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的词语

2024-04-24

建筑物的词语(共9篇)

篇1:建筑物的词语

金碧辉煌

[jīn bì huī huáng]

碧:翠绿色。 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雕梁画栋

[diāo liáng huà dòng]

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富丽堂皇

[fù lì táng huáng]

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鳞次栉比

[lín cì zhì bǐ]

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高楼大厦

[gāo lóu dà shà]

高大豪华的房屋建筑。

古色古香

[gǔ sè gǔ xiāng]

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别有洞天

[bié yǒu dòng tiān]

洞中另有一个天地。 形容风景奇特,引人入胜。

亭台楼阁

[tíng tái lóu gé]

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不同凡响

[bù tóng fán xiǎng]

凡响:平凡的音乐。 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篇2:建筑物的词语

2、耸入云霄:形容山或建筑物很高,都进了云端。

3、丹楹刻桷:楹:房屋的.柱子;桷:方形的椽子。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形容建筑精巧华丽。

4、亭台楼阁:泛指建造在园林庭院中供游憩欣赏的建筑。

5、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6、雕梁画栋: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7、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8、空前绝后: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9、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

10、殿堂楼阁:楼阁:两层以上的房屋。指各种建筑物。殿堂:高大的房屋。

11、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12、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

13、玉砌雕阑:形容富丽的建筑物。

14、三宫六院:泛指帝王的妃嫔。

15、瑶台琼室:玉砌的楼台宫室。泛指华丽的宫廷建筑物。

16、琼楼金阙:犹琼楼玉宇。

17、八面玲珑:指窗户明亮轩敞。

18、雕梁画栋:雕:用彩画装饰。用彩画装饰的大梁和用锦绣包裹的柱子。形容建筑物的奢华。

19、雕阑玉砌:形容富丽的建筑物。

20、楼阁亭台:泛指高大富丽的建筑群。亭,有顶无墙的建筑物。

21、精雕细刻: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22、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23、珠圆玉润: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24、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25、楼台亭阁:楼:多层建筑物;台:高而平,可供眺望的建筑物;亭:有顶无墙供游息建筑物;阁:楼房一种。统指多种供休息、游赏的建筑物。

26、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象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27、画栋飞甍:有彩绘装饰的屋梁,高耸的屋脊。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28、高耸入云:耸:直立,高起。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29、一览无遗:览:看。遗:遗漏。一眼望去,一切事情都看到了,无一遗漏。亦作“一览无余”。

30、金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非常华丽灿烂。

31、深宅大院:房屋多厕而有围墙的院子。

32、琼楼玉宇:琼:美玉;宇:房屋。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

33、一览无余:览:看;余:剩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34、层台累榭:层:重复,接连不断;累:重叠;榭:建在台上的房屋。形容建筑物错落有致。

35、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36、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37、尺椽片瓦:指建筑物遭受破坏后所剩无几的砖瓦木料。

38、重横交错: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也形容情况复杂。

39、钉头磷磷:建筑物上一颗颗的钉头光彩耀眼。

40、金碧辉煌:碧:翠绿色。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41、雕栏玉砌:雕:雕绘;栏:栏杆;砌:石阶。形容富丽的建筑物。

42、辉煌金碧:形容建筑物等非常华丽灿烂。

43、琼楼玉宇:琼:美玉;宇:屋檐,引申为楼房。指神话故事中月宫亭台楼阁。形容华丽堂皇的建筑物。

44、鹤立鸡群:比喻显得很突出。

篇3:建筑物的词语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 见识少, 知识面窄, 理解力差, 又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 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常常难以理解, 倘若一味依靠教师讲解, 或照搬工具书上的解释, 学生只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怎样才能让孩子轻松地理解, 并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明白, 是我们低年级老师要去思考的。根据孩子特点及低年级教材的特点, 低年级的词语教学要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 促使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情感丰富, 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率, 从而增强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 词不离己

有些词语意义比较抽象, 但是这些词义的具体表现形式于生活中经常出现, 学生曾见过、做过、体验过, 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唤起他们的自身体验理解。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词不离境

“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 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此话不假。在词语教学当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去观察, 去体会。有些词, 由于学生年龄低, 阅历浅, 生活视野不广, 对词所描绘的环境或景物的理解总是像隔着一层轻纱似的, 不够透彻。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不能从词义方面讲解, 要注重创设学习环境, 让学生通过观察环境, 自己探索, 在探索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3. 词不离文

新课标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词语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只教给孩子词义, 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理解词语的方法。低年级的课文中, 很多词语都能在读通读懂上下文的基础上, 理解词语。

4. 词不离理

汉字有见其形便可知其义的特点, 即拥有字理。何谓字理?所谓“字理”, 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其主要形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在教学词语时, 如果能结合词语中关键字的字理来理解词语, 那么对词语的理解是真正深入到我们祖国文字的根里了。

小学语文低年级词语教学, 自始至终是一项重要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根据不同的词语,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这样, 我们的词语教学才能达到目的, 我们的阅读教学才是“语文就是语文”。

二、词语积累是关键

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词汇量与这个人的语文能力是成正比的。因此,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 要十分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 而语言的积累从积累词语开始。

1. 词语之花盛开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 思维形象, 他们喜欢有趣的东西, 喜欢一切美的东西。从一年级下册开始, 我带领着孩子在每篇课文后面建立起了美丽的“词语花园”。所谓词语花园, 就是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或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摘抄在每课书后面的空白处, 抄好后, 给它配上你喜欢的画。虽每一课学生要这样抄抄词语, 画画“花园”, 但每个孩子都乐此不疲, 他们互相比着谁的花园最漂亮!在这种孩子喜欢的形式中不知不觉就积累了词语。

2. 词语之妙多背

丹麦语言学家斯培森曾说:“学习语言需要背诵, 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力生根。”小学生记忆力强, 经过背诵的文字在他们的脑海里会留下深深的痕迹。在低年级的语文课本里精彩的小文章、儿歌、童话故事比比皆是, 怎样让文中的精妙词语在孩子脑中打上深深的印迹?背诵是积累语言、丰富材料的好办法!

