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开箱验收规程

2024-05-20

设备开箱验收规程(精选3篇)

篇1:设备开箱验收规程

设备开箱验收

一、工程设备开箱验收管理要求

项目部应对进场的工程设备进行检验,做到质量合格,资料齐全、准确,并作出完整、齐全的记录。

设备到货后,要求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组织设备仓库管理人员严格按设备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所到设备数量进行清点,外观进行检查;如发现问题,做好记录,并与有关单位联系处理,办妥签证,分清责任。同时填写不符合项报告,督促整改。整改结束后,及时填写纠正完成报告,分送有关单位,并对设备加以封存。

对所需安装设备的开箱,要求按工程形象进度编制开箱计划组织开箱检验。根据开箱计划,开具《开箱检验通知单》通知各参加单位及时参加。

二、工程设备保管发放管理要求

1.工程设备的保管、发放工作应严格按公司相关要求进行操作,实施多级化管理。明确设备的保管按系统、按专业、指定专人负责保管、维护和收发,并作好记录。

2.对于设备保管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建立岗位责任制。

3.对所到设备,根据其用途、构造、重量、容积等情况,分别储存在各类型的仓库、堆场内。并对每台设备挂上标牌、贴上标识,注明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箱号、入库或开箱日期。

4.对保管在露天的设备经常深入堆场检查,查看有无积水等,并及时清除;经常检查覆盖保护措施是否得当。

5.对保管在室内的设备严格执行仓库出入管理制度,认真做好防火、防盗工作,以确保所保管设备的质量和安全。

6.未经开箱验收的设备严禁发放;

7.对分次使用的整箱设备严格按限额领料的要求,按施工先后顺序分次发放,杜绝一次领出而丢失和损坏。

篇2:设备开箱验收规程

1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

本制度明确了设备验收的工作程序及各阶段工作的内容、职责和要求。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新购设备到厂后的验收。

2引用文件

COP9.3设备控制程序

3工作程序

3.1设备验收小组

3.1.1设备到厂后,供销经营部业务员通知经营部部长,•由经营部长负责组织技术开发部、生产部门、供销经营部等部门相关人员成立设备验收小组,设备组人员任组长。

3.1.2供销经营部负责向验收小组提供购货合同及相关文件复印件。

3.1.3验收小组负责组织设备开箱检查、安装调试、•运转验证等各项验收处理工作。

3.2设备的开箱检查

3.2.1设备验收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实行设备的开箱检查工作。

3.2.2开箱检查项目至少包括:

a设备主机是否完好;

b 技术文件(应包括说明书、装箱单、合格证)是否齐全;

c 按装箱单清点附件;

d 附件及技术文件由验收小组指定专人暂时保存,•待设备验收合格后分别移交有关部门库房,技术部档案室建帐保管。

3.3设备的安装调校

3.3.1设备验收小组认为需要时,向供应商索取必要的设备安装调试技术资料。合同有要求时,联系供应商进行技术培训或具体参与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3.3.2设备验收小组组织设备动力组完成设备安装(含电气系统安装)工作。

3.3.3需在地基上安装的设备,应按说明书要求调校安装水平,•说明书无特别指明安装水平要求时,一般按纵向0.04/1000和横向0.04/1000要求调校。

3.3.4 设备安装前(或安装后)应清除防锈油,涂上清洁的机油。

3.4设备的技术性能检查验证

3.4.1验收小组组织技术人员和熟练操作人员对设备的技术参数、性能指标等进行检 查验证。

3.4.2按说明书规定的规格检查,如最大回转直径,最大加工长度,最大纵、横、垂

直方向移动量等,一般用手动进行,并作记录,同时检查各运动件的间隙(如螺母、镶条)状况,在手轮处应检查手轮反向空程量。

3.4.3主要几何精度检查

在安装水平调校正确后进行。

按合格证规定的检查项目,除需特别检具方能检查的项目外,均应进行检查,并作记录。

3.5设备的试运作和试加工

3.5.1验收小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设备的试运转和试加工。

3.5.2空运转检查

按说明书规定加注适量的润滑油后进行,按说明书规定的参数进行低、中、高速空运转,其中主运动高速运转时间不少于2小时,•检查各种运动情况下设备的运行情况,包括噪声、发热等,并作记录。

