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广场调研报告

2024-04-07

滨水广场调研报告(通用6篇)

篇1:滨水广场调研报告

“问源”滨水广场设计

“问源”滨水广场位于上海同济大学校园中部,紧邻图书馆、教学楼南楼和饮食中心,宽10米校园水系由西侧流过。同济大学吴人韦教授设计并主持现场施工。广场于2001年9月建成,占地仅3亩,可谓方寸之地。但“问源”广场所体现的设计匠心与造园艺术手法却耐人寻味。

广场主要由滨水休憩台地和缓坡草坪构成。草坪的地面高度由165厘米这一人性化尺度逐步向外降低至30厘米左右这一适宜坐憩的地面高度。这种处理手法在功能上使内部休憩空间得以闹中取静,同时尺度上又不失亲和性。由于竖向地形的巧妙构思,校园休闲的可利用面积得以大大提高。远远望去,简洁而大气之中流露出浓郁的自然气氛和现代感。这一空间布局之妙笔,使得“问源”广场迥异于其他园林的创作思路与手法,为其特色奠定了框架。

广场共有北、东、南三个出入口,组织疏导了上下课高峰和就餐时段的大流量人群。东侧缓坡草坪的横断面为主入口,它由外到内,两侧的断面逐渐升高,场所感逐渐增强;广场的主景——水渠边喷的巨石构成了主入口视线的终点,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焦点。但是,这一景观轴线并没有就此嘎然而止,在走过狭隘的入口、绕过巨石主景后,视线豁然开朗,水渠对面工程力学馆粉墙黛瓦的山墙面以及以墙面为背景的丛丛幽竹映入眼帘,使人蓦然发现:原来在以培养时代精英著称的象牙塔之内,竟也蕴涵着如此纯粹的自然艺术之美。水系一侧建筑与植物对景的约妙因借,使受到基址条件限制的短距离视觉轴线产生了一种绝处逢生的惊喜感。

广场内部以巨石为主景,由缓坡草坪的背断面向水边延伸出由高到低的三级台地。台地上及水渠边,圆木坐凳散落其间,巨石上的涌泉滋润着它的沧桑褶皱,巨石侧面镌刻行书“源”字,所有的一切都在勾勒着一幅“深水渊潭”而纤尘不染的立体画卷;潺潺的水声,仿佛流出了画外。漫步滨水台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伫立幽篁旁,“弹琴复长啸”,启迪莘莘学子饮水思源,感悟同济风骨。

广场的许多细部安排也耐人寻味,如小木桥与圆石桥墩,别具风味;古井与圆木辘轳,情趣盎然;香樟林与对岸的合欢、幽竹,层次分明,点点滴滴,都从不同的侧面,烘托着大学校园的情调,折射出同济文化的精神。

篇2:滨水广场调研报告

水是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温床,是自然景观中最吸引人的要素之一(图一所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都离不开水,而交通、运输也需要水,所以自古以来许多乡村、城镇往往都是近水而建,依托江河之利而兴盛、发达。对一个城市而言,拥有得天独厚的滨水条件是最大的幸运。在合理开发利用滨水区域,满足其景观、防洪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如何依托城市滨水区域的特色地方文脉在景观设计中表达出地方精神,挖掘出人文内涵,创造出休闲、生态、动感、时尚的多功能城市滨水景观带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重点。本文结合南昌市秋水广场和赣江市民公园规划设计进行讨论。

1 我国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现状及趋势

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也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为独特的城市建设用地[1]。

近年来,滨水地段土地开发价值的提高让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区建设中潜在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但目前大多数城市在对滨水地区景观整治时,仅追求某些功利价值,如防洪、水运、灌溉等,较少考虑人的心理需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应该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出发,把市民的活动引向水边,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交通系统将城市与滨水区联系起来,使滨水景观真正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现在我国滨水区的开发模式过于雷同,所以在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运用多目标的景观设计方法与人文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亲水活动有机结合,保护和突出城市文明的形象特色,使滨水景观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产生有机联系,构成统一的人类宜居系统。

2 项目简介(图二所示)

秋水广场和赣江市民公园位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赣江之滨,是赣江“一江两岸滨水景观风貌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组成了江西省目前功能最全、面积最大、内涵最广、音乐喷泉最高最大的滨江景观轴。

(1)秋水广场得名正是源于王勃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其紧邻南昌市行政中心广场,与江南名楼腾王阁隔江相望,是一座以喷泉为主题,集旅游、购物、观光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广场。秋水广场夜景独美,音乐喷泉的激光灯总是伴随着欢快的江西民歌,夹映着宏伟的八一大桥,相望着对岸的滕王阁,最美南昌夜不过如此(见图三)。

