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

2024-04-14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精选10篇)

篇1: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2、爱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3、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4、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忍抛得,泪如线。——梁启超《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

6、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7、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8、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子兰《秋日思旧山》

9、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10、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绝世歌。——李白《阳春歌》

1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12、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13、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写怀》

14、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其三》

15、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罗隐《西施》

1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7、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汪遵《咏昭君》

18、相州昼锦堂厨酝,卫国淇川岸竹萌。——姜特立《雅志小饮适宽仲送相州法酝。》

19、试听别语慰相思。——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20、犹怜惯去国,疑是梦还家。——卢僎《岁晚还京台望城阙成口号先。》

2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22、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

23、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贾谊

24、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李白《西施》

25、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诗句—杜甫

26、爱国如饥渴——班固

27、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28、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29、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

30、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31、埋没钱塘歌吹里,当年却是皇都。——魏大中《临江仙·埋没钱塘歌吹里》

32、奏恺乐,归皇都,班爵献俘邦国娱。——何承天《战城南》

34、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

3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36、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37、鹦鹉殊姿致,鸾皇得比肩。——胡皓《同蔡孚起居咏鹦鹉》

38、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毛泽东

39、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0、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

41、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

42、寸寸山河寸寸金。——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43、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4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45、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46、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爱国家》

47、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赵孟頫《岳鄂王墓》

48、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

49、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5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篇2: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

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6、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7、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8、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1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

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15、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6、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1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19、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2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4、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25、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

篇3: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

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提出“山水以形媚道”的理论观点, 其中包含了他对中国道家思想在绘画中融合的思想。道家思想崇尚“无为”, 追求自我陶冶。他认为神即法身, 精神即我身, 山水之神是连自己也包含在内的。山水画家, 面对山水自然, “妙会感神”, 捕捉它的精神美, 以无我之心契合对象的精神美, 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境界, 从而创作出一幅凝聚作家心灵世界的作品。宗炳是使道家思想融入中国绘画的第一人。宗炳发其宗, 后人弘其迹唐以后, 山水画坛中的许多画家都具有隐士思想。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曾提到:“君子所爱夫山水者, 其旨安在?丘园养素……”道家思想在中国绘画中逐渐渗透, 郭熙的绘画作品《早春图》描绘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 山中雾气浮动, 山泉漴漴, 楼宇掩映, 远处山势雄伟, 画面营造了“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 体现了他的“林泉之致”在绘画上的表达, 由此使他由前人继承并发展的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体现。

荆浩所处的唐末时期, 正是时局动荡之时, 他隐居太行山, 过着出世生活, 纵情泉壑之中, 潜心研习绘画, 他的道家思想便由此产生。在《笔法记》中提到:“似者, 得其形, 遗其气。”, “真者, 气质俱盛”。荆浩还提出“六要”的绘画要求:一曰气;二曰韵, 三曰思, 四曰景, 五曰笔, 六曰墨。气和韵的含义与谢赫六法论中所提到的气韵含义相近, 表现绘画作品所传达出的精神, 在山水画中画的气韵往往通过对笔墨的运用传达出来。兴起于盛唐、中唐的水墨山水画, 到了唐末更进一步发展起来。荆浩强调笔墨, 巩固了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中的地位。荆浩还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 之后的关仝是他的弟子, 范宽和李成也学于荆浩, 他对之后北方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林泉高致》是在山水画高度成熟之后产生的, 是对山水画理解的总体阐述, 是继《笔法记》之后又一重要的山水绘画理论。这部著作源于作者对绘画认真的实践和深刻的理解。这本画论著作中包含了几个主要的思想:“不下筵堂, 坐穷泉壑”表达他虽然身在朝堂之上, 却希望通过山水画寄情山水景色, 同时他主张饱游沃看, 对真实山川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理解。他还提出了“三远”的中透视方法:“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颠, 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 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 谓之平远。”三远透视法对中国传统的绘画透视方法进行了总结, 给之后中国画透视奠定了理论基础。三远法中传递出的“远”的思想, 也体现了作者所追求的虚无简单的情怀。南宋初期, 有一部分画家继承了他的绘画思想和绘画风格。到马远夏圭时期, 新的构图方法和绘画思想出现, 但是依旧可以看出郭熙绘画思想对他们的影响, 到元代赵孟頫提出了“古意说”郭熙的绘画风格又一次引起画家们的重视。两宋时期的山水画家都在无形中继承了郭熙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元代绘画中的简淡疏远的绘画风格也同样暗合了郭熙的理论思想。