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 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 就得多读, 多背。

3. 课外之词多读

学生学习语文,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不少于5万字的要求。可见,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学好语文, 提高语文素养, 就一定要多读书, 多积累。

我们学生的词语学习仅靠课内远远还不够, 我们更要引导孩子阅读课外书、走进生活。我每天抽出10分钟给孩子读故事, 这是孩子很喜欢的一件事。每到一个故事读完了, 我总会当作无意地问孩子:“刚才故事中有哪个词你印象特别深刻呀?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解疑、强调。由于事前并没有布置这样的任务, 孩子很随意, 能说多少就多少, 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会关注故事中的一些新词、特别之词。孩子此时所说的词语都是兴趣而致。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当儿童对积累语言文字产生兴趣时, 才会全身心地投入, 而且记忆深刻。

三、词语运用是目的

词语的理解、积累说到底, 是为了运用。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 还需考虑如何将已积累到的语言文字进行合理地整理、提取和运用。《课标》指出:“有效的语文训练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解积累到运用的跨越, 使更多的学生尽可能多地将阅读课文中学到的词语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应该去思考, 并应该去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是每天抽一点时间, 对学生进行句子的训练, 让学生用上自己积累的词语说上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指导用词的准确, 检验学生对词汇的内化程度。教师可以主动地运用学生积累的语言文字跟学生进行交流, 达到“共振”效果。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当天所学的课文中选择一个最喜欢的词语, 造一句完整的句子。我经常在教学了词语之后,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写一两句话, 由于没有任何的束缚, 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无拘无束地进行表达, 真正让课文中的词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二是写写画画。从一年级下册开始, 我就引导学生写日记, 在批改日记的过程中, 我特别关注学生的用词。发现孩子用了一个刚学的词语或课外积累的词语, 我就用彩色笔将这个词语鲜明地画出来。学生一拿到本子总是会看看有没有那样色彩明丽的波浪线, 还会和周围的同学高兴地谈着自己的某个词得到如此殊荣。在这样不断地强化中, 学生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理解、积累的词语运用于作文日记中。

词语教学, 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 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在低年级就重视词语教学, 相信我们才能还语文以本色!

篇4:建筑物的词语

【关键词】敬称词语 谦称词语 中西文化

在任何语言中,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的形成和发展都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并受到文化的影响。英汉语也毫无例外。在比较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时,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追溯到它们的来源。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日常活动和交际中的不同习俗和传统能够反映出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意识。英汉语中很多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的联系都是互通的,它们非常类似或部分相同,但是更大数量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却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联系。

一、英汉语对于称呼用语的不同认识

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悠久的国家,因此中国人的称呼方式也受到了这一背景的极大的影响,因此,汉语社会的称呼比英语社会的称呼要复杂许多。当面见官员时,他们不仅用敬称词语来称呼官员,借以抬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而且用谦称词语来称呼他们自己,表示自己的屈服。这类敬称词语如上至称呼皇帝为“天子”,“万岁”,“万岁爷”,“圣上”,“圣驾”,“陛下”等下至称呼皇帝以下的王公大臣们为诸如“老爷”,“大人”等等。这样的谦称词语,比如说:“小民”,“草民”,“奴婢”,“奴才”等等。不仅普通老百姓对官员充满憎恶和惧怕,职位低的官员也同样惧怕比他官儿大的官员。在封建统治下,社会级别低的人是禁止冒犯社会级别高的人的。因此官位低的人见到官儿比他大的人都会很小心,并且通常会对官儿大的人阿谀奉承。反映在称呼上,比如这样的一些谦称词语“在下”,“下官”,“卑职”,“微臣”等等。实际上,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也通常会用谦称词语来指自己,以此来愚弄人民的信任和尊敬。比如说:“孤”,“寡人”,“哀家”等。

汉文化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被预示为长幼有序。中国人在社交中,往往将对家庭成员的称呼延伸到对一般人的称呼以示尊重。根据社会交际社团中的交际对象的年龄,在汉语的语境下,中国人倾向于称呼陌生的男性为“大爷”、“大伯”、“叔叔”、“大哥”等;称呼女性为“奶奶”、“大妈”、“阿姨”、“大娘”、“大姐”等。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这样的称谓通常是非常难以接受的,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他们强调的是个体的意愿、自由、价值和创造性。在英语社会,人们没有复杂的等级观念,也没有名分上、职位上的区分,人们之间的关系很简单。所以对于中国人很普通的称呼“叔叔”,“阿姨”,“解放军叔叔”,“护士阿姨”等等,他们会感觉很困惑。在我们与英美人士交往中,注意不要对他们使用和汉语相同的称呼,即不应把母语的称呼原则用于目的语中,引起语用负迁移,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汉文化中推崇尊敬长者,长者为尊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汉语中,“老”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和聪明才智的代名词,它是一个敬称词。因此如果你认识的人比你年龄大,你可以称呼他为“老……”。称呼比自己年长很多的人为“老人家”是很普遍的。而在英语文化中,这一点是决然不同的。英美人士是不愿被看做“老”的,他们甚至讨厌这个用词。在英美文化中,“老”通常暗含的意思是废物和无用。在英美等国家,年龄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人们通常避免用“old”一词来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于是人们费尽心机借用其他委婉用词来表示“老年”、“老人”这一概念,如:the advanced in age,the mature,the longer living,seasoned man,of a certain age,no longer very young等等。

二、英汉语对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的不同认识

礼貌原则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 在1983年提出的,它指的是语言中的谦虚和尊敬的言语行为。谦虚准则是Leech的礼貌原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Leech认为,人们彼此间交谈,首先重视是否礼貌、得体;人们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主要是出于礼貌的考虑。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从汉朝就非常讲究礼俗,尊奉的是“礼多人不怪”。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极大影响,中国人有很多行为准则,这些标准直接体现在他们的用词上,对词汇的使用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汉语的词汇系统里,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是能够代表社会身份指示的一类重要词汇,其本身也是很复杂的。在交际情境中,汉语的说话者当他们在指交际同伴以及与这些交际同伴相关的人或事物时,他们通常会采用敬称词语;而当他们谈及自身或和他们相关的人或事时,通常会使用谦称词语。这样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在汉语中是不胜枚举的,通过这样的一些用词,说话人可以直接地(敬称词语)或间接地(谦称词语)表达对听话人的礼貌和尊重。

汉语中很多的敬称词语,可以分别由以下词头构词。比如:对于“高”,就有“高见、高就、高龄、高堂、高足”等;对于“贵”,就有“贵姓、贵国、贵恙、贵子、贵庚”等;对于“令”,就有“令爱/令媛/令千金、令郎/令公子、令亲、令尊、令堂、令兄”等;对于“尊”,就有“尊亲、尊府、尊驾、尊夫人”等等。而表谦称的词头也很多,如“敝”,就有“敝处、敝国、敝人、敝校、敝意”等;如“拙”,就有“拙笔、拙见、拙作”等;如“寒”,有“寒舍”;指自己,根据不同的身份和性别,可以有“在下、小人、小女、草民、奴才、奴婢、奴家”等等。汉语里称呼自己的家里人,也有很多谦称的用词,如“小儿、小女、内人,内子、犬子、拙夫、拙荆、贱内”等。上文中提到的表敬称的词头“老”这个字,也可以当做谦称词语的词头,如:“老朽、老夫、老汉、老衲、老身”等等。而在英语中,英语国家人士则非常强调真诚地、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人们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必要掩盖什么或隐藏什么。

