的维度研究发现,大规模团队中的低敏感度员工与小规模团队中的高敏感度员工更能够容忍不公平现象并对合作者的不满意程度表现更为积极[6]。

此外,个人-组织匹配作为个人-环境匹配最重要的方面,诸多研究已表明,其对员工工作态度、离职意愿及工作绩效均起到显著的影响作用。例如,Gregory等人(2010)通过对美国西部116名大学职员的研究发现,他们自我感知的个人-组织匹配对工作满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5];Moynihan等人(2008)通过对公共部门与非盈利组织的调查发现,具有较强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的员工更倾向于长期留在组织中。

4.2 缓冲效应模型

缓冲效应模型认为,个人-环境匹配是通过影响一些中间变量来间接的影响个人、群体和组织层面的结果变量,也就是说个人-环境匹配对结果变量的影响可能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例如,Arthur等人在2006年发现,个体的工作态度在个人-环境匹配与工作绩效、离职意愿的关系研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16]。此外,Brian等人(2010)通过对大学教员的研究发现,心理授权在个人-组织匹配与员工角色内绩效及工作满意度中起到中介作用[17]。

而Stephen等人于2006年利用Holland的职业生涯理论,在个人-环境匹配对大一学生专业的选择研究中发现,只有个人-环境匹配中的政治视角(political views)和个性特征(Holland personality scales)能够对学生的专业选择起到预测作用,而学术准备(academic preparation)、家庭影响(family influence)以及学术的自我感知(academic self-efficacy)则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预测[18]。由此可知,个人-环境匹配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难以通过单一预测进行验证。分析发现,学术准备、家庭影响及学术自我感知对结果变量的非良好预测可能正是个人-环境匹配对结果变量间接效应的良好佐证。

4.3 调节效应模型

也有研究表明个人-环境匹配是通过调节作用来影响结果变量的。例如,Ahmad(2011)在研究团队中员工的感知温暖(warmth)与监督满意度(satisfaction with supervision)关系时,将团队规模(group size)作为个人-环境匹配的维度,结果发现,相比大的团队规模,员工在小规模团队中的感知温暖能更好的预测监督满意度,即个人-环境匹配在感知温暖与监督满意度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19]。此外,我国学者张一驰等人(2005)通过研究也发现,个人-组织匹配度在员工离职倾向决定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而言,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匹配度有助于降低员工离职倾向[20]。

个人-环境匹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其对员工、群体、组织的作用机制是符合主效应模型、缓冲效应模型还是调节效应模型,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且由于个人-环境匹配的复杂性,目前关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个人-环境匹配内部各要素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综合层面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结果变量的作用机制研究还不多见。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与不全面说明对个人-环境匹配与结果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综合层面个人-环境匹配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此外,从国内外目前个人-环境匹配研究现状来看,大多的研究集中在个人-环境匹配对个体层面的影响,群体和组织层面的研究还较少(见图1),并且学者们对个人-环境匹配内涵和结果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加强对个人-环境匹配与相关结果变量特别是群体和组织层面的关系研究,进一步验证西方理论在我国社会情境下的适用性问题,也是目前我国个人-环境匹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5个人-环境匹配的动态管理

个人-环境匹配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交互的动态作用过程,仅研究相对稳定状态下个人与环境的匹配不能最真实的诠释个人与环境匹配的内在属性。因而研究个人-环境匹配的动态管理,发展个人-环境动态匹配模型,对于个人-环境匹配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性意义。目前,在个人-环境匹配的动态管理研究中,员工职业生涯动态管理及个人-环境动态匹配路径研究是较为重要的两种范式。

5.1 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的员工职业生涯动态管理

在个人-环境的动态匹配研究中,职业的选择及发展理论,已成为与个人-环境动态匹配研究不可分割的研究范式。职业理论中的许多模型均反映了员工与工作环境的动态匹配。例如,工作调节理论及职业生涯早期的动态匹配模型等。前者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的内涵论视角,通过“要求-能力匹配”及“需求-供给匹配”,揭示了员工与工作环境之间应达成一种“相符”的状态;而后者则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的维度论视角,论述了在职业生涯早期,不同维度的匹配与个体兴趣、能力、职业目标、职业选择和掌握技能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然而这些理论均没有从职业发展的全部过程诠释个人-环境的动态匹配。