(2)赣江市民公园

赣江市民公园范围为秋水广场南端至生米大桥,秋水广场北端至英雄大桥,一共分为三期工程。赣江市民公园一期为秋水广场南端至赣江新天地,长约5公里,总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为全国最高傩柱的赣文化长廊(见图四)、滨江乐园、世界最高的南昌之星摩天轮和全国最大的南昌新天地滨江餐饮城。赣江市民公园二期为新天地南端至生米大桥的渔舟湾湿地公园(见图五)和秋水广场北端至八一大桥的馥桂路步行走廊。赣江市民公园三期为八一大桥至英雄大桥段,全长4.5公里,宽度从10到340米不等,定位为市民假日休闲、游憩、购物的滨江公园绿地。

3 多功能多目标规划设计问题的提出

滨水景观设计不是纯形式意义上的简单设计,它旨在解决问题和满足多方面的目标。对于滨水地带的景观设计,它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就要求设计人员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和发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从更广阔的视野范围内来综合分析。通过对秋水广场和赣江市民公园规划方案和已建成现状的了解和分析,提出该项目必须解决的问题和满足的目标。

(1)依据红谷滩新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沿赣江的滨水景观轴是最重要的绿化轴线。由于景观轴线是成带状,所以滨水景观规划要符合带状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与要求。

(2)总长约14公里的赣江西岸滨水景观带从英雄大桥一直延伸至生米大桥,各种城市功能区与滨水景观带相衔接,因而多目标多功能的景观规划应与城市的土地利用功能规划相协调。

(3)做为江西省会的南昌,穿城而过的赣江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和故事,历史文化的变迁形成了南昌这座城市所固有的“独一无二的地方风格和地方精神”。所以如何在滨水景观带的设计中表达出地方精神、体现出人文内涵,是本项目规划设计的核心亮点。

(4)因为赣江在正常水位下水面与相邻城市道路地面高差近5米,河流亲水性差,故在规划中尽可能满足防洪要求的同时创造良好的滨水景观亲水性,显得尤其重要。

(5)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机遇相关联的。由于人们天生的亲水特性,一些居民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区中,从而带来商机,产生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因此如何规划发展城市滨水景观带的商业和娱乐产业,对于提升和加强滨水景观的功能定位与形象宣传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4 多目标满足的规划设计方法阐述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面向多目标,立足于解决规划设计的根本问题。根据规划目标的多层次多功能,我们的设计可以相应分为五部分内容,每一部分都面向于实现本层次的目标,并针对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4.1 带状景观的特征及设计原则

城市带状景观常常沿水流或道路分布,有滨水型、道路型、综合型3种类型[3]。在空间结构上均表现为线性关系,其线性结构具有连续性和单一方向性特征。城市带状景观的设计原则有: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求适应城市自然线性景观特点;绿化量要有一定的规模,尽可能保留已有植物;景观场所要赋予一定的意义;以人为本,创造适于人活动的城市景观。

4.2 土地利用规划和设计

根据红谷滩新区未来和现有的功能布局,红谷滩滨江带主要是省市级公共设施和高档居住区所在地,这些不同的城市用地对滨水景观和滨水活动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合理规划滨临不同城市功能区的滨水景观,不仅可以创造景观的多样性,而且还可以与不同城市功能区相互映衬。滨水景观带设计应该统筹于整个城市总体规划,红谷滩新区的定位也强调了滨水景观带人文、时尚、动感和休闲的设计思想。

4.3 人文内涵的表达

秋水广场南端与南昌大桥之间规划设计了全长1680米、占地38900平方米的赣文化长廊。长廊采用一定数量的石雕、铜雕、影雕、小品、石碑、园林、楼台亭阁、喷泉以及书法与图画、文字与人物形象交错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其典型性、知识性和艺术性。可以说赣文化长廊就是红谷滩新区的人文CBD。把握赣文化的精髓,表现赣文化的深远,宣传赣文化的悠久是滨水景观人文内涵展现的指导原则,赣文化长廊就是最佳的体现。1680米多主题(开篇先哲崇光、青铜广场、文化巨人、艺术巅峰、傩广场、四大书院、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往事垂钓)的赣文化长廊将江西文化非常清晰地展示在了世人面前,从而也成了滨水景观带中红谷滩段和红角洲段的景观过度,红角洲的滨江乐园、摩天轮和新天地与赣文化长廊形成了时尚而又鲜明的对比。

4.4 滨水景观亲水性和生态性的设计

从理论上说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地制宜地进行滨水景观开发,保护原有景观的生态性,创造必要的亲水性,是进行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

