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小米现象”观中国工程机械发展之路

2024-04-27

借“小米现象”观中国工程机械发展之路(精选3篇)

篇1:借“小米现象”观中国工程机械发展之路

借“小米现象”观中国工程机械发展之路

从2011年8月16日第一款小米手机发布以来,通过互联网模式销售手机的小米公司成了手机行业的焦点。随着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小米手机出货量首超苹果,以及刚刚过去的小米路由器mini版和小米电视的发布会,几乎是把这家成立仅4年的公司捧上了天,2014年小米公司达到100亿美元市值,成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仅次于阿里、腾讯、百度。

从手机行业转向工程机械行业,两个行业虽然毫不沾边,小米的饥饿营销策略也无法应用到工程机械行业,但其所面临的时代发展以及整个行业背景是极其相似的,下面就随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小编一起来看下这两者的发展历程吧。互联网营销的成功 助力工程机械新商机

很多人都将小米的成功归功于互联网营销的成功,确实不假,电商相对运营商的传统营业厅卖手机,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拉近了手机厂商与用户的距离,因此,小米一举成名。

作为电商最出色领导人的马云很早就分析预测过,几年前他曾说过“不做电子商务,五年之后你会后悔。十年之后,你再不做电子商务的话,那么你将无商可务”如今这句话已经得到验证。由于库存压力、应收账款、经济环境萎靡等等原因影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大环境。工程机械整机企业、工程机械配件销售市场继续保持着激烈的竞争态势,整机及零部件生产企业、代理商都被不断下降的利润而头疼不已。在目前的工程机械行业经营理念的影响下,工程机械专业性强的垂直电子商务行业网站开始出现,如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的铁臂商城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电商创中国工程机械新商机

在工程机械相关网站上,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产品订单。这些已经引起工程机械企业和代理商的极大关注。在过去的一年里,从世界巨头卡特彼勒、中国领军企业三一等整机企业,到合肥湘元、武汉千里马等代理商纷纷试水电商。在与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的电商合作中,他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电商带来的无限商机。

据统计,2013年,通过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铁臂商城”实现的成交额突破3.2亿元。在行业库存高企、销售艰难的情况下,电商无疑给行业带来了暖人的春风。

核心技术储备不足 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

我国制造业整体自主研发设计能力薄弱,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低,大部分工业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公司提供的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此点无论是在手机行业还是工程机械行业,皆是如此。

“小米现象”是中国手机行业的一个缩影,依然只是将品牌附加值依托于营销造势之上。从根本来说,不论是小米,还是魅族、HTC等品牌并不具备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实力。中国的手机市场,尤其是在中高端手机市场,被苹果、三星等国外品牌牢牢占据。

众所周知,三星是手机行业知名的硬件提供商,包括手机屏、CPU、内存等均可自己生产,而苹果则在软件系统上一枝独秀,当年乔布斯生前所打造的苹果商店以及将用户体验发挥到极致的封闭式IOS系统都充分体现了苹果手机在软件上的领袖地位。而小米手机仅仅只通过对安卓系统的二次开发所形成的MIUI系统,其实只是一个设计和少量功能的改变了的安卓系统,相较于三星和苹果的自主研发,小米虽然在产品发布体系上“抄袭”苹果,以小米

1、小米1S到小米3的“爆款”方式进行销售,但是却绝对没有苹果般的核心技术。

从手机行业向工程机械行业跳转,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核心技术依然是阻碍中国工程机械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制约因素。哪怕是现阶段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尤其很多中国的超大型工程机械企业,如徐工、中联、三一等已然成为世界级的企业,但是这些主机厂商的产品的核心部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国外产品,比如机械设备的传动件、控制件、液压件、发动机等,这些关键技术始终被国外企业所掌控。

发达国家的长期发展来源于不断的创新,出于国家利益的切身考虑,具有技术垄断地位的发达国家绝对不会轻易将具有领先水平的高端技术转让给中国。同样,跨国公司出于保持自身垄断优势的战略需要,会保持对技术、设计等关键资源与核心技术的控制,也不会轻易转让自己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中国虽然可以通过引进国外比较成熟的技术来不断提高本土产业的层次与水平,但是,后发劣势的问题永远不可能通过提高技术引进水平的途径得到根本性解决。解决后发劣势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在模仿、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主研发与创新。只有通过长期持续不断地创新,才有最终实现技术突破和经济赶超,克服后发劣势,不断向前沿高端环节迈进。瞄准新的领域 注重细分市场

