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县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4-04-11

永靖县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永靖县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对**县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旅游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距离培育成**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还有较大差距,但**县旅游业从发展机遇、区位优势、基础建设、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开发潜力非常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旅游 发展 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

劲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正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县作为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初具规模和优势的县具有发展机遇好、资源价值高、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市场潜力大等特点,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一、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资源概况。**县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素以刘家峡水电站、炳灵寺石窟闻名于世。刘家峡水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施工安装的亚洲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是我国水电事业的摇篮。炳灵寺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十大石窟之一,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寺内窟藏文物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珍贵的文物遗产,是古丝绸之路南线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印证,具有很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黄河呈“S”形流经县域107公里,形成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三大峡谷景观,构成了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其中,有以炳灵石林为代表的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是西北黄土高原独具特色的造型地貌,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有以太极岛为代表的4000多亩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栖息着珍禽异鸟28种、2万多只,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有西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淡水湖炳灵湖、太极湖、毛公湖三座“高峡平湖”,水域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库容量达60亿立

方米,具有独特的旅游价值;还有堪称当今世界之最的恐龙足印群化石地质遗迹,具有极高的科普价值;有林海连绵、鸟语花香的吧咪山、抱龙山、松树岘万亩原始林区;还有文明灿烂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辛甸文化等文化遗迹。同时,**还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黄河三峡被誉为“恐龙之乡”、“彩陶之乡”、“中国傩文化之乡”、“水电之乡”。

(二)发展现状。**县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走旅游兴县路,把旅游业作为带动全县发展的龙头产业,全县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旅游环境明显改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已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旅游的一个新亮点。2001年,恐龙足印群化石遗迹被命名为刘家峡国家恐龙地质公园;2004年,刘家峡水电站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刘家峡国家恐龙地质公园揭碑开园;2006年,黄河三峡被评为“甘肃十大旅游景区”;2007年,**县被评为“全国县域旅游百强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傩文化之乡”;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进入中国县域旅游品牌500强,黄河三峡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2008年,**县被列为甘肃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傩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命名为“中国恐龙之乡”;2009年,甘肃省将**县列为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电力旅行社被评为“甘肃省国内旅行社十强”;2011年,炳灵石

林成功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2011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29.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亿元,旅游收入占全县GDP的17.8%,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城乡居民的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

但从总体上看,**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旅游业发展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称,距离培育成**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旅游资金投入不足,致使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薄弱,每逢旅游旺季,游客流量激增,接待能力严重不足。二是旅游景点品位不高,无特色,文化内涵不深。三是管理体制滞后,无序经营和乱设摊点较多,多头管、管不住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没有做好“乐”字文章,娱乐场所较少,娱乐活动单调。五是旅游商品缺少特色,产品开发单一,纪念品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二、旅游业发展潜力分析

**县旅游业从发展机遇、资源价值、区位优势、基础建设、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开发潜力非常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一是发展机遇千载难逢。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从产业培育、基础建设、市场引导、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

做出重大决策和部署,设立黄河三峡、敦煌、麦积山三个旅游公司,全力打造三大旅游区。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做大做强**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良机。同时,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永富多次到**视察指导旅游工作,充分体现了省委领导对**旅游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在临夏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中,州委书记冉万祥明确指出要拓宽旅游融资渠道,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投资主体参与旅游产业开发。为此,**县与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洽谈合作,签订了旅游资源整体打包开发框架协议,成立了黄河三峡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有效解决黄河三峡旅游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旅游业的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

二是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从地理位臵来看,**距兰州市和西宁市两个省会城市都比较近,在开发大西北和对外开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臵,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县城刘家峡距兰州市43公里,距西宁市210公里,距兰州中川机场87公里。境内国道线与通往兰州、西宁的高速公路相连,特别是折达二级公路、兰州至刘家峡沿黄河快速通道等交通骨干道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水路、铁路、航空运输为补的全方位旅游交通网,属兰州1小时都市经济圈的重要板块。因此,可把**定位于省会兰州的旅游之地,全力打造“兰州市的会客厅、后花园”。

三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修建了县城通往各景区(点)的道路,以

县城刘家峡为中心的旅游交通网络初步形成,重点建设交通集散地、旅游景区、住宿设施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景区中的引导标识、道路交通指示牌、旅游厕所、休息设施、观景设施和环卫设施,提升景区旅游服务功能。

四是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我国也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中“积极发展”的新兴龙头产业,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消耗资源最少、投资回报可观、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双休日”的实行和公众节假日的延长,旅游成为大众消费新的热点,必将迎来日趋旺盛的良好前景。

三、对**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是要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县已经编制完成了《甘肃黄河三峡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还应编制完成《刘家峡丹霞地质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刘家峡龙汇山商务度假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做到规划“思路要新、起点要高、立意要远、工作要细、措施要实”,形成县域旅游发展的规划体系。做到县域规划、景区详规与全州旅游业发展规划的统一,做好旅游规划与其他产业规划的衔接,逐步建立和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另外,不能忽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

二是推动黄河三峡景区转型升级。按照国家景区评定标准要求,全面启动黄河三峡晋升5A级景区的工作,以不断提升景区品位,促进城乡居民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对外整体形象的提升。认真做好黄河三峡旅游股份公司的运营工作。严格按照规划,认真做好炳灵石林等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黄河三峡旅游业。

三是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县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的有效手段。要积极扶持景区周边的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太极镇、刘家峡镇的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着服务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显、淡旺季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重点是:一要开展现代农业观光、田园采摘、赏荷垂钓、农田认种、农家租住、休闲度假等多种形式的农家生活体验游,形成“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二要大力建设罗川台循环农业示范区、古城观光农业示范区等农业示范园区,完善游览观光配套设施。三要不断拓宽乡村旅游融资渠道,用足用好农业信贷和妇小贷政策,支持有创业愿望、有就业技能的农户发展农家乐。四要出台农家乐管理办法,对农家乐环境卫生、餐饮标准、服务技能进行规范统一,实行挂牌上岗,进一步提升农家乐服务质量。