在红谷滩新区的滨水带中,沿江道路和赣江正常水位高差近5米,为了很好地规划设计滨水景观和创造景观带的亲水性,设计中主要采用不同标高设置平台的手法来满足沿江道路至水面的逐步亲近。以滨水景观中秋水广场为例,从西到东(赣江大道到赣江水面)依次有低于道路标高3米的道路底层商业街、高近2面的护河岸堤和宽20米左右的护水树林。道路、商业街、岸堤和树林一步步将游人逐渐引向水面,在拥有不同景观的过度中,滨水景观的亲水性进一步加强,旅游乐趣逐步提升(见图六)。

设计中生态性的最佳体现就是对于渔舟湾湿地公园的保留与改造(见图七)。在公园修建前赣江新天地至生米大桥段就是一片完整的湿地,基本上都是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和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可以说渔舟湾的保护和开发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丰富滨水景观要素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4.5 商业和娱乐氛围的创造

任何有人的地方都应该有商业,任何有人活动的地方都应该有娱乐设施。可以说,商业是娱乐的综合体,娱乐是商业的闪光点,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加强人们的互动和增添人们活动的乐趣,商业区和娱乐区的规划必不可少。

红谷滩滨水景观带的商业区和娱乐区都位于红角洲段,这与红角洲将打造成娱乐、休闲、时尚、动感之城的城市定位密切相关。拥有世界上最高摩天轮的滨江乐园和涵盖五湖四海各色菜系的赣江新天地都是滨水景观规划中的重点。

滨江乐园从南昌大桥至赣江新天地,长1.8公里,从北至南分别为枯山水景观区、摩天轮、儿童乐园、极限运动区、天然泳场、人工泳池和烧烤区等。鉴于上海新天地在上海的成功,以及1912酒吧街在南京的繁华,南昌相应地把握自身的城市特色和条件,依据江西人的传统文化,在赣江滨水景观带中规划了以饮食文化为主的赣江新天地(见图八)。

这里有包括阿一鲍鱼、东海海鲜、CCU会所和芭蕉殿泰国餐厅等国内著名的餐饮品牌,在这里你享受高档饮食的同时又能纵览一线赣江,可谓高尚生活。

5 结束语

目前国内的滨水景观规划,包括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的规划设计和水利部门的河流治理,都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未能将滨水区的问题予以综合理解和综合解决。现在的滨水景观规划应从多个学科更广阔的视野范围来解决问题,综合建筑学、艺术、城市规划、地理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提出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努力发挥其综合优势,致力于更完善的滨水区景观建设。

摘要:城市滨水景观区是人类与自然共同影响的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其规划要求设计人员综合考虑多学科、多方面的问题,并以统筹的视角,进行多目标的规划设计。本文以南昌市秋水广场和赣江市民公园设计为例,对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的理念与方法进行研究,旨在协调和创造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滨水景观,多目标,规划设计,秋水广场,赣江市民公园

参考文献

[1]郑燕宁,江芳.滨水区生态特色景观设计[J].现代园林,2008(,7).

[2]汤晓敏,王云.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索[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9,17(3):182-188.

篇3:山东滨水广场景观设计探讨

摘 要:本文意在通过对关于滨水广场的滨水景观的思想和设计手法进行探讨,并以青岛地区的海洋文化广场为例,强调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等理念在滨水广场营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以景观设计的视角,对滨水广场的生态保护与资源有续利用进行浅议。

关键词:滨水广场;绿色营造;景观艺术;景观设计

1 滨水广场的发展

我国建设滨水景观空间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初期建设期、过渡建设期、问题凸显期和回归理性期。[1]滨水景观空间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中,同样经历了类似的过程。由于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很多国家非常重视滨水景观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比如巴尔的摩内港,多伦多滨水长廊,横滨21世纪滨水区“MM21”等。这些成功案例在各个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滨水景观建设的趋势和方向。中国的滨水景观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蒙城涡河滨水区,成都都江堰中央城区滨水景观空间等。滨水广场作为滨水景观中的一个类型,同样具有滨水景观的发展特征和建设特点。

以都江堰中央城区滨水广场景观的建设为例,都江堰的原有中央城区因为灾后毁坏严重,在保留自然景观的同时,对中央城区的滨水景观重新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原有的硬质堤坝改造成绿色地块,广场的主要部分建设在河流之中,在不破坏原有环境的条件下,突显当地的历史文化风貌改造设计。广场内水生植物繁多,环境得到保护,在江中的半岛区域将水引入广场,引入广场的水流在场地中形成了如同小溪的水系统,并将地面的铺砖设计出高差来增加层次,水流因地砖高差的作用而流动,增加广场的趣味和艺术性。[2]