董其昌的绘画理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由禅宗分南宗和北宗将山水画分为南宗和北宗。其中北宗以李思训父子为首, 之后直至马远夏圭。南宗则包括张璪、董源、巨然米芾父子和元四家等。北宗理论对于唐以来的山水画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 是对当时山水画体系混乱局面的一种规范, 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 也为其继续前进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 仅仅用禅宗里的南北标准来划分, 又显得唐突而不够谨慎, 所以, 所谓的新体系事实上也加剧了山水画体系的混乱。鉴于华亭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体系建立者自身的局限性, 这仍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次进步。董其昌的画作以柔润、软秀为主要特色。董其昌特别讲求用墨的技巧, 水墨画兼擅泼墨、惜墨的手法, 浓淡、干湿自然合拍, 着墨不多, 却意境深邃, 韵味无穷;无须炫异矜奇, 而真气横溢, 充塞纸间。董其昌的设色山水, 或用杨升没骨法, 从彩笔代替墨笔, 完成线条、轮廓、钩、勒、皴、擦, 尽态极妍, 不为刻画;或仿黄公望的浅绛法, 参以赵大年、赵孟頫的青绿法, 别树一格, 层次分明, 淡雅清新, 生机盎然。

2 中国画论在当代绘画中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绘画理论思想是以感受来把握理论思维, 形象化经验化的语言构架, 是对历史和美学标准以及逻辑的融合把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兴起一系列外国绘画思想对中国传统的绘画思想进行了冲击, 知道九十年代信息化科技开始走入大众视野,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绘画思想体系。1979年所举办的《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中出现了许多新奇独特的绘画作品表现出艺术家们对自由的渴望和表现自我的情感。逐渐的产生了“新文人画”的主张和实践。新文人画的新体现了新时达的绘画思想变化, 文人表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并强调自己的主观情感。新文人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结合中国传统绘画思想理论, 衍生出了十分丰富的笔墨样式。

“笔墨当随时代”, 既是对当代绘画理论和实践的具体要求, 又结合了绘画本体的客观规律。每一个历史时期画家的审美观, 艺术风格总是代表了一定时期绘画历史发展阶段。当代绘画理论对传统绘画理论表现出扩展, 增进的发展趋势, 是源于外国绘画思想的吸收以及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变化的。在错综复杂的文化构成关系中, 要构建新型绘画理论体系, 就必须正确认识本土和外来绘画思想, 对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进行全面的分析、理解和选择。这样, 才能真正构建结合时代的中国绘画理论体系。

摘要:中国山水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期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山水画论作品, 这些绘画理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山水画的发展方向。中国山水画是写实的, 同时也是写意的。这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人无尽的智慧, 是中国儒释道思想在绘画当中的生发。本论文以《画山水序》, 《笔法记》, 《林泉高致》, 《画禅室随笔》等画论作为切入点, 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对古代山水画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对当代绘画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画山水序,意境,六要,当代中国画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1.1.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版社, 1964.

[3]韩玮.名中国画构图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0.11.

[4]邵洛羊主编.中国名画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01.