“小米现象”在当今中国堪称奇迹,商场如战场,“空手套白狼”的手法没有任何不妥之处,也是自身能力的有力证明。小米也不是不想做苹果,但产品上小米无法复制苹果,差异化才是出路。所以小米手机定位“为发烧而生”,通过高性价比吸引用户,抓住了国内屌丝群体的诉求。另外小米手机青春版的定位人群是学生群体,其精确的产品定位为其带来了众多的“米粉”。

与此同时,小米还在积极尝试更多新的领域拓展,如小米移动电源、小米盒子、小米电视、小米路由器等,通过手机主营领域将其优势进一步得到的扩大。

而工程机械行业在新领域要做的功课也有很多,其中一个要做的重要功课就是市场细分。随着产品的同质化趋势凸显,产品竞争开始拼细节上的功夫,而市场细分恰好能为产品细节找准定位,发现产品的卖点,让企业即便在浩瀚的“红海”中也能发现风景独好的“蓝海”。

具有生产工具属性的工程机械属于生产资料市场中的工业消费品,施工作业工况具有多样性,所以在市场细分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最具鲜明的例子就是高原工程机械。为支援青藏铁路建设,从1999年开始,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和机械工业环境研究中心‘九五’攻关项目的影响下,国内像上柴、中联重科、广西柳工、上海彭浦等内燃机和工程机械企业,针对高原地区缺氧、昼夜温差大、紫外线照射强的恶劣地理气候环境,积极开展高原特殊大气环境适应性试验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研制出的高原推土机、高原装载机、高原压路机等项目产品已经能够在海拔4000-5000米的高原工地正常作业。

而目前最为热门的干混设备就是工程机械企业在新领域的尝试,中联、三一纷纷通过并购实现技术转化,瞄准这一新兴市场。而细分市场还有很多,包括应用在抢险、河道清淤、加固堤坝等方面的特殊工程机械,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农用工程机械,城镇化建设、港口、机场、铁路维护等方面的专用工程机械等。

就在前几日,一位用户就曾打电话到铁臂商城,询问几家国内品牌是否有应用于隧道施工的纯电动小型挖掘机,因为他们所负责的隧道施工段对尾气排放的要求较高,只有纯电动产品才能保证隧道内空气质量。而由于国内的几家挖掘机品牌并没有此类成熟的产品,最后铁臂商城工作人员向这位用户推荐了一家国外品牌的产品,为客户解决了购买需求。由此可见,工程机械细分市场还有很多潜力可挖,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也需要加大在细分领域的投资力度,抢占新的商机。提速国际化 寻求更大的市场容量与技术提升

去年10月,前谷歌安卓全球产品副总裁Hugo Barra加盟了小米公司,出任负责国际业务的副总裁。小米国际化也从去年4月于香港、台湾市场开始试水。新域名和新首页的启用可以说是小米往国际化又迈了一步。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称,小米今年要进入10个国家,并称通过一年的试水,已验证了小米的整个打法是可行的,团队也摸索出了一套全球化拓展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芯片厂商供货、终端厂商做代工,仅靠互联网“贴牌”,没有创新性的研发投入,小米国际化这条路子是走不远的,一旦遇到国际巨头三星、苹果的专利诉讼,可能会连小米大楼也会赔进去。希望小米在逐渐的发展壮大中,能够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实力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才,做出真正有中国科技元素的产品出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米的出现为国产手机注入了一股新力量,也希望小米能够不断发展。

同样,国际化可以使更多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寻找到更多、更好、更值得期待和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像俄罗斯、巴西、非洲等地区国家的新兴建设市场,那里正处在工程建设的高潮期,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由此看来,无论是对于哪个领域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机遇之一,而蓝海战略必然将为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打开一条新的道路。

此外,“走出去”后,中国的工程机械企业可以充分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这样通过国际市场的倒逼来促使我国的工程机械巨头走上转型升级之路,尤其是继续提升工程机械产品的科技含量。国外的很多尖端技术依然对中国封锁,而中国企业通过借船出海,通过并购、控股,也可以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通过海外并购不失为一条尽快获得装备制造尖端技术的途经。

篇2:借“小米现象”观中国工程机械发展之路

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y) 、创意经济 (Creative Economy) , 或译为“创造性产业”, 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理念, 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创意产业最为普遍地被引用的定义来自英国政府1998年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的报告中:具有个人创造力、技巧和才能的原创性的活动, 这种活动通过对智力资源的发掘, 具备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的潜力。根据这个定义, 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化交易、工艺品、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在国际上正逐渐成为现代产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在与英国有深厚历史渊源的美国、澳大利亚等, 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 如美国创意产业已经超过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 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创意产业已不再是一个理念, 而是一个与巨大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现实产业。