礼貌原则指导下的礼貌语言的语用差异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差异所造成的,即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和东方群体取向之文化差異导致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中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与汉语比起来要少很多。汉语中这些词大量出现是因为中国多年以来处于封建社会,这就要求人们在和年龄大的人或社会地位高的人讲话时使用敬称词语,否则就会被认为没礼貌。在称呼自己的时候使用谦称词语也是一样的道理。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在汉语中,尤其是在书面语和正式的场合中,人们通常在称呼自己时采用谦称词语,而在称呼别人时使用敬称词语。为什么英语中这些词相对来说却比较少呢?这是因为西方人认可平等,他们强调个人的价值,他们乐于展示他们自己,并且注意培养个体的自信。

每一个国家,因为其生活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会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文化意识形成的结果,这个思维方式或多或少的反映出国家对待世界的文化心理。因此,民族的思维特点反映并象征着民族的文化特点,思维的不同是文化不同的重要的影响因素,语言及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语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难解难分,文化无所不在,人们的言语行为无不反映出各民族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夏征龙.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王菊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篇5:用于建筑物的词语

【碧瓦朱檐】碧瓦:青绿色的瓦;檐:屋檐。青色的瓦,红色的檐。形容建筑的华美。

【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或: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二折:“光闪闪贝阙珠宫,齐臻臻碧瓦朱甍,宽绰绰罗帏绣成栊,郁巍巍画梁雕栋。”

【画栋飞甍】有彩绘装饰的`屋梁,高耸的屋脊。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画栋朱帘】彩色的屋梁,红色的朱帘。形容雍荣华贵的建筑物。

【丹楹刻桷】楹:房屋的柱子;桷:方形的椽子。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形容建筑精巧华丽。

【钉头磷磷】建筑物上一颗颗的钉头光彩耀眼。

【万顷琉璃】琉璃:一种矿石质的有色半透明材料,也指涂釉的瓦。形容广阔的水面碧波闪烁。也形容都市建筑富丽堂皇的景色。

【飞阁流丹】飞阁:架空建造的阁道;流丹:彩饰的漆鲜艳欲流。凌空建造的阁道涂有鲜艳欲流的丹漆。形容建筑物的精巧美丽。

【飞檐反宇】飞檐:屋檐上翘其角更加突出,犹如飞翼;反宇:屋檐上仰起的瓦头。屋檐上翘,瓦头仰起。形容楼阁、宫殿等建筑外形精巧美观。

【绣闼雕甍】闼:门楼上的小屋;甍:屋脊。五彩绘画的门楼,经过雕刻的屋脊。形容建筑物的精巧、雄伟。

【耸入云霄】形容山或建筑物很高,都进了云端。

【摩天碍日】碍:遮蔽。触摩着天,遮蔽着太阳。形容山或建筑物非常高大。

【高出云表】云表:云外。高高直立,伸入云端。形容山峰或建筑物等高峻挺拔。

【高耸入云】耸:直立,高起。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干云蔽日】干:冲;蔽:遮挡。冲上云霄,挡住太阳。形容树木或建筑物高大。

篇6:描写建筑物的词语

碧瓦朱颜 朱楼翠阁 美仑美奂 不落窠臼 气势雄伟 庄严肃穆 宏伟壮丽

琼楼玉宇 别具一格 古色古香 气势磅礴 高耸入云 斗拱飞檐

造型美观 气魄宏大 曲径深幽 精巧华丽 高耸入云 挺拔清秀

庄严 、高耸、崭新、林立、秀美、别致、坚固、簇新、轻捷、灵巧、光亮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别有洞天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不同凡响

篇7:描写建筑物的四字词语

描写建筑物高大的词语

【高楼大厦】厦:高大的房子。指高耸的楼房。

【广夏细旃】高大的房屋,精致的毡毯。指居住条件优越。

【蔽日干云】挡住太阳,直冲云霄。形容十分高大。

【高门大屋】高门:指富贵之家;大屋:高大的房屋。指豪门之家。

【高亭大榭】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指园林中供休息和四周景观的高大建筑物。

【高堂广厦】厦:高大的房屋。指高大豪华的房屋建筑。

【高台厚榭】厚:大;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指园林中供休息和四周景观的高大建筑物。

【干云蔽日】干:冲;蔽:遮挡。冲上云霄,挡住太阳。形容树木或建筑物高大。

【拔地参天】拔地:从地面上陡然耸立。参天:高耸到空中。形容高大和气势雄伟。同“拔地倚天”。

【拔地倚天】拔:突出,耸出。倚:倚傍,贴近。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

描写建筑物的经典词语(含解释)

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

首屈一指:引申为最好的。

鹤立鸡群:比喻显得很突出。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

三宫六院:泛指帝王的妃嫔。

深宅大院:房屋多厕而有围墙的院子。

雕梁画栋: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

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勾心斗角: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

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精雕细刻: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八面玲珑:指窗户明亮轩敞。

空前绝后: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重横交错: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也形容情况复杂。

篇8:建筑物的词语

模糊词语, 作为一种弹性语言, 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与精确语言相比, 它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公文写作中的模糊词语, 有着精确词语不可代替的作用。

1. 模糊词语的两重性

模糊词语不同于含糊词语, 当然也不同于精确词语。它同含糊词语相比, 是明确的, 具有定向的明确性;它同精确语言相比, 又是模糊的, 具有伸缩性、概括性、抽象性。它的两重性, 具体地表现为:在语言的表层方面, 它是明确的;而在深层方面, 它是模糊的。比如“对纳税有困难者, 可逐级上报, 由地区财政局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照顾。”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 也是表层的意思, 要给予减免照顾, 这是明确的;第二层, 给多长时间的照顾:一定时期。这又是不明确的, 模糊的。又如“以上措施, 希认真贯彻执行。”要“贯彻执行”, 这是明确的;如何贯彻执行:认真!如何“认真”?则是不明确的, 模糊的。由此可见, 模糊词语的两重性表现为:其表层是明确的, 其深层是模糊的;在“要不要”“是否”的问题上, 是明确的, 在“如何”“多少”的问题上, 是模糊的;在定性表述上, 是明确的, 在定量表述上, 是模糊的。

2. 模糊词语的三情境

模糊词语的使用, 大约有三种情境:第一是没必要用精确词语而只能用模糊词语;第二是不允许或不便于用精确词语而只能用模糊词语;第三是不可能用精确词语而只能用模糊词语。比如:

(1) 以上意见, 希认真贯彻执行。

(2) 一些单位, 违犯财经纪律的现象相当严重。

(3) 请转告××总统, 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来中国访问。

(4) 希望局领导在最近能来我厂指导工作。

(5) 要做到财政、信贷、外汇和物资的各自平衡和相互之间的基本平衡。

(6) 可逐级上报, 由地区财政局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照顾。

上述 (1) (2) 例属第一种情境, (3) (4) 例属第二种情境, (5) (6) 例属第三种情境。

3. 模糊词语的运用

模糊词语在公文中的运用, 大致有如下几种:

(1) 用于表主观评价

主观评价, 通过判断的语言形式, 往往表达一种主观对客观的认识, 如: (1) 大家一致认为, 这次会议是适时的, 必要的。

(2) 这篇报告的主流是好的, 是有参考价值的。

(3) 四个月来, 国家的财政状况已有好转。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省农村干部思想作风有了显著的转变。

例 (1) 是对会议的评价。例 (2) 是对报告的评价。例 (3) 是对财政状况的评价。例 (4) 是对“我省农村干部思想作风”的评价。

(2) 用于表方法、方式

用于表方法、方式的模糊词语, 多为形容词作状语, 表明某一种动作的方式、方法。如:

(1) 以上诸项, 请斟酌办理。

(2) 对国务院所制定的物价政策, 必须严格认真地贯彻执行。

(3) 合理利用水生生物, 禁止灭绝性的捕捞和破坏。

(4) 要在坚持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鼓励和提倡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 逐步达到合理的经营规模。

例 (1) 的“斟酌”表办理的方式。例 (2) 的“严格认真”表贯彻执行的方式。例 (3) 的“合理”表利用的方式, “灭绝性”表捕捞的方式。例 (4) “多种形式”表合作与联合的方式, “逐步”表达到的方式。

(3) 用于表时间

表达时间的概念, 有精确的, 也有模糊的, “四月十八日上午九点, 请各系教学干事到南二楼会议室参加教改座谈会”, 这里的“四月十八日上午九点”, 是精确概念。“请你最近抽时间找我一下, 把下个学期的科研工作落实下来。”这里的“最近抽时间”是模糊词语。两种用语各有其用。模糊词语用于表时间的, 如:

(1) 请转告××总统, 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来中国访问。

(2) 可由地区税务部门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照顾。

(3) 今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应当是:……

(4) 近几年来, 人民解放军和国防工业, 国防科技战线广大职工, ……

例 (1) “方便的时候”是说来访的时间, 这里不具体指明, 也不能具体指明。例 (2) 的“一定时期”的表述最为恰当, 因为尚未见到申请减免税报告, 只能如此表述。例 (3) “相当长时期”一语出自十三大报告。这项工作很艰巨, 需要很多年, 究竟要搞多长, 不好定, 只能如此表述。例 (4) “近几年来”, 是指最近几年, 不好精确计算, 只能如此。

(4) 用于表分寸、程度

用模糊词语表述事物的分寸、程度, 极难精确, 弹性颇大, 然而却能给人以定向的认识, 能使语言更趋向严密化, 因而是必要的。如:

(1) 有些单位, 挥霍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2) 对今年以来出现的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的趋势, 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控制。

(3) 工业主要领域在技术方面大体接近经济发达国家70年代或80年代初的水平, 农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也将有较大提高。

(4) 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粮食生产, 争取在今后十多年内粮食生产有较大增长。

例 (1) “相当”表严重程度。例 (2) “上涨幅度过大”表趋势程度;“进一步”表加强的程度。例 (3) “大体”表接近的分寸;“较大”表提高的程度。例 (4) “十分”表重视的程度;“较大”表增长的分寸。

二、精确词语

模糊词语有其优越的一面, 但同时又有其不足的一面。这种不足表现为:有些公文中只用模糊词语是不行的, 还必须附以精确词语, 如果没有精确词语加以说明, 其模糊词语就会变成空话。比如, 我国领导人在和某国外宾谈话时说:“希望贵国总统在他方便的时候来我国访问。”这是模糊词语, 而且是很得体的模糊词语。但是, 作为两国的外交官, 在落实这一意向的时候, 就不能停留在“方便的时候”这一模糊含义上, 必须根据双方的实情, 最后要落实到×年×月×日至×月×日。否则, 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 我们说, 在某种情况下, 模糊词语是必要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 精确词语同样也是必需的。在需要使用精确词语的时候, 必须使用精确词语。

1. 精确词语的特性

(1) 具体性所有的模糊词语都是抽象的, 而精确词语则都是具体的, 如小王个头很高。究竟有多高, 很抽象。小王的个头有一米九二。一米九二, 就很具体。又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发的《中国三次产业发展概况》 (见《2006年中国经济年鉴》) 的第一部分, 在谈到第一产业时写道:“粮食产量在上年 (指2004年) 大幅度增产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这里的“大幅度”、“继续”都比较抽象, 显然是模糊词语。对此, 作者在下面的叙述中做了详细的阐述:“2005年粮食产量9680亿斤, 比上年增产291亿斤, 增长3.1%, 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全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5.6亿亩, 比上年扩大4002万亩, 增长2.6%, 因面积扩大增产粮食247亿斤, 对粮食增产总量的贡献为8.5%。……”这些阐述, 尤其是其中的数字, 无疑都是具体的。由此可见, 精确词语的具体性, 往往表现在数字上。

精确词语的具体性, 还表现在对具体事实的表述上。如《中国三次产业发展概况》中的第一部分, 在谈到农村改革时说:“农村改革全面强化。”“全面强化”是模糊词语。为了具体地说明这一论断, 作者集中地叙述了四个方面的事实:“一是农村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从8个扩大到28个, 取消了牧业税, 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二是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 粮食收购市场和价格已全面放开, 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和调控功能逐步完善, 地方储备特别是粮食销区的储备得到加强, 产销区协作关系初步建立, 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三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按照‘一放、二分、三加强, 走产业化经营路子’的要求, 推进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 棉花收购、加工等环节初步形成多渠道竞争的局面。同时,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工作已进入全面推行阶段。四是规范糖料和食糖生产走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建立糖料生产者与制糖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这些具体的事实, 都是为“农村改革全面强化”这一论断服务的。

公文精确词语的具体性, 还表现在一些指令性计划性等文件中所阐述的一些措施、方法、意见等。此点, 从事此道者均有感受, 故不再赘述。

(2) 固定性

模糊词语一般都具有游移性, 而精确词语则具有固定性。这朵花是美的。什么样的美?很难说。这朵花是红的。这就很明确, 很固定, 说明它是“红”的, 不是“白”的, 不是“黄”的等等。