四是提高旅游景点的文化品味。旅游经营很大程度上是多种文化的挖掘和再现。目前,**县许多旅游景点存在有景无点、有景无名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游览兴趣。因此,要在提高景点的文化品味、做好黄河水的文章,打好黄河三峡的文化品牌。深挖黄河文化,在黄河投放羊皮筏子、木排、小木船等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让游客体验原始水上交通。充分利用**“恐龙之乡”、“傩文化之乡”、“彩陶之乡”的优势,建设主题特色鲜明的景点和餐厅,使游客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文化。

五是加大黄河三峡宣传力度。仅仅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大力度搞好宣传工作,采取电视、报刊、节会、网络、图片资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扩大宣传,制作一批宣传黄河三峡的图书、图片、音像等精品资料,投放到景区公共场所、出租车、公交车上,宣传黄河三峡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还要宣传州情、县情以及**县旅游开发的进程和优惠政策,让游客阅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载体,适时举办大型节庆促销活动,出动旅游“大蓬车”到周边省会和地区开展宣传促销,搞好对外旅游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投资旅游。

六是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管理和服务来实现。因此,要把旅游管理和服务放到与旅游开发同等重要的位臵。对各旅游企业、旅游区的商饮摊点和旅游服务人员从收费价格、语言行为、服务态度、环境卫生、仪表着装、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形成文明经营、平等竞争的服务环境,为游客提供全程服务,使游客满意而归。进一步加强旅游专业队伍建设,采取优惠政策,从大中专院校、大旅

行社、星级宾馆引进具有导游、服务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中高级专门人才,还可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定期指导,出谋划策,推动**旅游业持续发展。

篇2:永靖县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加快永靖旅游业发展对推动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

永靖的游览是依傍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进行的,主要观赏黄河三峡风景名胜。永靖少数民族众多,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旅游特色资源,纯净原始的生态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深得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要,极具经济开发的价值。

原始景点有炳灵石林、吧咪山和抱龙山原始森林。有神秘时空恐龙园、洮河和黄河交汇处的龙汇山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上景点在交通方面利用水路较为快捷方便,为此因加大水云交通。

少数民族有保安、东乡,回,藏,土族,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旅游开发的潜在资源。旅游业作为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无烟产业,可以打造成典型的绿色产业,它强调绿色开发、绿色经营、绿色消费,可以推行循环经济,走一条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为保持生态平衡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使旅游业本身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培育成熟的旅游景点,会使旅游资源不断升值,对资源的消耗逐步降低,这样会有力促进永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永靖旅游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是开发程度普遍偏低,长期停留在较原始状态,多数景点没有培育成熟。旅游资源开发形式单一,档次不高,偏僻地区景点分散,缺乏足够吸引力。难以开成规模效益。其次政府投入不足,对外宣传力度不大。部分景区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宾馆饭店设备陈旧,影响接待能力的发挥。

三、刘家峡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一)合理利用开发现有旅游资源

例如对刘家峡水库、炳林寺一线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丰富而又便利的水资源和刘家峡水电站的电力对水库两侧的山地进行绿化,让游人能感受到水库水的青蓝和乘船的乐趣同时若能看到水库两侧山上披上绿装,不仅能增加旅游效益,而且还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可谓一举多得。绿化规划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选用的植物品种应突出地方特色;二是植物品种应注意季节的搭配,适当增加常绿树种;三是植物品种要兼顾观赏性以及花卉和水果的供应。依靠独特的水库和湿地特色,着力开发让游客赏水、嬉水、赏鱼、钓鱼。

(二)重视旅游文化建设

查字典范文网【fanwen.】

深度开发傩舞戏、恐龙、太极等文化遗产,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全面提升黄河三峡文化品位。

(三)加强旅游宣传推介

通过举办大型主题节会、制作大型广告牌、编播电视宣传片,举行旅行社老总联谊会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扩大旅游宣传推介

(四)着力开发 农家乐生态旅游项目

乡村生态旅游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环境,通过农民的积极参与来实现生态旅游发展当地社会建设的互动推进。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序幕的开启,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而且可以使有价值农村文化名村、民间艺术、自然景观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农家乐是近几年开展农村旅游的重要项目,依托城镇和旅游景区景点满足旅客的休闲度假和旅游服务。

四.结语

篇3:永靖县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设施农业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发展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设施农业是一项集设施水平、栽培技术与管理模式于一体的综合新兴产业,设施农业的发展,将会推进整个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体现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水平,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标志。

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设施农业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造环境气象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减轻热、冻、风霜等气象灾害,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同时,能较好地满足植物对环境条件(光、热、水、肥等)的要求,实现反季节生产,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发展设施农业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城郊型农业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单纯依靠发展规模经营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制约,许多农户的发展都受制于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不得不寻求其他出路。因此,在有限的土地规模上,通过发展设施农业,以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不失为一条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的重要途径。

二、全县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全县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地位日益上升,在全县农业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据调查统计:全县种植蔬菜的日光温室大棚有14114座498.8公顷,总投资7800万元,年产值7800万元;蔬菜的小拱棚塑料大棚6500座220公顷,总投资2800万元,年产值2800万元。

三、全县设施农业类型、投人构成和经营状况

永靖县设施农业以分散经营为主,极少数集中规模经营全县设施农业栽培以分户经营为主,其中80%以上均在自己承包土地上建设农业设施,自主经营。设施栽培经济效益可观根据调查情况看,设施栽培平均效益是露地栽培的5倍以上,有的品种可高达10倍。散户经营的简易大棚平均年收人为3万元/公顷以上,日光温室大棚每栋平均年收人为0.7万元~0.8万元之间。

设施农业产品销售情况良好,全县种植蔬菜面积大、数量多,销往兰州市(县)(核实一下)、临夏市及青海省的部分市(县)。每到成熟季节,外地商贩往来于刘家峡,车水马龙,十分繁荣。他们的到来,保证了全县设施农业产品的畅通,市场的繁荣也促进了全县设施农业的稳定发展,90%以上的设施农业产品畅销外地。