在个人-环境匹配的研究中,Jansen等人于2006年提出的基于职业发展过程的个人-环境动态匹配模型综合考虑了个人-环境匹配各个维度及职业发展的全过程(见图2)[2]。该模型有效的整合了个人-环境匹配的五个维度(P-P Fit、P-G Fit、P-O Fit、P-J Fit和P-V Fit)及职业发展的五个阶段(入职前、求职、择业/选择、组织社会化、长期工作),揭示了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个人-环境匹配的不同维度共同决定着个人与环境的匹配。关键在于,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匹配的不同维度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进入组织之前,P-V匹配对个体是否选择该职业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在求职及选择过程中,P-P匹配、P-G匹配及P-J匹配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P-O匹配作用最为显著;而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个人-环境匹配的综合效应(五个维度的共同作用)将对个体的满意度、组织承诺及离职意愿等结果变量有很好的预测。

该模型最大的贡献在于,揭示了在工作环境的不同层面(职业发展阶段)发挥作用的匹配维度不同,这对进一步理清P-P匹配、P-G匹配、P-O匹配、P-J匹配以及P-V匹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构建更为综合动态的模型,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此外,该模型还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使企业能够在员工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按照不同的匹配维度进行匹配度测量及改进,使员工根据不同阶段的主导匹配调整与企业的匹配偏差,从而达到个人与环境的最佳匹配。

资料来源:Jansen,K J,and Brown,A K.Toward a multidimensional theory of person-environment fit[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2006,18:193-212.

5.2 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的匹配路径动态管理

在个人-环境匹配研究中,个人与环境的匹配路径是研究其动态化管理的又一重要范式。以往研究中,虽然学者们进行了大量个人-环境匹配与结果变量的关系及简单的匹配路径研究,但很少有研究者对内涵论视角下个人-环境匹配的全部要素进行综合动态的匹配过程及匹配路径研究。互惠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环境的良好匹配是个人与组织双方互惠的交换关系,因而,其可从员工和组织双重视角出发,将相似性匹配(员工、组织感知)、要求-能力匹配(组织感知)及需求-供给匹配(员工感知)三种因素进行不同组合而导致八种不同匹配结果(见表2)[21],且个人与环境的整体匹配正是在八种匹配基础上从最差匹配到最佳匹配而呈现的一个持续渐变的过程。因而,探讨个人-环境匹配从完全不匹配到完全匹配的有效行进路径,将不仅丰富个人-环境匹配的动态管理思想,还为企业与员工探索与遵循正确的匹配途径,并最终实现良好的匹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本文将在人与环境匹配的八种类型及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给出基于员工-组织复合型视角的个人-环境动态匹配路径模型(见图3)。

资料来源:张翼,樊耘.人与环境匹配:一个基于员工-组织复合型视角的模型[J].管理评论,2011,23(05):103-112.

一般而言,组织与个人感知的相似性匹配可通过组织社会化过程中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融合而提升,组织感知的要求-能力匹配可通过员工技能培训得以提升,而员工感知的需求-供给匹配则可通过适当的薪酬或挑战性工作激励进行改进。因而,各种不匹配类型可通过模型中箭头指示动态路径达到最佳匹配A。例如,对于三因素均不匹配的类型H,组织可通过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而使其工作能力达到组织要求水平进入匹配类型G,在此基础上对员工进行物质或精神激励以满足员工自身需要可进入匹配类型E,之后再通过企业长期的组织社会化过程使其达到价值观融合而最终进入完全匹配类型A。此过程中企业也可对员工同时进行激励与培训使其同时达到需求-供给匹配和要求-能力匹配而直接进入匹配类型E。然而,值的注意的是,模型中并非每一条路径都是有效的:(1)由于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往往不会选择既与企业价值观不匹配,又不能达到企业要求的员工,且员工也不会选择既与自身价值观不匹配又不能满足自身需要的企业,因而,完全不匹配类型H可能是不存在的,因而,与其相连的匹配路径均有不存在的可能;而匹配类型D则因为组织与个人良好价值观的匹配补偿了较差的需求-供给匹配与要求-能力匹配而具有存在的可能性;(2)假设完全不匹配类型H存在,则其往往不可能通过长期的组织社会化过程而直接达到匹配类型D,因为企业与个人都不大可能在等待价值观融合的过程中忍受不能达到其能力的员工与不能满足其需求的企业,所以匹配路径H-D也往往是不存在的。同理,匹配路径F-C与路径G-B虽然有存在的可能性,但其不及路径F-E与G-E更加有效;(3)组织社会化对于改进匹配程度虽然较为缓慢,但长期来看,其对互补性匹配却有良好的补偿作用,例如,企业可以使员工在对组织价值观和组织人格高度认可的情况下忍受较低的需求-供给匹配,因而,组织社会化对个人-环境的良好匹配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该模型在理论上不仅突破以往研究单一的研究范式,从个人和组织双重视角研究P-E匹配,为个人-环境匹配的综合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而且,该模型还指出个人与环境达到完全匹配的行进路径,对个人-环境的动态匹配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此外,该模型还为企业和员工提供了一种全面客观的观察角度,指出达到个人-环境匹配的最佳模式是员工视角与组织视角两方面的高度匹配,对员工动态的平衡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及企业人力资源动态管理实践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特别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企业一方面可根据模型路径方向对不同个人-环境匹配类型进行改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企业应在招聘/选拔过程中选择价值观、人格与企业相似及能力满足企业要求的员工;在培训/发展阶段,应依照模型图的指示,遵照互补性匹配先行、相似性匹配跟进或并行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以逐步改善员工匹配状况;在绩效考核与评价阶段,应将员工与企业的相似性匹配与需求-供给匹配也纳入考核范围;在薪酬与福利发放过程中,应注意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平衡与互惠关系,注重相似性匹配对需求-供给匹配的补偿作用,使员工在对组织价值观和组织人格高度认可的情况下能够忍受较低的薪酬与福利,从而留住企业优秀员工,因而,建立能够吸引员工的企业价值观和组织人格非常重要。