走刀运动有机动走刀的部分亦需作低、中、高速运动观察设备各运转情况并作记录。

3.5.3试加工检查

3.5.3.1金属切削机床需作试切削检查。

a一般按中等切削用量进行粗切削检查,主要观察机床在负荷下的工作情况;b 作精加工切削检查,主要检查试件的几何形状,表面质量等要素。

3.5.3.2其他设备亦应作工作试验,观察其工作情况是否正常。

3.5.4安全检查:

a 电器安全检查,检查电气系统安全保护是否足够,是否正确;

b 防护装置是否足够;

c 安全保险装置是否有效(如过载、过行程自动停车)等。

3.6设备验收后的处置

3.6.1设备验收小组指定专人对验收过程作好必要的记录,验收工作结束后须汇交于组长。

3.6.2验收组长负责组织编写《设备验收报告单》,•设备验收报告内容应包含开箱检查情况,调校情况,设备技术性能检查验证情况,试运转及试加工情况,并对设备合格与否作出判断。

因各种原因对设备的合格与否难于作出判断时,将问题直述于《设备验收报告单》。

3.6.3验收小组对设备合格与否不能明确判断的,•以及由各种原因造成的索赔事宜,由总经理裁定并责成有关人员处置。

3.6.4设备验收合格者,设备组纳入设备管理。《设备验收报告单》由设备动力组归档保管。

4相关记录

篇3:设备开箱检验初探

设备开箱检验是设备监理工作的重要一环, 是对投入的物质资源质量的控制, 对最终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 设备监理工作者应及时深入研究, 积极探讨设备开箱检验的监控程序和措施, 总结设备开箱验收的实践经验和做法, 借此得以完善、提高和创新, 更好地满足业主的期望和需求。

笔者长期从事设备监理工作, 对设备监理的各个环节, 尤其是设备监理开箱检验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研究探讨其中, 略有心得, 现不揣浅薄, 就教于广大同行。

设备开箱验收过程可以划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处理阶段。根据每一阶段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监理人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监控措施。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工作质量是保证开箱检验工作质量的先决条件, 这体现了事前控制和主动控制的要求。实践证明, 目前在准备阶段的工作存在着一定的轻视、敷衍现象, 主要表现在: (1) 组织、技术方案的编制和贯彻马虎, 开箱检验计划与安装施工进度计划的衔接不好。为了赶安装施工进度, 开箱检验不完全按程序进行, 场面混乱, 留下质量隐患; (2) 开箱检验的参与人员对开箱检验的程序不明了、不熟悉 (尤其是进口设备) , 即使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 也多不规范; (3) 相关的表格、技术文件没有准备齐全或没有进行理解和消化, 不能正确地填制相关的表格; (4) 合同中有关开箱检验的条款不完备、不严密, 导致责任界定不清、出了问题推诿扯皮、欠妥不决, 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对此, 监理方应投入人力和精力, 监督帮助和协调参与开箱检验有关各方。要做好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 主要的监控措施为:

1. 审核承包商参与开箱检验人员的资格, 尤

其是审核其对开箱检验程序的掌握和相关技术文件的理解消化情况。为做好“人”的要素的准备, 进行短期适当学习培训是必要的。经过适当的学习和培训, 参与人员应能掌握开箱检验的程序, 对检验细则中规定的检验项目、检验内容、判定标准等均能熟练掌握, 相关的表格均能正确填制。

2. 审核承包商的开箱检验计划和开箱检验细则。

在实际操作中可要求将开箱检验计划和开箱检验实施细则作为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进行报审, 安装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要列入开箱检验计划的内容, 使得开箱检验进度与安装施工进度相衔接, 并注意开箱检验实施细则的专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 检查开箱检验所依据的技术文件和合同文件是否准备齐全。