四、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营分散,规模较小全县80%以上的农业设施为分散经营,经营业主各自为战,相互封闭。部分经营户缺乏更新资金,管理技术落后,信息不畅,大棚设计和施工安装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经营效益不高。同时受市场因素的制约,有时也存在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二)科技总体水平低现有大棚设施60%为土木结构,设施简陋,围护材料单一,如遇大风、大雪、寒流等气象灾害时,均有倒塌、压垮、变形等情况发生。从配套设施看,设备不配套,调控能力较差,作业主要靠人力。尤其是温、光、气测试设备,调控设备仍然停留在试验阶段。设施栽培小型作业机具也缺乏,基本上依靠人工作业。另一方面受多种因素制约,蔬菜栽培技术还停留在常规技术方面,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难度大,这些因素制约着蔬菜生产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三)农民商品安全品牌意识较差近几年,由于城乡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蔬菜外观、花色品种、营养安全和无公害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全县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蔬菜产品在外观、花色品种较以前有很大改变,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但离消费者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全县蔬菜生产基地都做了无公害产地认定,进行无公害产品认证;但没有注册品牌商标,缺乏品牌优势及统一印制包装,使应有的价格优势没有表现出来,同时受传统观念和文化素质的影响,部分农民用药安全意识较差,造成农药超标,进而引发的消费问题时有发生。

(四)科技培训资金短缺由于乡、镇、村财力有限,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专业技术是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需对农户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培训,但各级财政对科技培训所列资金严重不足,甚至完全空缺。农民得不到技术培训,新技术、新品种很难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五)缺乏专业育苗设施设施栽培是不同于大田栽培的技术体系,从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到管理等应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化技术体系。国内外先进的设施农业栽培基地都具有品种育苗基地;专为设施农业提供优良栽培品种种苗。各县由于基础较差,又受资金缺乏影响,缺乏专业育苗设施。

五、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分层次发展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农民的经济水平和当地自然条件,要突出当地特色,切忌脱离实际、贪大求洋、盲目发展。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建立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型分散到大型规模化的农业设施体系。二是要发挥挥各乡镇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要与土地经营规模相适应,既要发展大规模、高水平的龙头示范带动基地,又要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民乐意接受的中小规模的设施农业工程。

(二)建设多元化经营机制目前已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和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特别是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了水平较先进的设施农业基地,如罗川村在单位蔬菜生产产值基本稳定韵前提下为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加经济收入,该村群众在村委会领导下另辟蹊径,开发该村66.7公顷耕地,建设以高标准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为主的花卉、蔬菜生产基地、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标准高效节能温室208栋,改善蔬菜生产环境条件和调整产业结构一开展花卉种植业,并成立了花卉协会,协会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从群众手中承包基地上的所有土地,进行整体规化,建成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建成后,协会又以略高于承包土地的价格反租给自愿报名的承包户,一方面解决土地调整问题,另一方面协会为今后基地生产花卉和销售提供服务积累积金。农民建设设施农业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这说明政府支持与引导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一是鼓励农民投入,农民作业散兵作战的中小投入者,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信息闭塞,他们所经营的农业设施结构简单,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设施农产品质量较差,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政府从政策上鼓励他们,技术上帮助他们,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特别是产后销售服务,要保护和培育好各类市场。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和鼓励社会团体投资兴办设施农业。特别是提倡股份制经营体制。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全县设施农业,通过吸引外资,弥补县内发展资金的不足,从而促进全县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程序,打造品牌优势全县蔬菜生产虽然上了一定规模,但生产中却出现卖不出的现象,而一些大中城市对无公害农产品处于急需阶段。这说明蔬菜生产不再是单独的规模问题,而是农民所生产的蔬菜品种必须要上档次、上规模、上质量,才能获得高效益。要把一季度蔬菜检测改为不定期检验检测,避免不合格产品流人市场。全县西瓜、番茄、西葫芦、黄瓜、马铃薯等18个品种已取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设施栽培经历近二十年的发展,不断优胜劣汰,形成了刘家峡系列为主要品种,在县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品牌优势是一种无形的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且在发展过程中,继续打造新的优势品牌。

(四)引进推广先进设施设备一是耕整地机械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已研制成功了微耕机可进行犁耕和旋耕作业。二是推广电动双向卷帘机。帘机性能好,效益高,很有推广价值。三是微、滴灌设施技术在蔬菜西瓜栽培中使用效果较好。既可减少室内水分蒸发,减少病虫害,避免因大水漫灌,引起的室温急剧变化。还可随滴灌施人可溶性肥料,促进增产,增加效益。

(五)加强技术培训工作设施农业科技含量高,管理者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目前采取多种办法进行技术培训,包括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乡(镇)、村级实用技术培训学校短期集中培训,以及参观学习等,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系统性差,只能解决眼前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能按科学的生产标准进行系统管理,建议培训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篇4:永靖县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键词:红柳;形态特征;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S79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34-1

1 红柳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红柳(红荆条、三春柳、柽柳、沙柳)属柽柳科,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4米,叶互生,披针形,鳞片状,小而密生,呈浅蓝绿色。小枝下垂,纤细如丝,婀娜可爱。总状花序集生于当年枝顶,组成圆锥状复花序;花粉红色,夏秋开花,有时一年开三次花。所以有的地方也称它“三春柳”。生长于永靖县的红柳为甘蒙柽柳,本种为荒漠地区绿化、水土保持和固沙造林树种。

永靖县自然环境条件的严酷性,决定了在荒山造林树种的选择上确定以灌木树种为主。而红柳耐寒、耐旱、抗盐碱和耐高温,经过长期的发展。红柳薪炭林成为我县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发展红柳资源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2.1 红柳在永靖县的生长现状和资源分布