二、设计的双重理想

在当今视觉图像铺天盖地、无所不在的时代, 设计无疑是联系艺术与生活的桥梁。街头触目皆是的广告、万千人家正在进行的室内装修、电视里的MTV、新闻中正在播放的战争与和平、手机与彩信彩铃、今冬流形的服装趋势、时尚杂志和卡通, 等等, 我们生活在图像的丛林里, 图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广泛消费。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提出挑战, 并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部分。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 使设计真正与每个现代人朝夕相处, 设计无疑应顺应人类历史和技术的发展变化, 关注人类的各种意义上的需求。

创意产业的兴起, 迎合了一个重要的全球趋势, 即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 在这种趋势下, 设计扮演着重要角色。经济中的文化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起到某种主导和决定性作用。文化作为日益强大的产业, 已成为社会生产力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意产业的竞争力, 说到底来自一国文化的竞争力, 同样, 设计在国际商业的竞争中, 如何从本土文化的不竭资源中吸取养料成为关键。

三、设计本土化之思考

1. 设计本土化必要性之分析

(1) 全球化进程中设计的本土化是保持个体差异的有效手段

全球化使不同的国家或民族从生产到生活, 从经济和文化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现代性的一体化景象。但是, 全球化在技术——经济层面和文化——精神层面的意义是不一致的。在技术——经济层面, 全球化以无限发展为目标, 趋向于尺度同一、体制同一的整体化运动。在这个运动中, 同质性, 是全球化的实质。在文化——精神层面, “无限发展”是全球化的基本意识形态, 因为“无限”在根本意义上的未定性和不可完成性, 这个意识形态运动必然形成发展意识形态对地域性意识形态的普遍抽象, 使地域性文化——精神持续面临意义 (价值) 虚无的危机。所以, 在文化层面上, 民族文化面临着被全球化整合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 设计中本土化, 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对于保持本民族的特色是有积极作用的。设计本土化是在全球化趋势中保持差异的有力依托, 在世界上会有助于形成“中国设计”的文化身份识别, 在多样性的世界消费方式中被接受。

(2) 本土文化的因素可以为当代设计注入新的力量

西方设计经过对“现代主义”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兴起, 传统文化的因素正被重新注入到新的设计理念中, 西方青年一代的设计作品以传统文化为借鉴的例子比比皆是。远在中国的年轻的设计师却忽视了自身文化的启示作用。甚至我们精明的商人从欧美抄回最新的各种设计样本, 回来再利用本地廉价劳力照原样生产后销售四方。北京地处亚北的“桔郡”房产项目, 从命名到设计图纸都是直接从美国搬回, 房子价格昂贵却供不应求;通县的“康城”项目也采用类似的做法。欧美成熟的设计理论的传播虽然改善了中国的设计现状, 面对琳琅的设计成果, 我们看到中国的设计毕竟还处于尴尬的地位。20多年前中国设计界围绕“工艺美术”和“设计”的争论的结果是“三大构成”课程成为院校的主干课程, 图案课的地位明显降低, 20多年后院校师生的设计风格千篇一律地明显受构成主义风格的影响, 将以前在欧美部分国家流行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当作一种恒定的模式, 将不同设计流派的争论当成设计领域真理与谬误之争。

不胜枚举的例子印证了设计界的急功近利、抄袭成风和缺乏创意的现实。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 中国设计如何摆脱在国际上的地位, 走出一条具有创造性的“中国设计”之路, 成为当务之急。创造性依赖于直觉和感知能力, 而后者是可以后天学习的。重新审慎本民族传统文化源泉, 使之深入我们内心、化为精神的力量并根植到设计理念中去, 是设计中保持原创性的根本, 也是使之作为一种创意产业在国际舞台上具备竞争力、成为具有高附加值文化产业的根本。

2. 设计的本土化

本土文化包括传统文化部分, 但它又是一个现代概念, 在当代的现实语境里强调“本土”, 是为了强调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意义, 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添一份色彩、一种源流。对于设计艺术来说, 传统工艺是我们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由传统自然而然延伸至今的中国文化现状, 同样也具有本土的意义。因此, 设计的本土化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借鉴, 另一方面现实的文化状况也为设计的创造性转型提供分析后的参考。