2 滨水广场景观的设计思想

2.1 滨水广场的绿色营造

对于滨水景观的完成,不能离开生态这一命题。提供优美的城市风景,保护现有的自然环境,是生活质量的保证。在城市广场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环境保护与改善的问题,生态学范畴内涉及的地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和物资的循环使用都成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在滨水的环境之中,通过增强水系循环来增强水体的抗污能力,通过规划水岸周边的景观布局来实现景观与水系之间的联系与结合,对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有效净化。

2.2 滨水广场的景观艺术

艺术上的设计改变了环境与人的互动,优秀的艺术作品在生活中的运用,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文理念和社会精神。对于景观建设,艺术的加入促进了景观设计的发展。设计师在建设景观时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从改善景观的视觉体验入手,在景观的细节之中找到视觉平衡之美,体现对于艺术上的理解与追求。滨水景观的建设,应该以科学技术为主,兼顾自然与人文,保护河流与地形的自然形成环境,尊重当地的生态和文化价值,让景观与自然,建筑与艺术形成美好体验。广场的景观可以加入建筑艺术,通过结构的穿插来造景、布景,用色彩的变化,标识各个功能区和场地,在建筑材料上采用多材质拼接拼合,使材质更有特色,并增加色彩的观赏性。

2.3 滨水广场资源的合理利用

对于滨水广场的资源利用,通常要考虑:第一,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其中包括绿化植被的水资源利用,还有使用者的用水需求。第二,场地的利用,包括场地区域的合理设置,合理的区域划分可以减少资源调动产生的耗能。第三,对于建设用材的消耗,应多利用绿色材质与再利用材质。

3 滨水广场的景观设计手法——以青岛地区为例

3.1 山东青岛地区滨水广场景观概况——以青岛奥帆基地为例

青岛是我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和港口城市,半岛型的地形使青岛三面环海,海岸线成为青岛较为突出的景观特色。对海岸线的自然景观进行保留,并把自然景观作为建筑景观的一部分,是青岛滨海文化广场较为普遍的营造方式。

奥帆基地最初的用途主要用于比赛,随着奥运比赛的结束,基地的后续利用成为首要问题,该基地为了提高利用率,增建少量商业用建筑,并开放滨水广场的大部分,供游客游人观赏。在广场的周围,没有过多设计围挡设施,广场的整个环境为开放式,对海面的可见度很高,并且设有适度的过渡高差,利用地势变化设置小型植物景观和绿化带,绿化用水采用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同时,又大面积采用了可渗透地砖,有效滞留雨水等外来水源,以减少绿化等活动对水的消耗。

奥帆基地的优点在于,不同功能区域的利用率很高并且互相连接,既有游览休闲广场又有商业经营区,对于多种经营活动都有对应的活动范围,有丰富的绿化,突出了陆地景观和海面景色。奥帆基地在广场建设中运用的多种绿化措施和环保措施,保证了场地的可持续利用,使该广场在赛后仍成为滨海区优美的观光地。

3.2 滨水广场的艺术要素

在对滨水广场所处的环境改造过程中,艺术性是非常需要注重的一个方面。滨水广场的景观设计需兼顾创造性和实用性,以下几种方式可以运用在广场设计中:第一,对滨水广场上的一些细节(比如部分设施与构件)进行处理,可以重组形成新的小型景观或是以不同的艺术手法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第二,在应用色彩的时候,突出本地具有特点的色彩搭配,表达民族风情特色;第三,创意地设计景观设施,实现水景与建筑的和谐搭配。以此体现现代建筑文化的风格,运用现代风格中经常出现的几何纹样和装饰色彩,展现内容丰富,色调明确的景观设施。

3.3 滨水广场的空间要素

滨水广场是城市的重要空间组成,作为城市的绿色休闲空间,滨水广场营造具有多面性。在滨水广场中可以加入小型水景,圍绕水景,可以配置绿化带和水生植物区,在水景与陆地之间可以建造临水的步行道,在步道必经处设置休闲区,在广场的主要区域设置人群集中休闲区,并在广场周围设置必要设施,如商业区,公共卫生处理区。[3]小型水景的建设和大型景观的设计可以由不同大小,不同疏密的排列,来展现和谐的韵律感,在透视上和虚实空间的处理上,经由人的行走轨迹变动,实现视觉上的景色变幻。

3.4 滨水广场的绿色要素

水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一座临水的城市离不开与水的互动与交融。滨水广场不仅需要水的加入,生态设计的加入,还需要水生植物和当地陆生植物在场地中生长。与大面积硬化地面相比,自然植物的繁殖力强,随季节可以变换多种形态。陆生植物可以在场地中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可以遮阳,供氧,提高湿度,优化空气,还可以增加视觉上的舒适感。[4]山东滨水广场的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到自然和人文之间的外在与内在联系,将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密切联系,通过改善滨水广场原有的生态环境,促进原生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把自然之美带入人居生活。景观建造完成之后,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周边产业的升级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建东,黄永高.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7(10):63-68.