2.1.1 生长表现 红柳在我县生长的基本特征是生长旺盛,适应范围广,极耐高温和干旱,在我县绝对最高温度37.5℃,年蒸发量1808.2mm,年降雨量170多mm,持续6-10个月大旱的情况,生长仍很健壮。特别是能经受得起连年干旱的考验,1990、1991、1992年三年我县持续大旱,年降水量分别为178.8、253.9和205.7毫米,每年连续无降雨天数长达3个月左右,4-6月3个月土壤表层20㎝深含水量降到1.8-5.8%,1米深层土壤含水量只有4-6%,红柳仍生长正常,而杨、榆树均出现死亡现象。因此,营造人工红柳灌木,能形成比较稳定的林分,对改善生态和控制水土流失具有较大的作用。

2.1.2 资源分布 我县具有多年的红柳薪炭林栽培历史,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引种示范红柳灌木林栽植,到七、八十年代有了突破性发展,在我县东西山区13个乡(镇)和沿黄灌区的梯田地埂、溝谷塬头、盐碱地和滩涂地都开展了红柳人工栽植。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现了大发展的喜人局面。在我县刘家峡库区沿岸和兰刘、刘临公路沿线、沟谷台地大力发展了红柳灌木林,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县红柳种植面积达10万亩,在退耕还林、三北四期、绿色通道、义务植树等工程建设中70%以上的地块与红柳进行混交,共植红柳36040万株,年产种条12万t。

2.2 发展红柳资源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2.2.1 领导重视,大力宣传,常抓不懈: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类指导 近年来,县上把发展红柳灌木林列为东西山区造林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以基地为目标,连片栽植,采取先地埂后沟坡,先阳坡后半阳坡,耕地先培埂后栽植,荒坡沟先整地后栽植的办法,依照选好种条,冷水浸泡,精心栽植,扎实少露,幼林管护,年年平茬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大大提高了成活率并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2.2.2 把发展红柳灌木林与工程建设相结合,不断扩大种植规模 红柳已成为我县适应性最强的乡土树种,是我县各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首选树种。当前,在我县已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第四期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林业工程,都把发展以红柳为主的灌木林建设作为工程建设的重点。

2.2.3 发展红柳灌木林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 据测定,红柳经年年平茬,萌发分枝逐年增多,生物量很大,三年生的红柳每丛可萌发高0.6m以上的枝条10根以上,为我县干旱山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提供了充足原料,成为山区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据统计,我县东西山区群众每年编织小农具近30万余件,编制品和种条还远销外地,收入约450万元。每年正常平茬可产种条上百万吨,有500多万kg远销青海、兰州、定西、河西等地,年可收入250万元。此外,红柳枝杆可以制板,皮可以制胶,嫩叶可以入药,具有多种开发价值,今后随着红柳产业的深度开发,必将更大地增加农民收入。

2.3 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县以红柳为主的薪炭林建设虽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形势和要求相比,发展还不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对林木管护措施不到位。广大群众对红柳林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的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到,管护力度有待加强,有些林木人为破坏和牲畜啃咬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木的发展。

二是发展规模不大。以我县人工红柳栽植为例,尽管红柳在我县广为分布,但多为地埂和路旁为主,整乡整村大规模发展的力度不够,随着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锅下愁”的问题得到解决,红柳的薪炭作用降低,而其他深加工开发高价值的项目还没有跟上,群众自发栽植红柳的主动性不够。

三是产业带动不够。大力发展以红柳为主的薪炭林是增加我县森林面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举措,但是广大群众更多的是注重经济效益,对眼前利益看重,红柳栽培产生的生态效益没有得到有效的补偿,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

3 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努力的方向

总结我县多年林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以红柳为主的灌木林建设力度,计划每年造林任务的70%以上发展红柳灌木林。同时,加大红柳开发加工力度,把红柳生产加工当作富民富县的林业支柱产业来抓。

3.1 突出重点,扩大红柳的种植规模

以东西山区13个乡镇,沿黄、湟、洮河岸边、沟坡、盐碱地、滩涂地和公路沿线为重点,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先地坎地埂,后荒山荒坡的原则,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到2015年在原有10万亩基础上,新栽植红柳10万亩,全县总面积达到20万亩,2015-2020年每年栽植红柳2万亩,使全县红柳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山区群众户均达到20亩,川塬区户均达到5亩。

3.2 以红柳产业的深加工项目,带动红柳种植基地的大发展

篇5:永靖县农业保险调研报告

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作为一项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抵御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低农民损失,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保障作用。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保险工作,4月14至22日,由县委常委、副县长付国才同志带队,组织县金融办、农牧局、人保财险公司等单位负责人,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乡镇和村级负责人汇报、入户走访等方式,对我县17个乡镇的农业保险工作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农业保险开展的基本情况

我县目前共有保险公司8家,其中参与农业保险的有2家,分别是人保财险公司和中华联合财险公司。我县的农业保险种类主要是种植业保险(玉米、马铃薯)和养殖业保险(能繁母猪、奶牛、藏系羊),其中由中华联合承担马铃薯保险,由人保财险承担玉米、能繁母猪、奶牛、藏系羊四个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

(一)农业保险开展情况

1、农户对农业保险的缴纳比例及受灾赔付标准(1)玉米:2014年前,农户每亩上缴保费3.15元的保

藏系羊参保76549只,保费收入140.1426万元,赔款52万元。

2015年计划承包玉米面积10万亩,努力扩大牛、羊、猪等养殖业的保险覆盖面。

(二)对农业保险的认可情况

我县东西山区大部分地区经常遭受冷冻、冰雹、大风、滑坡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没有农业保险的情况下,农户的经济损失无法得到补偿。调研发现,农户和乡镇负责人对农业保险(特别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都认为这是遭遇天灾或牲畜意外后补救的好办法,也是解决燃眉之急的有效途径,大都愿意参加农业保险,特别是家畜和玉米保险。由于对保险知识的宣传不够到位、部分保险条款不切实际,再加上农业保险开办时间不长、自然灾害的发生又带有随机性等因素,导致部分农户抱有侥幸心理,对保险持观望态度。