注:H、F、G、E相似性匹配低,D、B、C、A相似性匹配高;H、F、C、D要求-能力匹配低,E、G、B、A要求-能力匹配高;H、F、C、D需求-供给匹配低,E、G、B、A需求-供给匹配高;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6 评价与展望

通过对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及相关研究的回顾,可以发现个人-环境匹配在理论界及实务界都是备受关注的概念,尽管近年来国内外特别是国外相关成果比较多,但总体来说仍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及一致性,学者们对个人-环境匹配的内涵、构成及测量指标体系等基本问题的看法还存在着较大分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许多问题特别是个人-环境匹配整体的影响机制与效应及动态匹配模型等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和分析。结合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对个人-环境匹配内涵与结构的界定与确认

国内外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个人-环境匹配的内涵与结构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但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结论。且学者们对个人-环境匹配结构的认识都依附于对匹配内涵的理解,因而探讨不同内涵之间(三种视角)及内涵内各维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研究其相互影响机制与交互效应,提出更能体现个人-环境匹配本质及综合意义上的内涵,对于理清与确定个人-环境匹配的结构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二、进一步加强对个人-环境匹配的测量研究

在匹配度的测量上,学者们的看法还存在着较大分歧,究竟何种测量方法最为客观有效,是否不同情景下应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都有待研究者们进一步理清。此外,目前还没有一套涵盖更多指标的个人-环境匹配问卷和量表,特别是个人-环境匹配多维度综合测量方法的有效性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验证。因而,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考虑开发覆盖面更广更有效的个人-环境匹配测量方法,以使其研究更加有效。

第三、加强个人-环境匹配的影响机制研究

个人-环境匹配的的作用机制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也是分歧的焦点。关于个人-环境匹配与结果变量的作用机制问题,目前学者们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对于其作用机制到底是符合主效应、缓冲效应还是调节效应模型,学者们莫哀一是。个人-环境匹配与结果变量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对两者关系产生影响,特别是个人-环境匹配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及综合层面分别会对其作用机制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均有待深入探讨。因此,加强个人-环境匹配对结果变量的机制研究,更全面、深入地揭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第四、构建基于多视角匹配的整合动态模型

在以往研究中,学者们分别就不同环境层面上的匹配(如P-V匹配、P-J匹配、P-G匹配、P-O匹配、P-P匹配等)及不同内涵层面上的匹配(如相似性匹配、互补性匹配)展开了针对性的探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但目前为止,基于多视角的动态整合匹配过程及作用机理研究还较少。所以,对个人-环境匹配进行整体评估,构建多视角匹配的整合动态模型变的尤为迫切。这种动态匹配模型应该既涉及不同层面匹配的不同效果,也包含不同内涵匹配的相互影响。

第五、进一步加强个人-环境匹配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国内有关个人-环境匹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个人-环境匹配的内涵与结构问题,也大多照搬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尽管西方研究成果对我国企业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研究及实践有一定借鉴价值,但相比西方,中国大多企业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等级阶层与权力依附,因此,西方个人-环境匹配相关理论是否适应我国特定文化,我国特殊文化背景下个人-环境匹配是否具有更新的内涵、更丰富的前因及结果变量、更为复杂的作用机制等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六、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纵向研究及"多特质-多方法"(multitrait-multimethod)研究

由于员工离职与企业非持续经营而造成的纵向研究障碍,目前个人-环境匹配实证研究大多采用横断面研究,而该种研究范式恰恰是诸多分歧产生的根源。因而,只有克服个人-环境匹配研究的现实障碍,更多地进行跨期较长的纵向研究,采用"多特质-多方法"研究范式改善自我报告方式的不足,才能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从而有效解决上述分歧,真正澄清个人-环境匹配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等问题。

上一篇:北京计划开通地铁新线下一篇:叹一曲红尘忆不全美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