[2] 喻敏,吕月娟,罗谦.城市中心城区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分析——以都江堰市中心城区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为例 [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3-45.

[3] 张声远.城市滨水广场规划设计的环节要素浅谈[J].考试周刊,2010(52):9-11.

篇4:合肥滨水地区调研报告

城市或城市区域的自然环境特色是产生城市空间特征,从而形成城市特有面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滨水景观(见图1)。

1 滨水区概念

“滨水”一词与英文waterfront同义,waterfront源自美国,根据新版《牛津英语字典》,其意为“与河流,湖泊,海岸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边的部分。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的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

1.1 滨水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并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其中水系等自然环境及相关的人工环境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类型之一。因此,滨水区与城市公共空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有两个关键词:水与城市公共空间。滨水公共空间是指位于滨水区,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担负着城市与滨水相关的复杂社会活动及功能,是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滨水公共空间在滨水区开发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态意识逐渐加强,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滨水区开发建设的热潮,近年来,这种趋势波及到我国,许多城市正在进行雄心勃勃的滨水区复兴计划。纵观世界范围内60年代以来滨水区开发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可以明确看到:滨水公共空间的活力复兴是滨水区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大多数成功的滨水区开发建设项目中,对滨水公共空间及其环境的整治、保护往往是开放项目的重点,也是带动滨水区整体复兴的重要“触媒”。另外,滨水公共空间集中体现了滨水区整体环境与景观改善状况,是市民城市滨水生活的中心场所。

2 滨水空间现存主要问题——以合肥板桥河为例

2.1 板桥河简介

合肥市域因江淮分水岭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天然分属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合肥市区地面水体主要有: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等,均属长江流域巢湖水系。本项目研究的板桥河为南淝河水系。板桥河发源于长丰县境内,位于合肥市北部,是南淝河的重要支流,河道有东、西两源,东支源于吴店乡尚岗村,流经张桥水库(集水面积34.4 km2),西支源于双墩乡邵岗村,流经蔡塘水库(集水面积26 km2)。两源于三十头乡阁坡附近汇合后,流经合肥铝厂、王河坝等地,过淮南铁路桥以后进入目前的城市建设区,于双岗东侧汇入南淝河。目前板桥河实际上已成为合肥东部工业企业、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沟。

2.2 现存主要问题

2.2.1 防洪标准低,防洪形势严峻

板桥河北二环路桥上游段河道沿线两岸基本上均维持着河道自然状态,两岸地势普遍较低,常年受到洪水的侵扰,严重影响着两岸企事业单位的正常生产。河道两岸规划的庐阳产业园区及合肥新站试验区面临的洪涝威胁状况极为严重。

2.2.2 沿河污染严重,水质恶化

河道沿线两岸垃圾堆放较为严重。从沿途现状我们也可以看出河道沿线两岸城市生活垃圾倾倒现象较为严重,两岸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河,严重污染了河水水质,常年污水的无组织排放,再加上部分违章建筑,造成河道严重阻水,水质恶化,河道淤泥极为严重。该河流目前实际已成为合肥东部工业企业、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污沟,河道沿线污染较为严重。

2.2.3 沿河防洪墙断面形式单一,外观较生硬

虽然板桥河不少岸段由于地块开发,修建了浆砌块石防洪墙,但多为简单的直立式护岸,且防洪墙块石勾缝质量不佳,外观较差,部分亲水步道铺地材料比较简单,与应达到的效果相差甚远。

2.2.4 绿化面积不足,生态布局不合理

板桥河两岸多为农田和荒地,淤积滩涂也占一部分,虽然绿化面积还可以,但多为杂草、稠密不一的灌木丛,没有经过人工整合,布局极不合理。有些居民区附近由于人为破坏,绿化面积不足,缺乏统一规划建设,没有可以休闲的地方,造成人群集聚,绿化分散,荒地一片,资源浪费,无法满足《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达不到《合肥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板桥河沿岸现状见图2。

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滨江公共空间环境最为显著的影响是景观质量的下降,成为城市景观中的“不利”因素。自然景观危机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然景观层次单一,多样性缺乏;2)自然景观破碎;3)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割裂。

3 优化设计

3.1 指导思想

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基础之上,将“环境、景观、生态”3个元素综合考虑,使其市政基础功能与景观规划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景观游憩资源。并满足以下要求:

1)环境景观与驳岸形式配合;