(三)农户对农业保险新的需求

1、希望保险险种扩大到更广的范围。当前,我县各乡镇的农作物种植多样化,但保险险种涉及面不广,仅仅开设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根据我县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抗风险需要,其他农业保险业务如生猪、鸡、百合、大棚蔬菜、西瓜、林木、淡水养殖等我县传统特色产业基本没有涉足,农户无法参保,为此群众对开设这些险种呼声较高。

2、希望市场风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农业生产除了自然风险之外,市场风险特别是价格波动带给农业生产

镇、村对这项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政策宣传、动员力度不够,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了解不多,造成投保面较小。二是农户参保意识不强。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认识不足,加上近年来我县没有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不大,造成的损失也不多,对农业灾害心存侥幸心理而不愿投保。

3、保险赔偿额度偏低,影响了农民投保积极性。目前,国家政策补贴额度有限,农户又不愿意出更多的钱参保农险,导致保险赔偿额度仅限于补偿物化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投保积极性。

4、理赔定损难操作。一是责任划分确定难。政策性农业保险标的主要是农作物和牲畜产品,具有不匀称性特征,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责任的划分相当困难。二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政策性农业保险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懂保险的业务知识,又要懂农技的相关知识,给理赔带来许多困难。三是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难防范。保险标的在被保险人的控制下,受被保险人的行为影响很大,农业损失中的主观道德因素难以分辨。四是玉米等受灾后理赔人员未能及时查勘现场,对受灾面积的底数不清,赔偿标准含糊,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对保险的可信度。

5、关于中华联合保险公司马铃薯保险问题。中华联合在2014年马铃薯承保过程中,采取虚假协议方式,签订所

要从各自实际出发,做好调查摸底工作,选择1至2个试点险种,如温室大棚、生猪、高原夏菜保险等,制订试点方案,积极申报争取列入省级试点。同时,在学习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托各农业产业合作社重点探索百合、大棚蔬菜、家禽、中药材、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生产成长保险及价格指数保险试点。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农业保险,对大棚设施、温室大棚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和淡水水养殖业进行承保,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和支持;引导和支持农户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最高保额基础上,自愿参加商业保险,分散经营风险。努力争取上级财政补贴,适时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

(三)加大支持力度,调动参保积极性

结合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做好县级财政补贴资金测算并足额纳入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逐步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比例,降低农民负担比例,调动农户参保积极性。

篇6:永靖县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南靖县全力打好“五大战役”推动跨越发展

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召开后,南靖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全民动员,超常规运作,超时速推进,全力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小城镇改革发展和民生工程‚五大战役‛,推动南靖跨越发展。

加码加压促赶超。一是提高目标,加大压力促动力。以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南靖实际,充分挖掘经济发展新增长点,适度提高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的全年奋斗目标,自加压力,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推动跨越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加强督查,紧密跟进促推进。由县效督办牵头,集中县委‚五大战役‛指挥部办公室跟踪落实小组、督查考核小组和县委办督查室、县政府办督查室的力量,把‚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的总目标分解为十天一节点的阶段小目标,建立督查台账,对各大战役的工作进度实行旬单元管理。对达不到时间进度要求的,通过通报、约谈等形式给予告诫,督促整改落实,确保各大战役按照序时进度扎实推进。三是造浓氛围,广泛发动促主动。县委、县政府分别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中心组学习会和县政府常务会、专题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省、市会议精神,并召开县委十一届十次全体(扩大)1

会议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各有关部门在会上郑重承诺。全县各级各部门随即迅速行动起来,层层进行广泛动员,迅速把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县委的部署上来。同时,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宣传标语、宣传栏、工作简报等多种载体,大张旗鼓进行宣传发动,使‚五大战役‛决策部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迅速在全社会形成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热情更高。

先行先试促突破。一是创新观念,优化规划促提升。立足谋划长远、放眼未来,突出加快转变,进一步优化提升‚一个中心、五区并进‛发展规划,使其站位更高、定位更准。实施‚小县大城关‛战略,把县城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进一步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围绕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县,优化土楼文化综合旅游区、漳龙休闲度假区战略性规划及功能分区详细规划,整合全县旅游资源,构建‚海西生态旅游名县‛发展大格局;以省级南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契机,突破区域发展界限,整合丰田项目区和南凌项目区,高起点规划50平方公里的新增长区域,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二是创新举措,破解难题促发展。县委把破解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难题作为打好‚五大战役‛的重要突破口,不断创新举措,突破发展瓶颈。比如,着力引进央企、大型民营企业等战略投资者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区域开发,与北京首旅集团签订福建土楼(南靖)景区战略合作协议,预计可新增总投资超26亿元,有效化解福建土楼(南靖)景区开发资金需求难题;注重向政策要土地、向整理开发要土地,用好基本农田异地代保、耕地异地占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鼓励推行边报批、边征迁、边建设,努力化解用地难题。三是创新服务,转变作风促高效。围绕服务‚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出台了项目审批、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高效服务用地等四份文件共45条新规定,通过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流程、拓宽办理渠道等措施,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全面提高办事效率,为加快推进‚五大战役‛提供快速、优质、高效的服务。

篇7:发展旅游业调研报告

一、XX文化旅游资源情况

XX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以XX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之一,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质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古朴的民族风情,形成了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素有“黔蜀门屏、银杉之乡、XX故土、傩戏王国”之美誉。地处黔北渝南,与本省的正安、务川和重庆市的南川、武隆、彭水五县(区、市)接壤,为黔东北入渝入川通道,历史上经济文化与川渝地区交往甚密,现在更是成为黔北地区面向成渝经济走廊的“桥头堡”。

1、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XX属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16℃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与重庆低湿酷热天气形成强烈反差,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最佳胜地。作为“银杉之乡”,我县拥有以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原生态植被,境内有高等植物300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珍稀植物16种,有被称为“植物中的熊猫”的银杉,“中国鸽子树”珙桐,抗癌新秀红豆杉,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银杏、香果树等。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有:旧城一线天、仙女洞、仙米洞、黄泥洞、洋渡小山峡、淞江漂流、芙蓉江十里峡、三江河风光、白滩峡谷风光、三合口温泉、红关垭森林公园、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磨盘山风景区等。