篇4:林纾爱国思想在其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林纾翻译;爱国思想;文本选择;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1-02

林纾(1852—1924 )字琴南,号畏庐,别号泠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莲宅)人,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于时。他一生译著达180 多种,涉及11个国家的93位作家。据统计,戊戌至“五四”之前的外国文学译本有800至1000种左右,其中纯文学作品的译本300到400种左右,其中林纾的翻译更是在数量上惊人,竟达163种,即便以最保守的统计,也要占到六分之一了。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林纾当时译书中表现的爱国思想——唤起民族觉醒,救亡图存。康有为赠林纾某诗的首联曾曰:“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

一、林纾翻译的时代背景和及其爱国思想的形成

纵观林纾的一生及其翻译生涯,爱国思想闪烁其中,他心系国家,力图就民族于危亡之中。林纾处于千疮百孔的晚清时代,政府腐败不堪,帝国主义入侵不断。正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林纾的“爱国主义”情愫形成并发展。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林纾和数位好友挺身而出上书清廷,痛斥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此后,林纾编成儿童启蒙读物《闽中新乐府》,大声疾铭记国仇,忧悯时俗,反帝救国。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林纾深刻地意识到必须向西方学习,变法维新,于是他将翻译西方的小说当作启蒙国人的爱国精神武器。这些翻译爱国思想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在其译著的序跋里,或其译著的字里行间。唤醒国人、救亡图存正是林纾翻译外国作品的主要动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贯穿于林纾译作的一条主线。

林纾的爱国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甘做警醒同胞的“叫旦之鸡”, 传播新思想,唤起国人的觉醒;二是提倡兴办实业,“事业救国”;三是宣扬以“孝”为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林纾爱国思想在其译作中的体现

1、林纾爱国思想在其文本选择上的体现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和1894年甲午海战的失败,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文化启蒙的重要性,开始掀起“西学”的热潮。梁启超、严复等由实学的翻译转而开始提倡“小说界革命”,提倡译印政治小说,可以说小说的翻译和创作已暗潮涌动,这时林纾才有了“破冰之举”。林纾虽然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但其小说,尤其是那些影响深远的小说,多是以抒发爱国情怀而反复筛选的。

首先,林纾在文本的题材上有所选择。他翻译多是反映社会现实、发人深省的作品,“欲开中国之民智”。

林纾早期最著名的应属《巴黎茶花女遗事》和《黑奴吁天录》。其中林纾仅用两个月时间就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因为在此民族危亡之际,在美华工也正在遭受非人虐待,甚至杀戮。“其中累述黑奴惨状,非巧于叙悲,亦就其原书所著录者,触黄种之将亡,因而愈生其悲怀耳。”通过这部小说林纾试图警醒国人,使他们认识到,我们也正遭受着黑人同样的悲惨命运;在国家生死存亡之时,必须发奋自强,担负起“匹夫”之责,为救亡图存而奋起。在该译作跋中,林纾更是直抒胸臆:“余与魏君同译是书,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黑奴吁天录》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激起了全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决心。《块肉余生述》告诉我们学习西方的原则是:“学盗之所学不为盗,而但备盗”;《爱国二童子传·达旨》中认为“须知实业者,强国之粮储也”,提倡把翻译作为救国的“实业”;《伊索寓言》本身看似是与爱国思想毫无关联的单篇单篇的故事,但林纾在每篇故事之后都附有识语,大部分内容都对国民带有启发性,发人深省。除此之外,林纾还翻译了好几部社会政治小说和战争题材作品,如《布匿第二次战纪》、《滑铁庐战血余腥记》等。

其次,虽然林也纾翻译了诸如《鲁滨逊飘流记》、《斐洲烟水愁城录》之类的冒险小说,如《歇洛克奇案开场》、《神枢鬼藏录》之类的侦探小说,虽然这些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钱钟书先生所说的“诱”和“媒” 的作用,开阔了当时人们的视野,开了“民智”。

2、林纾爱国思想在其翻译策略上的体现——归化与意译

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free translation),都是翻译时经常采用的手段。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意译则是指译文中采用新的等效的表现手段,句子结构也有可能做较大的调整。