精确词语的固定性, 突出地表现在其语义的单义性方面, 法律语言尤其如此。

公文写作中精确词语的单义性是概念明确性的直接要求。在法律语言中, 为了获得单义性, 广泛使用具有特定内涵的“法言法语”。这“法言法语”, 包括专用法律用语和一般通用法律用语。

现代汉语中的单义词是指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如科学术语中的主语、谓语、电子、中子、血压、针灸等;专用名词中的李白、杜甫、北京、上海、泰山等;外来词语中的法西斯、维他命等;新造词中的电视机、复印机等。而公文中精确词语的单义性, 是指对一些专用词语在语义上的界定。如“惩戒”、“通缉”、“累犯”、“制裁”、“无罪释放”可习惯性界定用语, 以及有关法规性文件中临时性界定用语, 如1991年10月30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其中对“动物”、“动物产品”、“植物”、“植物产品”、“其他检疫物”等词语的含义, 都做了具体的界定, 使之成为具有单义性的精确词语。仅举二例:

“动物”是指饲养、野生的活动物, 如畜、禽、兽、蛇、龟、鱼、虾、蟹、贝、蚕、蜂等。

“动物产品”是指来源于动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 如生皮类、毛类、肉类、脏器、油脂、动物水产品、奶制品、蛋类、血液、精液、胚胎、骨、蹄、角等。

(3) 明晰性

明晰, 就是明白清楚。《文心雕龙·檄移》中说:“文不雕饰, 而辞切事明。”意思就是文字不加雕饰, 而词句贴切, 事义明晰清楚。要想把事理说清楚, 不能用渲染的方法, 只能用记实的方法。如有人被打伤, 不能说:“血流满面”或“血流如注”, 只能说伤口有多长、多深、缝合几针。在此前提下, 公文中凡带有事理和事务性内容的文体, 都具有明晰性的特点。如:

例一:

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 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 完成中间突破, 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峰县、枣庄、临城、韩庄、沐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为达到这一目的, 应以两个纵队担任歼灭敌一个师的办法, 共以六个至七个纵队, 分割歼灭敌二十五师、六十三师、六十四师。以五个至六个纵队, 担任阻援和打援。以一个至二个纵队, 歼灭临城、韩庄地区李弥部一个旅……

(《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第1293页)

例二:

经研究, 同意你院聘请美籍××·××任英语老师, 聘期为一年 (1982年9月至1983年9月) , 工资每月人民币×××元 (包括伙食补贴××元) , 不兑换外汇。房租及上下班交通费由你院负担。其他待遇按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国家科委和财政部 (80) 财外字第××号文件中有关规定办理。××先生任职期满回国时的国际旅费, 原则上应由其自理;如本人提出自理有困难, 需要帮助时, 可提供单程普通机票一张。

(××部《关于同意聘请美籍××任短期英语老师的批复》)

例一和例二的叙述, 都是非常明晰的。如例一, 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什么, 讲得非常明白清楚;为了达此目的, 应该怎么办, 兵力如何部署, 讲得也非常明白清楚。例二是一个批复。这篇批复中的一些关键性事情, 也讲得非常清楚。如讲聘期一年, 特别注明由×年×月至×年×月;讲工资, 特别注明包括伙食费用和不兑换外汇;讲期满回国旅费, 原则自理, 如有困难, 可提供单程普通机票一张, 等等。这些都称得上是“辞切事明”的范例。

2. 精确词语的运用 (1) 用于表时间、地点

时间和地点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有时不一定要很精确, 有时则必须很精确。时间的表述, 有时是限定时间, 有时是固定时间。而地点则必须具体精确。如:

(1) 凡参加会议的代表请于2008年11月底之前将回执寄给××省××医学院墓础部×××同志收。

(1) 定于明日 (11月15日) 下午两点半在南楼会议室召开生活委员会议, 请各班生活委员届时参加。

(2) 北京市东华服装公司举办迎新年服装大展销……日期:19××年12月15日~19××年1月10日。地点:王府井大街301号。

例 (1) 的时间是限定时间, 基本上是精确的, 地点是精确的。例 (2) 的时间是固定时间, 是精确的, 地点是精确的。例 (3) 的时间是限定时间, 是精确的, 地点也是精确的。

(2) 用于表数量

公文写作, 对情况和问题要注意它们的数量方面, 要有基本数量的分析。而数量则必须是精确的。如:

(1) 近百年来, 外国侵略者通过这不平等条约 (指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的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 掠去战争赔款和其他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

(2) 在工业总产值中, 轻纺工业占75%, 重工业占25%。

(3) 去年金山供销社商品销售总额为689万元, 占木渎地区销售总额的40%;而金山供销社的网点

(4) 1983~1985年, 总销售额平均每年递增32%, 向国家上缴利润平均每年递增40.8%, 共给国家上缴利税2454万元。

例 (1) 是《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中的一个数据, 说明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财富的疯狂掠夺。例 (2) 叙述湖北长沙市在发展地方工业中如何扬长避短, 发展轻纺工业的一个总比数。例 (3) 是说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金山供销社的业务经营成绩。例 (4) 是叙述长春百货大楼的业务成绩。通过这些数字, 说明了作者所要说的有关问题。

(3) 用于表概念的界定

在公文写作中, 有些概念是明确的, 是不需要解释的;有些则不然, 它们表面上似乎也还明确, 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十分明确, 必须用精确的词语加以界定, 否则, 就会出现语义上的歧义。如:

(1) 一切从事工业品生产、农产品采购、外贸进口、商品零售、交通运输和服务性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 都是工商统一税的纳税人。

(2) “植物产品”是指来源于植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病虫害的产品, 如粮食、豆、棉花、油、麻、烟草、籽仁、干果、鲜果、蔬菜、生药材、木材、饲料等。

(3) 在现阶段,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 都是人民的敌人。

例 (1) 是对“工商统一税纳税人”这一概念的界定。例 (2) 是对于

只有7个, 仅占全地区网点的2.5%。“植物产品”这一概念的界定。例 (3)

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和“人民的敌人”这两个概念的界定。

(4) 用于表事理的阐述

公文中也讲理, 但和纯理论文章不同。公文中的理, 是一种事理;也就是通过对事实的分析, 来说明一种道理。如:

过去一个时期, 我们总是想多收购一些农产品。但是, 由于收购过头, 给农民留得大少, 最后农民不愿意生产, 反而收不到东西。结果出口和城市供应都大为减少。经过几年的反复, 经验证明, 农产品的收购, 松一点比紧一点好。这就是说, 我们宁可少购一些, 给农民多留一些。例如, 农民养一只母鸡, 一年产蛋五六斤, 只收购一两斤;养两头肥猪, 只收购一头。这样, 农民高兴, 就愿意多生产了。“肥水不落外人田”, 东西生产多了, 事情就好办了。现在农民还很穷, 多给农民留一些, 其实农民也舍不得吃, 还是要卖的。放宽一些, 东西反而会多起来。油料也可以考虑采取这个办法。现在的毛病是卡得过死, 种类越统越多, 东西越收越少。搞得活一些, 生产发展了, 收购上来的东西自然就会多起来。