2、文化旅游资源奇特

XX族是贵州高原开荒辟草的最古老的土著民族,是雄极一时的古夜郎文明的缔造者。全县XX族人口占全国XX族人口的1/3,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我县傩戏历史悠久,被学术界、艺术界誉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傩技“煞铧”、“上刀梯”堪称一绝,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XX族居室、服饰、饮食、丧葬仪式等生活习俗独具特色;高台舞狮、打篾鸡蛋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健身、娱乐为一体,技艺高超;文物古迹众多,有省、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三幺台、哭嫁歌、打篾鸡蛋、高台舞狮、傩戏已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XXXX族傩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主要人文旅游资源有:插旗山古寺院、城关万天宫、石桥观音阁、明真安州古城垣、天子坟、铧耳山崖棺、青球岩岩墓、县民族展览馆、“梦幻天城”、大磏三源民族文化新村、洛龙大塘XX民族文化村等。

3、旅游商品各具特色

特色食品灰豆腐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XXXX族人的主要菜肴;XX茶叶“XX银芽”曾荣获第五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获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议活动指定用茶;鲜轶牛肉干品质良好,风味独特,是XX有名的风味小吃;中药材洛党、天麻、玄参、金银花等更是供不应求,远销海内外;傩戏面具做工精细,堪称精美的艺术品;此外有雕刻、绘画、书法等文学作品和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

二、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遵发〔20xx〕2号文件下发后,我县及时召开会议学习传达,结合实际研究部署,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工作成效较为明显。20xx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22.15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6亿元。主要做法及成效如下: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打造精品旅游线做强做优旅游业作为实施“面向重庆长江、发展县域经济”战略的重大举措。明确县政协主席主抓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并及时组建机构专抓旅游产业。20xx年将县旅游事业局从县环境保护局划出,单列为专管全县旅游工作的正科级事业单位;20xx年成立了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县XX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会。

2、摸清家底,科学规划。我县与重庆工商大学签订了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合作协议,利用科研院校的智力资源、技术设备搞好资源普查,制定开发规划。目前,我县已完成了全县旅游资源普查,完成了全县旅游发展总规编制初稿,编制了“梦幻天城”、冷水台和红关垭森林公园等景区详规,正在着手进行XX民族村寨、新农村建设“百里示范长廊”、大沙河、华山林场、磨盘山、淞江温泉、双河仙米洞等景区的规划论证工作。

3、加大投入,夯实基础。20xx年以来,我县投入240万元扩建了县尹珍文化广场,投入40多万元成立了县民族展览馆,向省民宗局争取150万元建设“三源村XX民族风情一条街”,新修了“梦幻天城”旅游景区公路,完成红关垭森林公园路面改造9.3公里、公园内林区公路建设12公里,启动了三合口温泉景区公路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县文化旅游业基础设施。同时,抓紧实施绥阳至XX二级公路(XX段)改造工程,积极做好黔北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

4、优化环境,筑巢引凤。与重庆南川区永溢矿山机械厂签订了投资4500万元“梦幻天城”旅游景区项目,景区按照国家4a级标准建设,目前该景区完成投资530多万元;与重庆洪燕物流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2800万元三星级宾馆建设项目协议;与深圳大山集团达成了投资1.3亿元开发大沙河灰磏河流域的旅游招商项目协议。成立了“梦幻天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XX方山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XX三力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XX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建成了冷水台休闲山庄、上坝青龙泉山庄、洛龙大塘XX文化村等农家乐。成立了XX自治县中黔傩文化工艺传承有限公司和XX自治县XX作坊食品厂,成功开发出傩戏面具和仡家傩酒。另外,我县还成功开发了灰豆腐果、鲜轶牛肉干、洛龙大蒜等系列食品,洛龙党参、金银花、天麻等系列中药材产品,以及XX银芽等系列茶叶旅游商品。

5、区域合作,联动发展。按照“积极参与、平等协商、共同开发、互利互惠”原则,努力构筑跨区域旅游圈,争取在国家投入、旅游信息共享、宣传促销等方面取得新突破。20xx年,在重庆南川区举办的渝南黔北区域合作经贸洽谈会上,我县与重庆涪陵区、万盛区、武隆县、南川区以及本省的正安县、桐梓县等七个区、县共同签订了黔北渝南地区生态旅游共同发展协议书。20xx年,我县又与重庆万盛区、南川区、武隆县、綦江县以及本省桐梓县、正安县共同签订了《统一标志标识、共推旅游线路,促进渝南黔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合作实施协议书》,为共同发展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6、加大宣传,扩大影响。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推介XX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等,努力扩大社会影响。20xx年,我县成功举办了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组团参加了在重庆南川区举行的渝南黔北生态旅游推介会;20xx年,我县开展了“走进梦幻天城”旅游采风活动,参加了第四届国际文化博览会,在《XX报》和《银杉文艺》开辟了旅游文化专栏,开发了XX旅游风光贺年卡系列产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展览、文化、体育和经贸活动,宣传推介以XX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牌,扩大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力。

7、强化管理,完善机制。认真抓好旅游市场治理整顿,全面排查、治理各类安全事故隐患,建立健全各类安全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围绕完成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市场规范、旅游宣传促销等任务,进一步健全和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资源保护不够。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打击力度,对万天宫、插旗山翠飞阁、明真安州古城垣等文物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了解,并制定了保护方案,争取资金对万天宫进行了修复。但由于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不少景点受自然侵蚀严重,如明真安州古城垣。

2、基础条件有限。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了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修建改造了一批旅游道路,大大提高了景区的基础条件。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如XX阳溪至武隆卡门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行能力弱,严重制约着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和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

3、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产业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产业。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尚处在起步和培育阶段,各种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市场营销策划人员、导游人员以及专业饭店管理人员缺乏,成为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景点开发再到旅游产品包装宣传推介,都需要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近年来,虽然我县多方争取资金,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等投入,但总量上仍显不足,从而制约了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截止目前,我县尚无三星级以上宾馆,住宿等服务设施条件差,旅游接待能力弱。