3. 当设计遭遇现实

在消费主义蔓延的当代世界, 消费几乎成了一切文化活动的基础。人们不但消费物质产品, 也更多的消费自己的欲望。这也是一个读图时代, 设计在图像的消费中无疑成了联系人与物的情感符号, 设计就是设计生活方式、体现人的价值取向, 它本不应是纯理性的严密学科, 而是一种大众文化, 因此它应该脚踏实地地在生活的土壤中成长, 才会有生机活力。正是纷繁复杂的生活的现实状, 才构成了中华最民族坚实的文化基础。冯小刚的反映世俗“小人物”的电影, 在国内一直票房不错, 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电视话题, 也都有相当的收视率。新新人类谁不知道哈利伯特和指环王?而今冬街头匆匆的少女们, 以尖头长统靴配散乱微卷的燃了色的发型为时尚。消费文化改变着数百年来对精神、艺术及自身生存意义的固有认识和界限, 也选择着、创造着、生成着新的文化和艺术观念。艺术活动日益市场化、商业化和产业化, 因此, 设计艺术时时都在被市场的无形之手操纵着。面对现实、回到大众是设计的必需。1990年代兴起的中国大众文化表明了市民社会对自身文化利益的普遍肯定, 表明了小康时代大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合理性, 大众文化的主题是大众, 它本能地具有一种依托大众的、趋向民主的品格。

4. 传统造物观及其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 设计是社会本身所需求的一种形象反映。产品是人创造的, 是人的力量的延伸。然而产品一旦出现, 它便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来控制人、约束人, 这便是人与物的矛盾。中国人对人与人造物的关系一直有些独到的见解。

中国传统的人——物关系是哲学上的“道器”关系的衍化,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系辞上》) , 这是对意识和物质的称谓。春秋战国后道器的平衡被打破, 诸子百家几乎都同样地持重道轻器的立场, 虽然对“道”的理解因人而异。儒家强调人与人的关系, 认为器伤害了“善”, 道家则警惕外物对自身的异化作用, “人多伎巧, 奇物滋生” (老子) 。《庄子·天地》中的那个老翁提水不用桔槔的故事, 更体现了器必须进乎道, 工作不仅仅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也应同时享受着个人的存在。人处于主体地位, 物质是人体悟自身的工具。工匠出身的墨子站在利民节用的立场上对器的功用提出一定标准。先秦后尤其是宋明以来对“道”与“器”的争论, 演化的结果是重道而轻器, 使传统技艺始终没有发展到现代的科技形态, 即使近代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努力, 也最终未能挽回科技落后的局面。

5. 设计中对待传统文化的误区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如何继承?往往存在几种误区。

传统对于我们是一种情感需要, 好的设计中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传统文化的精神, 而不是对符号的肤浅的直接挪用。前些年北京流行外墙贴着瓷砖的高楼头戴“中国式”的琉璃屋檐, 这样的设计初衷大概也考虑到了传统文化问题, 效果却惨不忍睹——是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 还是在满足同胞们的怀旧情结?显然对于两方面都会产生误导。

还有像电视中“脑白金”的广告词“今年过年不收礼, 收礼只收脑白金”, 中国“礼”的文化源远流长, 礼品是表达情感的媒介, 脑白金正是恶俗的利用了国人的风俗人情大做文章, 广告以“孝敬爸妈, 脑白金”和“送礼就要送年轻”的理由不断暗示和刺激消费者, 然而据我所了解, 很少会有人将脑白金送给自己的父母的, 广告正是歪曲地利用中国礼尚往来的文化传统。

四、结语

篇3:借“小米现象”观中国工程机械发展之路

一、借音乐促成舞蹈教学发展的原因

(一) 舞乐一体的艺术传统

借音乐能促成舞蹈教学发展的原因之一, 在于舞蹈和音乐一体的艺术传统。自人类有历史以来, 舞蹈和音乐就应运而生了,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相关文献已明确记载了舞蹈、音乐和诗歌三位一体的关系。比如《礼记·乐记》记载:“诗, 言其志也;歌, 咏其声也;舞,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意思是说, 诗歌艺术是表达诗人情感的;音乐艺术通过拉长声音表现出来;舞蹈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舞蹈肢体;这三者都是本随人们内心情感, 用乐器展现情感波澜起伏的。从这里可以看出, 我国先人早就意识到舞蹈和音乐是由心而出用来表达情感的有效载体, 这为舞蹈借助音乐促成自身教学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

(二) 舞蹈教学离不开音乐的辅助作用

舞蹈是一门以优美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的古老艺术, 而音乐以声音传情的艺术形式恰好能够弥补肢体语言表现的不足, 更好地展现舞蹈艺术之美。舞蹈教学的发展离不开音乐的辅助作用, 一方面, 音乐能够陶冶情操, 促进舞蹈教学艺术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 音乐是以声音的形式表现的, 能够协调学生舞蹈训练或表演的动作, 使课堂舞蹈教学有序、有效进行。总之, 音乐对舞蹈教学的发展能起很好的辅助作用, 舞蹈教学离不开音乐。