2)环境景观与周边环境融合;

3)环境景观与使用人群结合;

4)环境景观与规划地块衔接。

3.2 设计目标

利用生态思想作为指导,保证滨水景观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各种游憩容量的扩大,把板桥河建成集休闲、娱乐、赏景、交流等多功能于一身,体现合肥“园林城市”的滨河生态园林,最终达到板桥河景观河道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3.3 总体设计

设计理念——一条自然、生态、野趣的滨河绿色廊道。

规划分区:结合周边地块现状及城市规划用地分析,景观规划结构可分为“一线四区”。

一线:一条自然、生态、野趣的滨河绿色廊道。

四区:生态湿地区、绿林密荫区、鲜花游赏区、滨河休闲区。

在河道截污、防汛、排水功能优先的前提下,景观设计以生态为先,将自然融入活动空间,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滨河绿色廊道,形成一处宜人的公共活动空间。

4 结语

以板桥河景观规划为例,其综合整治工程应该集河道截污、防汛、排水、景观、道路等功能为一体。从设计专业角度分析,主要需要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功能优先,景观布局合理,打造一条浪漫的滨河绿色廊道。综合考虑“游憩、景观、生态”3个元素,建成集休闲、娱乐、赏景、交流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滨河生态园林,最终达到板桥河景观河道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2)景观专业与水工专业、道路专业的一体性设计。

本次景观设计依托水工专业的功能优先原则,在首先满足河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景观优化,具体体现如下:

景观与水工驳岸设计的关系:在现状用地及《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用地性质,进行不同的景观定位,水工结构形式多种并存,与景观定位协调统一;景观与道路设计的关系:本次道路设计的主要功能为紧急防汛通道,在保证道路畅通且景观效果良好的前提下,局部地方将道路后绕或扩大景观节点,使道路与景观设计有机统一。

摘要:针对滨水景观在城市区域自然环境特色中的体现,论述了滨水区的概念,阐明了滨水公共空间在滨水区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以合肥板桥河为例,综述了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规划设计思路。

关键词:滨水地区,滨水公共空间,景观,调研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张庭伟.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4]张颖.浅谈滨水区的城市设计[J].山西建筑,2007,33(30):83-84.

[5][美]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篇5:滨水广场调研报告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建设,城镇

陕西省自2011年以来在关中地区沿渭城市确定了8个城镇作为沿渭小镇重点打造区。2014年7月, 我们实地考察了沿渭重点示范镇的滨水景观规划建设情况。

1 规划建设主要成效

1.1 完成景观规划编制, 建设有章可循

从2013年7月开始, 完成滨水景观规划编制。在提升改造老区、加快建设新区、整合镇域社区工作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滨河改造规划, 强化对沿河景观的打造。

指导规划从整体出发, 综合分析各个镇滨水区域的生态景观资源, 充分尊重河流的自然形态, 保护并利用好城镇沿河的湿地、河滩地、滨河植被等生物多样性, 加强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注重沿河景观风貌与城镇建设风貌的衔接与协调, 使滨河景观结构与城镇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 形成以河流为骨架的开放空间与城镇公共空间的协调统一, 增强城镇公共空间的吸引力与活力。

1.2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打造特色景观

综合利用渭河水资源、滩涂资源和生态资源, 打造特色各异的沿渭滨河景观带, 引导各镇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湖泊等观光旅游产业, 开发滨河商业服务产业, 实现产城结合, 带动区域统筹发展。

发挥渭河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 将美学融到河道生态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形成城镇景观中的一道亮点。发挥河流的休闲娱乐、景观等社会功能, 为人们提供可亲水的休闲娱乐空间。

1.3 自然人文融会贯通, 增加城镇亮点

各镇强调对自然特色和人文环境的融合。突出历史文脉元素在滨水景观中的作用, 使景观设计具有一种独特的内在个性。在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支撑下, 通过适当的设计手法对景观进行表现, 具有一种强烈的地域性特色, 能够使景观融入到整个区域的文化当中, 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增加了城镇生活的亮点。各镇均在运用文化符号的形式对滨水景观进行塑造。

1.4 水生态结合水景观, 塑造特色岸线

对于渭河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既是保证城镇滨水景观各方面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又是服务于人的必要途径。部分城镇在湿地规划及实施中, 注重构建湿地植物群落体系, 形成湿地生态循环系统。利用中水回收系统, 将水景处理手法的多样化营造与水质的维护相结合。增加生态浮岛, 修复生态体系, 同时增强景观效果。合理的划分场地, 针对不同片区进行不同的主题和功能设定, 能够更好地进行因地制宜设计。