众所周知,林译多采用的是归化与意译的手段。在林译小说中,归化与意译相辅相成,共同体现着林纾的爱国情怀。

一是林纾会有意的删减增补原文。(1)对原文的删减。在《黑奴吁天录》中,林纾删除了原文中有许多关于宗教的议论,而保留了与中国社会相关的议论,如关于奴隶问题,关于美国实行的排华政策,华人当时所遭受的或被歧视,或被谴送回国,或被虐待的悲惨命运。这些都是为了使国人认识到“为了避免遭受黑人同样的命运,必须进行反抗”,以启蒙思想、“惊醒国人”。(2)对原文的增补。这其中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迦茵小传》中对于迦茵未婚先孕情节的增补。林纾虽然也是儒家思想的推崇者,但他并没有像传统文人那样屈服于封建礼教,而是又增补了这一情节。对于当时封建社会的意思形态来说,这是巨大的突破。这说明林纾具有一定的维新思想,渴望向西方学习,救民族于危亡。(3)有意的“讹”。大家对于林译中的“讹”一直争议颇多。但这些“讹”更多的是林纾故意为之。“林译的‘讹’决不能全怪助手,而‘讹’里最具特色的成分正出于林纾本人的明知故犯。也恰恰是这部分的‘讹’能起一些抗腐作用,林译因此而可以免于全被淘汰。”

篇5:体现爱国的诗句

2、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3、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李白《登高丘而望远》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曲》

5、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6、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屈大均《秣陵》

7、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其三》

8、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

9、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10、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陆游《病起书怀》

11、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13、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14、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张c《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15、家国兴亡身独存,玉容还受楚王恩。――汪遵《息国》

1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17、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戚继光《马上作》

18、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范云《效古诗》

1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0、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1、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屈原《国殇》

22、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23、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李白《千里思》

24、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25、汉臣曾此作缧囚,茹血衣毛十九秋。――汪遵《咏北海》

26、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文及翁《贺新郎・西湖》

27、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28、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詹玉《醉蓬莱・归故山》

29、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30、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李世民《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31、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

32、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m空林。――郑思肖《二砺》

33、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张籍《蓟北旅思》

34、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35、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3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37、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38、若顺吾皇意,即无臣子心。――栖蟾《送迁客》

39、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40、为奏薰琴唱,仍题宝剑名。――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41、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2、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李白《秦女休行》

43、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田锡《塞上曲》

44、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李隆基《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

45、望上国,山呼鳌,摇k炉香。――柳永《送征衣・过韶阳》

46、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47、衔冤只合甘先死,何待花间不肯言。――汪遵《息国》

48、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司空曙《金陵怀古》

49、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5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2、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53、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陈人杰《沁园春・丁酉岁感事》

54、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55、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洪秀全《吟剑诗》

56、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5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汉家旌帜满阴山》

58、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h九京。――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59、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曹植《怨歌行》

60、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61、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

62、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63、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64、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李商隐《陈后宫》

65、埋没钱塘歌吹里,当年却是皇都。――魏大中《临江仙・埋没钱塘歌吹里》

6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6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68、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

69、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70、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陈子龙《渡易水》

7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2、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王维《少年行四首》

73、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汪元量《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74、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三》

75、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古风》

76、龙虎方交争,七国并抗衡。――张华《游侠篇》

77、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鲍防《元日早朝行》

78、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虞集《听雨》

79、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80、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8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2、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83、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篇6:体现爱国情怀的诗句

2.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3.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4.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王守仁《元夕二首》

5.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屈大均《秣陵》

6.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秋逢甲《春愁》

7. 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鲍防《元日早朝行》

8. 天时地利与人和。——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9.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10. 山川勤远略,原隰轸皇情。——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11. 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12.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13. 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14.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15. 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16.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17. 国破山河落照红。——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18. 望上国,山呼鳌抃,遥爇炉香。——柳永《送征衣·过韶阳》

19.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篇7:国庆节体现爱国豪情的诗句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4、望上国,山呼鳌抃,遥爇炉香。——柳永《送征衣·过韶阳》

5、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温庭筠《过五丈原》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7、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8、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王守仁《元夕二首》

9、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詹玉《醉蓬莱·归故山》

10、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王昌龄《青楼曲二首》

11、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其三》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14、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15、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1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18、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19、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篇8: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数学思想

一、图形之间的转换, 体现了化归思想

化归使有些按常规解法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得以解决, 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使未知问题已知化。