(陈云:《做好外贸工作·农产品的收购松一点比紧一点好》)

陈云同志的这一篇议论, 中心点是为了说明:农产品的收购松一点比紧一点好。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举出了农民养鸡、养猪、农民穷多留一些也要卖等事例。这些事例, 无疑都是精确语言。没有它, 就不能充分地阐明有关事理。

篇9:建筑物的词语

关键词:突厥语词语;语音;哈萨克语;分布

中图分类号:H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02-03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的民族的发展模式必然影响语言的形成。哈萨克族处于多民族交融、冲突的文化环境中,这一文化环境决定其语言从一开始就有复杂性。公元3世纪到5世纪,组成哈萨克族的主要部落有乌孙、康居和阿兰。6世纪至8世纪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被消灭后,突厥各个部落搬迁到中亚地区。从此以后哈萨克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古代语言(古代突厥语)经过不断演化,形成现代的哈萨克文学语言。哈萨克族又继承了古代突厥族的游牧生活,因此哈萨克语方言还留存一些古代语言因素。哈萨克先民曾经使用较多的文字是古代突厥文、回鹘文和阿拉伯字母文字。这些文字在哈萨克历史的某个阶段对哈萨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古突厥语为基础的哈萨克语形成于15世纪—16世纪,它是由古代居住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许多部落和部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哈萨克语形成的过程也是哈萨克不断分化与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古突厥语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一、古代突厥语语音在哈萨克语词语中的分布情况

古突厥文是音素、音节混合的文字,不同的突厥语中元音的数量也是不相等的。哈萨克语中有9个元音音位,突厥语语言的元音系统有8个元音音位,这8个元音音位可以分为4组,他们构成了突厥语语音的发音基础[1]。现代哈萨克语语音是由9个元音和24个辅音音位组成的。现代哈萨克文学语言中有不少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这些差别就构成哈萨克语中的一个词的不同变体。

如果我们对哈萨克语中的部分词语的变体以及它们语音间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变体间语音的对应情况,这种情况基本上类似于古今语音对应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语言内在和外在机制发展的结果。古代突厥人曾经辗转于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由于他们所处的语言环境与先前不同,所以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古突厥语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变化。从古代突厥民族曾经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古代代突厥语在相对封闭的地理文化环境中往往更多地保留了古音,而在一些地理文化环境相对开放的地方,古突厥语发生变异的机会就越多。这是在接触的过程中语言不断发展的结果。这种现象对后世的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我们还能大体勾勒出突厥语音发生变化的线索,后来形成的哈萨克文学语言的各种变体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情况。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古突厥语的这种变化。

(一)元音的分布情况分析

哈萨克语中的以上所举一个词语的一个元音不同变体的情况,基本上类似于古代突厥语词语与哈萨克语中的元音相对应a\?覸, ?藜\i, a\e, o\?覬, ?覬\o, i\?藜, u\y情况[3]。

(二)辅音分布情况

通过以上的比较研究可知,语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偶然的。我们发现,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哈萨克族对古代语音的继承与发展是不同的,一些区域中仍然保留部分古词,而在另一个区域一些词语却发生了变化。当然,这种变体是语音发展变化的结果,有着很复杂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

二、古代突厥语词语成分在哈萨克语方言中保留的情况

哈萨克族形成的历史复杂且属于跨境民族,居住环境与中原汉族之间有着较大差异,草原是其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广阔的生活背景和特有的文化现象,使哈萨民族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各个部落之间交往较少,再加之各个部落所接触的外部环境不同,特别是语言接触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哈萨克语方言。哈萨克语方言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一些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而另一些则情况较为复杂。

总体来看,哈萨克语方言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太大,但仍然有一些差异,这些方言之间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区。根据耿世民先生的实际调查:“可以把我国哈萨克语初步划为两个方言,即东北方言和西南方言。东北方言包括的地区较广,人口也较多,它在我国哈萨克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属于这个方言区的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尔泰地区、塔城地区、新源和尼勒克两直属县以及自治州境外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乌鲁木齐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等地。属于西南方言的有自治州的特克斯、察布查尔、霍城、伊宁等直属县(按旧的行政区划即除新源、尼勒克两县外的整个伊犁专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哈萨克语方言的差别与部落结构有密切关系。属于东北方言的有克列依、乃蛮(Najman)及黑宰三个主要部落。”[7]这些方言区由于所处的地理文化空间不一样,它们对古突厥语古词的保留也不完全一样,一些方言区完整地保留了古词,而另一些方言恰恰与此相反,古词已经发生很大改变。

(一)古代突厥语中的部分附加成分在部分区域哈萨克语中仍保留

(二)哈萨克语土语中有向格、助格、从格有互换的现象

上面我们所论述的情况是较为复杂的,这涉及到语言本身的变迁以及语言背后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些语言变迁现象当然是可以捕捉的,而另一些则不容易捕捉。哈萨克族在形成过程中出现过不同的分化和统一,这种情况非三言两语所能阐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哈萨克语的地域差异仍然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这种差异中富有逻辑性地保存了语言变迁的历史。哈萨克土语是一个历史范畴,这些土语有自己的词汇系统、语音系统以及语法构造,而这些土语的特点也是在历史的变动中形成的,上文我们所分析的哈萨克语中所保留的、古语成分,正好说明了语言稳定性与扩张性之间一种情况。可以说,一些相对稳定且封闭的群体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突厥语中的语言现象,而另一些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的群体语言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增大。当然,这种语言现象必须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逐渐厘清。

参考文献:

〔1〕李增祥.突厥语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2.

〔2〕耿世民.古代突厥语语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3〕萨勒肯拜哇.历史构词法[M].阿拉木图,法拉毕大学出版社,1999.

〔4〕吴宏伟.哈萨克语维吾尔语音位的比较一兼谈两种语言音位系统的发展[J].民族语文,1994,(4).

〔5〕王立增.哈萨克语方言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6〕沃哈拜·托恩拜.关于哈萨克语方言词的几种看法[J].语言与翻译,1983,(3).

〔7〕耿世民.试论中国哈萨克语方言的划分[J].民族语文,2005,(3).

〔8〕努尔马哈木别托夫.哈萨克语土语语法[M].阿拉木图:科学出版社,1986.

〔9〕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44.