5、文化品位不高。我县虽然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乡土文化底蕴深厚,但对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度不高,影响了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品位。如我县XX族的民族语言、服饰和习俗多已消失,民族特征恢复难度极大。

四、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构想

旅游业是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关联作用强,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我县旅游资源颇具地方特色,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县旅游业当前所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对推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构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争创全国生态XX文化旅游大县为目标,着力打造“XX明珠”品牌,尽快与周边旅游线路对接,整合山水、乡村、XX三大资源优势,抓住景点建设、商品开发、宣传促销、服务管理四个重点,推进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城镇建设、脱贫攻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五个结合,坚持立足长远,高点起步,加快形成更加合理的旅游发展区域格局,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把我县打造成为以神秘XX文化及珍稀植物银杉为代表的天下旅游目的地、以神奇自然风光为代表的周边旅游必经地和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重庆市民休闲地。

1、近期目标(20xx—20xx年):打基础、构建框架

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开发以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加大对西北三桥华山石林片区、东部芙蓉江梅江峡谷片区的开发力度,将两片区中的雷家坝、华山、三河口温泉、县城玉溪河作为本阶段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加以突破。借助本地区丰富的XX族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以及紧靠重庆主城区客源市场的区位优势和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芙蓉洞空间分布上形成的“金三角”的有利形态,着力打造“黔北XX东环文化体验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在黔北高速公路开通前完成开发建设,打好基础,营造氛围,并以此带动XX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中期目标(20xx—2015年):大发展、初见规模

将中部县城及周边片区、东北洛龙大塘磨盘山片区、北部大沙河片区作为本阶段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区域,扩大文化旅游开发的覆盖面,完善基础设施,形成规模,从而构建起“黔北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框架。对于北部大沙河片区,充分利用其优良的原生态自然环境、独特的原生态系统、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原始的自然风光,进行小规模、低强度开发。重点在于完善接待服务基础设施,加强通讯设施、安全监控和安全救护体系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驴行天堂”徒步旅游和科考探秘旅游基地。

3、远期目标(——):成体系、打造精品

以南部旧城片区和其他区域内的项目作为本阶段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同时进一步完善已开发区域基础设施,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最终形成完善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特色旅游产品、旅游生态环境的旅游经济体系。立足精品旅游线路,强力打造以涪陵乌江画廊,XX芙蓉江文化长廊、长岩十里峡、大磏梦幻天城石林为代表的自然人文景观;以武隆仙女山,XX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洛龙磨盘山等为代表的山地及观光农业景观;以南川金佛山金佛洞,武隆芙蓉洞、天坑地缝,XX仙女洞、仙米洞等为代表的溶洞景观;以XX大磏三源、洛龙大塘民俗村等为代表的民族村寨文化体验旅游精品,形成南川—涪陵—武隆—XX“一林二江三山”(“一林”就是指大磏梦幻天城石林;“二江”就是指乌江、芙蓉江;“三山”就是指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XX磨盘山)旅游经济圈。

五、几点建议

1、解决领导重视问题。领导重视特别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重视是抓好文化旅游业的最重要因素,这个问题不解决,要想抓好文化旅游业等于是一句空话。这么多年来,我县文化旅游业始终处于起步阶段,说到底就是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建议县委、县政府统一认识,召开专门会议解决这个问题。

2、解决思想解放问题。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就要面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问题。要放弃工业发达了才能抓文化旅游、高速公路通了以后才能抓文化旅游的传统观念,抛开现阶段无钱抓文化旅游、抓文化旅游短期不能见成效的陈旧教条,真正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将文化旅游业作为我县支柱产业来抓。

3、解决观念认识问题。文化旅游业是一项产业,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它必须要依靠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打造成产业发展的支柱。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业对促进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切实树立大旅游的理念。要跳出XX看XX,鼓励并大力支持XX、正安、务川参与黔北渝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构筑黔北渝南旅游经济带。

4、解决经费投入问题。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项目,争取省、市文化旅游投入,政府实行项目经费捆绑,财政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充分调动各方力量,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建立旅游发展融资平台,拓展融资渠道,破解资金瓶颈。

5、解决宣传推介问题。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宣传推介至关重要。不宣传推介,XX缺乏知名度,客商缺乏投资信心。建议采取高端运作模式,专家策划,通过举办大型生态旅游节、XX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大手笔宣传推介XX,提高我县的知名度,形成文化旅游宣传的轰动效应和旅游节庆的综合效益。吸引和鼓励外商和有实力的旅游大集团投资参与我县文化旅游开发。

6、解决旅游人才问题。人才是第一要素,要充实文化旅游部门的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规范,不断提高旅游业管理人员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以优质、高效的旅游服务推动我县旅游业加快发展。

篇8:永靖县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键词:农村危房改造,调研

永靖县西河镇地处国道109线和湟水河南岸, 东接盐锅峡镇, 南连坪沟乡, 西毗青海省民和县, 北临湟水河与兰州市红古区隔河相望, 系“刘盐两峡”电站重点移民安置区, 总面积127平方公里。全镇共有11个村, 驻镇单位12个, 69个社, 2737户, 户籍人口12194人, 农业人口11929人, 99.2%为汉族, 0.8%为土族、藏族等, 总耕地面积17646亩, 人均占地1.46亩, 其中山区村2个, 8个社, 207户, 945人, 耕地面积2500亩, 占全镇耕地面积的16%, 全镇共有9所村小学, 初级中学一所。近年来, 西河镇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 狠抓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以高原夏菜为主的特色农业, 以生产硅铁、碳素为主的乡镇企业, 以联运公司为主的运输服务业和劳务经济, 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2010年, 全镇农业总产值达6017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810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91元。经济水平处于全县17个乡镇中等偏上。