“转化”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核心思想。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问题情竟:选取两个特殊图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引导学生思考, 努力凸现出“转化”的动因, 学生体验到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问学生“怎样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 学生提出多种方案, 用剪拼法的时候, 学生对转化的本质有更深的体验。学生虽然确认“底*高=面积”是正确的。我又让学生通过拉易变形的平行四边形来进行验证, 使每位学生的认识提高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在解决了特例问题后, 又设计了“类推其他平行四边形的割补过程”, 让学生学会默默想象, 并通过“规范”的电脑动作来准确引导动作思维的走向, 促使学生在“特殊化归为一般”的深刻体会中逐步内化思维方式, 上升为数学思维策略, 从而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

在教学中, 我重视学生探索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操作、推理、交流等手段进行学习, 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掌握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把圆柱转化成和它等体积的长方体, 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活动、体验、探索、建构”是创造的学习过程。

二、式与图的转化, 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表示出来, 即通过一些线段图、树形图、长方形面积图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 使问题简明直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数与形, 本是相倚依, 数缺形时少直觉, 形少数时难人微。“以形助数”可使抽象概念和关系直观而形象, “以数解形”用数去研究形可获得一般化的解法。

如:一杯果汁, 第一次喝里半杯, 第二次有喝剩下的一半, 就这样每次都喝了上次剩下的一半, 四次一共喝了多少果汁?

学生分析后列出算式1/2+1/4+1/8+1/16, 学生先独立计算, 我在出示正方形图, 让学生认识到正方形的涂色部分的大小表示的就是该算式的和, 用1减去空白部分的大小就得到涂色部分的大小, 转化成1-1/16计算。先“式”后“图”地呈现, 使学生体验算式转化必要性。使学生意识到“转化在思想本质上是相同, 但是在具体方法上却有优劣之分”, 引导学生自主反思, 在纠正学生错误的转化方法上求真务实;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欲望, 引导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感悟转化的精髓。

三、式与式之间的转化, 体现了变换思想

变换思想是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思想, 如解方程中的同解变换, 定律、公式中命题等价变换, 几何形体中的等积变换, 理解数学问题中的逆向变换等等。

如:求1/2+1/6+1/12+1/20+、、、、、、+1/210的和

学生独立计算后, 发现通分是一种繁且易出错的方法, 产生思维上的困惑, 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进一步探索和思考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分母, 不难发现2=1*2, 6=2*3, 12=3*4, ……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法则;做除法时, 则利用倒数概念变换为乘法来做, 即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都体现了变换思想。在前面的具体研究的基础上, 让学生具体说说自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 突出转化策略的价值。

四、复杂的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教学, 体现了对应转化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在思维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 在教学中, 强调解决问题以后的“反思”,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易于体会的, 如通过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有规律的对比, 指导学生找到具体数量的对应分率, 从而使学生自己体验到对应转化思想。

如:青少年每分钟约跳75次, 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 婴儿每分钟心脏跳动了多少次?

想一想: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的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的关系。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也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也可先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多少次, 再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整个的教学过程, 使学生从直觉思维飞跃到了抽象思维。教材精心安排了一些富有变化的问题, 让学生体验转化策略实施方法的多样性, 为学生创造完整表述转化过程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 转化既不同于枚举、假设这些运用于特定问题情境的策略, 也不同于画图、列表这些一般策略, 它是一种化繁为简, 转未知为已知, 化难为易的广泛运用的策略,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体会这些方法的实用性以及创造出的价值, 培养良好的使用“策略”能力。

摘要:解决问题中的转化策略, 与数学思想密切相关。从四方面来阐述:一图形之间的转换;二式与图的转化;三式与式之间的转化;四复杂的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教学。

篇9: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

关键词:郁达夫 小说创作 爱国主义

引言

在中国现代近现代的文学史上,作为一个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家,郁达夫的文学创作受到了众多读者以及专家学者的肯定,他所经历的文学道路和生活道路都是曲折而又深入人心的。其中,在郁达夫所创作的四十四篇小说当中,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主义”,让无数读者为之感动和深思。