〔10〕沃玛尔汗·阿斯勒.关于哈萨克语的地方性特点[J].语言与翻译,1983,(3).

〔11〕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辞典(第一册)[M].民族出版社,2002.

〔12〕耿世民.古代维吾尔文献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王文江)endprint

摘 要: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语言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继承和创新。现代哈萨克语是在继承和发展突厥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古代突厥语言的部分成分保留在现代哈萨克语当中。文章主要就古代突厥语语音在哈萨克语词语中的分布、古代突厥语词语成分在哈萨克语方言中的保留情况两个方面来阐述古突厥语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变体。通过对这一语言现象的分析来钩沉现代哈萨克对古突厥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突厥语词语;语音;哈萨克语;分布

中图分类号:H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02-03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的民族的发展模式必然影响语言的形成。哈萨克族处于多民族交融、冲突的文化环境中,这一文化环境决定其语言从一开始就有复杂性。公元3世纪到5世纪,组成哈萨克族的主要部落有乌孙、康居和阿兰。6世纪至8世纪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被消灭后,突厥各个部落搬迁到中亚地区。从此以后哈萨克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古代语言(古代突厥语)经过不断演化,形成现代的哈萨克文学语言。哈萨克族又继承了古代突厥族的游牧生活,因此哈萨克语方言还留存一些古代语言因素。哈萨克先民曾经使用较多的文字是古代突厥文、回鹘文和阿拉伯字母文字。这些文字在哈萨克历史的某个阶段对哈萨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古突厥语为基础的哈萨克语形成于15世纪—16世纪,它是由古代居住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许多部落和部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哈萨克语形成的过程也是哈萨克不断分化与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古突厥语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一、古代突厥语语音在哈萨克语词语中的分布情况

古突厥文是音素、音节混合的文字,不同的突厥语中元音的数量也是不相等的。哈萨克语中有9个元音音位,突厥语语言的元音系统有8个元音音位,这8个元音音位可以分为4组,他们构成了突厥语语音的发音基础[1]。现代哈萨克语语音是由9个元音和24个辅音音位组成的。现代哈萨克文学语言中有不少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这些差别就构成哈萨克语中的一个词的不同变体。

如果我们对哈萨克语中的部分词语的变体以及它们语音间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变体间语音的对应情况,这种情况基本上类似于古今语音对应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语言内在和外在机制发展的结果。古代突厥人曾经辗转于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由于他们所处的语言环境与先前不同,所以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古突厥语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变化。从古代突厥民族曾经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古代代突厥语在相对封闭的地理文化环境中往往更多地保留了古音,而在一些地理文化环境相对开放的地方,古突厥语发生变异的机会就越多。这是在接触的过程中语言不断发展的结果。这种现象对后世的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我们还能大体勾勒出突厥语音发生变化的线索,后来形成的哈萨克文学语言的各种变体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情况。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古突厥语的这种变化。

(一)元音的分布情况分析

哈萨克语中的以上所举一个词语的一个元音不同变体的情况,基本上类似于古代突厥语词语与哈萨克语中的元音相对应a\?覸, ?藜\i, a\e, o\?覬, ?覬\o, i\?藜, u\y情况[3]。

(二)辅音分布情况

通过以上的比较研究可知,语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偶然的。我们发现,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哈萨克族对古代语音的继承与发展是不同的,一些区域中仍然保留部分古词,而在另一个区域一些词语却发生了变化。当然,这种变体是语音发展变化的结果,有着很复杂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

二、古代突厥语词语成分在哈萨克语方言中保留的情况

哈萨克族形成的历史复杂且属于跨境民族,居住环境与中原汉族之间有着较大差异,草原是其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广阔的生活背景和特有的文化现象,使哈萨民族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各个部落之间交往较少,再加之各个部落所接触的外部环境不同,特别是语言接触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哈萨克语方言。哈萨克语方言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一些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而另一些则情况较为复杂。

总体来看,哈萨克语方言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太大,但仍然有一些差异,这些方言之间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区。根据耿世民先生的实际调查:“可以把我国哈萨克语初步划为两个方言,即东北方言和西南方言。东北方言包括的地区较广,人口也较多,它在我国哈萨克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属于这个方言区的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尔泰地区、塔城地区、新源和尼勒克两直属县以及自治州境外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乌鲁木齐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等地。属于西南方言的有自治州的特克斯、察布查尔、霍城、伊宁等直属县(按旧的行政区划即除新源、尼勒克两县外的整个伊犁专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哈萨克语方言的差别与部落结构有密切关系。属于东北方言的有克列依、乃蛮(Najman)及黑宰三个主要部落。”[7]这些方言区由于所处的地理文化空间不一样,它们对古突厥语古词的保留也不完全一样,一些方言区完整地保留了古词,而另一些方言恰恰与此相反,古词已经发生很大改变。

(一)古代突厥语中的部分附加成分在部分区域哈萨克语中仍保留

(二)哈萨克语土语中有向格、助格、从格有互换的现象

上面我们所论述的情况是较为复杂的,这涉及到语言本身的变迁以及语言背后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些语言变迁现象当然是可以捕捉的,而另一些则不容易捕捉。哈萨克族在形成过程中出现过不同的分化和统一,这种情况非三言两语所能阐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哈萨克语的地域差异仍然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这种差异中富有逻辑性地保存了语言变迁的历史。哈萨克土语是一个历史范畴,这些土语有自己的词汇系统、语音系统以及语法构造,而这些土语的特点也是在历史的变动中形成的,上文我们所分析的哈萨克语中所保留的、古语成分,正好说明了语言稳定性与扩张性之间一种情况。可以说,一些相对稳定且封闭的群体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突厥语中的语言现象,而另一些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的群体语言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增大。当然,这种语言现象必须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逐渐厘清。

参考文献:

〔1〕李增祥.突厥语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2.

〔2〕耿世民.古代突厥语语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3〕萨勒肯拜哇.历史构词法[M].阿拉木图,法拉毕大学出版社,1999.

〔4〕吴宏伟.哈萨克语维吾尔语音位的比较一兼谈两种语言音位系统的发展[J].民族语文,1994,(4).

〔5〕王立增.哈萨克语方言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6〕沃哈拜·托恩拜.关于哈萨克语方言词的几种看法[J].语言与翻译,1983,(3).

〔7〕耿世民.试论中国哈萨克语方言的划分[J].民族语文,2005,(3).

〔8〕努尔马哈木别托夫.哈萨克语土语语法[M].阿拉木图:科学出版社,1986.

〔9〕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44.

〔10〕沃玛尔汗·阿斯勒.关于哈萨克语的地方性特点[J].语言与翻译,1983,(3).