尤其应审核合同条款中有关开箱检验的条款是否完备、严密 (主要是质量问题及责任的界定、相应的处理措施等) 。如不够完备、严密, 可根据有关规范拟订补充条款, 建议业主与设备供应商签订补充协议, 完善有关条款。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形成开箱检验工作质量的决定性环节。在实施阶段, 监理会同业主、施工、设备供应等有关各方, 对进场的设备开箱查验。查验的对象分软件 (随机资料) 和硬件 (设备实体) 两部分。查验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 (1) 注重有无验收, 欠缺完整性、有效性验收。 (2) 发现的问题不能准确定性。 (3)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尺度把握不准。为此, 监理人员应着重注意。

对随机资料, 不仅要审核其是否齐全, 对其本身的合法有效性也要加以审核, 具体是:

1. 装箱单。

一般可作为查验种类、数量的根据。但是, 很多厂家装箱单只包含了用户的一般要求, 并不包括用户在购置合同中另行提出的特别要求。因此, 要把装箱单与购置合同中的相应内容相对照, 以检验其完整性。

2. 合格证、实验报告。

应完整地填写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出厂编号、出厂日期等信息, 并与设备实体相一致。盖有生产厂家质检员章和质量部门公章方为合法有效。

3. 使用说明书。

应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设备的结构和使用性能等情况, 特别是设备经过改型升级后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 存在着设备已经改动而使用说明书却未做任何修改的情况。因此, 在设备开箱检验时, 必须查验生产厂家技术部门公章及盖章日期。

4. 低压电器设备须有3C认证标志。

5. 特种设备 (压力容器、起重设备等) 和消防设备的生产厂家必须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设备的生产期必须在证书的有效期限内。进口设备应有报关单、商检单, 需要时应有ISO认证标志。

对设备实体, 开箱前先检查箱号、封识及箱体外观。开箱后检查内包装, 看是否有受潮、锈蚀、变形、碰撞损伤、外表漆脱落等可能影响设备质量的情况。对照设备鉻牌, 看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是否与图纸一致。随机附件、备件、工具规格、数量是否与合同一致, 逐项检查, 认真填写;若有短缺及不合格现象, 应作记录, 必要时应照相留作证据, 填好开箱记录, 由各方参与人签认。

对于开箱检验所发现的质量问题, 应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 准确定性, 即区别为一般性外观质量缺陷或重要质量缺陷。对于前者, 如能在安装就位后处理的, 可先行安装就位而后处理;随机附件、备件、工具短少缺失的, 也可先行安装后索取。而对于质量证明文件效力不全和存在可能影响使用性能或安全性能的质量缺陷, 则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质量证明文件是设备进场的“通行证”, “通行证”不是合法有效的, 应取消设备进场的“通行权”。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 如不能现场处理, 应责令限期退场, 作退换或退货的处理。

三、处理阶段

处理阶段是设备开箱检验的最后一个环节。

通过终端把关, 确认设备是否可以投入安装, 有缺陷的设备应尽快地妥善处理, 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工期。

处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发现问题不按程序及时处理, 或处理后没有形成书面的结论意见致使问题不能形成闭合。监管人员在处理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是:措施适当、限期处理、跟踪始终、形成闭合。

1. 对实施阶段发现并已定性的问题, 应督促有关各方及时商定处理措施。

如问题重大, 应督促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处理方案, 必要时提请业主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参与。重大缺陷的处理应由责任方制定处理方案, 经与会各方洽商, 在达成共识后, 由责任方实施。

2. 在整个质量问题的处理过程中, 监理人员

应始终跟踪, 目的是促使责任方及时按照既定的方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处理完毕。缺陷的修理在处理完毕后应作复验的检验报告。所有处理结果最后应形成结论意见, 经各方鉴认后, 作为质量问题的闭合文件。

四、结语

上一篇:安保器材购买申请报告下一篇:销售工作感悟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