一、郁达夫生平极其小说创作

(一)郁达夫的创作生平

作为近现代中国的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小说作品的风格和创作受到了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其主要的代表作为《过去》、《故都的秋》、《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其中展现出来的思维意识和丰富情感都具备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抗日战争开始后,郁达夫开始通过自己的笔来为抗日救亡运动进行“发声练习”,以开启民智、鼓舞抗日势气为己任,发表了大量的抗日爱国作品,表达了对于侵略者的憎恶和对祖国复兴强大的强烈愿望。郁达夫在1938年时曾经奔赴武汉,参与到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当中,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之后,郁达夫又于当年年底奔赴新加坡,应邀到新加坡办报,从事海外抗日救国运动。次年,星洲沦陷,郁达夫被迫流亡到苏门答腊岛,利用精通日语的便利条件,以日军翻译为身份掩护,利用职务之便,救助保护了大量的爱国华侨、当地居民以及文化界的著名人士。在此期间,郁达夫还发表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文章。

(二)郁达夫的小说创作风格

郁达夫曾于1921年,和成仿吾、郭沫若等人共同组织成立了创造社,并开始担任《创造月刊》、《创造季刊》、《洪水》等杂志的编辑,于1921年10月出版了小说集《沉沦》,并成为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在文学创作方面,郁达夫十分提倡“作家自叙传”的创作主张,也就是作者需要将小说和散文的创作主题和素材都归结到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中来,并且能够以自身的笔法勾勒出自身的人生际遇、思想个性等。郁达夫的《沉沦》就是该创作理念的主要代表。在长篇小说《沉沦》中,郁达夫不仅仅大胆地描写了主人公“我”的性心理,表现了男女爱情以及性爱等内容,同时还将爱情的坎坷升华到了民族差异及文化、爱国情感等内容当中。

另外,郁达夫的小说作品中,还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展现了社会底层民众的痛苦,并对传统道德观念等提出了疑问和挑战,表达了自身的浪漫情怀和自由追求,对当时的留学青年以及国内的民众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浪漫自由的中国文坛风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将郁达夫塑造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以日记体出版小说作品的作家。

(三)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历程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经历的增加,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开始不断变化。纵观其一生,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

郁达夫早期的创作主要集中在1920年到1933年,在这十三年的时间当中,郁达夫共发表了百余篇散文和杂文等。这些作品中大多是他在日本留学归国之后,看到中国遍地疮痍时的痛心,也对自身前途以及国家命运的悲观感伤的心情。同时,郁达夫在这些作品中也开始探寻如何改变中国现状的方法,并在呐喊声中展现了其自身的强烈愿望和激进思想。在这一创作阶段当中,郁达夫表现出了自身强烈的个性,并且开始尝试创作“自叙体”的小说创作风格,以热忱、坦诚的文字进行自我剖析和情感宣泄,展现出了自身极具个性的声音,毫无遮掩地呈现出了一位身处动荡社会的苦闷心境。另外,忧郁感伤的情感基调也成为了郁达夫该时期小说创作的烙印,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小说的不同之处。

在1933年到1938年的创作时段里,由于受到白色恐怖的影响,郁达夫的创作开始转向了消极避世阶段,他开始流连于江湖山海,展现给读者们的完全是一段“名士”风度。1938年到1945年间,是郁达夫创作的晚期。这段时间内,郁达夫主要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运动,用自己的笔杆子来参加战斗,并写下了众多的爱国小说和争论文章,用自己振聋发聩的声音来鼓舞人们去进行参与到抗日的斗争中来。

二、郁达夫小说创作中对爱国情感的表達

(一)表达了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憎恶和抨击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随之而来的“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让中国人民受尽凌辱,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最为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七七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全面拉开序幕。在这生死关头,郁达夫开始改变了以往避世的生活方式和创作理念,生活态度开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郁达夫开始用自己的笔杆作为战斗的枪杆,投入到了抗日救亡的文化战争中去,他开始以杂文、小说等形式揭露帝国主义疯狂的、惨无人道的侵略罪行,并对国民党的无能、软弱、卑躬屈膝提出了尖锐和强劲的抨击。郁达夫曾经说:“匈奴未灭,家于何有,我们这些负有抗战建国重担的男儿,自然要再接再厉,重上前线去尽我们的天职。”在加入到“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等抗日团体工作中,郁达夫创作了数以万计的抗战文章,努力表达自己对抗战胜利的乐观情绪,坚定人们的抗战信心,唤起海内外爱国人士的抗战热情。