二、借音乐促成舞蹈教学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 准确认识音乐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

借音乐促成舞蹈教学的创新之路, 首要是有正确思想的指导, 其中之一是舞蹈教学参与主体要准确认识音乐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 舞蹈教学的主体主要有教师和学生, 要将借音乐促成舞蹈教学发展落到实处, 一方面, 舞蹈教师要意识到两种艺术的相通之处, 凿开舞蹈和音乐的艺术之门。舞蹈与音乐的相通, 不仅表现在根本的真、善、美艺术追求上, 也表现在两者的互补促进上。音乐和舞蹈就好比人的左手和右手, 离开了音乐谈舞蹈, 好比学习英语不张嘴, 给人的直觉就是学习没有真正到位。另一方面, 也要促成学生对两种艺术的认识, 以求用音乐之长促成舞蹈教学。当前, 不论是舞蹈教学, 还是音乐教学, 都主要由书本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两个部分组成, 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舞蹈理论修养的熏陶, 而是要带领学生遨游于古今中外舞蹈艺术的殿堂——包括舞蹈艺术的发展史, 中外闻名的舞蹈艺术家的勤学苦练的经历, 以及探求这些艺术家的艺术技巧及其成名原因所在。这可以促使学生对舞蹈产生兴趣, 进而在训练中将舞蹈理论应用于实践, 提升自身之舞蹈修养。

(二) 将音乐的表现技巧融入舞蹈教学

音乐主要是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传达人类的情感, 舞蹈教学可以灵活借助音乐的艺术表达技巧, 创造出新的舞蹈艺术气质。音乐是通过旋律的节奏与速度、力度来表现的, 这给予舞蹈教学颇多启示, 比如, 将音乐重视节奏和速度的表现技巧融入到舞蹈教学之中, 让节奏和速度成为指导舞蹈教学的助推器, 从而将节奏意识和速度意识化为艺术自觉。又如, 音乐重视声音力量的表现技巧也可以应用到舞蹈教学之中。有人说, 舞蹈之美在于其优美, 其实不然, 舞蹈的美应该是广义之美, 既有体态优雅之美, 也有势如破竹之壮烈美, 既有小桥流水之优雅, 也有万马崩腾之雄伟。因此, 舞蹈教学完全可以借音乐重力度的表现技巧, 以不同动作的轻重缓急来表现不同的艺术美。此外, 音乐一些普遍的表现技巧, 比如情景交融, 也可以适当运用到舞蹈教学。言而总之, 舞蹈教师要有意识地将音乐的表现技巧创造性地融入舞蹈教学中。

(三) 借音乐美促成舞蹈新的境界

音乐和舞蹈一样, 两者在表现真、善、美的艺术追求上是没有差异的, 鉴于此, 舞蹈教学可以借助音乐之美, 提升舞蹈的内在意蕴。我国上古之书的代表《尚书·尧典》说音乐“直而温, 宽而栗, 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意思是说, 音乐率真但不失委婉含蓄, 宽松有法, 简单而无傲慢之态, 能陶冶人的情操, 使人进入平和中正的境地;并言音乐用八种不同乐器演奏出不同种类的音质, 神与人也因为欣赏音乐之美而和谐融洽的相处。音乐之美应用广泛, 新月派诗歌的先驱闻一多先生就曾经提出诗歌“三美原则”, 融音乐美入诗歌, 从而创造出新的诗歌。同样, 舞蹈教学也可以借助音乐之美, 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音乐犹如一瓶经年长久的美酒, 越品越醇, 越品越香, 其艺术之美有时如潺潺的溪水缓缓淌过希望的田野, 有时如北国万里雪飘的风光, 有时缓慢, 有时急促, 凡是目所能及、心所有感之美皆能入音乐的范畴。舞蹈教学要以音乐美为范式, 拓展舞蹈艺术所表现的“美”的横向和纵向深度。

总之, 借助音乐来促进舞蹈教学的发展, 是符合艺术规律的, 我们应该坚持。借助音乐促成舞蹈教学的创新之路, 首先要重视这条道路;其次,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还应该巧借音乐的技巧和艺术美来促使舞蹈教学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美丽, 刘正, 李海洋.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关系[J].华章, 2014 (01) .

[2]张薇.音乐表现手段对舞蹈作品创作的作用[D].中央民族大学, 2013.

[3]果蕾.舞蹈音乐结构对舞蹈表演的影响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6) .

[4]肖宇丹.分析当代舞蹈音乐结构与当代舞蹈表演的关系[J].青年文学家, 2014 (12) .

上一篇:鼎晨大家庭下一篇:《小脚与西服》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