〔11〕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辞典(第一册)[M].民族出版社,2002.

〔12〕耿世民.古代维吾尔文献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王文江)endprint

摘 要: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语言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继承和创新。现代哈萨克语是在继承和发展突厥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古代突厥语言的部分成分保留在现代哈萨克语当中。文章主要就古代突厥语语音在哈萨克语词语中的分布、古代突厥语词语成分在哈萨克语方言中的保留情况两个方面来阐述古突厥语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变体。通过对这一语言现象的分析来钩沉现代哈萨克对古突厥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突厥语词语;语音;哈萨克语;分布

中图分类号:H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02-03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的民族的发展模式必然影响语言的形成。哈萨克族处于多民族交融、冲突的文化环境中,这一文化环境决定其语言从一开始就有复杂性。公元3世纪到5世纪,组成哈萨克族的主要部落有乌孙、康居和阿兰。6世纪至8世纪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被消灭后,突厥各个部落搬迁到中亚地区。从此以后哈萨克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古代语言(古代突厥语)经过不断演化,形成现代的哈萨克文学语言。哈萨克族又继承了古代突厥族的游牧生活,因此哈萨克语方言还留存一些古代语言因素。哈萨克先民曾经使用较多的文字是古代突厥文、回鹘文和阿拉伯字母文字。这些文字在哈萨克历史的某个阶段对哈萨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古突厥语为基础的哈萨克语形成于15世纪—16世纪,它是由古代居住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许多部落和部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哈萨克语形成的过程也是哈萨克不断分化与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古突厥语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一、古代突厥语语音在哈萨克语词语中的分布情况

古突厥文是音素、音节混合的文字,不同的突厥语中元音的数量也是不相等的。哈萨克语中有9个元音音位,突厥语语言的元音系统有8个元音音位,这8个元音音位可以分为4组,他们构成了突厥语语音的发音基础[1]。现代哈萨克语语音是由9个元音和24个辅音音位组成的。现代哈萨克文学语言中有不少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这些差别就构成哈萨克语中的一个词的不同变体。

如果我们对哈萨克语中的部分词语的变体以及它们语音间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变体间语音的对应情况,这种情况基本上类似于古今语音对应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语言内在和外在机制发展的结果。古代突厥人曾经辗转于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由于他们所处的语言环境与先前不同,所以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古突厥语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变化。从古代突厥民族曾经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古代代突厥语在相对封闭的地理文化环境中往往更多地保留了古音,而在一些地理文化环境相对开放的地方,古突厥语发生变异的机会就越多。这是在接触的过程中语言不断发展的结果。这种现象对后世的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我们还能大体勾勒出突厥语音发生变化的线索,后来形成的哈萨克文学语言的各种变体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情况。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古突厥语的这种变化。

(一)元音的分布情况分析

哈萨克语中的以上所举一个词语的一个元音不同变体的情况,基本上类似于古代突厥语词语与哈萨克语中的元音相对应a\?覸, ?藜\i, a\e, o\?覬, ?覬\o, i\?藜, u\y情况[3]。

(二)辅音分布情况

通过以上的比较研究可知,语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偶然的。我们发现,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哈萨克族对古代语音的继承与发展是不同的,一些区域中仍然保留部分古词,而在另一个区域一些词语却发生了变化。当然,这种变体是语音发展变化的结果,有着很复杂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

二、古代突厥语词语成分在哈萨克语方言中保留的情况

哈萨克族形成的历史复杂且属于跨境民族,居住环境与中原汉族之间有着较大差异,草原是其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广阔的生活背景和特有的文化现象,使哈萨民族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各个部落之间交往较少,再加之各个部落所接触的外部环境不同,特别是语言接触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哈萨克语方言。哈萨克语方言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一些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而另一些则情况较为复杂。

总体来看,哈萨克语方言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太大,但仍然有一些差异,这些方言之间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区。根据耿世民先生的实际调查:“可以把我国哈萨克语初步划为两个方言,即东北方言和西南方言。东北方言包括的地区较广,人口也较多,它在我国哈萨克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属于这个方言区的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尔泰地区、塔城地区、新源和尼勒克两直属县以及自治州境外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乌鲁木齐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等地。属于西南方言的有自治州的特克斯、察布查尔、霍城、伊宁等直属县(按旧的行政区划即除新源、尼勒克两县外的整个伊犁专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哈萨克语方言的差别与部落结构有密切关系。属于东北方言的有克列依、乃蛮(Najman)及黑宰三个主要部落。”[7]这些方言区由于所处的地理文化空间不一样,它们对古突厥语古词的保留也不完全一样,一些方言区完整地保留了古词,而另一些方言恰恰与此相反,古词已经发生很大改变。

(一)古代突厥语中的部分附加成分在部分区域哈萨克语中仍保留

(二)哈萨克语土语中有向格、助格、从格有互换的现象

上面我们所论述的情况是较为复杂的,这涉及到语言本身的变迁以及语言背后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些语言变迁现象当然是可以捕捉的,而另一些则不容易捕捉。哈萨克族在形成过程中出现过不同的分化和统一,这种情况非三言两语所能阐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哈萨克语的地域差异仍然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这种差异中富有逻辑性地保存了语言变迁的历史。哈萨克土语是一个历史范畴,这些土语有自己的词汇系统、语音系统以及语法构造,而这些土语的特点也是在历史的变动中形成的,上文我们所分析的哈萨克语中所保留的、古语成分,正好说明了语言稳定性与扩张性之间一种情况。可以说,一些相对稳定且封闭的群体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突厥语中的语言现象,而另一些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的群体语言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增大。当然,这种语言现象必须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逐渐厘清。

参考文献:

〔1〕李增祥.突厥语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2.

〔2〕耿世民.古代突厥语语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3〕萨勒肯拜哇.历史构词法[M].阿拉木图,法拉毕大学出版社,1999.

〔4〕吴宏伟.哈萨克语维吾尔语音位的比较一兼谈两种语言音位系统的发展[J].民族语文,1994,(4).

〔5〕王立增.哈萨克语方言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6〕沃哈拜·托恩拜.关于哈萨克语方言词的几种看法[J].语言与翻译,1983,(3).

〔7〕耿世民.试论中国哈萨克语方言的划分[J].民族语文,2005,(3).

〔8〕努尔马哈木别托夫.哈萨克语土语语法[M].阿拉木图:科学出版社,1986.

〔9〕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44.

〔10〕沃玛尔汗·阿斯勒.关于哈萨克语的地方性特点[J].语言与翻译,1983,(3).

〔11〕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辞典(第一册)[M].民族出版社,2002.

〔12〕耿世民.古代维吾尔文献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慢的议论文下一篇:有才的文言文辞职信