1.5 有效利用地形高差, 形成立体景观

规划建设中充分结合基地现状高差, 形成堤路结合道路景观, 对滨河道路根据现状高差进行立体化设计, 针对不同区段的道路进行高低区分, 丰富了整个场地内的景观空间层次。

同时, 考虑了驳岸的立体化。对于高差的利用与设计, 构成了渭河纵向的景观序列形式, 体现了节奏与韵律的变化, 增强了立体化景观效果。

1.6 规划引领初步显现, 品质不断提升

各镇将渭河环境治理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 蔡家坡镇在五丈塬片区修建了千亩人工湖, 大力提升了镇区景观环境。西吴镇修建了堤路的景观绿化。哑柏镇正在加快施工渭河河堤路。零口街办在做好渭河治理的同时, 依零河建设湿地公园景观, 形成城镇亲水空间, 改善镇区居住环境。常兴镇正在实施渭河和霸王河的景观绿化。揉古镇景观绿化正在逐步实施。泾渭街办滨水环境改善与新区开发结合进行。秦东镇修建了黄河文化广场、休闲公园以及一些滨水设施, 滨水环境建设与黄河湿地保护、休闲度假旅游结合在一起建设。

2 规划建设存在问题

2.1 融资能力有待加强

城建资金不足是制约景观建设的主要“瓶颈”。部分镇,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镇在这个问题上难以突破, 主要是经营城市理念不强, 没有将城镇滨水景观建设放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统筹考虑, 精心运作。经营城市举措不多, 仍以政府投入为主, 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在利用资源 (如土地使用权以及道路冠名权、空间广告使用权和公用设施经营权等) 进行融资开发方面没有进行积极的探索, 使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建设力度不大, 城镇面貌改变缓慢。

2.2 规划理念有待提高

一些景观规划设计实施缺乏特色, 一味的模仿大中城市的绿化元素, 没有亮点, 吸引力不强。缺乏当地的地理文化特色、人文特色科学定位, 不足以彰显地域特色。一些地方规划设计市场受利益驱动, 规划成果缺乏综合性、高瞻性, 难以对景观建设和发展起到综合调控作用。一些地段建设不注重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延续, 风格形态较为杂乱。

规划项目的实际操作性不强。没有认真研究策划项目, 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或谋划项目的思路较窄。项目质量不高, 项目储备不足。缺乏将景观文化等资源挖掘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结合的魄力, 尤其是在滨水区沿线新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力度不够, 亮点不多。

2.3 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城镇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专业性很强。实际工作中普遍“重建设、轻管理”, 常常忽视了前期规划、中期建设与后期运行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现有干部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 制约了城市管理的科学有效。

2.4 缺乏有效工作机制

县城已经建立县级城镇化领导小组等协调机构。但县上领导对具体景观建设经验不足, 导致从规划编制到具体实施管理的各个环节缺乏协调沟通。还有的认为景观建设是建设部门一家的事情, 对部门、社会等能够推动县城建设的相关资源、力量缺乏有效整合, 没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难以形成合力。

3 举措建议

3.1 强化规划引领

应综合规划沿河建设的开发, 在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 进行污水截污工程, 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工程, 道路与景观规划生态河道工程。要将改善环境与发展旅游定位结合起来, 在突出现代建设理念的同时, 继续弘扬本土民族文化, 建立成一个特色鲜明、主题明确、生态宜居的渭河景观带。

3.2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队伍建设, 各级发改、财政、国土、交通、水利、环保、住建等相关部门, 根据各自职能, 分工协作, 大力度推进滨水景观建设。各地要根据工作实际, 定期研究解决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配强领导班子, 注重培养专业型的城市管理干部, 不断提高业务服务水平。

3.3 强化目标考核

尽快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滨河景观规划完成后, 工作重点转向建设、维护与管理, 以保证效果长久。各镇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开展连续水质监测, 绿化维护, 保证治理效果。定期进行大气监测、动植物种群调查, 进行生态修复评价, 监测治理效果, 系统评价工程有效性。

3.4 创新融资模式

树立城镇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的经营城市理念, 盘活土地、市场运作, 多管齐下。建立县城建设投融资平台, 把过去以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 转变为以建设性投资集团向社会融资为主的市场化方式, 充分将财政支持、社会投资和银行融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王珺, 海花.我省全面调查68个重点镇规划建设情况[N].陕西日报, 2007-08-27.

[2]殷曾宏.保护好南山水资源和生态环境[N].运城日报, 2010-04-10.