一、西河镇“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情况

2009年, 西河镇按照《国家危房鉴定标准》调查统计, 全镇现有农村危房489户, 约占全镇农户总数的17.7%。其中, 需要拆除重建的一级危房215户, 占全镇农户数的7.78%;需对局部结构进行更换维修的二级危房123户, 占全镇农户数的4.45%;需要更换个别构件或轻微维修的三级危房151户, 占全镇农户数的5.46%。按照州、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会议精神和下达的改造任务, 西河镇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83户, 其中五保户13户, 低保户34户, 二女结扎困难户5户, 特困户31户。各级政府配套补助资金33.2万元, 群众自筹265.6万元, 动工率为100%, 已完工83户, 占任务数的100%。

在农村危房改造实施过程中, 西河镇党委政府制定出合理规划, 强化宣传引导, 激发群众进行农村危房改造的热情, 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制定《西河镇农村危房改造规划》、《西河镇农村危房改造对象审核确认办法》、《西河镇农村危房改造监督管理办法》、《西河镇农村危房改造档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保证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公正、透明、合理、有序进行。

西河镇危房改造上级政策性补助为4000元/户, 要求建筑面积不低于45平方米。危房改造户的确定先由村民小组评议、推荐、村委会审定经过三次公示后, 报镇政府批准。

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成效

一是通过实施危房改造, 改善了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根据调查统计结果, 全镇现有农村危房户489户, 按照年均分级改造100户计算, 实施4—5年将有效减少农村的危房数量, 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困难群众基本可以告别危房, 因自然灾害而发生居住不安全的情况将有效减少, 实施危房改造是一项德政工程, 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民心工程。西河镇沈王村沈文福 (危房) 家于2009年7月开工新盖房90个平方米, 10月完工, 共花费7万3千元。2009年12月份收到政府补助4000元, 沈文福激动地说党的政策好, 感谢共产党, 感谢国家。

二是通过实施危房改造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与改造村容村貌相结合、与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相结合、与改造镇村道路、改善人畜饮水、美化环境、农村卫生和农村文化等生产和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 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沈王村沈好国于2009年2月开工新盖房110个平方米, 10月完工。不包括以前备料总共花费8万多。2009年12月份收到政府补助4000元, 沈好国高兴地说对危房改造政策没意见, 非常好, 这两年国家种粮不纳税而且还补助, 盖房也有补贴, 政策越来越好了。

三是通过实施危房改造激发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解决了群众想建房而又资金不足的难题, 缓解了群众建房资金压力, 可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 激发了群众发展经济、投入小康社会建设的热情。

四是通过实施危房改造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 帮助群众解决建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群众从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老百姓的心和干部更贴近了,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西河镇红庄湾村霍小林 (低保户单亲家庭) 由于危房主墙面倒塌, 无力修复, 也无法居住, 镇上特批危房改造, 根据住户家特殊情况, 只修了倒塌主墙面, 于2009年6月开工, 8月建成, 花费2万元, 2009年12月份收到政府补助4000元。霍小林流着眼泪说:危房改造政策好的很, 解决了她家的燃眉之急、让她有地方住了。

五是通过实施危房改造拉动了内需, 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造完成83户困难群众的住房, 国家补助33.2万元, 群众自筹265.6万元, 这笔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建筑材料和支付人工工资, 各地区的危房改造累计起来, 也是个不小的数字, 也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 农村危房改造投入资金大, 国家政策性补助资金有限, 特困户危房改造目的难以实现

西河镇危房改造上级政策性补助为4000元/户, 要求建筑面积不低于45平方米, 可以说每平米补助89元, 而按照现在建筑材料、人工工资等综合成本, 修建砖木结构农村住房, 每平米至少为800元。修建45平米以上的改造房, 农户至少自筹3.2万元。这笔资金对于农村困难群众特别是特困户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几乎无力筹措。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本来就是改造农村困难家庭住房的, 可一旦把改造指标分配给亟需改造住房的特困户, 结果往往是迟迟动不了工, 完不成危房改造任务。同时根据农村住房特点, 补助面积偏低。西河镇红庄湾村罗海泉家的危房已无法住, 2009年拆除, 指标准备给他家, 但家里没钱, 无法开工, 一家四口在一小间居住。低保户张召兄 (女) 76岁, 一人孤居, 房子全部为1967年盖的土坯房 (危房) , 因无力无钱到现在还住在危房里。家里比巷道低, 雨天雨水就倒灌到房子里, 一到雨大时包村干部和村书记、村长就下去动员老奶奶住邻居家, 怕房子会随时倒塌, 危及生命安全, 天晴后房子也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 农村危房改造指标偏少, 确定建房户存在很大困难

西河镇社会经济欠发达, 很多农村住房属于土胚结构, 年久失修, 应该列入危房改造对象, 但由于上级下达危房改造指标偏少, 同等条件下很难确定危房改造对象。加之需要逐年逐批进行改造, 进度十分缓慢, 旧的一批改造完, 新的一批危房又出现, 导致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年年都在改造, 年年都有危房户。红庄湾村李金中2008年3月开始盖房, 2010年1月盖好, 房屋面积160平米, 自己会修会干, 花了8万元 (未补偿) 。红庄湾村李元发, 已盖100多平方米, 2008年11月开始盖房, 2010年9月已盖好, 具备验收条件, 但无指标。

(三) 缺乏配套基础设施

群众居住的危房虽然得到了改造或新建, 但危房改造点的水、电、路、广播电视、农村消防、群众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因投入不足而跟不上发展需要。

四、进一步实施好农村危房改造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 国家应该适当提高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标准, 提高补助面积

降低困难群众自筹资金压力, 并在现有基础上, 划分出几个危房改造补助档次, 按照危房改造特困户、危房改造贫困户、危房改造户及整体改造户、部分改造户和维修户来有区别的进行差额建房补助, 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危房改造的支持力度。

(二) 危房改造应与整村推进、异地搬迁、扶贫开发等项目相结合, 扩大改造范围, 增强改造成效

通过项目整合, 集中力量, 逐社逐村逐乡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三) 农村危房改造中, 应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上一篇:散文:教师节随想下一篇:安逸与勤奋作文6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