(二)表现出了自身对于祖国的热爱和未来的肯定

作为一个心思细腻的自剖式作家,郁达夫十分注重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刻画,并展现了大胆、细腻、多愁善感、内省的精神特质,并且凸显了自身追求自由和真理的审美情趣。其中,最能够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他对爱国情感的表达。

郁达夫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作家,注重对自己内心的情感的大胆展现。在郁达夫代表作品《沉沦》中,郁达夫就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和偏见展示得一览无余。在小说中,主人公“他”在被一个妓女问道是哪里人的时候,“他”因为害怕被日本的妓女歧视,因而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国籍——中国。这是一种明显的由国家带来的自卑,而这种自卑也最终酿成了“他”走向死亡——“弱国子民”的拖累造成的悲剧,不如说是他自己的几乎变态的性格造成的悲剧”,正是“他”内心和自身悲剧的宿命来源,也正是这种宿命,表达了郁达夫自身对于祖国的深厚情感。但是,“他”对于祖国的未来却饱含着深厚的情感,他极端的做法,恰恰是一种对于让祖国苏醒、让国家振奋的方式。

(三)宣扬团结抗战必胜的信念

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郁达夫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去国外,都在为宣扬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而进行不懈地创作。郁达夫不仅仅看到了中国常年积贫积弱、持久不振、军阀连年混战、无法一致对外等现状,也看到了其他国家的野心及弊端。因此,郁达夫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强调中国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实现自身的解放和独立。他的小说创作为中国各地的民众宣传了众多抗战的内容,并且对于提出正确的策略、战略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郁达夫还在小说《沉沦》中对弱国子民“他”体现出了对名族糟粕文化的痛恨,呼吁人性的解放以及对文化学习的渴望,旨在展现对于海内外集体抗战、集体苏醒的迫切愿望,并肯定了抗战必然会获得胜利的信念。

总之,郁达夫始终以手中的笔作为对抗侵略者的武器,用文字来洗刷国人长久以来闭塞的心态,展现出了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和对民族振兴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在抗战时期,郁达夫改变了以往的清淡文雅的名士形象,而是凸显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硬骨文人和战士的本色。语

参考文献

[1]郑万.郁达夫:民族意识的化身——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5).

[2]刘茂海.新时期以来郁达夫其人其作研究综述[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八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

[4]唐业亮.郁达夫小说中类型女形象的符号意义分析[J].青春岁月,2011(10).

[5]汪玉秀.郁达夫散文艺术美探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11).

篇10:表现爱国思想的诗句

1、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

2、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史.卢产伦传》

3、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4、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5、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曹操《薤露》

6、有谁知?鬓残,心未死。——陆游《夜游宫》

7、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8、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10、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王维

11、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屈大均《秣陵》

12、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

13、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洪秀全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15、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范成大

1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1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王勃《滕王阁序》

1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19、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宋·陆游

20、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2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2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

23、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

24、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

25、天时地利与人和。——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2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27、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28、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29、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贾谊

30、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屈原《国殇》

31、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

3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34、衔冤只合甘先死,何待花间不肯言。——汪遵《息国》

3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

36、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秋逢甲《春愁》

37、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

38、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

39、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40、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记南征诸将》

41、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4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诗》

43、鹦鹉殊姿致,鸾皇得比肩。——胡皓《同蔡孚起居咏鹦鹉》

44、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45、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46、古之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旧唐书·陈子昂传》

47、青春元不老,君知否。——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48、更持银盏起,为君寿。——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49、莫避春阴上马迟。——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50、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赵孟頫《岳鄂王墓》

51、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鲍防《元日早朝行》

52、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令狐楚《少年行》

5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54、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5、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6、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四首》

5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58、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59、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6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6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

62、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63、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64、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

65、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秋瑾《柬某君》

66、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上一篇:变(配)电所值班员下一篇:以特别的礼物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