篇6:对方正县广场舞的调研报告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在县以上城市建立了许多文化广场。广场舞蹈悄然发生了大变化,广场舞从乡村走进城市,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今的广场舞蹈活跃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道风景线。这种时尚舞蹈早已风靡中国,现在也悄然流入这里——方正县。它不受场地的限制,在广场、公园、街边、操场,有一块空地和音响即可马上开始。众人排成行列跳, 广场舞就有了排舞或排排舞之称。它的舞步灵活多变,可以自编自创,可以自由设计、编加、删减,所以也被称为自由舞。

据笔者调查,从年龄上看,30―50岁参加广场健身舞锻炼的人数占65%,50―60岁参加广场舞锻炼的人数占24%,60岁以上仅占11%。这种体育舞蹈不限年龄,动作简单, 舞步重复,容易掌握。在广场上从早到晚,都能看到广场舞的影子。当你踏入县内的任何一个广场,都会看到人们踏着音乐的节拍快乐地舞动着身体。无论男女老少,他们都在用这种健身的方式展示着幸福,展示着快乐。

二、广场舞的特点

一是参与者年龄不等,以中年、老年居多,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职业不相同;二是舞蹈种类丰富多样,有民间舞、太极扇、健身操、现代舞、扭秧歌等等;三是使用道具多种多样, 有扇子、彩绸等;四是组织形式灵活简单,大多是自发而成, 也有由街道社区、舞蹈队组织形成的;五是活动范围十分随意自由,社区、公园、广场等;六是以提高身体素质、锻炼关节以及腰腿等部位的灵活性、丰富生活内容、陶冶艺术情操、保持良好心态为目的。

首先是广场文化有着广泛的参与对象。我县拥有一个庞大的广场文化活动群体,这个群体中有工人、干部、自由职业者,还有一部分是专业的文艺骨干,但大部分是离退休或下岗的业余文化爱好者。广场舞不仅可以健身减肥,还能很好地矫正不良身体姿态和弥补身体缺陷,练就出优雅的个人气质。经常在众人面前跳广场舞也能增加胆量和自信心,使人变得更加充实、自信,还可以使人在切磋技艺时广交朋友, 展示自己的才艺,充分体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其次是广场文化有着广泛的活动场所。广场文化有别于电影院以及其它固定场所开展的文化活动。固定场所的文化活动,大多是有组织地完成,从时间到地点,都要经过事先策划组织后实施完成,以致群众活动出现较为固定和僵化的弊端;而广场文化活动场所则因活动内容需要,大广场可开展秧歌汇演、文艺演唱会、风筝比赛等大型文化活动;小广场或闲暇空地可开展健身操、交谊舞等交流活动。

再次是广场文体有广泛的活动内容及组织形式。广场文化几乎包括了文化、体育活动的各个门类,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多样性。除了有关部门组织的大型庆典、文艺演出、舞蹈、声乐比赛、广场展览活动,也有群众自发组织的秧歌表演等文化活动。对于广场舞给参与者带来的实际效果,超过40% 的人表示自从参与跳舞以后身体状况改善非常明显,30% 的人表示比较明显,广场舞使参与者体重减轻、体型变苗条、身体抵抗力增强、精神状态更好、对自己更加自信。

健身的最直接目的是为了身体的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尤其是迈入中年以后,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产生各种身体疾病。广场舞简单易学、动作优美、运动量不大,既能满足锻炼的需要,又在成年人体力的承受范围之内,很容易被大家接受,所以很容易吸引人群加入其中。为了使热衷于群众文化活动的人们热情不减,为了更好地繁荣群众文化,为了更有力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那就要更好地做好如下工作:

对于广场舞各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承办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希望更多地人加入到全民健身的大队伍中来。参与者则更多地希望舞蹈动作难度适中,这样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同时增加自己的信心。而针对舞群中偶尔出现的插队或者偶尔秩序混乱的状况,参与者和承办者就需要共同努力,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和文明的健身环境。

政府部门应积极参与活动场地的策划工作,让群众文化活动有用武之地。

面对如此大好形势,县宣传部自2006年至2009年下达广场消夏文艺演出周周演的指令,除专业部门承办外,几个系统需要综合承办,各级领导更需提高对广场文化的认识, 合理布局,宏观调控,抓好设施、场地建设,把最好的广场和能够开展活动的地点腾挪出来,保证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其风雨不误。

综上所述,广场舞作为一种在民间流行,且正在形成自己的规范与模式的大众健身运动,是一项值得鼓舞和发扬的项目,它所体现出的宗旨能够使“全民健身”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轻松的氛围下实现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广场文化重要表现形式的广场舞蹈,更呈方兴未艾之势。方正县位于哈尔滨市中东部,北与通河县隔江相望,东与依兰县为领,南与尚志市、延寿县毗领,西与宾县相依,2993平方公里,人口23万。

上一篇:开垦词语意思及造句下一篇:不信不立不诚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